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誰在和康美做生意?$康美藥業(SH600518)$ 都說

http://xueqiu.com/6586543386/23772351

說明:本人融了康美的券,規模不大,一萬股。康美股票下跌才能獲利,我寫這篇文章不可避免帶有些許偏見,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應瞭解這一點。

我是在看了@中能興業valuetool 《康美謊言》和@奧德修斯 《康美故事》後做空康美的。感謝他們發現了這家公司的問題。但質疑發生以來康美的股價表現,讓我不得不為自己的利益做一點貢獻。感謝週刊的一位記者從預付賬款科目發現康美將數億的廣告款付給了一家註冊資本僅3萬元、因完成崇高歷史使命已註銷的公司。受週刊記者的啟發,我也從預付科目出發,做了一番探索。我試圖發現的是:誰在和康美做生意?

要搞懂康美的生意經不容易,因為自2011年報始,康美披露的信息越來越少。朋友們可將之與2010年的年報對照閱讀。當然2012年的披露更加離譜。

(a)業務細分披露越來越粗,2012年甚至將出售商舖所得記入「中藥」

圖:業務細分數據

查看原圖
2010年還能看到的中藥細分——中藥飲片、新開河產品(人參)、中藥材貿易,2011年合併成了中藥。中藥飲片和中藥材貿易是一回事麼?完全不是。2010年中藥飲片、新開河產品(人參)、中藥材貿易這三者合計收入為22.7億,以翻番的速度增長到2011年的49.6億,是哪部分在增長?

2012年報細分與2011年相似,這種細分更加可笑。2012年康美亳州中藥城的商舖對外銷售併入賬了。收入細分裡卻看不到這部分,跑哪裡去了?大概是記入「中藥」裡了。不帶這麼玩的吧?因為商舖賣的是中藥材,所以賣商舖的收入計「中藥」?這還怎麼分析、估值?

(b)不再披露詳細前五大客戶

查看原圖

「現在大家都這麼披露,原先康美是過度披露」,你要這麼說,我也沒什麼可爭論的。

不過從上表可以看出,康美向前5大客戶的銷售增長幅度有限,僅為12.4%(380,883,525.42/338,855,684.06-1)。因此,有理由相信,2011年康美收入的增長不是與老客戶的生意規模在急劇膨脹,而它與越來越多的客戶做生意。僅僅因為「康美之戀」的廣告,所以越來越多的中藥材貿易商站到了康美麾下?

(c)不再披露預付款項前5名名單

這個後面細說。

這個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康美選擇越來越少的披露,背後肯定不是「糾正過度披露」的錯誤,而是刻意想隱瞞什麼。康美前五大客戶主要是中藥飲片客戶,我覺得這部分疑點不多。但別忘了康美的核心業務是中藥材貿易業務,數據簡單外推顯示康美2011年中藥材貿易收入35.7億元,佔公司業務收入59%。但試圖從業務細分、前五大客戶等看出康美在與誰做生意是不可能的。

讓我們回到2009年年報預付款項細分上,從中可以看到康美的上游。

查看原圖

上表中單位名稱居然是「預付『景天苷注射劑』技術轉讓費」、 「預付『毒熱平注射劑』技術轉讓費」。靠,這也行?具體信息沒說,沒關係,看之前年度的年報。

2008年報p55內容如下:

b、公司於2006 年9 月與北京群隆華科技有限公司簽訂關於「景天苷注射劑」技術轉讓合同書,總額合計30,000,000.00 元,2006 年9 月年已支付第一期款18,000,000.00 元,2008 年12 月已支付第二期款9,000,000.00 元。

c、公司於2006 年9 月與北京市中醫藥大學簽訂關於「毒熱平注射劑」技術轉讓合同書,總額合計15,000,000.00元,公司已按合同條款支付了第一期款9,000,000.00 元。

2006年報p39內容如下:

公司於2006 年9 月與北京群隆華匯科技有限公司簽訂關於「景天苷注射劑」技術轉讓合同書,總額合計30,000,000.00 元,並已支付第一期款18,000,000.00元。

2008年報中的「北京群隆華科技有限公司」應為「北京群隆華匯科技有限公司」,因為北京工商局網站上只能查到後一家公司而查不到前一家公司。好吧,一家一家說。

1、青海寶峰土特產有限公司

公司簡介:土特產品、中藥材的銷售(專項規定的除外),冬蟲夏草、青貝、農副產品的收購(不含糧食)、批發銷售(來自Google)

網站上找到的電話已無人接聽

青海工商局查詢結果:已註銷。網頁沒顯示註銷的時間。2010年報沒再出現這家公司,大概是2010年註銷的?有康美這樣的大金主,2009年末預付近9000萬購冬蟲夏草,公司居然還註銷了?是不是這裡面有什麼見不得光的東西?

查看原圖

2、北京童年時光影視文化傳播中心

這個不多說了,證券週刊上寫過這家公司。註冊資本3萬,康美付了它巨額的廣告費。目前已經註銷。

查看原圖

3、北京群隆華匯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市企業信用信息網顯示這家公司尚健在,註冊資本50萬,地址在北京市朝陽區花家地南里10號樓412室。

查看原圖

利用5.1的好天氣,去了趟朝陽區花家地南里10號樓。照片如下。這是一棟居民樓。只是412室無法確定,因為有好幾個門洞,正確地址應該是朝陽區花家地南里10號樓x單元412室。向居委會大媽詢問北京群隆華匯科技有限公司,大媽表示沒聽過這家公司。

康美的3000萬付給了居民樓裡的這家公司?你信麼?我信,因為康美不是付了好幾億的廣告費給一家註冊資本為3萬元的公司麼?

查看原圖

4、北京中醫藥大學

這個不多說吧。

5、青海珍寶土特產有限公司

情況同1,已註銷。

查看原圖看了獲得的這些資料,我特麼非常頭暈,康美究竟在和誰、以什麼樣的方式做生意啊?難道和康美做過生意的公司就得死?

