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18 AppleDaily
GEM,寶石也,但亦是 Growth Enterprise Market的簡稱,即創業板市場。過去幾年,持有 GEM股票,三殼眼淚。
■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年報或季報,例牌有 1段講述創業板的特色:為帶有高投資風險的公司提供 1個上市的市場。
現在,多了 1個「特色」:創業板股份共 284隻,有 32隻停牌中。股市雖非處於無驚歲月,但現亦非傾頹之秋,每 9隻股票竟然有 1隻停牌。國際金融中心,云乎哉!
■反映創業板股價的指數是「標普?港交所創業板指數」( HKSPGEM指數)。指數以 03年 4月 14日的 940.80做基數,昨收 892.83,兩年多以來只跌 5%,較生指數期內升幅 65%跑輸甚多,但看來並未令人重傷。
只不過, HKSPGEM指數由 03年 4月起計算,並未反映早年的淒涼情況。原來的創業板指數,在 00年 3月 20日推出,基數 1000,最高曾見 1045,到 03年 4月 13日最後「報價」時,已削掉 9成,餘下 109點。 00年 3月,正是 Tom Group( 2383)前身 Tom.com( 8001,人稱「貪多金」)掛牌之時,當時紅紅火火,飆上 15.35元,昨日 1.39元, 5年下來,跌勢大致與其他創業板股份同步。
■兩周前「趣味系列」文尾寫過, 700萬元可以用來做甚麼,包括可以買起 1隻創業板股份。買起 1隻股票不必用 700萬元, 600萬元足夠有餘。
現時市值最小的創業板股份,是盛 ( 8108),僅 580萬元,業務是電腦軟件供應, 00年 7月以每股 0.50元招股, 5年下來,又配股,又供股供完又供,又合股,也不知如何 adjust當年的招股價。另外有 4隻創業板股份,每隻市值都不超過 1000萬元。創業板「 5小」股份,總值 4000萬元「有找」。和記黃埔( 013)大班霍建寧,去年來自和黃的收入 1.366億元, 1年收入足以「買起」 17隻市值最小的創業板股份。
■主板股份,也有 1隻可以打入「 5小」,就是嘉禹國際( 1226),本周三剛剛有新聞發布,更換投資經理。嘉禹市值僅 822萬元,公司業務屬投資, 02年 9月以每股 0.50元招股,發售 5620萬股,扣除上市費用,所得淨額僅千餘萬元,至今未嘗再集資,難明上市有何作用,亦難明上市初期股價炒上 NAV的 3倍以上(投資類股份股價一般不可能高於 NAV)。當年最高價 1.48元,現時 0.11元, 1折有交易。上月 23日寫過,金匡企業( 286)是上市公司中員工最少的, Two only,嘉禹平金匡紀錄,員工亦是兩丁。
●三國時代,劉備有軍師龐統(曾助周瑜火燒曹操的連環船),姓龐名統沒有特別,姓范名統則諧音有趣。下周講講姓名、譯名趣料。
何車
![]() | 新富證券有限公司 | RM 2001-2006 COSCO TOWER 183 QUEEN'S ROAD CENTRAL HONG KONG | 19,266,000 | 8.37%![]() |
![]() | 平安證券有限公司 | RM 401 AON CHINA BUILDING 29 QUEEN'S ROAD CENTRAL HONG KONG | 13,326,000 | 5.79%![]() |
![]() | 金利豐證券有限公司 | SUITE 2801 28TH FLOOR ONE INTERNATIONAL FINANCE CENTRE 1 HARBOUR VIEW STREET CENTRAL HONG KONG | 11,276,000 | 4.90%![]() |
![]() |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 | CUSTODY & CLEARING, HSBC SEC. SERVICES 5/F TOWER 1 HSBC CENTRE 1 SHAM MONG ROAD KOWLOON | 3,184,000 | 1.38%![]() |
![]() | 凱基證券(香港)有限公司 | 27/F ICBC TOWER CITIBANK PLAZA 3 GARDEN ROAD CENTRAL HONG KONG | 2,774,000 | 1.20%![]() |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1/599310.html
于创业板公司高管在上市之初即掀起密集的“辞职浪潮”这一现象,市场关注角度与评价涉及的方面很多,诸如经营 者的“短期行为”问题,诸如经营者的信心危机与投机动机问题,诸如创业高管们的诚信品质与公德缺失问题,等等。与这些关注相伴的是市场各方对辞职高管的 “道德审视”,认为这一行为本身对上市公司利益构成了伤害,对相关行业、对创业板的健康成长构成了伤害,使得人们对创业板承载的培育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希 望臻于破灭。
应该说,上述质疑都有道理:
创业板公司高管辞职体现的是经营者自身的短期行为吗?——当然是。这些辞职高管大多是上市公司的主要创业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是企业家的人格 化,就长期而言,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投资就是对企业家们的投资,市场期待的是被投资公司高管、同时也是公司的股东们借上市契机带领公司快速成长,而这些高 管在上市不满一年却选择了辞职,这不是“短期行为”是什么?
