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dvi5.html
内容简 介:2011年份,国内运动品牌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受成本上涨和国外运动品牌的强势冲击,国内运动品牌李宁、安踏等品牌纷纷提价,种种原因最终导致国内 运动品牌的业绩增长出现较大萎缩。
遭遇滑铁卢
对于匹克来说,黄金周拉动销售带来的喜悦似乎消失得快了些,因为仅仅10天后的10月18日,其股价大跌了8.57%。
股价的下跌背后,是其业绩增长的萎缩。
10月10日,匹克公布了其2012年第二季订货会结果,订单金额较2011年同季订单增长9.5%,同时第三季度同店销售与去年同 期相比也只增加6.2%。相较于此前维持两位数增长的速度相比,匹克首次降速。
伴随着订单增长率下滑,匹克还要收缩战线。匹克之前预计2012年要新开600-800家店,但经过调整之后,匹克把明年的店铺净增 长削减到200家,削减幅度之大,令人咂舌。
与此同时,本土新任“一哥”安踏也好不到哪里去。安踏日前在公告中表示,2012年第二季度订货会的订单未经最终确定,但预计增长速 度较2012年第一季度低。
据公开资料,安踏2012年第一季度的订货金额同比增长15%,据上述公告,意味着2012年第二季度的订货金额低于15%,这是自 2009年以来安踏举行的11次订货会中,同比增幅最小的一次。
安踏方面还宣布,根据未经审核运营数据,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安踏零售店的同店销售增长较前一季度出现放缓;安踏同时承认今年第三季度该 公司零售商给予的零售折扣政策将会较为宽松及具有灵活性。
消息传出,其股价应声下跌了16.96%,这天也是10月18日。与匹克和安踏同样遭遇的是361度和特步,二者股价分别下跌 8.24%和12.27%。这天俨然成了中国体育品牌的滑铁卢。
事实上,匹克之外,李宁、安踏等国内一线体育用品品牌,今年都出现了增长缓慢的迹象,其公司股价也一落千丈。我们不禁要问,这些曾经 风光无限的体育品牌,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
涨价惹的祸
在业内人士看来,“涨价过狠”是体育品牌增长集体放缓的重要原因。
2010年各体育品牌价格都有调整,但幅度并不大,据公开资料显示,去年安踏鞋类产品及服装产品平均售价分别上升了4%及 8.8%,361度去年下半年“鞋子的平均售价提高约5.5%”。
进入2011年,面对成本高企,李宁“提价幅度会达到两位数”;匹克上调10%至15%的涨幅;安踏、361平均涨幅约10%。
然而仅仅过了不到3个月,运动品牌再次集体提价。7月底,以李宁为首,安踏、特步、匹克以及361度等多家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先后在订 货会上公布鞋服产品涨价的消息。李宁宣称,今年第四季度鞋产品价格将上涨7.8%,服装将整体上涨17.9%,其余几家企业运动鞋和服装将涨价一到两成。
而涨价,让国内运动品牌的“物美价廉”属性逐步降低。
有媒体统计,2007年,安踏鞋类和服装的出厂价分别为88元和53.6元,至2010年上调为99.5元和65.8元,3年间增幅 分别是13.1%和22.8%。但进入2011年以后,安踏在今年的两次订货会上,宣布鞋类和服装产品都以两位数的幅度上调价格,今年上半年的价格涨幅几 乎等同于过去4年累积的涨幅。粗略计算一下,安踏现在鞋类和服装的出厂价大约在113元和80元,按照惯例合约商拿货价一般是在2折到4折左右,因此到门 店销售时其鞋类和服装价格会达到300—500元。
分析人士认为,在单件250元以下的市场,安踏产品的竞争力几乎丧失殆尽,耐克、阿迪达斯通过工厂店的形式正在逐步侵蚀这一市场。在 上海市的部分耐克工厂店,一些跑步鞋打折后的价格只有240元左右,低于安踏同类产品的价格。
涨价的后果在市场销量上体现出来。以李宁为例,涨价令其今年第二季度服装和鞋类产品订货数量分别下降超过7%和8%。
“国内运动品牌销量的增长,很大程度取决于其与国际运动品牌相比较低的价格优势,但通过几轮价格的上调,这种价格优势已逐步削弱,部 分款式的国内运动鞋价格与国际品牌阿迪达斯、耐克的价格相差无几,这将使其销量受到一定的冲击。”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如此表示。
求稳很重要
事实上,运动品牌年初的提价,原因在于原料上涨;而近期,在物价水平、门店租金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大背景下,调价也是企业不得 不做出的选择。
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如今,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正欲调整渠道结构,进入二、三线市场。这使国内运动品牌感受到了压力。因此,国 内运动品牌集体提价的另一个动力是希望提升品牌定位,拉近与跨国运动品牌之间的距离。
无论是国内运动品牌的提价,还是国际运动品牌的提价,价格都是与产品定位有一定的关联,产品定位是中高端,价格上就不能输于对手。提 价与产品定位和竞争对手有关,中高端产品恰恰也要考虑用提价的方式来体现自身的市场地位。而在国内通胀加剧、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下, 企业正面临巨大成本传递压力,提价后同样面临抑制消费的情况,这也是各品牌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
匹克集团CEO许志华认为,运动品牌在经历高速增长期后,未来会进入稳健增长阶段,行业的集中度会进一步加强,市场会向一些优势品牌 集中。在这个过程中,之前隐藏的诸多问题也会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存货。在特殊的经济形势和行业环境下,打好基础、保存实力才是至关重要的事。
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大环境好的时候比的是谁出狠招、谁新,大环境不好的时候比的是谁少犯错。稳定很重要,把要做的事情一步步做 好,这样才能在变幻莫测的经济环境中保证企业利益。
资料来源:世界工厂纺织服装网
更新时间:2011-08-16
李宁和中国动向将向渠道商回购库存,两者相加总共5亿元,而折换成零售价之后,这个数字则是约为10亿元。
回购之后,存货将会怎样处理呢?有业内人士打趣地说,就地销毁是不可能了,引发体育用品市场新一轮价格战似乎可以预期。
库存危机?
