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逆水行舟 左丁山

2010-9-23  AD





 

科技產品市場, 最合「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呢一句,瑞典科技工業愛立信手機,曾經好威,而今安在?與日本新力合作製造「新力——愛立信」品牌之後,憑新力之名,亦無法令 手機翻身;摩托羅拉手機大哥大,係經典之作,值得擺在博物館,一九八六時,左丁山揸住部水壺大哥大出街,中環都唔知有幾多人向左丁山行注目禮;摩托羅拉手 機曾經領先全球,但大阿哥席位,早已俾諾基亞搶咗,而今諾基亞又落難,要搵美國人救亡,LG電子與三星競爭手機市場,落得大敗收場,主帥辭職。左丁山歷年 用過嘅手機牌子,有摩托羅拉、Panasonic、愛立信、GE、飛利浦、三星以及現時嘅iPhone4,不得不承認,「蘋果」後發先至,成功將電腦與電 話結合,成為二十一世紀尖端手機,將諾基亞拋在後頭,抵Steve Jobs沙塵。

幾年前在馬會泳池碰到電子S,問佢:「你唔係在內地咩, 幾時返咗嚟?」電子S話:「賣咗廠,連上市公司股權都賣晒,退休咯,費事再搏。」理由何在呀?電子S話:「投資最新電子廠,耗資龐大,動輒以十億美元為單 位,但掉錢落去,又未必會贏噃,隨時一鋪輸晒,我賣晒股票,有幾億美元,不如退休好過,買番幾間獨立屋,實冇死。」電子S之言,可能係香港廠家心聲,故此 香港工廠絕少有富士康嘅規模與氣魄,可以僱用一百萬工人。但即管係富士康,賺錢能力都幾薄弱啫噃,有乜依郁就會虧本。做電子產品做大咗,經常不進則退,上 市公司執董廠家C同左丁山嘆息講:「揸住一啤Q,對手一味大我,自己唔跟就似乎膽小,照跟就隨時撞正人地有三條,跟唔跟好呢,呢個係我地年年做 capex(資本性支出)預算案時最頭痛嘅問題。因為唔繼續投資,會驚住落後晒,輸梗。但如果繼續落注,又驚住仍然唔夠美國、日本同南韓及台灣公司砌。」 在科技行業,競爭係殘酷嘅,搞自己品牌,唔係講吓咁易,接單幫人地品牌製造 (如富士康)亦需要好大投資,香港廠家諗諗吓,係唔係將盈餘用來買豪宅好過呢!所以我地香港有咁多乜乜行業大王炒樓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94

史玉柱郭廣昌逆水行舟 大手筆增持民生銀行

http://www.capitalweek.com.cn/article_13105.html

(綜合報導)據證券日報報導,在歐債危機陰霾的籠罩下,全球股市顯得普遍低迷。與各大行遭減持不同,民生銀行卻在減持聲中逆勢獲得增持。除史玉柱、 郭廣昌大手筆增持民生銀行外,根據聯交所資料顯示,德意志銀行於11月3日增持533萬股民生銀行股份或0.12%,每股作價6.364元,總值3392 萬元,最新持股量增至5.06%。

近日外媒傳出消息,高盛以每股4.88港元的價格出售17.52億股工商銀行H股,籌得資金11億美元。這意味著高盛入股工行後,第三次減持該行票。受此影響,工行H股隨後大幅下跌。

對此,工行行長楊凱生說,高盛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對資產做出調整,工行對此表示理解和尊重。他還補充說,工行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經營能力不存在問題。 同時他引述高盛此前的評論說,工行的投資價值依然存在,減持並不意味著高盛對工行投資價值認可的改變。

對於高盛減持工行的原因,有分析人士認為,高盛是從審慎風險角度出發,指其無現金需要,但由於持股多年,要退出以鎖定獲利,且持倉以市值計,在賬面上會令其投資組合價值波動。還有分析人士稱,高盛本次減持工行H股主要是考慮到本身的虧損,用套現的資金補充資本金。

但是也有專家認為,高盛現在選擇拋售,仍然是因為國外機構不看好國內銀行,認為有潛在的風險。

此外,近日,市場傳言美國銀行考慮進一步減持建行部分股份以補充資本,並就此與建行接觸。不過,建行對此回應稱,未接到美國銀行相關通知,減持只是 「市場傳聞」。在今年8月30日拋售了131億股建行H股股份後,美國銀行目前仍持有124億股建行H股,持股比例約為5%。

