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又將大貶?存戶自保三對策
|
|
人民幣匯率,將上演去年上半年無預警的大跌走勢? 這個示警論調,來自中央銀行的最新數據。 根據央行公布,代表國內散戶資金動向的二月份國內DBU(外匯指定分行)人民幣存款餘額來到二千 六百六十億五千四百萬元,創下歷史新高,反觀代表法人資金動向的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卻降至五百二十七億一千一百萬元,不但連兩月下滑,且創下近五個月以來最低紀錄。 對於OBU人民幣存款不升反降,各界普遍的解釋是,法人基於避險操作的考量,喜歡握有強勢貨幣,才轉向美元,將人民幣大額定存單解約。 這也讓專家頻頻示警:中國官方強烈干預人民幣匯率,無法以一般市場機制來評估其走勢。因此,去年上半年,人民幣從六.○五元無預警重挫至六.二五元兌一美元,不僅持有人民幣資產的投資人損失慘重,眾多投資人民幣TRF(編按:「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即銀行與客戶「對賭」未來匯率方向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散戶、中小企業主,更是血本無歸,讓金管會大為震怒,直接勒令部分銀行業者暫停該業務。 主打企業金融業務的台灣工銀副董事長駱怡君觀察,最近不管和客戶或銀行同業交流時,一談到人民幣相關議題,普遍「餘悸猶存」,且異口同聲指出,針對人民幣進行避險操作的部位會比去年大。 企業端對去年人民幣暴跌的陰霾,事隔一年後尚未完全退散;台灣散戶一窩蜂搶人民幣存款的瘋狂程度,卻只增不減,無怪乎有人擔心,去年的悲劇是否重演。 新存戶注意短期、高利的新方案,風險大 今年各銀行吸收一般存戶人民幣存款的利率方案,更出現一個特殊現象:有別於昔日人民幣高利定存以「階梯式利率」(存越久、利率越高)為主的情況,今年卻是「期間越久、利率越低」的方案激增。 舉例來說,花旗銀行推出十四天、一個月兩種選擇,四月十日前,十四天期人民幣定存年利率三.八八%,一個月則為三.六八%;公股行庫中,人民幣業務數一數二的兆豐銀行,人民幣定存一個月利率達四.一%,三個月僅三.六%;連去年較少積極耕耘人民幣存款業務的土銀,也加入這波短打戰,祭出一個月三.九%的利率。 銀行界到底在打什麼如意算盤?一位銀行業高階主管坦承,中國的企業客戶借貸需求高,國銀在當地分行的存款量,供不應求,只好標榜短天期即可賺取高利息的人民幣定存專案,在台灣迅速「吸金」後再轉到中國拆借。 這個現象,反映的是中國企業信用評等不佳,其財務困境遲遲未根治,尤其今年以來中國降息、降準,企業的流動性風險進一步升溫。台灣金融業者的借貸門檻相對低,成為陸企「應急」的重要融資管道,等於將其結構性風險轉嫁給台資業者。 花旗投顧負責人王進彰說,目前的情勢下,買進高利息人民幣,就與投資配息率五.五%到六%的高收益債券(垃圾債券),相去不遠。「正因為人民幣的跌價風險和(高收益債券)企業違約的風險差不多,所以才會配比較高的利息給投資人。」 中長期而言,美元獨強趨勢確立,但若比較美元、人民幣定存的報酬率,就會發現,法人「錢」進美元,不只是基本的匯率避險操作,也因為計入匯差造成的損益後,長期而言,美元的投報率仍優於人民幣(見下表),也難怪法人一發現人民幣苗頭不對,就「琵琶別抱」,轉向美元。 搶短族小心未來兩到三個月,波動高 只不過,一般散戶可能無法像法人一樣,隨時掌握國際情勢和最新資訊,若想賺取人民幣高利息,又要保護資產,受傷程度降至最低,該如何操作? 王進彰說,以今年來說,(人民銀行)會格外小心干預人民幣匯率,以保護國內經濟。所以他估計,今年人民幣僅會微幅貶值,不至於出現像澳洲等原物料大國貨幣的驚人跌幅。 台新銀行理財商品處協理劉佳儀也建議,人民幣匯率中長期上升格局未變,持人民幣存款的投資人,今年毋須恐慌拋售。 但若想「打帶跑」投資人民幣,就有可能要承受短期「賺了利差,賠了匯差」的風險。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認為,過往幾年中國官方實施「剛性兌付」政策(編按:當信託產品出現風險,無論如何,業者都要給投資者本金和收益),一旦企業有財務危機,政府多半會出面收拾殘局,如今已開始打破,允許個別企業違約,這也讓未來兩到三個月內,人民幣下行風險都偏高。 穩健族這樣做增持美元,人民幣別逾25% 當然,相對低點也可以視為考慮逢低進場的時間點。劉佳儀指出,今年第二季到第三季期間,人民幣可能因為美國啟動升息循環,再度承壓,來到相對低點,屆時可分批布局。 不過,為了將人民幣跌價所帶來的傷害降至最小,做好資產配置才是上策。劉佳儀認為,投資人持有美元可達到六成,剩下四成再考慮適度配置人民幣。星展銀行消費金融處長孫可基則建議,人民幣的持有比重皆不宜超過二五%。 |
關於本輪牛市:是誰的盛宴?又將走向何處?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824
美學者:中國問題又將“躺槍”總統大選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4620.html
美學者:中國問題又將“躺槍”總統大選
一財網 潘寅茹 2015-06-19 17:17:00
盡管距離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正式開始,還有1年左右的時間,但隨著民主黨炙手可熱的大佬希拉里、擁有名望家族背景的共和黨人傑布·布什的齊齊亮相,在這條通往白宮的狹窄道路上,擠滿了躍躍欲試的競選人。
盡管距離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正式開始,還有1年左右的時間,但隨著民主黨炙手可熱的大佬希拉里、擁有名望家族背景的共和黨人傑布·布什的齊齊亮相,在這條通往白宮的狹窄道路上,擠滿了躍躍欲試的競選人。
與民主黨內希拉里幾乎唱一人獨角戲相比,共和黨內的角逐顯然熱鬧許多。最新消息顯示,共和黨人、億萬富翁唐納德·特朗普16日正式宣布角逐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盡管這是特普朗的第一次參選,但他的出現使得共和黨內角逐總統大選提名的候選者人數朝兩位數進軍,可見共和黨人的黨內角逐才剛剛開始。
針對競選路上的各種熱鬧,以及6月23~24日將於華盛頓舉行的第七屆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S&ED),正處於微妙階段的中美關系將如何走向?17日,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的研討會上,來自美國萊斯大學貝克研究所的學者與中方學者就“美國大選與中美關系未來”進行探討。
“傑布尚未令人眼前一亮”
美國萊斯大學貝克公共政策研究所主任艾倫·馬圖索(Allen Matusow)在演講中分析道,盡管距離大選正式鳴鑼尚有一段時間,目前唯一能確定的是希拉里將眾望所歸,獲得民主黨的黨內候選人提名。至於共和黨內候選人紮堆的現象,馬圖索認為,目前尚沒有候選人能力壓群雄,成為能與希拉里一搏的對手。
