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來時間被打」 明星分析師現身闢謠
|
|
過去十多天來,外資圈傳得沸沸揚揚的一則八卦,莫過於「半導體明星分析師陸行之在街頭被打」的傳言,內容指出陸行之可能因為投資糾紛,被打後「低調就診一家小診所」,流言幾乎傳遍了整個外資法人圈,許多人都信以為真。 就在流言越傳越盛之際,陸行之終於首度露面,在本刊鏡頭前侃侃而談近期對半導體業的景氣看法;為了破除流言,一掃困擾,他甚至願意捲起袖子、提出出入境證明,來證實他絕對沒有受傷,一切都只是無聊的傳言。 陸行之在外資圈的地位早已不需多言,在整個亞太區半導體業幾乎是喊水會結凍,更是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召開的法說會上,經常點名提問的明星分析師;通常只要陸行之的報告一出,所有法人、媒體記者必定爭相一讀。 尤其去年的漢微科技,上櫃前法人圈幾乎人手一份陸行之的報告,看好漢微科的基本面,如今漢微科一路攻上股王,更讓人佩服陸行之的功力。 但這一次,無來由地惹一身腥,讓陸行之整天關切電話接不停;陸行之因此拿出密密麻麻的行程表,說明自己每天從早忙到晚,「哪來時間被打?」他無奈地說,只希望傳言盡早散去,一切雨過天青。 (劉俞青) |
曝章子怡8億元資產哪來的?揭秘四大財富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3/11/3113068.html電影《非常幸運》、《中國最強音》、情感傳聞精彩……今年的章子怡,經歷了前幾年風浪之後似乎又探新高,曝光率超高,人氣不減。如今的章子怡身價幾何?
有媒體爆料,章子怡商業代言已漲至2千萬元,資產超8億元。該媒體稱,知情人透露,章子怡的財富來源主要有以下四種:一是電影片酬;二是商業廣告的代言費;三是商業活動的出場費;四是以低片酬做槓桿,投拍電影牟利。
首先是電影片酬,這雖不佔國際章的賬本大頭,但卻是其飛黃騰達的基礎。報導稱,章子怡出道以來,在海內外出演電影,所賺片酬應在1.5億元人民幣左右。
其次是商業廣告代言,這部分收入是由國際章電影事業的衍生產品,也是國際章財富積累最主要的通道。報導稱,彙總國際章所代言的全部品牌,按照其代言均價300萬美元計算,以人民幣兌美元平均匯率1:7結算,其廣告收入也超過了5億元人民幣。
第三,是商業活動的出場費,這部分收入國際章資產的一大支撐。報導稱,從國際章最輝煌的2006年開始估算,8年下來,國際章在商業演出活動上的收入,保守估計也有1.76億元人民幣。
第四,是以低片酬做槓桿,以小博大,投拍電影,取得票房分成。這一模式,近來已經成為國際章在國內轉型的試驗場。據瞭解,2010年至今,章子怡通過上述模式,參演了《非常完美》和《非常幸運》。報導稱,《非常幸運》全球票房達6億元人民幣,加上《非常完美》,兩部片子可能為國際章貢獻片酬達3000多萬元。
【猜想】阿里入股華數的65億從哪來的?
http://www.iheima.com/thread-1587-1-1.html 阿里巴巴集團目前還是一家非上市公司,資本運作的整個架構不能為外人所知曉,本文亦是在整理目前市場上各種看法的情況下,對阿里巴巴集團此次資本運作進行的一次猜想和解構。
阿里巴巴和馬云進行的收購,從來都能引起市場各方的關注,這一次入股華數傳媒更是因為65億資金的來源引發了多方爭議。外界關注的核心問題包括交易結構的設計、槓桿收購、資金來源以及資本運作這盤大棋。
阿里巴巴集團目前還是一家非上市公司,資本運作的整個架構不能為外人所知曉,本文亦是在整理目前市場上各種看法的情況下,對阿里巴巴集團此次資本運作進行的一次猜想和解構。
交易結構設計 綜合華數傳媒公告的整體情況來看,本次交易實際上應當是阿里巴巴集團對華數傳媒的入股,這也是為什麼與華數傳媒的控股股東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的是阿里巴巴集團。而操作層面上入股華數傳媒的杭州云溪投資合夥企業是為了完成這次交易而設立的「特殊目的公司」(SPV)。
至於為什麼要設立特殊目的公司,一個重要原因是華數傳媒所在的行業「廣播、電視、電影和影視錄音製作業」被列於國家限制外商投資產業目錄中,而準備海外上市的阿里巴巴集團是VIE架構的外資公司,不能直接投資華數傳媒。
交易結構設計的第二個備受爭議的部分是浙江天貓技術有限公司向謝世煌個人放貸提供本次入股的資金來源。浙江天貓與特殊目的公司云溪投資的有限合夥人(LP)謝世煌簽署了《貸款協議》,貸款本金不超過65.37億元,貸款期限為自提款之日起10年,貸款復合年利率8%。
既然阿里巴巴想投資又不能直接投資,那麼必然要把入股的資金給到特殊目的公司來完成交易。怎麼給這筆錢呢?正如國內某財經媒體報導中指出的:央行《貸款通則》限制了企業向企業直接貸款,但對企業向個人貸款則並沒有禁止性規定。因此,
通過向個人借款的方式解決了本次交易合法提供交易資金的問題。 通常情況下,一項交易中的交易結構設計,除了為滿足商業上的考量(比如稅務籌劃考量、融資考量等),還要有滿足政策和監管規定的考量,有滿足合法合規性的考量,這在國際成熟市場收購案中都非常普遍。很多國際企業都通過設立基金、資本運作平台來控制自己的投資組合。
質疑為什麼阿里巴巴或天貓不直接收購股份而讓一個馬云、史玉柱、謝世煌三人構成的投資公司來收購,這其中
主要為了個人私益,其實沒有太多根據。 槓桿運用 本次交易在媒體和網絡上引起極大爭議的另一個問題是 「空手套白狼」的槓桿運用。有質疑說這次投資的主體是謝世煌個人,但資金全是天貓提供的,謝本人一分錢沒花,這槓桿率超高。還有質疑說云溪投資是馬云控制的公司,享有決策權的普通合夥人(GP)馬云出資9900元,史玉柱出資6500萬元,分別佔合夥投資的0.0002%、0.9943%,共同控制云溪投資。而有限合夥人(LP)謝世煌個人出資64.72億元,佔比99.0055%,毫無話語權
。馬云僅出資9900元,即撬動了65億的資金,這一資本運作可謂四兩撥千斤。 首先,如果我們把云溪投資視為一個特殊目的公司,那麼與云溪投資有關的資金運作安排、合夥人架構安排就不是與個人有關的,不能說謝世煌個人或者馬云個人用了槓桿。而站在阿里巴巴集團的角度來看,浙江天貓來提供這次入股的資金,收購槓桿率為0。其次,普通合夥人和有限合夥人出資比例、話語權大小的問題在這裡是慣例操作,沒有任何特殊性。
即使我們退一步來說,站在云溪投資的角度看這次投資,云溪投資本身充分利用了槓桿。媒體上有不少人士質疑,擔保資產即是新收購的華數股份,這樣用借款收購資產後,反過來為借款進行擔保,頗似空手套白狼。
但用收購的標的資產來抵押取得收購資金恰恰是國際上盛行多年的槓桿收購(leveragedbuyout)的標準做法
。槓桿收購的突出特點就是,收購方為進行收購,大規模融資借貸去支付交易價款,通常為收購總價的70%或全部。同時,收購方以目標公司資產及未來收益作為借貸抵押。借貸利息將通過被收購公司的未來現金流來支付。換句話說,「空手套白狼」恰恰是槓桿收購的代名詞。 那麼,云溪投資在進行槓桿收購的時候以謝世煌個人的名義借款也是很正常的交易結構設計,這背後自然會有一系列的法律約束條款來明確各方主體之間的權利和義務。
資金來源 即使前述交易結構設計都可以理解,仍然有人質疑:浙江天貓技術有限公司哪來這65億資金?很多人擔心這錢來自餘額寶,來自商家的保證金。關於這一點,已經得到了天貓的回應和法律人士的解讀。浙江天貓對媒體書面回應稱:「
此次借貸資金是天貓公司自有資金。天貓目前經營狀況良好,每年營運都產生利潤和淨資金流入,此次貸款對天貓沒有現金壓力。另外,天貓商家保證金僅用於商家出現違約行為時,根據合同保障消費者權益,任何人都無權也不能動用。」有律師也表示保證金在銀行存管,無法輕易動用。而餘額寶的錢屬於貨幣基金,投向有明確的要求,更不可能擅自使用。
有人分析指出,天貓可以自身的現金流和資產做抵押向銀行貸款。但筆者諮詢過香港和內地的銀行人士,均表示65億元規模的10年期貸款,8%的利率很難提供,在中國香港及國際成熟市場幾乎就是不可能,尤其是10年這麼長的期限。而浙江天貓也向財經媒體聲明:「
阿里巴巴集團目前為止尚未動用外國銀行的授信,更談不上挪用貸款。」 所以問題就變成了天貓有沒有可能有這麼多錢來做投資。阿里巴巴沒有上市我們得不到確實數據,但我們可以用公佈了招股說明書的京東來做對比。京東也是一家電商,根據其在美國上市的招股說明書,截至2013年9月30日,京東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淨額有88億元。京東都有88億元的現金,天貓商城完全可能有更多的現金在賬上。全球電商巨頭亞馬遜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86.58億美元。阿里巴巴集團的資金實力應當完全不用擔心。
