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之大者,為國接盤:誰在4港元接下了中國電子(0085) 作者:格隆匯ECha 大家對中國電子(0085)應該非常熟悉了,因為這是鼎鼎大名的珍珠白菜系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港A股的標桿之一。沒有看過的朋友,可以先找這篇文章補補課。 ![]() 從2013年開始,市場上就流傳著關於CEC旗下資產重組的種種猜想,後經過格隆梳理了整個產業鏈的邏輯與蛛絲馬跡,最後的看法:港股最受益的標的極可能是中國電子。在此我要向格隆獻上最真摯的感謝,感謝您細致的梳理,為大夥挖掘出一個這麽有價值的標的。如今轉眼3個月已過,格隆文章里的邏輯正在逐步兌現,股價也不負眾望的漲到了4塊錢。之前一直說的好事將近,如今來看不只是近了,基本就是只差臨門一腳。前不久央企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CEC)將所持26.5%的貝嶺股份劃轉給旗下集成電路資產運作平臺上海華大半導體,也間接證明了重組步伐正在穩步推進。 然而就在這臨門一腳之際,中國電子遭到第二大股東黑石集團旗下基金轉讓和減持。此項發生在4月24日的股權變動耐人尋味,更加詭異的是股價當天還暴漲了15%,不得不讓人琢磨點什麽,讓人感到這不是一次簡單減持,倒像一家更大的投資方的戰略性增持。 作為CEC在香港股市的代表,以及港A股代表,中國電子全資持有國內最大的智能卡芯片設計公司華大電子,該公司連續多年芯片銷量和銷售收入排在國內同業首位,同時也是14年唯一銷售收入超過10億人民幣的智能卡芯片公司。但股價在港股長期被低估,市值和市盈率遠低於同方國芯等A股上市的國內同行。 CEC是中國電子第一大股東,它(持有19%)並通過華大半導體(持有40%)共持有將近60%的中國電子。黑石集團旗下的Senrigan Capital Group去年以1.63港元的價格通過購買1.5億股中國電子而成為第二大股東。今年4月24日,Senrigan通過場內交易減持了411.4萬股中國電子,同時於當天還轉讓了5173.2萬股中國電子,持股比例按照交易順序先減至6.80%,後減至4.26%。 ![]() (圖片來源:港交所披露易) 特別讓人值得註意的是: 其一,中國電子的股價在4月24日上漲了15%。 其二,當天交易量4028萬股,低於Senrigan第二項賣出的5173.2萬股數量,由此可以看出Senrigan第二次賣出的5173.2萬股中國電子是在場外進行的大手交易,所以沒有反映在當天的交易中。 那麽現在關鍵的問題來了:為什麽在黑石大幅減持的時候,中國電子的股價還大幅上漲?誰會拿出將近2億港幣從黑石手里買入這5173.2萬股? 答案可能有以下幾個: 一、轉讓部分利益給其他大型機構投資者,以便股價更好的第二次起飛,這個也就最好的解釋了為什麽當天股份轉讓之後,股價就暴漲了。這更加說明了中國電子,好事將近。保險資金和QDII基金等財務投資者,這類大機構投資者的可能性最大。保險資金不久前獲準投資所有的港股股票,QDII更是可以靈活配置。他們渴望擁有一家市值才不到60億元人民幣,又是國內智能卡這一最好的芯片產業里的最好公司。加上深港通開通在即和國企CEC整合芯片產業資產的速度加快,未來中國電子的前景一片光明。所以,保險資金和QDII資金是這5000多萬股可能性最高的買家,如果真的這些財務投資者,他們未來將把在近4港元購入的中國電子的股價推到什麽高度呢? 