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特色家品店攻滬 駐創意園顯品味 不選百貨店 現金流轉快

1 : GS(14)@2011-03-11 21:29:14

2011-3-11 HT  

  內地消費者生活品味提高,特色家品商機無限。有港商利用本身的國際網絡,搜羅逾20個本港及海外設計師家品品牌,在上海開設首間家品綜合店。

  家品綜合店沒有進駐當地主流百貨,而是選址創意園區「田子坊」開店,除有助凸顯品牌形象外,也不用受制於百貨減價促銷,自主性較高,現金流轉速度亦較快。

  去年10月,家品商ZIXAG帶着逾20個本港及海外設計師作品,包括Chocolate Rain、利志榮等,在上海田子坊開設首間家品綜合店。ZIXAG品牌發展總監周宇軒表示,內地生活水平提高,特色家品市場空間龐大。

貨品多為設計師手作

  他形容,綜合店主打的特色日用品,部分品牌不消數天便賣斷貨,「其中一個韓國禮品品牌,其花紋以機器壓製,色調鮮艷,內地消費者認為設計新奇,很快掃清。」

  「現時內地特色禮品綜合店不多,有的也是類似City'Super店舖,售賣廚具為主。」他指出,針對日用品的綜合店,發展潛力較大。

  他提到,公司以售賣設計師手作為主,選擇田子坊由舊廠區改建的創意園區,較具特色,有利品牌形象,「若在新天地開店,感覺太商業,加上進駐百貨自主性不高,常被迫減價,數期又長,影響品牌形象及利潤。」

數十元產品迎合遊客

  該店樓高兩層,面積約1,000呎,租金約3萬元(人民幣.下同),營運約3個月已達收支平衡,亦開始掌握當地消費模式。

  ZIXAG業務發展總監黃競形容,田子坊人流以遊客為主,數十元產品較受歡迎,以記事簿、鎖匙扣等旅行禮品銷量最好,客人不太着重產品功能性。他透露,不少代理商及企業買手,會到田子坊尋找特色禮品,有買手月前有意訂購店內一款禮品,數量達數百件,但因時間倉卒未能合作。

  ZIXAG前身為CD架生產商,與不少本港廠商一樣,近年面對內地同行低價競爭及生產成本上漲影響,兩年前遂放棄經營工廠,轉攻設計、品牌生意。

盧灣8號橋後勤辦公

  當時該公司先在上海盧灣區8號橋第三期設立辦公室,作為零售店的後勤中心,再物色理想店舖位置,發展零售業務。

  為何以上海為首站?他表示,上海屬國際化城市,消費者較接受新產品,輻射力較強;下一步將尋找合適的地點設分店。

  現時綜合店共有20多個品牌,逾半屬香港設計師作品,產品種類包括杯具、公事包、旅遊禮品等,正物色其他特色品牌合作。
2 : GS(14)@2011-03-11 21:29:29

2011-3-11 HT
每逢下雪天 減價谷銷情  

  ZIXAG首間綜合店設於上海田子坊,但由於店舖屬街舖,天氣好壞直接影響銷情。ZIXAG業務發展總監黃競提到,甫踏入冬季,遊客數量大減,影響店舖生意,需加入「雪天優惠」(Snow sale)。

冷熱客源有別 須調節產品

  黃競表示,田子坊屬遊客區,冬天時旅客數量下滑,一月溫度只有攝氏零度,令田子坊人流不理想。

  他提到,冬季前的銷情依賴遊客,踏入冬季本地客比例增加,支撑銷情,「本地客多選購實用的家品,消費者力不俗,數百元的家品亦有市場,與遊客着重花巧、設計為主的口味有別,公司需針對性調節產品。」

  為刺激冬季銷情,該公司加入「雪天優惠」。他形容,每逢下雪日子,公司便將產品售價下調數個百分點,有助增加淡季時銷情。

  ZIXAG品牌發展總監周宇軒提到,綜合店內其中一名設計師Michael Lau,近月在上海舉辦展覽,公司乘勢在當地雜誌落廣告測試成效,發現Michael Lau產品銷情明顯增加,故日後會考慮以同類手法刺激銷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315

品味蘋果-余英時: 回首辛亥革命,重建價值觀念

1 : GS(14)@2011-09-25 12:23:0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5645055




....
革命和暴力是兩回事

馬國川:那麼能不能說,滿清是由革命黨推翻的呢?
余英時:也不能說得太肯定。清末地方性變革很多,所以武昌一起義,各省紛紛宣佈獨立,滿清說垮也就垮了,於是民國成立。事實上,民國轉換並沒有經過一個很嚴重的革命,絕不能跟法國大革命比。辛亥革命沒有甚麼暴力,是社會成本很低的一場革命,結果也並不壞。早期的議會是相當認真的,很有效力。否則,宋教仁就不會被袁世凱暗殺了。所以幾十年後的國民黨時代,還有很多人懷念當年的議會。還有一點,辛亥革命前後,地方社會有很大進步。清末江蘇、浙江一帶新學校紛紛出現,都是地方鄉紳們搞起來的,不是朝廷的貢獻。人民的自發性很重要的,如果沒有自發性,社會根本不可能前進。只要地方的領袖有開明想法,老百姓支持,一步一步做,就會有許多進步。這些進步不是依靠政府發命令搞出來的。我們現在研究中國的問題,也要從這樣的角度看,不能把注意力過份集中在集權體制上。

