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21cbh.com/HTML/2010-9-6/2OMDAwMDE5NTg2OA.html
围绕着国美电器控制权的争夺依然在继续。在这场内乱中,以陈晓为首的职业经理人,与大股东黄光裕家族已势同水火。
而事实上,过去20年间,中国民营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与“老板”争利的案例,不胜枚举。
从最早的创维“陆强华出走”事件,到原国美电器原总裁何炬与黄光裕的决裂,再到“铁嘴”俞尧昌两进两出格兰仕,职业经理人与老板的利益分配,是双方争夺的焦点。
然 而,在众多的争斗之中,创维创始人黄宏生似乎颇为幸运。在其2004年11月至2009年7月失去自由期间,以张学斌、杨东文为代表的职业经理人,不仅未 觊觎其控制权,而且,在其出狱时,其个人资产已增值了10倍。当然,张学斌等几百名职业经理人,也因为期权激励而收获颇丰。
值得注意的是,黄宏生在创维的持股比例,与黄光裕类似。与黄光裕今天面临的众叛亲离的局面相比,黄宏生无疑是个幸运儿。而在这背后,是两个人性格的差异,以及与职业经理人关系的巨大反差。
当然,他们面对的职业经理人,亦迥然不同。对于张学斌等创维的职业经理人来说,拥有几千万股期权,已很满足,不会觊觎公司控制权,但曾经身为永乐电器董事长的陈晓,是否拥有同样的心境呢?
高管出走:阵痛后的反思
“(与职业经理人的关系),黄光裕家族表现出的是小学生的水平,而我们黄老板是研究生的水平。”9月3日创维集团一位高管称。
不过,黄宏生早期与职业经理人最初的沟通,也曾出现过重大问题。从1995年与老同学胡秋生闹翻,再到2000年的“陆强华事件”,在外界看来,正是因为黄宏生的小气而导致了职业经理人纷纷离开。其中,陆强华带领150名营销骨干出走高路华,一度让创维走到了悬崖边缘。
而在陆强华事件之后,创维高层出走的场景仍在持续上演,陈矩添、郭腾跃、刘助、杨东文、刘辉阳先后离开。
黄宏生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这是黄宏生当时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说,陆强华是因为个性而与所有的老板都无法和睦相处的话,那么其他高管为什么相继离开?
2000 年,创维数码香港上市之初,黄宏生就拿出了15%的股权,来解决骨干持股问题,之后又采取了员工持股的措施,800位骨干员工得到了股份,持股员工占到员 工总数的近10%。此外,创维各事业单元的经理还根据各自单元的业绩在年底领取分红,集团领导则根据集团的业绩来分红。这样的分红模式,在当时的家电行业 也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高激励并没有让团队稳定下来,张学斌曾告诉记者,“由于陆强华事件后对职业经理人的不信任感增强,黄宏生将权力更多地集中在自己手中,权力空间缩小后,职业经理人的动荡也很自然。”
在张学斌等高管的多次谈判,特别是杨东文离开创维自己创业后,黄宏生终于意识到了问题关键,从2003年开始在确立了创维的管理流程和制度后,他慢慢就不再参与具体事务的管理,在公司内部与骨干开会时他不讲具体业务,而是讲企业文化和行业环境。
而在完成与职业经理人的权力分割后,黄宏生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创维集团的战略规划上,也在业余时间将自己在海南的地产业务做得风生水起。
狱中遥控:创维的平稳过渡
2004年11月28日,香港创维数码董事局会议前,香港廉政公署突然出动拘捕了黄宏生、黄培升兄弟,而张学斌等执行董事也被叫往廉政公署协助调查,最终黄宏生于2006年7月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
