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獨家揭祕》網路熱門服飾PAZZO 日出貨二千件包裹

2014-01-06  TWM
 
 

 

31歲老闆從五分埔店員到營收五億不做電視廣告,憑著網路上的口碑,PAZZO成為近兩年來討論熱度最高的新生代服飾品牌;成立三年,創辦人廖承豪首度接受媒體專訪,揭露他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網路戰局中打出新江山。

撰文‧鄧 寧

「誰是下一個營業額破億的網路品牌?」在lativ以國民平價服飾崛起後,許多網路熱門賣家,甚至長期替品牌代工的成衣廠,紛紛加入自創品牌戰局;二○○九年起,超過三十家新品牌陸續上線,堪稱網路服飾的戰國時代,其中較突出者自然引來投資者注意。

上個月,遊戲股王歐買尬宣布以一.○六億元入股美而快實業,也就是網路服飾品牌「PAZZO」的公司,成為一三年另一樁引人注目的投資案,讓人不禁好奇:「PAZZO為何能讓歐買尬看上?」PAZZO於一○年十月創立,成立時資本額僅七五○萬元,迄今已增資至四千萬元,每天從倉庫出貨的包裹數量最少也有兩千個,折扣季時包裹數量更可輕鬆破萬,以產品均價五百元估計,年營收約在五億元以上。

五分埔起家 獲歐買尬入股更令人吃驚的是,創辦人廖承豪是七年級生,創業時年僅二十二歲,成立PAZZO前已開過數家公司,曾跌跤過,所以在經營PAZZO時更是穩紮穩打,可說是在風雨中走出自己道路的年輕創業家。

而歐買尬因推出第三方支付平台「歐付寶」,在一年多前開始找尋優質的網路商家,第一個相中的便是產值龐大的服飾市場;長期研究電子商務的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即指出,台灣線上服飾零售業的年產值已超過兩百億元,占整體服飾零售比重一成以上,穿透力道驚人。

在這塊群雄割據的市場中,歐買尬執行長林一泓欽點的即是PAZZO,「每一家網路服飾我都觀察過,就屬PAZZO最穩!雖然營收不見得比別家高,但確實有獲利賺錢,好好做下去,未來沒有競爭對手。」被看好未來將「打遍天下無敵手」的PAZZO,面對媒體時卻異常低調,業界僅知廖承豪從少男服飾起家,由五分埔店家轉戰Yahoo!奇摩拍賣,後來如何經營PAZZO品牌,卻從未曝光,《今周刊》獲得獨家採訪機會,為讀者揭開PAZZO與創辦人的神祕面紗。

一九八二年生的廖承豪,出來闖江湖時年僅十六歲,因家中經營小型成衣廠,國中畢業前,每天放學回家都得幫忙剪線頭,「這讓我對服裝印象很差,根本沒想過要做服飾業,國中畢業就去麵包店當學徒。」未料一年半後,習藝的麵包店倒閉,廖承豪重新思考未來的方向後,決定回到成衣業,但不學父母親從事代工,而是到五分埔當男裝店店員,學習與客人溝通的銷售技巧,持續三年多的時間直至入伍;這段童年與青少年時期的經驗,讓他同時握有成衣生產端與零售端的知識,也成為後來經營PAZZO成功的祕訣。

退伍後,廖承豪因不願與前東家搶生意,便拿著攢下的一六八萬元積蓄到廣州開服裝公司,人生中第一次創業,卻在兩年後因不適應當地的生意文化,將帶來的「一路發」資金虧掉一半,黯然打道回府。

拿著剩下的八十萬元資金,廖承豪仍未放棄開店當老闆,當時台灣除了五分埔,第二大成衣批發中心在高雄的後火車站,於是他又到高雄開了一家服裝批發店,這次做了一年,又虧掉三十萬元。

此刻回想,當年的挫折都是寶貴經驗,廖承豪平靜地分析:「每個區域都有一套做生意的模式,用原本的概念未必行得通,像高雄就不流行台北的一口價買斷,商家們喜歡拿舊貨來換新貨,我做不慣,只好回五分埔開店。」送貨給賣家 學到網拍竅門○七年,廖承豪終於回到五分埔,當時客戶仍以士林夜市與西門町的實體商家為主,即使Yahoo!奇摩拍賣已上線六年,更培育出「東京著衣」等網路服飾品牌,但廖承豪對「網路」仍一無所知。

有一次,一對情侶上門帶貨,起初只拿一點點,但幾個月之間拿貨量倍數成長,甚至超越一般實體店家,廖承豪忍不住問:「你們在哪裡賣?」得到「網路」的回答後,他還天真地問:「網路是在哪裡?靠近天母還是靠近士林?怎麼網路人這麼多?」談起「網路在哪裡」的糗事,廖承豪仍笑不可抑,但他不減興奮地說:「網路真是一門好生意,那時候一般店家一個月最多拿三十到五十萬元的貨,這個網路賣家一下子就拿到兩百萬元!」為了解網路生意,他展開為期一年的觀察,天天親自送貨給該名賣家,「他們一開始把衣服放在地上拍,後來掛在牆上拍,再來買人形模特兒套上衣服拍,最後請真人模特兒拍,我才知道,『照片』在網路上很重要。」發現到網路服飾這塊新天地,廖承豪躍躍欲試,「這麼好賺,我一定要自己下去做。」但開始不到兩個月,網拍生意就被客戶發現,一個月四、五百萬元的貨款全數抽單,廖承豪也不禁遲疑:「我還要繼續做網拍嗎?還是回去做批發?」但頭已經洗下去了,不做也不行,廖承豪便以「JP.aibo」之名正式進軍網拍,短短三個月營收就飆破百萬元,疑慮也全數煙消雲散。分析原因,除了當時網路賣家不多,也因為廖承豪自身就是大盤商,比起一般賣家還得向盤商叫貨,讓消費者等待七至十四天,JP.aibo可以「今天買、明天到」,相形之下更具優勢。

仿ZARA模式 五天出新款半年後,Yahoo!奇摩拍賣建議廖承豪進入女裝市場,他從善如流,卻在第二年遇到瓶頸。原來,廖承豪雖是男裝大盤商,卻不握有女裝貨源,必須像其他賣家一樣批貨來賣,到○八、○九年時,消費者已漸漸無法接受等待期長的預購模式,開始進行抵制,整個網路服飾市場被迫轉型。痛定思痛,廖承豪悟出心得:「網路生意是對的,但預購模式行不通。」於是毅然將JP.aibo結束,並在一○年十月創立自有品牌「PAZZO」。

在網路上買衣服,公認最不能忍受的第一名就是從下單到取貨的時間太久,甚至等超過一個月後宣布斷貨,但這情形在PAZZO幾乎不會發生,廖承豪更自信地宣示:「超過三天就是不及格!」進一步剖析PAZZO供應流程,竟與全球第三大服裝零售商ZARA相同,都採「快速、少量、多款」的管理模式,一般服裝品牌從設計、打樣、選料到生產、上架,週期最快也要半年,但PAZZO五天內即可生產出一款新衣,且維持偏低的庫存量,以達到貼近時尚且穩定獲利目的。

究竟他是如何辦到的?關鍵就在選布料!廖承豪指出,傳統作法是先設計圖樣再找布,但他前一季就看好下季會熱銷的布料,讓工廠提前備貨,一旦要用就能即刻生產;但這套方法也有風險,一旦看錯趨勢,壓下的布料就是多餘庫存,一般賣家缺乏廠務知識與流行眼光,就無法如法炮製。

舉例來說,上一季女裝流行花褲,但請布廠開花版布,一款一次至少要印三千碼,相當於三千條褲子,「花版不可能只開三款,少說也要給消費者三十款!但這樣庫存壓力會非常高。」一般店家只能咬牙撐住,廖承豪卻知道該如何轉彎:「我將布匹印花轉為裁片印花,也就是用素色布裁成一片片褲子的樣式再印花,雖然印製成本略高,但一款花色可以只做一百條,開個五十款,哪個花色『中』了再大量生產,比起堆庫存還是划算。」在快速時尚、快速配貨的確實執行下,PAZZO已成為近兩年來討論度最高的網路服飾品牌,FB粉絲團高達六十六萬人,但廖承豪卻表示從未刻意經營,「我們只是分享工作過程,營造『生活感』氛圍。」點進PAZZO的FB頁面,可以發現他們確實是把消費者當朋友,貼文分享的不只是商品,也包括「周一的早晨來杯美式熱咖啡」,或是「悠閒享用假日的早午餐」,塑造出專屬於PAZZO的生活步調,讓消費者進一步認同品牌。

展望未來,雖然已獲歐買尬億元投資,但廖承豪不求營收暴衝,而是要讓消費者在「看衣服找衣服買衣服」的規律中沒有斷續,實實在在成為生活中的美好配件。

PAZZO

公司名稱:美而快實業

負責人:董事長廖承豪

資本額:4000萬元

成立:2010年10月

主要業務:服飾、鞋類零售業

員工數:120人

一天出貨量:2000~3000包

年營收:估計約5億元

FB粉絲團人數:66萬人

廖承豪的創意煉金術

1.快速生產

仿效ZARA流程,先決定原料再設計,5天就能生產完成。

2.少量多樣

保證與時尚同步,最快推出多樣貼近流行的商品。

3.生活行銷

不刻意經營粉絲,與消費者分享生活點滴營造生活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62

獨家文件 何東後人告梁振英欺詐 涉避稅二千萬


2014-01-30  NM  
 

 

香港最後貴族何東後人爭產官司纏繞逾十年,去年十一月,何鴻章之子何彪入稟法庭,首次指控梁振英測量師行,以及當時出任家族信託公司董事之一、現任審計署長孫德基,協助掏空信託資產及瞞稅,入稟狀指兩人行為猶如欺詐。本刊取得多份獨家文件,踢爆九七年回歸期間,梁振英名下測量師行為信託內持有的古洞地皮估價,但估值卻遠低於市價近七成,令何鴻章一年後轉手勁賺一億五千萬。而負責為信託利益把關,時任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孫德基,不但視若無睹,事後更協助何鴻章四度向稅局解釋,結果成功避過繳交二千五百萬元利得稅,有利益衝突之嫌。消息人士斥責,兩人當年有違專業操守,誠信已破產,根本無資格出任政府要職,又指不排除向警方報案,啟動刑事調查。孫德基回應指「不擔心」,特首辦則截稿前未有回覆。

