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克服管理“巴別塔”:讓戰略與執行“知行合一”的10個法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1/161572.shtml

克服管理“巴別塔”:讓戰略與執行“知行合一”的10個法則
紅杉匯 紅杉匯

克服管理“巴別塔”:讓戰略與執行“知行合一”的10個法則

對成功的企業來說,這已成為基因。

本文由紅杉匯(微信ID: Sequoiacap)授權i黑馬發布。

品質量、創新水平、營收能力以及發展壯大,全都依靠戰略和執行的無縫銜接。如果它們相互排斥,或者不能連貫而有條理地組合在一起,那你就是在冒險——這個問題太常見了。在Strategy&最近的一份覆蓋700名公司高管的全球調研里,要求他們對本公司最高領導人的戰略制定能力和執行能力作出評級,只有8%的領導人能在兩項指標里都達到“非常有效率”的等級。

但為什麽像蘋果、亞馬遜、宜家、星巴克以及中國的海爾這些標誌性的大型企業,能夠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競爭中勝出?秘訣就在於其在戰略和執行上是極其連貫一致的,在它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里,都可以看到對戰略和執行的混合體系的應用。

如何通過每天的工作一步一步地實現戰略和執行的結合?以下10條是Strategy&提煉出的原則,對於那些成功企業來說,這些原則已是基因。

1. 誌存高遠

為戰略設定一個高遠的目標:不僅是要獲得豐厚收益,還要保證價值創造的可持續性,通過你的產品、服務以及品牌讓世界變得更好。同時,在執行端也要設立同等高遠的目標,即使在外人眼里,這種追求卓越的決心已近似走火入魔。

為執行這一原則,CEO必須走在最前面。堅持,拒絕降低標準,並且向公司其他人展示出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否則就沒有人會這樣做了。想要判斷自己當下是否誌存高遠,標準就是員工能否覺得公司正變成一個更好的、讓自己更想投入的理想工作之地

2. 發展你的競爭優勢

如果忙於追求突然出現的各種新機遇,卻沒有仔細思考自己是否擁有相應能力來抓住這些機會,你會逐漸看不清自己最有能力的領域在哪里,或者疑惑:為什麽用戶會對你自以為仍很擅長的領域提出質疑?

這時,你可以在清單上列舉出你最與眾不同的能力,看看在哪些方面,公司已奪得業界頭籌。清晰標出每一項能讓這些能力發揮作用的必要元素,並厘清:如果要繼續發展該項優勢,還需要準備什麽?如此,你將會沿著相同路徑一直收獲成功。

越清楚自己的能力,就越有機會去發展自己的優勢。時刻分析自己最擅長的領域是什麽,不斷搜集相關數據,並持續進行檢查和分析。每一件事情里都有值得學習的東西,你可以反觀自己在這個過程里的各種舉動、各項選擇以及所創造的價值。

3. 擁有“兩手俱利”的能力

“兩手俱利”的原本意思是說一個人能夠靈巧、協調地使用他的左右手。而在商業世界中,它指的是一個人的戰略規劃和其執行能力都同樣出色。

當然,我們必須得承認一個事實:不是每個人都熟悉公司的戰略。員工不太需要花過多時間去討論理論上的戰略問題,但必須清楚自己扮演的角色是什麽。就像假冒砌磚匠總會覺得自己能修建大教堂一樣,團隊成員也必須意識到,他們要做的不只是滿足規格,更重要的是具有別具一格的“修建”能力,還知道需要做些什麽

同樣地,最高領導層雖然不能了解具體的執行細節和專業要求,但是,在做出正確決策前,卻必須註意操作上的細節問題。一個優秀CEO不會說這樣的話:“我自己不需要會用電腦,因為我的員工就是我的電腦。”如果領導者沒有“兩手俱利”的本事,那麽他們就很有可能被有該能力的人淘汰掉。

4. 明確每個人的戰略角色

在公司日常運作里,每個人——無論他們在哪兒、無論級別如何——常常都要代表公司去做出各種各樣的決定。每位雇員,只有在了解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明白公司的進步能帶動個人發展後,才能更加篤定和忠誠。

5. 使結構向戰略看齊

對組織結構進行設計,包括層級、決策權、激勵機制和指標,從而使它們能夠強化公司的價值主張和關鍵能力。如果組織結構不支持戰略,不妨考慮對它們進行移除或是批量更改。否則,就是障礙。

數據分析學正發展到可以幫助指標和機制煥發活力的地步。無論投入有多麽複雜,最終的激勵機制和指標都要做到足夠簡明,才能推動清晰一致的行為。在更普遍的意義上而言,組織中的每一個結構都應該能夠使你的能力更強,並且將重點放在戰略目標上。