...
大陸現行體制根本談不上「模式」

馬國川:辛亥革命一百年,中國有哪些進步?在你看來,中國應該從辛亥革命以來的歷史中吸取哪些教訓?
余英時:實質問題是,中國在現代化路上前進了多遠?比如,日本變革那麼大,雖然仍保持着天皇制度,但真正實現了君主立憲。中國雖然搞了民國,但是至今還沒有實現憲政。二戰後,日本在美國壓力下實行了民主選舉,重寫了新憲法,軍國主義大體上不是亞洲和平的威脅了。多數日本知識界的人(就我認識的來說)是愛好和平的。幾年前大江健三郎在普林斯頓大學訪問,他便是反對原子彈的先鋒,給我印象很深。民主選舉是無法躲避的。剛打天下的時候可以說老百姓支持,「民心向背」,否則成功不了。但是不可能幾十年都講這種話,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種老調子已經唱完了。沒有合法性,難道又要靠暴力革命取得合法性嗎?最好的方式就是民主選舉嘛。民主並不是一個理想的東西,但在長距程中則是最能保證穩定的制度。除了北韓、北越等少數國家,二戰後亞洲大多數國家走上了民主道路,而且越變越好。台灣是地地道道的中國社會,民主不是照樣實行,普世價值不是照樣接受?大陸如果有智慧,應該認真吸取台灣經驗。我們不能設想一個模式,一切都由一個組織、一個黨、一個中央來發號施令,大家跟着走。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長此以往,維持不住,社會非崩潰不可。且不要說做得好與壞,做得好也不行。前三十年專搞「階級鬥爭」,只信仰「有權便有一切,無權便失去一切」。後三十年因為受到民窮財盡的逼迫,於是開始了經濟開放,接受了市場的觀念。經濟成長之快,有目皆睹。但這是在絕對政治控制下的市場,不是「自由市場」。我讀《紐約時報》多次專欄報道,知道今天大陸市場全控制在一百二三十個國有企業之手,它們壟斷一切資源,利用廉價勞工,吸引大量外資。發財之後大量建設硬體,鐵路、公路、建築物在各地都興起了,外表十分壯觀,但內情則不可說,不可說。私人企業也偶有成功的,但有錢而無權作為後盾,是保不住的。這就是所謂「中國模式」嗎?所謂模式別人也可以仿效,「中國模式」誰能仿效呢?某種程度上集權體制似乎效率很高,但是一旦做出錯誤決定,後果就不堪設想。所以我認為,中國現行體制根本談不上「模式」。
馬國川:現在許多人相信,有了錢就可以買一切,有權力也可以吸引一切。

余英時:一般講,中國老百姓都是比較聽話、比較順從、比較服從權威的,不大容易造反。中國多少年來比較安定,也有賴於此。人民沒有自覺性,只要給點小恩小惠就得過且過了。知識界也是如此,知識分子被權和錢雙重腐蝕得相當多了。不過,我所接觸的學者中,還有不少有正義感、不為自己謀利,肯為中國着想的人。從前只有講權力,完全變成了一個權力操控的社會。現在呢,把權力放出一部份賺錢,再以金錢來養權力,因此造成普遍的腐化。反腐敗不會有效果的,反而可以用利益收買一大批人擁護、歌頌現行體制,甚至稱其為「新模式」。實際上是,這種模式是維持不住的。另外,現在法律得不到執行,「我爸是李剛」就可以少判幾年。長此以往,怎麼能維持長治久安呢?對中國的思考,必須要跳出圈圈,六十多年搞下來,許多人思維無形中就被困住了。
馬國川:官方對於「中國模式」也抱着謹慎態度,因為現在各種社會矛盾很多,貧富矛盾加深,遠沒有到歌舞昇平的時候。其實,比貧富矛盾更深層的矛盾是官民對立。
余英時:中國是一個官本位國家,一點都不假。從前大學校長如蔡元培,受到知識界、文化界的普遍尊敬,聲望甚至超過元首。只是一個個司局長或副部長,沒有人知道中國有甚麼好的大學校長,成為精神領袖的更沒有,所以文化墮落。不要說別的,至今沒有出過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華裔拿到諾貝爾獎的都是在美國訓練出來的,都是美國人。你看,日本出了多少諾貝爾獎?
馬國川:但是一些人仍然信心滿滿,只要有了錢,就可以打造一個大國,現在「大國崛起」的聲浪很高呢。
余英時:我承認,現在大陸的經濟實力在增強。但是,是不是一個文明大國,要比文化,要比藝術,要比科學,比人文研究。並不是有錢了,就能夠成為現代國家。腰纏萬貫的暴發戶並不等於有教養、使人起敬的社會精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044

中國富豪買品味 熱炒英式古董家具

1 : GS(14)@2012-01-30 23:17:2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35&art_id=16024908





對於中國新富如此口味,基因坦承驚訝。「英國古董家具市場消沉了 10年,中國買家是救星。」他趕緊搜羅英式古董家具往中國拍賣。孫蘇珊本在倫敦銀行工作,現於北京開設室內設計公司,陳列室有如一般英式鄉郊別墅。「這市場小,無法說定價多少才合理,一切看買家喜好。」她指,中國很多人突然富起來,但品味不是一朝一夕可培養的,估計他們未來 10年對英國古董家具需求會繼續攀升,有教養的人更會喜歡「異國情調、高雅款式和精細手工──英式家具不浮誇,跟某些意大利、法國家具不一樣」。
英國古董商協會認為,英式家具彰顯木紋的傳統,跟明式家具有共通點,所以受中國買家歡迎。但英國商人已發現,中國買家對舊床避之則吉,古董雜誌編輯麥奎斯坦說:「中國人相信鬼魂會附着舊床;純銀調酒器也不受歡迎,他們認為有錢,就應在高級酒吧享受,不用自家調酒。」
英國《星期日郵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500

品味蘋果:蕭炯柱緣起音樂 廖秀冬、黃樂怡、每一個學生,他都珍惜

1 : GS(14)@2012-02-05 14:13:4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6043214
盼音樂陪伴孩子一生

