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出爐的報告顯示,一三年大腸癌新增人數破一.五萬人,蟬聯新增癌症人數第一名。專家指出,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非常好,呼籲民眾應定期篩檢。 國民健康署日前發布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二○一三年癌症新發生人數為九萬九一四三人,比一二年增加二四四九人,每五分十八秒就有一人罹癌,癌症時鐘又往前撥快了八秒。 其中,其中最令人矚目的要屬大腸癌,國內罹患大腸癌人數在一三年新增一萬五一四○人,八度奪下癌症新發生人數第一名。臨床診間也發現,越來越多年輕族群成為大腸癌的受害者。 大腸癌橫行台灣的原因為何?首先自然與飲食環境脫不了關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主任王輝明解釋,環境中的致癌物增加是主要殺手,舉例來說,夜市就是個「汙染環境」,因為超過一五○度油炸含有脂肪食物兩分鐘,就會有致癌物,夜市許多油一炸再炸,早就超過這個標準,尤其紅肉的影響更是嚴重。 嗜吃紅肉、燒烤風險高 世界衛生組織(WHO)肉品致癌風險評估報告,將香腸、火腿、熱狗等加工食品列為一級致癌物,紅肉則為2A等級的「極可能讓人類致癌物」。研究也發現,每天吃五十克加工肉品(不到兩條培根),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增加一八%,相當驚人。 這其實也對應到大家常說「吃紅肉不好」的說法,王輝明解釋,高等動物是食物鏈後端者,所以當環境汙染增加,其體內所累積的致癌物如戴奧辛、硝基氟喃等也增加。此外,他曾經訪談幾位三十歲以下年輕患者的飲食習慣,發現共通點都是喜歡吃燒烤肉食。 第二個主因則是因糞便潛血檢查的日益普及,某種程度而言,這個讓大腸癌罹患人數增加的原因,倒可用正面解讀,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黃約翰說,早期癌症並無症狀,篩檢在此時幫了大忙,近來第零期到第二期的早期患者增加二到三成。 黃約翰強調,早發現、早治療效果非常好,癌症已經不一定是絕症,第零到一期的五年存活率都高於八成,第二期則約七成,第三期則約六成,第四期就只剩下一二%。 國健署報告也顯示,癌症篩檢的病人中,有九四.二%是早期病變,治療後的效果非常好;不是經由癌篩而發現的患者中,只有四三.一%是早期,顯示癌篩的重要性。 吃素者發病機率較低 但偏偏從分析報告來看,國人似乎不愛做檢查,五十歲到七十四歲免費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篩檢率不到一半;而男性比女性更不愛篩檢,這其實錯失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機會。 許多人不篩檢是怕篩出來如果是癌症,人生就將變調。黃約翰說,並非如此,目前大腸癌手術方式有健保給付的內視鏡,和自費二十萬到二十五萬元的機器人手臂,兩者效果都不錯。整體而言,台大病患九五%可以不用裝人工肛門。 嘉義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黃文詩,則是使用獨創的單切口腹腔鏡微創手術,以往腹腔鏡要三到五個小切口,再開五到十公分的大切口來做手術,而此項技術傷口僅四到五公分,減少疼痛時間,肛門保留達九五%以上。 好的治療可以讓存活率變高,但根本的預防方式,還是得回到日常生活飲食。美國醫學會雜誌研究顯示,與非素食者相比,素食者的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是○.七八倍,奶素者則是○.八二倍,偶爾會吃魚的素食者則是○.五七倍。簡單說,以上這些族群發生大腸癌的機率,都低於一般人。 這是否意味著吃素比較好?一生倡導素食的王輝明說,素食的優點是可多吃天然蔬果,如果吃素卻又是高油炸和加工食品,仍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蔬食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新鮮蔬果也可以增進腸道蠕動。 遠離大腸癌,其實不難,你做到了嗎? 撰文 / 林思宇 |
每經記者 曾劍 每經編輯 楊軍
連日來,股價閃崩的浪莎股份(600137,SH)成為A股市場關註的焦點。對於其閃崩的原因,市場眾說紛紜,其中有人歸之於證監會將對長期沒有現金分紅的公司進行嚴格監管,而連續19年沒有分紅的浪莎股份可能是重點監管對象,由此引發資金出逃。
