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資企業發人債汰弱留強 - 人幣市場開放的好處!信報五月三十日,五月三十一日

獨臂刀姜大維,揚過喑然銷魂掌,誰個中年港人不知不嘵?但在現實金融世界,單拳行走江湖,真會天下無敵嗎?國內常有芸,要兩條腿走路。進可攻,退可守,雙拳齊發,左右開弓是基本。但觀乎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發展,一開始就是單腿走路。最近更發展至外匯管理局發難跟人民銀行角力,要在監管權上分一杯羹,在我等業內人看來,真是百般滋味。政出多門,計劃經濟,百病叢生。可會有小龍女來,為我打通經脈?都是回到現實世界道出緣由吧。
跨境貿易結算,從09年7月一開始,就只有進口商受惠,另一條腿,出口的,就不成。這不是政策不容而是行政不配所致。此話怎説?國內有貨品增值稅,但如是出口國外,就可括免,即所謂出口退稅。國內各監管部門已發展出一套完善的監管聯網系通。以往所有外貿都只可用外幣結算,銀行要替企業購入或賣出外匯作外貿交易,一定要有實據,否則就是違規。外管,銀行,海關全是電子聯網,監察容易。但稅局沒有聯網,出口如不收外匯而是人民幣,外管也沒有記錄。稅局就擔心會不會有人利用此缺口逃稅,令收入減少。於是就只給6百多家‘有誠信’的大企業用人民幣做出口結算,各大領導又再坐下來談新的監策系統才全面開通。一談就是一年多至去年十二月,才把名單擴大至6萬多家。但相對進口的,還是少。結果是貿帳上,人民幣是有出無入。
來到香港,貿易所得的人民幣就苦無出路。一是資本帳未開,不能回國內投資甚或存款。二是上面所說,國內可收人民幣的出口商有數量限,即連作爲交易媒體的武功也廢了一半,不能回流國內。加上升值預期,個人零售層面不斷吸納,在港人民幣存款由09年尾的63億激增至本年3月的4千5百多億了。但交易,儲蓄,投資功能不全,離國際化還遠。持有者都只有一個目的,投機升值,這絕不是好事。
第一個壞處,就是大量貸不出的存款,令本地人民幣利率低企跟國內脫節。扭曲了市場。也造就了這大半年人民幣點心債泛濫,即企業可用不合理的低價發債。但此又會否做成濫用資金,企業胡亂投資的問題?
點心人債泛指外國企業(不計金融機構)在港發行的小規模人民幣債券(相對國際債券市場一般規模而言)。最初發債者都是本地大企業如合和集團,招商局,華潤,跨國公司如麥當勞,卡特彼勒,聯合利華等。但再走下去,就來了不少三四綫的企業,並以定息3.5厘到 7厘不等拿到3年的貸款。相比國內7到8厘的實際3年利率,真是非常優惠!或你會問在資本帳未開下,發債人怎能把人民幣打回國內?嚴謹的大企業是事先拿了增加投資的批文或綠燈,否則就只可留在香港白付息。
發債償還現有債務 但也有不少三四綫的,短期內不打算申請增加國內投資。所得款,實是用來償還現有債務。以他們的背景和實力,又無信貸評級,到國際資本市場發債根本是天方夜談,更枉論可以已三數厘的息口融資了!他們拿了平錢,再在人民幣看漲的背景下,付少許差價做一個定價的貨幣交換(currency swap)就換回美金或港幣,成本比傳統的舉債渠道便宜得多!這情况似越演越烈,最近竟有不少每年營業額才20多億的來要求發債,還說息率不可高過國內基準貸款利率。這些生意,我幹不了。但投資者早已定睛人民幣升值的憧憬,忘掉要瞭解貸款用途和發債人實力了。記著,安排的投行不會坐盤,都是賣給他們的機構投資者和尊貴的私人銀行客戶。
人行外管又如何角力?外管體制上是人行內一員,人民幣不是外幣,故一路都由人行管理。中國在本年頭一季錄得6年以來首次貿易逆差,達10億美元。這對外管來說是好消息,可爲外匯儲備泄洪,减低升值壓力。但原來外匯儲備,在頭一季不跌而反升了7%接近2千億美元,突破了30億美元的心理關口。外管大吃一驚,一路查下去,才知什麽是時差滯後效應,市場如何運作。
