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是哪一間公司?竟然讓蘋果 (Apple)在年度最重要產品上市的那一天,必須告訴全球的消費者,這項產品「買不到!」 今年六月二十四日,蘋果最新手機iPhone 4在眾人千呼萬喚中,粉墨登場。蘋果對外表示,前三天的交易日,iPhone 4已經銷售超過一百七十萬支,成為蘋果史上最成功的產品。 可 惜,這項最成功的產品至今仍令部分蘋果粉絲遺憾,除了收訊不良的問題至今沒有解決,在上市當天,蘋果宣布,白色款的iPhone 4因製作難度太高,將會延後出貨。 和前幾代白色款iPhone不同的地方,在於iPhone 4不僅背蓋是白色玻璃,就連正面的視窗玻璃都是白色。但連蘋果自己都沒想到的是,問題,竟然就出在這。 常見的黑色iPhone,只要用電 鍍的方式,就可以把黑色鍍上玻璃表面;但若要將視窗玻璃做成白色,卻是要將白色的漆,塗到玻璃材質上,要把這層白漆塗得平滑,已經相當困難,而且,塗得太 薄,會透光;塗得太厚,又很難與觸控面板貼合。 地位重要:從一代iPhone就開始合作 這個艱鉅的任務,蘋果交給一直以 來的御用玻璃加工廠,從第一代iPhone開始,這間公司就已經為蘋果製作視窗玻璃,位於中國湖南的「藍思科技」。 每當蘋果有新產品推 出,分析師或媒體就會立刻將供應商列表,但是藍思科技卻始終不曾出現在任何一份表格中。事實上,藍思科技與另一間港資的玻璃加工廠富士水晶(Fuji Crystal),幾乎拿下所有的視窗玻璃訂單,從上市以來一共賣出近四千萬台的iPhone,全由這兩間公司包辦。然而,生意做得很大,名字卻不響亮。 一九九三年,藍思由富士水晶獨立出來,另起爐灶,這兩間公司,都是做手表表面的玻璃起家,甚至許多如勞力士(Rolex)這樣的高級名 表,都是用藍思自製的藍寶石水晶玻璃做為表面,「在『玻璃』這個圈子,藍思非常有名。」銷售設備給藍思的友威科技董事長李原吉說。 企圖心 強:敢為蘋果大幅擴充產能 當玻璃被送到玻璃加工廠後,必須放在一台「CNC雕刻機」上,把玻璃切成適合iPhone的尺寸,由於難度很 高,一台機器每小時僅能切割出三片iPhone玻璃,而且全部要由訓練有素的人力來操作。 為了滿足蘋果所需的產能,保守估計,「要做 iPhone,光CNC設備就要兩、三千台,」一位台灣手機廠的前採購主管說,「一台(CNC設備)就要新台幣一百五十萬元,這種投資就很多錢嘛,當然找 人工便宜,有技術,又有能力負責這麼大量的公司。」 李原吉補充,藍思「這間公司的企圖心很強,老闆想要做好、做大,敢為了蘋果投資『很 多』的設備,」累積了足夠的玻璃加工技術、擁有大量廉價的中國勞動人口,加上敢大幅擴充產能,是蘋果選擇藍思的主因。 為蘋果iPhone 生產觸控面板的宸鴻科技,必須要拿到藍思加工好的玻璃,才能繼續做觸控面板。一位宸鴻的採購人員表示,藍思是蘋果指定的供應商,宸鴻只能跟藍思進貨,而 且,就連每一天能夠拿到多少片玻璃,都是由蘋果來調配,他苦笑的說,「我們也希望他們(藍思)的產能能多一些,也希望Apple多分給我們一些。」換句話 說,幾乎所有iPhone供應商要想衝高自己的業績,都得看這片玻璃的臉色。 蘋果一向以來的策略,就是每一個零件或組裝廠,只選擇一至二 家供應商,這位採購人員說,蘋果早就為了iPhone 4的上市,要求藍思擴充足夠的產能,「所以這次的問題應該不出在產能,而是良率出了問題。」有多缺?他透露,目前藍思所能生產的數量,僅僅只能滿足蘋果要 求的一半而已,而且,白色的iPhone,至今都還沒有大量生產。蘋果迷想要買到白色iPhone,恐怕還有得等。 規模漸大:今年營收上 看兩百億元 隨著iPhone的熱賣,做獨門生意的藍思,行情跟著水漲船高,不久以前,藍思董事長周群飛,買下位於香港九龍塘、由亞視總部 原址重建的豪宅「尚御」,最貴的一戶,成交價高達新台幣近兩億元。 