查看原圖

下面是我含有偏見的猜測。

在天朝做生意不是那麼容易的事,灰色部分起了很大的潤滑作用。象康美這樣的民營企業,短短幾年在資本市場上融資近100億,更是難以想像。對比信託公司的利率,就知道康美的這些資金成本有多低。要獲得這些低成本資金,會有額外的資金成本。假定額外資金成本2.5%,100億對應的xx支出為2.5億元。

我推測,上面除北京中醫藥大學外,其他均為有特定目的的「項目」公司。這些公司一旦「項目」完成,公司的使命隨之終結。這些,你懂的。

這些「項目」難道會和監管部門毫無關係?當然不會。康美事件以來證監會的表現已經說明了一切。

投鼠忌器啊。寫到這裡我忽然悲觀起來,準備明天回補、認賠出局。因為如果證監會不作為,誰也拿這種騙子沒辦法。證監會會作為嗎?答案是:不會。萬福生科的案子已經說明中國資本市場是怎麼回事。好吧,認賠、出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87

股神:我做生意,所以我是一個好的投資者 巴黎的價值投資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16.html

巴黎:

Blog友來文問建行2009年是6元多,今天5.5,內銀股的淡況幾時才可改變。
筆者很老實說,我不是投機者,不會看圖表,所以是不知道。

但我可以從一個生意人的角度看建行這盆生意:

以下是過去5年來建行的每股"內容"變化,每股銷售額比例、每股股東應佔利潤、每股派息,和派息後每年每股資產淨值。

表中可以看到,建行在2008年的每股資產只是2.25,2009年是2.7,先不說朋友的2009年6元購入,筆者假定做生意夾錢,2008年就買入一百萬股2.25元,總共2百25萬元的帳值。
這一百萬股的隨後數年的盈業額分別是1.178百萬增至2013年2.4百萬。而利錢從2008年每年賺45萬,到今天2013年全年賺淨利潤121萬,

筆者說的121萬是你公司的當年給你的淨收益。你可以拿得多些返屋企,或繼續滾大,但過去你一直拿大既公司的總資產的7%,即2008-2012,分別拿了21.9萬;23萬;25萬;29萬;33萬。共拿了131.9万,是2008年投入225万的58%,而同時到今天2013年,你留在公司的資金規模已滾大到是帳面值580萬,較2008年投入225万多出了355万150%。如果今天你以賬面值賣出,你縂共賺了466.9万,或208%,但你沒有賣。

朋友必定說,他是在6元買入不是2.25元資產淨值購入,所以只拿131.9万的dividend,而享受不到這個增值的過程。

筆者認為,這可以從兩個觀點看這件事。

第一點,是假設建行過去"生意的成功"的歷史可以繼續演,今天資產值是5.8元,5年後會增值2.68倍=15.6元,又或當中高高低低、早早晚晚,但結果都會因為銷貨上升、盈利上升而上升,同時每年亦能獲得可觀的派息。這是一個長線投資的角度看,即你是買早了、買貴了、或放遲了,但它總是一個好的生意。

第二點是,在曉得先選定一門好生意後,又能等待它的價錢吸引時候才買進。

朋友看了以下的數據應該慶幸你是買了建行,雖然多付了375万,但能在5年間番了一倍多的資產值,厘補了在高價購入的過失。

筆者的WFC也是一門出眾的企業,它07年資產值是14元,最新是28元多,5年上升一倍,它較建行還好是因為歷史較長,堅韌力更高。最不好是現價46元/28元,而建行是5.55元/5.8元。
仍然持有它是因為第一點。而又把部份資金轉到建行是因為第二點。

 股神也有說:一個好的投資者,也會是個好的生意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252

做生意與物業收租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2/blog-post_6818.html
有位前輩在一家旅遊巴公司工作多年,他的老闆有二十多部旅遊巴,整計今天的牌價及車價,其公司的資產市值已經過億元。前輩跟止凡分享他老闆的性格總是「算死草」,最麻煩的是每架車的運行班次都要「計到盡」,令前輩有不少抱怨。

前輩的老闆都不會仿傚行內習慣的做法,例如某公司向他包起四輛車用來接載員工上下班,行內慣常會把這四輛車分派出去,於是這四輛車接完該公司員工上下班之後,車輛及司機都可以閒置一下,因為反正錢都是該公司包起了,其他的接載工作就靠別的車輛去做。可是,前輩的老闆總是會把每輛車及司機的空閒時間都用盡,要司機不時報告位置,如果有新工作,又有閒置車輛及司機,司機都需要多走三兩轉。

本來這應該是一次半次的特別操作,因為例如某飲食集團每月用60萬包起幾輛車,按合約來說,這幾輛車是全天侯待命的,但前輩的老闆永遠都把這幾輛車計算在其他工作按排之中,有時因其他工作而延誤了接載該飲食集團的時間,就要司機找些大話作解釋,例如拿車去檢查修理之類,實情是違約地做了別的工作才對。

其實有足夠的生意及工作,前輩的老闆大可以多買幾部旅遊巴,多請幾位司機,自然大家都能做得更輕鬆。不過,做生意的,又能生存的,一定會想得很盡,今天的生意額不代表未來的生意額,而生意額亦不會因為多買入幾部車而增加,如果多買幾部車回來,未來生意額下降怎算呢?就算單看今天,生意額不變,但多購入幾輛旅遊巴,資產回報率便即時下降不少。本來用了20輛車能做這個金額的生意,今天要用25輛車去做同樣金額的生意,平均每輛車的賺錢能力都變少了。

做生意的,想生存,一定要想得很盡,把資產的效益發揮到最盡,只要還能想到操作辦法的話,都不會隨便增加資本,除非迫在眉睫,即不增加資本就增加不了生意額及盈利。在這樣的思維之後,員工怎能舒舒服服地去工作呢?員工工作得太舒服,代表老闆還有很多資源未發揮到極點呢。

前輩這個分享,令我想起在香港最多人致富的方法,即物業收租。如果把物業收租當成一盤生意來看的話,其租金回報多不會受你持有多少物業而下降,通常只要不斷買入更多的物業就行,為何這麼「著數」呢?換成是旅遊巴的例子,不停買入旅遊巴定必過份擴張,拖低回報,對生意有負面影響。每盤生意都會計好數,計算好生意額、市場份額及擴張步伐,不可能像物業投資,越買得多就越好。

物業投資亦是一盤生意,但不太受生意額的影響,多買一間就多一間收租,最大的分別在於香港樓市的供求問題。香港一直都有強大的住屋需求,買也好,租也好,一向都是供不應求的,所以物業收租這盤生意很容易做,看到市場的現況,只要不斷買入,就能增加現金流。投資者都不用擔心回報率被攤薄的問題,因為多買一間就保證能收租,這是物業收租這盤生意的優勢,亦是為何物業投資讓最多香港人致富的原因。

