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為何VC很少投資硬件創業團隊?因為硬件無法忽悠而懂的人又太少

http://news.iheima.com/show-9-144084-1.html

1、玩家多,專業少

現在的創客,大部分是玩家,專業創客非常少,能做出精品的也不多。很多項目本身是很有意思的,稀奇百怪的東西很多,但真正量產起來,可能買單的人不多。

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業餘搞的,全職的很少,因為這玩意在量產之前,都無法賺錢。沒有賺錢,連生存都有問題,又有多少個肯放下已有的飯碗,去搞一個不知道有沒有未來的產品。

他們一部分希望有VC能給錢,這樣就有錢可以專心搞下去。但是,很少VC會傻得跟創業團隊共同成長,他們都是希望,投了之後能盡快套現,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2、硬件無法忽悠

硬件不像軟件那樣,可以忽悠,能講的故事很有限。而且在做出來之後,實際看的是能賣多少個,這個數量就等於APP的下載量。很實在的擺在那裡,這個硬件每個月能賣多少件,能賺多少錢,都是一目瞭然的。

而且硬件賣得好不好,除了產品本身,更關鍵的是渠道問題,VC怎麼出去跟別人忽悠呢?

3、大多數VC不懂

硬件很實在,做得好,渠道鋪下去,錢就滾滾來了。但很多VC不在行,而且很多VC也不想在行,只想收了趕緊套現,不然就麻煩了,因為硬件不好吹。

他們就像一直沒有腳的小鳥,一生都在天空飛,困了就一邊飛一邊睡,根本不懂得落地,因為一落地可能就死了。

他們看不懂硬件,實際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所以不敢冒險。

4、風險大

硬件這東西,產品好,見錢快。但是存在的風險是,週期長、環節多、變數大。

一款產品,從研發到量產,再到銷售,整個週期非常長。在開始量產的時候,還要壓一堆錢在裡面,還有庫存等問題。如果貨賣不出,就不是錢了,最後搞砸之後,把硬件一分,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VC可不是什麼慈善家,他們從來都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只能共富貴,不能共患難。

5、你挑人,人挑你

VC不斷的見各種團隊,在挑一個能快速套現賺錢的同時,其實別人也在挑VC。

在整個硬件創業團隊裡面,可以分兩種,一種是自己能賺錢養活自己的,一種是自己都養活不了自己的。

對於那些已經賺到錢的團隊而言,他們對錢其實不是非常在乎,沒有什麼理由要讓一個急於套現又不懂硬件的VC進來添亂。

如果他們需要錢的話,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為了能擴大規模,把產能和銷售以及市場份額擴張起來,所以他們需要錢。但同時,他們也非常謹慎,如果這個VC不懂硬件或者不是熟人介紹,一般不可能讓他佔這個便宜。正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

而連自己都養活不了的團隊,儘管產品想法非常好,動手能力也不差,但這些VC連見都不想見。就算見了面,也因為各種不放心,一直在觀摩,他們基本都不會與這些團隊共患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352

聽說,韓國人又準備“申遺”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1980

資料圖:首爾一座寫滿漢字和韓文的幕墻。(新華社記者 姚琪琳/圖)

一說起“申遺”,中國人首先想到的是韓國人。

無論是暖炕還是端午祭,韓國人申遺總是一次又一次挑動中國人的神經。

“知道”(nz_zhidao)和你聊聊,韓國人真的是抄襲大師嗎?

韓國人又準備“申遺”了!《北京日報》11月18日的報道稱,這一回,他們瞄準了漢字匾額。說起來,這些年來挑動我們神經的韓國“申遺”項目真是不勝枚舉。有一個“申遺控”的鄰居,難免會讓中國人很不爽。什麽都是韓國人的,那“拷貝貓”(Copycat)是不是韓國人的啊?

生氣歸生氣,中國人最擅長的就是講道理。

韓服“變臉”的那些年

國產劇《女醫明妃傳》熱播時,一些觀眾就發覺它和韓劇《大長今》的畫風相似:都講宮廷女醫的故事倒也罷了,明朝皇帝穿得和朝鮮王一樣一樣的。難道說,“韓服”也是從“漢服”抄來的?