6. 超越職能障礙

不妨想想星巴克對於如何創造正確氛圍的理解、海爾快速制造和滿足訂單的能力,以及亞馬遜利用新技術推出產品和服務的能力。跨職能部門的相互作用越強並且越能得到公司文化的支持,工作就越有成效

不幸的是,許多公司允許各職能部門獨立運行,無意中就削弱了它們的能力。一些部門管理者通常更容易專註於“把本職工作做得更好”,而不是“我們可以一起完成的事情”。當各自部門狹隘的優先事項發生沖突,則公司最終會陷入內部競爭的不良循環。公司規模越大,解決這些問題的難度就越大。

總會存在這樣的風險——這些跨職能部門的團隊會被視為“臭鼬工廠”般的存在,與其他部門產生割裂。為了防範這種風險,需要每個團隊成員與原來的職能部門之間建立一個強有力的虛線匯報機制。遲早,這會成為一種習慣,影響人們看待自身角色的方式:不是作為自身專業素養的守門人,而是作為一名面向更大目標的貢獻者。

7. 成為全面數字化的企業

第七項原則應該會影響你所做出的每一項技術投資,還會阻止你做出一些過時的投資。接納數字技術的潛力以改造你的公司,從根本上創建全新的體驗與互動。

全面數字化必然會拓寬你的戰略選擇範圍,使你能夠去追求在以前不可行的產品、服務和革新。Under Armour的火速崛起就證明了這一點:最初只是一家經營技術輔助型運動服裝的公司,為了實現其作為創新者的價值主張,它現在已強勢擴張到健身追蹤器與智能服裝領域。

8. 有時候要保持簡單

執行本就是一件複雜的事。員工的能力、客戶的需求不盡相同,設計新產品、新流程的內部團隊也不相互溝通。即使你頻繁地在消除這些障礙,但複雜與不連貫、附加成本與繁文縟節還是會不斷滋生。

答案是,持之以恒地、有選擇性地尋求簡單。但不要大刀闊斧地削減產品種類或者精簡組織結構,要將戰略與能力相匹配,然後才能讓業務運營清晰化:哪些複雜業務是增值點(比如為最重要客戶量身定做的供應鏈)、哪些是絆腳石(比如過多供應商)。

“有時候要保持簡單”這一原則比乍看上去的要更為複雜。該原則結合了三個概念:

變得盡可能簡單;

在公司戰略引導下加入適當的複雜性;

培養所需能力,以應對服務市場與客戶所必然帶來的複雜性。

9. 鍛造你的價值鏈

沒有哪家公司是孤島,每家公司都有賴於其它公司來構建一條價值鏈。在提高自己公司水平的過程中,你也會提高合作方的水平,如供應商、經銷商、零售商甚至是監管機構

它們也應當更積極地參與你公司的戰略制定。這意味要讓它們接受你的戰略,讓它們為全新層面的合作而興奮,並且以資金投入和卓越運營來支持對戰略的承諾。

10. 培養集體控制能力

許多大公司都有這樣的毛病:內部規章制度的制約阻力越大,決策流程越複雜,導致員工無法做出相應決策,因為他們不清楚戰略上的優先選擇是什麽,也不知道其他部門或層級的實際想法。

這就需要集體控制能力的培養。它並不是一種管理機制,而是一種公司文化。許多矽谷公司有這樣的特征:鼓勵冒險精神,允許員工在創新中犯錯;在為公司創造價值時,員工才依賴制度與流程;而在其他時候,則可以自主做出決策。

讓每個人都能擁有快速的反應力以及果斷的行動力,從本質上說,是因為每個人其實都有一定的判斷能力,知道什麽時候該去咨詢什麽樣的人物。只要建立了互信關系,一個人就可以代表團隊的所有人來及時做出決策。即使有時會產生分歧,最終也會殊途同歸。

集體控制能力能讓流程變得更簡潔,在變化莫測的市場中,高標準的流暢性以及靈活性正是最基本的路標和燈塔

基因 原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842

創始人不懂技術心慌慌?克服恐懼,學著講個好故事吧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019/165622.shtml

創始人不懂技術心慌慌?克服恐懼,學著講個好故事吧
紅杉匯 紅杉匯

創始人不懂技術心慌慌?克服恐懼,學著講個好故事吧

“沒有了我們的故事,我們就什麽都不是。”

來源 |  紅杉匯(ID:Sequoiacap)

