📖 ZKIZ Archives


在八九線農村,做電商是種什麽體驗?|回鄉記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213/154225.shtml

導讀 : 本文是i黑馬【回鄉記】系列第二篇,i黑馬小鮮肉記者回到贛南老家,記錄了受互聯網影響的農民,在農村做電商時的興奮與窘境。

你對非一線城市的創業環境和現狀有什麽樣的理解?春節期間,i黑馬的記者們,在打包回鄉探親的同時,也分別走訪了自家那些創業的老鄉們,讓他們用自己的經歷,講述那些北上廣深之外的創業百態。

這里,有三四線城市的互聯網創業之殤,也有農村在廣告刷墻之外新的進步。

本文是i黑馬【回鄉記】系列第二篇,i黑馬小鮮肉記者回到贛南老家,記錄了受互聯網影響的農民,在農村做電商時的興奮與窘境。

i 黑馬 周路平 213日報道

贛州偏於江西南部一隅,雖不富裕,但身上帶著一眾標簽:客家搖籃、稀土王國、革命老區、臍橙主產區……

三十出頭的曾蘇林世代生活於此,他現在是五畝臍橙園的主人。五畝臍橙園位於更為偏遠的村鎮,距離贛州市區200多公里,一條雙向兩車道的水泥路成了連接外界的主要出口,每天三趟班車只開到縣城。

兩個月前,曾蘇林和這片土地經歷了一次電商的洗禮。當時很多的人跟風而起,卻鎩羽而歸。很快,他們發現了誘人買賣所面臨的困境,顯然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洶湧入局的臍橙,把一座城市堵得水泄不通。

試水

八年前,曾蘇林親手種下臍橙樹苗時,他完全沒有想到,會通過互聯網把臍橙一箱一箱發往全國。

農產品銷售原本是一門傳統的生意。如果沒有便捷的物流和互聯網,這些臍橙的命運將先由經銷商收購,然後轉賣到批發市場或者直接進入超市。這些經銷商大多通過本地中介對接果農,中介能從經銷商那里獲得每斤3到5分錢的酬勞。

這基本上是消息靈通的掮客的營生。

其實,在這個偏遠的村鎮,電商並不是什麽新鮮詞匯。最先對這種變化產生感知的是鎮上賣衣服的店主,他們發現,原本的老主顧出現的頻次越來越低,轉而投奔網購。只是現在,農村的東西開始通過互聯網走向城里,由消費者向賣家轉變。

這種變化同時沖擊了原有的掮客體系。

曾蘇林在手機上花幾分鐘註冊了一個微店,選了幾張橙滿枝頭的配圖,然後發動七大姑八大姨、朋友同學,在QQ空間、微信朋友圈如病毒一般,瘋狂刷屏。這是微商圈內最為常用的做法,他們想通過朋友之間的轉發,進而帶動朋友的朋友前來購買。更為原始的做法,直接“盜”一張圖,打上聯系方式,套用萬能而俗套的廣告語,電線桿廣告一般粗糙,顧客要購買還得先加微信,然後再打款發貨。

2015年11月24日,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臍橙果園碩果累累CFP供圖

2015年11月24日,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臍橙果園碩果累累/CFP供圖

顧客下完單,為了趕在下午寄出,曾蘇林通常選擇上午上山采摘,帶枝葉的臍橙,紅黃帶綠,個頭均勻,用塑料筐挑回,然後整齊碼放在固定規格的紙箱里,貼上手寫快遞單運往全國。前期訂單稍大,每天維持在四五十單,光寫快遞單,手都寫麻了。好幾次,收件人的電話忘寫,快遞員都是通過打曾蘇林電話,找到的收貨人。

微商由於沒有平臺導流,嚴重依賴社交關系的傳播。校友是曾蘇林經常“騷擾”的對象。這些同窗情誼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曾蘇林畢業於河南一所中專學校。盡管後來分散各地,他們通過社交平臺保持聯系,QQ和微信群成為了他向外推廣的試驗田。有新的農產品上市,他會第一時間在群里通知。

反複“轟炸”身邊有限資源終歸不是長久之計,甚至面臨著被拉黑的風險。代理是提高銷量的重要做法,這些人不需要任何成本,介紹來顧客,獲得一定差價。

當地有位老師,發展了30個代理,每日保證300箱的發貨量,一年賣了三十多萬斤。由於量大,快遞公司親自上門提貨,價格也優惠不少。

不過,曾蘇林在代理上絲毫沒有優勢,靠的就是自己身邊朋友和同學相互賣力宣傳。通常,他會先送一箱給同學朋友,訂單量大的也額外送幾箱,讓他們給身邊朋友品嘗,順道幫忙宣傳推廣。這種做法的效果相當明顯,一位浙江校友的愛人,在當地人民醫院上班,一個人帶動了整個科室的人前來購買,最終整個醫院幫他賣出了一百多箱。

算賬

在農村做微商還是新鮮事,算清楚賬是決定做與不做的關鍵。曾蘇林掰著指頭細數一二:運費13元、紙箱3元一個,每箱臍橙售價68元,扣除成本,每箱掙20元。相比於在地里忙碌一天掙不到百元,這的確是個誘人的買賣。

在此之前,他在淘寶上賣了十幾天的橘子。橘子的上市時間早於臍橙,當時競爭少,物流通暢,沒有遇到太多的問題。在賣臍橙時,他選擇了完全不同的路。“36元全國包郵,他們怎麽能做的出?”曾蘇林發現,淘寶上的臍橙價格低得驚人,他算了一筆帳:臍橙收購價格為2.3元一斤,綜合運費和包裝費,10斤36元連成本都無法覆蓋,“我還不如不做”。

淘寶不僅售價低,賣的人也多。曾蘇林在淘寶上搜索“臍橙”,出現幾十頁,他曾好奇自己的淘寶店鋪排在第幾頁,剛開始從第一頁往後翻,翻了幾頁失去了耐心,便直接從最後一頁向上翻,終於在30頁之後找到了他的店鋪,“我自己都沒翻到這麽後”,“沒花錢是沒用的,一定要花錢去沖流量。”

這種價格上的競爭最終使得曾蘇林將精力投向依賴朋友推廣的微商。這里有著獨有的定價體系,圈子封閉,難以比價。他在微店的售價是68元10斤,即使後期降到58元,也明顯高於淘寶價。

他似乎並不擔心這個價格影響了銷量。他認為自己親手種植的臍橙,品質值這個價錢。事實上,相比於雲南的褚橙,這個價格並不算高。曾蘇林也註意到了這款因褚時健本人而名噪全國的橙子。他沒有吃過,只知道很貴,賣十幾塊錢一斤。

這種價格懸殊的原因被他歸結為名人效應和勵誌宣傳,“並不是他們的臍橙比我們更好吃”。曾蘇林顯然有些不服氣,在他看來,位於北回歸線附近的贛南,無論是日照時間、溫差、氣候,還是獨有的稀土土壤都決定了贛南臍橙不輸於褚橙。

他興奮地展示了一位同學妻子對贛南臍橙的評價,這位客戶在吃了兩種橙子之後,給出了傾向於贛南臍橙的評價。對於這種結果,曾蘇林顯然樂於接受,特意放在了店長筆記里面。

煎熬

與這種輕描淡述的肯定相比,曾蘇林遇到的困境更加慘淡。

2015年11月1日,曾蘇林對日期記得尤為清楚,這是他的臍橙開始采摘發貨的第一天。起初,他摘的臍橙都帶葉子,整齊碼放在固定規格的紙箱里,三天後到達長三角一帶,葉子還是烏青發亮。

