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洛希尔家族经营250年之谜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7/370024.html


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对于欧洲传奇金融家族——洛希尔家族来说,财富却已传承六代总计超过250年。

在19世纪的欧洲,洛希尔几乎成为金钱和财富的代名词,这个家族建立的金融帝国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

这个传奇的家族近年来与中国联系频仍。吉利收购沃尔沃、中石化联手壳牌收购澳大利亚Arrow,以及阿里巴巴收购美国电子服务商Vendio等企业 并购案例中,均出现洛希尔家族身影。

该家族为何能成功经营两个世纪?如今家族影响又是如何?

为解开此谜,近日《第一财经日报》专程拜访了洛希尔家族代理人——家族旗下私人银行(Banque Privee Edmond de Rothschild)香港首席代表冯雅格(Bruce Von Cannon)。

冯雅格指出:要了解洛希尔家族,势必要了解家族财富的积累过程。同时,延续200年的洛希尔家族家训(family motto):团结与协调(concordia)、伦理与平衡(integritas)和勤奋与创新(indusria),贯穿并成就了家族辉煌历史。

建金融帝国基石

这一过程充满了历史和传奇色彩。如今,在洛希尔家族徽章上,仍可追溯家族原始财富积累的历史。徽章左上角的鹰代表着发迹地德国;右下角站立的雄狮, 则是向为家族提供原始资本金、名为威廉的黑森公爵致意;五支箭则象征着打下江山的五兄弟,意喻家训中的团结。

从16世纪起,这一犹太家族便定居于德国法兰克福的犹太区,直到18世纪才开始发迹,并以洛希尔(Rothschild,德语意为“红盾”)作为家 族姓氏。整个金融帝国家族的创始人,是梅尔·洛希尔(Mayer Amschel Rothschild)。

原本应成为一名拉比的梅尔显示出天生的经商能力。18世纪60年代,梅尔开始从事买卖古董和古钱币的生意,同时也兑换早期用于贸易的货币。1769 年,梅尔成为黑森公爵(Duke of Hesse-Kassel)的专用代理人。当拿破仑决意将反对法国的黑森家族彻底清除时,黑森公爵选择了逃亡,并将价值300万英镑的所有身家交给梅尔保 存。

正是这笔巨款,成为洛希尔家族的“第一桶金”,令该家族一跃成为当时欧洲第一个国际银行家。1836年,梅尔将300万英镑连同利息交还给了黑森公 爵,更凸显了当时已在欧洲声名显赫的洛希尔家族颇具信誉,为家训中的“伦理与平衡”写下注脚。

迎合政府金融需求

在打下坚实基础后,梅尔将五个儿子,洛希尔家族第二代分别派驻伦敦、巴黎、维也纳、那不勒斯和法兰克福,形成最早期的跨国银行系统和私人信息网络。

同时,19世纪的欧洲战争和天灾频发,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曾出现财政赤字。瞄准这一商机,洛希尔家族专注于政府金融,并迅速在政府金融业务上取得绝 对性地位。

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和英国联军在比利时的滑铁卢进行决战。凭借着家族早已建立的、横跨欧洲的私人通信网络,内森比英国政府更早知道了法国 战败的消息。这位年轻的银行家迅即赶往伦敦交易所,坐在其固定席位上不动声色地抛售英国债券。内森的行动立刻传遍了整个伦敦交易所,交易员们都认定:既然 内森抛售英国国债,英国人肯定战败了。

恐惧立刻席卷伦敦交易所,所有交易员都拼命跟风,抛售手中英国债券。恐慌性的大抛盘,致使英国债券价格进一步暴跌。直到英国债券价格跌至谷底,内森 则迅速令其代理人买入英国债券,令跟风抛售的人们不知所措。

就在此时,英军大获全胜的消息终于传来,英国国债价格也随之上涨,内森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获利几百万英镑,并成为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

兄弟同心创金融帝国

内森的成功,为其他几位兄弟树立了典范。而通过延续至今的交叉控股的合伙人机制,洛希尔家族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不可分割的利益团队。

家训中的“团结”与“勤奋”,在内森这一代家族成员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内森在给兄弟的书信中多次写到,他不玩牌、不去戏院,唯一的兴趣就是生意。 五兄弟之间书信往来频繁,并经常互给建议、互相敦促,在任何情况下都给予最大支持。

作为共同利益体,在法国和奥地利的詹姆斯(James de Rothschild)和所罗门(Salomon de Rothschild)将家族生意拓展到其他行业,包括修建铁路、矿藏特别是黄金的开采等。

1840年,洛希尔父与子公司(N M Rothschild & Sons)成为英国银行金银经纪人,洛希尔家族在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开设代理,引领了18世纪的“淘金热”。除黄金开采外,19世纪中期,该家族还一度 垄断了水银采矿业,并涉及铜以及其他宝石行业。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开创与经营,洛希尔家族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达到了巅峰。1848年在欧洲兴起的革命,并未对该家族造成影响。然而1861年意大 利王国的成立,令家族在那不勒斯的银行最终关闭至今。

1875年,家族第三代传人列昂内尔·洛希尔(Lionel de Rothschild)秘密且迅速地帮助英国政府筹款购买苏伊士运河。控制苏伊士运河,为英国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列昂内尔亦瞬间成为英国 国家英雄,洛希尔家族对欧洲历史的影响可见一斑。

1868年,詹姆斯·洛希尔的逝世,标志着家族第一代创始银行家的结束。在他去世前的1865年,他写信提醒下一代必须要团结:“我告诉你们,所有 人都知道我们的力量来自团结……我们必须保持一致。”

生活方式与家族企业文化

对于家族两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冯雅格认为部分是家族刻意选择使然,家族成员现在更看重生活方式,并且希望能够保持家族企业的文化,即团结与协调 (concordia)、平衡与伦理(integritas)和勤奋与创新(indusria)。

家族第六代掌门人大卫·洛希尔(David de Rothschild)去年低调访华接受CCTV专访时曾坦言:“其实我们平时走的路离悬崖也就一步之遥,只因我们家族秉承的谨慎的理念和团结、正直、勤 奋的原则,才能让我们从历次的危机中化险为夷。”

团结与勤奋,洛希尔家族当仁不让。对于如何理解家训中的“integritas”,另一重要家族成员、家族旗下私人银行董事会成员阿莉亚娜·洛希尔 (Ariane de Rothschild)曾说:“由于金融海啸,伦理的理念开始重新兴起。之前几乎没有人再提,现在却人人都在说。我们认为,正直应是伦理与平衡。”

曾在其他国际投资银行工作多年,加入洛希尔家族三年的冯雅格认为,洛希尔家族专注于客户,眼光长远,对客户和员工真诚与信任。他透露,家族旗下员工 人数少而精,每位员工均有自身的发展蓝图,完全承继了欧洲家族企业由学徒做起,并服务至退休的传统。

“我们一直在寻找珍珠而不是钻石。一颗珍珠能与别的珍珠辉映,让整个团队即整条项链更漂亮,而巨星般的钻石却不一定与团队相衬。”他透露,现在家族 主要日常业务都由职业经理人处理。

如今,向企业和个人提供财务顾问咨询、资产管理服务是洛希尔家族的主要金融业务。大卫·洛希尔曾表示,正在和中国证监会洽谈在中国与其他机构展开合 作的可能性,并希望与中国商业银行展开合作。

“我们对中国投资的承诺是:长期投资,找到趋势,兢兢业业。这也是我们发展200多年历史的秘诀。”大卫·洛希尔曾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20

茅台的预收款之谜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article/7674/

茅台是许多人喜爱的公司。但是,最近几年茅台的销售额起伏很大,而终端需求却并没有这么巨大的变化。由于茅台酒供不应求,茅台有大量的预收款。有人曾经想通过预收款的情况间接预测茅台的销售额增长。但是,从下面的图可以看出,自从2007年开始,茅台的预收款和销售额增长发生了背离。那么茅台的预收款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茅台的预收款之谜

       茅 台的预收款变化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预收款销售确认,降低预收款总额。新增预收款,提高预收款总额。每个季度的预收款总额变化实际上都反映了这两个部分作 用的叠加。当销售确认高于新增的预收款时,预收款总额下降。而当新增的预收款高于销售确认时,预收款总额上升。由于是两个作用叠加,预收款的变化无法简单 的预测未来销售。      

茅台的预收款之谜

       茅台的销售额实际上也是由两部分组成:预收款销售和当期销售。由于公司不披露当期销售和预收款销售的数字,而这两者的比例有可能变化很大,这就给投资者分析公司增加了难度。当销售额增加时,你无法判断到底是当前销售增加还是只不过公司加快了预收款销售的确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尽量精确估计茅台的实际销售情况,我建立了一个模型进行分析。模型的边界条件有三个:      1. 期初预收款 - 预收款销售确认 + 新预收款 = 期末预收款    2. 未来三个季度的预收款销售确认大于等于期末预收款总额。   3. 每个季度新增预收款大于3亿人民币。      这里面的第一点前面已经有了说明。第二点是根据茅台年报注释中说明99%以上的预收款都是在1年内需要确认的。第三点是我认为由于茅台的稀缺性,每个季度的预收款应该不低于3亿元,相当于2005年一个月的平均销量。      根据这三个边界条件,我利用多变量规划求解找到了一个可能的茅台销售情况。    

茅台的预收款之谜

       可以看出,2007年第二季度,茅台的当期销售几乎为零,销售额几乎全部来自于预收款销售确认。而被压抑的销售在2007年第四季度全面释放,销售额快速增长。而被压低的2007年第二季度销售基数也为2008年第二季度150%以上的增长打下了伏笔。反过来,2007年第四季度的超高基数也让2008年第四季度的负增长成为必然。      因此,茅台销售额的大起大落并不是终端需求造成的,对当期销售和预收款销售确认的控制才是主要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08

解構宏利暴跌之謎

2010-9-2 NM




宏利在加拿大被視為最藍的藍籌,在金融海嘯一仗中比另一保險巨擘美國國際集團(AIG)表現略勝一籌,殊不知金融海嘯對宏利的影響現在才逐漸浮現,今年第二季勁蝕一百七十八億港元,引發股價一跌不起,香港股價亦在八月內暴跌三成。(關永浩攝)

九九年宏利在香港上市時,不少宏利的保險經紀及保單持有人皆認購或獲分配股份,繼後業績及股價節節上升,在○七年股市高峰時,股價曾攀至三百六十元,成為不少投資者的股王。

但自八月初公布第二季業績虧損一百七十八億元後,宏利股價翌日跌一成,且成交激增達七億七千萬港元,是平日的廿倍,加上八月十日評級機構惠譽擔憂宏利今年 第三季將有更大額撥備,利潤難以回升至○八年水平,而把宏利的信貸評級下調,令股價跌穿一百元後仍未止瀉,至上週五見八十七元水平,一個月之間狂跌三成。 在香港宏利寫字樓內,公司的股價成為經紀們的話題,不斷向主管查詢會否再跌。

「宏利今次出問題係因為今季業績麻麻(蝕一百七十八億港元),引致基金洗倉,俾人質低咗個價。業績唔好主因係變額年金產品,推出嗰時我哋都知有問題。個股市升,投保人可以有更高回報,但如果個市跌,公司又要同個客人保本,個市唔升唔跌,都要定期派息俾個客,成件事係too good to be true。」一名在宏利工作超過三十年的資深經理坦承當時已覺有風險,想不到日後會有如此大的影響。

收購種禍根

要追溯這變額年金產品,得回首○三年時,當時全球金融保險股都東併西購鬥大隻,繼有滙豐吞併美國Household,宏利亦斥資八百五十億港元收購美國John Hancock Financial Services,因而躍升為北美第二大人壽保險公司。而這類變額年金產品,早於○二年就藏在Hancock業務之內,當時大受北美客人歡迎,宏利繼而在加拿大及日本大力催谷類似產品;○七年宏利單是美國已賣出八百四十億港元變額年金產品。基於變額年金投資於股票基金,遇上○六、○七年全球股市大升之時,宏利享受到收購John Hancock Financial Services的好處,○七年第三季公布業績純利增一成,隨即增加派息,股價在○七年十一月初被推高至三百六十元。○七年全年純利更高達三百一十九億港元。

直至○七年,宏利才在香港推出這類年金產品,在香港名為優裕錦囊Manulife Secure Income Plus(簡稱MSIP),是一個與投資相連的壽險產品,目標客戶是四十歲以上的人士。投保人一次性繳付本金後,就可有一般人壽保險的身亡賠償保障,再加 每年提取本金的百分之五,為期至少二十年。換言之,投保人先給予宏利一大筆金錢,以換取壽險保障,宏利每年又會「出糧」予投保人,提供退休後的定期入息。 例如,陳婆婆在六十五歲時繳付五十萬元予宏利作本金,即可終身得到壽險保障,宏利每年向陳婆婆發放相等於本金百分之五,即二萬五千元直至她八十五歲。若其 間不幸身故,即可取得剩餘本金的款額,如果陳婆婆在首十年選擇不「出糧」,到她七十五歲時,其保證提款總額將增至七十五萬元,每年可出糧三萬七千五百元, 直至她九十五歲為止。宏利收到陳婆婆的本金後,就投資到不同基金上,博取更高回報。若其間宏利投資的基金有斬獲,客人又可額外分紅。

賺錢金蛋變巨型炸彈

但在金融海嘯吹襲下,全球股市遭殃,宏利押重注投資的美國股票市場更是風眼所在,令宏利表現如坐過山車。翻開MSIP的基金組合,投保人有四個投資組合可選擇,但全是偏重於股票,由四成至九成不等,其次就是債券。其中一個名為策略組合,就有近九成投資歐美地區,五成是股票,自○八年九月成立而來虧損一成。其他組合亦過於偏重股票,一遇金融海嘯股市大瀉,基金回報便屢創新低,四個組合都不停蝕錢,最差的一個宏利優裕進取組合,自○七年四月成立以來虧蝕了四分之一。理論上,這類偏重股票的基金目 標是提供高增長,屬高風險投資,並不適合退休人士,與MSIP提供穩定退休入息的本意背道而馳。而推出像MSIP的年金產品,等於把宏利與美股掛鈎,當中 對宏利的殺傷力遂於金融風暴後陸續暴露於人前,事關按加拿大的會計準則,宏利持有的證券(包括股票、債券等)皆要以市價入賬(Mark-to- Market)。證券價格上落,對業績有重大衝擊。