二、智能卡領域內的競爭對手。中國政府近年來為了確保信息安全,在多用於身份認證的智能卡領域內正在全面啟用國產芯片替代進口芯片,如這兩年在推行的金融IC卡換芯,這使得NXP、STM等國際領先智能卡芯片廠商正是丟失相關市場,他們當然舍不得這塊快速發展的市場。而中國電子是國內金融IC卡標準制定參與者之一,第一家獲得銀聯認證,第一家宣布獲得建設銀行采用,是我國智能卡領域的絕對領導者。 同時,業界還傳聞CEC有可能將智能卡芯片設計領域內排行第三的上海華虹設計並入中國電子,以消除同業競爭做大做強,也就是說未來中國智能卡產業的半壁江山都可能在中國電子旗下。直接競爭不過,那就間接持有一點人家的股份,同行通過不斷收集籌碼,以獲得較顯著的股權來分享中國電子的發展,更加說明了中國電子的行業壟斷地位。而且中國電子比起NXP等公司在納斯達克40、50倍左右的市盈率低多了,比國內A股上其他動輒幾百倍的芯片公司市盈率更是低很多。 三、黑石集團本身的策略舉措。黑石集團也可能並非不看好中國電子(HK00085),而是非常看好公司的未來前景,但是或因為旗下Senrigan持股比例超過5%收集籌碼需要每個百分點公告,或者因為基金被投資者大幅度贖回或者因為稅務等等原因,轉倉到旗下管理的其他基金,這種可能性並非沒有。 通過對上述三種可能的分析,黑石集團旗下Senrigan的這次減持和轉讓讓大家看到了更多的投資者在當前股價上的蜂擁而入。 俠之大者,為國接盤,尤其是在CEC推進芯片資產整合的前夕,尤其是在深港通到來的前夕,我只想說,這樣的接盤機會,請給我再多一點!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未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
人在A股飄,哪能不挨刀,今天一刀明天一刀,習慣了就好!
大A股處處是暗坑,一個不註意掉坑里就要挨刀。看看*欣泰,上市一年多,就讓1.3萬散戶集體掉坑里,IPO造假這刀子真是把散戶傷得體無完膚。
按理說人人都想少挨幾刀,套住得就趕緊連滾帶爬溜為上策,沒買的咱可看看熱鬧就散了得了!可有些人卻偏不,悠悠說的啊,就是還在接盤*欣泰的韭菜俠們。
從確定永久退市,註意是永久!這意味著什麽呢,當然就意味著在A股*欣泰要go die了!意味著今天的*欣泰,再也不能重複昨天的套路了。也意味著真的有人要虧對得短褲都沒了。
這廂有人已經虧得哭成淚人,可那廂,韭菜俠們還在跌停板上瘋狂搶船票,要登陸*欣泰這艘馬上要沈沒的破船,恕悠悠也真的是理解無能!
天天跌天天哭 悲傷早已逆流成河
複牌十天來,*欣泰日日開盤日日跌,盤面是下面醬色的。
嗯,十個跌停,一段殘忍而漂亮的臺階,讓人想到那句老話:上山(車)容易,下山(車)難吶!你要問車上的散戶有多痛,你聽下面這首歌!
你想知道車上的散戶有多恨,再聽聽這首《丹東變壓廠》!
悠悠真的想為上面兩位段子手的才華鼓掌,如此生動形象的創作 ,可以獲得2016年A股高考作文滿分了!
港真,調侃歸調侃,對於A股股民來說,常常笑越大聲,越是殘忍。
*欣泰十個跌停,最新的股價已經跌到了5.08元,相比複牌前已經跌超過了六成。今年收盤是跌停價賣單仍然有40萬手,等著賣卻賣不掉。
悠悠隨手瞅了眼股吧,滿屏都是賣不出去的痛,不少深套的股民已經連續十天掛單未能成交,正在跪求心理陰影面積。
天天跌停天天買 韭菜俠的賭局你不懂
前兩天有券商分析師還跟悠悠調侃,大A股終於有了第一只全市場看空的的股票——*欣泰!但讓他也不懂的是,為啥死亡列車還有乘客,還有人在買票,這是為啥呢為啥呢為啥呢!