文 | Nitesh Agrawal

綜合編譯 | 洪杉

[ 編者按 ] 作為一個非技術創始人,你或許會經常感覺到“淡淡的憂傷”:

你嘗試著為一個任務設定最後期限,但你不知道技術人員是不是在和你說真話;看不到產品的真正“形態”,內心會惶惶不安;有時會想,“如果我會編程,我現在就可以把這個搞定”,但現實是你根本就不會;你壓力很大,想強行找一個技術合夥人;每個人都在問,你現在具體在做什麽,簡直快把你逼瘋了……

這個“技術”主導的創業世界,似乎並沒有對非技術創始人溫柔以待。但事實上,蘋果、Airbnb和Snapchat等很多公司都源於非技術創始人的設想。

你不懂技術,仍然可以成功。技術之外還有哪些極為關鍵的成功特質?

每期監測和精編中文視野之外的全球高價值情報,為你提供先人一步洞察機會的新鮮資訊,為你提供升級思維方式的深度內容,是為 [ 紅杉匯內參 ]

2fb137cf47c362a12bceff5eeb19f45c

大部分的初創企業創始人都是技術員。在中國,不管是百度、騰訊、小米還是360,其創始人都是技術出身。在國外也是如此,為什麽呢?

因為對於非技術員來說,要在初創企業的圈子取得成功太難了。

然而,初創企業新舊更替。很難確切地說什麽因素會使一些人出人意料地成功,什麽因素會使其他人不幸地失敗。但成功的因素絕對不是你有多了解工程學、多會寫代碼。

“到底是什麽讓非技術創始人取得成功?”

你知道蘋果、Airbnb和Snapchat都是源於非技術創始人的設想嗎? 從他們的故事中汲取關鍵因素,會對正在摸爬滾打的非技術創始人大有裨益。

喬幫主三大門規,幫你“克服恐懼”

CuAhLJaUMAAGKVv

非技術創始人往往會恐懼自己沒有足夠理解技術,這會令他們緊張不安。先別緊張,以下從非技術創始人大神身上學到的知識將會幫你們更進一步。

 試驗、失敗、然後成為一部學習機器

史蒂夫・喬布斯的妻子勞倫・鮑威爾稱他為“學習機器”。他有很多學習方法,最重要的就是他決心要從每一次的技術失敗中學習成長。

別以為喬布斯生下來就是天才,要知道蘋果II計算機——蘋果頭十年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成功的產品——就是源於多次失敗的試驗。

雖然你對技術了解不足,但要記住即使是最優秀的人也是從嘗試、失敗和總結經驗中學習成長。

 與A級人才為伍,保持好奇與好學

喬布斯經常與優秀的員工待在一起,這些員工不僅在工作上有高超的技藝,還會質疑喬布斯。1996年喬布斯回歸蘋果,他建立起了一支A級優秀人才隊伍。

在技術上,喬布斯完全是可塑之才,他從他人身上學習,旨在掌握應用技術和商業的法則。

這份好奇心與好學的態度成為蘋果日後成功的基石。

 “技術第一”,但用戶最重要

技術只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使用產品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蘋果從第一天起就將這條原則銘記於心,因此成為最成功的技術企業。

程序猿掌握技術,因此有能力創造產品。但蘋果的方法卻與眾不同。

蘋果產品工程師實際上是為了自己才創造這些產品。喬布斯還在世時,他就是蘋果產品的首要“用戶”。

蘋果所有產品都基於一點,喬布斯代表著真實客戶。他的工程師在設計產品時都必須要考慮到這個因素。

關註你人生中遇到的“難題”

有些人提出很棒的產品概念,花大力氣去落實想法,但最成功的非技術創始人大神著迷於發現問題,並找到最佳的解決辦法。

來自舊金山的小兩口黛博拉和傑克・安德森-比爾利思期待著他們首個寶寶的來臨,但他們發現尋找合適醫生的過程實在是“完全地、徹底地糟透了”。

他們決定幫助其他夫婦做出更好的選擇。最終,他們辭去白天的工作,建立一家初創企業FertilityIQ,幫助那些有生育問題的夫妻聯系合適的醫生。“我們以前發現市場上沒有好的信息,沒有大量的數據。我們創造的產品正是可以解決我們自己的問題。”黛博拉說。

關註你人生中所遇到的問題,通過自身能力和知識解決,這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其余的事情自然水到渠成。

技術不夠,創意補

一美元剃須俱樂部是一個並沒有以科技起家的最佳案例。該公司CEO邁克爾・杜賓承諾給消費者實惠的價格:每月只需1美元會員費,公司就按時將一只裝有剃須刀的盒子寄到用戶家里,內置5個刀頭。