九度抽水亡羊補牢

金融海嘯時,股市大幅下挫、利率下跌,連帶變額年金所投資的股票基金大 幅下挫,宏利的保單負債即時增加,令○八年第四季度業績亦首次見紅,拖累全年純利大跌九成僅得三十八億港元,變額年金的殺傷力首次浮現。宏利先後九度集資 共八百四十八億港元,惜愈集資,股價愈見低位。宏利即時亡羊補牢,一方面調整產品價格和設計,甚至在某些地區如香港停售這種產品,以調控風險,另一方面透 過金融工具如沽空政府債券,為變額年金的股票基金作對沖。宏利又將保單以再保險形式判上判予第三者,對沖及再保險百分比終於由○八年的百分之二十逐漸增加至今年第二季的百分之五十一。不過,這亦揭示了變額年金仍有近一半是暴露在股市下跌及低息的風險下,同時亦增加了宏利的對沖成本,只要美股繼續疲弱,宏利難有起色。

跌勢未完長揸樂觀

至今,宏利仍有八千四百七十四億港元的保證賠償額需要在將來付予年金投保人,但是該批年金現在的基金價值卻只有七千零四十八億,令非現金撥備增加,其中一百二十六億港元是因應股市下跌的撥備,另有一百一十一億港元是因應利率偏低的撥備,導致在今年第二季虧損一百七十八億港元。不過,這類撥備並不會對現金流造成影響。

蒙特利爾銀行資本市場分析員Ryan Penton指出宏利仍要繼續守:「鑑於目前的低息環境仍會持續,而美國股市亦步入雙底,預期宏利第三季度業績仍會有顯著的虧損,宏利股價仍有下跌空間, 十二月前應該會繼續跌。不過長遠而言,宏利是一個很好的品牌,而且在亞洲的業務增長強勁,以二至五年的投資時間來說,是不錯的公司。」

不少股東對宏利都有情意結。作為宏利資深經理的 黃先生,在九九年以九十五元認購了二萬股宏利,在高位賣了四分之三,大賺二百萬元,餘下的六千股在○七年的歷史高位仍「忍手唔賣」,皆因看好宏利前景, 「雖然短期內我認為宏利會繼續跟隨美股下挫,不過宏利結構上無問題,所以長線仍然睇好。美股會再下試一萬點,可能會落返去九千五百點左右,到時我會喺八 十、七十、六十、五十元價位持續趁低吸納,每次一千股,計劃用五十萬作長線投資。就好似滙豐(滙控)咁,嗰時(世紀供股時)三十三元唔通唔買咩,間公司穩健就唔怕。宏利係加拿大最大金融機構,有咩問題政府都會照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850

與五大富豪恩怨情仇 羅兆輝自殺之謎

2000-12-28  NM




▲上週四晚羅兆輝在遊艇上燒炭自殺,送院時一直昏迷。(《蘋果日報》圖片)

地產神童羅兆輝,上星期四的冬至日,竟然走上燒炭自殺之路,經搶救後已然甦醒,但會否有後遺症,仍是未知之數。有關他自殺之謎,頓成為城中熱門話題。 現年只有卅六歲的羅兆輝,曾是一眾打工仔傾慕的對象——由一位籍籍無名的地產小經紀,經十年打滾進身富豪行列,成為經常見報的億萬上市公司大老闆。而他的上位傳奇,以至事業瞬間的隕落,與城中五位富豪交往有莫大的關係。 羅兆輝的失敗,不單在於他貪勝不知輸,而且還因為他急欲擺脫在富豪朋友陰影下生活的小腳色,而要當上一個真真正正的大老闆。結果他一錯再錯,將自己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羅兆輝被債主入稟高院追討的債項,至少有四億,還未計那批以億元計的隱形街數。可能,掙扎三年後,他有點萬念俱灰。

 

 

羅兆輝的阿姨鍾倩薇(左),是大法官包致金太太。

羅兆輝出事後,市場便有諸般猜測。有人說,於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後遭沒頂的羅兆輝,至今仍然浮沉於債海之中,由於常有債主臨門,可能令他一時想不開。亦有傳言指羅的友好,因捧他的場買下大量金匡股票,但股價今年以來跌去九成半,令羅兆輝羞愧兼周身蟻云云。

羅兆輝的兩大債主,金融界一直盛傳是劉鑾雄及鄭裕彤,其中後者為人謙厚,視羅為契仔。所以追債最大嫌疑,應落在劉鑾雄身上。劉對此表現勞氣,不單即時出來澄清無追過羅兆輝的債,還表示今年以來,曾多次協助他(旗下的金匡)集資五億元,並於上月私人借五千萬給他周轉。

他同時大罵某富豪朋友,平日羅欠他一千萬都追到人褲甩,到羅兆輝出事時卻在醫院進出搏影相,還在昏迷中的羅耳邊說:「你欠我幾億算數啦!」

羅兆輝弄致自殺的田地,可能與他積欠下未見光的街數,還來還去還不清有關。例如三年前炒落的商場,部分買家因市跌縮沙;有份投資的老細又不認賬等等,均令他負債纍纍,一時想不開要自殺。

早前,他曾努力四處籌錢。一向是他「大水泡」的劉鑾雄,自然成為「打救」對象。前星期兩人曾多次見面;及至上週四出事當日,更相約下午四時到劉鑾雄辦公室商議,然而羅兆輝爽約。

平日劉會約人去打牌,無暇細想;但當天他卻沒有局,並約好與女兒吃飯。他細想之下覺事有蹺蹊,於是通知金匡的高層職員,去羅兆輝住所——停泊在銅鑼灣遊艇區的Miracle 豪華遊艇上查探,結果及時發現羅氏燒炭昏迷,救了他一命。

 

▲劉鑾雄

 

▲鄭裕彤

 

▲林建岳

 

陳國強

 

▲楊受成

羅兆輝的發達傳奇中,有劉鑾雄和鄭裕彤的關照,林建岳和楊受成的吃喝玩樂,以及與陳國強的連環交易。

劉鑾雄帶挈上位

 

羅兆輝被入稟追討的主要債項

原來,與羅兆輝相識有十一、二年的劉鑾雄,一直是他炒樓致富的「大水喉」,兩人可算投緣。而羅兆輝那五年的上位傳奇,便由遇上劉鑾雄這位富豪而開始。

十四歲便出來打工的羅兆輝,曾做過雜役及推銷員。八五年,他廿一歲,轉到位於中環國際大廈的滿通地產做經紀。滿通專門收市區舊樓,在江湖打滾多年的羅兆輝,因擅於「服侍」老細,常常冧得業主「順攤」賣樓,所以甚得滿通老闆Peter Lam 的器重,一年間便升上經理之位。

其後他轉投置業顧問行豪宅部,亦是專門服侍貴客。原來羅的母親,娘家不少是律師,包括終審法院常任法官包致金太太鍾倩薇便是他阿姨。他透過舅父在鍾永賢律師樓工作的關係,介紹不少豪客向他買樓,包括蔣麗萍。

「蔣麗萍介紹細劉(劉鑾鴻)俾佢識,佢幫細劉炒寶雲道峰景花園,細劉覺得佢幫得手,又口密,於是引薦佢認識大劉(劉鑾雄),成為佢命運嘅轉捩點。」一名與羅兆輝相熟的友人說,大劉覺得他為人醒目,而且聽話,加上品性非大奸大惡,所以其後很「睇」他。

老細照住 炒樓發達

 

▲八九年羅兆輝買入西環寶柏中心地皮,進身發展商行列,九一年他與模型合照時意氣風發。

 

▲買入重慶大廈重新包裝拆細出售,令羅兆輝名利雙收。

 

▲半山峰景花園,帶挈羅兆輝認識劉鑾雄,亦成為他發迹之地。(《蘋果日報》圖片)

八八年,不甘於打工的羅兆輝自立門戶,成立皇爵集團,承接相熟老細的柯打,做玻璃幕牆及鋁材工程,而自己亦揸起鑊鏟,以短炒形式炒賣物業。已貴為老闆的他,斥資四百四十萬元,買入帶挈他發達的峰景花園單位,由租住的荃灣綠楊新邨搬上半山。

而他的視線,亦開始轉移到較大型的交易上,由於自己彈藥不足,於是就搵大老細夾份炒。

八九年,他與炒鋪專家陳國慶合資,買入北角怡安中心十個鋪位,然後拆散出售,二人賺了七百萬元。「其實好多地產經紀都係咁,自己有窿路搵到筍貨,想投資埋一份,就搵大老細照住,人哋出大份,自己佔一、兩成,然後負責出面傾條件、簽約。」一名與羅兆輝熟稔的地產經紀說,「做得幾次賺到錢,大老細信得過你,就愈做愈大單囉!」

而富豪劉鑾雄,便是一直關照羅兆輝的大老細,羅在人前人後都稱大劉為「大哥Joe 」,並幫大劉招呼班明星好友,到拉斯維加斯玩樂,頗為大劉信任。

九一年,劉鑾雄老友鄭裕彤,旗下的重慶大廈剛遇火災,鄭想出售了事。羅兆輝見機不可失,而且有辦法搞掂「有背景」的租戶,於是膽粗粗,搵彤哥的大仔鄭家純斟介。在大劉支持下,以一億四千萬,買入重慶大廈商場,重新裝修並改名意法日廣場後,賣給力寶和明珠興業,一鋪淨賺逾四億元,此役令他聲名大噪,地產神童於焉冒起。

往後他不斷炒樓,在大劉「水喉」照住下,買入商場寫字樓然後拆細轉售,如皇后大道中九號四層寫字樓,為他帶來兩億元利潤,獲市場譽為「快刀手」,而他的億萬財富,亦由此累積。

仔變老闆

 

羅兆輝(左二)和伍宏進(右二)十分老友,羅的愛駒格古樂跑出,亦齊齊拉頭馬。左三為羅前妻鄭黛芬。

 

羅兆輝太太炒樓斬穫

 

羅兆輝名下炒樓表

到九四年時,羅兆輝身家已經有兩億,然而他並不滿足,事關市場人士都知道,他之有今日,全靠大劉帶挈,他不想活在大劉陰影之下,永遠做別人的「 」。就在這一年,他剛卅歲,毅然收購上市公司東方紅的三成控制權,準備大展拳腳,由金牌經紀,搖身一變而成為上市公司大老闆。

「不過佢經驗真係唔夠,連收購時要俾封財務擔保信聯交所睇睇都唔知。結果咪又係大劉幫佢出封幾千萬的擔保信過關!」一位知情人士說。

入主東方紅後,羅兆輝意氣風發,亦開始其大老闆的富豪級揮霍生活,他的心魔,是要做劉鑾雄做過的事,其間並與另三位富豪,陳國強、林建岳及楊受成行得好埋,齊齊玩樂。

東方紅要拍電視廣告,他一擲千萬,請了大劉的明星好友李嘉欣拍,並遠赴布拉格攞景。「依家個電影市道咁差,啲明星無乜工開。請得起女星拍廣告,只有我哋同謝瑞麟咋!」羅兆輝當年豪情的說。

此外,他又喜歡結交女明星,常約劉嘉玲、孫佳君等去卡拉OK 兼飯局,出入新世界及英皇駿景酒店,而雙方的親密照,經常出現於娛樂版頭條新聞。其中他對孫佳君出手闊綽,九六年底時斥資千五萬,買下淺水灣道三十七號一座豪宅,部分業權贈予佳人。

「佢經常安排好晚飯後節目,一箱箱紅酒抬定去卡拉OK ,所有細節都想得好周到。」他與楊受成行得最埋時,還將發迹的峰景花園單位,以至遊艇Dream Lover 亦賣給對方。世界盃決賽,他又與楊受成對賭,盤口達二、三十萬。但兩人交往,絕少合作炒樓。亦由於羅兆輝生活不羈,與太太鄭黛芬婚姻亮起紅燈,雖然大劉苦苦相勸,終於九六年仍離婚收場。

富豪級吃喝玩樂

 

羅兆輝九三年買入山頂道71 號地皮興建大屋,未入伙便要放盤,最後淪為銀主盤,以七千八百萬賣給大輝證券老闆曾華山。

 

▲水手們說,人人都想幫羅兆輝打工,因為人工比市面高一倍多,「打賞」也多。

 

▲九七年十月股災前,羅兆輝與富豪結伴歐遊。(後排左起:鄧永鏘、周星馳、馮國雄、陳柳泉、劉鑾雄、羅兆輝;前排左起:楊受成、鄭裕彤、楊受成太太、林建岳、趙世光)(轉載自《凸週刊》)

灣仔德榮,亦成為他的富豪飯堂,「佢最風光嗰時,每個星期都嚟幫襯三、四次。」一名員工說。晚飯多數和劉鑾雄、陳國強或楊受成等,一大班人包一間房。鮑參翅肚固然不能少,最厲害是一餐飯飲十幾萬元紅酒,「最後多數由劉生埋單。」該員工說。

「如果佢自己嚟食,就好隨便,叫個翅蒸條魚,有時甚至淨係要碟鮮茄牛肉飯,仲笑笑口話:『我缺乏維他命C ,要補充吓!』……佢唔算豪爽,埋單通常俾一、兩百元貼士,唔似劉生,逐個打賞服侍佢嘅人,個個一千元。」另外,羅兆輝每個月總有一、兩次叫德榮到會,往東方紅位於田灣的寫字樓,每圍二萬元。

至於富豪愛玩的汽車遊艇大屋,他統統都有。用四百萬買個「七十一」號車牌,擁有過勞斯萊斯、總統、法拉利,以至保時捷等十多部名車。將Dream Lover 快艇賣給楊海成後,他玩得更豪,由公司花四百萬美元,訂購一艘七十五呎長的意大利Techno Marine 遊艇。由於他認為自己由無名小卒變為富豪,本身已是一個奇蹟,所以將新遊艇命名為Miracle 。至於豪宅,九三年斥資三千萬買入的山頂道七十一號準備重建自住,單是全屋的光纖燈飾價值便百萬。

