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馬克龍當選法國新總統 各國元首齊祝賀共展望丨視點

5月7日,法國總統選舉落下帷幕。馬克龍收獲三分之二選票戰勝勒龐,當選法國新一任總統。獲悉大選結果後,諸多國家元首和組織領導人紛紛祝賀馬克龍當選總統,並對未來與法國的關系進行了展望。

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德國和法國正面臨著許多同樣的挑戰,而在應對挑戰的同時,兩國也要領導歐盟走向一個安全成功的未來。默克爾稱,兩國正在努力協調合作方法,為兩國和歐洲的福祉共同努力,而她也堅信自己和當選總統馬克龍之間的合作也會緊緊圍繞這個宗旨。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在一次活動中表達了對當選總統馬克龍的敬佩之情。她表示,人民賦予了他強大的權力,使得他能夠在談判中保持堅定的立場。她希望英國也有同等強大的權力,能在退歐談判中保持堅定的立場。

然而除了表達祝賀拋出橄欖枝以外,也有領導人對新任總統寄予厚望的。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記者會上表示,法國曾在錯誤的領域耗費巨大財力,過去將國民生產總值的53%到57%花費在公共預算管理上,這就導致法國背負高額債務以外,管理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因此他希望馬克龍能夠削減公共支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473

審美疲勞下,各國媒體如何報道法國大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509/162997.shtml

審美疲勞下,各國媒體如何報道法國大選?
全媒派 全媒派

審美疲勞下,各國媒體如何報道法國大選?

各國媒體還是使出了渾身解數,用盡新媒體手段展開報道。

來源 | 全媒派(ID:qq_qmp)

文 | 騰訊傳媒

當地時間7日上午8時(北京時間14時),2017年法國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在法國本土全面展開。在第一輪投票中勝出的“前進”運動候選人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和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候選人瑪麗娜·勒龐,為總統職位展開最後對決。

在候選人展開激烈競爭的同時,全球媒體也紛紛關註這場“註定改寫歷史的選舉”。法國大選是否會再次上演黑天鵝?歐洲局勢會否轉右?

實際上,相對於美國選舉,全球民眾對於法國大選的關註度似乎減弱,民眾對於各種醜聞、鬥爭、反轉似乎都進入了“審美疲勞期”。不過,各國媒體還是使出了渾身解數,用盡新媒體手段展開報道。

視頻直播大選激辯

5月3日,兩名候選人進行了第二輪投票前的最後辯論,法國《Libération解放報》對辯論進行了直播。辯論現場“唇槍舌戰”,兩名候選人對於經濟就業、歐盟前景等議題的看法完全不同,除此之外還充斥著人身攻擊,也因此這場直播被評論為既是一場辯論又是一場“罵戰”。勒龐攻擊馬克龍在巴哈馬銀行有離岸賬戶,而馬克龍則表示這是誹謗並將對勒龐提起訴訟。

1

除了辯論之外,媒體還抓住了最後的機會對兩位候選人進行采訪直播。法國媒體Mediapart在5日晚——也就是禁止競選活動前的幾個小時,利用關鍵時間檔邀請馬克龍參與了一場直播,直播在直播平臺Periscope上推出。

2

在第二輪投票當日,《Libération解放報》也在官網上展開實時的圖文直播,不斷呈現有關投票的重要進展和數據情況。

3

4

5

可視化報道呈現關鍵信息

在法國大選第一輪投票之後,《紐約時報》用不同顏色將各個候選人主要獲得支持的地方呈現出來。結果很明顯:法國北部的選民主要支持勒龐,而馬克龍則是法國西南部波爾多地區的大贏家。從這張可視化圖標上也能夠清晰地看出法國國內呈現的南北“分裂”狀況。

6

《Libération解放報》則用可視化的方式展示了馬克龍陣營的全局信息。灰色的大圈和小圈分別代表支持馬克龍的政治人物和社會人士;大圈里不同顏色的小圈則是細分的政治立場和所屬圈層,中間每一個小點代表一位重要人物。

7

8

彭博社作為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服務提供商,面對法國大選,彭博一如既往展示自己實時數據的優勢。彭博社在網站上每日實時更新最新的民意投票數據;與此同時,彭博還展示法國大選所影響的金融數據走勢圖,比如歐元走勢。