目前,藍思在深圳和湖南的據點,員工數量已經超過一萬人,其中,位在湖 南長沙的生產基地,一期投資了人民幣十二億元,為蘋果打造專屬的視窗玻璃生產基地;二期則又投資人民幣十億元,建造諾基亞(Nokia)、摩托羅拉 (Motorola)的手機視窗玻璃生產基地。根據中國媒體報導,二○一○年全部完工後,這個生產基地的年銷售收入可能突破人民幣四十五億元(約合新台幣 二百一十億元)。 視窗玻璃的市場之大,讓具有鴻海色彩的奇美電和正達,都表明要投入,但一位iPhone關鍵零組件供應商表示,「首先, 你要先把產能擴充十倍,才能讓蘋果看你一眼;而且,你有產能之後,做出來的東西,蘋果要不要,也是未知數。」蘋果對產能的需求之大,反而變成了一個緊箍 咒,讓可選擇的供應商變得很少,所以,蘋果將受限於藍思的這個窘況,可能一時半刻,還解決不了呢。 | ||||||
|
||||||
比爾蓋茲和巴菲特萬萬沒料到,九月底的中國慈善行,竟碰了中國富豪們一記軟釘子,原本是人人爭相會晤的巴菲特,但這次獲邀的中國富豪卻紛紛走避,二位巨富在大陸吃癟,是中國富豪太吝嗇?還是巴菲特來得太早了?
撰文‧林孟儀、林宸誼 股神巴菲特與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風光抵達中國,並於九月二十九日晚間舉辦慈善晚宴,邀請中國五十位億萬富豪出席。原本是人人爭相會晤的巴菲特,甚至要競標才有機會與這位世界級富豪共進午餐,但這次獲邀與會的中國富豪卻紛紛走避,比爾蓋茲與巴菲特這二位世界排名第一、二的富豪吃癟,是中國富豪太吝嗇?還是巴菲特來得太早了? 過去一年,比爾蓋茲和巴菲特為美國富豪舉行了一系列晚宴,呼籲大家生前或死後至少捐出一半財產,目前響應的有紐約市長彭博、甲骨文創辦人艾利森、好萊塢導演喬治.盧卡斯等四十位億萬富豪。 在巴菲特的遊說下,這四十位腰纏萬貫的富翁願意捐出他們資產總額二四九○億美元的一半,也就是一二四五億美元做慈善,這樣的成就讓巴菲特大喜,於是決定今年將目標轉向號稱擁有全球第二多億萬富翁的中國,但是他可能要大失所望了。
中國富豪拒絕股神邀約 九月二十四日清早,今年六十五歲的娃哈哈集團總裁宗慶後現身台北,這位穿著普通襯衫、西裝褲,戴著平價手錶的歐吉桑,走在台北街頭,大概沒有人會看出,他才剛在︽富比世︾雜誌﹁二○一○年全球富豪榜﹂上,以七十億美元資產位居第一○三位、名列中國富豪入榜的首富。 對於巴菲特的邀請,宗慶後立即一口回絕,表面的原因是沒有時間,但是這位靠自己雙手創業,創立娃哈哈飲料帝國的富豪接受訪問時解釋指出,娃哈哈本來就在做慈善,不必特別參加這種捐款晚宴。 娃哈哈在中國二十九個省市建立了五十八個生產基地,帶給農村就業機會,每年娃哈哈的供應鏈更採購了二二五億人民幣的農產品原物料。「這才是真正為當地經濟『造血』,否則越救越窮了!﹂宗慶後認為做慈善不能只捐錢,「錢掌握在會做事的人手裡,作用更大!」不只宗慶後拒絕,還有許多接到邀請函的大陸富豪都低調拒絕出席,為何中國有錢人對慈善事業如此冷漠? 深圳TTF珠寶公司總裁吳峰華接受大陸媒體訪問時就坦白指出,他也相當贊同巴菲特富人財產有一部分應留給社會的想法,但是巴菲特承諾身後捐出一半財產的方式並不適用於中國,尤其是現在的中國企業家,「因為我們的企業正處發展期,還沒有脫離險境,相對做慈善,我們應該將更多的資金和精力用來關注企業的發展。而且,在身前的這段時間,企業也沒有完全擺脫風險,誰能料到死後還有多少財產!」他無奈地說。 擁有財富的時間長短,對財富的運用方式有很大的影響,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副教授郭建中觀察指出,關鍵在於中國和美國經濟發展階段和結構並不相同,「中國才剛富起來,所以還在創造財富、鞏固財富、享用財富的階段。」 