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空分眾不算什麼
http://www.eeo.com.cn/2011/1123/216341.shtml
經濟觀察網 陳寧遠/文 江南春的分眾傳媒最近在美國資本市場上有點小麻煩,被善於做空中國概念股的渾水公司咬 上了。咬住的當天(22日)市值損失40%,高達17.2億美元之巨。但渾水公司的賣空似乎不是那麼理直氣壯,次日分眾傳媒的創始人江南春僅僅以微博的方 式(而不是以比較正規的信息披露)發佈反駁消息之後,公司股價就反彈了近20%。雖然尚未全部收回失地,但據稱分眾傳媒四季度業績優異,屆時做空者會不會 慘敗,分眾傳媒會不會表現出優秀公司的估計,可以下回分解。此時的預言都未必見得靠譜——無論是賣空的渾水,還是對賣空進行正當防衛的江南春(他似已宣佈 動手回購1100萬美元的公司股票)。
其實不光是分眾傳媒,自今年二季度,華爾街開始做空中國概念股以來,做空中國的動作就沒有消停過。不僅做空這些著名公司的股票,還做空即使連中國大 陸也少人瞭解的公司,甚至連中國目前負債結構較為合理的公共債務也在他們做空的範圍之內。這種以渾水公司為代表的華爾街機構成系列地做空中國概念,引起了 中國投資界的震動。有人認為這是陰謀,是華爾街在攻擊中國;也有人認為這是中國公司自己不爭氣,沒有按照美國的法律體系進行管理。
這些說法在各自的立場上都看似有道理,但事實上無論以什麼理由和方式做空中國概念股,都不過是一種投資技巧,不僅談不上道德不道德,也談不上判斷是 否準確,更不是討論如何遵守美國法律的問題——道理簡單,假如分眾傳媒沒有遵守相關法律,那就不是市場做空的問題了,而有可能是一錢不值;渾水公司發出賣 空報告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只要市場允許做空,就會有人以各種方式做空;這本來就不是道德的問題,而是一個判斷市場趨勢的問題。當一個投資分析機構預測 市場趨勢時,正確與否常常不是它能掌握的,但語不驚人死不休卻是它可以做到的。所以只要分析報告不是違規發佈,沒有利益關聯的問題,它什麼話都可以說。
從這個角度說,渾水做空分眾傳媒其實是它根據調查預言分眾傳媒有問題,未來股價要下跌。它說分眾傳媒在某些關鍵信息公開時存在造假嫌疑,但這只是嫌 疑,或者說只是它根據公開數據和實地調查發現的嫌疑,而並無相關的美國監管部門下判決說分眾傳媒存在這樣的問題。假如分眾傳媒沒有造假,渾水賣空的理由就 不存在,但只要渾水沒有利益關聯的問題,即使它判斷錯了,它給出強烈賣出的評級也符合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總之,事情沒有那麼嚴重,儘管短期造成了分眾傳 媒股價的大幅度波動。但只要分眾傳媒像它公佈的數據那樣真實,股價就會回歸。
今年二季度,當中國概念股集體被獵殺時,不僅出現過這樣的點殺,還出現過錯殺。比如在一週之內,中國第一家上市的視頻網站優酷曾經暴跌23.6%; 中國最大的線上圖書銷售網站噹噹網下跌超過24%;而號稱中國網絡新聞之首席門戶網站,在中國首次將微博炒熱的新浪,股價更是大幅下挫近30%。但這三家 公司迄今為止都沒有造假的記錄,也沒有不符合美國任何法律程序上的漏洞,他們公司質地優良且擁有廣大的中國市場,最終還是取得了資本市場的認可,股價重新 回到應有的位置上。
資本市場本來就是一場買空賣空的遊戲。若無真真假假的日常較量及其各種情緒的喧囂,中國概念一詞在美國彼岸的交易所裡,也不會那麼熱鬧,更不會有未來的方興未艾。對比這個角度,分眾傳媒被賣空真不算什麼。
樓市分析(124):荃灣地算不算賤售?