明白此道理之後,就會瞭解其實物業投資都是一盤生意,只是因為香港樓市的供求問題而令這個生意操作少了很多顧慮,但這並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定律。大家還記得不少香港人90年代到加拿大炒樓的慘痛經歷嗎?今天到內地一些「鬼城」買物業,到一些三四五六線城市作
物業投資,他們都能夠幾百幾千畂地畫出來建房給香港人買。但大家可能都知道這些地方的租務市場都不會像香港一樣,買了的物業就只能空置著。

所以物業放租這盤生意之所以成功及容易操作,只因香港地少人多的物業市場出現供求失衡所致。要成功應用這樣的生意模式,也要留意當地市場的供求問題是否跟香港相似,例如倫敦、紐約、北京、上海、東京、大板等地方,否則後果未必樂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33

投資當成做生意 市場先生自語

http://mrmarketofhk.blogspot.hk/2014/02/blog-post_25.html
有些投資者買入股票之後會很在意短期的賺蝕, 這固然是人之常情. 不過, 何為賺何為蝕呢? 筆者舉個例子, 如果有投資者以98元的價錢買入面值100元的10年期債券, 票面息率為4%, 表示到期孳息率(Yield to Maturity)為4.25%, 如果之後孳息率上升至5%,債券價格便會相應下跌至92.25, 按市價入帳表示該投資者錄得虧損5.75元. 但問題是, 付出98元到期日可以收回100元, 明明應該賺2元, 不會因為債券價格的波動而改變. 因此, 這項債券投資應該是賺或蝕呢? 如果你當張債券只是一件貨物, 買入成本98元, 現在市價只是92.25元, 當然是蝕5.75元. 但如果當它是債券然後持有到期, 付出成本98元, 你除了每年收取4元債息, 債券到期日收回100元, 當然是財息兼收. 同一種投資兩種演繹也可以發生在股票身上. 以筆者的資產折讓股組合成員中華汽車為例, 筆者的平均成本為62元. 2月13日中華汽車股價曾經跌至60.8元. 如果你當股票只是一件貨物, 按市價入帳表示每股帳面虧損1.2元. 不過, 筆者當買股票為做股東, 賺與蝕在買入的一刻可能已經決定了. 以每股62元買入股東資產淨值145.7元的中華汽車, 表示每股已經賺了83.7元. 根據中華汽車最新公佈的中期業績, 每股資產淨值已經升至156元, 扣除所有負債之後的每股淨現金也增加至56.5元. 集團已經接納香港仔黃竹坑甲級寫字樓項目的補地價金額, 計劃完成後後會為集團帶來穩定的租金收入.

此外, 用什麼心態買股票, 對願意付出什麼價錢也有不同的影響. 以本地中小型銀行股為例, 除非涉及收購, 否則股價一般在一倍市帳率上下徘徊. 以創興銀行為例, 股價長期在一倍市帳率下行也乏人問津. 但越秀集團卻願意以每股35.69元收購75%創興銀行股權, 相當於每股帳面值16.95元的2.1倍, 甚至比長期平均股價有一倍溢價. 由於越秀集團已經表明未來不會私有化創興銀行, 仍然會維持創興銀行的上市地位, 也表示創興銀行將會變成一支沒有收購概念的中小型本地銀行股, 相信創興銀行復牌之後股價會漸漸回落至1.5倍帳面值甚至更低的水平, 如果越秀集團要按市價入帳便會錄得巨額浮虧, 但以經營生意的心態其實無必要日日按市價計算, 更重要應該看創興銀行和越秀集團期下其他業務能否融合而產生更大的協同效益. 即使普通小投資者其實也應該以經營生意做股東的心態買股票, 無需天天計賺蝕, 更不要讓股價波動影響自己的心情甚至生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890

投資如做生意 股壇老兵鍾記

http://www.bennychungwai.blogspot.hk/2014/03/blog-post_29.html
網誌分類:股票經 |
網誌日期:2014-3-29

過去一個星期,股票市場出現「轉馬」的現象,基金和投資者沽出升幅大的股票(包括科網、澳門和新能源股),買入大幅落后的股票(包括內銀、內房和保險股)。不知這個轉馬行動會維持多久?

今天有位散戶朋友問我,他最近在3港元以上買入金蝶,現價下跌了,應否沽出止蝕?

這個問題非常難答,因為一般散戶買入股票都是沒有長線持有的心理準備,他們只追求短期的利潤回報。在沒有做足功課的情況下買入,股價下跌了便會恐慌,不知所措!

我嘗試引用偶像股神「畢菲特」的老師Benjamin Graham的投資理論(書名:Intelligent Investor)來解釋投資之道。

"Investment is most intelligent when it is most businesslike."

我的理解是:投資如做生意,應該長線持有。

我認為要找對一門好的生意投資非常困難(包括有前景的行業、優質的管理團隊和合理的價格),若然找到了,為何會那麼輕易放棄沽出?除非有人愿意付出很高的價錢洽購。試想想:假如你精心策劃投資一百萬經營一門出色的生意,明天有人出價90萬向你洽購,你會否愿意?答案不是很明顯嗎?

"Price fluctuations have only one significant meaning for the true investor - an opportunity to buy wisely when prices fall sharply and to sell wisely when they advance a great deal. At other times the true investor will do better if he forgets about the stock market 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operating results of his companies."

我的理解是:短期的股價波動只會為真正的投資者帶來買入(股價大跌而估值便宜的時候)和沽出(股價大漲而估值昂貴的時候)的機會,投資者大部份時間應該專心研究公司的基本因素。

"You are neither right nor wrong because the crowd disagrees with you. You are right because your data and reasoning are right. "

我的理解是:當你的投資決定是基於背后良好的理念和數據支持,便不要理會群眾的看法,堅持己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168

【敗局】坐擁500萬用戶卻關門大吉:創造出很棒的產品,但不懂如何做生意

http://news.iheima.com/show-6-143896-1.html

創辦人:我們創造了很棒的產品,但卻不懂得如何做生意

Springpad 成立於 2008 年,是一家提供免費筆記軟體服務的科技公司。它整合了多項功能,讓使用者能夠輕鬆記錄食譜、購買清單、待辦事項、工作專案等,幫助人們管理私人生活與工作任務。

早在行動應用軟體市場急速發展前,這家公司便看準市場未來需求,創造了 Springpad 這款功能齊全、操作方便的明星產品。其實,Springpad 所做的事情和現今全球火紅的 Pinterest(收集整理個人創意和設計靈感的網路剪貼簿)相當類似,只是當時 Pinterest 尚未進入市場,而 Springpad 佔有先行者優勢,前景看好。