此前李宁鞋公 司表示,为了加快零售端存货清理速度,计划回收部分经销商存货,并称今年将为此投入3亿元。中国动向同样表示,作出2.2亿元除税前非经常性拨备,购回经 销商的过剩存货,这将令其纯利率降至17%-19%。
“李宁回购3亿元左右的库存,转换成零售价格则在5亿元到6亿元之间,这与李宁公司2010年93亿元的销售额相比较,比例约为 6.4%。客观而言,这一比例并不算很大,但也略为偏高。”关键之道体育咨询策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庆认为。
“李宁2011年第四季度订货会的产品销量出现下滑,预计全年业绩将同比减少约5%。中国动向在2012年第一季度订货会上更是大跌 59%。参加订货会的是终端加盟商和分销商,这折射出的问题是,他们的历史库存比较大,于是对下一年度的订货就有所保守,这可以从侧面反映两家公司库存量 较大的现状。”体育产业观察家马岗如是说。
同时马岗提醒,目前传出的李宁三亿元、中国动向两亿元的回购数额可能并不确切。具体数据有待两家公司发布今年上半年的半年报之后才能 了解。
回购库存之后,将会对企业销售造成怎样的影响,马岗以李宁为例做出如下分析:三亿元的回购,放大成零售价之后,再考虑到终端折扣价, 这个数字通常来看约为4.8亿元。在终端零售上,如果平均一家店是100万元的年销售额,那就需要400家折扣店专门销售存货才能消化。
据李宁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李宁现有折扣店数量为191家,可见,以这些折扣店数量很难消化掉4.8亿元的库存。“在实体店上大概可 以消化一半左右的存货,剩下的会走电子商务渠道,在线上销售。这样可能还会剩下一部分货品会通过其他渠道销售,比如卖给采购尾货的贸易公司。”马岗分析。
对于中国动向,网上销售的作用则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中国动向的折扣店目前在市场上并不多。然而网络渠道清理库存的效果并不会像我们 想象得那么好,以中国动向为例,它在电子商务上约1亿元多的年销售额,最多不会超过两亿元,而这些销售又并不会完全来消化库存,还要包括正季产品的销 售。”马岗认为对于电子商务渠道不能过多地寄予厚望。
“库存量保持在一定量值也是支撑零售的必要条件,有库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周转速度上,如果不能提高到有效的速度,就会影响到整个的 资金链。而李宁和中国动向是上市公司,现金储备非常充裕,他们可以拿出资金来回收渠道中的库存。”张庆认为对于两家的库存情况不必过分担忧。
谈及库存形成的原因,马岗认为这要追溯到去年订货上,两家企业对市场前景的预期可能过于乐观,这与阿迪达斯2008年的库存困境原因 相似,“至于影响可能会持续到明年年末,这些商品需要接近一年的时间清理。”
渠道阵痛
李宁实行渠道政策之后,出现了大鱼吃小鱼现象,也就是李宁鼓励大分销商吞并小分销商,小经销商的销售因此受到影响。同时,李宁又提出 了品牌重塑的任务,提升品牌价值,提高产品价格,而提升品牌价值再转移到单品零售价格本来应该是一个时间较长的过程,李宁的步伐过快了。由此来看,经销商 手中本来就有一些存货,短期内,零售价格提升,而销售渠道又面临调整,因此常规的出货量就会受到影响,库存也就产生了。
“当然这些库存并不是集中产生在受渠道改革影响的小零售商,仍主要来自相对较大的分销商中,他们为了得到低折扣点、冲业绩就会多拿 货。”张庆解释。
李宁在战略转型中提出,从过去的垂直式增长变成水平增长,也就是通过提高品牌价值来带动增长。而整个策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提升 整体的经营效率。特别是李宁渠道过去形成了一种小而散的局面,在全国小规模的分销商非常之多,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
李宁公司也承认,李宁目前有129个经销商及超过2000个分销商,大部份分销商规模都比较小,他们平均经营2家店。而且有1756 个分销商只经营一间店。
正是出于这种渠道现状,李宁提出了改革,而张庆认为,这一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有“一刀切”的弊端。
从理论上,大分销商的营销能力更强,但是在中国还并没有完善的渠道商能够较好地在三四五线城市精耕细作,仍有赖于熟悉当地情况的小零 售商去保持在当地市场的灵活性。
“而且李宁在提高零售价格之后,意味着其在四五线市场里价格优势会降低,所以这要求李宁不得不在二三线市场发力。这一点又显得有些理 想化。”张庆认为。
对于中国体育品牌渠道管理模式,马岗提到了安踏,“与李宁、中国动向不同,安踏对渠道管得比较细,李宁对终端渠道的把控能力弱一 些。”马岗介绍,李宁总部把商品发给经销商,经销商再发给终端,这个过程更像是贸易关系。而对于货品以什么形式销售,比如在节日中,销售什么货品,买什么 价格,期望达到什么效果,对于过程的跟进,他们没有安踏做得细,安踏在渠道把控上更为优秀。
中国动向与李宁情况有所不同,它的库存问题受内外因的双重影响。
张庆说,在内因上,中国动向主攻运动时尚领域。时尚的流行速度很快,它的问题出在了产品设计上。早年间,中国动向通过大图案,比如大 LOGO、国旗以及包括修身版型、裁剪设计等赢得了市场,当时它的利润率在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但是那种流行风潮已过去了,中国动向需要重新认识时尚, 加强研发和设计能力,同时KAPPA的品牌基因是运动,它应该更多挖掘其中的运动元素,并在传播层面上体现。”
从外因来看,KAPPA的成功带来了别人的效仿,如今时尚品牌运动化和运动品牌时尚化步伐在加快,这对中国动向构成了竞争的压力。
或引发价格战
面对李宁和中国动向可能会低折扣销售库存的情况,361°(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侯朝辉认为,其事件对行业的影响时间比较短暂,大概 在3个月左右就会恢复正常局面。名乐体育营销总监郭守坛则表示,为了更好地稳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名乐将会做一些相应的品牌推广来主推终端市场销售。
张庆认为,现在国内排在前十位的体育品牌的年营业额基本在二三十亿元左右,李宁与中国动向的库存做较大折扣流向市场,并不会给其他品 牌带来过大冲击。
而马岗则更为担忧,“这样的冲击可能会比较大,可能会把正规行业环境冲到价格战的格局中。这些主要品牌价格做折扣会蚕食国内二线品牌 的市场份额,而国内二线品牌通常只好以价格战应对,这会陷入恶性循环。”
马岗提醒,线上促销大战已经如火如荼。而记者调查发现,以乐淘、好乐买等为代表的鞋类电子商务平台,近期折扣力度相当大,耐克、阿迪 达斯出现了不少5折之下的产品。
当然在电子商务上,体育品牌经营额还不是很大,有的两三亿元,有的只有几千万元,所以线上打折对实体店铺销售的影响不会大,张庆认 为,可能会给投资人、渠道商的心理上带来不利影响。但由于在电商中价格是杀手锏,价格战则不可避免,会冲击虚拟市场的零售。张庆认为,体育用品的价格厮杀 必将由线下蔓延至线上,竞争无疆界的时代已到来!
文章来源:
内容简介:2011年份,国内运动品牌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受成本上涨和国外运动品牌的强势冲击,国内运动品牌李宁、安踏等品牌纷纷提价,种种原因最终导致国内运动品牌的业绩增长出现较大萎缩。
遭遇滑铁卢
对于匹克来说,黄金周拉动销售带来的喜悦似乎消失得快了些,因为仅仅10天后的10月18日,其股价大跌了8.57%。
股价的下跌背后,是其业绩增长的萎缩。
10月10日,匹克公布了其2012年第二季订货会结果,订单金额较2011年同季订单增长9.5%,同时第三季度同店销售与去年同期相比也只增加6.2%。相较于此前维持两位数增长的速度相比,匹克首次降速。
伴随着订单增长率下滑,匹克还要收缩战线。匹克之前预计2012年要新开600-800家店,但经过调整之后,匹克把明年的店铺净增长削减到200家,削减幅度之大,令人咂舌。
与此同时,本土新任“一哥”安踏也好不到哪里去。安踏日前在公告中表示,2012年第二季度订货会的订单未经最终确定,但预计增长速度较2012年第一季度低。
据公开资料,安踏2012年第一季度的订货金额同比增长15%,据上述公告,意味着2012年第二季度的订货金额低于15%,这是自 2009年以来安踏举行的11次订货会中,同比增幅最小的一次。
安踏方面还宣布,根据未经审核运营数据,预计今年第三季度安踏零售店的同店销售增长较前一季度出现放缓;安踏同时承认今年第三季度该公司零售商给予的零售折扣政策将会较为宽松及具有灵活性。
消息传出,其股价应声下跌了16.96%,这天也是10月18日。与匹克和安踏同样遭遇的是361度和特步,二者股价分别下跌 8.24%和12.27%。这天俨然成了中国体育品牌的滑铁卢。
事实上,匹克之外,李宁、安踏等国内一线体育用品品牌,今年都出现了增长缓慢的迹象,其公司股价也一落千丈。我们不禁要问,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体育品牌,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
涨价惹的祸
在业内人士看来,“涨价过狠”是体育品牌增长集体放缓的重要原因。
2010年各体育品牌价格都有调整,但幅度并不大,据公开资料显示,去年安踏鞋类产品及服装产品平均售价分别上升了4%及 8.8%,361度去年下半年“鞋子的平均售价提高约5.5%”。
进入2011年,面对成本高企,李宁“提价幅度会达到两位数”;匹克上调10%至15%的涨幅;安踏、361平均涨幅约10%。
然而仅仅过了不到3个月,运动品牌再次集体提价。7月底,以李宁为首,安踏、特步、匹克以及361度等多家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先后在订货会上公布鞋服产品涨价的消息。李宁宣称,今年第四季度鞋产品价格将上涨7.8%,服装将整体上涨17.9%,其余几家企业运动鞋和服装将涨价一到两成。
而涨价,让国内运动品牌的“物美价廉”属性逐步降低。
有媒体统计,2007年,安踏鞋类和服装的出厂价分别为88元和53.6元,至2010年上调为99.5元和65.8元,3年间增幅分别是13.1%和22.8%。但进入2011年以后,安踏在今年的两次订货会上,宣布鞋类和服装产品都以两位数的幅度上调价格,今年上半年的价格涨幅几乎等同于过去4年累积的涨幅。粗略计算一下,安踏现在鞋类和服装的出厂价大约在113元和80元,按照惯例合约商拿货价一般是在2折到4折左右,因此到门店销售时其鞋类和服装价格会达到300—500元。
