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棗糕王”別離五道口,6年來門庭若市!它曾是這里的“坐標”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403/155026.shtml
導讀 : 如今,陳立已年近五十,他用20年光陰在五道口書寫了一部名為“棗糕王”的神話。
它是五道口的“坐標”
也是五道口的“傳奇”
今天是假期的第一天
別人都帶著女朋友出去玩耍了
而黑馬哥只能背著電腦
默默的工作
好了
不吐槽了
今兒個
黑馬哥要給大家講一個
河南人的勵誌故事
他靠賣“休閑”食品起家
霸占一個地區長達6年之久
甚至成為“地標”
清華等周邊高校的學生們
至今還留存深刻記憶
然而最近這座“地標”
卻突然成為人們熱切關心的熱點
它是——五道口棗糕王

近日
棗糕王貼出告示
因拆遷僅經營至4月3日晚8點

新址尚未確定
正是這個消息
使棗糕王瞬間成為焦點
僅僅幾天時間
就有幾十甚至上百人
“相約”五道口
都想“留住”棗糕王最後的味道
於是就有了以下場景


黑馬哥此時想說
這些吃貨為了棗糕真是“奮不顧身”
甚至連我們的
早報小編——靜靜同學都前去購買了
結果是被告知:今天肯定沒有了!沒有了!沒有了!
雖然只在此經營了6年
但棗糕王在五道口早已名聲在外
在周邊高校學生朋友圈中知名度很高
“一個地標的坍塌”
有不少網友如此評價棗糕王的離開
還有不少網友懷念
這家曾給他們留下記憶的小店
@孤獨說給風聽:還記得來北京第一天就和同事去排隊棗糕。
@我嚮往某件又大又好的事情:味道可能會變成過去
@-SiWei:沒有宣傳,不開分店,沒有任何噱頭,靠的只是實實在在的口碑營銷,這樣良心的好店鋪,有什麽理由不支持呢?
@J_小仨兒:今天在寒風中排了倆小時 結果…在我面前沒有了
@A_鐵皮女超人卍sk:排了好幾次別走,這麽好吃的棗糕…
@若魚同學:我曾經的早餐、上午茶、下午茶&宵夜.....
有很多人說
棗糕王是一個奇葩的存在
很多年
店口永遠是不變的風景
顧客們井然有序的排隊
等待新鮮的棗糕出爐
這家店的店長
或者說是創始人
名叫陳立
如今
這位河南人已經來北京20年了
他是技術出身
做過工人、修過電器
賣過煙酒糖茶
也做過煎餅小吃
2009年
地鐵13號線通車
五道口人流量瞬間劇增
正是這個契機
棗糕店開張了
“剛開始顧客也是零零散散,但三個月後不知為何人突然多了起來,每天都有人在排隊”
這幾年
陳立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送孩子上學
之後便忙於棗糕店
而一天經營結束後
往往要到1點才能入睡
他未曾想到棗糕店會
如此之火
但令人不解的是
他的品牌至今仍未註冊
也沒有公司化運作
明星店面+加盟授課是他的經營模式
他自己也不知道
這家店會撐多久
畢竟這種模式的小吃店
曾有“死亡”案例
例如掉渣餅、蜂蜜大麻花
而能夠成就他今天命運
只有六個字
誠信、品質、價格
陳立甚至走遍了京城所有的蛋糕店
去分析研究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品質存在差異
做生意講究誠信
質量和價格講究穩定實惠

“90%以上都是回頭客。“有些已經畢業的大學生還會特意回來買,很多學生從大一吃到大四,甚至上研究生還跑回來買。”
曾有人找過他
商量要做大公司
但陳立覺得
自身情況並不允許
尤其是他的“獨門技藝”——棗糕的配方
他說現在並沒想好遠方
也曾想過要回河南老家
“戶口都在那里,在北京找不下根,回老家是最容易的解決方式”
但對於他在北京創下的事業
他舍得嗎?
陳立笑了笑
表情很複雜

如今
陳立已年近五十
他用20年光陰
在五道口書寫了
一部名為“棗糕王”的神話
未來不論他走向何方
都希望他能續寫屬於他的商業傳奇
生活不知眼前的茍且
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楊博丞,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充滿“小別離”的高中赴美留學 人數10年竟激增500倍
目前,約有3萬中國留學生就讀於美國高中,約占美國高中留學生總數的1/3,而10年前前往美國就讀高中的只有65人。據統計,在美中國留學生每年為美國經濟貢獻超過200億美元。
十年內高中留學生數量增加近500倍,現象的背後是中國中高收入家庭對子女教育不計成本的投入。前段時間衛視熱播的連續劇《小別離》講的就是把孩子在高中階段送出國的故事和因此給家長帶來的辛酸。
美國法律規定,留學生不能直接進入美國公立高中就讀,因此,把孩子送去美國讀書的中國家庭只能選擇私立高中,相比公立高中,私立高中規模較小,師生比例較低。但是,面向美國精英家庭的私立高中招收國際生的人數往往非常有限,而且隨著申請人數增多,競爭也越發激烈。
不少中國家長已經把對在校成績的追求,轉移到了對美國私立高中排名上。