資本運作 近年來,阿里巴巴一方面在媒體上不斷以集團整體上市的話題吸引著大家的關注,另一方面更是大手筆地做了很多收購,
在A股市場收購了恆生電子控股權、華數傳媒股權,在港股市場收購了海爾股權、文化中國控股權、中信21世紀控股權等,在美股收購了高德軟件,這些收購案加起來有幾百億的金額。 然而由於阿里巴巴不是上市公司,我們無法知道每筆交易的資金來源。目前能知道的,只有收購華數傳媒的65億元來自浙江天貓,收購恆生電子的錢來自自有資金17億元和銀行貸款17億元(貸款2到3年,年利率不超過7%,以收購股權為質押),收購高德軟件的11億美元來自阿里巴巴的自有資金。通常來說,非上市公司的融資能力弱於上市公司,但像阿里這樣的公司,經歷過上市、退市,有豐富資本運作經驗,又有大量現金流,融資不是問題。
有人質疑馬云在收購的同時,總是用自己個人的公司與阿里巴巴的公司一同參加收購,由此獲取高額的個人收益。在阿里巴巴和云峰基金共同收購中信21世紀時,《紐約時報》也刊文稱,馬云個人的私募公司會毫無疑問從中獲利。作者指出,2007年谷歌因為向一名創始人妻子的初創企業投資了幾百萬美元而受到批評。等阿里巴巴上市後,此類交易必然會接受公眾嚴格的審視和質疑。
然而就目前這個階段來看,只要浙江天貓的股東沒有意見,阿里巴巴的股東沒有意見,公眾又有什麼可操心的呢?阿里巴巴這家公司並不是馬云一個人的,阿里巴巴合夥人制度下,也不是馬云一個人說了算,只要履行了必要的決策程序,怎麼做都無可厚非。
當然阿里巴巴上市前加快收購動作有兩個好處:一是提高公司的整體估值,雖然有些收購是用馬云個人的公司完成的,但所收購的業務仍然能與集團業務產生協同效應,使集團整體受益。二是趁阿里還不是公眾公司前進行資本運作會更加靈活。 當然,只要阿里巴巴未上市,我們所做的一切分析就只是猜想。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A股9000億天量從哪來?習大大不遺餘力 金融之王
來源: http://xueqiu.com/3349896301/33579830
轉兩篇文章)
9000億宇宙天量!
如果說因為匯率換算問題(按2007年的匯率7.579折算,應為人民幣7541億元)上周這個“第一”還有歧義。那麽今天,A股兩市9000億的成交量,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宇宙第一天量!
幾大因素推動天量成交
1、降準預期,上周五在降準預期的催化下銀行股大漲,完全消化了11月21日降息對銀行股的不利影響。
2、資金價格下行,利於股市的估值提升,減少經濟失速風險,從而提振市場。9月以來,1年期和10年期國債收益率持續下行,1年期國債收益率已經下行到3%附近,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行到3.5%以下。
3、融資融券為股市帶來了大量資金。統計顯示,截至11月28日,融資余額已達到8189.27億元,再創歷史新高,相對於半年前不足4000億元的余額已經翻倍。由此可見,券商的融資業務確實成了當前市場的巨大推動力。
4、資產配置效應仍將發揮余威。在地產投資需求疲軟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有閑階層將資金從地產、礦產等領域轉出並投向股市,資產配置效應開始顯現。
5、增量資金加速入場。在本輪A股高歌猛進之際,兩市開戶數持續熱情不減,據統計,上周(11月24日至28日),兩市新增股票賬戶數為37.01萬戶,創2011年4月以來新高。而當前周開戶數已連續7周超過20萬,雖然與上輪牛市相比還有些差距,但也顯示有不少新增資金正跑步入場。(以上來源:第一財經資訊)
另推薦彭博商業周刊一文章
中國股市暴漲之謎:股市四千點等於新四萬億
種種跡象顯示,資本市場受到了習李政府的重視,證監會在推動股市上漲方面不遺余力。
如果上證綜指從2000點上漲到4000點,新增民營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潛力在4萬億元以上。
中國政府正在推動新一輪“四萬億”,姑且稱之為“新四萬億”。有別於2008年以政府投資為主導,大興基礎建設的“舊四萬億”,“新四萬億”將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
自新一屆政府執政以來,就有不少政府智囊團隊提出類似“以股市上漲為手段,搞活資本市場的投資功能、融資功能,帶動居民財產性收入,增強中小民營企業的投融資能力,進而實現經濟結構轉型、拉動消費的目的”的建議。萬博經濟研究院測算過,如果上證綜指從2000點上漲到4000點,A股的流動市值將增加20萬億元,由此帶來的新增民營企業投資能力和居民消費潛力在4萬億元以上。
種種跡象顯示,資本市場受到了習李政府的重視,作為“中國夢”的重要抓手之一,前所未有地得到了國務院、央行、證監會等部門“一盤棋”式地呵護。
最近的事實是,11月21日,謝鎮江在第十屆中國證券市場年會透露證監會授權《證券日報》寫文章唱多股市的細節。謝鎮江透露,9月22日、9月23日兩天,A股連續兩天大跌,在中國證監會有關領導授意下,9月24日《證券日報》刊發了《中國股市市值再增二十萬億,滬指躍上四千點的路徑選擇》一文。與此同時,在中國證監會有關部門的直接指導下,同日用了八版專刊,全面細致地分析了多個國家和地區養老金入市的情況。
很顯然,證監會在推動股市上漲方面不遺余力,但這並不是全部,更深遠的意義是:一,中國資本市場逐步回歸其在金融領域應有的地位;二,資本市場扮演結構轉型的重要工具大概率得到高層的首肯。
核心觀點一:資本市場地位回歸
我所說的回歸,主要指的是資本市場投資功能回歸。
中國資本市場長期在金融領域得不到其應有的地位,或者說資本市場長期因功能定位不合理,而大起大落、結構畸形。筆者至今清晰地記得,在2012年第八屆中國證券市場年會上,第三屆證監會主席周正慶老爺子既憤又無奈地講到,“股市低迷的原因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領導機構和主管部門對資本市場的重視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當前重視不夠。”從證監會主席的口里說出如此直白的話,不得不反思。
在新中國的金融史里,資本市場從最初的摸著石頭過河,到為國有企業解決困難服務,重融資輕投資一直困擾著A股的發展。回顧A股的歷史,這一點有充足的證據。
雖然上交所、深交所1990年底就正式開業了,但姓“社”姓“資”的問題一直困擾A股的最初發展,直到1992年小平南巡,擲地有聲地說出“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高層一言讓時任證監會主席的劉鴻儒“有一種一塊石頭終於落地的感覺”。中國的資本市場抱著這種試的態度,從1990年到1997年,摸著石頭過河,從無知到幼稚,第一批上市的大部分是集體所有制企業及中小型全民所有制企業,而且都是試水性質的。
從1998年到2008年,國家將國有企業的改革目標定位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支持大型國有企業優先改制上市,資本市場的定位則成了“為國有企業解困服務”,其“圈錢”功能成為首要功能,投資功能則一直被忽視。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上一波牛市。在這十年間,大批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型國有企業改制上市,把包括國有銀行等在內的國有企業從債務危機中解救出來。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大範圍啟動,為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提供了重要平臺和機會。期間無論是1999年國務院搞活市場的“六項政策”引起“5.19”行情,還是2004年年底國務院針對資本市場的“國九條”助推股市最終飆升至6000點,資本市場到底扮演了什麽角色,不需贅言。
那麽,在如今這輪從2000點起來的、可以預期的牛市中,資本市場又在扮演什麽角色?至少股市原來單純強調融資功能而忽略投資功能的時代過去了。原因有三:
首先,社會無風險利率進入下降周期,大批社保、企業年金、住房公積金等縮水空前,面對龐大的養老金虧空,從國家穩定的層面要求股市的投資功能必須歸位;