深交所也是驚呆了!上周五再次苦口婆心地發長文勸投資者別買!交易所披露的數據,*欣泰7月12日複牌到7月22日,買入的賬戶是以小戶和散戶為主。6767個韭菜俠買了*欣泰1621.18萬股,占到整個成交量的98.5%,幾乎約等於100%了好麽!
韭菜俠為何還要進入這場必輸的遊戲?難道這個困惑要靠段子手來解決麽?
不過,同是天涯曾散戶的悠悠(並沒成大戶呵呵)覺得,簡單看嘛,買股票最想要的就是賺錢羅,買*欣泰的韭菜俠也不外如是。當然,不排除有人為了情懷買個一兩百股*欣泰做紀念,對於這種人,悠悠建議你們直接去做慈善吧還是!
說回*欣泰的韭菜俠們,悠悠發現,還有散戶存在誤解,以為*欣泰還能重回A股,甚至跑去互動平臺鼓勵董秘,截圖為證:
這位朋友讀書的時候閱讀理解大概是······不太好來著吧!對“一退到底”似乎理解得不太到位。
就是因為這樣,深交所解釋得都要急哭了,不信你看:
交易所勸韭菜俠們理性,那麽也理性地分析下韭菜俠可能存在的買入動機。
有公募基金經理跟悠悠說了,韭菜俠或許是參考了之前的退市股走勢,幻想著博短線反彈。有一種說法是,當跌停繼續,很多高成本的賬戶或許會放棄掛單(賣不賣虧得區別已不大),誘發跌停打開搶反彈。但參考此前退市博元的走勢,跌停雖然打開但不久後又回歸跌停秀,何況退市博元還比*欣泰多一個重回A股的機會。這一賭博動機,必輸的可能性太大。
另一種可能則是拿時間換價值回歸!畢竟現在*欣泰如今市值已低,即使推到三版也有投資價值,指不準還能指望它嫁個好人家間接重回大A股!不過,這也得有個前提,有人肯要這只燙手山芋。
到目前為止,*欣泰股價還有那麽可憐的5塊錢,假設跌停不打開,30個交易日後這艘破船會奔著0元去了,0.62元將會創A股最低股價記錄,而這也是目前市場上對它命運的一致預判。(常公博小兄弟對悠悠此文貢獻良多,特此感謝)
錢塘江,從不跟長江黃河爭名,也不跟西湖比美,默默地孕育著滾滾江潮,成就著專屬的大氣磅礴。濱江而立的大華股份,從視頻安防領域起家,掌控著專業的HDCVI產品專利,如今在雄厚的視頻技術基礎之上,又開始默默地著手築建專屬的視聯網生態圈。
近期,大華樂橙CEO梁磊接受了第一財經專訪,並就樂橙作為大華由TO B到TO C轉換的切入點,如何實施“視頻+”戰略及打造視聯網生態等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
從視頻到育兒陪伴機器人
走進CEO梁磊的辦公室,桌上櫃子上整齊地擺放著樂橙的一系列產品,還有各種形態的機器人,如不是事先知曉,還以為誤闖了某個機器人收藏愛好者的秘密基地。
最吸引眼球的是一只約莫一尺高的白白胖胖的玩偶型機器人,梁磊一進門便熱情地招呼它:“你好,小樂!”,小樂聞聲便把大圓臉轉向梁磊,並且奶聲奶氣地對梁磊說,“你好啊”!