這種做法很受歡迎,十天賣了幾千斤。好景不長,隨著“雙十一”的強勢襲來,全國的快件量迅猛增長,臍橙這種重量大、體積大的貨物受到嚴重幹擾,大量積壓。

曾蘇林顯然低估了這種大型網絡促銷帶來的影響。原本以為平時三天能到,現在一周絕對沒有問題,而這個時間葉子還未脫落。後來發現現實與設想偏差太大,10天未能送達都是家常便飯,更有甚者,到了目的地,一個星期沒有配送。曾蘇林打電話過去,詢問原因,對方告訴他,正在招募臨時快遞員。最後還是沒人送,按照遺失快件進行了處理。最終他能夠從快遞公司獲得賠償,但賠償的價格只能按照收購價,而非售價。

“沒想到這麽大的量”,曾蘇林說,當大家跟風而起時,快遞癱瘓,部分快遞網點甚至停止臍橙訂單,“倉庫門口的屋檐都堆滿了臍橙。”平均每個快遞網點容納了20多萬斤,整個縣城每天上百萬斤的臍橙運往市區。

仿佛一夜之間果農都嗅到了商機,新手跟風湧入,使得去年“有經驗的人”措手不及。曾蘇林在隔壁縣的同學,去年嘗到了電商的甜頭,然而今年“雙十一”不僅沒掙到錢,還賠了十幾萬元。

顯然,這個偏遠的四線城市沒有做好迎接全面電商的準備,諸如曾蘇林這類中小賣家的訂單全部集中在贛州周轉,如同漏鬥一樣,大家的電商掘金夢被卡在了最狹小之處,很多快遞公司幹脆停止了接收臍橙訂單。

為了應對這種突如其來的高峰期,有快遞公司幹脆繞道,直通省會南昌,一路北上。

“(11月)20號還沒怎麽暢通”,曾蘇林對這次的爆倉深有體會。臍橙被堆積在倉庫,開始出現腐爛,原本的橙香開始腐化成陣陣惡臭。

曾蘇林有些無奈,作為其中的參與者,這一切的主動權並不掌握在他手里。不僅無法掌控快件的送達時間,快件丟失也是常有的事情,雙十一期間,他經常發現,同一地址的訂單,總是有一兩箱貨沒有收到。有些快件幹脆直接消失,再也沒有物流信息的更新。他除了不停的電話催促快遞公司,也別無他法。

更多的損壞是暴力分揀、轉運次數過多、堆放過高等物流環節造成。曾蘇林發出去的上千個快件只有三個以退貨處理,但需要賠錢的遠不止這個數,光雙十一當天發出的快遞就賠了20多箱,大部分原因是擠壓腐爛。

經過這一次洗禮,曾蘇林發現,回頭客減少了很多,有些人礙於朋友情面,雖然沒有選擇退貨,但不好的影響已經造成。雙十一的教訓之後,他開始采取挽救措施,臍橙全部用泡沫網袋包裹,不留莖葉。

“雙十一”購物狂歡節海量交易額的背後,帶來物流的高壓、緊繃,波及到了這些零散、依賴社會物流的小微賣家們。

與快遞公司的交往並不全然都是被動。曾蘇林所在的鄉鎮,所有快遞公司的網點被一家門店所壟斷。每發出一箱臍橙,曾蘇林需要支付13元的快遞費,而百里之外的縣城只需要10元。這種做法令他覺得不合理,他曾嘗試著跟當地快遞代理商協調,考慮到發貨量大,能否每單減少一兩元,這種要求遭到了拒絕。

後來看來,這是一個愚蠢的決定。曾蘇林很快聯合了其它幾十個賣家,建了個微信群,派人直接與縣城快遞代理談判,最終減到8元每箱。縣城在百里之外,每次來回的油錢大概50元,但這是個劃算的做法。他專門買了一輛二手面包車,每次運送40余箱,每箱節省5元,相當於節省一百多元。

“壟斷導致落後。”中專畢業的曾蘇林在這一批做微商的人當中,表現得相當有想法。

出路

整個冬天,曾蘇林交出的成績單是一萬多斤的銷量。

這次不算太成功的微商嘗試,讓曾蘇林看到了農村電商的弊病所在:物流成了阻塞的任督二脈,亟需打通。“物流跟得上,農村的電商繼續有發展。”曾蘇林對i黑馬說。

在他看來,當前的一盤散沙狀態,必然走向合作社模式,統一定價、統一規格、統一采摘,甚至可以規定,山上的臍橙先采摘(山上受光照足,成熟更早),用物流專線運輸。這樣做的效果是一切的成本都可以降低,包括運費、紙箱。

只是等到這一天到來之前,曾蘇林不得不面對當下的窘境。

春節前一周,快遞停運,曾蘇林也停止了接單,他收到的通知是大年初七,快遞才能恢複。此時,早已錯過了微商的最佳銷售時間,倉庫里存儲的幾萬斤已經沒法通過一己之力在網絡銷售,曾蘇林打算過了年,直接把剩下臍橙賣給經銷商。

1月20日,節氣大寒,曾蘇林更新了一條朋友圈,“嚴寒褪盡才有大地回春,歷經磨練方可破土重生,耐得冬日寂寞,終見三月繁華。”這句轉自網絡的語言或許最能表現他此時的心境。只是,電商這種新鮮做法能否終見三月繁華有太多的未知。每年,臍橙的上市都將與雙十一不期而遇,在這種波及之下,無論是從業人員素養的提升,還是物流等基礎設施的完善,都將是一個難解的題。

註:文中曾蘇林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417

春節回鄉見聞:“80後”買房記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9159.html

春節回鄉見聞:“80後”買房記

一財網 羅韜 2016-02-14 16:46:00

回看中國房地產市場,主流開發商大部分都回歸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庫存依舊嚴重,而這些城市在面臨“去庫存”壓力的同時,還要應對部分小開發商跑路等狀況。

每到春節期間,深居中國西部的四川內江城便開始熱鬧起來。異地求學的學生、前往外地務工人員都在此刻返鄉,與城市一同熱鬧起來的,還有各個樓盤售樓部。

春節期間,《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走訪了位於內江市東興區的某樓盤發現,春節期間售樓部擠滿了看房者,銷售人員應接不暇地接待客戶,而現場成交的場景也格外熱鬧。不少樓盤為了吸引農民工返鄉置業紛紛推出優惠,並在各個鄉鎮設班車接送農民工看房。春節前幾日,央行發布新政,在不實施“限購”措施的城市,居民家庭首次購買普通住房的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原則上最低首付款比例為25%,各地可向下浮動5個百分點。而該政策更是被業界認為可利好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更重要的是在春節期間可以消化掉庫存。

在萬達廣場附近多個樓盤的售樓現場,購房氣氛非常熱烈。與之形成鮮明對比,附近的“和都國際”樓盤卻顯得異常冷清。老板跑路、樓盤爛尾一直困擾著購買了該樓盤的業主,80後左智(化名)就是其中一位。

“和都國際”樓盤顯得異常冷清

左智告訴記者:“我在2012年的10月購買了和都國際的樓盤,那時剛畢業工作,在父母的支持下才付了首付,並以5500元/平方米的價格買了一個三居室。當時那個樓盤在內江賣得很好,而且已經開始建築封頂,我們也是看到市場太好就趕緊買房。而當時銷售介紹在2014年10月就可以交房,我們也沒有想太多就交錢付款了。”

但隨後,左智就開始了漫長的等待,隨著2013年樓市的瘋狂和2014年樓市開始回調,當地房價也開始出現過山車的情況。和都國際周圍區域最高的房價曾炒到接近7000元/平方米,而目前的銷售價格在4500元/平方米左右。而左智購買的和都國際也出現了價格回調,在其銷售期間最低售價曾低於4000元/平方米。

三四線城市的住宅價格下降是普遍現象,左智不過是購房者中的一員。但更讓左智更為不滿的是,2014年10月自己購買的和都國際樓盤已經停工,隨後傳出老板跑路、開發商資金鏈斷裂的消息。

“2014年國慶節期間,我都開始準備裝修和購買家具了,當時因為國慶促銷我們把定金都付掉了,然後就爆出樓盤停工的消息。對於剛工作的年輕人而言,這是“剛需”住房,所以給我的打擊很大。”左智告訴記者。