涉嫌造假交易的地皮鄰近上水古洞金錢村,總面積達三十七萬平方呎。現時由新鴻基地產關連公司持有,四周圍起了鐵絲網,內裡雜草叢生,並放滿建築物料,暫未見有工程進行。

度身訂造估價

九八年前,該地皮共分為三部分,分別由何氏家族信託、何鴻章私人公司及其本人持有。根據本刊獲得文件,早於九五年,何鴻章有意發展該地段,並認為將分散業權統一,有助提升發展潛力,遂於九五年委託梁振英測量師行為整幅地皮估價,結果估值約一億零五百萬元。但由於其中三分一面積的地段已注入信託基金內,梁振英測量師行於是在九八年四月,為信託持有的十二萬呎地皮單獨估價,結果估出二千二百五十萬元。又罕有地在短短半年後再度估價,最後估出一千七百五十萬元,呎價僅一百四十三元,並最終以此價售予何鴻章名下的私人公司。不過,翻查城規會記錄,早於九五年首次估價時,該地皮只劃作「休憩用途」,地積比率只有0.2倍,但到九八年已獲改為「綜合發展區」,地積比率也增至0.4倍,同年六月更獲批興建三層高的住宅,提供五十八個單位。有不願透露身份的測量師看過相關文件後,認為梁振英測量師行的報告,明顯嚴重低估該地皮價值。「就算九八年有金融風暴,地皮發展潛力大咗,無理由愈估愈低,平均價邊有可能跌到九五年的一半。而且佢估價嗰塊地位處中央,三塊相連地皮就算面積一樣,中間嗰塊一定比兩側地皮值錢好多,呢啲係測量師業界嘅ABC,咁大間測量行無理由唔知。」

而根據同期何鴻章收到的一封銀行顧問文件,信託持有的十二萬呎古洞地皮,在公司會計賬目的賬面值達二千四百萬元,市價更高達六千一百萬元,顯示梁的測量行估值,不但低於市價七成,就連賬面值也不如。信託基金更是在明知蝕本的情況下,轉讓地皮予何鴻章的私人公司。消息人士拆解,梁的測量師行之所以冒如此風險,巧妙地度身訂造超低估價,只因梁振英當年是何鴻章的御用測量師。原來梁振英於九三年離開仲量行,創辦梁振英測量師行,由於他八十年代已到內地義務講學,又出任基本法諮詢委員會秘書長,有傳在內地猛人牽線下,覓得多名香港富豪的生意,其中包括當年與中方關係密切的何鴻章。

山頂大宅御用代理

另一份文件披露,當年梁振英的測量行亦是何鴻章山頂布力徑大宅的銷售代理,該物業結果於九七年七月,以天價七億二千萬元售予鄭家純及關連人士,何鴻章更因此在布力徑大宅的銷售文件上,親筆寫上「very many thanks」,並附上親筆簽名。「CY當年經常出席何的私人聚會,何則間中到CY公司的各類酒會道賀,他們早有交情。」消息人士說。結果在梁測量行的超低估價協助下,何鴻章旗下的私人公司,終以四千三百二十萬元統一了三幅地皮的業權。在持有短短十六個月後,於二千年四月以二億元將地皮售予新鴻基地產的關連公司,一鋪勁賺一億五千萬元,但有關收益卻是撥歸何鴻章的私人公司,信託基金反蒙受損失。「梁振英公司估價造就何低價買地,作為信託管理人嘅孫德基及安永,不但唔出聲阻止,之後高價賣地俾稅局質問,仲幫佢掩飾,咁先至離譜。」消息人士怒轟。

孫德基涉利益衝突

根據本刊獲得的文件,早於九九年一月,稅務局已就多宗何鴻章旗下公司的關連交易提出質疑,而代表何鴻章向稅局作出申辯的,正是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安永。消息人士透露,安永當年可謂一身兼多職,既是當時何鴻章旗下上市公司四海集團(○五年已被富豪酒店關聯企業收購)的核數師,又為何鴻章其他私人公司提供會計服務,更是何鴻章成立的家族信託的管理人。「除非有特別條文,否則資產入咗信託,理論上唔再屬於原本的持有人,信託內的資產買賣,應以受益人利益為先,如關連公司有交易,就應該交由不同組別的職員處理。」立法會會計界別議員梁繼昌質疑,安永及孫德基作為受託人,在信託持有的古洞地皮轉售上,即使作價低於賬面值亦沒有提出質疑屬非常罕有,更有逃避印花稅之嫌。而且,何鴻章旗下公司出售地皮勁賺億五,稅局認為該交易屬炒賣性質,公司應繳交二千五百萬元利得稅,但安永則代表何鴻章四度向稅局申辯,聲稱有關交易屬資產投資(CAPITAL ASSET),雙方多次來往信件後,稅局終於○五年接受安永解釋,何鴻章的公司無須繳交稅款。孫德基當時作為安永的董事兼合伙人,角色明顯存在利益衝突。「稅局唔追究只因安永同孫德基作出好多錯誤陳述,如果當日信託唔係賤價賣地,成單買賣的評稅就唔同晒,孫德基同安永根本係掩飾緊。」消息人士說。

阻追查申請「休眠」

事實上,翻查公司註冊處資料,早於○一年何彪入稟要求信託交代賬目,孫德基與其他安永的合伙人,已罕有地向公司註冊處申請將信託公司休眠(dormant),意圖阻止何彪進一步取得公司財務資料。何彪在去年十一月的入稟狀指,直至近年法庭判他有權承繼信託及翻查公司資料,他才知道在梁振英測量師行、孫德基及安永的多次違規操作下,當年市值超過一億五千萬元的信託資產,如今已幾近被掏空,資產減值九成以上。消息人士透露,相關人士正搜集更多資料,不排除向警方報案,又聲稱有人已經向會計師公會作出投訴,但一直未獲回覆。立法會議員梁繼昌認為,指控涉及誠信問題,作為政府重要官員應公開作出交代。本刊曾當面向孫德基求證,孫表示有關指控的對象是安永,並非其本人,又表示「唔擔心有問題。」之後便匆匆離去。至於特首辦及會計師公會則於截稿前未有回覆。

估價低市價七成

何鴻章根據梁振英測量師行的估價報告,以低於市價七成即1750萬元,將地皮由信託基金持有的HICL,轉售到自己持有的HEL,並同時將私人名義持有的土地轉售到HEL,三幅地皮因此統一業權。HEL於一年多後以約二億元出售地皮,一鋪勁賺一億五千萬元,但得益撥歸其私人公司,信託基金反而蒙受損失。其後安永向稅局解釋此買賣屬資產投資(CAPTIAL ASSET),更因此避免繳交利得稅共二千五百萬元。

梁、孫合力掏空信託

家族官司纏繞逾十年

被譽為香港最後貴族的何東家族,其勢力及商業王國已逐漸褪色,代之而起的卻是一單又一單的家族官司。事緣何東長孫何鴻章三十年前,為三子三女成立兩份信託基金,並分別委託姪兒何猷灝任職的安永,以及舊情人十姑娘何婉琪擔任信託的管理人。直至九八年,子女得知信託一事,向十姑娘及安永討回基金權益,始發覺信託內的資產絕大部分已被轉移,並展開漫長的訴訟,多年來劇情可謂峰迴路轉。○三年,何鴻章為免牽連舊情人十姑娘,親自入稟要求法庭確立他有權取消信託,但由於信託書內並無相關條文,何鴻章最終被判敗訴。但審訊過程中,何彪及其兄弟爆出,何鴻章曾說過要僱用黑手黨執行刺殺任務,父子形同仇人。直至近年,何彪在法庭判決後,逐步取得當年信託基金的文件,並發現梁振英測量師行及孫德基違規協助老父轉移資產,於去年十一月入稟追討損失,又戲劇性地與老父冰釋前嫌,槍口一致向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95

活用「指數基金提款術」 四十歲夫妻 十年存下二千萬元

2014-03-24  TCW  
 

 

從「一人飽全家飽」的單身理財,到雙薪家庭的四口之家,一對四十歲夫妻各自堅守專業,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力量,結婚十多年累積二千萬元資產,而且只靠「指數型基金」及「保單」這兩項商品。

撰文‧劉育菁、楊寶楨

美國理財大師大衛.巴哈說:「理財應以家庭為個體,才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力量,加速資產的累積。」關鍵就是夫妻要同心齊力,而不是分頭進行。結婚十三年的廖漢章與韓維君,便是典型的「富貴成雙」案例。

在屏東車城長大的廖漢章,個性木訥,專科夜校畢業後,先服兵役,進入職場後,再考取大同大學資經所EMBA;而自台中公務員家庭長大的韓維君,對戲劇一直有份熱愛,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後,又考取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一圓夢想。

廖漢章個性內向、韓維君活潑開朗,兩人於二○○一年在網路公司相識、相戀,進而結婚,育有二女。過去是「一人飽、全家飽」,但在大女兒出生後,夫妻便開始積極理財。

在金融業任職的廖漢章善於投資,負責「掌舵」,而婚後轉換跑道至壽險公司的韓維君,則扮演「守護者」,先生主攻、太太安內,兩人年收入約三百萬元,碰到重大投資機會,更搭配得天衣無縫,十多年來,這對四十歲夫妻累積可觀資產。

廖漢章的投資啟蒙源於服兵役,當時他被分配到空軍醫療單位,和四、五位醫官共同組成股票研究小組,分頭找飆股。一九九六年,這群門外漢先從報紙找市場的熱門股,再從技術分析找買點,而他只研究最入門的KD指標。

廖漢章幾乎每天與戰友花二小時分享心得,近二年畫了數百家公司的K線圖,奠定技術分析的基礎,每天討論一檔最值得投資的股票,然後再交由同袍下單,「當時我月薪五千元,每分錢都省下來買股票。」「一開始擔心賠錢,只要賺五%至一○%,就獲利了結,再滾入投資;慢慢膽子變大,但反而虧損。」看起來年輕、已有十五年投資經驗的廖漢章表示,很多時候是模擬投資賺很多,實際操作卻賠錢,並坦言最難克服的是「人性」。

買指數型基金》

定期定額為主 技術為輔瞭解自己的缺點後,廖漢章改弦易轍,嘗試「愈跌愈買」、「克服人性」的定期定額投資,並在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前,買進富達東南亞基金,雖當中曾虧損,但抱著「損失不大」的心態,耐心低點扣款,最後以大賺四倍出場,這讓他體會到:「技術分析只能做短波段,想賺大波段得看對趨勢。」「如果要求長期穩健,投資基金報酬率不輸股票。」在基金幾乎沒有賠過錢的廖漢章說,○八年金融海嘯前,他只挑二種市場定期定額投資。第一是看準「會下跌」的市場,如受金融風暴影響的韓國,以及蘇聯解體後的東歐等,至少準備二、三年的資金,耐心扣款,最後都有一倍以上的報酬率;第二則是尋找「成長型」的市場,如○五至○七年新興市場或大中華等,都有二至三成的報酬。