小樂是樂橙旗下一款依托蒙臺梭利早教理念打造的人工智能育兒陪伴機器人,集人臉識別、智能跟蹤、聲紋識別、情感識別、智能語音和高清視頻采集等智能技術於一體。據梁磊介紹,中國4-2-1典型的家庭結構導致了嬰幼兒缺少玩伴,忙碌的工作讓父母無法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當孩子不知不覺長大,才發現缺席了孩子的成長過程而遺憾不已。而樂橙則致力於將這款育兒陪伴機器人打造成孩子成長的好夥伴,家長育兒的好幫手。具體來講小樂可以在生活中陪孩子玩,寓教於樂,引導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幫助家長有效的立規矩,還可以在孩子社交能力、高情商和認知能力等全方位素質提升。同時又能解放媽媽家務時間,小樂的陪伴更安心。其強大的聊天能力,能解放父母應對“話嘮”寶寶,幫助孩子順利度過語言敏感期,問題的正確回答可加強孩子邏輯思維探索。職場爸媽上班時可以時刻關註孩子動態,專職小攝影師記錄成長的點滴,不讓父母缺席孩子成長的每一瞬間。小樂的雲端大腦有強大的早教課程體系,可以為孩子精細化配置課程,讓早教融於生活的每一天。
事實上,作為一家視頻科技公司,樂橙嘗試進入機器人領域,也是從視頻技術的角度出發。梁磊稱:“因為當我們把視頻技術用到家庭中,我們發現了視頻技術在家庭的多元應用,比如家庭安防,兒童老人以及寵物的看護,更可以分享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因此我們決定把視頻應用做得更精,比如我們的育兒陪伴機器人“小樂”就是應用在幼兒陪伴、遠程看護這樣的一個具體場景。”而視頻的智能技術又能幫小樂在店面模式下自我銷售,從打廣告到自帶流量吸引再到成功地自我演示、自我推銷,將機器人智能發揮到極致。未來還將機器人產品延伸到小B市場,打造服務型機器人,甚至輕松接受客戶定制,滿足各場景需求。
從“視頻+”到視聯網生態
所謂的“視頻+”戰略是指以視頻科技為基礎,加上各類場景應用打造各類升級服務。梁磊稱,育兒陪伴機器人“小樂”只是“視頻+”的一個代表性體現。除了智能機器人,“視頻+”基於需求金字塔分為三層,底層視頻+安防服務為主,第二層為視頻+商業增值服務,最頂層做視頻+家庭增值服務,未來可能升級為老人小孩提供醫療看護服務。
同時,樂橙推出了以視頻技術為核心,視頻智能硬件、視頻雲、視頻技術“三位一體”的雲開放平臺,為視頻應用提供完美的解決方案和能力。樂橙研發項目負責人殷俊此前也在公開場合表示,所有大華、樂橙硬件攝像機均可接入樂橙雲,這意味著市場上千萬臺攝像機的直播能力都能通過樂橙雲平臺瞬間激活;而只要前後端設備接入樂橙雲平臺,合作夥伴就能打造各種互聯直播應用場景。
有了樂橙雲做基礎,大華樂橙從“視頻+”中引申出了終級大Boss視聯網生態。梁磊解釋道,視聯網是以視頻為主通道的物聯網,核心仍是物聯網,眾所周知物聯網目前70%~80%的流量都是視頻。大華作為一家專業的視頻科技公司,我們試圖把物聯網連接的神經網絡布局到各行各業,在應用場景中創造更大的價值。
梁磊在餐會上表示,無論TO B還是TO C,最終目的都是讓客戶享受視頻科技之美,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萬物互聯”。從視頻安防到視頻服務再到視聯網生態,大華樂橙的視頻帝國正在形成。
金錢並非生而平等,創業公司不可混淆風險投資與債務融資
2017年3月,某一天晚上十點多鐘,簡法幫有用戶打熱線詢問到底通過借貸還是股權方式融資對自己更有利,筆者以簡單的兩句總結把她給“打發了”:
借貸不需要讓出公司股權或日常控制權,需要到期償還,利息能扣成本扣稅,但銀行等傳統貸方可能需要擔保;
股權融資則要稀釋原股東股權,但通常沒有償還時限壓力。