其次,中小企業融資難,已經嚴重制約中國微觀經濟的發展。去年由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擔任組長,央行、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等全面參與的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主要解決的便是融資問題,這種高度前所未有。而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的緊迫性更加強烈,資本市場進入以馬凱為主導,央行、銀監會、保監會“一盤棋”式的高度,即意味著一個“全新的資本市場”;
再次,社保等資金保值增值,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舉措,這從根本上決定著中國老百姓的消費意願,因此這是拉動消費,促進結構調整的舉措之一。
現在,曾主導經濟高增長的房地產市場難以延續,出口疲軟,傳統產業產能過剩,中小型新興企業融資難,微觀經濟層面持續惡化進而影響就業率;社會無風險利率下降,40萬億元的個人銀行存款、社保資金、企業年金等面臨空前縮水壓力,所有的問題交織,仔細分析,股市正是這錯綜複雜死結的“活扣”。資本市場回歸投資功能、融資功能並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無以替代。
核心觀點二:不用懷疑國家呵護股市的力度
過去發展不健全的資本市場,正是新一屆政府的王牌之一,而如果股市現在已經是4000點了,這張牌的威力便大打折扣。可以預見,資本市場的“新常態”之一是更加市場化,法律更加健全,包括退市制度、註冊制、分紅政策、監管層的功能、中小投資的利益保護等,資本市場將真正起到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另一“新常態”是在市場信息沒有完全恢複、整體經濟較差的情況下,政府對股市進一步下跌的容忍度比較低,央行、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一盤棋”式的呵護。
在經濟整體不佳的情況下,投資者對股市的信心、流動性高度敏感。但細心的投資者應該註意到,從今年6月份開始,央行對流動性的預期管理非常明確。
6月份,金融機構外匯占款結束連續10個月的增長態勢,而為負的882.8億元,加之新股申購凍結資金以及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銳減的影響,市場流動性壓力很大,但是當月,央行選擇暫停正回購,央行靈活的公開市場操作策略給機構吃下了“定心丸”,這成功化解了市場對流動性吃緊擔憂的預期。
到了7月份,信貸數據更是低於市場預期,M2貨幣供應量同比增長13.5%,低於市場預測的14.4%,同時7月份新增貸款只有3852億元(6月份為1.08萬億元),成為自2010年1月以來增速最低的一個月。要是以往,股市早就跌得稀里嘩啦,但央行第一時間站出來解釋低於預期的原因以及強調‘總量穩定、結構優化’的貨幣政策並沒有改變。
央行最近一次流動性預期管理是11月21日,宣布基準的一年期貸款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無論是幅度、時間點都大幅超出市場預期。市場普遍預期,降準以及進一步降息會已經提上議事日程,我國將進入大降息周期。請註意,央行降息的背景是11月20日,資金面波動超過市場預期,交易所資金利率在IPO影響下已趨緊數日,銀行間市場頭寸難平迫使交易延時,錢荒陰影使得市場情緒明顯回落。
不難發現,央行在流動性預期管理方面不遺余力。股市現在正是在流動性預期向好、社會無風險利率加速下降的情況下,出現了爆發式上漲,尤其以金融板塊為代表的高分紅率、低估值藍籌股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周正慶老爺子過去一直耿耿於懷的股市得不到“領導機構和主管部門”的問題已經破局,資本市場在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投融資功能地位都空前重要。應該看到在長達7年的下跌後,中國股市蘊含了極大的合理上漲空間,尤其股息率遠遠超過定期存款利率的大量優質藍籌股。這也是筆者最近幾個月一直唱多的大背景之一。
@今日話題
“十萬億”與地方債:中國新“刺激”的錢從哪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017
中國發改委本月確認,國務院已批準總投資逾10萬億的七大工程包項目。官方強調這並非新增財政刺激。但是在政府不出錢的情況下,問題就來了:錢從哪里來?
根據發改委投資司副司長羅國三的說法,
“十萬億”並不是新增的財政投入項目,而是將社會資本引入投資計劃中。中央政府投資在並沒有怎麽增加總量的情況下,通過內部調結構,減少一般性的投資,加強重點領域的投資,來引導和加強國家重大工程建設。
從這番講話中可以看出弱化或者規避“財政刺激”的用意十分明顯。微刺激一直被視為政策“標桿”,大張旗鼓的宣稱刺激計劃顯然和原有路線不符。但是中國在不增加地方政府債務的前提下,似乎已經不可能加速基礎設施項目。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此前《21世紀經濟報道》的報道,中國地方債的總量可能會讓中央政府“大吃一驚”。
數據顯示,2014 年前11個月的基建投資總額就已達到9.8萬億元,比2013年同期增長了接近 20%。以此增速推算,2015 年全年基建投資總量大致應該在 13萬億左右。由於萬億基建項目有的項目已經開工建設,有的正在開展前期工作,有的項目還需要分解,所以總投資是無法確定的。但是資金需求的現實還是十分明顯的。
由此,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似乎成為了最大亮點和可能。發改委的表態中也看到了引入社會資本投資的內容。
羅國三:目前政府對於國家重大工程的政策導向是通過創新投融資機制來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建設。
對於PPP,按照平安證券的算法:參考另外兩個金磚國家巴西和印度,基礎設施建設需求較大。他們通常也通過 PPP 模式進行運作。印度PPP的規模/GDP 的比例超過30%,巴西的比例則為25%,俄羅斯的比例也高達7%。而英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PPP 模式的項目規模僅有 1%-2%。
中國地方政府目前已經將部分項目通過PPP模式在運作,但是規模只有 5000-6000 億元,占GDP的比例僅有1%左右。平臺公司債務余額為7萬億元,假設債務余額中70%改為PPP模式,規模可達4-5萬億元,如果占 GDP的比例達到金磚國家平均水平可達 10萬億元。
理論上PPP似乎可以接替政府成為投資的主力軍,並且政府也出臺了《關於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試圖更好的推動PPP運行。
但是從過往的經驗來看,在個人投資者依然受制於地方政府的背景之下,會有多少社會資金願意介入實在很難估量。而尚不健全的相關制度以及如何協調社會資本回報和公共利益的沖突也讓PPP“看起來很美好”。
如果基建所需資金難以獲得的瓶頸無法在“2015PPP大元年”得到解決,那麽信貸加速擴張似乎又成了唯一選擇。光大證券在12月通脹數據公布之後發布的報告就曾認為:
只有信貸的加速投放才能直接觸及融資難這個問題。去年降息之後資本市場泡沫化發展的傾向已經降低了央行降息的動力。因此,貨幣政策放松更可能以放松信貸的方式來進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從0到10億,韓後未來十年沖擊百億級品牌的底氣從哪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307/154584.shtml
導讀 : 韓後10年慶典暨戰略發布會在杭州黃龍體育館隆重舉行。會議上,韓後宣布正式全面啟動品牌年輕化戰略,並表示將築夢全球,不斷提升在產品研發、渠道拓展、資本運作和品牌推廣等全方位年輕化布局,旨在打造年輕一代喜愛的護膚第一品牌。
從0到10億,韓後未來十年沖擊百億級品牌的底氣從哪來?