來源: http://notcomment.com/wp/?p=27168

荃灣市中心最後一幅大型地皮,楊屋道商業及住宅綜合地皮,由稀客億京地產以39億奪得,樓面呎價3,693元,據稱比市場估值下限還低13%。鄰近的屋苑如爵悅庭實用呎價過萬元,名逸居也接近一萬元,相比之下樓面呎價就表現水了。
可是人們卻忽略了地皮不是純住宅,有一部份面積是屬於商業用途,可以作為酒店或寫字樓,雖然商業樓面也有一定的價值,但區域性的影響就十分之大。比如酒店,放在市區和放在新界分別就有很大,而近年很多工廈都改裝為酒店,單是青山道荃灣段,就有一間。而最近公佈的統計數字,訪港旅客增長率已跌至單位數字,業界計數之時,當然是以穩當的估計來計數。
至於商廈,位置的就影嚮更大了,而荃灣區缺乏成片的商業地帶,況且不像觀塘九龍灣那樣有政府政策扶助,發展商的估值亦不會高。以億京多年來發展商廈的經驗,相信他們已是眾多發展商當中,心水最清者之一。
而純粹以地皮的位置計算,與港鐵站有一段步程,無論是荃灣站、荃灣西站或大窩口站都有一段步,住宅還可以折價出售,但對於依賴租客的商業物業來說,就不能不加以考慮。
隨著海盛路和柴灣角街一帶陸續重建,假以時日都可能形成一個商業物業版塊,問題是楊屋道地皮,是孤懸於外,並沒有多大的協同效應。
平情而論,即使單以3,693元計算,加上3,000元的建築成本,賣一萬元利潤仍然在合理範圍之內,而所謂賤賣的論調,是一些超越時空之論調。建築費難以回到以前,樓價雖升也只是寸進,發展商就只能出這口價了!
作者網誌:http://blog.tokuhon.org
網上購買脫苦海著作書籍
681 total views, 24 views today
以上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不應視為任何投資之建議或邀請,投資涉及風險,應先考慮個人因素,如有疑問請諮詢專業意見。
Like this:
Like Loading...
想知多D?不如睇埋
凱文·凱利分享:現在已經發生的事情根本就什麽都不算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10/146555.html
“破壞性創新”是克里斯坦森教授那本著名的《創新者的窘境》書中提到的概念。他告訴我們,創新在一個既已成功的主體中是多麽難以發生。1800年代,當時世界上最盈利的企業是那些經營帆船的公司,它們已經成為全球性企業。隨後蒸汽船被發明了,沒有帆,靠蒸汽輪機發動。蒸汽船出現伊始,是一種體驗很糟的交通工具——跟大帆船相比又小又短,制造價格非常昂貴,可靠性也很差。當時的大船運公司都沒有把它放在眼里。然而,盡管種種的不靠譜,但蒸汽船有一個優勢,就是可以逆流前進,這改變了人類幾千年只能“順流而下”的歷史。隨著技術的發展,蒸汽船就變得越來越便宜,可靠性也越來越高,體積也變得越來越大。最後,蒸汽船的技術成熟了,不但消滅了大帆船,也消滅了那些依賴大帆船做航運的海運公司。
破壞性創新技術最初都是個笑話
總結起來:破壞性創新的技術都有一個模式:剛開始出現的時候都是不起眼的東西,被人忽略。可以看到這三條線:上面一條線是在市場上表現非常好的業界領袖,有一個很平穩的發展曲線;下面一條曲線就是消費者的最低滿意度,最下面那個點,是當時出現的破壞性創新企業。最初的時候,破壞性創新的技術遠比客戶的要求差,是一個笑話。然而,當它以更快的速度發展,突然有一天碰到了消費者的需求點,就會產生很快的發展勢頭,成為市場上的統治者。
對於具有破壞性技術的創業企業來說,他們曾經非常掙紮,工作質量非常低,風險極高,利潤極低,市場極小,商業模式也沒有被重視過,理性的商人都不會去做這種生意。為什麽只有創業企業和小企業會去做這些創新呢?因為他們別無選擇。一個非常非常恐怖的事實是,大多數創業企業最後都是完蛋的!