但,Springpad 最後卻失敗了。

「我們創造了很棒的產品,但卻不懂得如何做生意。」Springpad 的共同創辦人 Jeff Janer 表示。「我們從來沒有試過付費(Premium)或免費增值(Freemium,讓顧客免費試用產品,待需更高階的服務時才予以收費)的商業模式,我們選擇以廣告作為 Springpad 的收益來源,但沒想到這樣的方式需要難以達到的極大規模才能支撐公司的運作。」

當 Springpad 在今年五月宣佈資金用罄時,它最大的使用者社群嚇傻了眼。這個標榜「個人助理」的軟體服務曾廣受全球使用者愛戴,其功能較 Pinterest 完善,操作又比 Evernote 容易上手,在市場上有著非常好的利基點。但,Springpad 忽略了確立盈利模式的重要性,當它偵測到危機時,一切已經太遲了。

Springpad 急轉直下,問題是「不夠瞭解自己的客戶」

另一個問題鬱結點是,Springpad 不夠瞭解自己的客戶。將近 35到 40的使用者來自美國以外的地區,但是 Springpad 在優化軟體服務時,卻忽略了海外市場,僅以美國內地的使用者作為主要參考對象。

「當使用者選擇某項產品並做價格比較時,軟體只會以美元作為貨幣單位,這對加拿大和澳洲的使用者一點用處都沒有,因此海外顧客主要使用 Springpad 的筆記功能。」Janer 事後回想。

為了脫險,Janer 和公司夥伴四處奔走,希望籌得更多資金。也有報導指出,Springpad 曾和 Google、Amazon 商談收購一事。

「這真是五味雜陳。」Janer 說。「我們確實有一群忠實客戶,但談到要收費時,我們真的不知道他們是否願意付費。」曾撰寫 Evernote 相關書籍的 Jeremy Roberts 表示:「我確信 Springpad 的軟體服務對設計團隊相當有用,但投資者並沒有看見 Springpad 的價值,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

「這是時機問題。」負責 Springpad 顧客關係的 Katin Miller 說。「有許多手機應用程式正在做我們以前做過的事,但不同的是現在市場需求相當大。如果我們能夠耐心等待行動應用軟體市場成長,也許結局就不一樣了。但當時我們都對自己開發出來的產品很滿意,迫不及待想進入市場。」

現在,Springpad 正協助顧客尋找新的替代方案,將舊資料移轉到其他公司所提供的相關軟體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404

全球最創新公司 臉書也靠它做生意

2014-10-13  TCW
 
 

 

電動汽車特斯拉(Tesla)效能可比超跑、Google用無人車奔馳市區……。可是,全球最創新的公司都不是它們,而是這家名為銷售力(Salesforce.com)的網路公司,今年八月,它四度蟬聯《富比世》(Forbes)「全球最創新公司百大」龍頭,創下史無前例的紀錄。

幫十萬家企業管理顧客關係

一般人對它都很陌生, 但Google、臉書、亞馬遜、豐田汽車(Toyota)等全球十萬家企業,都透過它來管理購物清單,連台灣的糕餅老店舊振南,都因為它,兩年內創造了五千八百筆喜餅訂單。

銷售力是全球顧客關係管理(CRM)軟體龍頭,研調機構顧能(Gartner)二○一三年全球CRM軟體市占率調查,它以一六‧一%稱霸,資訊大廠如甲骨文、微軟及IBM,都被拋在後面。

「我們不只是一家CRM公司,而是一個以顧客為中心的平台。」銷售力亞太區副總裁戴維斯(Simon Davis)接受《商業周刊》越洋專訪時,一段四十分鐘的談話,他至少說了五次以上「客戶的成功最重要」。

舊振南就是戴維斯口中成功的客戶之一。接手家族事業的業務暨行銷經理李立元說,「有一家三代都吃我們餅的VIP客戶,但他們的資料都抄在紙上,只有店員知道。」說明老店痛處:根本沒有系統化管理客戶。

如果說,手抄本是客戶關係管理一‧○,舊振南就是要蛙跳到三‧○的雲端服務。過去,舊振南要判斷新產品的市場反應,必須彙整各分店資料,至少得花三個星期,但他現在隨時可用手機追蹤。兩年來,舊振南的會員數已經從兩萬增加到六萬,年營收成長了一五%。

一位銷售力的客戶說,銷售力的CRM系統,可讓企業及時透過電腦或行動裝置,看到客戶在官網或臉書粉絲團的留言軌跡,「連他打字按兩下空白鍵,或是刪除什麼字眼,你都會看到。」以客為尊,果然是全天下做生意的硬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519

王陽:昔日運動員,今日刀鋒上做生意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030/147335.html

早晨8點鐘,長春市吉順街上的冰場,將近50名青年隊選手,前後有序地圍繞冰場一圈圈滑行。他們大多穿著“worldtop”品牌的冰鞋。偶爾教練會讓他們停下來,小聲叮囑些什麽,然後他們繼續滑行。

王陽站在冰場的入口,盯著隊員們的冰鞋看了好一會兒。這些青年隊隊員,代表著吉林省冬季項目的未來。“我從7歲開始在這里練習,24歲退役,直到今天我從未離開過冰場。”王陽深情地說。

\幾分鐘後,有些隊員將速度降了下來,慢慢地滑行到王陽身邊,脫去冰鞋,取下冰刀。王陽麻利地拿起工具幫他們修了起來。

如今,越來越多的運動員穿著王陽打造的冰鞋,在各種大賽上摧城拔寨。中國男子短道速滑隊主力韓天宇、武大靖等隊員都穿過“worldtop”冰鞋,女隊的範可欣也是穿著“worldtop”奪得全國冠軍,隨後打破世界紀錄,並登上了世錦賽冠軍的領獎臺。今年索契冬奧會上,張虹更是穿著王陽打造的冰鞋奪得速度滑冰女子1000米比賽的金牌。這是冬奧會歷史上中國拿到的第一枚速度滑冰金牌。

“泛泛地說,器材(冰鞋等)的幫助至少有30%,不然張虹肯定不會拿到奧運會冠軍,更不會拿得名正言順,高出大家一塊。”張虹的教練馮慶波對《財經天下》周刊透露,現在國內速度滑冰運動員基本都穿王陽做的冰鞋。

此外,王陽的冰鞋還出口澳大利亞、匈牙利、加拿大、俄羅斯等20多個國家與地區。在國內,他是荷蘭知名品牌海盜(Viking)的總代理商。去年,王陽還以200萬元的價格收購了瀕臨破產的澳大利亞冰刀品牌Pennington。