黄宏生的意外入狱,让创维经历了一次生死考验。除了深圳市政府出面请来了赛格集团前董事长王殿甫出任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以王殿甫、张学斌以及回归的杨东文为首的职业经理人承担起拯救创维的重任。
在2004年11月到2006年7月的一年多时间内,黄宏生需要应对的是不断的官司开庭和聆讯,虽然借助2005年参加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保护民营企业的提案,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其个人入狱的命运。
与黄光裕不同的是,黄宏生入狱后,其夫人林卫平进入了创维数码的董事局,并出任了创维集团的副总裁。而作为大股东的代表,林卫平很出色地处理了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老将王殿甫、丁凯,还是中生代的张学斌、杨东文。
而身在狱中的黄宏生,也一直关注着创维的发展,其间,其还三次给创维数码董事局写信,指出创维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不过,2007年10月,黄宏生的一封信,曾经在创维引发轩然大波。在这封信中,黄宏生罕见地表达了对管理层的不满,指出“创维病了,而且病得不轻”,并提出,要管理层大幅裁员来降低成本,并拿出当年节省下来成本的一半奖励有功劳的员工。
这封信,一度让张学斌等高管陷入被动,但之后,黄宏生主动选择了“收声”。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近5年时间中,除了负责海外业务的几位高管有了变动外,创维的核心高管团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稳定。
目前持有创维33.45%股权的黄宏生,在经历了两次大事件后曾经表示,“经过这么多事情,我终于想通了一个道理,企业小的时候百分之百的钱都是自己的,企业大了以后,一切都是社会的。对这个社会资源,我只不过有决策权,而使用权和所有权,并不完全属于我。”
他还称,“在这种大的财富里面,如果只有我一个人,很可能不小心决策不当,导致企业的失败。但如果引进人才,逐一授权,监督管理,培养人才,肯定能发展。而不授权,搞独裁,企业肯定是死路一条。”
來源:i黑馬
作者:鄒蔚
首先得說一下州際商務委員會是一個什麽機構。簡言之,這是一個管理美國地面運輸的聯邦獨立部門,和大多數人熟知的中央情報局、證券交易委員會是一個性質。它最初是為了平息鐵路行業的惡性競爭而成立的。內戰後的三十年里,美國迎來大開發,鐵路從大城市修到了窮鄉僻壤。
盡管鐵路投資巨大,但由於運營鐵路獲利豐厚,各種投資者還是紛紛進入,競爭很激烈,以至於在紐約和芝加哥這樣人口稠密的地區之間修了好幾條鐵路,而距離相近的兩地卻往往只有一條鐵路。幹線上不同公司競爭激烈,大打價格戰,很多公司的幹線都陷入虧損,為了贏回利潤,他們往往利用自己在某條支線上的壟斷地位,將運費定到消費者能承受的最高限度。這麽一來,中間幾段短途運輸的運費可能比一段長途運輸的運費還高很多。
鐵路公司和消費者(尤其是農場主)都很不滿。很多消費者不滿,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承受了鐵路公司不公平的壟斷定價;一些鐵路公司也對情況不滿,因為他們認為在某些線路上的過度競爭使得競爭各方都陷入了虧損。1887年,美國通過了《州際商務調整法》,並根據該法案成立了州際商務委員會(Interstate Commerce Commission,簡稱 ICC)。
消費者希望州際商務委員會能夠規範鐵路公司的定價,保護他們的權益,而一些有遠見的鐵路運營商發現,州際商務委員會可以為己所用,用來加強自己制定的固定價格、瓜分市場份額,來強化運營商內部達成的各種協議。慢慢的,鐵路公司們形成了寡頭壟斷,州際商務委員會則全方位管制了鐵路,該機構官員的政治前途也跟鐵路息息相關,它成了鐵路業的代言人。