然而,光靠定期定額獲利,廖漢章並不滿足。他說,危機不是天天都有,在不增加風險前提下,如何提高獲利呢?本著所學的專長,廖漢章研究出一套「長線保護短線、短線提升長線」的提升資產報酬策略,作法是在定期定額之外,再搭配技術分析找買賣點。

一開始,廖漢章用最熟悉的台股進行操作,不想浪費時間在選股或選基金的他,鎖定追蹤大盤的「台股指數型基金」,搭配KD指標,作為進出依據。

他解釋,因為KD指標在八十以上被視為超買區,在二十以下則視為超賣區,指標訊號明顯,短中長線操作皆適合。以一二年及一三年為例,若設定周KD二十以下進場,一二年有三次、一三年有四次機會,平均一至二個月,就能獲利四%~七%,而他從○九年操作至今,沒有執行過停損。

遇系統風險 參考其他指標但工程師出身的他不否認,如果碰到類似○八年的金融海嘯,這套方法也會失靈。以○八年為例,當時市場一直下跌,產生系統性風險、技術指標鈍化,就會發生KD值雖產生買進訊號,進場卻出現虧損的狀況,約一年後才能回正,「此時買進不是不會賺錢,只是時間會拖很長。」經過反覆的操作,廖漢章認為,若要更安全進場,可將時間週期拉長,用季KD指標觀察。他說,雖然季KD通常會落後周KD,但趨勢性更為明確,如果周KD值先跌落二十,季KD值也隨之跌落二十以下,代表市場超跌的情況很嚴重,這時可以耐心等待下一次周KD站回二十的買點,或搭配十日與六十日均線的狀況,尋找超跌時的買點。

如何搭配均線尋找超跌買點呢?方法是透過日線圖觀察,若十日線往上突破六十日線時,稱為黃金交叉,就是不錯的買進訊號。

不過,廖漢章即使找到很好的買點,為了分散風險,會把預計投入的資金分四、五次進場,當然,周KD指標來到八十以上的賣出訊號,他也會分二、三次脫手,抱持「留一點給別人賺」的心態,絕不戀棧。

把「穩健的」指數型基金「積極操作」,廖漢章因此讓平均報酬一至二成的台股基金獲利,往上墊高一成以上,等於替自己多賺幾個月的年終獎金。

很多人好奇,這套方法能否套用其他市場?廖漢章表示,以大中華基金為例,利用KD指標找短線買賣點沒問題,但因市場波動不像台股規律,等待時間有可能拉長。他建議,若要用在台股之外的市場,最好選擇波動規律的市場,或搭配其他MACD技術指標。

每年初都設定目標的廖漢章,今年規畫五成投入台股基金、三成大中華基金,其餘二成投資全球股票基金,用「定期定額為主、技術指標為輔」的策略,年初至三月,已賺進至少一成報酬。

存保單》

強迫儲蓄兼節稅 只進不出過去幾年,只要廖漢章「額外」賺到意外之財或領到年終獎金,負責「守財」的韓維君會規畫「只進不出」的保單,把錢緊緊鎖在保單的大水庫。

記帳十年、對家庭開銷瞭若指掌的韓維君表示,只要家庭保障事先做足,包括壽險、醫療險、癌症險、意外險都安排妥當,不妨把部分資產放入保單,一方面可達到強迫儲蓄的目的,同時也有節稅的功能。

再者,由於保單的進入門檻低,只要小錢慢慢可累積大錢。萬一碰到稀有難逢的大好投資機會,她甚至會用保單質借,把錢投入股市,像是○八年及○九年,在台股四千點的低檔區,夫妻決定借錢投資,大膽危機入市,狠賺一倍台股。

利率變動難料 量力再買目前廖漢章與韓維君夫妻已存下十多張保險,算起來到六十五歲,每人每年可領回三十萬元左右;○六年買進的新北林口預售屋現值一千五百萬元,上漲五成,當初也是靠著保險存下頭期款與工程款;兩個女兒的教育基金也是透過保單規畫,從結婚至今,保守估計已累積二千萬元資產。

和時下流行的存股或存房相較,存保單似乎是保守的安排,聯傑財務顧問執行長蕭碧華分析,存股的概念通常都是買績優股,只要有好的配息機制,就值得長線擺著;但不能避免的是,有時會受到市場或產業影響而「破功」,比如中鋼,因為配息政策改變,又或是金融海嘯來襲,還得賠上本金。

至於存房,長期來看,房價會隨著經濟成長而增值,但房地產的進入門檻高,流動性又不若股票,更重要的是,一旦進入房市谷底期,不易脫手,若是財務槓桿太高,很容易套牢。

相較之下,存保單的確是保本的好方法,但究竟要存什麼保單?韓維君認為,不管是短天期儲蓄險、利變型保單或投資型保單,都得視當時能力及需求而定,更重要的是,避免把保單存成財務黑洞,愈繳愈喘不過氣,務必細算自己的繳款能力,或把資金分成幾等分、慢慢繳付。她認為,尤其面對升息循環,存保單最好選擇利率變動型保單。

蕭碧華也提醒,存保單都是存有現金價值的儲蓄險或一般壽險,而儲蓄型保單吸引人之處,在於比銀行定存利息頂多多一點,但利率變動難料,加上有時間限制以及提前贖回利息會打折等,「還是不能完全把錢都鎖在保單裡。」宏觀財務顧問平台總經理邱正弘提醒,除了醫療險及意外險等消費型險種,像一般壽險、養老險等都有「現金價值」,因為保單的現金價值只有在到期或滿期,才屬於被保險人;意即如果被保險人不在約定期間,決定要提領,此時是向保險公司質借,得支付利息成本,因此保單借款只能用來當「保命錢」,如果想槓桿投資甚至套利,風險並不小,千萬不要得不償失。

韓維君

出生:五年級後段班

現職:壽險理財規畫師

學歷: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

廖漢章

出生:六年級前段班

現職:金融業電子商務部

學歷:大同大學資經所EMBA

廖漢章投資操作眉角

利用周KD指標,在2013年可抓到四次進場機會:

第一次佈局

7856(3/25)

第一次出場

8128(5/2)

報酬 3.89%

第二次佈局

7937(6/14)

第二次出場

8258(7/17)

報酬 6.15%

第三次佈局

7856(8/9)

第三次出場

8192(9/9)

報酬 4.6%

第四次佈局

8104(11/13)

第四次出場

8418(12/4)

報酬 3.9%

存保單一定要

知道的5件事

對於不善理財且只想保本的投資人,宏觀財務顧問平台總經理邱正弘建議,存保單的確是一個好方法,但在「存」之前,要先瞭解幾個觀念:觀念 1 在強迫儲蓄存保單之前,要先確認保障已足夠。

觀念 2 保單只能穩穩把錢守住、無法保值,更禁不起通膨。

觀念 3 如果存的是投資型保險,因為無法預期未來的投資成果,因此,要清楚連結的投資標的,並釐清自己的屬性。

觀念 4 確認未來幾年的現金流量是足夠的,不要為了存保單,而讓自己陷入資金缺口,因為保單解約多半不划算。

觀念 5 通膨的變化難預料,因此,不要買長天期保單來強迫儲蓄,建議以三至五年的產品為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656

Uber投資人暴賺二千倍 一人網站股價狂飆社群網路是華爾街的新泡沫?

2014-07-21  TWM
 
 

 

社群網站今年來吸引創投基金競相投資,吹起新一波網路泡沫,不太賺錢的叫車服務App公司Uber,市值已推升至五千多億元,金融市場開始懷疑,千禧年網路泡沫破裂是否會重演?

撰文‧乾隆來

叫車服務App公司Uber在六月完成新一輪的增資,這家成立至今才四年的新公司,這一波獲得黑石、富達等基金公司青睞,公司市值高達一七○億美元(約五千一百億元新台幣),與三年多前第一次增資相較,當時慧眼投資Uber的天使基金們,包括第一輪資本(First Round Capital)在內,已經暴賺二千倍!

Uber暴發的傳奇故事,最近突如雨後春筍般爆出,而且幾乎都與社群軟體的新貴有關。

今年三十二歲的以色列軟體工程師亞伯爾(Or Arbel)在公司老闆逼迫下,勉強花了八個小時寫出一個手機App程式,這個程式只有一個功能,就是發出「Yo」(音同又)給手機聯絡人。亞伯爾原本要在今年四月一日愚人節將 「Yo」掛上蘋果的Apple Store,卻被蘋果公司以「缺乏實質意義」拒絕。亞伯爾在老闆的逼迫下,多次向蘋果申訴,才獲得上架。

最蠢App夯翻!

僅花八小時 獲兩百萬次下載結果,這個被稱為「史上最蠢的App」,一上架竟然就吸引了兩百萬次下載,晉陞為最熱門的前十大App程式,還有科技分析師認為「Yo」這種腦殘的溝通軟體「最適合掛在即將上市的iWatch」。

亞伯爾與他的老闆被矽谷投資人追著跑,即使他們講明了這個程式瞬間就會被競爭者複製,馬上就有「Hey」、「Hi」等山寨版出現,但是幾十家天使基金仍然捧著現鈔要跟亞伯爾「Yo」。這個只花了一個工程師、八個小時工作的作品,賣了一二○萬美元(約三千六百萬元新台幣)的現金,換算亞伯爾的「時薪」高達四五○萬元新台幣。

與「Yo」一樣靠著一人就暴發的社群網站,還有販賣名人聯絡資料的Cynk科技公司。這家公司在美國櫃枱買賣的股票,從五月十五日的○.○六美元,突然暴漲到七月十一日的二十一.九五美元,四十個交易日上漲三六五倍。美國證管會因此下令暫停交易,《華爾街日報》以及各大媒體都報導,這家一夕暴紅的公司,「只有一名員工、去年底完全沒有營收,公司總市值卻突破六十億美元!」社群網站股價暴漲的傳奇,當然要以今年初賣掉的 WhatsApp最具代表性,這家員工只有五十五人,完全不收廣告的公司,在今年二月十九日簽約以一九○億美元(約五千七百億元新台幣)賣給臉書。WhatsApp在○九年以二十五萬美元創業,後來接受了紅杉資本七百萬美元的增資,短短四年內竟以一九○億美元賣掉,引爆了社群公司暴漲狂潮。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敏思(Christopher Mims)在七月七日的專欄大聲感嘆地問:「矽谷已經迷路了嗎?」他說矽谷的投資者忘了創新,一窩蜂只想從社群網站上賺到快錢。敏思認為,不論是Uber、Yo,或者剛完成股票上市、號稱可以代購兩萬八千家「餐廳外送服務」的GrubHub,甚至包括臉書在內的社群網站,都只是新形態的軟體廣告公司。

軟體才是硬道理?