發布產品時,杜賓本人制作了一個簡單滑稽的視頻上傳到網上,結果爆紅,點擊量高達1900萬。視頻中,杜賓調侃吉列說:“你以為每月的20美元都花在剃須刀上了嗎?其實19美元都給費德勒了”。

憑借這個視頻,該公司在2012年從洛杉磯一位天使投資人那里獲得10萬美元的天使輪投資。

解決有趣問題的關鍵在於有創意。建立產品原型以及檢測商業理念在市場上的接受程度,不一定非得借助複雜的技術。有時候,一個簡單的視頻就可以搞定這一切!

經過後續發展,一美元剃須俱樂部占據了15%美國盒裝刀片市場,形成一個龐大的男人後市場的入口。2016年7月聯合利華花費10億美元全資收購了這家公司。

技術之外,要有必勝的決心

創始人不怎麽懂技術也沒關系。要想成功還可以憑借其他極為關鍵的特質。

 堅韌與堅持

作為創始人,不放棄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重要。一個產品失敗後不停止努力。沒人願意為你投資也不氣餒。不管發生什麽,你都應該能夠振作起來,重新開始。

這方面最鼓舞人心的案例便是Airbnb創始人布萊恩・切斯基發表的文章《七封拒信》(7 Rejections)。在該文章中,他曬出7位當初拒絕投資Airbnb的投資人的郵件。

“下次要是別人不看好你的理念,就想想這些郵件。”切斯基說。

 總結失敗經驗然後不斷追求產品-市場適配關系

偉大的產品源於總結失敗經驗,然後對最初的產品原型進行正確的改變。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要找到出錯的真正原因,聽取客戶反饋,改變產品,然後重新發布。

snapchat-app-ios

Snapchat的最初原型是Picaboo, 由斯皮格爾和他的兩位朋友鮑比・墨菲和弗蘭克・布朗推出,但是個失敗之作,僅僅吸引到100位用戶。他們失敗30次之後才最終推出完美的產品,即現在的Snapchat。“閱後即焚”的特性在Picaboo時代便已經推出。

“當初真正用過Picaboo的人可能只有我媽。”斯皮格爾說。

Snapchat的成功並非偶然。創始人制定了縝密的發展路線圖,致力於透徹了解用戶以及與用戶的關系。而失敗,是他們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

講一個賣得好的故事

理查德・布蘭森和史蒂夫・喬布斯這類非技術創始人大神有什麽共同之處?他們都是講故事高手。

作為非技術創始人,要想成功,需要掌握好的能力是,用你的故事讓人接受你的理念、你的願景,並打動他們。

溝通大師和講故事高手都屬於下面的某種類型:他們要麽能夠循循善誘、化繁為簡、引領風氣,要麽能夠點燃我們內心的火焰。他們知道什麽對你和你的公司最好,並努力實現之。

維珍集團(Virgin)的故事,不管是當中的順境與逆境,還是機遇與挑戰,都能吸引人們買它的產品和服務,也能吸引優秀的人才加入維珍大家庭。“沒有了我們的故事,我們就什麽都不是。”這是布蘭森的肺腑之言。

現在輪到你放膽一試了。

技術 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284

外交部:相信土耳其有能力克服暫時的經濟困難

外交部發言人陸慷17日在答問時表示,中方關註近來土耳其經濟及對外關系新動向,相信土方有能力克服暫時的經濟困難。

有記者問:近期,受土美關系惡化影響,土耳其里拉兌美元匯率大幅下跌,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註。中方對土耳其國內局勢有何評價?據報道,中國工商銀行近日與土方簽署總額為38億美元的融資合作協議,請予以證實。

陸慷說,中方關註近來土耳其經濟及對外關系中出現的新動向。土耳其是重要的新興市場國家,土耳其保持穩定和發展有利於地區的和平穩定。中方相信土方有能力克服暫時的經濟困難,也希望有關各方通過對話化解分歧。

他說,中方一貫重視中土經貿金融領域合作,支持雙方企業根據市場原則商簽有關合作項目。

責編:李燕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404

投資一大挑戰——克服本能 施慧雅

1 : GS(14)@2013-05-07 01:41:25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k2_ek2a1.htm