9

10

短視頻在選舉報道中被廣泛應用

短視頻也被廣泛地應用到了法國大選的報道中。《Libération解放報》就通過不斷地發布短視頻,來更新競選的最新消息。4日,《解放報》發布了勒龐在集會中遭遇示威的不到一分鐘的短視頻,同日也發布了奧巴馬支持馬克龍的視頻。除此之外,《解放報》把電視辯論的重點內容也剪輯成了短視頻。

VR等創新技術為大選增色

從去年的美國大選開始,VR和360度視頻就開始進軍政治報道領域。今年,《紐約時報》就推出了法國大選第一輪的360度視頻報道,帶領全球觀眾身臨其境感受法國大選。

2分鐘的視頻里,紐約時報全景展現了4個候選人在投票前夕舉行競選集會的現場。並將英文解說字幕投射到競選現場,讓事實+現場進行融合。這段360度視頻在YouTube上呈現,缺陷是視頻的清晰度不夠、體驗仍停留在表層。

11

12

遊戲、動畫等娛樂化報道方式湧現

美選期間,圍繞川普、希拉里的惡搞動畫和趣味遊戲層出不窮。法國大選,此類娛樂化內容也並未缺席。例如,法國綠色和平組織發布了一則動畫短視頻,讓“辛普森一家”參與法國選舉辯論,並引出氣候變化的問題。

#動畫視頻:“辛普森一家”版的選舉辯論

還有人為候選人讓-呂克·梅朗雄制作了一個遊戲,用KO的方式展現政治鬥爭。

14

《解放報》也在網頁上推出一個小測試,讀者只需要對問題作出喜歡還是不喜歡的回答,就能夠測試出和哪個候選人的政治立場最相似。

15

創新“群聊式”交互報道

在報道法國第一輪大選時,《紐約時報》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群聊式”報道。《紐約時報》邀請到一批記者,圍繞法國大選群聊。群主是紐約時報的國際新聞編輯Sewell Chan,參與者是《紐約時報》在世界各地的記者和編輯。

在群聊過程中,記者們進行實時的思想交鋒和碰撞,每位參與者的觀點都悉數呈現在頁面上。群聊過程非常激烈,記者Alissa Rubin在第二條發言中就毫不猶豫地對主持人Sewell Chan的想法說NO。這種報道方式,一方面可以通過實時辯論將多元觀點呈現;如果涉及到背景知識和相關事件,參與者還可以直接“拋”鏈接到“群”里,方便讀者進行擴展閱讀。可謂是政治報道一種開放、動態的創新模式。

16

17

18

去年,美國大選儼然變成一場“娛樂化的選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註,但也遭遇過度娛樂化、假新聞泛濫等問題。盡管法國大選也部分延續了這樣的趨勢,例如馬克龍的相差24歲忘年師生戀就頗受關註。但有一點與美選不同,那就是法國人民對待假新聞的態度更加謹慎。

路透社引用數據指出,Twitter上有關法國選舉的新聞中,有25%都是假新聞,4月初,Facebook還一口氣關閉了3000個假新聞賬號;不過,根據華盛頓大學研究顯示,法國網友更傾向於轉發一些高質量的新聞,而對於一些假消息的轉發較低。

微信圖片_20170509154351

 

馬克龍 法國大選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567

審美疲勞下,各國媒體如何報道法國大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509/162997.shtml

審美疲勞下,各國媒體如何報道法國大選?
全媒派 全媒派

審美疲勞下,各國媒體如何報道法國大選?

各國媒體還是使出了渾身解數,用盡新媒體手段展開報道。

來源 | 全媒派(ID:qq_qmp)

文 | 騰訊傳媒

當地時間7日上午8時(北京時間14時),2017年法國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在法國本土全面展開。在第一輪投票中勝出的“前進”運動候選人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和極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候選人瑪麗娜·勒龐,為總統職位展開最後對決。

在候選人展開激烈競爭的同時,全球媒體也紛紛關註這場“註定改寫歷史的選舉”。法國大選是否會再次上演黑天鵝?歐洲局勢會否轉右?

