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哪些行業值得長期投資 okokok333

http://xueqiu.com/9002812276/24101720
近期瀏覽了幾本投資書,對於心頭一直懸著的疑問有了一些解答,我想通過抄書來回答自己的問題,到底哪些行業值得長期投資?正如《巴菲特的護城河》一書作者多爾西所說的,「有些業務確實有很大的優勢,它們生來就領先一步。即使是管理再糟糕的製藥公司和銀行,在長期資本回報率方面也會讓極其優秀的化工或汽車配件公司自嘆弗如。」也就是說,有一些行業是天生命好的行業。對於尋求獲得長期複利的價值投資者來說,在這樣的行業裡尋找優秀公司的概率更大。那些投資大家投資了哪些行業讓他們獲得了長期投資的成功呢?這很值得我們認真探究一番。    斯蒂芬·A·加里斯洛夫斯基是一位在加拿大聲名顯赫的投資富豪和慈善家,他在79歲時寫了自己一生的惟一一本書《投資叢林》,總結自己50年的投資經驗。

  他說:「我的準則是只投資於高質量,其增長大體上是非週期性的股票,這種股票有可預期的高收益率,並且有希望提供較高的股息增長率。」

  「從歷史上看,原材料、農礦產品的價格沒能跟上通貨膨脹率,而其他部門,例如醫療部門或金融部門,則超越了通貨膨脹。」

  「在全世界我可以選擇的幾萬隻股票中,我真正需要看的最多只有50只。我不需要買加拿大貝爾或者通用汽車,因為我不認為這些公司能在今後持續多年一直產生每年14%到16%的收益。同樣的事情也適用於造紙業公司的股票,因為這個產業嚴重受週期支配,並且農林礦產品的收益很少能提供14%到16%的長期成長空間。我也不需要買小公司的新進股票,他們可能會由於某個競爭者進入而被剿滅,從而一夜間毀掉利潤空間,甚至更糟。

  我也不認為該購買那些不支付有吸引力股息的公司的股票,我希望最好是隨著公司財富的上升而增加股息紅利。公司就像多數有生命的生物體一樣,是有壽命限度的。一個公司就是為了獲取利潤,而這個利潤應計給持股人。但是,也可能存在著這樣的公司,作為整體的整個持股人群體在這個公司從生到死的過程中都沒獲得任何東西。一些投資者可能交易了這些股票從而收穫了利潤,但最終,隨著這個公司衰敗下去,其他人將受損失,而如果這個公司或其繼承者完蛋,最初的投資將被完全抹掉。」

  他具體地列舉了一些行業。

  「對花生醬、穀類食品、軟飲料,或者剃鬚刀片的消費基本上是非週期性的。不僅如此,隨著冷戰結束,這些產品已經擴張到全球。業內領先公司具有單位產品成本較低的好處,從而能積聚更大的利潤,進而提供更多的資金來推動它們的擴張。它們的市場網絡非常強大,能被用於推廣新開發的產品或者是通過收購而獲得的產品。身為引領者,更大的利潤空間容許它們在追求成長的同時獲得股利,而第二名或第三名的公司很可能要從兩者中選擇一個。

  因而像吉列、可口可樂、菲利普·莫里斯、聯合利華、家樂氏、康尼格拉等等這樣的公司,就是值得考慮的公司類型。你應當查驗它們在一個時期,例如,10年期的收益和股利增長率。如果它們每5-7年增長一倍,那麼這些公司就是你投資計劃的候選者。更進一步,如果股價在10年裡上漲了4倍而同時市盈率沒有提高,那麼這樣的股票,就是你本應該在10年前就去購買的股票!」

  「供你探尋的另一個非常肥沃的領域是醫療,包括業內領先的醫療產品供應商的股票。像雅培、強生、諾華(一家瑞士公司)、豪夫邁-羅氏(也是瑞士公司)、卡地納健康集團(Cardinal Health)、輝瑞、安進(Amgen)等。這些都是重點關注對象,有著堅實的特許權和出色的研究設施。在我看來,這是一個絕妙的領域,其內的公司股票在我的投資組合中總是佔有很大一部分。

  零售和分銷物流行業也會產生一些好股票,但這是一個比較微妙的領域。例如,業內領先的藥品連鎖店有著很棒的經過時間檢驗的業績。但零售概念股經常只有有限的生命週期,並且很難延長。頂尖的食品連鎖店被證明更可能比百貨公司或專賣店存續得長久。不過,如果你能及早抓住一個好概念股,就像沃爾瑪或者家得寶(Home Depot),它能在許多年裡向你提供15%的成長率。

  在銀行或保險領域很難找到15%的穩定成長,但這樣的增長確實存在,尤其是近來。競爭法律的變革模糊了證券包銷、經紀業、保險業和銀行業之間的界限,為發展創造出新機遇;其結果是世界範圍的業務擴張。在這個領域中有許多股票提供每年12%到13%左右的穩定收益。當然,你應當看到利率,因為高利率傾向於抑制這些股票的價格。尋找那些常年提供高所有者權益收益率的金融股票,它們還要有一條增長的收入線,要顯示出不論是在頂端(毛收入)還是在底端(淨收入)都有穩定的增長。我要再次說,主要是要尋找業內領導者;如果管理良好,那麼規模就能提供較低的單位成本和競爭優勢,也就是這個道理,導致了現在強勁的兼併趨勢。」

以上所抄錄的就是加里斯洛夫斯基投資的行業,這些行業包括生活消費品、醫藥、銀行保險和零售業主要是連鎖零售業。

  對於很多投資者來說,這麼幾個行業這麼可能滿足自己的投資胃口呢。似乎他洞察了我們的內心,在書的下文他繼續寫道:

  「你要避免的,是不滿足上面所討論的產業範圍。在高技術產業中,有許許多多公司可以在很多年裡做得非常好,但之後就垮掉,正如蘋果、王安電腦(Wang Labs)、優利系統(Unisys)和數字公司(Digital),它們就是例子。」

  「你成功的關鍵點是選擇在行業內領先公司的股票,然後堅持持有它們多年。若是有家公司的收入在某一年或兩年中沒達到目標,也沒必要為之驚慌,這是相當正常的現象。作為公司,除非它們「管理自己的收入」(這是試圖操縱它們的委婉說法),否則就不可避免地會經歷比較好的時期或者比較差的時期。多數公司,甚至包括最優秀的公司,也必須不斷對自己投資。有許多公司,此前三到四年問世的產品可能佔到總銷售額的40%到50%。而在製藥業,藥品專利到期後就會面臨來自所謂非專利藥的競爭。所以如果新舊產品在交替換代上沒有特別吸引人的新東西,公司的增長就會出現減速或暫停;如果該公司的研發和整體管理水平仍舊保持在業界一流水平,那麼你在這方面就不必感到不安。我曾經在輝瑞處於這樣的減速時期購買了它的股票,結果是我的這筆投資在其後的四年中翻了兩番。

  這種投資途徑看似平淡枯燥,因為很少變動,但這種做法是有效的,尤其是在你借鑑了專家的分析研究之後。謹守規則並留在投資的高速公路上,不要四處觀望。你不是在尋找情感上的滿足,不是在賭博,也不是為了娛樂而投資,而是為了在長期內獲得安全可靠的回報。」

  加里斯洛夫斯基是我新近發現的一個偉大投資者,也許不是那麼知名,但是以他50年在投資叢林裡摸爬滾打的經驗,我相信他對行業的選擇具有投資實踐的價值。讓我們記住他的選擇:生活消費品、醫藥、銀行保險和連鎖零售業。

加里斯洛夫斯基在投資叢林裡闖蕩50年的經驗,總結出值得長期投資的幾個行業,給他帶來了豐厚的投資收益,這種實實在在的成功案例確實對我們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對我們投資哪些行業很有借鑑意義。加里斯洛夫斯基的50年是一個人的經歷,而另一個50年的經驗則來源於一個延續三代的家族,那就是很多人熟悉的戴維斯王朝經過三代人成就的投資神話。

  戴維斯王朝靠什麼成就偉業呢?保險和銀行其中主要是保險。

  我繼續抄書,這本書是《戴維斯王朝》,我以前粗略讀過一回,遲鈍的腦袋沒有得到什麼啟示,這次重讀,則感受良多,它展現了一個偉大投資者需要的眼光和堅持,以及什麼樣的行業會蘊藏著投資的金礦。

  在選擇什麼樣的公司上面,有一句話我覺得需要銘記於心:

  「所售產品或服務永不過時。」

  非常簡短的一句話,其實蘊含深意。在人類社會中,哪些東西會永不過時呢?那就是只要人類存在,人類就需要的東西,最基本的是生老病死性健壽娛,次一層次的就是為了滿足這些需求人類進行的生產物質或獲得資金的活動或服務。具體一點講就是飲食、醫藥,當然隨著人類的進步,現代人有一些古人所沒有的必需品,比如金融、家庭和個人用品之類,也成了生活的基本需要。正因為這些東西是與人類存在相始終的,那麼,其中的優秀公司必定能持續穩定地提供收益,在複利的魔術變換中積累成一個巨大的盈利數字。