辞职高管们是在进行投机吗?一系列的观察证实高管辞职的目的是为了减持股份进行套现,而且,高管的辞职行动显示其减持愿望如此迫不及待。如果排除出 于慎重的战略安排原因或者持股者急需资金进行套现等原因,那些上市不到一年即期待着套现并着手进行规划与安排的高管们,不是投机又是什么?
高管辞职对上市公司、对市场会造成伤害吗?毫无疑问!高管股东减持股份释放出的是对未来股价表现信心不足的信号。每一家创业板公司在上市之初向投者 描绘了未来成长的美好图画,创业板上市如同一艘初入海洋的舰艇刚刚启航,但就在此时舰艇的舵手们却因为自己的利益计算逃逸了,还有什么比这类“事件”更能 对舰艇、对舰船上的乘客造成伤害吗?因此,无论从上市公司健康成长、从投资者、以及创业板市场各个层面来看,创业板公司高管密集辞职,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都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在辞职高管进行“道德拷问”之后,笔者不得不指出的是,我们更需关注的应该还是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创业板高管们甘冒市场道德诘难而选择辞职以等待尽快套现?
创业板高管“辞职潮”的背后缘于“信息不对称”之下优势方的高管们的精明的利益计算,而成本-收益对比之下的利益计算正是理性的“经济人”所追求的 目标。——如果现行股价被高估、甚至被“严重高估”以至透支了未来数年的水平,在股份“确定性的收益”与“不确定”的企业未来经营与价值的对比之中,高管 们选择前者,不能不说是个人利益计算时的理性抉择。而只要规则允许,抛开道德(自律)层面,这种博弈是符合现行约束条件之下的游戏规则的。所以,从规范意 义上来说,如果认定这些现象不合理、不应该发生,如果博弈的一方高管们并不违反现行法律而具有“他律”层面的违规过失,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对规则与制度本身 进行反思。
创业板公司“大批量”的高管辞职涉及的市场制度缺陷在于两个层面:一是,很显然,高管急于套现是因为上市公司股价被高估,那么是什么因素造就了上市 公司股价的高估?二是由产生“动机”到“付诸实施”是有条件与过程的,如果条件很严苛,仅有动机尚不足以促使高管们即刻行动。那么,是什么样的条件,使得 高管们无意识地集体采取了实际的行动?
