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17diy.html
最近看到一個打敗沃爾瑪的零售企業,老闆Joe悟出個道理,消費者喜歡有選擇,但不 喜歡選項太多。因此他為自己的門店選擇最好的商品,而且只有一種包裝,使得商品種類只有沃爾瑪的1/10,每種商品賣得更多更便宜。後來老頭老了,把公司 賣給德國的家族,後者有另外一個連鎖超市Aldi,也是跟老Joe的套路一樣。
週末L同學來深,帶來大拉斐紅酒一瓶,口感豐富溫潤,確實性價比很高。L同學始終困惑於國產紅酒那麼低的性價比,卻依然暢銷。我說,主要是消費者面對海量的個性化進口酒,選項太多,以至於無所適從。並不是人人都像L同學那樣對紅酒有認知,有渠道。
很早就注意到一些領域,洗牌到最後就剩下2—3家,一般不超過5家大企業,形成寡頭 壟斷格局。例如碳酸飲料(兩家可樂)、運動品牌(阿迪、耐克)、家電(美的格力海爾等)、家電零售(蘇寧國美,三四線城市還在洗牌醞釀中)、紅酒、白酒、 乳業、啤酒、屠宰加工、速凍食品等等。
去年以來工程機械和家電板塊的壟斷格局益發清晰,加之業績爆發,市盈率低,就算是股票市道一般般,潛伏其中的基金也收益不錯。
消費品行業的幾家,有點遺憾的就是成長性不夠爆發,白酒比其它板塊好,因此市場表現也好;整個板塊市盈率略高──相比起工程機械曾經一度10倍市盈率。
無論是整個宏觀經濟格局,還是很多行業領域,都進入洗牌整合階段。野蠻生長,跑馬圈地階段已經基本結束。努力尋找估值相對安全,行業集中度高,(最好是產能有缺口),行業空間較大,公司有雄心的。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201795234725/
導語:美國科技博客讀寫網(ReadWriteWeb)週一發表署名艾麗西婭?埃爾(Alicia Eler)的文章。文章通過美國波士頓大學阿什維尼?納德卡尼(Ashwini Nadkarni)和斯特凡?霍夫曼(Stefan G. Hofmann)發起的研究解釋了人們使用Facebook的原因。
Facebook是人們公認的交流工具。在Facebook這個虛擬的社會中,用戶發佈領養寵物信息、宣佈各種喜訊、進行病毒營銷、張貼視頻以及建立各組織和粉絲群組。但是,人們為什麼喜歡使用Facebook呢?
一項名為《人們為什麼使用Facebook?》研究或許能回答這個問題。這個項目是由美國波士頓大學的阿什維尼?納德卡尼和斯特凡?霍夫曼共同發起的。 該研究認為社交網絡滿足了人類的兩項基本需求:歸屬感需求和自我表現需求。研究也承認這兩種需求與用戶的年齡、文化背景以及性格有關。
該研究將社交網站(Social Network Site)定義為「能為個體提供基於互聯網服務的三項主要功能。即:建立公開或半公開的個人資料;證明與其他人擁有共同的朋友;查看和跟蹤個人或者其他人的動態信息」。
在2009年之前,MySpace引領社交網絡的風潮。到了2009年4月後,MySpace風光不再。伊斯特?哈吉坦(Eszter Hargittai)在2008年的研究中提到,西班牙裔美國人佔到MySpace用戶總數的25%。相比之下,西班牙裔美國人只佔到Facebook用 戶的14%。Facebook的用戶構成與MySpace大相逕庭,女人比男人愛用,白人比西班牙裔美國人愛用。
2009年,由雪莉?格拉斯穆克(Sherri Grasmuck)帶頭的研究發現非裔、拉美裔和印度學生比白人學生和越南裔學生更喜歡展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這樣的研究結果與Facebook所掌握的數據大體一致。Facebook的數據表明,黑人和西班牙裔美國人在Facebook上的使用人數從2009年初開始穩步增長,不過亞裔使用人數卻在下降。
此前的研究主要關注的是離線用戶性格與在線用戶性格的相似性,證明用戶的性格與Facebook上所表現的行為相似度極高。報告稱,外向型用戶擁有的好友數量最多,參與度最高。而擁有自律性、組織性和成就導向型的人群則很少使用Facebook。
