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以理服人: 香港能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倪以理

1 : GS(14)@2013-11-30 16:09:4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1128/18527545

                金融發展局最近一口氣發表了六份報告,針對香港的金融中心的競爭力、人民幣策略、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等議題獻策。今天麥肯錫香港總經理倪以理以金發局成員局內人的角度,跟我們分享他的觀點。

                  問︰金融中心答︰倪以理(Joe)

                  問︰其實,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今天究竟怎麼樣?我們需要擔心嗎?
答︰從數據來說,我們過去十年,整體經濟的增長每年大概平均4.1%,但是金融業高達7.1%,相對增長最快的零售業(7.9%)只低一些。今天金融業也佔了我們的生產總值16.1%。消化了這些數據後,我也有一點驚訝,我們日常看見的是自由行帶來的經濟效益,但是原來金融業也不遑多讓。
但是我們不能掉以輕心,因為金融業的變化來得又快又狠。資金的自由流動跟其他行業不一樣,要走的時候可以一夜就完全變成另一個世界。雖然「行」了一點,但我也要說,我們今天確實擁有非常好的基礎,也有前所未見的市場機遇。我們能否抓住這個機會,變成更大更廣的金融中心,就完全要看我們自己了。浪費了這個商機,都應該算是我們的責任!

金融市場闊度深度不足

                  問︰香港的弱點在哪裏?
答︰我們的弱點主要是我們的金融市場不夠闊和沒有足夠的深度。我講兩點你就明白:一,香港金融業偏重股票市場,缺乏多元化發展。我們股票的交易和IPO集資都是世界一流的,但是金融不單只是股票,還有很多其他的,如債券、外匯、商品等。如果你看我們在非股票的市場深度和世界地位,你會看到我們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二,我們七八成的IPO和股票交易都是內地公司,其他國家的參與是不足的。
有些人說,這不到我們選擇,這是市場的偏好。如果大部份投資者來香港是要買內地股票,那有甚麼不好呢?我也相信市場,但是如果我們甚麼都不做,就不能把市場的深度廣度發展。換一句話,我們要在其他範疇更加努力,創造條件讓市場選擇我們。
擧一個例,我們今天外匯的交易量是倫敦的十分之一,也落後在新加坡之後。本來我們是沒有甚麼可能扭轉這局面的,但是人民幣的自由化,加上中國公司的走出去帶來一個難得的機會。如果我們真的變成中國公司的國際財資中心,管理它們的外匯,這些交易就有機會來到香港。

                  問︰這就是金發局報告裏寫的兩個市場機遇?
答︰是的,我們基本上在市場上有兩大機遇:一是要霸佔中國市場開放的機遇,包括人民幣離岸業務,管理進出中國的投資資金(QFII、QDII、RQFII等),協助中國公司走出去,企業財資中心等等。二是加強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和拓展金融資產的新領域。這就包括鞏固我們作為亞洲領先的資產管理中心、財富管理中心、外匯、債券等等。每一個領域,都有一些我們可以促進它發展的方法,我們在第一輪報告裏就着私募基金和房地產信託基金,點出一些可以幫助行業發展的方案。

                  問︰報告提到要爭取政府、業界和社會的合作和支持。這是甚麼意思呢?現在我們不支持金融業的發展嗎?
答︰我跟60多名金發局的同事訪談時,發現其實大家都覺得我們這方面是需要加強的。很多業界提出的觀點,是需要政府多個部門的共識和支持,不然的話就不會有結果的。
譬如說房地產信託基金這市場的發展,受到稅務限制,使我們提供給業者的條件遠遠落後其他金融中心。另外一個很多國際銀行和基金公司提出來的,就是香港國際學校不足,成為他們最吃力的問題。
這些不是單一個部門的事,這是多個部門需要共同討論尋找解決方案的議題,但往往到這裏就碰到很多困難。我不是說有關部門沒有他們的道理,但是缺乏一個共同的目標:究竟我們想不想發展這個業務?要不要解決這個問題?如果要,我們願意突破嗎?即使可能會帶來一些風險,這是可控的嗎?如果在這些理念上我們有共識,大家做下去是事半功倍的。要不然,一句「以前未做過」,或者「一開這個頭,其他怎麼辦」,就變成不討論下去的撒手鐧。
有人說我們的報告有很多以前講過的論點。我的看法是:香港這麼多年,在金融界絕對不是缺乏新意,而是沒有找到共識去推動一些提了好久的政策。

