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十年》一句為時不晚 為何越禁越熱? 一部電影、五種擔憂 引爆北京、香港政治論戰

2016-04-18  TWM

獨立電影《十年》憂心忡忡地描繪十年後的香港,日前拿下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 《國安法》、港獨等議題觸動當地人內心恐懼,它也因此成為近年香港最具代表性電影之一。

二○一四年九月,香港爆出「雨傘革命」,過了一年多,數千位香港群眾,在香港三十多個社區,爭睹充滿政治色彩的反烏托邦電影《十年》。再過了幾天,《十年》拿下第三十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

這部電影,成本不過五十萬港幣,卻像一枚爆裂的引信,在華人社會中綻放出多重的、並且相互碰撞的訊息。

《十年》被香港輿論稱為「預言書」,是一部由五段短片組成的實驗電影合輯,所有短片的主題都指向未來香港。

情感真實 社會掀起討論潮郭臻執導的《浮瓜》描繪二○二○年的五一勞動節,中國高層及香港警隊計畫了一場議員槍擊案,企圖引發香港恐慌,讓中央能順利推動政策《國安法》。黃飛鵬執導的《冬蟬》,敘述一對傳承博物學遺風的男女,在被拆毀的市區中保留磚瓦物件,逐項製作成標本,男主角最後甚至將自己做成了標本。

在歐文傑執導的《方言》中,未來的香港以「普通話」作為唯一官方語言,香港計程車司機若只會說粵語,載客範圍就越縮越窄,甚至難以謀生。周冠威以偽紀錄片的形式,呈現二五年社會運動,防暴警察鎮壓了一場抗爭,讓一位老人走上了自焚之路。伍嘉良則在《本地蛋》中塑造了一群小小紅衛兵「少年軍」,執行取締「非法言論」工作。

《十年》講的是未來的故事,但就像總策畫人伍嘉良說的,「這些情緒是現下的。」於是,它固然虛構十年後的故事,卻成就一波波真實討論。

「其實拍攝的概念很簡單。」伍嘉良說:「一三年年尾,有人問我怎麼看香港的將來和出路,我試著想像,也試著去了解其他人的想像。」伍嘉良總是問同樣的問題:「十年前你怎麼想?你現在面對什麼困難與處境?十年後,你會怎麼樣?」他說:「簡簡單單三個問題正是我們的出發點。」雨傘革命 加深電影無力感這三個問題及香港現狀帶給創作者的衝擊,催生了伍嘉良的計畫,「我找來了四位獨立導演,以不同度,想講什麼就講什麼。」計畫成形後,不久,「雨傘革命」也爆發,伍嘉良坦言,這場革命確實促成了《十年》恐懼、擔憂的調性,「一定有影響的!我們畢竟也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與其說是『恐懼感』,倒不如說是『無力感』。」《十年》去年甫上映,上映戲院少之又少,然而電影劇情確實打中香港人迷惘的心聲,一個月內放映四六○場,平均每天不到十六場,票房卻突破三百萬港幣,就小成本獨立電影而言,成績可觀。中國官媒《環球時報》見狀,發表社論大罵《十年》傳遞「思想病毒」,是宣傳絕望的作品,「在內地人看來,這部片子是完全荒誕的,它所描繪的場景,十年後不可能在香港出現。」然而中國出現壓制聲,非但沒有阻止《十年》票房賣到六百萬港幣,中國「禁片」的反抗姿態,更讓它後勢驚人。

伍嘉良說:「四月一日,三十多個地方、五十多個單位同時放映!對我來說,那真的是『歷史性』時刻!」此時的《十年》,早不只是電影作品,「《十年》只有五個角度,但是創作的過程到引發反應,各種討論,成為一場更盛大的實驗,化學作用不斷地產生。」《十年》得到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再三引發了討論高峰,電影投資者林建岳稱,《十年》得獎,「是香港電影界的不幸。」頒獎結果是「政治綁架了專業」。而香港電影協會成員黃百鳴,更痛批這是個「笑話」和「極大錯誤」。然而知名導演杜琪峰也說:「林建岳不是拍電影的,他是出錢拍電影而已。」此外黃百鳴則承認自己連片子也沒看過。

