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雅虎的墓志铭:谁收购?撑多久?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0-15/1NMDcyXzM3MTc1NA.html

尽管说雅虎“永垂不朽”还为时过早,但这个曾经的互联网巨头确已困难重重,甚至气息奄奄。塞缪尔之后,CEO成为雅虎的一个火山口,无论创始人杨致远、职业经理人卡尔·巴茨,或是华尔街背景的德克尔,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

巴茨离职后,雅虎联合创始人杨致远在发给公司员工的备忘录中称,公司已经聘请投资银行,接受有意联合雅虎制定潜在战略的机构问询。

雅虎能否东山再起?前雅虎中国总经理谢文认为“已经失去了理论上的可能性”,因为雅虎公司没有找到新的核心竞争力,更不可能“天降乔布斯”来拯救雅虎。他断定雅虎只有两个结局:一是被收购;二是撑一段时间,然后倒闭。

硅谷资深人士、Skanpay CEO陈彼邻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雅虎并没有那么差”,雅虎的局面是在“华尔街控制了硅谷,硅谷传奇由资本选秀而非创新PK”的大背景下,失宠于华尔街而造成的。

那些硅谷明星,如谷歌、Facebook、linkedin的创业者都有犹太背景,犹太背景就是华尔街背景,血缘相亲,加之激进冒险的新故事总能激动投资者,他们很快形成同盟,排挤雅虎。

无论是华尔街阴谋扼杀了雅虎,还是雅虎自身战略失误,事实就在眼前谁也无法逃避:雅虎,全球曾经最耀眼的互联网明星,正在淡出舞台。

四条出路

谢文认为,雅虎现在只有两个问题:谁收购?撑多久?

目 前创始人杨致远和费罗只控制不到10%的股份,其中杨致远的股权是3.63%,费罗的股权是5.90%。雅虎最大的两家股东是投资公司Legg Mason 和Capital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Company,各占8.7%和7.6%左右,剩下的大部分控制在华尔街手里。华尔街决定着雅虎的命运,雅虎业绩进一步下滑,华尔街很可能要求出售雅虎以 收回它们的投资。

巴茨离任之后,一批投行家和顾问造访雅虎的加州总部,商讨公司资产的销售事宜。陈彼邻说,这些买家包括一些资金雄厚的私募股权公司,比如银湖合伙基金、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以及普罗维登斯资产公司等等。

包括微软、新闻集团,甚至AT&T、Verizon也在考虑收购雅虎的可能性。同时,与雅虎有千丝万缕关系的阿里巴巴也虎视眈眈。谢文认为,这些人都可能成为雅虎的新股东。对于华尔街来说,它们并不在乎谁是互联网的主宰,利润才是第一位的。

过去数年,雅虎被出售的传闻不断。微软在三年前曾提出以每股33美元或总额475亿美元收购雅虎,令不少股东遗憾的是,杨致远与雅虎董事会拒绝了。

但看似以杨致远为首的创业者还在努力。有消息称,杨致远想通过私募股权投资公司进行交易,让市值200亿美元的雅虎退出公开市场。

在 此之前,巴茨也曾试图拯救雅虎。她努力修正其前任塞缪尔的战略,把雅虎拉回其传统的传媒领域,在搜索技术上与微软合作,以图仍作为一个强势的媒体公司屹立 在互联网界。当时,雅虎搜索部门占雅虎人数的四分之一和设备的一半,巴茨希望这样可以削减近一半的开销,雅虎从此转危为安。

2004年以前,雅虎的搜索技术由谷歌提供,2002年以前则由Inktomi提供。2004年,时任CEO的塞缪尔决定,由雅虎自己提供搜索引擎与搜索技术服务,而不是培养竞争对手Google。

但 事实证明,这并非一个明智的决定。  2009年二季度,Google从自己网站上得到的搜索广告收入为25亿美元,雅虎的搜索量按Nelson和Comscore的估计大约是Google的 1/3至1/2,但其搜索广告收入不到Google的1/5。由其他公司提供搜索引擎与搜索广告服务,雅虎从广告分成中所获收入远比自己做产生的收入还 多。

但是,“历史倒退”的策略并未能拯救雅虎。雅虎今年8月在美国搜索市场的份额为16%,低于两年前的19%。相较之下,谷歌的份额则持稳在65%,微软的份额由两年前的9%升至15%。