事實上,由於開發商跑路,其樓盤一直處於凍結狀態。左智因不能搬進新家就一直在外租房,甚至在其結婚時也並未如願住上新房。在隨後的日子,左智和業主們就在不斷交涉和維權,也有業主因等待無果直接搬進了尚未完全建好的樓盤,即使沒有水電和物業也選擇入住。

目前,在多次交涉和不斷協商下,事情終於出現了轉機。左智表示:“在2016年初,內江市房管局發布文件,我們購買了和都國際一期的業主每戶籌集資金1.2萬元,即可用於恢複樓盤施工,並安裝好水電氣等設施。目前大部分一期業主已經同意了這個方案,通過自籌資金完善樓盤最後的施工,就可以保證水電氣和電梯的正常使用。如果沒有意外,這個春節後便可以開工。”

和都國際銷售中心的戶外廣告已破損並飄蕩在風中

左智也坦言,雖然購房價格過高,後續費用也沒有預料,但是為了盡快入住也只能忍痛再多花費一些錢。但和都國際二期的業主則沒有那麽幸運,上述解決方案只適用於一期業主。和都國際二期樓盤情況更為複雜,其銷售階段並沒有完成,樓盤外墻等也沒有進行裝修。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同樣是春節期間,其周邊樓盤銷售中心門庭若市,而和都國際卻非常冷清,銷售中心門外的廣告已經破損並飄蕩在風中,小區也沒有物業公司管理,任何人都可以隨意進出。

當地房地產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雖然央行下調首付比率可以降低購房門檻,在春節期間銷售確實比較火爆,但今年許多農民工卻並沒有之前幾年賺的錢多,很多人買房也是有心無力。“不少農民工都是在制造業工作,行業不景氣,有些人去年工作了一年卻沒有拿到整年的工資,其買房壓力很大,但他們中很多人並不願意使用銀行貸款。”當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此之前,內江市政府已經推出過一些購房財政補貼政策,對於大學生、農民等人群購房進行補貼。

回看中國房地產市場,主流開發商大部分都回歸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庫存依舊嚴重,而這些城市在面臨“去庫存”壓力的同時還要面臨部分小開發商跑路等情況。《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多方采訪了解到,除上述樓盤外,內江也有一些樓盤出現延期交房情況,並傳出開發商跑路消息。那麽這些爛尾的樓盤又何去何從呢?購買了這些房屋的購房者又怎麽辦呢?

“如果年後我們的樓盤開工,那麽明年春節我就可以入住了,即便我不入住租出去也可以緩解我當下的還貸壓力,雖然感覺有些虧,但也沒有其他辦法了。”經過3年多的等待,左智顯然淡定了許多。遺憾的是,還有很多和左智具有同樣經歷的購房者在3年的等待過後,可能還需要經歷另一段更長時間的等待。

編輯:王佑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479

一線城市看不到的地方,“農家院”正在消逝|回鄉記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216/154271.shtml

導讀 : 本文是i黑馬【回鄉記】的最後一篇。我們思考了一下,最後決定把i黑馬記者返鄉時,發現的當地民間一位老人在民俗作品上的創造“縮微農家院”,作為這個春節系列的收尾。

每個城鎮和鄉村,都有屬於自己的記憶。但民俗文化,尤其是隱藏在田野中的那些歷史,卻在面臨斷層。民俗文化的商業化,也是個尷尬和難以持續的話題。在互聯網仿佛滌蕩一切、新興網絡文化席地而來的今天,這些留守在傳統之地的老人,他們也在努力想為自己熟悉的東西,留下一些念想。

他們也在努力去創作,讓民俗不再“俗”。他們盡力了。而這些事情,年輕人還做不到,互聯網也還解決不了。

1

“民俗農家院”微縮模型/李田光制

i黑馬 麻策  216日報道

河北保定府西南相去90里,是望都縣城,堯母文化的發源地。這個縣域面積370平方公里的小城, 圍繞堯母、辣椒和孫式太極形成了三個文化體系。

不過這些幾乎可以說是過去式了。現在對這個小縣城來說,換個專業點的詞匯,你可以說它處於“文化斷層期”。這里的年輕人都胸懷夢想在外漂泊,當地人也在忙於城鎮化建設,老文化的交接,也就撂下了。

只有一批上了年紀的民俗文化愛好者,還堅守著這“一畝三分地”。

留住過去

年過七旬的李田光是當地一個民間組織——民俗文化研究會的副會長兼秘書長。每個工作日早上9:00前,他都會準時出現在當地一家餐飲企業的後院二樓辦公區。若要找他,你只需要向飯店後勤打聽文化研究會的“老李”。

不過,近來找李田光的人越來越多。因為他做了一件事兒,吸引了縣市省等媒體的註意,拿現在時髦的詞兒來說,他也是“產品創新”了。那就是,他參照實體物件,按1:10的比例,將本地舊式農家院做成了微縮景觀模型。

2

東西拿出來,引起了眾多攝影愛好者的興趣。當地縣委宣傳部傳發的《河北七旬老人制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農家院模型》的消息及照片被新華網采用後,市電臺、電視臺、日報及縣電視臺等都紛紛加入了對這位老人進行民俗研究的報道。

2014年春天,保定市舉辦第一屆鄉土藝術作品展覽。縣里來人說,要把他的農家院搬到市里去參展。李田光連忙說:“別,這個東西太土了,土得都掉渣兒。”

但來人說,鄉土藝術要的就是這個土勁兒。於是便把他制作的包括房子、土圍墻、柵欄、門樓、轆轤、牛車以及各種農具在內的大大小小共58件微縮模型打包送到了市里。

結果令老李吃驚。他的手工“民俗農家院”在2000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最佳作品特等獎。李田光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可能人們看慣了新潮的現代藝術品,帶著泥土氣息的這些東西反而讓他們眼前一亮、耳目一新。”

5

後來去省里展覽的時候,還有一位來自秦皇島的李姓老板相中了“農家院”中的一架牛車,這架牛車長40多公分,極具觀賞性和收藏價值。

這是李田光引以為傲的模型之一。他收藏了一架真實的花軲轆大車,真車長4.24米,他直接照著真車的樣子,還原了這個已經不多見的東西。

李老板對它喜歡得不得了,說:“李老師你開個價吧,今天無論如何我要把這個東西拿走。”

最終,這個請求被李田光婉拒。一方面,作為展品他無權說賣掉就賣掉;另一方面,他總覺得,自己做這些東西的初衷還是用於記錄和收藏。

李田光的老伴兒做了大半輩子的家庭主婦,每有人就“民俗農家院”找上門來訪問,她都微微笑,“是他退休之後瞎玩兒”。

他確實是玩兒,基於興趣愛好的玩兒。

也許你會說,這些不就是仿制麽?但這些土玩意兒,卻是真實的農耕文化老物件的再現,對現在很多人而言,別說見過這些東西,只怕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連那個名詞兒都沒聽說過。隨著時代的發展,當地農家院里,也很少能見到它們的蹤影了。老李的作品,就像那架牛車一樣,是對它們的還原。

十幾年間,李田光收藏了上百件舊式農具、民俗用具等實物,其中包括木輪花軲轆大車,犁、耬、蓋、耙,轆轤、水罐,砘子、土坯膜,還有升、鬥、秤、尺以及食盒架、油燈等老物件,一並在縣民政局新建的紀念館里進行展出。

這算是他長久以來夢想的一個出口。

“現在的年輕人對這個都不感興趣了,我們這個年紀的人有懷舊情感,我做這些事情,就是想把這些以後可能會見不到的東西保存下來。”李田光說。和記者在家聊的日子,是大年初五。他約i黑馬記者說,明天再去辦公室看看吧,幾乎他所有的成果和心血都在那兒。

誰來傳承? 

