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財經焦點》郭台銘強勢入主亞太電信 東元團隊恐遭撤除

2014-06-12  TNM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豪氣進軍電信業,但面臨電信3雄早已瓜分天下,顯得有志難伸。5月底,他重砸116億元搶親亞太電信,擊退頂新魏家的台灣之星,拿下14.99%持股,終於扳回一城。

本刊調查,郭台銘目標是拿下亞太電信3成持股,還傳出要邱純枝等東元經營團隊打包走人。他近期將進入董事會並派人接董事長職務,預料會強勢主導亞太電信經營,並急催4G開台,以解國碁電信卡在華為設備案無法起步的困境。

上週,繼中華電信搶先4G開台後,遠傳與台灣大不甘落後,二大老闆徐旭東和蔡明興緊跟著宣佈開台,一時間,電信三雄在跑道上爭成一團。眼看對手已衝出百公尺遠,在電子代工業呼風喚雨的郭台銘,卻還在起跑線前綁鞋帶,心裡是又急又悶。

郭台銘小檔案

現職:鴻海集團總裁年齡:64歲學歷:中國海專出生:新北市板橋,父郭齡瑞、母初永真家庭:與亡妻林淑如育有1子郭守正(妻黃子容)、1女郭曉玲(夫曹斯傑);與妻曾馨瑩育有1女郭曉如、1子郭守善。

加碼亞太 爭主導

「代工業是『茅山道士』(指毛利三%到四%),老郭深知集團要持續成長,勢必得發展下個明星產業,雲端、通路和電信是他瞄準的新事業。」業內人士觀察。但郭台銘跨足電信業,卻因三雄早已各據山頭和法令限制,讓他陷入虎落平陽的窘境。所幸,上月底在與頂新魏家的二軍競賽中,郭台銘拿下一雙飛天跑鞋?亞太電信。由於亞太最快年底就可開台,比他自己的國碁連設備執照都沒有,進度快多了。本刊調查,為握有亞太電信主導權,郭台銘的目標是加碼持股到三成,以直接抗衡官股或其他股東。亞太電信原本的最大股東是交通部台鐵,經營團隊則由官股委託東元集團代管。五月底亞太高達一四四.一二億元的私募案,由鴻海旗下的國碁以一一六.五七億元強吃七○%,換算等於持有亞太電信一四.九九%持股。私募案另三○%將由鴻海所指定的國際級重量投資人入主,換算為五.○一%持股,郭台銘等同掌控二○%股權,此舉將使鴻海超越台鐵九.六七%持股,成為亞太電最大單一股東。國碁入主亞太后,二家公司將進一步合併。知情人士透露,接下來鴻海將再以換股方式換取亞太電信約一○%股權,以國碁電子目前淨值九.八元計算,換股比例應為國碁電子二.○四股換取一股亞太電信,至於國碁、亞太電合併基準日則定在二○一五年六月三十日。據與會人士表示,討論私募案那天,郭台銘親自帶隊坐鎮現場,不忘發表八屏一雲一網的雄心壯志藍圖,更重要的是,他開出每股二十元的好價格,十五分鐘簡報收服在場董事。反觀頂新魏家的台灣之星,所開條件並非外傳一股換一股,也不是一股十五元價碼,而是一個換股區間,令在場董事大失所望,幾乎一面倒支持鴻海。

撤換舊員 愛將上

「郭董下一步思考如何快速完成合併,用自有人馬貫徹意志。」業界人士說。據悉,郭台銘不排除對亞太電董事提條件,要求東元人馬最快第三季全面退出。二○○八年,亞太電由台鐵委任東元經營,所以東元總經理邱純枝兼任亞太電董事長,但東元在亞太電持股僅○.七六%。據瞭解,郭台銘可能派鴻海網通事業群的副總裁呂芳銘,接任亞太董事長,或另尋專業營運管理人才,總經理則在國碁電子總經理黃南仁和亞太電信總經理遲煥國二人擇一。「郭董對東元經營團隊不信任。」鴻海內部表示。去年4G執照競標後,有人向鐵路局、交通部檢舉,指亞太電信包括手機採購、客服委外、人力派遣及股東會紀念品,與辦公室承租等,都由東元集團旗下的東訊、東捷、東慧、摩斯漢堡與世正開發等關係企業承攬,有圖利之嫌。

併購整頓 有前例

雖然東元團隊對此圖利之說矢口否認,但郭台銘得知後,馬上指示下屬蒐集相關資料,「當時郭董對持股不到一%的東元,竟掌亞太電信經營,覺得不可思議。」內部人士指出。鴻海去年一月爆發採購貪汙案時,郭台銘大怒,甚至不惜家醜外揚,「就是要達成殺一儆百、確立風氣之效,因此對即將入主的亞太電信,也會採取同樣標準。」郭台銘一向以軍事化管理掛帥,講求效率與標準化,他強勢介入被併公司並非首遭。二○○六年,郭台銘併購全球第二大數位相機代工廠普立爾,成立光機電事業群,原普立爾董事長黃震智則成為鴻海光機電事業部門的總經理。爾後傳出黃震智不適應郭式管理,股票閉鎖期一到,他就賣股離開,原普立爾的核心幹部也紛紛走人。二○○九年,郭台銘斥資一六五○億元,主導群創光電併購奇美電子,合併後雖由原奇美電董事長廖錦祥任董事長,但公司重疊職位皆由群創人馬佔正缺,奇美幫佔副缺,後因二派股東不合,不到二年,廖錦祥宣佈辭職。因此,郭台銘半路殺出,後來居上拿下亞太電信,業界預期「鴻海接手後,想必也會有一番大整頓與練兵。」上週,鴻海才派出代表赴亞太電信進行實地查核(Due Diligence,DD),就是企業併購的前置作業,直入亞太電信瞭解經營與財務現況,業者指出:「郭台銘的確夠有魄力,先拿再說,但也凸顯他在電信大戰中不能缺亞太電信。」

亞太電信大事記

2000 力霸王又曾家族成立2007.1力霸案爆發,亞太電信遭王家掏空481億元。2008.1 官股力挺東元集團總經理邱純枝接任亞太董事長。2008.10KDDI放棄投資亞太電信。2009.10 亞太電信與德意志銀行和解,德銀訴訟案落幕。2009.10 中華電信入股案破局。2010.6邱純枝續任亞太董事長。2011.12 亞太電信正式登錄興櫃交易,進入公開資本市場。2013.8 亞太電信正式掛牌上市。2014.5亞太電信與鴻海簽訂合作意向書。

華為卡關 拚時程

然而,在科技業向來快、狠、準行事的郭台銘,跨入特許經營的電信業,卻碰了一鼻子的灰。他先是直槓中華電「裁判兼球員」,再嗆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不要用國安虛無縹緲的帽子來壓」,限制華為4G電信設備入台。眼看電信三雄風光4G開台,台灣之星也已拿到基地台設備執照,預計第三季跟進開台,國碁迄今卻因華為設備而卡關,執照遲未到手,開台時程遙遙無期。因此,面對媒體詢問,郭台銘僅回應:「這事(亞太電信)去問呂芳銘。」而後一語不發地離開現場,完全嗅不出新獵物入袋的興奮。同業打趣:「郭董鞭策亞太電信提前開台可能還比較實際。」這也是郭台銘亟欲全面掌控亞太電信的原因。亞太電信從二線電信商,一時間成為鴻海、頂新集團搶親對象,其實是一頁鹹魚翻身傳奇,而幕後功臣就是準備打包走人的邱純枝。二○○○年力霸集團創辦人、國民黨中常委王又曾和兒子、當時立法委員的王令麟發起籌組東森固網,股東包括台鐵與國內外三十多家製造業者、金融機構和專業創投公司。

郭台銘 電信坎坷路

2013.104G競標,外界看好鴻海拿C5「帝王段」,未料由中華電標得,郭台銘只拿A3、B3,同時痛批中華電「球員兼裁判」,主導固網市場。2013.11台灣之星入主威寶,鴻海痛失合作機會。2014.2 挖角台灣大總經理賴弦五未成。2014.4 前中華電信董事長呂學錦到任3個月閃辭。2014.4鴻海採購華為基地台,遭遇NCC技術性卡關,郭揚言出走不繳稅。2014.5.9 鴻海與台灣之星爭亞太電,最後鴻海以116億元聘金搶親成功。