中國還在擴張財富階段 的確,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不過三十年光景,但美國光是從第一位億萬富豪──石油大亨洛克斐勒算起,家族已經富了一百多年,並且傳承到了第六代;相對之下,中國台面上的富豪大多是第一代打拚起來的白手起家富豪,近來才開始討論第二代接班問題,兩國富豪對財富的運用,當然會有很大的落差。 根據︽富比世︾雜誌﹁二○一○年全球富豪榜﹂,一○一一位身價十億美元以上的富豪,中國排名第二多,有六十四位入榜,平均年齡五十歲,總資產一三一八億美元;和美國上榜的四○三位富豪,總資產達到一.四兆美元,相差了十倍之多。 再看︽二○一○胡潤財富報告︾資料,中國富豪的平均年齡為三十九歲,主要人物是創業家、商人、﹁炒房者﹂和﹁職業股民﹂;他們比國外富豪要年輕十五歲,現在他們正處於拚命擴張的階段,要他們放下財富做慈善,無異是苛求。 如果將時間調回到一九六九年,當時的巴菲特才三十九歲,他正意氣風發,在股市大賺了一筆,由於沒有合適的標的,他出清所有的合夥公司股份,財富達到二千五百萬美元的身涯高峰。由於他的正確選擇,成功避開了一九六九年的股災,如果此時有人請已是千萬富豪的巴菲特吃一頓晚餐,並遊說他捐出一半財富做慈善,巴菲特會有何反應? 如果他在當時點頭捐出財產,巴菲特就不會有機會在美股下跌時淘金,更不會有機會買下可口可樂股票,產生所謂的價值投資哲學,更不會在一九九三年榮登︽富比世︾雜誌排名的世界首富寶座。 在中國專門進行富豪排行的﹁胡潤百富﹂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胡潤︵Rupert Hoogewerf︶就表示,﹁中國的企業家真正擁有經濟實力,也不過是最近十多年的事,﹂企業家仍舊忙著繼續創造財富。雖然慈善事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但是常常不被看作當務之急。「你不會指望一個四十歲的人,花在慈善上的時間和精力與他投在創造財富方面的時間和精力一樣多!」胡潤一針見血地說。 八十歲的巴菲特已經享受財富幾乎達半世紀,人生圓滿,此時他戴著慈善的光環,勸中國的富豪小老弟捐出一半家產做善事,似乎太早了一點,也太心急了一些。 |
|
||||||
十年前,郭為從聯想分到一塊很小的分銷事業神州數碼,但如今不僅身價不輸楊元慶,淨利也有八年超越聯想,郭為替神州數碼擘畫事業轉型三大階段,不只把眼光放在分銷事業,更要成為中國的IBM與蘋果。 撰文‧林宏文 三 十八歲就當上香港上市公司總經理,從大陸最大電腦公司聯想集團分家出來的小老弟,靠著十年的努力成為「中國的聯強」,他就是「中國電腦教父」柳傳志的左右 手神州數碼董事長郭為,從最不被看好的通路事業,到成為蘋果賈伯斯、戴爾、惠普都要靠他打入中國市場的橋樑,他是如何做到的? 今年八月二十三日,神州數碼董事長郭為照例飛到香港,準備隔天的業績發布會。沒想到,北京打來一通電話,郭為隔天立刻搭機又飛回北京,因為,與他一起工作十餘年的事業夥伴及好朋友、擔任神州數碼財務總監的賀軍,突然心肌梗塞過世。 郭為趕回北京,直奔賀軍的家,安慰他八十多歲的老母親,由於怕老媽媽受不了,還特別請救護車在家門口待命,時間長達一個多星期。當天晚上,郭為喝了很多酒,在聯想及神州數碼眾多老朋友面前,情緒壓抑不住,崩潰大哭。 郭為用三天時間為賀軍辦完後事,但公司許多原訂計畫,一樣繼續進行,例如香港的法說會,他從未缺席過,因此堅持要用電話與分析師對談;新的財務部總經理立即遞補;至於原本要發行的台灣存託憑證(TDR)進度,也完全沒有耽誤到進度。 這就是郭為,率領著一萬多名全中國最強大的分銷(通路)及服務部隊,一方面理性地面對挑戰,在戰略層次上找出一個更具價值的新商業模式;另一方面又感性地與主管交心,讓眾多追隨他的部屬,都願意死心塌地隨他打拚。 