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史上第二次大洗澡:中國石化154億資產減值之謎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4/2MMDAwMDIzMDc2Mg.html

淨利潤707億,史上最高,增長12.8%。上市第十年,中石化(600028.SH)交了一份看上去很美的2010年成績單。

但相比老對手中石油(601587.SH)1399億的淨利潤、35.6%的增長率,仍顯單薄。即使是中海油(0883.HK),2010年淨利也有544億,增長率更是高達 84.5%。「三桶油」相較,中石化增速最慢、驚喜最少。

不少分析人士坦言,至少,和此前預期相比,這不是一份讓人驚喜的成績單。

中石化到底怎麼了?

答案的關鍵在中石化突然間大手筆計提的154億資產減值損失。

154億資產減值:史上第二次大洗澡

市場的失望不言而喻。年報公告後,中石化股價連續小跌兩天,累計跌1.5%,短暫微彈後,又繼續下探。中石油的待遇則大不一樣。從公佈年報第二天開始,中石油連續收穫了6根陽線,累計漲3.54%。

不少分析人士也對此深感困惑。年報公佈前,中石化給出的信號甚是積極。「1月份去調研,當時公司高管說每股收益可達0.9元」,上海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分析人士回憶,「結果卻只有0.82元」。

在前述分析人士看來,中石化業績低於預期,主要是兩個原因造成的。一是受油價大漲影響,中石化2010年第四季淨利大幅下滑,淨利只有143.16億,僅佔全年淨利的20%。

另 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中石化冷不丁大幅度計提了154.45億元的資產減值損失,比去年計提的74.53億多出了79.92億。其中,商譽(無形資產)減 值62.77億,固定資產減值75.67億。相比之下,中石油僅計提了44.08億的資產減值損失,只有中石化的29%。

「這個問題,我們把它當成重點看待。」上海一位知名分析人士表示。

這是中石化上市十年以來,第二次大規模地計提資產減值損失。中石化第一次大規模計提發生在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當年計提了166.17億資產減值損失。同期,中石油也計提了247.65億的史上最大規模資產減值損失。

如此大額的計提讓分析師們措手不及。在2010年三季報上,中石化計提的資產減值損失只有21.87億。一切發生在年度資產減值測試後。

這樣的資產減值計提對業績的影響是實質性、不可逆轉的。按新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的規定,「無形資產減值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等從2007年開始計提後不能衝回,只能在處置相關資產後,再進行會計處理。

歷年年報顯示,2006年以來,中石化每年都計提減值損失,累計計提479.77億,平均每年計提96億,而期間中石化的年平均營業利潤為611.74億,相當於平均每年計提掉中石化15.7%的營業利潤,對業績吞噬甚多。

東北證券分析師王偉綱也在研報中指出,154.45億資產減值增加導致當期EPS減少約0.065元,是業績低於預期的原因。

為5年前私有化埋單,62.77億商譽蹊蹺計提

困惑還在於,中石化為什麼選擇在這個時點計提如此之大的減值準備?

年 報披露,中石化最大的兩塊減值損失是商譽和固定資產。其中,62.77億的商譽(指收購成本與所獲得可辨別的淨資產的公允價值之間的差異)減值損失主要來 自石油大明、齊魯石化和揚子石化。石油大明計提了13.61億,齊魯石化計提了21.68億,揚子石化計提了27.37億。

正是對這三家子公司商譽的計提,讓分析師們連連說「看不懂」。

「計提的62.77億商譽減值損失很奇怪,這幾家被計提商譽損失的子公司是幾年前買的。」北京一位分析人士的疑惑頗具代表性。

追 溯這三家公司的歷史,這筆關於商譽的計提其實根源於由2006年中石化發動的那場聲勢浩大的「私有化」運動。2006年2月25日,中石化董事會通過斥資 143億現金要約收購旗下齊魯石化、揚子石化、石油大明、中原油氣四家A股上市子公司的全部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決議。經一番複雜流程後,中石化順利完成收 購。

其中,中石化對中原油氣的收購價為30.91億,溢價13.2%;對石油大明的收購價為27.51億,溢價16.9%;對齊魯石化的收購價為33.82億,溢價24.4%;對揚子石化的收購價為48.83億,溢價13.2%。

當 時,市場對中石化的收購價格反應不一。據當時媒體報導,以上4公司小股東當時對定價多有異議,認為收購價偏低。而中石化內部則認為,若非中石油提前洩露了 私有化的消息,如果在2005年7月20日之前進行,最多只需支付90多億,這筆收購其實多付了50多億。中石化當時確實覺得"貴了",收購當年,對這四 家公司記入的商譽總和為76.48億(143億收購成本減去4公司可辨別淨資產的公允價值)。

5年後,這筆收購到底給中石化帶來了什麼?

