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雙一流”建設:應重效率而不是公平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258

2016年8月19-21日,在“高等學校雙一流建設:挑戰與應對高端論壇”上,來自教育部、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及教育發展和規劃研究專家學者把脈“雙一流”,對發展規劃、學科評估體系建設等關鍵問題進行探討。“‘雙一流’建設關鍵是一流學科建設”“經費撥付應該註重要效率而不是公平”等成為本次論壇的主流意見。

國務院於2015年10月24日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後,各界翹首以盼的“雙一流”建設具體方案卻遲遲未見出臺。

該論壇由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主辦,與會者包括教育部、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各省市自治區主管教育規劃的副廳長及各地級市教育局負責人等共200余人。

學科評估不是唯一標準

“學科評估對‘雙一流’有重要作用,但不是絕對作用。”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主任王立生在論壇上回應熱點關切。據悉,今年第四輪學科評估申請參加評估的學科點達7000多個,涉及500多所高校,比第三輪學科點多出2765個。

為迎接學科評估,許多高校自主開展了學科調整工作,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高教室主任馬陸亭介分析,這種調整有利於支持最有“一流”潛質的學科,但還是學科排名,“這是潛在、臆想中的一流學科‘卡位’,動機過於功利。”

馬陸亭認為,各高校開展學科評估工作過於功利還表現在“讓相關學科支持最有希望脫穎而出的學科”“撤銷排名相對靠後學科”等,他建議學科調整除了關註該學科在全國的水平外,還要綜合考慮發展趨勢、前景以及全校育人、研究中的生態作用。

重“一流學科”還是重“一流學校”?

“雙一流”建設涉及世界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的關系問題,據華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教授盧曉中介紹,當前公眾對“雙一流”的建設對象作了一些策略上的劃分,如一些大學著力於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而另一些大學則主要是致力於一流學科建設。他認為,這一策略上的劃分會造成“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與一流學科建設不盡相同,需要區別對待”的誤解。

“當前亟需從認識層面上進一步明確世界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的內在本質聯系以及‘雙一流’建設的一體聯動關系,避免政策的誤讀”,盧曉中認為,“雙一流”建設應該“堅持以學科為基礎”和抓住學科建設這一龍頭,促進和帶動大學的全面建設和真正發展。

不過馬陸亭則認為,“一流大學”建設大學不應重複參加“一流學科”建設項目,建議經費逐步過渡到增加“基本支出”撥款系數的方式進行。他說,“一流學科”建設點的評選和經費撥付是按學科進行的,錢到了學校後使用的權限可以不在學科點而在學校,有利於提高學校的統籌權、自主權和經費的使用效益。

“經費人人都有份,人人都平庸”

此前,一份“首批‘雙一流’建設擬定大學名單”在網上熱傳,名單顯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8所大學被確定為首批一流大學,華北地區共有57個一流學科,教育部已回應從未發布過“雙一流”名單。不過浙江師範大學田家炳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眭依凡在論壇上發言透露,有傳聞首批經費已經到位,不少大學正在制定建設方案,“上榜大學基本上把這筆錢平均分配到各個學院系科”。

“如果是真的,這種天女散花式的平均主義資源配置方式,無益於旨在‘科技關鍵領域’及‘人文重點學科’根本突破的‘雙一流’建設。”眭依凡說,世界一流大學的指標是在全球名列前茅,達到國際卓越標準,“所以,一流大學是極少數甚至個別大學的目標。”

“政府以及大學必須集中力量和資源,為少數大學和為少數學科的建設,這是我們必須作出的選擇。” 眭依凡建議經費不應是人人有份的平庸主義,“人人有份的話,就人人平庸。”

“這本來就不是公平的事情”,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沈紅同樣認為,“雙一流“建設應註重效率,經費需集中在重點學科上,“把錢都撒出去沒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219

平機會主席陳章明倡借鏡星洲:港府應重奪住宅定價權

1 : GS(14)@2017-12-14 18:24:33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8452&issue=20171214
【明報專訊】目前本港私人發展商佔住宅市場的佔有率逾半,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陳章明接受訪問時表示,這令政府失去樓價定價權,導致近年樓價飛升至脫離港人購買力水平,而新盤則愈來愈細,令年輕人結婚後亦難有空間生兒育女,結果令生育率偏低,人口老化問題愈來愈嚴重,不利經濟及社會長期發展。因此,他建議港府效法新加坡政府,提高在職人口的強積金供款比率,用來大建公營房屋,目標是令每個香港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房屋。

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本港人口734萬,當中116萬為65歲或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比例高達16%,即每6人便有1人是長者,而有關比例是過去30年以來最高(圖1)。陳章明分析,本港人口老化的問題十分嚴重,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未來只會愈來愈嚴峻,「估計15至20年後每4個香港人就有1個是老年人,而在25至30年後有關比率更會升至三分之一,可見多麼『大劑』!」

