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為《第一財經日報》,作者為王琳,文章授權發表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4年度收官出訪”正式啟程。在哈期間,李克強將會見哈總統納紮爾巴耶夫與哈總理馬西莫夫舉行會談並出席中哈企業家委員會第二次會議,見證30份雙邊合作文件的簽署,總金額有望超百億美元。
7天行程中將到訪哈薩克斯坦、塞爾維亞、泰國三國,同時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理事會第十三次會議,進行第三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以及出席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第五次領導人會議。其間李克強將繼續為中國設備、中國基建當“推銷員”,推進中國在能源、基建、金融等各領域的合作。
當地時間14日下午,李克強同馬西莫夫在阿斯塔納總理府出席簽字儀式,共同簽署中哈總理定期會晤聯合公報,並見證雙方邊境合作、礦產開發、本幣互換、核能等領域合作文件的簽署。
此次哈薩克斯坦之行是李克強上任以來首訪,也是自2008年以來,中國國務院總理時隔6年再次訪問這一中亞國家。
哈工業化需要中國設備
2000年山東濰坊青州來到哈薩克斯坦的曲誌祥,在哈首都阿斯塔納經營著一家飲用水公司和一家塑料瓶生產廠,正在準備與當地合作夥伴註冊成立一個中國設備進出口及安裝培訓的公司。就在李克強此行首站到訪哈薩克斯坦的同期,曲誌祥正在給哈當地一家企業與張家港的一家企業牽線搭橋、洽談設備合作。
曲誌祥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哈薩克斯坦日用品進口依賴程度高,目前對中國設備需求量很大,差不多所有生產企業的設備都需要,比如建築材料、純凈水加工、飲料灌裝、塑料設備等。”
對於李克強此次訪哈,曲誌祥看到的是,越來越緊密的中哈關系,會幫助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融入哈薩克斯坦,參與哈國各項建設,實現互利共贏。
“阿斯塔納的發展非常非常快,哈薩克斯坦整個國家發展都很快。”曲誌祥在阿斯塔納待了近15年,見證了哈薩克斯坦以及阿斯塔納的快速發展和迅速現代化。
1997年納紮爾巴耶夫發表《哈薩克斯坦-2030》國情咨文,為哈薩克斯坦到2030年成為世界50強國分了為期3個十年的社會經濟發展藍圖。同一年,納紮爾巴耶夫簽署總統令,決定在2000年將首都從位於邊疆地區的阿拉木圖遷到全國中心和主要交通要道交會的阿克莫拉,即現在的阿斯塔納。
藍圖第一階段到2010年的任務已超額完成,2000~2010年的10年間,哈薩克斯坦實現了年均8.5%的GDP增長。目前正在進行的2010~2020年發展戰略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國家工業化和基礎設施加速發展,實現經濟多樣化,使哈薩克斯坦從一個原料供應國轉變為工業國。
其中,2011~2015年產業規劃的7個優先發展方向是農工綜合體和農產品加工;建築業和建材生產;原油加工和油氣領域基礎設施建設;冶金業和冶金產品生產;化工;制藥和國防工業;能源產業;交通和通訊業。
哈薩克斯坦是中國在獨聯體國家中第二大貿易夥伴和在歐亞地區的第一大投資目的地國,中國是哈薩克斯坦第二大貿易夥伴。2013年中哈貿易額達285.7億美元,同比增長11.3%。
曲誌祥認為,中國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經過哈薩克斯坦,整個區域發展機遇比較大,尤其是國內有實力的大公司,可以考慮到哈薩克斯坦正式洽談考察簽約合作,哈薩克斯坦有一定的發展潛力。
設備走出去帶動技術合作
曲誌祥2000年初跟著山東膠州外貿公司在哈薩克斯坦做外貿的朋友來到阿斯塔納,想考察碳酸氣飲料行業,卻發現當地的生產企業基本沒有,僅有少部分能生產餅幹、白酒和香煙。他以國內餐廳使用的一次性塑料餐盒為例,說“這塊市場是個空缺,相比國內,生產廠家少,競爭小”。
哈薩克斯坦當地民間缺乏資金、設備,同時還缺技術人員,而這對具有資金實力、自主生產設備、已經具備一定技術基礎的中國民營企業來說是很好的機會。
曲誌祥告訴本報記者,僅2014年夏天,山東濰坊青州機械就出口到哈六七十臺裝載機。2017年,阿斯塔納將舉辦世博會,哈薩克斯坦對基礎設施建設、建築材料、機械設備以及相關技術的需求很大。
李克強此行前在哈媒體撰文稱,來自哈薩克斯坦的能源資源有力支持了中國經濟發展,一大批中資企業也為哈薩克斯坦帶來資金、技術和服務。
目前,徐工集團、柳工集團以及山東青州的很多國內機械設備公司都已經進入哈薩克斯坦市場。
的確,中國資金設備的走出去也將帶動中國技術、中國標準的走出去。而目前,曲誌祥等在哈投資設廠的中國企業家面臨的一大困難就是當地技術人員的培訓和培養。