  在50年的試驗、犯錯和改進中,戴維斯家族最終選擇了保險和銀行業作為自己主要的投資行業,尤其是保險行業給了戴維斯第一代1700多倍的收益。戴維斯以15萬美元原始資金,通過50年的積累,在12只股票上積累了2.61億美元的財富。這12家公司中,有11家是保險公司,剩餘的一家房利美,也跟保險相似。

  在人們大肆買進債券的年代,「戴維斯並不關心債券市場的動盪,他為保險股票忙得不亦樂乎,尤其是那些小的、勢頭強勁的品種。1954年,他結束了7年的自營職業,進入了富人行列。市場的每一個領域都有錢可賺,讓人垂誕,但戴維斯偏偏瞄準了最香甜卻無人注意的那部分。毫不誇張地說,人壽保險公司收益的增長速度就如同日後的電腦行業、數字處理行業、醫藥業,以及知名零售商麥當勞和沃爾瑪那樣。」

  戴維斯認為,「保險公司同生產商相比,擁有許多得天獨厚的優勢。保險商的產品總是推陳出新,將客戶的錢投資以獲取利潤,無需昂貴的工廠和實驗室,也不製造污染,還能抵禦經濟衰退。經濟低潮來臨時,消費者推遲大宗購買(房屋、汽車、家用電器等等),但他們不能推遲交納住房、汽車以及人壽保險費用。」

  相對於保險業,戴維斯對鋁、橡膠、汽車或混疑土公司絲毫不感興趣。因為「諸如此類的生產商都需要造價很高的廠房,修理和不斷革新會讓他們的現金所剩無幾。他們會在經濟蕭條期賠錢,因此股票收益也不牢靠。他們總要引進新工序或新發明,這會使他們面臨破產危機。縱觀生產製造業的歷史,沒有幾個公司能夠長壽,只有那些不斷革新改造的公司才能不被淘汰。」

  保險業就不一樣了,它具有永不過時的特點。「一些保險公司已經度過了他們200歲生日,而銷售的產品基本上沒變,還是開國者活著時候的那些。他們把客戶的錢用於投資,從中漁利;而生產商永遠得不到這樣的機會。」

  但是保險業本身卻並不是一個包賺不賠的行業,由於受到政府的嚴格管制,保險業是一個低利潤行業,同時,由於保險產品本身沒有差異性,競爭激烈,購買者對品牌的價值不像其他行業那麼重視,因為他們購買保險的時候主要是從當地代理商那裡購買,他們推薦什麼就買什麼,對任何一個保險商同樣的懷疑和憎惡。這也就是多爾西在《巴菲特的護城河》一書中,認為保險業沒有護城河的緣故吧。但是,仔細思考巴菲特投資保險業的經驗,我發現,也許保險業的護城河不在保險業自身而是在保險業之外,即誰更有投資優勢,誰能讓浮存金獲得穩定而持續的收益?這是題外話,以後再談。

  那麼戴維斯為何能從這樣一個低利潤、競爭激烈的行業獲得巨額收益呢?書中總結了幾條原因:

  1、保險商掩蓋了真正的盈利能力,…….. 利潤不高很可能是,至少部分是,保險精算的假象。

  2、戴維斯以低價格為入手點,在他最初的投資組合中,有很多都是小本經營的保險商;當這些小公司被大公司併購,戴維斯就可以坐享其成。

  3、他抓住了二戰過後房屋、汽車和人壽保險的高峰期。

  4、他並沒有選擇那些始終未能發揮潛力的公司,比如安泰公司,股東的忠誠在那裡往往得不到回報。他尋找那些富有冒險精神而又低成本運營的複利機器,例如日本的保險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和AIG,它們都能幾十年如一日地使股東獲得滿足感和信任感。

  5、一家經營得當的科技公司常會被聰明的對手或尖端發明所擊倒;但一家同樣經營得當的保險公司卻能夠在競爭中以計取勝,且永遠不用擔心產品過時。

  戴維斯王朝的第二代斯爾必則選擇了銀行業作為自己的主戰場。他認為,銀行和保險業都傾向於一種場外運轉方式,冠冕堂皇的總部不過是一座巨型墳墓。銀行業永不過時,因為金錢永不過時。

 「銀行不製造任何產品,因此不需要昂貴的工廠、精密的機械、倉庫、研究室或高薪博士。銀行不會造成污染,所以不用花錢購買控制污染的設備。它不出售小器具或成衣,因而毋須聘用銷售人員。它不用裝運貨物,因此沒有運輸費用。銀行惟一的產品就是貨幣,從儲戶手中借款再貸給借款人。貨幣表現為多種形式(硬幣、紙幣和證券),但永遠不會過時,銀行之間相互競爭,但銀行業本身永遠時興。」

 「因為銀行不會過時,所以也不能引領潮流,那麼投資者就不會情願花大力氣購買銀行股票。這樣一來,你可以總是以較低價格買到銀行股票,不用花許多錢,就能為銀行的發展投資。」

  戴維斯家族集中投資於「金錢永不過時」的主題,不管是保險和投資,其實內核都是用錢生錢,只要謹慎配置資金,不讓自己利慾熏心,長期下來一定是碩果纍纍。從股東權益報酬率的組成來看,保險和銀行都有很高的槓桿率,這個槓桿率表示的是用別人的錢來賺錢。

  不管是保險業還是銀行業,其特點是永不過時,但要獲得豐厚的收益,一定是在它們被大眾投資者忽視的時候,戴維斯投資保險股的時候,很少人關注這個行業,他能以很低的價格買入,等到1965年時,大家都意識到了保險的魅力,這時候,保險的業績增長了四番,而投資者要多花上3倍的價格才能買到這些股票,利潤增長和市盈率上漲造就了戴維時雙殺的暴利。

  這讓我想到傑裡米西格爾在《投資者的未來》中提到的投資者收益的基本原理:

  股票的長期收益並不依賴於實際的利潤增長情況,而是取決於實際的利潤增長與投資者預期的利潤增長之間存在的差異。

  投資者過高的預期炒高了股價,在高股價時無法獲得超額的收益。對於理性投資者來說,要獲得穩定持續的高收益,找到永不過時的行業很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在這個行業處於市場預期低估或被大眾忽略時買入才能最終獲得成功。

  根據以上的經驗,看看今天A股上的銀行股和保險股吧,尤其銀行股,難道不值得我們花點時間研究和思考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156

說說福建有哪些產業和上市公司 不明真相的群眾

http://xueqiu.com/1955602780/24135046
回覆@醉花生: 說說福建有哪些產業和上市公司:
依託於有限的資源搞起來的:
1,地理上的資源,山多,長樹,砍樹不會啊,造紙不會啊?所以有了$永安林業(SZ000663)$ $青山紙業(SH600103)$
2,政策上的資源,台灣是過不去了,但好歹撈了個特區名額,立足於特區外貿的$廈門國貿(SH600755)$ $建發股份(SH600153)$
3,獨特生活習俗留下的資源,鐵觀音、$片仔癀(SH600436)$ ,那玩意除了福建人真的很少人懂。
4,小三線時代留下的工業基礎,代表是$閩東電力(SZ000993)$ ,南孚電池,$廈工股份(SH600815)$

接下來就沒什麼了,全得靠白手起家了,做了什麼呢?做了幾大版塊:

泉州的紡織版塊。$安踏體育(02020)$$匹克體育(01968)$$七匹狼(SZ002029)$$九牧王(SH601566)$  是從勞動密集代工到品牌運營的逆襲。

廈門的信息服務產業,$三五互聯(SZ300051)$ ,從美國退市的$東南融通(LFT)$

莆田的游醫板塊。看到這個大家要笑話,會說都是騙子,怎麼說呢,這其實是解決了不少人的實際問題的,而且行業在變化,現在很多上層次的民營醫院,就是從游醫發展起來的。這裡面以後出幾家優質上市公司一點都不奇怪,要知道,醫療行業是為數不多確定需求未滿足,體制未創新的領域。

再說說福建上市公司裡面最耀眼的幾顆明星:

$福耀玻璃(SH600660)$ 。汽車玻璃無可置疑的老大。

$紫金礦業(02899)$ 。如果認為這個企業只碰巧長在一個礦上那就錯了。它是依託於一個原來沒有什麼開採價值的貧礦發展起來的,經歷了冶煉技術進步和資本市場放大槓桿兩重裂變。

$恆安國際(01044)$ 。這個大家都知道吧?

$興業銀行(SH601166)$ 。這就是大家正在討論的了。//@醉花生:回覆@何純在南國:其實職業是有歷史傳承的,比如溫州,他們歷史出貨郎,我記得小時候(80年代)他們就用麥芽糖到農村換解放鞋鞋底、破塑料涼鞋(我老家靠近福州,離溫州地界還隔了好幾個縣),再後來用電子錶到農村換機械手錶,按現在的眼觀看這也是騙子行為。你說的開醫院,那是莆田人,他們歷史出遊醫,就是比赤腳醫生還要赤腳的那種醫生,醫院直到最近10來年左右才允許私人開的,所以魚龍混雜,也有一部分現在很規範了,相信再過10年時間的大浪淘沙那些坑人的會被淘得差不多了,那時才算走上他們真正的歷史傳承,就像當年溫州佬一樣。我比較好奇的是安溪出算命先生的傳承會怎麼走?@不明真相的群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629

泰國成長順風車 哪些台商搭上?