之後,筆者偶然看到沃爾瑪收購一家電商創業公司和阿里巴巴讓自己投資的一家公司關門的報道,以及知情人士透露事件背後的債務融資故事,筆者覺得有必要更加深入地與創業者分析一下債務融資,尤其是回想起前邊那位用戶好像還在電話中提到:提供融資的一方可能不是銀行類金融機構這樣傳統的貸方。的確,筆者也了解到國內有些VC早已經開始小範圍嘗試以債權的方式進行風險投資,所以簡法幫準備了這篇文章為創業公司更加深度地分析債務融資這種方式。
一、沃爾瑪電商創業公司收購狂歡
2017年3月17日,沃爾瑪宣布,為了不斷發展其電子商務業務,這家零售巨頭已經收購了ModCloth的資產和業務,ModCloth是美國一家以複古風格著稱的流行服飾銷售網站,由青梅竹馬的科格夫婦於2002年在在卡內基梅隆大學讀書期間創辦,主要通過網站面向年輕女士出售流行服飾。
據稱,此項收購系沃爾瑪為充實旗下零售電商Jet.com做出的收購,算起來這已經是一年時間以來Jet電商公司購物車中的第四家創業公司了,Jet在去年以9千萬美元收購了網上家具賣家Hayneedle,之後沃爾瑪為了對抗亞馬遜以30億美元收購了昔日的“亞馬遜終結者”Jet公司。此後,沃爾瑪還購買了鞋類電商 ShoeBuy(7千萬美元)和戶外服裝零售商Moosejaw(5千多萬美元)。
這些被收購的創業公司網站基本上都在電商領域耕耘了至少15年,都面臨著當代互聯網行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如何能保持增長並同時實現盈利目標。
ModCloth公司為了實現盈利采取了一系列的舉措,包括裁員、更換管理層(包括CTO, CEO和CFO)、開實體店等等,但是公司仍然無法解決持續增長和盈利的矛盾,據公開報道顯示,該公司已經完成七輪融資,從十位投資人處融資超過7800萬美元。
沃爾瑪沒有公布收購ModCloth的價格,但知情人士透露收購價格在5000萬美元到7500萬美元之間。這就意味著該公司的投資人可能無法全身而退,包括Norwest Venture Partners,FLOODGATE,First Round和Accel Partners等著名的投資人,而且其中Norwest和Accel也曾經是Jet的投資人,因為不僅收購金額沒能達到公司7800萬美元的融資規模,知情者稱部分收購款還需要在收購後用來留住關鍵員工。
二、原來是債務融資引火上身,令沃爾瑪有機可乘
到底什麽情況讓創始人將公司拱手讓給了沃爾瑪,讓投資人血本無歸,著名作家Dan Primack在3月20日的一篇博客中根據知情人士的披露簡單還原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2013年,ModCloth推進C輪融資,但是公司連續兩個季度的不佳表現影響了融資,於是公司接受了2000萬美元無擔保的風險債務(簡法幫註:舉債的時間和金額與前文Crunchbase的數據略有出入,根據網絡上公開信息暫無法核實);
ModCloth將債務當作增長期的股權融資款,而沒有意識到該款項可能變成定時炸彈;
當債務在2015年4月到期時,公司現有的投資人追加了投資,部分原因是要通過貸款展期將償還的皮球踢到兩年之後。當時的背景是公司連續四至五個季度盈利,並且剛剛引入一個新的CEO;
當公司損益表再次顯示虧損的時候,公司再次嘗試融資,但潛在的投資人將債務積壓作為不願意投資這個原本從“單位經濟學”角度看值得投資的項目的原因。現有投資人本來可以再次出手相助,但他們選擇不這麽做;
沃爾瑪方面聽說了這家公司債務融資即將到期的情況,趕緊沖過來抓住了機會。確切收購價格不詳,但在償還債務(並考慮到應收賬款)後剩下的款項已經無法讓各VC全身而退。
Primack還做了兩個簡短的總結:
對創業公司而言,債務(融資)本質上並沒有問題,尤其是用來補充而不是取代股權融資的情況下。但是,創業公司必須認識到並不是所有的現金都是生而平等的(簡法幫註:債權優先於股權,記得一個從事債務融資的專業人士曾直白地解釋說,借的錢還清之前,公司其實不屬於股東而屬於公司債權人);