矽谷創投基金湧入社群網站敏思質疑,美國的廣告市場一年有一千億美元,卻只佔十六兆美元GDP(國內生產毛額)的○.六%,矽谷的創投基金放棄了九九.四%創新機會,一窩蜂把鈔票全堆到社群網站,再度弄出了一個社群新泡沫。普華會計師事務所的統計也顯示,去年創投基金投資了三九九五個案子,投資金額有二九四億美元,其中有三七%,金額達到一一○億美元,都給了軟體公司,不論是絕對金額或者產業集中度,都創了歷史新高。

這一波社群狂潮醞釀多年,一直到二○一二年九月臉書用戶突破十億,以及iPhone 5上市,又有WhatsApp、LINE等即時通訊軟體加持,颳起了空前的社群旋風,大家相信行動通訊、社群、大數據將會徹底改變人類的行為,相信「軟體才是硬道理!」終於再度吹出了一個新的泡沫。

這讓人想起二○○○年那次,千禧年的網路泡沫。當時的高點出現在三月,主角是網路設備龍頭思科(Cisco),被媒體追捧為全世界最偉大的公司。思科是引領網路的火車頭,擁有最多的網路創新設備,為所有網路公司創業首選,人人捧著大把鈔票向思科執行長錢伯斯(John Chambers)請求指引明燈。

思科在二○○○年三月創下股價總市值五千五百多億美元的紀錄,成為「全世界市值最高的企業」,全球最大的四十家投資銀行分析師,全數給予思科「買進」或「強烈買進」的建議。

思科兆元美夢破碎!

昔日龍頭,市值剩四分之一思科當時本益比達到一二○倍,超過微軟的五十五倍,以及英特爾的四十二倍。瑞士信貸的分析師衛斯頓認為,思科從一九九○年股票上市,十年間總市值成長一千倍,他在分析報告中預測:「我以非常謙卑的態度估計,以思科強勁的成長力,它非常可能成為全球第一個『一兆美元』的企業。」結果,就在思科超越微軟的二○○○年三月,網路泡沫瞬間破滅,思科股價從高點的八十一美元,一度跌到十一美元;到了○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每股十八.四五美元收盤,總市值剩一千五百億美元。

十幾年來,網路的確改變人類的行為,思科也不斷創新求變,但是股價在十八至三十五美元間遊走了十五年,目前總市值一千三百億美元,只有泡沫時期的四分之一。當然,「一兆美元」的夢,早已淪為笑柄。

而微軟與思科當時超越五千億美元的總市值,成為再也無法觸及的天價,一直到一二年蘋果公司才又挑戰這個高點;一四年七月七日,蘋果來到波段新高,以五八三六億美元的總市值傲視全球。

千禧年網路泡沫破得慘烈,數以萬計的網路精英因此傾家蕩產,災難深深烙印在金融市場,十幾年來網路世界繼續勇猛邁進,已經創造了多次「典範移轉」的新浪潮,但是金融泡沫則從未在科技股上重現,直至今日。

過去十五年的科技龍頭,例如亞馬遜以電子商務稱霸全球,雖然本益比高達五百倍,但是公司總市值只有一千三百億美元,是年度營收的兩倍;蘋果公司藉著iPhone改變全世界,本益比卻只有十五倍,而且是帳上現金超越千億美元的藍籌型公司。

甚至是將全球帶入社群世代的臉書,雖然與思科稱霸網路設備時期有同樣的成長力,但兩年半之前股票上市,公司市值卻低於一千億美元,過去一年臉書拚命擴大廣告收入,營收盈餘三級跳,目前總市值也就一千七百億美元、八十倍的本益比,離千禧年的泡沫還有一段距離。

由此看來,一四年的社群泡沫,就算有水分,與二○○○年的網路泡沫,或者○八年的次貸風暴相比,還不至於演成全面崩盤的大泡沫。

特別是在金融海嘯之後,美國聯準會資產負債表從八千億美元暴增五倍,現在已經高達四兆美元,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印了這麼多鈔票,卻只吹出了臉書一千七百億美元、WhatsApp一九○億美元、Uber一七○億美元的小泡沫,金融市場一朝被蛇咬的心態,還是深烙在心中。

Uber會是泡沫指標?

今年獲利預估近五億美元

即使在「四年成長兩千倍」的Uber投資案裡,具體的營運數據也可看出投資界強烈的戒慎恐懼心態。表面上看來,一家不賺錢的叫車軟體公司,在全世界各個城市都遭到當地政府與計程車業者的強烈抵制,怎麼可能有五千億元新台幣的市值?

台灣最大的計程車隊台灣大車隊,目前有一萬五千輛車,每天叫車電話十萬通,每天服務三十五萬名乘客,而且還賣車體廣告、搞旅遊公司。幾萬人辛苦了半天,一年也就創造不到三億元新台幣的獲利,台灣大車隊股價一年來大漲一倍,目前公司總市值六十億元新台幣,與未上市的Uber差了一大截。

雖然Uber與台灣大車隊都是叫車平台,也都靠網路聯繫計程車與乘客;不過,從Uber去年底的營運資料顯示,Uber去年底「每週營收」高達二千二百萬美元、一週就超過六億元新台幣。

Uber掌握了客戶與司機的金流,客戶坐車不用現金交易,下車前在手機App上刷信用卡,Uber收款後再轉付給司機,而且因全球佈局,每週新增八萬名客戶(Sign-ups),一三年全年獲利一.二五億美元(約三十七.五億元新台幣),當時公司增資後市值達三十五億美元,本益比不過二十八倍。

以此估計,當保守的富達基金、私募基金霸主黑石參與今年的增資時,Uber的有效客戶可能已經倍增,今年的獲利預估也會逼近五億美元,才會有一七○億美元的市值。Uber與台灣大車隊,表面上看似相近,本質卻大為不同,這倒是值得台灣投資人與企業家學習的課題。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038

《最大贏家》當年馬雲四處碰壁 只有他慧眼獨具 孫正義五分鐘拍板 軟銀大賺二千五百倍

2014-09-22  TWM  
 

 

十四年前,日本軟體銀行社長孫正義,極力說服馬雲接受資金挹注,因為他在馬雲的眼神裡發現,「有一種動物的味道」。

而隨著阿里巴巴一路茁壯,敏感的主導權問題讓兩人展開枱面下的較勁。

撰文‧孫蓉萍

不管你喜不喜歡日本軟體銀行(SoftBank)社長孫正義,對於他的投資眼光,多數人只能自嘆弗如。因為中國阿里巴巴集團九月十九日將在紐約證交所掛牌,而出資超過三成的最大股東軟銀,十四年前投資的二十億日圓(約新台幣五.七億元),如今預估獲利將達到五兆日圓左右(約新台幣一.四兆元)。

軟銀的股價也因此水漲船高,九月十六日上漲三.九八%,收八六九八日圓,總市值則超過十兆日圓,僅次於豐田汽車,排名日本第二。且分析師認為,目前軟銀股價還未充分反映阿里巴巴的價值。

原本軟銀對阿里巴巴的出資比率為三四.一%,掛牌後阿里巴巴股權調整,比率降到三二.四%,投資報酬率仍可能高達二千五百倍。而十四年前的這項投資決策,孫正義只花了五分鐘。

時間拉回二○○○年初,孫正義回憶兩人結緣的場景:「當時我去中國,和二十家年輕企業面談,每家大約都談十分鐘;其中只有一家,我聽了五分鐘就決定投資,那就是阿里巴巴。剩下的五分鐘,換成我說服馬雲,請他一定要讓我投資。當時阿里巴巴營業額幾乎是零,還在負債中,也沒訂出商業計畫,可是我還是希望他務必要接受我的投資。」在這之前,馬雲已經被創投公司拒絕了三十八次。

孫正義是伯樂

沒看數字、簡報 就決定投資「我就是有一種預感,覺得馬雲會壓倒性地成長。他沒給我看數字,也沒有簡報資料,只透過談話,以及眼神交換,我就決定了。他的眼神,有一種動物的味道。」聽起來很玄,不過孫正義當年投資美國雅虎時(當時只有五名員工),也嗅到這種味道。一九九六年軟銀對美國雅虎出資比率曾高達三七%,九九年起陸續賣出,獲利逾二千五百億日圓。因此,日本人稱他為「天才投資家」、「煉金師」。

《今周刊》向軟銀詢問「孫正義是否會繼續持有股票」,軟銀的回答是:「目前正在緘默期,無法回答。」但孫正義在五月七日發布軟銀一三年度財報時曾提到阿里巴巴說:「IPO(首次公開發行)後也不打算賣股票。」他說:「當然不是永遠不賣,但是阿里巴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戰略夥伴。」他強調阿里巴巴是非常特別的存在,因此軟銀旗下的企業約有一千三百家,但是孫正義親自當董事的企業,除了軟銀,只有雅虎日本和阿里巴巴。

隨著阿里巴巴愈來愈茁壯,兩家公司也在枱面下較勁。孫正義五月七日對於阿里巴巴的淨利和成交額表現非常滿意,第二天,軟銀的股價卻下跌。原來阿里巴巴在上市申請書中,限制軟銀的權限。

馬雲護主導權

刻意限制投票權 卻不撕破臉一般來說,只要有三三.三四%以上的投票權,就能在股東會上行使重要議案的否決權。軟銀對阿里巴巴卻沒有這個權利,因為上市申請書中規定:軟銀持股中超過三○%的部分,投票權交給一家由馬雲和蔡崇信掌管的股權信託公司。《東洋經濟週刊》指出,阿里巴巴前幹部甚至推測:「這次在美國掛牌,應該也希望藉機降低軟銀的影響力。」對馬雲來說,淘寶帶動阿里巴巴快速成長,半數以上股權卻由軟銀和雅虎掌握,實在是件麻煩事,於是他開始設法奪回主導權。例如他將支付寶的股權轉移到他自己出資的企業旗下,使得淘寶等網購業務和支付寶等金融業務,不論是組織面或資本關係面,都完全分離。

軟銀和雅虎自然不樂見自己的權益受損,於是三方協商後決定,收益抽成辦法為抽取小微金融服務集團(支付寶母公司)整體稅前盈餘的三七.五%,抽成範圍擴大到旗下其他事業,收益可望更高。看到阿里巴巴飛躍成長,大股東的想法也愈來愈複雜,開始動作不斷。