【明報專訊】經過前週五的顯著上升後,港股在上週是出現鞏固,不過整體而言,大市仍是向上。總結全周,恆指的累積升幅142點,以22,689點收市。

正如筆者不斷強調,股價的升跌對人心的影響不容低估,蓋人始終是一動物,絕大部分動物都有著群體性,獨立而行的始終是少數,畢竟在森林世界裡面,一體行動是較為安全。人類雖然已不再在森林世界裡掙紮好幾千年,但在此之前的萬年,我們的祖先都要在森林世界裡營營役役,稍一不慎都會性命不保。我們有理由相信,很多動物世界裡十分重要的「本能」,已深深地滲入了我們的遺傳因子裡面,但這些「本能」往往是我們在投資時的障礙。

「本能」適用於森林 而非股市

筆者相信這觀點是頗具洞察力和啟發力的。基本上,筆者認為在投資活動中,最大的挑戰可能便是在於控制自己的「本能」。很多時,這些「本能」都容易引導我們作出錯誤投資決定,始終它們的功能,往往在於要適應森林世界,但股票市場是一個跟森林世界截然不同的地方。在股票市場裡,往往是少數人賺大部分人的錢,但這是與森林世界的情截然不同。

無論如何,市場上總有不少資金,會跟隨大市的發展,因此22,000點和23,000點都是重要的心理關口。從這角度看,大市能在前週五守穩在22,000點以上便甚為重要。現時而言,大市已從低位反彈了千餘點,23,000點能否一舉衝破,是一重要指標。現時大市成交仍是偏低,但外圍市不差,且看恆指今周能否取得突破。

施慧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726

要捕捉股市贏家 必須克服畏高症 黃國英

1 : GS(14)@2014-04-09 15:09:05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32793

如要估計市場上所有股票的累積回報,心中的印象會是多數與大市相若,不外跑贏、跑輸一點。可是根據長板投資(Longboard Asset Management)做的一份研究,市場的現實與這種想像,有很大距離。研究對象是在一九八三年至二○○六年期間,全美國的股票(剔除欠缺流動性者,大約有八千隻入選)。研究人員追蹤這數千隻股份,在廿年間的累積總回報,表現原來極端兩極化,與指數的回報,卻沒有多大關聯。



好股能夠經常破頂,過去二十年通用電氣創新高次數超過一千次。


贏家全取 輸家埋單

先看一點基本數據。由差的一方說起:39%股份的累積回報是負數,注意並不是一年半載為負,是持有整段期間,最後為負。而18.5%股份,股價下跌75%或以上。與羅素三千指數相比,64%的股份跑輸。股份表現不佳的比率如此之高,股市卻能穩步上揚,全靠25%的股份,抵銷了下挫股份的跌幅之餘,還令整體價值上升。約有兩成的股份,是特級贏家,廿多年間累積回報起碼有三倍以上,並非霎眼嬌。

長板投資將這份報告命名為「資本主義的分布」(The Capitalism Distribution),說明市場就是由大批失敗、最多普普通通的公司,與少數極為突出的贏家組成。這種狀況不講平均,絕對是贏家全取,輸家埋單。財經作者Michael Covel也提供過同類數據:一九九一至二○○八年,羅素三千指數年均回報8%。如果買齊全部股票,卻沒買最好的5%,年均回報會跌至負1%。相反,同樣是買齊全部,而避過最差的5%,年均回報可提升至12%。由此可見,其實操作的勝負,就是由兩個極端的股票群組決定。

從這些數據,不論是被動與主動操作,都可有所得着。研究的結論,某程度上為被動式指數化投資背書。因為如果選股能力不足,錯失贏家、投入輸家,又不夠分散,傷害可以很大(隨意選一隻,18.5%機會累輸75%)。倒不如用指數大包圍,起碼贏家齊腳,而且輸家會漸被淘汰剔出,長遠夠冚。尤其是轉戰海外市場,人地生疏,最快入手就是指數基金。當然,應選股份數目充足、具代表性的指數,如標普指數,或上述的羅素指數;恒指等比重偏頗和股份數目少者,則不在此列。


貪平買入無運行

至於決心以主動式操作,又有何啟示?其中一大重點,就是一定要克服畏高症。贏家本來就屬少數,研究人員梳理它們的共通點,發現它們與其他股票最大的分別,是處於新高的時間不成比例地大。邏輯上固然合理:假設一隻股票由$20升到$300,過程很難一蹴而就,而是$30、$40……逢關過關,每一步都是新高。當其不能再創新高,才是危險。例如研究期間,通用電氣(GE)創新高次數1,011次,累積升幅25,316%;思科(CSCO)新高488次,累升99,975%;微軟(MSFT)新高424次,累升62,188%。見頂後當然不再創新高,三者分別下跌71%、81%、61%。換言之,如果不畏高買強勢股,訂下止蝕,或多或少可以享受升幅;反其道而行,待轉弱才貪平買入,反而大多無利可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465