浪莎股份作為一家A股上市公司,長達19年沒有分紅,這是事實,被一些市場人士稱為“鐵公雞”。其背後透露出來的是浪莎股份的歷史遺留、業務單一和轉型步驟緩慢等問題。
對此,浪莎股份董秘馬中明昨日(12月10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不僅僅是投資者關心的問題,監管層在這方面也十分關註。公司通過借殼上市,前期遺留諸多歷史原因,使公司分紅未達到條件,並不是外界所說的“鐵公雞”。分紅這一塊也是公司未來需要加強的,將盡力保障投資者利益。
12月6日,針對投資者在互動平臺的問詢,浪莎股份直言,公司一直沒分紅是歷史原因,公司重組借殼長江控股上市後,母公司遺留1.6億元報表虧損。
回顧浪莎股份上市的歷史,其前身為長江控股,於1998年上市,上市之後的第一年就因為主營業務成本上升而虧損。此後,該公司分別在1999年、2001年虧損。2002年,長江控股曝出原重組單位四川泰港涉嫌利用對公司進行資產重組,騙取公司提供貸款擔保,詐騙金融機構巨額貸款。根據當時公告,截至2002年9月26日,公司為原重組單位四川泰港及其控股企業、關聯企業提供擔保被訴金額,余額為1.43億元,占公司凈資產(2002年6月30日)總額的165.2%。2002年,長江控股每股虧損近11元,創下當時A股之最。
上市後的前幾年,長江控股處於虧損狀態,根本沒錢進行分配。2003年,靠政府補貼,長江控股艱難保殼,但由於主營業務停滯,2004年、2005年均告虧損,到2006年中期,公司凈利潤仍虧損882萬元,再度面臨暫停上市風險。
在長江控股焦頭爛額之際,作為“救世主”的浪莎控股出現了。2006年5月,浪莎控股與宜賓市國資公司簽署協議,以7000萬元受讓長江控股3467.13萬股國家股。此後,浪莎控股將旗下浪莎內衣100%股權作價6862萬元註入上市公司。同時,再度依靠政府補貼,長江控股2006年勉強扭虧為盈,化解暫停上市風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在浪莎控股入主前夕,由於長期虧損,長江控股實際已是“資不抵債”。據長江控股2006年年報,上市公司報告期末總資產只有2.2億元(調整後),凈資產為負2.63億元(調整後)。在“合並報表未分配利潤”(以下簡稱未分配利潤)一項,公司報告期末的數據為負5.94億元,“母公司未分配利潤”為負5.97億元。
自浪莎股份借殼後的10年里,上市公司9年盈利,只在2015年虧損。記者合計算來,浪莎股份這10年實現凈利潤總額約為4.46億元。
根據《公司法》和浪莎股份公司章程,公司凈利潤分配順序首先是彌補公司上年虧損,其次是提取法定盈余公積,然後是提取任意盈余公積,然後才是支付普通股利。由於公司未分配利潤為負,因此,翻閱浪莎股份上市後公告可看到,公司每一年的未分配利潤使用計劃均是:彌補以前年度虧損。
在註入浪莎內衣之時,浪莎控股曾承諾,將保證重組後的上市公司2007~2009年的扣非凈利潤分別不低於1120.2萬元、1400.25萬元、1750.31萬元。浪莎控股正式入主當年(2007年),更名浪莎股份的上市公司也在盈利上完成了大翻身。報告期,憑借資產處置收益、債務重組收益等,上市公司實現凈利潤2.99億元。到2007年末,浪莎股份“未分配利潤”為負1.44億元,“母公司未分配利潤”為負1.61億元。
此後盈利的浪莎股份到2012年,其“未分配利潤”終於扭負為正,為138.77萬元。但“母公司未分配利潤”依然高達負1.6億元。在借殼後的幾年時間里,浪莎股份未能從主要經營載體子公司浪莎內衣手中拿到任何分紅,這導致上市公司無法填補母公司的虧損。
浪莎股份則以上市公司分紅以母公司報表為準,“母公司未分配利潤”為負為由,宣布公司不進行利潤分配。
賺了錢,卻沒拿到錢的情況直到2015年才有了改變。2015年的虧損,導致浪莎股份“未分配利潤”再度為負數,但公司“母公司未分配利潤”卻大幅減少至6085.29萬元。
浪莎股份“母公司未分配利潤”2015年減少得益於子公司浪莎內衣的貢獻。浪莎內衣2015年實現營業收入2.05億元,凈利潤虧損2023.55萬元。雖業績虧損,但浪莎內衣當年向浪莎股份現金分紅高達1億元。
2016年,浪莎內衣實現營業收入2.69億元,凈利潤1178.32萬元,但向浪莎股份現金分紅3000萬元。截至2016年末,浪莎股份“未分配利潤”為429.49萬元,“母公司未分配利潤”為負2917.74萬元。
據浪莎股份近日在互動平臺上所稱,目前“母公司未分配利潤”仍有近1500萬元需要彌補。公司表示,若2017年度公司完成既定經營計劃,浪莎內衣第三次向母公司分紅彌補完成其1417.74萬元的虧損後,上市公司未分配利潤及母公司未分配均轉為正數,預計2018年度公司就可以進行現金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