2008年,中石化首先對中原油氣的商譽計提13.91億減值損失;2010年對石油大明、齊魯石化和揚子石化計提共62.57億商譽減值損失。至此,4家公司76.48億商譽全部計提完畢。

「這說明中石化覺得,要約收購的這些公司盈利能力沒有達到當初的預期。後果是,中石化2008年、2010年的業績被侵蝕了一些。」廣州一位資深審計師表示。

資產減值背後的焦灼

對此,一位跟蹤石油行業長達20年的資深分析人士並不認同:「這些資產其實是很值錢的,但中石化假裝它不值錢。相比5年前,機器鋼鐵都漲價了,按重置成本計算肯定要高於現在的賬面價值。從當時的環境看,143億的收購價並不吃虧。」

事實上,這四家公司自被中石化收購以來,除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虧損較多以外,業績表現一直不錯。以揚子石化為例,2006年-2010年,淨利潤分別為20.32億、29.03億、-29.48億、28.88億及23.25億。

前述資深人士認為,最可能的原因是中石化出於盈餘管理的需要,在業績好的年份大洗澡,等同於加速折舊把業績推後釋放,減少業績波動。

而資產減值的業務部門看,中石化154.45億的減值準備主要來自化工業務部和煉油業務部,減值虧損分別為51.21億和49.02億,僅齊魯石化和揚子石化就共計提了49.05億。

對此,前述資深人士認為,這可能是中石化要為自己的煉化業務受油價影響造勢,從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在資產巨額減值的衝擊下,中石化與老對手中石油的差距進一步拉大。2010年,中石油歸屬母公司淨利潤1398億,幾乎是中石化707億淨利的兩倍,兩者相差691億。而2009年,兩者淨利差距僅418.83億。

業界將兩者盈利差異的根源歸結為戰略定位不同。中石油長於上游勘探業務,中石化擅長下游煉化業務。在油價高歌猛進的形勢下,中石油的盈利優勢越發明顯。

「事實上,中石化有意識地對自己的戰略定位進行修正,加大了勘探業務比重,強調產業鏈一體化。」前述資深人士指出。2010年,中石化勘探板塊營業利潤467.25億,比去年增長225.82億,是四大板塊中盈利最大、增速最快的。

而最能體現中石化核心競爭力的煉油板塊卻隨著油價高漲大幅下滑,2010年營業利潤卻從2009年的274.77億下滑至148.73億,下降了36%。

儘 管如此,中石化勘探業務較中石油差距仍然巨大。從油氣儲備看,中石油探明儲量是中石化的3.23倍。年報披露,2010年,中石化剩餘原油可採儲量 2888百萬桶,剩餘天然氣可採儲量6447十億立方英呎,合計3963百萬桶油當量。而中石油原油探明開發儲量7605百萬桶,天然氣探明開發儲量 31102十億立方英呎,合計12789萬桶油當量。

在上述資深人士看來,這是歷史定位問題所致。「國內很多勘探項目都給中石油,不給中石化。即使在海外擴張上,中石油也具有絕對優勢。在老外看來,中石油首先是石油公司,而中石化首先是石油化工公司。」

而市場也毫不客氣地對中石化低估值。目前,中石化市盈率僅10.4倍,而中石油市盈率為15.6倍;中石化總市值5985億,只有中石油19285億總市值的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65

吸塵器當3C賣 被宅男拱上第一

2013-09-30  TCW
 
 

 

台灣市場有多大?論人口,只有中國的六十分之一,論人均所得,約僅有丹麥的三分之一,但是,對英國高階吸塵器品牌戴森(Dyson)來說,台灣卻是全球二十九個由代理商經營的國家中,最大的市場。