2月29日,“年輕的選擇——後一代,10力派!”韓後10年慶典暨戰略發布會在杭州黃龍體育館隆重舉行。會議上,韓後宣布正式全面啟動品牌年輕化戰略,並表示將築夢全球,不斷提升在產品研發、渠道拓展、資本運作和品牌推廣等全方位年輕化布局,旨在打造年輕一代喜愛的護膚第一品牌。韓後CEO肖榮燊表示:“未來三年,韓後要成為大眾護膚品里的TOP3品牌,三年實現全渠道規模,分渠道NO.1。”
從標王到資本背書的十年巨變,王國安:敢是我們的信仰
2005年,廣州十長生化妝品有限公司成立,韓後品牌也剛面世。而在中國化妝品行業過去的5年時間里,韓後成長為最令人驚喜的品牌之一。
在布局的幾年里,韓後動作頻頻,其廣告也總是離不開“標王”的身份,不惜重金拿下了媒體的多個重要位置與黃金時間。2012年,韓後1.2億元簽約江蘇衛視《非誠勿擾》廣告權和冠名《幸福劇場》,成為“標王”;2013年,韓後拿下天津衛視、河南衛視、江西衛視、深圳衛視等二線衛視的廣告“標王”;2014年冠名愛奇藝獨播韓劇《來自星星的你》,2億元競得“小蠻腰”廣州塔五年廣告使用權“標王”,2015年成央視春晚“標王”。每一次的大手筆投入也為韓後帶來了豐厚的回報。2014年,韓後銷售回款超過10億元;2015年韓後比2014年增長了59.3%。因為韓後發展迅猛,紅杉資本對其進行了上億元的投資。
在2月29日的會議開場,韓後以電影劇場式的展現形式,闡述了加盟商淮北今日化妝品連鎖店總經理孟海峰、代理商鄭州雲智貿易有限公司楊世傑與品牌十年合作的心路歷程:敢闖敢做,將不可能變現,創造奇跡。
發布會現場,韓後集團董事長王國安以“世界,我來了”為主題展開了演講,展望韓後未來十年的發展藍圖。在被問到“未來韓後靠什麽增長?”時,王國安回答:“靠打劫式增長。”
王國安指出:“敢是我們的信仰。品牌將順應時代主動變革,以消費者為驅動,建立人才、技術、資金等生態鏈。”
王國安現場與著名歌手共同演繹《水手》後表示,韓後品牌一直遵循水手精神,這也是韓後能在行業內創出一片天的原因。
下一個十年,韓後選擇年輕!
“上一個十年,我們活過來了,我們也比很多企業活得好,所以立下了下個十年的目標,進軍本土品牌TOP3。”肖榮燊告訴現場7000位渠道商,韓後要用三年時間,在企業規模和渠道回款躋身本土前三。
發布會上,韓後集團總裁肖榮燊表示,韓後聯合權威數據機構對CS渠道零售門店進行調查,發布《化妝品店後一代零售與消費者的趨勢報告》。報告顯示,以85後為代表的互聯網原住民漸成為護膚品消費主力人群,70%左右的產品價格都低於120元。“2016年,韓後將完成從品牌、終端、產業、產品四大方面的全面升級,進行一次從頭到腳的蛻變,全面擁抱‘年輕化’。”肖榮燊說到。
1.品牌升級上,韓後提出只為30歲以下的年輕人開發具有時尚韓風風格、高性價比的天然護膚品。
2.終端布局方面,韓後將增加投入2億元全面升級CS獨到的終端形象,進行5000套終端2.4米櫃臺的升級計劃,並且將在2016年開發4000—5000加KA渠道網點。
3.產業布局上,憑借資本的力量進行產業整合,韓後也成為韓國CCH公司控股股東,開始整合全球頂級技術、供應鏈納為己有。王國安透露,目前韓後已完成紅杉資本的A輪融資,B輪融資正在進行。
4.產品升級應該是韓後在十年時間里品牌發展的核心。據了解,韓後已制定產品升級行動,對過去十年的五大系列產品進行從研發、技術、生產以及包材的全面升級。
此外,韓後的營銷風格也將變得更年輕。韓後2016年以2.5億拿下《中國好聲音》第五季獨家特約權,重金搶下韓國當紅明星金秀賢和韓藝瑟代言(兩人的代言從2016年4月開始),同時以2.1億搶占分眾晶視映前固定位序的全部資源。
“韓後要做的是讓中國代表世界”
“韓後下一個十年的目標是100億。我認為,我們真正的目標應該是:作為一家本土化妝品企業,能夠讓中國代表世界。”韓後集團董事長王國安在發布會現場說到。
在過去的十年中,韓後從零開始,成功實現從0到10億的大跨越。現今,化妝品市場目標用戶已轉向以85後為代表的年輕消費群體,據了解,韓後將立足年輕化,投資未來,不管是產品到品牌,亦或是營銷到渠道,韓後均將全面實現年輕化,全面拓展品牌2.0時代。
版權聲明:
本文屬於i黑馬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河北多渠道籌集鋼鐵去產能資金 破解“錢從哪來”
2日從河北省政府官網獲悉,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近日出臺《關於多渠道籌集化解鋼鐵過剩產能資金的指導意見》,破解去產能過程中的資金瓶頸。
據新華社2日報道,根據指導意見,除積極爭取國家專項獎補資金外,河北還將利用加大省級資金獎補、鼓勵地方安排專項資金、引導企業自願繳納互助金等渠道解決“錢從哪來”。
河北將引導企業自願繳納互助金,即鋼鐵冶煉企業自願繳納的用於支持產能退出的資金,保留產能的企業上繳互助金,拆除設備壓減產能的企業領補助。互助金出資企業為本行政區域內已列入《河北省化解鋼鐵過剩產能實施方案》中的在冊企業。企業互助金的繳納方式、標準和數額,由各地與企業協商確定。
意見還明確了各渠道資金使用範圍。國家專項獎補資金主要用於化解過剩產能企業職工分流安置工作;省、市、縣(市、區)化解鋼鐵過剩產能獎補資金優先用於企業職工安置,也可用於企業資產損失補償、債務清償;企業互助金可統籌用於企業職工安置、資產損失補償、債務清償、轉型發展等。
按照國家與河北省簽訂的化解鋼鐵過剩產能目標責任書要求,“十三五”期間河北需壓減煉鐵產能4989萬噸、煉鋼產能4913萬噸 。
以下為意見全文:
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多渠道籌集化解鋼鐵過剩產能資金的指導意見
有關市(含辛集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
按照國家與省政府簽訂的化解鋼鐵過剩產能目標責任書要求,“十三五”期間我省需壓減煉鐵產能4989萬噸、煉鋼產能4913萬噸,職工安置、資產處置、債務處理等任務非常繁重,資金矛盾十分突出。為確保按時完成鋼鐵去產能任務,探索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化解過剩產能的有效方式,破解去產能過程中的資金瓶頸,經省政府同意,現就多渠道籌集化解鋼鐵過剩產能資金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籌集原則
(一)政府引導,依法依規。各市、縣(市、區)政府對籌集化解鋼鐵過剩產能資金負總責,根據承擔的壓減任務,通過爭取國家支持、財政預算安排、協調企業互助等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強化大局意識、法治意識,依法依規履行相關程序,最大限度做大資金規模,切實保障企業合法權益。
(二)市場運作,公開公平。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建立鋼鐵產能退出市場化補償機制,促進鋼鐵產能向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轉移聚集,實現資源高效配置。健全開放透明、公平公正的市場規則,及時公開資金的籌集、使用和管理情況,主動接受社會監督。
(三)企業自願,互助互利。充分尊重企業意願,鼓勵引導鋼鐵企業主動承擔壓減任務,自願繳納化解過剩產能互助金。保留產能的鋼鐵企業作為受益方,出資補償退出產能企業的資產損失,彌補企業職工安置、債務處置費用的不足,以此為杠桿推動壓減任務完成。
二、籌集渠道
涉鋼市、縣(市、區)在用足用好國家和省級化解過剩產能獎補資金的同時,可通過市、縣(市、區)財政預算安排一部分、鋼鐵企業互助提取一部分,多渠道、多方式籌集資金,激勵引導鋼鐵過剩產能平穩有序退出,確保按時完成產能壓減目標任務。
(一)積極爭取國家資金支持。嚴格按照財政部印發的《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管理辦法》規定,用好國家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積極爭取國家專項獎補資金重點向我省傾斜。
(二)加大省級資金獎補力度。嚴格按照《河北省化解鋼鐵過剩產能獎補辦法》規定,用好省級化解鋼鐵過剩產能獎補資金。要在目前預算安排基礎上,根據年度化解鋼鐵過剩產能任務,逐步增加資金額度,提高獎補標準,充分發揮其激勵作用,加快推動鋼鐵行業去產能。