52歲轉行賣保險江華克服情緒低谷:珍惜當下

1 : GS(14)@2015-06-17 08:43:28

■江華昨日坦言世界不停轉變,不應將習慣變成一種模式,要學習做水,融入不同環境生活。攝影:葉君海



【《蘋果》專訪】現年52歲的江華,從影以來先後拍過不少劇集,其後因為在劇集《西遊記》中演唐三藏而走紅,不過最近十年他淡出幕前,原來當年因為腰患而影響生活,情緒一度出現壓力,反思過後,最後走出陰霾。為承諾而加入保險行業的他,直言每天努力學做人,「凡事謝恩,珍惜當下」更成為他做人的座右銘。


被喻為「比劉德華更加劉德華」的江華,06年有傳他因腰患導致抑鬱症而停工休養,在鏡頭前消失了近十年,江華最近被讀者經本報「爆相爆片」,發現他轉投保誠做保險。久違了的江華,昨日在沙田接受《蘋果》訪問,雖然他依然保存比「比劉德華更加劉德華」的感覺,不過言談間似乎少了一份執着。對於當年被傳患抑鬱症,他笑着否認說:「傳聞嚟啫,當年拍完《紅拂女》喺北京宣傳,我發作得好嚴重,腰腿出現嘅問題,導致我精神好有壓力,以前諗都唔諗呢啲事,點解一個人行得走得食得瞓得,突然間會變成乜都唔得?嗰陣我習慣咗無論係坐呀、行呀、企呀,十項全能乜都係控制喺自己手度,但係突然做乜嘢都唔得,慢慢就有好多恐懼,跟住又開始諗,我係咪一世都係咁?我好驚,好擔心之後會唔會癱,咁我老婆同仔點?會唔會搵唔到食?」



■江華因為一個承諾而加入保險,新工作令他眼界大開。互聯網圖片

■江華曾因腰患而令精神出現壓力,幸而得太太麥潔文支持。資料圖片



「軟弱時有好多恐懼」

腰患令江華曾經變得好灰,不過他從而反思人生,他說:「嗰一役話你知,對唔住,原來好多嘢唔係你可以決定,有幾多錢又點?幾有才華同幾多人鍾意又點?有啲嘢可以令你乜都冇,我覺得搞唔清楚究竟人生係點?一個人喺軟弱嘅時候,會有好多恐懼襲擊你,之後我信咗耶穌,喺嗰段日子我唔想再拍戲,要調較自己生活,反思人生係乜,直到今日好似有一種起動感覺。」經歷過後,江華直言目前的生活開心又感恩,他說:「其實你抬頭望一望個天,你會發覺自己實在好渺小,做人有幾叻啫?生老病死又唔可以控制到,我而家有八個字成日提醒自己『凡事謝恩,珍惜當下』,呢個先係最重要,未發生嘅嘢都冇人知,諗嚟都多餘。」慢慢地江華開始想通了,他說:「我喺靜咗呢十年裏面,我學識咗反思,體會咗好多嘢,人生開心唔係好難,只係我哋唔明白,我亦唔知邊一日會再出發,所以籌備咗好多嘢,學識修心養性,從唔同角度去思考,去學習,真係得着好多。」


■江華坦言人其實很渺小,他經常提醒自己「凡事謝恩,珍惜當下」。

從沒有放棄拍電影

江華強調自己從來都沒有放棄搞電影,一直有跟投資者傾談,今次加入保險行業,原來背後有一個故事,他說:「我相信每一件事嘅出現,都有佢嘅美意。我有一個好耐冇見嘅朋友,有一日突然搵我見面,食飯嗰晚我問佢做保險做得好唔好,佢話由我識佢嗰日做到而家,連續十年都係頭五位,不過佢話佢嘅團隊只係得佢自己一個,於是問佢點解唔搵人加入,最後傾傾吓佢話如果我肯加入,就會搞團隊,所以咪因為呢個承諾而加入保險。」似乎感覺冥冥中有安排,他笑說:「梗係啦,如果唔係無端端會做保險,不過我諗嘢同其他人有啲出入,主要唔係叫人去買,反而係主動同人做朋友,想識多啲人,呢個係我自己睇法。」採訪:何慧斯場地:沙田凱悅酒店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617/1918678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027