州際商務委員會獲得汽車運輸管理權後,為了保護鐵路公司、維護運輸業穩定,它統一卡車運費標準,限定了運輸路線和可運貨品類別:一個被批準在納什維爾和費城之間運送紙張的卡車司機,完全不可以為了填滿空著一半的車廂而多運幾只輪胎或幾桶化學品;如果回程時沒有準運的貨物可以裝載,那他可能就只好空車返回了。最關鍵的是,要想從事州際運輸業務,運輸公司必須弄到一張許可證。該委員會收到了近9萬份申請,但最終只批準了27000份,而且自1935年來基本不再發放新的許可證。隨著美國州際高速公路網絡建成,公路運輸貨運量的增大,卡車運輸公司代表逐漸取代了鐵路公司代表的地位,發生在鐵路業的故事在卡車運輸業重演了,卡車運輸公司經過兼並、破產形成了新的寡頭壟斷。
卡車運輸公司要想做大,覆蓋更大線路,必須去租或者買運輸許可證,以繞過管制,據估計,到1972年,許可證總價值在20-30億美元之間,對整個社會而言,這是控制供給形成的損失。直到1980年,吉米·卡特政府通過新的《汽車管運輸法》(The Motor Carrier Act of 1980),解除了對公路運輸的管制,貨運公司又可以在全美任何地方提供運輸服務了,汽車運輸行業又迎來了新的發展。對於消費者而言,產品的運輸成本在物流總成本中下降了50%到75%。
美國當年的卡車運輸業一度是新服務模式的代表,被州際商務委員會以發牌照的方式管理之後,逐漸變成了當初它所反對的那個利益集團。在今天,叫車應用提供了一種相對出租車而言的新模式服務,沖擊了嚴格管制下形成的稀缺卻穩定的市場,運管部門接下來的管理肯定會出現——考慮到目前強大而統一的輿論,以及對“專車”服務合理性的論證足夠多,倒不用太擔心叫車應用會被徹底叫停。怎麽管理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當我看到易到用車拿出80億儲備金準備建租車公司時,我理解它在政策下的無奈,它原本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優化數據、提高線上管理能力、深入用戶行為分析上的輕公司,現在要玩重活兒,是資源的浪費。
如果對叫車應用的管理,又回到了向公司發放許可證、價格幹預的老路上(為了客運市場不產生“混亂”、保護乘客不被“宰”,這種做法是完全有可能的),那麽,這將是一個很不高明的決定:發放許可證、價格幹預,相對市場自發提供乘車服務,都可能減少供給,乘客的乘車需求還是不能充分滿足。而那些拿到許可證的公司,當然有可能變成現在出租車公司的樣子。
我們希望,有關部門對叫車平臺的管理,是真正基於對消費者利益的保護:更容易打到車,更安全,享受更好的服務。市場會在價格刺激下提供相應數量和質量的服務。今年是美國州際商務委員會“關門”20周年,我們不希望“專車”重走美國卡車運輸業的老路,變成下一個利益集團。
技術的勝利,更是市場的勝利。
.pcb{margin-right:0}
一、歷史之鑒:
我們對80年代至今油價的下行周期進行分析,發現86-88年油價表現與當今最為相似,均為技術進步引起供給上升以及卡特爾內部未協調一致所致,時長也基本一致。
從美日德韓歷史經驗看:
1、整體看,供給側導致的原油價格下降,提供了最好的轉型升級時機,非資源國抓住時機,享受紅利;同時我們前期的專題研究提及,油價對經濟具有非對稱性影響(上行抑制經濟比下行刺激經濟的效應強);
2、兩輪石油危機造成的滯脹,促使80年代主要經濟體,面對石油價格下跌,調控思路偏向供給側、調控經濟結構轉型。而當前,中國經濟所處的產業轉型升級的階段與當年的韓國、德國類似,貨幣、財政政策方面分別類似於當年的日本與德國;
3、彼時的油價與通脹:油價觸底後小幅回升,但無法回到以前高度(受供給放大、技術升級等因素影響);通脹:通常油價快速下降時,整體通脹與核心通脹幾乎同時展開下跌;油價回升時,整體通脹與核心通脹均滯後回升;