十 年前 只是聯想的小老弟神州數碼目前已是中國最大的電子通路商,通路可滲透到中國的四到六級城市,全中國有近一萬二千家經銷商,二十四小時販售郭為代理的電腦、 電子及各種網路產品。神州數碼的通路密如蛛網,覆蓋在中國的廣大土地上,連賈伯斯的iPhone、HP的產品,都要靠郭為才能賣到大陸消費者手中,但是在 十年前,郭為並沒有今天的風光,甚至還在手機業務大跌一跤。 談起郭為,他的知名度顯然遠低於聯想執行長楊元慶,但早在十年前,當神州數碼還沒有與聯想分割前,兩人都是聯想創辦人柳傳志的左右手。只是,楊元慶分到眾所矚目的母體聯想,他只分到規模小很多的分銷事業。 問他們兩人有沒有瑜亮情結?他承認,十年前從聯想分割出來時,剛開始是有壓力的,因為聯想是母體,在資源分配上,當然以聯想為主。但郭為也說,雖然有壓力,但興奮與壓力是並存的,因為不管大小,至少可以自己獨立掌管一個事業。 十 年後 獨霸中國通路市場但十年後,郭為的表現,一點也不輸給楊元慶。在業績表現上,神州數碼的營收追到與聯想只剩二、三倍的差距,而且,聯想因個人電腦利潤緊 縮,加上購併IBM電腦部門又出現多次巨額虧損,但神州數碼卻是十年來每年獲利,而且有八年的淨利都超越聯想。最近四年,神州數碼獲利不斷增長,從二億港 元、四億港元,增加到六億港元及八.七三億港元,完全不受金融海嘯影響,成長速度令人驚訝。 此外,在個人身價上,郭為應該也不會低於目前持 有價值約二十五億元聯想股票的楊元慶。以郭為為首的經營團隊,今年從聯想控股手中買回持股,總計已取得公司一八.五六%的股權,成為最大股東,讓郭為從﹁ 船長﹂變﹁船主﹂。以神州數碼的市價計算,經營團隊擁有市值超過一百億元的股票,而其中郭為又占了大部分。 在商業模式上,大部分人都很自然 會把神州數碼與聯強做比較,但神州數碼與聯強有著明顯的差異。最大的不同,就是神州數碼與聯強相似的分銷業務,其實只占神州數碼四五%的業績,其他的五 五%則是系統整合及IT服務業務,這些業務毛利率遠比分銷業務高很多,也貢獻神州數碼超過六成的營業毛利。 此外,郭為也將公司發展訂出三個階段,將往服務及營運方向發展,目標是成為中國的IBM及蘋果。郭為強調,聯強把分銷事業複製得這麼成功,讓他很佩服,他與聯強的苗豐強與杜書伍見過多次面,尤其杜書伍與他聊到經營事業的心得時,也從不保密,讓他學到不少東西。 ﹁ 例如台灣的低毛利及低成本,是神州數碼做不到的,聯強分銷業務毛利率只有三%,這對神州數碼來說,根本活不下去。﹂郭為說,神州數碼不想追求低成本,而是 要創造更大價值,﹁用麥可波特的理論說,就是我們要做出差異化,而不是低成本。﹂這位中國通路龍頭靠著通路及資訊服務迅速長大,如今又要前進台灣的資本市 場。十一月初,神州數碼將來台發行TDR,預料將是台灣資本市場的重量級新兵,除了先前已入股國內ERP龍頭鼎新三成股權外,未來也不排除來台灣進行集 資、參股基至購併等活動。這個聯強董事長口中「大到無法購併」的對手跨海來台,值得台灣科技業關注。 郭 為 出生:1963年 現職:神州數碼董事長兼執行長學歷:中國科技大學管理學碩士經歷: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 兩岸通路龍頭比一比 ──神州數碼獲利金額為聯強七成,但市值僅聯強的五成! 項目 公司 神州數碼 聯強國際股價 13.52(港幣) 72.4(新台幣)預估今年EPS 0.905元(港幣) 3.794元(新台幣) 本益比 15倍 19倍 近一年度淨利* 33億元(新台幣) 48億元(新台幣)市值* 555億元(新台幣) 1070億元(新台幣)主要業務 資訊(ICT)產品分銷業務、資訊顧問服務 資訊產品分銷業務、IC零組件分銷業務*以港幣1元兌換新台幣4元計算 |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09/2100750.shtml