选择被收购还是自己撑着等死?选择私有化还是退回巴茨的传媒老路上?站在十字路口的雅虎究竟会选择哪一条道路?陈彼邻说,不会等很久,因为华尔街的投资人很“急躁”,等不了太久。

《浪 潮之巅》的作者、前Google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吴军形容今天的雅虎为“红巨星”,即暮年的恒星,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体积大,比原来的体积大几万亿倍,质 量却没有增加,密度非常低;二是温度比以前低了很多,呈暗红色,由于密度太低,它的引力场已经不能吸引自己全部的物质,每时每刻都有很多物质被抛撒。

“红巨星”仍在运行,直到物质被全部抛撒。

错误的战争

回望来路,雅虎会发现自己的转折之年是2002年。

从那一年开始,雅虎在全球展开大规模的收购,先后包括Inktomi、Infoseek、Overture等公司,在中国则收购了3721,全部收购耗资超过20亿美元。雅虎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全球扩展,二是进军刚刚崛起的搜索市场。

雅虎为什么不自己做搜索,而是收购?吴军认为:技术是雅虎的短板,除了收购,雅虎并没有更好的选择。他指出,雅虎至今没有一项重要的发明。

吴军说,雅虎从诞生开始就一直提供网页搜索服务,但直到2003年收购Inktomi,雅虎自己不曾做过搜索,虽然它的搜索服务很多人在使用,2002-2004年间雅虎的搜索服务商是Google。

当时正在Google任职的吴军曾和雅虎探讨用计算机对文本自动分类来建立雅虎的目录系统,但得到的答复是雅虎试过一些自动的方法,发现总有一些分错的网页,于是坚持手工将成千上万的网站分类。

这和一个技术公司的态度完全不同,吴军说,无论是AT&T还是Google,都会尽可能地采用技术而非人工来解决问题,一个崇尚技术的公司态度理应如此。而雅虎显然不是,它崇尚传统媒体的手工编辑工作而非用计算机自动处理信息,坚持手工地调整搜索结果。

时任CEO的塞缪尔也看到了雅虎在技术上的缺陷,试图把它重塑造成一个技术公司。他认为,雅虎有世界上最大的用户群,可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

“塞缪尔是对的,只是选错了对手。”吴军认为,“没有Google,雅虎在搜索领域也会成为王者”。但雅虎生不逢时,正当它打败试图称霸互联网的IT业霸主微软,走出互联网泡沫崩溃的阴影并且业绩开始回升时,又遭遇了最强悍的对手Google。

在搜索技术上挑战谷歌,雅虎不仅选错对手,也选错了方向。Google对技术的重视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拉里·佩奇和埃里克·施密特是美国工程院院士,布林也是技术专家。在Google,最高级别的工程师可以享受全球副总裁的待遇,这一点全球没有几个公司能做到。

吴军认为雅虎有自己的长项,它有世界上最大的用户群,它的内容做得很好,堪称“互联网传媒方面的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世界五百强的大公司都愿意在雅虎网页上放品牌广告,这是Google等任何网站无法相比的。

而Google的长处是在搜索结果中做广告,这是针对中小商家,是长尾市场,和雅虎最初的市场没有冲突。雅虎的市场比Google大得多,因为品牌广告在广告业中占主导地位。但雅虎放弃了这些优势,拿自己的劣势来拼Google的优势。

吴军认为:品牌广告的蛋糕足够大,完全可以避开Google。但是塞缪尔没有选择把蛋糕做大,而是挑起了毫无获胜希望的竞争。

历史让人感慨:1999年,雅虎称霸互联网,Google还是几个人的小公司。2000年,Google的营业额和利润只是雅虎的零头,到2006年已把雅虎远远甩在了后面,接下来的数年,差距继续扩大。

雅虎的墓志铭

“也许五年后,雅虎作为一个独立的公司不复存在,但杨致远和费罗作为整个互联网领域的开拓者将永远被载入史册。”吴军说:因为是他们创立的雅虎点亮了整个互联网的星空,是雅虎最终确立了“免费、开放,且赢利的”互联网规则。他笑称,“点亮互联网的星空”可作雅虎的墓志铭。