傳達恐懼 因為還抱著希望對於這些說法,伍嘉良說:「我不單一回應某人的說法,因為經常有人喜歡、也有人不喜歡,電影藝術本身就是主觀的,我們絕對明白。」其實純粹就「電影」而言,《十年》在技術上難免生澀,劇本、敘事上也不夠細膩。香港文化評論人陳景輝批評該片:「失去想像力。」他認為:「香港的衰落就是政治決定一切。現在的政治好像失去了美學、思想、深度、想像力等所有實際內容。」伍嘉良認為:「某種程度上,我認同他的說法,畢竟在創作時,發生『雨傘革命』,影響了我們的看法……。我們不是預言家,我們是用過去、現在的經驗想像未來。」而這種「面對現實」的勇氣,正是《十年》的可貴之處。

有人認為《十年》激進,伍嘉良笑笑回答:「不,我們是坦白。」《十年》傳遞了「恐懼」。頒最佳影片前,頒獎人導演爾冬陞引用美國已故總統羅斯福的話:「我們最需要恐懼的,是恐懼本身。」《十年》的恐懼之外,就像伍嘉良充滿勇氣的宣示:「我們不反對共產黨,是反對『不自由』。」電影最後出現的字幕是「為時不晚」,為何如此安排呢?伍嘉良說:「因為我們還抱著希望。」

《十年》

內容:集結5位導演的短片而成,分別為:郭臻《浮瓜》、黃飛鵬《冬蟬》、歐文傑(中)《方言》、周冠威《自焚者》、伍嘉良(左一)《本地蛋》等

片長:104分鐘

成績:2016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2015年12月上映迄今,票房突破600萬港幣

撰文 / 陳亭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98

格力電器再次延期回複深交所關註函,預計不晚於11月16日

格力電器11月7日晚間發布公告稱,由於涉及的核查對象及核查內容較多,核查程序較為複雜,公司無法在11月7日完成深交所《關註函》的回複工作。公司及中介機構將抓緊時間落實核查工作,預計不晚於11月16日向深交所提交回複。

公告稱,公司於11月2日收到深交所的《關註函》,深交所要求公司於11月7日前予以書面回複說明並履行相應披露義務。

公司收到《關註函》後,積極組織中介機構討論後續核查事項,及時向珠海銀隆新能源有限公司(簡稱“珠海銀隆”或“標的公司”)告知深圳證券交易所的《關註函》內容,並要求其配合中介機構對《關註函》中提到的四個問題逐項落實並進行相應的補充核查程序。目前,中介機構已取得並核查了標的公司與廣東中信陽光融資租賃有限公司(簡稱“中信陽光”)簽署的合同、標的公司在手訂單及意向合同等資料,正在就中信陽光的履約能力以及其與珠海銀隆、格力電器等主體的關聯關系等問題進行核查。

同時格力還發布公告稱,公司擬調減或取消配套募集資金,同時本次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股票發行定價基準日將根據相關規定進行調整。因相關調整事宜尚需取得交易各方一致同意,具體交易方案要素存在不確定性,公司股票自11月8日起繼續停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530

銀聯加入二維碼支付大戰,到底晚不晚?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22/163743.shtml

銀聯加入二維碼支付大戰,到底晚不晚?
輝常觀察 輝常觀察

銀聯加入二維碼支付大戰,到底晚不晚?

這場戰役的最終勝者或許才是真正能夠給用戶體驗帶來真正改變的一方。

來源 | 輝常觀察(ID:menglaoshi007)

 作者孟永輝

 

其實,二維碼的支付大戰早已在支付寶、微信支付等互聯網巨頭之間展開。作為國內支付的“鼻祖”,銀聯支付在那個二維碼支付大戰的時代並沒有積極參與其中。而等到二維碼支付已經塵埃落定之後,人臉支付、指紋支付等新的支付方式已經開始出現,並逐步完善的今天,銀聯支付卻宣布計劃加入到二維碼支付的大戰之中。

83

根據媒體報道顯示,銀聯支付開始了二維碼支付的“首秀”,並與多個商家聯合推出了一系列的活動。根據活動統計結果顯示,在62的營銷活動中,銀聯二維碼支付的交易量不斷增加,與前一周相比,活動7天交易環比增長282%。

另外,活動期間有50多家銀行持卡人選擇了用自己發卡銀行的二維碼進行支付。同時,京東、美團、萬達等作為線上支付的主流入口也有很多用戶選擇了二維碼進行支付。銀聯錢包作為銀聯二維碼交易的App入口之一,活動期間新增用戶環比增長402%;除銀聯二維碼外,包括Apple Pay、Samsung Pay、Huawei Pay、Mi Pay等各類手機Pay在內的NFC雲閃付,日均交易筆數同比去年62活動增長308%。

銀聯支付此次入局二維碼支付市場將會給當前的支付市場帶來怎樣的變化,未來我們又將會看到支付市場出現怎樣的發展路徑和方向呢?