數據顯示,今年三季度李嘉誠旗下兩支基金LI KA SHING FOUNDATION LIMITED和LI KA SHING (OVERSEAS) FOUND退出了中行前十大流通股東,而在今年半年報中這兩支基金還分別位列第四和第九大流通股東,持有99010.39萬H股和15297.91萬H 股。旗下另一支基金LI KA SHING(CANADA) FOUNDATION減持78588.71萬H股,減持後仍位列第三大流通股東,持有7億H股,總共算下來三季度李嘉誠至少減持了16.7億股。

招商證券研究報告認為,隨著國際社會對金融機構監管指標的逐漸提高,外資銀行將採取出售資產、重組業務以及去槓桿等辦法增加資本。除了建設銀行以外,機構預計包括農業銀行在內的部分中資銀行H股也面臨一定程度的拋售壓力。

根據聯交所資料顯示,德意志銀行於11月3日增持533萬股民生銀行H股份或0.12%,每股作價6﹒364元,總值3392萬元,最新持股量增至 5﹒06%?。此前,據聯交所股權資料,民生銀行於9月8日,獲德銀場內增持206.57萬股,每股平均價6.45元,涉1332萬元,持倉由4.99% 增持至5.04%。

更引起市場關注的是史玉柱和郭廣昌等民營資本對民生銀行的情有獨鍾。據聯交所股權資料,民生銀行非執行董事史玉柱,於9月28日及30日,再入市增 持民生銀行共5000萬股 H 股,每股平均5.205元及4.729元,涉資合計約2.41億元,持股比例由 6.22 % 升至 7.43%。

此前,據統計,從3月30日至6月22日的57個交易日裡,史玉柱旗下上海健特生命科技有限公司33次增持民生銀行,耗資超過28億元,持股比例從 0.6%向3%逼近。從6月23日至7月14日的16個交易日中,史玉柱完成7次增持。7月14日,巨人集團旗下的上海健特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對民生 銀行A股的第40次增持,其持有民生銀行流通A股比例已經達到3.38%,成為第六大股東。

資料顯示,在民生銀行發佈半年報後的第二天即8月18日到9月6日的14個交易日內,史玉柱14次增持民生銀行H股,合計持股達到9215萬股,佔 總股本的比例達到2.23%。 9月15日,據港交所披露的資料顯示,民生銀行非執行董事史玉柱申報,於9月7日及8日分別增持民行1000萬股H股,合共增持2000萬股;持倉量由 2.23%升至2.72%。

港交所數據顯示,史玉柱截至9月12日,A+H的合計持股超過93925萬股。而這一持股量已經超過了民生銀行半年報中第五大股東東方集團股份有限 公司的持股量(88897萬股)和第四大股東中國船東互保協會的持股量(90576.45萬股),由此,史玉柱已成為民生銀行事實上的第四大股東。

9月15日,據港交所披露的資料顯示,民生銀行非執行董事史玉柱申報,增持民行1200萬股H股;持好倉量由3.54%升至3.83%,這是他8月 18日以來第20次增持該股。9月16日至20日三度增持民行各1200萬股H股,合共增持3600萬股;持好倉量由3.83%升至4.7%。9月22至 27日之間,連續六度增持民行合共5072.95萬股H股;持倉量由4.99%升至6.18%。

除了史玉柱以外,另一位民營資本代表也對民生銀行顯示出好感。

香港證券交易所10月17日披露的資料顯示,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在12日以每股5.345港元的價格增持民生銀行845萬股H股,總計投入資金4517萬港元,最新持股量增至5.08%。民營資本大手筆買進民生銀行,成了當前弱勢市場的一道風景。

更讓民生銀行處於聚光燈下的還是史玉柱和中國人壽的一段「小插曲」。

中國人壽有關負責人曾在8月24日表示有意增持民生銀行,史玉柱當日發微博炮轟中國人壽,博文稱「拜託中國人壽 (601628.SH,02628.HK),別虎視眈眈想控股民生銀行。中國唯一的民營重要銀行(總市值超過4.4萬億),不應倒退成為國有銀行。」雖然 這條微博隨後即被刪除,卻引來了高度關注。隨後的一天,民生銀行股價大漲6.47%,據測算,史玉柱賬面浮盈達2.3億元。一時間有關「史玉柱微博操縱股 價」的說法甚囂塵上,史玉柱其後也不斷發出微博對此作出澄清。10月26日上午消息,巨人網絡董事長兼CEO史玉柱封博數日之後,首度通過新浪微博自比竇 娥,就「炮轟中國人壽增持民生銀行」一事發表回應,否認曾借助內部消息在股市上「一句話賺2.3億」,並表示從未有過違規行為。

