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沒有想當然 低股不一定抵買 黃國英
1 :
GS(14)@2014-03-19 09:30:40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32427
前講過「打仗油價跌兩回事」(539期),將表象與實況混為一談,容易出錯。《大漲的訊號》作者林則行,也有類似經驗可堪借鏡。他曾於全球最大的主權基金之一:阿布扎比投資局,擔任日本分部基金經理。
他在著作中分享,曾看好一家名為美麗花圃的葬儀社,主業是安排靈堂的插花裝飾。公司版本的故事,是社會開始流行要求靈堂的布置非常講究,連原本不彈此調的九州,近年也開始改變,公司在當地的市佔率,穩坐三成以上。潮流以外,公司自稱有兩大優勢:微觀上,插花為現場手藝,技術人員極重要,公司認為在其營業地區,沒有對手具足夠規模,可以養成同等的作業團隊。另外,宏觀上人口老化,殯儀業需求只會有增無減,亦極利好。講到咁,令刨股票者熱血沸騰,亦非稀奇。
日本人口老化問題嚴重,但殯儀業的需求卻下降。
人口老化葬禮生意降
但林則行落叠後,卻發現「天氣不似預期」,盈利增長不濟、股價表現頗曳。為尋求失手原因,他改為調研國內其他殯儀公司,卻發現它們的管理層,大多看淡本行前景,而他受公司薰陶、認定是聖杯的人口老化因素,行內卻視為催命索,才叫人始料不及:原來當地人葬禮的講究程度,與先人年齡成反比。若逝者在職業生涯末段前後離世,很多同事、行家會參與儀式,自然要準備得體面;但高齡化下人多長壽,百年歸老時,舊友早已四散,家人取態反以簡樸為主。兼且人們長壽,意味有排都「無生意返」,不在話下。由此可見,順理成章的宏觀故事,實相可能一百八十度調轉,不宜隨意延伸。
另一例子,是人多認為買股應選低市盈率(P/E)者,可跑贏高P/E股,卻沒留意觀念的由來。林則行指出,其實這也常被誤用。低P/E股優於高P/E,結論源於股票的分組研究。如將標普五百指數的成分股,由P/E最低排到最高,然後劈開一半,低P/E組表現會優於高P/E組;如此類推,分成十組,最低P/E的一組(五十隻股票),表現又會優於最高的一組,跑贏年數十中有八。但再延伸下去,則效果消失:最低P/E的一隻股票,表現不會是全指數最好。
林氏細心分析每月數據,發現最低P/E組跑贏大市,主力靠當中表現最好的三數隻股票,貢獻了六、七成績效,如扣除則餘者其實乏善足陳。(其實高P/E組道理亦同,只要少數股份大熱脫腳,高估值下當然大跌,便已足夠拖累全組表現。)但這少數價殘又能谷底大翻身的股票,卻難用一定準則捕捉。
低PE股表現參差
換言之,一堆低P/E股比一堆高P/E股抵買,並不可以隨便推演,認為一隻低P/E股比另一隻高P/E股抵買。而經過長年累月的演化,人們起結論變成低P/E等於好嘢,更是一大謬誤。
其他基本分析指標,也是一樣,在群組中有效,不代表可推展至單一個股。誤用這些方法,可能比甚麼也不看更蝕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