2013-06-17  TCW  
 

 

六月六日,距離曼谷東南方一小時半的北柳府(Chachoengsao),一條商用貨卡車生產線分成五個主工作站,每個主站又分成五到十個工作小站,全程自動與數位化控制,每一小站限時五十六秒,一旦逾時紅燈自動閃起,全線停止檢討原因,改進再改進,竟然做到比日本原廠快三秒,一天產一千輛賣往全世界超過一百三十國家。

這是日本豐田汽車在泰國最新生產線第一次曝光,《商業周刊》深入豐田在泰國,一部汽車從引擎、整車組裝、塗裝到試駕,二十小時內完成一輛,讓豐田在泰國總產能超過百萬輛,快速拉動泰國的經濟。

去年,泰國總共生產二百 四十五萬輛汽車,七年來翻了逾一倍,躋身全球前十大生產國,被稱為「東方底特律」。還在汽車、農業以及外來投資帶動下,去年泰國以六.四%GDP成長率,拿下東協國家經濟成長的亞軍,僅小輸菲律賓○.二個百分點。

第一引擎:汽車供應鏈湄公河製造,日商帶頭

前年大水災、去年全球二次衰退,泰國為何能在逆境中成為東協經濟成長的亞軍?沿著泰國的湄公河直擊泰國汽車聚落,包括豐田為主的日系車廠有十四家汽機車中心廠、七百家一級供應商,一千七百家二、三階供應商,泰國做到了九成零組件自製,帶來了四十萬人的工作機會,形成了「湄公河製造」的汽車聚落供應鏈。

翻開泰國商務部(MOC)數據,以近二百三十億美元金額,居泰國去年出口前十大冠軍,連台商也跟著受惠。泰國工業院泰台經濟合作委員會主席簡世瑜說,能擠進日系車廠的台商雖不到十家,正新輪胎最有規模,這些廠商搭上泰國汽車年成長約兩成商機就像踩著油門,營收與獲利也跟著一路加速。

能吸引日商持續加碼投資,是泰國祭出東協國家中最優惠的八年免稅及今年初企業所得稅降到二○%,替企業再省去十個百分點的稅率優惠。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BOI)副秘書長馬碧雲(Duangjai Asawachintachit)說,「泰國還要再透過降低稅務負擔,吸引外國人投資。」

泰國豐田資深副總裁Suparat Sirisuwanangkura說,儘管受泰國大水影響,供應商零件停產三個月,不過考量當地水電等基礎設施、供應鏈完善及免稅等優惠政策,仍會繼續加碼投資泰國,預期四年後年產量要挑戰一百五十萬輛、成長五○%。

大膽吸引日商投資,讓泰國的汽車產業遠超越台灣,成為它在亞洲的競爭強項。

第二引擎:世界的廚房椰子鳳梨,台商搶著出口

第二具引擎是農業,目前約占泰國GDP一二%,包括全球出口第一的木薯、第二的蔗糖、第四的熱帶水果、第六的稻米,因此喊出發展「世界廚房」口號,要讓泰國農產食品搶進全球婆婆媽媽的廚房。

所以就有台商搶泰國椰子、鳳梨商機出口到全世界。六月七日,來到曼谷西南方約一百公里處,車行逾兩小時的泰國最大水上市場丹能莎朵(Damnoen Saduak)水上市場旁。眼前全是堆成一座座小山高的椰子,經過各種粗削、精削等,以及洗選、分類等系列包裝流程,一天能出口約十萬顆椰子,台灣水果出口大王、盈全國際董事長陳盈貴正是從這裡出口一箱箱椰子到香港和美國,一年貢獻一億五千萬元營收。

曼谷另一端,一天用掉十噸泰國香米、泰國知名食品大廠南僑,繼米果後,近期打算用當地盛產鳳梨生產鳳梨酥,「泰國當地沒人做鳳梨酥,有原料、又沒人競爭,」泰南僑副總經理蕭國堯透露,目前初步鎖定到泰國大陸觀光客。賣鳳梨酥竟然從台北賣到了曼谷。

第三引擎:緬甸的跳板免關稅,無直接投資風險

再來,泰國經濟成長第三具引擎是緬甸開放,靠鄰近緬甸成為前進跳板,從獨裁走向開放的緬甸,未來二十年將吸引一千億美元外國直接投資。

但緬甸目前電力、交通等基礎設施仍不足,外國投資依法不得擁有土地與公司百分百所有權,能真正吃到商機的不多見,「泰國進可攻、退可守,」簡世瑜觀察,多數泰國台商著眼在泰國有基地,結合泰緬之間東協區域內貿易免關稅與因地理臨近而彼此熟悉等好處,先以貿易把產品賣進緬甸,免去直接投資風險,又可享受新興市場成長利多,讓泰國成了赴緬甸淘金的前哨站。

舉例來說,最早以曼谷四周為據點,替包括宏全等廠商在當地蓋廠房的祥憶公司經理蔡昇修透露,去年看好緬甸,赴緬甸開拓市場搶先行優勢,不到一年,就接獲約十件台商在緬甸的建廠案。

「緬甸有六千萬人口,每個人都要吃,絕對是機會,現在不進去卡位以後會更困難,」蕭國堯透露,南僑十一月打算參加當地首次舉辦的緬甸食品展,先把泰國生產的產品賣進緬甸市場,再選擇適當時機在當地設廠。

去年,外國直接投資泰國一百八十三億美元,年成長近一倍,稱霸東協各國,讓泰國不論到哪,都是滿滿的人潮、車潮與錢潮,不只走出了黃衫軍政爭與水患,更讓昔日落在台灣之後的泰國快速的奮起,連同東協各國掀起如火如荼的經濟競賽。

【延伸閱讀】1分鐘看泰國

面積:51萬平方公里

人口:6,700萬

勞動人口:4,000萬

最低工資:每日10美元

國民所得:5,390美元

GDP:3,660億美元,為東協第二大經濟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54

創業者乾貨分享:設計師創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936.html

從設計到建造

好的創業者永遠是一個能親手將想法實現的人,亨利福特的偉大不在於他的想法多麼好,他從小就熱衷機械製造,15歲時候就能親手造出一台內燃機。喬布斯從小就喜歡製作各種電子產品,他和沃茲尼克手工在車庫裡打造了第一個Apple1。這些人不只是在圖紙上做出設計,然後拿出去讓別人實現。他們必須要經歷一個從無到有的創作過程,並從中體會創作過的快樂。這種親手的創作是種工匠精神(Craftmanship),這是所有優秀創業者都具備的素質。

今天的設計師大部分工作與建造是分開的,設計師想出概念,草圖,線框圖和視覺效果,然後交給工程師完成。因為設計師沒有獨自完成的能力。

這樣的設計過程很難創作出傑出的產品。傑出的產品需要製作者有工匠精神,但是現在的企業裡的 設計師並不像傳統的工匠或者藝術家,因為工匠和他的作品必須要有直接的接觸,以便獲得直接的反饋。米開朗基羅手中有刻刀和泥巴,畢加索手中有畫筆和帆布,他們都可以直接接觸其作品,獲得即時反饋。而現在的軟件的設計者們並不能直接接觸最終作品,他們需要工程師來幫忙。於是就失去了那種工匠和其作品之間微妙的聯繫,也就失去了工匠精神。因此,設計師要創業不能僅僅侷限於設計概念、舒適的視覺、華麗的動畫,最重要的是其建造的能力。

設計師解決技術問題的三個選擇

從設計到創業,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實現其想法的問題。有三個辦法:第一,找一個技術合夥人;第二,花錢招一個程序員,或者外包;第三:自己做自己的技術合夥人。

常有人說「我有個超讚的想法,現在就缺一個做技術的」 。類似這樣的話這兩年聽過太多太多,如果你覺得你有一個很好的創業想法,但是你並沒有技術背景,也沒有一個很牛的技術合夥人,那麼很不幸,你代表了98%的潛在創業者。這的確是很讓人沮喪的問題,我也曾處於這種情況之下,我試過全部三種的辦法,以下是我的簡單總結。

第一個選擇,找一個技術合夥人

找一個技術合夥人很難,要找一個很牛的技術合夥人,你需要說服他們以下觀點:

你的想法比他們自己的要好

這個想法和付給他的價值得他無償的花掉所有空餘時間

你有能力將這個創業想法執行並轉化為成功的商業

你比其他找他合夥創業的人都優秀。

顯然要做到這些是很困難的。好的工程師就跟理工科學校裡的女神一樣搶手。他們可以選擇和別人創業,他們也可以自己創業,他們憑什麼要選你?即使找到了技術合夥人,在漫長的開發階段,你不能夠有任何幫助。