增存款出路 人民幣看漲,哪個國內進口商不想延遲購匯付匯來節省成本?但這會加重人民幣升值壓力。於是,國內早已把3個月以上的進口信用證,企業進口後超過3個月才購匯付款的行爲,全納入外債指標的規模管理,即有上限不得超越。
但以人民幣作結算就不受此限制,人民幣非外幣也!是故,國內企業就通過銀行開出1年期之信用證到本港子公司或其他‘合作夥伴’,讓他們在港作抵押拿外幣貸款支付進口款。再利用本港人民幣不交收遠期合約(NDF)價格高於國內官價,低買高賣,做對沖之餘,再鎖定兩者差價賺取套戥(arbitrage)利潤。由於外匯都是由香港而出,國內外匯儲備就沒有因貿易逆差而下跌了。
內地人行一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對上面一直採支持態度。,市場行爲,必經之路也,而國際貿易,90天交收實屬正常,半年合理,一年也無不可。但廣州外管發難,並得中央支持。由於沒有條例可引,只可‘窗口勸籲’,各內銀不要再開出半年以上的信用證到香港。但半年內的NDF價錢不好,人民幣跨境結算量定會減少。本港金管也忽然配合,前所未有的,要銀行交出下半年增長計劃和降低貸存比率。實是要求銀行放慢業務,這有違自由市場原則之餘,又可會拖慢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幸好人行跟外管在推動資本賬開放方面,還是配合的。據瞭解,下一步是如內地的三資企業有‘投注差’ (即批准投資總額和股東資本之差額) ,將可試行到香港舉跨境人民幣債,這樣就增加了本地人民幣存款的出路,加強海外人民幣的儲蓄和投資功能,讓更多人,特別是海外企業,考慮收取人民幣,這是走向國際貨幣重要一步。投資出路增加時,先前發行了的點心債,二手價就有下調壓力。這也可慢慢打通市場健康,就是實力爲次的公司,不可能再以低價發債,也可淘汰不合資格者。這就是市場開放和自由化的好處!
麥當勞拔頭籌 港發人債 渣打助陣 集2億息率3厘即獲超購
1 :
GS(14)@2010-08-20 23:18:50

市場期待已久,終於有首家外國企業來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環球連鎖快餐巨企麥當勞委託渣打銀行,在港完成推出票面息率3厘的3年期人債,集資額2億元人民幣。
「金管局人行 十分支持」
今次發債主角為家傳戶曉的麥當勞,再加上集資金額較少,有分析認為此次發債的象徵意義大於一切,可視為人民幣國際化之路上,已吸引到世界知名品牌的認同及參與(詳見另文——中央巧借「代言人」 事半功倍)。
渣打指市場對債券的反應熱烈,在短時間內即錄得超額認購,但公司未擬「加碼」發債。
市場一直盛傳沃爾瑪(Walmart)極有可能成為首家來港發人債的外企,但最終由麥當勞「截糊」,兼成為自合和公路基建(00737)以後,第二家非金融機構在港發行人債。麥當勞發表新聞稿表示,集資所得將用以發展中國業務,包括開設新店等,預期今年內會在內地新增150至175間分店。
渣打香港東北亞區環球市場地區主管彭達賢(Sundeep Bhandari)指出,麥當勞是著名的跨國企業,而且信貸評級良好,因此不少在港的機構投資者均對債券甚感興趣,渣打亦是投資者之一,但未有透露認購份額。
他續稱,銀行只花了數周,已完成與相關部門處理發行人債及安排資金回流的事宜,而且「金管局、人民銀行(中國的中央銀行)和其他監管機構,對今次發債均十分支持」。
中銀:未來企債息或逾5厘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發債集資額僅為2億元人民幣,對比麥當勞在內地的經營所需可謂九牛一毛,故此發債對業務擴展帶來的實質效用成疑。中銀國際執行董事兼債券資本市場主管李建民亦認為,今次發債屬象徵意義居多:「麥當勞(信貸評級)是A的公司,以票面息率3厘看,雖然低於內地貸款息率,但假如公司去借美元,成本應該比發人民幣債更吸引。」