移動支付市場兩強相爭的局面並不會因為銀聯入局而被打破。眾所周知,當前移動支付的市場基本上被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兩大巨頭所占據。支付寶是通過支付建立了一系列的金融的生態體系,支付僅僅只是這個金融生態體系當中的一個環節而已,除了支付之外,支付寶里面還有信用、花唄、保險等諸多業務,通過支付寶我們進入到的是能夠涵蓋生活方方面面的金融生態森林。

支付寶與阿里巴巴本身的電商業務的天然聯系,讓它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介入到支付的流程和環節當中。單單以網購為例,我們就能夠看到很多支付寶的相關應用。我們在支付環節可以用到支付信用,也可以用到花唄,而在支付完成後的物流環節,我們則可以用到運費險。這些流程和環節其實都已經與支付寶產生了聯系。

微信支付則是基於社交的屬性,通過將支付的流程加入到紅包當中來增加用戶使用的頻度,以此來獲得支付流程交易量的增加。從本質上來講,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和維度來切入到了支付領域之中,並且借助自己原本就非常具有優勢的領域取得了不錯的發展。此次銀聯進入到二維碼支付的領域盡管已經有些晚了,但是這並不影響它的交易的頻度和廣度。

因為與支付寶和微信支付著重於布局線上支付不同的是,銀聯更加關註的是渠道的拓展。截至目前,銀聯的渠道已經覆蓋了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覆蓋了全球2000多萬商戶以及130萬臺的ATM機。另外,銀聯布局的網絡不僅在國內較廣,而且在國外市場的布局也比較明顯。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銀聯在這個時候進入二維碼支付領域很有可能將會改變當前第三方支付的市場格局,轉而形成一種線上以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為主,線下以銀聯支付為主的兩位一體的支付新格局。

用戶的支付習慣將會再次出現新的變革。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出現已經讓人們的支付習慣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但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最終綁定的依然是用戶的銀行卡和信用卡,線上支付的最終落腳點依然是以卡類支付為主。隨著互聯網科技,特別是新技術對於金融體系的影響,原本架構於貨幣之上的金融體系正在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建構於貨幣的表達方式同樣開始一些新的變化,在這樣一個時刻,銀聯介入到支付領域從另外一個角度可能將會加速卡類的消弭,並最終帶來用戶的支付習慣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隨著銀聯加入到支付戰場,用戶在日常消費過程當中很有可能會徹底告別以傳統貨幣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模式,形成一種以多種貨幣形式為主的多類型的貨幣表達方式。在基本貨幣標的發生改變的前提下,用戶的支付習慣同樣將會出現多樣化的狀態,轉而選擇信用、保險等多種類型的交易方式。

因為銀聯直接關聯的是各大銀行的卡類,隨著人們日常生活中對於卡類消費的逐步減少,很多銀行的卡類僅僅只是代表用戶在某個銀行開了一個戶頭而已,而在實際的使用過程當中並沒有過多地進行使用。

隨著銀聯也加入到支付大戰之中,這種趨勢或許更加明顯,銀行卡類支付的頻次將會再一次降低。而隨著其他科技元素與傳統金融行業產生影響,用戶在日常支付過程當中的表達方式同樣將會發生深刻變化,由此所帶來的新的變革或許將會更大規模地開啟。

支付戰役轉向深度運營的趨勢將會不可避免。支付上半場的競爭主要體現在用戶的爭奪和用戶習慣的培養上,隨著銀聯加入到支付大戰之中,支付戰役將會從用戶的爭奪轉移到深度運營的層面上來。在未來的戰役中,誰將會為用戶提供便捷的支付體驗,誰能夠最大限度地節省用戶的支付時間,誰能夠豐富用戶的支付場景,誰就能夠獲得最終支付戰役的勝利。

相對於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來講,銀聯對於支付領域的介入時間更長,更加能夠了解用戶需求,而其對於線下渠道的布局以及對於海外市場拓展更加能夠讓其在支付領域獲得更大的發展。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樣,銀聯支付的加入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支付過於依賴線上的問題,轉而讓用戶在最後階段的支付痛點得到最終解決。

84

由此,支付領域的戰爭將會從支付寶和微信之間的競爭,擴大成為支付寶、微信支付和銀聯支付的競爭。而由於銀聯關註的是線下支付以及最後支付階段痛點的解決,則支付之間的競爭戰場可能從線上轉移到線下。一場縱貫線上和線下的支付大戰或許將會開啟,用戶在這場支付戰役當中或許能夠獲得更多福利,抑或是將會最終改變支付原有的邏輯,讓支付變成一個全新的戰場。