根據市調機構捷孚凱(GfK)統計,今年一月到七月,國內銷售額最高的前十名吸塵器中,戴森產品包辦前五名;去年,台灣吸塵器產值近十五億元,戴森就吃下六億市場,市占率穩居第一。這個成績,不只超越中國、印度等大國,也贏過丹麥、以色列等富國,拿下戴森全球代理商之冠(不計戴森直營國如英國、美國)。

但是,即使台灣已經成為戴森最大市場之一,在二○○六年引進時,英國總公司的判斷卻是「沒有市場」。「台灣人不用地毯,吸塵器本來就不是必備品,加上當時吸塵器均價僅五千元,戴森賣到近三萬,是人家的六倍!」恆隆行董事長陳政鴻分析。

先天不足下,為什麼戴森在台不只開拓出高價市場,還將台灣業績做到大國規模?幕後靈魂團隊,就是代理商恆隆行。

「一開始就遇上根本性的問題:商品價格毫無競爭力可言。」陳政鴻說,家電的購買主力─家庭主婦,是對價格最敏感的一群,但是,她們對戴森採用的高科技不關心、也不在意外型設計,「我們只剩兩種方法:以行銷提升商品價值、自掏腰包做售後服務,原廠不能給的好處,我們給!」

一開始就「玩大的」倒貼做行銷、加碼延長保固

花錢做行銷、養人做服務,人人會做,但在代理市場,卻不是人人敢做。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蕭瑞麟說,代理商多是為人作嫁,賣太好、賣不好都可能被收回代理權,因此,為減少風險,業者通常只在總公司給的行銷預算下運作、打安全牌,維修也僅是「協助」送回原廠,投入心力越少越好。

不過恆隆行一開始就決定「玩大的」,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陳政鴻為新品牌戴森設立獨立事業處、聘請額外人力,還倒貼二○%的行銷支出,讓戴森創辦人花五年,只為做出一台完美吸塵器的品牌歷史,能夠鋪天蓋地傳播出去。競爭對手伊萊克斯台灣分公司行銷經理蕭光男觀察,戴森單一品牌的媒體投資量已經在業界居冠,甚至超越日系大廠Hitachi,年年上調。

不只如此,陳政鴻還主動將戴森保固拉長至業界最長的五年,由恆隆行自行吸收到府教學、維修的服務成本。

不過,種種投資,也墊高公司行政、行銷開支等營運成本達五成,是同業的兩倍。陳政鴻坦承,為讓稅後純益仍能維持一成上下,台灣戴森售價必須比英國貴上二成至三成;取捨之間,他選擇讓戴森貴上加貴,而消費者是否埋單?這是豪賭,也是他必須承擔的風險。

決定溝通方式後,緊接而來的問題,是「對誰說」。

培養新的家電客群「變形金剛」讓男性埋單

過去,戴森在華人市場的行銷策略和一般高階家電無異,都是主打女性以及金字塔頂端市場,但是,恆隆行很快就知道,這在台灣行不通:「因為主婦嫌貴、台灣有錢人也不在意吸塵器,畢竟都是菲傭在做!」恆隆行戴森事業處協理曾逸晉說。

最後,他們在市場數據中,發現驚人結果:台灣戴森購買者,超過七成是男性,尤以竹科工程師最多。台大國際企業學系教授謝明慧分析,台灣擁有電機、機械背景的工程師為數眾多,是最肯「花錢買技術」的一群,加上戴森的發明家形象,比任何明星都更讓他們感同身受,因此在男性間打出漂亮一仗。

恆隆行因此走上與他國不同的路,不只溝通語言強調圓錐氣旋等科學名詞,展演上,也拉長裝卸九種吸頭、組裝出機器不同樣貌的時間,呈現「變形金剛」般的科技感,除去戴森的家電味,全力迎合男性市場,把吸塵器當3C產品來賣。

發揮口碑行銷效應分享文章吸引女性認同

「台灣的意見領袖就是這群人!」台大國企系教授林俊昇說,新商品在「擴散」過程中,企業若能早一步打動創新者(innovator)、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口碑傳播就能事半功倍。正好台灣的產業特性是高科技導向,工程師社經地位皆位居頂端,換作是別國,主打同樣客群很難有相同效果。