第二個選擇,招一個程序員或者外包,這樣的好處是你可馬上有人和你做項目。

缺點是要花你很多錢,而且項目的管理上很難。如果你起初的創業想法沒有成功,那麼你迭代轉型的成本會非常大。

第三個選擇,就剩下了最後一條選擇,自己教自己創作

在經歷了前兩種的失敗以後,我決定選擇自己教自己。

自學的好處是,你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作為設計師,你可以直接接觸到最終作品,從而容易做出設計決定,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迅速的迭代,而且可以和以後的技術團隊有更好的交流。最重要的是,一旦學會了,在你未來的創業之路里你永遠會掌握這種能力。

缺點是你的項目必須等到你教會自己以後才能出來,它會花掉你很長的時間。


 後記:

從去年年初開始學,7個月後,我幾乎可以做任何想做的原型了。在這7個月裡,我自學了需要用到的編程語言,Javascript, Python, PHP, HTML, CSS,讀了6本關於編程的書,花錢上了5門Code School的在線課程。Google,W3schools和StackOverflow成了我最常用的網站。經過7個月的自學,完成了樂窩的原型。後來和團隊裡的合夥人一起共同開發,最終做出現在大家看到的樂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549

中國移動互聯網的商業化,已走到哪個位置?有哪些模式?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6356.html

一、PC互聯網盈利模式十五年發展定型,但也經過長時間探索

經過十五年發展,中國互聯網盈利模式已經成型。按照收費對象分為前向和後向,一個2C,一個2B;按照盈利方式,可以歸類為以下幾種:廣告、增值和電商。

廣告:展示廣告、搜索廣告、線下商家、網址導航等,按照付費模式有CPC、CPM, CPA, CPR, CPP等;

增值:QQ各種鑽、虛擬物品、遊戲道具、XX會員、9158、世紀佳緣郵票等,在免費之外提供的都可以算增值服務;

電商:B2B、B2C、C2C等模式。背後有更複雜的商業模式,例如面向賣家的服務費、廣告、保險、互聯網金融等;按照商品分為實物商品、線下服務、虛擬內容。虛擬內容又包括電子書、音樂、動漫、視頻等;

當然還有其他的劃分方式,一些小眾灰色的模式這裡也沒有涉及。也有將遊戲歸為單獨一類的。因為遊戲即有按照時長收費的,也有道具的(增值),手機遊戲還有賣App下載(類似單機時代賣盤)。對於互聯網盈利模式的分類方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明確的是互聯網盈利模式已經定型。不論是巨頭,還是創業公司想尋求互聯網產品的商業化,都繞不開這幾大類模式。

有意思的是,中國互聯網三巨頭BAT對三大盈利模式各有所長。百度依賴搜索廣告;騰訊70%左右收入則是遊戲和增值服務,都可歸納為增值,而廣告收入佔比僅30%左右;阿里則是電商模式的集大成者。

二、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是PC互聯網的延續,還是顛覆?

下面從拿到船票的巨頭、TOP或者移動互聯網存在感較強的互聯網公司等角度分析移動互聯網當前的商業模式。

1、騰訊拿到貴賓艙船票,移動商業化暫未起步

騰訊的兩張船票微信和手機QQ,鑑於相似度太高,這裡僅僅討論微信。微信坐擁4-5億用戶,具備平台特徵又兼具媒體、社交屬性,將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社交化、本地化、移動化(SoLoMo)幾個特點都佔齊了,騰訊自身又有豐富的資源例如支付、遊戲等與之協同,商業化前景已經被大量地討論。幾乎人人都可以對微信的商業化指點江山。除了直接向用戶收費——不過微信已經承諾不會向用戶收費了,似乎其他商業模式都離不開廣告、增值和電商。

姑且看看前期被官方和非官方暢想的幾大盈利途徑:微信遊戲被談得最多,也被認為是最先的著力點;O2O:商家CRM、團購、微信會員卡、二維碼、大數據營銷,也已經有人在說「社會化電商」或者「朋友圈電商」了;App市場:微信作為一個超級平台級App(甚至有微信操作系統、微信瀏覽器的提法),公眾賬號成為一個輕量級App,微信成為這個輕量級App分發市場。隨之而來的是微信分發分成、微信App廣告、微信數字內容(閱讀、音樂、視頻都歸在此)、開放平台、微信群發服務。

除了App市場的「付費下載分成」,其他商業化途徑都離不開廣告、增值和電商這三大模式。

2、百度拿到移動互聯網船票,商業化領先一步

百度也已拿到移動互聯網船票。搜索App、移動地圖和魔圖用戶數已過億,百度移動月活躍用戶數過億,地圖LBS日活躍用戶過億,日定位請求20億次。從指標上已拿到船票。近日宣佈即將以19億美元的天價收購91無線,將鞏固應用分發領域的地位,使應用分發成為即搜索、地圖後的第三大入口。

此前李彥宏及百度多次表明:移動互聯網還沒有ready,尤其是針對搜索。包括基礎設施、移動技術和商業模式。百度今年初態度大轉彎,不再提困難,而是快速在移動端進行多重佈局。包括力推搜索、地圖、魔圖App和云戰略;加強移動技術如深度學習的探索;打通PC和移動端鳳巢廣告系統;在全國250個城市開展百度移動的營銷活動,探索百度遊戲、收購91無線等。

從用手裡大概三分之一的現金收購91無線可以看出,百度大力押寶移動互聯網,並且有信心在未來可以快速收回成本。其二季度財報宣稱「移動營收佔比已超過10%」。根據李彥宏在分析師會議的回答可知,這部分收入主要來自移動搜索廣告,大幅提升的原因是因為廣告系統的PC端和移動端被打通。李彥宏也提到:「收入中有應用分發的部分,但是很少,我們也有移動遊戲,這方面很好地利用了我們的應用分發能力,增長很快」。

也就是說,百度在移動互聯網的營收模式主要是廣告、遊戲和應用分發。

3、阿里移動互聯網戰略是支撐,商業化離不開O2O電商

阿里巴巴在移動互聯網的佈局則是兩條腿走路,自有產品自然延伸到移動端,例如手機淘寶(微淘)、手機支付寶;其他的需求則通過激進的投資完成。包括微博、高德、UC、蝦米、友盟、陌陌、丁丁等。這些投資,有的是為了提升IPO估值,有的是為了業務層面的合作。但整體來看,目前離打通遠,離全面融合更遠。

阿里的整體移動互聯網戰略如何還得等上市前後才能明晰,筆者預計其移動互聯網戰略應該是為其整體的「平台、數據和金融」服務,或者用來支撐本地生活服務、O2O等「故事」。阿里應該不會單獨對待移動互聯網。

基於此,阿里巴巴的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則依然是圍繞電商。從B2B、C2C、B2C、B2B2C等模式延伸到O2O。

4、其他互聯網大公司移動商業化:五花八門,不過都是PC延伸

除了三大巨頭,再看看其他在移動互聯網領域有存在感的互聯網大公司,有什麼特別的商業模式呢?

1、小米:估值近百億美元。「互聯網手機」模式說白了,對蘋果生態體系的照搬。軟硬件、系統和內容一體化,硬件、App分發、米聊(小的微信生態)。如果NFC近場支付推成功了,O2O;

2、360:PC端是廣告,瀏覽器+網址導航,網頁遊戲,以及想做成的搜索。移動互聯網多了個應用分發;

3、搜狐、網易:移動端都是新聞客戶端。媒體屬性,廣告;搜狐搜狗前途未卜,移動端商業模式很難突破百度。號碼通或許有創新的模式出來;

4、新浪:移動端微博。給阿里巴巴打工導流量+廣告,少部分增值(會員、企業營銷服務等);

5、豆瓣:數字內容(閱讀)、增值(FM會員)、廣告(FM聲音、電影、品牌廣告給商城導流、線下導流);

6、大眾點評:廣告+電商(O2O、團購),與阿里遲早必有一戰;

7、UC:廣告+遊戲;

8、團購網站群:電商(O2O);

9、手機遊戲:付費下載減少,應用內付費增多。還是道具,回到增值;

再看看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概念股,則基本集中在手機安全(網秦)、手機遊戲、手機數字內容(視頻、動漫、音樂)、運營商、手機及周邊廠商、通信設備廠商、手機平台支付廠商等。這些公司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互聯網」公司。其中運營商比較特殊,其正在逐步向上下游滲透,例如中國移動的九大基地就與互聯網企業的業務正面競爭,移動音樂、移動閱讀、移動動漫等產品則是業界領先。

五、移動互聯網盈利模式總結:PC互聯網盈利模式的延伸,但有幾個整合

1、絕大部分移動互聯網產品的盈利模式是PC互聯網模式的延續。廣告、增值(遊戲)和電商;

2、源自PC但照搬又很困難。移動互聯網有著完全不同的生態,包括網絡、硬件基礎、支付渠道、用戶習慣都與PC互聯網相差甚遠。不能照搬。例如傳統的展示廣告在移動互聯網正在面臨失效,因為用戶不點。

3、應用分發看上去是百度、360等公司新的營收模式,但不是新模式。實際上,如果應用分發依靠付費下載分成,又回到「賣軟件Copy」的「前互聯網時代」了,此時應用分發角色則提供交易場地和支付渠道,電商模式;App則趨向於下載免費,應用內收費。這意味著應用分發市場的模式又回到了廣告和增值。