入伍遇恩師克服喪母之痛哈里:他給我自信向前看

1 : GS(14)@2016-09-23 08:09:53

明年英國威爾斯王妃戴安娜車禍逝世20周年,哈里王子年幼喪母後,直至近年才公開表白自己當年如何克服悲痛,他周二到一間學校分享時,就感激自己入伍後遇到恩師,助他重拾自信。現年32歲的哈里王子12歲喪母,他周二到阿伯丁郡(Aberdeenshire)一間學校,出席青年導師培訓活動時表示,他2005年進入桑德赫斯特(Sandhurst)軍校時有幸遇到一位良師,助克服喪母之痛。這人軍階是護旗隊中的掌旗軍士(Colour Sergeant),自此成為哈里恩師,並幫他找回自信。他說:「我當時處於一個缺乏指引的階段,我很年輕便失去母親,而我突然間在軍隊中被一大群男人包圍。他是一個會在適當時間取笑我的人,給我自信向前看,他讓你擁有真正的自信去了解自己,並推動你去嘗試幫助其他人。」哈里未有透露這名恩師的姓名,因為「他不想我這樣做」。哈里王子當兵10年後去年退伍,他曾表示自己離開軍隊後難以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因為大部份工作都無法配合他的皇室職務。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23/197796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698

克服毒癮戰勝癌魔女子逃不過魔鬼男友被火燒

1 : GS(14)@2016-12-17 23:54:14

美國俄亥俄州一名女子戒掉毒癮成功抗癌,本來可以重獲新生,卻遇到「魔鬼男友」毀了一生。她去年被躁狂男友淋汽油縱火,全身超過8成皮膚燒傷,至今仍然留院。33歲的兩女之母馬林諾夫斯基(Judy Malinowski)去年8月被41歲男友斯萊格(Michael Slager)縱火,「我從來不知道原來一個人可以如此邪惡的,他站在那裡甚麼也不做」。這場火令她遭受5級燒傷,兩隻手指及一對耳朵都在大火中融掉。馬林諾夫斯基留醫深切治療部,雖然撿回一命,但16個月來只能依賴呼吸機、無法下床走路,而且只能輕聲說話,她的背部及臀部仍有傷口,受傷至今已接受逾50次手術,連醫生都稱她很大可能捱不過。斯萊格事後一直堅稱自己是點煙時意外令她燒傷,他的爸爸周一甚至在庭上說:「他愛馬林諾夫斯基。」斯萊格對縱火、襲擊等指控不予抗辯,法官否決「意外」的說法,判他罪名成立入獄11年。馬林諾夫斯基本來決心在庭上作證,但由於前男友不抗辯而苦無機會上庭,她改為在醫院病床上向傳媒親述慘痛經歷,她又認為斯萊格的判刑不足夠。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17/198685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341

克服B女早逝傷痛父母帶遺體出街合照留回憶

1 : GS(14)@2017-02-05 10:48:23

面對初生嬰兒因病離世,父母如何走出情緒困境是一大難題。英國一對年輕夫婦經歷喪女之痛後,選擇陪伴女兒的遺體逾2星期才落葬,認為這樣可幫助跨過傷痛之餘,亦可一同留住美好回憶。21歲媽媽紹卡奇(Charlotte Szakacs)懷孕20周時,經超聲波掃瞄知道女兒埃夫琳(Evlyn)患有染色體異常,導致基因排列出了問題,而且腦部和主動脈弓(aortic arch)發育不全。到女兒去年12月13日出世,體重僅5磅5安士,但由於呼吸道太窄,不能進行心臟手術。醫生指就算埃夫琳手術成功,往後身體亦會出現多重缺陷,紹卡奇與丈夫終同意在埃夫琳出世4星期後拔喉,讓她在兩人懷中離世。雖然難過不已,但他們也找到心靈出口,在女兒離世後將遺體存放在善終中心的嬰兒床12天,期間如常抱抱已離世的女兒。紹卡奇說:「這對所有人來說,或許不是最好的選項,但對我們來說,家庭時間是很重要的--如常地抱抱我們的小女孩。」紹卡奇之後亦將女兒的遺體接回家4天,期間不時一同外出,拍下多張全家福,至上月26日才為女兒舉行喪禮,「我有擔心過帶她回家,因我不知道這樣做是否恰當,不過有她身邊真是太好了。這不單是對我們,對埃夫琳來說也有個家可以回去。」紹卡奇說如今仍然難過,但當她知道女兒遠離痛苦,總算得到一點安慰。她希望把自己的經歷傳開去,以幫到更多父母走出喪子喪女之痛。英國《都市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04/199178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412