4、通脹的變化帶來的貨幣政策轉折。輸入性通縮的環境之下,各國貨幣政策普遍維持寬松,但不是大規模刺激;而通脹回升一定時期後,貨幣政策與利率發生變化,資產價格變化各異。
二、油價助推通脹回升:預計下半年油價波動軸心回升至70-75美元區間(布倫特),階段性觸及80的可能性也存在。
(1)技術進步引起的供給增長高點已過。一是去年三季度以來美國石油相關投資的減少將傳導至產量的下降,預計5-6月份美國石油產量將見頂回落。二是OPEC產量或略有上漲,但可能存在其他石油產區產量下降對沖。
(2)預計全球原油需求回暖,美國經歷一季度的低增長後,二、三季度將會回升;三季度中國經濟在政策推動下也將回升;QE刺激下,歐洲增長動能增強。
(3)油價溫和回升,回升至前期高位也難,因供需格局較前期高油價時期已有變化:全球原油產量經歷了技術進步帶來的快速擴張,而15/16年的全球經濟增速不會顯著擴張;
(4)油價回升支撐未來國內通脹溫和走高。CPI方面,如果忽略月度波動,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上升趨勢;PPI方面,油價回升加上穩增長托底,二季度中後期PPI回升跡象將更加明顯。
三、行業受益:國金石化小組認為,原油與丙烯相關度較高,油價反彈下首先看好油服產業鏈,石油公司由於油價升高,明年會提升資本性開支,油服受益。其次,看好丙烷脫氫制丙烯產業鏈,盈利價差將隨油價升高而放大。
目錄
一、油價與通脹
二、歷史中的油價下行波段:86-88與當今情形最為類似
1、1981.3-1986.7(主要是86年1-8月):後石油危機時代
2、1997.1-1998-12:亞洲金融危機影響
3、2000.11-2001.12:全球經濟增速下行疊加911沖擊
4、2006.7-2007.1:油價快速上漲途中的短暫下滑
5、2008.7-2009.2:全球金融危機
6:2014.6至今:頁巖油革命帶來產量大幅增長
三、非資源國歷史比較:轉型升級紅利、通脹溫和回升
1、美國
2、日本
3、德國
4、韓國
5、轉型中的共同之處
四、油價前景預期及對國內通脹表現的影響
1、下半年油價可能會止跌回升至70-75美元左右(Brent)
2、輸入型通縮減弱支撐未來國內通脹溫和回升
一、油價與通脹
原油價格對於通脹的影響體現在三方面,一是直接影響CPI中的能源消費價格之外,二是通過其他消費品的價格(如交運等)間接影響CPI;第三,油價的變動還可經由PPI鏈條傳導至CPI(影響消費品的生產成本價格),以往研究表明傳導後原油價格變動的影響減弱至1/20左右。
從自身來看,原油價格受到供求關系、石油儲備、地緣政策以及其計價單位——美元匯率變動等多方面因素影響。
圖表1:油價的影響因素及其對通脹的影響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二、歷史中的油價下行波段:86-88與當今情形最為類似
我們對80年代至今石油價格下行波段逐一分析,發現86-88年油價的下行以及當時的經濟背景與當今最為相似。
圖表2:歷史中的石油價格下行波段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1、1981.3-1986.7(主要是86年1-8月):後石油危機時代
(1)跌幅:-73.26%
(2)下跌原因:供給大幅放大
1981—1985年為OPEC實行原油產量配額制的較高油價時期。但與此同時,隨著非OPEC產油國原油產量增長以及替代能源的發展,OPEC對油價的控制能力下降,原油價格回落。(1981年,非OPEC國家產量首次超過OPEC)。
1985-1986年,沙特單方面宣布以低價銷售石油,卡特爾被打破,油價急劇下跌。
(3)下跌之後反彈的原因
國際油價小幅回升後維持低位波動:一方面,美、歐、日、韓等經濟體經濟快速增長;另一方面,石油勘探開發技術進步,產量增加,國際油價的決定主體從OPEC轉向由OPEC、石油需求和國際石油資本共同決定,油價底部小幅反彈後,基本實現市場定價。