在彈奏大提琴的次子蕭偉中穿針引線下,蕭炯柱帶着自己的音樂經歷辦西北樂團,他希望音樂能夠成為孩子一生的朋友,不論貧窮富足、孤單快樂。他教孩子,弄對所有音符不足夠,要能讓音樂唱歌,才能打動人。男孩子若果把溫柔與激昂都彈奏得一模一樣,先要吃的大虧,就是難以討女孩子歡心。要能跟音樂做得成朋友,其實不容易。擦響心弦,有時要愛少一點,了解多一些。
「你太太(黃樂怡)也喜歡音樂,能碰到人生這樣一個伴,是個祝福。」到訪樂團以前,記者先跟蕭炯柱見面,也輕輕牽起他一段一段的音樂緣份。「可能是上天恩賜,沒有她,我或許甚麼都不能做。」退休前是規劃環境地政局局長,退休後,逐步投入學生樂團訓練,不時帶學校樂隊到海外交流。他現任青年音樂訓練基金主席,太太黃樂怡任行政總裁,每一年向高爾夫球波友「揼心口」籌款兩次,每次約可籌得四十多萬元,此外還有其他捐款。
「如果你信緣份,是一早有人鋪了這條路,注定我們要開始這工作,否則,為何這麼多人,偏偏讓我遇上她。」兩人理想相同,但凡樂團缺少的樂器聲音,黃樂怡用電子琴鍵補上,讓蕭炯柱解決很多作為指揮的煩惱。「她完全明白我想要甚麼,無論音樂上或是其他東西,那種支持度,好難得,盡在不言中。」
今年踏入 67歲,他珍惜過的人,不一定有緣留在身邊。正如樂團最初招收 50個學生,現時留下來的,只有 30多人。「你以前的太太(廖秀冬)也喜歡音樂,但不同人有不同效果?」他深思後坦誠回應,說人生成長以後,有些感受的確不再一樣,但他珍惜每一階段遇上的人,「等於我重視每一個學生,但有些人,給罵了幾句,真就不回來了,這也是一個經驗。」
廖秀冬在音樂上也曾跟他很合拍,金童玉女, 93年離異。至蕭炯柱 2002年正式退休後,廖秀冬加入政府,擔任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有人看她是個好勝鐵娘子,但記協周年聚餐一幕鋼琴動人演奏後,她回應記者與前夫往昔關係,坦白得令人低迴。
「有一句話好深刻,廖秀冬說:傷心的事情永遠都是傷心的。其實,你聽到她這話感覺如何?」近十年過去了,蕭炯柱墜入十秒空洞沉默,旁人五內翻騰,最終,他作了回應。與其說出人意料,看深一點,不如說,人總應該把應放下的事情放下。

「傷心是人生必經的」

「我有些時候也懷疑,傷心是不是不能避免。但到了一個階段,我會接受,傷心是人生必經的。但傷心之餘也有積極一面。(記者:她是積極的,不過傷心的……)始終都是傷心。但傷心對一個人也是一種經驗,(可能你在這方面也很難過)那當然,始終是幾十年關係,若說從來沒有後悔、沒有懷疑,無可能。但事情都過去了,我們一定要踏上另一台階,去另外一個階段。又想不到,我會遇上這個新拍檔(黃樂怡)。(所以說,你好有祝福。但外人看,以前太太都是音樂好拍檔,為何走不下去?最大問題是甚麼?)無問題,是時光錯配,時光錯配。我不會怪責她不能給我甚麼,這個完全不公道,不是這個問題。(會不會是某一段時間,你不能給她甚麼?)可能,可能。」
再靜默十秒,他說:「感情的事我沒有科學方法分析。」又是十秒停頓。幾個十年在這幾個十秒裏,無限沉澱。「可能要再過人生下一階段,才可以慢慢思考。但我與每一個人的關係,無論現在持續或沒持續的,都會珍惜,都是我人生一段好寶貴的經歷。」分成兩半的碟子,是破鏡,也是另一種契合的機緣,都看人的心。
熟識蕭炯柱的人說,他其實很感性。他說話動聽,因為,他容易說真心話,容易笑,容易為原則而執着,對他誠懇,他就會解除戒備。漫長近 37年公務生涯裏,他好一段時間保持每天獨奏半小時,讓自己跟作曲家對話。黎明時跟小提琴私語,這樣一個人,習慣表現真我。
西北區學生心目中,有人當他是樂團的靈魂「大佬」,有人記得他在身邊不斷告誡:「不要放棄。」曾經又 hea又怕困難的男生,負責打鈸,全首樂曲,適當時打一下兩下,都會出錯,指揮何致中嚴格,他越是緊張,於是蕭炯柱默默走到他身旁,讓孩子在困難中不感到孤單。一切一切,身體力行,用時間換取學生的成長,不是用一張嘴說的。
「梓鍵,拿我的琴去拉。」全樂團學生起哄。李梓鍵是那個拉無形小提琴的男孩。他戰戰兢兢打開琴套,第一次拉蕭老師的提琴,煞是緊張。為四百元學費猶豫曾經停學小提琴,梓鍵最終從空虛中重投小提琴懷抱,他是蕭炯柱信賴的學生領袖之一,不但教導其他同學提琴技巧,吃午飯時,也負責用蕭炯柱的八達通信用卡替其他同學付錢。一團孩子用心學習,很是動人。下一個問題就會想到,樂團能持續下去多久?
「我們沒有想過會停。」黃樂怡肯定的回應記者。遠遠就看見她亮光的眼睛, 1995年加入政府,她說話很有政務官功架。 99年與蕭炯柱結婚之後又一起從政府引退,往後不斷籌辦樂團活動。她為基金、為兩人的關係,作了很重要的註解,「我們都沒有很多的計算。」若果別人只看夫婦約 26載年齡差距,她淡然,一點不在乎,「因為這些人不懂得我,也不認識他,所以只看到我們這些差別。我是不會用這些把自己套住的。」

一起追求簡單的快樂

來自小康之家,父親是房屋署的中級公務員,母親是護士, 6歲學習鋼琴,又參加香港兒童合唱團,她跟蕭炯柱最相似的背景及心態,是大家都在合唱團及樂隊中成長,明白音樂對年輕人的好處,習慣以長扶幼,一代一代相傳,對音樂的要求在於興趣而非成就。「我們性格很相似,不需磨合、遷就。」
活在音樂裏的人都會明白, timing很重要,「你現在的早,不可能補救剛才的遲。」蕭炯柱教一位中四害羞女孩練習小提琴五級考試樂曲,近十五分鐘,她總是拿不緊進入的時間。黃樂怡耐心的把那粒進入前的音符「咚咚咚」提醒多遍,夫婦只管把學生錯誤糾正,音樂的力量在於超越,不怕苦、不畏難,是基金對年輕學生的期望。
當年在中文大學主修鋼琴,黃樂怡念嘉諾撒聖瑪利書院時早就養成越級挑戰的個性,「若果很喜歡一首歌,死練難練,都要把它練好。」學音樂,是先被感動,再去追求,艱難中昇華出快樂。日常生活裏,蕭黃追求簡單的快樂,「我們都很喜歡吃東西試新菜,你不知道嗎?」笑聲裏,意大利菜、中菜、天熱裏的一杯雪糕已經樂透。「一起合奏彈琴快樂,還是一起吃飯快樂?」記者問她。「兩樣都快樂,最好彈琴後去吃飯,或者,吃飯後再彈琴。」
志趣相投,是她與蕭炯柱走在一起的原因。是不是要把基金當為事業的去幫人,他們還沒有計劃,但西北樂團正在拓充招收新學員(詳情參看 www.hkmoy.com)。「總之,他沒有我,我沒有他,都未必能夠籌辦得了這樣一個基金。」此時此刻,兩人應該身處南美洲海岸上的郵輪。若果多年前沒有在籌辦政府音樂會中遇上蕭炯柱,美麗女 AO生命也會有很多可能性,「誰能說得上,你只能活一次啊。」生命的可能,是敢於為當下選擇。