人們在Facebook上的活動往往會留下反映性格的虛擬印記,比如照片、視頻、鏈接以及狀態更新等。據羅伯特?奧爾(Robert Orr)等人於2009年進行的調查表明具有較強神經質性格的用戶稱Facebook Wall是其最喜愛的組件,而具有較弱神經質性格的用戶則說照片是他們的最愛。另據羅伯特?奧爾等人於2009年發佈的研究稱,害羞的人在 Facebook上擁有的好友數量要少於性格開朗的用戶,但性格內向的人會更喜歡社交網站,在Facebook上花的時間也就越多。
2010年一份名為《自戀狂與社交網站》的研究表明自戀與使用Facebook密不可分,尤其體現在個人簡介和照片上,這兩項功能能夠幫助用戶更好地展示自我。研究發現高度自戀的人和缺乏自信的人每天在Facebook上花費的時間超過一小時。
Facebook的活躍用戶具有高度的外向性格、缺乏自信、高度神經質和自戀情緒等特點。這項研究還提到,Facebook經常被訪問可能與社交網絡學術性不強有關,但是正由於這樣的環境才能體現出較高的自尊心和歸屬感。
每個人都需要歸屬感。在我們網絡生活中,Facebook為我們提供虛擬的歸屬感。研究稱Facebook滿足了我們兩項基本的社會需要:歸屬感和自我表現。自尊和自我價值與人類最基本的歸屬感緊密聯繫。
研究的最後一個部分側重於Facebook用戶的個人主義(強調的是個人成就)和集體主義文化(重點在與群組的關係)的差別。研究推測,相對於具有集體 主義精神的用戶而言,來自個人主義文化濃厚的成員傾向與其Facebook好友分享個人信息,也更喜歡挑起具有爭議性的話題。
據埃德?迪納(Ed Diener)於2000年發表的研究顯示,具有集體主義精神的個人能夠忍受出現問題的家庭和不順心的工作。因此,Facebook可以為生活在集體主義文化下的人們提供支持體系,以幫助他們經常與Facebook上的好友進行聯繫。
另一份研究則表明,Facebook能夠幫助用戶提升自信心,這一點在編輯個人信息時就能夠很好地證明。
那麼Facebook能夠通過線下友誼提升自信心?2010年的一項研究顯示,Facebook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孤獨感,能改善用戶的社交生活,但並不能提高其自信心。
不過,其他研究表明使用Facebook與提升自信心有一定的關聯。中國香港城市大學的學生通過對商學院本科學生的調查顯示,使用Facebook有利 於提升自信心。研究稱,自信心與使用Facebook的關聯複雜,可能與文化和社會環境等因素有關。不過,社交生活能否提高自信心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 明。
使用Facebook與社會關係是否有關聯?據心理學家肯農?謝爾頓(Kennon Sheldon)於2011年牽頭的研究表明,尋找失去聯繫的朋友往往是使用Facebook的動機。
一些研究表明,人們在Facebook並不會將自己理想化,而是呈現真實的一面。但是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的研究顯示,人們在Facebook上比在現實生活中更具有社交的慾望。
那Facebook對一個人的印象形成會有怎樣的影響呢?舉例說明,如果你在約會網站上看上了某人,在未見面前最好的瞭解方式就是通過Facebook。此外,僱主也正在通過Facebook查看崗位申請人的情況。
一項2008年的研究表明,Facebook上個人好友數量過多誇大了其受歡迎的程度。用戶的個人信息由於自我表現的需要而決定,而這種需要反過來使得用戶的行為、照片和朋友數量都成為迎合他人印象的工具。
部分Facebook用戶因為經常擔心其Facebook隱私設置,並普遍感到信息量過大,而選擇參與為期30天的「關閉Facebook帳號」行動。
近期《紐約時報》發表的《Facebook抵抗者》的文章還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其關切的重點也是隱私、異化以及信息量過大。
