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民间借贷资本光明探路背后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80903/15065268093.shtml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80903/02075265074.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0

中環在線:蒙牛、伊利、光明高層上電視表演飲奶 李華華

2008-10-13  AppleDaily

企 業出事,唔係吓吓都要拖主席同全體高層出嚟集體道歉。要知萬一再有大事發生,到時仲可以搬個大啲嘅老細級出嚟。好似內地毒奶事件咁,搞到中港澳嘅BB同細 路集體生腎石,噚日內地三大奶企蒙牛(2319)、伊利同光明乳業高層上中央電視台節目《對話》,向全國人民道歉,兼做場飲奶show,三大企業都只係派 高層,老總欠奉。據《東方早報》報道,噚日出席央視節目嘅內地三大奶企高層,蒙牛總裁兼大股東牛根生並冇現身,只派出集團營銷總裁趙遠花出面,佢形容今次 嘅教訓,令內地乳品業由零開始,重新建立質量安全同恢復市場信心。當講到蒙牛喺呢次問題奶事件受到重創時,佢仲淚灑當場。

中國乳品業八級大地震

光 明就由總經理郭本恒解畫,佢義正詞嚴話,無論問題出喺邊度,內地乳品企業都要承擔根本責任。至於伊利,就由集團副總裁靳彪出馬,佢話為咗恢復消費者信心, 所有上架嘅產品都要先得到國家認證。內地三大奶企嘅代表形容今次事件,係中國乳品業一場八級大地震,據佢哋初步統計,損失高達兩億銀人仔。公司股價更被全 線震散,當中以蒙牛跌幅最甘,事件發生以嚟股價插水六成,跌至兩年半低位,伊利同光明股價則分別蒸發35%同11%。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3

光明乳业三成股权前景成谜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2009-04-23/110152210.html


  【《财经网》上海专稿/实习记者 谢雪琳】4月22日晚,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0597,下称光明乳业)发布公告,证实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0363,下称上实控股)确有出售所持光明乳业35.18%股份的意向,但尚无出售对象,也没有已商定的出售安排。



  上实控股董事长滕一龙曾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将加大对房地产和基建设施的投入,并继续退出非核心业务。其中提到将剥离持有的光明乳业、中芯国际股权。

  光明乳业及中芯国际2008年的业绩都是亏损。其中,光明乳业净利润亏损2.86亿元,这拖累上实控股消费品业务净利润下降26.3%。

  国海证券分析师刘金沪认为,光明乳业的市值有70多亿,一年至少要赚三四亿才能支撑它的发展。然而光明乳业2008年净亏损,2007年的净利润也只有2亿多。虽然光明乳业基本面不错,长期表现看好,但短期仍不乐观。

  尽管如此,刘金沪表示,上实控股剥离光明乳业,并不说明其不看好乳品行业。他表示,乳业的战略前景很好,市场有刚性需求,国家也有政策支持。只是前几年行业冒进,导致出现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整个行业短期内不得不承受阵痛。

  上实控股表示有出售光明乳业的意向后,谁将接手这35.18%的股权,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俗称“大光明”的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最引人关注。它是光明乳业的大股东,隶属于上海市国资委,通过旗下的上海牛奶(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光明乳业35.27%的股份。但截至目前,大光明尚未对此公开置评。

  刘金沪认为,是否接手这部分股权,取决于“大光明”是否想保持绝对控股权。如果“大光明”决定收购,则说明对光明乳业的发展很重视,这对市场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

  针对外界猜测的管理层收购,刘金沪表示不大可能。“国家对管理层收购管得很严。”刘金沪说。他进一步否认了蒙牛、伊利等同业收购的猜测。刘金沪称“大光明”不可能让竞争对手入股光明乳业。

  外资公司达能亚洲有限公司曾持有光明乳业逾2亿股,但在2008年3月将股份分别转给了上实控股和大光明。“达能没有从光明乳业捞到好处,这说明外资在国内乳品行业挺难做的。”刘金沪表示,他也因此不看好外资收购光明乳业股权。

  “各方面来看,大股东收购是最好的。”刘金沪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50

上实彻底退出 大光明15.5亿接盘光明乳业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90728/03196535101.shtml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杨颢

  正如之前所承诺的一样,上实最终撒手光明乳业(7.95,0.08,1.02%)(600597,SH),而接盘方也正是此前猜测最多的光明食品集团。

  7月27日晚间,光明乳业发布股权变动公告,称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决定协议受让上实食品控股有限公司持有的全部光明乳业股份3.14亿股。本次股份转让的价格为每股4.93元,共3.14亿股,收购对价为15.5亿元。