記者:冼麗婷
攝影:謝榮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575

中門大開:品味落差

1 : GS(14)@2012-03-07 23:29:5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13303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155

品味蘋果:三人三舖 深藏中環不露

1 : GS(14)@2012-05-13 12:02:4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513/16332379

謝絕探訪的「古董店」

無名小巷位近荷里活道,最多古董店,榮哥的小工場,正設於此,「靠山食山,修理古董,都係手作,大件古董搬出搬入,工場點可以遠?」五十八歲的榮哥,是「古董醫生」,小空間推滿的,都是寶。半個人高的唐朝佛像、清末民初的酸枝麻雀枱,還有大堆破損了、有待修復的舊式木窗框。位處隱密小巷,只因忙着為古董寶貝噴油上色,榮哥打開鐵閘門透透氣,被記者「捉個正着」。
「呢啲都係後面古董店送來修理嘅舊物,好多俾蟲蛀到爛咗、啞晒色,都會先送嚟修修補補,先至賣出去;大家喺店度見到,唔會好似我呢度咁又爛又污穢,所以工場好多時都要關門,寧畀你知,都唔可以見呀。」破例讓記者入內參觀,自言讀得書少的榮哥,笑說「買不起」古董,惟有幫忙修復,親近親近。
「自細已經好鍾意啲文物同古董,廿幾歲仔時,製衣廠最蓬勃,我喺工廠做管工,但我個人唔鍾意管人,又唔鍾意俾人管,做得唔開心。有次行過,見到有古董店請學徒,即刻辭職,一做就做咗成三十年。」享受與古物為伍的「自閉」生活,榮哥連徒弟都懶得收,也不望子女繼承他的衣缽,樂得逍遙。
「做自己鍾意做嘅嘢,一定開心,好多人話對住啲舊嘢,好悶,我就話好有趣,試過有人攞張木板凳嚟修,係過世家人嘅遺物,修理嘅錢,隨時貴過買過一張,但你對一件物件、一個人的感情,唔可以用錢嚟衡量。」由價值幾十萬的明清家具,到唔值錢的木板凳,每件舊物,都可以有一個故事。榮哥的斗室,另有天地。
2 : Sunny^_^(11601)@2012-05-13 15:10:00

點解要中環呢...鋪租都貴呀
3 : GS(14)@2012-05-13 15:11:03

中環睇邊度
4 : 肥B(18468)@2012-05-14 13:35:06

2樓提及
點解要中環呢...鋪租都貴呀


咪就係因為D客仔在同一區, D 貨又BULKY, 又易爛, 路途越遠就越多意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355

舌尖上的中國品味人生

1 : GS(14)@2012-05-24 00:44:3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20523/16360145
片成為內地互聯網熱門話題,並掀起美食網購潮。淘寶網資料顯示,節目開播短短一周,淘寶零食特產搜索量達400萬次,成交達582萬件,增長兩成。片中提到的各地土特產,搜索量爆炸式增長,其中毛豆腐增長了48倍,松茸搜索量增長兩倍。而有關美食的店家成為各地老饗們追捧的熱門去處,人氣大旺,生意大增。
與傳統美食節目不同,該紀錄片並不刻意讚賞廚師手藝,也不賣弄「食後感」;反將焦點放在成就美食的那些人及故事。全片提到美食數以百計,涉及八大菜系、傳統小食、南北特產等。值得一提是,片中對香港美食的介紹不是山珍海味,而是大澳蝦膏、和興臘味等市井名產。透過這些名產背後的故事,讓人感知文化傳統和社會變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545

談財經 - 胡孟青 生活品味與態度風向標 (2012年07月26日)

1 : GS(14)@2012-07-26 15:13:57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4033&d=1805
今日高消費群要選與個性匹配的消費模式,故展現品味的生活雜誌功不可沒;連同一站式推廣品牌解決方案提供者更成品牌滲透內地的盲公竹,09年已上市的現代傳播(072)肩負著三份周刊、八份月刊及兩份地區周刊、於內地45個城市向中產推廣優質生活的任務。
擁有本地老牌生活品味雜誌《號外》的現代傳播亦藉版權合作協議,在內地發行多份法、美及英商業、時事與生活雜誌如Bloomberg Business Week及The Economist中文版,2010年更拓展移動數碼多媒體,去年開展時尚生活錄影節目製作部,內地地區電視台對有關節目內容需求極殷切。
企業發展戰略講定位,該集團商業模式具備四個C:Contents、Channels、Customers(Audience)和Clients,即內容、渠道、受眾與廣告客戶,成為競爭優勢。500位專注建立國際化內容的團隊,在過千員工中佔五成,積累逾12年文章與圖像資料庫,屬內地規模最大內容製作工場。去年該集團營業額5.86億元(人民幣,下同),增28.5%,增長主因媒體產品穩定表現等。旗下兩本旗艦雜誌《週末畫報》及《優家畫報》增長更超過行業平均數,而首款移動應用程式「iWeekly」去年收益逾1,500萬元。儘管推出《商業週刊/中文版》及電視節目等新項目帶來影響,去年純利6千萬元,增14.3%。該集團又收購Rakuraku Technologies Inc.20%股權,以取得移動應用程式科技及專業知識,在新媒體開拓新商機,加快發展數碼媒體市場的步伐。
逢周二、四刊出
又變成打手專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495

品味蘋果: 絲竹之緣

1 : GS(14)@2012-08-19 16:26:4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819/16616835