星洲組屋政策助提升生產力

本港出生率偏低,是導致人口老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陳章明將此歸咎於港府的房屋政策失當,並認為應該就此向新加坡借鏡,「新加坡永久居民結婚後便可以低廉價格購入政府組屋,而單身人士在35歲或以上亦可享有此福利,故當地八、九成人口住在組屋,只有社會最富裕的一兩成人口才會直接購買私樓,或出售組屋後買私樓。」換言之,新加坡政府於當地住宅市場的佔有率逾八成,「組屋的政策理念非常好——『每個新加坡人都應該有權利去擁有自己的房屋』,這不止令新加坡人年輕時已安居樂業,提升生產力,在他們年老時亦可用組屋做逆按揭,每月取得定額收入作為退休開支」。

相比之下,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香港住在私人物業的人口佔比高達53%,公營房屋的比例僅45%(當中29%屬租住,16%屬資助自置居所房屋),後者較新加坡逾80%的比例屬明顯偏低(圖2)。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即使住在私樓的人口中,也並非全部屬自置物業,統計顯示以家庭住戶數目計,僅48%家庭自置物業,而且有關比率較2011年的52%及2006年的53%均見下跌。

劏房新盤盛行 礙年輕人生育

陳章明分析,港府的房屋政策失誤,容許私人發展商佔有逾半市場,因此亦失去定價權,形成地產霸權,導致私樓樓價屢創新高,新盤單位則愈來愈細,令港人難以組織家庭生兒育女,人口老化的問題將愈來愈嚴重,「近來新盤樓價之高,數百萬元才可以購買一個百多方呎的開放式單位,住在一個『豆腐潤咁細』的劏房,你(政府)叫年輕人怎樣生小朋友呢?而且這些劏房本身亦不便宜,一般家庭超過10年不吃不喝把所有收入用來供樓才可勉強買到一間」。

「兒子若問我借錢買樓 會要求聯名」

由於本港私樓價格已升至脫離港人購買力,而且金管局近年不斷收緊按揭,港人若未能通過按揭保險計劃的壓力測試借二按,便需要儲夠四成首期才可上車,以目前私樓價格動輒數百萬元計,有關首期金額普遍逾100萬元,一般年輕人難以負擔。因此,近年家境較富裕的年輕人往往向父母借首期置業,「買樓靠父幹」成為社會常態。

陳章明本身亦有多名兒子,但強調只會在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會借錢予兒子買樓,「假如兒子問我借錢買樓,置業當然是好事,但大家也知道『借了隨時無得還』,故此雖然我也會願意借錢,但會要求兒子在樓契上也寫上我的名字」。聽來好像有點不近人情,但陳章明認為有必要,「即使我相信兒子,也不知道新抱心裏的想法」。他又教路,即使父母擬將身家百分百分配予子女,也要留意時間安排,避免日後出現不必要的爭拗,「若年老時與家人爭產,是一件頗悲哀的事」。

增強積金供款 助建公營房屋

綜合上述分析,陳章明相信,港府應該全方位檢討房屋政策,大幅增加公營房屋在整個住宅市場的佔有率,「既然新加坡組屋是這樣好的安排,港府有何原因不去跟隨呢?」新加坡政府有資源興建組屋,原因之一是國民須把每月收入相當一部分用來繳付公積金,供款比率按不同年齡及收入而定,但平均高達28%,遠高於本港強積金的10%。陳章明認為,若本港大幅提高強積金供款比率,能換來港人安居樂業、自置居所,相信社會各界能夠接受,籲港府積極研究這種做法。

明報記者 葉創成

[名人樓市論壇]
2 : GS(14)@2017-12-14 18:24:58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0324&issue=20171214
【明報專訊】除了就港府應如何調整房屋政策應對社會老齡化的問題外,陳章明本月初亦以「彈性退休 —— 一石二鳥的考量」為題在理工大學「活齡學院」研討會上分享如何可以退休無憂。他表示,為了避免壯年人由退休前的「有工返」突然轉變至退休後「無工返」,生活方式出現重大改變難以適應,他認為有能力的打工仔應該採用「彈性退休」的方式,由50歲開始逐步減少工作量,「例如50歲將工作量減少一成,雖然薪酬也會相對減少,但可以騰出更多時間享受人生,之後每隔幾年再減少一成工作量,直至退休為止」。

最理想50歲起減工時

廣告

陳章明除了推廣「彈性退休」外,亦建議延長退休年齡。現時本港公務員一般於60歲或以前退休,但本港商界則無法定退休年齡;港府早前在人口政策報告上指出,隨着戰後嬰兒潮一代陸續退休,加上生育率偏低,本港整體勞動人口預料將於明年達365萬並見頂,之後逐步回落。陳章明表示,既然本港勞動人口將見頂回落,而且正進入知識型經濟,「知識不會在嬰兒身上,而是在我們這些壯年人的腦袋裏」,故他建議政商界將員工的退休年齡普遍延長至70歲,此後「仍在公司內可保留一張枱,每星期回來向新一代傳授經驗,證明我們仍有存在價值」。

陳章明補充,日本多年前已面對勞動人口下跌的問題,故政府鼓勵國民每年進行身體檢查,若打工仔能證明其身體狀况理想,便可在65歲退休年齡後申請繼續任職,此舉亦值得本港參考。

[名人樓市論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24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