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教授黃俊堯也分析,恆隆行深知工程師習慣在網路論壇蒐集情報、也擅長深入淺出的解釋科技產品,因此借力使力,利用這群忠實愛用者的網路分享文章,降低女性理解戴森機械原理的障礙。

經過工程師傳播,從二○○七年到二○一一年間,戴森銷售台數幾乎都是倍數成長,顧客男女比也從七比三,拉近至各半,顯示已成功打進女性市場,從小眾走向大眾。

不過,戴森做到頂尖,代理商的困境也隨之出現。蕭光男認為,不管是競爭者爭搶代理權,或原廠決定將台灣納為直營、恆隆行「降級」為總經銷,都是不可避免的難題。

恆隆行的成功,戴森的產品特色厥功至偉,但恆隆行讓產品發聲、把台灣市場做大,憑的只是別人沒有的「敢」。這也說明了,只要願意「玩大的」,市場就沒有大小之分。

【延伸閱讀】只用6年,銷售量翻23倍—Dyson台灣銷售表現

註:2013年為預估值資料來源:恆隆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66

被高估80% 美股正處於史上第三大泡沫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0471

如果投資者的記憶力足夠好,就完全可以猜得出以下幾個年份的共同之處:(更多全球財經資訊,請加微信號:wallstreetcn) 1853, 1906, 1929, 1969, 1999  答案是:美國股市泡沫的巔峰時期! 股市泡沫越大,投資者的回報率就越慘。不幸的是,根據金融咨詢公司Smithers & Co.董事長Andrew Smithers的最新報告,美股當前正處於1802年有記錄以來的史上第三大泡沫期,僅次於1929年和1999年。 Market Watch報道援引Andrew Smithers觀點稱,以某些重要的綜合性長期評估標準來看,美股當前被高估了80%。   他指出,一旦美聯儲退出超常規的貨幣寬松政策,或者企業停止借款、啟動股票回購,或者出現類似20世紀70年代的停滯性通脹,美股泡沫便存在破裂風險。 他還進一步表示,在泡沫破滅、股市大崩盤之前,美股甚至可能進一步走高。 不僅是Andrew Smithers,就連彭博新聞社對562名交易員、分析師和投資者的調查結果也顯示,47%的調查對象認為美股接近不可持續水平,而14%的人已經看到了泡沫。 隨著當前生物科技股市盈率超過500倍、巨量交易再度重現、債券銷售創紀錄,對於價格過高的憂慮正持續升溫。標普500指數目前較2007年的峰值還要高出30%。而自從2009年3月美股正式進入牛市以來,該指數漲幅已高達193%。 Dane Fulmer Investments掌門人、擁有40多年股市和債市交易經歷的Dane Fulmer在接受彭博新聞社調查時表示: 這就像是暴風雨來臨之前,你無需像一個天氣預報員一樣去觀測雲層的具體情況。 不過,美聯儲可不這麽想。上周,美聯儲表示,美股整體仍與歷史水平保持一致。 Andrew Smithers的分析是基於以下標準:未來30年的股市回報、以及將1900年之後的歷史數據與被稱作“Tobin’s q”的重要衡量標準作比較。“Tobin’s q”是用來計算企業淘汰舊資產更換新資產的成本。過去一百年,在預測投資者後續30年的股市回報方面,沒有其他任何指標能夠超越“Tobin’s q”。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977

歷史上第一輪熊市是如何發生的?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777

nine-years-war-painting

美股牛市已近六年,市場不乏對於牛市將盡的擔憂。環球金融數據公司(GFD)統計發現,自1692年和1792年以來,英國和美國分別了經歷了28輪和25輪熊市。美國即將迎來又一輪熊市麽?