譚寶碩手中的洞簫,看盡人間滄桑,經歷主權移交,也見證八、九十年代武俠片盛行的黃金年代,陪伴幾代香港人成長。
兩個音樂家,一個生於香港,一個生於海南。
63歲的譚寶碩,著名洞簫演奏家,足跡遍及世界,以演奏出「靈魂深處的簫音」,享譽中樂界。97回歸,他在添馬艦為降旗儀式演奏,見證重要歷史一刻。
68歲的黎修軒,二胡大王,文革後輾轉逃到香港,由塑膠廠上色工人到倉務員,勞碌搵食,一貧如洗。
一個為登音樂之巔,走遍世界,尋好竹做簫。
一個因身陷絕境,在垃圾堆尋舊木材,做他最愛的二胡,找回失落了的人生。
在大時代之下,兩個音樂家,走過風雨,見證不一樣的哀樂人生。
記者:呂麗嬋 攝影:梁志永
譚寶碩的家,在銅鑼灣摩頓台,對正維園。每年六四燭光晚會、數月以來不絕的大遊行,都在眼底,「不用踏出家門,都會聽到響亮的口號聲,逢週日,我在香港公園有表演,每次出門,都會遇上示威人潮。」近年愛上靜坐、追求寧靜恬淡生活,面對紛擾世情,譚直言,感受到的,是香港人的躁動與不安。
「香港人,從來不由自主。」這種感覺,譚寶碩並不陌生。78年加入創團不足一年的香港中樂團,年少成名的他,經歷過香港大小歷史關口。97回歸,他獲邀以音樂家身份,在添馬艦為降旗儀式演奏,近距離見證國旗交替的歷史一刻。「半露天的表演場地,除了中樂團,還有英國的風琴手,英國國旗徐徐落下一刻,傾盆大雨,風琴被雨水灌滿,幾米之遙,聽到的,只有嘶啞的琴音。」
音樂家對聲音特別敏感,大雨下如泣如訴的琴聲,沙啞淒涼,至今難忘。多年來,隨樂團周遊列國,譚說,回歸前日本之行,困擾幾許香港人的身份之謎,一度讓他感觸落淚。「貿發局在海外舉辦時裝表演,演奏時,背後的屏幕,投影幕幕香港歷史,由漁港到繁盛都市,當時,香港前途未明,移民者眾,對照日本人對自己國家的向心力,特別感慨。」
難忘黃霑創作激情
面對當前困局,有人懷念殖民時代,身披米字旗上街遊行,譚寶碩看在眼裡,別有滋味。「割讓了香港給英國人,這段歷史由羞辱開始,但卻成就了香港,成為獨特國際城市。我都是由殖民地時代走過來的一代,對英國的感情,很複雜。」愛穿麻質白恤衫的譚寶碩,說話前總沉思一秒,含蓄儒雅像古人,他自言大半生潛心藝術,政治意識不高,但不諱言,作為公民,活在香港,大是大非、人情世事,總不能置身度外。
「無論回歸前後,無力感常在。我抱的心態是,先要做好自己,不要隨波逐流。」含蓄的他,徐徐的說。在內地音樂學院學音樂,共三兄弟姊妹的譚寶碩,父親是電影人,並非出身書香世家,卻能畫能詩,去年在中樂團的告別演奏會,就創新地在一幅十二米長的條幅畫畫及題字,在文化圈更引為一時佳話;他更是香港罕有研究洞簫的專家,每支吹奏的簫,均由他親自製造。
記者參觀他位於摩頓台的家,工作室的小型陳列架,掛滿近百支已完成及半完成的洞簫,有由清代煙槍改裝、有由朋友公幹時送贈的墨西哥蘆葦所造,每支都刻上製造的年份、來歷和故事;有歷時十數年仍未完成的洞簫,也有正待風乾的古竹原材料,儼如私人洞簫博物館。
譚寶碩手中的洞簫,看盡人間滄桑,經歷主權移交,也見證八、九十年代,流行曲加入中樂元素的黃金時代,陪伴幾代香港人成長,「那是黃霑顧嘉煇的年代,武俠片好受歡迎,爸爸與電影界稔熟,我又是洞簫樂手,所以當年參與好多電視電影的配樂製作,那時,唱片業仍好興盛,差不多每星期都要入錄音室。」
由豪邁的《滄海一聲笑》、《男兒當自強》,到港人熟悉的經典金曲《天若有情》、《似是故人來》,甚至是橫掃頒獎禮的《無間道》,他都有份參與,「洞簫之聲像武客,聲調樸實蒼涼,與其他樂器很融合。」他最記得錄製電影《青蛇》配樂時,黃霑是配音的旗手,任情任性的音樂頑童要求錄音室關燈,全人類摸黑演奏,而他就與太太在錄音室起舞,堅持這樣才能營造最浪漫的效果!
「黃霑先生真正以激情去搞藝術,《刀馬旦》是我和他合作的第一套電影,他一見到我,不是拉我入錄音室,而是滔滔不絕,分享他看了幾個月京劇的心得。到錄《男兒當自強》,為了更佳效果,又自掏腰包、蝕錢重錄,到後來電影大賣,滾石買下版權,他竟然將所有錢分給有份製作的音樂人,我從無見過一個像他一樣忘情創作的人。」
踏遍世界尋找好竹
走過黃金時代,豪情黃霑離世、武俠片式微,能詩能畫的譚寶碩,在藝術上繼續馳騁,力求更上層樓。去年7月,他毅然離開了任職32年的中樂團,尋找一片創作的新天地,包括企劃跨媒體的海外演出和灌錄古典純音樂大碟,早前推出的專輯《失落的地平線》,便被音評人譽為專為港人降火的良藥。曲高,但有知音。
「現在追求的,是內心的境界,很多人靜坐,都說靜不下來,千頭萬緒,只因壓力太大、想得太多。」除了靜坐修行,他還親手做洞簫,最初為演奏達更佳效果,後來竟成為減壓良方,「要造一支好的洞簫,急不來,最重要的是竹,太老太嫩都不好,線條要靚,揀了竹,還得放上十年八載,讓水充份揮發。」
為找到好竹,譚寶碩踏遍世界各地,「洞簫是簡單的樂器,在竹管上開幾個洞,已可奏出動人音樂。就算你用的,只是搭棚用的竹,都可吹出音調,但你在香港,永遠不會有做簫的好竹,因為香港太豐盈,雨水多,竹的密度不夠。最好的竹,總是生長在高寒之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不也是這樣?」他微笑著說。
2 : GS(14)@2012-08-19 16:28:49