曲誌祥說,在接觸到公司及設備之前,不少工作人員對設備很可能沒有看到過或聽到過,需要交流傳授如何操作,後期還需要管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過去十年來,中國核電企業一直力爭在海外鈾礦資源市場開發尋求突破,並獲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在哈薩克斯坦的一個合資項目預計在2019年投產。
5月9日,在中廣核在京舉行的踐行“一帶一路”戰略新聞發布會上,中廣核鈾業公司總經理余誌平在回答媒體關於中哈合資核燃料組件廠項目進展的提問時稱,目前的情況主要是工廠涉及的工作,主要是設備采購的工作,以及相關的生產準備工作,各項工作都有序進行,預計在2019年底項目能夠建成投產。
上述項目是中廣核在兩年前和哈薩克斯坦的企業合作的。2015年12月,中廣核與哈薩克斯坦國家原子能工業公司簽署了《關於在哈薩克斯坦設計和建設燃料組件制造廠和在哈薩克斯坦共同開發鈾礦的商業協議》。商業協議細化了雙方合作進行的核燃料組件項目和鈾礦項目的里程碑節點、主要商業條款等內容以統籌指導兩個項目落地,標誌著中國核能企業“走出去”合資生產核燃料組件事宜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余誌平稱, 上述中哈合資項目得到了中國政府和哈薩克斯坦政府的關註,也列入到了能源分委會的跟蹤項目,定期對項目進展進行跟蹤。
中廣核副總經理譚建生介紹,上述項目在2016年12月正式開工。“這是中哈在清潔能源領域合作的標誌性項目,推動了哈薩克斯坦核燃料產業向上遊的升級,也為中國帶來了至少4萬噸金屬鈾的資源儲備。”他說。
“關於產品的銷售,合資組建廠第一期的規模是200噸鈾,主要的客戶是面向中廣核的市場,包括中廣核走出去海外的核電市場。”余誌平介紹,“中廣核和哈原工正在積極謀劃第三方市場,主要面向第三方市場。哈薩克斯坦本身也規劃建,我們這個組建廠也取得了哈薩克斯坦規劃建設中核電站燃料的優先供應權,未來在運行方面會有很好的安排。”
第一財經記者從中廣核獲悉,自2006年以來,中廣核與哈原工在鈾資源開發、天然鈾貿易及核燃料芯塊加工領域進行了合作。
除了哈薩克斯坦,據余誌平介紹,中廣核位於納米比亞的湖山鈾礦項目於2016年12月31日生產出第一桶鈾,預計2017年下半年正式投產。該項目是中國在非洲最大的實業投資項目,項目建設期間可提供約6000個就業崗位,生產期間可提供1600個就業崗位,並使納米比亞出口增長約20%,GDP增長約5%,也有望使納米比亞成為世界第二大天然鈾生產國和出口國。
按照中廣核此前的說法,湖山鈾礦儲量達產後,可滿足20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近40年的天然鈾需求,其建成投產對提高中國天然鈾的供應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余誌平還稱,結合納米比亞工業基礎薄弱、所需技能不足的實際,中廣核一方面引入了中建、中電建、中核建、中冶科工、兵器集團等五家中國企業參與礦建,有效帶動國內企業走出去。
核燃料是核電發展的基礎。國際原子能機構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此前發的一項聯合報告顯示,盡管2011年3月發生的日本福島核事故後出現了鈾礦市場價格下降和全球經濟危機導致電力需求下降,但對核電站需要的原材料鈾的需求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會繼續增長。報告預計,2035年之前,世界核能發電量的增長範圍將為7%至82%。
報告稱,目前全球共有20多個國家生產鈾,其中哈薩克斯坦、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所占比重最大,相當於世界生產總量的63%。近兩年鈾生產的增長主要受到哈薩克斯坦增產的驅動,同時澳大利亞、巴西、中國、馬拉維、納米比亞、尼日爾、烏克蘭和美國也都有小幅增長。
鈾是一種稀有的放射性金屬元素,在地殼中的平均含量僅為百萬分之二,其形成可工業利用礦床的幾率比其他金屬元素要小得多。鈾礦這種核工業的基本原料對於擁有核電站的國家來說都具有戰略價值。
根據中廣核介紹,中國針對核燃料提出了堅持“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和“三個三分之一”的資源保障策略,即鈾資源供應依靠國內生產、海外開發和天然鈾貿易各三分之一的保障格局。
多位核電企業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中國啟動新一輪規模發展核電的到來,國內核電集團已在世界其他國家開發鈾礦,確保鈾資源供應的穩定,避免鈾礦價格上漲時付出更高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