科技博客網站Mashable的寫手山姆?萊爾德(Sam Laird)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他於2011年7月關閉了其Facebook帳號。五個月後,他發表了《沒有Facebook的生活:一次社會實驗》。 萊爾德並沒有覺得停止使用Facebook有任何的不適應,而且他比以前花在電腦上的時間少了。不過,他覺得失去了兩樣東西。他看不到與朋友一起出去放鬆 時的照片,還有他只能在別人已經分享過的文章後跟貼。
因此,我們可以下結論,我們之所以使用Facebook,是因為它能給我們帶來歸屬感和滿足我們的展示欲,當然,並不包括一大堆的隱私問題。(彪赫)
|
||||||
搔癢,對找不到對症下藥的過敏性 皮膚炎患者來說,是件令人苦惱的事,但日本最大不動產資訊平台創辦人、Next株式會社執行長井上高志,卻從這個不便,發展出該公司最新的服務項目。 方法是,透過下載App軟體,患者記錄自己的搔癢頻率,再透過網站判讀出最佳治療方向。「從出生到死亡,人們經常面臨諸多抉擇,正如抉擇住怎樣的房子,也 得抉擇如何找對醫生,透過網路,可以降低這些抉擇風險。」來台宣布投資網路家庭集團旗下樂屋網的井上高志,闡述他對網路商機的觀點。 以提供購屋者免費物件資訊起家的Next,是繼伊藤忠商社,第二個注資網路家庭集團的日本商社,去年營收破百億日圓。和軟體銀行創辦人孫正義、樂天創辦人 三木谷浩史齊名,井上高志是日本網路界的創新代表人物。 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表示,Next扮演促成房仲業與購屋者資訊媒合的角色,提高不動產交易效率,是全世界少見成功打造房屋資訊平台的典範性公司。 提供便民的生活數據庫 井上高志認為,人們所有的不安、不滿和不便等,都是來自資訊不對稱,移除這些「不」,正是網路商機所在。因此,Next除建置不動產資訊網站 Home's,也先後發展出,提供各社區、地區情報的生活網站Lococom,以及與購屋關聯的房貸、理財網站Moneymo,建立以居住者為中心的生活 數據庫,協助人們找到最適合居住的房子。 Next已陸續在中國、泰國成立分公司,下一步,將發展連結亞洲各國的不動產資訊跨國平台,把日本的房子外銷出去。 這兩年,Next年營收成長兩成,井上高志證明,即便處在資產泡沫年代,只要人們依舊需要一個家,仍有抉擇的痛苦,生意就會做不完。 |
在2012年9月智能手機的牌局上,只有兩位選手在玩。其中一位是來自美國的蘋果,另外一位是來自韓國的三星。
美國選手的打法以「緊」著稱。只有拿到最好的手牌之後才會加注,一旦出手,就會把桌上的全部籌碼下進賭桌。好牌不易等,這種事情每12個月才會發生一次。2007年,這位美國選手曾以一手皇家同花順成為了行業的新貴。其他老手方寸大亂。
韓國選手的牌風相對寬鬆。過去他主打麻將,被視作低端玩家。前些年,他從一位美國山景城的莊家那裡拿到了一本秘籍。從此,每隔幾個月,他就會打出一手不錯的同花或者順子。最近,他的籌碼慢慢超過了美國對手。雙方發生了一些口角。
牌桌上還有一些積極的參與者,但在最近,他們都被當成了圍觀群眾。比如來自芬蘭的老字號麻將高手諾基亞,最近拿到了一本《葵花寶典》,決心改玩撲 克。比如來自台灣的選手HTC,每手都跟,所以滿盤皆輸。比如許多來自大陸的觀光客,他們在牌桌邊上吵個不停,揚言自己但凡上桌,絕對把把同花順。
美國的前任選手喬布斯過世後,觀眾希望蘋果能延續奇蹟。韓國「三星」背後的莊家靠搜索引擎暴富,風頭正勁。芬蘭諾基亞,送他偏方的人還在賣操作系統和辦公軟件,江河日下。台灣人的HTC,已經逐漸被人淡忘。大陸觀光客的名字太拗口,只被人記住了他們愛好吵架的習慣。
牌桌周圍的觀眾越來越多,高清攝像機和聚光燈也被搭了起來。蘋果的好牌越來越多地被人提前偷拍,拿出來給他的對手和追隨者們圍觀。「不過如此嘛。」那些提前知道了一切的追隨者評論道。
喬布斯在2007年的演講,至今無法從他們的腦海中抹去:「今天我們要發佈三個新產品。一支新的iPod、一部電話、一台智能上網設備。」場下響起 了歡呼聲。「一支新的iPod、一部電話、一台智能上網設備。你們明白了嗎?」屏幕上的三個圖標合為一體。全場起立,掌聲雷動,iPhone問世。