雖然已晉升富豪級,但他對朋友從來手段闊綽。「有一次佢戴隻卡地亞新錶出嚟,我話好靚,問佢幾多錢,佢話十幾萬,我話咁貴,我就唔捨得買。」與羅兆輝是「沙煲兄弟」的暉煌地產老闆伍宏進回憶,「點知第二日,佢就叫人送咗隻新錶俾我。有時問佢借一、二百萬,佢問都唔問點解、幾時還,就即刻開票,畫隻龜都唔使。」兩人曾先後買了兩隻馬,名為「格古樂」及「杜拉格斯」,每次出馬都齊齊入場。

羅兆輝深懂「人情」之道。有一次他在福臨門碰見鋪王鄧成波,二話不說便將對方近萬元的單埋了,波叔其後向人說起,盛讚羅氏懂得交際。「Louis (羅兆輝)話,用十萬元請人食餐飯,都係做生意手腕,呢個人第時可能帶挈你搵番一百萬。」伍宏進說。而每逢佛教節日,他會陪劉鑾鴻太太及鄭家誠太太,買龍躉或鱔王出海放生。

冒進建立上市王國

 

▲到德榮食飯,羅兆輝喜歡點餐牌上沒有的鮮茄牛肉飯,每碟約$90 。

 

▲四百萬元的「71 」車牌,原本配襯總統房車,金融風暴後卻換了日本川崎電單車,車牌仍由私人公司持有。

九四至九六年,是羅兆輝享受富豪生活的巔峰時期,因地產市道生意淡泊。及至九六年尾,樓股冒升時,羅兆輝重投炒鋪行列,而且跡近瘋狂。在短短一年間,他在劉鑾雄、鄭裕彤、金朝陽的陳金珠,以及其他大老闆支持下,至少參與炒賣了六單共卅三億元的商場交易,是他往績的六、七倍。

他如此狠炒,原來是計劃藉股市大旺,借殼將物業注入上市公司。他有一個夢想——在最短時間內,可以像他大佬劉鑾雄一樣,擁有自己的地產上市王國,進身為超級富豪一分子,一世無憂。由於炒落的廿億元物業負擔沉重,他透過東方紅向富豪老友陳國強,購入國際德祥,借殼上市,建立上市王國。

「佢根本好傻。當時佢身家頂籠只有四億,但佢目標是一年內要有十億以上!佢對股市閱歷咁淺,江湖險惡佢點識。做經紀佢就一流,但做生意就唔係嗰皮。」他的友好說。

原來,不夠資金的羅兆輝今趟盡地一煲,將東方紅股票,按予銀行來套現炒樓。樓市好時,他將購入的商場拆細轉售,做其確認人搵銀;但當日樓價大跌三成時,準買家統統撻訂,他的商場頓成「蟹」貨,不單責死他大量現金,而且還要撲十多億元尾數去完成交易,狼狽可想而知。

一錯再錯 一鋪清袋

 

▲經過樓股大跌的沉重打擊,羅兆輝曾經實幹過,並上場落力示範使用日本慳電機方法。

 

▲向「殼王」陳國強高價收購國際德祥,令羅兆輝陷入困局。

 

羅兆輝陳國強五度交易

 

▲金匡股價走勢圖

本來他可以撻訂不買國際德祥,而劉鑾雄亦勸他不要買,然而羅兆輝反而產生怨懟,認為大佬不想他發達,於是說出「大劉邊係我大佬啫,我依家個新大佬係Peter Lam (林建岳)」的氣言,並且完成與陳國強交易。

其實財政上已左支右絀的羅兆輝,終於頂不順,於一個月後宣佈將國際德祥及東方紅,連仔帶乸賤價售予陳國強,一鋪清袋。在骨牌效應下,追債官司隨之而至,大至追討物業交易尾數,少至連裝修的百萬元燈飾工程費亦追到瘦。

遇上這重大挫折,羅兆輝曾避靜到澳洲,賣物業還債之餘並思量如何翻身。在陳國強獻計下,羅兆輝找來另一位富豪朋友鄭裕彤商借二億元,向陳國強贖回國際德祥的控制權,收購溢價竟高近兩倍,並易名金匡。「鄭裕彤一向好睇佢,事關佢以前時常陪彤哥打golf ,彤哥當佢係契仔咁。今次借錢,聽講是用金匡的大股東,羅家信託公司為抵押。」業內人士說。

雖然羅兆輝買 回金匡,然而三年炒鋪積落以億元「街數」,至今仍然未清。「金融風暴令佢突然間乜都無晒,仲變成負資產,對佢打擊好大。」伍宏進說,「佢都曾經積極過,希 望可以重新嚟過。為金匡引入日本慳電機嘅時候,試過好多晚都唔瞓諗計,又親自飛去日本、菲律賓傾生意,又周圍搵朋友推銷,點知又出現問題,個希望又落 空。」

努力翻身 好夢成空

 

▲鄭裕彤(中)視羅兆輝(左)如契仔,於羅落難後仍借錢給他周轉。右為建築師明嘉福。

今年初,他本來有翻身機會,在陳國強介紹下,金匡以日本慳電機為名,引入長江基建及和黃這兩隻大藍籌做投資者,結果金匡股價急速飈升,由一元左右升上三元二角半。然而,這只是曇花一現。

原來,長建入股慳電機五成股權,代價只是一千美元,以及承諾會用其慳電裝量;而和黃則認購其六千五百萬元的可換股債券。消息出後,初期因利好而炒上,但其後股價打回原形。其間在大劉及鄭裕彤的大福證券幫忙下,金匡先後透過發行新股及換股債券,集資五、六億元。然而羅兆輝自己的欠債,仍是無法解決,形成他最大的困擾。

九八年初羅兆輝欲翻身時,曾認為新落水的意大利遊艇不吉利,「全港只有兩隻,其中一隻由大班周(周勝錦)擁有,佢位於淺水灣道七十二號的豪宅,俾滙豐逼倉再賣了給李兆峰,結果間屋重建時,連李兆峰都唔掂!隻艇去年十月十三日交貨,之後我都未好過,所以都係賣咗佢好啲。」羅兆輝曾說過,其後他沒有售出,估不到今天卻成為他燒炭險死之所。

一直住在船上

 

▲黃坤(左一)、林建岳(左三)和羅兆輝,市好時常有合作炒樓,經常出雙入對。

 

羅兆輝近月已絕跡英皇駿景酒店,改往大華中心348 的士高流連。

在 此之前,遇到有問題想唔通,或者想避世唔見人,他都會回到這隻遊艇上諗計。「早兩個月,佢招呼過幾個鬼佬上船住,之後就一直自己住喺船上。」一名船主說。 羅氏已經甚少出海,最多只是由銅鑼灣遊艇會駛往西貢藍笏遊艇會停泊。至於其他以往的熱愛蒲點,如德榮、英皇駿景,亦已絕跡,「佢唔會再去駿景啦!最近通常 在大華的348 (disco )。」一名友好說。

江湖傳聞,去年年底時,江湖有一筆二、三千萬元賒數,其中約一千萬是羅兆輝朋友欠下澳門某賭廳的賭債。講義氣的羅兆輝應承代孭數,結果遭人狂追,雙方自此交惡。

羅兆輝今次大步 過,經兩日搶救後恢復知覺,並由深切治療部轉回普通病房。他的大佬劉鑾雄,對羅兆輝出事原因不肯置評,只希望傳媒「俾條生路佢行」,關切之情溢於言表。

燒炭不死也大鑊

 

▲李誠醫生指燒炭後遺症未必即時顯現。

 

▲每當失意時,羅兆輝會在這隻遊艇上生活,最後卻選擇在船倉睡房內燒炭自殺。

燒炭近兩年成為熱門的自殺方式,中文大學精神學系副教授李誠指可能與傳媒圖文並茂報導燒炭自殺地點及步驟,令自殺者誤以為此法非常羅曼蒂克有關。

但燒炭其實絕不羅曼蒂克。燒炭死的人死狀恐怖,而不死的話更可能因後遺症影響一生。

葵涌醫院最近檢討過廿七宗燒炭自殺獲救個案,發現四成人出現不同程度的後遺症,部分更不可逆轉。

其中一名四十歲病人燒炭昏迷獲救,翌日甦醒。醫生即時為他做智能測驗,結果理想,醫生以為他「大步 過」。殊不知留醫三星期後,他突然變得思想紊亂,無法和人溝通,更指着電梯說是花園,又當眾脫衣,不停重複扣鈕、抹枱等動作,還有手震、表情僵硬等症狀。 原來他因腦部缺氧,負責控制身體活動的部分受損而患上柏金遜症。

結果經一段長時間治療,他才慢慢回復認知及活動能力,但動作亦比正常人遲緩,再不可從事較高體能的工作。

李誠解釋,燒炭可令空氣充斥過量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一旦進入人體,會馬上引致腦部缺氧,「尤其以負責最高等思考的大腦細胞最脆弱,缺氧短短數分鐘已可造成永久損害。有些損害可以遲一段時間才顯現,例如柏金遜症、老人痴呆症或情緒大變。」

英國醫學界亦曾就二萬個一氧化碳中毒者做過研究,發現僥倖生存的,二成都會出現持續性妄想症,另許多人會變得說話困難、記憶力大減、思考緩慢,甚至性情大變。若中毒情況嚴重,更可損害心肺功能,造成心律不正、心臟病、肺腫,甚至變永久植物人。

因此,燒炭自殺的人即使像羅兆輝般獲救甦醒,醒後並可認得親人,亦不代表他已脫離一氧化碳的遺害,須經長時間小心觀察方能有定論。

大劉憎死「老千商人」

 

▲本週一劉鑾雄探望完羅兆輝後,在醫院內一數再數「老千商人」的罪狀。(《蘋果日報》圖片)

上週四羅兆輝燒炭自殺,其自殺之謎竟然掀出另一場富豪恩怨。事緣上週五,有報章「影射」劉鑾雄追債逼死羅,即時令大劉怒氣沖天,除公開澄清發毒誓否認追債之外,還直斥有「老千」散播謠言,指該老千「表面就Louis 哥,背後就整蠱佢,有份累死羅兆輝」,為自殺之謎平添半點熱鬧。

大劉對「老千」身份更俾盡貼士,說「老千商人」曾有案底,美加政府都唔歡迎佢;以及住宅都要按給財務公司,是空心老倌。

到本週一,大劉餘怒未消,將事件推至最高潮。他在探望已甦醒的羅兆輝後,便即時在醫院現場召開記者會,除力數「老千商人」十宗罪外,並稱若有人有證據令「老千商人」入獄,甚至打靶,最高懸紅三千萬美元。

他細訴「老千」罪狀時早有準備,並一口氣大數其罪狀:「奸淫擄掠、刑事恐嚇、非法禁錮、妨礙司法公正、搞外圍馬、外圍波、造市、打人、用黑社會方法賺 錢。」又直言此人心理變態,「俾三百萬要弟婦陪佢瞓一晚,又搞老婆個妹……最鍾意搞人老婆!又要兩母女同佢玩SM !」說時字字鏗鏘,語氣激動。

劉鑾雄對「老千商人」切齒痛痕,最關鍵的,可能仍是年前劉鑾雄遭證監會指控,涉嫌內幕買賣時,有人做「二五仔」所種下的恩怨。

羅兆輝追星增自信

羅兆輝不單在商場上師承劉鑾雄,情場上一樣群星拱照,尤其在金融風暴前,和他傳過緋聞的女星如車輪轉。據悉他最受落女伴讚其英明神武,令一向想做大佬的他倍添自信心。

1. 1990 年樊奕敏

 

參選港姐的樊亦敏是羅兆輝首個圈中女友,據傳兩人發展了五年地下戀情,羅最愛名車載佳人,羅出事後樊立即到醫院探望。

2. 1992 年袁詠儀

 

盛傳袁成了羅的新女友,但兩人否認。

3. 1994 年孫佳君

 

當九四年孫佳君剛由新加坡來港發展,男方為討她歡心,據傳曾以批股形式向她送大禮,九八年更被揭發兩人在淺水灣持有一聯名物業,直至去年十一月,兩人再被傳媒拍下坐遊艇去長洲食糖水的照片。據悉多年來兩人從未分手,個多月前羅對孫在財政上仍照顧有加。

4. 1996 年麥家琪

 

傳李嘉欣為東方紅去布拉格拍廣告時,羅兆輝順道和麥家琪去旅行拍拖,當時兩人否認,到今年初羅才首次承認同遊屬實,但強調是跟大班朋友同往。

5. 1996 年張文慈

 

奪亞姐「最完美體態獎」的張文慈,據傳一出道就獲東方紅主席另眼相看,希望結識,但羅堅稱只是有人冒認他招搖撞騙。

6. 1996 年劉嘉玲

 

由九三年起已有傳羅和早有男友梁朝偉的劉嘉玲過從甚密,到九六年三月,本刊拍得兩人和朋友到灣仔新世界海景酒店唱K 狂歡,臨走前兩人還相擁吻別。去年傳媒又攝得他與劉嘉玲雙雙出現機場離境大堂。今年十月,傳劉因認購羅的金匡股票,蝕了三百萬元。

7. 1999 年梁敏儀

 

梁敏儀獲羅誠邀出海玩樂,傳兩人曾交往數月。

8.2000 年7 月Maggie Q

 

金融風暴後,羅已鮮有新緋聞。到七月份傳媒拍得混血新星Maggie Q 和羅兆輝等友人,出海去南丫島模達灣吃海鮮,及後兩人只承認是普通朋友。

9.2000 年11 月台籍靚女

 

本刊拍得他和酷似蒙嘉慧,廿二歲的台籍靚女手拖手吃飯,飯後女伴更回羅在何文田山的新居過夜。

撰文:劉若文、黃蘅芝、左少珍 資料:陳志恆、黃翠蓮 圖片:何少忠[email protected]請參考《壹週刊 時事及財經冊》第54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96