他表示,目前僅兩家非金融機構在港發行人債,未足以建立人民幣孳息曲綫,為日後發行企業人債訂價;不過,當有更多不同信貸評級的企業,在港發行不同年期的人債,市場對債券定價時,將可有更清晰的指標作參考,不排除以後企業人債的債息或可高達5厘至6厘。
市場早前已傳出多家跨國機構有意在港發行人債的消息,早前《金融時報》便報道,亞洲開發銀行及世界銀行旗下的國際金融公司(IFC)有意發人債,其中IFC的發債金額可望達到5,000萬美元,債券年期則介乎3年至5年。
撰文:梁柏儀
[ul][li]
[/li][/ul]
2 :
abbychau(1)@2010-10-15 00:13:09市場期待已久,終於有首家本港論壇發行壇幣債券。環球連鎖論壇巨企RF委託渣滓銀行,在港完成推出票面息率3厘的3日期壇債,集資額2億RF 金幣。
來亂的...
人債指數ETF更吸引 唐德玲
1 :
GS(14)@2013-06-25 01:06:07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0%B8%E5%BC%95/99413
上週五提到,如果姊妹們抽不到心目中的iBond數量,又不想等到年底才有得抽人民幣債券,不如考慮一下剛於上週二掛牌的安碩人民幣債券指數ETF(3139)吧!
首先,我想說明一下何謂ETF(Exchange Traded Funds),或稱指數基金,或交易所買賣基金。
其實,我在早前的專欄中已經講解過何謂指數基金,當時我用「悶男人」來形容它,因為它的最大特點是跟足指數的表現,基金經理沒有任何責任要跑贏大市。因此,它一定不會帶給妳任何驚喜,但好處是安份守己,不會越雷池半步。
好了,今日我想補充一下,到底指數基金用甚麼方法可以做到跟足背後指數的表現。過去我提到的盈富基金(2800),也是最多人認識,以及最早在港上市的指數基金。
ETF具有不同組合分散風險
盈富基金的誕生,完全是基於歷史因素。當年(2008年)政府因為打大鱷而被迫買入了很多藍籌股(即恆生指數成分股),為了全身而退(用今日的說法是所謂的退市),政府想到以指數基金的形式,出售手上的大批藍籌股(每一份盈富基金包含了恆生指數的所有成分股),讓香港市民公開認購。
心水清的姊妹或許會想到,盈富基金就是透過實際持有恆生指數50隻成分股(當時只有33隻成分股)去追蹤恆生指數的走勢,所以,理論上誤差最少,而以這種方式去追蹤背後指數表現的方式,市場上稱為「複製策略」。
除了「複製策略」之外,市場上最多ETF採用的便是「合成策略」和「代表性抽樣複製策略」。我建議姊妹們留意的安碩人債指數ETF,是採用「代表性抽樣策略」,即不是買入指數內的所有債券,而是挑選其中一些具代表性的債券,直接持有,以追蹤相關指數的表現。
組合內包括50萬高息人債
至於近年投資者最熱衷的另一隻指數基金安碩A50中國(2823),就是採用「合成策略」,簡單來說是採用衍生工具去間接持有指數成分股,這樣做的成本會較低,但誤差會較大,而且有少許對衝風險,詳情稍後再跟姊妹們談。
說回安碩人債指數基金,它追蹤的是花旗銀行人民幣債券指數,該指數涵蓋逾90隻人民幣債券,具有投資級別的佔70%、高收益債券佔7%,未有評級的佔23%,每手單位100,以上週五該ETF的收市價44元計,入場費大約4,400元。
值得一提的是,該債券指數包含一些小投資者難以買入的債券,如入場費逾50萬元人民幣的高息人債。因此,我估計,該人債指數ETF本身也有3%的股息(將派季度息),再加上有機會升值,因此,我認為她是iBond和人債以外,另一項低風險的投資工具!