分析人士认为,在单件250元以下的市场,安踏产品的竞争力几乎丧失殆尽,耐克、阿迪达斯通过工厂店的形式正在逐步侵蚀这一市场。在上海市的部分耐克工厂店,一些跑步鞋打折后的价格只有240元左右,低于安踏同类产品的价格。
涨价的后果在市场销量上体现出来。以李宁为例,涨价令其今年第二季度服装和鞋类产品订货数量分别下降超过7%和8%。
“国内运动品牌销量的增长,很大程度取决于其与国际运动品牌相比较低的价格优势,但通过几轮价格的上调,这种价格优势已逐步削弱,部分款式的国内运动鞋价格与国际品牌阿迪达斯、耐克的价格相差无几,这将使其销量受到一定的冲击。”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如此表示。
求稳很重要
事实上,运动品牌年初的提价,原因在于原料上涨;而近期,在物价水平、门店租金成本以及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大背景下,调价也是企业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如今,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正欲调整渠道结构,进入二、三线市场。这使国内运动品牌感受到了压力。因此,国内运动品牌集体提价的另一个动力是希望提升品牌定位,拉近与跨国运动品牌之间的距离。
无论是国内运动品牌的提价,还是国际运动品牌的提价,价格都是与产品定位有一定的关联,产品定位是中高端,价格上就不能输于对手。提价与产品定位和竞争对手有关,中高端产品恰恰也要考虑用提价的方式来体现自身的市场地位。而在国内通胀加剧、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企业正面临巨大成本传递压力,提价后同样面临抑制消费的情况,这也是各品牌不得不去面对的现实。
匹克集团CEO许志华认为,运动品牌在经历高速增长期后,未来会进入稳健增长阶段,行业的集中度会进一步加强,市场会向一些优势品牌集中。在这个过程中,之前隐藏的诸多问题也会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存货。在特殊的经济形势和行业环境下,打好基础、保存实力才是至关重要的事。
对此,有分析人士认为,大环境好的时候比的是谁出狠招、谁新,大环境不好的时候比的是谁少犯错。稳定很重要,把要做的事情一步步做好,这样才能在变幻莫测的经济环境中保证企业利益。
资料来源:世界工厂纺织服装网
李宁中国动向10亿回收库存
更新时间:2011-08-16
李宁和中国动向将向渠道商回购库存,两者相加总共5亿元,而折换成零售价之后,这个数字则是约为10亿元。
回购之后,存货将会怎样处理呢?有业内人士打趣地说,就地销毁是不可能了,引发体育用品市场新一轮价格战似乎可以预期。
库存危机?
此前李宁鞋公司表示,为了加快零售端存货清理速度,计划回收部分经销商存货,并称今年将为此投入3亿元。中国动向同样表示,作出2.2亿元除税前非经常性拨备,购回经销商的过剩存货,这将令其纯利率降至17%-19%。
“李宁回购3亿元左右的库存,转换成零售价格则在5亿元到6亿元之间,这与李宁公司2010年93亿元的销售额相比较,比例约为 6.4%。客观而言,这一比例并不算很大,但也略为偏高。”关键之道体育咨询策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庆认为。
“李宁2011年第四季度订货会的产品销量出现下滑,预计全年业绩将同比减少约5%。中国动向在2012年第一季度订货会上更是大跌 59%。参加订货会的是终端加盟商和分销商,这折射出的问题是,他们的历史库存比较大,于是对下一年度的订货就有所保守,这可以从侧面反映两家公司库存量较大的现状。”体育产业观察家马岗如是说。
同时马岗提醒,目前传出的李宁三亿元、中国动向两亿元的回购数额可能并不确切。具体数据有待两家公司发布今年上半年的半年报之后才能了解。
回购库存之后,将会对企业销售造成怎样的影响,马岗以李宁为例做出如下分析:三亿元的回购,放大成零售价之后,再考虑到终端折扣价,这个数字通常来看约为4.8亿元。在终端零售上,如果平均一家店是100万元的年销售额,那就需要400家折扣店专门销售存货才能消化。
据李宁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李宁现有折扣店数量为191家,可见,以这些折扣店数量很难消化掉4.8亿元的库存。“在实体店上大概可以消化一半左右的存货,剩下的会走电子商务渠道,在线上销售。这样可能还会剩下一部分货品会通过其他渠道销售,比如卖给采购尾货的贸易公司。”马岗分析。
对于中国动向,网上销售的作用则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中国动向的折扣店目前在市场上并不多。然而网络渠道清理库存的效果并不会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好,以中国动向为例,它在电子商务上约1亿元多的年销售额,最多不会超过两亿元,而这些销售又并不会完全来消化库存,还要包括正季产品的销售。”马岗认为对于电子商务渠道不能过多地寄予厚望。
“库存量保持在一定量值也是支撑零售的必要条件,有库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周转速度上,如果不能提高到有效的速度,就会影响到整个的资金链。而李宁和中国动向是上市公司,现金储备非常充裕,他们可以拿出资金来回收渠道中的库存。”张庆认为对于两家的库存情况不必过分担忧。
谈及库存形成的原因,马岗认为这要追溯到去年订货上,两家企业对市场前景的预期可能过于乐观,这与阿迪达斯2008年的库存困境原因相似,“至于影响可能会持续到明年年末,这些商品需要接近一年的时间清理。”
渠道阵痛
张庆认为,李宁的库存积压还应视为是开始于去年的终端改革带来的阵痛。
李宁实行渠道政策之后,出现了大鱼吃小鱼现象,也就是李宁鼓励大分销商吞并小分销商,小经销商的销售因此受到影响。同时,李宁又提出了品牌重塑的任务,提升品牌价值,提高产品价格,而提升品牌价值再转移到单品零售价格本来应该是一个时间较长的过程,李宁的步伐过快了。由此来看,经销商手中本来就有一些存货,短期内,零售价格提升,而销售渠道又面临调整,因此常规的出货量就会受到影响,库存也就产生了。
“当然这些库存并不是集中产生在受渠道改革影响的小零售商,仍主要来自相对较大的分销商中,他们为了得到低折扣点、冲业绩就会多拿货。”张庆解释。
李宁在战略转型中提出,从过去的垂直式增长变成水平增长,也就是通过提高品牌价值来带动增长。而整个策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提升整体的经营效率。特别是李宁渠道过去形成了一种小而散的局面,在全国小规模的分销商非常之多,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
李宁公司也承认,李宁目前有129个经销商及超过2000个分销商,大部份分销商规模都比较小,他们平均经营2家店。而且有1756 个分销商只经营一间店。
正是出于这种渠道现状,李宁提出了改革,而张庆认为,这一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有“一刀切”的弊端。
从理论上,大分销商的营销能力更强,但是在中国还并没有完善的渠道商能够较好地在三四五线城市精耕细作,仍有赖于熟悉当地情况的小零售商去保持在当地市场的灵活性。
“而且李宁在提高零售价格之后,意味着其在四五线市场里价格优势会降低,所以这要求李宁不得不在二三线市场发力。这一点又显得有些理想化。”张庆认为。
对于中国体育品牌渠道管理模式,马岗提到了安踏,“与李宁、中国动向不同,安踏对渠道管得比较细,李宁对终端渠道的把控能力弱一些。”马岗介绍,李宁总部把商品发给经销商,经销商再发给终端,这个过程更像是贸易关系。而对于货品以什么形式销售,比如在节日中,销售什么货品,买什么价格,期望达到什么效果,对于过程的跟进,他们没有安踏做得细,安踏在渠道把控上更为优秀。
中国动向与李宁情况有所不同,它的库存问题受内外因的双重影响。
张庆说,在内因上,中国动向主攻运动时尚领域。时尚的流行速度很快,它的问题出在了产品设计上。早年间,中国动向通过大图案,比如大 LOGO、国旗以及包括修身版型、裁剪设计等赢得了市场,当时它的利润率在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但是那种流行风潮已过去了,中国动向需要重新认识时尚,加强研发和设计能力,同时KAPPA的品牌基因是运动,它应该更多挖掘其中的运动元素,并在传播层面上体现。”
从外因来看,KAPPA的成功带来了别人的效仿,如今时尚品牌运动化和运动品牌时尚化步伐在加快,这对中国动向构成了竞争的压力。
或引发价格战
摩根大通认为,李宁及中国动向调整库存,将会令其他国内二线运动品牌的销售增长减慢,虽然对国内二线运动品牌有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可控的。
面对李宁和中国动向可能会低折扣销售库存的情况,361°(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侯朝辉认为,其事件对行业的影响时间比较短暂,大概在3个月左右就会恢复正常局面。名乐体育营销总监郭守坛则表示,为了更好地稳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名乐将会做一些相应的品牌推广来主推终端市场销售。
张庆认为,现在国内排在前十位的体育品牌的年营业额基本在二三十亿元左右,李宁与中国动向的库存做较大折扣流向市场,并不会给其他品牌带来过大冲击。
而马岗则更为担忧,“这样的冲击可能会比较大,可能会把正规行业环境冲到价格战的格局中。这些主要品牌价格做折扣会蚕食国内二线品牌的市场份额,而国内二线品牌通常只好以价格战应对,这会陷入恶性循环。”
马岗提醒,线上促销大战已经如火如荼。而记者调查发现,以乐淘、好乐买等为代表的鞋类电子商务平台,近期折扣力度相当大,耐克、阿迪达斯出现了不少5折之下的产品。
当然在电子商务上,体育品牌经营额还不是很大,有的两三亿元,有的只有几千万元,所以线上打折对实体店铺销售的影响不会大,张庆认为,可能会给投资人、渠道商的心理上带来不利影响。但由于在电商中价格是杀手锏,价格战则不可避免,会冲击虚拟市场的零售。张庆认为,体育用品的价格厮杀必将由线下蔓延至线上,竞争无疆界的时代已到来!
