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 報訊】九龍倉(004)因投資物業重估增值及售樓收益分別銳減81%及93%,截至08年底止純利62.47億元,倒退52.5%;撇除投資物業重估的實 際純利是42億元,跌29%;末期息維持0.44元。副主席吳天海表示,海港城及時代廣場的租務通常在逆市中表現更好,料是今年業績支柱。他昨日透露,寫 字樓租務並無顯著受到金融海嘯影響;尖沙嘴海港城今年上半年有50萬平方呎樓面的租約到期,其中七成已續租,租金平均調高20%,新、舊座目前呎租分別是 40及25元。銅鑼灣時代廣場上半年有30萬平方呎到期,已有六成續租,同樣有兩成加幅,現呎租40元。 海嘯後商場租務續佳 他 解釋,經濟前景差,租戶以不變應萬變,若續租租金合理,寧願續租,不會花一筆巨額裝修費去搬遷寫字樓。海港城與時代廣場的寫字樓去年底出租率分別是96% 及98%,今年出租率不會受壓;金融海嘯後,兩個商場商戶的營業額理想,租務需求殷切,新簽或續租租金有所提升。九倉去年的投資物業帶來經營利潤 55.51億元,增18%,海港城與時代廣場分別佔37.3億及11.2億元,升21%及16%。 趁內地小陽春積極推盤 至於 內地地產發展,九倉上半年為個別項目撥備3.26億元,下半年回撥1.8億元。公司把握近期小陽春,積極推盤,今年擬推售460萬平方呎樓面,包括武漢、 成都時代廣場、大連時代8號,以及07年與中國海外(688)合作以75億元人民幣高價買入的重慶彈子石項目。吳天海指,彈子石項目分8至10年發展,將 有利可圖,正推售一、二期共7座,有300至400伙,已售六至七成,每方米均價5000元人民幣。另外,九倉去年沽售證券組合,套現12億元,加上市值 變動,可供出售投資總額較07年大減75%,至7.06億元。集團手持現金160億元,負債比率20.9%,降4.7個百分點。母公司會德豐(020)截 至08年底止全年純利34.32億元,跌55%。末期息維持0.1元。 九倉及會德豐全年業績概況 九龍倉(004)營業額金 額:159.40億元變幅:-1.7%投資物業重估增值金額:17.93億元變幅:-80.8%純利金額:62.47億元變幅:-52.5%每股盈利金 額:2.28元變幅:-55.9%基本純利金額:41.94億元變幅:-29.5%末期息金額:0.44元變幅:不變會德豐(020)*營業額金 額:225.83億元變幅:+26.1%投資物業重估增值金額:21.58億元變幅:-80.2%純利金額:34.32億元變幅:-54.9%每股盈利金 額:1.69元變幅:-54.9%基本純利金額:30.95億元變幅:-9.3%末期息金額:0.1元變幅:不變 *對比07年12月底止9個月數 九倉主要業務經營利潤 投資物業金額:55.51億元變幅:+18.0%物流金額:17.63億元變幅:-7.9%通訊、媒體及娛樂金額:2.44億元變幅:-33.2%地產發展金額:8400萬元變幅:-92.5% |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3/2OMDAwMDE5NTY2OQ.html
中国平安对深发展291亿元的换股对价一经抛出,引来市场争议无数。
投资者分化为“高估派”和“低估派”,前者指称“深发展估值损伤2.99%”,后者认为平安银行过去3年资本消耗于基础投资,未来投资效应显现将实现较快利润增长。
估值争议只能在双方第二次董事会会议之后才能落定。
9月2日,中国平安管理层表示,中介和财务顾问正加紧准备平安银行评估报告、盈利预测,数据出来后即可召开二次董事会。此后,经股东大会同意,交易预案将上报监管部门审批。整个审核工作争取在一年内完成。
中国平安真正控股深发展后,深发展是否退市以适应平安“整体上市”战略?平安集团总经理张子欣称,未来深发展和中国平安将保持上市公司的地位。
市场关注的问题除了作价中平安银行是否高估外,还包括整合后平安银行小股东补偿和深发展未来定位问题。
停 牌长达两月余,2日,深发展和中国平安复牌后的表现可圈可点。深发展A大幅高开8.51%带动银行股全线飘红,中国平安高开3.2%,随后加速冲高超 5%,带领保险股领涨两市。截至收盘,深发展A成交量创1年新高,股价涨3.88%,报18.19元,中国平安涨4.52%,报48.61元。
评估增值溯因
通过换股,平安集团将平安银行90.75%股权注入深发展,取得52%控股地位。
截至 2010年6月30日,平安银行经审计的账面净资产153.29 亿元,291亿预估值较资产净额增值幅度约89.8%。
张子欣表示,此次交易的作价符合监管方面的要求,亦是两银行董事会审核之后作出。作价也符合市场规律,上市股份制银行和商业银行可供参考。
深发展《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之重组预案》称,本次交易对平安银行资产评估选择了收益法和市场法。
以收益法而言,评估机构对纳入平安银行报表范围的资产和主营业务,按照最近几年的历史经营状况变化趋势和业务类型等分别估算预期收益(股权净现金流量),进而折现得到股东权益价值。
深发展认为,除单项资产能够产生价值以外,企业商誉、优良的管理经验、市场渠道、客户、品牌等综合因素形成的各种无形资产也是不可忽略的价值组成部分。
历 史财务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0年6月,平安银行客户存款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6.8%;2006年到2010年6月,其贷款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29.5%;营业收入从2006年的21.11亿元达到2009年的42.81亿元,2010年1-6月营业收入已达到28.92亿元。“这些因素是评估 增值的重要原因。”中国平安称。
另一重要方面,平安认为,平安银行具有自身品牌价值,这些无法在财务账面反映,而在收益法评估中企业自身的品牌价值和未来收益是息息相关,无法摈弃。
小股东:现金补偿或换股