关于第一个问题,公司股价可能被高估的原因有许许多多,笔者认为在制度层面的问题主要是新股IPO方面的某些安排。首先是新股一级市场的定价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新股发行与再融资定价一般是“随行就市”,当市场条件较好而对新股接受度较高时,新股发行定价就高,创业板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资本市场“孵化 器”,其所承载的上市公司超高成长的“各方期待”引发投资者对相关股票的热捧,因而股份在一级市场给予了较高的溢价。而“享受了”超高溢价的上市公司筹集 了超过企业项目需要的过多资金,巨额融资根本就不能为其经营与投资所需完全“吸纳”,使得企业的“业绩成长”步伐跟不上“资本扩张”的步伐,从而埋下二级 市场股价泡沫的隐患。其次,是现行的股份承销方面的安排抬高了一级市场发行价格,同时又使得一级市场的高溢价向二级市场传导。已经有市场人士指出,目前新 股发行制度的设计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庄家模式”,而特别设定的新股上市首日不设涨跌停板制度,让作为新股的承销商的机构投资者具备很大的操作空间。新股发 行中这些对机构投资者进行的政策倾斜,扭曲了新股发行价格,也使得刚上市的股票市盈率远远高于市场平均市盈率,成为制造“新股泡沫”的助推器。
关于第二个问题,根据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公司法》等相关法规,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1年内和离职后半年内,不得转 让其所持本公司股份(其中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所持股份锁定时间为3年)。在上市12个月后,在职高管每年出售的股票不得超过其所持股票的25%。如果高 管人员离任,在遵守上市12个月禁售期的规定之后,辞职6个月后即可不受限制地出售其所持股票了。显然,正是股份锁定在职与非在职的不同规定,成了部分高 管选择以辞职以尽可能快速套现的制度成因。
而探寻到症结背后的成因,就不难“对症下药”地进行规范与治理了。药方其实并不难寻,那就是,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改进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与新 股股价生成机制,深化与细化高管股东股份锁定期限的规定。关于后者,笔者认为,现行制度中对于上市公司高管股东1年的持股锁定期远远不够,如果说控股股东 或实际控制人36个月的锁定期主要基于既保持股权结构相对稳定同时又有利于打通资本退出通道以吸引风险资本涉足创业板“种子公司”这一指导原则,因而“期 限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的话,那么,着眼于去除上市公司的短期行为以及长期经营目标,作为上市公司经营与管理具体决策与实施者的高管持股,其期限至少不 能太短。
|
||||||
創業板成立只有二十個月,共有八十四間公司上市,但當中有六成半跌破招股價,五間變了「仙股」,令投資者焦頭爛額,對創業板股票避之則吉,連和昇證券老闆潘鑑韜想把其持有的雅灝在創業板上市,也因市況不就而無限期押後。事實上,投資者聽到「創業板」便即刻耍手擰頭,皆因創業板只是一個「掠水樂園」,而典型例子有去年上市的盛創企業,主席余宗榮一鋪掠近四千萬。最倉促成軍TOM.COM上市日期:1/3/2000集資額:$8.76億現股價:$2.025(較招股價升14%)去年業績:蝕$4.4億大股東:長實、和黃 和黃旗下的入門網站TOM.COM能在成立短短半年間,於二千年三月極速於創業板掛牌上市,公司的董事局及高級管理層,不得不倉促成軍。