全球最貴豪宅新主離奇發達之謎

2001-12-13  NM

位於施勳道二十三號的創世紀,在九六年底由黃坤名下的明珠興業,以五億四購入,成為全球最貴豪 宅。這幢世界級豪宅雖然其後淪為東亞銀行的銀主盤,但市場一直關注會花落誰家。上星期,創世紀終於以二億三千萬賣出,買家東建科訊背後的大老闆,正是剛被 國際財經雜誌《福伯士》選為中國第五大富豪的許榮茂。這位富豪新星,近期突然冒起,在上海、香港,連番收購上市公司及貴重地皮。然而這人的發達過程非常離 奇。本刊走訪幾位曾與他交手的生意夥伴,追尋他的神秘上半生。上週四,創世紀售出的消息曝光後,全城矚目,就連上手業主香植球的幼子香立智都致電物業代 理,希望證實新買家身分。除本地報章外,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絡(CNN)記者也四出打電話求證,追訪新業主背景。這位剛被《福伯士》(Forbes)雜誌 評選為中國第五大富豪,據報有六十億身家的許榮茂近期頻頻有大動作。首先,他在今年九月來港,以五千八百萬向福建同鄉魏可英,收購在家鄉投資地產的東建科 訊,並計劃易名為世茂中國控股。今次又透過東建科訊收購創世紀,頓時成為大陸富豪新星。「我只睇過創世紀一次,計算每呎只不過是八千五百元,非常超值。現 時羅便臣道八十號都賣八千元一呎,這塊地在港是不可多得,最有價值係個景。」坐在中環廣場四十八樓辦公室內的許榮茂,一提起收購創世紀一事,便分外興奮。 除創世紀外,他似乎對所有明珠興業的貴重物業都有興趣,例如山頂普樂道的天比高,他接受訪問時興致勃勃地表示想買。另外,他還說要購入灣仔的明珠興業大 廈,並易名為世茂大廈,把現時位於灣仔中環廣場的寫字樓搬過去,建立一座自己的地標。諗頭多多,說起來像有用不完的資金。

現兜兜起樓提及 大陸,他更口沫橫飛,他說在上海有幾個大型投資項目,每個都聲稱投資幾十億,其中最矜貴的是位於浦東陸家嘴、前臨黃埔江,近期由梁朝偉大賣廣告的上海世茂 濱江花園。「這個項目是我私人投資的,並非上市公司(他亦是上海上市的世茂股份公司主席)持有,全個項目投資額五十億,只有兩成是向銀行借錢!」言下之 意,許榮茂現兜兜拿四十億出來,認真誇張。提到世茂濱江花園,許榮茂顯得很雀躍,「我哋做房地產同人唔同,我哋特別投入,濱江花園的廚櫃是買德國的牌子 Poggenpohl,即係香港禮頓山嗰隻,係全世界最貴。我哋又裝設按摩浴池,落單時向供應商要三千個,個鬼佬還說:『你呃我呀?』

用 料宣傳超豪「這種按摩浴缸只有五星級總統套房才用上,全中國每年只賣出二百個,但我們一訂便三千個!哈,呢單是他們(供應商)在全世界最大單的生意。」許 氏一臉得戚,隨即再要秘書拿出絲絨布包裝、厚二百頁的世茂濱江花園樓書道:「人哋賣樓只得幾張紙,我哋樓書用進口紙印製,成本要二百幾元。「單是廣告費我 們便用上二億元,上海報紙全版廣告要三十幾萬,我哋差不多每日都有廣告出現;九月份全上海五個電視台,同一時段播三分鐘我哋廣告,一開電視,同一時間都睇 到,呢個全世界都未有過。」除了世茂濱江,許榮茂還打算在南京路建一幢六十層高的商廈,名為上海世茂國際廣場,投資額也很誇張,他說要三十億元!

生 活有派頭雖然他形容自己很低調,不欲搏宣傳,但他的私人生活卻甚有派頭。在港時,家住山頂柯士甸山道豐林閣洋房,出入以金色勞斯萊斯代步,手戴鑲滿鑽石的 金錶。在上海,他去年中以一億四千四百萬元購入上市的萬豪集團兩成六股份,初嘗做上市公司主席的滋味,公司現易名世茂股份,市值廿六億,公司總部設於全上 海至貴重的金茂大廈。他又以一萬元美金月租租住座落浦東金橋區內的大型別墅屋苑:碧雲別墅。該屋苑共有別墅七十幢,平均分佈於四個由人造湖分割而成的小島 上,面積由二千六百呎至五千呎不等。許家所住的大宅,被青葱綠地三面環繞,而且每間房都飽覽湖景,位置不錯。紅頂白身的二層高巨宅,上層有四個特大套房, 而下層則不但有面積近五百呎的飯客兩廳,還有客房、工人房、洗衣房及兩個車房,就連廚房都有兩個,可供屋主大排筵席。「本來我們想買下該幢別墅,但發展商 規定只租不賣,月租大約是一萬美元左右,都幾抵,住浦東又方便到金茂返工呢,大概十多廿分鐘車程。」兒子許世壇在上海說。許榮茂表示,在北京朝陽區,也置 有一所郊區別墅。許榮茂突然彈出成為富豪新貴,香港金融圈內的人都不斷四周打探,但外界只知道他說話陰聲細氣。去年《福伯士》中國五十大富豪榜中亦未見其 名。

九五年突然發達據本刊調查所得,許榮茂十多年前只不過是一間小小紡織廠老闆,居於屯門蟠龍半島。他涉足大陸地產,也不過是十年之間的 事,初時規模也只有限,不為人注目。直至九五年,他轉戰北京,就在這時他突然變得資金充裕,樓盤一個接一個在北京及上海「誕生」,而且個個都甚具規模。他 亦忽然富貴起來,九○年初他只租住炮台山海峰園,幾年後卻搬上山頂,於九七年以七千八百萬買入柯士甸道二十四號的豐林閣洋房。四年後今日,他再上一層樓, 買入創世紀,成為這幢世界級豪宅的新主。現年五十一歲的許榮茂,自言在七八、七九年來港,只打了幾個月工,後來到中環開設金融公司,炒股票炒金賺得第一桶 金,再開紡織廠。但根據本刊的資料,許榮茂最早在港的足跡,是於八七年成立華隴發展,由許榮茂佔六成,甘肅省外經貿部旗下的隴港發展佔四成,公司設於荃灣 南豐中心八一三號室,後來搬到荃灣南豐紗廠附近的華力中心。隴港發展董事王文新接受記者查詢時承認早年和許榮茂合作,他說:「我們是甘肅省外經貿合作部公 司,與許榮茂曾經在廣州開設紡織廠。」但雙方合作詳情、發展規模,王文新不願再講。記者於是到華力工業中心視察,附近廠家亦未聞許榮茂其人,附近只有一間 針織廠的員工記得曾與華隴做生意。「我以前任職的公司在五年前曾找過他們做布,有兩、三次吧,每次都是約二十萬美金的訂單,在這行並不算大數目。」

小 小廠佬出身九十年代初,許榮茂始涉足大陸地產。九一年,他舉家移民澳洲,在悉尼及達爾文炒賣地皮,還經常帶隊到北京與喬石等領導人會面,獲澳洲政府頒了一 個太平紳士銜頭。但最後因澳洲地皮無肉食,所以重返內地。九二年他與福建幫的紡織業大佬,香江集團主席楊孫西錄影帶大王,和榮利集團主席盧文端,一起成立 友邦國際集團,到福建石獅市搞閩南黃金海岸度假村,當時的投資也不過是數億元。盧文端表示,許榮茂在九五年以前,投資未見標青。「以前在福建都未聽過許榮 茂這個名字,十年前石獅市政府的活動中才認識他。他當時有開紡織廠,但只有約二、三百工人,而我和楊先生的廠房卻有二、三千工人,我們拿過千萬返鄉下起濾 水廠、起中學時,他只捐錢起幼稚園。」盧文端憶述,許榮茂最初搞房地產時,規模很細,投資額一定不超過一億,而且只在石獅及海南島等二、三線地段發展,房 地產潮一退就沒得做。盧文端邊說邊揭桌上由香港半島出版公司的《世界華人》,此書於九八年出版,內有講述楊、盧二人的發跡史,當時許榮茂並未出名,所以並 不包括在內。

同鄉怕搭上「他在九五年時來問我,怎樣做房地產,因我當時都有起樓。我記得新鴻基地產主席郭炳湘的爸爸郭得勝教我,(做地 產)最緊要location,所以在九五年時我也是如此教許榮茂。另一名同鄉兼生意夥伴楊孫西,被問及許榮茂時,表現不想多談,也不願和他扯上關係。「除 咗閩南黃金海岸之外,我同佢無任何生意來往,我對佢認識唔深,而我亦不想與他相提並論。他現在以一個大陸富豪的身分出現,而我就是一個實業家仍在搞工業。 再者,我現在已是半退休狀態,我不想別人認為我和他有任何關係。」九五年,許榮茂把發展陣地從福建遷往北京,就離奇的發達起來,在天子腳下大舉投資房地 產,興建亞運花園、紫竹花園,近年則往上海發展地產,他自稱的投資額更不下百億。許榮茂接受訪問時提及身世時吞吞吐吐,記者希望知道多一點資料,他卻突然 變成失憶富豪。

身世失憶記者:初來香港,住在哪裡?許:好似住過北角幾個月。記者:第一份工是做什麼?許:好似去柴灣打過工,後來又去葵 涌做過,做工業嗰啲,有啲摩打咁啦!打工幾個月,梗係好辛苦。記者:開紡織廠的資金從何而來?許:八○、八一年都喺中環開金融公司,當時炒金炒股票炒得好 交關,我運氣好,賺到啲錢。記者:炒過什麼股票?許:都唔記得。記者:紡織廠名字叫什麼?許:時間咁耐,都唔記得,唔知咩製衣廠。講述身世時,許榮茂的聲 線愈壓愈低,不時「捽手」及東張西望,似有難言之隱。當記者追問他資金來源時,許榮茂一味說自己因北京地產致富,「我哋唔係突然間冒升,一直都做得好好, 喺北京建有一千萬呎樓面,是北京起樓最多的發展商,全部係我私人嘅!我哋是『管道開發』,賣完一期樓,又再起一期,所以起好啲樓一早賣晒,未起啲都好多人 排隊等住買。」查實自九十年代中期大陸經濟實施宏觀調控,大陸地產長時間毫無起色,要藉此掘金,談何容易。而事實上,許榮茂旗下的北京樓盤,尚有貨尾,據 當地地產代理透露金茂有些樓盤並未賣清,好像紫竹花園有三十多個貨尾。而樓盤平均亦需兩年時間就售清,到目前為止亞運花園、華澳中心、紫竹花園和御景園合 共套現了三十多億人民幣。自稱曾做紡織兼製衣的許榮茂,對於當時工廠營業額數據都「唔記得啦」。曾為福建幫做紡織出身政協委員施子清,他都摸不着頭腦說: 「無聽過他的名字,都不認識他噢!」更令許榮茂背景添上神秘色彩。

兒子鎮守上海許榮茂共有一子一女,長女許薇薇留在北京,負責北京樓盤, 而廿四歲的幼子許世壇,現在是上海世茂房地產的市場銷售總監,專門負責上海和北京的項目,其中最為人熟悉的,是請來影帝梁朝偉作上海濱江花園的代言人。許 世壇說:「既然整個項目可以套現一百億,拿兩個巴仙來做廣告費,好合理呀!梁朝偉來這裡拍三幾日,我為他訂了金茂凱悅酒店的總統套房,平常要二、三萬元一 晚,好彩我跟金茂老闆熟,才拿到三折,八、九千元一晚。不過話說回來,我都未住過總統套房,我覺得無必要啫。」畢業於澳洲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主修金融及會計的許世壇,曾在香港的中原及利嘉閣當地產代理,去年七月才加入父親公司負責賣樓。「現在上海幾十萬的價單都是由我 定,sales至marketing合共百多名員工都由我管理,爸爸對我的工作表現都很放心呀!」記者上週赴上海突擊訪問許世壇,想瞭解他爸爸的一些背景 和發跡資料,怎料他三緘其口,只說:「當時我好細個,什麼都不知。」三句唔埋,只顧推銷上海濱江花園,與父親口徑統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39

電價超收之謎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4453&time=2011-04-02&cl=115&page=all

每年4萬億度電有多少被超收電價?誰受損失?如何監管電網巨人?
財新《新世紀》 實習記者 蒲俊 此次調查由財新《新世紀》記者畢愛芳、符燕豔、王姍姍、張宇哲等共同完成

 

  一位在電力行業工作了40多年的老專家,日前在北京城區一家餐館,發現了一個令他吃驚的事:這家餐館的實際電價比國家發改委公佈的北京市商業電價每度高出約2毛錢。

  根據餐館老闆的電費單,這家餐館一個月消耗了28810度電,支付電費29973.95元,平均每度1.04元。北京市商業用電目錄電價為每度0.794元。

  這並非特例。

  財新《新世紀》記者對北京、上海、重慶、廣州、南京、濟南、西安、長沙、銀川、烏海、嘉興、佛山等地工商業電力用戶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覆蓋華 北、華東、華南、西南、西北,兼顧了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多個地區。結果顯示,工商企業,特別是中小型商業企業,用電的實際價格普遍高於國家發改委及地方發 改委公佈的目錄電價。

  比如,北京多處寫字樓用戶的電價均超過每度0.9元,商舖和飯店的用電價格多在每度1.1元以上,即使考慮峰谷分時定價因素,仍超出目錄電價0.06元到0.278元不等;

  上海調查的兩家工廠,今年1月平均電價分別為每度1.017元和0.758元,超出目錄電價0.088元和0.189元;

  西安調查的四家商戶,用電電價在每度1.3元至1.6元之間,超出當地目錄電價0.33元至0.63元;

  濟南一家酒店的平均電價為每度1.02元,超出當地目錄電價0.174元;

  浙江一商場租戶,電價每度1.22元,超出目錄電價0.14元……

  這些價格都高於國家發改委公佈的目錄電價。有的地方,如陝西,甚至超過當地峰段目錄電價最高值。如果與國家電網公佈的平均銷售電價相比,很多地 方更是高出1倍到2倍。據國家電監會年度電力監管報告,2007年國家電網公司平均銷售電價為0.501元/度,2008年為0.519元/度,2009 年為0.534元/度。國家發改委2008年公佈的各地銷售電價標準則從0.306元/度到0.689元/度不等。

  中國對終端銷售電價實行目錄電價制度,根據用戶類型不同,分為居民用電、工商業用電和大工業用電、農業用電四大類,並按電壓等級和地區規定了不 同用電價格,各地各類用電價格均由國家發改委核准。根據《電力法》規定,「用戶應當按照國家核准的電價和用電計量裝置的記錄,按時交納電費。」

  但從財新《新世紀》記者的調查結果看,目前中國普遍存在著工商業電價實際執行價格高於國家發改委核准電價的情況,國家目錄電價形同虛設。

  這種情況在電力業內已不是秘密。原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曾數次在國家能源局會議上提起,他曾在山東一家炒茶廠詢問到其執行電價為0.9元/度,這讓他感到相當震驚。按規定,這家炒茶廠應執行普通工業電價,而山東核准的一般目錄電價為0.7339元/度。

  電力是一種需求彈性極低的產品,收取電費又由各地供電局執行。儘管在2002年的電力改革之後,供電局已經被劃入電網公司,但普通消費者仍多視 之為政府部門,因而在繳費中即使對電費有疑問,也很少質疑,只能按照收費人員提供的單據一繳了事。在調查中,一位寫字樓租戶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她的 家人都在地方電力局從事技術工作,她相信電價就是按照目錄電價來收的,不可能多收。

  但是,就是這家租戶,電費單上每度1.07元的電價白紙黑字,卻從未存在於北京市的電價目錄上。

  電價超收從何而來?