另外,不管你們是做哪個行業的,真正對你們構成最大威脅的對手一定不是現在行業內的對手,而且那些行業之外你看不到競爭對手。接下來,我想給大家說一說那些我認為有可能產生顛覆的領域。
從銅時代到氧氣時代
我想說的第一事實就是:這個世界上增長最快的不是物質,而是信息。它比我們所有的生物產能,人類的生產力都要快。世界上的信息量大到什麽程度?需要用16乘以276次方去描述。人類每秒鐘創造的網線長度已經超過了聲速。這些就叫信息爆炸,信息膨脹的速度和原子彈爆炸的速度是一樣的。而這是一個持久的爆炸,遠遠不是一瞬間。
到2050年,數據量將達到非常恐怖的100萬Zetabit。一個Zetabit是1萬億G。接下來這個時代就叫Zeta時代,而在Zeta時代之後,更大量級的信息用什麽來描述?英語已經詞窮了。我與很多語言學家聊過這個問題,他們都沒有答案。面對如此大的信息量,我們甚至沒有一個好的數學算法去實時處理數據。怎樣利用這些數據,把數據變為有價值的東西?這里面就有很多商機。
不同的商業時代使用不同介質傳遞信息。早期是銅,因為人們用電纜傳輸;然後進入矽的時代,矽制造成芯片。我認為下一個時代是氧氣的時代。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通過無線網絡來傳輸的信息總量就會超過通過有線網絡來傳輸的信息總量。
個人數據才是大未來
未來數據還有一個趨勢:如今很多數據都在洲際間通過海底光纜來傳輸,是地理位置之間的傳輸。但今後很多數據會留在本地進行處理,甚至以每個家庭為單位處理的信息總量可能會比留在本地的數據總量還要大。再擴大一個層面來說,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產生很多數據。在廣播時代,觀眾人數是一個很大的量級,由廣播臺去觸及;到了互聯網時代,出現博客和社會化媒體,你成為了一個廣播臺,可以擁有很多受眾,但你傳遞的信息量比較少,遠遠不如廣播臺;後來出現了微信朋友圈,傳遞給相對少的受眾,但信息的總量非常大。我認為未來就是每一個人傳遞自己信息的時代。
亞馬遜那樣的大網站有一個節點去控制很多觀眾,我們稱之為“雲”;低一層次的就是一些本地的發送站,我們稱之為“霧”;而最底層的稱為網格,就是我們每一個人作為接收端。我預言,接下來數據會更多地在每個人的智能設備之間傳輸,不會回到發射塔、交換機或者“雲”里面。我們自己就形成了一個小的局域網。到2020年,超過2/3的信息傳送距離不會超過1公里。那麽像WiFi、藍牙技術等目前雖然不是電信級別的技術,不是很嚴肅,利潤很低,市場很小,問題很多,但是不是有可能顛覆未來呢?
介入網絡的能力重於所有權
另一個顛覆性的技術就是雲技術。在一個500人的團體里,信息量是500平方等級的;另一個500人團體的信息量也是500平方等級的。如果這兩個團體聯網,則能產生1000的平方量級的數據量,遠遠大於兩個500的平方。傳統擴大網絡很簡單,就是把這些小的網絡連起來,變成一個更大的網絡。擴大網絡規模帶來的增長是幾何倍數的。所以,有一個很大的雲,要比你把它分散成很多小的網絡的價值更多。從這個互聯網角度看,人數越多,你提供每個客戶的成本就向零無限靠近,你基本上可以提供一個免費的服務。隨著雲技術的不斷發展,介入網絡的能力要比實際擁有的所有權要更重要。由於物權是資本主義的基礎,現在我們在顛覆所有權,對資本主義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所有生意都是數據生意
不管你現在做什麽行業,你做的生意都是數據生意。你關於客戶的這些數據,其實跟你的客戶對於你來說是同樣重要的。數據可以通過網絡流轉,從一個格式變成另一個格式。數據不應該以它的存儲而定義,應該由它的流轉來定義。
過去的數據時代,我們使用文件、文件夾、桌面這些東西。進入網絡時代之後,數據就出現在網頁上、鏈接里。今天我們用雲,用標簽、流來比喻數據。對現在來說,文件夾、網頁什麽的就不是最重要的數據。所有的東西都在我們的數據流里,有信息、有新聞。過去的關鍵詞是我,現在的關健詞是我們;過去的關鍵詞是項目,現在的關健詞是數據。我們處於整個互聯網新時代的第一天,此時此刻最重要的。接下來我們就需要了解如何量化自己,我也一直在參與這樣的項目,把我們自身的一些信息去數據化。