實際上,相對於美國選舉,全球民眾對於法國大選的關註度似乎減弱,民眾對於各種醜聞、鬥爭、反轉似乎都進入了“審美疲勞期”。不過,各國媒體還是使出了渾身解數,用盡新媒體手段展開報道。

視頻直播大選激辯

5月3日,兩名候選人進行了第二輪投票前的最後辯論,法國《Libération解放報》對辯論進行了直播。辯論現場“唇槍舌戰”,兩名候選人對於經濟就業、歐盟前景等議題的看法完全不同,除此之外還充斥著人身攻擊,也因此這場直播被評論為既是一場辯論又是一場“罵戰”。勒龐攻擊馬克龍在巴哈馬銀行有離岸賬戶,而馬克龍則表示這是誹謗並將對勒龐提起訴訟。

1

除了辯論之外,媒體還抓住了最後的機會對兩位候選人進行采訪直播。法國媒體Mediapart在5日晚——也就是禁止競選活動前的幾個小時,利用關鍵時間檔邀請馬克龍參與了一場直播,直播在直播平臺Periscope上推出。

2

在第二輪投票當日,《Libération解放報》也在官網上展開實時的圖文直播,不斷呈現有關投票的重要進展和數據情況。

3

4

5

可視化報道呈現關鍵信息

在法國大選第一輪投票之後,《紐約時報》用不同顏色將各個候選人主要獲得支持的地方呈現出來。結果很明顯:法國北部的選民主要支持勒龐,而馬克龍則是法國西南部波爾多地區的大贏家。從這張可視化圖標上也能夠清晰地看出法國國內呈現的南北“分裂”狀況。

6

《Libération解放報》則用可視化的方式展示了馬克龍陣營的全局信息。灰色的大圈和小圈分別代表支持馬克龍的政治人物和社會人士;大圈里不同顏色的小圈則是細分的政治立場和所屬圈層,中間每一個小點代表一位重要人物。

7

8

彭博社作為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服務提供商,面對法國大選,彭博一如既往展示自己實時數據的優勢。彭博社在網站上每日實時更新最新的民意投票數據;與此同時,彭博還展示法國大選所影響的金融數據走勢圖,比如歐元走勢。

9

10

短視頻在選舉報道中被廣泛應用

短視頻也被廣泛地應用到了法國大選的報道中。《Libération解放報》就通過不斷地發布短視頻,來更新競選的最新消息。4日,《解放報》發布了勒龐在集會中遭遇示威的不到一分鐘的短視頻,同日也發布了奧巴馬支持馬克龍的視頻。除此之外,《解放報》把電視辯論的重點內容也剪輯成了短視頻。

VR等創新技術為大選增色

從去年的美國大選開始,VR和360度視頻就開始進軍政治報道領域。今年,《紐約時報》就推出了法國大選第一輪的360度視頻報道,帶領全球觀眾身臨其境感受法國大選。

2分鐘的視頻里,紐約時報全景展現了4個候選人在投票前夕舉行競選集會的現場。並將英文解說字幕投射到競選現場,讓事實+現場進行融合。這段360度視頻在YouTube上呈現,缺陷是視頻的清晰度不夠、體驗仍停留在表層。

11

12

遊戲、動畫等娛樂化報道方式湧現

美選期間,圍繞川普、希拉里的惡搞動畫和趣味遊戲層出不窮。法國大選,此類娛樂化內容也並未缺席。例如,法國綠色和平組織發布了一則動畫短視頻,讓“辛普森一家”參與法國選舉辯論,並引出氣候變化的問題。

#動畫視頻:“辛普森一家”版的選舉辯論

還有人為候選人讓-呂克·梅朗雄制作了一個遊戲,用KO的方式展現政治鬥爭。

14

《解放報》也在網頁上推出一個小測試,讀者只需要對問題作出喜歡還是不喜歡的回答,就能夠測試出和哪個候選人的政治立場最相似。

15

創新“群聊式”交互報道

在報道法國第一輪大選時,《紐約時報》組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群聊式”報道。《紐約時報》邀請到一批記者,圍繞法國大選群聊。群主是紐約時報的國際新聞編輯Sewell Chan,參與者是《紐約時報》在世界各地的記者和編輯。

在群聊過程中,記者們進行實時的思想交鋒和碰撞,每位參與者的觀點都悉數呈現在頁面上。群聊過程非常激烈,記者Alissa Rubin在第二條發言中就毫不猶豫地對主持人Sewell Chan的想法說NO。這種報道方式,一方面可以通過實時辯論將多元觀點呈現;如果涉及到背景知識和相關事件,參與者還可以直接“拋”鏈接到“群”里,方便讀者進行擴展閱讀。可謂是政治報道一種開放、動態的創新模式。