高電價成因

電價制度原因之外,從用電類型無限細分到具體的抄表收費自由裁定,五花八門的人為因素為電費層層加碼

  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首先與中國的電價制度有關。

  中國電價制度分為兩大類——單一制電價和兩部制電價。簡而言之,單一制電價是指用戶只需根據電表計數繳納電費,以用電量乘以電價即得應繳電費; 兩部制電價用戶除了要按用電量繳納電費,還要根據用戶的變壓器容量或最大需量繳納一部分基本電費。居民用電、一般工商業用電以及農業生產用電採用的是單一 制電價,大工業用戶則採用兩部制電價。因此,大工業用戶的實際用電價格普遍高於目錄電價中的單價,多由兩部制導致。

  峰谷分時電價,也是導致實際電價上升的一個因素。目前峰谷分時電價正在中國很多地區試點推行。峰谷分時電價是指據電網的負荷變化情況,將每天 24小時劃分為高峰、平段、低谷等多個時段,不同時段執行不同的電價水平。國家發改委核准電價多作為平段電價,哪類電價需要執行峰谷分時制度,以及具體的 時段劃分等內容則由地方的物價部門和經貿委等確定。

  理論上,峰谷電價與國家發改委核准的不分時目錄電價之間應有一個計算公式,以保證以峰谷分時定出的電價與不分時目錄電價持平。但從試點地區的情況看,峰谷電價給工商企業帶來的一個實際後果就是平均電價上升,企業需要多繳電費。

  但是,這兩條遠不足以解釋實際電價高於目錄電價的所有情況,在財新《新世紀》記者的調查中,從用電類型無限細分到具體的抄表收費自由裁定,五花八門的人為因素為電費層層加碼。

  以北京市工商業用電為例。2009年11月,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發佈的發改價格[2009]2919號文件中曾明確提到,「同意北京市商業、非居 民照明、非工業、普通工業用電價格合併為一般工商業電價類別」,由此將北京市用電類型從過去的七類歸併為四類:居民生活用電,一般工商業用電,大工業用電 和農業生產用電,並以此為標準公佈了北京市的銷售電價。

  但是,北京市電力公司網站上公佈的電價卻還包括工商業未同價前的七類。財新《新世紀》記者通過「95558」電力服務熱線向北京市電力公司詢問 電價類型時,得到的回答也是「現在北京執行的還是七類電價」,至於用戶的用電究竟屬於哪一類,則要依據「用電性質和用電電表類型」來定。

  北京市的工商業用電同價為何遲遲無法落實?原因很簡單,國家發改委現在按「四類」核准的「一般工商業用電價格」,比過去按「七類」核准的非居民照明、商業和普通工業的電價都要低,作為售電方,電網企業自然缺乏執行的動力。

  到了具體收費層面,分類就更加複雜。北京市一餐廳的電費單上,甚至出現了廚房動力櫃和門頭霓虹燈兩項單列電費,對應電價高達每度1.14元,比 核准的工商業用電價格每度高出0.34元,超收40%以上!北京一家幼兒園按相關規定應採用居民用電價格(0.4883元/度)繳納電費,但實際繳納電費 時還是被單列出了動力電與照明電兩項,以至最後繳費遠高於0.48元/度。

  所謂動力電和照明電的分類,源於1999年前執行的一套計費標準。根據這一標準,電價按明電、動力電等分為八大類幾百種電價,「內行說不清,外 行聽不懂」。動力電和照明電這樣的歷史說法已在發改委電價目錄上消失,但在北京、長沙等地,卻仍然出現在電費單上,有的變成了多收電費的依據。

  在調查中,上海市一家工廠的平均電價高達1.017元/度,原因則在於超出最大需量部分的容量電價要加倍計費。按照兩部制電價收費的規定,如果 是按照最大需量繳納容量電費,一旦實際用電超過最大需量,超出的部分,容量電費加倍計算。這一做法的初衷是為了在供電緊張的情況下限制用戶用電,但一直沿 用到電力供應不再緊缺的今天,在一些電力業內人士看來值得商榷。

  上海同時也是國內最早試行峰谷分時電價的城市,自1993年後逐漸在全國推廣,其目的是鼓勵用電客戶合理安排用電時間,削峰填谷。提高電力資源的利用效率的初衷原本很好,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產生了很多問題。

  要實行有效的峰谷分時電價制度,分時電表必不可少,這樣才能分別計算峰谷平三段的用電時間。但對於很多租用商舖和寫字樓的用戶,只有寫字樓的總 表是分時電表,每個租戶的分表還是不分時的,因此只能根據大樓的總用電量和電費為每個用戶估算出一個不分時的電價來。這個電價合理與否,很大程度上依賴物 業管理人員的規範程度。而從財新此次調查的情況看,多地物業根據峰谷向業主收取的分時電費單價,普遍存在不合理偏高的現象。

  在北京西郊一家汽車配件銷售市場租有商舖的張某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我們的電價很貴,1.2元/度,電費單上只有用了多少度電和一共多少 錢。」這個數字甚至超過了北京市目錄電價中峰段工商業用電的最高值(1.194元/度)。「我們的物業是國資的,很強勢。」張某無奈表示。

  峰段、平段、谷段的時間設置更對實際電價水平影響巨大,合理與否也有爭議。比如北京、山東等地在峰段之外,又設出了更高定價的尖峰段,實際等於提高了電價。再比如上海的分時電價不設平段,而每天峰段時間高達16個小時,實際效果也等同於提高電價。

  分類的龐雜,以及峰谷分時收費與分時電表的脫節,都給予了基層收取電費的工作人員很大的自由裁量權。

  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的一家鐵礦石加工企業,儘管電費單的用電分類一欄寫著「大工業/35kV-110kV以下」,但在電費信息一欄中,電價又被 分成了兩類:大工業(配套鐵合金)和大工業,電價分別為0.3579元/度和0.4009元/度。實際上計費表只有一塊,也就是說,正好6萬度的大工業用 電是電網收費人員主觀估算出來的。

  如果說這還是由於沒有分表計量改採用的權宜辦法,能夠分表計量的情況又如何?一家長沙的商貿企業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要想少交電費,只需 「搞掂」抄表員就可以。他們的企業有宿舍區,所以有工商業用電和居民用電之分。因為居民用電價格遠低於工商業用電,有時居民用電少一些,他們也可以跟抄表 員商量,多算點居民用電,少算些工商業用電;還有時當月用電量較大,抄表員會主動提出把表撥回去,然後從省下來的電費裡拿走一半。

形同虛設的目錄電價

工商業用電戶以中小工業製造和服務業為主,卻承受最高的電價,這在正大力推動經濟轉型的中國顯得相當反諷

  實際電費執行過程中有如此眾多的權宜和自由裁量,與中國過去的複雜的電價分類歷史有關,也與中國近年來提倡節能減排而推出新舉措有關。但由於監管不力,以及新計費方式並沒有相應的配套,實際執行過程中,都變成了電網企業增加利潤的「加價三十六計」。

  儘管各省銷售電價均由國家發改委核准後公佈,但目錄電價中,各地電價情況仍千差萬別。除了用電類型不盡相同,有些省份直接公佈了峰谷分時電價,有些省市則只公佈了平段電價。

  到了地方執行層面,除了前述北京市這樣未執行工商業同價的情況,還存在著夏季用電電價和非夏季用電電價等區別。山東省的目錄電價,甚至是分不同 縣市核准的。在廣東,雖然國家發改委核准的是全省統一電價,但各市實際執行的電價標準並不相同。廣東省物價局對此的解釋是,在很早之前,電價定價權在地 方,導致各地電價存在差異,現在雖然由國家發改委統一核准,但要真正實行,還需要一段時間的過渡。

  正是因為有這麼多的特例、歷史情況和各地的「具體做法」,發改委又不厭其煩地一一核准,一個更簡明、規範的電價標準遲遲不能建立起來。由此導致 的現實就是:除了相對清晰的居民用電,工商業實際用電價格遠高於目錄電價,國家發改委核准的所謂目錄電價形同虛設。財新《新世紀》記者曾就發現的上述電價 問題詢問國家電監會價格與財務監管部的官員,答覆是這些操作層面的問題還得由地方物價部門和電網企業決定,「電監會也並不清楚」。

  電力監管部門尚不清楚,遑論普通用戶?

  拋開實際操作中出現的問題,各地目錄電價是否公平合理?

  多年來,國家發改委對電價的調整多是在價格上,鮮少對電價結構進行調整。以兩部制電價為例,用於大工業用戶已經數十年。「最早的初衷是為了鼓勵 企業多用電,這樣容量電價平均到每度電裡就會少一些。」中國社會科學院規制與競爭研究中心主任張昕竹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同時由於當時供電緊張,又設 置最大需量以限制過多用電。半個世紀之後的今天,電力供求模式和國民經濟結構已經出現了巨大的變化,但兩部制電價除了電價數額變化,還是在沿用當年的辦 法。

  比較國內外的電價,一個最大的差別是國外通常是工業用電價格低於居民用電價格。但在中國是工商業用電價格最高,居民用電價格較低,大工業用電相對也較低。

  國外這種電價的制定邏輯很簡單,工業企業和商業企業相對居民是用電大戶,高電壓等級的工業用電與低電壓等級的居民用電相比,輸配成本更低,因此可享受更低的價格。

  形成國內這種電價局面的邏輯,則要複雜許多:壓低居民用電價格主要是出於社會穩定的考慮;而大工業用電用電量大,輸送成本低,也是供電企業較為 重視的用戶,甚至有地方供電部門違反相關規定給工業企業按照優惠電價計費的情況出現。結果就是工商業用戶最終承受了更高的電價。

  美國駐華使館的博客上「曬」有一張弗吉尼亞州一戶居民2010年12月中旬到2011年1月中旬的電費單。用電860度,電費120.06美 元,平均每度電合人民幣0.92元。美國工商業用電價格比這還要低,約為每度電0.5元到0.6元。也就是說,對中國一般的中小工業製造業和服務業企業來 說,它們承擔的電價比美國同類型企業要高出2倍左右。

  工商業用電戶以中小工業製造和服務業為主,卻承受最高的電價,這在正大力推動經濟轉型的中國顯得相當反諷。促進第三產業發展,顯然不能僅僅依靠個別地方「對商業用電暫不執行峰谷分時電價」的做法,而需要對目前的電價結構和形成機制進行徹底的調整。

  同樣是工商業用戶,實際遭遇亦有不同。在調查中,財新《新世紀》記者發現,如果是規模比較大的用戶,所能接觸到的電費信息相對較為詳細,多繳費 的情況雖然也有,但差得不多,個別還可能擁有與電網議價的餘地。但對於小型商舖等用戶,它們實際支付的平均電價較高,且往往申訴無門。

  根據國家電監會發佈的《電力監管年度報告(2009)》,2009年全年,全國12398電力監管投訴舉報熱線收到的10381條有效信息中,電價執行和收費方面的問題共805件,佔7.75%。

電網「吃差價」模式

2010年全社會用電量近4.2萬億度,超收主要發生在第三產業和中小型的第二產業企業

  電網及其基層人員,為什麼會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傾向於多收費?一些原本在其他國家行之有效的節能方式如峰谷定價,為何在執行中走樣?在很多電力業 內人士看來,關鍵在於目前中國的電網企業仍然在依靠傳統的「吃差價」來獲得盈利。一位國家能源局官員直言,「這是世界上最落後的一種盈利模式,只有中國和 朝鮮還在用」。

  差價指的是需求側銷售電價和上網電價之間的差值。在中國,電網企業的利潤主要就來自於銷售電價比上網電價多出的部分。只要這種盈利模式不被打破,電網企業就會依靠壟斷優勢來儘可能壓低上網電價,同時提高銷售電價。

  據電力業內人士介紹,在購電環節,電網企業壓低上網電價的方式包括以低價收購超出計劃的發電量,以及通過延長新機調試週期、跨省輸電(將發電量輸送到電價更低的省份)、上網側峰谷分時定價等方式壓低電價等。

  河南省電監會曾對省內發電企業上報的數據進行過分析:河南省30家火電企業因執行峰平谷電價政策,導致上網電價平均每度電下降了0.005元左右,企業減少收入約4.29億元。主要原因就是由於電力調度由電網說了算,發電企業在時段分配上沒有自主權。

  2008年3月,國家能源局曾就當時煤價瘋漲問題開調研會。一位來自五大發電集團的企業代表表示,他們並不希望實行煤電聯動,因為電價一漲,煤 價會再漲,電價還是跟不上。他表示,「如果國家能夠加強監管,確保電網企業按照國家規定的上網電價進行結算,發電企業就能夠扭虧為盈」。

  按照這家發電企業算過的賬,電網企業的收購電價普遍比發改委公佈的上網電價每度低了3分到4分錢。

  全國政協委員、原大唐集團公司總經理翟若愚在今年政協提案中直接呼籲,「要進一步規範電力市場,保證國家已核定的上網電價能執行到位」。

  水電企業同樣有類似困擾,但跟火電企業一樣,對於處於壟斷地位的電網公司敢怒不敢言。水電的上網電價按照季節分為峰汛枯三大類,每天又分為峰谷 平三段,一共有九個電價。電網企業可以控制每台機組的開停機,因此,要想在價格較高的枯期多發電的話,與電網企業的關係尤為重要。四川一位水電企業工作人 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調度對發電企業利益影響巨大,電網企業不可能讓出這個權力。就是因為算不過電網調度,所以發電企業普遍拿不到標竿電價。

