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濕凍易周身痛吃薑母鴨驅寒
1 :
GS(14)@2015-01-28 19:23:13
【周三識食】【本報訊】天氣凍適逢下雨,容易令人有沾寒沾凍的感覺,或因冬天的風、寒及濕引致周身骨痛或舊患復發。要有效保暖,可由飲食暖胃開始。中醫師指出,在冬天進食羊肉、牛肉、薑母鴨及八寶粥等,有助補脾胃及保暖;飲用桑寄生蓮子茶可驅除風濕及補筋骨。記者:梁麗兒香港冬天的天氣濕凍,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暨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註冊中醫師劉佩冰指出,冬天大風又寒,加上濕凍,若身體保暖不足,易致寒凝血瘀,導致疲勞性骨痛或舊患復發。除了長者外,經常久坐的OL、青年人或壯年人,易因長期身處空調的室內環境、少接觸陽光、少運動及少出汗,形成陽虛體質,會特別怕凍,在冬天經常出現手腳冰冷及膝痛等症狀。中醫角度,脾胃「夠氣」,才能將營養帶去全身,令身體溫暖,可預防風、寒、濕所引起的骨痛。所以除了要穿着禦寒衣物,補脾胃的飲食也十分重要。日常吃的白飯等五穀已有補脾胃、補暖作用,肉類如羊肉、牛肉、鴨肉及雞肉等都屬於溫補食材。要食得健康,應去除肉類脂肪。
四神湯止瀉安神
劉指,薑母鴨屬溫補食材,鴨肉有滋陰補虛作用,配合生薑、當歸、川芎等溫補藥材,進食後可以令人溫暖。適合身體比較虛弱的人士進食,例如經常怕凍、四肢冰冷、經常感到頭暈目眩、筋骨酸痛等人士。但上火人士如便秘、口氣重等人士則不適合食用。喜歡甜食的市民,冬日也可飲用如蓮子薏仁糖水、八寶粥等暖胃,杞子桂圓茶則可健脾補腎,均適合一般人飲用。經常捱夜人士建議使用適量的花旗參、石斛沖水,再加入蜜糖飲用,晚上飲一杯可以暖身和滋潤。都市人生活緊張、壓力沉重,加上晚上多應酬、多夜食等問題,容易影響脾胃,導致消化不良、經常腹瀉等症狀,劉指,這類人士可飲用四神湯幫助保健調理,改善濕重問題。四神湯的薏仁、蓮子、芡實,均有清熱解毒、健脾止瀉及安神作用。食用溫補肝腎的藥材,可以踢走冬天因風寒濕凍引起的周身痛,例如杜仲、巴戟有強筋骨、補益肝腎作用;桂枝有驅風寒濕、白朮有去濕健脾作用。煲桑寄生蓮子茶飲用可驅風濕、補筋骨,蓮子更可養心安神,有助預防濕重引起的骨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0128/19019511
【科健籽】夏天涼冷氣 又熱又凍易中陰暑
1 :
GS(14)@2017-07-07 01:33:41大熱天時入冷氣房一定爽,但要小心別因此着涼了。
【科健籽:食養東西】冷氣病成因複雜,空調房間空氣質素差,甚至有病毒等都會導致身體不適。當然現在大熱天時走進「雪櫃」,身體一熱一冷,都會引發陰暑,也是冷氣病的一種。
中暑大家聽得多,但都是說陽暑。「我們在夏天高溫的環境之下,中暑之後可能有頭昏腦脹、發熱想嘔、心口翳悶這些感覺,但也有些情況是夏天中暑時,出不到汗跟住有腹瀉,然後全身也會肌痛,這個情況我們叫陰暑。」中醫師李亦寧說:「大熱天時即刻進入一個空調的環境,吹了冷風之後毛孔閉合,排不了汗散不了熱,在表面是受了寒,但我們身體裏頭其實還是熱的,不能夠將熱力向外排放,導致我們同時有中暑和着涼的症狀。」此外,出汗後馬上用凍水洗澡,大熱天時喝冷飲,都會導致陰暑。
中醫師李亦寧
注意頭頸肩背保暖 定時活動筋骨
如何避免陰暑情況發生?除了調低冷氣溫度,還要注意頭頸肩背的保暖,又或者出汗之後把汗擦乾或加件外套。「如果不幸有陰暑的情況出現,可以用厚朴香薷湯。」此湯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包括了厚朴、香薷和炒白扁豆。「它們三樣加起來有祛暑解表(外感初起透過發汗解除病痛)、化濕和中的作用,簡單來說可以幫助發汗解除暑熱,也可以同時調理中焦脾胃,例如陰暑有時候會肚瀉肚脹不適想嘔,同一時間都可解決。」香薷中醫稱為「夏月麻黃」,平時麻黃是拿來發汗解表,有感冒的時候會用,但夏天發汗太多,會導致另外一些問題,所以這個方在夏天會更加適合。「冷氣間因為濕度比較低,會令到我們口乾鼻燥,建議大家可以多喝暖水保濕。冷氣太低會導致肢體痠痛的症狀,若覺得手凍腳凍肢體麻痹,就要定時活動筋骨運行四肢氣血。」若純粹是着涼而無陰暑症狀,醫師介紹大家飲「生薑紅糖水」解表和胃。
防治「冷氣病」要點:
1.出汗後要擦乾2.穿外套進入冷氣房3.注意頭頸背保溫
定時活動:
1.感覺有涼意要多走動2.久坐後一定要活動四肢令氣血運行
「生薑紅糖水」
做法:生薑3至5片、紅糖半勺。將生薑放入杯中,用開水沖泡15分鐘,然後調入紅糖即成。功效:生薑味辛溫,入肺脾胃經,有發汗解表、溫胃止嘔及解毒等功效;紅糖具溫補作用。注意:陰虛體質和孕婦忌食
「厚朴香薷湯」
做法:取香薷、厚朴、炒白扁豆各15克,搗碎放杯中,以沸水沖泡一小時,待藥涼可飲。功效:香薷解表散寒,祛暑利濕;厚朴行氣化濕和胃;白扁豆消暑和中化濕。三藥合用祛暑解表,化濕和中,適合夏秋解暑用。大量出汗不宜。
「新加香薷飲」
在厚朴香薷湯中,另加銀花和連翹,主治暑熱夾寒,亦帶口渴面赤等。
記者:陳以恒攝影:蕭志南、劉永發編輯:馮秀珍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706/2007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