即便是16日正式宣布參選的共和黨人傑布·布什,盡管頭頂“布什家族”光環,但馬圖索並不看好傑布的競選前景。“他的競選政策,甚至是他本人的魅力,都談不上令人眼前一亮。”馬圖索說道,“更何況,他極力想撇清父親老布什、哥哥小布什的影響,但選民總是很容易地能把他們聯想在一起。要完全撇去影響,可不是那麽容易。”
為了證明“傑布就是傑布”,他在競參選的宣傳片中隱去了布什的姓氏。在宣傳片中,他主打州長任內政績,影片則以“傑布,2016!”結尾,可以把自己與他的哥哥小布什區分。
馬圖索強調,“那些現在就急吼吼地預測傑布能走到最後的論調,是錯誤的。但完全無視他的存在,也是不對的,時間能證明一切。”
“中國一定是兩黨外交炒作的對象”
除了點評共和黨和民主黨熱門的總統大選候選人,馬圖索認為,在兩黨各自候選人為爭奪最終提名開啟熱鬧紛呈的拉票時,與2012年相比,2016年的拉票戰有太多的話題將成為兩黨候選人發揮的對象。
在外交政策領域,馬圖索認為,有兩大議題將成為熱門話題,一個是中東問題,一個便是老生常談的中國。對於中東問題,馬圖索提到,自小布什政府以來,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不斷下滑,同時又看到近來極端勢力“伊斯蘭國”(ISIS)的崛起,因此中東問題對於奧巴馬政府是個不小的挑戰。但遺憾的是,奧巴馬政府關於中東地區的政策一直受到國會內部共和黨人的批評,但後者也拿不出好的解決方案。因此,馬圖索認為,在競選期間,共和黨一定會拿中東問題說事,敲打民主黨的軟肋。
至於中國問題,馬圖索分析道,美國歷來是西太平地區的主導,對亞太地區提供安全和繁榮的保護傘,不可忽視的是,近年來中國在這一地區的崛起,使得美國國內的“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對美國在該地區主導權形成挑戰”也是美國內頗有市場的一個論調。
“共和黨內的左翼人士一直都在鼓吹‘中國威脅論’,他們認為中國是敵人,要求美國不斷增加防務支出來對付中國。”馬圖索說,“至於民主黨,由於害怕給民眾造成軟弱的印象,所以也會借機大肆炒作中國給美國帶來的種種威脅。”因此,對中國強硬,不僅被視為有利於保護美國利益,更有利於爭取選民手中的投票。
馬圖索的分析不無道理,目前,中國已成為美國民主和共和兩黨炒作的對象。16日剛宣布參選的特普朗就毫不客氣地在對華問題上站隊,他稱如果中國在貿易中占了上風,他將“打擊中國”。他還稱,中國用商業手段竊取了美國人的就業機會。在17日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回應道,中美之間經貿合作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雙向互贏的局面,給雙方均帶來了很大利益。“我相信盡管有一些摩擦,雙方也都能很好地通過現有的渠道處理。”
傑布在宣布參選後於美國保守派媒體福克斯電視臺上首度表明對中國立場,稱“中國是威脅”。即使是民主黨,希拉里素來以對華政策強硬著稱。盡管目前她尚未就中國問題開足火炮,但隨著選戰深入,難不準在具體闡述對華政策時,希拉里再度彰顯出其彪悍的本色。
“中美關系不能被一兩個問題所綁架”
至於大選對中美關系的影響,與會學者表示,盡管在競選階段,美國的候選人愛拿中國問題開刀,但真正到上臺執政後,務實的對華政策不得不是他/她的首選。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美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邵玉群指出,中美關系應該被放在更加宏大的視角上去談論,不能總是被一兩個比如意識形態這類老問題所綁架。為此,她指出了看待中美關系的背景:美國是守成大國、中國是新興大國;美國是發達國家,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只有在這一背景下才能更好地理解中美關系。
同時,她也提出,中美關系的真正挑戰在於:美國能否真正尊重中國的發展模式,包括中國的意識形態;中美又能否將在全球層面的合作精神傳導到地區以及雙邊層面。
編輯:仇芳芳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形形色色的微信課堂火爆朋友圈,在線教育又將迎來後起之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20/152868.shtml
導讀 : 不久前,媒體還在鼓吹MOOC模式要顛覆傳統學院教育了,這會兒,似乎微信微課堂又以後來者的姿態,大張旗鼓的引爆了新一輪關於在線教育群雄逐鹿式的廝殺。
昨天,一個長久未聯系的朋友突然要求筆者加入一個微信群,留言道:幫兄弟一把,湊個人頭。帶著忐忑入群後發現,到不是化妝品兜售群,而是一個如何有效減肥的講座群,授課的是一位健身達人,搞講座的則是一家健身館。筆者突然反應過來,不久前,媒體還在鼓吹MOOC模式要顛覆傳統學院教育了,這會兒,似乎微信微課堂又以後來者的姿態,大張旗鼓的引爆了新一輪關於在線教育群雄逐鹿式的廝殺。
那麽微信公開課,究竟是個什麽鬼?它能否在在線教育這塊水草豐美的土地上占得一席之地?
背景:微信微課堂,數月之間在朋友圈的燃起一場“求學”之風
說起微信微課堂,筆者印象中最先發看到的是一個叫思享空間的公眾號,一查,果然是先驅,旗號是:年輕人的思想交流陣地,線上講座第一平臺。據公眾號介紹,自2015年3月創辦以來,其共舉辦講座270余場,創建微信群800個,覆蓋人次過20萬。講座內容包括創業、求職、留學、旅行、理財等類目繁多。
在其之後,微信微課堂這種在線學習的微課模式一發不可收拾,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插坐學院、饅頭商學院、以太學堂、十點讀書、大牛學院不一而足,個個打著免費課堂的旗號在朋友圈跑馬圈地,籠絡用戶。
那具體什麽時候微信微課堂開始在朋友圈“肆虐”呢?粗略估計是今年8月份左右。彼時,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朋友圈經常出現四字轉發,“報名上課”。
筆者作為互聯網從業者,參加的此類微課堂不下20次。有趣的是,雖然目前微信微課堂的組織者相當廣泛,但課程形式實際上並沒有太大區別,大致如下:
1.有一個微信公眾號作為主陣地,是信息發布平臺,也是內容沈澱平臺。
2.公眾號定期頭條提前發布講座信息,招募課堂學員。
3.參與方式多為回複公眾號關鍵詞,然後添加課堂小助手個人微信號,由小助手拉報名者進講座群。這里筆者發現,之所以要求回複關鍵詞及添加小助手微信號,目的很簡單,拉用戶,以便後續營銷。有趣的是,都說中國缺乏創新,此處體現得淋漓盡致,筆者發現不少公眾號拉人的措辭極其一致:請轉發本文至朋友圈或分享至200人以上微信群,並附上走心評論,如不方便,可發送3元小助手直接拉群。還有就是課堂記錄,簡直如出一轍。這難道不是互相copy?
4.至於最終的講座地點,不同的微課堂有不同的設置,比如思想空間選擇在微信群開課,饅頭商學院則選擇在網頁上上課,也有組織者最終將學員引到紅點、YY等在線直播網站上課。
原因:微信微課堂為什麽突然間火了?