見證奇蹟的時刻總是令人難忘。那麼動地驚天愛戀過幾年後,天線沒有了、鍵盤沒有了、手寫筆沒有了,剩下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iPhone。面對蘋果的年度魔術,人們期待重溫那次驚豔的登場。
蘋果知道如何用自己的牌技打動觀眾:從漫長的等待到事先預告的出牌,從盲注到加注,再到攤牌之後那手被聚光燈籠罩的皇家同花順。他們不僅在意贏牌,更在意為觀眾奉上一期精彩的德州撲克冠軍聯賽實況。
他們曾經用「再一次,改變一切」來吊起觀眾的胃口,但這次iPhone5卻只打出了一副對子。到了「iPhone問世以來,一次極其重大的飛躍」,雖然大部分觀眾已經看到底牌,卻仍在期待見證奇蹟的時刻。
喬布斯擁有「現實扭曲力場」。他曾經是世界上最好的魔術師,能和科波菲爾一樣,把那個埋在拉斯維加斯舞台下的巨大機關,包裝成憑空出現在你面前的超級跑車。接班人庫克失去了這樣的魔力,他是一個靠超級數字化運營換取超級供應鏈的超級管理者,卻不是一名優秀的魔術師。
蘋果仍然打出了比韓國對手高出一籌的牌——更快的速度、更好的系統、更舒適的屏幕、更強的內置應用、更精密的製造工藝。他還是贏下了這一手。但根據這兩年的出牌,人們不禁懷疑,他還是不是那個「重新發明電話」的神。
每年一次,無論手氣好壞,蘋果必須出牌,哪怕觀眾席裡沒有發出雷鳴般的掌聲。畢竟每年越來越多的盲注,都讓他上次贏來的籌碼逐步減少。
桌上的其他選手,又蠢蠢欲動了起來。
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的研究顯示,在產生「財富效應」方面樓市重要性勝過股市,能影響家庭增加支出的關鍵因素,是一個健康房地產而不是上漲的股市。
這份研究由Karl Case, John Quigley 和Robert Shiller三位經濟學家共同完成,他們在文章中完善了過去做出的「財富效應」的研究。
許多經濟學家和決策者同意資產價格上升,可能是推動消費者購買力的主要動力。在普遍意義上經濟學家同意股價或者房價上漲能增加消費者支出,而資產價格下跌則導致支出減少。
研究認為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決策者都很難量化的「財富效應」。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它更可能是基於一個事實,房地產市場的崩潰和顯著復甦被認為是影響整體經濟狀況的核心因素。正是基於此,美聯儲遵循旨在推動各種形式的資產價格的刺激措施,希望以此推動家庭支出,從而提升經濟整體增長。
這份研究報告通過對從1975到2012年二季度的數據,進一步闡明什麼是影響「財富效應」主要因素。
報告稱:
「最好的情況下,只有疲弱證據顯示股市財富與消費存在聯繫。」而「形成對比的是,我們確實發現強有力的證據證明樓市健康的變化對消費產生重要影響」。
「2001年到2005年四年的『實際樓市財富增長期』,推動家庭消費總支出增長了約4.3%。而在2005年和2009年的實際樓市財富下降期,導致消費者支出下降了約3.5%」。
該研究還顛覆了過去人們一個認識。三位經濟學家認為,事實上樓市上升期推動消費者支出增加的幅度,大於樓市下跌期減少的幅度。
這個研究結論為美國經濟復甦增添了希望。即一個正萌芽的房地產復甦,可能在未來幾年內為經濟出現更廣泛加速增長做出實際的貢獻。此外它還解釋了為什麼在最近幾年激進貨幣政策下,雖然股市出現強勁反彈,但是整體經濟卻只表現出有限的復甦,而與股市的情況脫鉤。
1、新東方三大佬
《中國合夥人》的原型新東方教育集團則經歷過一段廣受公眾關注的混亂時期,由於新東方學生眾多,大眾知名度高,一有風吹草動都能引起學生好奇,例如廣受學生喜愛的名師羅永浩(現錘子ROM創始人),就曾經「帶頭造反」,對嗆俞敏洪,造成一時轟動。
新東方的真實故事遠比電影呈現得複雜、糾結許多,和君諮詢公司創始人王明夫在《高手過招》一書裡提及,最早新東方學校是個雜亂無章的大攤子,一塊大牌子底下擱著一群個體戶,儘管名師輩出,但學校老師如同地方諸侯割據、各自為政,有人把持了托福班和GRE、有人把持了雅思和GMAT,誰能多開班,就能多分錢,校方只管拆帳,其餘幾乎不管,導致老師們為了自身利益出發,互相擠兌攻擊,搶課程、搶學生,對新東方品牌產生了負面作用。