1

李田光(左)、張玉林(右)

2月13日,大年初六,是李田光和張玉林兩位老人年後第一天來“上班”的日子。頭天,李田光剛剛送走了三閨女一家,這個春節假期算是結束了。

民俗文化研究會辦公室里,平日只有他們兩人常駐,張玉林是會長,李田光是副會長,兩張辦公桌拼一起,一人坐一頭。

這個研究會,不同於掛靠政府的文化組織,這是個“企業文化班子”。它跟當地企業掛鉤,由退休老幹部、文化圈人士、能工巧匠等自願組成,是個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

但是,這里儼然已經成為整個縣城的文化中心。包括作協、攝影協會、文聯等在內的所有當地民間文化團體成員都在這里抱團,他們既是各自組織的成員,也是這個民俗文化研究會的會員。

張玉林說:“整個縣城搞文化(傳承)的一共就這麽三四十個人,來回轉。”

“張主任(指張玉林)是我們會長,也是我們的旗手。”李田光介紹。除了他倆,平日一塊“玩”的還有一幫老朋友老夥計,大家沒別的愛好,就是愛看看書、寫寫字,搞搞民俗文化相關的事兒。

i黑馬記者拍照時,兩位老人正在翻看和討論新編《堯母傳奇》的內容,這部由劉蘭芳(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創作班子人員創作的長篇評書,似乎已經步入了最後的收尾程序。

兩人坐在位子上,從談工作內容到嘮嘮家常,你問一句我答一句。

“老三姑娘走啦?”張玉林問。

“剛走,初二來的時候用了4個多小時,堵!回去挺順,一個半小時就到了。”李田光答。

臨近中午下班前,兩人聊到,附近某地新開發了一片生態園,李田光帶著家人去玩了一下。

對這片幾千畝的田地做成的遊樂場,老李一遍遍地說著:“商業化太濃。還有,到底生態在哪兒咧?”

繼承衣缽

李田光對民俗文化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他父親的影響。

他的父親李佩華曾任當地文化館館長,也是河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瘋狂”迷戀文曲藝,一生涉足歌曲、舞蹈、詩歌、相聲等多個領域,被省、地、市認可采用的優秀作品多達幾十部。其中,他對當地特色劇種“新穎調”的研究造詣無人能出其右。

李田光說,父親是吹拉彈唱樣樣精通,在天分方面他就遠不如父親了。李田光大半輩子從事的事業與文藝之類無關,退休前,他是縣廣電局的工程師,跟攝像機、照相機等電路設備打了半生的交道。2000年,李田光退休了,想著,自己該把這幾十年當中所見所聞與平時愛好的民俗文化相關的東西原原本本記錄下來。

還沒退休時,他就已經開始搜尋收藏過去的舊物件。退休之後,他決定著手寫本關於當地民俗文化的書。可等他寫完了民俗文化手稿,卻沒有資金力量印刷出版。

後來也還是縣里來人說,要幫忙出錢印刷,他當然求之不得。

既然要宣傳當地文化,縣里又可以提供資金支持,李田光聯系了幾個老前輩、老夥計,將本地三大文化連同新穎調研究、民間故事、名人故事、文學作品選等,一並提交,足足湊了7本。這套書於2004年出版。

李田光說,既然要做就一次性做好,老來無事就多做點對文化有意義的事兒。

李田光的家里,只在客廳窗口擺了一輛新做成不久的花軲轆車。

這輛老式牛車,長80公分,制作花費了李田光一個月的時間。“我在做第二套(農家院),這次是按照1:5的比例,比之前的大一倍。”他預計完工後整體擺開,能占滿半間屋子。

這會是他引以為傲的作品,也將是他的收官之作。“我這把年紀,眼睛耳朵都不好使了,以後再做這麽大件的東西恐怕精力達不到了。”李田光說。

這句話道出了這群人的尷尬。

現在他們研究會共有會員20多人,平均年齡在60歲上下,經常忙里忙外的就是那兩三個年過七旬的退休老人。

第二套農家院完成之後,它的使命是被送到市里收藏展覽。而李田光所希望是,不讓民俗永遠存放在玻璃櫃中。

每個鄉村和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記憶。民俗文化的商業化,卻一直是個尷尬和難解的問題。有的事情,年輕人做不到,互聯網也解決不了。尤其是,這些隱藏在田野和山林中的歷史。

走在春節——這個中國最具代表性卻被詬病“年味兒漸遠”的民俗節日的歡慶中,我們為這些鄉間藝術品,做下記錄。

無標題

李田光

附“民俗農家院”微縮模型部分照片:(李田光供圖)

9

15

16

1

編者註:左邊墻上為“六神龕臺”,過去老百姓家要敬神,祈求平安。為了美觀,門口兩邊一邊造一個,後來演變成母雞下單的地方。

11

17.pic

13

18.pic

7.pic

20.pic

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702

超六成農民工希望到年齡就回鄉 是什麽影響了農民工“進城”的積極性?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4-26/1000807.html

近日,中國社科院在京發布《中西部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處境與對策》一書,其中一項“中西部農民向城鎮轉移意願分布”調查顯示,“很想”向城鎮轉移的農民工占11.83%,“比較想”的占21.73%,“一般”的占17.45%,“不太想”的占24.82%,“完全不想”的占24.13%,約一半農民工不想進城,另外66.1%的農民工認為到了一定年齡就想回鄉。

___.thumb_head

近日,中國社科院在京發布《中西部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處境與對策》一書,其中一項“中西部農民向城鎮轉移意願分布”調查顯示,“很想”向城鎮轉移的農民工占11.83%,“比較想”的占21.73%,“一般”的占17.45%,“不太想”的占24.82%,“完全不想”的占24.13%,約一半農民工不想進城,另外66.1%的農民工認為到了一定年齡就想回鄉。消息發布之後,在網上引起熱議。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7747萬人,比上年增長1.3%。其中外出農民工16884萬人,增長0.4%。大幅低於過去5%左右的水平。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落實放寬戶口遷移政策,合理引導農業人口有序向城鎮轉移,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先後有20多個省區市出臺了省級深化戶籍改革實施意見,尚未出臺的地區大多也會在近期出臺。

不過《人民日報》2015年12月27日的報道顯示,四川省統計局對成都、綿陽等9個城市進城務工人員調查中,53.8%的受訪者不願將農村戶口轉為城鎮戶口。

《中山日報》2014年6月5日的報道中,國家統計局中山調查隊2014年以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的形式,對中山市農民工進行了調查,當問及“您是否希望在城鎮落戶”時,大部分農民工表現平淡,市民化意願較低。其中,只有41.5%的人表示希望在城鎮落戶,20.7%的人明確表示不希望落戶城鎮,37.8%的人表示暫時沒有考慮過要在城鎮落戶。

根據公開數據,2013年全國農民工總量接近2.69億人,其中1980年及以後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約1.3億人,占農民工總量的46.6%。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副研究員張自然曾表示,根據調查,占總量一半左右的1.4億老一代農民工(1980年前生),不一定都願意將農村戶籍轉為城市戶口,一些80後以及此後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也不願意。

《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6.10%,而按照2014年3月出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目標,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要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要達到這一目標還需付出很大的努力。

是什麽影響了農民工進城的積極性?