官民矛盾 波折多

東森固網籌備期間,大賣股條「吸金」,從商界到政界、一般股民,許多人都成了東森固網的股東;二○○三年,東森固網接連改名為亞太寬頻、亞太固網;二○○六年爆發王又曾家族掏空案,力霸、東森旗下企業無一倖免,亞太固網也搖搖欲墜,造成四百八十一億元虧損。隔年,政府出面整頓亞太固網,引進新經營團隊,並改名為亞太電信,但官股、民股矛盾叢生,幾經波折,官股委任東元經營,二○○八年在交通部等官股支持下,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指派東元總經理邱純枝接任亞太董事長,開始進行財務重整。一九六一年次的邱純枝,台大商學院畢業、政大會研所碩士,在美國獲得密西根MBA碩士,曾任外商銀行及東元財務長,她到任後就是抓緊總稽核、財務及法務部門。邱純枝上任後,推出網內互打免費,靠著用戶打網外的收入,二○一○年營收就突破二百億元;接下來,邱純枝主導亞太電信減資五○%,同時推動亞太電信上市。亞太電信前財務長陳曉蘋回憶,邱純枝想盡辦法省錢,有次二人討論公司清潔費老半天,陳曉蘋不禁說:「這是(我們)二個歐巴桑在砍另一個歐巴桑的薪水。」可見當時財務有多吃緊。

手握頻寬 添籌碼

亞太電信在邱純枝進行財務重整後,二○一二年開始由虧轉盈,繳出年度每股稅後盈餘三.二五元的亮眼成績,邱純枝當時便宣告:「以後請叫我們(亞太電信)電信四雄。」去年八月 ,亞太電信上市,掛牌價為每股十二.三元,邱純枝的表現讓台鐵官股都豎起大拇指稱讚。而郭台銘拿下亞太后,等於在電信佈局再添籌碼,一方面掣肘台灣之星,另方面也在電信三雄競爭中,扮演微妙角色。國碁在4G競標取得上的A3頻段(七○○MHz)以及B3頻段(九○○MHz),頻寬一共二○MHz;亞太則是A1頻段(七○○MHz),頻寬一○MHz,二家合併後在低頻將擁有三○MHz,超過行動寬頻管理規則規定的二五MHz。這多出來的五MHz牽動台灣大與遠傳的競爭。台灣大董事長蔡明興在4G開台時挑明說:「七○○MHz才是未來主流,因為(信號)穿透性最好,傳輸速度快,是能用最少基地台,達到最大信號涵蓋,已準備與鴻海合作。」台灣大手中已有一五MHz 的A4頻段,若能再從國碁電子手中多買五MHz,總頻寬將上看三五MHz,壓過遠傳電信現有的三○MHz。

霸氣搶親 戰三雄

而遠傳電信董事長徐旭東在4G競標前夕,公然與郭台銘隔空交戰放話,以一句「他(郭台銘)以為很好賺嗎?」砲轟,但上週徐出席自家4G開台活動,已改口說:「謝謝他(郭台銘)很有勇氣,台灣需要這樣的人。」隨後授權遠傳總經理李彬遞交合作計畫書。業界人士觀察,遠傳低頻只拿下一○MHz的A2頻段,夾在亞太A1與國碁A3頻段間,若彼此換頻,遠傳和亞太的低頻都可延伸至一五MHz,和中華電、台灣大不相上下。郭台銘此次成功搶親亞太電信,展現其霸氣,但電信生力軍要搶下第四雄,甚至威脅到三雄,對呼風喚雨慣了的郭台銘,仍將是一大挑戰。

回應

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對本刊表示,東元已盡社會責任完成重整,集團持有亞太電信的持股成本是10元,接下來是否出脫持股,將尊重董事會決議。另外,針對亞太電信後續發展異動,鴻海表示,持股比重目標目前沒有討論,至於亞太電信人事變化,則交由董事會決定,經營階層有變化亦屬正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052

《時間管理的好習慣》亞太區天王分析師楊應超 機上十小時寫投資(140-144)

2014-06-23  TWM
 
 

 

二○一四年《機構投資人》雜誌票選結果近期出爐,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第一名分析師,又是楊應超。這位外資圈重量級分析師,一年中有一半的時間繞著地球跑,讓人好奇的是,搭機時,他都在做什麼?

撰文‧施禔盈

巴克萊銀行董事總經理楊應超,近期再度獲得權威《機構投資人》雜誌(Institutional Investor)票選為「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最佳分析師」;而這個光環,正是他一年當中,有一半時間繞著地球跑的辛勞與絕佳效率的最佳回報。

一年搭機里程數 可繞地球五圈早自一九九六年以來,這位超級分析師每年光是搭乘國泰航空所累積的里程數,就超過十二萬英里,足足可繞行地球約五圈之多。而至今他已經飛行了兩百萬英里,年年都是國泰航空公司的頂級鑽石卡會員;也因此,他購買的商務艙機票,有一半的時間會升等至頭等艙。

要成為頂尖分析師,不能只是飛得遠,更重要的是,飛得有效率。問楊應超面對這樣不斷飛行的日子,會不會很厭煩?他充滿熱情地回答:「不會!因為在飛機上可以完全不受打擾,工作起來效率最高。」事實上,二○○二年宏達電上市首日,一份驚豔外資圈的報告,正是楊應超在飛航途中所完成的。

「宏達電一開始的市場鎖定在歐洲,整個亞洲根本看不到相關產品,加上公司對第一支手機異常低調,公關窗口也是神祕不回應。後來聽說請宏達電代工手機的德國電信業者T-Mobile,將在宏達電上市前幾日在漢諾威展出這支手機,所以我立刻跳上飛機,從香港飛到德國漢諾威。」談起多年前的得意之作,楊應超依舊興致昂然。

找到T-Mobile的展出攤位,楊應超花了兩天的時間把玩這支新手機,也與展售人員聊天,瞭解客戶的反應。就這樣,從德國回到香港的航程上,楊應超以約十小時的時間,完成外資圈第一份宏達電評估報告。

這趟香港到德國的出差行,楊應超前後總共只花了四天的時間,兩天在機上度過,兩天看產品,回香港一下機,馬上打開手機,第一時間把在機上完成的報告傳至公司,及時在宏達電上市的同一天,將這份報告送達客戶手中。

報告中,他預測宏達電上市後將創造七根漲停板,結果宏達電股價不偏不倚地按照他的規畫路線行進,引起外資圈廣泛矚目,也再次證明他的重量級地位,而這次精采的戰役,正歸功於他有效利用搭機時間的管理力。

有趣的是,楊應超在飛機上不僅會善用時間,也會善用人脈。他提到,一次搭機前往中國出差時,剛好旁邊就坐一位研究中國電力的教授,而當時中國缺電嚴重,對於很多產業影響頗深,這位教授因此給了他很多寶貴訊息,包括下機後可以找哪個研究機構詢問,也提及中國關於電力的政策走向,讓他撰寫的報告展現多面向分析。

不託運行李 節省等候時間對於楊應超而言,出差像是打仗,因為他是一位永遠把第一名當目標的分析師,凡事分秒必爭。因此,對於經常需要飛行各地的他來說,如何好好利用「零碎時間」,成了他站上巔峰的武器。

楊應超說,只要整個出差是三至五天的短期行程,他就不會託運行李,以節省check-in和落地後等候提取行李的時間。「有時候一天要在歐洲跑三個國家,根本沒時間等行李。」來到機場劃位,楊應超繼續「斤斤計較」。他隨身攜帶飛機型號一覽表,什麼型號的飛機要挑什麼座位,他一清二楚。而他一定挑最靠近前面、且位於走道的位置,「這樣在飛機上可以方便做事情,一到目的地,又可以迅速下機,免於過海關排隊等待的時間。」進到機艙就座後,楊應超會立刻把手錶調成目的地時間,然後跟著目的地時間安排作息。例如,從香港飛歐洲的航線,通常是晚上十一點起飛,但香港的十一點是歐洲的白天,這時候他會選擇不休息,開始看文件、準備報告的資料,並且安排下機的時間表,包括與誰見面、要參加哪些會議。

「其實在飛機上工作,是滿舒服的狀態,沒有人打擾,也沒有電話要接,完全的獨處時間,可以靜下心來思考很多事情。」楊應超提到,很多靈感都是在飛機上竄流出來,因為平常生活緊張,在飛機上反而可以得到寂靜的力量。

帶防水隨身聽 游泳也聽新聞事實上,他所著的書||《改變的勇氣》,就有大半內容是在飛機上一字一句親筆撰寫的。完成一本近三百頁的著作,這對於連睡覺都嫌奢侈的外資首席分析師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楊應超就是能夠擠出時間,把一個小時當三個小時用。