SBL前射手L.A.教波:教孩子用團隊克服體能條

1 : GS(14)@2017-03-04 00:34:43

「教練接受採訪,好厲害喔!」,面對學生在一旁鼓譟,楊玉明展露出自信的態度,「開玩笑,我以前也是很紅的,一天到晚都受訪好嗎」。這位台灣中華隊前當家射手之一,旅居美國之後就在L.A.近郊的工業城(City of Industry)開了籃球學校「3 Point Basketball Academy」,繼續貢獻自身所長。駐洛杉磯記者:陳志豪「我不想走跟前輩們一樣的路,在台灣學校當教職當然很好也很穩定,但我就是想要來美國試看看。」從小就一路打球上來的楊玉明,在退役後做了與其他人截然不同的人生選擇—移居美國。他表示,自己從小就有點反骨性格,不管在哪個時期,都不願意照別人鋪好的路走,「所以即使知道有更安全的選擇,我還是寧可看看自己人生的天花板能到哪裏」。的確,與其按照方向固定的平穩大道,楊玉明更像是個披荊斬棘的開路者,勇敢嘗試走出自己的方向。早在2008年他就進中國CBA,成為早期從SBL(台灣超級職業聯賽)轉赴中國打波的台將之一。當時許多人都好奇,球員人高馬大的CBA,怎麼會想請一個身高不到180cm的台灣射手加盟,但楊玉明就是能用身手打破大家對籃球員身高的迷思;他不僅在職業比賽中表現注目,更是在國際賽中穩定供輸,成為中華隊不可或缺的射手。「有次跟韓國定生死,贏了進四強,輸家遭淘汰……那天我替補上陣,最終贏得比賽,真的讓我印象深刻」。講到生涯最難忘的一場比賽,楊玉明顯得仍有點激動。他說,自己本來是個連12人名單都擠不進去的選手,卻能夠屢屢在國際賽幫助中華隊,真的覺得很幸運,也歸功於自己「用腦打波」的特點。「我並不是很優秀的球員,但始終知道我在場上該做些甚麼。」楊玉明說身體條件比不起其他球員,所以會持續的去思考,「我的專長是甚麼?我的隊友是誰?我該怎麼配合?這都是一個球員在場上該瞭解的問題」。他強調,不是人人都必須當得分王,「但只要需由我得分,我絕對不會手軟」。這樣的選手當然讓人懷念。近年來,許多老球迷都表示在羅興樑與楊玉明退休之後,中華隊就缺乏真正穩定的射手。楊玉明也替現在的中華隊緩頰,「我不會有貴古賤今的想法,每一個時期的射手都有優秀的地方,即使是學弟,也有很多我可以學習的打法」。他說,他那一代的射手適合當時的體制,而現在的射手就適合現在的體制,「所以沒有射手後繼無人這種事」。對於現時HBL(台灣高中籃球聯賽)流行將優秀球員送到國外取經的做法,楊玉明也持十分正面的態度,「我們那個時代沒有這樣的環境與條件,讓我們出來學習新的觀念」。不過他也強調,並非如此現在的球員就比以前優秀,「各有各的好,最重要的是把所有好的東西整合起來,才能養出優秀的球員」。願意整合新見識的彈性態度,也被楊玉明運用在現在的籃球教學營中,「美國的孩子跟台灣的孩子很不一樣,他們比較有自我的想法,常常會挑戰教練的權威,但與其強迫他們照着我說的做,我還是學習慢慢跟這些孩子們溝通」。楊玉明說,美國孩子大多看NBA長大,小朋友一開始都只想單打,但現在「他們也知道在身體條件不比黑人、白人、墨西哥人的情況下,怎麼透過團隊意識來克服不足之處」。他表示,籃球觀念不是死的,都要看當下的環境去調整,像他籃球營中的孩子們就能學到最適合自己的東西。在這裏學籃球已經兩年半的Kelly,顯然就頗得真傳。「萬綠叢中一點紅」的她,是楊玉明第一批學生之一,她說,「真的很好玩,籃球營的每個人都很棒,我們總是學習如何讓彼此更好……在我來這裏之前,我不知道原來可以打出這樣的團隊籃球」。Kelly也在學校的籃球校隊擔任先發,熱愛籃球的她說會一直打下去。另一成員Nicholas也強調,「籃球是一種團隊運動,分享球十分重要!這是我之前不知道的」。說到未來的期許,楊玉明還是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回報台灣籃壇,「我現在最大的夢想,就是培養出以後能回去代表中華隊的年輕選手」。他表示自己在這些孩子身上看到許多希望,也會持續耕耘基層籃球,「說不定過幾年你就會看到我帶出來的選手喔」。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03/1994625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5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