我們使用很多設備去進行自我量化。我認識的一些人,會在身上裝40多個傳感器,不停地檢測自己的數據。我曾經跟一個人打賭說,任何一個只要是人類用工具可以測量的數據,都一定在被測量。我們為什麽要跟蹤這些數據?有健康的原因,社交的原因,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因。還有很多非常前沿的數據測量工具,比如說有一種工具可以去分析我們呼吸氣體里面的化合物,通過分析呼吸來判斷你的血液情況。蘋果推出的手表也是不停采集你的數據,通過APP進行處理。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哪天的工作效率最高,在那天我們吃了什麽,做了哪些事情來提高效率。我們就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生產效率。
現在只是分享時代的早期
現在討論很熱的一個話題就是無處不在的攝像頭監控。然而互聯網總是希望去監控和采集數據,我們是很難去停止這個趨勢的。我們每一臺手機上都有一個攝像機,這意味著全球一共有60億臺攝像機。社會化媒體的興盛,讓我們總是不停在報告我們的位置。
我和斯皮爾伯格一起做了部電影叫《少數派報告》,男主角想從一直被跟蹤的環境里逃出去,但他發現,他每到一個地方,屏幕上的廣告都變成針對他的廣告。我們現在談論艷照門、國家安全局的棱鏡,我們都知道自己的數據一直被采集不安全。這些數據我們是無法停止被采集的,我們應該想的是,如何怎麽樣把采集數據的模式從由某一個機構來掌控,變成你我之間去互相觀察。比如,美國的警察帶了一個傳感器攝像頭對市民進行實時監控,那麽反過來,市民也可以帶這個東西去監控警察對我們做了什麽。
個性化與透明度是正相關的。如果你完全把自己藏起來,不對別人分享任何數據,你的個性化也為零。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有個性的人,就必須向外面展現你自己的數據,把你的信息傳達出去。
我們現在還處於傳統和前沿交替的年代,很多人說:我不會去跟別人分享我的醫療數據,財務數據,不會去跟別人分享我的性生活。但這些只是你現在的觀點。我認為,今後人們會去分享這些數據,我們現在還處於分享時代的早期。
增強現實、新交互界面與視覺跟蹤
大家都知道谷歌眼鏡,而現在的可穿戴智能隱性眼鏡可以直接貼在你的角膜上。可穿戴設備不止是眼鏡,它可能變成衣服。我們用它來接收數據,同時也在傳遞數據,通過各種摩擦跟它互動。我們還給盲人做了一個可穿戴式的背心,上面有攝像頭,可以看到前方,通過振動去告訴這個盲人怎麽走。
這些就是增強現實,我在大學里學的就是這個專業。增強現實把虛擬的物體跟你看到的真實世界通過某種方式結合在一起,這是很酷的。
新的交互界面,我在《少數派報告》中演示過。湯姆克魯斯在操作一臺電腦的時候,並不是像我們這樣敲鍵盤,而是渾身都用起來去跟一臺機器互動。我們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應該可以操作一臺電腦。如果我要再做一個科幻電影,我絕對不會讓電影主角用鍵盤來操作電腦的,我會讓他做一些手勢,看上去就是在工作。
此外還有視覺跟蹤。它會跟蹤你的眼睛看的地方,知道你在看什麽。通過視覺跟蹤,我們還可以捕捉他的情緒,利用這些技術去跟蹤他的眼球,去看他在看哪些內容的時候情緒變化如何,據此去更改我們的內容。結果就是,我們在看屏幕的時候,實際上它也在看我們。我們就可以去根據這樣反饋來修改我們的作品。
語音技術也遠不止是蘋果的SIRI技術,比如說翻譯。有一種實時的翻譯工具,畫面拍的是西班牙語,顯示出來就變成了英語。這個是一個我們最後的一個人際交互的一個設想,就是除了前面說的這些,他是一個頭盔,你帶在頭上它會去捕捉你的想法,你可以通過你的想法去操縱電腦。
註意力在哪兒,錢就在哪兒
註意力經濟是一個顛覆性的領域,註意力在哪兒,錢就在哪兒。很多人每天都在看郵件,花很多時間在郵件上,它占用我們的時間。於是有人說,你讀郵件是應該能拿到錢的,因為你在花時間。如果讀郵件都要給錢的話,那讀廣告是不是更要給錢呢?現在的廣告投放模式是花錢投給廣告公司,為什麽不去直接把錢花在你的用戶上,讓他看廣告就能拿到錢呢?這樣我們就可以看這人的關註度在哪兒,然後用錢去買他的註意力,讓他看我們的廣告。這個人會影響其他的人,有影響力人的就應該給更多錢。