“韓服”是韓族的傳統服飾。現代韓服主要由赤古里上衣、巴基褲和高腰裙組成,這也是我們最熟悉的韓服形制。

李氏朝鮮風俗畫家申潤福所繪男女服飾,與現代韓服幾無差異。(資料圖/圖)

根據現有史料,韓服的式樣最早能上溯到朝鮮半島的三國時期。

當時,高句麗、百濟和新羅的服飾雖各有特色,但大體呈“上衣下裳”的二部式格局,可劃入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胡服系統。不過,它們與現代韓服的樣子實在差得有點遠。

根據高句麗古墓壁畫資料可知,當時的男子頭戴插鳥羽的帽子,身穿交領左衽短襦和大口窮褲,而女子則著交領左衽長袍(袍下現褶裙)。(資料圖/圖)

歷史背景為新羅時期的韓劇《善德女王》,里面角色所穿的襦裙和帔帛乃仿唐制。(資料圖/圖)

那麽,韓服是怎麽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呢?毫不誇張地說,同期的漢族服飾是這一過程的幕後推手。在歷史上曾先後統一過朝鮮半島的政權分別是新羅、高麗和朝鮮,它們的服飾都曾深受同時期漢族服飾的影響。

新羅自真德王三年起“始服唐朝衣冠”,到了文武王四年,連婦女服飾也被規定依從唐制。

到了高麗王朝,其服飾在近五百年內發生過三次“變臉”:初期,高麗繼承統一新羅時期的舊制,故間接受到唐宋漢服的影響;中期,高麗開啟了世子入元為質和聘娶蒙古公主的“親元”模式,使其服飾盛行“蒙古風”近百年;後期,辛禑王下令改依明制,恢複了漢族服飾的“樣板”地位。

明初,高麗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後,建立“朝鮮”。此後,李氏朝鮮延續高麗的“親明”政策,一直以藩屬國的身份對明行“事大”之禮,並通過“請服”與“賜服”的頻繁互動,實現服飾的全盤“漢化”。正如朝鮮人崔溥的《漂海錄》提到:“蓋我朝鮮地雖海外,衣冠文物悉同中國。”

現代韓服是以李氏朝鮮的服飾為底本進行改良的,但基本沒有跳出明朝漢族服飾的“窠臼”。

可以說,韓服的演變多以漢族服飾為藍本,而最佳藍本又往往來自中國王朝的賜服——“賜服”正是宗主國對藩屬國的一種賞賜形式。

在中國王朝的朝貢體系中,不論出於自願還是被迫,朝鮮半島上的政權幾乎從未缺席,而李氏朝鮮甚至是明朝最得寵的藩屬國,在明亡後乃以“小中華”自居,雖向清稱臣,卻堅持沿用明制,以繼承漢文化的正統為傲。幾與明清相始終的李氏朝鮮延續了五百年,距今不遠,顯然會給現代韓國的文化打上深刻的“大明烙印”。

和服為什麽就沒事?

東亞諸國的文化或多或少都曾受到古代中國的影響。比如說筷子,韓國人用,日本人也用。奇怪的是,關於韓國人抄襲中國的流言很多,而關於日本人的就很少。這是怎麽一回事呢?

不妨還拿衣服來說吧。現代和服脫胎於奈良時代,在平安時代經過較大的修改,並於江戶時代最終定型。也恰恰是在奈良時代,日本接受過大量的唐朝賜服且仿照唐《衣服令》來規範朝參之服,開啟了服飾“唐風化”的進程。只不過,和服在演變過程中很早就轉向個性化發展,並逐漸內化了漢族服飾的影響,所以它如今的樣子已和漢族服飾的形制很不一樣。

除了和服,日本在建築、語言等方面也保留了明顯的“唐風”痕跡。

然而,孤懸海外的日本經常遊離在“華夷秩序”之外,甚至很早就萌生了“對等外交”的意識,如日本聖德太子給隋煬帝的國書,在開頭就毫不客氣地稱“日出處天子致日沒處天子書”。在經歷了入侵朝鮮半島卻被唐軍大敗的白江口海戰後,日本才徹底服氣,老老實實地派出遣唐使,用百分百的努力來學習漢文化。

此後,由於與元朝斷了正常邦交,與明朝的邦交也斷斷續續乃至徹底中斷,日本就再沒有過全盤“漢化”的時候了,這使其在發展民族文化方面較韓國走得更遠。

日本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和加工能力向來為人所稱道。以漢字的使用為例,東亞文化圈中曾通行漢字的國家,如韓國、越南等,都陸續廢除漢字,而日本沒有,盡管它在上千年前就發明了平片假名(有別於漢字的日語表音符號)。但使用漢字卻未妨礙日本發展其獨特的民族文化,反倒成了它對現代漢語進行“反輸入”的橋梁——我們所熟知的很多科技文化詞匯(諸如“科學”、“民主”)和網絡新詞(諸如“正太”、“蘿莉”)都是從日本傳入的。

為什麽我們老覺得韓國人是拷貝貓?

日本人吸收發展文化的能力強,韓國人就真的是喜歡抄作業的拷貝貓嗎?

