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兩岸三地中,台灣的航空股因為受惠兩岸航線的高獲利,本益比領先同業。 相較於華航、長榮航有近四成營收來自貨運業務,以客運為主、鎖定亞洲航線的復興航空,經營績效明顯更勝一籌。待新機隊陸續加入營運後,業績可望更上一層 樓。 撰文‧周岐原 當景氣降溫疑慮增加,台股反彈也有氣無力。若大盤修正趨勢不息,因政策開放受惠的產業,挹注效果值得投資人多加觀察。因為有政策加持,產業往往會打開更大 的市場,對應在經營基本面上,個股業績也將出現大幅成長、獲利能力躍升的機會;航空產業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由於政府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兩岸通航,在二○○九年至一○年景氣回升期間,國內航空股曾出現強勁漲勢,當時華航最高漲到二十六.一五元,長榮航也來到三十 七.三元,雙雙創近年新高。然而今年國際油價明顯上漲,成本壓力使運輸業獲利受限;加上歐、美經濟復甦不振,上半年各航空公司的財報表現都不如去年。 買新機擴充規模 配合「黃金十年」政策 準備大賺陸客財像是德國漢莎航空(Lufthansa),雖然上半年營收仍成長,但虧損金額已達兩億歐元,相當於比去年同期上升九八%;至於華航、長榮 航,前九個月營收已出現負成長,獲利能力也嚴重衰退,華航上半年的合併營業利益率更不到一%。在獲利衰退的影響下,華航與長榮航股價連番回檔,目前股價都 停留在季線以下。 在大環境局面不利時,政府提出「黃金十年」政策願景,其中一項目標是準備在五年內,增加中國來台旅客至每年一千萬人次。同時,也將簡化陸客來台手續、增加 國際旅館與航空公司機隊。這一系列政策,都有助於提升國內航空業競爭力,若政策順利開展,未來航空股的動能,可望比亞洲其他業者更強。 在國內,華航、長榮航是航空業界的代表;至於十一月初掛牌的復興航空(簡稱復航),則是定位在亞洲地區中、短程航線的航空公司。由於兩岸航線的客、貨運載 情況十分理想,復航去年提出長期換機規畫,第一波訂購的八架客機,預定於一二年至一六年陸續交機,若加上今年訂購的新客機,未來新機加入營運後,整體規模 將進一步擴充,一八年機隊數量可望達三十二架,帶動營收、獲利的成長。 客運貢獻要營收 燃油成本較低占優勢 將持續開發兩岸航線復航的營收貢獻中,有四分之一來自國內客運、國際客運占三三%、兩岸客運占三二%,來自貨運及其他營收者僅有一成。以客運為主的復航, 和華航、長榮航營運比重十分不同,這是該公司營運特色,但也為復航因應高油價成本壓力,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從獲利表現看,去年三家航空的合併營業利益率,介於一○.八%至一二.四%。但今年上半年,除了復航小幅衰退到八.九%,稅後EPS仍有○.七二元,原來 獲利大幅領先的華航、長榮航,本業獲利均快速滑落,華航上半年稅後EPS甚至小虧○.一四元。兩者獲利衰退,主因是貨運營收比重接近四成,在國際貨運市場 衰退下,整體營收自然受到影響。 另一個因素是成本,經營許多歐、美航線的華航與長榮航,燃油支出約占成本四○%。相較之下,以亞洲定期、包機航線為主的復航,燃油支出只占成本二八. 二%,%,在去年油價低檔期間,支出甚至一度低到只占二三.五%,顯得節省許多。綜合比較,復航一開始就選擇利基市場經營,鎖定亞洲及兩岸客運的模式,明 顯為其創造相對出色的經營績效,尤其目前復航的負債比率不到五○%,相對於華航、長榮航七○%以上,復航的財務體質更加健全。 值得注意的是,為復航貢獻三二%營收的兩岸航線,占復航的獲利比重卻接近五○%,是最重要的獲利來源。若復航能在兩岸拓展更多路線,對獲利將更有加分效 果。 據了解,掛牌之後復航即將取得安徽合肥、江蘇徐州、廣西南寧、浙江杭州、湖北武漢等新據點,分別由高雄、桃園機場出發,未來直航班次將由現行每周三十二 班,擴增到四十四班。 此外,受到台日之間「開放天空」政策帶動,目前每周包機航次約二十班的復航,有機會新增加福岡、琉球、大阪等新航線,拓展東北亞的營收比重。估計自明年上 半年開始,積極擴增班次的效益,將逐漸顯露在復航的營收數字上。 其實,亞太地區的航空運輸市場,本來就是全球航空業顯著的亮點。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先前就做出預估,表示亞洲的航空客運業務,將是全球成長最穩 定的區域。而在中、短程航線對獲利較有幫助的情況下,專注客運的復航業績可望較穩定。 