                  問︰報告提到香港的政治化可能對於金融中心帶來負面影響,這一段帶來一些批評說金發局不應該有政治取態,你有甚麼想法?
答︰這是一個事實,一點都不敏感!我們訪談了好幾十個專家,問他們最擔心甚麼,最多人回答得是今天的香港社會的矛盾和日益政治化的營商環境。我得強調,幾乎沒有一個人說是上海或者新加坡帶來的挑戰,況且這個不是香港獨有的問題。今天國際上所有的金融機構CEO都花大量的時間跟政府、監管機構和社會上不同的群體溝通。美國紐約的Occupy Wall Street,最近瑞士的一個民間提議要限制公司內最高和最低的員工工資,不能超過一個比例(最後不獲通過),都是一些國際上的案例。我們大城市的貧富差距帶來的不滿和社會問題,是所有金融中心(金融中心肯定是在大城市的)一個需要正視的問題。對於金融業的行家,這是現實。

雖欠執行力 盼有影響力

                  問︰另一個你肯定經常聽到的批評,就是你們金發局沒有實際的執行權力,所以可以講,但是沒有落實的能力?
答︰這也是事實!我本來也是稍為悲觀的,但是後來我跟我們幾十人一直在努力時,我覺得有這樣的水平的人幫助政府免費工作,而且那麼認真——老實說我們真的沒有任何資源,都是我們義工親自落筆一點一滴寫出來的——如果都不能正面的影響到我們的政府和監管同事,那我們真的就沒有甚麼希望了。
我不敢期待所有我們講的都會在短期內落實,但是我相信我們是代表了不少行內的想法,而且並不是天方夜譚開天殺價,而是考慮過落實的實際難度後提議的方案。我敢保證,如果我們沒有帶來改變,下一輪大部份的「義工」都不願意留在這個局裏面!

                  倪以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209

金發局倪以理談輸入內地專才 「做得金融中心預每個人都會嚟」

1 : GS(14)@2015-02-03 00:30:54





【專訪】特首梁振英早前發表施政報告提到要放寬內地人才來港,被評為是進一步染紅本港的人口換血政策。本地金融業一向是內地專才熱門投身的行業,金發局人力資源小組召集人倪以理不諱言:「近年香港政治環境令這件事(輸入內地專才)敏感少少」,但指「做得金融中心,就預咗每個人都會嚟」。記者:吳永強



金發局上月發表的《發展香港金融服務業人力資源》報告中,提到本地不同的金融行業,未來均有意吸納內地專才。金發局人力資源小組召集人倪以理直言,現時內地人在港從事金融行業的人數仍少於本地人,但隨着中港兩地的金融交流越趨頻繁,日後來港的內地專才無可避免會繼續增加。




倡從業員自我增值

對於本地人之後會否逐步被內地人才邊緣化,倪以理認為香港金融從業員不應因噎廢食,「整個餅無咗中國市場,我們直情無增長點……國內機遇令香港市場增值,關鍵係多咗人競爭,一定會同我哋爭呢塊餅」。倪以理承認,內地人在香港打工有一定優勢,「搵有錢嘅大陸客人,可能會較好傾……國企想來港上市,搵投資銀行家背景差唔多,甚至是同鄉」。他認為在自由市場中,人才競爭是不可避免的事,香港金融從業員更應自我增值,「up my game(更努力),提升自己能力去搶(工作)。美國人又係理所當然可以去華爾街嗎?唔係很多歐洲人都會湧去倫敦工作嗎?」對於是否有必要進一步放寬輸入人才,倪以理坦言,「未聽過有金融機構表示在香港引入金融業中高層人才過份嚴苛」。至於基層金融人才,他則指未有輸入的需要,「其他地方的人入行,無特別較香港人有優勢」。