兩名執行董事包括財務總監陸楷及行政總裁張承勷先後在上市前四個月及三個月才加盟,其餘八名非執行董事亦只在九九年十月,TOM.COM註冊成立後才陸續委任。至於高級管理人員的名單,情況更離譜,十四人裡有十三人是二○○○年後才急急加入公司,如營運總監何考昌及網站發展總監陳慶源,在上市前一個月才返工。管理層急就章,TOM.COM上市其後便要不斷撤換高層,首先在上年七月,由王兟接替張承勷出任行政總裁,跟着營運總監一職由梁琨如頂上。上月份財務總監陸楷亦請辭,由周凱旋另一得力助手李國明代替。 最識花錢天時軟件上市日期:25/11/99集資額:$4.5億現股價:$0.66(較招股價跌78%)去年業績:賺$3,700萬大股東:辜振甫家族 天時軟件是首間上市的創業板公司, 當時其主席鄭健群曾語出驚人,自言自己「犀利過微軟的蓋茨」。雖然天時股價大跌七成,但鄭健群仍不減其招積本色。上週五,天時在港島富麗華酒店舉行股東周 年大會,身穿白西裝的鄭,坐着一部紅色積架房車到來,車上掛着無字頭「八○二八」的靚車牌,正是天時在創業板的股份代號。記者上前追問新靚牌來源,他即時 沾沾自喜說:「我哋舊年用三十萬投個牌番嚟,冧巴靚唔靚呀?」而他這部價值七十四萬的XJ8積架,屬上市公司所有,於九九年十二月,即上市後 一個月買入。雖然天時「大拿拿」用過百萬買車投車牌,但相對現時萬三呎的新寫字樓,算是濕濕碎。去年七月,天時軟件不再租用灣仔華潤大廈,向長實買入中環 中心頂樓全層,作價一億七千八百萬元,佔其集資額四成。這個億萬新總部不單能飽覽海景,會議室內的坐椅與滙豐銀行總行辦公室用的一樣,鄭健群解釋:「交租 都要成百萬一個月,租一年都會成千萬,不如買啦,高峰期呢層樓升過八成添呀。間辦公室靚啲,可以提高公司形象,外國投資者來到都有信心啲啦。」 董事逐個鬆首先「鬆人」的有公司秘書兼會計師黃嘉峰,他加入盛創只有四個月,公司上市後兩個月離職,而當非執行董事的張紹榮和劉偉成,亦於上市後半年內辭任。余宗榮解釋:「呵,原先會計師早已向我講過想離開,不過佢應承等公司上市後才辭職;至於兩位非執行董事都預料不到,隔三個月就要開董事局會議,認為兼顧不到才退任。」一手一腳把盛創搞上市的執行董事邱振輝亦「功成身退」,於六月份已辭任董事一職,不過他去年收取六十多萬元董事酬金,兼獲贈千二萬股盛創股票,現市值百二萬,一年內共斬獲二百萬元,現在他只留任作營運總監。余宗榮太太蔡少汶亦退任董事一識,只保留市場總監一職。短短一年間,公司人去樓空,剩下的盛創,去年業績差勁,由九九年賺二百六十多萬,逆轉至去年虧蝕一千萬元,公司更淪為負資產。創業板上市市委員會對這類「壞分子」都很頭痛,「唉,好多都係咁啦,佢無違反上市條例,你又吹佢唔脹。依家都諗緊創業板新例係咪要『鍊』緊啲,但又唔可以太緊,抓死個創業板又無人玩啦。」一名創業板上市委員對本刊說。 四出班馬搞上市余宗榮亦親自邀請幾位前理大講師當非執行董事,例如現任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柴灣分校之校長劉偉成博士,他說:「以前在理工佢係我學生,大家在理工工程系的畢業同學會有見面,舊年佢搵我做非執行董事,在公司傾咗四、五次,我諗住唔喺好多嘢做,又係我學生就應承。」但劉對盛創的業務卻不甚了了。而另一名已退任的非執行董事張紹榮博士,同樣是余宗榮在理工大學的老師。盛創上市時獲贈千二萬股股份,又以二百四十萬元認購五百萬股,手頭千七萬股盛創,現只值一百七十八萬。余宗榮自言在九九年底,即創業板開鑼不久,已有上市的念頭,當時與朋友邱振輝談起上市大計,雙方傾得興起,於是就着手部署,聘請對方加入公司。余宗榮與太太蔡少汶及邱振輝實行三人擔任董事。上市一事,由做開企業財務的邱振輝一手包辦,他與東英證券相熟,於是由東英證券任包銷商兼保薦人。而東英證券的董事陳立基出身銀行界,人面甚廣,除了包銷股票外,又替盛創公司找核數師、公關、律師,來個創業板上市「全包宴」。盛創於是搬靚辦公室,由旺角亞皆老街的五千呎單位,月租六萬元的辦公室,搬到尖沙咀中港城十八和十九樓,接近一萬呎單位,月租已經要十八萬多,相較以前更注重門面。