筆者認為,微信微課堂所以火爆,原因有三點:
1.知識是個硬通貨,雖然不是必須品,但卻是高消耗品。也就是說,人對於知識乃至技能的渴求是貫穿始終的,特別是隨著社會競爭的激烈,如何提高個人能力、競爭力是眾多職場人士的關註焦點。一句話:成人教育市場大。
2.流量資費的降低及wifi的普及。這兩點讓長時間語音交流及收發圖片成了可能,用戶不再“談流量色變”。
3.微信是最大推手。騰訊公布的數據顯示,微信的日活躍用戶已接近6億,公開課可謂用戶基數龐大,且參與極為方便,隨手轉發即可。另外,因為微信這個強社交的應用,一篇招募學員的文章極容易在朋友圈傳播,抵達更多的用戶。
4.免費。這一點上,再一次證明了互聯網免費模式的強大之處,筆者參與過的微課堂多為免費模式,除一次因課程內容涉及男性健康,老老實實給小助手發去了3元錢。(開玩笑的)實際上付費模式在微信上也同樣廣泛存在。(下文會詳細描述)
現狀:火爆之下是市場的混亂,泥沙俱下
為什麽說市場很混亂呢?舉個例子,筆者有朋友參加了一個由某機構主辦的心理學課程,講述九型人格的微課堂,課程分21天,一天1.5個小時,總費用為99元。在她聽了三天的課程後,她認為,授課導師水平比較低,照本宣科滿堂灌,離期望太遠,於是一氣之下退出了群。
我們來算一下,即便這樣一個課程,499人的大群,一個課程的所有學員的費用為49401元,而主辦方共設置有若幹個,大部分滿員,一個課程下來總收入其實並不低。但是此類課程缺乏監管,消費者權益無法保障,連發票都沒有。
筆者也聽說近似賣貨的微課堂,一群人被拉進群之後,授課者開始天花亂墜的推銷產品及服務,最終通過微信完成在線支付,相當方便。
另外,對於動輒成千上萬的微課堂筆者聽過,但未曾參與過,相信也還有更多公開課的形式,筆者並不知道,見識更廣的讀者可交流。
返回來講,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實際上通過微信微課堂直接授課並從中牟利,這已經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了,那麽課程質量如何保障?出了糾紛如何維護權益?似乎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可執行的方案,靠的全是自覺。
此外,筆者以為混亂也是一種泥沙俱下的狀態,就目前來看,這個模式相當輕,只要有一個平臺,然後拉一個行業從業人員,然後加以“梳妝打扮”,就可以堂而皇之的組織公開課,對於用戶而言,辨識度優劣是比較難的,當然,感覺不好完全可以中體離場,這還是自由的。
質疑:顛覆性創新?想擊潰MOOC模式?微信課堂還遠著呢!
實際上,我們說基於網絡的公開課這種形式早已有之,比如大家熟知的耶魯大學公開課、網易公開課等,簡單說,他們是傳統學校教學視頻的重放。那麽很火的MOOC呢?有人說這是理想課堂的重現,可以運營視聽多手段進行上課,另外,MOOC還能有作業、討論、交友、甚至是考試及發證等環節。如Coursera(國外在線教育行業三大課程供應商之一)、MOOC學院(果殼網旗下慕課學習社區)等。
那麽微信微課堂能夠撼動上述兩種模式的在線教育嗎?顯然,目前是不行。原因如下:
1.微信微課堂從目前看多屬於碎片化的學習,也就是一節課一個主題的分享,缺乏系統的構架,知識不成體系。
2.課堂形式比較單一,以圖片、語音為主,基本上屬於一對多的宣教,老師很少跟學員互動,畢竟,上百號人呢,如果要提問,估計立馬刷頻了。參與過微信微課堂的讀者應該有印象,課程中,工作人員會提醒:安靜,不要亂發文字!違規者將被請出教室!當然,往往此類微課堂在結尾時會設置問答環節,但問題往往是課程開始前準備好的,對課程行進中學院產生的困惑進行討論,幾乎沒有。
3.課程體驗參差不齊。筆者參加過一個收費的課程,授課的是某投資機構合夥人,主要是分型投資人更喜歡怎麽樣的項目和創業者的微課堂,由於其所在機構的名聲,筆者參與了該課。但是,講課與投資畢竟不是一碼事,講課除了有幹貨,老師的語言及課堂節奏的把控能力也極為關鍵,一旦某一環節跟不上,課程效果就無法保證,對於筆者而言,38元打了水漂,時間也耽誤了。
因此,竊以為,微信微課堂就目前來看,參與的用戶正在呈直線上升趨勢,但真正想成為一種可以有穩定收入的商業模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意義:微信微課堂,社群運營的新玩法!
那麽微信微課堂那麽火,目前來說究竟有什麽用呢?答案其實很簡單,這絕對是一種運營社群,傳播品牌的絕佳手段。
插座學院模式:插座學院本身是一個網絡課堂,其之所以開設微信微課堂,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吸引種子用戶,然後兜售付費課程。此外,還有有牛學堂及靠我大牛學院,兩者均致力於一對一在線付費制咨詢平臺,以後者為例,其脫胎於靠我app,據悉平臺上的數千行業大咖,用戶可以選擇圖文或電話就困惑進行在線咨詢,那麽,大牛學院的微課堂,目的就是為app導流。
也就是說,微課堂是一塊免費的誘餌,目的還在於吸引潛在用戶,最終在別處實現盈利。
思享空間模式:目前,該平臺積累了眾多用戶,從其課程安排來看,不少企業CEO會在平臺上做創業分享,其樂於分享的背後,很自然的是為了自己的產品做推廣,那麽這種幹中帶濕的廣告模式想必是思享空間變現的方式之一。
釣大魚模式:也有一些講座可能目前不打算盈利,對於他們來說,賺取更多用戶的關註是接下來轉化的基礎,畢竟註意力越來越值錢,用戶是硬通貨,有了用戶,還怕沒辦法變現嗎?
實際上,微課堂這種模式的確為任何一個組織者快速聚攏了眾多的用戶,這個過程就像滾雪球,只會越滾越大。當然,註意力越來越昂貴,微信微課堂的組織者需要不斷提供更高的持續的價值,才可以攢穩這批用戶。
另外,可以肯定的是,擁有了用戶,精耕細作之下,玩好社群運營,手握大把用戶的企業應該是不愁冬天來了的。話又說回來,作為一種在線學習的形式,微信微課堂目前來看作為商業模式是不現實的。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王佳健,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
因慕尼黑槍擊事件 歐洲遊又將受挫
日前,德國慕尼黑發生槍擊事件,已造成至少10人喪生。目前攜程、途牛、驢媽媽、螞蜂窩等旅遊企業已經啟動了應急預案。業界預測,近期在歐洲接連發生的幾次突發事件也會使得歐洲旅遊業受挫。
事件發生後,驢媽媽旅遊網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預案,高度關註慕尼黑當地情況,對在德國的驢媽媽遊客進行逐一排查,經確認有一個旅行團的客人在德國慕尼黑,截至7月23日上午10:30時,沒有收到驢媽媽遊客受傷的任何消息,前方導遊第一時間傳回“客人安全”的微信回複。驢媽媽出境遊事業部與客服中心持續關註事發地狀況,目前正在排查後續幾周出發去德國及歐洲的遊客,做好溝通與配合,最大化保證遊客的利益。
驢媽媽提醒遊客提高安全防範意識,盡量減少外出,特別是避免到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密切關註媒體報道和中國駐德使領館安全提示。
自由行服務平臺螞蜂窩旅行網啟動突發應急機制,向1985名正在德國旅遊的螞蜂窩自由行APP用戶推送了預警信息,並向所有準備前往德國的用戶推送了安全提示。與此同時,經螞蜂窩自由行及酒店部門確認,自由行服務平臺並無消費者在此次事件中受到影響。根據實時旅行大數據顯示,目前共有507名螞蜂窩自由行APP用戶正在慕尼黑旅行。