2、1997.1-1998-12:亞洲金融危機影響
(1)跌幅:-63.1%
(2)下跌原因:需求沖擊疊加供給擴張
一是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需求下降;二是OPEC國家不適時宜的增產。
(3)下跌之後反彈的原因
一是亞洲經濟危機之後開始複蘇;二是美國等國家庫存減少,對石油需求增長;三是伊拉克事件帶來地緣政治的沖擊;四是歐佩克減產執行情況較好,供給維持穩定。
3、2000.11-2001.12:全球經濟增速下行疊加911沖擊
(1)跌幅:48.81%
(2)下跌原因:需求下滑
一是世界經濟明顯減速,科網泡沫破滅,美、歐、日三大經濟體自93年以來首次同時下降;二是911事件的政治沖擊;三是隨著全球供需緊張狀況的緩解和油價的回落,石油消費國借機補充庫存;四是原油供給相對平穩,非OPEC與OPEC之間關系複雜,並未顯著減產
(3)下跌之後反彈的原因
2002年起,全球經濟企穩,並於03年起加速增長;同時伴隨美元的大幅貶值周期(2002-2007年);此外,美伊戰爭(03年),墨西哥灣颶風(05年),中東產油國政局動蕩等非經濟因素加速國際油價上漲。
4、2006.7-2007.1:油價快速上漲途中的短暫下滑
(1)跌幅:-27.16
(2)下跌原因:天氣影響疊加政治事件
一是2006年下半年美國暖冬、高庫存,對原油需求減少;二是美國選舉帶來的政治事件沖擊。
(3)下跌之後反彈的原因:
07年全球經濟依然高速增長,需求依然維持高位。
5、2008.7-2009.2:全球金融危機
(1)跌幅:73.34%
(2)下跌原因:需求萎縮
金融危機爆發,全球經濟陷入危機,油價疾速下跌。
(3)下跌之後反彈的原因:
油價觸底之後,伴隨著各國寬松政策的實施、世界經濟的回升(以中國為首),油價止跌回升,並於2011年達到115美元之後在高位寬幅度震蕩。
6:2014.6至今:頁巖油革命帶來產量大幅增長
(1)跌幅:56.33%
(2)下跌原因:供給放大
2014年下半年開始,由於美國頁巖油革命帶來的原油供給上升,以及OPEC內部國家不減產的決定,石油價格一路下行,跌幅高達50%。
三、非資源國歷史比較:轉型升級紅利、通脹溫和回升
14年中至今的油價下跌與86年1-8月油價的快速下跌油價最相似,均為技術進步引起的供給上升以及卡特爾內部未協調一致所致,時長也基本一致。從美日德韓歷史經驗看:供給側導致的原油價格下降,提供了最好的轉型升級時機,非資源國抓住時機,享受紅利,通脹通常溫和回升一段時間;同時我們前期的專題研究提及,油價對經濟具有非對稱性影響(上行抑制經濟比下行刺激經濟的效應強)。
下文一一梳理80年代中後期非資源國的經濟背景、通脹表現以及通縮緩解之後的貨幣政策變化:
1、美國
(1)經濟背景:供給側管理帶來的里根繁榮
1979年起,為克服兩次石油危機來來的高通脹,美國實行沃克爾緊縮,嚴控貨幣供應,利率高啟,80-83年中期通脹快速下行,經濟出現衰退。
83年後貨幣政策開始放松,此外,81年里根上臺後實行新政,穩定貨幣供應量、減輕稅賦、縮減開支、減少政府幹預,83-84年經濟出現以房地產為先導的全面而強勁的複蘇,86-88年延續較好的增長勢頭,其中86Q4-87Q1短暫向下(由貿易與財政雙赤字引起)。
(2)輸入型通縮後通脹表現:85-86年油價下跌之時美國通脹短暫下行,之後在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及經濟平穩增長的帶動之下,核心通脹以及整體通脹先快速後平穩回升。
從節奏上看:油價下跌時,核心通脹與油價幾乎同時下跌,但油價回升後,核心通脹滯後6個月回升,整體通脹滯後4個月回升。
(3)輸入型通縮後貨幣政策的變化:油價回升4個月後,開始升息(87M1-87M9,基礎利率從6.0上調至7.28);87年9月股災之後又連續三次降息(至88年3月降至6.75);此後步入連續、快速升息階段,至89年5月升至9.81。