直到2000年俞敏洪找到王明夫,制訂出一套統一戰略,慢慢把權力重心從「地方諸侯」手上收回「中央」,對學校進行股份制改造。王明夫形容,當時各方利益難以平衡,俞敏洪安撫了這個又得罪了那個,最後核心團隊辭職的辭職、栽贓的栽贓、跳槽的跳槽、另起爐灶的另起爐灶,爭權奪利到了白熱化程度,連創始大佬間都氣氛火爆。
2、萬通六兄弟
萬通六兄弟在1991年創立海南農業高科技投資聯合開發總公司,此後六兄弟陸續離去,直到2003年王功權離開公司,剩下馮侖為止,歷時12年時間。
馮侖在《野蠻生長》中以「梁山模式」形容萬通六兄弟,「座有序、利無別」,股權利潤完全平分,如同梁山泊好漢在海南聚義,是水滸的現代翻版。結果商業合夥的關係中,兄弟情義往往凌駕了合夥關係。
商業關係終究是商業關係,必須回到商業經營的層次就事論事。王石第一次跟馮侖見面時,就預言六兄弟早晚要碰到利益衝突,馮侖當時不以為然,直到第一次拆夥前夕,六兄弟之間對於企業經營理念、決策、資源分配的意見衝突不斷,兄弟情義反而成為最難以跨越的一道障礙,「我住在保利大廈1401 房間,潘石屹住樓下,我們很痛苦地討論著,等待著,就像一家人哪個孩子都不敢先說分家,誰先說誰就大逆不道。」
據說,他們最大的分岐在於錢往哪兒投。馮侖說,全部是經營思想上的不同,你想往東我想往西,沒有利益上的紛爭。大家說不到一塊去,於是爭吵就不可避免。「大約有一年時間,我們一開會就吵,幾乎天天吵。」潘石屹說,吵到無法調和時,剩下的只有分手。
1994年秋天,萬通六雄在廣西西山開會,這次會議在萬通歷史上被稱為「分裂會議」。表面上的矛盾是馮侖和潘石屹而起,最簡單的說法是,當時的馮侖要干事,而管錢的潘石屹不給錢,矛盾就變得尖銳了。表現形式是這樣的,但背後的因素是價值觀的明顯衝突:馮侖生於古城西安,西安是古老的首都,封建禮儀傳統思想根深蒂固。陝西人多數很固執,是骨子裡的固執,對外人都很給面子,但內心卻異常執著,從不被別人所左右。然而,從人事的角度上來說,當企業做到一定的規模,大家都太能幹,而且個個都是老闆之才,這本身就會有問題。在這次會議上,幾個人吵了不下十幾次。王功權哭了,馮侖也哭了……無關利益,淚為情灑,就好像一場同甘共苦、坦誠相愛的婚姻,終要忍痛分別。
熟識新東方三大佬的人士說,三人因為有創業的革命情誼在,許多衝突是在一方覺得對方應該能理解、支持的情況下,發生了期待的落差,導致嚴重的失落感,使彼此間的衝突放大、更加難以收拾。
一次俞敏洪得知徐小平竟然帶領內部教師進行「革命」,反對他的新政,心中憤怒不解,直接讓人把徐小平的辦公室佔了;隔日徐小平上班一看,見到自己的辦公室裡坐著別人,幾乎說不出話來。但是在熟悉雙方的人士看來,徐小平也有私下為俞敏洪化解集體衝突的想法,並不是單純為了反對俞敏洪,「他們的事,反正說不清。」類似的衝突持續進行了四到五年,王強、徐小平以淡出新東方收場。
1995年,六雄正式分手,散夥基本上是按各人原來所分管的業務來分的。因為幾個合夥人既在萬通集團裡任職,又是各個分公司的經理。按照商業操作模式,5個合夥人平分了萬通65%的股權。潘石屹拿走了北京的那塊地,後來做了現代城,易小迪分得了深圳的分公司。
現在看來,以「水滸模式」起家的萬通,梁山眾好漢打下一定的江山後,分解是必然的。十年後,潘石屹總結說,這次裂變就像宇宙爆炸一樣,越變越小,最後終於裂成了碎片,變成了一個個獨立的個體。這一個個獨立體又不斷裂變,裂變最後的結果就有了從萬通分離出來的30多個做房地產的董事長和總經理,「萬通」也被稱為是房地產界的「黃埔軍校」。
3、聯想柳傳志和倪光南
1994年聯想集團創始元老倪光南狀告柳傳志事件尤其具有代表性。
倪光南是技術派,柳傳志是銷售派。柳傳志曾經在公司宣稱,「只要老倪說的都對,老倪是有效數字1,別的科技人員都是0,這些0只有跟著倪光南幹才能出成績。」柳傳志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倪光南在香港開發聯想286主板,事前,柳傳志再三叮囑負責生產的周曉蘭:「設計出來的主板一定要再三審查清楚,再去生產,批量生產後,再發現錯誤,損失就太大了。」倪光南等不得時間,強令周曉蘭投入批量生產,結果出了錯。周曉蘭和倪光南發生爭執。最後,柳傳志不得不出場,硬著心腸對周曉蘭吼:「和老倪發生的任何矛盾,都是你的不是。做這件事情,出了成績,是倪總的,有錯的話,你就得擔著。不行,將你調回北京。」最終,柳傳志將周曉蘭調回了北京。