“相关的具体估值情况,会在下一次的公告中披露。”9月2日,深发展董事长肖遂宁在新闻发布会上回应本报称。
细 节未出,券商对平安银行预估值评价分化为“高估”“低估”两大阵营。国泰君安分析师伍永刚在研报中认为,今年上半年平安银行实现净利润9.12亿元,期末 净资产为153.29亿元,此次交易对应平安银行PB为1.9倍。假设平安银行今年上、下半年净利润持平,即年末净资产约162.41亿元,对应平安银行 2010年动态PB亦达到1.79倍,估值在上市股份制银行中处于中上水平,高于行业平均。
而在国海证券黄秋菡看来,“估值很低”。其统计 了可比性高的宁波、南京、北京银行等,近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均超过20%,而平安银行从2007年至今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仅5.87%。以30%测 算,2010年底平安银行将实现33.77亿的净利润,对应8.62倍PE,甚至低于国有行的估值。
数名券商人士认为,自从平安集团入主深商行后,加大了信息技术、网点布局、信用卡推广等基础投入,极大限制了平安银行的利润增长。未来,随着投资效应的体现,平安银行净利润有望实现快于同业的增速。
291亿的预估值中,还包含了价值等同于9.25%平安银行股份的现金,约26.92亿元。平安管理层称,现金主要用于深发展后续进行两行整合的费用支出(补偿平安银行小股东),如果还有剩余,用于补充深发展资本金。
平安坦陈,平安银行小股东对补偿提出了不同意见,平安会积极听取,此次搁置了争议,随后在下一步整合中将进一步论证其权益,确定最后方案。
2 日,平安管理层对处置小股东权益提出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一是现金补偿,一是换深发展股票。记者初步计算,目前小股东获得的补偿标准大致是,5.26股平 安银行对换1股深发展,或平安以3.39元/股回购。不过,“以3.39元/股搞定小股东,或许并不现实。”一名券商研究员直言。
深发展或更名
2日连续两场新闻发布会和两场分析师交流会,平安和深发展高管都对银行整合前景寄予了良好预期。
“言谈整合协同效应的具体指标还为时过早。通过资源共享和交叉销售,希望深发展的盈利增速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平安管理层表示。
张子欣坦陈,平安银行因网点限制,不能全部运用上平安集团的资源。中国平安现有约1000个服务网点,5000多万个人客户和200多万个中小企业客户。
拥有深发展这一全国性银行平台后,协同效应将有望充分彰显。截至6月30日,深发展在20个城市设有分行,303个营业网点。吸收平安银行后,深发展将立即增加5个分行,网点增加70多个。
并且,两银行仅在深圳、上海、广州、杭州四地有重叠。平安银行位于福建省的福州、厦门和泉州三个分行,将填补深发展在福建省的空缺。深发展网点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为中国平安保险业务的强势区域,新增的银行、保险业务的区域交集将为协同效应提供更大可能和更高效率。
依 托上述资源优势,整合后的深发展,发展战略重点仍是贸易融资、零售、信用卡业务。深发展行长理查德表示,深发展和平安银行的零售占比都较高,其发展重点不 会改变,同时,其将在现金管理平台上加大投入。“新的银行,在未来全国商业银行格局中要做出‘平安’的特点。”张子欣说。
这一“平安”特点定位,或许隐含着未来深发展的更名之变。平安管理层称,两行整合之后,定名还要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双方的品牌、业务模式、客户等。但在品牌形象上,平安希望各子公司趋向一致。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6/yOMDAwMDIxNDYyOA.html
中国第四大石油公司延长石油与香港石油大亨许智明所掌控的中联能源的合作或许并非当初设想的那么完美。作为国内唯一一家打入国际市场的非央企石油企业,延长石油借力中联能源涉足海外市场的前景也同样迷雾重重。
2010年12月22日,中联能源发布公告,称有关媒体对其拟出资7.7亿美元收购英国石油公司位于巴基斯坦油田资产的报道不实,并重申将继续开发位于马达加斯加的3113油田。
而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许智明却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大肆抛售所持有的中联能源相关股权,并几乎全部套现。其中,延长石油受让15%,而同样位于陕西的一家名不见 经传的民营企业陕西大秦岭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却高调介入,于2010年8月接手了中联能源大约21%的股权,并在12月21日进一步增持,将持股比例增 加到27%。
国内一名两度参与马达加斯加3113油田评估的石油专家向本报记者透露,根据当时的地震材料及地质报告,该油田不仅储量丰富,而且原油质量也非常理想,属于轻质油类型。
“这个油田的资源前景是可以肯定的。”上述石油专家说。
既然马达加斯加3113油田的前景如此可观,许智明又为何迅速出让股权?
本报记者致电许智明,其助理以许出差为由拒绝对此发表评论,而截至发稿,延长石油总经理张积耀的电话也一直无人接听。
据一名接近延长石油的业内人士透露,中联能源的股权变更并不会影响其大举进军海外的步伐,延长石油在“走出去”的战略方针下,它的“野心”还在膨胀。
“中间是出了一些问题,但这不会影响公司的整体战略。”延长石油一名内部人士说。
中联能源遭双雄打压?
事实上,在与延长石油签订合作协议之前,许智明就已经就马达加斯加的油田区块与国内三大石油公司进行过合作谈判。
2005 年,长袖善舞的许智明依靠个人关系,通过数年运作获得马国政府的许可,成功拿下了马国3113油田区块和2104油田区块的经营权。彼时,许曾宣称聘请了 中石油旗下辽河石油管理局多位专家对这两个区块储量进行评估,并得出仅2104区块即拥有远景储量21.2亿吨的可观结论。