文章来源:
http://www.taoxie.com/lining/news/43256.htm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10/wOMDcyXzM4NzIwOQ.html
從3月那一輪融資的估值11億美元,到11月IPO時估值2.93億美元仍然乏人問津,拉手網是這一輪電商泡沫的頂峰的標誌之一,也由於其「跳樓甩賣」上市未果,將電商在資本市場的冷遇彰顯得淋漓盡致。
12 月7日,金沙江創投(拉手網的大股東)合夥人朱嘯虎向記者承認,拉手網赴美上市的計劃暫緩,並聲稱:「今年上半年融資的電商,99%的可能性會『down round',甚至比前一輪估值低很多。」所謂down round:直譯為「倒退」,即企業在尋求風險投資時,後一輪估值比前一輪低。
同時,一位專注電商的VC合夥人告訴記者,現在有多家銷售收入為幾千萬美元的電商在融資,投資人在開價時都表示:「可以談,但我給你的估值會低於你上一輪估值。」
某知名電商高管認為,對電商出現down round,他不會意外,但更重要的是,出去融資的電商,是否能拿出一個可行的盈利時間表。
拉手網:從盛開到黯然不過幾個月
拉 手網生於2009年9月,一年半內共融資三次,如圖表所示,2010年7月進行A輪融資,這輪融資實際上有四小輪,每一輪的投資者實際上都是用現金,買入 拉手網的可贖回可轉換的優先股,在要上市前,這些不同輪次的優先股,按不同的轉換係數轉為普通股。圖表中的每普通股的價格,是轉股後追溯計算而來。
在A輪融資中,泰山天使基金的A-4輪的價格為每股0.0032美元,到A-1輪金沙江創投入駐時,價格已變為0.0235美元。最讓人大跌眼鏡的是,B輪與C輪間隔時間僅3個月,C輪的股價1.5028美元卻為B輪的將近5倍。
C 輪融資發生在2011年3月,正是電商泡沫最盛之時。拉手網向泰山天使基金、歷峰集團、金沙江創投融資共1.11億美元,企業估值11億美元。而拉手網今 年上半年的淨營收僅為894.5萬美元,上半年虧損約6000萬美元。如果簡單的換算為全年營收1800萬美元,拉手網的市銷率達到了夢幻般的60倍。所 謂市銷率,是估值比年銷售額,常用於給虧損的互聯網企業估值。
11月,拉手網宣稱要赴美上市。在這一過程中,拉手網幾經更換承銷商,融資 額度也從1億美元下調為7500萬美元。按照拉手網最新的招股書資料,它計劃發行約536萬存托憑證,每存托憑證約13-15美元。如果取中間值14美 元,拉手網IPO前的估值僅為2.93億美元,僅為拉手網C輪估值的1/4。
但即使如此,拉手網的上市還是黯然收場。12月7日,朱嘯虎對記者承認拉手網上市暫緩。他拒絕透露拉手網是否及什麼時候再啟動上市,只表示現在拉手網並無募資計劃。他指出:「拉手網有1億多美元在手,並不是那麼缺錢。」
朱嘯虎坦陳:「今年上半年融資的電商,99%的可能性會down round,甚至比前一輪估值低很多。所有電商企業都在壓縮業務,這是大環境造成。所有沒上市的互聯網企業都在追求盈利。」
電商將現down round潮?
拉手網的down round廣為人知,是因為其上市時公開遞交材料,因而無所遁形。這一輪的泡沫破滅,有更多電商企業在面臨是down round還是死亡的選擇。
12 月7日,一位專注電商的VC合夥人告訴記者:「就我所知,有幾家銷售收入為幾千萬美元的電商在融資時,都碰到投資人開價時說,給其的估值會低於上一輪融 資。」他告訴記者,雖然他沒有聽到有這樣的案例成交,但這些電商企業到後面錢要燒完了,自然不得不接受down round的融資。
多位電商企業人士和投資電商的VC人士,都表示,「現在出現down round很正常。」
聯 想投資董事總經理李家慶分析:「資本市場對實業的反應總是超前的,往往是提前爆發,又提前冷卻。前一段電商的高估值便是提前爆發,而現在則是提前冷卻。上 半年的大熱,遭遇現在的驟冷,就可能出現down round。創業者和其投資人的風險,也正來源於企業的業務結構和資本市場冷熱程度的不匹配。」這時,「反稀釋條款」便要作用了。反稀釋條款也稱反股權攤 薄協議,是用於優先股協議中的一個條款,投資者簽此條款後,可避免目標公司進行後續融資時,自己的股份貶值及份額被過分稀釋。
前一輪投資 者用來應對down round的常用反稀釋條款之一,叫「全棘輪條款」,即投資人上一輪投入的資金所換取的股份全部按新的最低價格重新計。比如,甲投資者以10元/股的價格 投資100萬元購買10萬股優先股,隨後目標公司以5元/股的價格向乙發行股份,按照全棘輪算法,甲之前買入的優先股也應該作價5元,那他持有的股份,從 10萬股調整到20萬股。
前述VC合夥人告訴記者:「在實際操作中,往往不會調到5塊,而是調到10塊和5塊之間的一個價格。具體調到多少,則按照事先投資合同中的約定來。一般是有個公式,新一輪投資者乙買入的價格越低,那麼甲調整後的價格也越低。」
前 述VC合夥人分析,甲投資者調整的股份,一般是由創業者補給甲投資者,所以如果甲投資者本來所佔的股份較多,或調整後的價格比甲入股時價格低很多,那可能 帶來的後果是創業者佔的股份很少。這種情況下,新一輪投資者乙可能不願意入股——創業者股份太少則無動力把公司做好。除非乙實在看好這家公司,則可以坐下 來和甲談,商量下是否兩人都讓步,給創業者更多的股權激勵。這些談判涉及多方,因而非常麻煩與複雜。
綜上所述,有些電商還可以down round來融資,而那些已經多輪融資、或是上一輪估值太高的電商,甚至不適合down round融資。
「到底什麼時候能賺錢」
11月末,樂淘網CEO畢勝在對媒體發言大吐各種電商的苦水,並聲稱自己進電商是入錯行。
電商企業普遍不盈利,這成了當下的現狀,除了極少數例外,電商都是不盈利的。曾經盈利的噹噹網和麥考林,今年二季度也都陷入虧損。
然而調整期來臨,風向轉變了,對盈利的要求成為投資人首先考慮的。
朱嘯虎認為:「電商企業要再融資,應該在可預見的未來,必須看到盈利的可能性。」所謂的可預見的未來,是比三五年要短的意思。
某 知名電商高管也指出,電商的估值如何不是重點,重點是,能否回答投資者:「到底什麼時候能賺錢?」現在再來說「先做規模再談盈利」已經沒法說服投資者了。 除了京東商城這樣有著絕對規模優勢的電商,其他電商還是要拿出盈利時間表。他認為,電商企業的年銷售額超過10億後,會有一定自主權,此時把企業速度發展 放慢一些,應該可以實現打平。
以凡客誠品(以下簡稱「凡客」)為例。記者綜合接近凡客人士、電商業內人士和投資者提供的信息,獲知凡客目 前的財務數據大致如下:毛利40多個百分點,扣了快遞費用和銷售費用後,凡客的利潤率便為負,再扣掉增值稅和營業稅後,凡客的淨利潤率差不多為-20%到 -15%。此外,凡客去年的銷售額並不如它對媒體聲稱的20億,而是14億多;凡客今年前三季的銷售額是20億,今年全年預計32億元。
前述知名電商高管認為,凡客可以砍掉部分廣告,主要靠回頭客和部分新客戶,保持銷售收入緩慢上升,把速度慢下來,還是可以打平的。
一 位接近凡客人士則認為,這種想法太想當然了。電商企業放慢到銷售收入增速只有10個、20個百分點,可能引發一系列麻煩:首當其衝的就是電商普遍對供應商 壓貨厲害,他們跟供應商談時往往說:「我今年下單1000萬,明年就2000萬,所以你要給我6個月賬期。」速度一慢下來,供應商可能要縮短賬期。
然後,報表會難看,難以向投資者交待;公司人心會散掉;然後不可避免的要裁員——電商公司的人數,都是提前招好的。他指出「誰都無法承擔降速的後果」。