對比譚寶碩,68歲的黎修軒,去年在全國二胡大賽摘下金獎,這個二胡大師的故事,有血有汗。走進黎修軒位於石硤尾的工作室,聲如洪鐘的他,忙不及招呼,「你鍾意聽甚麼曲?我拉過你聽。」眼前的黎老,白色背心汗衣配深色西褲,不修邊幅,笑起來眯著一雙半月的眼睛,像個老頑童。
生於海南島的黎老,78年移居香港,時年34,「文革十年,四人幫一倒台,第一時間同老婆仔女走難來香港!」生於海南島農村,有一妹,父親是小學校長,生得聰明的黎修軒,自小就有音樂天份,由笛到口琴到二胡,各種樂器,統統無師自通。「鄉下地方,十幾萬人考高中,只揀三百人,考到好似中狀元。」說起少年時代的威水史,仍一臉自豪。
書不用怎樣讀,成績已不錯,五十年代內地農村生活貧乏,但黎修軒過得開心,「海南很窮,但農村小孩就是叻,窮有窮的玩法,甚麼可發聲,都用來做樂器,用椰殼、魚絲,做土炮二胡,哪懂甚麼樂理!」那年代,誰都是自學成師,黎說,回憶人生第一把二胡,價值一元,最劣質的一款。
高中畢業,黎當上糧食單位小幹部,管糧票,三十元月薪,悠閒安穩,「我正職是拉二胡,四出表演最開心。」萬料不到67年遇上文革,最愛的少數民族輕快歌謠,成了絕響,「那時,甚麼都是毒草,很多歌找不到樂譜。就算有譜,都不敢抄,怕惹麻煩。總之,中央電視台播甚麼,聽到就跟著拉!實冇死!」
黎修軒的小學校長父親,有國民黨背景,輕易被打成「黑五類」,在那個革命有理的年代,難免成為批鬥對象。好在,他的二胡拉得好,四出表演討人歡心,大情大性的他,又自動波收斂,待人處事小心翼翼,終於捱過十年浩劫,守得雲開。
垃圾房找樂器材料

「那時,只要不拉反革命歌曲,總算安全,好多知青到村子上山下鄉,有人身懷二胡製作平面圖,我就跟著做,人生第一把自家製手做二胡,都是文革時代學識。」那時,手做的二胡不准自由買賣,身處動盪時代,每天過的,都是禍福難料的生活,黎直言,小手作換到包煙,已經好滿足。
捱到文革結束,78年,四人幫倒台,黎修軒與妻兒偷渡來港,前路茫茫,「那個年代,香港製造業蓬勃,找到份塑膠公仔上色,做工人,後來間工廠搬上大陸,轉做皮草釘皮,一做又八年,殊不知間廠最後都要北移。突然失業,貼近50,學歷不高,仔女又未出身,惟有走去做倉務員,搬搬抬抬。」
「做到99年,人又老,腳又壞,膝蓋痛到走不到路,被迫留在家,休息了三年,穀種差不多吃光,見到阿婆執紙皮,每日得三幾十,難道在家等死?」家住大圍公屋的黎修軒,單位就在垃圾房旁邊,看到有人丟棄舊木傢俬,把心一橫,決定重操故業,「那是○二年底,未有沙士,垃圾房不會鎖,我就開張摺枱,投資基本工具,再做二胡!」
紅木、花梨木、紫檀木,都是做二胡的理想材料,水分少,製成的二胡,音色特別飽滿。一貧如洗的黎老,利用舊傢俬無本做琴,自然不能太苛求,選好老木,將之分割成六塊大小一樣的長方木板,安上琴桿及外弦內弦,經過近百繁複工序,大功告成。半年下來,一口氣做了十幾把二胡。
「是真正的破釜沉舟!」有了最基本的「貨源」,他以2,000元,分租了銅鑼灣一個只有兩三張麻雀枱大小的僭建平台開檔,「在門口掛二胡,寫明全人手做作招徠,真的有人買!」三個月後,黎老的手作二胡店,已由僭建小攤檔極速「上樓」,在太子正式開店!



得大賽獎項被肯定

「大半世人,除了小時候在鄉下做頑童,數家最開心,好多大學生跟我學二胡!」誰想到文革時的「換煙仔手藝」,竟成就了他找回失落了的人生?黎老做的二胡,越做越精,貴價花梨木所做的二胡,更吸引到內地大款一擲千金;在黃昏之年,又摘下二胡大賽獎項,音樂成就,終被肯定。
「好多人說二胡的琴音好悲,你唔好信!我講你知,心情不好,一開始你會拉慢歌,拉到心開了,就越拉越快!我老婆生癌那幾年,有一日,我很不開心,放工回家,見無人,關好門窗,大拉特拉,立即開心,等我拉首《賽馬》你聽,等你都開心嚇!」又笑出一個老頑童臉的黎修軒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099