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是,我們應該有權利去讓自己成為媒體,在自己上面放廣告去賺錢。比如一些博客的下面會放一個廣告,看上去挺酷的,不像是一個廣告,而博主能拿到錢。另外人們應該有能力去通過自己去制作廣告賺錢。有消費者直接參與的廣告制作、直接進行廣告宣傳,然後通過自己的社會化媒體變成社會化的一個廣告。這徹底顛覆了廣告行業。
遠距離圖像與視頻技術
遠距離圖像也是一個顛覆性的領域,比如電話會議、遠程醫療。Oculus是Facebook剛剛收購的一家虛擬現實公司,我試過他們的產品,感覺特別好,是一種全浸入式的體驗,非常真實。Facebook花了10億美元去收購這家公司。
除此之外還有各種屏幕,包括可折疊的屏幕。未來的屏,不僅僅是硬硬的一塊,我們甚至可以把屏變得跟書一樣,可以翻,可以折,里面的內容可變。還有一些沒有屏的展示,比如說全息圖。全息技術現在不完美,但以後可能也會對我們產生顛覆。我們現在已經不是讀書的人,而是讀屏的人。屏里面有各種各樣的邏輯。
3D打印給我們帶來的一個巨大顛覆就是,你以前認為硬件的那些東西,在未來都會變成軟件了。3D打印出來的東西其實就是一個圖紙,是能夠更改的能夠傳輸、修改的,是數據形成的。那麽這就是一個跟我們現在談到的這個各種各樣的互聯網設備一樣,它里面是也芯片的,美國人有一種期望,利用3D打印技術重新讓制造業回歸美國,但也有一種說法,中國現在是3D打印的領袖。
人工智能是可購買的智慧
蘋果的SIRI就是人工智能,你可以跟它對話。但我們看到的大多數人工智能沒那麽酷,都在後臺運行。它可以處理X光片、處理法律證據、飛行問題等等。現在圖形處理芯片的進步提升了機器學習能力,有一些機器可以看懂你的照片,告訴你這些照片是關於什麽的,還可以跟你進行人際交互對話,目前還處在實驗室階段。
人工智能是你可以花錢購買的一種服務。通過人工智能去創業的公司,需要將人工智能運用到某一個特定領域去增加智慧。比如無人駕駛汽車,其實就是把人工智能的智慧放到車里。它的出現將影響交通狀態、影響快遞這樣的行業和司機行業的人。而真正的革命是:這些汽車今後將變成你的新辦公室,今後你用汽車接收的數據將比你坐在寫字樓里接收的數據更多。
電子貨幣是一種交流
錢很重要,但錢現在是一種交流。所有跟溝通性質相同的領域,比如說分享、合作、跟蹤、廣播、闡述或者是識別,都帶有交流的性質。有一種加密的貨幣叫比特幣,意味著這種溝通交流也是加密的。比特幣是一種加密的貨幣,但並不是隱形的貨幣。電子貨幣產生的交易都跟溝通一樣,是可以跟蹤的,其實是一種交流。所以比特幣真正帶來的顛覆是一種交流的感覺,而這種交流產生了錢一樣的價值。
股權眾籌的革命
美國現在有450個眾籌平臺,產生了一些非常成功的項目,它現在變成一個很大的生意,很多錢湧到這個領域。很多人用這個眾籌網站並不是為了融資,而是用這個東西去做市場調查,去看看自己的商業計劃書會不會受歡迎。最近眾籌股權被承認了,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革命。
如果我們穿越到1980年代,告訴那時的人,30年以後你們會有維基百科,會有今天各種各樣很酷的技術,沒有人會相信。展望今後20年,也是今天的我們難以想象的。我唯一知道的是,20年以後最偉大的產品,現在還沒被發明出來,而你們作為創業者,就要去發明這些東西!雖然現在谷歌這樣的高科技公司如此強大而成功,但我只想說,你們現在開始一點也不晚,而現在已經發生的事情根本就什麽都不算。
你虧的那幾十萬真的不算啥 瞧瞧這位億萬富翁資產縮水竟達9成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10-03/951042.html
A股動蕩讓許多富豪財富大縮水,中國信威集團董事長王靖也受累、個人資產縮水近90%。他的另一個身份,是總投資額高達500億美元的尼加拉瓜運河項目幕後神秘推手,隨著其資產暴跌,也讓外界對該運河項目的疑慮進一步加深。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中國A股動蕩讓許多富豪財富大縮水,中國信威集團董事長王靖也受累、個人資產縮水近90%。他的另一個身份,是總投資額高達500億美元的尼加拉瓜運河項目幕後神秘推手,隨著其資產暴跌,也讓外界對該運河項目的疑慮進一步加深。