4、電商趨勢一虛一實。數字內容的春天來了,虛擬產品的電商;頑固不化的線下實體的冬天來了,互聯網向線下滲透。

5、硬件復興。以小米為代表,互聯網與硬件結合的新模式。

6、不同模式的結合。「微信沃卡」標誌運營商的前向收費模式(包月、時長、流量)和互聯網三大模式存在結合的可能性。

可以發現,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依然離不開廣告、增值和電商三個大的模式。但並非照搬原有的模式。就算有創業移動互聯網產品有全新的模式,也很難突破巨頭。因此,如何讓原有的三大模式成功移植到移動互聯網,比「創新移動互聯網新模式」更加現實。

六、創業公司很難創造全新的模式進而顛覆傳統互聯網巨頭

小米算創業公司,小米未來如何發展還看不清楚。當前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增長的紅利,是小米可以從眾多終端博弈者中脫穎而出的土壤。小米的模式模仿自蘋果,也談不上新模式。如果拋卻小米的硬件不看,作為互聯網公司小米並無特別的模式。

其他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新秀創業公司,例如陌陌、唱吧、啪啪、3G門戶&Go桌面等暫時也沒有明確的商業化路線圖。根據互聯網的發展來看,找到一種適合公司或者產品的商業模式已經非常困難。如果想創新找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全新商業模式則比登天還難。

以UGC(用戶創造內容)為代表的WEB2.0概念出現時,有聲音說WEB2.0要顛覆WEB1.0。但WEB2.0並沒有「革命性」地改變什麼。老三大門戶依然挺立,新三大巨頭則在上演馬太效應的「強者愈強」。WEB2.0在中國的代表產品人人網、新浪微博等則陷入困境。前者市場和市值萎縮,後者則暫時放棄上市接受阿里投資,淪為阿里的打工仔。

正如吳軍博士在《浪潮之巔》的觀點,「所有 Web 2.0 的公司都沒有在真正意義上找到自己的商業模式,並最終將被能成功演變為 Web 2.0 的傳統互聯網 1.0 巨頭所超過。」

同樣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會顛覆PC互聯網,故沒有WEB3.0的說法,而是稱之為「後互聯網時代」或者「後PC時代」),移動互聯網創業公司在無法尋找到獨有的、有效的的商業模式快速追上巨頭時,很可能會被巨頭超越。

各大巨頭已將重心偏移到了移動互聯網,對這個新大陸虎視眈眈。產品可以山寨,模式可以複製,移動互聯網公司的創業者要麼被其虐殺,要麼被其收編,被巨頭納入懷中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中國創業者的切實可行的夢想。

總結一下:①移動互聯網經過五年發展,盈利模式已經逐步清晰:依然離不開傳統互聯網廣告、增值和電商三大盈利模式。②移動互聯網會有互聯網和硬件的整合、多重營收模式的整合、線上和線下的結合。③移動互聯網創業公司幾乎很難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突破巨頭,因為移動端商業化已經很難,而巨頭也已虎視眈眈。④能被巨頭收編是一個不錯的結局。不論是巨頭還是創業者的移動互聯網商業化,更需要解決的是原有商業模式的移植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920

是否絕大部分創業公司都活不過 5 年?哪些原因讓創業公司走向倒閉?你真的做好創業的準備了嗎?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584.html

公司失敗,直接原因不過兩點:沒錢了,或者沒心氣兒了。

根本原因不過一點:多數公司創業之初並沒有做好活下去的足夠準備

真的找準方向了嗎?真的招對成員了嗎?真的日復一日辛勤工作了嗎?真的把自己推到極致了嗎?真的不停學習了嗎?真的直面自己的恐懼感了嗎?真的做好產品了嗎?真的準備好足夠的資金並沒有浪費嗎?⋯⋯

在近距離觀察過幾百家創業公司之後,我堅定的相信創業這事兒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即使你一開始選錯了方向,或者你一開始不懂,但只要你堅持學習、有效行動,決不會餓死。

那問題還是回到那句話:真的做好創業的準備了嗎?⋯⋯

創業公司和人一樣,總有生老病死。 5年對互聯網公司來說,和一個人的0-50歲差不多。

如果你有幸參與了一個公司發崛起和衰落全過程,你會發現總有那麼一天,從那天開始:

從那天開始,公司裡的人沒有激情了,今天做著昨天的事,早上開始等著下班。

從那天開始,公司動不動開會,但是事情沒人做,效率低下,推來推去不干活。

從那天開始,不相熟的員工之間無法協同工作,講理全部靠吼,部門之間和員工之間爭執就是比誰嗓門大,比誰會耍無賴。

從那天開始,公司高管出現頻率越來越低, 一出現就是罵人, 罵完後繼續消失。

從那天開始,員工開始把這裡當成一個跳板,騎驢找馬。

從那天開始,公司裡的咖啡機壞了沒人修,空調冬天冷夏天熱,辦公室一片混亂。

從那天開始,有激情有鬥志的員工屬於不合群的,部門的問題沒有人向上級反映。

這就是創業公司衰老的表現。

除了衰老,創業公司還有生病的危險。 創業最初的階段,很多東西不完善,公司士氣和鬥志都是不確定的,這時候怕的是營養不良, 沒有起色就有可能迅速消亡。

創業最初階段過去,開始進入了成長期, 或是有了比較可觀的天使投資的話, 公司怕的就不再是營養不良了,而是營養過剩。 這個階段太過順利的公司往往下場都不是很好。 太順了之後,一旦出現問題,人心就慌了, 加上由於沒有足夠經驗,在解決問題的時候發生了別的問題的時候, 士氣就會極速下降。 剛進入成長期的時候,走的路曲折一點,會為團隊增加許多免疫力。

為什麼有的創業失敗而有的成功

第一次互聯網行業創業,錯誤犯了不少,彎路走了不少,時間浪費了不少。馬先生說過:成功的原因成千上萬,失敗的原因就那麼幾個。今日發十個感概,作半週年總結:

一、要相信項目,相信自己

連自己做的項目都不相信,要及早回家,留多一分鐘都是浪費青春。連自己的能力都不相信,如何能讓夥伴信任你?

二、執行力永遠是第一位

睡覺想想千百條,早上起來還那樣。一個方案執行好了,比十個計劃強。創業者要自問,別人做兩天的事情,自己一天能否完成?不能的話要自省,連一個好員工都談不上,莫談創業。

三、無計劃,是瞎子

上個月做了什麼?下個月要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高級點的員工都要想這個問題,更何況是公司的合夥人。想好了,想清楚了。

四、「說著容易,做起來難啊,不信你來做?」

這是一句話,是一句很多人說的話。創業者,絕不能說這樣的話!每位創業者,都要有勇氣迎接最困難的挑戰。你做的事情,員工也能做,那就讓員工做好了。困難的都給夥伴做了,夥伴也就沒有跟你合作下去的必要。

五、杜絕條件不成熟論

所有的條件都成熟了,這件事就用不著你來做了。大有大的做法,小有小的做法,聰明的有聰明的做法,笨有笨的做法。創業者就是要創造條件,創造條件的能力越強,創業成功的希望越大。

六、只會抱怨最可怕

抱怨不可怕,只會抱怨最可怕!創業是摸著石頭過河,壓力、質疑、沮喪、憤怒、消極…時時刻刻會出現。抱怨之餘要記住,該是你做的事情,還請你做好,做好之餘,還是要盡自己的能力幫助團隊成員。最忌本份未做好,吐沫四濺。

七、危機感不足,時間觀念不強

溫水煮青蛙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可是有多少人問過自己,自己現在是不是就在鍋裡呆著呢?說點狠點的,不見棺材不落淚。

八、投機心理不可取

做事情最忌諱猜測,自認為,想當然。不作準備,不做功課。如此創業和買彩票沒什麼區別,上頭條的都是那千萬份之一,被別人的成功矇蔽了眼睛!

九、認錯容易,改錯難

說出自己的不足和錯誤很容易,短則3秒,長則3天。要不斷的吸取教訓,不斷進步,難。心中要有一面鏡子,照一照一個月前的你,照一照一年前的你!

