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細單位氾濫 「住屋重質不重量」

1 : GS(14)@2018-02-04 23:13:52

【本報訊】麥齊光於政府工作30多年,曾任發展局局長。退休後他曾言,「能為香港做到一啲事嘅話,會繼續做」。今天除繼續在港大教書外,亦擔任該校「建造及基建創新研究中心」副主席,為土地供應出謀獻策。訪問期間,麥未有直接回答樓價走勢問題,僅重申其專業範疇是工程師。但對於現時港人渴望上樓,他認為港人早已超越重量不重質階段,因為經濟發展已相當成熟,「成日同學生講『from high speed growth, to quality development』我哋要諗吓自己需要乜嘢房屋,所以我關注創新、質量」。

麥任大學教授未言休

近年香港細單位氾濫,即使成功上樓,也難達到有質素的住屋生活,麥齊光笑言可向建築師詢問一下,但又指質量好的小型單位,仍然可解決不少問題,不能只以數目計算住屋質素。今年已經年屆68歲的麥齊光,現時學士、碩士課程學生接近200個,於中文大學、理工大學亦是客席教授,「我行得郁走得郁,大學用得着我,當然繼續做,teachers never grow old」。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129/2028898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772

黃元山:填海建新市鎮可治本 增公營房屋比例難解住屋問題

1 : GS(14)@2018-12-20 11:51:46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7551&issue=20181220
【明報專訊】由於本港公營房屋單位嚴重短缺,在可見將來料持續供不應求,故社會有聲音要求港府將原本用作興建私樓的土地撥作發展公營房屋。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認為,即使公營房屋的比例增加,也難以解決住宅供應不足的根本問題,故他建議港府像上世紀70至90年代一樣大規模填海造地興建新市鎮,目標是未來30年造地逾1萬公頃,興建3個與沙田規模相若的新市鎮。

由於過去一段長時間本港公營房屋落成量嚴重落後目標,而且在可見將來亦難以追上,本周有報道指運輸及房屋局最快本周公布《長遠房屋策略》2018周年進度報告,制定下一個10年期(2019/20至2028/29財年)房屋供應目標,屆時會將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由現時的六比四,調整為七比三;換言之,本港未來每年私樓目標供應量,將由1.8萬個降至低於1.4萬個。據報道,運房局也準備把有資助成分的「首置盤」,歸類為「私營房屋」,或會進一步推低未來每年實際私樓的供應量。

公營房屋短缺 社會促私樓撥地

黃元山上周六以個人身分出席投資研討會時已率先分析上述房屋政策的轉向,「由2012年(梁振英上任特首)開始,政府積極在已發展地區見縫插針覓地起樓後,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終於見到未來4年每年私樓落成量逾1.8萬伙,可以滿足社會需求,但是否這樣便解決所有問題呢?當然不是,大家不要忘記我們(香港)過去10年平均每年私樓落成量不足1.2萬伙(見圖),而每年需求量是1.8萬伙,即每年平均出現逾6000伙供應短缺,過去10年便累積逾6萬伙的供應短缺,這並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追回」。

「公營房屋單位短缺的情况更加嚴重,港府目標是每年供應2.8萬伙,但過去10年每年實際供應平均僅約1萬伙,即是每年公營房屋的供應短缺平均達1.8萬伙,10年累計便達18萬伙,而且未來4年供不應求的情况不會改善;這對私樓供應也有影響,因為公營房屋供應超級短缺,而未來4年私樓供應勉強達標,就會出現社會壓力,要求港府將原本用作興建私樓的土地撥作發展公營房屋」。

目前本港不論公私營房屋均供不應求,歸根究柢的原因是過去10年建屋速度追不上人口增長,但原來本港在回歸前曾面對更加嚴峻的人口增長帶來的房屋問題,而黃元山指出,港英政府在上世紀60至90年代大規模填海造地興建9個新市鎮,令逾300萬人口安居樂業,帶動本港經濟起飛。

港英政府造9新市鎮住300萬人

「本港人口增長高峰期是1945年至1970年期間,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本港人口大概60萬,打完仗後人口回流,1950年急增至約200萬,在1950至1960年及1960至1970年期間每10年人口增長約100萬,至1970年達400萬人口……其實上世紀70年代起本港人口增長已開始減慢,但當時政府為了滿足早前人口增長所累積的住屋需求,大規模移山填海造地興建新市鎮(在60年代在荃灣成功建造新市鎮後),在70年代至1990年亦發展沙田、屯門、粉嶺/上水、元朗、大埔、將軍澳、天水圍及東涌等多個新市鎮,即平均每10年便發展3個新市鎮,但自從我們在90年代開始發展東涌後,過去20年已沒有新市鎮落成,原因是政府在2003年SARS後已基本上停止造地」。

明報記者 葉創成

[名人樓市論壇]
2 : GS(14)@2018-12-20 11:52:11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8939&issue=20181220
港人均生活配套面積僅星洲1/3
文章日期:2018年12月20日
Share  
【明報專訊】黃元山分析,本港過去20年沒有填海造地興建新市鎮,不單令港人目前住得「擠、細、貴」,在住宅以外,港人現時享用的生活配套措施平均面積只有8.9平方米,遠低於新加坡的26.9平方米,拖低生活質素,他舉例說:「我讀小學上體育堂的時候,學校須借用附近公屋的籃球場,讀(聖保羅男女)中學的時候,亦需要在三角形小球場踢塑膠『西瓜波』,因為香港缺乏土地予學校建球場;作為比較,新加坡近年積極填海後不缺土地,現時獅城興建一所新學校,要求至少要有400米跑道的田徑場及足球場。我覺得很多香港人很奇怪,好像已習慣怎麼也『擠、細、貴』,怎麼也逆來順受,但我相信應該規劃更好的未來,例如我的兒子目前只有3歲,我希望讓他將來於一個小球場踢西瓜波?抑或入讀一間有足球場的中學呢?我會希望他有較合理的成長環境。」

料需多3個沙田 才滿足土地需求

目前沙田是本港面積最大的新市鎮,佔地3591公頃,住近70萬人,黃元山估計,本港未來30年需要興建3個與沙田規模相若的新市鎮,則累計造地逾1萬公頃,才可滿足本港土地需求。團結香港基金在今年8月發表研究報告,建議在香港島和大嶼山之間的中部水域,建造面積相當於半個九龍的2200公頃人工島後,特首林鄭月娥於10月發表《施政報告》亦提出「明日大嶼」計劃,建議填海1700公頃,目標可住110萬人。

[名人樓市論壇]
3 : GS(14)@2018-12-20 11:52:40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9079&issue=20181220
Share  
【明報專訊】黃元山指出,從上世紀港英政府在灣仔填海打造成今日商住活力都會可見,以填海在地少人多的本港開闡土地屬最有效,「很多人知道會展及告士打道的土地都是填海造出來的,但大家知不知道灣仔的海岸線最初在哪裏?很多人估計是電車路,但其實是合和中心及胡忠大廈所在的皇后大道東,附近還有一座古廟,以前漁民在出海前均會在該廟祈福;這也是灣仔名字的由來,因為當年灣仔真的是海灣,漁船泊岸後漁民便上山居住。

最初海岸線在皇后大道東

「所以香港歷來就是一個這樣山多平地少的地理環境,可發展的土地只佔整體土地的四分之一,需要填海造地。作為比較,新加坡屬山少平地多,理論上填海逼迫性沒香港那麼大,但近年新加坡比香港更積極填海,目前填海造地佔新加坡整體土地的比例達20%,而香港只佔6%。」

[名人樓市論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7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