  上实食品是上实控股的全资附属公司,与原农工商集团所属牛奶公司同为光明乳业的发起人,在很长一段时间也与牛奶集团一起并列为光明乳业第一大股东。

  不过,在今年4月下旬,在港上市的上实控股董事长滕一龙公开表示,公司今年希望尽快出售光明乳业35.176%股权。而出售的目的在于专心于主营业务,加大退出非核心业务的力度。这一点在上实控股2008年年报中也有提及。

  当时上实表示,这部分股权是出售给母公司还是市场,还处于意向阶段,尚未作出决定。

  6月初,上实在二级市场连续减持52094628股,占光明乳业总股本的5%。种种迹象表明,其去意已决。

  上实滋生退意之后,市场对于光明股权的去向非常关注。当时光明乳业两大控股股东是上实和上海牛奶集团,分别持有35.18%和35.27%的股 份,相差仅0.09%。一旦第三方接盘,接盘方持有的上实控股股权加上二级市场收购,可能超越大光明集团成为光明乳业实际控制人。

  但更多的倾向还是认为上实可能是将股权转让给光明集团或者其旗下子公司上海牛奶集团,使大光明能够完全控股公司,从而将公司打造成上海乳品业务的平台。

  此次的公告顺应了这一猜测。收购完成后,光明食品集团与子公司牛奶集团将合并持有光明乳业6.819亿股股份,占光明乳业总股本的65.448%。

  光明食品集团表示,近年来,上海国资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光明食品集团和上实控股都在探索国有资产和优势资源向核心主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充分利用 资本市场进行强化主营业务、退出非核心业务的经营战略调整,因而双方最近决定进行光明乳业股份协议转让。这也是集团成立以来金额最大的一次资产并购。

  光明食品认为,集团以食品为核心业务,乳业是集团核心业务的重要板块。在光明食品集团2007年初制定的发展战略规划中,就确定了重点发展乳业 的战略目标。它认为,我国人均乳品消费水平还有很大上升空间,特别是在去年行业面临危机后进入市场调整期,为集团加大乳业投入,加快乳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好 的机遇。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自有奶源对于国内乳企的重要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海通证券(19.29,0.18,0.94%)曾认为,一旦大光明接盘上实所持光明乳业股权,未来有可能将光明集团旗下的牧场等业务也注入上市公司。

  据了解,牛奶集团每年都把自己牧场生产的鲜奶供应给光明乳业,目前牛奶集团拥有奶牛3万多头,其中成乳牛1.2万头,2008年供应给光明乳业生鲜牛奶9万吨。去年以来,牛奶集团积极筹建海丰现代化生态奶牛场,规划饲养奶牛4万头,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成。

  而光明食品集团也表示,其控股光明乳业将拥有产业联动的优势。公司将依托光明食品集团,“拥有从奶牛饲养到乳品加工销售产业链一体化的优势,有利于保证奶源的质量,提升加工水平,加快市场拓展的步伐”。

  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光明乳业重新修订了三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聚焦乳业、做强新鲜、突破常温、实现百亿”的战略定位目标,决心做到乳品主营 业务确保行业平均增长水平;保鲜乳制品增长速度高于行业增长水平;保持新鲜酸奶、新鲜牛奶和奶酪产品在全国市场的领先地位;常温产品实现战略瓶颈的突破; 继续加强科技研发,成为中国乳业技术最领先的公司。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目标超过100亿元,利润继续增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82

LED板块迎来光明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2-17/158203.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85

狼来了:张裕、中粮、华润、光明、青啤、新希望天黑下手


http://www.21cbh.com/HTML/2010-2-1/164588.html


后金融危机时代,一切重新洗牌。

2009年以来,快消品行业并购潮风起云涌,重量级并购层出不穷。中投集团收购来宝集团,中粮收购蒙牛,光明食品集团收购上实食品控股,后金融危机时代,快消品行业并购吸引了市场大量的眼球。

据上海商情快消品研究中心统计,2009年度在中国快速消费品行业中共发生了超过70件并购及资本事件。在该中心推出的2009年度中国快速消费品10大并购榜单中,前10大并购涉及总金额超过300亿元,增长幅度达70%。

在这场国进民退的浪潮中,中投、中粮、光明食品集团等国企均成为了“2009年度10大并购”的主角,“年度10大并购”中有四个主角是国企。金融危机后正是低价买入的好时机,拥有雄厚背景的国企、央企自然成为这波并购浪潮的先行者。

不少分析师认为,快速消费品行业是经济复苏后的朝阳产业,接下来行业集中程度会进一步加大,行业并购也将不断升级。

“2010年快消品整合可能将主要集中在酒业、乳业和零售行业,这三个领域应该会有比较大的整合力度。”上海商情快消品研究中心分析师罗志平表示。

先锋主力:四大集团强势整合

快消行业并购整合,大集团是主导力量。其中,中粮集团、华润集团、青岛啤酒和光明食品集团作为业内整合能力最强的泛快消品集团,接下来的动作最值得关注。

中粮集团一直醉心于打造食品全产业链,凭借不凡的实力,频频发力收购上下游企业,延伸产业链。收购蒙牛,收购五谷道场,收购福临门,收购华夏长城,收购万威客,中粮一口气吞下这么多品牌,并且没有收手的意思。