七月十五日,馬雲出席軟銀二○一四年世界大會,兩人在台上握手、擁抱,關係親密。孫正義雖有恩於馬雲,但兩人的關係,目前看來有點微妙。一般認為,或許阿里巴巴正在等一個擺脫軟銀的良機。

市場人士也正在密切關注孫正義的動態。短期內不賣的理由是,與其賣股票還要付企業稅,不如用股票當擔保來向金融機構貸款。當然這是阿里巴巴股票會上漲的情況下;如果成長趨緩,什麼時候賣都不奇怪。而且,有了大筆資金作後盾,孫正義極可能再出手收購企業,畢竟孫正義的字典裡,只寫了「收購」兩個字。

沒有軟銀 就沒有阿里巴巴——軟銀與阿里巴巴的合作關係2000年. 軟銀以20億日圓對剛成立的阿里巴巴出資3成以上2008年. 軟銀與阿里巴巴在日本成立合資公司2010年. 雅虎日本和淘寶合作,兩國消費者可以互相購買對方的商品2012年. 上述合作喊停2013年. 雅虎日本學習淘寶的商業模式2014年. 雅虎日本購物與支付寶合作

整理:孫蓉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471

走過沒有董事長的日子 到坐穩全球第三大面板廠 負債二千億 逼出群創競爭力(072-074)

2014-10-06  TWM
 
 

 

一家從負債二千億元開始的面板廠,曾經一度沒有董事長、兩大股東也不力挺,他們擔負年虧六百億元的「慘業」罵名,卻靠著從根拔起的改革信念,逼自己打破極限,從追隨者變業界創新者,這是群創重生的故事。

撰文‧賴筱凡、周品均

三年前,群創每賣一片面板就賠一片,每天一開工要賠掉上億元,群龍無首的﹁三合一」公司,背負著超過二千億元的債務;三年後,群創站穩全世界第三大面板廠地位,在推動電視新規格上贏得漂亮一仗,甚至啟動再工業化計畫,要把產線搬回台灣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俗語說從零開始,我們不是,我們是從負二千億元開始。」一位群創資深員工嘆了一口氣。二○○九年群創與奇美電合併,合併後的群創一舉超越友達,成為台灣最大面板廠,然而,誰也沒想到,面板產業的寒冬卻來得這麼快。「慘業」、「沒有董事長的面板廠」,大家是這麼形容當時的群創。

一一年,群創(原為奇美電)大虧六四四.三九億元,時任董事長廖錦祥因身體因素辭職,面對巨額債務,群創背後的兩大股東鴻海與奇美實業都深怕被群創拖下水,那幾乎是群創成立以來最黑暗的日子,因為沒有董事長,連經營團隊要出面與銀行協商,都受到極大責難。

有管就有用

建立資料平台每天盯進度

「我永遠記得那個畫面,台下坐著超過一百名銀行團的債務協商代表,指著段董(段行建當時為奇美電總經理)就罵,說要債務協商連個董事長都沒有。」跟在段行建身邊超過十年的群創基金會執行長、也是段行建祕書的羅美君說,那是她認識段行建這麼多年,最慘的一刻。

群創董事長位置從缺了一百天後,帶著經營團隊,段行建接下了這個重擔;當時的群創,一邊要整併奇美電、統寶,一邊還得在負債累累的情況下,讓這輛老爺車繼續在路上奔馳,要想提高運轉速度,也只能從每一個零組件慢慢調整起。

「我還真的很感謝合併這件事,因為群創合併了奇美電,才讓原本的奇美電有了改變的可能。」群創總經理、原為奇美電掌舵者的王志超坦言,來自「幸福企業」奇美電的員工們,一直到被群創合併了之後,才真正認知到,他們已經退無可退。

王志超說,以前的奇美電缺乏統整管理,明明是同一個案子,業務、採購卻各有一套數字,光要確定哪個數據是對的,就要吵上大半天。王志超從根改起,第一步就要員工把所有的資料都放在平台上,讓資訊沒有落差,為了做到這一點,王志超甚至每天盯上線人數。

「段董說的很對,『有盯有管一定有用』,我就負責把這件事盯成大家的習慣。」現在,當日營收做多少,產出多少片面板,王志超瞭若指掌。「再也不用聽業務、採購和研發吵得臉紅脖子粗,數字一拿出來,答案就很明顯。」王志超說,這件事在群創內部起了化學作用,當每位員工都必須做出改革時,公司內部的文化與氛圍也跟著有微妙變化。

曾在面板業待過八年的WitsView前研究協理劉陳宏,就對群創這套內部管理系統有相當高的評價,他說,群創內部的整合系統,特別是採購業務系統化,對內部管理與成本管控,效果都相當明顯。

再者,除了整頓內部的過程,群創也不能原地踏步,想存活,就得想辦法有更多產能、增加更多利潤。可是,當時的群創一年還給銀行的債務就多達百億元以上,段行建和王志超都認知到一點,要靠資本支出來擴充產能,是不可能的事。

一吋都不浪費

擠出一條五代線產能

「怎麼辦?要產能只能靠『擠』出來啊!」王志超將所有的廠長找來集思廣益,「哪些機台的效率明顯低,我們就從它的效率開始提升起。」這種聚焦式地對症下藥雖然有效,但當效率拉到與其他機台相同時,產能限制的瓶頸又出現了。

於是,他們開始想,五代線的玻璃面積一次產出就是四片三十二吋面板,多出來的部分就丟掉。「如果我們把這些要丟掉的玻璃也一起畫進來使用呢?我們可能可以改切三十九吋的面板,把每一片玻璃用到極致,或許是一個辦法。」王志超說。

由於原本的設備都是為了切割三十二吋面板而設計,要放大到三十九吋,光罩等設備都要跟著改,但王志超沒有別的路走,指令一下,廠長、研發人員全部動起來,主動找設備廠討論機台改造的可行性。

「一開始,設備廠都覺得怎麼可能,極限就是在那裡,但極限是要用來打破的。」王志超說。結果,他們將產線改造後,同樣的片數卻能生產更大面積的面板,產能利用率還增加了七個百分點。

靠著東縮西減,群創就這樣憑空增加一條五代線廠的產能。問題又來了,市場上的主流規格是三十二吋,根本沒有人賣三十九吋的產品,群創的面板要賣給誰?

王志超讓底下的業務分頭去遊說電視品牌客戶們,但說白了,當時的群創財務問題連帶影響客戶的信心,更別提客戶架上都在賣三十二吋的電視,根本沒人願意花心力幫群創推三十九吋電視,連王志超親自出馬都沒用。

一線大廠不願意推,他們就從二線客戶下手,找了一家日本電視品牌合作,大力遊說他們。剛好對方想在Best Buy通路嘗試新產品,即使產品還沒到客戶手中,他們硬是用保麗龍板切成三十九吋電視的樣子,直接在Best Buy開賣。「效果意外的好,消費者買單的意願很高。」王志超說,這讓客戶信心大增,極力拉抬三十九吋電視的下單量。

一名長期觀察面板產業的資深分析師解釋,「群創推三十九吋面板,不僅符合段行建要把產能利用率做到最大的理念,還正中消費者喜歡大螢幕的趨勢,讓群創成功奪回規格制定的話語權。」打響尺寸差異化的第一炮後,緊接著,群創再推4K電視,用更好的畫素來吸引消費者。王志超的策略很簡單,三星用OLED電視來吸引消費者,群創就推出更低成本的4K電視,一樣講究高畫素,價格卻比OLED電視還親民,消費者選購4K電視的意願,自然就比高價OLED電視高。

兩招創新策略的打法果然奏效,逼得三星、樂金等韓國廠商只能回頭跟著群創推新尺寸與4K電視。王志超的邏輯很簡單,「如果你不創新,只會跟在別人後頭跑,客戶永遠會把你當tier 2、tier 3(二線、三線供應商),而不是tier 1(一線供應商)。」

生產線返台

﹁再工業化」抗中國面板廠資深產業分析師觀察,「群創近兩年來跳脫規格追隨者的框架,明顯比競爭對手友達的策略還有創新性。」同樣的,面對中國面板廠急起直追的威脅,群創也不怯戰。「你看中國八.五代廠一路蓋,如果群創跟他們做一樣的產品,那所有產品線勢必都會被壓著打。」時常台灣、中國兩地跑的王志超太清楚,台灣面板廠要勝出,就必須做中國面板廠不會做的事,新尺寸是如此、4K電視也是。

更何況,中國薪資連年漲,製造優勢已經不如以往,在在都讓段行建動了要把生產線搬回台灣的念頭。今年七月,群創宣示啟動「再工業化(Reindustrilization)」計畫,要把中國二五%到三○%的產能移回台灣,提高自動化。

羅美君透露,會用「再工業化」這個詞,靈感就是來自美國總統歐巴馬,他推動製造業返美,群創一樣也要做這件事,靠自動化設備,把產線搬回台灣來。唯有這樣,群創才能有更高的競爭力,就算中國面板廠趕上來,群創也不擔心。

走過美國反壟斷官司,走過三家面板廠合一的十萬大軍整頓,群創一路走來,不靠政府、不靠富爸爸,靠的只有自己的改革意志。如今,群創第二季獲利較前一季大增十六倍,上半年每股稅後純益○.三五元,總算可以脫離「慘業」這個形容詞了。

群創

成立時間:2003年

負責人:董事長段行建,

總經理王志超

資本額:995億元

主要業務:面板

主要客戶:三星、索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662

收二千蚊搬遷 服務用唔到 電盈無賴照收月費

2015-03-05  NM
 
 

 

搬屋麻煩,搬電訊服務更麻煩。本刊接連收到投訴,有讀者搬屋前已獲電訊盈科確認可於新居繼續使用服務,惟客戶付二千元搬遷費後,電盈卻突指「唔夠線」,投訴人無法使用服務,欲取消合約反要被罰錢,經本刊介入後,電盈才願意無償終止合約。

麥小姐一直幫襯電訊盈科旗下固網電話、網上行寬頻及nowTV收費電視三項服務,今年一月她準備搬入大坑豪宅「名門」,並向電盈查詢搬遷服務細節,當時職員確認麥小姐可於新居使用舊有服務,更向事主收取每項服務六百八十元,總數約二千元搬遷費,又安排師傅負責搬遷工程。