  在需求側,則出現了在本文開頭列舉的諸多亂象。

  在中國社科院的張昕竹看來,中國目前電價機制最大的弊病,在於無法形成發電企業之間的自由競爭。發電環節作為競爭性領域,應當通過競爭,由市場 供需關係平衡點的邊際成本形成電價。這個邊際成本無需政府管理和監督,如果成本和價格一旦高了,自己發的電就可能賣不出去。如果實現自由競爭,就可以解決 煤電輪番漲價最後由消費者埋單的惡性循環。

  2010年全社會用電量近4.2萬億度,由兩大電網公司國家電網公司和南方電網公司收購和銷售。國網公司約佔80%,其餘20%主要由南網公司銷售。

  根據中電聯的數據,2010年國內第二產業(工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的用電量分別佔全社會用電量的約75%和10%,另外15%是居民用電 和農業用電。財新調查發現超收主要發生在第三產業和中小型的第二產業企業。無從得知超收準確範圍,姑且假設一種情形:第二產業用電中有三分之一出現超收, 而服務業中全部超收,則每度電超收一分錢,就意味著超收電費167億元。

  超收電費去了哪裡?是直接變成了相關收費人員的個人收入?還是變成了電網的隱形盈利,進而成為電網企業職工的隱形福利?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說過:壟斷企業的成本是不可知的。

  如何打破電網的吃差價盈利模式?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長王駿在《什麼是「水火同價」》一文中給出了答案:「國務院2003年批准的《電價改革方 案》中,基本思路之一便是對電網企業進行單獨定價。如果政府根據相對平均成本和允許利潤,對電網企業進行單獨定價,電網企業就將告別『吃差價』的盈利方 式,而是成為真正『傳輸電力』的公用事業單位。」

  八年過去了,中國仍然沒有制定出單獨的輸配電價,它還只是一個從銷售電價和上網電價間擠出來的概念。國家發改委曾在2007年和2008年兩度 就輸配電價發文,公佈的卻是2006年和2007年各省份的輸配電價標準,時間上的滯後和可操作性的缺失使得這兩個文件從未得以實施,更遑論國家對電網輸 配電成本與收入的監管。

  有國家發改委內部知情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這兩份文件是當時電力改革壓力催生的產物,自制定之日起就沒有想過要實施,輸配電價定得低是為了反映電網企業的艱苦,為要求漲價鋪平道路。

「發改委還欠電網5分錢」

對於壟斷企業,找到漲價的理由不難,擴張版圖及提升企業效益亦屬正常。但如何有效監管這類主要提供公共服務的壟斷企業,則是出給監管者的一道難題

  既然實際工商業電價水平遠比國家發改委的核准電價高,那麼目錄電價的意義在哪裡?

  對電網公司,這是要求漲價的依據。每當向國家申請上調上網電價時,國家電網便會用目錄電價算上一筆賬,說明電網為了承擔各種公共服務而舉步維艱,以此要求國家發改委上調銷售電價,以「理順電價矛盾」。

  國家電網公司一高層在2009年3月的一次報告會上,曾提出要全部解決國家電網公司長期以來積累的電價矛盾,需提高銷售電價0.0523元/度。

  2008年國家發改委曾上調過一次上網電價,並「為逐步理順電網輸配電價」相應上調了輸配電價,工商業電價和大工業用電價格也隨之上調。維持不 變的僅是居民用電、農業和化肥生產用電。由於居民用電、農業和化肥生產用電佔全社會用電量只有15%,可以說此次上網電價上調對電網企業的盈利影響不會太 大。但到了2009年初,國家電網華北電網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宗林就對媒體表示,若銷售電價不及時調整,預計2009年國家電網公司虧損將超過500億元。 這個虧損數字背後的計算基礎也還是國家發改委公佈的目錄電價。

  2009年11月,國家發改委再次上調包括居民用電在內的銷售電價,電網企業要求漲價的此次「攻關」可算成功。國家發改委一位官員向記者直言,「電價方案實際上就是國家電網在做。」

  電網企業要求漲價的理由中,除了「市場煤」與「計劃電」的矛盾和前述的輸配電價,經常提到的理由還有「交叉補貼」、電網建設費用甚至是「一戶一表」改造費用。仔細審視,這些理由幾乎都難以成立。

  交叉補貼是指電力企業利用在盈利領域(工、商業及發達地區)的收益彌補在非盈利領域(居民、農業及貧困落後地區)的虧損。在中國,非盈利領域主要指居民用電和農業排灌用電。

  如果以國家發改委公佈的各省份的脫硫標竿上網電價與輸配電價之和作為標準——約為0.5元,除了北京、上海、東北和華東電網的居民電價低於這個標準,大部分省份的居民用電價格已高於這一標準,也就是說,理論上足夠覆蓋成本,不需要交叉補貼。

  根據中電聯數據,2010年農業用電在全國用電量中佔比不足2.5%,農業排灌用電量更小,居民用電僅佔12.2%;其餘85%均為大工業和工商業用電。

  一方面是居民用電和農業排灌用電對電網企業盈利的影響相當有限,另一方面是佔比例大得多的大工業和一般工商業用電價格都較此標準高,如果再算上電網實際通過種種方式拿到的高於目錄電價的收益,則電網的隱性盈利本應十分可觀。

  電網要求監管部門提高銷售電價的理由還包括:電網建設投資巨大,負債率高和「還本付息」壓力大。與此同時,電網近年來一直在大規模投資。2011年,國家電網計劃投資達到2925億元。

  除了大規模地繼續發展特高壓,國家電網公司還四處出擊,先後以權益出資15.8億美元(約合110億元人民幣)和17億美元(約合118億元人民幣)收購了菲律賓電網和巴西的七家電力公司,又從地方國資委無償受讓了電氣設備公司平高集團的股權,並控股許繼集團。

  當前中國電網仍是以國家電網公司和南方電網公司為中心的垂直壟斷體系。壟斷企業找到漲價理由不難,擴張版圖及提升企業效益亦屬正常。但如何有效監管這類提供公共服務的壟斷企業,則是出給監管者的一道難題。

  在英、美等國家,採取的是放開兩頭,只管中間,對電網單獨定價的辦法。所謂放開兩頭,就是不管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將這兩個價格交給市場決定,而管住輸配電價。通過核算電網的運營成本,由監管部門定出一個合理的輸配電價標準。

   在中國,卻恰恰相反,管住兩頭,而忽視了對電網的監管。由於電網體系過於龐雜,主輔不分,至今難以核算成本。

  張昕竹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輸配損耗就像「萬金油」——需要表現電網建設成就時就網損不斷降低,需要作為漲價理由時就是配電網絡建設停滯不 前,缺乏資金,甚至把偷電和部分電力企業職工不需繳納電費的隱性福利都算作網損。現在國內除了沒有進行改造的農網,線路網損率都已經很低。

  發改價格[2009]2919號文件在解釋銷售電價上漲時提到:「各省(區、市)銷售電價每千瓦時提高0.2分錢,暫用於解決電網企業『一戶一 表』改造投資還本付息等問題」。也就是說用電戶在電價中已經支付了相應的電表改造費用,但不少用戶投訴稱仍為此支付了數百元的電表改造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72

史上第二次大洗澡:中國石化154億資產減值之謎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4/2MMDAwMDIzMDc2Mg.html

淨利潤707億,史上最高,增長12.8%。上市第十年,中石化(600028.SH)交了一份看上去很美的2010年成績單。

但相比老對手中石油(601587.SH)1399億的淨利潤、35.6%的增長率,仍顯單薄。即使是中海油(0883.HK),2010年淨利也有544億,增長率更是高達 84.5%。「三桶油」相較,中石化增速最慢、驚喜最少。

不少分析人士坦言,至少,和此前預期相比,這不是一份讓人驚喜的成績單。

中石化到底怎麼了?

答案的關鍵在中石化突然間大手筆計提的154億資產減值損失。

154億資產減值:史上第二次大洗澡

市場的失望不言而喻。年報公告後,中石化股價連續小跌兩天,累計跌1.5%,短暫微彈後,又繼續下探。中石油的待遇則大不一樣。從公佈年報第二天開始,中石油連續收穫了6根陽線,累計漲3.54%。

不少分析人士也對此深感困惑。年報公佈前,中石化給出的信號甚是積極。「1月份去調研,當時公司高管說每股收益可達0.9元」,上海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回憶,「結果卻只有0.82元」。

在前述分析人士看來,中石化業績低於預期,主要是兩個原因造成的。一是受油價大漲影響,中石化2010年第四季淨利大幅下滑,淨利只有143.16億,僅佔全年淨利的20%。

另 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中石化冷不丁大幅度計提了154.45億元的資產減值損失,比去年計提的74.53億多出了79.92億。其中,商譽(無形資產)減 值62.77億,固定資產減值75.67億。相比之下,中石油僅計提了44.08億的資產減值損失,只有中石化的29%。

「這個問題,我們把它當成重點看待。」上海一位知名分析人士表示。

這是中石化上市十年以來,第二次大規模地計提資產減值損失。中石化第一次大規模計提發生在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當年計提了166.17億資產減值損失。同期,中石油也計提了247.65億的史上最大規模資產減值損失。

如此大額的計提讓分析師們措手不及。在2010年三季報上,中石化計提的資產減值損失只有21.87億。一切發生在年度資產減值測試後。

這樣的資產減值計提對業績的影響是實質性、不可逆轉的。按新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的規定,「無形資產減值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等從2007年開始計提後不能衝回,只能在處置相關資產後,再進行會計處理。

歷年年報顯示,2006年以來,中石化每年都計提減值損失,累計計提479.77億,平均每年計提96億,而期間中石化的年平均營業利潤為611.74億,相當於平均每年計提掉中石化15.7%的營業利潤,對業績吞噬甚多。

東北證券分析師王偉綱也在研報中指出,154.45億資產減值增加導致當期EPS減少約0.065元,是業績低於預期的原因。

為5年前私有化埋單,62.77億商譽蹊蹺計提

困惑還在於,中石化為什麼選擇在這個時點計提如此之大的減值準備?

年 報披露,中石化最大的兩塊減值損失是商譽和固定資產。其中,62.77億的商譽(指收購成本與所獲得可辨別的淨資產的公允價值之間的差異)減值損失主要來 自石油大明、齊魯石化和揚子石化。石油大明計提了13.61億,齊魯石化計提了21.68億,揚子石化計提了27.37億。

正是對這三家子公司商譽的計提,讓分析師們連連說「看不懂」。

「計提的62.77億商譽減值損失很奇怪,這幾家被計提商譽損失的子公司是幾年前買的。」北京一位分析人士的疑惑頗具代表性。

追 溯這三家公司的歷史,這筆關於商譽的計提其實根源於由2006年中石化發動的那場聲勢浩大的「私有化」運動。2006年2月25日,中石化董事會通過斥資 143億現金要約收購旗下齊魯石化、揚子石化、石油大明、中原油氣四家A股上市子公司的全部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決議。經一番複雜流程後,中石化順利完成收 購。

其中,中石化對中原油氣的收購價為30.91億,溢價13.2%;對石油大明的收購價為27.51億,溢價16.9%;對齊魯石化的收購價為33.82億,溢價24.4%;對揚子石化的收購價為48.83億,溢價13.2%。

當 時,市場對中石化的收購價格反應不一。據當時媒體報導,以上4公司小股東當時對定價多有異議,認為收購價偏低。而中石化內部則認為,若非中石油提前洩露了 私有化的消息,如果在2005年7月20日之前進行,最多只需支付90多億,這筆收購其實多付了50多億。中石化當時確實覺得"貴了",收購當年,對這四 家公司記入的商譽總和為76.48億(143億收購成本減去4公司可辨別淨資產的公允價值)。

5年後,這筆收購到底給中石化帶來了什麼?

2008年,中石化首先對中原油氣的商譽計提13.91億減值損失;2010年對石油大明、齊魯石化和揚子石化計提共62.57億商譽減值損失。至此,4家公司76.48億商譽全部計提完畢。

「這說明中石化覺得,要約收購的這些公司盈利能力沒有達到當初的預期。後果是,中石化2008年、2010年的業績被侵蝕了一些。」廣州一位資深審計師表示。

資產減值背後的焦灼

對此,一位跟蹤石油行業長達20年的資深分析人士並不認同:「這些資產其實是很值錢的,但中石化假裝它不值錢。相比5年前,機器鋼鐵都漲價了,按重置成本計算肯定要高於現在的賬面價值。從當時的環境看,143億的收購價並不吃虧。」

事實上,這四家公司自被中石化收購以來,除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虧損較多以外,業績表現一直不錯。以揚子石化為例,2006年-2010年,淨利潤分別為20.32億、29.03億、-29.48億、28.88億及23.25億。

前述資深人士認為,最可能的原因是中石化出於盈餘管理的需要,在業績好的年份大洗澡,等同於加速折舊把業績推後釋放,減少業績波動。

而資產減值的業務部門看,中石化154.45億的減值準備主要來自化工業務部和煉油業務部,減值虧損分別為51.21億和49.02億,僅齊魯石化和揚子石化就共計提了49.05億。

對此,前述資深人士認為,這可能是中石化要為自己的煉化業務受油價影響造勢,從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在資產巨額減值的衝擊下,中石化與老對手中石油的差距進一步拉大。2010年,中石油歸屬母公司淨利潤1398億,幾乎是中石化707億淨利的兩倍,兩者相差691億。而2009年,兩者淨利差距僅418.83億。

業界將兩者盈利差異的根源歸結為戰略定位不同。中石油長於上游勘探業務,中石化擅長下游煉化業務。在油價高歌猛進的形勢下,中石油的盈利優勢越發明顯。

「事實上,中石化有意識地對自己的戰略定位進行修正,加大了勘探業務比重,強調產業鏈一體化。」前述資深人士指出。2010年,中石化勘探板塊營業利潤467.25億,比去年增長225.82億,是四大板塊中盈利最大、增速最快的。