多番包裝後,盛創終於成功於去年七月十四日以配售形式上市,然而,甫掛牌,股價便一直向下插,至去年初升「仙」股之列,而公司漸漸現形,暴露了一副「作鳥獸散」模樣。 創業板統計上市公司總數:84間總集資額:$188億成「仙」股公司:5間蝕錢公司:34間總虧損額:$16.5億跌破招股價:55間股價跌逾八成:10間最熱門保薦人:BNP百富勤 最蝕錢公司TOM.COM去年虧損:$4.4億 沒有向用戶收費,只靠網上廣告支撐的TOM.COM,去年只得八千九百萬營業額,然而,該公司的 燒銀紙速度,遠高於收入能力。有四百員工,租用中環中心四層樓面的TOM.COM,單是行政費用,每月便燒了二千九百多萬,一年合共三億五,再加全年一億 二的員工薪金及三千七百多萬因重組香港網站業務時裁員作出賠償及出售固定資產成本,令TOM.COM嚴重入不敷支,結果勁蝕四億四。然而,其公司股價卻出奇地較招股價仍有一成四升幅。 最高董事袍金卓施金網上市日期:7/12/2000集資額:$8,042萬現股價:$0.03(較招股跌86%)去年業績:蝕$1,260萬大股東:陳發柱 陳發柱家族慶豐金旗下從事網上黃金買賣的卓施金網,上年只得四百六十五萬營業額,蝕了近千三萬。然而該公司的董事局卻大派了二千四百七十萬董事袍金,差不多是營業額的五倍。執行董事中,最高人工的年薪千一萬,另外兩名董事,各年薪六百一十萬,最平人工的,也有百三萬。事實上,各位董事的人工「和味」,因為上市時都獲分紅股,而分得最多的是譚偉堃,約有五千萬股,由公司免費贈送,上市時賬面淨賺千一萬。譚偉堃於九一年加入詹金寶做風險管理,其後於瑞士銀行及大型金融機構出任投資風險管理要職,更於九八年出任亞洲期貨有限公司行政總裁。直至上年一月,加入卓施金網做執行董事,協助上市。今年六月,譚偉堃功成身退,辭任董事。 包 裝成科技精英余宗榮八六年畢業於當時稱理工學院的製造工程系。而太太蔡少汶從事電腦軟件的市場推銷工作。到九二年二人創業搞生產系統開發,專替中小工廠提 供電腦程式、監察生產程序,以減低成本。九五年,盛創推出一套由余宗榮編寫生產系統OMS為行內人所認識。不過,生意屬小型,全公司只得廿八人,九八年公司只賺二十二萬元。去年中,盛創為上市籌 備得如火如荼,主席余宗榮以科技精英形象出現,無論是會見傳媒或在招股書上,他都經常提及自己所搞的軟件開發生意,意念來自在理工讀書時的一篇關於「提高 生產力」的論文,並吹捧自己與理工大學密切關係,合作研究開發創新科技產品,彷彿是理大在創業板的科技代表。另外,他在公司網頁亦不斷重複提及九九年獲選為十大數碼青年等虛銜。 上市編號「八一○八」的盛創企業,大股東余宗榮於上月底進一步拋售兩成半股權,再套現八百萬元,約一年間持股權就只剩不足百分之九。記者曾兩度登門到盛創辦公室找他,又到他的寓所要求訪問,都不得要領;於本週二在「縱橫」財經公關公司安排下,接觸到余宗榮,他在電話解釋賣股原因:「我係做technical development(技術開發),好似微軟的蓋茨咁,想退一步專注做開發,我唔介意持有少啲股權,引入一些機構性投資者可以令公司透明度提高,唔使話好似我話晒事咁……」雖然他解釋減持股份是要專注做回老本行,但追查他的買賣股票紀錄,其實他已多番賣股,而且賣得既急且狠。根據盛創招股書披露,大股東在上市後半年內不能出售股份,上市後半年至一年內,雖可賣股,但大股東不得減持至少於三成半股權。今年三月底,半年禁售期限一過,余宗榮已分三次賣股,由五成減持至三成半,先套回六百萬。至上月底,一年禁售期限也屆滿,他賣得更起勁,大幅減持至僅百分之八,又套多八百萬。再加上盛創上市前進行重組,他配售總值二千一百萬元舊股給機構投資者,連同他及妻子去年取得二百七十萬董事酬金,一年內他利用創業板共掠水近四千萬元。這位年三十七歲的無名小子,全靠包裝,把一間小型軟件公司推上創業板,鋪出一條「嗗水」大道。 |
|
||||||