王靖這個名字,是在去年底隨著尼加拉瓜運河項目才一夕爆紅。尼加拉瓜運河項目堪稱世紀工程,去年底宣布由尼加拉瓜運河開發投資公司(HKND)承建並獲百年經營權,該公司負責人就是王靖;該運河項目也被外界視為是中國影響力深入美國後院,並以此對抗美國所主導的巴拿馬運河。
王靖個人財富也縮水近90% 成全球最慘億萬富翁
因項目受國際矚目,外界開始對王靖的身家背景充滿好奇。這位富翁是現年42歲的電信企業家王靖。王靖在臺面上最為人所熟知的身份就是中國信威集團董事長,隨著今年6月中國A股達巔峰,王靖個人財富一度達102億美元;惟在這波股災中信威並未躲過一劫,公司股價自6月以降跌逾7成的同時,王靖個人財富也縮水近9成。
進入2015年以來王靖的財富大幅萎縮84%,是彭博社制定億萬富翁指數以來富豪財富縮水的最高紀錄。該指數每日追蹤世界最富有的400個人的財富變動情況。這一榜單上“第二慘”的富豪是商品巨頭嘉能可的CEO格拉森伯格(Ivan Glasenberg),今年其個人財富暴跌66%至18億美元。
在“最慘億萬富翁”榜單上,“可憐度”僅次於王靖和格拉森伯格的是香港賭業大亨呂誌和和墨西哥零售巨頭薩利納斯(Ricardo Salinas),今年迄今他們的財富都縮水近47%。2015年到目前為止,彭博億萬富翁榜上財富損失絕對值(以美元計)的“冠亞軍”是全球第三和第四號富翁,其中墨西哥電信巨頭、世界第四富斯利姆個人資產下跌142億美元,跌幅20%,全球第三富、股神巴菲特損失125億美元,跌幅為17%。富豪指數榜上400位大亨的個人資產凈值之和今年迄今的表現要好得多,僅下跌4.2%。
值得註意的是,由於信威集團曾對外公開表示,尼加拉瓜運河項目屬於王靖個人投資,且巨額投資與信威資產無關。現因王靖個人資產大幅縮水,華爾街見聞引述美國政治風險咨詢公司Country Risk Solutions首席執行官Daniel Wagner表示,「王靖財富的轉折將事關這條運河能否建造下去,且基於今年中國金融市場劇震,政府也會質疑該項目是否為合理計劃」。
點石成金術在A股上市公司信威集團失靈

(信威集團日線走勢圖)
王靖擁有A股上市公司信威集團35%的股份,其股價與A股都經歷了今年夏天的大幅下跌。雪上加霜的是,9月10日信威占總股本51%、逾14.9億股限售股解禁,導致股價進一步下跌,今年迄今跌幅高達57%,而從6月高點的68元計算,信威股票至今的跌幅超75%。今年7月王靖曾抵押價值24億美元的信威股票,現在這些股票均不計入其財富凈值,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富翁排名的大幅下滑。
華爾街見聞贊其確實有「點石成金」本事,擁有精準且高明的「政治智慧」。著名一役,便是王靖在2009年入主信威,信威原是央企大唐集團子公司,後遭「掃地出門」,但在王靖手上卻成功「鹹魚翻身」,憑著McWiLL寬帶無線技術走向海外、拿下柬埔寨大單。
王靖其人其事,對外界而言一直充滿神秘色彩。多家媒體報導,除了信威集團外,王靖已有超過20年打造成功企業的經驗,所控制並親自出任董事長的企業超過20家,在全球35個國家開展業務,儼然為跨國資本大亨。
此外,他在過去10余年中曾涉足中醫、咨詢、銷售、會展、勞務、投資、通信、航空、農業、基礎建設投資等多個領域。
尼加拉瓜運河項目或受影響
據此,2013年,尼加拉瓜總統奧特加(Daniel Ortega)為首的政府授予王靖私人控股的企業:香港尼加拉瓜運河開發投資公司(HKND)一份為期50年的特許權,一旦總長274公里的運河建成後王靖的公司將擁有50年經營權。2014年12月在尼加拉瓜召開的一個發布會上,王靖承諾將動用個人財富用於這一項目。據9月7日中國媒體的報道,HKND執行副總裁彭國偉(音)指出,到當時為止王靖已為尼加拉瓜項目投入了約5億美元個人財產。
國家風險解決方案公司的CEO瓦格納(Daniel Wagner)表示:“王靖先生財富的變化將決定這條運河能否修下去,如果修得話又如何修的問題。我估計,鑒於今年中國金融市場的變化,政府也會質疑該項目是否還具有可行性。”瓦格納曾擔任通用電氣公司的國家風險管理經理人。