但是,最終兩人對公司經營的理唸到了最後南轅北轍,聯想退出倪光南主導的漢卡市場,柳傳志並且否決了倪光南申請的大筆研發經費,倪光南在聯想的主要項目幾乎停擺。
兩人關係在公司成立的第10年崩潰,但是倪柳的關係千絲萬縷,很難善終;倪光南狀告柳傳志存在個人經濟問題,認為柳傳志在聯想的香港IPO項目中竊取國有資產,虛報資產負債表,幾乎到了恨不得把柳傳志送進監牢的程度。倪柳惡鬥持續多年,後來倪光南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承,1995到1996年是他人生最痛苦的階段,如果當時柳傳志不把他「踢出」聯想,他也可能會沉浸在負面的情緒裡,難以開展自己新的人生。
倪光南的這一著沒能讓柳傳志身陷囹圄,柳傳志後來卻真的把一度有聯想接班人氣勢的孫宏斌(現融創中國董事長)送進大牢。柳傳志向來不吝提拔年輕後進,現任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神州數碼董事局主席郭為都是在20多歲時獲得重用,成為單項業務的總經理。
孫宏斌也是在聯想內部快速獲得提升,然而外界認為孫竄紅太快,節制太少,讓聯想內部人士認為有動用公司內部資產接濟個人事業的企圖。柳傳志硬是以挪用公款13萬元的罪名將孫宏斌移送法辦,最終孫在否認犯罪的情形下獲判有期徒刑五年。兩人愛恨交織的師徒情分至此並未結束。當孫宏斌出獄後,柳傳志給了他第一筆資金創立順馳地產,東山再起。
4、真功夫蔡潘之爭
蔡達標、潘宇海,昔日攜手創業的兄弟,共同打造了全國餐飲連鎖企業 真功夫;他們,前者是真功夫的董事長,後者是真功夫的副董事長,但他們擁有同樣47%的股權;他們都不排斥真功夫的IPO上市計劃;但前者已身陷囹圄;後者欲藉機重掌公司大權。
自2006年蔡達標與潘宇海姐姐潘敏峰離婚後,蔡潘家族的矛盾便日漸升級。不過,一位真功夫子公司的高層稱,真正促使蔡潘翻臉的是蔡達標啟動的一系列「去家族化」改革。
在「去家族化」改革的進程中,真功夫多位中高層離職或被辭退,尤其是與潘宇海關係密切的原董事周明、華南區總經理易正偉等的離職,使潘宇海進一步被「架空」。
不過,初始股權結構的設置不合理也被認為是內鬥的根本根源。初始,真功夫曾由蔡達標、其妻弟潘宇海和一家蔡潘兩家共同擁有的公司「雙種子」共同持有。這樣平均分配的股權結構,對於投資人來說,並不是一個合適的結構,「如果兩方意見一致還好,不一致就很難辦」。
從2010年開始,兩方投資人以為看到瞭解決真功夫股權問題的曙光。在一系列事件之後,他們終於和兩大股東蔡達標、潘宇海達成協議,由投資人逐漸受讓潘宇海稀釋的股份,使得真功夫的股權結構「一股獨大」。
這個逐漸稀釋的過程得到了多方認可,「潘也表現得很有誠意」。投資人也出於對公司基本面的信任,願意增加持有股份。
但是由於真功夫性質上屬於中外合資企業,相關股權轉讓需要政府部門審批,這部分股權至今尚未交割完畢。
拆夥不成,便成內鬥。
內鬥讓真功夫IPO上市不得不延遲;與此同時,蔡潘的內鬥也在無形中重創了真功夫的品牌美譽度。
5、孫成綱孫成旗兄弟反目成仇
1993年3月,大學畢業分到山東萊蕪鐵礦的孫成綱迷上了股票。很快,他編制的程序在286微機上運行成功,這就是「神光預測系統」的雛形。經過幾次「幾乎賠進去全年工資」的挫折,1994年10月,孫成綱創立了山東神光諮詢公司的前身—神光工作室。當時,弟弟孫成旗師範畢業後在一個山區中學當老師,每月工資幾十塊錢。父母親對孫成綱說,你帶著兄弟,一起幹吧。孫成綱二話沒說,就把對證券業一竅不通的三弟孫成旗帶進了浮躁的股票市場。1996年註冊成立了山東神光鐘英證券諮詢公司。公司的股權結構為,孫成綱50%,孫成旗40%,董琳10%。資金全部由孫成綱墊支。