如何做到?一個場景能刻畫說明。「上飛機後,有段時間是所有電子產品都須關機的狀態,這時我會拿出報紙開始閱讀。等到電子產品可以開始使用時,若精神狀態還不錯,就打開筆電寫報告,若感到疲累,則打開手持裝置,選一本有聲書,邊聽邊養神。」日常生活中,楊應超搶時間的能力一樣讓人望塵莫及。就連從事最喜愛的游泳運動,他同樣不讓時間輕易流洩,他會帶防水的隨身聽下水,邊運動邊聽新聞。楊應超的好友、媒體人陳文茜就打趣說,楊應超是個除了工作之外沒有人生的人,不會生活、不會花錢,每天只會認真工作,但也因此造就他今天在外資圈Top 1的地位。

說起楊應超吸收資訊的「量」,一般人難以想像,他每天必看七份報紙,包括中文的《工商時報》、《經濟日報》、《電子時報》、《蘋果日報》,以及英文的《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和香港在地的《南華早報》。通常這些報紙都在上午開七點晨會前,就被他閱覽一遍,能夠在一般人還睡眼惺忪時,就把當天重點新聞全數吸收的他,是因為他瞭解自己是清晨無敵的人,天天四點起床,讓「效率時段」充分發揮功能。

在資訊的吸收上,楊應超有一個祕密武器是Podcast(播客,該軟體可自動下載新內容),CNN每小時的新聞、ABC、NBC及CBS的每日新聞,都會一併下載至手持裝置;不僅掌握國際新聞,還要追蹤台灣幾個新聞性談話節目,包括《新聞面對面》、《新聞追追追》、《文茜世界週報》……都是他必下載的節目,「我看的台灣新聞節目,不會比住在台灣的人少。」家在香港的楊應超認真地說。

利用科技將所有資訊自動下載後,楊應超不會在平常工作時間閱聽,但是只要一上飛機,或在移動時的等待時間,他馬上就會戴上耳機,開始讓腦袋「充電」。「對我們來說,資訊量永遠嫌不夠,而時間比金錢還寶貴,『空檔』沒理由放過。」至於面對大量的書報雜誌,楊應超的應對方法是:訂閱電子版。採訪過程中,他拿出平板電腦,點進雜誌專區,所有大家想得到的雜誌一應俱全,而且都是當期最新資訊,「最簡單的過濾法是,看封面,只要有科技老闆的臉出現,例如郭台銘、林百里等,就一定要點進去看,其餘則是快速瀏覽目錄。」分輕重緩急 才能點「時」成金另外,在他的一支iPhone手機裡,則存有上百本的原文有聲書籍,「我大概每個月都要買一、兩本書,十多年來的習慣,累積的量便很可觀。」特別的是,同一本書,楊應超經常會花三倍的價錢把紙本、電子版及有聲書一併購入,目的是因應不同場合,選擇最適合的工具形式充電,最終就是希望在任何時刻、任何場所,都可以不間斷吸收與學習。

即使絕不浪費時間,楊應超還是永遠有做不完的事,所以對於時間管理,他採行八○╱二○法則,「分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他傚法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顧問建議的作法,每天早上把當天要做的事寫在一張紙上,再把最重要的標上第一,然後第二、第三這樣下去,只要每天照順序做,即使無法把所有事做完,至少最重要的已解決。永遠抓重點,平日是這樣,飛行時也是如此,這是楊應超點「時」成金的能耐。

楊應超

出生:1967年

現職:巴克萊銀行董事總經理暨亞太區下游硬體科技首席分析師經歷:花旗環球董事總經理、瑞士信貸亞太區科技硬體研究部首席分析師學歷:美國普渡大學電機工程碩士、芝加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哥倫比亞大學電機工程博士班5個招數+3C不離身,

楊應超高效利用時間

1.拍照建檔

例如有關鴻海的重要報導,利用手機的相機功能拍下來,歸檔在平板電腦的資料夾。

2.自動下載

利用科技自動下載最新新聞及當期雜誌,讓資訊零時差,不論通勤或運動都會戴耳機聆聽。

3.細排行程

運動、睡覺、和太太或小孩吃飯都要排時程,如果不安排,時間就會浪費於無形。

4.清晨無敵

每日清晨4點起床,上午7點開晨會前已做完運動、消化來自歐美客戶的1、200封e-mail、看完7份報紙,好整以暇應付當天工作。

5.只用簡訊

不接電話只接發簡訊,因為一通來自客戶的電話,東拉西扯可能耗費掉一小時,務必避開無效率的工作形式。

這 3本書,楊應超讀超過10遍楊應超即使天天與時間賽跑,但每天晚上必定空出30分鐘聽有聲書,而他最常閱讀勵志叢書,許多書甚至聽、讀達10多遍。以下3本就是他一讀再讀的好書。

《喚醒心中的巨人》(Awaken The Giant Within) 作者:安東尼.羅賓心得:潛意識控制著我們的生活,如果能對自己的心靈與感情控制自如,將可以完成任何事情,創造出想要的生活。

《祕密》(The Secret)作者:朗達.拜恩心得:人最大的問題,往往是逃避,而不是問題本身!這本書說明:要改變你的狀況,首先必須改變你的想法。

《人性的弱點》(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作者:戴爾.卡內基心得:這是大師卡內基的思想精華,深刻剖析人性弱點,從中能學習如何用尊重、理解與真誠來提高語言溝通能力並增強自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66

商務部反駁中美“暗戰”論:亞太自貿區獲APEC成員一致支持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254

針對日前傳出的美國施壓致亞太自貿區談判無緣APEC一事,中國商務部部長助理王受文在北京回應,建設亞太自貿區是APEC 21個成員的一致願景,並得到了所有成員的一致支持。

其具體提到:

亞太自貿區不是中國提出來的,這是APEC二十一個成員的共識,一致的願景,要建成亞太自貿區。我現在告訴你的是,在建設亞太自貿區方面,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得到了,可以說是所有成員的一致支持,那麽當然,具體的有一些內容,大家還在討論之中。但是我有信心,亞太自貿區的一些內容的這些方面大家的不同意見,都能夠得到很好的處理,所以我覺得也不存在你剛才所提到的,組織或者有沖突之類的事,建設亞太自貿區是APEC二十一個成員共同的願望和一致的意見。

華爾街日報此前曾報道,美國力阻中國啟動亞太自貿區談判。

據談判代表稱,在美國的壓力下,中國已經從擬於會議結束時發表的APEC公報草案中刪掉了兩個條款。公報將不再提議對FTAAP進行“可行性研究”(這是啟動談判的術語),也不會提及建成該貿易區的目標日期。中國此前設定的目標日期在2025年。

雙方的貿易談判有時很激烈。據三位熟悉討論情況的官員表示,在8月份北京舉行的談判會議上,一位美方代表表示,美國貿易部長已非常明確地指出,美國不會同意使用可能暗示FTAAP談判啟動的措辭。不過,中國仍然在爭取相關準備。

APEC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將於11月10日至11日於北京舉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710

APEC料將啟動亞太自貿區研究 中美達成一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415

據路透報道,亞太經合組織(APEC)秘書處執行主任博拉爾德稱,在下周的北京APEC會議上,領導人將同意啟動對中國支持成立的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的可行性研究。

此前華爾街日報報道稱,美國試圖阻止中國利用APEC峰會推動對成立亞太自貿區進行可行性研究。

據談判代表稱,在美國的壓力下,中國已經從擬於會議結束時發表的APEC公報草案中刪掉了兩個條款。公報將不再提議對FTAAP進行“可行性研究”(這是啟動談判的術語),也不會提及建成該貿易區的目標日期。中國此前設定的目標日期在2025年。

但在路透最新的報道中,博拉爾德提到,進行研究的可能性一直存在,對此已達成一致,但這不是磋商的開始,開展研究的計劃是重大成果。

商務部在11月4日也表態,亞太自貿區獲APEC成員一致支持。

目前中美兩國支持不同的地區自貿協定,中國在APEC推動成立亞太自貿區,而美國支持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PP),後者不包括中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275

以史為鑒,亞太邁入習時代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681

本帖最後由 三杯茶 於 2014-11-11 09:13 編輯

以史為鑒,亞太邁入習時代
作者:徐彪


最近一段時間,APEC會議成為毫無爭議的關註焦點,會議主題定為“亞太新願景:創新、互聯、融合、繁榮”。會議開幕後,大家對區域合作的討論逐漸升溫,甚至一度聽到“馬歇爾計劃”這種極富煽動性的描述。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腦子里一定充滿了疑問:互聯互通究竟是怎麽回事?一帶一路意味著什麽?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和一帶一路啥關系?從中國夢到亞太夢,咱們究竟想做什麽?