與其妄加猜測,倒不如了解一下人類歷史上的第一輪熊市是如何開始的吧。GFD分析認為,第一輪熊市始於1692年的英國,長達四年。如果以1692年到1694年的東印度公司以及1694年到1696年的英格蘭央行為代表,英國股市在1692年到1696年之間下跌了72%。這也是史上最為慘烈的熊市之一。

九年戰爭與四年熊市

是什麽引發了史上第一輪熊市呢?GFD指出,最有可能的原因在於九年戰爭,以及對英國王位歸屬問題的持續爭議。

九年戰爭(1688年-1697年),又叫做奧格斯堡同盟戰爭、巴拉丁王位繼承戰爭。17世紀後期,法國因在遺產戰爭與法荷戰爭獲勝而使其進入更大的軍事擴張軌道,其陸軍實力歐洲第一,海軍實力超過了英國和荷蘭兩國的總和。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決定繼續對外進行征服以完成其稱霸歐洲的夢想,卻因此遭到了英國、荷蘭和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組成同盟聯合對抗。

絕大部分戰役發生在法國和西班牙邊境以及萊茵河地區,盡管戰爭之初,也有法國會侵入英國的擔憂,但這終於沒有發生。不過,1692年8月,英國的盟軍荷蘭卻吃了敗仗。在隨後的1693年6月27日和7月19日,英荷聯軍再次失利。這些敗仗的影響開始反應在英國股市上。

此外,戰爭逐漸拖垮了參戰國的財政。為幫助英王威廉三世籌集資金,英格蘭銀行於1694年7月27日成立。作為成立英格蘭銀行的交換條件,威廉三世獲得了永遠不必歸還的貸款。1694年12月28日,英國瑪麗女王逝世,威廉三世開始獨攬大權。

戰爭最終以法國被迫與大同盟各國言和而終。在1697年的秋天,法國簽訂了《里斯維克和約》,承認威廉為英國國王,把洛林歸還給洛林公爵查理五世,把萊茵河邊的重要橋頭堡菲利普斯堡還給德意誌,這里曾經是數十年前杜倫尼累次越過萊茵河入侵德意誌的出發陣地。九年戰爭正式結束,法國放棄了對外擴張的念頭,但保住了歐洲大陸最強國的地位。

由熊轉牛

九年戰爭期間,東印度公司股價從1692年3月30日的158暴跌至1696年11月6日的38,而英格蘭銀行的股價則從1694年發行時的100跌至了1696年10月16日的60。不過,隨著九年戰爭逐漸臨近尾聲、影響遠去,以及壟斷地位的確立,這兩家公司的股票也開始由熊轉牛。

eic1-lo16941725

(東印度公司股價走勢)

boe1-lo16941725

(英格蘭銀行股價走勢)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200

規模史上第二 韓國力推196億美元刺激計劃抗擊MERS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0862.html

規模史上第二 韓國力推196億美元刺激計劃抗擊MERS

一財網 權小星 2015-07-05 13:54:00

有專家認為本次刺激計劃事實上韓國投入了近22萬億韓元(約合196億美元),這也是韓國建國後規模第二大的財政刺激計劃。

面對來勢洶洶的“中東呼吸道綜合征”(MERS)疫情,繼韓國法務部為外國遊客提供便利以後,韓國政府備受期待的大規模刺激計劃也終於浮出了水面。

據韓國企劃財政部官員7月3日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韓國政府考慮到因MERS疫情對韓國民眾生活的打擊,為了穩定民眾生活質量,克服MERS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正式決定推出大規模刺激計劃,財政投入達15萬億韓元。

另外,如果包括韓國各級公共機關將執行2.3萬億韓元的投資,以及通過韓國政府直營的金融機構向企業擴大出口貸款等而投入4.5萬億韓元,有專家認為本次刺激計劃事實上韓國投入了近22萬億韓元(約合196億美元),這也是韓國建國後規模第二大的財政刺激計劃。

“MERS刺激計劃”

根據韓國企劃財政部推出的這份刺激計劃,為實施本次刺激計劃,韓國政府將投入12萬億韓元。其中,有近5.6萬億韓元是用來補貼因MERS疫情帶來的稅收減少,另外政府將再擴大6.2萬億韓元的財政,以應付MERS疫情以及幹旱旱情對於韓國經濟以及消費心理帶來的負面影響。