此后,许智明曾向中石油提出先允许以民间身份获取资源,再由中石油合作开发的模式进行合作,但中石油辽河石油管理局事后出面澄清,称并没有参与油田区块的评估工作,而许智明与三大石油公司的谈判也就此终止。
与 此同时,极度需要扩张资源版图的延长石油开始与中联能源取得联系,并展开合作谈判。2007年,延长石油常务副总经理阎世可率领包括总地质师、总工程师在 内的专家组亲赴马达加斯加考察。其间,阎世可等查阅了当地政府的油气数据库,并连续两天从直升机鸟瞰占地8300平方公里的3113区块,察看打井现场并 收集了石油和地矿样本。
随后,延长石油与中联能源、易高能源三方签署合作协议。依据当时达成的投资和合作协议,该项目将由延长石油、中联能源和易高能源分别以40%、31%、29%的比例出资,进而分别享有该处油田32.8%、43.42%、23.7%的应占油气。
随着合作模式的明朗,中石油、中石化对马达加斯加油田区块的兴趣又逐渐浓厚。
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许智明大量抛售中联能源股权的原因可能源于中石油、中石化的幕后挤压。
“当初中联能源与中石油、中石化商定合作开发未能达成一致,也是因为中石油、中石化的霸王条款太过苛刻。”上述知情人士说。
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在许智明与石化双雄谈判期间,中石油、中石化在油田合作开发后的定价权、处置权、加工和排产计划等方面始终都不愿让步,这才让中联能源与政策相对灵活的延长石油一拍即合。
记者致电中石油内部人士,对方对此说法进行了否定,称远景储量不确定,以及考虑到勘探风险才没有贸然投资。
而上述知情人士则进一步表示,中石油、中石化在逐步确定3113油田区块的储量后,并没有放弃对该项目的暗中干扰。
“中石油、中石化不会允许一个民营企业进入国内的石油市场,不论通过哪种合作方式。”上述知情人士说。
延长石油暗中布局
许智明的退场并没有打消延长石油押注海外项目的决心,恰恰相反,延长石油的未来或许也会因此变得更加明朗。
2010年下半年,同样处于陕西的一家民营公司开始首次出现在中联能源股东名单之中。
2010年8月4日,陕西大秦岭能源投资集团公司分别向许智明用于持股中联能源的5家公司,共购入中联能源8.14%的股权。
一个月后,陕西大秦岭能源投资集团公司对中联能源进行了进一步增持,从许智明全资子公司GoldenNova手中购入了中联能源13%的股权,持股比例增至21.14%,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而此时,许智明已将所持有的中联能源股份悉数转让,彻底离场。
2010年12月21日,陕西大秦岭能源投资集团公司进一步接手了此前云南开元石油所短暂持有的中联能源股权,将持股比例增至27.21%。
本报记者了解到,陕西大秦岭能源投资集团公司为卓泽凡全资持有。卓泽凡早年曾在陕西创办巨川富万钾肥公司,销售其发明的新型钾肥产品“碳基钾肥”,2005年,巨川投资控股的绿阳国际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随后,绿阳国际开始业务转型,转而收购内蒙古等地的铅锌矿,公司名字也更改为中国有色金属公司。
一名接近延长石油的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陕西大秦岭能源投资集团公司与延长石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而延长石油在画饼未来的战略布局中,陕西大秦岭能源投资集团公司将会是一颗重要的棋子。
另一名延长石油内部人士则表示,在资源整合的既定战略中,延长石油推动油气业务整体上市方案已经提上日程。
“现在做的都是在为调整结构,精心布局做准备。”上述延长石油内部人士说。
相关链接
中资企业海外并购失败典型案例
2009年:中铝收购力拓:中铝准备195亿注资力拓,但最终因所在国反对,力拓董事会撤消该交易。
2009年:中化收购新农:并购事宜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谈判,最终因报价未被接受失败,2008年,中国化工集团联合黑石对新农的收购也以失败告终。
2007年:平安收购富通:短短一年多时间内,随着双方从交好到交恶的演变,中国平安收购富通案宣告失败。
2005年:中海油收购尤尼科:以高出对手15亿的报价发出收购要约,但因美国政府反对,中海油最终选择退出。
2004年:中化国际收购仁川炼油:准备斥资5.6亿元收购,但最终因债权人花旗银行海外资产部反对而告终。
2004年:上汽收购双龙:5亿美元收购韩国双龙汽车48.92%股权,但遭到工会的强烈反对。2009年,双龙破产,上汽所拥有双龙权益仅为18.51亿元人民币,损失超过30亿元人民币。
2004年:TCL并购汤姆逊:最终亏损连连,而2005年并购阿尔卡特移动电话业务也以失败告终。
|
||||||
創業雖艱,守成更不易。企業要能稱得上「百年企業」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在台灣的百年老店,幾乎都是地方性傳統店鋪,且不外是代代傳承的家業。 這些清末民初就創立的店面,隨著時代變遷,如何屹立不搖? 撰文‧黃筱雯 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年度白皮書最新統計,全台一百二十三萬家中小企業中,僅五分之一經營超過二十年,「二十年」可說是企業邁入長青的第一道關卡,但許多 僅擁有單一店面的在地企業,卻跨過了五個二十年,成為屹立不搖的百年企業,他們是如何做到的?一家企業是否可以延續百年,其實和產業別有很大相關。在台 灣,一家擁有百年歷史的老店,通常有兩種歷程,一是經過清末、日治時代與民國初年三個時期;另一個是從民國元年開始成立。這兩種歷程都橫跨了日治時代與光 復兩段政治變動,因此要能不受政治波動而存活,基本上有三種類型產業。 