每经记者 李潮文 发自广州
因合作伙伴协达软件在网上爆料金蝶 “未付足货款”,金蝶软件(00268,HK)近日陷入了“欠款门”的麻烦中。昨日(12月8日),金蝶软件作出正面回应,要求协达赔偿10万元的“违约”款。
金蝶软件副总裁孙雁飞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任何企业之间问题的产生都有协商解决的通道。对协达在官方网站上公布该事件,孙雁飞认为,没有必要把一些问题放在公众平台或者媒体上(予以公开化),更指协达有炒作嫌疑。
协达:金蝶欠款、侵权
“欠款门”起源于11月末。数篇名为 《金蝶陷入欠款门》《协达悬赏500万起诉金蝶》等网贴在论坛上传播,直指金蝶软件与合作伙伴的合作纠纷,引起网友广泛关注。
随后,协同管理软件厂商协达软件在公司网站上发布公告,指责金蝶软件涉嫌单方面终止与其OA软件的合作关系。协达在公告中指出,金蝶软件在合作过程中没有将收取的代理商或直接用户的货款按协议规定足额支付给协达。
协达方面指,2007年3月,协达与金蝶软件签订了 《金蝶行业开发伙伴合作协议》,规定合作期间,双方共同推广市场,金蝶负责协达中低端0A产品的推广,收入采取分成的方式。资料显示,2007~2009 年连续3年,金蝶软件都有欠款行为,金额在190万~260万元之间。
除公布信息外,协达更向深圳市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裁请金额为655万元,堪称国内商业软件行业裁请金额最大的一宗仲裁案。此外,协达还有意起诉金蝶在使用权和知识产权上的侵权,涉及金额可能达2000万元。深圳市仲裁委员会已下发案件受理通知书。
金蝶:炒作解决不了问题
金蝶对此事一直未有正式回应。昨日,金蝶向协达发出法务函,追究10万元的违约责任。
在这份法务函中,金蝶称,协达在网站上发布传播了多篇“欠款门”的文章,泄露了金蝶的商业秘密、侵犯了金蝶的名誉权和其他权利。此外,金蝶还指责协达未交付源代码以及赠送40套产品;同时表示,根据双方签署过的协议,不得再使用合作产品。
昨日下午,金蝶软件副总裁孙雁飞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表示:“我们对双方签署协议的理解,有共通的地方,也有有分歧的地方,可以沟通来解决问题,如果沟通不成,可以通过正规的渠道来解决问题”。
孙雁飞对协达在网站上传播事件的消息颇有微词,“任何企业之间问题的产生都有协商解决的通道,大家没有必要把一些问题放在更公众的平台或者媒体上,这样去炒作解决不了问题,对我们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因为金蝶是一个很大的企业。”
对金蝶是否存在欠款行为,孙雁飞表示,金蝶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非常多,该做的事情公司都会按标准去做,不会出现这些问题。
分析:欠款为了收购
有媒体报道称,金蝶欠款的主要原因是希望收购协达软件。报道指,金蝶软件曾以货款支付和源码开放为由,胁迫要求投资协达,但因金蝶出价过低,收购一事最终无果。
在双方合作中,金蝶放弃自主协同OA产品的研发,其部分代理商在OA和协同商务应用方案上均采购协达的软件产品。协达产品具有一定优势,因此有业内人士表示,金蝶希望并购协达也可以理解。
不难发现,金蝶近年确实在加速收购。
就在昨日下午,金蝶宣布进军服务行业信息化市场。同时,金蝶还宣布正式完成对中山市食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收购。据了解,食神是专注于餐饮和休闲服务等行业市场的专业软件供应商。
