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民幣又將大貶?存戶自保三對策

2015-03-30  TCW
 
 

 

人民幣匯率,將上演去年上半年無預警的大跌走勢?

這個示警論調,來自中央銀行的最新數據。

根據央行公布,代表國內散戶資金動向的二月份國內DBU(外匯指定分行)人民幣存款餘額來到二千 六百六十億五千四百萬元,創下歷史新高,反觀代表法人資金動向的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卻降至五百二十七億一千一百萬元,不但連兩月下滑,且創下近五個月以來最低紀錄。

對於OBU人民幣存款不升反降,各界普遍的解釋是,法人基於避險操作的考量,喜歡握有強勢貨幣,才轉向美元,將人民幣大額定存單解約。

這也讓專家頻頻示警:中國官方強烈干預人民幣匯率,無法以一般市場機制來評估其走勢。因此,去年上半年,人民幣從六.○五元無預警重挫至六.二五元兌一美元,不僅持有人民幣資產的投資人損失慘重,眾多投資人民幣TRF(編按:「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即銀行與客戶「對賭」未來匯率方向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散戶、中小企業主,更是血本無歸,讓金管會大為震怒,直接勒令部分銀行業者暫停該業務。

主打企業金融業務的台灣工銀副董事長駱怡君觀察,最近不管和客戶或銀行同業交流時,一談到人民幣相關議題,普遍「餘悸猶存」,且異口同聲指出,針對人民幣進行避險操作的部位會比去年大。

企業端對去年人民幣暴跌的陰霾,事隔一年後尚未完全退散;台灣散戶一窩蜂搶人民幣存款的瘋狂程度,卻只增不減,無怪乎有人擔心,去年的悲劇是否重演。

新存戶注意短期、高利的新方案,風險大

今年各銀行吸收一般存戶人民幣存款的利率方案,更出現一個特殊現象:有別於昔日人民幣高利定存以「階梯式利率」(存越久、利率越高)為主的情況,今年卻是「期間越久、利率越低」的方案激增。

舉例來說,花旗銀行推出十四天、一個月兩種選擇,四月十日前,十四天期人民幣定存年利率三.八八%,一個月則為三.六八%;公股行庫中,人民幣業務數一數二的兆豐銀行,人民幣定存一個月利率達四.一%,三個月僅三.六%;連去年較少積極耕耘人民幣存款業務的土銀,也加入這波短打戰,祭出一個月三.九%的利率。

銀行界到底在打什麼如意算盤?一位銀行業高階主管坦承,中國的企業客戶借貸需求高,國銀在當地分行的存款量,供不應求,只好標榜短天期即可賺取高利息的人民幣定存專案,在台灣迅速「吸金」後再轉到中國拆借。

這個現象,反映的是中國企業信用評等不佳,其財務困境遲遲未根治,尤其今年以來中國降息、降準,企業的流動性風險進一步升溫。台灣金融業者的借貸門檻相對低,成為陸企「應急」的重要融資管道,等於將其結構性風險轉嫁給台資業者。

花旗投顧負責人王進彰說,目前的情勢下,買進高利息人民幣,就與投資配息率五.五%到六%的高收益債券(垃圾債券),相去不遠。「正因為人民幣的跌價風險和(高收益債券)企業違約的風險差不多,所以才會配比較高的利息給投資人。」

中長期而言,美元獨強趨勢確立,但若比較美元、人民幣定存的報酬率,就會發現,法人「錢」進美元,不只是基本的匯率避險操作,也因為計入匯差造成的損益後,長期而言,美元的投報率仍優於人民幣(見下表),也難怪法人一發現人民幣苗頭不對,就「琵琶別抱」,轉向美元。

搶短族小心未來兩到三個月,波動高

只不過,一般散戶可能無法像法人一樣,隨時掌握國際情勢和最新資訊,若想賺取人民幣高利息,又要保護資產,受傷程度降至最低,該如何操作?

王進彰說,以今年來說,(人民銀行)會格外小心干預人民幣匯率,以保護國內經濟。所以他估計,今年人民幣僅會微幅貶值,不至於出現像澳洲等原物料大國貨幣的驚人跌幅。

台新銀行理財商品處協理劉佳儀也建議,人民幣匯率中長期上升格局未變,持人民幣存款的投資人,今年毋須恐慌拋售。

但若想「打帶跑」投資人民幣,就有可能要承受短期「賺了利差,賠了匯差」的風險。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認為,過往幾年中國官方實施「剛性兌付」政策(編按:當信託產品出現風險,無論如何,業者都要給投資者本金和收益),一旦企業有財務危機,政府多半會出面收拾殘局,如今已開始打破,允許個別企業違約,這也讓未來兩到三個月內,人民幣下行風險都偏高。

穩健族這樣做增持美元,人民幣別逾25%

當然,相對低點也可以視為考慮逢低進場的時間點。劉佳儀指出,今年第二季到第三季期間,人民幣可能因為美國啟動升息循環,再度承壓,來到相對低點,屆時可分批布局。 不過,為了將人民幣跌價所帶來的傷害降至最小,做好資產配置才是上策。劉佳儀認為,投資人持有美元可達到六成,剩下四成再考慮適度配置人民幣。星展銀行消費金融處長孫可基則建議,人民幣的持有比重皆不宜超過二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