16

17

18

去年,美國大選儼然變成一場“娛樂化的選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註,但也遭遇過度娛樂化、假新聞泛濫等問題。盡管法國大選也部分延續了這樣的趨勢,例如馬克龍的相差24歲忘年師生戀就頗受關註。但有一點與美選不同,那就是法國人民對待假新聞的態度更加謹慎。

路透社引用數據指出,Twitter上有關法國選舉的新聞中,有25%都是假新聞,4月初,Facebook還一口氣關閉了3000個假新聞賬號;不過,根據華盛頓大學研究顯示,法國網友更傾向於轉發一些高質量的新聞,而對於一些假消息的轉發較低。

微信圖片_20170509154351

 

馬克龍 法國大選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917

ISIS對英國曼城事件負責 世界各國強烈譴責恐怖主義丨視點

當地時間5月22日晚,英國曼徹斯特市的一處體育場突發爆炸,場面一度失控。爆炸共造成22人死亡,至少59人受傷。英國警方隨後證實爆炸為一起自殺式襲擊。

5月23日,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宣稱對此次英國爆炸事件負責。英國警方認定嫌犯為22歲的Salman Abedi,他出生於曼徹斯特,但來自於一個利比亞家庭。

事故發生後,英國首相特雷莎·梅立即趕往曼徹斯特,與警方探討事情最新進展。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攜王室成員在白金漢宮外進行哀悼儀式,沈痛悼念遇難者。歐洲議會大廈外的歐盟旗幟下降半旗,以表達對遇難者的吊唁。

面對傷亡慘重的恐襲事件,世界各國紛紛出面作出回應,並強烈譴責恐怖主義的存在。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在記者會上表示,基於調查情況,政府決定將恐怖威脅級別從目前的第二高等級“嚴重”上調至“危急”。這是英國十年來的最高級別,意味著恐怖襲擊迫在眉睫。她還表示,今後英國將在重要場所部署武裝部隊,這樣警方就能在重要地點加大巡邏的持槍警力。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莫蓋里尼稱這一天對歐洲來說是“十分悲傷”的一天,此次恐襲事件是對歐洲青年人以及他們對生命熱忱的一次攻擊。

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曼徹斯特爆炸事件令她十分恐懼和悲傷;嫌犯利用歡樂的演唱會來殘殺這麽多年輕人,這是“難以理解的”。

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美國與英國人民堅定地站在一起。他還稱恐怖分子為“邪惡的失敗者”,認為他們的所作所為就是失敗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505

全球債務處歷史高位,IMF呼籲各國應未雨綢繆

全球經濟仍然處於擴張的甜蜜期,然而比起去年,全球央行貨幣緊縮的預期更加強烈,因而如此防範正常化進程中可能暴露的脆弱性則成了當務之急。

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春季年會期間,IMF的《財政監測》(Fiscal Monitor)報告提及,全球債務已處於歷史高位,2016年達到了創紀錄的164萬億美元的峰值,相當於全球GDP的225%。與 2009年的高峰相比,目前全球債務又增加了GDP的12%。

IMF呼籲各國把握當前的經濟擴張窗口期,“各國應著手重建財政緩沖、改善政府收支並實現穩定的公共債務。在經濟上行時加強財政緩沖,為經濟最終低迷時提供財政支持留出余地,防止財政脆弱性在金融環境惡化時成為壓力的來源。”IMF財政事務部門主任維托·加斯帕(Vitor Gaspar)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

他也對記者提及,“美國稅改一直到2020年前都會產生積極影響,增加1.2%的GDP增長,這也會為全球帶來積極的溢出效應。” 但是,IMF指出,美國經濟正接近充分就業,且正在實施財政刺激,未來3年內的總赤字將維持在1萬億美元(GDP的5%)以上。美國應當重新調整財政政策,確保政府債務與 GDP 之比在中期內下降。

全球債務創歷史高位

目前,全球債務處於歷史高位,持續近十年的量化寬松(QE)、低利率政策無疑資深了信用擴張、加杠桿、過度風險承擔的行為,在經濟擴張的同時脆弱性也在不斷積聚。

IMF認為,在全球債務的激增中,公共債務起了重要作用,這既是全球金融危機中經濟崩潰與政策反應的體現,也反映了2014 年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以及新興市場及低收入發展中國家支出快速增加的影響。