此事告一段落,但是從另一個意義上透露出民生銀行同時獲得民營資本和國有資本,還有外資青睞的背後信息。

「定位清晰,與大行的差異化競爭,使得民生銀行能在中資行當中脫穎而出,獲得投資者的關注。」民族證券銀行分析師張景表示。

也有分析師表示,尤其在H股市場上,像民生銀行這種差異化經營,有自己特色的銀行,機構投資者更願意參與其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44

溫州金改:逆水行舟三年半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3889

成立三年後,溫州民間借貸服務中心紛紛走上轉型之路。 (CFP/圖)

溫州新舊金改疊加3年有余,各項打通民間資本與實體經濟的通道都在溫州建了起來,但在政策桎梏與宏觀經濟周期調整的雙重掣肘下,“兩多兩難”(民間資本多、投資難;中小企業多、融資難)依然考驗著溫州。

作為改革先鋒,溫州金改試驗中的得失可資借鑒。

“我們是走出了低谷,但還沒有走出困境。”這是時任溫州市委書記陳一新在溫州金融改革三周年座談會上的評價:溫州金改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溫州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不良貸款和兩鏈(擔保鏈、資金鏈)風險,“溫州還處於企業金融風險之中”。

2011年秋,過度借貸在溫州吹出一個巨大的信貸泡沫,以一場慘烈的民間借貸危機作為終結。銀行、民間資本和實體經濟都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據官方披露的數據,僅銀行業的不良資產就高達千億。

政府對溫州借貸危機原因的解讀是,壟斷金融體系導致的“兩多兩難”(民間資本多、投資難;中小企業多、融資難),並由此促成了國家層面的金融改革試驗區落地溫州。

2012年3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批準實施《浙江省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總體方案》,俗稱“老金改12條”,希望把民間資本與實體經濟對接起來。

如今,金改啟動3年有余,各項打通民間資本與實體經濟的通道都在溫州建了起來,但面對結構調整中的中國經濟與政策桎梏,“兩多兩難”依然考驗著溫州。

2015年3月26日,央行同意實施浙江省政府起草的《關於進一步深化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的意見》,即溫州“新金改12條”,批準溫州推行新一輪改革。

如今,又是半年已然過去,溫州“新金改”進程如何?

最不被看好的變成了“溫州經驗”

“金改12條”中,起初最不被看好的,是民間借貸登記,但如今溫州經驗被央行推廣複制到全國。

2015年11月,位於溫州鹿城區東明路的溫州民間借貸服務中心對股東架構做出調整,從原有22個股東精減為3個。與此同時,中心門口多了一塊新牌子——溫州市民間財富管理中心。

“精簡股東是為了能夠靈活決策,更好地轉型。”民間借貸服務中心總經理徐智潛表示,民間財富管理中心為民間借貸服務中心的全資子公司,將引進私募基金、信托、證券和資產管理公司等專業財富管理機構,引導民間資本投資。

民間借貸服務中心是溫州2012年金融改革的產物,主要承擔民間登記備案和融資對接兩項功能,全市共有7家。今年以來,各中心開始尋求轉型。

“溫州民間借貸服務中心此前模式設計有所不足。”溫州市金融辦副主任葉新明介紹,雖然承擔了讓民間借貸陽光化的職責,但是中心自身盈利能力很差,僅能維持收支平衡,“除了一些配套和出租物業平臺提供服務的收入,其他收入沒有。”因此,政府希望賦予登記中心一些其他的功能,來解決它的盈利問題。

2012年的“金改12條”第一條“規範發展民間融資”中,主要內容便是“開展民間借貸服務中心試點,引進一批中介機構入駐,提供民間借貸登記、合約公證、資產評估登記等服務,引導民間融資陽光化、規範化”。

當時,幾乎全民放貸的溫州爆發民間借貸危機,為給予民間金融合法地位並將其納入監管,2012年3月29日,在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獲批的第二天,溫州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便註冊成立。

但在“金改12條”中,起初最不被看好的,也是民間借貸登記。徐智潛向南方周末記者坦言,中心剛設立的時候,外界都覺得這個機構做不起來,“從法律和習慣來講,誰願意來登記?我們內部也去論證過,沒人覺得這個機構能做得起來。”

徐智潛提供的數據顯示,前兩年,中心登記成交額五十多億,符合登記要求(例如寫明借款用途)的更少,只有23億。“當時做得很辛苦,因為沒有環境。”他說。

後來,中心引入一批小貸公司等中介機構,跟它們簽協議,中介機構所有業務到登記中心備案,“這才把第一批登記備案的形式確定下來了。”