圖表3:80年代美國通脹、經濟及貨幣政策變化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2、日本
(1)經濟背景:80年代日本經濟轉型期,增速M型大幅波動。
從外向型出口拉動轉為與內需並重,升值後出現蕭條和進口型通縮,之後出現升值景氣,寬松的貨幣政策產生了泡沫經濟(房地產、股市泡沫)。
原油危機後,日本80-83實施寬松貨幣政策,促使經濟回升(84-85年)。85年日本簽署廣場協議,受其影響,日本貿易順差收窄,86年下半年至87年上半年,GDP增速放緩(為M型中間底部)。
為應對廣場協議帶來的升值壓力、貿易順差的大幅下滑並擴大內需,日本政府自1986-1987年持續降低利率,擴大貨幣供給量,由此推動股價與地價輪番上漲,日本經濟呈現前所未有的泡沫繁榮,對外投資與收購也創記錄。
(2)輸入型通縮後通脹表現:86-87年,油價帶來的通縮沖擊之後,日本通脹小幅回升,但整體通脹不高,89年之前基本維持1以內,89年起受到股市與房地產泡沫刺激,通脹快速上升。
從節奏上看:油價下跌時,核心通脹與整體通脹幾乎同時展開;油價回升時,核心通脹與整體通脹均滯後5個月開始回升。
(3)輸入型通縮後貨幣政策的變化:80-83、86-87兩輪降低官定利率,89年泡沫膨脹、通脹快速上升時開始加息(89年4月核心及整體通脹上升至2以上,5月即開始加息)。
圖表4:80年代日本通脹、經濟及貨幣政策變化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3、德國
(1)經濟背景:擴大供給,減少管制,產業升級
1982年10月基民盟-基社盟重新執政,鑒於嚴重的財政危機、通脹加劇以及結構性問題,科爾政府執政之後,政策重回市場經濟傾向。財政政策方面,削減政府福利,整頓財政,進行大規模稅制改革(86-90年),支持中小企業發展;貨幣政策方面,堅持德意誌央行獨立性,維持通脹穩定;產業政策方面,鼓勵研發,支持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結構調整。
受新政影響,83年至80年代後期,德國經濟先平穩回升後加速增長(87年上半年受廣場協議影響經濟短暫回落時期除外)。
(2)輸入型通縮後通脹表現:86Q2-87Q1德國陷入通縮,但此後油價穩定之後,伴隨經濟成功轉型,80年代後期通脹又穩定回升。從節奏上看:通脹與油價同時下跌,但滯後3個月企穩。此後通脹維持持續勻速回升,從油價最低處的-1回升至89年底的高點3%左右(僅股災後87.11-88.2回升放緩)。
(3)輸入型通縮後貨幣政策的變化:在輸入性通縮改善之後德國寬松的貨幣政策仍保持了一段時間,85年8月起降低政策利率(86年12月起通縮狀況開始改善),直到88年6月(4.5降至2.5);88年7月起加息,直至93年(2.5至8.75)。
圖表5:80年代德國通脹、經濟及貨幣政策變化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4、韓國
(1)經濟背景:漢江奇跡延續,產業結構升級:
1986年起,低油價、低價美元、低利率的出現使得韓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在五五(82-86)計劃期間,韓國將基本國策由“工業立國”改為“科技立國”,並以“穩定、效率、均衡”為經濟方針,六五(87-91)期間又以“調整產業結構,實現技術立國”為基本目標,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群,86-88年,韓國經濟連續高速增長,連續平均增速超過12%。
(2)輸入型通縮後通脹表現:轉型成功,經濟快速增長、貨幣放松、油價止跌使得通脹回升。
節奏上看:整體CPI滯後1個月回落(基本同步),核心CPI滯後7個月回落;回升時,一般通脹滯後6個月,核心通脹滯後13個月,回升過程為先平穩(時間為5-6個月)後加速。