实际上,今年6月,金蝶斥资近1000万元并购了专业协同软件厂商深圳怡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并发布了其协同平台理念。
金蝶融资与业务发展部副总姚传斌对记者表示,公司未来会有更多的收购整合动作,主要是填补公司在行业和产品上的空白。
|
||||||
二○○九年八月IML(安恩科技)遞件申請第一上市至今,證交所推動海外企業第一上市已逾一年,過程中,各界廣泛討論《證交法》對海外公司規範不足的問題,但主管機關至今遲未有效「補洞」,心態之消極,已讓小股民置身於高度風險之中。 撰文‧徐介凡 證交所拚業績推動海外企業來台第一上市(櫃),但國內修法配套卻沒有及時跟進,反而讓有心人士藉此規避《證交法》的漏洞,不但內線交易、操縱股價、財報不實等重大違規無法可管,就連董監事持股相關規定、資訊揭露等重大公司治理事項也無須遵守。 亂 源,出在「《證交法》管不了外國公司。」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律師朱永宜指出,《證交法》第四條規定:「本法所稱『公司』,謂依《公司法》組織之股份有限公 司。」換言之,只要該公司並非依據《中華民國公司法》成立,就不必遵守《證交法》,即使有違反的行為,也無人可管、無法可罰。 補救的修正案還躺在立院 除 了﹁純外資﹂企業無法可管之外,更加不合理的現象,是台灣公司披上「外資皮」刻意規避《證交法》。就算公司、工廠地點,甚至董監事、員工等都在台灣的純台 灣公司,只要將公司註冊在開曼等國家,就等於是取得了外資身分,能夠大鑽法律漏洞。如同立法委員羅淑蕾所說:「一旦(外國公司)犯了法,你根本就管不了 它。」事實上,二○○九年八月從第一家海外第一上市IML(安恩科技)送件申請至今,這個漏洞金管會不但早就知道,一○年十月二十六日,主委陳裕璋亦將增 設外國公司專章的證交法修正草案一併送至立法院審議,未來除了董監事持股成數等五項規定外,其他都得跟台灣公司一樣遵守《證交法》的規定。 但是,根據十二月十七日立法院的審議結果,雖然外國公司專章部分已經通過審議,但因為內線交易、操縱股價等修正案仍未通過,以目前進度來看,下次審議得等到一一年三月立法院的會期,也就是說,最快要到第二季才能真正上路實施。 證期局官員說,儘管目前《證交法》規範外國公司部分仍有疑慮,但實務上已由證交所將相關股東權益、公司治理等規範,納入上市櫃章程之中,應不會有發生弊端的問題。 證交所章程控管仍有疑慮 但 不願具名的金融界人士卻認為:「這樣的解決辦法,其實就是要求公司『承諾』遵守規定,約束力薄弱,因為若真有人打破承諾,只要證交法修正草案一天沒實施, 就無法可治罪。」另方面,證交所為了防止台灣公司利用法律漏洞,先在海外註冊、重組公司,再以海外公司身分回台申請第一上市,在章程中除將海外營收比重、 前往外國註冊公司的理由等,一併納入審查範圍外,更定出公司於海外註冊日期必須在○八年之前才能第一上市的條件,也就是所謂的「禁止迂迴上市條款」。 但知情人士批評,選擇○八年作分野,對其他有上市需求的台灣公司欠缺公平;相對的,主管機關亦應要求﹁純台灣﹂的海外公司,接受券商輔導前便先將公司註冊回台,藉此防範這些公司利用掛牌抬高股價後,於上市前在國外先賣股規避證交稅,甚至其他《證交法》的相關規定。 此外,推動海外企業來台掛牌被證交所視為重點工作,在「業績壓力」下,「人治」能發揮多少功能,令人不敢樂觀。 據了解,即使首家第一上市公司IML在證交所董事會審查過程,曾被列出長達四、五頁A4紙的建議改善事項,最後卻仍在證交所主管「趕業績」的要求下迅速通關。主事者的立場如此,也讓人擔心現行法律漏洞,恐將造成股市更多重大問題。 