品味蘋果:港商「一百年都不會買你們的食品」魚販死守福島 重建顧客信心

1 : GS(14)@2015-03-22 22:16:00





■福島盤城漁業老闆小野崎幸雄面向四十公里外的福島核電廠,迎難而上。


在距離福島核電廠約四十公里的盤城(Iwaki)海灘,沿薄磯海岸向北不遠,火力發電廠兩支煙囱冒着輕煙。原本是消閒海邊,畫着不同海洋生物圖畫的一米多高石牆外,是平靜的太平洋。二月到訪那天,上空全是灰白的雲,風把人的頭髮向海那邊吹,陌生地方是赤凍的,因為水產業老闆,感覺一陣熱。老闆名小野崎幸雄,他個子不到五呎六,但雙手按在四呎多高石牆,一下彈跳就跨了上去。這個時候,記者開始感覺,老闆不是一般小商人,他有種內斂的動力,他來見記者、接受訪問,帶着意志。比他瘦長的攝影師,借力慢慢也跳了上去。石壆上,兩個人各有目標,老闆目光四處眺看,沉着而深遠,他眼裏的圖畫,包括過去、現在與將來,跟陌生訪客很不一樣。三代魚販,兩祖輩打魚,老闆小時候也有跟漁民出海的經驗,目前,他主要做漁業產品貿易生意。海邊,曾經有他的鮮魚店。四年前未發生三.一一海嘯地震以前,他們一家人,不時會從盤城的零售魚巿場、壽司店到海邊來,視察生意,看看海,順道吃飯。四年後,好的、壞的;原本有的、被無情打破的,一切推倒重來。這刻,只有重重的推土機,整個海岸都變了灰色黃色,冬末特別蕭瑟。海嘯地震那天,老闆在巿內總店上班,大災時,他正駕車去海邊店。半路上,地動山搖,路面陷落,他立刻回頭,足足駕車兩小時才能回家。然後,就是多天沒水沒電的日子。「全家分頭工作,我與女兒排隊取水要四個小時,我半夜去排隊買電油,小車要加油才能上班,排隊八個小時,很辛苦。」老闆太太小野崎秀玲說。二十五年前,老闆在巿內一間英文夜校認識了台灣女同學秀玲,兩人結婚,生了兩男一女,現在,即管閒來帶兒女到世界各地旅遊,天地盡頭,秀玲還是把日本夫姓放在自己名字之前,原來姓氏,絕口不提。義無反顧的寄託,就像她跟記者說,永遠不會離開福島。



■三.一一災難以後,老闆小野崎幸雄(左)、台灣妻子秀玲和老員工關係更好。

■位於福島的農業科技中心,每天檢測約二百個食物樣本。



海嘯來襲後每天開舖

從大災那天起,老闆天天開舖,一直沒有休息,早上到晚上七時,要讓街坊鄰舍的人能夠買到所需要的、吃的飲的。來買東西的人龍很長,老闆沒有加價,只是盡力搬貨運貨售賣,客人買多少都可以。一場患難交易,令老闆的魚產品零售店生意四年來一直沒有問題。大災後不知哪一天,他與太太及三個兒女,分別去看海邊店受災情況。近十米高巨浪打來,店子沒有被沖走,卻足以令一家人心裏難受。「店裏滿是泥漿,玻璃被打破。小孩嚇一跳,流着淚說:『爸爸以前的店子,都變成這樣子。』」老闆娘想起外人無法身處的情景,還在流淚。當時,碰巧是三月假期,長子高中畢業從東京回來,其餘念高中及初中的孩子也放假,一家共同經歷了世紀大災。大家不能接受怎麼會有這種情景發生,不可思議,覺得海邊的災民好可憐,大車小車都亂七八糟,她就想,自己有甚麼可以幫助他們?巨災裏,男人的韌力可以出奇地驚人,而女人無畏無懼,能跟大自然當一個夠級數的對手。「現在老闆看見大海也有懼怕的感覺?」記者問。「不會。當時他有,現在不怕了。我當時不怕,我覺得我要去幫助他們,我有責任留在這裏。」大海滋養一個小城,當大海快要滅毀小城的時候,老闆娘更別無選擇。「當時候想過生死嗎?因為當時核電廠洩漏輻射很嚴重。」「我們一起,我們絕對不能離開,我們責任很大。」大難臨頭,一家人及員工關係更好。越過生死,又是另一場與福島天地共存的搏鬥。「國外、包括香港人對這裏(環境、食物)安全仍有疑慮,你想跟他們說甚麼?」「我希望全世界的人對我們福島印象更好,對我們來講,吃的方面都沒有甚麼影響,已經這麼多年,我們都很加油,希望全世界能多給我們支持,相信我們沒有受影響,對我們福島印象更好。」辛酸裏說好話,她難掩激動。「你覺得他們(國外人)都把你們遺忘了嗎?」「沒有,我相信,有一天,全世界的人都會很相信我們福島。」