連續劇《小別離》劇照
留學的成本和誘惑
在美國,私立高中每年的學費約為1萬到5萬美元不等,其中寄宿制私立高中收費更高,包括學費的各種花費可以達到7萬美元以上,如此一算,留學三年的支出可能超過百萬元人民幣。除了巨額投入,和未成年子女的別離之苦也讓家長難以作出決定。
那麽,推動中國富裕家庭投入巨大資金和情感的一大原因,便是想要離開國內應試教育激烈競爭的動機。
很多人多多少少聽到過這樣的故事,一個學生到了國外,原本在國內算不上好的成績相對變成了優秀水平,人也變得自信又積極,參加各種活動,拓展自己的興趣。伴隨著這樣的故事,一些家長和孩子對於所謂的“美式教育”的憧憬與向往也悄然滋長,趁早離開國內考試的獨木橋似乎也變得順理成章。
相對寬松的學習環境,更多的課余時間,大大減輕的學習負擔,也能有更多時間積累申請美國大學的資本,這些都是擺在中國富裕家庭面前的誘惑。
要成功申請一所好的美國大學並非易事。其中,需要的材料不僅是學校里的綜合成績、SAT考試和托福考試這樣的硬指標,還有體育活動、誌願者活動、學科競賽獎項、大學預科課程修讀情況,還需要在個人陳述中體現出自己的個性、自我認識以及思維的深度。尤其是想申請美國頂尖大學,至少要把自己武裝到牙齒,並交出一份頂尖申請書。
在美國,亞裔學生成績理應優秀的刻板印象也廣泛存在,因此,就算成績表上分數再高,也根本不會引起大學招生官的註意。因此,相比在國內申請美國大學,高中階段就前往美國就讀的優點在於,美國的大學熟悉並信任本國的高中教育,美國高中老師寫的推薦信也更具可信度。
對於美國私立高中而言,中國家庭傾向於全額支付學費,因此,中國學生數量增加能同時提升近年來低迷的錄取人數與收入。在一些擴大招收中國留學生的美國高中,中國留學生比例激增,少則占總學生數的10%,多則30%、40%。相對地,而堅持不擴招的私立高中則對中國學生越來越挑剔,1:20的淘汰率也不鮮見。
為應對來自中國的入學申請的爆炸式增長,美國私立高中也做了相應改變,比如給非母語學生開設更多的英語語言課程,雇用會說中文的輔導老師。有留學中介透露,一些寄宿制高中受到中國家庭的歡迎,便大幅擴招,甚至有宿舍里80%都是中國留學生。這種情況多集中於加州和緬因州,部分家長為了語言環境,便提出為孩子轉學。
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最早的一批“空降兵”大多來自香港和臺灣,他們開始到加州等地的高中留學,在當地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華人生活圈和面向華人的學校。近年來那里的小留學生大多來自內地,居住在寄宿家庭,這些中國學生常常一起上課。去年在中美引發大討論的霸淩案,就發生在這樣環境里。
除去選址,不少中國家庭還忽略了宗教因素,根據2015年的調查數據,2014~2015學年有58%的中國小留學生就讀於有宗教背景的私立高中。在這些高中里,宗教活動和課程都是必修課,而中國學生出國前往往對此一無所知。

一場巨大的賭博
其實,就算中國家庭在申請階段可以挑選學校,但把未成年子女獨自送到美國,本身就是一場巨大的賭博。
出國之前,一些留學中介經常拍胸脯保證沒有問題,但實際上內心並無把握。到了美國,生活和學習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低齡留學生一邊學習一邊摸索著自己的生活。語言問題、人際交往、與寄宿家庭發生矛盾這些問題還相對容易解決,而遇上不正規的寄宿家庭、性觀念的差異、校園霸淩等更為棘手的問題也並非小概率事件。
另一方面,隔著個太平洋的家長對孩子的實際影響力大大削弱,往往以滿足孩子的一切物質需要為己任,背負巨大的經濟壓力。而從另一方面說,也是用一種無奈的方式避開了作為家長應該給予未成年子女的照顧和在為人處世等方面的言傳身教。
評判小留學生是否合適獨自出國,與家庭的信賴關系和自理能力有關,這些都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審慎考量。對於很多獨生子女家庭來說,父母很重要的任務是要放手盡早培養孩子自己走。如果像《小別離》中的小宇一家那樣,僅僅想通過將孩子送出國來解決家庭內部矛盾,這是不負責任的。
根據美國一項對於200位在美中國留學生的調查,被問及對美國和中國的認識是否產生變化時,各有60%和55%的學生表示變得更為積極,個人也變得比較獨立、開朗,思維更為開闊。第一財經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有留學生表示自己的家庭采取放養政策,故而在申請大學階段,他選擇了更適合自己的文理學院,而非追求高排名的學校。
值得註意的一項變化時,1981年,美國國務院批準了高中生交流項目(AYA),旨在幫助世界各國高中生到美國公立高中交換一年,期間住宿在寄宿家庭,體驗美國高中生活,該項目的設立旨在加強文化交流,交換生不能取得學位,在項目結束後必須回國。
該項目在近年來逐漸進入一些中國家庭視野,申請項目的留學生都是持J1簽證(帶有文化學術交流性質)進入美國。雖然不能自由選擇學校和寄宿家庭,但因為費用相對低廉、不用支付學費與寄宿家庭的費用,也受到不少家庭的歡迎。相比私立高中全校幾百人的規模,公立高中學生更多,多有幾千人,來自低收入家庭的也更多,不過,依靠政府資金投入,學校設施優良,社團也更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