四川省統計局對9個城市進城務工人員的調查數據顯示,在農民工不願落戶城市的原因中,43.6%的受訪者認為城市生活成本高,38.5%的受訪者認為農村和城鎮戶口差別不大,37.8%的受訪者想保留家中土地承包權,為自己留一條後路,33.7%的受訪者覺得農村土地有較大增值潛力。

社科院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農民工不願外出打工的前5位因素分別是:年紀大了(20.63%)、父母子女無人照顧(18.12%)、缺少技能(15.94%)、農活兒離不開(10.03%)、對城市不熟悉(8.93%)。其中,年紀大了而返鄉是農民工市民化未完成的表現,父母子女無人照顧等問題都與城鄉分隔的戶籍制度有一定的關系,缺少技能、對城市不熟悉也和農村教育落後有著相當大的關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曾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不僅是大城市,即使是小縣城打工的農民工,也並非都願意變成城市市民。他介紹,在很多縣城,很多農民工考慮到自己有承包地、宅基地以及集體收益分配權,不願到城市成為市民。有農民直接對李揚講,不當城市市民好處多,因為在農村不一樣,有地就有錢,有地就踏實。

諸多現實環境、制度障礙阻礙了他們進城的步伐,減弱了他們進城的意願。城市難留,家鄉難舍。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認為,農民真正關心的是“農轉非”能夠帶來什麽,增強農民“農轉非”的意願關鍵是要算清賬。城市逐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改變農民主要依靠家庭保障的傳統方式,加大保障房建設力度,將農民工納入各類保障房體系中,提升城市對農民的吸引力,讓新市民共享城市公共服務,真正在城市“安家落戶”。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發展研究所宏觀室主任黨國英此前接受采訪時認為,要從戶籍制度、社會保障的統一、降低房價、農村土地的產權保障、教育、就業、調整勞資關系、適當提高最低工資水平等方面來提高城市化率。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進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要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完成約1億人居住的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

地級城市是農民工落戶首選地區。據國家統計局中山調查隊的調查,在表示有落戶城鎮意願的受訪農民工中,地級城市受到最多農民工的青睞,占64.7%,其次是縣城或建制鎮,占17.6%。而希望在大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省會及副省級城市落戶的人分別占11.8%和5.9%。

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司長徐林在前不久的中國城鎮化高層國際論壇上曾表示,今年城鎮化的重點工作之一,即是創新行政管理體制,探索形成新型設市模式,逐步改變按行政等級配置公共資源的管理體制,對經濟總量大、吸納人口多的縣和小城鎮,賦予其與經濟總量和人口規模相適應的管理權限。

  • 中國青年報
  • 陳星
  • 王品芝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235

返鄉置業一線報告|回鄉買房選省會 “漂一族”購房更愛“強二線”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2-19/1193200.html

每經記者 舒曼曼 每經編輯 王曉波

彩禮、買房成了皖北小縣城當下結婚流行的兩大元素,也是年輕人見面的必聊話題之一。而“結婚了嗎?什麽時候結?”“買房了嗎?在哪買?”幾乎成了寒暄的高頻詞。

隨著農村人外出務工,再加上收入逐漸增長,在大城市打拼幾年以後,積蓄增加的同時,人們的購房意識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以往年輕人結婚會在農村的一畝三分地上新起一棟小洋房,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打工,規模大、經濟增長穩定、教育資源豐富的省會城市以及三四線城市成為返鄉人群置業首選。

安居客房產研究院調查問卷顯示,38%的人希望回老家買房,21%的人希望在老家的省會城市買房,且超半數的人計劃在一年內購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身邊置業人群的調查中總結發現,返鄉置業人群中多為剛需首套置業。大部分人購房的首要因素是“方便”,他們大多選擇在工作的城市購房,但也有一部分群體由於一線城市房價壓力過大,選擇強二線城市購置首套房。

安徽60%省內人首選合肥置業

“縣城看不上,其他城市沒感情”。家住安徽碭山縣的小吳考上了隔壁縣城蕭縣的公務員,這是他一直以來的想法。小吳慶幸的是,他去年趕在合肥限購之前東湊西借攢夠了在合肥購置一套二手房的首付款,“現在已經升值了,”在與記者的閑聊中無不透露出他“買對了”。

隨著外來人員增加,近年來合肥剛需置業隨之增多。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合肥的購房人群中,35%為合肥市區人口,60%為安徽省內合肥市外人口,還有5%的來自上海、南京等地的投資客。

“咱們這邊的年輕人基本上都在合肥買房子,”小吳的媽媽也向記者表示,在她看來,作為一個安徽人,到省會城市買房成為“剛需”。

小吳的情況和大多數在合肥購房的年輕人一樣,大學基本上在安徽省內高校,工作地點也安徽省內,“故鄉情懷”較為濃重。除此之外,合肥未來的發展機會、城市活力、教育娛樂等配套設施齊全等都是小吳在合肥購房的動力。

但也有一部分省內人選擇了蘇州、無錫、杭州等城市。安居客2017-2018返鄉置業報告顯示,一線城市返鄉置業人群遷移主要流向周邊省市或省內其他地方,其中合肥市位列上海返鄉置業的第三名,僅次於南通和蘇州。

王女士四年前在安徽某高校畢業後就在江蘇的蘇州找了份工作,目前已經結婚生子,結婚兩年她選擇了租房子生活,壓力相對較小反而能更好享受生活。

相比在縣城置業,她的想法是蘇州的生活質量、居住環境比較好,以後對小孩的教育也有好處。有了孩子以後,她打算在蘇州買一套房子。“要買的話就在蘇州買,因為在那邊上班”。面對記者的追問,王女士坦言,不會去省會城市買,因為對南京感到陌生,而對合肥“沒感覺”。

北漂買房傾向於強二線城市

與小吳不同的是,在北京已工作六年計劃今年結婚的小李卻有些措手不及。

安居客房產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年一線城市中從北京流出的返鄉置業人群占比最高,而新一線城市中蘇州、成都、杭州、南京等城市返鄉置業人群占比位居前列。小李就是其中一位。

小李去年10月份從北京一家單位辭職來到杭州工作。讓他做出選擇的直接原因是隨著各地劍指投資客限購政策的出臺,即便在北京工作了六年的小李發現,自己工資的上漲速度依然趕不上北京房價的上漲速度,面對北京高企的房價,自己處在了“北京的房子買不起,縣城的房子瞧不上”的尷尬境地。

不僅是小李,在杭州工作了兩年的小夏也堅持不在縣城買房,他認為“買了不住也沒用”,有了兩年社保,他計劃今年買一套80平米左右的小戶型。

和小夏比,小李算是入杭的遲到者。反複思考了之後,北京生活成本太高,房貸月供成為“北漂”們無法承受之重,小李最終鎖定了新一線城市杭州,相對北京不至於有太大的心理落差,而與北京高企的房價相比,杭州32000元/平方米的均價讓他覺得至少“可以接受”。

安居客首席分析師張波指出,相比在大城市,“漂一族”返鄉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後積累買房資本的難度也降低不少。根據58集團招聘數據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白領平均薪資,2017年北上廣深白領平均月工資在6800-7500元之間不等,新一線城市中杭州、蘇州、成都等地的白領平均月工資也達到了5500元-6700元不等。

有了“買房資本”作為支撐,為了能盡快滿足資格買房,小李毅然決定結束“北漂”選擇新一線城市。在他看來,杭州發展潛力巨大,就業機會與北京均等,其次,相對於北京來說,杭州推出的一系列人才優惠政策也對小李有很大的吸引力。

今年過年回家,小李有些不好意思地跟記者透露道,“今年2月份,我在杭州的社保剛好交滿三個月,離買房又近了一步。”

文中圖片來自攝圖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100

返鄉置業一線報告|回鄉買房選省會 “漂一族”購房更愛“強二線”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2-19/1193200.html

每經記者 舒曼曼 每經編輯 王曉波

彩禮、買房成了皖北小縣城當下結婚流行的兩大元素,也是年輕人見面的必聊話題之一。而“結婚了嗎?什麽時候結?”“買房了嗎?在哪買?”幾乎成了寒暄的高頻詞。

隨著農村人外出務工,再加上收入逐漸增長,在大城市打拼幾年以後,積蓄增加的同時,人們的購房意識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以往年輕人結婚會在農村的一畝三分地上新起一棟小洋房,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打工,規模大、經濟增長穩定、教育資源豐富的省會城市以及三四線城市成為返鄉人群置業首選。