(三)鼓勵地方安排專項資金。鋼鐵企業比較集中的市,要結合本地壓減產能任務,從市本級財政中適當安排專項資金,用於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整合重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等。化解過剩產能任務重的縣(市、區),也要從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的獎補資金,專項用於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
(四)引導企業自願繳納互助金。企業互助金是指鋼鐵冶煉企業自願繳納的用於支持產能退出的資金,保留產能的企業上繳互助金,拆除設備壓減產能的企業領補助。出資企業為本行政區域內已列入《河北省化解鋼鐵過剩產能實施方案》中的在冊企業。企業互助金原則上以市為單位進行籌集,具體籌措方式可參照武安市“鋼鐵產能指標置換交易金”模式,也可根據企業保有產能按比例提取。鋼鐵企業比較集中的縣(市、區)也可自行籌集。企業互助金的繳納方式、標準和數額,由各地與企業協商確定。
三、資金使用範圍
國家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主要用於化解過剩產能企業職工分流安置工作;省、市、縣(市、區)化解鋼鐵過剩產能獎補資金優先用於企業職工安置,也可用於企業資產損失補償、債務清償;企業互助金可統籌用於企業職工安置、資產損失補償、債務清償、轉型發展等。
四、資金撥付管理
(一)國家獎補資金。中央財政將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撥付我省後,由省財政廳會同省發展改革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依據財政部《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管理辦法》(財建〔2016〕253號)制定資金分配方案,確定各地獎補資金數額,報省鋼鐵產業結構調整領導小組審定後,撥付到市、縣(市、區)財政。市、縣(市、區)財政部門根據省鋼鐵產業結構調整領導小組辦公室提供的驗收報告和企業職工代表大會討論通過的職工安置方案,按照本地確定的獎補標準撥付資金。
(二)地方獎補資金。省級化解鋼鐵過剩產能獎補資金按照《河北省化解鋼鐵過剩產能獎補辦法》規定,由省財政廳會同省發展改革委,按照各地承擔的年度壓減任務進行測算,確定各地獎補資金數額,報省鋼鐵產業結構調整領導小組審定後,撥付到市、縣(市、區)財政。市、縣(市、區)財政部門依據省鋼鐵產業結構調整領導小組辦公室出具的驗收報告,將獎補資金及時撥付到企業。市、縣(市、區)化解鋼鐵過剩產能獎補資金撥付管理辦法由各地自行確定。
(三)企業互助金。企業互助金是鋼鐵企業間為落實化解過剩產能任務自願繳納的專項資金,可由地方政府設立專項資金賬戶管理,也可委托第三方或行業協會進行管理。年度壓減任務確定後,設立企業互助金的屬地政府負責協調、督促轄區內鋼鐵企業,按時繳納資金並匯入管理方賬戶。各地確定的資金管理方負責互助金的日常管理和會計核算,按照使用管理辦法辦理資金撥付手續。當地財政部門負責對企業互助金監督管理,可委托第三方審計機構對獎補資金的管理使用情況進行審計,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將審計結果向社會公開。企業互助金的籌集、使用、管理辦法,由當地政府組織相關企業協商確定。
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盡快研究制定具體措施和辦法,積極籌措化解鋼鐵過剩產能資金,充分發揮各類專項獎補資金的激勵作用,推動鋼鐵去產能任務如期完成。省鋼鐵產業結構調整領導小組辦公室要適時對資金籌集使用情況進行專項督查,及時通報督查結果。
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6年11月29日
董明珠下註珠海銀隆 但銀隆的電池技術從哪來?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2-24/1064446.html
當下中國最具知名度的商界女性董明珠,與王健林“排排坐”的照片再次上了熱搜。鏡頭中的她比以前更漂亮、也更職業化了。
雖然更愛飄飄長裙,但董明珠還是特意穿上了一套粉嫩色修身高級女士套裝,薄黛清妝,嫻雅溫和,與王健林談笑晏晏。
然而,登上主席臺開口說話的一瞬,那位帶著總攻氣場、淩厲猛烈的她又重回了眼前。這天,是12月15日。
一個月前(11月16日),格力電器(000651.SZ)巨資收購珠海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稱“珠海銀隆”)方案告吹,董姐姐保持了難得的安靜。後來人們才恍然大悟,女強人根本沒打算放棄這次並購。
與王健林同時出現的那天,戴著閃光項鏈的董明珠做了精心準備:作為格力電器董事長兼總裁的她突然宣布,以個人名義投資珠海銀隆,並拉來了大連萬達、中集集團和北京燕趙匯金國際投資公司、江蘇京東邦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共同增資30億元,拿下珠海銀隆22.388%的股權。這一舉動讓她本人怒刷了存在感。
促使家電“武則天”如此破釜沈舟、誓要下註全部身家的這家新能源企業,業內並不出名。主攻的鈦酸鋰電池技術因過於偏門,幾乎難有機會嶄露頭角。而在董明珠個人的力捧、企業家“朋友圈”的大力助威下,珠海銀隆的命運可能有所不同。
值得提醒的是,珠海銀隆的技術“鈦酸鋰”源自一家長期虧損、已在納斯達克退市的海外企業Altair Nano(美國奧鈦納米技術有限公司,下稱“美國奧鈦”)。在全行業都更看重磷酸鐵鋰、三元鋰電池的今時今日,鈦酸鋰、美國奧鈦及珠海銀隆到底是否值得董明珠如此用心良苦,它們的技術能否有所作為、贏得新能源行業的矚目?帶著這些疑問,第一財經記者展開了一番調查。
銀隆收購美國奧鈦
2016年8月18日格力電器公告稱,擬采用發行股份的方式收購珠海銀隆100%的股權,交易對價130億元。消息公布後市場一片震動,定向增發的相關議案未獲股東通過,因此格力電器對這家新能源公司的“買買買”也被擱置一旁。
誰知,董明珠很快宣布個人參股珠海銀隆,並有包括萬達集團、中集集團等其他企業的助陣,總投資30億元。王健林在解釋自己之所以5億元進入珠海銀隆的原因時說,“這都是因為董明珠,我相信她的判斷。我連自己占多少股份也不太知道。”
珠海銀隆是一家什麽樣的企業,令董明珠如此傾心?原來,它的核心技術並不複雜,而是一種基於鈦酸鋰材料而制成的新能源電池產品,由這一脈絡展開並進入新能源汽車、儲能產品的開發、生產及銷售。
以鈦酸鋰材料作為負極,錳酸鋰或三元材料為正極的電池即為“鈦酸鋰”電池。就珠海銀隆而言,該技術實際又存在於其2010年收購、持股53.18%的子公司---美國奧鈦納米技術有限公司(下稱“美國奧鈦”)手中。當年5月珠海銀隆展開收購行動,美國奧鈦的兩家下屬子公司---Altair US和Altairnano(下稱“奧鈦納米”)也被一同納入至珠海銀隆的體系中。
魏銀倉為大股東的珠海銀隆成立於2009年12月30日,註冊資本1000萬元,珠海恒古持股49%,魏銀倉旗下的銀通投資集團持股51%。
創立之初,珠海銀隆就已重點定位於新能源電池,但通過收購美國奧鈦,中方才得以真正敲開鈦酸鋰電池的技術之門、整合研發團隊,並有機會邁入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和儲能技術領域。
美國奧鈦曾是一家設立在加拿大安達略省的企業,後冊遷至美國,曾在納斯達克上市,不過現已退市並在OTCBB市場交易。它可能還在試圖恢複資格、重回納市交易。不過該說法沒有得到珠海銀隆方面的確認。
第一財經記者查詢多個公開資料後發現,美國奧鈦在被中方全部收購的前後幾年里,業績一直不佳。2010年,美國奧鈦的總資產、營收及凈利潤分別是2426萬美元、783萬美元和-2228.6萬美元。在被中方控股後的兩年里(2011年、2012年),這家美企依然虧損,凈利潤-1993.3萬美元、-1440.5萬美元。
去年,美國奧鈦的總資產為2.6114億元(人民幣,下同),總負債1.9219億元,營收3962萬元,凈利潤-3832.85萬元。到了今年上半年,這家美國公司繼續虧損1501萬元,營收1045萬元。