值得註意的是,在這份計劃中,韓國政府宣稱通過本次刺激計劃,財政的擴大規模不是12萬億韓元,而是15萬億韓元。對此,韓國企劃財政部預算政策課長金東一(音譯)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解釋道:“這主要是源於除了以上提及到的財政擴大以及稅收補貼之外,政府還將用於其他部門的3.1萬億韓元進行用途變更,轉換為支援因MERS疫情而受到巨大損失的個體商人的專項資金。”

根據計劃,這份15萬億韓元規模的財政刺激計劃將分成多個部分使用,主要涵蓋了與民生息息相關的住宅保障、災害補貼等方面。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非就是克服MERS疫情方面。根據這個計劃,僅針對MERS疫情的專項資金就達到了2.5萬億韓元;有分析認為,若再包括其他項目上間接支援因MERS疫情受到打擊的企業、商人的補助,在本次財政刺激計劃中,與MERS有關的投入可能會占到近一半左右。因此也有媒體將本次計劃戲稱為“MERS刺激計劃”。

在針對克服MERS疫情的專項資金中,有3000億韓元專門用於支援因疫情收到嚴重打擊的旅遊行業,用來緩解旅遊行業因遊客減少面對的資金危機,以及為吸引遊客創造旅遊需求等方面;而韓國也將為因本次疫情受到重大損失的醫療行業提供5000億韓元的專項貸款資金。

另外,韓國也將為因旱災受到巨大沖擊的農業投入8000億韓元的資金;為穩定民生、教育、就業崗位方面投入1.2萬億韓元。

從這份計劃中,不難看出,韓國政府在編排這份計劃的過程中,發力點除了刺激經濟的同時,還相當註重促進民眾的消費心理,致力於為萎靡的韓國經濟“輸血”。

“四面楚歌”的韓國經濟

事實上,MERS疫情的爆發,的確對於韓國的經濟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首當其沖的就是旅遊行業,隨著MERS疫情的不斷擴散,特別是經歷過“非典”的中國遊客對於韓國疫情的不安感加強,訪韓的中國遊客數量於六月有明顯下降。

據韓國法務部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5月間訪韓的中國遊客數量共為275萬人,平均下來每個月約為55萬人。但是MERS疫情爆發的六月這個數值下降到了26.5萬人,幅度達到近六成之多。

據首爾市政府的數據,中國遊客平均每人在首爾的消費額達到232萬韓元,遠高於歐美遊客的149萬韓元以及日本遊客的60萬韓元。現如今韓國國內的消費心理仍然趨於“冷卻”狀態,而這樣一個“高消費”的群體的離去,更是影響了韓國國內的經濟複蘇。

除了旅遊行業之外,受消費心理影響較大的服務行業也難於幸免。據統計顯示,MERS疫情趨於高峰的6月,韓國百貨商店的銷售額相對於同年5月下降25%,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6.5%。而有分析顯示,即使MERS疫情在6月內得到控制,韓國經濟的損失也將達到36億美元;若拖到8月末,損失金額更是高達180億美元。

而MERS疫情之前的韓國,經濟也並不景氣。

據統計,在MERS爆發之前的5月末,韓國企業設備投資規模已經連續3個月負增長,出口負增長更是持續了5個月;而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增長從去年年底開始趨於“0增長”。因此有許多專家曾經分析韓國經濟需要警惕進入“通貨緊縮”狀態的可能性。

在這種狀態下,韓國通過不斷降息、發放老年津貼等方式,“好不容易”使內需有了微弱的增長勢頭,但是這把火剛剛被點燃,就又被MERS疫情而被熄滅,韓國經濟由此也進入到了“四面楚歌”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韓國通過將基準利率下調至歷史最低值1.50%以及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來應對這場危機。其中,在美聯儲宣布加息的可能性以後,韓國卻仍然冒著資本流失的“風險”而加息被稱為是韓國政府的無奈之舉。

對此,韓國企劃財政部官員表示:“有緩慢的恢複勢頭的韓國經濟因為MERS疫情,而再次受到重大打擊,特別是消費及服務行業萎縮勢頭非常明顯。因為內需的進一步萎縮,勢必會導致稅收空缺以及財政的空缺。因此希望能夠通過這次刺激計劃,能夠一定程度上激活內需,救活經濟。”