涉 及粮油、食品、地产酒店、土畜、金融等9大业务板块的中粮下个目标很明确——白酒。中粮集团对外宣称,为完善“全产业链”将进入白酒行业。据悉,中粮一直 希望切入白酒行业,曾和多家白酒品牌有过接触。“以中粮一贯雷厉风行的做法,进军白酒行业应该不需要太长时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中粮的 整合下个大手笔在白酒业。

一直以来,华润集团坚持走并购路线,连金融危机也未能让它止步,整合力度也相当惊人。尽管此前一度又归于沉 寂,但金融危机后,华润集团再次亢奋。华润雪花啤酒在金融危机后,趁势疯狂并购,闪电般地并购和新建啤酒工厂近10家,再续此前神话。目前,华润雪花啤酒 销量属行业第一。以扩张并购见长的华润,在接下来势必会有更多的动作。

青岛啤酒的并购风格则大大不同于竞争对手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稳中 求胜,从不打没有把握的仗。青岛啤酒风格向来稳健,看准再出手。青岛啤酒董事长金志国前不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是兼并收购最佳时机,有合适的可以 并购。目前,青岛啤酒陆续在四川、山东、江苏建新厂,也在和一些地方企业在谈收购兼并。

但分析师认为目前青岛啤酒的规模已经全国数一数二,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下一步的主力应该主要放在拓宽销售渠道以及海外收购上,由于奥运会的召开,推动了青岛啤酒在海外的影响力,所以不排除未来青岛啤酒布局海外的可能。

上 海国资委旗下的光明食品集团并购动作也非常大。并购成为光明食品“做大主业”的关键途径之一。去年7月,光明食品以15.5亿收购了上实食品持有的光明乳 业(9.65,0.17,1.79%)。接着,光明食品收购了云南最大制糖企业英茂糖业60%股权,一举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糖业产业集团。

今年1月12日,光明食品又宣布正在与澳大利亚亚西斯尔洽谈收购之事,尽管遭拒,但其并购做大战略思路不变。据悉,随着上海国资整合力度的加大,光明食品将加大主业领域的收购兼并的力度,力争年内在英茂糖业等项核心主业并购上实现突破。

酒类:啤酒葡萄酒并购可能性最大

酒类行业并购整合故事最多,各类酒并购整合命运迥异。啤酒和葡萄酒被众多业内人士认为最具备并购可能性,而白酒和黄酒却被认为缺乏并购想象力。

“目前快速消费品行业内多比较分散,竞争格局比较混乱,具有整合能力的公司正在观望,未来并购最有可能出现在啤酒行业。” 世华财讯分析师赵鹏表示。国泰君安分析师洪婷也认为啤酒产业的集中度正在增加。

但是,“青岛啤酒接下来并购的可能性不大,”赵鹏说:“刚刚收购了山东趵突泉的青岛啤酒规模已经在国内数一数二,产能还没有完全释放,如果说下一步收购的话有可能在海外”。

目 前,啤酒行业市场份额趋于集中。国内最大的四家啤酒企业市场份额逐渐逼近,2009年年中,华润啤酒占据市场份额16%,青岛啤酒为14%,燕京啤酒 (20.90,-0.20,-0.95%)为12%,仅这三家已经超过40%。万联证券分析师陈荣新认为,40%并非表明啤酒行业已经完全进入成熟期, “离国外60%还有较大距离,依然还有并购空间”。

相比之下,白酒的并购则充满不确定性。“白酒进入相对成熟期,一线品牌并购的可能性较少,并购应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品牌。”上述万联分析师认为,白酒行业相对成熟,格局相对稳定,难有大规模收购动作。

“白酒、黄酒并购机会不大。白酒和黄酒更多在于内部整合。像五粮液和贵州茅台,2010年更多会是整合内部资源。”上述上海商情分析师也持类似观点。更多分析师对汾酒和古井贡的并购不太看好。

而国泰君安洪婷认为白酒行业的并购可能性小,阻力并非来自行业集中度的加剧,而是来自于地区性垄断,“地方政府为了避免税收流失势必阻止这种并购”。

洪婷认为未来白酒行业的并购重组应该主要来源于行业外资本或者外资。“帝亚吉欧”、“轩尼诗”、“绝对伏特加”等全球知名洋酒巨头,以资本进入的方式相继联姻“水井坊”、“文君酒”、“剑南春”等白酒企业,印证了这一趋势的存在。