12 月1日,一位至今仍看好電商的私募投資大佬私下對記者表示,這一輪的電商冬天,在2000、2001年前後互聯網泡沫破滅時上演過一次。隨後將有一批電商 無法獲得融資,但按照以往的經驗:「所有企業都拿到融資,對電商行業並不是一件好事。最理想的做法莫過於投資者選到最好的企業投資,這樣優勢資源集聚,優 勝劣汰。」
2013-12-09 TWM | ||
隨高齡化的進展,以及對預防醫學的重視,按摩椅市場前景看好。日本按摩椅製造商稻田公司的創辦人稻田二千武,致力研發讓消費者更健康的產品,同時奉行經營之神稻盛和夫的哲學,讓公司持續半世紀以上。 撰文‧孫蓉萍 「我做最好,你坐最好。」一位男士操著不太標準的國語在電視廣告中介紹按摩椅,在名人代言當道的台灣市場,近來以這張陌生面孔為主角的電視廣告,反而特別引人注意。事實上,這位男士是日本稻田公司社長稻田二千武,用製造按摩椅五十年的經驗推銷自家產品,正是最佳人選。 從一九六二年開始製造按摩椅,到今天,稻田已在按摩椅領域走了半個世紀。二○一二年,稻田集團的營業額達到一八八億日圓,在日本的市場占有率近四成,產品還賣到全球約七十個國家。 一家企業要維持五十年,期間還包括日本由盛而衰的失落二十年,顯示經營者有過人之處。不過一路走來,稻田也歷經幾乎破產的困境,拜「稻盛哲學」之賜,才經營得長久。 稻田出身於日本鳥取縣,父母以經營民宿為業,雖是家中么兒,但稻田二千武從小就必須幫忙招呼客人,應對進退之間,練就了基本的生意經。由於鄉下地方工作機會有限,十八歲商業高中畢業後,他到大阪就業,在「橋本鐵工所」負責會計等工作。學的是商業,但他態度積極,一年後轉進製造部門,同時還利用時間學習跑業務。 對員工態度傲慢 立血書道歉重新出發 或許因為體內流有生意人的血液,二十二歲那年(一九六二年),他決定自立門戶。「我其實還不確定要做什麼,但就是很想獨立創業。」毅然辭去工作之後,稻田租了一間不到三坪大的辦公室,成立了稻正萬能工藝社(即現在的稻田公司),第一筆訂單,是為一家居酒屋製造棚架,之後也組裝按摩椅,因此進入了按摩椅的領域。 稻田二千武從開發到業務都有經驗,而且很有成本觀念,知道如何改良產品以減少材料等費用。創業五年後,公司營業額增加到二十倍以上,六年後工廠面積達到七百坪,全國有七個據點,員工人數達到二百五十人。 但是一路意氣風發的他,卻在三十一歲時跌到人生谷底。石油危機使得原物料不足、成本上升,呆帳和空頭支票愈來愈多,還沒投保的第二工廠又遭遇祝融;但與外在環境惡劣相比,更糟的是「茶壺內的風暴」,在這時候,稻田的員工因為極度不滿他的傲慢態度,認定稻田「追求個人的利益更甚於照顧員工」,集體對資方翻臉。 在這之前,稻田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傲慢經營者」,他曾對三百名員工說,「公司賺來的錢是我的,我拿去玩有何不可?」但在痛定思痛之後,他不僅向員工道歉,並且和銀行協調,甚至與員工立下蓋有血手印的「血書」,藉此宣告重新出發,讓公司經營回到軌道。 稻田二千武人生的另一個轉機,出現在四十三歲,那一年他與京瓷創辦人、有「經營之神」之稱的稻盛和夫結緣。受到朋友邀請,稻田二千武加入由稻盛和夫主持的「盛和塾」,他說:「稻盛和夫的哲學是奉獻,捨身為人,貫徹對的事。要做到這一點很難,因為一開始一定只想到自己。但是行有餘力以後,要從中找到平衡點,多為別人著想,幫助別人,才有好的結果。」他領悟自己年輕的時候做生意只想到自己、只想賺錢,因此三十多歲的時候嘗到了苦果。「做生意的人要製造好的東西、賣好的東西給消費者,如果偷工減料,以後一定會有不好的結果,這是一種因果循環。」他說:「如果沒有盛和塾,我的公司可能早就失敗了。」稻盛和夫強調「敬天愛人」,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因為有這樣的信念,支持他在追求利潤的同時,也想到員工、想到消費者,這才是長久的經營之道。 看見中國商機 以品質挑戰廉價贗品 「到現在,我還是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做出對消費者更有用的產品。」稻田說,雖然按摩椅受限於笨重、價格偏高等因素,但消費者的需求始終存在。日經產業地域研究所去年的問卷調查結果就顯示,八八%的受訪者家裡沒有按摩椅,但近半數受訪者希望使用。此外,根據《日經Trendy》調查,家庭按摩椅在目前日本普及率約僅一五%,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稻田二千武說:「我腦子裡有太多關於按摩椅的改良構想,透過研究小組和大學教授合作,一一反映在商品上。」例如人的重量不同、部位不同,施力點就不會一樣,但我們透過科技,讓消費者靠這一部機器就能搞定,上、下半身不同部位同時得到舒緩。」他並認為按摩還要加上舒展筋骨,對健康才有幫助,於是和健身教練合作,開發有調整姿勢功能的商品。 按摩椅同業指出,稻田最大的特色就是「開拓者精神」,除了不斷開發創新產品之外,也絕不僅以日本市場為滿足,更勇於進攻海外。稻田自己也表示,中國現在出現空前的按摩椅熱,「雖然市場上有廉價的模仿品,但中國的消費者最終還是會追求好的商品,我們很有機會。」已經七十多歲的他,還在第一線奮鬥,他笑說:「我從事的是健康產業,做到一百歲也不奇怪!而且不論做什麼事,只要是對人有幫助,把它當做一個目標,努力向目標前進,生活就會有活力。」他的終極目標是家家戶戶都有一部按摩椅,在強調預防醫學的二十一世紀,讓更多人了解日本這項文化健康商品的優點。 稻田二千武 出生:1940年 現職:稻田公司創辦人及社長學歷:米子商業高中(現為米子松蔭高中) |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4-24 10:20 編輯 中聯重科(1157):行業低潮持續,高應收及高負債侵蝕利潤 作者:焦一丁
宏觀及微觀指標均指向行業持續疲軟 根據我們的計算,房屋新開工面積12個月滾動同比三月份下滑13%,開工面積已經下滑到了2010年的水平,需求總量的下滑導致工程機械新增需求的減少,同時降低已有設備的使用效率進而導致現有設備更新換代的速度減慢。公司泵車和起重機械的平均工作小時數出現明顯的下滑趨勢,同時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公布的前兩個月工程機械銷售情況也大幅下滑。兩者都印證了房屋新開工下滑的影響,我們認為2015年房屋新開工仍不會有大幅好轉,行業整體2015年會繼續下滑。 公司著力控制運營風險但短期仍將負重前行 公司目前新簽合同的首付比率持續上升,應收賬款在剔除保理業務影響後的增幅已經大幅縮減。但由於收購和向銀行回購設備導致被迫提升負債率,公司財務費用會大幅提升。我們認為公司雖然采取了眾多措施(如成立財務公司和大面積裁員),但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中公司都很難在短期內降低應收水平,而公司逆勢對農機和海外市場的擴張勢必加重公司的財務負擔,公司在未來數年中都會呈現負重前行的疲態。 轉型尚需時間,但深港通帶來充足流動性,維持中性評級 公司雖然力求通過新業務彌補主營業務的短板,但我們認為公司環境機械板塊的增長還不足以抵消主營業務的疲軟,而農機業務整合及協同效應的顯現尚需時日。