螞蜂窩表示,凡事發前在螞蜂窩自由行服務平臺預定了7月23日至7月29日期間前往德國的“機票+酒店”產品或慕尼黑當地遊的消費者,如提出取消行程,可享受全額退款。與此同時,螞蜂窩還將為正在慕尼黑的消費者提供幫助。
近期,接連不斷的恐怖襲擊或許將讓歐洲旅遊業遭遇窘境。
根據螞蜂窩大數據統計,尼斯遭遇恐怖襲擊一周內,中國旅行者對於法國旅遊的關註度下降了12.4%,而歐洲旅遊也隨之受到影響。之後的土耳其政變又使得曾經的“黑馬”出境遊目的地土耳其旅遊業受挫。中國旅行者對於土耳其旅遊的關註度在2015年10月出現“拐點”。今年年初,突發事件開始影響到中國遊客集中的目的地。而接連不斷的負面消息,還將繼續拉低伊斯坦布爾的旅遊排名。
“慕尼黑的襲擊事件,很可能會對9月-10月即將到來的世界啤酒節造成影響。”螞蜂窩旅遊研究中心馮饒表示,針對慕尼黑當前情況,螞蜂窩旅行網建議正在當地的旅行者盡量避免前往人員聚集場所,準備前往慕尼黑的旅客也可及時調整行程。旅行者可以關註一些相關的自由行APP等,隨時了解當地旅遊動態。如遇突發情況,需盡快聯系中國駐當地使領館。
一家中國財團買了法甲尼斯俱樂部 又將買英超赫爾城
9月14日消息,據英國《天空體育》報道,一家中國財團非常有望收購英超的赫爾城俱樂部,雙方目前已經展開了談判,有人甚至拍到了他們談判的圖片。據悉,此次欲收購赫爾城的財團財力雄厚,此前已經收購了法甲的尼斯俱樂部。
《天空體育》稱赫爾城現任老板阿塞姆-阿拉姆正在積極的和這家中國財團談判,阿拉姆早就想把球隊賣出去了,但苦於一直沒有合適的買家,如今他竭力的想做成這筆交易。這家中國財團的談判負責人為Chien Lee,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他就一直居住在美國,他是私募股權投資公司新城資本(NewCity Capital)的創始人兼CEO,他還是中國鉑濤集團的聯合創始人。
《天空體育》透露Chien Lee非常有信心成為赫爾城的新老板。當地有記者拍到了Chien Lee、阿拉姆、保羅-杜芬明(前俱樂部主席)一同觀看赫爾城U23球隊比賽的畫面。並且據悉,昨日,Chien Lee抵達赫爾城俱樂部的訓練基地,查看了球隊的基礎設施以及體育館。
過去的兩年時間里,阿塞姆-阿拉姆一直在兜售赫爾城,他在2010年買下了這支球隊,並隨後帶領赫爾城升入英超。但他堅持要改掉赫爾城的隊名,要將赫爾城(Hull City)改為赫爾老虎(Hull Tiger),遭到了球迷的激烈反對。2014年9月,阿拉姆宣布將球隊掛牌待售,但一直沒有找到買家。
上月英國媒體就已經透露了一家中國財團正在計劃收購赫爾城的消息,雙方正在談判,還未達成協議,但是後來由於不清楚的原因雙方的談判最終破裂。據稱中國的這家大公司就是人和集團。
而不久之前Chien Lee和其財團剛剛收購了法甲的老牌勁旅尼斯。在6月10日,法甲尼斯俱樂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俱樂部80%的股份被中美商人聯合收購,收購價值達到20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1.47億元)。收購尼斯俱樂部的中方投資人為鉑濤集團,鉑濤集團的董事長、7天連鎖酒店創始人鄭南雁。其他3位新晉投資人分別是美國投資公司NewCity Capital的創始人Chien Lee、居住在中國的美國人Paul Conway以及紐約一家金融服務公司的所有人Elliot Hayes。
100年的企業服務經驗:VC的風口過後,SaaS公司靠誰來養活,誰又將為如今的SaaS熱潮買單?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20/160965.shtml
100年的企業服務經驗:VC的風口過後,SaaS公司靠誰來養活,誰又將為如今的SaaS熱潮買單?
本文系阿爾法公社(ID:alphastartups),授權i黑馬發布。
SaaS的僵局
縱觀2016年所有的風口,SaaS是最慢熱型的。不少SaaS服務叫好不叫座,只能在付費意願低的小企業群里徘徊。由於數據敏感性等原因,大中型企業面對SaaS服務表現出觀望態度。是SaaS不被接受,還是創業公司沒做對?
對於這樣的僵局,我們收集了三位行業資深大佬的見解,一位是錦江集團CIO張興國先生,他見證了中國酒店業信息化從無到有,錦江集團從原本默默無聞的連鎖酒店到現在毫無爭議的亞洲第一的連鎖酒店集團。一位是神州信息總裁周一兵,神州信息是一家2016年上半年營業額超過35億的IT企業,是中國IT服務市場的絕對領導者。一位是阿爾法公社創始合夥人CEO許四清,他在企業服務領域從業20余年,曾作為COO帶領藍汛赴NASDAQ上市,創立阿爾法公社後投資並幫助白山雲、薪人薪事、美洽、諸葛IO、PMCAFF等一系列企業服務領域的創業公司從0到1。
三位加在一起將近100年的企業服務從業經驗,分別從甲方、乙方、資方的角度全方位的幫助SaaS創業者洞悉出路,出謀劃策。
張興國:SaaS這件事上,CIO的內心是矛盾的
這是400年來最好的創業機會
張興國表示,中國在錯過了三次工業革命,不停的落後挨打之後,終於在2014年,迎來康乾盛世以後首次與歐美國家並駕齊驅的機會,同時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成為非常肥沃的發展土壤,而在企業服務領域,中國還處於種子期,發展潛力巨大。2016年美國絕大部分科技公司 IPO 都是 企業服務公司,包括Twillio、Nutanx、Coupa 等等,並且表現穩定。
反觀中國,中國的企業服務市場還處於未開墾階段,美國 企業服務市場僅僅Oracle、SAP 和 Salesforce三家巨頭就是5000 億美元的市場,而中國所有企業服務公司的市值預計不超過100億美金,占這三家巨頭市值的不到五十分之一。市場規模方面美國加西歐是2500 萬家企業,而中國是 2000 萬家企業。對於中國Saas創業者來說,目前正處於最好的時代,最好的時機,下一個比爾蓋茨也許就誕生在中國的企業服務領域中。
SaaS最終為成為傳統軟件的終結者
張興國先生預測未來10年,在互聯網不斷深化的前提下,Saas這種服務形式一定會成為傳統軟件的終結者。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在不同企業的眼里,對於雲服務這種可以終結傳統軟件的好產品,評價也是不同的。從不同的維度來說,傳統行業里的企業,大型企業和運行多年的老企業這些對雲服務持有的是不歡迎的態度,因為拋棄先有的穩定架構,自有的數據中心,而嘗試Saas服務,對於這些企業來說是有一定挑戰的。而對於控制權有較強需求的企業來說,Saas產品的體驗其實並不是很好。
所以老的,大的,傳統的這三大特質的企業是Saas創業公司在攻克時比較艱難的。相反對於小企業,新的創業公司和非傳統企業來說,它們在選擇雲服務產品時,並沒有上述三大特質企業的“心理包袱”,Saas產品的優勢更符合它們的需求。因而,小企業,新的創業公司和非傳統企業對於雲服務更多的是報以歡迎的態度。
作為企業CIO,對Saas產品的顧慮與切身的痛點是非常值得創業者關註與思考的。以連鎖酒店行業為例,張興國先生分享了3個自己作為企業CIO切身的痛點。