而知情人士向理财周报透露,帝亚吉欧控股水井坊是必然的,而且很可能为时不远。而1月22日中粮集团表示欲进入白酒行业。而茅台也在近两年表现出很强的扩张欲望。

白酒行业的并购一旦突破,将是一场旷世大仗。

黄酒尽管存在并购潜力,但仍然缺乏想象发力。而葡萄酒行业并购则让分析师们非常感兴趣。“就酒类而言,葡萄酒的机会最大,2010年各大葡萄酒公司,像张裕和王朝,可能会掀起一番酒源产地争夺战,而新疆是个必争之地。”上述上海商情分析师表示。

目前,葡萄酒行业大多集中在中东部沿海,中西部还未普及,经济一旦转好,进口品牌以及国内大品牌就会有扩张的需求。大多数被收购的将是那些具有葡萄基地的企业,如去年12月,张裕(000869.SZ)在新疆收购了具有葡萄园的天珠酒业。

“张裕高端的酒庄酒还没上去,消费区域较小,产品还集中在中低档酒类上,此前张裕刚花了十多亿元收购山东一家银行,资金充裕,并购能力不容小觑。”北京某知名券商分析师表示。

山西证券分析师罗胤告诉记者,最有可能发生并购的是中粮旗下的长城,从去年到今年已分别收购新疆和东北的两家葡萄酒厂,今年可能还会有下一步的布局。

日化:上海家化琵琶遮面

金融危机后,一向稳重低调的日化企业也开始暗流涌动,竞争日益白热化以及外资巨头咄咄逼人之势,让国内日化企业大声惊呼:“狼来了!”

此前,一向低调的日化巨头上海家 化(600315.SH)不出意料否认了此前媒体报道的上海市政府打算将上海家化集团转让的报道。理财周报记者从上海业内人士处获悉,该转让事宜的确已经 敲定,接盘者为香港新世界郑裕彤。在此方案形成后,双方曾试图打压股价。2009年12月1日,上海家化公告予以否认,上述人士认为,“这是比较明显的利 空打压股价行为。”

事实上,国有资本退出日化行业之意非常明显,而一直反对股权转让、强势的董事长葛文耀也到了即将退休的关口,这给上海家化花落谁家再添一层想象。

索芙特(000662.SZ)也处于类似的漩涡中。此前,一直有传闻称,宝洁有意向收购索芙特。索芙特对此态度暧昧,表现不温不火。

从业绩表现看,索芙特近年来盈利能力持续下降。索芙特盈利2005至2008年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50.55%、42.19%、35.97%和33.48%,2009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为27.10%,颓败之势难挽。

“目前索芙特产品认可度不够高,市场在萎缩,宝洁和联合利华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此前的营销策略效果不好,所以未来很有可能寻找战略伙伴进行业务合作。”上海某知名券商分析师表示。

乳业:小型并购很多,新希望有希望

“乳业基本恢复,竞争领域多元化,竞争强度极有可能加剧,行业不确定性增加。”中国民族证券分析师刘晓峰说。

众多分析师表示,三聚氰胺导致一些小的乳企生存不下去了,再加上农业部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提高,不规范的乳企将逐渐垮掉,所以乳制品行业的并购速度可能会加快。

陈荣新认为,乳制品如新希望(000876.SZ)等进入资本市场未来将会有并购可能,娃哈哈采取收购地方小公司的方式进行扩张,小型并购很多。

世华财讯分析师赵鹏认为,液态奶三大龙头伊利、蒙牛、光明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并购将主要集中在奶粉业。此外,三鹿整合年中完成,小乳企将是整合重点。

“乳业从三鹿阴影中走出来,此前这一块的整合处于空白阶段,接下来行业回暖后,会有比较大的整合力度。乳业的整合主要在第二阵营,一些区域性的龙头,比如新希望。”上述上海商情分析师也持此类观点。

“未 来新希望将会有大动作。”上述万联分析师称。新希望集团去年下半年开始在北京布局,向北京千喜鹤增资3.2亿元。随后今年1月4日,收购安徽白帝乳业 41%的股权,至此,新希望乳业正式实现对安徽白帝乳业有限公司的全额控股。一位券商分析师则告诉理财周报记者,新希望今年3月还将收购杭州双峰乳业。

近年来,新希望集团已经在合肥、保定、长春、青岛等地并购12家地方中小型乳业,“最近新希望发了8亿公司债券,我估计是在为下一步的收购 做准备,除此以外,新希望今年将会对这12家乳业进行品牌上的融合,打造自己的品牌,未来新希望应该还将继续收购二三线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乳业品牌。”赵鹏 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13

叛亂犯的光明路 真明麗集團主席樊邦弘

2010-02-25  tnm





二○○九年底,上海世界博覽會主場館演藝中心進行燈光測試,燈光一暗,LED燈瞬間照亮園區夜空。樊邦弘微微頷首:「這只是開始。接下來還有鶴山與揚州的萬盞路燈,以及多條高速公路的隧道燈…。」