足夠了解情況的人,看習大大講話就好,答案都在系列講話里擺著呢。

11月8日,習近平主席發表《聯通引領發展 夥伴聚焦合作》主題演講,一天後,習近平主席發表《謀求持久發展共築亞太夢想》,系統闡述了亞太一體化和互聯互通這兩大命題。


對情況及來龍去脈了解不夠的,咱們就繞個大圈,從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資本主義發展史開始聊起,喝一杯清茶,聽俺慢慢道來。

資本主義從它誕生的第一天開始,就貼著善於創造經濟奇跡的標簽。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里說:“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這句話,可以改頭換面套用到中國:引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社會主義中國,在不到35年的時間里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每個人,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就在成長和變化,資本主義也不例外。熊彼特認為,資本主義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性的毀滅過程”,一方面它的發展導致了繁榮與蕭條的交替,改造了現存的產業結構;另一方面,這種由不斷創新而引起經濟增長的結果,卻不可避免地使它本身陷入困境,走向沒落[1];事實上,資本主義在它過往兩百多年生命里,歷經無數次內戰外亂,不斷以版本升級的方式在成長和蛻變。



美國,無疑是其中的典型。

對此,王健曾經有段很經典的論述:“一般而言,本國儲蓄不足會導致貿易逆差,如果沒有足夠的外資流入就必須動用外匯儲備,如果外匯儲備告罄就必須限制進口,強制實行貿易平衡。但對於擁有國際貨幣地位的國家來說卻並非如此,因為從理論上講,只要世界各國接受本國貨幣作為交換和儲備貨幣,即便是本國的凈儲蓄為負值,只要在全球範圍內儲蓄是穩定和增長的,就可以通過增發貨幣來滿足進口需求,而不會由於本國過度發行貨幣而引發本國乃至全球範圍內的通貨膨脹,實際是利用本國硬通貨的國際地位,向接受這些貨幣的國家征收“鑄幣稅”。在此條件下,必然是利用國際收支經常項下的逆差向世界輸出貨幣,購買本國所需要的商品。在美國,雖然90年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長達10年的高增長,但國民總儲蓄率卻從1990年的19%下降到1997年的16%。從居民儲蓄率看,1990年為6·8%,1995年已降到3·8%,1999年竟降到-1%。在此期間,貿易逆差也從1990年1200億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4500億美元。在這一期間,由於美元的強勢沈重打擊了本國的制造業,進口消費品幾乎占到本國居民全部消費的40%,而自1995年以來,美國每年所吸納的世界凈儲蓄份額平均在三分之二以上,最高的1999年竟達72%!” [2]



你看,以動蕩的70年代為分水嶺(親,還記得第四次中東戰爭麽?),最初以實物商品生產和銷售為主的盈利模式,發展到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為核心的盈利模式。其最主要表征就是國際貨幣體系的變更,在實物商品生產和銷售為主的時代里,國際匯率制度只是國家對外貿易的附著品,需要一個穩定的匯率環境,所以才會有相對固定的匯率制度安排(布雷頓森林體制是集大成者)。在以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為核心利益的時代里,實物商品制造國需要盯住式的匯率制度安排(這也是過去三十年人民幣盯住美元的根本原因),但對於主導全球金融秩序的核心國家而言,固定匯率制度和官定利率制度無疑是不利於大規模國際資本流動及擇機獲利的,所以呢,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在歐美的聯手推動下,逐漸成為主流模式。



從商品制造階段到儲備貨幣階段,我們看到一條清晰的升級路徑。好了,問題來了,如何才能實現這種轉變呢?或者說,人家為啥要你把你家央行印出來的鈔票當成儲備貨幣呢?

答案就在你能影響和控制多大規模的經濟區域。



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大國際儲備貨幣,建立在戰後大規模重建計劃(包括馬歇爾計劃)的基礎上,歐洲和日本經濟區成為美元的最堅定支持者;

歐元成為全球第二大國際儲備貨幣,建立在歐洲一體化的基礎上,整個歐洲區都是歐元的最大支持者,法國和德國傳統的從屬國們也鼎力支持;

日元成為全球前四大國際儲備貨幣,建立在70-80年代“亞洲經濟圈”的基礎上。甚至可以設想,倘若“雁行模式”的“亞洲經濟圈”順利誕生並成為全球第三大一體化區域的話,日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占比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僅為區區個位數;



為何各國都在不約而同地采取區域一體化作為增加影響力和控制力的路徑呢?

答案可以套用克強總理喜歡說的那句話:這是既利當前,更利長遠的措施。一方面,這是老路走下去的辦法,區域一體化有利於拓展出口市場和原材料來源;另一方面,這是新路走起來的措施,區域一體化到最後,一定是貨幣和金融一體化。

回顧歷史是為了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中國,確切的說,是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中國當前所處的位置:對於尚處於初級階段,以實物商品制造和銷售為主要盈利模式的中國經濟體而言,市場才是生命線,當然,如果可以向上攀登成為全球儲備貨幣的話,我們也舉雙手歡迎。



從走老路的角度(獲取實物商品制造帶來的利潤)看,過去幾年數據告訴我們,中國外部市場環境,不容樂觀。

以歐美為例,主要發達國家過去兩年經濟明顯複蘇:

                             

但是,看起來,中國的出口一直沒有起色,考慮到出口數據可能存在水分,比如出口騙退稅的啊,比如各地為完成GDP目標註水出口的啊,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廣交會的數據可能更加真實一些。而廣交會成交金額告訴我們,2011年以來,出口增速就陷入負增長的泥潭。

所以呢,從走老路的角度看(賺取實物商品制造帶來的利潤),對中國經濟體而言,只要你還想維持一個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如何開拓外部的基礎資源及市場,就是迫在眉睫的問題。解決之道,應該就在區域經濟一體化。



從走新路的角度來看(謀求獲取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人民幣國際支付全球貨幣排名最能說明問題。算起來,我們已經連續9個月止步於第七名。更悲催的是,中間某個月一度回落至第八位。要知道,從2011年以來,人民幣國際化快速推進,最長一次裹足不前,也不過4-5個月而已。

所以呢,從走新路的角度看(人民幣國際化,謀求國際儲備貨幣地位),對中國經濟體而言,只要你還想維持一個較快的對外推進速度,如何開拓自己的經濟後花園,獲取一個穩定的後方,就是迫在眉睫的問題。解決之道,依然在區域經濟一體化。



日本上世紀70年代的經驗告訴我們,天上不會掉餡餅,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也是古人說的那句話: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到蘋果園里摘蘋果的時候,第一輪摘掉的必然是低垂且成熟的果實。等到容易采摘的果實被摘完,輪到那些長的高你手夠不到的果實,這時候,就需要梯子。幾乎所有國家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從輕輕松松就把出口的錢給賺了,到費心費力到出口的錢給賺了。以日本為例,經歷了高速增長的60年代(年均GDP增速高達10.55%),進入70年代,初步完成工業化之後,日本經濟進入中速區間(年均GDP增速5.2%)。內需減弱的時候,日本朦朦朧朧地意識到,必須開拓外需和原材料市場,於是大規模的經濟援助應運而生:

1970年,年度對外“經濟援助”11.52億美元;

1973年,三年翻倍,年度對外經濟援助超過20億美元;

1978年,五年再翻倍,年度對外經濟援助超過40億美元;[3]



這些錢被拿來幹嘛了呢?開路,確切的說是打開亞洲國家大門的買路錢。舉例而言,1970年,日本政府的雙邊“發展援助”近98.3%集中在亞洲。到1979年的時候,日本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發展援助”國,僅次於美國、法國和聯邦德國(那時候柏林墻還沒倒下咧)。



你必須承認,通過國家經濟援助打開大門的方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國家隊的作用在於攻堅克難,潮水般的私人資本才是開疆拓土的主力軍。70年代末,一個關鍵性標誌出現:私人資本長期輸出從1978年開始第一次超過了國家資本,占比跨越50%紅線。短短八年後,當1986年來臨的時候,日本私人資本輸出占比已然高達97.6%。



私人資本為啥這麽積極呢?還是為了市場。日本刊物《東洋經濟》1987年7月1日刊文統計:日本國外當地法人的調查顯示,投資的目的是擴大第三國市場銷路的動機占比最高,達48%。



從打開銷路這個初衷開始,幹著幹著,日本政府忽然發現,從經濟上統治亞洲已經逐漸成為可能。尤其是經歷了80年代大規模私人資本輸出之後,日系產業資本已經深深地滲入到亞洲各國的經濟血脈中去。於是,“雁行模式”被提出來,日本人開始憧憬“東亞經濟圈”的美好藍圖。