平均而言,發達經濟體的債務已達到了 GDP 的106%,這在二戰以來尚屬首次;在新興市場和中等收入經濟體,債務與GDP 之比平均達到50%,達到了 20 世紀80年代債務危機時的水平;對於低收入發展中國家而言,債務占 GDP 的平均比率一直在迅速增加,到2017年已經超過 40%。此外,這些債務中有近一半是非優惠性的,因此這些國家的利息負擔與稅收收入之比在過去 10 年翻了一番。在所有的國家,債務變動背後都存在著巨大的基本赤字——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基本赤字均創下了歷史新高。

“所幸,與2008年相比,如今銀行系統的韌性和資本充足率都大大改善,抵禦風險能力增強。”加斯帕告訴記者。

IMF提及,高企的政府債務和赤字仍令人擔憂。那些政府債務高企的國家很容易受到全球金融環境突然收緊的影響。它們可能無法進入市場融資,經濟活動也會受到威脅。值得註意的是,巨額債務和赤字將限制政府的能力,使其無法在經濟下滑時出臺有力的財政政策來支持經濟。

因此IMF也呼籲,建立財政空間十分重要,特別是在私人部門債務達到歷史高位且還在不斷上升的情況下尤其如此。一些國家的私人債務過高,可能面臨著出現急劇且成本高昂的去杠桿過程。

歷史經驗表明,薄弱的財政狀況會加深經濟衰退程度並延長其持續時間(如金融危機之後的情況),這是因為政府無力推出足夠的財政政策來支持經濟增長。

之所以此次IMF尤其強調要加強緩沖,是因為全球融資環境已經出現了不可逆轉的收緊趨勢。“盡管當前貨幣環境仍然較為寬松,但部分國家開始貨幣緊縮,持續了10年的QE可是逆轉,央行已經明確向市場溝通了其正常化進程,未來的道路是波折的,波動率會上升,近幾個月市場已經經歷了較大的波動,未來可能還會加劇。”IMF貨幣和資本市場部門主管托比亞斯.阿德里安(Tobias Adrian)對記者表示。

各國應按需調節財政

為此,IMF建議,現在應充分利用經濟活動的周期性上行,采取果斷措施,積累財政緩沖。隨著經濟增長回歸潛在水平,財政刺激會變得失效(無法提升潛在增速),而財政整頓的成本也在下降,從而能夠更容易地實現從財政擴張向財政整頓的轉變。

值得註意的是,現在增加緩沖將有助於保護經濟:既可以創造財政空間、在經濟衰退時支持經濟活動,又可以降低全球金融環境突然收緊時出現融資困難的風險。一般來說,各國應讓自動穩定器(即稅收和支出,它們與產出和就業同步變動)充分發揮作用,同時努力確保赤字和債務進入穩定的下行通道,以實現中期目標。

IMF加以各國應根據各自經濟的周期狀況和可用的財政空間,對調整的規模和步伐進行校準,避免過度拖累經濟增長。如果經濟達到或接近潛在產出,且債務與 GDP 之比較高,則應實施財政調整。

其實,美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如今美國經濟正接近充分就業,且正在實施財政刺激,未來 3 年內的總赤字將維持在 1 萬億美元(GDP的5%)以上。各界也擔憂,這種極其順周期的財政刺激政策是否會導致經濟過熱、加速美國擴張周期的見頂。

加斯帕也告訴記者,美國應當重新調整財政政策,確保政府債務與 GDP 之比在中期內下降。“我們預計發達經濟體的公共債務/GDP在2018-2023都會下降,但唯獨除了美國,這就是因為其稅改政策以及潛在的財政支出擴張方案。美國未來可能會出現債務積壓,預計其債務/GDP會從當前的108%上升到2023年的117%。”

IMF也提及,一些國家的財政空間較為有限,除了基於支持中期增長的政 策來開展整頓、降低財政風險外,別無選擇。少數發達經濟體擁有充足的財政空間, 其經濟也達到或接近潛在水平,因此有能力利用財政政策來促進實施有利於增長的結構性改革。