企業的網絡環境是否能保證Saas的正常運轉,目前大多的酒店都是兩網合一的模式(顧客用網與酒店辦公用網集合在一起),帶寬沖突無法保證雲服務產品的正常運轉,而改造帶寬又會帶來IT環境改造的成本支出。Saas產品的安全性與隱私性是否能夠得到保障,數據主權的歸屬問題的解決,這都關系到了企業的切身利益。持續穩定的服務是否能夠得到保障,對於企業,特別是大企業來說,選擇一款產品使用以後的忠誠度是非常高的,當企業把業務全全委身於Saas產品時,企業是希望能夠長期使用的,而Saas取勝的關鍵,就是與企業IT部門和現有IT系統的有效整合。
當企業選擇使用雲服務產品後,斷網會從之前單單一個點的斷了而變成了一個面的斷了的事故事件,從前技術上一個點的斷(無法正常運轉)現在可能就是一個面的斷,這些都是企業CIO在面臨Saas時所擔憂的。而對於企業的CIO來說,當決定引進Saas系統時,最大的痛莫過於在這個過程中,是CIO和IT部門不斷被邊緣化的過程,猶如壯士斷腕般的悲壯,這是一個無法阻擋的趨勢,也是一個涅槃重生的過程,這需要CIO不斷的重新定位,不斷的自我完善。
IT系統是企業資產,SaaS是運營費用
當一個企業級Saas產品試圖進入企業時,企業的CIO對於Saas產品是一個必要條件。CIO對於Saas產品的選擇享有一票否決權,在決策時,CIO與其他決策層一樣,在投票環節一人只有一票,所以,贏得SaaS最終使用者的青睞很重要。企業CIO通過發現企業的需求,采購不同的Saas服務來滿足企業需求,而這個過程中也產生了一個個困惑。
首先Saas類服務相對獨立,一定程度上形成信息孤島,而對於企業來說,部門與部門需要相互協調,信息數據需要相互流動。其次,SaaS成本直接成為運營費用,以往采購IT的服務設施,都是固定資產投資,可以五年攤銷。所以在推動SaaS的過程中毫無疑問會受到財務部門的阻力。再者企業CIO對使用雲服務產品時,運維層面的擔心,雲服務產品就像黑匣子一樣,穩定性與安全性無法被“雷達”或者“探針”探測到,無法預料下一秒將要發生什麽,而維護企業IT架構運行的安全與穩定是企業CIO的職責所在,這也造成了企業CIO的困惑。充分了解SaaS對損益表的影響程度至關重要。
SaaS怎麽才能能夠打動上市公司CIO
張興國先生也針對了以上的痛點和顧慮下了5道藥方Saas產品進行改性,3個落地策略錦囊幫助Saas創業者的產品更大概率能被企業CIO青睞:
五道產品改進藥方:
Saas系統與數據中心建立一道安全通道Saas產品開放管理接口或開發管理工具幫助CIO進行監測Saas軟件的安全性穩定性能夠得到保障Saas的功能要與企業產品需求結合的更貼切Saas產品能夠構架在企業的私有雲上(大企業往往對產權與品牌更加的在乎)
三個落地策略錦囊:
從易到難,先做新企業,小企業,非傳統企業學會幫企業算賬,簡單明了的展示企業在使用Saas後帶來的益處大企業推廣中應該采取排浪式的前進,持續的進行推動,收費策略上可以更加的靈活
周一兵:沒有和業務相結合的IT服務價值偏低
工具性IT服務會越來越廉價
當決定創業時,究竟要做什麽,從經營的角度,什麽堅決不能做,這都非常關鍵。
從三個維度去看待這些問題,首先是要有利益分配權,商業模式的本質也是利益分配的制度,能不能靠高質量的服務贏得利益分配權很關鍵。其次,成本是否可控,是否便於管理,當決定做一個業務的時候,需要首先想清楚這個業務的成本是不是可以掌控。無法控制成本最後導致的很有可能就是原本的利潤項目最後成了虧損項目。再者選擇的這件事是否能有規模,不具規模的業務是不可持續的或者說具有可見的天花板。
如果業務是單按一個接著一個項目的做,當需求方的需求出現並發甚至大規模並發時,如果不能批量規模化的進行解決,對於企業來說是不可取的,初創企業尤其如此。如果從這三個維度來看提供純粹的工具類IT服務會成為一個越來越弱勢的群體,純粹的工具性IT服務也會越來越廉價。通過將IT服務與行業緊密結合,提供更多產品化的服務,才能讓產品更具有價值和競爭性。周一兵用具體實例說明了他們與行業應用的深度結合,建立有效的產品化遞交模塊,贏取了大量的穩定客戶,那些國際廠商反而成了他們的下遊供應商,為此他們從被動的經銷商變成了主動的服務商,具有很高的定價權。
中型客戶是SaaS創業服務的甜點
Saas產品的發展中產品化、客戶化尤為重要。目前來說,Saas產品更適合小企業,但有個現象就是很多服務卻得不到小企業所付費認可。周一兵先生分享了自己的觀點,按照金字塔模型,頂端是大企業,中端是中型企業,底部是眾多的小企業,大企業的市場目前被IT服務商的巨頭們分食,而底部的小企業付費意識薄弱,中端的中型企業是Saas服務產品的生存區域。如何定義這個目標中型企業,周一兵先生給了自己非常獨到的見解:有很強付費意願但又無力自己開發的企業。這樣的企業花10年的Saas服務費比企業自己開發服務系統要便宜。他們對Saas服務有強需求,而且付費意識也非常強,因為Saas產品能切身的為企業在更少的成本下帶來更大的價值。所以這一類的企業將是Saas創業公司重點的目標客戶群體。
行業巨頭可以是創業公司最好的夥伴
談到創業Saas公司孤身披荊斬棘的發展,神州信息總裁周一兵先生也給出了行業領軍企業的視角,在企業服務領域,當巨頭瞄準了想要進入的領域,創業公司是很難進行抗衡的,因為巨頭擁有比你更深的行業資源,行業認可度。創業Saas公司除了孤身狂奔的發展之外,也可以選擇與行業領域巨頭合作,對於巨頭來說,擁有五艘船,並不可能五艘同時並駕齊驅的發展,更合適的方式是選擇關鍵的一到兩條船重點發展前進,對於行業巨頭來說,選擇足夠了解和信任的創業公司合作發展或收購也是公司戰略之一,而創業者背後的投資方可以為項目一定程度上背書。這也對Saas領域的創業者來說提供了更多的一種可能,而這也讓創業者背後的投資人更有了價值。
許四清:企業服務是幾十年來少有的爆發機會
許四清坦陳,帶寬的突破使得軟件技術正在被基於於雲端的服務替代,SaaS是一個劃時代的代表,雖然有很多問題要解決,但已經是一個不可抵擋的潮流。這種工業潮流會催生一批新公司,他們會打破原有的格局,會顛覆,而不是在一個穩定的市場上分一杯羹。美國已經催生出一批這樣的公司,中國也不例外。前面分析過中國企業服務市場,投資欠課20余年,在這樣一個龐大而又嚴重落後的領域里,創新者的機會非同一般,不容錯過。
這不是一個跑馬圈地的遊戲,單點突破才有機會。企業的要求與消費者不同,理性而又縝密,所以企業服務的不僅要滿足要求,更要品質靠得住,所以往往大而全的服務不容易成功,因為你什麽都做了,什麽都沒做紮實,不會有CIO願意把寶壓在不靠譜的服務上。只要在單點做的足夠紮實,經得起中等規模的企業考驗,那這個公司一定會成功起步。如果你做了一個很好的HR系統,哪怕只是從薪酬開始,讓焦頭爛額的C&B經理從繁雜低效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你就有機會成功。從這里起步之後,在考慮擴展產品範圍。如果一開始就做一個HR平臺,面面俱到,可以想見新公司做的這樣的產品很難做精,結果就是很難獲取客戶。
企業服務創業者要學會借船出海。企業的需求很廣泛,所以往往希望有 One Stop Shopping的服務商。單獨選用某種新的服務時,企業最大的顧慮是跟原有系統如何共存。創業公司如果能夠跟原有的產品公司緊密合作,就有機會作為solution的一部分跟隨大廠商進入企業,你的產品快速進入了企業客戶,別人靠你的產品補足了解決方案,在原有基礎上多收一份錢,這是雙贏,是專心做好單點突破後,快速擴大客戶群的有效做法。做好產品固然重要,懂得合作的,有可能彎道超車,後來居上。
[本文由阿爾法公社(ID:alphastartups),授權i黑馬發布。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Saas
贊(...)