所謂雁行模式,說白了,就是把日本出面整合亞洲各國的產業分工,已經成為落後過剩產能(不再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轉移到“亞洲四小龍”,等四小龍成熟後,再轉移至東盟諸國(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亞洲國家被人為分成等級鮮明的三類國家:

雁頭,技術密集與高附加值產業:日本

雁身,資本密集產業:四小龍

雁尾,勞動密集產業:東盟諸國



當我深更半夜碼字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不禁產生出一種對宿命的敬畏感。或許,真有所謂國運的東西。倘若沒有1985年的廣場協議,日本就不會選擇飲鴆止渴式地吹起房地產泡沫;倘若沒有1992年地產泡沫破滅,日本倡導的“東亞經濟圈”或許早已成為現實,而在東亞經濟圈的框架里,中國永遠不可能獲得大規模產業轉移的機會,進而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需要感謝美國。因為,沒有美國,不會有92日本泡沫破滅和97金融風暴,也就不會有中國加入WTO成為世界工廠,更不會有今天的盛世。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需要警惕美國。因為,今天的中國,正在重蹈30年前日本的覆轍。30年前,當日本人經過十年準備,決心出手整合亞洲經濟版圖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它會成為被打壓的對象。因為,全球儲備貨幣王座上的那位,不會認為你僅僅想把老路(賺取實物商品制造利潤)走好,而是認為你在奔走相告積極走新路(謀求國際儲備貨幣份額)。而我們都知道,全球儲備貨幣份額,從來都是零和博弈。你每多拿走一個百分點,都意味著有人要讓出百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無論“一路一帶”還是“亞太經濟一體化”都很重要。他們共同構成一個宏偉的藍圖,我們設想從亞洲出發打造一條橫跨亞歐的經濟新版圖。但是,古人教導我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小的時候母親也告訴我們飯要一口一口吃,才不會噎著。

而這個“足下”和“第一口”,恰好對應著三個區域一體化:



東北角:中日韓朝俄對應的東北亞一體化,從中韓自由貿易協定開始突破。事實上,今年7月份,習大大打破外交慣例出訪韓國,其中很重要一個任務就是為了中韓自由貿易協定。APEC會議期間,中韓官員沒日沒夜商討相關細節,11月10日習近平主席和韓國總統樸謹惠舉行首腦會談,如果順利的話,雙方有望宣布談判成功。中韓自貿協定只是一個支點,從這個支點出發,我們可以撬開東北亞一體化的大局面(提示一下,以運貨的港口和運人的油輪線路為代表的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受益類公司或有機會)。




南邊: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基礎上,重點建設中巴走廊、孟中印走廊、中新走廊。




西邊:重點落在在中國-中亞區域一體化上,涉及國家主要包括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吉爾吉斯斯坦。打好基礎後,再徐圖新歐亞大陸橋和中伊土走廊。

有了目標區域,如何發力呢?很簡單,三步走:

第一步,要想富,先修路。“路”泛指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交通電力通信)先行,沒錢怎麽辦?亞投行給你貸款(法定資本1000億美元,中國擬出資一半),考慮到亞投行畢竟是多邊機構,人多嘴雜意見紛繁難免怎麽辦?咱們再拿出400億美元來,搞一個絲綢之路基金。外匯儲備放在手里只能買美國國債,還不如拿出一小部分來紮紮實實推動區域一體化,認為這種做法是敗家子的,請自覺參閱前文日本當年做法。





受益標的:港口類上市公司、建築工程類上市公司、電力建設類上市公司、鐵路設備生產商、電力設備生產商、電信設備生產商、電信設施工程企業。

第二步,修好路,開工廠。大規模產能轉移的過程中,優先受益的一定是過剩產能產能行業,其次受益的是已經逐漸喪失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果未來不斷收緊環保標準和執法力度,汙染密集型企業也會加入產業轉移的大軍。





受益標的:鋼鐵、水泥、電解鋁、船舶、光伏、紡織服裝等輕工業、部分化工;

第三步,金融企業大規模對外擴張,中資銀行、券商、信托和保險的旗幟飄揚在幾大區域。



受益標的:券商、銀行、保險、信托;(來自華泰策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628

以史為鑑,亞太邁入習時代 分析師徐彪

來源: http://xueqiu.com/3940429450/32891026

最近一段時間,APEC會議成為毫無爭議的關註焦點,會議主題定為“亞太新願景:創新、互聯、融合、繁榮”。會議開幕後,大家對區域合作的討論逐漸升溫,甚至一度聽到“馬歇爾計劃”這種極富煽動性的描述。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腦子里一定充滿了疑問:互聯互通究竟是怎麽回事?一帶一路意味著什麽?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和一帶一路啥關系?從中國夢到亞太夢,咱們究竟想做什麽?

足夠了解情況的人,看習大大講話就好,答案都在系列講話里擺著呢。

11月8日,習近平主席發表《聯通引領發展 夥伴聚焦合作》主題演講,一天後,習近平主席發表《謀求持久發展共築亞太夢想》,系統闡述了亞太一體化和互聯互通這兩大命題。

對情況及來龍去脈了解不夠的,咱們就繞個大圈,從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資本主義發展史開始聊起,喝一杯清茶,聽俺慢慢道來。

資本主義從它誕生的第一天開始,就貼著善於創造經濟奇跡的標簽。馬克思在《***宣言》里說:“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這句話,可以改頭換面套用到中國:引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社會主義中國,在不到35年的時間里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每個人,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就在成長和變化,資本主義也不例外。熊彼特認為,資本主義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性的毀滅過程”,一方面它的發展導致了繁榮與蕭條的交替,改造了現存的產業結構;另一方面,這種由不斷創新而引起經濟增長的結果,卻不可避免地使它本身陷入困境,走向沒落[1];事實上,資本主義在它過往兩百多年生命里,歷經無數次內戰外亂,不斷以版本升級的方式在成長和蛻變。

美國,無疑是其中的典型。

對此,王健曾經有段很經典的論述:“一般而言,本國儲蓄不足會導致貿易逆差,如果沒有足夠的外資流入就必須動用外匯儲備,如果外匯儲備告罄就必須限制進口,強制實行貿易平衡。但對於擁有國際貨幣地位的國家來說卻並非如此,因為從理論上講,只要世界各國接受本國貨幣作為交換和儲備貨幣,即便是本國的凈儲蓄為負值,只要在全球範圍內儲蓄是穩定和增長的,就可以通過增發貨幣來滿足進口需求,而不會由於本國過度發行貨幣而引發本國乃至全球範圍內的通貨膨脹,實際是利用本國硬通貨的國際地位,向接受這些貨幣的國家征收“鑄幣稅”。在此條件下,必然是利用國際收支經常項下的逆差向世界輸出貨幣,購買本國所需要的商品。在美國,雖然90年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長達10年的高增長,但國民總儲蓄率卻從1990年的19%下降到1997年的16%。從居民儲蓄率看,1990年為6·8%,1995年已降到3·8%,1999年竟降到-1%。在此期間,貿易逆差也從1990年1200億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4500億美元。在這一期間,由於美元的強勢沈重打擊了本國的制造業,進口消費品幾乎占到本國居民全部消費的40%,而自1995年以來,美國每年所吸納的世界凈儲蓄份額平均在三分之二以上,最高的1999年竟達72%!”[2]

你看,以動蕩的70年代為分水嶺(親,還記得第四次中東戰爭麽?),最初以實物商品生產和銷售為主的盈利模式,發展到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為核心的盈利模式。其最主要表征就是國際貨幣體系的變更,在實物商品生產和銷售為主的時代里,國際匯率制度只是國家對外貿易的附著品,需要一個穩定的匯率環境,所以才會有相對固定的匯率制度安排(布雷頓森林體制是集大成者)。在以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為核心利益的時代里,實物商品制造國需要盯住式的匯率制度安排(這也是過去三十年人民幣盯住美元的根本原因),但對於主導全球金融秩序的核心國家而言,固定匯率制度和官定利率制度無疑是不利於大規模國際資本流動及擇機獲利的,所以呢,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在歐美的聯手推動下,逐漸成為主流模式。

從商品制造階段到儲備貨幣階段,我們看到一條清晰的升級路徑。好了,問題來了,如何才能實現這種轉變呢?或者說,人家為啥要你把你家央行印出來的鈔票當成儲備貨幣呢?