「法治」規定漏洞百出、「人治」效果不能樂觀,而金管會明知《證交法》的條文規定有重大瑕疵,卻不將修正案分拆送交立法院審議,以求加速實施時程,凸顯主管機關對於保護投資人的心態不夠積極,在證交所趕業績的過程中,遲遲不能加速撐起最基本的保護傘。 值 得注意的是,儘管證交法修正草案可望將大多數的法律漏洞補上,但董監事持股成數仍無須遵照《證交法》,這一點看在國內資深法界人士眼中有截然不同感受。 「如果公司董監事持股過低,很可能會導致股東代理成本過高的問題產生。」簡單說,外國公司董監事持有股權比率低,若發生虧損,薪水照領,賠的幾乎是股東們 買單,這就是代理成本的概念,也是公司治理中相當重要的一點,但證交法修正草案卻對此仍無限制,等於是容許「公司治理疑慮較高」的企業,在交易所掛牌供廣 大民眾掏錢投資。 證交所董事長薛琦對推動企業來台第一上市信心滿滿,但修法補洞速度太慢,是否能夠有效防堵有心人士大鑽方便之門,成了金管會最大的考驗。 海外企業第一上市櫃 法規漏洞 《證交法》修正前 對 外國公司規範嚴重不足,恐將造成企業重大違規卻無法可管1. 內線交易、意圖操縱股價、財報不實等,外國公司不適用2. 董監事持股相關規定,外國公司排除適用範圍3. 董事會可用書面決議,無須比照台灣《證交法》規範4. 沒有股東優先認購權,恐稀釋既有股東權益5. 資訊揭露無須按照台灣規定,每季揭露財報、每月營收公告 《證交法》修正後 仍不須適用五項規定,其中董監持股成數不受限仍被視 為重大疑慮1. 董監持股成數規定(《證交法》第26條)2. 股東會召集事由載明規定(《證交法》第26條之1) 3. 股東會公告方式(《證交法》第26條之2) 4. 投資人繳交股款、債款期限(《證交法》第33條)5. 公司交付股票與公司債券相關規定(《證交法》第34條) |
||||||
|
||||||
整合長達三年,全台灣最受矚目的「一品大廈」都更案,最近傳出觸礁消息。都市更新究竟是房價鍍金保證?還是處處考驗人性的雙面刃?為何連全台灣名人齊聚、住戶水準最整齊的一品大廈都更案,也面臨破局困境? 撰文‧梁任瑋 擁有前副總統連戰、國泰信託集團理事主席蔡辰男、新光金控董事長吳東進等知名住戶、坐落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燙金地段的一品大廈豪宅,兩年多前開始進行的都更計畫,如今面臨難產危機! 這個全台灣房價金額最高、住戶水準最整齊、最具有代表性的都更案觸礁,幕後到底有什麼無法克服的難題? 「很麻煩啦,我如果搬家,買比這裡貴的覺得划不來,比這裡便宜的地方我不見得想住。」一位住在一品大廈二十多年的老住戶說,整合近三年的都更計畫由於許多 住戶無法達成共識,重回原點。據了解,一品的住戶都更同意比率一直停留在六八%,無法突破都更法令規定的四分之三私有土地及合法建築物樓地板面積的比例人 同意門檻 (七五%),一品大廈住戶透露,已暫時不申請都更,「等瓜熟蒂落再說。」 採都更模式保有原容積 這個擁有最多資源、全國最受矚目的都更案為何受挫?其實與目前所有正在進行的都更案面臨同樣的問題:有錢人也過不了人性這一關! 由於一品大廈一九七八年興建完成時,尚未實施建築容積率管制,總容積率約五三八%,但法令規定容積率僅為三○○%,若依建築法實施重建,居住面積會愈蓋愈小,唯有以都市更新模式申請更新改建,才能保有原容積,因此兩年前,一品大廈就確定重建後面積不會縮水。 隨著都市更新議題愈炒愈熱,一品大廈的富豪住戶對大樓改建也躍躍欲試,「過去開管委會時都派公司祕書出席的住戶,現在召開都更委員會時都親自出席,為的就是爭取自身權益。」住戶之一、皇家季節酒店總裁李銘松說。 雖然涉及的金額與住戶的身價不成正比,這些富豪還是堅持立場,寸步不讓。攤開這棟全台第一名宅的住戶名單,就可以看出這些各霸一方的名流,絕對不是容易擺平的狠角色。 