分享到:
李嘉诚家族再从香港套现85亿!买下半个英国后,他们又将目标瞄准这里
http://www.xcf.cn/500frb/tt/201702/t20170214_779450.htm
最近几年,李嘉诚家族的日子似乎不太好过。
去年,英国脱欧公投之后,英镑及欧元持续贬值,让李嘉诚在英国和欧洲资产缩水不少。
而在其大本营香港,政府为打击楼市炒作之风,在去年底提高了印花税。面对销售压力,春节刚过,李嘉诚旗下长江实业在香港的楼盘就传出打折销售,力度甚至达到7折。
然而,对于纵横商海半个世纪的“李超人”来说,也许这都不算事儿。早已把目光放眼全球的李嘉诚,正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他已经找到了下一个投资目标。
次子套现85亿港元,香港资产再遭抛售
在香港,电讯盈科(00008,HK)可谓世人皆知,因为这家公司深深地影响着香港人的生活。公司以香港为总部,主营电讯、媒体、资讯等业务,并持有香港电讯信托及香港电讯有限公司的大部分股权,旗下员工多达2万多名。
而电讯盈科的主席正是李嘉诚的次子李泽楷。
▲电讯盈科主席李泽楷(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今日(2月13日),电讯盈科公告称,公司通过配售方式向卖方配售约8.4亿股,交易价格为10.15港元,通过此次交易,电讯盈科将出售香港电讯信托及香港电讯的股份,其持股比例也将从63.07%减少至51.97%,而套现金额也将达到85.34亿港元。
对于此次交易,电讯盈科表示,所获得资金将会用于支持公司在媒体及企业方案的核心业务的持续投资,以及其他新的策略投资。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注意到,这已经是电讯盈科本月来的第2次套现了。
在2月6日,电讯盈科还向Three UK出售了Transvision的全部股份,并套现24.32亿港元。不过,Three UK是长和实业(00001,HK)的全资子公司。长和则是李嘉诚的上市旗舰,李嘉诚为该公司主席。
从目前看,本月电讯盈科套现累计达到了109.66亿港元。
澳大利亚:李嘉诚家族的下一站
一方面,李嘉诚家族在抛售香港资产;另一方面,他们却在其他地方拓展投资版图。就目前来看,澳大利亚或许是李嘉诚的下一个大目标。
今年1月16日,李嘉诚旗下的长和实业集团、长江实业、长江基建和电能实业联合公告称,将组成财团收购澳大利亚能源集团,耗资将高达431.47亿港元。
澳大利亚能源集团包括四家独立的实体:
Multinet Gas:一家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供气企业;
United Energy:一家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供电企业;
Energy Developments:一家安全、清洁、低温室气体排放能源及远端能源解决方案的国际供应商;
Dampier Bunbury Pipeline:西澳大利亚的主要油气输送管道。
上述能源集团在2014年~2016年的税后净利润分别是11.06亿港元、2.64亿港元和12.43亿港元。
对于此次收购,李嘉诚财团成员表示,澳大利亚能源集团在澳大利亚、美国、欧洲的能源资产对投资者而言可带来具有吸引力的增长潜力,而对财团中的各公司均有益处。
事实上,长江基建已成为了澳大利亚最大的海外投资者之一。
早在1999年7月,长江基建以1亿澳元收购了澳大利亚最大天然气配气商Envestra19.97%的股份。
随后,分别拿下当时市值34亿澳元的配电商SA Power
Networks;当时市值23亿澳元的维多利亚省最大配电商Powercor;当时市值14亿澳元的墨尔本配电商Victoria Power
Networks;当时市值46亿澳元的天然气配气商Australian Gas Networks。
业务重心早已不在中国
其实,李嘉诚的投资早已不局限于香港及内地。
自本世纪起,李嘉诚便开始向英国大笔投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上半年,李嘉诚56%的投资在欧洲,其中英国是“主战场”,大约占到37%,有英国媒体甚至形容李嘉诚“买下了大半个英国”。
如今,英国近3成的天然气市场、近3成的电力分销市场和约5%的供水市场都由李嘉诚旗下公司控制。
除此之外,李嘉诚旗下公司在英投资遍布电信、港口、商业零售、地产等领域。李氏商业帝国在英国的总资产高达3900亿港元,包括3个港口、3家连锁店、1家移动运营商、1家铁路集团、1家区域电网公司、2家区域煤气公司、1家水务公司。
这一点从公司的财报中就得到来体现。长和2016年中期报告显示,长和的收入最大的来源地是欧洲,达到了49%;第二大的收入来源地为亚太地区(中国香港及中国内地除外),达到了15%;中国香港仅贡献13%的收入;而中国内地贡献收入也只有10%。
▲数据来源:长和实业2016年中期报告
可是,正是这样偏重欧洲的布局,让李嘉诚在2016年过得并不顺利。
中国证券网援引彭博亿万富豪指数称,2016年,李嘉诚的资产减少到286亿美元左右,一年缩水了13亿美元。
根据大和证券(Daiwa Securities
Group)估计,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基建集团2016年完成的并购交易规模量创下10年来新低,该集团是为长江和记实业贡献最多利润的公司。李嘉诚指望通过收购澳大利亚的Duet
Group 摆脱他的并购困境,同时也有助于李嘉诚在欧洲尤其是英国以外的地区进行多元化扩张。
▲长江基建2010年~2016年并购规模(图片来源:中国证券网)
而李嘉诚也表示,“英国脱欧已成定局,将在未来至少两三年间,为英国及欧洲带来不少负面挑战。公司在英国和欧盟有相当规模的投资及产业,但因绝大部分都是民生必需品,因此相信根基仍然稳固。”
大干8年 企业估值成长近2000倍!他让雷军赚了超30亿!如今 马云又将整个上市公司的收银台交给了他……
http://www.xcf.cn/500frb/tt/201703/t20170317_779984.htm
作者:徐盼
来源:
(ID:newfortune)
最近,在一众诸如《金刚狼3:殊死一战》、《生化危机:终章》等大IP改编的好莱坞大片夹击之下,有一部电影逆势上扬,成绩甚是亮眼。没错,相信你肯定猜到了,就是主打温情牌的电影——《一条狗的使命》。凭借上映后良好的口碑、精准的营销、超高的上座率,三管齐下拉动了其票房成绩一路飙升,成功逆袭成黑马。
除了它的导演和著名催泪电影《忠犬八公》的导演是同一个人之外,影片备受关注的原因还有一个,即这部影片上烙印着“阿里”两个字。相较于这两年不定时就被“黑出翔”的惨境,《一条狗的使命》口碑与票房的表现,多少让阿里影业扬眉吐气一番。
“一条狗”成功了,马云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但可以暂时长舒一口气的还有一个人,他便是阿里影业董事长兼CEO俞永福。
俞永福在阿里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他并非嫡系的阿里人,而是半道上路。2014年,随着UC优视全面并入阿里巴巴集团,时任UC优视董事长的俞永福正式加入阿里巴巴,出任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之后,俞永福像开挂一样,一路蹿升,先后拿下了高德地图,拿下了阿里妈妈,晋升阿里合伙人,然后成为阿里影业的董事长、CEO。
图为俞永福
有些人觉得不可思议。毕竟,对于收购来的“空降兵”,京东最多给个副总裁,百度可以进董事会,但不能进estaff,腾讯连门都不让进,管好你自己的公司就好。俞永福何德何能,马云如此器重?