ModCloth成立於匹茲堡,後來將其總部搬遷至舊金山。如果公司留在鋼鐵城,事情的結局真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公司的一些奇怪的零售文化似乎真的與不計一切地“增長再增長”的風氣有關。
著名VC和博客作家Fred Wilson在自己的博客上推薦粉絲閱讀Primack的文章的同時推薦了上述文章內容,並以自己的經歷作為印證,“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曾經多次經歷過過這樣的故事,我們如今在市場上再次看到這個故事重演。” 他認為Primack關於債務融資取代分析股權融資做的非常到位,並且補充說,“並不是說債務融資不能做,而是說做債務融資時應該謹慎,並且睜大你的眼睛。”
三、阿里巴巴被指為“APP搜索引擎”Quixey倒下的背後推手
如果說前邊的故事如果說還不夠過癮的話,Primack隨後在3月29日的一篇文章《Quixey倒下背後的故事》中,又披露了Quixey這家號稱“APP搜索引擎”的創業公司3月初倒閉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這家公司最終倒下竟然跟阿里巴巴及其從阿里巴巴拿到的債務融資息息相關。
Primack根據采訪整理的故事梗概如下:
2013年10月:公司在由阿里巴巴領投的C輪融資中以大約1.3億美元的投前估值融資5000萬美元。現有投資者如Atlantic Bridge Capital和U.S. Venture Partners也參與跟投。幾個月後,Quixey與阿里巴巴簽署了一項獨立的1億美元的商業合同(根據與阿里巴巴合作夥伴的實施情況,合同金額可能會變得更大)。
2014年9月:阿里巴巴上市,成為技術領域創紀錄的IPO,其公司結構的變化意味著Quixey現在需要與不同的人合作(例如阿里巴巴的蔡崇信不再直接參與),而且每季度的路線圖很快就變成需求每周的工作成果作為補充(有時直接由阿里巴巴工程師們發送給Quixey工程師們 ,因為後者公司內部政治的各種各樣的“地盤意識”變得越來越明顯)。 Quixey發現這些變化具有破壞性,並且不相信阿里巴巴仍在履行雙方的變現交易。
2015年3月:Quixey在C-1輪融資中據說以5.4億美元的投前估值拿到6000萬美元融資。阿里巴巴又是領投方,將其在公司的總投資加碼到約8000萬美元。其他新股東包括高盛和軟銀。
2016年4月:Quixey創始人Tomer Kagen的CEO職位被經驗豐富(如LoopNet等系列公司的CEO)的Mark Lazar替換,但仍擔任公司董事。此時,Quixey對阿里巴巴的不滿似乎現在已經變成相互的不滿,特別是隨著公司持續燒錢,而技術開始落後於時間表。
2016年夏天:Quixey認為,阿里巴巴在商業合同中欠公司約3,700萬美元;另一方面,阿里巴巴則不認為協議約定條款已經得到滿足。
雙方達成私下協議,阿里巴巴向Quixey支付了1000萬美元的現金,並同意為公司提供3000萬美元擔保貸款(其中擔保貸款此前有報告,但沒有具體提及阿里巴巴)。貸款條件包括:18個月的還款期限,2.2倍的清算優先,並在本質上賦予阿里巴巴對Quixey的未來股權融資的否決權。阿里巴巴也更換了委派董事代表,將阿里參謀長曾明替換成了一位名叫Peter Stern的美國投資官。
2016年11月:Mark Lazar的CEO職務被Quixey炒掉,並由Zed USA前CEO John Foster取代;該公司再次開始融資。
2017年2月:由Atlantic Bridge Capital牽頭的現有股東同意為公司新提供約1000萬美元的股權融資。該金額償還阿里巴巴貸款(11月到期)還不夠,但是Quixey希望能藉此拿到新的客戶大單(正在與聯想進行早期談判)或新的外部投資。公司內部還以為,延遲厲害的技術終於準備好大顯身手了。