-
鳳凰財經
-
姚茂敦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分析】萬科“先上地鐵後買票” 算不算違規?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63592.html
【分析】萬科“先上地鐵後買票” 算不算違規?
一財網 蔡胤 張歆晨 羅韜 2016-03-18 10:39:00
一位法律界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根據公司法和萬科公司章程,雖說經過董事會審議更名正言順,但備忘錄不通過董事會審議也無明顯違規之處。
萬科(000002.SZ)的重組再度出現變數。3月17日萬科臨時股東大會結束後,華潤集團股東代表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萬科與深圳地鐵的重大戰略合作公告沒有經過董事會的討論及決議通過,是萬科管理層自己做的決定。法律界人士今天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萬科所簽的備忘錄並沒有明顯違規之處。
法律人士:萬科無明顯違規
一不便透露姓名的法律界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一般情況下,備忘錄內容如果多是意向,應該是對雙方沒有法律拘束力的,沒有構成合同的要件。根據公司法和萬科公司章程,雖說經過董事會審議更名正言順,但備忘錄不通過董事會審議也無明顯違規之處。
萬科稱,3月12日上午,公司與深圳地鐵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備忘錄。此份備忘錄僅為對擬議交易的初步意向,除費用、保密、終止、法律適用與爭議解決等一般性條款外,其他條款目前和將來均不對地鐵集團及公司產生法律約束力。備忘錄並未約定具體註入項目,也沒有約定在重組中對應的股權比例和股權價格,未來交易如需進行,還需要經過公司董事會和股東大會的審議。根據《公司法》及《公司章程》的規定,簽署無法律約束力的備忘錄,並不是必需經過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的事項。因此,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無需事先通過董事會審議,符合公司治理的相關規定。
上述法律界人士表示,一般意義上,商務談判備忘錄是在業務磋商過程中的一種提示或記事性文書,是在商務談判時,經過初步討論後,記載雙方的諒解與承諾,以為進一步洽談時作參考。商務談判備忘錄不同於談判紀要。紀要一經雙方簽字,即具有合同的效力,而備忘錄一般不具備合同效力。紀要所記錄的是雙方達成的一致性意見;而備忘錄所記錄的則是雙方各自的意見、觀點,它有待於在下一次洽談時進一步磋商。“不是標題寫了合同就能夠成為合同,也不是標題寫了備忘錄就不是合同。”上述法律界人士指出,不管是被簽署企業叫做備忘錄還是合同,名字並不重要,關鍵看內容,比如有沒有實質性的定向增發的條款,比如對股價、數量、付款的約定,如果有這些內容,通過董事會審議會更名正言順。
華潤指萬科違規
華潤集團股東代表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3月11日萬科開了董事會,討論21個事項,但不包括萬科與深圳地鐵合作這一項。到3月12日,萬科直接與深圳地鐵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並有相關信息從媒體中流傳出,並在3月13日發了相關公告。“為了避免股價波動和市場混亂,華潤認為萬科股票繼續停牌更符合股東利益。華潤派駐萬科的董事已經向有關監管部門反映了相關意見,要求萬科經營依法合規。”華潤集團股東代表透露。
就此,《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查閱萬科章程發現,第一百四十六條中寫明:董事會授權董事會主席在董事會閉會期間行使董事會部分職權的,原則上應針對具體事件或有具體金額限制,授權內容應當明確、具體。凡涉及公司重大利益的事項應由董事會集體決策。