業界裁員屬正常現象

報告提到未來三至五年,本港的金融業將出現人手短缺。但最近卻屢屢傳出大型金融機構裁員的消息。倪以理認為,有關的裁員行動只是「過渡競爭下,有業界行家離場,係正常自由市場現象」。不過,同一時間,亦有很多不同的金融機構進駐本港,「金融業都唔樂觀,我真係唔知道乜嘢樂觀」。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50202/1902588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576

倪以理:創新創業 港府應押重注

1 : GS(14)@2017-04-05 23:40:51

【明報專訊】身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過去一直都不是創業家的樂園,成本高昂及缺乏各界支持令許多「有志者」卻步。近年來本港創業風潮日漸興盛,但業界仍面臨諸多挑戰。麥肯錫資深董事兼大中華區總裁倪以理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香港本身在創新創業方面已落後於人,政府唯有下重注(bigger bets)大力投資支持,才有機會實現「彎道超車」。

落後鄰地 應「政策傾斜」望追上

內地近年創業風潮盛行,包括深圳前海等地亦大力吸引港人北上創業,另一邊新加坡政府如今亦開始為創業者提供資金扶持。相比之下,香港過往一直有數碼港等創業孵化基地,香港科技園此前亦申請新建擁有500宿位的大樓吸引創企進駐,惟數年來典型成功案例寥寥。倪以理表示,香港過往做的都是小修小補,難以成事,在與競爭對手相比本已弱勢的情况下,政府不能再循規蹈矩,而是應該給予政策傾斜,從策略上大力支持創業。

倪以理表示,在已經落後於人的情况下,港府現時仍未能「出招」追上。他表示樂於見到新政府提出稅制修改,但希望新政府應對創業投放更多資源,雖然本港創業環境近年來已改善了不少,但未來仍有較大進步空間。倪以理表示,給予初創企業優惠實為「長線投資」,需要有膽識與遠見。社會上現時有意見認為,政府給予政策傾斜就等同不公平,甚至令公眾覺得存在官商勾結,政府亦因而不敢放膽做事。他直言政府現時需要的是主動出擊,出招要狠,港人更必須要渡過這一個心理關口。

港創業心理包袱重 太計較「得失」

畢業於哈佛大學的倪以理早年恰逢科網浪潮,隨即在美國創業,雖然後來失敗,但他仍將此視為寶貴經驗。倪以理表示,在美國文化中,大家並不認為創業是件大事,成敗與否亦是家常便飯,社會容錯能量較高。相反在港人的價值觀中,創業需要投入大量資源,若失敗就會被人覺得「好衰」,令創業者心理包袱太重。他坦言在香港創業不易,投資成本高昂,許多年輕創業者社會資源亦不多,但創業者不能抱着「受害者」的心態去抱怨缺乏投資與支持。

適應新職場觀念 吸年輕金融人才

倪以理表示,雖然極少人首次創業便成功,但創業經驗卻有機會獲得不少企業青睞。他稱許多企業會聘請擁有創業背景的人,因其擁有管理經驗與視野,不過由於現時年輕人跳槽流動率高,導致許多企業不願聘請新人。倪以理表示近年本港金融界對人才資源的投放愈來愈少,年輕人無法入行,業內的人才亦持續老化,形成惡性循環。他表示企業與人力資源部門應該改變傳統文化,盡快適應新世代的職場觀念。

明報記者 尉奕陽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955&issue=201704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2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