十、和諧社會論,中國式虛偽

和諧創業,和氣收場。生得和氣,死得和諧!一個團隊中如果沒有人來指出你的缺點,而你看見別人的缺點也無動於衷,等於自殺!引用第一條結語:要及早回家,留多一分鐘都是浪費青春。場下是朋友,場上是戰友,容不得中國式虛偽。

條條深刻,句句尖銳!文字不殘酷,現實更殘酷。十條不多,是反省的不多。有自檢,亦有牢騷。致己,希望你的團隊能以最出色的面貌迎接下半年的挑戰。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125

頂尖產品經理有哪些特質?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888.html

視野開闊。塔尖1%的產品經理思維不會被今天或當今市場環境中可以獲取的資源所限制。他們會描繪出顛覆性的大機遇,並為抓住這些機遇而制定具體計劃。

交流。1%產品經理的提議是無法反駁或忽略的。他們會恰到好處地使用可以得到的數據,但也會利用偏好、信念以及激將法等讓掌權者乖乖拿出經費、資金或其他資源並不再加以阻撓。

簡化。1%的產品經理知道如何投入20%的精力從任何產品功能或項目中汲取80%的價值。他們不斷重複這一過程,發佈更多項目或並為產品或業務帶來復合回報效應。

分清主次。1%的產品經理知道如何按照主次輕重對項目進行排序。他們能夠在速戰速決與平台投資之間找到平衡;也可以在主動出擊與防禦項目間取得平衡。主動攻擊是指那些業務增長型項目,而防禦則是那些業務保護以及消除業務阻力(運算、清除「技術債」,消滅bug等等)的項目。

預測與衡量。1%的產品經理能夠預測一個項目的大致收益,並且能夠應用過去經驗並利用具有可比性的參照標準實現高效預測。他們也會在項目開展之後衡量收益,並將所學到的經驗教訓應用到未來的項目排序以及收益預測中去。

執行。1%的產品經理會迎難而上。為出成果,他們會做任何需要的工作。他們理解中的職責,是不存在任何具體界限的。只要有必要,他們就會招募人才、製作按鈕、開發業務、做升級、與內部律師作鬥爭……

理解技術上的權衡。這1%的產品經理不一定擁有計算機科學學位,但卻需要大致理解他們對項目所要求功能的技術複雜性,而不需開發部門投入人力物力。他們應該與開發部門合作,做出恰當的技術權衡(即妥協)。

理解優秀設計。這1%的產品經理不一定要是設計師,但應該能夠鑑別卓越的設計,將其與優秀的設計區分開來。他們也應該能夠向設計部門的同事傳達出其中的區別,或至少指引從優秀追求卓越所應努力的方向。

編寫有效的文檔。1%的產品經理應能夠寫作簡潔明了、能夠奏效的文檔。他們應該瞭解,每多寫一詞,前文的價值就被稀釋一點。他們應該花時間與精力為關鍵文檔(按鈕標籤、導航等等)找到最佳表述,一般的表述是不夠的。

我似乎從未遇到過一個這樣位於塔尖1%的產品經理,當然,在真正僱傭之前我也不會找到這樣的人。你可以試著僱傭一個前10%並且能夠在這些方面成長與提升起來的產品經理,而不是一開始就去尋找那塔尖的1%。

本文作者伊恩·麥卡利斯特為(Ian McAllister)為亞馬遜(Amazon)流量管理高級經理。

譯 丁盈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457

互聯網創業公司最常見的失敗原因有哪些?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113.html

1. 知乎網友黃修源認為:產品不恰當。這個事情很重要,很多人一拍腦袋覺得自己想到一個非常牛x得不行的產品出來,但是真實去做的時候,會發現有很多困難無法克服,或者說用戶根本就和你的想法不一樣。

這點其實挺有借鑑的是以前自己做的http://anziji.com,最早是一個電子雜誌的分享社區,希望用戶upload雜誌,也download。這個是我大二的時候的一個idea,但是電子雜誌這個事情,1沒有閱讀平台,電腦上用戶沒有閱讀習慣。2製作成本太高,需要非常專業化的團隊來做。這件事情後來就這樣死掉了。

所以真正的一個好的idea應該是一個很瞭解整個行業上下游關係的人想出來的,或者說是一個有互聯網產品經驗的人想出來的。因此很多技術人員創業都失敗了,我覺得跟產品思維和上下游的資源理解都有關係的。

2. 沒有技術,沒有團隊。更多的人有一個牛b(自己認為)的想法以後,第一件事情是搭建團隊,但是團隊是非常困難的。1.技術要牛b,2.認同這件事情,3.認可你這個人。因此最初的團隊在沒有強大的資金面前,只能是從你的朋友關係中找尋,而且這個人(甚至是一群人)的技術要達到你的要求。這個就讓很多創業者放棄了。

3. 錢燒完了,或者說燒得不對。這個事情可以舉例得事情是高燃當年做得mysee。其實mysee這個事情很有市場,非常類似今天的pps。但是高燃當年燒錢的路線明顯是錯誤的,從一開始就花費巨額資金去裝修辦公室,這個從現在看起來是不太恰當的,對於pps這樣的產品,最重要的錢應該花在推廣,獲取用戶上,這件事情很重要,沒有用戶一切白搭,有了用戶,我甚至可以花2-3倍的錢去砸辦公室,比如今天的facebook和twitter辦公室。

4. 不重視某些關鍵點。這個從自己做http://fanqieshu.com,後來總結這個事情的經驗教訓就容易看出,當時思維完全放在互聯網上,但是賣鞋這個事情是一個傳統生意,重要的是供應渠道,推廣渠道,這2件事情我們做得不好。因此最後死掉以後,我發現fanqieshu更像是搞藝術的網站,而不是賣東西的。這是我人生學到的非常重要的一課。

知乎網友ROY認為:第一次創業:慘敗。

09年,我和朋友做了一個網站,賣嬰兒用品和衣服。團隊分工明確、齊備,錢緊巴巴的但是夠用,技術略缺但是足夠startup,不缺渠道。但是還是在第九個月的時候散掉了。

其實那時候,我們不圖做的多大,主要是賣貨嘛。投入20萬以內,虧了十萬。雖然不多,但是很心痛,後來反思良多,一輩子也忘不掉的東西:

1.計劃書上一帶而過的一句話,可能在執行上是非常有難度的。致命的問題往往不是大的方向,而是很多細節的累積。

例子:商品圖片拍好。這個事情,我們到最後都沒做到自己滿意。尤其是嬰兒衣服的拍攝,不能用麻豆,不能用模型,平擺沒感覺。總之,就tmd拍不好。諸如這樣的事情還是蠻多的。所以,項目整體的質量,是很多很多細節決定的。

2.對行業的不瞭解,或者瞭解不夠全面,往往會帶來從來都沒考慮過的問題。

例子:我們做的嬰兒用品、服飾。是因為大學在常熟讀的,很多嬰童品牌的江蘇總部都在常熟,也有幾家比較大型的品牌託管運營公司。我們談下了其中幾家。致命的問題是:在服裝行業,每一款衣服,在進貨的時候,必須要顏色、尺寸齊備的。比如,某一款,有三個size,三個顏色,那麼,你進貨的時候就要各自來一套。

我們在做之前,就不知道這個行業規則,所以,銷量好的size的利潤,換回了一堆銷量不好的size。

3.注意力沒有放到最核心的問題上面。

例子:我們最開始,注意力都放到了網站體驗,商品包裝,圖片拍攝,商品種類齊備等等方面。電子商務最核心的部分:賣。倒沒有做多少實質性的事情。

電子商務,輕電子,重商務。我們應該把大部分的注意力用來提高銷量上面,但是我們都浪費在很多並不是那麼重要的方面上了。

4.對項目的預期,比實際情況更樂觀。

例子:到決定關閉之前,我們每天能營業額在1400左右,(雖然很少但是還不錯哈)。在計算了之後,發現並不賺錢。

5.最大最大的問題,不懂堅持,輕易就放棄。

其實,以上的所有問題,都不是問題,我們團隊能力齊備,雖然艱苦,但是錢夠用,雖然做的不是很完美,但是後來銷量還好。至少看到一束光。

我們最大的問題是,在面對那麼多讓人沮喪的問題後,在計算出並不是那麼賺錢之後。在恰好各自都有比較誘人的offer之後,我們竟然決定放棄了!!!!

其實,在現在看來,當時如果我們堅持下去,現在應該是挺不錯的風景吧!

可是,稚嫩總是要付出代價之後才可以變得成熟的。感謝這次經歷!

第二次創業:丟人。

在兩家公司呆過之後。我又按耐不住。覺得自己在思維上和能力上都不是那麼欠缺。

又恰好遇到了前合作人。很快的時間裡就確定了做一個網站。

兩個月前離開,也反思了很多:

6.股份、分紅等等事情,說出來不算數,落實到白紙黑字。甚至有合約都不管用,要擦亮眼睛,選擇對合夥人。

作為次要合夥人,和主要投資人之間商定的股份分紅等問題,一直都沒有落實到公司章程、協議裡面。到最後,直接閉口不談。很挫敗。

7.員工的選擇,如果不能既能力牛,又合適。那麼要找最合適的人,而不是找到技能牛的人然後企圖讓他變成合適的人。

越發覺得,在創業團隊裡,每個人都要在負責的部分裡可以獨當一面。各自把自己負責的事情做到最好。能力的要求就是這樣。其實不是那麼重要。

最重要的是。你的員工,是不是有創業心態的。是不是把事情放到腦子裡的。

下班之後,什麼都不記得,不在乎的人,堅決不要,一旦發現是這樣的人,立馬勸退。

要對員工負責,以換取他對項目的負責。要對員工付出,以換取他對項目的付出。

如果你做到了,他做不到。那就離開。

有時候,創業不得不說出一些承諾。承諾將來。

很多創業者都為怎麼讓不相信承諾的人相信他的承諾。我的回答是:不相信的,就不要留下來。

是的,創業leader總是要描述一下未來,畫一些大餅。但是所有人都要明白,大餅是大家一起做出來才能吃得到的。做不出來,就是大餅,做的出來,就是未來。

所以,要選擇最合適的人,能力夠用,態度足夠好,足夠負責人,足夠信任這個項目、團隊。願意付出,願意一起做出成績,然後分享成果。

8.要選擇有想像力的市場。

第四個月就拿到收入,後來也陸續收到了二十多萬。第一年。

這個時候,我才沮喪的發現,這個項目做到最好,也只是一年一兩百萬。

這樣的市場空間,真的是雞肋啊。我們預期的其實是千萬級別的。

只是,我們預期錯了。

甚至在除掉成本之後,都沒辦法拿剩餘的利潤對我的團隊負責。怎麼給他們過的更好,怎麼讓他們安家落戶。

9.團隊leader一定要比任何人都努力,而且要讓團隊其他成員知道、認可leader的努力。

我這方面犯了錯誤。

我習慣晚上做事,每天晚上很晚,白天就起的晚一些。就懶散一些。

可是,有的同事,就尼瑪學會了我白天的休閒,無視我熬夜到死啊!!!