記者同時註意到萬科章程的第一百四十一條顯示,董事會確定對外投資、收購出售資產、資產抵押、對外擔保事項、委托理財的權限,建立嚴格的審查和決策程序;重大投資項目應當組織有關專家、專業人員進行評審,並報股東大會批準。按照《公司法》及有關法規規定,公司擬投資項目金額占公司最近經審計總資產的百分之十以上的,應當由董事會批準;公司擬投資項目金額占公司最近經審計總資產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該次交易應當經過股東大會批準。這也就是說,涉及超過總資產金額10%的項目都需要董事會批準。
目前,萬科打算與深圳地鐵戰略合作的主要內容包括:深圳地鐵集團將出售、萬科將購買深圳地鐵的全部或部分股權。在雙方簽署正式的交易文件時,地鐵集團將註入部分優質地鐵上蓋物業項目的資產,初步預計的交易對價介於人民幣400-600億元之間。截至去年年底,萬科的總資產為6113億元。
以下為萬科公告的部分原文。
萬科企因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經公司向深圳證券交易所申請,公司A股自2015年12月18日13:00起開始停牌。公司於2015年12月21日發布了《關於重大資產重組停牌公告》,之後於2015年12月28日、12月29日、2016年1月5日、1月12日、1月23日、1月30日、2月6日、2月20日、2月27日、3月5日、3月12日分別披露了《關於重大資產重組停牌進展公告》,於2016年1月16日披露了《關於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停牌期滿申請繼續停牌公告》,詳見刊登在《中國證券報》、《證券時報》、《上海證券報》、《證券日報》和巨潮資訊網(www.cninfo.com.cn)上的公告。
2016年3月12日,本公司就擬議交易與深圳市地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地鐵集團”)簽署了一份合作備忘錄(以下簡稱“備忘錄”)。本備忘錄為雙方對擬議交易的初步意向,除非並直至雙方就所擬議交易簽署確定的、有法律約束力的文件(以下簡稱“正式的交易文件”),本備忘錄不代表雙方有義務按所列條款(或任何條款)簽署合同或完成擬議交易。備忘錄主要內容為:地鐵集團將出售,並且本公司將購買,地鐵集團下屬公司(以下簡稱“目標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權。目標公司在雙方簽署正式的交易文件時,地鐵集團將註入部分優質地鐵上蓋物業項目的資產;初步預計交易對價介於人民幣400億~600億元之間,具體交易對價以獨立第三方的評估結果為依據,由雙方遵循各自適用的程序規定協商確定;本公司擬采取以向地鐵集團新發行股份為主,如有差額以現金補足的方式收購地鐵 集團持有的目標公司全部或部分股權。盡管如此,本公司新發行股份的總體規模、每股價格、向地鐵集團發行股份的數量、最終收購目標公司的具體股權比例、交易對價、交易方式將基於對目標公司的盡職調查、審計及評估的結果由雙方根據法律法規及各自適用的程序規定協商決定。此次交易還需:獲得雙方董事會及/或股東大會等決策機構的批準;取得國有資產監管部門、證券監管部門、證券交易所等有權主管部門的批準;雙方建立專項協調機制確定專門人員和團隊,共同研究確定下一步合作細節。雙方高層建立定期互訪聯系機制,商議協調解決合作重大事宜;本備忘錄簽訂後,地鐵集團承諾保證目標公司規範運營及資產完整。雙方同意均擔費用,共同聘請具有證券相關業務資格並符合國資監管資質要求的一家審計機構和一家評估機構,以雙方協商確定的基準日對目標公司進行審計和資產評估,並出具審計報告和評估報告;本備忘錄在以下三種情況較早發生之日自動終止:(1)地鐵集團主管部門指令要求地鐵集團終止本次擬議交易;(2)雙方書面同意;或(3)至2017年3月15日雙方仍未能就擬議交易簽署正式的交易文件。
編輯:吳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