穩定的家庭關係是根本 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鄭義隆解釋,一種是清末日治時期的獨占事業,如糖業、樟腦、茶葉等大宗貨物,這種民生用品不會因時代變動而失去市場;另一種是食品業, 民以食為天,不論日子如何動盪,吃,永遠是生活的一環,因此也不會受政治影響。最後一種是工藝品,如鐵具、農具、模具等,這些與當時農業環境息息相關的工 具,因為其必要性而存留;但是現在環境變遷,經濟不再以農業為主,需求減少,工匠流失,百年工藝店面屈指可數。 這些產業剛好不易受外部政治、經濟環境變動所影響,具有先天優勢,但是企業內部的世代交棒與在堅持核心理念下的趨勢應變能力,才是成就百年企業的重要關鍵。 企業的生命是由經營者所賦予的,因此人的因素是決定性的一環。鄭義隆用了四個字形容百年企業的最大原因:子孝孫賢。「百年的時間,通常是歷經三代到五代, 要五世齊昌才能成就一個百年,子孫願不願意接班是最重要的問題。」鄭義隆舉例,今年剛滿一甲子的鬍鬚張已經過三代傳承,像玉珍齋、舊振南餅店這種超過百年 的店鋪,早已超過四、五代接手。 另一位台大國企系教授吳青松也認為,穩定的家庭關係是關鍵,「通常台灣的百年老店都是家族傳承,若內部不和、無法溝通,老店生命就無法延續。」相較於國外 許多超過百年的大企業,已由家族傳承轉為專業經理人,台灣百年企業仍舊以家族接班為主,一來子承父業觀念較深,二來精神傳承與管理也較為方便。丸莊醬油董 事長莊英堯曾說過,許多尖銳問題如果不是兒子向他提出,專業經理人可能永遠不會讓他知道,家族和諧關係的重要也可見一斑。 「人和問題之後,天時地利是接下來的考驗。」鄭義隆說,「一府二鹿三艋舺」,這句話清楚的描述台灣的發展過程,在最早開發的府城台南、彰化鹿港,是全台擁 有最多百年老店的地區。台灣百年企業多為單一店面,且在地深耕,因此地理位置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例如郭元益,發源地剛好就是現在台北市士林商圈,因此當士 林開始蓬勃發展時,也一併帶動郭元益成長;基隆李鵠餅店,位於基隆港灣,日治時期基隆港開港,附近商業活動頻繁,李鵠餅店也因此躥起。 懂得彈性調整才是王道? 行業不變,但隨著時代,商品與服務內容必須有所改變,無法應變終將淘汰。許多台北市迪化街上中藥行,因為西醫普遍,生意大不如前,歇業者比比皆是;台南市傳統布街,也因為購布做衣人數銳減,一一熄燈。 懂得彈性因應,才是百年老店找回第二春的祕密。百年王德傳茶莊,一度因為經營不善歇業,第四代王雅鈴改用精品方式經營傳統茶葉,不僅為王德傳改頭換面,更 與頂新集團合作推出飲品,現在更成為頂新關係企業。高雄三和瓦廠成立觀光工廠,結合人文讓凋零的瓦業起死回生;新莊翁裕美麥芽糖認為現在市場對產品外觀要 求甚高,毅然以PP罐取代傳統鐵罐,設計新式外包裝,透過羿方食品行打進連鎖通路市場,並與農會合作外銷國外,現在年營業額可達數百萬元以上,成績斐然; 但這一作法最初也得不到長輩認同。 吳青松說明,許多新生代接班人出國深造回來,擁有全新視野想一展身手,但老一代的觀念仍舊保守,新舊觀念衝擊,如果無法找到平衡點,企業生命就算不死也是凋零。 即使經營之道須配合時代更動,但根本的傳統精神不滅,才是令老店屹立不搖的原因。「客戶也是世代,百年老店的名氣靠的是族群累積。」吳青松歸納,一個企業 的精神如果能得到客戶認同,這個信任感會一代接一代的傳下去,「雖然企業需要順應時代不斷做出改變,但最核心的概念是不變的。」所有的改變全是繞著這個不 變的核心而衍生,這也是百年老店得以長青的真正關鍵。 不論是半百還是百年,一家企業要成功地走幾十個年頭,很不容易,在老店的光環下,最令人敬佩的,還是人們為老店招牌所付出的汗水與努力。 繼續傳承! 全台23家知名百年老店一覽 永泰興 成立年:1886 招牌:蜜餞 玉珍齋 成立年:1877 招牌:奶油酥餅 新復珍 成立年:1898 招牌:竹塹餅 百年油飯 成立年:1900 招牌:油飯 翁裕美 成立年:1901 招牌:麥芽糖 店名 成立年 招牌商品 施美玉 1756 香 振味珍 1808 肉包 嶢陽茶行 1842 茶葉 王德傳 1862 茶葉 郭合記 1869 刀 乾元參藥行 1875 中藥材 店名 成立年 招牌商品 郭元益 1876 中式喜餅李鵠餅店 1882 鳳梨酥三和瓦廠 1885 磚瓦源利軒 1888 黑糖糕佐藤糊紙店 1890 紙藝舊振南 1890 綠豆椪 店名 成立年 招牌商品 犁 記 1894 台式月餅度小月 1895 擔仔麵 金樹山 1896 珠寶 老雪花齋 1900 雪花餅郭家筆墨 1908 筆墨丸莊醬油 1909 醬油 |
|
||||||
有人問我︰「你以前好像不是這樣看。」意思是我對同一件事的看法改變了,不管發問者的出發點是疑惑,抑或是指我前言不對後語,我即時反應是沾沾自喜。不理誰對誰錯,我起碼做了一件我認為很重要但不容易做的事︰我改變了。 我 們都面對改變,改變是生活中一個重要環節,偏偏我們改變的能力十分差勁。第一,在生活上,我們的自處方式,是先找一個重心,而這個重心通常是現狀。我們對 將來的期望主要建基於現狀,多數不會把改變的可能性計算在內,例如我們決定應否買一輛車,考慮的是現時家庭財政狀況和實際需要,可是現狀未必是預測將來的 有效工具,因此,我們經常出錯。第二,我們極度維護自己的判斷,不是因為這些判斷是正確,而是因為這些是我們的判斷,我們不大願接受自己可能會錯,因此不 願改變。 投資者面對改變,所遇到的困難比平常人大得多,因為投資是一個分分秒秒面對改變的過程。嚴格來說,投資是在不確定的環境中預測將 來,投資成績好壞視乎投資者預測將來的能力。在投資世界,變是永恒,不過變什麼,怎樣變,什麼時候變,投資者不容易掌握得到。我不厭其煩地重複︰投資是一 件難事;難不在投資技巧深奧,難在人性難違,人是不願意改變的動物。