其 实雅虎不是第一家从事互联网服务的门户网站,美国在线(AOL)的网络业务在它之前就有了。美国在线像收电话费一样,每月二十美元外加一些莫名其妙的费 用,比如不打招呼就从信用卡上划走五十美元然后给你一本没用的书。在中国,吴军的同学龚海峰等人办起了一个中国版的美国在线——东方网景。

Excite比雅虎早一些,Lycos和Infoseek与雅虎同时代。

但雅虎是确定互联网行业商业模式的公司,并且是主流免费门户网站的真正代表。吴军评价认为,如果不是雅虎,互联网很可能“像汽车一样在相当长时间里很可能成为有钱人的奢侈品”。

吴军认为,美国在线那种像发展有线电视一样发展互联网的做法就没有市场,很幸运的是后来出现了雅虎。

杨 致远和费罗本来不是学习网络的,他们搞起雅虎完全是出于对互联网有非比寻常的兴趣。1994年,杨致远和费罗乘着教授去学术休假一年的机会,悄悄放下手上 的研究工作,开始为互联网做一个分类整理和查询网站的软件,这个工具放在斯坦福大学校园网上免费使用,互联网用户发现通过雅虎可以找自己要去的网站或者有 用的信息。

这样,大家在上网时,先去雅虎,再从雅虎进入别的网站。门户网站的概念由此诞生,雅虎的流量像火箭一样上蹿。

雅虎所有的服务都是免费的,在网络泡沫破灭以前,甚至在美国主要城市都提供免费的拨号入网服务。雅虎为全世界的人们提供免费的电子邮件业务,雅虎的搜索引擎(采用Inktomi的技术)和网站目录向全世界开放,无条件为全世界的网页建立索引。

雅虎的意义还在于让“免费”变为“赚钱”。免费如何继续下去?杨致远找到路子,找到了“赚钱”的方法:刺激电子商务的发展,从电子商务和广告中挣钱来维护和运营互联网。

互联网最终成为“免费午餐”,雅虎大获成功。从1996年到2006年,雅虎的营业额增长了260倍,从2000多万美元增长到60多亿美元。而同期,IBM和微软的营业额分别增长了20%和10倍,这成为华尔街一直追捧雅虎的原因。

吴 军认为,雅虎还发现一条定律,即“流量不平等定律”:所有互联网公司都看到了流量的重要性,并且很快都复制了雅虎的商业模式,但这些二三流互联网公司却无 一个像雅虎那样盈利,原因是品牌广告非常讲究门当户对,即拥有一流品牌的公司必须在第一流的媒体上做广告,即使一个二流媒体有着同样的观众群,那个公司也 不能在上面做广告,因为那会影响自己的品牌。

“流量不平等定律”告诫互联网从业者:要么做第一,要么憋着去做创新,复制是行业大忌。或许,雅虎应该重拾这句话,创造新的“不平等”,才能拥有新的未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38

【敗局】MSN墓誌銘:生於創新,死於保守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30/56728.html

作為與QQ同一年誕生的IM(即時通訊)產品,MSN最終的結局,確實讓人喟嘆不已。想當年MSN稱霸的時候,一度佔據了全球IM市場60%的市場份額(2008年數據)。而今,微軟已經在全球範圍內(除了中國內地)關閉了MSN業務,唯一殘存的中國內地MSN也即將入土。

11月24日,微軟正式接過Tom在線手中的Skype中國地區運營權,Skype中國回到微軟的懷抱。由於微軟在全球範圍內(除了中國內地)已經關閉了M SN業務,因此,中國內地M SN業務遷移至Skype中已成定局,MSN也將成為歷史。

作為與Q Q同一年誕生的IM (即時通訊)產品,MSN最終的結局,確實讓人喟嘆不已。想當年MSN稱霸的時候,一度佔據了全球IM市場60%的市場份額(2008年數據)。在中國內地市場,早年的MSN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代名詞,高端人士、白領階層皆以使用MSN為榮,MSN成了一種身份認同的標籤,而當時的Q Q,則被視為屌絲產品--如果在交換聯繫方式的時候,人家給你留的是MSN,你給別人留的是QQ,那麼層次高下立現。