到現在,至2015年11月末,該中心已累計登記269億民間借貸,接近溫州民間借貸規模的1/3。如果加上由政府監管的小貸公司、典當行以及擔保公司的民間借貸數據,相當於溫州大部分民間借貸信息已經被政府掌握。

溫州民間借貸登記的經驗被央行推廣,在全國15個省複制了七十多家。在金融改革正酣的山東省,某市還曾為此5次造訪溫州市金融辦。

2011年爆發的民間金融危機,推動了溫州金改的啟動。圖為當時溫州市區廣場路上一店面被討債者寫上“急賣”字眼。 (CFP/圖)

強制備案與真假利率

除了放貸方怕露富、要交20%個稅,借貸方怕財務曝光拿不到銀行信貸等老問題仍然存在,登記中心面臨一個新的挑戰——登記的真實性。

2014年底,溫州金融辦主任張震宇在陸家嘴論壇上發言時說,作為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落地後推出的重點項目,登記服務中心於2012年4月26日正式營業,但直至2014年3月1日《溫州市民間融資管理條例》(下稱“條例”)及其實施細則正式實施,登記才逐步邁向正軌。

條例是中國首部金融地方性法規,其核心在於填補了民間借貸合法性的法律空白。條例所稱的民間融資,是指自然人、非金融企業和其他組織之間進行資金融通的行為,從定義上放開了“個人對企業借貸”的限制。直到2015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才明確了這一點。

徐智潛對此的解讀是,一般的民間借貸,如果不登記,超過了一定的額度可能是非法集資,“換句話說,如果吳英當時所有的借貸都登記了,就不會被判無期徒刑。”

同時,條例也建立了“強制備案制度”:單筆借款金額三百萬元以上的;借款余額一千萬元以上的;向30人以上特定對象借款的,必須去地方金融管理部門或者其委托的民間融資公共服務機構備案,而登記中心正是受政府委托的機構。

“如果金額非常大,涉眾,又不來登記,被金融辦發現、查實,就會對你進行處罰,”徐智潛說,這就是溫州與其他地方的根本區別,“溫州金融辦有監管權、處罰權,其他的地方對待民間借貸這一塊,誰都不會去管,出事了,公安局才會介入。”

至於如何發現這些不來登記的違規對象,葉新明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房管部門、法院立案等都是信息的重要來源地。目前已發出63份整改通知書,不過處罰力度並不算大,“剛開始還是以教育為主,引導他們到平臺上來。”

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發現,除了放貸方怕露富、要交20%個稅,借貸方怕財務曝光拿不到銀行信貸等老問題仍然存在,登記中心面臨一個新的挑戰——登記的真實性。

今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對民間借貸劃出兩條利率紅線:24%以下的合法;24%-36%的不合法,但借貸雙方可以自願履行;超過36%的就是高利貸,超出部分還可以向法院申請返還。

目前,溫州民間借貸的規模在800億左右。徐智潛說,任何利率都可以在登記中心登記,只會告訴登記者,超過24%的不合法,登記雙方自己斟酌。

也就是說,登記中心對於利息在24%-36%之間的,吸引力最大,登記了相當於從違法變為符合溫州地方法規;而利息低於24%的,無論是否登記,都是合法的,登記了理論上反而要交20%的個稅;超過36%的不僅違法,還要返還,自然不會登記。

一位從事破產重組業務的溫州律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溫州利率仍然存在雙軌制。比如企業破產重組過程中,免不了會向小貸公司等民間金融機構借一筆轉貸資金,因為風險大、時間緊,這部分資金利率有時會超過36%,而為了使借貸合法同時獲得高出36%的利息,比如一筆1000萬的貸款,借貸雙方要簽1200萬的合同,其中200萬用現金返還借貸者,“就算強制他們登記,登記的利率也是假的”。

私募債受挫

2012年金改後獲證監會批準發行的溫州小微企業私募債,很快就體現出風險定價不匹配的一面,投資者們就紛紛選擇提前兌付。

2012年為溫州市委撰寫改革方案的學者之一——時任浙江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的史晉川,三年前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溫州應該構建一個與溫州民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地方金融體系,即小微企業可以通過向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農村信用社等地方金融機構貸款(間接融資),而當企業要轉型升級、融資數額大增的時候,則可以通過私募股權基金以及非上市公司的場外股權交易等方式進行直接融資。