被外界喻為大賭場的創業板,上市公司問題開始陸續浮現。從事塑膠模具生產的滙科數碼,上月中證實其大股東兼前主席羅文明經已失踪。上星期,滙科在東莞的廠房,接到東亞銀行廣州分行傳票,追收二百多萬元欠款。顯然,滙科已暴露財政危機。據知情人士透露,現年四十八歲的羅文明鍾情炒股,他把一手創辦的滙科上市, 就是希望一朝翻身,骨水冚前債,估不到最後還是走佬收場。位於東莞長安鎮烏沙工業邨的滙科廠房,規模很細,只得四百工人。上週六下午五時,該是工廠放工時 間,只見數名穿上制服的工人步出,情景冷清。保安員聲稱老闆羅文明已經好幾個月沒有返工,而負責打理工廠的弟弟羅文耀,亦早於半年前離職。羅文明失踪後, 主席一職由滙科董事鄧國源頂上,因羅與鄧以Diamonds & Pearls公司名 義(羅佔八成四,鄧佔一成六),持有滙科四成一股權。記者到滙科青衣的寫字樓,鄧國源拒絕接受訪問,而他的太太則大發牢騷:「我先生唔準備回應,現在羅先 生走咗,留低個爛攤子給我先生來收拾!」原來,羅文明早已按了Diamonds & Pearls所持的滙科股份。換句話說,鄧國源應佔的股權亦凍過水。羅文明要走佬,皆因他炒股焚身。據知情人士透露,羅文明與前博愛醫院總理,律師好友林 國興,及明珠興業的老闆王坤熟絡,羅與林於九六年間大炒明珠場外期權。九七年六月明珠股價大瀉,羅文明亦損失慘重。 擔保孖展狂谷股價在東莞做開塑膠模具廠的羅文明,經好友「指點」下,九九年將塑膠模具廠上市,以解財絀之急,並藉此翻生。二○○○年五月,滙科由時富作牽頭包銷商,以配售形式在創業板掛牌上市。滙科上市首 日已勁升一點五倍至兩元多,至十月中更狂升至五元一股,到十一月,大股東半年禁售期一過,滙科更一拆二十來增加流通量。而羅文明其後把Diamonds & Pearls其中一億四千萬股,約佔百分之三點五股權的滙科股份,按予金城銀行,借取七百萬元。市場人士表示,有心人要維持滙科股價高企九個月,左手交右 手的買賣,每月單是釐印、經紀及交易徵費等費用,一個月就要百多萬元的庄家費。去年三月六日,庄家終於爆煲,當天滙科股價由兩毫四直滑至一仙六,「嗰日跌 得好慘,一直跌都無人敢接,到後來跌剩幾仙才有人執些貨。」一名經紀說。而有份沽滙科的訊滙金融,翌日鋪頭遭淋油破壞。由羅文明作為擔保人,在大中華證 券、新宇等數間證券行開立的戶口,亦欠下不少孖展數。 按盡股票一走了之已入稟追討羅文明七百三十萬元欠款的大中華證券主席蕭炎坤說:「羅文 明在二千年十二月到來,擔保他一個叫肥仔的老友開戶口。他放低一張五百萬元支票,支票日期寫一月三日。三月六日滙科被斬倉時,我才入票,但即時彈票。我致 電在東莞的羅文明,他卻無接我電話。」滙科爆煲後,羅文明惟有四出撲水;到去年,更將他與鄧國源共同持有的四成滙科股份,按予新宇證券老闆奚玉有關的公司, 借取四千萬元。不過據知情人士透露,「實質上新宇只借出二千萬元,因為當中二千萬,是羅文明在新宇證券擔保友人開戶炒作時欠下的舊債。」羅文明拿着手頭的 二千萬,還清金城銀行的七百萬元後,拿着千三萬就人間蒸發。現時新宇控股託管着的四成滙科股份,市值二千五百多萬,而新宇亦遲遲未向羅文明作出追討,操普 通話的新宇董事華志祥向記者說:「我們對滙科的殼並無興趣,只想追討所欠款項。」新宇控股是一間中資機構,聲稱做房地產、貿易及建築生意,而新宇證券成立只有兩年多。滙科上市前,一年賺二千萬。但去年十一月公佈的頭三季業績,已轉盈為虧,累積蝕了一千四百多萬,公司負債九千多萬。一名創業板上市委員嘆氣道:「創業板公司就是這樣的,都預咗啦,不過就無預到主席會走佬啫!」 |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38569&time=2011-03-19&cl=115&page=all
延宕太久的退市問題,於今年全國「兩會」間再度被放上檯面。
3月10日,深交所理事長陳東征表示,創業板退市的核心制度是不允許企業重組和借殼,交易所已上報兩稿,最新一稿定位於退市將緩衝到三板。