時間長了,不是那麼適合的人,就會更不適合。適合的人,也會有想法。切記這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714

去哪兒(Qunar.com)的招股書中有哪些有價值的信息? FoNo

http://xueqiu.com/1272368088/25615682
早上開朋友圈知道Qunar Filling的消息,由衷為那些拿了option的朋友高興。對於我們這些旁人來講,現在終於有資料可以八卦一下去哪兒和攜程的那些事。

屌絲是否可以逆襲?

先對比一下兩家公司機票和酒店的業務收入(單位:萬元人民幣),如下所示:

查看原图截止到2012年底,攜程酒店+機票的收入相當於是去哪兒的8倍;雖說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數字在2010年的時候是23倍,但從絕對值來看,攜程每年單一業務的淨增長值甚至可以趕得上去哪兒一項業務一年的營收。攜程作為一個總年收入40億的公司,仍然能夠保持每年20%的增長率是值得尊敬的;去哪兒每年100%的業務增長率,是否會在10億、15億或者其他什麼時候遇到瓶頸,這個還很難說。

下圖是招股書中所引用的UVs趨勢圖:
查看原图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去哪兒網頁的瀏覽量遠遠高於攜程,但為什麼其收入僅僅為攜程的1/10之一?我2007年開始使用去哪兒定機票,使用最多的功能就是價格篩選--選中最低或者相對較低的購買,這樣的票一般都是4折以下,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屌絲」用戶;我觀察過通過攜程訂票的土豪,往往都是打個電話過去,說定哪天哪天哪飛哪的機票,然後... ...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人家甚至連價格都不問。這個可能只是一個我的一個例子,但也許可以推斷出兩家公司目標人群的定位是截然不同的。雖說現在總說得屌絲者得天下,個人感覺在訂票甚至訂酒店的業務方面,去哪兒不可能超過攜程,只能憑藉技術實力做到「屌絲搜索」領域的第一。

百度的3億美金「去哪兒」了?

百度投資去哪兒協議曝光:持股62% 去年實現盈利,據百度近日提交的20F文件顯示,此次投資實際花費為現金3.0028億美元,其中2.601億美元為支付。

而在Filling的文件中,確實有此段:
On July 20, 2011, Baidu Holdings Limited (「Baidu」) subscribed to 181,402,116 of the Company's ordinary shares, representing 62.01% of the equity interest of the Company (60% of the equity interest of the Company on a fully diluted basis) for a total consideration of US$ 306,000 (RMB1,976,515) (the 「Baidu Transaction」). 85% of the total consideration or US$260,100 (RMB 1,680,039) was remitted upon closing of the Baidu Transaction. The rest of the consideration amounting to US$45,900 was remitted to an escrow account which was released in full at the end of the escrow period in January 2013 as all the conditions related to the escrow were fulfilled.

截止20121231,去哪兒賬面現金有大概1.5億人民幣的樣子,若是去哪兒2011年到2012年間什麼都不干,光花錢花掉個15億人民幣著實有點多啊... ... 疑惑在Note 14 中找到了答案:
On July 20, 2011, in connection with the closing of the Baidu Transaction, the Convertible Preferred Shares were modified and converted into 63,699,680 ordinary shares in total with a distribution of RMB1,337,604 (note 12).

Note 12 中blabla說的意思就是要是上市或者大股東同意,優先股可轉為普通股,同時給現金,這個可是高科技--百度當年投11月投的現金,到12月的時候已經給股東作為Distribution分完了。看來以後做Term還是得多學習學習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技術,嗯。

Attack 程序員!

CC作為老一代的技術員,對公司技術部門的待遇著實不錯,這個可從期權獎勵中很明顯的看出來,如下圖所示:

查看原图但是各位有沒有注意到,Sales & marketing 部分2013年可能只有2012年的1/3了,不知道這跟去哪兒網副總裁戴政離職 未來或自主創業(20120928)有一定關係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923

未來20年發展最快的行業是哪些? 君臨隨風

http://xueqiu.com/4009501516/26025341

我深信在未來的二十年,IT技術浪潮將深刻的改變我們的生活:

互聯網技術改造所有的傳統服務業,智能技術改造所有的傳統製造業。

在互聯網對傳統服務業的改造過程中,我們正迎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第一波,互聯網通訊。

1990年代中期開始,電子郵件、QQ即時通訊、微信移動通訊,不斷更新的互聯網通訊技術已經深刻的改變了我們與家人、朋友、工作夥伴之間的溝通方式。隨著微信這類移動通訊技術的不斷強大,最終整個電信行業都將被改變,不再需要打電話,因為我們會有更廉價、更優質的通訊方式:就像我們坐汽車去旅行,而不是坐的高速公路公司提供的收費大巴去旅行,電信公司最終只能收取流量的過路費。

第二波:互聯網媒體。

從1990年代末開始的門戶網站,到垂直媒體,到搜索引擎,到微博社交媒體,互聯網技術顛覆了傳統的各種媒體行業,報紙、雜誌、電視、傳單,所有的媒體形式都可以搬到網絡上來。當人手拿著一部智能手機,走在路上也不看戶外廣告,不看沿路派發的傳單折頁的時候,所有的傳統媒體最終都將死去。

第三波:互聯網遊戲。

從2000年代初開始,傳統的PC遊戲行業獲得了新生,只不過是從單機走向了互聯網。從大型PC端游、網頁遊戲、手機遊戲、電視網遊,只要有屏幕的地方,就有網絡遊戲存在的理由。互聯網遊戲,是互聯網技術帶給人類最偉大的娛樂方式。他的價值,就像工業時代電影電視的誕生,農業時代戲劇曲藝的誕生。

第三波:互聯網視頻。

從2005年開始,互聯網視頻洶湧而來,正在顛覆傳統的電視產業。電視,是娛樂和媒體的交叉點,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最大變化是,我們不再受制於電視台的施捨,想看什麼就看什麼,還可以一邊看一邊和影迷交流,甚至在未來的綜藝節目中即時影響內容的走向。

傳統的電視產業,受制於廣電制度,每個省份城市都有自己的電視台,始終無法實現有效的整合,導致製作能力孱弱,每一家都在播放雷同的低水平節目;但在互聯網時代,視頻網站通過市場化重組,形成3-5家巨頭,每一家都將建立自己的獨特競爭力,在自制節目能力上形成差異化,通過收費節目實現盈利。獨具特色的自制節目,是吸引觀眾的法寶,是實現從免費視頻向收費視頻商業模式轉變的關鍵,就像美國netflix所做的那樣。

第四波:互聯網音樂。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盜版和網絡音樂下載絞殺了傳統的音樂產業。傳統的音樂產業是軟件時代的思維,賣音樂就像賣軟件,賣單機遊戲一樣,最終被互聯網技術埋葬了。他的出路,在於建立適應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就像網絡遊戲在過去十年所發生的一切。

從2010年開始,一種新的音樂商業模式正在建立。他們就是9158、六間房、YY歡聚時代所代表的在線音樂模式。歌者們在線免費為觀眾表演,通過道具模式(觀眾的打賞)來盈利。這種商業模式目前仍然處於萌芽狀態,表演的形式、產業的生態仍然極不專業,正如淘寶集市在2005年的時候一樣。但是我相信,隨著經紀公司的成熟,表演舞台的設計專業化,在線音樂平台影響力的擴大,最終所有的歌手都會走上在線音樂的大舞台。

第五波:互聯網旅遊。

攜程、藝龍、去哪兒、螞蜂窩、窮游,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創業者進入到改造傳統旅遊行業的大潮中,這個產業的規模確實相當龐大,從酒店、飛機、租車、門票、導遊、度假團隊,每一個環節都孕育著巨大的機會。

第六波:互聯網餐飲。

大眾點評網最早在互聯網餐飲上紮營,但是隨著團購行業的湧入,互聯網對餐飲行業的改造已經從資訊環節,深入到交易環節,未來或許可以進一步發展到這種樣子:顧客對餐館提出要求,希望能夠獲得某一種菜式或者口味的改良與定製,從源頭食物加工方式上,改造這個行業。

第七波:互聯網商業。

商品交易是我們這個社會最重要的兩大產業(金融、貿易)之一,當互聯網開始改造商業,就意味著我們這個社會的生活方式正在經歷革命性的變化。我們不再需要逛街購物,只需要在網絡上,就可以挑選到全世界最好的商品,以最便宜的價格,最優質的服務獲得:送貨上門。在互聯網改造的服務業生態中,我認為,電子商務將是帶給個人創業者最多機會的地方。

第八波:互聯網金融。

金融行業是傳統服務業中商業價值最大的行業,也是所有互聯網巨頭最眼紅的獵物。當互聯網開始改造金融業,人類社會必將進入新的篇章:所有的資金將只在互聯網中流動,現金貨幣將被邊緣化,移動支付將一切交易完成;投資、保險,由大數據處理,為我們提供最安全與高效率的服務。

未來的移動支付,必然不是我們今天所見的樣子,或許是這樣:人手一個智能戒指或手環,觸碰一下交易終端,滴一聲,就完成了支付。在這樣的場景下,還有什麼必要帶著紙鈔呢?