(3)輸入型通縮後貨幣政策的變化:前期油價下跌時期貼現率維持穩定,油價上漲後調升(86年7月),但整體仍然維持在較低水平(從5調至7,89年9月上調至8)。
圖表6:80年代韓國通脹、經濟及貨幣政策變化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5、轉型中的共同之處
從80年代後半段各國經濟與通脹表現來看,除了前文提到的非資源國抓緊轉型,做好供給側調控,享受紅利之外,更細節上看:
(1)油價觸底後小幅回升,但無法回到以前高度(受供給放大、技術升級等因素影響);
(2)兩輪石油危機造成的滯脹使得主要經濟體的調控思路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以及調控經濟結構轉型。當前中國經濟所處的產業轉型升級的階段與當年的韓國、德國類似;貨幣、財政政策方面分別類似於當年的日本與德國。
(3)通脹變化:通常油價快速下降時,整體通脹與核心通脹幾乎同時展開下跌;油價回升時,整體通脹與核心通脹均滯後回升,前者滯後4-6個月,後者滯後6個月至1年左右。
(4)通脹的變化帶來的貨幣政策轉折。輸入性通縮的環境之下,各國貨幣政策普遍維持寬松,但不是大規模刺激;而通脹回升一定時期後,貨幣政策與利率發生變化,資產價格變化各異。從當時處於牛市的美國及日本股市來看,美調整2年,日本短期調整後受泡沫經濟推動繼續狂熱:
美國——物價回升、前期寬松政策兌現影響資本市場情緒:在油價回升四個月後通脹快速回穩(87年1月),且當月聯儲即上調政策利率;兩個月後(87年3月),通脹快速上升至3%以上,股價結束前期基本面支撐的快速上升時期,進入階段性盤整,同時加息周期開啟;此後通脹上升至4%以上(87年8月)不到一個月的時期,股災即爆發。
日本——寬松見底、通縮結束、寬松見底之時,股市轉為階段性調整:87年2季度之前,日本多次降低官定利率以對沖通縮及經濟下行,87年6月核心與整體CPI均告別通縮,寬松政策效果兌現,而市場對於貨幣政策的預期有所改變,接下來一個月(87年7月)股市即轉為頂部調整時期。當三個月後通脹大幅躍升時,即是股指回落之時。
圖表7:86-88年各國股指變化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四、油價前景預期及對國內通脹表現的影響
1、下半年油價波動軸心回升至70-75美元(Brent),可能階段性突破80
(1)供給側——技術進步引起的供給增長高點已過:
一是去年三季度以來美國石油相關投資的減少將傳導至產量的下降。自去年10月起,隨著油價下跌,美國石油生產商壓縮投資規模,石油鉆井口數連續第19周下滑,較去年同期減少一半(來自美國油服貝克休斯的數據),從石油開采投資周期測算,5-6月美國原油產量將見頂回落。
二是OPEC產量或略有上漲,但可能存在其他石油產區產量下降對沖。4月沙特石油產量逼近歷史高位,為維持市場份額,預計仍保持較高產量,但提升空間減小。伊朗方面,伊核問題框架性協議達成,全面解決仍存在變數,且即使達成全面協議,伊朗石油產能將於中長期釋放,短期內對原油市場沖擊性小。
三是進入夏季墨西哥灣石油產區存在天氣影響的可能性(颶風)。
(2)需求側——預計全球原油需求回暖:
美國經歷一季度的低增長後,預計二、三季度將會回升,消費回暖,且其中汽車石油消費仍維持快速增長並具有強周期性,推動原油需求增長。三季度中國經濟在政策加碼推動下將回升。歐洲經濟在QE的刺激之下增長動能也在增強。
(3)庫存——暫居高位,預計旺季快速去化:
美國當前的高庫存主因美國2、3月份煉油廠大批停工檢修所致,在夏季原油消費旺季來臨時,煉油廠開工,庫存會快速消耗。OPEC國家維持較高庫存是為了維持市場份額並應對夏季用油高峰。只要需求兌現,庫存暫時較高並不對未來價格造成大的利空。
(4)油價溫和回升,難抵前期高位:
中長期來看與前期高油價時期相比,全球原油產量經歷了技術進步帶來的快速擴張,而15、16年全球經濟增長不會顯著擴張,對原油的需求難大幅提升。因此預計油價回升幅度相對溫和,波動軸心為70-75美元,存在短期突破80的可能性。
圖表8:美國石油庫存
圖表9:OPEC石油庫存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2、油價回升支撐未來國內通脹溫和走高
CPI方面,如果忽略月度波動,實際上已經形成上升趨勢;PPI方面,3月價格的“旺季”表現曇花一現,4月需求證偽價格弱勢延續,預計至二季度中後期PPI回升跡象可能更加明顯,因國內穩增長推動需求企穩,同時疊加油價回升。
(來源:國金證券研究所)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中國神鋼’?大盤炸彈又來了?”看見寶鋼股份(600019.SH)複牌大漲,一位私募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如是說。“神車”和“神船”的先行調整,最終都拖垮大盤了,這次寶鋼股份和武鋼股份合並後複牌形成的“神鋼”,這次會不會再次拖垮大盤?有不少資深市場人士認為,“神鋼”複牌讓不少人有了高位套現的機會。
過去近兩年熊市行情當中,南北車合並後的中國中車(601766.SH)在2015年6月8日複牌,連漲兩天之後見頂,大盤也在幾天後見頂,隨後A股牛市結束;2015年12月25日,中遠海控(601919.SH)複牌,2016年1月A股開啟了“熔斷”模式。
上周末,多數大券商都發布了比較樂觀的看法。盡管對此,一方面,有部分資深市場人士對A股行情表達了一定的擔憂,看空的主要都是中小券商;另一方面,2月23日出現醫藥股相關利好後,市場熱點只持續了兩天,過去好幾個市場熱點持續時間短暫,上周監管部門明確各項政策,也沒有讓大盤上漲,不斷萎縮的成交也都讓人覺得行情不妙。
華林證券策略分析師胡宇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次的確有可能是大盤轉折點,當前屬於熊市中後期,未來估計指數調整空間有限,但部分個股跌幅會很大。春節後大盤熱點在水泥股,然而不少大股東最近大幅減倉水泥股,後面進一步大幅上漲的概率並不大。而水泥股上漲的催化劑主要來自於2017年各省規劃固定資產投資45萬億的概念,然而上述45萬億是存量概念,而2008年的4萬億是增量概念,兩者沒有可比性。在貨幣政策由寬松到中性的過程中,股市調整是大概率事件,類似2004-2005年,以及2010-2011年的行情。
中信建投策略團隊認為,在國際經濟政治來看,美聯儲加息和法國大選沖擊成為最重要的事件。美國在接近充分就業的條件下持續刺激經濟,容易引發財政和貨幣政策對立,從而結束當前短暫的景氣。法國大選表現出的分離傾向和隨之而來的嚴重後果,將引發金融市場的動蕩。因此,當前“周期在左、黃金在右”的狀態下,建議投資者保持謹慎,防止黑天鵝事件帶來的沖擊。在配置方面,建議階段性配置國企改、消費升級等板塊,在主題方面,階段性關註京津冀一體化都市圈建設、一帶一路的推進,重點突出黃金的戰略配置價值。
方正證券策略分析師郭艷紅等認為,當前接近證偽時點,策略判斷上整體維持去年8月底以來的中性判斷,認為系統性的估值行情確定基本結束,目前的業績回升尚未確認高點,在業績高點確認前市場存在結構機會,隨著3、4月份春季旺季的到來,證偽時點接近。由於債市去杠桿、貶值壓力以及通脹預期,利率處於緩慢擡升過程中,近期利率快速回升後確認二階拐點;政策層面仍以去杠桿和防風險為主。
東方證券策略分析師鄒慧稱,全國兩會如同頂層設計和政策面的“擴音筒”,其傳遞的信息和信號,是進一步印證、強化市場對於全年風向預期判斷的關鍵,因此常常顯著影響到A股市場的行情走勢。由於自開年以來A股市場漲幅已經比較可觀,站在全國兩會的時間窗口上,需要提示防範短期市場步入調整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