後來神光證券成為山東省第一批三個被授予經營權的證券公司之一,在國內也處於領先地位。孫成綱負責全局和技術,在台前拋頭露面,沖沖殺殺;弟弟孫成旗負責管理和業務,在後面穩穩的掌著舵。相互制約、相互提醒,大事小情,哥倆商量著來,配合相當默契。當企業走過初創期,累計資產達到2億人民幣的時候,兄弟之間卻出現了對企業經營理念的分歧,成綱堅持多元化發展與成旗對本行業做深做專的思路格格不入,兄弟間的矛盾不斷凸顯。直到由於弟弟與另一股東董琳結婚後,造成兄弟雙方所佔股權都是50%的時候,衝突終於全面爆發。
在嘗試了多種解決方案未果的情況下,後來弟弟逼宮,哥哥奪權,直至對簿公堂。最終,經法院調解,孫成旗及董琳將徹底退出。孫成綱收購他們夫妻所持50%股權從而百分之百控股神光,所有款項1320萬元在一個月之內付清。
有點評稱,在制定合約時,沒有對無形資產給予界定。這樣一間公司最核心的地頭力,是孫成綱手裡的證券市場分析工具,以及它作為公眾人物對市場的號召力。沒界定無形資產以至造成合作中嚴重的文化衝突。後來,當日常管理的重要性蓋過了市場拓展後,當弟弟掌握了更多的秘密信息,引發孫成旗對公司運營和收入形成新預期。觸發點是權力之爭而非權益之爭。
6、國美黃陳之爭
1996年陳曉一手創建上海永樂家電,2005年10月,陳曉率永樂在香港上市。國美電器於2006年併購永樂家電,此後陳曉擔任國美電器總裁。很多人把「黃陳之爭」看做創始人與職業經理人的鬥爭。
但有PE投資者提出:陳曉不是職業經理人,他是創始人!
陳曉創業十餘載,創始人的基因、性格、行事模式,已在他多年的企業掌舵生涯中留下了烙印,被國美併購之後,陳曉要從企業創始人轉身成為企業的管理執行者,這對其本身而言,就是一個極為艱難的挑戰。
被併購之後,陳曉的職位是CEO,按照現代公司治理的分工,CEO是代表管理層與董事會溝通和協調的角色,是企業的主要管理執行者,這個角色往往被認為是更多帶有「打工」的色彩。
在這位PE人士看來,國美併購永樂之後,黃光裕用陳曉為CEO,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這也注定陳曉一有機會,就會爭取自己可以在「相當於創始人」的位置上去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縱觀大多數企業併購的案例,尤其是實力差距不是太大的企業之間的併購,但凡被併購的企業的創始人,在新公司都是呆不長的,譬如此前分眾對聚眾、框架傳媒等的併購,聚眾的創始人虞峰(一度擔任分眾傳媒的副董事長)、框架傳媒的創始人譚智(一度擔任分眾傳媒的CEO),最終都陸續離開了分眾傳媒。
有分析稱,如果當初黃光裕任命陳曉為副董事長,而不是CEO,也不至於會給陳曉太大的想像機會。
創始人的氣質和內心願望很難使自身轉變成為職業經理人,但職業經理可以成為創始人。
7、牛根生與鄭俊懷:命運分野
當年在伊利,負責戰略指揮的是鄭俊懷,作為二把手的牛根生扮演著實戰家的角色。隨著牛根生屢建戰功,在員工中的威信越來越高,逐漸形成了對鄭俊懷功高蓋主的局面。
鄭俊懷的戰略思想是穩中求升,而牛根生的戰略思想卻是大膽挺進。鄭俊懷擔心,如果按照牛根生的思路發展,自己就會對伊利失控,這是他絕對不允許發生的。1998年,身為伊利生產經營副總裁的牛根生突然感覺到了不對勁,自己在伊利做了16年,最近在使用資源方面卻感到了某種不順暢,調動很小的一部分資金,也有眾多部門來掣肘。
牛根生找到鄭俊懷反映問題,第一次感到老大哥眼神裡傳遞出的陌生和不信任。
最後牛根生不明不白地以「外出學習」的名義離開了伊利。後來創辦蒙牛,從伊利跑過去幾百名員工。
鄭、牛兩人的命運走上了不同方向。2004年6月,鄭俊懷因曲線MBO被舉報「侵吞國有資產」,鄭有口難辯。在法庭之上,鄭俊懷稱:「所為一切均是為瞭解決管理層持股的來源問題,至今不明白我的行為已經犯法。」
2004年6月10日,就在鄭俊懷被舉報的同一個月,蒙牛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共募集資金13.74億港元,牛根生以1.35億美元的身價進入當年度《福布斯》的「中國富豪榜」。
8、陳可辛:遺憾至今的合夥生意
《中國合夥人》導演陳可辛也曾有合夥失敗的經歷。1990年代初,陳可辛和曾志偉等五個人做UFO電影公司。