抗拒改變可能是與生俱來,願意適時改變可能違背人性反應。我們對於現狀有些迷戀,是因為我們需要確定,因此,我們出盡辦法說服別人和自己維持現狀的重要性。我們寧願接受不舒服但確定的現狀,也不願面對美好但不確定的將來。 我 們面對改變大都是採取應對式,當有事發生,避無可避,一定要面對,我們才接受改變。總言之,一定要有一件事情發生,我們才會作應對。從小我們被長輩教誨, 不要離群,不要標奇立異,因為「槍打出頭鳥」,在共識中尋找新觀點是高風險行為。長輩教訓我們,當我們發現自己的意見跟主流意見不同,自己要好好反省。 投資者更加抗拒改變,因為當初這麼不容易才得出現狀這個決定,他們的心態是,不可輕易令前功盡棄;現在要改變,不就等於以前是錯的。投資者擁有一股強而有力的自圓其說能力,即使現狀已十二分不對勁,但仍盡力維持現狀,因為不願多想,心底裡等待一些事情發生,迫使他們行動。
說穿了,我們都是欠缺安全感一族,我們怕錯,怕變,因為不變而錯彷彿是非戰之罪,很多人的處境跟自己的差不多,但因變而錯,感覺上是咎由自取,抵死至極。即使事實證明是自己錯,我們亦不會承認,會立即啟動自圓其說的機器,跟自己解釋錯不在自己。 Invest 這個英文字除了解釋金錢上的投資,也可代表精神上的投資。當我們在Invest一件事上,便會注入情感,令根特別深特別鞏固。投資者很多時就是雙重 Invest,押下金錢和情感,無法自拔。分析投資者錯在哪裡,我認為過分維持現狀比作出錯誤決定更嚴重。投資是漫長和多事發生的過程,當中必定會出錯, 長勝將軍不會是全勝,只是他們做對的事比做錯的事多。投資者要突破自己,其中要學的,是接受改變,兼且接受改變並不代表批評已Invest在現狀的一切, 而是投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情況變了,我們當然要變,與其自圓其說,花時間尋找誰對誰錯,倒不如立即承認錯失,跟着現實去變。變一定要夠快,特別在投資世界,日常用語中的「不變應萬變」對投資者的傷害至深,因為表面上最不需要變的時候,可能最需要變。當所有人都察覺到變的必要,已經太遲。 投資者回顧輸得最慘烈的投資,大部分不是因為有突然巨大事件發生,殺個措手不及,而是不知不覺,細水長流地輸,過程中有太多地方可挽救,但我們選擇「不變應萬變」。投資者記着這一點︰第一筆輸的錢,通常是輸得最有價值和輸得最少。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28755.html
作為世界第四大光伏電池生產商,英利去年的光伏組件出貨量為1.06GW。王亦逾稱,今年一季度後,儘管作為光伏最大市場的歐洲市場發生巨大變化,但公司的保定四期600兆瓦擴產計劃和海南一期擴產項目100兆瓦擴產計劃仍在如期進行。
今年3月,去年最大的光伏需求增加國意大利突然放棄固有的光伏電價補貼機制,不再對電價補貼進行明確,引發市場對後市發展的恐慌。
王亦逾表示,全球光伏市場可能會在未來18個月內都進入一個較為緩慢發展的調整期。他預計2011年全球的光伏組件發貨量,悲觀一點估計可能只有17-18GW左右,樂觀一點可能在20GW上下,可能略低於去年全球大約21-22GW的發貨量。
儘管今年市場前景慘淡,王亦逾稱,預計英利今年全年的毛利率雖不能像去年產業高速發展時達到33%,仍能達到20-25%左右。在世界前幾大光伏組件供應商中,英利的毛利率一直較高。
王亦逾還表示,英利暫時不考慮併購其他廠商。目前,光伏市場前景不明朗正引發二三線光伏品牌的經營危機。有消息稱,中國部分地區的部分光伏廠商正面臨停產或倒閉的窘境。
|
||||||
行動通訊時代來臨,產業生態大改 變,電子股投資邏輯必須面臨全盤調整。鎖定台灣電子股中的關鍵零組件,及行動通訊、軟體與系統整合、創造價值三大邏輯,投資人將有最大的獲利空間。 撰 文‧林宏文 電子股股價面臨大修正,許多投資人損失慘重,面臨產業的大變局,投資人到底該不該繼續留住電子股?又該如何汰弱留強,布局最有上 漲潛力的股票呢? 根據國際研調機構顧能(Gartner)的最新報告,今年智慧型手機加上平板電腦,銷售量將突破四億台,首次超越個人電腦 (PC)加上筆電(NB)。而未來行動通訊產品與電腦銷售差距會愈來愈擴大,到了二○一四年,行動通訊產品加總會達近十一億台,而電腦只有六億台,差距近 一倍。 因此,PC雖死,但行動通訊時代的崛起,不僅是產業生態的大改變,也代表著電子股的投資邏輯,必須面臨全盤調整。如果依據這個標準來 選股,電子股的投資輪廓,已經可以清楚浮現。 產業再怎麼變 都得用零組件首先,在台灣電子股的投資哲學中,關鍵零組件產業所創造的價值與利潤,一向都比組裝及製造為導向的產業要強很多。這種案例不勝枚舉,從大立 光、宸鴻、可成、新普等,過去都是持續成長,而且讓投資人獲利最多的代表企業。 這些提供關鍵零組件的業者,包括光學鏡頭、觸控、電池、軟 板、機殼等,由於掌握了3C電子產品的關鍵技術,因此不論從個人電腦到筆電、智慧型手機甚至平板電腦,都會使用到這些關鍵零組件。因此,即使產業出現大變 動,只要延伸本身的核心競爭力,加上夠強的調整能力,依然可以維持高度成長。 以光學鏡頭為例,大立光在一般功能性手機已占有一席之地,在智 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興起後,每樣產品依然要配備鏡頭,甚至有些產品還增加後置鏡頭,也就是一個產品搭配一到二個鏡頭,也讓光學鏡頭市場更加擴大。 在 這種市場仍然持續擴大的趨勢下,大立光由於產品技術最好,不僅沒有受到任何衝擊,反而與宏達電展開股王、股后拉鋸戰。其他,包括玉晶光、今國光等光學鏡頭 公司,也是這一波電子股修正後,還可以持續注意的股票。 此外,觸控功能已不僅是智慧型手機的基本配備,目前幾乎所有平板電腦也都採用觸控技 術,甚至逐漸延伸到一體成形(All In One)的產品。因此,在觸控市場仍然高度成長下,誰能夠掌握這個行業中最關鍵的生產良率問題,誰就是大贏家。 以目前觸控領域中的供應商來 看,宸鴻仍是最大贏家,剛公布的第二季業績,宸鴻單季獲利為三十七.一億元,季增五○%,每股稅後純益達十四.六五元。同屬觸控陣營的洋華及勝華,不管有 沒有吃到蘋果,兩家公司營收雖然增加,卻仍出現虧損,主要原因就是製程良率不高,因此即使產能擴大,卻依然面臨虧損命運。 至於電池的新普、 順達;機殼的可成;軟板產業的台虹、台郡,上半年都繳出不錯的獲利成績,是投資關鍵零組件業的首選。例如軟板廠中的台郡,靠著上半年累計稅後純益四.一七 億元、每股稅後純益二.七九元的獲利,股價也一枝獨秀,在這波電子股幾乎都已跌破年線的大修正潮中,台郡也是少數股價還能站在月線之上的公司。 