安居客房產研究院調查問卷顯示,38%的人希望回老家買房,21%的人希望在老家的省會城市買房,且超半數的人計劃在一年內購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身邊置業人群的調查中總結發現,返鄉置業人群中多為剛需首套置業。大部分人購房的首要因素是“方便”,他們大多選擇在工作的城市購房,但也有一部分群體由於一線城市房價壓力過大,選擇強二線城市購置首套房。

安徽60%省內人首選合肥置業

“縣城看不上,其他城市沒感情”。家住安徽碭山縣的小吳考上了隔壁縣城蕭縣的公務員,這是他一直以來的想法。小吳慶幸的是,他去年趕在合肥限購之前東湊西借攢夠了在合肥購置一套二手房的首付款,“現在已經升值了,”在與記者的閑聊中無不透露出他“買對了”。

隨著外來人員增加,近年來合肥剛需置業隨之增多。官方統計數據顯示,合肥的購房人群中,35%為合肥市區人口,60%為安徽省內合肥市外人口,還有5%的來自上海、南京等地的投資客。

“咱們這邊的年輕人基本上都在合肥買房子,”小吳的媽媽也向記者表示,在她看來,作為一個安徽人,到省會城市買房成為“剛需”。

小吳的情況和大多數在合肥購房的年輕人一樣,大學基本上在安徽省內高校,工作地點也安徽省內,“故鄉情懷”較為濃重。除此之外,合肥未來的發展機會、城市活力、教育娛樂等配套設施齊全等都是小吳在合肥購房的動力。

但也有一部分省內人選擇了蘇州、無錫、杭州等城市。安居客2017-2018返鄉置業報告顯示,一線城市返鄉置業人群遷移主要流向周邊省市或省內其他地方,其中合肥市位列上海返鄉置業的第三名,僅次於南通和蘇州。

王女士四年前在安徽某高校畢業後就在江蘇的蘇州找了份工作,目前已經結婚生子,結婚兩年她選擇了租房子生活,壓力相對較小反而能更好享受生活。

相比在縣城置業,她的想法是蘇州的生活質量、居住環境比較好,以後對小孩的教育也有好處。有了孩子以後,她打算在蘇州買一套房子。“要買的話就在蘇州買,因為在那邊上班”。面對記者的追問,王女士坦言,不會去省會城市買,因為對南京感到陌生,而對合肥“沒感覺”。

北漂買房傾向於強二線城市

與小吳不同的是,在北京已工作六年計劃今年結婚的小李卻有些措手不及。

安居客房產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年一線城市中從北京流出的返鄉置業人群占比最高,而新一線城市中蘇州、成都、杭州、南京等城市返鄉置業人群占比位居前列。小李就是其中一位。

小李去年10月份從北京一家單位辭職來到杭州工作。讓他做出選擇的直接原因是隨著各地劍指投資客限購政策的出臺,即便在北京工作了六年的小李發現,自己工資的上漲速度依然趕不上北京房價的上漲速度,面對北京高企的房價,自己處在了“北京的房子買不起,縣城的房子瞧不上”的尷尬境地。

不僅是小李,在杭州工作了兩年的小夏也堅持不在縣城買房,他認為“買了不住也沒用”,有了兩年社保,他計劃今年買一套80平米左右的小戶型。

和小夏比,小李算是入杭的遲到者。反複思考了之後,北京生活成本太高,房貸月供成為“北漂”們無法承受之重,小李最終鎖定了新一線城市杭州,相對北京不至於有太大的心理落差,而與北京高企的房價相比,杭州32000元/平方米的均價讓他覺得至少“可以接受”。

安居客首席分析師張波指出,相比在大城市,“漂一族”返鄉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後積累買房資本的難度也降低不少。根據58集團招聘數據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白領平均薪資,2017年北上廣深白領平均月工資在6800-7500元之間不等,新一線城市中杭州、蘇州、成都等地的白領平均月工資也達到了5500元-6700元不等。

有了“買房資本”作為支撐,為了能盡快滿足資格買房,小李毅然決定結束“北漂”選擇新一線城市。在他看來,杭州發展潛力巨大,就業機會與北京均等,其次,相對於北京來說,杭州推出的一系列人才優惠政策也對小李有很大的吸引力。

今年過年回家,小李有些不好意思地跟記者透露道,“今年2月份,我在杭州的社保剛好交滿三個月,離買房又近了一步。”

文中圖片來自攝圖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130

回鄉見聞 | 貿易戰下的廣東縣城

作者:弘毅遠方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杜彬


過去幾年寫回鄉見聞成為一種潮流,大家自從讀大學後回家鄉的時間逐漸變少,而隨著在外經歷逐步增多,也越發重視家鄉的發展和變化。中國2000多個縣,每個人的回鄉見聞都是在盲人摸象,看到都是一小塊,不過一葉知秋、窺斑見豹,更重要的是看到變化和可能的趨勢。我覺得下面描寫的家鄉剛好就是中國經濟發展到現在的一個縮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家鄉是粵東的地區的一個縣(原來是縣級市,後來上大學的時候改為市轄區,區域也作了調整,但我習慣稱之為縣),土地總面積3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過82萬人,GDP為519億元,人均GDP為6.3萬元,基本是全國的平均水平。個人感覺縣城的生活水平比較高,而下面村鎮生活總體水平則差一些,還是有差距。


去年縣里經濟同比增長6.8%(前一年9.5%),略高於全國水平,地產投資增速超過26%——明顯高於全國不到10%的增速。經濟下行壓力是有的,這是系統性問題。去年全年區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不到17億元,增長近9%,超過經濟名義GDP的速度,其中賣地為主的非稅收入2.8億元,降幅超過65%。


在我看來家鄉的經濟還是不錯的,查了一下2017年財政的一般公共收支情況,基本一半的支出是靠上級轉移和調節資金。縣里債務控制得很好,2017年底負債不到10億。產業方面,二產占比最高為55%,三產為37%。其實縣里的民企是比較發達的,很多小企業小作坊,從事玩具、毛衫、工藝方面的工作,我覺得是藏富於民的。


這幾年縣人口已經比較穩定,自然增長率比全國的水平高一點,在沒有放開二胎之前,一般不是公職的都生了二胎。人口是最基本的資源,目前自然增長率不高是個問題。過去十幾二十年從這個縣走出的大學生應該有幾萬名,一大部分留在珠三角,我統計了一下,初中同學有一半在外就業,估計高中會更多。所以逢年過節珠三角通往縣城的高速總是堵得厲害,高鐵更是一票難求。大量在外就業的遊子也會反哺家鄉,促進家鄉的教育和消費。


我不覺得大學生在外就業對家鄉是人才流失,全國人才都往一線和主要二線城市集中,這是經濟發展的正常規律。不過同學中也有很多回家鄉就業的大學生,回來當醫生、公務員、老師,或者做一些玩具產業鏈相關的生意,利用在外學到的新技術新理念為家鄉發展做出了貢獻。


家鄉工資不是很高,當老師月收入中位數在5、6千,據說縣城好的中學過去十年工資沒有怎麽漲,醫生收入在4千到1.5萬之間,公司的文員月收入3千左右,主管能到4到6千,經理級別及以上可以到1萬。不過縣城壓力小,節奏慢,可以過得比較舒適。


公務員工作壓力比較大,有師弟在市局工作,還有親戚在街道辦事處工作,扶貧、創文,經常加班,很累。扶貧有的依靠電商,把一些特產依靠互聯網加大銷售。近幾年公務員系統的整頓作風有了改善,機構調整正在市一級進行。師弟講到局里領導有退伍的幹部,主席很重視退伍軍人,之前在北京一個券商的營業部也碰到有退伍軍人在那里工作,這也是為軍隊的發展提供保障。


家鄉房價相對穩定,預計未來縣城房價大漲的可能性較小,能跟通脹走就不錯。新開發的高檔一點的房子均價近1萬,村鎮經濟條件好的家庭都到縣城買房了,也有作為投資的。了解到地級市和縣城新房房價都有下降,一手房開發商會用多種方法補貼,縣城春節前有的樓盤價格下降10%。最近幾年二手房都沒有怎麽上漲,均價在5、6千/平左右,並且在沒有限購限貸的情況下。因為年輕人到縣城或者外地就業,農村也出現一些空置的房子。