答案就在你能影響和控制多大規模的經濟區域。

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大國際儲備貨幣,建立在戰後大規模重建計劃(包括馬歇爾計劃)的基礎上,歐洲和日本經濟區成為美元的最堅定支持者;

歐元成為全球第二大國際儲備貨幣,建立在歐洲一體化的基礎上,整個歐洲區都是歐元的最大支持者,法國和德國傳統的從屬國們也鼎力支持;

日元成為全球前四大國際儲備貨幣,建立在70-80年代“亞洲經濟圈”的基礎上。甚至可以設想,倘若“雁行模式”的“亞洲經濟圈”順利誕生並成為全球第三大一體化區域的話,日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占比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僅為區區個位數;

為何各國都在不約而同地采取區域一體化作為增加影響力和控制力的路徑呢?

答案可以套用克強總理喜歡說的那句話:這是既利當前,更利長遠的措施。一方面,這是老路走下去的辦法,區域一體化有利於拓展出口市場和原材料來源;另一方面,這是新路走起來的措施,區域一體化到最後,一定是貨幣和金融一體化。

回顧歷史是為了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中國,確切的說,是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中國當前所處的位置:對於尚處於初級階段,以實物商品制造和銷售為主要盈利模式的中國經濟體而言,市場才是生命線,當然,如果可以向上攀登成為全球儲備貨幣的話,我們也舉雙手歡迎。

從走老路的角度(獲取實物商品制造帶來的利潤)看,過去幾年數據告訴我們,中國外部市場環境,不容樂觀。

以歐美為例,主要發達國家過去兩年經濟明顯複蘇:



但是,看起來,中國的出口一直沒有起色,考慮到出口數據可能存在水分,比如出口騙退稅的啊,比如各地為完成GDP目標註水出口的啊,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廣交會的數據可能更加真實一些。而廣交會成交金額告訴我們,2011年以來,出口增速就陷入負增長的泥潭。

所以呢,從走老路的角度看(賺取實物商品制造帶來的利潤),對中國經濟體而言,只要你還想維持一個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如何開拓外部的基礎資源及市場,就是迫在眉睫的問題。解決之道,應該就在區域經濟一體化。

從走新路的角度來看(謀求獲取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人民幣國際支付全球貨幣排名最能說明問題。算起來,我們已經連續9個月止步於第七名。更悲催的是,中間某個月一度回落至第八位。要知道,從2011年以來,人民幣國際化快速推進,最長一次裹足不前,也不過4-5個月而已。



所以呢,從走新路的角度看(人民幣國際化,謀求國際儲備貨幣地位),對中國經濟體而言,只要你還想維持一個較快的對外推進速度,如何開拓自己的經濟後花園,獲取一個穩定的後方,就是迫在眉睫的問題。解決之道,依然在區域經濟一體化。

日本上世紀70年代的經驗告訴我們,天上不會掉餡餅,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也是古人說的那句話: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到蘋果園里摘蘋果的時候,第一輪摘掉的必然是低垂且成熟的果實。等到容易采摘的果實被摘完,輪到那些長的高你手夠不到的果實,這時候,就需要梯子。幾乎所有國家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從輕輕松松就把出口的錢給賺了,到費心費力到出口的錢給賺了。以日本為例,經歷了高速增長的60年代(年均GDP增速高達10.55%),進入70年代,初步完成工業化之後,日本經濟進入中速區間(年均GDP增速5.2%)。內需減弱的時候,日本朦朦朧朧地意識到,必須開拓外需和原材料市場,於是大規模的經濟援助應運而生:

1970年,年度對外“經濟援助”11.52億美元;

1973年,三年翻倍,年度對外經濟援助超過20億美元;

1978年,五年再翻倍,年度對外經濟援助超過40億美元;[3]

這些錢被拿來幹嘛了呢?開路,確切的說是打開亞洲國家大門的買路錢。舉例而言,1970年,日本政府的雙邊“發展援助”近98.3%集中在亞洲。到1979年的時候,日本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發展援助”國,僅次於美國、法國和聯邦德國(那時候柏林墻還沒倒下咧)。

你必須承認,通過國家經濟援助打開大門的方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國家隊的作用在於攻堅克難,潮水般的私人資本才是開疆拓土的主力軍。70年代末,一個關鍵性標誌出現:私人資本長期輸出從1978年開始第一次超過了國家資本,占比跨越50%紅線。短短八年後,當1986年來臨的時候,日本私人資本輸出占比已然高達97.6%。

私人資本為啥這麽積極呢?還是為了市場。日本刊物《東洋經濟》1987年7月1日刊文統計:日本國外當地法人的調查顯示,投資的目的是擴大第三國市場銷路的動機占比最高,達48%。

從打開銷路這個初衷開始,幹著幹著,日本政府忽然發現,從經濟上統治亞洲已經逐漸成為可能。尤其是經歷了80年代大規模私人資本輸出之後,日系產業資本已經深深地滲入到亞洲各國的經濟血脈中去。於是,“雁行模式”被提出來,日本人開始憧憬“東亞經濟圈”的美好藍圖。

所謂雁行模式,說白了,就是把日本出面整合亞洲各國的產業分工,已經成為落後過剩產能(不再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轉移到“亞洲四小龍”,等四小龍成熟後,再轉移至東盟諸國(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亞洲國家被人為分成等級鮮明的三類國家:

雁頭,技術密集與高附加值產業:日本

雁身,資本密集產業:四小龍

雁尾,勞動密集產業:東盟諸國

當我深更半夜碼字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不禁產生出一種對宿命的敬畏感。或許,真有所謂國運的東西。倘若沒有1985年的廣場協議,日本就不會選擇飲鴆止渴式地吹起房地產泡沫;倘若沒有1992年地產泡沫破滅,日本倡導的“東亞經濟圈”或許早已成為現實,而在東亞經濟圈的框架里,中國永遠不可能獲得大規模產業轉移的機會,進而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需要感謝美國。因為,沒有美國,不會有92日本泡沫破滅和97金融風暴,也就不會有中國加入WTO成為世界工廠,更不會有今天的盛世。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需要警惕美國。因為,今天的中國,正在重蹈30年前日本的覆轍。30年前,當日本人經過十年準備,決心出手整合亞洲經濟版圖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它會成為被打壓的對象。因為,全球儲備貨幣王座上的那位,不會認為你僅僅想把老路(賺取實物商品制造利潤)走好,而是認為你在奔走相告積極走新路(謀求國際儲備貨幣份額)。而我們都知道,全球儲備貨幣份額,從來都是零和博弈。你每多拿走一個百分點,都意味著有人要讓出百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無論“一路一帶”還是“亞太經濟一體化”都很重要。他們共同構成一個宏偉的藍圖,我們設想從亞洲出發打造一條橫跨亞歐的經濟新版圖。但是,古人教導我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小的時候母親也告訴我們飯要一口一口吃,才不會噎著。

而這個“足下”和“第一口”,恰好對應著三個區域一體化:

東北角:中日韓朝俄對應的東北亞一體化,從中韓自由貿易協定開始突破。事實上,今年7月份,習大大打破外交慣例出訪韓國,其中很重要一個任務就是為了中韓自由貿易協定。APEC會議期間,中韓官員沒日沒夜商討相關細節,11月10日習近平主席和韓國總統樸謹惠舉行首腦會談,如果順利的話,雙方有望宣布談判成功。中韓自貿協定只是一個支點,從這個支點出發,我們可以撬開東北亞一體化的大局面(提示一下,以運貨的港口和運人的油輪線路為代表的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受益類公司或有機會)。

南邊: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基礎上,重點建設中巴走廊、孟中印走廊、中新走廊。

西邊:重點落在在中國-中亞區域一體化上,涉及國家主要包括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吉爾吉斯斯坦。打好基礎後,再徐圖新歐亞大陸橋和中伊土走廊。

有了目標區域,如何發力呢?很簡單,三步走:

第一步,要想富,先修路。“路”泛指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交通、電力和通信)先行,沒錢怎麽辦?亞投行給你貸款(法定資本1000億美元,中國擬出資一半),考慮到亞投行畢竟是多邊機構,人多嘴雜意見紛繁難免怎麽辦?咱們再拿出400億美元來,搞一個絲綢之路基金。外匯儲備放在手里只能買美國國債,還不如拿出一小部分來紮紮實實推動區域一體化,認為這種做法是敗家子的,請自覺參閱前文日本當年做法。

受益標的:港口類上市公司、建築工程類上市公司、電力建設類上市公司、鐵路設備生產商、電力設備生產商、電信設備生產商、電信設施工程企業。

第二步,修好路,開工廠。大規模產能轉移的過程中,優先受益的一定是過剩產能產能行業,其次受益的是已經逐漸喪失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果未來不斷收緊環保標準和執法力度,汙染密集型企業也會加入產業轉移的大軍。

受益標的:鋼鐵、水泥、電解鋁、船舶、光伏、紡織服裝等輕工業、部分化工;

第三步,金融企業大規模對外擴張,中資銀行、券商、信托和保險的旗幟飄揚在幾大區域。

受益標的:券商、銀行、保險、信托;

[1] 《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概覽》

[2] 《世界資本主義的新階段與貨幣制度危機》

[3] 《論日本資本輸出結構的變化與特點》






分析師徐彪所有成熟或者不成熟思想的統一發布平臺:公眾微信!(微信號:fenxishixubiao)

所謂思考,更多是把個人怎麽想的過程記錄下來,供大家參考。邏輯推演、數據支持不嚴密之處,見諒之余歡迎來信探討。謝謝!