此外,近期油價突破了70美元/桶,且大宗商品價格普遍回升,這使得眾多商品生產國持續複蘇。不過IMF也建議,大宗商品出口國也應繼續調整,確保其支出與中期的收入前景相一致,以應對未來貨幣收緊背景下商品價格或遭遇沖擊的可能情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763

各國互相推搪 難民淪人球

1 : GS(14)@2015-09-21 01:30:37

面對難民排山倒海地湧入,東歐的匈牙利、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漸漸吃不消,設法把難民堵截驅趕,令他們淪為「人球」。克羅地亞在兩日內接收17,000人後,前日用巴士把8,000人載到與匈牙利接壤的邊境。匈牙利稱當日由克羅地亞入境的人數達4,400人,如臨大敵,連夜趕工,當晚完成在兩國陸路邊境修建延綿41公里的鐵絲網,又把部份難民轉送到奧地利邊境。匈牙利指摘克羅地亞引導難民犯法「翻牆」闖入,但克羅地亞政府未有理會,稱會繼續把難民送到匈牙利,昨日大部份難民已離開。在斯洛文尼亞,警察出動催淚氣體,阻擋數百名難民由克羅地亞入境。當局稱如難民潮持續,會考慮開通「難民走廊」,供難民長驅直進北上歐洲各國。另外,土耳其海灘昨日發現一名5歲敍利亞女童的屍體,死者原本乘坐蛇船渡海到希臘,詎料蛇船翻沉,命送大海。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920/193027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328

【嚇怕各國】搶蝦打人最丟架

1 : GS(14)@2016-07-12 03:19:28

瘋狂搶蝦


中國遊客足迹遍佈世界各地,但往往因為他們各種自私及不文明醜行而令當地人「聞風喪膽」,導致神憎鬼厭。



害死街坊

上月一名中國遊客在日本千葉縣海邊,非法採挖海貝時跌落海,當地男子跳入海中施救,結果遇溺身亡,而跌落海的遊客則自行游回岸邊。



瘋狂搶蝦

今年3月中國旅行團到曼谷一餐廳食自助餐時用碟作鏟搶蝦,最後浪費食物,餐廳於是將客人自取改為逐份賣。



毆打店員

去年9月一對上海夫婦在札幌一便利店買食物,還未付款便拆開來吃,被店員阻止,結果夫婦將店員打傷,被警方拘捕。




破壞文物

2013年5月一名南京學生,在埃及樂蜀神廟刻上「丁錦昊到此一遊」,引爆輿論炮轟,該學生父母透過傳媒向公眾及埃及道歉。



商場大便

2010年9月一中國女子在尖沙嘴海港城一間電器店門前,抱着年約兩歲小童當眾大便,之後如常逛商店,遺下遍地「黃金」。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711/196893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270

南海各國崛起 越南首摘金

1 : GS(14)@2016-08-09 06:54:14

中國自2000年悉尼奧運之後,首次出現首個比賽天未能取得金牌的情況。更尷尬的是,總結首日中國取得二銀三銅,在獎牌榜的排名處於各奪一金的泰國與越南之下,當中越南更是歷史性首奪奧運金牌。



泰選手舉重奪冠

在上周六(香港時間周日凌晨)男子10米氣手槍決賽,越南代表、軍人出身41歲的黃春榮(圖),以202.5分佳績險勝東道主巴西的吳菲臘,為越南拿下歷史性首面奧運金牌;中國的龐偉則獲銅牌。荷蘭海牙仲裁法院在6月尾作出裁決,令南海海域形勢變得緊張。到上月中國曾在南海爭議海域舉行軍事演習,又出現南海西沙群島附近有越南漁船遭中國船隻撞沉的事故;以及中國旅客由越南離境後,發現護照裏印上「九段線」地圖一頁被寫上粗言穢語,反映兩國關係並不和睦。越南能在奧運作出零的突破,那怕只有一天時間能壓倒體育大國中國,對越南來說也是精神勝利。中國與泰國的關係相對比較好,上周六泰國代表塔納桑,在女子48公斤級舉重項目中,以總成績200公斤贏得金牌。諷刺的是,這項目原本也是中國在首日衝金點之一,不過被視為奪金熱門的侯志慧在開幕前約一星期時間,突然稱因傷退賽,否則泰國要摘下這面金牌難度將會更大。綜合中國外電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808/1972752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916