退役7年多後,王陽這位在運動員生涯表現並不出色的創業者,卻在另一個賽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我找到了另一個方向。原來我的方向是奧運冠軍,我拿不到,但現在我可以讓穿我鞋的運動員去拿到冠軍。”王陽對《財經天下》周刊說。

“不算出色”的運動員

提起王陽,前隊友、教練都評價他“不算出色”。除了獲得過幾次全國冠軍外,他短暫入選過國家隊,但後來因傷退役。而他的隊友們多參加過世錦賽、冬奧會等世界大賽。

“長春的全國冠軍、世界冠軍太多了。”王陽開著自己的咖色跑車穿越在吉林省運動學校時說,這所學校的後勤甚至門衛都可能是冠軍。

\王陽所從事的短道速滑更是中國的優勢項目。為中國實現冬奧會金牌零的突破的大楊揚就是短道速滑選手,此後中國在這個項目長期保持優勢,湧現出了王濛、周洋等好手。中國隊在冬奧會上的金牌,絕大部分都是依靠短道速滑所取得的。

所以,當王陽2006年底退役時,除了得到5萬元的“創業基金”外,再無其他安置。在人才濟濟的短道速滑領域,他的成績並不很起眼。

事實上,像王陽這樣退役的運動員並不在少數。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的數據,中國每年有3000至4000名運動員退役。而真正獲得國家安置的只是成績特別出色的金字塔塔尖那一小部分人。他們有的當了教練,有的進入政界。其他的人,只能自謀生路。

王陽卻是特立獨行的一個。

盡管成績並不出色,當運動員時王陽卻養成了鉆研冰鞋的習慣。在中國男子短道速滑隊里,他是出了名的“修鞋師傅”,大家有冰鞋、冰刀的問題都會來找他,只要不是太大的問題他都能解決。

“別人都是對滑冰技術精益求精,王陽是在器材上鉆研,他總是拿著自己的冰鞋觀察。”王陽的啟蒙教練王慧軍說。王慧軍曾經培養過小楊陽、周洋等世界冠軍,如今已經從政,擔任長春市冬季運動管理中心副書記。

王陽隊友、“發小”陳誌透露說,王陽從小喜歡拆玩具,有一些玩具拆了裝不上還遭到父母的打罵。自從開始滑冰後,他對滑冰器材著了迷。“他是個有好奇心的人,特別愛琢磨,喜歡搞清楚一件事的來龍去脈。他總琢磨器材,曾被認為是不務正業。”

此外,王陽還是個喜歡挑戰規則的人。在我們采訪的教練、隊員以及他的親屬中,好幾個人提到王陽被教練打的事。因為他有時會深夜離開訓練基地去泡吧,或者為了看球賽而夜不歸宿。

如今,王陽嘴唇上還留有1.5厘米長的傷疤,這是當初一個教練打他留下的痕跡。還有一次王陽夜不歸宿,王慧軍將一把雨傘的傘把都打斷了。

“他個性十足,總是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訓練當中他也真是拼命三郎,只要你教練安排這個任務,他肯定認認真真地完成每一堂訓練課。”王慧軍評價自己的弟子說。

正是這樣一個敢打敢拼有想法的王陽,在2006年底決定退役前,去了一趟蘭州,因為他聽說那邊缺輪滑教練。

彼時,王陽早晨教孩子滑冰,中午研究冰鞋,晚上教一些愛好者滑冰。這位性格開朗的運動員,很快結交了一些老年滑冰愛好者。他們是一些機械廠的退休工人,其中還有對碳纖維有深入研究的老人。

正是這些人告訴王陽配膠時固化劑、膠水與樹脂的比例,怎麽使用碳纖維等理論知識。由此,王陽開始嘗試親自制作第一雙冰鞋。“那個時候做得很不好,現在一看那就不叫鞋了。不過我當時很有成就感,覺得已經很好了。”

也正是在蘭州那三個月,王陽制作了一雙又一雙“粗糙”的鞋,讓這些老人使用、反饋。那時他已經堅信,在沒有其他出路的情況下,這未嘗不是一條可以嘗試的路。

這個時候,王慧軍給王陽打來電話,說這樣退役太可惜,希望他回去再試一次。恩師的話打動王陽重新回到了吉林省短道速滑隊。

不過,在回到速滑隊後,已經學會做鞋的王陽將更多心思用在了冰鞋與冰刀上。退役的運動員一般都會珍藏自己的最後一雙冰鞋,王陽卻將自己退役隊友的冰鞋都“借”了過來,拆開研究里面的工藝。

“我那雙鞋被他拿去研究,都拆沒了。”隊友袁野說,“我特別支持他,因為我們是一起戰鬥過的戰友。”

幾乎所有接受采訪的教練和隊友都認為,王陽之所以願意回去延續自己的運動生涯,就是想深入研究冰鞋。在後期的訓練中,他總是穿上自己制作的冰鞋參加訓練、比賽。

“後來我發現,我更大的舞臺在做鞋上,而不是在比賽上。”王陽坦誠地表示。2006年底,他終於徹底退役,進軍冰鞋領域。

沒人認可的創業期

對於創業的王陽來說,他可以依靠的只有退役時的5萬元創業基金。他的父母是下崗工人,為了生計,父親在長途貨車上當押車員。不管對自己還是對整個家庭來說,他都需要證明自己的價值。

當時,冰鞋這個專業領域長期被美國、加拿大、韓國等外國品牌占據,中國基本只做大眾愛好者的冰鞋,比如黑龍江的“黑龍”等。所以,國內的專業領域是個空白。王陽就想從這塊下手。

難度可想而知。沒有任何教練員或隊員敢相信從來沒做過冰鞋的王陽,他們不敢冒險嘗試,哪怕他的冰鞋是免費的。

2006年底,時任波蘭國家滑冰隊主教練的楊赫帶隊到哈爾濱比賽。在比賽間隙,王陽找到了他,希望波蘭國家隊能免費試用他的冰鞋。楊赫當場就拒絕了。

“我帶的是(波蘭)國家隊,也有國家隊的任務,而且我們當時穿的鞋還不錯,不會冒險去穿他的鞋。”楊赫對《財經天下》周刊回憶,“開始大家都不認可他的冰鞋。”