我們大幅下調公司2015/16/17E的EPS預測60%-66%至人民幣0.11/0.13/0.15元,我們的預測較彭博一致預期大幅折讓46%-50%,主要原因是我們認為公司主營業務將持續面臨嚴峻挑戰以及市場對於“一帶一路”所帶來的影響過於樂觀。但由於公司較A股折價約60%,而深港通也會為港股帶來更多流動性,以同業中運營情況更優的公司為基準,按0.8x2015E P/B計算出公司目標價為港幣5.44元,相當與41/33x 2015/16E年P/E, 維持中性評級。 ![]() 宏觀及微觀指標均指向行業持續疲軟 根據我們的計算,房屋新開工面積12個月滾動同比三月份下滑13%,開工面積已經下滑到了2010年的水平,這直接導致了工程機械新增需求急劇萎縮。同時由於利用率低,工程機械租賃商的回本年限被延長,也減緩了工程機械的更新需求。根據公司的資料,泵車在2011年以前僅需1年多就可以回本,而2014年則需要6年的時間。我們認為房屋新開工面積在年內都不會有大幅度的回暖,預計2015年工程機重機和混凝土機械的銷售額在2015年會分別下降15%和10%。 ![]() ![]() 根據公司給出的混凝土泵車和工程機重機的工作小時數數據,其工作小時數並未企穩,也符合我們認為工程機械板塊會持續下滑的假設。 ![]() ![]() 公司著力控制運營風險但短期仍將負重前行 基於我們對行業前景的謹慎假設,我們大幅下調了公司預測的工程機械板塊收入,環境機械板塊表現符合我們之前的預期,我們同時加入了農機板塊的輸入。綜合上述因素,我們分別下調公司2015/16E年預測收入12%和10%。 由於原材料成本和工程機械單價的同時下降,公司毛利率保持相對穩定。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研發費用在2014年較收入下降的更慢,導致我們上調了2015/16年的大部分費用預測。 公司2014年繼續控制風險的運營方針,在2014年公司並沒有使用無追索保理的方式將應收賬款變現,我們認為這表示公司已經度過了最壞的時刻,而不再使用無追索保理也使公司的應收賬款持續提升。2014年公司向提供無追索保理的銀行回購了24.09億元的設備並轉為存貨和應收。公司也耗資23.27億元收購了M-TEC和奇瑞重機。上述事項都消耗了公司大量現金,導致公司的計息負債飆升。這也將直接加大公司未來數年的財務費用。但公司的速動比率依然維持在1.2x的水平,暫時不會出現違約風險。 ![]() 綜合上述各方面的因素,我們大幅下調公司2015/16/17E的預測EPS至人民幣0.11/0.13/0.15元,較彭博一直預期的0.20/0.26/0.27元有較大差距。我們認為此差距的原因為:1)市場較樂觀的估計了工程機械市場面對的挑戰;2)市場較樂觀的預計了海外市場拓展的前景和速度;3)由於公司關註度的下滑導致盈利預測更新不緊密。 對於海外市場的拓展,公司海外市場2012-2014年基本沒有增長,收入占比的提升全依靠國內收入的縮水。縱觀全球,中國市場已經占全球工程機械市場的1/4,中國企業出海也將面對成熟的卡特彼勒和小松等企業的正面競爭,未來海外增長對公司整體收入帶來的提升有限。“一帶一路”顯然會加速中國企業出海的步伐,我們也認為“一帶一路”會給公司帶來更多的機會,但根據目前的時間表,“一帶一路”項目大面積落實尚需至少兩年的時間,我們也會根據未來的需要再調升公司海外收入增速。 ![]() 轉型尚需時間,但深港通帶來充足流動性,維持中性評級 公司目前雖然積極發展新業務板塊,但短期之內新業務並不能給公司帶來快速的增長;同時公司還需背負高額的應收賬款和計息貸款。但積極的因素是深港通的開放給預計會帶來更多的流動性,而投資者機構的改變也將會是原有的港股定價機制向A股有一定程度的傾斜。我們在同業比較中可以發現,公司AH溢價達到60%,A股股價對港股股價必然產生一定的錨定影響。 由於公司目前盈利依然較低,短期波動性巨大,並鑒於深港通帶來的利好,我們使用行業中運營情況較優的中國龍工(3339HK)作為基準,按0.8x2015EP/B,計算出公司目標價為港幣5.44元,維持中性評級。 ![]() ![]() ![]() ![]() 來源:招商證券 (註: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看法,僅供參考) |
賣房,也賣好環境,富立建設董事長陳聰徒親自設計、監工,以近乎挑剔的理念打下口碑、以客帶客,在小市場滾出大生意。 他是一家建設公司的董事長,另一個身分:工地主任。 富立建設董事長陳聰徒總是習慣一身簡樸便裝、戴著工地帽,默默的在工地巡視。為了讓施工品質不要有差錯,三十年來堅持每天親巡工地,只要一有時間,就往工地跑,只要看到有疑慮的部分,就當場請員工修正。作風低調,以至於一些新進員工不認識他,常被誤認為「工地主任」。 有必要做到事必躬親?這正是陳聰徒立足台南豪宅市場最重要的精神。 富立在台南只要有新案推出,總會有貴客上門,其中最具知名度的,就是加入皇家球隊重新再起的旅美投手王建民。近年來,王建民三次在台南買房,都選中了富立建設。陳聰徒說,經友人介紹,與王建民結識,王首次來看屋,對隱私規畫、綠意環繞的庭園都相當滿意,當場就決定下訂。 近年來全台房地產吹冷風,業者苦撐經營,市場小眾的大台南房市,沒有北中高三大都會區的大型公共建設與外來人口撐盤,房價更易受景氣震盪,向來易跌難漲。要經營客群更小眾的金字塔頂端豪宅客,難度就更高了。資本額只有七億元的富立建設,近五年卻維持穩定獲利,二〇一五年年營收甚至翻近兩倍。 「富立是台南數一數二的豪宅建商。」台南市直轄市不動產仲介公會理事長黃明成指出,富立建設與府都建設,堪稱台南兩大指標豪宅建商。 堅持—》自始至終的龜毛 從設計圖盯到浴室掛鉤 台南市建築經營協會榮譽理事長吳玉山分析,在台南,五十坪到六十坪的三房大樓產品,只要總價超過一千萬元,銷售難度就會增加,建商想要掌握豪宅客,從產品品質、地段選擇到環境,都必須有獨到策略。 富立建設立足台南豪宅霸業的一大特色,就是掌握規畫設計,不斷「找自己麻煩」。 「房子規畫設計好不好,決定客人買你的房子是先嫌,還是先誇獎。」從室內設計師起家的陳聰徒,舉凡畫設計圖、室內動線規畫,甚至到家具選用、每扇窗開窗對流效果,都親自參與。他認為,住宅規畫設計得宜,才能找到會欣賞的客人埋單。為了培養像王建民這種懂得欣賞、一試成主顧的客人,沒有別的方法:就是一路「龜毛」到底。 例如去年完工交屋的指標大案,原本規畫五棟大樓,陳聰徒決定硬生生拉掉兩棟大樓,改為三棟高樓層建築,以提高每戶採光照射:這下又給自己找麻煩了,樓面拉高,制震難度、建築成本都會雙雙提高,光是制震器就用了近五百顆,總造價約一億元。富立建設工務部建築師許耀謙表示,制震器須裝置於三分之二的樓層中,該案拉高約十層樓,制震成本至少多出一倍。 陳聰徒做事極為謹慎,任何小細節都不放過,曾發生工班已把整面牆瓷磚貼完,但他認為瓷磚在牆上的光影色澤,與在當初平面設計時有落差,一聲令下,全部拆光重做。光是重做一面瓷磚牆,就得多花十萬元。 台易建設董事長陳煌億說,一般泥作牆面有瑕疵,多數建商會先以填補搶救,但富立建設通常直接拆掉重做,對建商來說,成本、時間都至少多花一倍。「他都會說,看你是要把問題留在現在,還是以後。」富立建設前建築設計部主任建築師陳智豪分析,陳聰徒對品牌形象極為重視,傾向從根本解決問題,「別人都是工班監工,我們家是老闆親自監工,從畫圖、監工到室內設計,他都親自參與!」 