在納入到珠海銀隆公司之後,美國奧鈦的研發體系與珠海銀隆做了進一步的分工。
目前,珠海銀隆在國內設有銀隆研究院、銀隆電器技術中心、廣通技術中心等研發部門,國外的研發職能則主要由美國奧鈦承擔。美方側重於鋰電池基礎理論的研發,銀隆研究院則更偏重鋰電池的應用研發及工藝研發。銀隆電器技術中心負責BMS、電機電控、整車控制及安全研究;廣通技術中心重點負責整車底盤、汽車工藝等研發。在珠海銀隆20位左右的核心技術人員中,研究方向集中於鋰電池、納米材料及系統的總計8人,其中多位核心美方技術人員依然在美國奧鈦工作。
美國奧鈦技術來自必和必拓
2010年珠海銀隆戰略控股了美國奧鈦後,掌握了電動車鋰電池的鈦酸鋰材料生產技術。2014年1月19日,作為美國奧鈦核心子公司的奧鈦納米也決議,整頓在美國所有的生產經營行為以向中國轉移,停止在美生產、營銷和銷售行為。
經過消化吸收,截至2016年6月30日,珠海銀隆已分別在廣東省珠海市、河北省邯鄲市建立了兩大鈦酸鋰動力電池生產基地。今年10月份,河北銀隆奧鈦三期工程生產線竣工投產,彼時魏銀倉透露,奧鈦三期項目總投資5億元、設計生產能力7000噸、建築面積3.5萬平米,投產後年產能將達到10000噸、產值20億元。
那麽,這家有著18年歷史的美國新能源技術公司“奧鈦系”,其研發的根基來自哪里呢?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的公開資料梳理發現,奧鈦納米的現任高級技術總監Bruce Sabacky博士是一位關鍵性人物。在企業成立的一年後即1999年,他就加盟了。從履歷上看,他曾擔任必和必拓礦物技術中心的研發經理,負責研發鈦礦物加工技術。而上述技術後來也成為了奧鈦納米的主要技術方向。
1999年11月,奧鈦納米收購了必和必拓有關納米材料和二氧化鈦顏料的所有權利和資產。這一時間,也與Sabacky入職日期保持了一致。
Sabacky博士曾獲得九項專利,其中四項涉及Altair的鈦基納米材料產品,發起並指導了公司的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計劃。
美國奧鈦的兩位高級管理層---Brad Hanauer、Len Sekowski則都有過通用汽車、德爾福等美國車企的技術背景經歷。前者曾在通用電氣的EV1電池組工作,此後就職於德爾福鋰電池組,2005年來到奧鈦系並工作至今。Len Sekowski在德爾福的電池制造工程小組工作了30年、在喬治亞州的Fitzgerald電池廠也做了10年的駐地制造工程師。Sekowski在建立電池制造工廠(包括巴西,韓國和墨西哥等地)方面擁有不少經驗。他曾擔任過奧鈦納米電池模塊制造的工程師,是構建ESS系統,對其進行安裝和調試的首席工程師。
鈦酸鋰電池是否靠譜?
奧鈦納米官方資料顯示,公司所掌握的技術有其特別之處、具備諸多優勢,主要表現在安全性較高、快速充電、循環壽命長、工作溫度範圍寬等方面。
從安全性方面來講,珠海銀隆的高級工程師範雪海曾在第四屆鋰電達沃斯論壇上說:“鈦酸鋰電池采用的是結晶石納米結構材料,比傳統鋰電池材料的石墨結構穩定,因而安全性較強。而且,納米尺寸變化比較快,位於20到60納米之間,能做到6分鐘快充90%以上,這是由材料特性決定的。”
奧鈦納米公司的公開資料顯示,從充電次數來說,傳統鋰離子電池在報廢前通常可充電約1000次,而在實驗室測試中,奧鈦納米能量存儲和電池系統已實現16000次以上的充放電循環,其速率比常規電池高40倍,且仍保持了高達初始充電容量80%的容量。
美國電動巴士制造商Proterra於2009年起就開始采購了這家美企的電池,“奧鈦納米針對我們需求所提供的解決方案可謂是傑出並獨特的,這也將使我們的汽車更獨一無二。”Proterra的首席執行官Jeff Granato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從2009年~2010年5月,奧鈦納米共接到了Proterra的兩筆訂單,金額分別為85萬美元、近90萬美元。此後,對方是否持續下單給奧鈦納米,第一財經記者未能從公開渠道獲得。
奧鈦納米為Proterra提供的電池專為商用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設計,具有循環壽命長、功率高等特征,對溫度變化也有很強的適應性,在零下40度、55度的極端溫度下都能有效運轉。24伏50安的納米結構鈦酸鋰電池充電十分快捷,10分鐘即可,充放電循環可達9000次。通過應用鈦酸鋰電池,Proterra公交車的燃油經濟性比常規柴油車和其它競爭對手的燃油經濟性高出4倍。
同時,珠海銀隆也在發展其基於鈦酸鋰電池的純電動客車這一終端產品,其純電動客車2015年的銷量為2996輛,2016年上半年達1507輛。2016年,公司純電動客車年產10000輛,較2015年增加了7000輛,主要系北方園區石家莊中博在2015年底完成了客車整車生產線的一期工程,同時對南方園區珠海廣通客車的整車生產設備進行了二期改造。
爭議不斷
盡管鈦酸鋰電池的優勢被業內認同,但專家們對鈦酸鋰電池的前景爭議很大。
“董明珠選擇造車的方向沒有錯,但如果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她選擇鈦酸鋰電池(這個方向)還是值得商榷。”國軒高科總裁方建華的觀點直截了當:鈦酸鋰電池未來不會成為主流,其發展空間有限,“實際上,鈦酸鋰電池的發現要早於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如果可行的話,大家早就做出了選擇。”方建華說,鈦酸鋰電池有一個致命的弱點:能量密度低,“這一指標直接關系到續航里程的長短。舉例來說,三元鋰電池的能量密度是每12度可跑100公里,但鈦酸鋰電池只能跑50公里,能量密度是三元鋰電池的一半。”
不過,就其安全性來講,三元鋰電池的安全性較低,所以目前純電動客車所使用的普遍為磷酸鐵鋰電池。
但三元鋰電池的充電時間大概是4~6個小時,鈦酸鋰的充電速度還是要更快,“如果鈦酸鋰電池應用在公交車上是可以考慮的,安全性比較高,可以實現快充。但這種充電方式也只能在部分狀況下進行。如果全部使用快充的話,會對現有能源體系造成很大的沖擊。以北京為例,如果全部實現快充,電網就要擴容一倍。”方建華說。全球前三大動力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總裁黃世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則表示,鈦酸鋰的快充技術可通過現有磷酸鐵鋰材料升級實現。
另一方面,雖然鈦酸鋰電池的工作溫度範圍寬,可到零下40~50度,但也有人士認為這一特點適應於較冷的北方地區,在南方該優勢就不明顯了。
上海中興派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營銷總監王以誠更是謹慎地認為,“在(零下50度)這麽低的範圍內工作,從我們做鋰電池行業的角度來看,可能還需要進行大批量的驗證。”
第三,鈦酸鋰電池本身是貴金屬,成本較高,比傳統電池成本高出約30%,更加適合用在公交車、場地車和儲能領域,也更適用於對於電池穩定性要求極高的軍工領域。
在儲能技術上,珠海銀隆的儲能模塊由鈦酸鋰電池配合先進的電源管理系統組合而成。通過優化的模塊結構和完善的電池管理軟件,可實現現場更換電池單元、高響應速率、高一致性等,有效解決多元化電力系統的功率頻率調節控制管理問題和風光電並網的削峰填谷問題,為家庭、工廠、通信基站、發電廠、電網公司等解決能源利用問題。
王以誠說道,即便是鋰電池用在儲能領域,由於各方利益未協調一致、儲能補貼也沒到位,因此電池成本的高企會限制國內儲能產業的發展,“現在最大的問題在於,儲能領域的成本投入比收益還要高,也就是說充電比儲電還貴。短期內,使用鈦酸鋰作為儲能產品的一大技術也不合算。”
當然,通過大規模的投入和使用(如新能源汽車的大力發展),可能會促使鈦酸鋰的成本有所降低。但該電池“能量密度低”的這一劣勢若要解決起來,難度很大。相比之下,磷酸鐵鋰電池和三元鋰電池可能會通過技術進步來提高自己的循環壽命,將劣勢變為優勢。
珠海銀隆也表示,自己正在以技術創新、優化電池制造工藝等兩種方式,來提高鈦酸鋰的能量密度。東興證券分析師林劼說,假設克服能量密度低這個問題,鈦酸鋰電池能否成為主流,還要看未來的發展態勢再做判斷。
新增就業目標提至1100萬 底氣從哪來?