不僅僅是楊赫,幾乎所有專業隊的運動員與教練都拒絕了王陽,這讓他陷入失落之中。“那時我的冰鞋沒有人看得上。我想,可以先找一些小運動員試穿。”王陽沒有放棄。

他找到了發小陳誌。陳誌已經從運動員轉為教練,他手下的小隊員都可以試穿。一旦試穿出效果來,可以再去攻關成人隊隊員與教練。

王陽是個學習能力特別強的人,碰釘子後反而更加鉆研。據陳誌透露,自從王陽開始創業,他們見面時的話題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冰鞋與冰刀。陳誌會收集隊員們對冰鞋的意見,比如角度、輕重與否等等,然後再把意見反饋給王陽。

很多問題,王陽一時無法解決,就不斷拆成品鞋,看里面的構造,然後一點一點比對著去研究。“每天做夢都是冰鞋,夢到新的思路,馬上清醒一下,突然睜開眼睛,然後趕緊記下來怎麽弄。第二天趁著沒忘,趕緊去做。”王陽回憶當時的狀態。

他將冰鞋交給更多青年隊的隊員免費試穿。但這樣大的投入,根本看不到盈利的可能。王陽自己也承認,當時只是想證明自己,並沒有想到這會是一門好生意。

令他驚喜的是,付出終有回報。

最先試穿他冰鞋的王楠,開始成績只排在全國第16名,穿上他的冰鞋三個月後,獲得了全國第4名,第二年更奪得了全國冠軍。另一個運動員梁傳啟,穿上他的冰鞋後也拿了全國冠軍。王陽的名聲一下子傳開了。

“突然,我的冰鞋就在市場站住腳了,就靠這幾個運動員。”王陽把這些歸根於運氣,“現在來看,那樣的冰鞋真的不能叫鞋,可能是我運氣太好了。”

王陽在圈內贏得了極好的口碑。他不計成本地投入,勤奮鉆研,得到了很多同行的認可與幫助。畢竟,這樣的運動員太少了,他們沒有理由不幫他。

邊維華就是其中之一。這位短道速滑國際裁判看過王陽的比賽,所以當他在長春執法世界杯的比賽時,王陽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幫忙宣傳。“因為我外語不行,他帶我去敲各支國家隊的房門,幫我打開國際市場,我非常感激他。”王陽說。

更重要的是,2008年,邊維華還幫王陽起了品牌名“worldtop”。他希望王陽的產品可以站在世界的頂峰。從此,王陽的冰鞋有了名字與形象,也有了更具體的目標。而邊維華十分看好這個年輕人,他與王陽的關系已經從當初的朋友發展為合作夥伴。如今他負責冰鞋的國際市場業務。

迎來轉折點

經過兩年的耕耘,王陽的冰鞋開始得到一部分人的認可,再加上他是運動員出身,很多教練和領導都會推薦他的冰鞋。當然,這都建立在冰鞋質量足夠好的前提下,否則沒人願意冒這個險。

2008年,幾乎是王陽創業的轉折點。這一年,韓天宇、武大靖等日後的國家隊核心成員都穿上了他的冰鞋,當時還默默無聞的國家女隊小將範可欣也開始嘗試“worldtop”。

王慧軍說,當時她是國家青年隊教練,看到範可欣家境困難,就讓王陽免費為她做了冰鞋。“他頭腦特別好,為人也忠厚,不是斤斤計較的那種人。”她不遺余力誇贊自己的弟子。

王慧軍辦公室的書櫃上,很顯眼地擺放著一雙冰鞋,內里是用純羊皮縫制。這是當初她在國家青年隊做教練時王陽為她制作的,她從沒有穿過,但只要有客人來便會看到這雙鞋。

曾經拒絕王陽的楊赫也主動找上門來,而且是付錢請王陽做鞋。“因為不斷有人實踐(王陽的鞋),我看得多了。”楊赫說,“後來我們(波蘭隊)有三分之一人穿王陽的冰鞋,他們反饋說非常舒服。”

在長春比賽時,波蘭隊中有一位女隊員之前是穿匈牙利品牌的冰鞋,但她的右腳比較特殊,必須得采腳型做鞋。楊赫找到王陽特制了一雙。穿上王陽的冰鞋後,這位女隊員在世錦賽進入了“前三名”,奧運會則進了大名單。

“一開始我也很擔心,但她們穿上後,當年就有效果了。”楊赫說。

王陽做過運動員,又長期鉆研冰鞋,所以他的冰鞋在蹬冰支點、發力點、角度、踝骨的支撐角度和包裹度方面做得更好。這是“worldtop”跟其他品牌的區別。為了做到這樣的程度,他走過很多彎路。穿了他的冰鞋感覺不舒服的運動員責怪並拒絕再作嘗試,一雙又一雙看上去很漂亮卻不適用的冰鞋被毀掉。

王陽堅持到冰場上去,與教練、球員一起交流。

以張虹那雙冰鞋為例。王陽開車從長春到哈爾濱為張虹采集“腳型”。在采集前,他做了很多功課。比如他會通過教練以及隊員來了解張虹的滑冰特點、受過什麽傷、優勢是什麽等等,然後再采集。拿到張虹的腳型石膏後,他還會根據張虹的體重、胖瘦對冰鞋做適合的加固處理。很多時候,一雙冰鞋要反複調整幾十次。“每一次都是痛苦的,要絞盡腦汁地去想方設法改進。”王陽說。

很多時候,王陽像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老式“制鞋師傅”。他有一顆“匠心”。他的冰鞋最開始決不是最優秀的,也並未令運動員與教練們滿意,但經過多次鉆研、修改,最終他得到了各方面的認可。

在這個過程中,王陽遇到了另一個在冰鞋研發方面的良師益友馮慶波。

2008年,王陽到哈爾濱給大道速滑(大道速滑有不同的軌道,基本上是自己跟自己比賽,而短道是搶起點,跑到第一名就是冠軍)隊員采腳型時,站在一旁的馮慶波問了一連串關於冰鞋的問題。

彼時,他們互不相識,王陽並沒有直接回答這些問題,而是要了馮慶波的電話。“我當時就說了我的看法,但他沒有立即回複。王陽不像其他品牌的冰鞋制作者,他接受別人提的意見。”馮慶波說。

馮慶波也是一位對器材十分感興趣的人。在當教練時他就是一位修鞋師傅,隊里的鞋買來後,他都會重新調整才給隊員穿上。所以,他對冰鞋、冰刀的理解要比一般教練深得多。

更關鍵的是,這位哈爾濱冬季運動項目訓練中心速度滑冰的高級教練,有著一個固執的情結。他希望依靠國人的力量帶出好成績,這當然包括運動員使用的器材。馮慶波的團隊里,沒有一個外國人。這在外教盛行的中國體育界有些罕見。