惟二月師傅上門檢查後卻稱未能安裝,多番交涉後電盈指名門機樓沒有足夠電線位,麥小姐只能從電話、寬頻及nowTV中保留一個服務,但又明言麥不可取消所有服務,否則會被罰款,麥怒斥電盈離譜:「如果話有penalty,我覺得唔fair,因為係佢一直提供唔到服務俾我先。」問題就此膠着,麥小姐搬進新居後被迫與世隔絕。

跟進:收錢後賴無線位

記者與事主一同致電電盈客戶熱線,客戶經理解釋名門的指定網絡商是「和記電訊」,電盈須向和記及名門「拎線」始可提供服務,麥即反駁電盈若早知無足夠電線位,為何承諾可搬遷所有服務兼收取二千元,對方則支吾以對:「要入咗application嗰時先知唔批(電線位)。」不過,記者以客人身份致電電盈客服詢問可否將固網電話、寬頻及nowTV同時搬遷至名門時,對方仍爽快回覆「無問題」,並無提到有機會「拎唔到線」。名門管理處職員則踢爆,近月收到不少住戶反映,無法安裝網上行寬頻服務,估計是和記租借電線位予其他電訊商「可能都借得七七八八」,又指名門早已批准電盈「可以藏線入嚟,只係佢冇做呢個工程。」

個案二村屋安裝無了期

電盈收足搬遷費,最後卻無法提供服務,原來並非個別例子。鄭先生為方便養狗,去年十一月遷居元朗八鄉水盞田村村屋,事前電盈同樣確認新居有網絡覆蓋兼派員上門裝寬頻,但花上三個月都未能成功安裝,「電盈話自己嘅總線唔夠用……約咗四次都係答我裝唔到。」雖然電盈無法提供服務三個月,投訴人鄭先生卻要每月交足二百六十八元月費,電盈自知理虧,上月借出便攜式無線路由器(pocket wifi)予鄭補償,但下載速度只有7.2MB,更經常斷線,十分不便。客服職員曾解釋要設立新電箱始能解決問題,但一直無回答工程何時進行,鄭大呻無奈:「喺村屋地方都無得選擇,附近都只用緊電盈,我無嘢可以做到。」

專家話:無服務仍收費抵打

對於鄭先生的個案,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直斥電盈離譜,「呢啲就抵打啦,交月費直頭冇可能,依家係電盈裝咗幾個月都未入到去上網。」他表示新界地區要開新電箱相對困難,因涉及挖路所需程序較多,但電盈有責任盡早與客人協商解決。至於名門個案,方保僑相信電盈為省成本故沒有自行鋪線,但向和記租線卻有較多掣肘,他估計和記出租的電線位有限,「電盈好難幫你租三條線」,故電盈要求麥小姐只可保留其中一種服務,客人難以追究。他表示通訊局有指引規定電訊商之間須「網絡互連」,即不能拒絕對方「過路」,但實際運作仍要視乎雙方協定。大律師陸偉雄認為事件屬合約糾紛,供應商未能提供服務或構成毀約,但建議雙方協商解決問題,「你扣多我錢就要俾番我,或者多提供番幾多個月嘅服務俾我。」他又指若事主因有關問題衍生其他費用,如租借其他上網工具,可向電盈索償,但須證明費用是合理及必須,例如提供多次未能連線的畫面和有關單據。通訊辦過去兩年接獲有關客戶遷址的投訴個案共一百三十宗,根據香港通訊業聯會發出的《電訊服務合約業界實務守則》,服務供應商應合理地盡力在客戶擬搬遷至的處所提供服務,如無法於該地址提供服務,客戶有權選擇在原址使用服務或終止合約,但終止服務的費用不會包括剩餘合約期的任何月費。

回應:願不收費終止合約

電盈回覆本刊,因只能於麥小姐單位租一對線路,只能提供有限服務,但決定取消所有合約兼不收取任何行政費用。至於鄭先生個案,收費是經事主同意,現等待事主與該地段業主商討工程許可證,然後安排鋪線。 (陳君沛、李詠珊)

壹判官

收咗搬遷費又提供唔到服務,仲夠膽罰人錢,焗客人照交月費,點計都應該先賠償客人啦!劣劣劣劣(五個劣為最嚴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61

六都新政系列》他,86天走遍二千平方公里 城市裁縫師林佳龍 量身打造台中夢

2015-04-13  TWM
 
 

 

他自認是最懂台中人需求的市長,渴望在最短的時間裡,將十年間的所見所聞,轉化為具體政策。林佳龍自信滿滿地展示強烈企圖心,唯一的問題是,他心中的「台中夢」,是否同為二七二萬台中市民的共同期待?

撰文‧鄭閔聲

「當市長,比我過去的任何一份工作都更踏實。」與台中谷關風景區觀光業者座談前的空檔,台中市長林佳龍一邊用溼紙巾擦拭因汗水而顯得油亮的額頭,一邊分享就職以來的心情,「充實的感覺,來自我每天能直接看見不同的人,也知道能做什麼來幫助他們。」十分鐘後,他走上溫泉旅館的會議室前台,會場內數十位業者還來不及提問,他就先劈哩啪啦的說了一長串:「大家一定會問雪谷纜車,這項工程先前沒有通過環評,市府現在正想辦法補救……,二○一八年台中花博,山城絕對不會缺席,觀光局已經規畫在台八線沿路種櫻花……。除了我說的這些,各位鄉親如果還有其他建議,都可以提出來交流。」三月二十日、就任市長第八十六天,林佳龍帶著近十位局處首長,深入海拔超過兩千公尺的原住民部落,一待就是三天兩夜。行程的最重要目的,就是實踐選前承諾「上任三個月內一定再回和平區」;大陣仗動員市府團隊同行,則是為了讓居民相信市府重視區域均衡的決心,因為「看得到人,才能感動人」,是林佳龍深耕台中十年最深刻的體會。

為了想看到人,林佳龍努力跑遍面積二千二百平方公里的台中市各地,就連位置偏遠、人煙稀少的和平區,他也一再造訪。「曾有一次,農會舉辦梨山茶推廣活動,當時還是立委的林佳龍,一大早就跑上山,讓農民印象很深。」台中市和平區農會理事長王結利回憶。

「只要常和地方居民接觸,你就能了解他們的需求,所以我座談的時候可以不等對方提出要求,就先告訴他們,有哪些事情是我能做的、哪些我只能和中央協調。」一向拘謹的林佳龍,談起自己熟悉的地方生態,頓時神采飛揚了起來。

頻頻出現在台中市民身邊,並深入理解各地需求,絕對是林佳龍能在去年底打出一場漂亮勝仗的關鍵因素;但贏得選票與施政滿意度,當然無法畫上等號。林佳龍知道,自己必須在最短的時間交出成績單。

接手台灣燈會

兩個月籌到三億 嚴控公安在和時間賽跑的壓力下,一百天以來,林佳龍陸續完成的事項包括:將BRT改為公車專用道、停止台灣塔興建工程、提出零至六歲幼兒托育補助整合制度、公布社會住宅興建地段、協調台積電投資規模七千億元的中科擴廠案等。其中最令他自豪的,就是順利主辦台灣燈會活動。

在高鐵台中站周邊展出的台灣燈會,原本被認為相對單純,但林佳龍接手後,才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首先,籌辦燈會需要的五億餘元資金,事前到位的只有一.九億元,這意味市府必須在兩個月籌出超過三億元現金;另外,燈會周邊的交通系統從未承載每日數十萬人次,市府團隊最擔心的是發生公安事件,造成傷亡。

林佳龍將這場燈會視為他上任後的第一項大挑戰,為即時掌握狀況,他要求部屬在通訊軟體Line上成立「台灣燈會」群組,強制要求相關單位主管加入;他更常在群組裡要求更新訊息、發號施令,就是不希望出現意外,讓各局處首長緊繃得連大氣都不敢喘一口;更有公務員事後將兩個多禮拜的燈會形容為「一場惡戰」,不難想見當時承受的壓力。在市府團隊的努力下,台灣燈會獲得輿論高度肯定,還有外賓稱讚,燈會現場猶如「沒有雲霄飛車的迪士尼樂園。」在上任一百天內提出BRT改善方案,則是林佳龍的另一項重大決策。他將現有的藍線BRT車道改為「優化的公車專用道」,開放路線重疊公車使用,尚未完工的五條BRT路線則不再興建,將省下的二八○億元拿來改善交通。

重新檢討BRT

轉為公車道 把錢花在刀口一連串「重新檢討」前任市長胡志強政策的過程,雖然獲得相當民意支持,卻也引發批評聲浪,立委蔡錦隆就質疑,林佳龍擔任立委期間,曾在質詢時建議交通部將部分台中市捷運預算轉為興建BRT之用,當選市長後卻主動廢除BRT,立場前後不一,「市長不該隨便將前任執政者的政績斥為『錢坑』、『騙局』,我們想看到的是台中市的願景,市長要帶我們往哪裡走。」「我盤點過去市政的原則,是有弊端疑慮的重新檢討,做得好的當然會延續,不是全盤否定。但我確實認為,過去的預算配置有一些必須調整的地方,刪減不必要的工程開支,才能讓資源被更妥善運用。」面對質疑,林佳龍強勢回應。

妥善運用資源,就是把有限的預算花在刀口上。對林佳龍而言,最划算的投資,莫過於將經費花在能為台中吸引更多人口的政策上,「增加人口,就等於增加經濟產值。」林佳龍解釋,如果檢討前朝施政是短期目標,讓台中成為適宜人居的城市,就是他的長期願景。而「人口成長率」,就是評估城市是否適宜人居最直接的指標。

吸引人口,必須從創造就業機會、提供良好居住及教育環境、完整的托育與長照體系等層面同步著手。這些政策難以在短期內看見成效,但林佳龍承諾,將提出青年就業鼓勵金、四年新建一萬戶社會住宅、開辦社區日間托老等政策,期望台中人口持續成長。

當台北市長柯文哲顛覆傳統政治文化、強調效率的施政風格成為媒體焦點,其他直轄市長也自然在同一座天平上被檢視。對此,林佳龍似乎沒有感受到太多壓力,「柯文哲是外科醫生,擅長用權威的方式動手術醫療;我把自己定位為城市的裁縫師,我花了十年研究觀察,要用最細緻的工藝,替台中市縫製一套合身的西裝。」但林佳龍終究無法享受與柯文哲相等的明星光環。同樣是拆除違建,台北市政府的二二六專案獲得超過八成民意支持;林佳龍在臉書上發表拆除補習班大樓違建的文章,卻被不少網友批評:「貶低前任來成就自己的偉大」。

過去的林佳龍,常被黨內同儕批評「缺乏團隊意識」;但入主台中市以後,他卻要求各局處之間的團隊合作。「我寧可要一百個人一起走一步,也不要一個人走一百步,卻把其他九十九個人都留在原地。」就連最親近的幕僚也坦言,林佳龍不擅長與人交際,但他能在一些不顯眼處展現細膩。例如看見桃園市發生六名消防員殉職意外,林佳龍立刻找錢,準備替台中市每個消防分隊添購感應式通訊設備,讓消防員在火場中不必冒著嗆傷風險,使用傳統無線電與指揮中心通話,讓消防員士氣大振。

「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十年,是我最珍貴的人生經歷,我迫不及待的想把我這十年看到、聽到的意見化成政策,在我的任期裡實現。」林佳龍在接受《今周刊》專訪的六十分鐘裡三度重複這段話,展現出強烈企圖心。雖然頭一百天裡,具體的改變還不太多,但他顯然堅信,台中將在四年之內,搖身成為一座適宜人居的美好城市。

以下是專訪重點:

拚招商、觀光

促人口成長 不再當「小三」《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過去一百天完成了哪些重要的事?