政策分析第一家,別無分號。本號兩大特點:1、幹貨紮堆;2、更新頻繁。
註1:查看幹貨紀要請回複“幹貨”,查看得意之作請回複“佳作”,查看思考系列請回複“思考”,查看歷史隨筆請回複“隨筆”,查看歷史隨筆精粹請回複“隨筆精選集”,查看軍工類文章請回複“軍工”,查看股市規律研究請回複“股市規律”。此外,回複以下編碼可得對應文章:
--0022--《以史為鑒,亞太邁入習時代》;

--0021--《十八屆四中全會解讀》;

--0020--《十月,邁入多事之秋》;

--0019--《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評析》;

--0018--《一把辛酸淚,滿紙荒唐言 ,賣方研究入行三年感悟》;

--0017--《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解讀》;

--0016--《一輪行情,兩類投資者,兩個世界?》;
--0015--《新三板,下一個資本盛宴的誕生地》;
--0014--《深改組第四次會議,年中盤點與展望》;
--0013--《“新常態”到“金十條”,開工已無回頭箭》;
--0012--《股市走勢與經濟數據,你信哪個?》;
--0011--《下半年政策風口在哪里?新型城鎮化!》;
--0010--《新常態=進入7.5%增速通道!》;
--0009--《看央行貨幣執行報告做投資,靠譜麽?》;
--0008--《目標,上證2450!--基於企業盈利》;
--0007--《幹貨分享之地產調控政策7月閉門研討會紀要》;
--0006--《打完老虎幹什麽?搞經濟!兼評政治局年中經濟工作會議》;
--0005--《市場派、價值派以及主題派眼中的行情》;
--0004--《“淘汰”過剩變“化解”,技改機會漸行漸近》;
--0003--《國務院常務會議解讀:重磅炸彈!》;

--0002--《外來的和尚不會念經?》;
--0001--《反腐新動向,股市新階段!》 ;



特別聲明

本報告僅代表分析師個人觀點,與所在機構無關。

本報告基於我們認為可靠且已公開的信息,我們力求但不保證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也不保證文中觀點或陳述不會發生任何變更。我們會適時更新我們的研究,但可能會因某些規定而無法做到。

本報告所載信息僅供參考,並不構成所涉及證券的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投資者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投資者應考慮本報告中的任何意見或建議是否符合其自身特定狀況。所在機構對任何投資者使用本報告所提供的信息作出的任何投資決策而導致的任何直接或間接後果均不承擔任何責任。需要進一步提出的是,本文中提及的投資價格和價值以及這些投資帶來的收入可能會波動。某些交易,包括牽涉期貨、期權及其它衍生工具的交易,有很大的風險,可能並不適合所有投資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637

亞太自貿區啟動戰略研究 習近平敦促“早日實現願景”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551

習近平贏得亞太領導人對亞太自貿區路線圖的支持,據彭博報道,領導人同意對亞太自貿區的路徑展開策略研究,並在2016年底完成。

在11日下午出席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記者會時,習近平表示,我們決定啟動亞太自由貿易區進程,批準亞太經合組織推動實現亞太自由貿易區路線圖。

習近平還提到,當前世界經濟複蘇仍面臨諸多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應全力推動改革創新,發掘新的增長點和驅動力;大力推進亞太自由貿易區進程,盡早將願景變成現實。

亞太經合組織應該發揮引領和協調作用,打破種種桎梏,迎來亞太地區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新一輪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打造發展創新、增長聯動、利益融合的開放型亞太經濟格局符合所有成員共同利益。

亞太自貿區的想法最早在8年前就已經提出,但這次的APEC峰會上才正式啟動,有媒體稱中國欲借此挑戰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

習近平稱,“這是我們朝著實現亞太自由貿易區方向邁出的歷史性一步。這是一個載入史冊的決定,將把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

華爾街見聞此前曾提及,目前中美兩國支持不同的地區自貿協定,中國在APEC推動成立亞太自貿區,而美國支持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PP),後者不包括中國。

在APEC會議召開前,《華爾街日報》還曾提到,美國試圖阻撓中國在APEC峰會上推動亞太自貿區。報道稱:

在美國的壓力下,中國已經擬於會議結束後公布的APEC公報草案中刪掉了兩個條款。公報將不再提議對亞太自貿區進行“可行性研究”(這是啟動談判的術語),也不會提及建成該貿易區的目標日期。中國此前設定的目標日期在2025年。

而從談判的進展來看,第一項條款得以保留。據外媒報道,在亞洲自貿區問題上,中國成功推動APEC成員國同意對此進行兩年的可行性研究。在貿易部長會談的聲明中對此的措辭是“其目標是盡早建立亞洲自貿區”。

但《華爾街日報》援引官員的消息稱:中國最初希望達成更進一步的協議,包括明確談判開始和結束的時間。最終達成的結果更像是一個口頭支持。

今天,彭博引述公報內容稱,將全面系統地推進亞太自貿區進程,為最終實現亞太自貿區創造有利條件,夯實基礎。官員將會展開對亞太自貿區路線圖展開策略研究,並在2016年底完成。

值得註意的是,除了亞太自貿區協議,本次APEC會議另一項備受關註的協議是,擴大原世貿組織在上世紀90年代達成的《信息技術產品協議》(Information Technology Agreement,ITA,該協議旨在消除對高科技產品的關稅),這是美國希望做到的,但中國不願意推動。

周二,外媒報道稱,中美已經就信息技術貿易協議(ITA)擴大範圍達成一致,ITA將取消高科技產品的關稅。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718

亞太自貿區啟動戰略研究 習近平敦促“早日實現願景”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551

習近平贏得亞太領導人對亞太自貿區路線圖的支持,據彭博報道,領導人同意對亞太自貿區的路徑展開策略研究,並在2016年底完成。

在11日下午出席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記者會時,習近平表示,我們決定啟動亞太自由貿易區進程,批準亞太經合組織推動實現亞太自由貿易區路線圖。

習近平還提到,當前世界經濟複蘇仍面臨諸多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應全力推動改革創新,發掘新的增長點和驅動力;大力推進亞太自由貿易區進程,盡早將願景變成現實。

亞太經合組織應該發揮引領和協調作用,打破種種桎梏,迎來亞太地區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新一輪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打造發展創新、增長聯動、利益融合的開放型亞太經濟格局符合所有成員共同利益。

亞太自貿區的想法最早在8年前就已經提出,但這次的APEC峰會上才正式啟動,有媒體稱中國欲借此挑戰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

習近平稱,“這是我們朝著實現亞太自由貿易區方向邁出的歷史性一步。這是一個載入史冊的決定,將把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

華爾街見聞此前曾提及,目前中美兩國支持不同的地區自貿協定,中國在APEC推動成立亞太自貿區,而美國支持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TPP),後者不包括中國。

在APEC會議召開前,《華爾街日報》還曾提到,美國試圖阻撓中國在APEC峰會上推動亞太自貿區。報道稱:

在美國的壓力下,中國已經擬於會議結束後公布的APEC公報草案中刪掉了兩個條款。公報將不再提議對亞太自貿區進行“可行性研究”(這是啟動談判的術語),也不會提及建成該貿易區的目標日期。中國此前設定的目標日期在2025年。

而從談判的進展來看,第一項條款得以保留。據外媒報道,在亞洲自貿區問題上,中國成功推動APEC成員國同意對此進行兩年的可行性研究。在貿易部長會談的聲明中對此的措辭是“其目標是盡早建立亞洲自貿區”。

但《華爾街日報》援引官員的消息稱:中國最初希望達成更進一步的協議,包括明確談判開始和結束的時間。最終達成的結果更像是一個口頭支持。

今天,彭博引述公報內容稱,將全面系統地推進亞太自貿區進程,為最終實現亞太自貿區創造有利條件,夯實基礎。官員將會展開對亞太自貿區路線圖展開策略研究,並在2016年底完成。