而且在近年兩岸開放帶動下,市場給予航空雙雄的本益比,已經略高於大中華區其他對手。如國泰航空目前本益比四倍,在H股掛牌的中國國際航空、東方航空,本 益比分別只有四.五五倍、五倍。但相較於本益比六.四倍的華航、五倍的長榮航,復航目前本益比約十倍,而且近年的經營獲利績效佳,又有新機隊、新航線陸續 加入,未來掛牌後,長線的投資價值將相當可觀。 三大航空公司復航獲利能力最強股票代號 公司去年稅後EPS(元) 上半年稅後EPS(元) 前9月累計營收(億元) 累計營收年增率(%) 去年營業利益(%) 上半年營業利益率(%) 收盤價(10/25,元)2610 華 航 2.31 -0.14 988 -4.6 10.84 0.06 14.90 2618 長榮航 4.06 0.11 772 -1.9 12.43 3.21 19.70 6702 復 航 1.91 0.72 65 4.5 11.65 8.94 22.00 |
||||||
現在大家想到的零售通路第一個威脅,都是電子商務。然而專家表示,以「食品雜貨加百貨公司」模式經營的超級購物中心崛起,它對於小型量販商的威脅,其實比電子商務還大。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霍塔克蘇(Ali Hortacsu)和席弗森(Chad Syverson)指出,過去二十年來,美國的零售業因為一種截然不同的新銷售通路興起,而發生巨大的改變。 第一時間大家所想到的,可能會是網路購物所帶來的衝擊;然而,他們指的並不是電子商務。 四大零售業銷售額勝電商 霍塔克蘇和席弗森在《經濟觀點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nes) 一篇新發表的文章中說,造成零售業改變最大的原因,是量販俱樂部(warehouse club)和超級購物中心(supercenter)的崛起。 上述造成衝擊代 表的例子,包括廣為 人知的量販俱樂部 好市多(Costco)和 山姆俱樂部(Sam's Club),以及在沃爾 瑪購物商場看到的 「食品雜貨加百貨公司」模式。 在零售業中,量販俱樂部與超級購物中心的規模確實很龐大,光是四家最大的零售業者,二0二一年的零售銷售額占零售總額的比率,高達近八%,比同年電子商務的零售銷售總額多出將近五0%。 當然,霍塔克蘇和席弗森文章的根據是歷史數據,而二0一二年已經是三年前的事,但量販巨獸鯨吞零售市場的趨勢還在繼續。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Census Bureau)的數據,美國電子商務占總零售銷售的比率,從一二年以來的確持續成長,但還未達到八%。 電子商務仍處於萌芽期 目前好市多的市值約有七一0億美元,即使有許多直接競爭的重量級對手,但仍是領先市場的連鎖量販俱樂部;亞馬遜現在的市值高達三一四0億美元,所有業者在 線上零售方面都遠遠落後它,而且亞馬遜還擁有利潤較高的非零售事業「亞馬遜網路服務(Amazon Web Serxices)」,因此即使亞馬遜此刻並不著力於營收,但未來的成長性,勢必會領先其他對手。 然而,如果要解釋何以許多購物商場和百思買(Best Buy) 之類的小型量販連鎖商,近幾年來營運舉步維艱,量販俱樂部和超級購物中心的罪過,恐怕不下於電于商務。 當然,電子商務仍處於萌芽期,未來零售業要面對的數位破壞(digital disruption),肯定會比截至目前碰到的更加嚴重, 只是這個過 程,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 根據截至目前人口普查局電子商務資料呈現的趨勢,可以發現,零售市場中銷售金額較大的類別,透過電子商務銷售的比率都不算高。 實體加線上未來產業樣貌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預期會最晚數位化的產品,恰好是截至目前銷售額最大的類別:「衣服、飾品與鞋」、「藥品、健康與美容」以及「食品與飲料」,而這三類產品的線上銷售,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與挑戰。如何克服這些挑戰,或能不能克服挑戰,將決定未來零售業的樣貌。 現在我們可以推論的是,「全通路」(omnichannel)零售,亦即「實體加線上」,會成為這些零售業未來的樣貌;但是在一九九0年代初期,有誰能夠料到,巨大、像倉庫般的量販商場,將會是零售業未來的樣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