林佳龍答(以下簡稱答):我接手後最大的兩個挑戰是台灣燈會和台積電的投資案。台灣燈會是在很有限的預算、不是很好的交通狀況下,做到讓台中市民覺得有光榮感,我給市府團隊打九十分。

台積電投資案能夠創造五千個就業機會,之前環評一直沒辦法通過,如果三月之前沒有結果,台積電就要離開,這對台中、甚至台灣都是重大損失。我了解問題以後介入協調,終於完成臨門一腳。

問:這兩件優先完成的事,能否代表你未來四年的施政願景?

答:招商與發展觀光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兩大火車頭,也是軟硬體建設聚焦的重點。想要招商,就要把土地、交通、勞動力都準備得有吸引力;人來了以後,就是改善生活機能,這些都是台中所需要的。推廣觀光的前提是讓交通方便,才能把在地的文化和旅遊景點推向國際,進而帶動消費與經濟。台積電投資案和台灣燈會就是這兩件事的具體表現。

問:一百天以來,你如何評價自己與市府團隊?

答:我很清楚要做什麼事,才去找什麼人。好的領導哲學是願景領導、服務領導和行動領導,這樣的價值已經在一百天內融入市府團隊,這一點,市政團隊一定有八十分以上。

問:你曾說要讓台中不再是「老三」、「小三」,具體的方針是什麼?

答:台中市升格四年以來,人口成長六萬,如果我強化基礎建設、改善社會福利,台中的人口自然成長率一定會更高,我們的人口很快就會超過高雄,成為台灣第二大城市。

三大願景待實現

為市民塑造愉悅的生活環境問:想在四年內完成的三大中長程願景是什麼?

答:第一是交通。前十大民怨中,就有五項與交通相關,治標的方法包括改善易塞車路段、改善BRT、拆除路霸等。治本則是整合捷運、台鐵、公車運輸,首先要讓台鐵山、海兩線高架捷運化增加運量,捷運綠線在一八年完工後,就能建構出台中特有的複合式通勤系統。

第二是治水與河川綠美化。台中有很多河川,但都像臭水溝,失去了河川應該有的生態功能。我計畫先提高汙水下水道建置率,讓台中公園到火車站一帶成為水岸城市,並帶動中區復興。市區外圍較大的溪流,則要強化防洪治水功能。

第三是新的都市計畫。我會落實大台中一條山手線、兩個國際港、三個副都心(雙港、豐原、烏日)的都市計畫,這涉及土地利用、產業規畫與交通建設,是都市奠基工程。

問:與其他政治人物相比,你與眾不同的特質是什麼?這樣的特質對治理台中有什麼優勢?

答:我的父母是裁縫師,一輩子都在替身材不同的顧客,量身打造合身的西裝。受到父母影響,我自認是城市裁縫師,能為居民塑造最愉悅的環境。我自認很了解台中人,因為我們呼吸同樣的空氣,我很清楚我做的事,能不能讓台中人獲得更好的生活。

廢台灣塔、BRT 讓台積電留在台中── 林佳龍百日新政重點台灣燈會 吸引1300多萬觀光人潮,創造120億元產值。

台灣塔、BRT喊卡 *駁回台灣塔工程暴增的預算約70億元。

*BRT改成優化公車專用道,省下未支出的280億元。

留住台積電 居中協調將台積電留在台中投資7000億元、創造5000個就業機會。

托育一條龍 推出零至六歲幼兒托育補助整合制度,創造就業及人力,確定7月上路,4.3萬人受惠。

強化社福 *至少補助7500名65歲以上銀髮族裝假牙。

*食物銀行增設3處。

*決定補助營養午餐,25萬學生受惠。

*5月起國一女生免費子宮頸癌疫苗接種,1.2萬人受惠。

推動就業 首創「青年穩定就業獎勵金」,穩定就業滿6個月,每人一次最高2.2萬元獎勵。

路平燈亮 25公里路平完成,7千盞燈亮。

社會住宅 規畫7處預定地,預計四年打造一萬戶。

資料來源:台中市政府 整理:郭淑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93

政府戇居apps 亂使二千萬公帑

2015-05-07  NM
 
 

 

政府新聞網的Facebook,近日因為負責官員寫了一句:「小編個同事Shirley辭職同老公環遊世界,小編真係好羨慕呀呀呀!!!」被全城網民鬧爆公眾利益何在。事件令人質疑,成日話好重視創新及科技的公務員,講就天下無敵,做,就似乎無能為力。本刊翻查過去兩年政府開發的七十多個手機apps(流動應用程式),發現合共花費納稅人二千二百六十萬元,但部分造價竟然要過百萬元「天價」,當中「四大戇居app王」,內容非常騎呢而且極唔實用,加上無宣傳令每個app只有數千人下載。有資訊科技界人士更踢爆,這些百萬apps其實數十萬元就搞得掂,最終要過百萬公帑埋單做「大嘥鬼」,因官僚僵化的招標要求,逼住要「判上判」令成本大增,而食得到肥豬肉者,當然唔少得一班IT界左仔。

戇居app之最,首先要數水務署花費超過一百五十萬元開發的《WSD Mobile App》,聲言可讓用戶查看水費單。以「辣媽」之名撰寫親子專欄的資深獵頭人張慧敏,試用後發現問題多多,例如她有兩個賬戶,但app卻列出了八張單,另外六個原來她早在十多年前已經終止,如今卻像鬼魂纏身一樣彈出。更麻煩的是,app不會自動把活躍賬戶放在最前,用戶又不能刪除或隱藏舊賬戶。結果,未找到新一期水費單,已經睇到眼花。幾經辛苦搵到張單,想透過app即時繳費,卻無呢項功能,辣媽試完就火滾:「咁我睇嚟做咩?」

GPS搵回收桶

另一個百萬app、建築署的《築印》,介紹多幢政府建築,例如:鑽石山火葬場、孫中山紀念館,成個app灰色底死氣沉沉,click入個別建築物,有一行泥色的圖案選項,隱沒於灰底色之中,即使將熒幕光度調到最高都幾乎睇唔到。內容全是圖片短片、歷史背景、工程資料等生硬資料,想親自見識吓呢,實用訊息又係全部無。記者請兩名來自深圳的遊客試用,她們批評連基本交通資料都無,極不方便。香港人亦都被悶親,無興趣去欣賞咁話,百萬開發費如倒入鹹水海。至於另一個由當紅大嘥鬼坐鎮的《咪嘥嘢》app,以為是配合惜食運動主題,但入到去就發現,內有GPS定位話你知一個非常「有用」資訊,就係……邊度有回收桶啦。這些四色回收桶,其實用肉眼周街都見得到,根本毋須搜尋。最大問題,是這個app叫人回收,偏偏沒有廚餘相關資訊,完全忽略惜食重點。最後一個《精靈基本法》又是定位不清,內有一個類似《Candy Crush》的轉珠遊戲,轉完一輪後,會彈出一條《基本法》問題,答完又再轉,但它不會如大部分人睇《基本法》的期望,不會助你考公務員試。曾經參加政府《基本法》測試的廣告人Jon Ho批評遊戲浪費時間:「CRE(綜合招聘考試及《基本法》測試)出嘅問題好偏門,個遊戲問嗰啲比較大路,例如:問行政會議由邊個主持,其實個個都識答。」

親中企業中標

最離譜的,是這些政府戇居apps,可能根本不值百萬「天價」,以水務署的《WSD Mobile App》為例,有IT行內人分析內容後指出,類似的app在iOS及Android每個平台開發上架,各只需約十五萬元,「由於個app太簡單,Android版更可打八折」,他估計,類似app的總開發費只需約廿七萬元,連同百分之十五的年度保養開支,埋單其實只需三十一萬元,比目前造價一百五十六萬元,估價低八成。至於《築印》及《咪嘥嘢》,行內人亦說:「都是幾十萬元可以搞掂,唔使過百萬。」三個百萬apps所屬的政府部門回應指,有透過招標程序,外判找開發商,但未有透露中標公司名稱。至於有個像《Candy Crush》遊戲的《精靈基本法》app,九十多萬元的費用,包宣傳開支。記者以顧客身份聯絡到開發商Firebean Limited,表示有意推出一個類似的app,職員即時報價只要二、三十萬元,又指《精靈基本法》的遊戲較複雜,所以收費會較貴,「《基本法》嗰個本身貴,包咗少少宣傳,同埋個app嘅發布會。」這間Firebean Limited,也有開發其他政府apps,例如:唔知點解已落架的《基本法保衞戰》(花費九十一萬元公帑)、衞生署為醫護人員提供診斷貼士的《Framework@PC》(花廿五萬元公帑)。這間獲政府睇中的IT公司,原來有親中背景,董事黃德誠是香港內地經貿協會有限公司的董事及副會長。

圖書館app三百萬

目前,七十六個政府apps之中,以康文署推出的《我的圖書館》使費最高,開發成本連日常保養開支高達三百五十萬元。這個app因可供查閱各個公共圖書館的書籍,又可續借及預訂圖書,被一些網民評為最有用的政府app,但是否真的要花三百多萬元公帑才搞得成?因開發教人搵公共廁所app《衝廁》而為人熟悉的Nuthon IT Solutions創辦人杜振康,直指造價太高,估計可能包含圖書館網站管理費,他估算,單是搵書的手機app,大約五十萬元就搞得掂。杜振康又分析,政府apps因要兼顧的範疇繁多,因此開發費用往往高於市價,「例如開發商花喺同政府工作人員開會、商討設計嘅時間,會比私人項目多,講緊可能係一個double,又計開會人數,呢啲都係開支。另外有額外標準,譬如俾殘障人士都用到,呢啲要求坊間比較少需要做。」講到尾,都因為政府無靈活變通。