汽車市場已經相對飽和,縣城很多居住小區原來都沒有規劃這麽多的私家車車位,因此都是停放得滿滿的,新的小區就好一些。村鎮的路本來就小,基本是一半停車一半走車。路上汽車品牌繁多,國產的合資的都有,也不乏一些高檔的名牌車。我認識的朋友、親戚基本都有車,有的還不止一輛。


家鄉玩具已經形成一定的產業鏈,從設計到制模到各種零部件的制作,再到包裝和銷售等,一個產品下來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參與其中,每年還舉行國際玩具博覽會,但招工難一直是問題。由於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有不少其他省份的外來人口到縣城就業,漸漸的也有一些外來人口在縣里定居。原來縣城外來人口很多,工資也是比較低廉,但是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招工難日益凸顯。我接觸到的不管是玩具廠還是食品生產店,都提到招工難的問題,並且已經有好多年都連續如此了。食品店老板提到原料最近並沒有漲,相反像豆油還有降,但是人工一直漲,為了留住工人也只有靠這個方法。總體社會是朝著保護工人的方向傾斜,這也是促進消費的一個保證。


工業上機器替代趨勢明顯,玩具智能化,這是產業升級的體現。做糕點的老板介紹,他的食品生產70%的程序都用機器替代;做玩具的介紹一個工具組件用機器替代後成本從9分錢下降到7分錢,省去人工,並且別人都在通過機器降低成本,如果你跟不上非常有可能就被淘汰了,這方面也會被趨勢推著走。有位親戚的工廠設計了新的玩具機器人,智能化,可以進行簡單的對話,讓其跳舞、唱歌或者講英語等,顏值高,並且包裝也顯得很高端大氣。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改進,設計和包裝是可以帶來更高附加值的。目前國內機器替代、智能化的趨勢也是在延續,家鄉的產業也慢慢順應這個方面的趨勢。


另外一個趨勢是,近幾年的電商微商行業迅速發展,很多頭腦靈活的年輕人——較多是大學生——依靠自己努力在經營,如果店鋪進入天貓、拼多多,或鏈接在淘寶排名靠前,月收入不菲,也帶動了快遞行業的發展。現在很多大學生不喜歡像70後80初的人一樣打工,他們可能打工一兩年後就自己獨立創業經營,很會利用各種資源,做事情顧慮少。這是90後、00後的優勢。


去年經濟有壓力,微觀上可以感覺出來。有朋友從事商標標簽印制,因為該行業是處於消費產品的上遊,所以下遊消費的壓力很快就傳導上來,他說去年下半年下滑的程度超出預期,春節前訂單又上來一些。家鄉茶葉消費大,師姐在賣茶葉,也反饋認為行業去年生意不如前一年。縣里有幾個上市公司和幾個新三板掛牌企業,碰到前所未有困難,股市在多個因素疊加下不景氣,上市公司市值大幅下降。縣里經濟有增長,中小工業企業做了很大貢獻。此外,因為很多玩具和服裝出口,受外需和貿易摩擦影響,全縣去年出口下降10%,進出口總額下降一半,比全國的形勢要差好多,估計里面一些加工貿易受到的影響較大。


雖然經濟有壓力,但是從事玩具生產的朋友仍然認為目前是一個創業的時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問題在於怎麽選擇,雖然離不惑之年還有一段距離,他也在考慮是否要去珠三角謀求更好的發展。節日期間還碰到同一個中學的一位師兄,物理學博士,從事量子方面的研究,咨詢其他校友如何爭取到風投、將已有研究成果貨幣化。


家鄉有獨特的文化。家鄉人很信中醫,並且一般的中醫也懂西醫,治療會是中西醫結合。一位朋友在醫院上班,業余自己開個中醫診所,符合執業醫師滿5年以上的條件,去年申請了個中醫診所備案證,這是鼓勵發展中醫、讓醫生可以“多點執業”的舉措。他說前段時間流感嚴重,診所安裝了紅外線消毒儀器,每天晚上定時自動殺菌。他開診單、藥方都靠電腦,專門購買相關的軟件系統,藥方開完費用也就算出來了,省去不少時間,同時系統還能留下病人的信息,便於記錄追蹤。我覺得信不信中醫不要緊,這是市場化的行為,能醫治好病人,有口碑,就能很好生存下去。


節日消費在外就餐比較火爆,這幾年都是,稍微好一點的飯店都需要提前預約,吃飯海鮮會是主角,稍微中檔的一桌需要1000多,更高檔一點的翻兩三倍都有。春節期間酒店價格也貴,縣城最好的酒店漲到1500一晚。


節日期間家鄉文化活動和文化消費氣氛很濃。過年期間常常看到有書法、國畫或者攝影展覽,今年有省畫院院長(也是家鄉人)的作品展覽。縣城的文化街不長,但是街上有4、5家字畫裝裱或者賣字畫的店。家鄉燈謎活動長盛不衰,基本每年過年都有舉行燈謎活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兩年來家鄉實施創文、美麗鄉村計劃,地方財政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給居住、生活環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道路的拓寬改造、排汙管道的鋪設、公共廁所和垃圾桶的增加、綠化、鄉村文化廣場、健身器材的投放、重建重點中學的初中部等,春節前還新修了一個市民文化廣場,帶音樂廳。近幾年政府重視景點的修複,在一個鎮上修葺了一個有3、4百年歷史的書院,書院里展覽很多學生的書法,寫得很好。此外還新修了古港遺址,這里曾經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很多人就是從家鄉乘船下南洋——到新馬泰一代謀生和創業。總體政府公共投入很大,給居民帶來實惠。


一線城市限制人口、二線城市展開搶人大戰的背景下,縣城的出路在什麽地方?這是一個價值連城的問題,但沒有包治百病的良方。與國內很多區縣不同——比如有的區縣就是“睡城”,我覺得家鄉還是擁有幾個具有優勢的產業,可以進一步發展,這是重要的機會。在國內產業升級的趨勢下,玩具、毛衫、工藝都能繼續升級,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如果能做到全國甚至全球排名靠前,就有了強大的生命力和競爭優勢。同時縣城需要繼續做好基建投資,包括教育、醫療等,營造好的環境,爭取吸引更多的合適的人才來就業,形成產業的良性循環。要保護好中小民企。政府需要控制好房價,擺脫土地財政的約束,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另外地方文化、旅遊的文章、特色農業也需要繼續做強做大。當然,基建和環境的改善需要錢,這又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只能靠自身小米加步槍、上級財政轉移來實現了。



發送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153

明看天下 - 李華明 我的回鄉證多災多難 2014年11月21日

1 : GS(14)@2014-12-07 11:13:26

http://www.am730.com.hk/column-237373

上周六學聯四人預備往北京爭取會見中央政府官員,但並未上機便無功而回,從新聞上得悉他們的回鄉證即時被中央政府註銷了,因此不能進入內地。

有關回鄉證註銷一事我感觸良多,相信讀者們不知道我的回鄉證被口岸的內地官員沒收兩次。第一次發生在1999年6月30日,正值回歸假期,是蟬鳴荔熟的季節,我組織了一個荔枝團大約四十人,我太太和女兒也參加。

還記得我們經皇崗口岸入境,當內地負責入境的官員查看回鄉證時(那時仍是一本證件),由另一官員帶我往一個房間,在那裡呆坐四十分鐘,不斷有官員出 入房間研究我的證件,最後由一位官員向我表示不能入境了,因此要沒收我的回鄉證,雖然我再三追問原因,同時多番解釋我參加的是一個荔枝團,又沒有帶任何違 禁品,但是對牛彈琴,連累了已辦妥入境手續的妻女,從禁區折回關口,陪我回港,其他團友亦被我耽誤了個多小時才能繼續行程。最諷刺的是同日政府宣佈特首董 建華委任我為太平紳士,變成被沒收回鄉證的太平紳士!