11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證監會上市部副主任歐陽澤華亦公開表示,證監會已經成立退市工作小組,正在研究完善退市制度,目前已草擬相關方案。 他表示,退市制度的基本原則和主要框架思路已基本落定,不日即可推出。「這是個整體方案,包括主板和創業板一起考慮。」歐陽澤華說。
創業板退市制度呼籲多年,人們冀望借此可倒逼主板退市制度創新,以解多年來因退市而導致的借殼上市、內幕交易、惡炒垃圾股等諸多沉痾。
不過,退市制度出台時間表仍不容樂觀。深圳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宋麗萍表示,創業板推出退市制度非常複雜,涉及交易規則、退市標準等。從工作的進程來看,由於其涉及面比較廣,現在還沒有推出的具體時間表。
業內人士表示,創業板直接退市直切各方複雜利益,如何平衡並非易事,緩衝三板真能做到徹底退市?「市場擔心,一個沒有注射過『疫苗』的新生兒能走多遠?」
缺乏「疫苗」
對於主板而言,由於歷史原因的積累,退市幾成泡影。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0年5月13日,先後有PT水仙等75家上市公司摘牌退市,其中,強制退市43家、自願退市32家。兩市退市公司約佔上市公司總數的2.4%。
境外交易所退市數據顯示,2003年-2007年間,納斯達克退市公司數為1284家,超過了同期該市場新上市公司1238家的數量;日本佳斯 達克、加拿大多倫多創業板和英國AIM的退市公司數量與新上市數量之比均超過了50%;韓國科斯達克退市公司數超過100家,為該市場新上市公司數量的三 分之一。
陳東征表示,主板的退市制度雖有缺陷,但其有歷史合理性。「主板企業的重組和地方政府有很大關係,因而帶來很大弊病。」他特意強調,創業板基本上是民營企業,「其退市制度的核心就是不允許重組和借殼。」
不過,創業板推出已一年半,退市問題遲遲未解。
2011年全國「兩會」期間,創業板退市成為多位監管層人士講話的重點。陳東征表示,創業板直接退市制度是創業板市場正常成長的「疫苗」,重在防止市場「出現成批腦癱和小兒麻痺」。
3月11日,歐陽澤華透露,對於退市制度框架,監管層已明確三個核心問題,即如何完善退市的各項財務標準;如何提高退市公司併購重組的准入標準?「提高到多大程度,則難以平衡。」
另外,導致上市公司退市的原因較多,歐陽澤華表示,監管層需要考慮的第三個問題,即力求通過司法方式建立對相關責任人的追究機制。
截至3月9日,共有26家創業板公司披露了2010年年報。中注協人士表示,從已公佈的2010年年報和業績快報看,創業板公司2010年度的業績增長不及中小企業板公司和主板公司,甚至出現個別創業板公司剛剛上市,業績下滑比例就超過了40%的現象。
「創業板公司的高風險特徵已初步顯現,需要引起相關會計師事務所的充分關注和高度警醒。」中注協負責人表示。
數字顯示,2011年在新股連連破發情況下,創業板的市盈率依然達到66倍左右,遠遠高於主板,淨利潤增長率卻不敵主板。2010年183家創業板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長31.5%,同期滬深主板公司淨利潤同比增長40.95%。
直接退市困頓
3月10日,陳東征透露,深圳證券交易所已就退市制度上報兩稿,「交易所曾提過兩個建議,第一次提出直接退市方案。
但此舉遭遇困難。」由於監管層考慮直接退市將對中小投資者造成直接損失,屆時無法承擔「社會不穩定」之後果。
之後,深交所提交第二稿,表示創業板公司可先退市至「三板」市場。在2009年5月8日,深交所發佈的《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徵求意見稿)》中,在肯定「直接退市」的同時,也預留了「符合條件的,可提出在代辦股份轉讓系統進行股份轉讓的申請」。
根據該份意見稿,創業板公司平均規模較小、經營不夠穩定,在具有較大成長潛力的同時也蘊含著相對較高的風險,因而有必要通過實行有效的退市制度,實現優勝劣汰,保持市場的總體質量。