然而,如今的MSN早已是脫毛的鳳凰,MSN中國區負責人去年透露的數據是,中國MSN的月活躍用戶數為5000萬到6000萬,與QQ 7億多的活躍用戶相差甚遠。一年時間過去了,MSN的數據肯定更難看。筆者身邊的朋友幾乎已經沒有人使用M SN了。而Q Q早已從醜小鴨變成了白天鵝,其「兄弟」微信的發展也是一日千里。最新數據顯示,微信用戶數量已經突破了6億,其中國內用戶超過4億,海外用戶超過1億——— 這一用戶規模,已經與Skype處於同一水平。

MSN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時間裡隕落,一方面是因為微軟2011年5月斥資85億美元收購Skype,而Skype的功能與M SN有較大重合性,微軟不得不將M SN整合到Skype中去;但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因為微軟在移動領域創新力度不夠,在其他IM技術創新、應用創新不斷的時候,MSN固守已有的成績,創新明顯不足。在功能強大的QQ、FACEBOOK、微信面前,M SN已經很難留住用戶。騰訊就曾直言不諱地指出,質量下降對互聯網產品有致命打擊,MSN的實例證明產品質量停滯不前導致用戶數量流失。

如今,MSN將被Skype完全取代,微軟也對Skype寄予厚望。但是,如果Skype不在創新上做足文章,以足夠的應用和服務來留住用戶,那麼,MSN的今天,很有可能就會成為Skype的明天。至少,從國內來看,微信、來往、易信等新一代IM所表現出來的活力,在Skype身上很難看見。除了那些對國際長途依賴比較大的用戶之外,很難有充分的理由讓用戶選擇Skype而不是使用微信等產品。

當然,Skype也並非前途暗淡。對於微軟來說,其移動戰略是一盤大棋。2010年,微軟公司發佈Windows Phone,成為智能手機時代與IO S和Android並駕齊驅的三大系統之一;2011年斥資85億美元收購Skype;去年,微軟推出Surface系列平板電腦和新一代Office辦公產品Office 365,在移動領域努力追趕谷歌和蘋果;今年9月,微軟又斥資72億美元收購移動設備製造商諾基亞,實現軟硬件的一體化。微軟的計劃,就是利用Skype穿針引線,盤活移動戰略這盤棋。這也是微軟能給Skype開出85億美元天價的原因所在。可以想見,微軟在整合Skype和M SN之後,如果能充分利用二者的用戶群和自身的軟硬件優勢,創新移動終端產品,提高移動端即時通訊服務質量,Skype未來在移動領域圈下一大塊地盤也並非痴人說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59

時代的墓誌銘


拜讀黃偉豪博士所寫的《七十後——被犧牲和遺忘的一代》,好有共鳴!

黃博士說:『「七十後」的死穴和貢獻是,對舊有制度的熟悉和堅持……希望……捍衛為香港創造奇蹟的原則和價值。但這正正使他們裏外不是人,成為上下兩代人的磨心。前者視他們不識時務,不願……同謀合污,後者因早已對現有制度死心,又視他們只懂抱殘守缺……』

近年,友儕間反覆討論,一個人,無論多麼自命不凡,其實都走不出他所成長的年代,擺脫不了社會大環境對他的塑造。承認或不承認,我們都是時代的產物。

七十後的迷失,不光是心理上與現實上進退維谷的中年危機,而是一種更複雜的、時不予我格格不入的狀態。與其說我們為了自己走下坡而感慨,不如說我們其實更心痛香港最寶貴的東西正在迅速瓦解。

五、六十年代百廢待興,七十年代一切漸上軌道。七十後見證制度之成形與成熟。司法、政治、民生……我們擁抱它的好與壞,與之共生共存。我們明白制度是死,人是生,所以更重要的是,隨着制度建立,我們同時培養出一種怎樣的人文特質?

我會說,是「integrity and respect」。抱歉,要用英文講,殖民地餘孽主觀地認為,其實中國人(尤其回歸後暴發而腐敗的一群)從來領略不到這兩個字背後的精隨。

上、下兩代都嫌我們保守。因為我們知道,所謂進取不是逾越良心底線的藉口。他們嫌我們溫吞,因為我們尊重差異,沒有非友即敵的好勇鬥狠。當所有世代都在高舉自由的崇高與普世價值,只有我們深切明白與體會,唯有最健全的制度 ,才能成就最文明的自由。

老實說,作為一個人,我不在乎被遺忘,反正每個人都是歷史的過客。但是,孕育這代人成長最美好的東西,快將隱沒於時代中,甚至不留一塊墓誌銘,才最悲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5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