■Lucy Birmingham相信日本政府的食物檢測。

■Andreas Schneider形容東京的輻射量遠比福島低。



搬遷潮推高仙台樓價

剛受災後,老闆整體生意跌三成多四成,現在已回復九成以上。從錢看,他生意沒問題。剛到福島第一晚,老闆在飯宴桌前的眼神,比一碟魚生深刻。來到他主場的海邊城巿吃北海道海膽、赤貝等縣外海產,在你沒有投下信任票前,不會要你硬吃。問起以往盤城魚鮮味道,他才開始笑。四年來,他經常到外地展銷會努力推廣福島魚產品,兩星期到一次東京跟魚商及大百貨公司洽商,曾經面對的,令他非常非常累。老闆暫時無意重建海邊店。大海,對災後日本人來說,感覺或許是太複雜了。來自崎玉縣的木村優介,娶仙台巿妻子,他說現在仙台房地產巿道升高,原本住在海邊的人紛紛搬到內陸,把裏面的住宅樓價也推高了。他在日本政府觀光交流局的縣產品振興戰略課工作,三月來港為五月展銷做預備工作,還踟躕在香港搞一次福島宴。災後推廣福島食品,經常被拒絕。現實有多殘酷,他早就明白,有時還要聽重話。有次跟香港供應商洽談,對方叫他死心:「一百年都不會買你們的食品。」一百年太長。二戰原子彈轟炸廣島、長崎,人以為那裏寸草不生的了,誰知一九四六年的春天,卻盛開紅色夾竹桃。四年前福島桃令人垂涎,災後至今,香港政府仍然禁止入口福島農產疏菜水果、魚、鮮肉和奶類等產品。木村說,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泰國已全面批准福島各種食物進口。英國威廉王子早前到訪福島,縱然有人認為是被安倍利用作宣傳,但王子下榻的郡山,按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古偉牧說,四年前災後,是不少人避災的地方,「當時田川巿的人都走到郡山避難」。他說現在郡山每小時輻射劑量為約在0.13uSv,跟香港0.15uSv差不多,當年綠色和平災後監測工作,也以郡山作為下榻據點。郡山巿華之湯酒店與Fuku-che-cciano法國餐廳,都有縣內縣外有心人,為了支持當地農牧食材,費盡心思,經營特色料理。位於福島的農業科技中心,九年前成立之時,主要支持開拓農產品,但三.一一事故發生後,合共從美國引入十台檢測農產、魚及肉食物輻射含量的機器,每台約為二百萬港元。面對着全世界獨有的輻射污染問題,中心擁有全世界最多輻射檢測機,至去年底,合共檢測十三萬二千多個食物樣本。中心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監察,每天檢測約二百個食物樣本,在得到結果後,會即時在福島縣政府官方網頁上公佈(網址:http://www.pref.fukushima.lg.jp/site/portal/t-03.html),公眾可以得知哪一種食物樣本出現過超標問題。輻射中所含銫134半減期為兩年,銫137半減期是三十年。日本政府檢測輻射的參考值,遠較香港及歐盟等標準高,食水及牛奶參考標準為10bq及50bq,香港及歐盟參考標準都是1000bq。日本在野菜、穀類及肉類參考標準都是100bq,香港與歐盟分別都是1000bq及1250bq。按該科技中心一月初檢測數字,有六十九宗魚產、二十四宗野菜及蘑菇、十一宗牧畜農產品,被驗出超過安全參考標準數值。福島核電廠附近海域不能捕魚,盤城海床仍存有輻射物,但因為水流,盤城海域已逐步開放,每星期可以出海捕魚一次,魚穫要經輻射檢測,從去年三月至今年二月初,盤城海域撈捕的送檢魚穫當中,不符合標準的包括有軟骨魚、鰈魚、石鰈魚、巴巴鰈魚;其他縣內巿發現過超標的魚類包括岩魚、六線魚、白眼張魚、姬鱒魚、山女魚、鱸魚、鯉魚、狐眼張魚、珠星三塊魚(石斑類)。福島縣政府在二○一四年十月為縣內三十七萬十八歲或以下及一萬五千個出生嬰兒進行甲狀腺問題測試,結果在三十萬名完成測試個案中,發現有八十八人患甲狀腺癌,當中兩人分別是六歲及九歲,其餘是十歲至十八歲。相對切爾諾貝爾核意外導致六千個患癌個案中,八成是零至四歲。而這些患癌者的病理變化與一般癌症無異,但與切爾諾貝爾不同,所以不相信與核意外事故有關。綠色和平古偉牧說,上述癌病個案數量太少,還未能成為參考數據。在食物安全檢測上,他傾向相信日本政府不會造假,但他認為,若日本政府多做水與土檢測報告,或許有助進一步消除疑慮,但要在現階段找出科學證明福島農產可信或不可信,幾乎是做不到,因為輻射分佈,即使在一塊田、一間屋,每個小面積都會有不同數字。接收嚴重輻射量的人會死亡或是重病,對於輕度輻射污染的影響,反而不能掌握,作為環保團體,有責任提醒消費者福島漁農產品存在風險。記者在福島縣政府及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安排下,在福島訪問六天,發覺核電廠輻射洩漏意外後,福島人陷入一種「自我檢查」的生活。但冰冷的檢查數字,有時只會引伸更多的疑問。在東京生活了三十年的日本外國記者會會長Lucy Birmingham相信東京是安全的,也相信日本政府的食物檢測,她對海產食品有保留,也傾向不會讓兒童選擇輻射污染地區的漁農產品。巨大災害以後,留給一縣居民不只是創傷,還有長期的不被信任甚至是歧視。她在災後曾訪問災民,與另一位美國記者合著《Strong in the Rain》,她的好友Andreas Schneider負責書中圖像設計,也關注監察日本災後輻射問題。



德教師監察輻射數據

Andreas是德國人,在東京一間大學教設計,災後一直關注核電廠輻射污染測試,「我不信任何政府、不信業界組織,我信農民,若他們把苦況告訴我,我會買他們的農產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有信任與憐憫。「我會更進一步,即使農產品污染,我仍然會買。」「你會吃嗎?」記者問,當然,記者也吃了福島蔬果。「會。我不測試,我信是因為尊重農夫。」但尊重與科學存疑是兩回事。「當然你不能夠叫讀者吃或不吃,但你能告訴他們福島人的矛盾困境,不會有明確答案。」他對記者說。切爾諾貝爾事件發生時,Andreas住在西柏林,當時還是學生。「人會告訴你,不要外出,倘若外出,要用雨傘。」他形容福島核電廠意外後,東京與福島核電廠的輻射比例,猶如信用卡與東京晴空塔Skytree高度之比。為了監察日本政府量度輻射進度,他與一些科學家及工程師組成一個網站SafeCast,四年來用方法掌握政府四千五百個監測站即時數據,透過自動化程式,再把不同縣政府數字收集,統一數值、地點分佈,再以英日文字解釋,讓公眾參考。他質疑東京有大學管理層叫教授停止量度核輻射的情況,「他們是科學家,肩負向國際公開研究的責任,這是一個研究機會。」他批評這是另一種隱瞞。更危險是,按他所知,不少教授研究經費都是來自東京電力,「意外發生四年至今,都沒有中立(neutral source)資料,不能置信。」他們把資料向政府、綠色和平及學者解釋,但都沒有得到回應。「我們也收集德國的數字,因為切爾諾貝爾事件後,那裏監測站分佈很稠密,基本上是每十五公里便有一個感應器。」二○一一年十月,他回德國,知道有為個人量度體內輻射的設施,其中一個設在原東柏林那邊。「那是很複雜的科技,那建築外牆厚一米,裏面測量房間,以一呎厚的特別鋼鐵建成,這些鋼鐵來自二戰前墜入深海的大型船隻,確保不受輻射污染,也能保護受外界輻射影響。那是很昂貴的測量設施。」事前,他致電測試中心,「我來自日本,我想測試。」對方立刻說好。「我只逗留數天。」「好,就明天吧。」現在測試收費,約需兩百歐元。「那裏有特別的機器,我躺下去,只需二十分鐘。」說到測試的時候,他有點感觸,「那時我並不好受,好像自己有一種特權來到這裏接受測試,但當時很多日本東北巿民卻不能。」測試報告顯示,他體內輻射量是零。Andreas相信福島人面對巨災後的輻射污染,前景不明,但可以用意志戰勝的。「日本戰時有個小孩徒手挖掘鈾,他現在八十歲仍然沒問題,所以,很難說。」日本原爆後力爭上游,曾一度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有說六、七十年代,日本向外國顧客推銷日本車,費盡唇舌,即管客人不買,他還是會笑着三鞠躬才走出你門口。這個時候,記下福島人的努力就好了,還記夾竹桃花開當日,誰主明天?撰文:冼麗婷攝影:謝榮耀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322/1908484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7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