未來的投資理財,也將更加依賴互聯網的高效率服務,大數據分析將可預見投資風險,降低經濟的週期波動,為客戶提供更安全的理財服務。

第九波:互聯網教育。

互聯網教育之所以一直沒有形成氣候,主要問題在於網站僅僅單向出售教育視頻或信息,未能形成與學生的互動。在未來,互聯網最終將改造教育行業——主要是成人技能培訓。通過類似於在線教室的方式,教師與學生即時對話互動,提升教育的現場感。

第十波:互聯網醫療。

互聯網醫療,最終的改造方式,毫無疑問也是醫生的在線診斷,但基於目前的產業環境,這應該是最後被改造的傳統產業了吧。

最終歸宿:互聯網社會。

當我們生活中的所有服務業都被互聯網改造之後,我們終將生活在一個全新面貌的社會裡。這個社會,或許在20年後我們將會看見吧。

但互聯網社會的實現,不是單一依賴的互聯網技術的進步,還需要另外一項革命性技術的浪潮推進,這便是智能技術。

第一波:智能辦公

1980-1990年代開始,個人電腦、筆記本電腦、打印機、傳真機、複印機、投影儀等辦公技術的革新,使得我們的辦公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當然,這個行業的技術發展我們沒有趕上,被美國日本獲得了先機,但在後面,我們將看到,智能技術的第二波浪潮,我們開始趕上了。

第二波:智能手機

智能手機技術顛覆了傳統的手機產業,美國韓國台灣掌握了行業的話語權。2007年開始,蘋果開創,2010年三星崛起,台灣的台積電和聯發科也在關鍵的零部件上擁有影響力,等到中國企業大規模進入的時候,格局已定。

但在中國,創業的機會仍在。主要的機會點落在產業生態邊緣的零部件和渠道環節中。畢竟深圳有全世界最完整的手機製造產業體系,中國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手機市場,從零部件和渠道環節切入,在智能技術革新的下一波產業浪潮中,中國的創業者將獲得更多的話語權。

第三波:智能電視

智能電視的技術革新正處於門檻上,傳統的電視製造企業,長虹、康佳、TCL、創維、海信,要不淪為電視機製造代工廠,要不成為渠道運營商,要不就被時代拋棄,不管怎麼樣,最終都將成為行業的邊緣人。

相對於前面的幾個行業,中國企業很有可能在這個領域獲得領導地位,主要原因在於歐美廠商缺乏硬件產業鏈,投入不足,日韓廠商更重視顯示界面,方向走偏。中國互聯網企業大舉進入智能電視行業,將形成一個龐大的產業生態體系:操作系統、芯片、精密製造、關鍵零部件、網絡視頻、在線娛樂等等。

在智能電視時代,電視遊戲通過互聯網化改造,將獲得新生,成為新的主流家庭娛樂方式。

第四波: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是現有家電產品的智能技術改造,核心是路由器。路由器將成為控制所有家電產品:電視、空調、冰箱、洗衣機、清潔機器人、廚電產品的核心。我們通過智能穿戴產品,向路由器發送指令,實現對家電產品的遠程遙控。

第五波:智能穿戴

目前的智能穿戴技術很熱,智能眼鏡、智能手錶、智能手環……數不勝數。但我相信,整個產業的發展與成熟還需要5-10年的醞釀,直到一項顛覆性技術的誕生,滿足了大眾的強需求,這個產業才可能獲得迅速壯大。正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在1990年代大家就開始想像,微軟也推出了相應的產品,最終還是沒能啟動市場,熱鬧一陣子又復歸沉寂。

第六波:智能汽車

這個產業將在2020年左右走向成熟,電動車的單次行駛里程達到300-500公里,充電時間實現半小時內完成,或者通過電池租賃方式,在充電站即時更換電池;通過太陽能技術延長電池的使用里程;汽車操控互聯網化,智能導航無人駕駛,這些技術的引入將對傳統汽車產業形成強烈的替換效應。

第七波:智能飛機

就是我們說的無人機。無人機技術正在走向成熟,但目前更多是對於國防軍工產業發展的意義。在民用領域,在遙遠的未來,我認為無人機產業更大的價值在於走入家庭。就像當初汽車走進家庭一樣,當技術足夠成熟,智能飛機在導航系統的引領下,可以實現無人駕駛自動到達目的地,價格控制在50-200萬之間,政策放開的情況下,進入家庭將十倍的擴大這個產業的市場空間。這個時間,我相信會在2030年之後。

第八波:智能動力

就是我們說的太陽能技術。我相信在未來,太陽能技術隨著成本的降低,能量轉換效率的提高,將最終成為我們的主要能量來源。通過太陽能技術,我們的建築、工程機械、交通工具、太空船都將獲得無限的獨立能源系統,掙脫傳統化石能源的束縛,實現更自由與高效率的工作狀態。

第九波:智能製造

就是我們說的3D打印和機器人技術。一個是增材製造,一個是機械組裝,通過智能技術的有機組合,最終將帶來人類製造業的全面革新。當然,這個行業的成熟,仍然很遙遠,或者是在50年以後吧。

以上這些新興產業,目前基本上集中於沿海一線城市,他們擁有人才、與海外技術交流的機會、成熟的產業鏈,因此也成為中國產業創新升級的主要基地。

那麼在傳統產業,在內陸地區,又有什麼發展機會呢?

在傳統產業,我認為主要的機會點在於:更市場化和靈活機制的民營企業對傳統國企佔據主要地位的領域的蠶食。

我對比了2010年和2013年的中國製造業排行榜,統計了營收規模前150名的名單,得到如下的結論:

在最近這三年,

1,有色金屬行業發展速度最快,正威銅業、中國有色、白銀有色、江西銅業、中國黃金、大冶有色、陝西有色、銅陵有色。增速超過2.5倍,排名前列。

2,石化行業發展速度第二,恆力石化、盛虹石化、東明石化、恆逸石化、榮盛石化、三房巷石化,增速排名前列。

3,鋼鐵行業發展速度第三,青山鋼鐵、西城三聯鋼鐵、新華聯合冶金、酒泉鋼鐵、申特鋼鐵、東嶺鋼鐵。

4,其他發展較快的企業:超威電源、三一重工、中聯重科、中國建材、中海集裝箱、盾安製冷、長城汽車、亞泰水泥、晨鳴紙業、雨潤食品、格力電器。

另一方面,在發展速度最慢的企業後20名中,
1,鋼鐵行業發展速度最慢:天津冶金、青島鋼鐵、華西鋼鐵、日照鋼鐵、南京鋼鐵、包頭鋼鐵、天津天鐵、華菱鋼鐵、榮程鋼鐵、太原鋼鐵,佔了總數的一半。

2,老牌機械、電器、IT國企發展緩慢:上海電氣、東方電氣、廣汽集團、北大方正、海爾電器、中興通訊

我們在上面的表中可以看到,鋼鐵行業既是發展最慢的行業,也是發展最快的行業。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

答案是:鋼鐵行業衰落的都是國企,發展迅速的都是民企。在過去的十年中,沙鋼集團崛起成為和寶鋼並肩的超級巨頭。

在很多傳統產業領域,大量的民企在迅猛發展,對國企的市場形成蠶食之勢。

比如青山鋼鐵在最近5年中迅速發展成不鏽鋼領域的巨頭,正威銅業進了世界500強,信發鋁業的規模即將超過中鋁集團,恆力石化和恆逸石化兩個民營石化巨頭只用了5年時間就從百億元的營收規模增長到千億元,三一重工、長城汽車在過去幾年的成長更像是一個神話。

在可以預見的20年裡,很多傳統產業仍然將繼續存在,他們的發展或許不如新興產業的速度,但是腐爛國企的存在,為擁有企業家精神的民企提供了大量的機會。你只要比他們更努力一點,產品質量更好一點,價格更便宜一點,就可以在市場上獲得優勢,迅速的蠶食他們的份額。

未來20年,機會無處不在,同學們,努力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1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