新一輪融資的談判已經在幾個月前開始,但最終阿里巴巴不同意新的投資。不久之後,公司宣布裁員,Quixey聘請一家外部公司幫助找到尋找其知識產權的買家。
2017年3月:阿里巴巴在一份聲明中說:“令人遺憾的是,Quixey的發展沒有實現預期目標,董事會作出關閉公司的決定。”阿里巴巴拒絕進一步闡述,公司的其他投資者和員工也沒人願意正式接受采訪。
要點總結:
對於VC支持的創業公司來說,債務可能是一個非常危險的遊戲,就像前文針對沃爾瑪收購的Modcloth所討論的那樣。只是因為債務融資的支票跟股權融資的支票一樣可以兌現,並不意味著現金是生而平等的,並且大金額的擔保債務可能使得引入新的外部股權投資者變得非常困難。
與戰略投資者建立商業夥伴關系可能感覺雙方實現了利益一致,但如果一家公司的價值達到2650億美元,而夥伴創業公司仍在尋求獨角獸稱號,那麽它們的利益就說不上一致。如果存在著固有的文化差異情形,不協調就會更加明顯,譬如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矽谷創業公司與一個紀律更加嚴明(最後期限神聖不可侵犯的)中國巨頭就是這樣的情形。(簡法幫曾經在2017年1月18日發布的《創業公司牽手行業巨頭,談判桌兩邊有何不同視角?(上)》和《創業公司牽手行業巨頭,談判桌兩邊有何不同視角?(下)》中分享過類似實例)
四、金錢並非生而平等,創業公司不可混淆風險投資與債務融資
對於創業公司來說,債務融資的作用是為公司的股權融資做補充:提供資金幫助公司從一輪股權融資過渡到下一輪,給創業公司更多時間,讓公司管理層能夠有計劃地做好充分準備之後(譬如從業務模式、數據、業績等方面)再進入下一輪融資。
如果將債務融資作為融資“走投無路“之後的選擇,債務融資就可能是飲鴆止渴。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如果沒有償付能力又沒有準備好償付措施,債務索償就可能是釜底抽薪,成為創業公司倒下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在實踐中,有些債務投資人比較激進,認為企業價值足以彌補其債務就敢放債。但事情可能會出乎意料,抵押品變現價值可能會低於當初合理的預測,且不提2008年次貸危機的案例,即便是拿到融資的創業公司(譬如2015年VC火熱的階段),很難說公司的高估值就名副其實,所以鋌而走險式的債務融資對雙方來說都是高風險。這種情況下,公司的VC股東也很被動,債務到期如果不追加投資,公司就面臨債務違約,公司就會“威脅死給你看“,但是VC也有忍耐限度,忍無可忍則可能會對管理層下手,甚至推動公司並購投入其他公司的懷抱,盡可能實現退出。
不可否認,融資市場上存在這種定時炸彈式的債務融資,而且一旦引爆,傷害性可能很強,但也不是說債務融資對創業者來說就是毒品,《財富》一篇文章中就這個問題總結的一段文字很好:
創業公司考慮債務融資的最佳時機是:(1)當公司成長的時候,但不夠快,不能得到一大堆新的股權投資者的興趣,(2)從“單位經濟學”角度看公司值得投資,但有估值上(股權)投融資雙方還有差距或管理層不想再遭受更多的股權稀釋,(3)當公司靠近盈利,股權融資需要承擔太高成本或需要花費太長時間才能實現時,(4)公司存續10年以上,股權投資者在舊基金的錢已經花完了。
最後,強調一下債務融資的條件和條款當中有太多的技術細節問題需要註意,公司管理層可能只關心金額、利率和期限,但沒有關註“標準條款”(譬如各種約定的違約情形)或“異常條款“(是否有約定實質構成了後續融資等重大事項的否決權),但那是專業律師要做的事情,創業公司需要做的是大膽多問為什麽,技術細節這里就不再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