程式斬件「判上判」

有IT行內人士亦指出,同地盤一樣,政府的app項目也有判上判情況,大判中標後,會再將設計、程式、定位、遊戲等各個組件,分拆再外判,故大判入標時,都會將價格成本提高以便有肉食。知情者透露:「政府標書要求你要做過政府project,可能負責人要有十年IT相關經驗。做apps嘅公司老闆,好多都係啱啱畢業就出嚟開,邊有十年經驗,有啲情況係合資格嘅公司唔係專做apps,或者佢好少人做apps,佢哋接到單project,會外判俾另外一啲冇咁多經驗嘅公司去做。」除了上述提及的百萬項目,本刊翻查其餘七十多個政府apps,部分同樣定位不清,其中一個花了六十五萬元的《政府書店》,讓人搜尋政府出版、悶到爆的工具書(例如:《稅務案例解說》),但其實網頁已經有此功能,根本不用額外開發app。另一個《見‧識香港》,是供遊客或新移民參考的「香港入門ABC」,但可惜資訊嚴重不足,例如當中的「人物風貌」,就只介紹梁振英一個,唔怪得只有六百多人下載。此外,雖然開發了1823 app版《Tell me@1823》接受市民投訴,但卻是單向式要人寫下內容,官員不會在線互動,更無承諾幾時回覆,遇上緊急求助唔知點算。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批評,政府apps的最大問題是定位不清,浪費資源,「如果係好資訊性嘅嘢,其實冇必要做個手機程式,一個網頁版已經足夠,更平好多,可能三分一價錢已經做到。」

俾錢Facebook「谷like」

整apps嘥錢,政府也管理超個二十個Facebook專頁,每個平均只有幾千個likes,同樣效益成疑,但部分專頁原來有付錢予Facebook谷人次,以一個有一千六百個likes的專頁為案例,客戶付錢之後,專頁會以廣告(sponsored)形式,向有相關興趣的用戶推廣,每日付三十九元,預計單日可獲七至廿九個likes;若每日付一百五十七元,則可獲廿九至一百一十八個likes。《大嘥鬼》專頁,就是以sponsored 形式出現,究竟納稅人的錢有幾多進貢Facebook,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竟然話「開設及管理Facebook的開支一般包括在部門的恒常開支內」,未能提供相關資料,即是說,「谷like」是官員的恒常工作。《大嘥鬼》專頁早前只得五千七百個likes,上月發生TVB藝員掟蛋糕,《大嘥鬼》即時發帖諷刺抽水後,如今有一萬二千多個likes,該專頁除環保署官員外,也有外判予朗思廣告有限公司負責(該公司曾替政府拍過《心繫家國》宣傳片),當中涉及幾多錢,同樣無公布。至於政府新聞網在Facebook鬧出的「小編羨慕同事辭職」公關災難,專頁現有五千七百個likes,相對其他政府專頁已算較受歡迎。《100毛》創辦人林日曦認為,今次政府衰在自說自話,「市民同你哋啲同事冇產生感情,如果佢係形象大使、代表政府,咁係另一回事,但政府一味官腔,又點搞好Facebook。」另一些無乜人知的政府Facebook專頁,例如創意香港專責辦公室成立的《香港——亞洲創意之都》,由一名二級貿易主任兼任管理,三年來累積的likes僅僅過千,出帖猶如發新聞稿,無人like亦無留言,不知何來推動創意。同樣由《精靈基本法》app開發商Firebean管理的同名Facebook專頁,差不多每天都有更新,但內容與《基本法》風馬牛不相及,一時講吓攝影構圖,一時提吓世界舞蹈日,最後總會搭一句「即刻下載《精靈基本法》玩遊戲攞禮物喇」,同樣無人回應。政府正力推成立創新及科技局,但僵化官僚系統搞出來的一連串戇居IT大嘥傑作,再次證明,唔使等到二○一七,搞乜都唔得。

外國apps連結大數據

香港政府的百萬戇居apps無人用,在美國,網民大讚多個政府apps實用又方便,而且都有當前流行的「大數據」(Big Data)特質,例子包括:

Street Bump

開發者:波士頓政府內容:居民駕駛時開着app,按下「Record a Trip」按鈕,程式會自動探測路面的凹凸位,並以每秒三至五次的速度記錄數據,政府結合各駕駛者的大數據分析,鎖定坑窪位置,自動派員出動修補。政府帶動民眾出力,體現公民社會。目前波士頓有三成四人用過此app,開發費為$45,000美元(約$349,000港元)

Ask Karen

開發者:農業部內容:虛擬食品安全專家Karen小姐,廿四小時候命解答問題。用家輸入關鍵詞,例如ham,便會彈出火腿存放期、冷藏溫度、加熱溫度等食品安全資訊。在辦公時間內,用戶亦可透過app與農業部的專家直接對談。

Alternative Fueling Station Locator

開發者: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內容:記錄美國境內超過一萬六千個油站資料(包括:電油、天然氣,還有丙烷、氫等另類燃料),會按用戶所在位置,以GPS定位功能搜尋出附近的油站,方便入油。

Smart Traveler

開發者:國務院內容:讓用戶計劃行程,提供旅遊警報、美國大使館的位置等資料。參與特定計劃的用戶,如在國外遇到動亂或遺失護照等緊急情況,國務院亦可透過app迅速提供支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649

小頭家》滿足愛美天性 讓女人一年掏二千萬 七年級大男生 創光療美甲DIY紅到美日

2015-06-08  TWM


撰文•黃玉景

王子綱和呂祥禎是大學電子工程系的好哥們,三年前創立台灣第一家居家光療美甲品牌,連日、中、美、星馬都買得到,成了第一個進軍國際美甲市場的台灣品牌,年營收二千萬元,兩個大男生怎麼會投入美甲產業呢?

傳統指甲油容易日久掉漆,光療指甲油則是愛美女性的救星,它的成分添加了凝膠,塗在指甲上可以維持更久,光澤度飽和,廣受市場喜愛。

然而,光療指甲油的程序複雜,得先上平衡液,再上底層膠、還有光療指甲油和封層膠,最後用LED燈的光療機快乾等繁複的手續,女性多半尋求專業美甲師,一次美甲消費從一千兩百元起跳,往往得花上一個半小時,才能完成一雙美美的手。

仿咖啡膠囊機模式,自創美甲品牌「有沒有可能在家自己上光療指甲油呢?」王子綱和呂祥禎提出假想。

就像是咖啡膠囊機與咖啡膠囊的消費模式,他們打造居家光療品牌ME&WE也是如此:賣一台光療機以及季節性推出的新色光療指甲油,平均單筆消費包 含指甲油和光療機大約三千到五千元不等,女性可以買回家,自己在家做光療指甲,第一次購買後,未來視需要添購指甲油即可,非常方便划算。

兩個大男生接觸美甲市場,是一個意外。王子綱是廣春成建設董事長王鼎然的兒子,從小在家人期許下念電子工程系,在代工廠上班時,偶然接觸到裝置LED燈的 光療指甲機,隨手拍了一張照片到社群媒體,竟引發女性朋友熱烈回響:「好想要自己在家做。」「這個現在很夯耶。」留言一大串,頓時他嗅到商機,找來大學同 學呂祥禎一起研究市場。

花了一年時間,他們發現:「居家光療簡直是藍海市場。」原來,據國際美甲雜誌《Nail Magazine》統計,二○一三年全球兩大美甲市場的美、日規模就逾一百億美元(約三千億元新台幣)。

這塊大餅中,台灣的居家光療指甲都是進口貨,且只占了整體美甲市場的十分之一,潛力無限,呂祥禎分析:「台灣自創光療品牌的好處是,在亞洲美甲市場上,台 灣的形象其實僅次於日韓,進軍國際是很好的利基點。」認定市場的潛力,兩人決定向王子綱的父親王鼎然提案,卻被狠狠地拒絕。「我告訴我爸,就算你不讓我 做,我還是會去做。」王子綱堅定的態度軟化了父親,抱著父親資助的五百萬元,開始創業的第一步。

第一年,五百萬元很快在行銷和研發上燒光,為了拓展網路外的通路,他們一家家地向美甲工作室、美材行、百貨公司敲門,卻處處碰壁,連送產品給美甲師使用還被拒絕,「當時瞪著一箱箱幾百萬只的光療指甲油,心情盪到谷底,心想:到底要不要放棄。」王子綱回憶。

營造尊榮感,打進誠品、日本雅芳終於,一次刊登在少女雜誌的形象廣告上,被誠品看見,打開進駐百貨通路的門,進駐松菸誠品,繽紛浪漫的店頭形象、不時舉辦 DIY光療教學,讓過去只有專業美甲師才買得到的產品,也得以接觸消費者,「把美甲市場的餅做大,有助於推動整體市場。」經銷日本美甲品牌Nail Labo的凱登美甲負責人吳鴻捷指出。

「ME&WE的單價不便宜,如果消費者看到我們用這個品牌,會覺得備受尊榮。」TNA(國際美甲競賽)評審陳欣渝評論,「他們的凝膠不含傷肝傷腎 的溶劑,上膠後照射LED燈也不會縮膠。」由於產品好用,不少外國經銷代理來到松菸誠品就提出經銷邀請,因此獲得日本雅芳上架的機會;六月底,還將進駐中 國四川藍天百腦匯;接著,更準備進軍美國、巴西等地。

回顧過去三年,王子綱說:「創業當時很年輕,不懂品牌、公司營運管理,也沒什麼人脈,如果再多懂一些,我可能就不會創業了。」話雖如此,但是獲得父親的肯定,一路上苦澀的淚水也甜美了,一切辛苦還是值得的。

ME&WE

創業者:王子綱(1981年生)、呂祥禎(1979年生)

初期資本:500萬元

行業:美甲業

特色:DIY光療指甲組合成績:2014年營收2000萬元

創業日記:

2011.02 光療為何只能給美甲師做?有沒有可能突破DIY居家光療?

2012.10 一年了,網路正式開賣,好像懷胎十個月生下寶寶,ME&WE是我的第一個小孩。

2013.03 第一次參加台灣美容展,真是太神了,沒有一家產品像我們的人潮一樣蜂擁,覺得欣喜。

2013.12 今天再度突破業界先例,要在松菸誠品設櫃了。帶著誠品的背書和肯定,不能驕傲,要步步為營。

2014.12 ME&WE在日本雅芳通路上架了,業界第一個正式進軍日本市場的台灣品牌,是台灣的驕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