很多事董事長不見得要參與到底的,陳聰徒反而更謹慎,即使是住戶看不到的細節也很講究。例如建案天花板加裝隔音棉、地板增設隔音墊,甚至是浴室的水龍頭、掛鉤配件,都由他親自挑選。 也因為陳聰徒的挑剔在業界、甚至購房族的心中早已口碑傳頌,例如王建民最新買進的建案,即在還未正式推出前的三個月內,就賣了八成,「一張海報都沒印,房子就賣光了。」陳聰徒語帶自信的說。 堅持二》從點到面的規畫 顧環境品質,鄰居圍籬也修 陳聰徒的「跨區管理」,也是一大特色。旗下位於台南市北區的建案,附近土地坐落著鐵皮屋、環境紊亂,陳聰徒與所有權人幾經交涉,最後把土地買下來,重新建造與該案同一風格的三戶透天厝,總共斥資一億二干墓兀,最後花了一年才把房子賣掉,只賺了兩千萬元。 「我們常常花錢花到別人家去。」陳聰徒說,一處台南市東區的大樓建案正對面,原本圍著鐵絲網,他認為有礙觀瞻,主動向對方協商,自掏腰包重建綠樹圍籬,從裡到外改善視覺效果,讓該社區的房價從七年前到現在不跌反漲,漲幅約一倍。 陳聰徒認為,一棟房子要能吸引住戶,最重要是居住的舒適度,從內部建築品質,到外在生活氛圍都不可或缺,因此他堅持從建案的「單點」,到建案周邊的整個「面」都要要求。「房子蓋好沒有用,要有人買,買了還要住得喜歡,再幫你介紹客人。」 這一次少賺,下一次客人還會再找上你,你還是多賺,這正是陳聰徒生意不斷滾大最重要的心法。 撰文者王柔雅 |
雖然今年來市場有所回暖,但基金銷售,特別是零售端的銷售卻異常低迷。第一財經統計發現,今年前兩個月新發基金平均發行規模回落至2015年振蕩期間水平,新產品認購時間拉長、“超期未募集”的現象也日漸凸顯。
“現在基金不好賣,散戶認購積極性很低。不只是我們,很多排名前十的基金也是。2015年牛市有公司發新基金一天上億,少的話也有上百萬、上千萬。現在零售不好的時候,一天也就是幾十萬。”華南一家排名中等基金公司電商部門人士向第一財經感慨,除了像工銀瑞信那樣能跟銀行合作搞一個“大家夥”以外,很多基金公司既沒有能力也沒有資源對接銀行的委外。
基金銷售持續低迷也拖累東方財富(300059.SZ)這樣的基金銷售大戶。去年由於銷售規模的萎縮,來自基金銷售端的收入環比減少逾15億元之多。即便大幅降低第三方申購費率也是收效甚微。
基金銷售持續低迷
909億!當工銀瑞信在十多天前公告工銀瑞信豐淳半年定開債的首發規模數據後,業內為之大震。畢竟,900億的一只產品已超過約90家基金公司的規模,特別是在當下基金銷售難的環境下,真是“羨煞了旁人”。
事實上,即便像東方財富這樣的代銷大戶,去年其金融電子商務服務收入8.71億元,2015年則達到24.4億元,該項收入大幅縮減15.69億元,降幅約65%,同時占營業收入的比例也從83.47%下降至37.02%。
資本市場波動和行業景氣度的下降是東方財富基金銷售額大幅下滑的主因,同時競爭的加劇帶來費率的下降,也使得東方財富在基金銷售方面的收入承受不小壓力。東方財富稱,去年公司從整體戰略出發,主動降低了基金第三方銷售申購費率,一折銷售幾乎成為常態,在2015年,基金申購費率一般還是四折起。
而這種低迷仍在延續,且低迷之勢有更甚之勢。第一財經發現,今年1月、2月,新成立基金發行規模分別是256.83億元和1370.53億元,平均發行份額是3.83億份和19.86億份。不過需要考慮到工銀瑞信豐淳半年定開債這只新成立規模最大的單只公募產品。
也就是說,剔除工銀瑞信這只“龐然大物”,2月份新發基金規模也只有不到500億元,按照當月發行的68只基金計算,平均發行份額約為6.78億元。即便是在2015年振蕩期間的9月、10月,平均發行規模都在7億份以上。統計進一步顯示,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期間,3年來新發基金平均發行規模最低便出現在今年1月份,只有3.83億,反觀2015年7月份,新發基金平均規模則高達33.58億。
上海一家大中型基金公司人士也向第一財經透露,其所在公司3月上旬某一日的零售端銷售情況,華北、華東、華南三地渠道的基金銷售額共計約為130萬,也就是說,若按照此銷售數據簡單計算,一個月的銷售額在4000萬左右,全年也不過5個億。
“我知道可能有些股份行和城商行有貨基的需求。總體來看零售的情況的確不太樂觀。”一家老牌基金華北渠道銷售經理也告訴第一財經。
與此同時,基金認購時間也在拉長,不考慮委外,牛市時1~2天售罄的情形也很難看到。Wind資訊統計顯示,目前正在發行基金認購天數最長的達到93天,90多天的比比皆是,其中亦不乏去年一度非常火熱的定開債等產品。
按照規定,新發基金需要在6個月內募集完成,但到了2月底仍然還有405只基金“超期未募集”。事實上,目前新基金成立和發行仍處於密集期,也就是說由於新增超期未募集量很大造成了今年一季度新基金去庫存壓力高企。由於近來股市、債市趨勢性行情不明朗,市場尤其是個人投資者申購積極性不高,加上“去庫存”壓力新基金的發行也會受到影響。
基金銷售持續低迷,新基金銷售市場頻繁出現延長募集等對東方財富這樣的代銷“大戶”的影響似還在持續。一季度業績預告顯示,受市場景氣度下降等綜合因素的影響東方財富繼續被拖累,今年前三個月來自基金銷售的金融電子商務服務業務收入同比預計大幅下降,預計凈利潤下滑10%到40%之間。
不過,另一位負責線上零售的大型公募基金人士則表示,他們公司的銷售情況還算不錯,其也透露,去年基金銷售超過1000億,絕大部分是來自於零售,機構只占到小頭。
統一監管下的委外走向
工銀瑞信豐淳半年定開債909億募集規模的消息引發市場熱議,“一只產品規模抵兩三家公司”也是可見的事實。不過,通過委外擴充規模的模式並非適合每一家基金公司,同時也不見得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近日,資管領域最為關註的莫過於金融機構資管統一監管文件草案的流出,按照草案,對於公募基金特別是倚重於委外的基金公司而言,在現行的銀行-基金的單一委外模式下,理財規模的削減自然會影響到基金規模的增量。
2月21日晚間市場流出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顯示,資管產品需要滿足集中度限制的“雙十”規定,即單個資管產品投資單只證券的市值或單個基金的市值不超過產品凈資產的10%;全部資管產品投資單只證券或證券基金的份額不超過該證券市值的10%。前者僅適用於公募銀行理財及公募基金,後者適用於所有產品。
顯然,在針對基金投資中如果銀行投資單只基金占比較大,銀行的話語權也較大,反之話語權減小,這也是銀行所不願意看到的。
而事實上,一些銀行資管部門存在“承包”基金的現象,這也與《意見》中集中度的“雙10”限制存在明顯的沖突。記者了解到,在一家基金占理財資金規模僅2%左右的城商行,該城商行便100%“承包”投資了一只基金。
“銀行理財資金定制公募基金,往往基金的投資範圍都可以按照銀行要求來走,但若銀行一只理財產品的占比只能到10%,就做不到量身定制。這樣公募基金的投資要求不符合銀行準入要求,導致原來能投的基金不再能投。”華南一家城商行資管部門負責人向第一財經分析道。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即便按照《意見》要求,對銀行委外產品而言,也可以有規避要求之法,比如同一家銀行的多只產品同時委托於一只產品便可解決。
對此,上述華南一家城商行資管部門負責人也指出,雙10%限制對銀行理財影響比較大,此前銀行理財並沒有這塊的限制,按照《意見》,無形間增加了銀行配置壓力。