基於自身優勢的更多支付場景將會出現。此次銀聯支付加入到二維碼支付的領域之中,只是其通過加入另外一種方式,豐富支付場景的一種具體體現,未來隨著更多新的技術加入到支付場景之中,除了二維碼支付、人臉支付、指紋支付之外,我們還將會看到更多的支付場景,這些支付場景的出現將會滿足人們不同的支付需求,並讓用戶實現支付的多元化。

當前,支付寶的支付場景主要是基於線上購物為主的支付場景,而微信支付則主要關註的是社交過程當中的一些支付行為,比如紅包、打賞等。銀聯支付則是主要深耕線下門店的支付場景,基於POS和ATM等線下終端為主體的場景支付。

隨著新零售時代的到來,未來或將將會有更多的線上業務與線下門店實現融合,在這個過程當中銀聯支付或許能夠發揮自己線下終端較為豐富和多樣的優勢,通過與線下門店實現充分融合,最終讓用戶在線下門店的消費過程當中能夠切實感受到和線上購物同樣的便捷,最終讓線上和線下之間的壁壘最終消失,真正讓用戶感受立體式、多場景支付時代的到來。

支付寶、微信支付和銀聯支付則能夠通過自身支付場景的不斷豐富、支付方式的不斷拓展、支付技術的不斷改造來讓用戶獲得有別於傳統的支付體驗。而基於不同場景的支付方式的體驗,其實就是支付領域的參與者們借助自身業已形成的優勢所進行的一次市場的全新瓜分。隨著競爭逐步進入到白熱化的階段,更多技術將會被應用到支付領域中,支付領域將會獲得一次新的發展。

85

銀聯加入到支付領域戰局之中並不意外,隨著用戶支付習慣的轉移,只有豐富支付場景,強化原有優勢,再借助新技術對金融體系進行改造的基礎上,支付領域或許將會有更大的變革發生。作為一個以交易量和流水為主要考核指標的存在,支付領域更多新的概念的出現以及根據不同的場景所衍生而來的新的支付邏輯的出現將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變化。

盡管有人認為銀聯支付在此時此刻選擇進入支付領域有些尷尬,但是我們依然不能否認銀聯為了豐富自己支付場景所下的決心。隨著未來支付寶、微信支付的介入,相信銀聯支付將會發起一場深度運營的用戶爭奪戰役,而這場戰役的最終勝者或許才是真正能夠給用戶體驗帶來真正改變的一方。

銀聯 二維碼支付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782

公有雲市場天下未定 華為稱起步不晚

“過去一年,我去北京的次數遠遠沒有去歐洲的多,我們的業務一開始就是考慮全球化的布局,不存在出海之類的問題。”作為華為Cloud BU總裁的鄭葉來,在過去一年中除了向媒體回答他的工作範圍外,還需要應對外界對華為雲的各種爭議與噪音,比如說來自與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廠商的比較。

整體市場而言,中國公有雲IaaS市場整體保持快速增長。根據國際研究機構IDC數據, 2017年上半年整體規模超過10億美元,同比去年增長近七成。2017年上半年,阿里雲IaaS層營收5億美元,占據47.6%中國市場份額;騰訊雲位居第二,營收約1億美元;金山雲位居第三,營收6839萬美元;中國電信位居第四,營收6254萬美元;Ucloud營收5774萬美元,排名第五。

“不能用互聯網跑馬圈地的思維理解2B業務,Cloud 2.0的競爭剛剛開始。”在面對公有雲市場局面基本確立的說法時,鄭葉來在日前舉行的華為分析師大會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雲計算2.0的變化是由於人工智能的發展,核心的推手是過去十幾年行業數字化帶來巨大的數據紅利,讓訓練變成可能。

“隨著FPGA、GPU、TPU等新興的芯片和雲計算的發展,正在帶來巨大的計算能力,而這是華為的強項。”鄭葉來對記者補充道,華為的短板則在於不會做廣告,華為不是上市公司,不用天天在外面公布概念,但從客戶角度,跨國企業和大企業選擇華為會覺得非常對口。

“短板”在於不會做廣告

無論是今年的華為年報發布會還是全球分析師大會,抑或是華為高管在各種公開場合的演講,華為雲業務都成為被多次提及的對象,而Cloud BU在去年正式獨立後,華為雲是否已經有了挑戰阿里等互聯網企業的實力?跌跌撞撞中找到了哪些經驗?在回答起這些問題時,鄭葉來顯得比去年輕松。