據此,相比主板市場,創業板在退市制度方面進行了如下調整,第一條即為,實行終止上市後直接退市。「創業板公司終止上市後將直接退市,不再像主 板一樣要求必須進入代辦股份轉讓系統。但公司退市後如符合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條件,可自行委託主辦券商向中國證券業協會提出在代辦股份轉讓系統進行股份轉讓 的申請。」
對於該條「直接退市」政策,市場多有異議。
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展戰略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王曉國認為,創業板退市制度後續安排方面有待進一步明晰。根據規定,創業板公司「直接退市」,「一退到 底」,退市後不再強制進入代辦股份轉讓系統,符合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條件的,自行委託主辦券商向中國證券業協會提出在代辦股份轉讓系統進行股份轉讓的申請。
「但是,對於那些不符合進入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條件而還原為非上市交易的公眾公司,其權屬登記、託管、轉讓、行權的制度安排出現了空缺。」
另外,王曉國表示,如果實行快速退市,投資者資本增值的交易權將受到限制,退市公司股票及其衍生產品價格將較大幅度地下跌,可能給投資者帶來較大損失。「這些都是監管層設計退市制度時不得不考慮的因素。」
陳東征表示,深交所提出的第二稿建議,即退市公司進老三板的同時,亦要求增加深交所對直接退市公司的責任追究權利。「我們建議將交易所發出警告的範圍擴大,不給企業造成借殼和重組的機會。」
陳東征說,交易所還需成立專門覆審委員會,允許被警告公司提出申訴。「這個委員會將邀請社會各界專業人士參加,對交易所權利進行制約,不過現在的退市制度還需達成共識。」
境外經驗
2011年3月8日,新華悅動傳媒表示,公司已於2011年2月25日收到納斯達克通知,因股價長期低於1美元,公司將被退市,公司的美國存托憑證將於2011年3月8日停止交易。代碼轉為「XSEL.PK」。代碼後加「.PK」指美國粉單市場(Pink Sheets),意味著公司股票將在粉單市場交易。
紐交所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楊戈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粉單市場是美國創業板中層次最低的一個市場。「2010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因業績或財務問題無法達到交易所標準而被退市至粉單市場。」
美國證券交易市場體系由主板、二板、區域性市場及場外交易市場構成。其中主板是以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美國證券交易所(amex)為核心的全國性證 券交易市場;二板是注重公司成長性的納斯達克市場;而OTCBB(場外櫃檯交易系統)和粉單市場則是場外交易市場,可稱為美國的三板市場。
楊戈表示,上述各個市場的上市規則和門檻不同。在轉板方面,美國各個市場的制度設計較為周全,優秀公司可以一邊在本級市場交易,一邊申請升板至 更高級別市場。不過,即便如此,「粉單市場公司重新升板的希望較小。」楊戈表示,OTCBB和粉單市場的交易極為清淡,且多為每股價值僅幾美分的垃圾股。
在退市制度的司法追究機制方面,美國的法制也保證了投資者有渠道追溯退市引發的相關責任。
而在中國市場,「退市給投資者帶來的交易權受限、股票及其衍生產品價格較大幅度下跌而產生損失等風險如何以及向誰提起司法救濟等問題,都沒有相關規定。」王曉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