值得註意的是,除了亞太自貿區協議,本次APEC會議另一項備受關註的協議是,擴大原世貿組織在上世紀90年代達成的《信息技術產品協議》(Information Technology Agreement,ITA,該協議旨在消除對高科技產品的關稅),這是美國希望做到的,但中國不願意推動。

周二,外媒報道稱,中美已經就信息技術貿易協議(ITA)擴大範圍達成一致,ITA將取消高科技產品的關稅。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891

美國重返亞太 中俄抓緊軍事抱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905

u=1840145055,422397056&fm=21&gp=0

中國和俄羅斯承諾將加強雙邊軍事合作,並舉行聯合海軍演習,以應對美國在亞太地區持續擴大的影響。

俄羅斯國防部長Sergei Shoigu在北京會見了中國國防部長以及中國總理李克強。Shoigu表示,

美國企圖加強其在亞太地區的政治、軍事影響,這令中俄雙方感到擔憂。在世界與地區局勢越來越複雜的背景下,俄中兩國之間的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俄方願與中方一道,落實雙方共識,加強務實合作,不斷深化兩軍關系。

雙方表示,計劃明年春季再次在地中海海域舉行聯合海軍演習。還計劃在太平洋地區舉行聯合海軍演習。這是中俄雙方近年來第四次舉行聯合海軍演習。

隨著烏克蘭東部局勢的升級,中國表示,中俄關系正邁向新的高度。

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表示,世界正處於新冷戰的邊緣。

面臨來自歐美的制裁,俄羅斯總統普京加強了與中國的合作,以此表明俄羅斯並沒有被完全孤立。不過,中俄雙方依然對雙方關系維持謹慎態度。

盡管雙方表示將加強軍事合作,但是俄羅斯到目前為止拒絕向中國出售其最先進的軍事技術,包括飛機引擎和戰鬥機。中國希望可以在與俄羅斯加強合作的同時,與美國及其盟友進行更廣泛的合作。而俄羅斯希望可以與日本加強合作,這令中國感到失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831

專訪亞太最大廉航背後「大膽女」

2014-12-08  TCW

 

和競爭者相較,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有我!」十二月二日,全球最大訂房網站智遊網(Expedia)正式進軍台灣,亞太區首席執行長陳凱霖(Kathleen Tan)如此詮釋她的地位。

她的自信其來有自。年約五十歲、出身新加坡的她,在新加坡華納唱片時期,曾捧紅孫燕姿;轉戰亞洲航空(Air Asia,簡稱亞航)、擔任區域商務總裁後,又讓亞航營收在八年間攀升至一百億馬幣(約合新台幣九百六十六億元),成長二十倍,成為亞太最大廉價航空,因此被百度評為亞洲十大最具影響力的女性領袖。

從娛樂業、航空業再到網路業,陳凱霖最大的能耐,是總能開業界先例,做讓人「跌破眼鏡」的事。

世新大學觀光系副教授陳家瑜觀察,以亞航早年贈送兩百萬張免費機票為例,「從來沒有人敢下殺這麼大、放這麼多量!」亞航因此能在剛興起的廉航市場培養出第一批顧客,「唱片業經歷,讓他們行銷上的靈活、創新度,都和別人不同,」陳家瑜說。

外界看來,陳凱霖豐富的跨界經驗,讓她的決策大膽、破格;但鮮少人知道,她如今的勇氣,竟是因適應不良、重新歸零後成就而來。

進亞航第三週就辭職老闆一封簡訊,使她留下

「我到亞航的第三週就辭職了,」陳凱霖說,過去,她在華納唱片是名車接送、全身名牌,每天和劉德華、鄭秀文等大牌明星吃飯,豪華辦公室裡「茶來伸手、飯來張口」。

但轉戰亞航,光環不再,她搬到馬來西亞、走路上班,沒有人認識她、沒有秘書、沒有車,甚至沒有人幫忙泡咖啡,「我當時根本不懂航空,每天就穿著名牌衣服晃來晃去,和整個公司格格不入,我真的好想哭!」「於是我告訴Tony(Tony Fernandes,亞航創辦人),我不值得這份薪水。」

「我永遠記得他半夜傳來的那句:『I believe in you』(我相信妳)」陳凱霖說,這封簡訊,除了給她放手去做的勇氣,也完全扭轉她的觀念:「我開始學會『厚臉皮』:不懂有什麼關係?我就一個個問!和別人不一樣有什麼關係?我就當第一個做的人!」

沒多久,她接下開拓新市場的任務,隻身前往中國。當時,她不會說中文,就靠一杯杯茅台,拉近與中國官員的距離;拿不下一線城市的航線,她就改變策略,從鄉村突圍,開發廈門、杭州等二、三線城市。

「中國航空業幾乎沒有女生,所以我對他們來說『很新鮮』,但我不在乎,當成是我的優勢,」陳凱霖說。十年後的今天,在大多有官股保護的中國航空業中,亞航能成為最大的外資廉航,不能不歸功於她。

不過,陳凱霖的成功,不只是蠻勇,還有精密的計算。

「無論推銷孫燕姿或亞航,都是同一個道理:知道你在對誰說話,」她說,兩者的目標客群都是年輕人、喜新厭舊,單靠產品不足以打動對方,必須製造話題、營造趨勢,讓他們因為想跟上潮流而「上船」,再愛屋及烏對產品埋單。

用捧紅明星手法賣機票瞄準目標:網路世代首航族

因此十四年前,為替孫燕姿爭取學生粉絲,她從網路開始。靠「不露臉的二十二歲女生」掀起討論後,勤跑校園場,由下而上,在學生圈開始發酵,再擴大到整個市場,和當時偶像明星的行銷操作完全相反。

而到了亞航,是更大的挑戰。因當年亞洲消費者不只對廉航陌生、更鮮少在網路上買機票,「所以,我們瞄準年輕的『首航族』,第一他們沒有那麼多預算旅遊,第二,他們熟悉網路,容易接受改變。」

開通微博,和粉絲分享行程

陳凱霖從品牌形象開始塑造,將亞航Logo、機身漆成大紅色,把空姐制服改短、當作藝人培養,隨她巡迴各國;最後,還把空姐肖像直接搬上機身。

不只如此,她也成為第一個開通微博的航空業高階主管,大曝私下行程,介紹在各國的每一餐、每間飯店與戰利品。甚至常在微博臨時公布行程,邀請粉絲隔天和她喝咖啡,一天最多可以發近十則微博。

「這和我們以前在華納做粉絲見面會沒兩樣,就是在創造顧客忠誠度,只是明星換成她自己,」認識陳凱霖長達十八年、亞航台灣區公關傅美蓮說。

陳凱霖解釋,過去,很多人認為廉航是沒有錢、「不得不」的次等選擇,為扭轉此印象,她首先必須讓亞航成為一個很酷的品牌,除了視覺設計,還要靠人,如她與空姐來帶動,「就像名人穿戴過的商品,常讓大家趨之若鶩一樣,認同人,就會認同這個品牌。」

全版廣告,只印兩道訊息

再來,是提供誘因,改變消費行為。二○○五年,陳凱霖花新台幣近千萬買下全版廣告,只留下兩個訊息:兩百萬個免費機位、亞航網址。

開賣當天,亞航網站因流量過大而癱瘓,打響名號,還帶進三百萬馬幣(約合新台幣二千九百萬元)營收,成為行銷經典案例。「我算準亞洲人不習慣單獨旅遊,一定會加買機位;且就算沒搶到免費機票,還有很多新台幣幾百元的選擇,創造額外消費,」陳凱霖笑說。

採訪結束時,陳凱霖拿出專用來經營社群媒體的手機,說她等一下就要上傳今天受訪的照片。如果說膽識、決策力,將她推向成功者之列,那麼,把每件小事放在心上,則是她與眾不同的關鍵。

【延伸閱讀】從賣唱片到賣機票,行銷創意沒停過 ──亞航女戰將獨創手法========娛樂界-------------讓新加坡歌手孫燕姿,打進台灣學生市場{搞神秘}做法:網路猛打不露臉廣告,在學生圈引發話題特色:不鎖定傳統電視、廣播受眾,從年輕世代網路族打知名度

========航空業-------------扭轉廉航給人「次等」、「貧窮」印象{玩酷炫}做法:‧將商標、機身漆成大紅色‧把空姐當藝人經營、肖像搬上機身特色:業界首例--------------讓消費者習慣在網路購票{拚免費}做法:官網免費送200萬張機票特色:業界規模最大、折扣最大--------------打進中國年輕人市場{搏感情}做法:經營微博,不定期舉辦粉絲見面會特色:業界第一人

-------------整理:郭子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1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