陳可辛說,最初因為每一個人單獨的實力不夠,想要在電影圈裡面有話語權我們就要集結一班人一起做。當然中間也有一大堆問題,那些關於電影的問題更尖銳,更明顯。
在利益分配上,曾志偉是老大,雖然他不幹活,但因為他是精神領袖,他有話語權,利益分配一定是他拿大頭。電影就由陳可辛等幾個年輕人拍,賺了錢就平分,因為不平分擺不平。但是慢慢的,賺了錢平分的方式就開始不平衡了。
陳可辛說,當時UFO這個大範圍的合夥矛盾裡面,其實還有一個更小範圍合夥矛盾是陳可辛跟李志毅,UFO頭兩部賣座的戲都是陳可辛和他聯合導演的,聯合導演賺錢了怎麼分?這裡的利益分配就會有矛盾。
經歷過UFO之後,陳可辛後來跟另外2個朋友合夥,一開始就講清楚三個人怎麼分,但結果還是散了。直到他最後的公司,陳可辛把合夥方的股份用錢買回來了。
在 Perpetu 的幫助下,你可以選擇在社交網絡上發佈的遺言,也可以選擇在去世後自動下載社交網絡上的特定的照片,留言,Timeline 然後傳給特定的人。如果你願意花 15 美元每年或一次性付 100 美元,你也還可以處理你的 Linkedin,Gmail,Dropbox,Flicker,GitHub 上的「遺產」。
通過 Perpetu,人們可以選擇把哪些信息給哪些人管理。譬如,你可以將自己的與妻子間的合影,聊天記錄發給她,把和父母相關的信息發給父母,同時不發那些無意中有可能傷害到父母的話語。你甚至可以在 GitHub 上把自己的原本私密的項目開源,或是把自己 Linkedin 上的聯繫人發給同事。
同時,Perpetu 設有嚴格的審核程序來確保用戶真的去世然後來執行其在 Perpetu 上的「遺囑」。目前 Perpetu 主要是通過電話和郵件的聯繫來確認,Perpetu 表示未來會同一些政府合作,靠得到相應的法律文件(死亡證明)來確定。
Perpetu 的兩位創建者,Ryanne Lai 和 Andrea Livotto,都是 Startup Weekend Hong Kong 的組織者。Ryanne 在創立 Perpetu 之前是一位知識產權律師,而 Andrea 則瑞信(Credit Suisse) 工作。Perpetu 在創立之初便獲得 Hong Kong Cyberport 63 萬港元的投資,並且在上線的第一個月內獲得了 1000 個用戶。
不同於死亡這個沉重的話題,Perpetu將它的頁面設計得生動有趣。以生動活潑的漫畫來解釋 Perpetu 可以做的事,同時,又以相對暗淡的色彩作為基調來保持其嚴肅色彩,避免輕浮。不知道這樣的方式,是否能更讓接受 perpetu,讓它像設立遺囑一樣流行呢?
特斯拉創始人、“鋼鐵俠”Elon Musk周三警告人們,千萬不要低估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他打比方說,在未來,人工智能要滅絕人類,就像我們現在刪除垃圾郵件那麽簡單。
Musk是在《名利場》雜誌主辦的一次新興公司峰會上發表的這番講話。他告訴現場的Appen研究所CEO Walter Isaacson:“我覺得,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人工智能的發展到底會有多快。”
“它的發展速度比矽谷所有人認為的都要快得多。人們都還完全不明白……尤其是當其產生自我進化能力,出現一些超級人工智能,就會損害到人類的利益,從而產生非常糟糕的影響。”
Musk指出,如果屆時人工智能認為人類的存在阻礙了其功能和效率,那麽它可以像我們刪除垃圾郵件一樣,將人類抹去。這是它自我進化道路上最符合邏輯的做法。
他還提到,有些科幻電影就是展現的這一主題,比如《終結者》系列。
不過,Musk的這番話並沒有引起人們的害怕,包括Isaacson在內的聽眾都只是微微一笑。他們覺得Musk過於誇大了人工智能的負面影響。
除了特斯拉,素有“鋼鐵俠”之稱的Musk還是太空公司SpaceX和SolorCity的創始人。今年早些時候,Musk曾表示,自己投資矽谷的人工智能公司並非是為了盈利,而是追蹤其研究進展。(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