“金改12條”中,“培育發展地方資本市場”“大力發展專業資產管理機構”“積極發展各類債券產品”等內容,都是為了構建上述直接融資市場。

之後,除了個人境外直投沒有獲批,各項直接融資通道都在溫州建了起來。但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民間借貸危機後遺癥與調整結構的中國經濟周期互相疊加,使得直接融資通道的運行並不盡如人意。

比如,2012年金改後獲證監會批準發行的溫州小微企業私募債,很快就體現出風險定價不匹配的一面。2012年,江南閥門有限公司發行了溫州首單中小企業私募債,期限2年,發行規模為5000萬元,票面利率9.2%。然而僅過了一年,投資者們就紛紛選擇提前兌付。

 

溫州市金融辦當時對此事的回應是,投資人行使回售權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受“錢荒”的影響,市場資金面比較緊張,一些投資人自身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因此選擇回售。第二個原因則是,有部分投資者並不缺資金,而是希望將資金轉投市場上更高收益的產品。

顯然第二個原因更切中溫州的實際情況。至此之後,此類債券再沒有推出。

相比之下,同樣作為金改創新,有著政府信用背書,用於城市建設的“幸福股份”和“藍海股份”,是一種類似於市政債的項目投資,利息雖然不及上述中小企業私募債,但已募集資金43億元,並且幾乎每期都能提前募集完畢。

經濟下行與逆水行舟

2011年溫州危機疊加中國經濟轉型,市場風險加劇,更加缺乏值得投資的機會,“金改假如在經濟上行的過程中,可能會好做一些。”

“金改12條”中,“大力發展專業資產管理機構”,是為了打通近9000億民間資本與實體經濟之間的血脈通道。

2015年3月,溫州“新金改12條”繼續提出,要加大民間資本管理公司業務創新。作為金改創新手段之一,10家民間資本管理公司均由溫州龍頭企業牽頭,政府希望可以借此集合社會上的閑散資金,做股權投資,解決“兩多兩難”問題。

人民銀行溫州支行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5月末,溫州市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8901.49億元,相較於其他城市,人均10萬元的地方財富依舊可觀。

然而,一位民間資本管理公司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現在好的項目並不多,股東的錢就夠了,而且本身來講,我們也不願意建立資金池,當前風險太大,我們賠不起。”

2013年5月,國內首家民間資本管理公司——溫州甌海區信通民間資本管理公司,曾作為一家浙江農業公司的定向增發承銷商,向社會募集了800萬。如今,該浙江農業公司已被投資人舉報借款逾期並拒不償還。

南方周末記者走訪時發現,信通民間資本管理公司已經人去樓空,辦公場所只留下幾張公司負責人與浙江省委領導的合照。其辦公室樓下就是甌海區金融辦,其一位副主任表示,並不清楚信通民間資本管理公司的去向。

“溫州銀行里的錢不斷增加,民資都在等待、觀望、徘徊,要往哪里投。房地產不行了、股市不行了、投高新技術產業,風險又太大。有這麽多錢,投資還這麽困難,這就是矛盾的地方。”溫州中小企業協會會長周德文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一位熟悉金改的當地金融業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資金供求不平衡的癥結就在於,2011年溫州危機疊加中國經濟轉型,市場風險加劇,更加缺乏值得投資或能夠投資的東西。

比如2011年溫州跑路潮中最典型的案例——溫州“眼鏡大王”胡福林倒在了光伏太陽能上,2008年四萬億時代,正是政府和銀行行長們追著胡福林貸款,鼓勵他投新興產業。

溫州中矽科技是胡福林投資的一家光伏太陽能企業,2012年,因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向溫州甌海區法院申請破產重組。負責破產重組的是東甌會計師事務所所長金國達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中矽科技的清償率最終定格在6.66%,“我遇到溫州資產縮水最厲害的兩個行業,一個是光伏,一個是造船,貶值都高達90%以上。”

“蠻體諒政府的難處,說實話,經濟不好的時候有幾大忌,不能投資,不能失業,不能換工作。”上述金融業人士說,“金改假如在經濟上行的過程中,可能會好做一些。”

同時他也認為,所謂民間資本管理公司這些機構性的設立解決不了大的問題,只有搭建一個平臺,推出相應的扶持政策,才能讓資金、信息、人才往這個平臺上湧,“機構的容量總是有限的,民營銀行也好,多少個小貸公司也好,都是有限的,政府部門真正所要做的就是搭平臺。”

“底層探索需要頂層支持,走了彎路要及時糾偏。改革也需要容錯的機制,給我們放手去試的勇氣。”葉新明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8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