5年看500个项目,27岁成为联想集团最年轻副总裁
1998年,从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企业治理专业毕业还有一年时间的时候,俞永福南下深圳,专门从事行业、政策及证券研究
。三年后,联想投资成立,他又跳槽到了联想投资,成了联想投资的创业员工之一。在联想投资,俞永福主要负责电信、新媒体、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的投资工作。
这个时候的他很拼,一个月出差20天,5年看了500个项目,每次一谈判就是十几天,这几年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一次次与企业、政府的利益分配中平衡,斡旋,解决问题。他说自己在这几年里好像喝了500瓶创业浓缩液。
俞永福曾讲过一段他与柳传志开会的经历。那次开会,大家的话题扯得越来越远,这时,柳传志让大家把讨论这件事的目的写在黑板上,很快,会议就取得统一意见。俞永福的小结是:做其它事情也要这样,一系列的问题都是这样,首先要把目标问题搞明白。这也练就了俞永福的一个职场本领——抓要点、做执行。如果同时在五个会议室举行五场会议,俞永福就算每个会议只参加五分钟,也能拿出其他人讨论几小时方得的解决方案。
最终,由于工作卖命又业绩好,2006年,不到30岁的俞永福,被任命为联想投资副总裁。
大干8年,企业估值成长近2000倍!他让雷军赚了超30亿!
27岁成为联想投资副总裁,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成绩,几乎已经可以算功成名就了。可令人意外的是,俞永福却让自己的人生轨迹拐了个大弯儿。2006年底,他从联想投资跳槽,加入到优视科技公司(后简称UC)。自此,俞永福从投资人摇身一变,成了苦逼的创业者。
对于俞永福来说,这样的决定确实有些疯狂。要知道,当时UC只有17个员工,账面上没有一分钱,员工工资都是借钱发的,几乎濒临破产,而在联想投资这边,他的年薪高达百万,他几乎是在拿自己的未来进行一项风险极高的投资。但俞永福给出的答案是,当投资人,更多是坐在池边看创业者游泳,现在的他想脱了西装自己下水试试。
加入UC,俞永福的第一任务就是找钱给公司“续命”。很快,俞永福通过自己的人脉为UC找到了风投:雷军投300万的天使资金,占UC20%的股份。这一举措解决了UC暂时的生存危机。但俞永福明白,仅仅找到一根“救命的稻草”根本不管用,还需要找到更多的钱。此后,在俞永福努力下,2007年8月,晨兴创投和联创策源又给UC联合投资1000万美元,解决了该公司发展的资金困境。
左一俞永福,左二雷军
除了拉钱,俞永福对UC的影响还体现在他高超的收购、运营和整合能力上。俞永福一上任,就开启了持续15个月的团队扩充运动,陆续收购了十几家大大小小渠道类、工具类的公司,UC的游戏业务九游、阅读业务书旗小说,发行业务PP助手均来自并购整合。
大大小小的并购与整合,使UC估值一路上涨。2009年,阿里巴巴、晨兴投资、联创策源再次给UC投下了巨资。
在一轮又一轮资本的加持之下,UC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2009年,UC浏览器实现赢利;2010年,UC成功进进海外市场。短短的8年时间内,公司估值成长了近2000倍。2014年,阿里巴巴联合UC对外宣布,阿里全资并购UC。当时的数据显示,UC的用户数已经超过5亿,海外用户超过1亿,其游戏平台九游2013年给合作伙伴的分成已经超过了3亿,成为中国第二大移动游戏平台。
阿里以43.5亿美元的价格买下UC,在当时创造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并购整合。这也让UC的天使投资人雷军成了大赢家。按照雷军本人对外界的说辞,从UC这个项目中,他本人作为天使投资人赚得了上千倍的回报,也就是说,雷军8年前投的300万,最终赚到手的金额至少超过了30亿元。
有人评论说,UC活到今日,很难说是产品做的多成功,俞永福在中间的融资、收购、运营、整合的能力功不可没。
空降阿里,马云差不多将整个上市公司的收银台交给了他!
阿里全资并购UC后,整合成立了以UC为核心的移动事业群,俞永福出任总裁,并加入阿里巴巴集团战略决策委员会。自此之后,俞永福在阿里的事业道路可以说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不到两年时间,俞永福先后坐上了众多核心职位。从UC董事长、高德总裁,再到阿里巴巴合伙人,再到主管所有主流的非电商业务,简直像是开了挂一样步入一个又一个的人生巅峰。
2014年6月并入阿里巴巴UC移动事业群后,又在三个月内宣布收购高德地图,并在2015年3月宣布UC和高德业务合并成功,俞永福也从UC董事长兼CEO后,又增加了一个高德总裁的职位。
2015年03月13日,阿里集团CEO陆兆禧在一封内部信中宣布,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俞永福正式担任高德集团总裁。
2015年3月31日,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俞永福正式兼任阿里集团旗下网络营销平台“阿里妈妈”总裁职务 。阿里妈妈虽然没有淘宝、支付宝的名气,却贡献着阿里集团一半以上的收入。
2015年12月8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新增四名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分别是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及阿里妈妈总裁俞永福、阿里巴巴集团副CFO郑俊芳、蚂蚁金服集团财务与客户资金部总经理赵颖和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总经理孙利军。
2016年6月15日,阿里巴巴集团成立“阿里巴巴大文娱版块”,旗下包括优酷土豆、UC、阿里影业、阿里音乐、阿里体育、阿里游戏、阿里文学和阿里数字娱乐事业部。俞永福出任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董事长兼CEO。
2016年8月27日,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俞永福出任阿里影业非执行董事。
2016年12月5日,阿里影业宣布俞永福兼任董事长与CEO,原CEO张强和原总裁张蔚转任联席总裁,向俞永福直接汇报。
阿里大文娱集团在阿里集团是什么地位?从上图的财报可看出,它是阿里巴巴除电商和阿里云业务外最核心的业务范畴,且阿里大文娱2016年第三季营收达36亿元,高于阿里云的14.93亿元。尽管阿里大文娱当季亏损达到22.47亿元,但不可否认,目前除了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管辖的电商业务外,俞永福管辖的阿里大文娱业务是阿里集团当前第二大核心业务。
最新的消息是,3月14日,阿里巴巴影业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俞永福通过内部邮件宣布,阿里影业与阿里巴巴大文娱将达成多项战略合作。同时,原优酷土豆旗下的合一影业团队将整合加入阿里影业。
阿里大文娱是个非常复杂的盘子,内部效率有问题,资源也多有重叠,但俞永福能在一年多快速主掌整合,确实为阿里集团化解了许多风险,创造了缓冲。对于俞永福来说,能否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成功,延续到大文娱集团之中,这将成为俞永福职业生涯的一下场关键战役。
大干8年 企业估值成长近2000倍!他让雷军赚了超30亿!如今 马云又将整个上市公司的收银台交给了他……
http://www.xcf.cn/500frb/tt/201703/t20170317_779984.htm
最近,在一众诸如《金刚狼3:殊死一战》、《生化危机:终章》等大IP改编的好莱坞大片夹击之下,有一部电影逆势上扬,成绩甚是亮眼。没错,相信你肯定猜到了,就是主打温情牌的电影——《一条狗的使命》。凭借上映后良好的口碑、精准的营销、超高的上座率,三管齐下拉动了其票房成绩一路飙升,成功逆袭成黑马。
除了它的导演和著名催泪电影《忠犬八公》的导演是同一个人之外,影片备受关注的原因还有一个,即这部影片上烙印着“阿里”两个字。相较于这两年不定时就被“黑出翔”的惨境,《一条狗的使命》口碑与票房的表现,多少让阿里影业扬眉吐气一番。
“一条狗”成功了,马云终于可以松口气了。但可以暂时长舒一口气的还有一个人,他便是阿里影业董事长兼CEO俞永福。
俞永福在阿里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他并非嫡系的阿里人,而是半道上路。2014年,随着UC优视全面并入阿里巴巴集团,时任UC优视董事长的俞永福正式加入阿里巴巴,出任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之后,俞永福像开挂一样,一路蹿升,先后拿下了高德地图,拿下了阿里妈妈,晋升阿里合伙人,然后成为阿里影业的董事长、CEO。
图为俞永福
有些人觉得不可思议。毕竟,对于收购来的“空降兵”,京东最多给个副总裁,百度可以进董事会,但不能进estaff,腾讯连门都不让进,管好你自己的公司就好。俞永福何德何能,马云如此器重?