於是,他與王陽走到了一起。王陽根據馮慶波的要求,一點點改進冰鞋與冰刀,並最終達到令人滿意的結果:馮慶波的弟子於靜獲得了世錦賽500米冠軍並打破世界紀錄,張虹則獲得冬奧會冠軍。

在馮慶波看來,王陽做事的決心是少有的。“他做鞋那麽多年,對自己嚴格要求,不斷摸索、提高、強化,投入心思非常多。這點是我感觸最深的,否則我不可能幫他,我們是臭味相投!”馮慶波如此評價王陽。他說,王陽很執著,認準的事幹不好都不能原諒自己。

其實,馮慶波與王陽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在對產品的苛刻程度、做事的投入上。在一個飯局上,他們滔滔不絕地聊著冰刀的厚度和韌性,竟然忘了在場的其他人。

“他們喜歡動腦子鉆研器材。他們都是這樣的人,這是他們能成為朋友的原因。”坐在一旁的馮慶波妻子趙貞貞說。

不可複制的創業經歷

如果從物質上來衡量,王陽已經成功了。他擁有4輛車,其中一輛是跑車;他在長春市有一套600多平方米的別墅;他的父親早已不用去給貨車當押車員,而是成為了他創業團隊中的一員。

長春市嶽陽街上,王陽的“冰鞋工廠”蝸居在一幢簡陋的民房里,而在不遠處是他的“冰刀工廠”以及庫房。

現在,王陽仍然專註於高端冰鞋,即專註於為專業運動員做冰鞋。這是他的商業模式。因為一旦在專業運動員那里擁有口碑,產品自然會在普通愛好者中熱銷。王陽的冰鞋,分為四個檔次:第一檔是提供給專業運動員的,價格在5000元至7000元一雙;第二檔到第四檔是提供給普通愛好者的,價格是在1500元至4000元一雙不等。

此外,王陽還是荷蘭著名冰刀、冰鞋品牌海盜的中國總代理商,而且是全球最大的代理商。他做的冰鞋與海盜的冰刀捆綁銷售,雙方並不存在競爭。此外,王陽每年還出口幾千雙冰鞋到國外。

對王陽來說,好消息是10月10日,他在長春的第一家冰鞋專賣店已經開業了,主要面向普通滑冰愛好者。王陽計劃讓自己的三名前隊友來打理店鋪。

看到王陽的冰鞋生意有模有樣,有些退役的短道速滑運動員也想嘗試,但都堅持沒多久就失敗了。

“我的創業並不是偶然的,而是基於我十幾年的滑冰積累和我這十幾年對產品,對冰鞋、冰刀的研究。”王陽說,很多事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簡單。

那天下午3點,我坐上王陽的車——他要去哈爾濱市為十多位運動員采集腳型,這段路程需要3個多小時。

在半路上,突然下起暴雨,大得讓人無法看清前方任何東西。王陽小心翼翼地開著車。我建議他為了安全,將車停在路邊休息。王陽拒絕了。他說在過去7年多的時間里,有好幾次是大雪封路,但他都將車順利開到了終點。

“其實我的創業之路並不順,每一個環節都有一個困難期,就看你怎麽克服它。”

來源:《財經天下》周刊2014年10月20日刊

記者|韓牧 編輯|施雨華 攝影|王舜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160

【歷史】中國最會做生意的人:商聖範蠡如何賺錢?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342

【歷史】中國最會做生意的人:商聖範蠡如何賺錢?
作者:吳曉波

範蠡在兩千多年前提出的複興越國的四大策略,與現代的宏觀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的理論都有著極高的契合度。首先,使用專業分工的方式重構國民經濟。第二,大力發展糧食生產。第三,發現並遵循經濟周期。最後,能夠利用供求規律。


範蠡是個奇人,不僅在政界叱咤風雲,於商界如魚得水,還俘獲了排名中國四大美女之首西施的芳心,其智商與情商之高,著實令凡俗庸碌之輩望塵莫及。


有人說範蠡善於審時奪度,急流勇退,乃識時務的俊傑;有人說他但求明哲保身,貪生怕死,非良臣也。他並沒有為越王勾踐死而後已,因此提到忠臣他比不過諸葛亮;他也沒有因為愛家愛國,甘願殞命,待天日昭昭證赤膽,自然名氣也不如嶽將軍。


智以保身,範蠡三遷


越國複興後,範蠡便帶著西施私奔逃出越國。臨走前他告誡文種,留下千古名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可文種舍不得富貴功名,最終用生命驗證了範蠡的預測。



而範蠡逃到齊國改名換姓,用十幾年時間讓化名“鴟夷子皮”的自己成為齊國首富。齊王看中他的才能,請他做首相。可是範蠡卻歸還相印,散盡家財,再次舉家搬遷。


範蠡搬到定陶後,再次改名易姓。沒多久,憑借著卓越的經商才幹,他又一次成為了富甲一方的名人,被尊稱為“陶朱公”。如今我們稱儒商為“陶朱公”也是根源於此。


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一次致富如果是偶然,那三次就是必然。範蠡的商業智慧是任何人都不可否認的,早在他幫助勾踐複興越國時便顯露無疑。更令人感到驚奇的是,範蠡在兩千多年前提出的複興越國的四大策略,與現代的宏觀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的理論都有著極高的契合度。

首先,使用專業分工的方式重構國民經濟。比範蠡早150年,管仲就提出“士農工商四民分業”,是世界第一個將人分類治理國家的人。而範蠡提出更先進的將產業分開,資源聚集,從而恢複越國經濟。


第二,大力發展糧食生產。在一個精確計算的範圍內調節糧價,保持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最終有效促進糧食生產。而“國儲糧政策”又有效保證了糧食的價格不超出合理範圍。形成了一個安全的閉環。


第三,發現並遵循經濟周期。通過觀察木星的位置,發現自然規律的周期,並在周期中進行宏觀調控。


最後,能夠利用供求規律。“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而反賤,賤下極而反貴。”與他同時代的人,幾乎不懂得供求決定價值這一原理。


然而,中國傳統文化中官貴商賤,範蠡的棄政下海,在他的時代當備受指摘,謂為下賤。


但瀟灑恣意的靈魂從不是任何一個時代可以束縛的,如一顆遺世獨立的明珠,千金聚散,在他眼中確與浮雲無異。因此,歷史若遺忘了他在商業史上遺留的財富,而留下他攜美天涯的背影,或許也可以被視為一種範蠡式的傳奇結尾吧。