高中叛亂 留污點

三 十八年前,還是高中生的樊邦弘被調查局逮捕,以「意圖動搖國體」的叛亂罪囚禁,釋放後仍被跟監十餘年,親友以為他此生將是一片黯淡;三十八年後,他的真明 麗集團一年生產百億個小燈泡,產品超過千種,占全球一半市場,二○○九年營收超過新台幣六十億元,中國大陸媒體封他為「燈帝」。

從叛亂犯到全球燈帝,樊邦弘用「荒謬!」形容自己人生。

在花蓮高中讀一年級時,樊邦弘對馬克思主義產生興趣,在校內做壁報、開讀書會,卻被學校開除。熱血的他轉到台北念高中,加入社會主義青年會讀書會時,被調查局逮捕。

蹲了二個月政治黑牢,樊邦弘連高中學歷也沒有,隔年咬牙拚上世新編採科。

畢業後,他雖然考上中央新聞通訊社,卻沒被正式任用;轉找私人公司工作,前腳面試完,後腳調查局就上門問話。

代理燈飾 賺桶金

悶了二年,一個電視節目經理見他英文不錯,找他代理美國Tivoli燈飾,沒想到二個月後公司因股東意見不和而歇業。

樊邦弘接下代理權,到各舞廳兜售舞台燈,三萬元成本的燈賣給米高梅舞廳收了十四萬元。「那晚我樂得睡不著,那盞燈簡直指出我的未來。」他將燈泡嵌進透明水管發明「水管燈」,可任意彎曲作舞台造型,拜一九八○年代台灣舞廳大好之賜,樊邦弘累積第一桶金,成立真明麗。

「舞廳的生意看似利潤高,實際上黑道橫行,錢有一半收不回來。」樊邦弘轉做外銷,一口氣下了二百萬元訂單,貨品卻全堆在倉庫沒人要。又曾為了要代理一家荷蘭燈具,進了三萬美元的貨,但遭人仿製,價格殺到四分之一,再次陷入絕境。

在台四處碰壁,樊邦弘到海地、曼谷設廠,卻都做不起來。

娶得嫩妻 始出運

三十三歲最潦倒時,經人介紹認識二十二歲、當行銷業務的翁翠端。「我是政治犯,生意屢次失敗,誰敢跟我在一起。」樊邦弘大笑:「她年輕,不怕,那時我真是衰到『連鬼都怕』!」

「因為我不是鬼是人啊!」翁翠端不服輸接口:「那時做燈飾的人江湖味重,他卻老實,只是老得像二個孩子的爹。後來才知道是被失意折騰成這樣。」

說也奇怪,結婚後樊邦弘運勢直線上升。當時壽命只有數百小時的傳統燈泡,仍占大半市場,迷你鎢絲燈泡壽命雖長,價格卻是三十倍。「我覺得迷你鎢絲燈泡一定是未來主流。」

而當時台灣工資開始飆漲,一九八九年樊邦弘賣掉房子,帶著一千萬元與妻子到廣東鶴山建立生產基地。那是六四天安門事件同年,許多台資與外資都裹足不前,樊邦弘卻說:「正因如此,當地政府給我很多方便。一到大陸,生產成本馬上降七成,留在台灣的人怎麼打得過我?」

垂直整合 建帝國

當時真明麗以組裝為主,無法自行生產迷你燈泡。樊邦弘找來擁有核心技術的光鴻電子,讓出五成股權合夥經營。光鴻有技術、真明麗有下游通路,雙方密切搭配,迷你燈泡產量從每月百萬顆迅速成長到千萬顆。

「中國大陸就是強在他們的積極性跟學習力,不然怎麼會發展出山寨機這種東西呢?我一定要做大,才不會被追上。」曾經因為商品被仿製而瀕臨破產的樊邦弘,在大陸更有危機意識,他打算五年擴充五倍產能,卻嚇到合夥人,光鴻決定分手,樊邦弘很乾脆用現金買回股權。

他 堅持擴產計畫,連鎢絲都自行生產、買塑膠原料自己拉銅線包塑膠成為電線,規模大到一度成為台塑外銷塑膠粉到廣東省的前十大客戶,打造出燈飾垂直整合帝國。 這個龐大帝國每年成本下降三成、報價下調一至二成,用殺價戰術不斷擊斃對手。二○○○年,真明麗在全球裝飾燈泡的市場占有率超過五成,成為全球最大的裝飾 燈泡廠商。

良率嗆聲 百分百

在燈飾界打滾二十年,樊邦弘清楚,改朝換代正是最易乘風而起的時機,他說:「當年迷你鎢絲燈泡是傳統燈泡價格二、三十倍時,我就開始做,等價格殺到三倍時,就全面取代傳統燈泡;LED價格只要降到迷你燈泡三倍,就會全面取代。」