在 機殼股部分,高盛證券亞太科技研究部主管金文衡,日前特別出具報告表示,市場對於蘋果iPad 3延後上市和戴爾展望不佳的消息反應過度,可成就是遭到這些「錯誤原因」影響,導致股價在八月下跌超過二五%,跌幅高過大盤的一五%。金文衡說,事實上, 可成下半年營收和獲利都將持續成長,因此高盛維持買進評等,目標價三百元。 除了關鍵零組件外,「後PC時代」中,除各項電子產品都將具備行 動通訊的功能外,同時,軟體與系統整合的各種應用也成為顯學;另外,不論是製造及品牌業者,都要思考如何創造企業更高的價值。這三大條件,也將是未來選擇 電子股最重要的因素。 三大關鍵 找出潛力股 從產品的變化趨勢來看,由於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興起,這些產品 本身都需要具備超強的無線通訊能力。因此,擁有無線技術整合能力的大廠,例如半導體的高通、博通,以及手機蘋果、黑莓機等,都是贏家之一。 至 於台灣的業者,擁有無線通訊能力的企業仍屬少數,其中宏達電與聯發科是佼佼者。宏達電在手機的設計、製造及營運都有獨到之處,這是宏達電可以跳脫過去代工 角色,一躍成為全球智慧型手機領導品牌的關鍵,也把過去以代工為主的華寶、華冠及富士康遠遠拋在後面。 聯發科早年以電腦周邊的光儲存晶片起 家,但董事長蔡明介早已預見﹁後PC時代﹂即將來臨,因此下決心跨到通訊領域,也因此成為國內第一家跨越手機晶片的半導體廠商。雖然在3G晶片面臨瓶頸, 但仍是目前國際舞台上無線IC的主要競技者之一。 通訊與電腦的技術能力向來不同,過去電腦產品的規格都已被英特爾及微軟確定了,製造廠只要 照著生產就行了。但手機的軟硬體都沒有固定格式,加上還要到各個國家做各種測試,困難度高很多,這也是日前華碩宣布撤出手機事業的原因。因為,即使華碩是 電腦領域的優等生,仍跨不過通訊產業的鴻溝。而華碩的問題,一樣發生在其他電子五哥身上。 此外,軟體開發及系統整合的能力,也是未來競爭的 關鍵要素。以軟體開發來說,目前許多行動通訊產品都需要特別的軟體功能與設計,因此軟體人才的需要量也特別高。若以這個要求來看,宏達電擁有國內最多手機 軟體的開發人才;至於聯發科、晨星也有半數工程師以軟體設計為主,這三家公司可以算是國內軟體開發領域的三傑。 至於在系統整合能力上,廣達 電腦從筆電產業起家,如今鎖定雲端運算為發展目標,並已替許多國際大廠直接生產雲端伺服器及整合終端的行動產品。這早已超越了過去製造筆電的核心能力,也 顯示廣達確實已逐步建立雲端運算該有的系統整合能力。 這次IT產業生態最大的變革,當然是來自蘋果所帶來的衝擊。蘋果就如同一個生態系裡的 新物種,像天敵一般打破原有的產業「食物鏈」站上頂端,重新塑造整個產業的價值鏈,並創造消費者一個全新的品牌享受。未來企業的決戰點,也將以誰能創造價 值為優先。 從這一點來看,華碩董事長施崇棠經營品牌的特色,確實比較能夠朝向創造新價值思考。從早期率先推出小筆電,到如今熱賣的﹁變形金 剛﹂,成為﹁非蘋板﹂陣營中獨樹一格的特色。加上明年初將推出的Padfone(手機可嵌入平板),在在顯示華碩開發新產品的用心。即使華碩無法跨越通訊 及手機產品,但若能在PC及平板電腦上好好經營,一樣可以很有特色。 同樣是電腦品牌,即使在蘭奇時代,宏碁創造了驚人的成長;但宏碁除了便 宜以外,就很難有其他的品牌價值,這也是宏碁要急起直追的地方。 兆元壞帳風暴已隱然成形 在投資人最關心的電子 五哥部分,從本益比角度來看,鴻海股價近來跌幅相對較大,主要是過去鴻海本益比最高,都在十二、十三倍左右;但包括廣達、仁寶、緯創及英業達等公司,本益 比長期在十倍甚至八倍以下。因此,同樣面臨製造價值降低、大陸工資上升、新台幣升值等挑戰,鴻海股價跌幅當然要超過其他公司。 不過,在這波 電子股修正中,已有多家外資認為像廣達、緯創的後市不必太悲觀。例如,緯創今年每股純益在四.七元至五元之間,目前本益比僅六、七倍,明年將成長至六.五 三元,相當具防禦優勢,是這波被錯殺的個股之一。而且緯創還有三大長線利多,包括超輕薄Ultrabook與微軟Windows 8的新訂單,以及明年新增電視組裝客戶,還具備雲端製造技術,長線並不缺乏成長題材。 至於在這次電子股大修正潮中,已明顯暴露出失去競爭力 的兩大產業DRAM及面板,前者完全沒有競爭力,早該被市場淘汰;後者在電視面板以後,也看不到新需求,而大陸業者還繼續跳進來燒錢,供應面看不出有好轉 的跡象,成為台股中最該避開的﹁慘業﹂。 此外,DRAM與面板兩大產業的落敗,將會波及國內借款最多的金融業,總計兩大產業借款超過一兆 元,未來將是金融業最大的負擔。過去金融業曾為國內房地產呆帳打銷兩兆元的壞帳,如今在茂德率先點燃這個風暴後,金融業將再一次受到衝擊,兆元壞帳的風暴 已隱然成形,值得投資人注意。 零組件當道 電子股首選10家公司 代 號 公司 第一季 每股稅後 純益(元) 第二季 每股稅後 純 益(元) 股價 (元) 3008 大立光 8.91 8.18 774.0 3673 宸 鴻 10.66 14.65 660.0 2474 可 成 2.86 3.43 218.0 6121 新 普 2.58 3.39 193.0 6269 台 郡 1.29 1.50 78.8 2498 宏達電 18.36 20.63 767.0 2454 聯發科 3.03 3.05 292.5 2382 廣 達 1.49 —— 56.2 2357 華 碩 5.51 4.78 244.0 3231 緯 創 1.02 1.25 31.55 註:股價為8/26收盤價。 |
|