[email protected]
2 :
wager(38041)@2013-07-19 12:24:071/ 早前人行各企, 爭住發人債吸金, 俾面派對, 有埋人仔升值憧景, 多大行買, 理解.
1.1/ 吸金目的, 用黎發展, 出糧, 渡日, 過日晨, 落袋, 明白.
2/ 買埋一大堆債券, 包裝, 又賣番出黎, 壞?
2.1/ 買得太多, 對沖風險, 做生意食差價, 賺到人仔運唔走所以賣減D, 俾機會散仔, 先至益下班散仔傻仔?
2.2/ 睇淡人仔前景, 要跌, 所以賣番出黎?
2.3/ 大行要吸番金, 所以套現? 為左黎緊有水, 可以買平野?
2.4/ 屎場既水, 入晒債仔, 仲邊有米買股金匯? 到時, 咪冚世界都...?
2.5/ 黎緊有大波蓆, 要水買更好回報既野 ?
3/ 賣得好賣得唔好\ 搵得到搵唔到一班傻仔散仔
3.1/ 多人買人債, 茅銀買其他野? 賣得到賣得好, 價好=> 息降? => 股金匯多數升? => 買股金匯更好?
3.2/ 香江從來債場唔活躍, 賣唔到賣唔好, 價自然差=> 息升? => 股金匯回報相對大機會降?
3.2.1/ 息升=> 買左既帳面回報升=> 跑得贏跑唔贏通脹?
豬如此類, 未能得通, 仲能緊
3 :
Tricky.Frog(35942)@2013-07-19 12:44:44留名
4 :
wager(38041)@2013-07-19 12:59:532樓提及
3/ 賣得好賣得唔好\ 搵得到搵唔到一班傻仔散仔
3.1/ 多人買人債, 茅銀買其他野? 賣得到賣得好, 價好=> 息降? => 股金匯多數升? => 買股金匯更好?
3.2/ 香江從來債場唔活躍, 賣唔到賣唔好, 價自然差=> 息升? => 股金匯回報相對大機會降?
3.2.1/ 息升=> 買左既帳面回報升=> 跑得贏跑唔贏通脹?
豬如此類, 未能得通, 仲能緊
...續... 引申出...
一個打舔麻 dilemma 悖論:
4/ (3.1) 賣得好 => 買債好, 買股金匯更好 => 唔買債=債仔賣唔好=> 股金匯回報唔多好 (3.2)
???? 屎結係呢度 !!!
咁即係, 買債巧定唔巧? 買股金匯似乎唔多巧? 屎場出左咁既信息, 似乎, 乜都唔買最巧? 正所謂, 親生仔都不如近身錢丫嘛... 大行都吸金, 傻仔係咪應該都跟一跟, 留番 D金傍身? 唔係黃金呀 ~
5 :
Tricky.Frog(35942)@2013-07-19 13:55:41其實人債息仲低過人民幣定期,我都唔太明點解班人唔直接放人民幣定期。大戶就話受制於資本管制,散戶其實唔受影響。
6 :
wager(38041)@2013-07-19 21:14:265樓提及
其實人債息仲低過人民幣定期,我都唔太明點解班人唔直接放人民幣定期。大戶就話受制於資本管制,散戶其實唔受影響。
呢個都係其中一個能唔明既地方. 真係一般散仔傻仔, 個個一千幾百萬擺係債仔度麼~
師傅教落: 做得你老闆或者阿頭既, 梗有你唔明而又巧勁既地方, 只係自己能唔到, 唔知道.
因此推論: 咁做, 梗有佢地原因. 因毛論咁估, 除左以上能到既, 就真係可能班大哥做錯野\ 收到柯打要做野\ 布緊局要黎整鬼人\... 之類.
多謝大大賞面賞光. X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