樊 邦弘決定跨入LED照明,起初只買現成LED取代迷你燈泡,但價格壓不下來,他複製迷你鎢絲燈泡的一條鞭經驗,自己設晶圓廠、作封裝,再製造成下游的照明 或裝飾燈成品。由於全球晶圓短缺,樊邦弘回台灣發行TDR,募集二十億元資金增設十五台磊晶機,以一二•九元掛牌,二月初價格為一三•六元。

LED 同業不以為然:「台灣LED廠五○%產能是能做背光源與LED電視的高亮度LED,良率非真明麗一蹴可及。」樊邦弘回嗆:「亮的LED拿去做照明,不亮的 做聖誕燈,良率根本是百分之百;自己做自己用,可以簡化規格,不像一般LED廠要依照客戶需求,搞出幾千幾百種規格,浪費成本!」

霸王柔攻 蓋酒店

樊邦弘既有霸氣也懂得柔軟,真明麗來往的客戶超過四千家,他二○○五年乾脆建了一家六十間房的酒店,免費讓客戶住;接送客戶的車隊有三十部,司機二十餘人,為的是讓客戶住進真明麗,接受量身訂做服務。「只要他們住進來,通常都逃不掉了。」翁翠端笑著說。

他又在全中國大陸各城市設立二十五個服務處,教客戶如何安裝布置及售後服務。這種做法讓真明麗在價格之外,又具備附加價值,也才能在上海世博及中國大陸的四兆元「十城萬盞」(十個城市裝設一萬盞LED路燈)計畫搶得先機。

當年那個熱愛馬克思的少年,從被監控的叛亂犯,繞了一大圈卻在社會主義的土地上,建立起龐大的資本主義燈飾帝國。「如果當年有其他的路,我一定不會做這行啊…」回首過往,樊邦弘喟嘆地說:「人生就是這麼荒謬跟不可理喻吧!」

真明麗 就是門牌

真 明麗的地址只有「廣東省鶴山市共和鎮」,沒有路名,更沒有巷弄號。車行高速公路轉下共和鎮交流道,一望無際的荒野中矗立著一千畝的廣大廠區。樊邦弘在一個 只有2千人的小鎮打造廣達一千多畝的生產基地,光是工人就有當地人口的6倍多。「真明麗不用門牌,真明麗就是共和鎮。」司機說。

荒蕪中的帝國要維持也辛苦,一切都得自給自足。翁翠端說,初期常有北方來的搶劫集團打劫員工,等公安趕到時劫匪早就搶完閃人,真明麗只好組織自衛隊捍衛帝國安全,以暴制暴才制止惡行。

樊邦弘小檔案

生日:1953年9月12日

學歷:世新編採科(三年制)畢

婚姻:妻翁翠端,育有5女

經營哲學:規模做大、薄利多銷

後記

90年代,樊邦弘到大陸發展後,曾跟從前的戰友陳映真會面。一開始,他拿出託妻子千辛萬苦從香港帶來的2本《壹週刊》,說:「你不要辦什麼《人間》雜誌了,讀讀這本吧。要先迎合市場口味,賺到錢,再談思想。」

沒想到陳映真勃然大怒:「這浪費資源!是垃圾!」把《壹週刊》往垃圾桶扔,現場一陣尷尬,2006年陳映真在北京中風,2人再也沒見過面。

20年,讓當年的2個戰友思想走向2個極端。只是,本刊老闆應該沒料到,《壹週刊》會成為2位熱血馬克思信徒的嫌隙主因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20

“金龙鱼”幕后老板插足 光明收购澳糖企泡汤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706/998207.shtml