三十三年前興建一品大廈的蔡辰男表示,因為建材高檔,一品大廈預售時每坪開價六萬元,硬是比區域行情每坪三萬元高出一倍,每戶約一千萬元起跳,因為太奢華,還一度被國稅局盯上查稅。據了解,當時︽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中也曾看過房子,後來考量社會觀感而不敢下訂。 「住習慣一品大廈的人,都不願意賣。」蔡辰男說,最早買的住戶是當時駐薩爾瓦多的大使連戰,經由蔡辰男推薦,連戰只看了一下土地,立刻就向蔡辰男訂了兩戶,兩年後從天母搬到大安區。 反倒是當時興建者蔡辰男一戶都沒有保留。發生十信案後,他才從仁愛路圓環搬到岳父居住的一品大廈,這幾年他再慢慢從中古屋市場買回來,至今已有五戶。二○ 一○年十二月,蔡辰男的弟弟寒舍集團董事長蔡辰洋也透過投資公司買了一戶,蔡萬春一脈的蔡家又成為一品大廈最大住戶。 此外,一品大廈藝人名媛幫有張俐敏、湯臣集團總裁徐楓、鄧美芳、孫凌華與劉桂貞,三、四年前鄧美芳自中古屋市場以一戶三千五百萬元買到一品大廈,算是近年買得最便宜的住戶。房仲分析,去年底一品大廈有一戶以每坪一○五萬元私下成交,若流通到市場價格還會更高。 找上金控降低融資難度 為了避免都更後分配不均,一品大廈管理委員會為此還訂了利益迴避條款,排除有營建背景的住戶參與都更開發。去年還找來十二位建商,每個月輪流由一位建商來 簡報,台面上喊得出名號的上市建商、北市一線豪宅品牌建商無一缺席,號稱全台灣規格最高的都更案。住戶透露,十二家建商經過比案後,最後出線的三家分別是 富邦、樸園與昇陽建設。 但是這些大戶算盤實在撥得太精,建商想賺到一品大廈的錢可說難如登天,「一品大廈每位住戶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可以賣多少房價他們比你還會算,建商最後可以分到的利潤真的很少。」一位曾向一品大廈住戶簡報的建商無奈表示。 因一品大廈住戶要求分屋面積不得比重建前還小,以每戶室內面積一百坪計算,重建後至少要蓋一四○坪才分得回原面積,所以一品大廈住戶不希望與建商合作共同 開發;而傾向直接與有金控公司背景的建商合建,可以解決營造費用的融資問題,最後沒有被任何人賺走錢,金控公司賺利息、建築師事務所賺規畫費、營造廠賺管 理費、代銷公司賺銷售獎金,可說是算得最精的都更案。 一切算盡還是過不了關 雖然萬事俱備,但是最後還是卡在住戶本身的利益問題,協商了二年多,還是無法達到七五%的同意門檻,住戶們都累了。 據了解,因為生活機能太方便、住戶各個身價不菲,一品大廈不同意都更的住戶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上了年紀的老住戶,認為好處是第二代拿,根本沒有都更意 願;第二種是剛重新裝潢完的住戶,不願已投入數百萬元重新整修的房子泡湯;第三種則是認為都更後的房產價值,至少有二.八倍,若現在一品大廈每坪房價有一 百萬元,都更後的權利變換價值,每坪至少應有二八○萬元行情,但現在還無法達到。 房地產都市更新的世界,是人性最大的試煉場,忍受得了孤寂的人可以享受富貴的果實,但過程中也會遭遇各種欲望、誘惑的干擾,讓人性貪念逐漸膨脹。對於房價已站穩每坪百萬元的一品大廈豪宅來說,也得面臨同樣的考驗。 名流齊聚 一品大廈知名住戶 姓名 身分 戶數 蔡辰男 國泰信託集團理事主席 5 寒溪投資 寒舍集團董事長蔡辰洋 1 連 戰 前副總統 3 李銘松 皇家季節酒店總裁 3 吳東進 新光金控董事長 2 貿聯開發 中航董事長彭蔭剛家族 1 湯臣開發 藝人徐楓 1 陳飛鵬 南僑集團副會長 1 林博正 前明台產險董事長 1 翁大銘 華隆集團負責人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