而最能體現中石化核心競爭力的煉油板塊卻隨著油價高漲大幅下滑,2010年營業利潤卻從2009年的274.77億下滑至148.73億,下降了36%。

儘 管如此,中石化勘探業務較中石油差距仍然巨大。從油氣儲備看,中石油探明儲量是中石化的3.23倍。年報披露,2010年,中石化剩餘原油可採儲量 2888百萬桶,剩餘天然氣可採儲量6447十億立方英呎,合計3963百萬桶油當量。而中石油原油探明開發儲量7605百萬桶,天然氣探明開發儲量 31102十億立方英呎,合計12789萬桶油當量。

在上述資深人士看來,這是歷史定位問題所致。「國內很多勘探項目都給中石油,不給中石化。即使在海外擴張上,中石油也具有絕對優勢。在老外看來,中石油首先是石油公司,而中石化首先是石油化工公司。」

而市場也毫不客氣地對中石化低估值。目前,中石化市盈率僅10.4倍,而中石油市盈率為15.6倍;中石化總市值5985億,只有中石油19285億總市值的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65

狂掃三十億物業 玩具大王蔡志明暴發之謎

2002-5-2  NM




被稱為「玩具大王」的旭日國際主 席蔡志明,上月份又再大手掃貨。首先他趁長實開售紅磡樓王海名軒,迅速以八千萬,連買兩個頂樓複式單位。不久,他又斥資四億,買入中環鱷魚恤大廈一、二 期,出手十分豪爽,技驚樓壇。今年五十五歲的蔡志明,在過去三十年,原本只是普普通通一名玩具廠商。直至九七年,他突然變得很豪。在短短五年間,先後掃入 三十三億元貴重物業,而且一直只買不賣,彷彿有用不完的錢。再加上他近年生活超級奢華,住五萬呎大宅,坐擁三十多部名車,與女星做好朋友,出入有十多名保 鏢傍着,更加顯得他背景神秘。雖然他聲稱做玩具生意,及在美國炒樓致富,但本刊發現,蔡志明原來一直與大陸軍方關係友好。上週四,記者到荃灣荃運工業中心 訪問蔡志明。旭日的寫字樓與一般廠商無異,但甫踏入蔡志明的辦公室,感覺就截然不同。他那八百呎的辦公室內,天花掛着六盞水晶吊燈;他辦公桌旁,還鋪了一 塊北極熊皮毛地氈,辦公桌後面那堵牆,更貼滿了金箔。搽滿頭蠟,望着水晶擺設的蔡志明,即使提起新鮮熱辣買入的海名軒頂樓複式,也沒有絲毫興奮,彷彿買樓 買到麻木。「初時唔係我自己想買,係長實的趙國雄來叫我買。他說可能是全亞洲最高。我覺得環境好,又望到海,可以媲美山頂的屋,一萬元一呎唔算貴。我現在 還未諗到買來怎用,可能留給公司的外國客人住,可能出租。或者週末時同屋企人來度假,別 人去郊區,我們則出來市區度假。」至於剛以四億買入的鱷魚恤大廈,他表示:「我在旺角、尖沙咀、銅鑼灣都有物業,因為中環係世界性金融中心,既然我要發展 地產,就應該有幢中環物業。而且鱷魚恤大廈近海旁,夠矚目,唔難租。其實我早在九八年已感興趣想買,但業主不想賣。現時大廈每月租金收入二百二十萬元,回 報率有六釐。」

買樓又快又豪他的辦公室內,三面牆掛滿他買入的物業照片,「我只是掛了一部分我喜歡的物業。」蔡志明說。事實上,自從九七年 他買入九肚山紅橋里,五萬呎地皮起大屋;翌年以九千萬,買入七間寶松苑洋房後,蔡志明便成了地產界大豪客。他每次掃貨都成幢成幢樓買,這五年來,總共買了 三十三億的物業,地產經紀一見他便會心微笑,皆因他是行內出了名的快槍手,買樓不須怎樣考慮。「買寶松苑時,信和還有二十七間未賣,蔡先生去睇樓,看不到 一小時就決定全部買入,然後放下一張二千萬支票做訂金就走了。結果,信和只肯賣七間,整個交易只不過用了兩個星期。「而他在九七年買紅橋里那地皮時,落訂 更快。那一天我和蔡先生在馬會吃飯。吃飯時,我提起紅橋里有兩間屋正在出售,吃完飯後我們就去看,結果由下午三點傾到九點,最後億三成交。」一名負責九肚 山豪宅的地產代理回憶。由於每次出擊都不假思索,所以難免買貴貨。「蔡志明買物業得個貴字,但很多都不是靚貨。好像淺水灣道九十號,地點幾好,但附近有好 多地盤,所以信和才肯全部賣給他;另外他買大潭道九號亦是太貴,呎價要六千五百元,相對同區最優質的浪琴園,最貴也不超過六千元一呎。」區內地產經紀透 露。

超級富豪式生活除了買樓豪爽,買車他更捨得。現時蔡志明共有三十多部名車。「我只有星期六、日才會自己揸車,其餘日子均由司機接送。我 比較喜歡揸波子和法拉利,因為前者性能好,又耐揸;後者則引擎聲夠柔和。」汽車經紀也認為他買車異常疏爽:「他只是用車來擺款,並不明白車的性能。所以賣 車給他很容易,只要告訴他牌子及價錢,最貴的就行了。我試過幾次坐他的車,未駛出家門斜路已經死火,他根本不懂得如何揸車。」近年不斷被傳媒形容身家豐厚 的蔡志明,更惹來賊人垂涎。去年五月二十二日,蔡的十六歲兒子險遭綁架。其後蔡加強保安,聘請啹喀及華人貼身保護,人數逾十人,出入有保鏢駕車隨後。然而 他的財政背景,卻甚神秘。蔡志明表示,現時旭日國際每年的營業額達二十億。他堅拒透露每年盈利,但對上市玩具公司有 研究的分析員表示,現時行內的純利,大概只佔生意額不足一成。以此推算,蔡志明每年頂多賺一億多。而這五年間,蔡志明掃入的三十三億物業,全部均有做按 揭,大部分在中國銀行上會。唯其如此,由於豪宅及寫字樓只能做六成按揭,單是首期,蔡志明便要拿出十三億,而且他一直只買不賣,全部放租,租不出就空置 着,令人聯想他背後隱藏的實力。

炒美國銀主盤「我做地產不是用來投資,而是需要一筆穩定的收入,用來支持我做玩具生意。再者,現在經濟不 好,有幾萬人要跟着我吃飯,我要有穩定的收入來養他們。」蔡志明牽強地解釋。他表示從九十年代起,在美國專門收購銀主貨,尤其是只建了一半的大廈。待完成 物業後放售或出租,如是者就賺到十億港元,用來投資香港地產。訪問期間,蔡志明突然接到美國打來的長途電話。「係,老大,你send份文件過嚟,我簽就 得,今晚打嚟我屋企再傾。」蔡志明口中的「老大」,原來是哥哥蔡志誠。蔡向記者解釋剛剛賣出一幢波士頓商廈,待他簽紙作實,更表示可調回一筆錢回港。「美 國的地產生意由哥哥及妹夫打理。我的股份佔多少少,但我從不過問美國的生意。因為我哥哥比較保守及低調,唔似我。」蔡志明續說。但根據美國的地產代理 Coldwell Banker Commercial George Realty表示,這十年來,美國的樓價平均只有百分之二至五的升幅,雖然要賺十億並非不可能,但卻未曾聽過賺上億元的「蔡志誠」——蔡志明哥哥的大名。

行 家嘖嘖稱奇蔡志明雖然以玩具起家,但一些老行尊對他卻沒有印象。「蔡志明?我近來在報紙上,常看到他幾億幾億的買樓。他究竟是做什麼的呀?做玩具?我做玩 具幾十年,從未聽過一個行家可以做到咁發!做玩具只會流血不止。好像今年做十套玩具模出來,只有三套賣得,明年就要用所賺到的錢再造十套,造玩具根本不可 能有現金揸手。」五六年開始造玩具的全國政協委員雲大棉批評道。「在美國炒樓就更加無可能,我八二年在羅省用三十多萬買了一間屋,前年以二十七萬賣出,蝕 了兩成半。住宅都如此,商廈一定更加慘。」而另一位在東莞設廠的港商,對蔡志明的財力也感到奇怪。「我都唔知佢點賺錢嘅,佢做好多Mattel的單。每次 見到蔡志明入標爭Mattel生意,就知一定唔夠佢搶,佢可以做到個價好爛。而且佢最鍾意高薪挖角,好似國內一個工程師,大概千多元人工,但佢可以出到 三、四千,都唔知佢點賺錢。「但行內好多人都知佢同大陸軍方關係好好,佢以前一返到大陸間廠,就坐軍車出入。」

軍車出入廠房旭日國際於深圳 龍崗平湖鎮設廠,現有五個廠房,面積共達三百五十萬呎,員工三萬多人,全鎮最大。其中最早投產的廠房,位於平湖鎮人民政府辦事處對面,雖然牆上旭日兩字的 油漆已脫落,外表殘舊,但鎮內的人都知道旭日後台猛料。「我喺二樓辦公室見到一張蔡志明同張萬年(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合照。五、六年前還有掛上軍牌的車出 入。當中有一架係貨車、一架係麵包車(細貨車),同一架係私家車。張萬年於八○年代駐守廣州,張的老婆係揭陽人,同蔡志明同鄉,所以便結識。」在廠房對面 開店的老闆透露。當記者坐麵包車,前往旭日最新的廠房時,接載的司機也表示:「旭日請很多香港人,間中接載他們出外食飯,都見到有掛上軍牌的房車泊喺入 面。」記者向蔡志明求證與軍方關係,他說:「我與軍方關係完全基於禮貌。更有人話我的錢來自大陸。如果我的錢不乾淨,我不夠膽用來買樓,政府實查到足。因 為有人妒忌我,見我做得成功,亂講我。我做生意三十年,全部錢都經銀行,一查就查到。如果是事實,我應該在瑞士銀行開個戶口,慢慢用,點會高調地買樓。 「在大陸投資,需要應酬。有時要拜會軍方,影張相掛在大陸間廠,有時有人嚟搵食,見你同張主席(張萬年)熟,唔會搞你。」

全家虔誠信教四七 年於上海出生的蔡志明,是潮州揭陽人。五歲時,他隨家人來港,住在九龍城博愛邨,後搬去嘉林邊道,父母開幼稚園。六六年他在新法書院中六畢業後,便到媽媽 朋友開的玩具廠做售貨員。日間找客戶賣玩具,夜間則跟師傅修理機器,一做三年。其後他到英國修讀機械工程,七二年畢業後返港。在家人支持下,與兩友人合資 成立旭日實業。「當時集資一百至一百五十萬,我佔一半,在觀塘偉業街租一個三千呎的廠房,十二個員工連兩台機器。」蔡志明憶述。七四年底,蔡與任職教師的 李惠莉結婚。起初五年旭日都無錢賺,其後友人退股,蔡獨力支撐,直至遇上代理史諾比玩具生產商,猶太人Bill Lichstein,生意才有轉機。「我從貿易公司得到猶太商人資料,主動聯絡他們。猶 太人很叻做生意,起初要不怕蝕底,他們賺十元,我就賺一元。當他們相信你時,會當你是朋友,不但願意給你賺多些,還介紹其他猶太人同你做生意。」蔡志明解 釋。自此,蔡志明靠史諾比賺得第一桶金,更於七九年搬入現址荃灣荃運工業中心,員工增至三百人。未發跡前,蔡氏兄妹常跟父母,返屋企街尾的生命堂崇拜。蔡 志明更表示從教會認識現任妻子李惠莉。而移居波士頓的哥哥蔡志誠,更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基督教豐盛生命堂前身是觀塘潮人生命堂,蔡志誠於六○年代初是 本會第一位傳道人,協助創立本教會。他的媽媽是一位和藹的老人家,亦是本會執事。」陳恩明牧師回憶說。已然暴發的蔡志明,今天已很少返教會。

紅 顏知己陳妙瑛陳妙瑛一直被視為蔡志明的紅顏知己。九八年曾被傳炒樓勁蝕百萬的陳妙瑛,在九九年開始一改頹勢,三年來以現金一千一百萬買入三項沙田物業。事 實上陳妙瑛與蔡志明近年關係密切。去年他們在大埔合辦「滙點教育中心」補習社中,陳妙瑛居然與蔡太李惠莉持有相同股份;而據一玩具廠商表示,蔡志明經常到 拉斯維加斯賭錢,賭場會預留兩間VIP房,一間給他太太,另一間則屬陳妙瑛。最近,陳妙瑛息影代理豐胸丸。陳只佔豐胸丸公司一成股權,大股東Kingston Group Holdings由蔡志明大女蔡加敏控制。而生產豐胸丸的美國製藥商,正是蔡志明佔四成權益的上市公司Baywood International Inc.。換句話說,蔡是陳妙瑛的幕後大老闆。

@請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26

萬昌科技董事長墜樓之謎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63800&time=2011-05-29&cl=115&page=all

上市僅三天,高慶昌突曝身亡。轉移資產上市,替人代持股份,他的身後疑團眾多
財新《新世紀》 記者 張冰

 

  上市僅三天,淄博萬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581.SZ,下稱萬昌科技)董事長高慶昌在山東淄博墜樓而亡。

2011年5月20日,深圳,万昌科技董事长高庆昌在中小板上市仪式上。三天后的凌晨,高庆昌从淄博鲁信花园1号楼23层跳下。雨歌/CFP

2011年5月20日,深圳,萬昌科技董事長高慶昌在中小板上市儀式上。三天後的凌晨,高慶昌從淄博魯信花園1號樓23層跳下。雨歌/CFP


  事件發生在5月23日的凌晨。此前一天,山東淄博市政府剛剛為萬昌科技上市成功舉辦慶功會。高慶昌在會上興奮異常,萬昌科技已是他第三家運作的上市企業,前兩家均夭折。

  5月26日,萬昌科技上市第五個交易日,公司的股價已經從最高23.54元跌至19.08元。

墜樓而亡

  5月25日上午10點,淄博殯儀館,高慶昌的追悼會從上午10點開始到12點多結束,人群擠滿了小小的悼念廳和外面的半個院子。

  高慶昌的骨灰,隨即被送往距離張店市區15公里外的玉皇陵公墓。半山坡上,一塊無字的黑色墓碑,小小的十多釐米高的一塊靈牌放在墓碑前,新放的花圈,週遭一片靜寂,蜜蜂飛舞的聲音格外清晰。