  每经记者 陶斯然 发自上海
一个星期前,光明食品集团(以下简称光明集团)内部人士还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表示,拿下澳洲最大糖企,志在必 得。一夜之间,局势就发生了彻底逆转。
昨日(7月5日)清晨,澳洲糖业巨头CSR公司突然发布消息,表示同意将其旗下的糖业及可再生能源部门 以17.5亿澳元 (约合109.6亿人民币)卖给全球粮油巨头丰益国际。在此之前,光明集团是与该公司传出收购绯闻的唯一一家公司,外界猜测其收购价极可能是17.5亿澳 元。
CSR公司的这项声明,意味着之前几乎是铁板钉钉的中国食品业海外最大收购案已经失败。
光明集团意外失败
7月5日, 从澳洲方面传来了一个爆炸性的消息,之前一直传闻光明集团即将完成收购的CSR旗下的糖业及可再生能源部门被CSR公司以17.5亿澳元的价格卖给了新加 坡丰益国际。
“这个消息让我们十分震惊。”一位光明集团的知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据了解,甚至在本次交易中担任主要负责人的光明 集团副总裁葛俊杰也是在7月5日清晨才通过媒体知道此事。昨日下午,记者致电葛俊杰,其表示目前正在就此事件召开紧急会议,“事情以后再说。”
突如其来的改变打乱了光明集团的部署,种种迹象表明,光明集团对此始料未及。7月5日,记者致电多位光明集团人士,对方均表示正在参加紧急会议。葛俊杰 也向多位媒体人士表示,变化让他“意想不到”。
不过,卖家CSR公司董事长伊恩布莱克本似乎对交易十分满意,“出售糖业及可再生能源部门完成 了公司分离两大完全不同类型业务的目标,可以让CSR公司更专注于建筑产品业务。”
0.7亿澳元差价促收购失败?
光明集团与CSR公 司就收购一事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接触和谈判,为何最终却被丰益国际 “横刀夺爱”?《每日经济新闻》了解到,光明集团的最终报价,或低于CSR公司的心理预期。
光明集团内部人士透露,光明集团给CSR公司的最 终报价为16.8亿澳元。此前,有多家国内外媒体报道,光明的最终报价将是17.5亿澳元。
目前尚无法知道,光明集团是在最后时刻将报价从 17.5亿澳元降至16.8亿澳元,还是一直以16.8亿澳元为最终报价。
不过,这0.7亿澳元的差价或成了本次交易中关键性的一点,据 CSR公司透露,其与丰益国际的最终成交价为17.5亿澳元。有分析人士认为,0.7亿澳元的差价或是光明集团最终竞购失利的原因之一。
事实 上,为了促使交易完成,光明集团已经提过一次价。2010年1月,光明首次向CSR公司表达了收购的意愿,第一次报价为15亿澳元。今年4月,有消息称, 为了达成收购,光明食品集团第二次进行了报价,价格高达17.5亿澳元。
“横刀夺爱”者丰益国际
此前,无论是媒体的报道还是CSR公司的 声明中,都没有提到丰益国际。在以黑马的姿态夺去CSR公司旗下的糖业及可再生能源部门之后,丰益国际又一次走在了聚光灯之前。
新加坡丰益国 际集团是世界最大的粮食、食用油及农产品供应商、贸易商之一,年营业额100多亿美元,在中国有多家投资企业,业务涉及粮油、化工、能源、房地产等行业。
丰益国际旗下的益海嘉里投资有限公司是中国植物油行业十强企业之一。国人熟知的“金龙鱼”、“胡姬花”、“福临门”等食用油品牌背后,都有新加坡丰益国 际有限公司的身影。
“丰益国际之前的投资主要还是在粮食领域,最主要为植物油,本次收购CSR公司旗下的糖业及可再生能源部门,或意味着其战 略的调整。”一位业内分析师表示,“对上游资源的争夺是这类大公司最为重视的。”
据了解,CSR公司旗下的糖业部门拥有澳大利亚原糖产能的 45%,占到了全世界原糖交易量的4%,收购完成之后,丰益国际将会一跃成为国际糖业举足轻重的巨头。
对于本次收购,CSR公司常务董事 JeremySutcliffe解释道:“丰益国际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农产品业务上市公司之一,市价总值达到310亿澳元。西斯尔糖和再生能源资产被丰益国 际收购后,借助丰益国际的资源,可以在全球领域内建立起粗糖压榨、精炼和可再生能源业务的低成本优势。”
“从目前来看,丰益国际收购澳洲糖企 对国内市场不会有直接的影响,但是从本次收购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国际巨头的资本运作经验和能力,这也值得国内企业借鉴。”一位投行的人士如此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11

光明「被競購」法國優諾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3/xNMDAwMDIyMzcxNQ.html

自去年以來,光明食品集團的名字頻頻出現於全球很多食品企業的競購名單之中,最近的對象,則是法國酸奶品牌優諾(Yoplait)。只是這一次,也有些出乎光明自己的意料。

3月2日,外媒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光明已成為優諾50%股權最高出價者。而在一個月前,光明將競購優諾的消息就被法國媒體爆出,當時的消息稱,光明所提出的收購價居冠,約為17億歐元。

「這是他們(國外媒體)在炒作!」3月2日,光明食品集團一位高管告訴記者,競購優諾一事尚未經過集團層面的討論,更談不上有什麼報價。

但他同時表示,旗下企業「可能」有與優諾進行過接觸。而另一家傳聞中的競購者——國內企業蒙牛,也對競購一事不置可否。蒙牛副總裁姚海濤僅回覆稱處於年報「靜默期」。

「被競購」優諾


優諾是全球第二大酸奶製造商,僅居於達能之後。其有半數股權是由法國私募股權公司PAI Partners和農業合作社Sodiaal持有。去年9月PAI Partners聘請銀行尋找其手中股權的買家。