奧巴馬呼籲各國合作勿作最壞打算

1 : GS(14)@2016-11-22 00:24:34

美國總統當選人特朗普雖沒有出席APEC峯會,但他的反貿易協議取態卻成為焦點,與會多國領袖都出言提及,討論在他上任後如何與美國維持貿易關係,以及推進岌岌可危的TPP。法新社指峯會閉幕聲明草稿強調支持自由貿易,反對保護主義。特朗普在競選時曾表示,為保障國內就業,他如當選,上任後將讓美國退出TPP,並重新談判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AFTA)。墨西哥總統培尼亞(Pena Nieto)前天指,NAFTA有利美墨的工人和企業,擔心特朗普決定退出,因此希望透過對話,保持墨美貿易。



■奧巴馬(右)任內最後一次「習奧會」。  路透社

特朗普人不在仍成焦點

新西蘭總理基伊直言,不容許特朗普貿易觀點所引發的「巨大絕望」窒礙世界經濟融合,「就算美國不想參與自由貿易,特朗普需要知道其他國家想參與」。他提議可將TPP小修小補,吸引特朗普接受,基伊指特朗普「是一個靈活的商人,會明白自己有角色要擔當」,又戲言不如將TPP改名為「特朗普太平洋夥伴關係」(Trump Pacific Partnership),或者撇開美國照推TPP。對於中國有意以RCEP取代TPP,澳洲總理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認為,RCEP只是範圍較大的傳統貿易協議,着重於降低關稅,不像TPP般能深入地涵蓋環保、勞工等範疇,但特恩布爾亦承認,RCEP有利澳洲擴大出口市場。美國總統奧巴馬前天與TPP參與國領袖會面,呼籲他們繼續合作推動TPP。他又提醒各國「不要一味只作最壞打算」,須等待新政府上任後,才能做出判斷。美聯社/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21/1984079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6497

美退出協定 各國急謀對策澳總理倡中國加入TPP

1 : GS(14)@2017-01-26 18:08:18

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履行競選承諾,前天揮筆簽署行政命令,退出12國《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後,各國急謀搶救,其中澳紐已表明會尋求跟其餘的夥伴合作,重新打造TPP,澳洲更提出讓中國加入的可能性。
TPP有12個成員國,即美國、加拿大、智利、墨西哥、秘魯、澳洲、汶萊、馬來西亞、新西蘭、新加坡、越南和日本,約佔全球生產總值40%。協議生效後本可消除或減少約18,000項關稅。


安倍盼說服特朗普

澳洲總理特恩布爾昨天表示,澳洲跟日、紐、星等國家「積極商討」打救協議的方法,研究「12減1」TPP可行性。「我們不會就此放棄,中國加入的潛在可能肯定存在。」TPP的原意是抗衡中國經濟崛起影響力。澳洲貿易部長亦說印尼和其他國家都有加入的餘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回應指,中方一直主張建設開放透明、互利共贏的區域自由貿易安排,主張貿易規則應當由各方通過平等協商共同確定。上周成為首個完成批准程序成員國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對留住美國未死心,昨天在國會會議稱,希望盡快跟特朗普會面,向對方闡釋TPP的重要性。澳、日、加、墨、星、紐與大馬本月較早時已在世界經濟論壇初步談過應對美國退出的方法;11國將在本年內開會討論未來方向。但分析認為中國長遠會有興趣加入TPP,惟現階段發生的可能不大;反而各國大可待「塵埃落定」再謀後動,因TPP獲美國「國會兩院領袖支持……而貿易政策是國會和政府說了算」,美國對多邊協議的態度或有變。


白宮:捍衞南海利益

事實上,特朗普提名的國務卿人選蒂勒森亦支持TPP。有經貿專家就警告,美國撕毀TPP等多邊貿易協議,猶如把執全球經濟牛耳的地位讓給中國;若美國對其他國家訂出高關稅,就有開啟極端貿易戰風險。特朗普棄多邊貿易協議,寧尋雙邊協定,意味談判量大增,且與不同國家的協議條款各異,或造成更多麻煩。另外,白宮發言人斯派塞前日在新聞會上,對中國提出強硬警告,誓言捍衞在南海的美國與國際「利益」,又指貿易往來必須互利互讓。中方回應指「對南海諸島和毗連水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美國無權置喙。美聯社/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25/199077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1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