  萬昌科技的廠區在淄博南區的一個小角落裡,和周圍為數眾多的化工廠相比,萬昌的規模略大,但絕對不是大得扎眼;廠房整潔,特別是與周圍的廠房和環境相比。萬昌科技的保安,客氣而熟練地拒絕了財新《新世紀》記者的採訪要求。

  淄博當地的很多商人都表示,如果不是因為高慶昌剛剛上市成功就跳樓,根本不知道高慶昌和萬昌科技這個企業——在淄博,做化工的企業太多了。

  1943年出生的高慶昌,中共黨員,大專學歷,高級經濟師,生前任萬昌科技董事長、萬昌集團執行董事、山東萬昌股份董事長、富宇置業執行董事、萬昌化工設備董事。高慶昌也是淄博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5月23日凌晨,高慶昌從淄博魯信花園1號樓23層跳下。不少懷疑認為,高是被人推下的,因為與高一塊落下的還有個凳子,且高的手腳均脫離屍體。

  據接近淄博警方的一位人士表示,警方已經認定高系自殺。高慶昌有抑鬱症,自殺的前一天還去看過病。警方認為高慶昌跳樓時踩著凳子,腳勾著凳子一塊從23層掉下來。由於撞擊力太大,死後手腳斷裂也屬正常。

轉移資產爭議

  萬昌科技已經是高慶昌第三次運作一家公司上市,前兩次是在他擔任萬昌股份董事長、總經理期間,萬昌股份被山東華冠捆綁上市。但因涉嫌財務造假,上市並未成功,山東華冠成為中國股市有史以來第一個兩次過會仍未上市的企業。

  在高慶昌生前,不斷有舉報稱高慶昌轉移了萬昌股份的資產,重新創辦萬昌科技後上市。

  萬昌股份的前身是淄博臨淄石化機械廠,原為一家村辦企業,1992年改製為淄博石油化工機械事業股份公司,皇城鎮政府持股52.55%,個人持股47.45%,後經配股等,政府持股比例減少。

  1996年,公司更名為萬昌股份。1997年5月,萬昌股份職工股在淄博證券交易自動報價系統掛牌交易,當時有50多家企業在這裡掛牌交易。 「這種在地方交易中心的股權交易在當時很常見。」一位淄博當地萬昌股份老股東表示。1998年6月,國務院清理整頓地方交易中心,淄博證券交易自動報價系 統停止交易,萬昌股份被託管在山東產權登記有限責任公司。

  1999年,高慶昌控制的萬昌實業即後來的萬昌集團受讓鎮政府所持股份,控制了萬昌股份。同年,山東省體制改革委員會批覆同意華冠股份和萬昌股 份的吸收合併上市申請,山東華冠吸收合併萬昌股份後,由華冠方面的王士范擔任董事長,高慶昌為副董事長,萬昌股份佔總股本的30%。

  不過,王士范與高慶昌合作不暢,王士范默許高慶昌從萬昌股份中抽出資產單獨設立萬昌科技。

  1999年和2002年,華冠股份先後在向監管部門遞交申請。但是,第一次上市因為華冠內部人舉報財務問題沒有成功;第二次則因高慶昌希望萬昌股份單獨上市而舉報,華冠股份上市第二次失敗。

  2000年1月份,萬昌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成立,高慶昌持有3200多萬股,其子高寶林持有893萬股,共持股36.4%。

  就在萬昌科技高歌猛進包裝上市之時,原萬昌股份的股東對於萬昌科技的資產來源提出了質疑。

  萬昌股份的股東艾群策,曾在萬昌科技剛剛通過證監會發審委審核之後實名舉報,他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高慶昌拒絕向股東交代公司的經營狀 況,公司也人間蒸發,懷疑高慶昌將原本屬於萬昌股份的資產轉移到了2000年才成立的萬昌科技,侵害了萬昌股份其他股東的利益。」

  根據未成功上市的萬昌股份招股書,到2010年底,萬昌股份總資產3億元,淨資產7500萬元,對外發行913萬公眾股。

  財新《新世紀》記者按照招股書的地址找到萬昌股份的辦公地址,但門口掛的牌子是萬昌化工設備廠。廠裡的員工說廠子已和高慶昌沒有關係。「這個廠 子最初是村辦企業,垮掉之後,由高慶昌承包,後轉讓給其他人。1990年後,高慶昌到淄博市區發展了。」一位員工表示。現在工廠的負責人張希孔則拒絕回應 任何問題。

  「萬昌股份是一個四無公司,沒有招牌,沒有工作人員,沒有召開股東大會,沒有財務報表。」艾群策表示。

  萬昌股份老股東多次要求高慶昌召開股東大會,公開財務報表,但高慶昌對於萬昌股份的廠址極力迴避、語焉不詳。萬昌科技綜合辦主任逄增志對外表示,「沒找到不代表不存在」。

身後事懸疑

  針對萬昌股份和萬昌科技之間轉移資產的問題,高慶昌跳樓前已經與艾群策達成了協議。5月17日,在政府的協調下,高慶昌與艾群策簽署書面協議,達成和解。

  高慶昌去世後,原萬昌股份913萬股公眾股如何補償,又成為難題。一些當地的投資者稱,類似萬昌股份的現象很多,在原淄博證券交易自動報價系統被關停後,很多公司面臨這種結局,資產被掏空,新成立公司上市,而老股東的損失則無從補償。

  「高有壓力。但是,憑我跟他打了十多年的交道,我知道,他性格堅忍不拔。即便我自殺了,他都不會自殺。」艾表示不相信高慶昌會主動跳樓。

  據知情人士透露,高慶昌生前曾對人提及,其名下3000萬股萬昌科技中只有600萬股是他自己的,其他均為替某些官員代持。

  不過,5月26日,萬昌科技公告稱,高慶昌所持3296萬股份全部歸屬其子高寶林所有。

  高慶昌身邊的一個工作人員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高總是個好人,網上好多詆毀不實。」但是,當地對高慶昌案封鎖嚴緊,即便是多年的生意夥伴,提及高慶昌,都諱莫如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84

40億元稅收之謎

http://www.capitalweek.com.cn/article_11454.html

【《證券市場週刊》記者 傅碩】半個月過去了,張先生還在為個稅扣繳的事鬱悶,他不知道9月份多繳的個稅能不能退回來。公司財務經理告訴他,還沒有接到北京地稅局的退稅通知。

根 據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46號《關於貫徹執行修改後的個人所得稅法有關問題的公告》(下稱「46號文件」),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減除費用標 準由每月2000元提高到每月3500元,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46號文件解釋稱,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是指從2011年9月1日(含) 起,納稅人實際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應適用每月3500元的減除費用標準,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在北京,很多公司員工也面臨張先生同樣的 尷尬:9月份發的工資扣稅與8月份一樣,沒有享受到46號文件帶來的實際好處。更尷尬的是,很多地方稅務機關給予納稅人的解釋也並不相同。本來是一件好 事,起初地方稅務局為何和國家稅務總局解釋有出入,而待國家稅務總局澄清後,為何還向納稅人多收「三五斗」?

五種繳稅方式 一種申報系統

思威瑞特聯合(北京)諮詢有限公司業務總監王駿告訴本刊記者,工資發放時間主要有五種方式。一是月初發放當月工資、薪金;二是月底發放當月工資、薪 金;三是月初發放上月工資、薪金;四是月底發放下月工資、薪金;五是臨時調整工資、薪金發放的時間。但是申報時間卻統一為一種。

《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工資、薪金所得應納的稅款,按月計征,由扣繳義務人或者納稅義務人在次月十五日內繳入國庫,並向稅務機關報送納稅申報表。」也就是說,工資、薪金的稅款扣繳原則上滯後1個月。

以張先生所在企業大華公司為例:大華公司是每月5日發上月工資,當月15日前申報個稅。但是按照稅法規定,8月5日發放的工資在9月份申報個稅,而9月5日發放的工資則需要在10月份申報個稅,即發工資的月份和繳納的月份間隔1個月。

大 華公司上述行為屬於提前繳稅。《個人所得稅法》並沒有規定企業和納稅人提前申報稅款如何辦理。大華公司財務經理認為,因為稅率和稅基在平時沒有調整,個稅 上繳不會出現偏差,所以大華公司多年來一直提前申報。記者瞭解到,這種習慣性做法在全國較為普遍,地方稅務機關默認了企業這種習慣性操作。

但是從9月開始執行的46號文件,在實際操作中涉及新舊稅法交替,問題由此產生。

大 華公司財務經理仍和往常一樣提前申報員工個稅,但在9月5日申報個稅時,地方稅務局的系統並沒有3500元的稅基,因此習慣性將地稅局報稅系統內的原納稅 標準當成報稅依據。據王駿介紹,目前全國的地稅系統都是在指定工作日辦理扣稅,雖然有企業事實上提前申報,但稅務機關也是到納稅工作日辦理。也就是說,稅 務局的報稅系統更新將在10月份更新。

「9月發工資,如何扣個稅?」這個話題在9月初成為社會爭論的焦點,地方稅務局和企業對於國家稅務總 局的46號文件理解不一,在執行層面亦導致亂象。最終國家稅務總局出台解釋文件,地方稅務機關才確認「8月份工資,9月份發,按3500元稅基扣除」原 則。解釋文件雖然說清楚了,但最終受損者還是普通納稅人。

以大華公司為例:張先生在9月5日發放工資,並按照3500元標準計算扣除個稅,同時按照這部分稅款申報繳納個稅,實際造成了提前繳稅,而在稅務局申報系統中卻是會依然按照2000元的標準預置扣除數。

9月上旬,北京很多公司都類似大華公司,在申報個稅過程中「手忙腳亂」。

面對這種「混亂」情況,北京地稅局官方網站申報提示:由於9月份申報期的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稅前扣除新舊標準會同時存在,因此,綜合申報(即:在線申報的繳稅系統)和個稅明細申報(即:使用軟件申報系統)軟件本申報期不會升級。

中翰聯合稅務師事務所總經理郝龍航告訴記者,北京地稅局上述提示解決了一個問題,即9月份允許按照3500元扣稅並按照這個數目申報。但另有公司財務人員表示,9月份報稅按3500元扣是指滿足條件的單位,大部分單位是按2000元扣除。

【《證券市場週刊》記者 傅碩】半個月過去了,張先生還在為個稅扣繳的事鬱悶,他不知道9月份多繳的個稅能不能退回來。公司財務經理告訴他,還沒有接到北京地稅局的退稅通知。

根 據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46號《關於貫徹執行修改後的個人所得稅法有關問題的公告》(下稱「46號文件」),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減除費用標 準由每月2000元提高到每月3500元,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46號文件解釋稱,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是指從2011年9月1日(含) 起,納稅人實際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應適用每月3500元的減除費用標準,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在北京,很多公司員工也面臨張先生同樣的 尷尬:9月份發的工資扣稅與8月份一樣,沒有享受到46號文件帶來的實際好處。更尷尬的是,很多地方稅務機關給予納稅人的解釋也並不相同。本來是一件好 事,起初地方稅務局為何和國家稅務總局解釋有出入,而待國家稅務總局澄清後,為何還向納稅人多收「三五斗」?

五種繳稅方式 一種申報系統

思威瑞特聯合(北京)諮詢有限公司業務總監王駿告訴本刊記者,工資發放時間主要有五種方式。一是月初發放當月工資、薪金;二是月底發放當月工資、薪 金;三是月初發放上月工資、薪金;四是月底發放下月工資、薪金;五是臨時調整工資、薪金發放的時間。但是申報時間卻統一為一種。

《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工資、薪金所得應納的稅款,按月計征,由扣繳義務人或者納稅義務人在次月十五日內繳入國庫,並向稅務機關報送納稅申報表。」也就是說,工資、薪金的稅款扣繳原則上滯後1個月。

以張先生所在企業大華公司為例:大華公司是每月5日發上月工資,當月15日前申報個稅。但是按照稅法規定,8月5日發放的工資在9月份申報個稅,而9月5日發放的工資則需要在10月份申報個稅,即發工資的月份和繳納的月份間隔1個月。

大 華公司上述行為屬於提前繳稅。《個人所得稅法》並沒有規定企業和納稅人提前申報稅款如何辦理。大華公司財務經理認為,因為稅率和稅基在平時沒有調整,個稅 上繳不會出現偏差,所以大華公司多年來一直提前申報。記者瞭解到,這種習慣性做法在全國較為普遍,地方稅務機關默認了企業這種習慣性操作。

但是從9月開始執行的46號文件,在實際操作中涉及新舊稅法交替,問題由此產生。

大 華公司財務經理仍和往常一樣提前申報員工個稅,但在9月5日申報個稅時,地方稅務局的系統並沒有3500元的稅基,因此習慣性將地稅局報稅系統內的原納稅 標準當成報稅依據。據王駿介紹,目前全國的地稅系統都是在指定工作日辦理扣稅,雖然有企業事實上提前申報,但稅務機關也是到納稅工作日辦理。也就是說,稅 務局的報稅系統更新將在10月份更新。

「9月發工資,如何扣個稅?」這個話題在9月初成為社會爭論的焦點,地方稅務局和企業對於國家稅務總 局的46號文件理解不一,在執行層面亦導致亂象。最終國家稅務總局出台解釋文件,地方稅務機關才確認「8月份工資,9月份發,按3500元稅基扣除」原 則。解釋文件雖然說清楚了,但最終受損者還是普通納稅人。

以大華公司為例:張先生在9月5日發放工資,並按照3500元標準計算扣除個稅,同時按照這部分稅款申報繳納個稅,實際造成了提前繳稅,而在稅務局申報系統中卻是會依然按照2000元的標準預置扣除數。

9月上旬,北京很多公司都類似大華公司,在申報個稅過程中「手忙腳亂」。

面對這種「混亂」情況,北京地稅局官方網站申報提示:由於9月份申報期的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稅前扣除新舊標準會同時存在,因此,綜合申報(即:在線申報的繳稅系統)和個稅明細申報(即:使用軟件申報系統)軟件本申報期不會升級。

中翰聯合稅務師事務所總經理郝龍航告訴記者,北京地稅局上述提示解決了一個問題,即9月份允許按照3500元扣稅並按照這個數目申報。但另有公司財務人員表示,9月份報稅按3500元扣是指滿足條件的單位,大部分單位是按2000元扣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