此後有消息稱,瑞士雀巢(Nestlé SA)和美國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 Inc)等多家企業加入競購優諾。報價約為16億歐元(合22億美元)。

2月初,來自外電的報導稱,光明食品集團所提出的收購價居冠,約為17億歐元。優諾酸奶的兩大股東則在上月稱,共有包括法國公司和外國公司在內的9家企業提出指示性收購要約。

對此,上述光明集團高管表示,集團層面尚未與優諾進行過接觸,也沒有進行過競購前的盡職調查,因此,報價一說並不屬實。

「現在他們什麼都扯上中國企業,可能也是希望國內企業能夠去參加,覺得我們資金雄厚吧!」該高管頗有些無奈。

在去年和澳大利亞糖企CSR的談判還無結果之時,光明集團副總裁葛俊傑就曾告訴記者,儘管收購還未成行,但光明在全球範圍尋覓糖業資源的意圖已經被顯現,已有當地甚至南美的企業向光明發出了邀請。

光明併購牌

該光明集團高管表示,儘管集團層面尚未討論,但不排除旗下企業和優諾有過接觸。

「如果有可能,光明肯定會想要收購(優諾)的!」長期關注光明的上海壹言商務諮詢公司首席分析師湯誌慶表示,光明旗下的乳企光明乳業核心業務就是以酸奶為主,未來發展也會偏重這一塊,收購優諾對其業務有促進作用。

此前優諾也曾一度進入過中國市場,並以高端形象出現。但是鑑於當時定位高,在酸奶的市場都尚未做大的前提下,高端產品難以為消費者所接受。在這種情況下,2003年,優諾黯然退出中國市場。當時,一起退出的還有卡夫、帕瑪拉特等國際品牌。

但湯誌慶認為,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在中國做高端酸奶的市場已經成熟。一旦光明收購優諾,將使得其產品由中高端往高端延伸。「光明和優諾在目標人群和市場定位上有互補性。」

除 了產品上的互補,光明收購優諾還有更緊迫的一面。在湯誌慶看來,光明乳業目前正處於一個尷尬的地位:內生增長有限。過去三年,光明的業績增長主要來自於常 溫奶,但這是因為此前光明在該產品上的投入不足,因此屬於補償性增長。但三年過去,依仗常溫奶大規模增長不太可能,光明必須找下一個增長點。而目前看來, 光明還沒有明確方向。

「在未來沒有主力增長產品的情況下,通過收購合併報表做大是最好的選擇。」湯說。

優諾也表示將在挑選收購方時會考慮到優諾未來的市場開拓計劃,尤其是針對中國、印度及拉美這些該品牌尚未涉足或佔有率很小的市場。

除 了優諾之外,光明的收購步伐還在繼續。去年12月28日,水井坊發佈公告稱,公司將其持有的四川全興酒業有限公司40%的股權及其相關權益轉讓給光明食品 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上海市糖業煙酒(集團)有限公司,轉讓價格為4715萬元。而上述高管表示,光明下一步的目標是獲得全興的控股權,「還在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39

補習社上市 光明女樂

http://wongminglok.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16.html

現代教育上市,坊間有個頗負面的說法:公司先前不惜舉債派息,然後借上市集資來還債。整個行動,其實是「明益」舊股東。

也有說,教改令兩次公開試合而為一,補習市場將急劇萎縮,上市,是趁收爐前撈一筆。

有沒有哪麼悲觀,言之尚早。更準確的估計或許是,教改對補習市場來說,有辣有唔辣,上市就是攤分不明朗因素的最好方法。

少了一次考試,市場不一定縮小。新學制下,添了許多新科目,有一些,從前聽也沒聽過。父母不懂教、沒空教、教了不安心,惶恐了,就回到補習社來,尤其一些主力操卷、貼題目的補習社。

從前,不合格才補習,要應付公開試才補習。今日,有些孩子自出娘胎便補習。有人的地方,便有補習。公開試少了,補習的人卻愈來愈多,年紀也愈來愈輕。

孩子年紀小,補習社的選址就未必處於人流旺的地區,反而依附屋村屋苑而生,租金也相對廉宜。

上述這些,都是機會。但,隱憂是甚麼?

小孩子的補習,「托兒」成分重,功課輔導為主,師生比例不能太大。相較於幾百人一起看投影的操卷特訓,成本效益望塵莫及。再者,由一個大中心轉戰較偏僻的地區,租金下調了,但分店散落,人手支出卻增加了。一來一往,賺蝕也未可知。

更核心的問題是,制度改,牌局變,以往的贏、輸家重新洗牌,混沌期至少延續至明年第一屆文憑試之後。今日的長勝將軍,不一定是將來的贏家,不如先攤分風險才賭下去。

進軍國內,又行麼?可能。但那是個更大的未知之數。

教改的震盪,逐步浮現。補習社上市,看來不過是各界摸底探路的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