事實上,曾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的韓國“非遺”項目——江陵端午祭風俗、暖炕技術和拔河運動,在形式、內涵乃至起源上都跟中國扯不上太大關系。

江陵端午祭是韓國江陵一帶民間祭拜吉嶺大神的民俗活動,內容上類似薩滿文化的成分更多一些,也不是韓國的全國性節日。(資料圖/圖)

韓國暖炕原理圖,可以看出,此結構與中國的暖炕有很大的不同(資料圖/圖)

韓國村民和遊客在“金堤地平線節”上參加傳統拔河比賽。(視覺中國/圖)

另外,“申遺”既非“商標註冊”,也不同於“專利申請”,並不具有排他性。即便是同源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的國家也可以各自申報,互不相礙,更不受先後順序的影響,這是因為傳承與流變的過程可能催生不同的文化特質,它們都值得尊重和保護。

日韓兩國雖然都曾大力學習漢文化,但其歷史過程有很大不同。

韓國的最後一個封建政權——李氏朝鮮,深受明朝的影響。到了清朝,朝鮮使臣進京朝貢時甚至還穿著“山寨版”的大明服飾。可以說,正是李氏朝鮮近五百年的全盤“漢化”讓現代韓國保留了相當顯著的漢文化特質,但這一特質也是現代韓國比較抗拒的。

而日本對中國“大抄大搬”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唐朝,在上千年的改良中,已發展出獨具民族特質的文化,甚至不需要通過廢除漢字來撇清與中國文化之間的淵源關系,就有足夠的文化自信力。

另外,這與中國人看待韓國與日本的心態不同也有關系。

在歷史上,中日之間常常是一種對等的外交關系。然而,在過去相當漫長的歲月里,中韓關系幾乎一直是宗主國和藩屬國的關系。不少中國人看待韓國時仍殘留著一種“自古以來”的優越感。試想一下,小弟居然剽竊大哥的文化去“申遺”,是可忍孰不可忍,孰可忍中國人也不能忍。

很多中國人把“申遺”誤當成爭奪文化發源地的途徑,而這種誤會可能也恰恰反映了一種對本國文化不自信的態度,即需要通過確認文化發源地來鞏固優越感。

然而,在當今社會,面對強勢的外來文化輸入,這種優越感往往顯得底氣不足——我們甚至對自己的文化也沒有足夠的認識與了解。比如,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於11月30日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試問我們身邊有多少人不問度娘就能按順序背出“二十四節氣”呢?這恐怕值得所有人深思。

號外號外!

2015年,“南周知道”app誕生,這是南方周末面對數字化轉型,重磅推出的一款新媒體產品。

深度!絕對原創,後臺解密

有料!嚴肅知識,八卦內幕

定制!為你而生,述你所想!

想要報題嗎?掃二維碼,馬上下載“南周知道”客戶端。

知道安卓版二維碼-豌豆莢

知道ios版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697

真是人又老,錢又無,手又斷,何必當初?

1 : GS(14)@2011-11-29 23:19:0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35&art_id=15844072
台商在福建報稱遇劫、被歹待切斷手掌案,昨出現大逆轉,福建公安召開記者會將案件定性為「自傷自殘」,而台灣刑事局搜查發現,這名台商真實身份是水泥工,到大陸向三間保險公司購買 3,100萬元新台幣(下同,約 795萬港元)保險,昨日被懷疑涉及欺詐,被移送法辦。
2 : 游浪潮(3792)@2011-11-30 00:00:36

呢單野應該十分精彩
3 : 草帽(1253)@2011-11-30 13:44:16

真係咁都得, 玩都唔好囉自己隻手黎玩啦.
4 : 龍生(798)@2011-11-30 20:00:07

800萬買斷自己隻手...狠角色...
5 : GS(14)@2011-11-30 21:22:02

3樓提及
真係咁都得, 玩都唔好囉自己隻手黎玩啦.


人地眼就睇廉政行動,人地幾聰明
6 : 亞力士(1473)@2011-12-01 01:39:23

早兩年國內都有掘眼騙保險
7 : idsdown(1658)@2011-12-01 21:06:49

咁保險公司係咪可以大大聲加保費?
8 : 游浪潮(3792)@2011-12-01 21:10:41

7樓提及
咁保險公司係咪可以大大聲加保費?


或者將條款定得更 restrictive?
9 : idsdown(1658)@2011-12-01 21:13:40

8樓提及
7樓提及
咁保險公司係咪可以大大聲加保費?


或者將條款定得更 restrictive?


係lor, 搵人去查都要錢
10 : greatsoup38(830)@2011-12-01 21:23:37

8樓提及
7樓提及
咁保險公司係咪可以大大聲加保費?


或者將條款定得更 restrictive?


咁提高價錢易好多
11 : 游浪潮(3792)@2011-12-01 21:26:28

10樓提及
8樓提及
7樓提及
咁保險公司係咪可以大大聲加保費?


或者將條款定得更 restrictive?


咁提高價錢易好多


條款 restrictive d,賠少d,而且在 sell 時不會有太大阻力
12 : greatsoup38(830)@2011-12-01 21:27:52

咁又是,多數人買保都是睇價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7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