||||||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吉仁 (以下簡稱李):國內許多企業面臨轉型與成長的問題,其中最核心挑戰在於:如何改變既有的事業組合,又如何掌握轉型的節奏;前者考驗轉型方向的變與不變, 後者則攸關轉型速度的快與慢。飛利浦在過去十五年裡,在兩任執行長掌舵下,進行大規模的企業瘦身、非核心部門的裁撤、甚至改變企業與品牌的定位。是否能就 飛利浦的轉型經驗,跟我們分享如何驅動企業轉型、如何剝離舊事業,建構新能力。 首先,企業轉型有因成長衰退、也有因機會驅動。請問飛利浦在一九九○年中期轉型的動機何在? 當企業面臨改革,如何判斷各事業體去留? 台灣飛利浦總經理柏健生(以下簡稱柏):兩個部分都有。真正轉變是,前兩任的執行長彭世創(Cor Boonstra)開始,一九九六年,飛利浦的營運狀況非常不好,彭世創從外部進來,當時決定退出(divest)的事業,大大小小有九十七個,譬如說寶 麗金唱片是其中一個,這個時期,飛利浦承認組織改造是為存活,要讓財務健全。 但二○○○年,變革的方向有點不太一樣。當時,開始進入網際網路泡沫。上游半導體產業循環非常明顯,幾個大的循環,一個景氣好起來,整個產業(出貨金額) 大概成長四○%,然後一下來又變成負一○%。過去它邊際利潤好,但利潤下降時,飛利浦便決定,(策略要轉為)維持「財務可預測性」,要遠離產業循環太明顯 的產業,就是半導體跟電子零組件。 如果考量股東結構跟想法:不同事業體的股東需求一樣嗎?把錢放在醫療事業的股東,想要的是可預測的穩健事業,願把錢放在今年可能大賺但明年可能沒有的半導 體上? 第二個考量點則是來自於內部DNA。退出半導體跟零組件不是代表這產業不行,而是內部DNA不合。例如健康醫療、照明與生活風格面對的都是終端消費者,需 要靠品牌,但半導體與電子零組件不是,它是企業對企業的市場。二○○○年之後的變革比較多是在這裡。 李:換句話說,飛利浦發展到這時,原本垂直整合的布局,內部管理成本在增加,垂直整合的效能,過去是有利的,但現在沒辦法管理;因為如果是垂直整合,一定 會同時碰到B2B(企業對企業)跟B2C(企業對消費者),而你們最後選擇面對終端消費者? 柏:我們還是有很多事業最終客戶是企業。應說當時飛利浦發展垂直整合時,很多產品關鍵零組件很重要,如電視,它在產業往電漿、或液晶電視發展尚不明確時, 飛利浦投資了電漿,那時我們必須要掌握這個技術,但此時,我們在消費產品上重視的是「解決方案」。以照明為例,整合控制系統比關鍵零組件就來得重要。 欲往新事業移動,組織結構如何因應改變? 李:這樣看來,飛利浦的轉型其實多且廣。首先,是由過去的垂直整合架構,走向解決方案的提供,同時重視的創新方向也不一樣了。面對這樣的轉變,企業內部如 何形成共識的呢?是由領導人把它綱舉目張的講清楚,還是經過一番部門角力後的結果?如何能夠以較低的阻力往新方向移動呢? 柏:飛利浦的組織,這十幾年下來,來回變了非常多次。最初是一百多個國家自己做自己的決定,接下來,看到產品跟國家中間有矩陣型組織,代表國家決策的權力 須與事業群(business group)共享,國家的決策權慢慢被收回去。 李:你是說,當CEO有意往那方向驅動時,他的方法就是,把組織權力慢慢朝他要去的方向傾斜,讓負責產品的領導力增加,國家權力減少? 柏:現在又變了,我們把全世界市場分成十七個,叫事業群(business combination)或國家群聚(country cluster),以消費者需求相似度、文化等區分全球市場,決策權也放在這裡。 再回來剛剛提到的變革過程, 因一九九六年到二○一○年,我們要解決財務問題,要的是效率,所以它從一百多個決策單位整合,但當過度集中後,就會忽略市場需求,可是你的策略是要提供客 戶整合解決方案的,這時就變成國家群聚。 李:我們也看到飛利浦在變革過程中,在北美裁掉很多人,消費性電子部門規模變小,加上內部整併,變到消費生活形態,事業組合的轉換,這部分恐怕是最棘手 的。 因轉型影響營運,如何處理投資方的壓力? 柏:當時也做了消費性電子跟小家電部門合併。這當然會涉及職位改變,簡單講,原來有兩個執行長,但未來只能有一個;還有另一個困難,可以想見,當你要把 (占營業額)三分之一的事業切割掉(編按:飛利浦切割掉電子零組件和半導體事業占總體營收比),從「營收至上(top line driven)」的事業邏輯,變以利潤為導向。 李:要轉型,你一定要先蹲再後跳,蹲下來這件事情是困難的,就是你敢不敢去承擔銷售額下降的後果。那時如何處理投資方來的壓力呢? 柏:其實飛利浦在轉型時,由於事業組合變健康了,所以它的EPS是往上的。 李:(笑)但剛轉換那幾年, EPS也不會拉得太快,銷售額卻掉得比較快。 柏:其實從現金流角度來看,因你發股利要錢嘛。賣出的事業大概(帶入)兩百億歐元左右,當然還有現金流出,(買新事業)大概花了一百二十歐元左右(編 按:○六年後,飛利浦展開四十餘個戰略性購併)。當你有子彈,短期在蹲的時候,還是有錢可以發股利。 李:就是賣出一定要多於買進,用多出來的去支持業務下降而出現的獲利減少,所以你就蹲得下來,大家知道你在做改變,先把股東安撫下來。奇異公司在二○○一 年開始的轉型,也是一樣的邏輯。 管理精華 轉型成長是國內企業眼前共同的經營挑戰;飛利浦歷經十五年的轉型經驗,可以提供我們不少省思空間。首先,轉型的策略方向要明確,方能逐步汰舊立新,不能取 捨,無法轉型;其次,事業組合的轉換,必須面對營收與獲利結構的變動,經營者要有「先蹲後跳」的準備,蹲的時候要得到攸關利益者的支持,財務資源的動態平 衡至為重要;最後,有意義的轉型在於發展出新的能耐,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跳躍起來。 【延伸閱讀】飛利浦成功變身的組織改革學 說明:荷蘭皇家飛利浦電子公司,歷史已有120年,它是歐洲排行第一的電子巨人,以真空管與DVD等發明聞名於世。然而,1990年代,CNN與《財 星》(Fortune)等西方財經媒體批評它的多角化缺乏策略與財務紀律,1996年出現嚴重虧損,終於展開激烈的組織改革。 變革歷經15年這場變革從1996年前任CEO彭世創上台開始,到前任CEO柯慈雷(Gerard Kleisterlee)共花費15年時間,將飛利浦從高度垂直整合的消費電子廠商,改造為以品牌概念為核心,用水平方式延伸跨足醫療保健、照明與優質生 活三大事業體的企業。 品牌價值增加1倍轉型成效如何?飛利浦集團的營收排名,在2005年《富比世》雜誌排名是全球第145,但2010年後已落在231名。然而,雖然營收減 少,品牌價值卻上升。2010年,依據Interbrand的評估,飛利浦的全球品牌價值為全球第42名,約87億美元, 與2004年相較,品牌價值成長增加1倍。 |
5月樓市虛火上升,地方政府微調政策不斷,是否預示著,在宏觀經濟不景的背景下,樓市調控的鬆緊循環又將重演?