5年看500个项目,27岁成为联想集团最年轻副总裁
1998年,从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企业治理专业毕业还有一年时间的时候,俞永福南下深圳,专门从事行业、政策及证券研究
。三年后,联想投资成立,他又跳槽到了联想投资,成了联想投资的创业员工之一。在联想投资,俞永福主要负责电信、新媒体、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的投资工作。
这个时候的他很拼,一个月出差20天,5年看了500个项目,每次一谈判就是十几天,这几年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一次次与企业、政府的利益分配中平衡,斡旋,解决问题。他说自己在这几年里好像喝了500瓶创业浓缩液。
俞永福曾讲过一段他与柳传志开会的经历。那次开会,大家的话题扯得越来越远,这时,柳传志让大家把讨论这件事的目的写在黑板上,很快,会议就取得统一意见。俞永福的小结是:做其它事情也要这样,一系列的问题都是这样,首先要把目标问题搞明白。这也练就了俞永福的一个职场本领——抓要点、做执行。如果同时在五个会议室举行五场会议,俞永福就算每个会议只参加五分钟,也能拿出其他人讨论几小时方得的解决方案。
最终,由于工作卖命又业绩好,2006年,不到30岁的俞永福,被任命为联想投资副总裁。
大干8年,企业估值成长近2000倍!他让雷军赚了超30亿!
27岁成为联想投资副总裁,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成绩,几乎已经可以算功成名就了。可令人意外的是,俞永福却让自己的人生轨迹拐了个大弯儿。2006年底,他从联想投资跳槽,加入到优视科技公司(后简称UC)。自此,俞永福从投资人摇身一变,成了苦逼的创业者。
对于俞永福来说,这样的决定确实有些疯狂。要知道,当时UC只有17个员工,账面上没有一分钱,员工工资都是借钱发的,几乎濒临破产,而在联想投资这边,他的年薪高达百万,他几乎是在拿自己的未来进行一项风险极高的投资。但俞永福给出的答案是,当投资人,更多是坐在池边看创业者游泳,现在的他想脱了西装自己下水试试。
加入UC,俞永福的第一任务就是找钱给公司“续命”。很快,俞永福通过自己的人脉为UC找到了风投:雷军投300万的天使资金,占UC20%的股份。这一举措解决了UC暂时的生存危机。但俞永福明白,仅仅找到一根“救命的稻草”根本不管用,还需要找到更多的钱。此后,在俞永福努力下,2007年8月,晨兴创投和联创策源又给UC联合投资1000万美元,解决了该公司发展的资金困境。
左一俞永福,左二雷军
除了拉钱,俞永福对UC的影响还体现在他高超的收购、运营和整合能力上。俞永福一上任,就开启了持续15个月的团队扩充运动,陆续收购了十几家大大小小渠道类、工具类的公司,UC的游戏业务九游、阅读业务书旗小说,发行业务PP助手均来自并购整合。
大大小小的并购与整合,使UC估值一路上涨。2009年,阿里巴巴、晨兴投资、联创策源再次给UC投下了巨资。
在一轮又一轮资本的加持之下,UC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2009年,UC浏览器实现赢利;2010年,UC成功进进海外市场。短短的8年时间内,公司估值成长了近2000倍。2014年,阿里巴巴联合UC对外宣布,阿里全资并购UC。当时的数据显示,UC的用户数已经超过5亿,海外用户超过1亿,其游戏平台九游2013年给合作伙伴的分成已经超过了3亿,成为中国第二大移动游戏平台。
阿里以43.5亿美元的价格买下UC,在当时创造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并购整合。这也让UC的天使投资人雷军成了大赢家。按照雷军本人对外界的说辞,从UC这个项目中,他本人作为天使投资人赚得了上千倍的回报,也就是说,雷军8年前投的300万,最终赚到手的金额至少超过了30亿元。
有人评论说,UC活到今日,很难说是产品做的多成功,俞永福在中间的融资、收购、运营、整合的能力功不可没。
空降阿里,马云差不多将整个上市公司的收银台交给了他!
阿里全资并购UC后,整合成立了以UC为核心的移动事业群,俞永福出任总裁,并加入阿里巴巴集团战略决策委员会。自此之后,俞永福在阿里的事业道路可以说是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不到两年时间,俞永福先后坐上了众多核心职位。从UC董事长、高德总裁,再到阿里巴巴合伙人,再到主管所有主流的非电商业务,简直像是开了挂一样步入一个又一个的人生巅峰。
2014年6月并入阿里巴巴UC移动事业群后,又在三个月内宣布收购高德地图,并在2015年3月宣布UC和高德业务合并成功,俞永福也从UC董事长兼CEO后,又增加了一个高德总裁的职位。
2015年03月13日,阿里集团CEO陆兆禧在一封内部信中宣布,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俞永福正式担任高德集团总裁。
2015年3月31日,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俞永福正式兼任阿里集团旗下网络营销平台“阿里妈妈”总裁职务 。阿里妈妈虽然没有淘宝、支付宝的名气,却贡献着阿里集团一半以上的收入。
2015年12月8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新增四名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分别是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及阿里妈妈总裁俞永福、阿里巴巴集团副CFO郑俊芳、蚂蚁金服集团财务与客户资金部总经理赵颖和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总经理孙利军。
2016年6月15日,阿里巴巴集团成立“阿里巴巴大文娱版块”,旗下包括优酷土豆、UC、阿里影业、阿里音乐、阿里体育、阿里游戏、阿里文学和阿里数字娱乐事业部。俞永福出任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董事长兼CEO。
2016年8月27日,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俞永福出任阿里影业非执行董事。
2016年12月5日,阿里影业宣布俞永福兼任董事长与CEO,原CEO张强和原总裁张蔚转任联席总裁,向俞永福直接汇报。
阿里大文娱集团在阿里集团是什么地位?从上图的财报可看出,它是阿里巴巴除电商和阿里云业务外最核心的业务范畴,且阿里大文娱2016年第三季营收达36亿元,高于阿里云的14.93亿元。尽管阿里大文娱当季亏损达到22.47亿元,但不可否认,目前除了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管辖的电商业务外,俞永福管辖的阿里大文娱业务是阿里集团当前第二大核心业务。
最新的消息是,3月14日,阿里巴巴影业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俞永福通过内部邮件宣布,阿里影业与阿里巴巴大文娱将达成多项战略合作。同时,原优酷土豆旗下的合一影业团队将整合加入阿里影业。
阿里大文娱是个非常复杂的盘子,内部效率有问题,资源也多有重叠,但俞永福能在一年多快速主掌整合,确实为阿里集团化解了许多风险,创造了缓冲。对于俞永福来说,能否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成功,延续到大文娱集团之中,这将成为俞永福职业生涯的一下场关键战役。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