隔了差不多兩年我往中旅社碰運氣再申請回鄉卡,竟然又拿到新的回鄉卡,期後也用了多次,可是到2012年的回歸假期,我又再組織荔枝團,同是經皇崗 入境,竟再次沒收回鄉卡,那次有官員很清楚表示我危害國家安全,破壞社會秩序,因此要沒收回鄉卡,真的很可笑,我向他強調只是和朋友組團到東莞吃荔枝,怎 可能危害國家安全,但他不斷重複我的罪行,真令我十分憤怒!

至今仍沒有追查到收回鄉卡的原因,雖然現在我已出入無誤,但很多民主派議員和朋友皆沒有回鄉卡,我十分認同周永康的觀點,中國是泱泱大國,為甚麼要 註銷回鄉卡,泛民議員二十多年來也不能回國,便造成多年來積累的鴻溝,雙方完全缺乏信任基礎,製造行政和立法的緊張,我多年來不斷向中央反映泛民沒有回鄉 卡對香港和中國的發展不利,但至今仍徒勞無功,無奈!

E-mail:[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691

變節者寄錢回鄉 成北韓新收入

1 : GS(14)@2016-04-12 18:15:55

雖然北韓官方喉舌對脫北者恨之入骨,但這些被描繪成北韓「猶大」、「人渣」的變節者,卻是北韓近年新興的外匯收入來源,《朝鮮日報》推算目前24,000名在南韓投誠的北韓人,每年匯給祖家的款額高達384億韓圜(2.58億港元)。



與北韓親人視像對話


《朝鮮日報》近期訪問了200名脫北者,逾2/3表示有經中國匯錢接濟在北韓的親人,其中90人每年會寄100萬至200萬韓圜,部份更稱每年會匯逾千萬韓幣。大部份受訪者表又指,除了保持定期書信,有時還會跟北韓親人通電話,甚至會利用KakaoTalk等手提電話軟件,跟方進行視像對話。訪問又特別提到南北韓差異,許多脫北者除了不適應南韓的生活之外,對南韓民眾就朝鮮半島統一不感興趣覺得相當困惑。南韓《朝鮮日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412/195675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052

何君堯籲認識中國周庭 : 俾返張回鄉證我先啦

1 : GS(14)@2016-05-25 10:04:23

最後一對《跟住矛盾去旅行》,由「學民女神」周庭,本來係對「Dreambear」劉夢熊,但開拍前劉夢熊被判監,就換上建制區議員兼律師何君堯,估唔到平時係律師嘅佢,俾周庭「質」到完全冇反擊之力,唔知佢係咪特登扮唔識啦,總之問到「六四」「土地政策」「功能組別」等問題,何君堯係完全答唔到,牙尖嘴利嘅周庭,講親都一輪咀,段段精采:(往機場路上)由日本是否民主國家講到功能組別。。。何:你知唔知佢哋日本有民主選舉,知唔知同香港差別有幾大?除咗特首嘅問題?周:咁人哋成個國會都係選出嚟,但係我哋都唔會成個立法會係選出嚟。何:我哋立法會,係選出嚟o架喎,間選同直選喎周:係,係,零票當選都係選出嚟,不過係不民主咁選出嚟何:自動當選唔係零票當選周:即係一票都冇啦何:係有票,只係冇其他候選人,所以係自動當選唔係零票當選周:咁呢個係唔合理囉,功能組別本身就係唔合理,有啲幾百票選出嚟,有啲幾萬票選出嚟,呢啲係幾咁不平等,咁當然你可能唔會介意啦,但我哋仲要喺香港生活多5,60年,其實你去日本之前都可以wiki下睇下先。何: ok,維基(面燶燶)。周庭,我唔係識晒咁多嘢,你知道幾多咪話比我聽,等我知道又會學習,當我細路仔咁囉。(到日本在van仔)何君堯問一般香港人生活係點?周:佢(劉鳴煒)唔會知道年青人18歲就要開始排公屋,50幾歲先有。年青人係唔應該係呢個時候諗呢啲問題,但香港就係令到年青人18歲時要諗呢排唔排公屋。何:點解呢?我18歲嗰時真係冇諗呢啲。周:香港嘅土地政策係好有問題,地產商買地後會起好貴嘅樓,明明有好多囤積咗嘅地,或者係空置單位又唔去處理。何:你屋企有幾人住?周:呢個問題關咩事?我未必係出生係最貧困嘅家庭,唔係住板間房,但係香港好多人係咁樣囉。何:係幾多到呢?周:點解何生你問得出呢個問題呢?其實呢啲嘢你係要比我清楚。何:未必一定,所以我唔知周:咁你有咩係清楚?香港堅尼系數有幾高?你冇理由唔知道有幾多香港人生活喺最艱苦嘅情況。何:咁我係香港人都唔知晒香港嘢,地球人都唔會知得晒地球人嘅嘢啦。(在東京大空襲資料中心)講國民教育睇到日本二戰時教科書,何君堯話:「40年嘅,都係講愛國呀,美好嘅將來,正面嘅訊息。」周:其實就係洗腦囉,同一個國家小朋友講我哋o依家嘅戰爭幾有正當性,而呢種洗腦嘅國民教育無論喺有冇戰爭時都唔應該出現,包括香港,當年香港課程指引都係話見到國旗要流眼淚,之後仲話要計分,完全係冇獨立思考。何:我贊同我哋唔需要洗腦,教育只係灌輸基本知識。周:但你當年贊成推行國教,雖然佢唔係講戰爭。何:國民教育只係對國家認知,我諗唔係去洗腦。周:對國家認知點解中史唔可以呢?點解喺公民教育入面擺咁少錢?喺國民教育入面就擺咁多錢?香港連公民教育都做唔到,就唔好做國民教育啦。何:又唔得咁講,數學唔得就唔讀書咩?周:何生不如你分清楚咩叫公民同國民教育啦(兩人同時係咁不斷講)(在東京大空襲資料中心)周庭問何君堯「六四」立場周:每一個國家其實佢好有需要去面對佢嘅歷史,包括日本中國,一方面我哋會話日本唔願意承認當年嘅事,其實中國都同樣地有好多唔願意承認自己歷史,每個國家都有呢個責任。何:你講得啱,最緊要知錯能改,了解歷史可以為未來作計劃。周:不如唔好扯咁遠啦,講下你點樣睇「六四」。何:我都高興你帶出呢個問題,「六四」呢個問題呢,都係我哋中國走過條路,可以話係一個悲劇嚟o架,我曾經講過一條人命損失都嫌多,我自己曾經對六四嚟講學生嘅情懷係完全可以理解,但現實往往有時同我哋現實有差距。周:但係如果日本人同我講,我哋都係思維唔同,我諗你哋都唔可以接受囉。所以你頭先個答法係有點奇怪,因為你都係唔願意直接回答個問題。何:我已答咗,六四可以避免就避免,係一個悲劇,當你睇歷史往往都會有人命損失。周:唔代表你可以正當化政府嘅錯。何:冇合理化。周:雖然我好鍾意日本嘅文化,但我唔係盲目祟洋,絕對唔會認同呢種行為,做人唔好雙重標準,當我哋講日本必須面對歷史責任,中國都係一樣。此時何君堯語塞。(在公園中)檢討何君堯笠高帽:佢對日本嘅欣賞程度出乎我所料,但我哋中國咁大嘅歷史再認識多啲呢,呢一代嘅青年發揮嘅機會肯定係無限。周庭爆seed:咁你叫佢哋俾返張回鄉證我哋啦不如!叫我哋認識下中國,又唔俾我哋入境。何:祖國自己有個套考慮因素,可能有特別原因。(blah blah blah…)何君堯喺節目,係完全冇反擊之力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525/196257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4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