繼2014年將城鎮新增就業目標從900萬提高到1000萬之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一次將此目標提高到1100萬。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從經濟基本面和就業吸納能力看,這一目標通過努力是能夠實現的。
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分析最近幾年的就業數據可知,近年來在經濟增幅放緩的情況,每年城鎮新增就業均超過1300萬人,這是本屆政府在三年內兩次提高新增就業目標的底氣所在。
國務院主動提高就業的量化指標也反映出了政府在促進就業方面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
李克強說,今年就業壓力加大,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城鎮新增就業預期目標比去年多100萬人,突出了更加重視就業的導向。
今年1月的一次國務院常務會上,李克強把“保障就業”稱為政府“最要緊的責任”。去年5月赴人社部專題考察就業工作時,李克強向相關負責人和工作人員明確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怎麽強調都不過分!”
在各項重大政策的部署中,幾乎都能看到李克強對“就業”的考量。部署全面推開“營改增”,李克強期待這一稅制改革能夠“推動服務業發展、帶動大量就業”;研究扶持小微企業發展,他把小微企業比喻為巨大的“就業容納器”;闡釋《政府工作報告》中備受矚目的經濟增速預期目標時,李克強分析的重點,依然是“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
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在3月1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新的技術、新的業態、新的動能在不斷增加,就業形態也是多元化,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也不斷顯現。去年日均新增企業戶數15000戶,同比多增了3000戶,就這一點,對於城鎮新增就業的貢獻率就達到了40%。
“穩中求進”方針中的“穩增長”的重要目的是為了保就業、惠民生,從2016的就業數據來看,就業增長超出了預期。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14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4.02%,為多年來最低。李克強表示,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就業比較充分,十分不易。
尹蔚民把經濟放緩就業卻保持總體穩定的原因歸功為經濟體量大、經濟結構調整帶動就業、以“雙創”為代表的政府改革紅利以及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
中國經濟發展中的新動能正在對就業產生積極拉動作用。李克強表示,“雙創”是以創業創新帶動就業的有效方式,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結構升級的重要力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廣泛開展,全年新登記企業增長24.5%,平均每天新增1.5萬戶,加上個體工商戶等,各類市場主體每天新增4.5萬戶。新動能正在撐起發展新天地。
尹蔚民也表示,中國正在進行結構調整,在這個過程當中,一些新技術、新業態正在產生,新的動能也在產生,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基於互聯網平臺所產生的一些新業態,對這些吸納就業比較強的新業態,人社部今年將出臺政策來促進它們更好更多的吸納就業。
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互聯網+”時代非標準就業大量增加,在新的工作業態下,如何調整勞動力市場制度以有效保護勞動者的整體利益,是政府部門當下應著重研究並積極應對的重要議題。
曾湘泉認為,在傳統勞動力市場背景下所發展起來的合同制度、工資支付制度、加班管理制度等,都需要在新的形勢下重新思考和構建。
从乐视到万达,176天花掉1000亿,孙宏斌的底气从哪来?
http://www.xcf.cn/jrdd/201707/t20170713_781109.htm
在万达商业力求降杠杆的时候,资产负债率比万达商业还要高的融创中国似乎还在铆足劲加杠杆,两大地产巨头对行业的走向判断似乎出现了分歧。
来源:新财富杂志(ID:newfortune)
作者:符胜斌
孙宏斌再一次上了“头条”,只是,这次的对手从贾跃亭换成了王健林。
2017年7月10日,万达商业和融创中国发布了一条联合声明,融创中国将耗资约630亿元收购万达商业13个文旅地产项目91%的股权和76家酒店,其中文旅地产项目295.75亿元,酒店项目335.95亿元。这笔交易不仅是融创创立至今规模最大的一笔交易,更是中国地产行业颇具影响力的事件。
对孙宏斌而言,2017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对融创而言,2017年则是其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从年初150亿元投资乐视,到5月份耗资100亿元收购天津著名烂尾楼天津星耀80%股权及债权,再到近日豪掷630亿元接盘万达商业地产的13个文旅地产项目和76家酒店,半年之内,孙宏斌在并购业务上的投入将近900亿元。再加上60亿元鏖战金科股份、26亿元入股链家,孙宏斌在2017年的并购动作犹如北京最近的雷暴雨天气,狂风巨雷、骤雨似箭。融创作为香港上市公司,截至目前的市值也不过577亿港元(约合500亿元)。其在短期内发起如此高额、频繁的并购,孙宏斌的底气来自于哪里呢?
各取所需的交易
对万达商业而言,通过交易可以处置其大部分核心优质资产,比如万达商业共有90家酒店,此次一次性出售了76家;15个文旅地产项目卖了13个,朝王健林提出的“轻资产”运营方向又迈进了一步。并且,根据王健林的安排,通过资产出售获得的630亿元资金将会全部用来偿还债务,万达商业的财务状况无疑将会得到改善。
截至2017年3月底,万达商业总资产7712.64亿元,总负债5446.0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0.61%。如果剔除1368.33亿元销售预收账款,其资产负债率又将进一步下降。万达商业剩下的约4078亿元债务中,带息债务主要是210亿元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388亿元长期负债,以及867亿元应付债券,三者合计2465亿元。万达商业在获得630亿元现金后,预计会把这笔资金主要用于赎回应付债券,此举不仅有助于消弭前期市场上的债券出售风波,稳定军心,而且将进一步改善万达商业的融资环境。
对孙宏斌而言,通过收购万达商业的核心资产,融创中国在中国地产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力将大大增强。2017年上半年,融创中国实现合约销售金额1118.4亿元,同比增长89%。市场预测融创中国全年有望实现3000亿元合约销售额。即便如此,融创中国也只能位居碧桂园、恒大、万科之后。但若融创中国完成对万达13个文旅地产项目的收购,土地储备大大增后,2017年及以后中国地产行业格局如何尚未可知。
更有意义的是,融创中国通过和万达的联姻,后续发展可望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正如联合声明所言,在保持地产项目“四个不变”的同时,万达和融创中国还会在电影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联想到融创中国年初对乐视的“火线救援”,双方的合作想象空间一下子就打开了。
融创中国和万达的合作,是双方各自贯彻发展战略的举措,各取所需。不过,交易一经公开,市场上比较普遍的担忧是,孙宏斌在连续完成2次百亿以上规模的收购后还有能力拿出630亿元的收购资金么?尽管孙宏斌表示融创中国现在账面上有900亿元的现金,此次与万达交易是用自有资金,但企业经营的常识告诉我们,任何公司都不会把所有的现金放在一笔交易上,企业还需要购买土地、结算业务、支付借款本息等。孙宏斌的900亿元够用么?