2012年5月過後,北京各區縣主管財稅的領導紛紛召集各大開發商開會。據北京一位地產界人士透露,各級政府開會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幫「缺錢」的政府一把,預先繳納一筆稅款。
慘淡財務狀況之下,類似的會在中國各個省市都在召開著。青島當地一位開發商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5月下旬,青島市主要領導將約20家開發商叫到市委辦公室開會,主題是討論,可以通過什麼雷霆手段,改變樓市過去一年成交低迷的狀況。
地方政府們對於樓市的殷切期望,似乎在5月收到了回報。全國各大城市的樓市成交全線飄紅。搜房網數據監控中心監測的全國58個大中城市數據顯示,六 成以上城市5月的住宅開盤量有明顯增長,其中有13個城市開盤量環比翻倍增長。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城市5月住宅開盤量較4月均有一定程度上漲,其 中北京住宅環比4月上漲83%。
似乎2009年春末令人驚悚的一幕重演。開發商的降價行動和地方政府的救市行為導演了又一輪樓市的V型反轉——尤其是中國決策層近來關於房地產調控表述的變化,被樂觀派視為樓市曙光的真正來臨。
2012年5月19日下午,溫家寶總理在武漢提到要宏觀經濟保增長的同時,說「要穩定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嚴格實施差別化住房信貸、稅收政策和限購政策,採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給,繼續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2012年5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在部署下一階段經濟工作時亦提出,「穩定和嚴格實施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而在4月13日國務院一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議上,相關表述為「鞏固房地產市場調控成果。堅持房地產調控政策不動搖,決不讓調控出現反覆」。
這些表述的微妙變化,被外界解讀為樓市調控政策或出現鬆動,並引得地方政府與購房者一時間再度躁動不安。5月31日有報導稱,石家莊市近期擬出台5項樓市微調措施,其中「人均住房面積低於全省人均住房面積的市民將允許購買第三套住房」,被指觸及限購令紅線。
不僅僅是石家莊,為保持樓市回暖的可持續性,包括北京、上海、揚州、蕪湖、廣州、武漢在內的數十個城市都適當微調了當地的樓市政策,通過土地出讓、房源解禁、稅費優惠以及購房補貼等方式刺激樓市成交。
不過,眼見各地「微調」蠢蠢欲動,住建部在6月5日重申,堅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不動搖,對於地方出台放鬆抑制不合理購房政策的,將及時予以制止或糾正。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住宅與房地產產業處處長趙路興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亦指出,中央調控政策大方向沒有任何改變的可能,但也不會有新的緊縮政策 了,而凡是刺激剛需或者首套房的政策,只要沒有違背本輪樓市調控的核心,應該都會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微調空間——尤其在宏觀經濟持續下行的背景下。
樓市紅五月的背後
近日,北京許久未見的日光盤紛紛湧現,魯能7號院、華潤公元九里、龍湖時代天街等項目在開盤當天都被一搶而空,購房者中不乏投資客的身影。
在北京順義的魯能7號院,看上去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中國正置身於前所未有的房地產調控中。順義是北京市郊一個蓬勃發展的新區,在2012年5月20日的一次開盤中,兩千多名購房者擠滿了售樓處,爭搶500套房源。
最終,該項目在開盤6個小時即售罄,開發商魯能地產收金6個億。這場瘋狂搶購的失利者們在售樓處久久不肯離去,惆悵溢於言表——因為他們聽說開發商的下次開盤要漲價了。
魯能7號院並不是僅有的一個出現轉機的開發項目。5月份,中國各地的房地產市場均現起色。北京海淀一個每套房子總價都達數千萬的豪宅社區西山壹號 院,過去幾個月裡售樓處看房客絡繹不絕,最近幾個週末售樓處更是人多為患,開發商不得不臨時搬來簡便椅子來接待。該樓盤單價也在呈上漲趨勢,「真的賣得不 錯,週末開盤我們應該能銷8個億。」該樓盤的開發商融創中國北京副總經理樓豔青對南方週末記者透露。
想買個二手房也不容易。從5月下旬開始,北京朝陽二手房交易大廳便人滿為患,每天辦理過戶手續量四五百個,將整個大廳擠得滿滿噹噹,比之前激增五 成。根據北京市房地產交易管理網的數據,5月份北京市二手房成交量為12672套,同比漲幅為56.2%,成交量創2011年2月份調控以來的新高。
似乎一夜之間,買家重回樓市。根據中房信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5月,北京、南京、廣州、寧波等多地的商品住宅的成交量都已經超過了去年同期。在微調的30個城市中至少有20個城市的成交量已經超過了今年3月和4月份。
巨大而突然的成交量背後,是哪些消費者在支撐?在魯能7號院,手拿著一個路易威登手袋的一名中年女士對南方週末記者稱,看了一圈還是投資房地產更穩當些,她將籌碼押注於一些更為根本的動向,即中國政府或將逐漸放鬆宏觀調控。
在北京市房地產協會秘書長陳志看來,成交數據的上升,與眾多大型房企降價有關。據其對北京在售項目價格跟蹤監測顯示,2012年年以來北京共有110多個樓盤採取降價策略,佔全部在售商品住房項目的30%以上。
但另一方面,樓市「紅五月」的形成,亦得益於地方政府財政窮途下,一系列穩定房地產調控、通過落實利率優惠、降首付比例、減免稅費的政策微調。
國泰君安一份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土地市場的持續低迷、商品房市場的低迷帶來相關稅費的降低,使得2012年中國地方政府收入下降18%。對於本身財 政、債務壓力纏身的地方政府而言,這筆資金缺口龐大得難以填補——按照歷史上地方財政收入、支出等增速測算,國泰君安預計2012年地方政府財政缺口高達 4.8萬億元。
該報告指出,借助「紅五月」之勢,在地方政府已經基本換屆完畢、財政壓力持續增大的時期,他們具有強烈的驅動力對樓市政策進行修正。
政策微調將成常態?
正是這樣的一些局面考驗著中國政府的神經。隨著中國經濟最近兩個月呈現出持續下行的趨勢,中國總理溫家寶在5月底稱政府將「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此言被外界視為又一次「大環境鬆動」的佐證。
一位接近住建部的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早在4月中旬,住建部就開始了一系列政策儲備和研究工作,核心內容是針對居民首套住房的優惠政策。在部署2012年房地產調控主要工作時,部長姜偉新也要求,在遏制不合理購房需求的同時,要支持居民購房的合理需求。
隨即而來的5月,「政策微調」是樓市最引人關注的字眼。多地集中進入政策微調期。從調高公積金貸款、減免稅收等常規性小動作,到直接變相取消或改變限購政策,包括揚州、蕪湖、廣州、武漢等在內的四十多個城市政府都採取了不同的動作,來試探中央房地產調控的政策底線。
這一次,不僅中央政府沒有迅速將所有試探政策打回去,甚至還有住建部官員為這些試探站台,表示他們的措施不是在刺激樓市。至今只先後有幾個城市的「微調」被叫停,這引起了更多城市的效仿和更大尺度的試探。
但顯然,中央政府並不想在房地產調控大方向上鬆口。溫家寶總理利用每一個機會重申,他仍希望房價回落至更容易承受的水平。最終,上述幾個急於從土地銷售獲得財政收入的城市,觸及中央政策紅線後,都被制止。
「觀察任何房地產政策的變化,都要放在宏觀經濟的形勢之下。5月份的經濟數據又要出來了,如果繼續維持下行趨勢,政策微調態勢仍會延續。」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住宅與房地產產業處處長趙路興對南方週末記者聲稱。
對未來房地產市場,萬科總裁郁亮近日表示不能樂觀。他稱5月份最後兩個禮拜樓市成交量比較活躍,這是降價求量換來的。「從萬科的統計來看,北京、上 海、深圳、廣州在內,全國現在庫存的商品房還有1.14億平方米,按照5月份的銷售,大概夠這些城市賣上11個月左右的時間。所以這樣來看的話,是不能樂 觀的。」
在未來半年,中國政府仍將面臨棘手的兩難局面,如果國內經濟增長出現持續滑坡,中國政府將會面臨巨大壓力。渣打銀行經濟學家在一份簡報中明確寫到, 目前並不預期會有降息或中央政府明確放鬆房地產政策,但如果經濟沒有起色,此類措施將在第三季度、十八大後出台——政治因素仍將決定房地產調控的主導方 向,而非市場。
與此同時,由於過去一年土地大幅流拍,中國樓市在度過2012年行業歷史庫存高峰後,在2013年中期庫存和新增供應將會大幅下降,「如果政策屆時才修正,很容易導致房價報復性反彈。」國泰君安那份報告中這麼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