“原本銀行理財資金的配置體量比較大,比如理財產品原本投一只債基就能滿足配置要求,現在要投很多只債基。而每投一只債基就多一道投資流程,增加了銀行的投資流程與操作環節。”該城商行資管部門負責人向第一財經解釋稱。
與此同時,由於操作上流程的增加可能使得銀行相應減少配置,那麽在這種情況下銀行理財會被動削減規模,從而限制到標準化與基金類資產。
江蘇南通,中遠海運川崎公司的一個焊接車間里,幾臺機器正在“獨自”進行著鋼板切割的工作,傳統車間里熱火朝天幹活的工人並沒有看到幾個。
南通中遠海運川崎的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一條2012年就投產的自動化生產線,4個機器人代替了原有的25個工人才能完成的切割工作,生產效率還提高了兩倍。
早在2006年,南通中遠海運川崎便超前謀劃,著手生產、設計系統的信息化改造,並將擴大機器人應用和實施生產線改造作為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切入點,以大幅度減少人工成本、減輕勞動強度、改善作業環境、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產品不良品率。
“隨著5條機器人生產線的相繼投產,相應工序的生產效率提高了七成左右,在確保作業安全和質量穩定的基礎上,還將產品建造周期縮短10%~15%,生產效率提高15%以上。”南通中遠海運川崎總經理陳弓說,公司的實踐也證明,用先進生產技術和先進生產力優化資源配置的造船業,不僅不一定是夕陽行業,還可以創造較好的利潤。
南通中遠海運川崎是中日造船企業以股份參半的方式,合資興建的國內第一家大型現代化造船企業,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改革開放以來這個時代的縮影。從2001年開始到2017年,盡管航運市場一直處於低迷期,南通中遠海運川崎已經連續17年保持盈利。
引進消化吸收
作為國內第一家中外合資造船企業,南通中遠海運川崎建立在一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股權結構下:中外雙方對等持有公司50%的股份,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中日雙方總經理負責制”,建立了中日雙方共同負責、互相制衡、相互監督的經營管理體制機制,沒有絕對控股方,實現了決策權和經營權對等。
陳弓介紹,中日各50%的股比,一方面體現了中日雙方“誠信為上,風險共擔,合作共贏”的合資經營理念;另一方面,表明了中日雙方願以平等的地位共同建設一個符合現代造船理論的、自主經營的、獨立而完整的船廠,而不是一個僅僅提供密集勞動力的生產工廠。
在這樣的股權和管理權結構下,中遠集團引領同業的生產經營、先進的管理團隊、先進的企業文化以及市場、環境、客戶等優勢資源,與日本川崎重工百年船舶設計生產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相結合,使南通中遠海運川崎先天就享有“站在巨人肩上”的優勢。
陳弓回憶,項目啟動後,在船廠建設上,南通中遠海運川崎主動接受國際先進的造船生產全部體系,以開放的心態全面、認真、不走樣地學習日本川崎重工先進的生產組織管理技術和管理體制,日本川崎重工也將阪出船廠從船廠布置、車間設置、生產流程、計劃進度,一直到基礎管理、規章制度、文明生產等各個方面都原封不動分享給南通中遠海運川崎。
這使得南通中遠海運川崎用10年時間走完了日本造船企業50年、韓國造船企業30年的歷程,具有百年發展史的日本川崎重工也承認,南通中遠海運川崎是它在海外投資最為成功的一個項目。
事實上,南通中遠海運川崎建廠初期,正遇上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全球造船產能過剩,市場低迷,競爭非常激烈。在這一輪長達10年的船市蕭條中,他們也沒有止步於沿用川崎重工的成熟模式,而是繼續瞄準世界先進造船技術,從工藝優化入手,綜合運用精益生產、信息技術和綠色制造等先進技術,在系統集成的基礎上創新性地建立起一套科學,迅速形成總裝造船優勢。
智能制造
再創新必然包含自主研發能力的提升。2007年,公司建立了江蘇省第一家省級船舶企業技術研究中心,逐步實現了散貨船、超大型集裝箱船、超級油輪和汽車滾裝船等船型詳細設計和生產設計的自主開發,先後研發並建造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20.5萬噸散貨船和30萬噸礦砂船以及10000標箱集裝箱船等,都在國內同行業中實現了這些船型零的突破。
陳弓進一步指出,精益管理是南通中遠川崎管理體系的核心所在,作為公司在管理方面“分享、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成果,精益管理自成體系,率先在國內實現了分段對接誤差為零的無余量造船,大大提升了船舶質量和資源集約化利用水平,鋼材利用率達到92%以上,比國內其他骨幹船廠提高約7個百分點。
2012年,南通中遠海運川崎又確立了將智能造船作為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將工業機器人應用和自動化生產線改造作為兩化融合、智能制造的切入點,分步推進智能制造;在自動化、智能化生產線、流水線的基礎上,建設智能化車間。
而這也是總部位於上海的另一家國內造船企業重點投入在做的事情。
我國種類最全、高端產品最多的船舶制造企業,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滬東中華”)每年投入的科研經費都保持在營業收入5.6%以上,每年成功申請國家專利超過270件。以焊接機器人應用為基礎,大力開展船舶智能制造研究,開展數字化車間建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造船業的深度融合。
近年來,滬東中華還主動壓減了低端產能,大力發展高端海洋裝備制造業,形成了以LNG產業鏈裝備制造為核心,以高端特種船舶和海洋工程建造為主體的產業布局。逐步由一家以散貨船、油船建造為主的傳統造船企業,轉型升級為一家自主研發能力強大,產品結構高端,配套能力完善,在國際高端船舶市場與世界一流造船企業全面競爭的綜合性海洋裝備產業集團。
據了解,滬東中華是目前我國唯一一家建造世界最先進大型LNG船的造船企業,由於LNG船集高技術難度、高可靠性要求、高附加值含量於一身,被稱為世界造船皇冠上的明珠,滬東中華經過十年磨礪,十億投入,才攻克了特殊的超低溫(零下163攝氏度)液貨維護系統等三大核心技術,自主研制成功絕緣箱等三大核心部件,成為全球13家之一。
“目前滬東中華在建和手持訂單中高新技術產品占比達到100%,不僅在LNG產業鏈裝備制造領域占領行業制高點,還是世界超大型集裝箱船建造的行業領軍企業,已交付和正在建造及手持訂單的8000箱位以上超大型集裝箱船達到49艘。”滬東中華董事長陳建良對記者介紹,“只有高端才能引領我們發展。”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