“當時很多人覺得華為做晚了,沒機會了。但2017年的數據出來之後,華為雲增長很快。”鄭葉來對記者說,外界的噪音證明了業務的影響力。

華為雲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華為雲銷售收入達到5億美元。截至目前,華為雲已發布14大類超過100個雲服務,60+解決方案,在用戶數、資源使用量方面實現300%的增長,雲服務夥伴超過3000家。這樣的增速讓公司內部頗受鼓舞。

去年8月,華為Cloud BU正式遷移至華為集團下,成為一層組織,地位僅次於華為三大BG(運營商業務BG、企業業務BG以及消費者業務BG)。同樣,作為戰略業務,它身上的擔子並不輕。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在和包括阿里、亞馬遜等互聯網巨頭競爭的“真槍實彈”中,華為所倚重的生存法則是“槍槍都在向互聯網企業的正面開炮”。

“華為雲此前說下不碰數據、上不做應用,今天再增加一個‘不’,即不做股權投資。在雲這個領域上,華為不投資集成商或應用開發商,不去培養一幫‘親兒子’,不讓親兒子跟合作夥伴競爭。” 去年,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一場行業大會上表示。

可見,這是華為有意擺出的“姿態”,即願意犧牲部分利益,換取更多合作夥伴的追隨,好處也顯而易見,集結隊伍後的華為在雲市場的份額能夠快速攀升。而比起“什麽都做”的互聯網企業,華為的“三不”政策更像是對互聯網企業主宰的雲計算江湖做出的一次挑戰。

“三不”政策的核心是希望告訴外界,華為希望專註於擅長做的事情,而客戶們也能聚焦其所擅長的事情。

鄭葉來對第一財經表示,華為三十年圍繞ICT基礎設施從芯片到硬件的投資以雲服務方式開放出來,這是重要優勢,而目前Cloud BU的短板在於不會做廣告。“我們做了一個統計,80%的廣告流量都被老余(余承東)吸走了,當然這是玩笑話,ToB和ToC的傳播思維不一樣。”

處於什麽位置才最關鍵

公有雲的市場正迎來井噴期。

根據調研機構Gartner預測,2018年全球公有雲服務市場將從2017年的1535億美元增加至2018年的1864億美元,漲幅高達21.4%。雲系統基礎設施服務將成為該市場增長最快的領域,預計2018年將增長35.9%。同時,中國公有雲服務支出預計將超過300億元人民幣,超大型雲提供商將提升市場主導地位。

而在華為的2017年年報發布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也對當下的市場機會做出同樣的預判,“雲業務1.0時期主要以互聯網企業和中小企業為主,2.0時代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大企業,尤其是傳統行業用雲的方式來完成它們的數字化轉型。”

“對於華為來說,在一個小池塘里當一條大魚還是小魚不重要,未來在大海中處於什麽位置是最關鍵的。”胡厚崑說。

但事實上,全球公有雲市場的競爭遠比區域性競爭來得更為激烈。華為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即便是在新技術、新模式方面探索最積極的美國運營商,現在的結局也是雲市場的全面潰敗,因為它根本無法與AWS、Azure這些真正的雲廠商抗衡。

據了解,目前AWS雲服務是亞馬遜增長最快的業務之一,2017年的增長率達到了43%,去年四季報中,AWS的收入為51億美元。而在一些新技術領域也早有布局,比如兩年前AWS就宣布將開始與區塊鏈初創公司合作,為企業客戶提供專業技術支持和基礎設施。

“華為雲也在上個月發布了區塊鏈服務,目前已經有了一些客戶。”鄭葉來表示,對區塊鏈,華為只要做鏈圈,不做幣圈,註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

而對於全球雲服務商的技術力比較,鄭葉來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過去,由於電商、門戶網站對業務催生的雲計算已經成為互聯網業務的基礎設施,但走到今天所有新技術的引入,特別是新的互聯網業務、直播、VR、AR的進入,以及在人工智能帶來的訓練和推理所需要的大量的資源消耗正在讓整個雲計算的後端在基礎設施研發中發生變化,同時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說,對人口的紅利已經發掘到極致了,所以說互聯網業務雲計算基礎設施的2.0時代會到來,企業的數據轉型意識會覺醒。”

鄭葉來認為,互聯網公司需要能力型的雲服務提供商,傳統企業需要懂大企業治理的第三方合作,而這正是華為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9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