來源:新浪財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217

蔡明介找來諾基亞創新高手 揪創意腦做生意 聯發科搶攻物聯網的祕密武器

2015-06-15  TWM


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徹底改變了晶片廠的遊戲規則,過去只專注在產量大、大客戶生意的聯發科也不得不改變策略。去年九月成立創意實驗室的聯發科,搖身一變成了創業搖籃,搶先一步挖掘與鞏固物聯網時代的潛在客戶。

撰文•周品均

一年一度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剛落幕,現場有一個以亮橘色為主色調的半導體廠攤位,是會場的亮點。它是聯發科攤位,但不同於過去低調保 守,只專注於晶片展示的風格,這次聯發科還搬來釀酒器、電動機車等,讓參觀者明顯感受到「聯發科似乎變不一樣了!」將新創團隊點子與產品搬上展場的幕後推 手是聯發科副總裁那馬可(Marc Naddell),他是聯發科「創意實驗室」掌門人。

那馬可曾是諾基亞與摩托羅拉大型開發者計畫的關鍵人物,過去諾基亞重要的Nokia Forum PRO就是由他打造。這也是不擅長開發者生態圈的聯發科,找來那馬可操刀的原因。

「就像智慧型手機的成功,背後推手是來自手機廠商以外,創造出各式各樣服務的App開發者。進入物聯網時代,要有平台的思惟,許多打造物聯網產品的創新想 法、新知識、新興資源也都從公司外部而來。」那馬可接受《今周刊》專訪說,聯發科現在的目標就是要幫助有創新想法、找到新需求的新創業者。

目的》創平台吸引潛在客戶聯發科借助那馬可在開發者生態圈的豐富經驗,從去年九月打造「聯發科創意實驗室」開發者平台,吸引來自全球具有創新想法的物聯網開發者,搶先布局物聯網商機。這次在聯發科攤位中的創意商品,就是由創意實驗室協助孕育。

國際研調機構顧能預測,到了二○一七年,將有五成的物聯網解決方案源自創業三年以內的新創公司。這就是為何這家過去從電視晶片,一路走到手機晶片,向來都是只做「量大」生意的台灣最大IC設計公司聯發科,這次竟然將目光掃向少量多樣的創客圈(maker)與新創領域。

「聯發科現在不這麼做,這些潛在客戶就會被其他人搶走。」IHS研究員張卓浩直言。物聯網時代來臨,導致生意形態驟變,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當然也看到了。

據點》中、英、美等六國

加入聯發科不到半年的那馬可,向蔡明介與聯發科總經理謝清江提出打造物聯網生態圈的想法時,蔡明介沒有多說什麼,「MK(蔡明介)和CJ(謝清江)都伸出手比了讚,告訴我『就去做』。」那馬可笑著描述當時的場景。

「這是一個以網路平台提供服務的計畫。」那馬可說明,創意實驗室不只提供硬體產品,還有模組化的協助與供應鏈服務。他透露,在這個網路虛擬實驗室的背後, 有六個聯發科在瑞典、英國、美國、印度、中國、台灣建立的團隊,就近支援當地需求,不過他不願透露創意實驗室究竟有多少員工,「因為商業競爭的原因」,不 難看出聯發科對於揭露這項祕密武器訊息的謹慎程度。

長期關注創客圈的自造者創業平台(Maker Pro)創辦人歐敏銓就觀察到,聯發科近期積極參與各種創客圈活動,同時也與創客合作進行聯發科產品評測等打底的工作,「聯發科有心、有資源打造這個生態圈,而聯發科採用的方式,也引發其他台廠的仿效。」他說。

事實上,不只有聯發科,全世界的晶片公司都在積極接觸創客圈、新創業者。英特爾、三星、博通,到台廠瑞昱等都來勢洶洶,紛紛祭出自家平台吸引開發者採用。所有人都想搶先找到物聯網時代的殺手級應用,以及培育這些個別產量雖有限,但數量卻大如螞蟻雄兵般的潛在客戶。

「所以,聯發科不僅僅提供硬體與軟體的協助,還有合作夥伴服務計畫(MediaTek Partner Connect)。」那馬可表示。

他強調,在合作夥伴服務計畫中,聯發科提供開發者與供應鏈對接的機會,「開發者不可能拿著他們的產品隨便找一家打樣廠生產。」也就是說,當一項新創產品從 概念走向商品化,聯發科將協助開發者找到量產產品的供應鏈夥伴,改變現在許多開發者新創產品難以達成量產目標的困境。

成效》吸引上萬人參與計畫聯發科創意實驗室去年九月成立至今,已吸引上萬名開發者參與這項計畫,也有不少新創團隊將進入商品化的階段。來自交大的 「Alchema智慧釀酒瓶」團隊就是一例,團隊成員張景彥指出,「聯發科除了提供好用的晶片開發版之外,在智慧釀酒器商品化的過程中,聯發科也在旁協助 設計,給予新創團隊許多實質幫助。」另一個由元智大學團隊開發,結合物聯網概念及機車租售的服務「SKUROMOTO物聯網電動機車租賃平台」,也在創意 實驗室的協助下成功量產,同時為聯發科創造營收來源。儘管營收規模比起聯發科整體營收,仍是冰山一角,那馬可對於創意實驗室將近十個月以來的成績仍舊相當 滿意。

「成立創意實驗室的目的不只是營收,還包括建立生態圈對聯發科的關注與吸引力,而這一切都才剛開始。」那馬可說。要在物聯網應用中有所斬獲,聯發科已經採 取更有彈性與創新策略來因應,而目前創意實驗室的成果,蔡明介也豎起大拇指。至於是否真能讓聯發科成功地在物聯網上占有一席之地?大家且拭目以待。

聯發科創意實驗室

成立:2014年9月

負責人:那馬可(圖)

主要業務:為開發人員、服務商提供軟硬體開發工具套件,以及技術等支援成績:協助SKUROMOTO物聯網電動機車租賃平台等

全球晶片廠

出招,打入創客圈

聯發科

成立創意實驗室,提供linkIt平台特色 除提供軟硬體技術協助,還會幫忙找到適當供應鏈夥伴

三 星

推出ARTIK平台

特色 通過Arduino平台認證推動計畫,吸引創客圈採用

英特爾

推出Edison與Galileo平台,並啟動英特爾眾創空間加速器計畫特色 為創客和初創公司提供創投和產業孵化服務

博 通

推出WICED Sense開發平台、提供Raspberry Pi晶片特色 加快創客開發產品時程

瑞 昱

推出阿米巴平台,舉辦創客比賽

特色

晶片平台支援蘋果Homekit的開發套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