紧绷的资金链
表面上看融创中国近几年还能保留不菲的现金余额,尤其是其2016年还录得近400亿元现金余额,较2015年大幅增加。但仔细分析增加原因可知,融创中国2016年的借款金额达到了932亿元,几乎为历年之和;债券发行规模189亿元,也达历史新高,并且还发行了约100亿元的永续债。融创中国经营活动(购地视作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并不能覆盖债务本息支出,主要还是依靠外部融资来解决发展资金问题(表1)。

融创中国的这一融资策略,反映在其资产负债表上,就是资产负债率的上升,从2012年到2016年,融创中国的资产负债率走出了一条稳稳向上的曲线(图1,图中数据考虑了客户预收款的影响)。

截至2016年底,融创中国需归还的借款本息余额约为1286亿元,其中,2017需归还387亿元,2018年需归还314亿元。考虑到收购万达商业发生的630亿元支出,融创中国现有的900亿元现金也许不足以满足自身经营活动所需。结合融创中国历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情况,其大概率又需要开展新的债务融资来弥补资金缺口。
融创中国发布的最新公告也显示,万达商业将协调银行向融创中国提供296亿元贷款用于支付收购资金,约占整个收购对价的47%,而万达商业协调银行的方式估计是提供担保。
这也就是说,在万达商业力求降杠杆的时候,资产负债率比万达商业还要高的融创中国似乎还在铆足劲加杠杆,两大地产巨头对行业的走向判断似乎出现了分歧。2016年融创中国的资产负债率就已接近80%,2017年又进行了3次将近900亿元的并购,其资产负债率又将会达到怎样的水平?
收购的勇气
如果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一点来看,万达商业此次转让的13个文旅项目,虽然占地面积高达5897万平方米,但投资成本也不小,每个项目投资的都在百亿元以上,13个项目投资总额高达5040亿元,未建成项目的计划投资额在4000亿左右(表2)。

对于未建成项目,比如投资额500亿元的海口万达文旅项目、投资额630亿元的济南万达文旅项目等,融创中国在接手后还需要进一步筹措资金才能完成。虽然这些资金可以通过项目公司本身贷款来加以部分解决,但如何协助项目公司获得这些贷款,如何弥补建设资金缺口,这对资金链本已紧绷、体量不大的融创中国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考验。
历史上看,融创中国似乎并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对于如何解决因并购引起的巨额资金需求问题,孙宏斌似乎成竹在胸。
2011年和2013年这两个年度,融创中国的经营情况并不差,比如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106亿元,较2010年增加近40亿元,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308亿元,较2012年增长100亿元。但在靓丽的业绩下,融创中国面临的处境同样是资金状况日益捉襟见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2011年和2013年进行了两个大的并购:2011年耗资14.5亿元收购北京融创恒基地产有限公司50%股权;2013年耗资79.96亿元与绿城房地产集团合作,而且2013年的并购耗资总额在150亿元以上。
但融创中国并没有因此而“倒下”,而是以较快的速度修复了资产负债表,比如2012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较2011年增加近110亿元,极大缓解了经营紧张的局面。孙宏斌采用的解决办法主要还是其以快打快的经营风格。
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流入主要是靠物业销售和外部融资(债权性和股本性),资金的流出则主要是购买土地和偿还即期债务。因此,要维持资金的平衡,从经营上看,需要确保物业销售现金收入尽可能地能覆盖住购地支出和银行债务本息净偿还额,最大限度地减少债务性融资。在这其中,提高存货周转率是一条有效的解决办法,这点在融创中国经营策略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融创中国在拿地后,其设计、开发、销售、工程四个部门快速并行联动,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销售,回笼资金。融创中国的存货周转时间为2年左右,这意味着其从拿地到实现完全销售一般需要2年时间。而以开发速度快著称的万科,其存货周转时间在三年左右。快速周转的资金,颇为有效地解决了融创中国的资金紧绷问题。
万达商业的13个文旅地产项目,表面上是多种商业元素的综合体,但仔细分析其构成,本质上仍是住宅。5897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中,可销售面积为4973万平方米,占比高达84%,这些可销售物业的业态主要是住宅和写字楼等。可以预见的是,孙宏斌在获得这13个文旅地产项目后,将会将其快刀式的运作策略植入这些物业,尽快回笼资金。
就收购成本而言,由于无法确切得知万达商业此次出售13个文旅地产项目的占地情况,无法对融创的收购成本做出准确分析。但根据公开信息,截至2017年上半年,万达商业累计土地储备7332.6万平方米,土地购置成本仅1346元/平方米,而万达商业的土地储备主要是文旅地产项目的土地。由此大致可以判断,融创中国以不到300亿的价格获得了万达商业7332.6万平方米土地储备中的大部分。
与上述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融创中国的土地获得成本。根据融创中国年报,其2016年新增的5394万平米土地储备中,68%来自收购,收购成本约595亿元。
土地收购价值是一方面,就文旅地产项目而言,另一个更有价值的地方在于,房地产建设项目规划的批准、拆迁和建设。万达商业此前已在13个文旅地产项目上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时间及各种资源,项目才能得以获批和开工建设。孙宏斌此番接手后,省去了大量的项目开发前期准备工作,对其而言,无疑又是一个利好因素。
对自身经营能力的自信、较低的收购成本,以及无需开展大量的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等或许都是孙宏斌敢于出手收购的勇气所在。尽管如此,孙宏斌此次却面临着不同的环境,想必也并不轻松。
首先是业态的不同。孙宏斌所擅长的是住宅地产运营,此次收购的13个文旅项目和酒店,除了有部分住宅业务之外,主要是商业地产,典型者如酒店,其经营逻辑和方式与住宅地产截然不同。孙宏斌快刀式的运作,显然不太适合于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和酒店经营。
其次是形势不同。过去数年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黄金时代、白银时代,与当下的市场相比,犹如冰火两重天。这又对快刀式运作的策略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方面,资金并不宽裕,另一方面,行业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此时的孙宏斌想必承受着巨大的收购和转型压力。对孙宏斌而言,最大的挑战无疑是时间,其需要时间去消化、整合收购的业务,但自身的资金情况、行业变化等,都无法给其充足的时间,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将成为孙宏斌首要挑战。
突围之路
机会总随着压力而来。孙宏斌在接手王健林的核心资产后,自身腾挪的空间也大大增强。在笔者看来,孙宏斌仍有足够的办法来消化吞下的“食物”。
从短期来看,融创中国主要是解决资金缺口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逐步加大永续债发行力度(其2016年发行100亿元永续债或许是开端);或继续发行信托产品;或在资本市场上实施“供股”计划,做厚股本;或者发行REITS证券,对收购的资产分类实施证券化。
在自身努力的同时,融创中国还可以联合其他战略投资者收购万达商业的资产。由于融创中国并未公布具体的交易架构,孙宏斌是否会联合其他投资者收购万达商业的地产尚不得而知,但不应排除这种可能性。比如,会不会联合相关资产管理公司实施收购?或者收购后剥离部分资产、转让部分项目股权等,典型者如酒店业务。
在地产业务之外,万达集团和乐视在电影、文化等产业合作上还有着很大的想象空间。比如,孙宏斌会不会通过利用上市的万达电影来减轻自身的财务压力等?
从佳兆业到乐视再到万达,孙宏斌一次次扮演着“拯救者”的角色。从佳兆业的铩羽而归,到乐视的水火煎熬,孙宏斌这次的并购会不会给市场以“惊喜”呢?在完成对乐视和万达商业核心资产的收购后,融创离一家纯粹的住宅地产公司就越来越远了,令人难以对融创中国是家什么公司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在此背景下,孙宏斌会不会把融创中国变身为控股型上市公司,在其下面控制着若干上市的业务板块,从而形成与联想控股类似的架构?■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