根據韓國相關規定,財政刺激計劃需要國會的審批。因此,韓國企劃財政部為了能夠盡快實施政策,將原本需要數日乃至數十日的內部審核程序縮短至3~5日,爭取在本月3日舉行的國務會議上通過這項決定,6日提交至國會,7月中能夠完成批準程序。但韓在野黨新政治民主聯合黨卻對於這份刺激計劃有所質疑,他們認為應該有更多的財政用於抗擊MERS疫情。這也使這份計劃的實施增加了一定變數。

 

編輯:潘寅茹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658

《捉妖記》票房24.26億號稱史上第一 業內人士質疑“有水分”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9-13/945708.html

截止9月11日15時,《捉妖記》上映59天累計票房24.2671億,超過上映47日的《速度與激情7》的24.2655億,成為中國內地電影的票房冠軍。

每經記者 師燁東

“如果沒有最後兩周所謂‘公益放映’的幾千萬票房,已經過了熱映期的《捉妖記》不可能成為歷史票房冠軍”電影行業分析師陳鑌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按照其發行方旗下院線某些影廳超過100元的票價仍有108%的上座率來看,如果數據屬實,那麽只能說明8月底有些人是在影院花100多塊錢蹲著或者站著看完《捉妖記》的。”

根據藝恩實時票房數據顯示,截止9月11日15時,《捉妖記》上映59天累計票房24.2671億,超過上映47日的《速度與激情7》的24.2655億,成為中國內地電影的票房冠軍。

在此之前,捉妖記被業內人士質疑“買票房”已鬧得沸沸揚揚。而針對影評人對其提出午夜場滿上座率、《捉妖記》發行方安樂影業旗下院線同一屏幕每隔15分鐘便排片等質疑,安樂影業方面回應為滿上座率為包場公益放映,15分鐘一場則為旗下院線排片錯誤。

11日,《捉妖記》官方微博則發表聲明,稱8月28日至9月11日期間,捉妖記公益放映票房為4042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這15天內,《捉妖記》的“公益票房”平均每天達到了269.5萬,尤其在後幾日,該數據幾乎占到了《捉妖記》當日票房的100%。

針對《每日經濟新聞》提出有人質疑其最近兩周4000萬的公益票房完全是為了成為票房第一而買票房的問題,安樂影業方面回應采訪稱,關於公益放映等事件,其已經在《捉妖記》官方微博有過回應,不再多做回應。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捉妖記》的高票房,說明國產電影針對市場的意識在不斷提高;但是《捉妖記》在國產電影保護月內上映且延長了不短的檔期,其紀錄仍然存在一定的水分。“國產電影更應註意的是影片質量如何能不斷上升,而非如何靠手段贏取票房”。

央視曝光捉妖記包場內無人觀看

實際上,早在8月25日,即安樂影業回應《捉妖記》開始公益包場放映的前三天,便已經有網友及影評人質疑安樂影業存在通過旗下院線刷、買票房的行為。

隨後,微博上有加V影評人對《捉妖記》提出票房造假的質疑,並附上截圖說明安樂影業旗下的百老匯院線給《捉妖記》進行了大規模的排片,時間一般為早場或午夜場,但上座率卻達到100%,甚至有部分影廳上座率超過100%;而長度超過120分鐘的《捉妖記》,在同一影廳甚至出現每隔十五分鐘就有新排場的情況。

對於質疑,《捉妖記》官方微博在8月30日夜間發出官方聲明作出解釋。聲明中顯示,安樂電影公司的確使用了片方付款的方式進行包場,但目的是進行公益放映,回饋給特定的觀眾群體進行免費觀影;至於淩晨場次以及不到半小時就輪排的情況,則是因為總部與各地影院溝通時出現問題,之後會要求各地嚴格執行總部的放映規定,也歡迎觀眾監督。

在公司做出回應後,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仍然針對《捉妖記》的公益放映做了專題報道。央視記者到進行《捉妖記》公益放映的影院進行了實地探訪,卻發現在早中晚隨機探訪的三個場次中,現場都沒有任何觀眾。安樂影業總裁張晗隨後在回應央視的采訪時表示,這些無人觀看的公益場次票房是會計算入總票房之中的。

陳鑌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8月末以來,安樂影業下屬的多家影院,屢屢通過全天超過100萬甚至200萬的票房進入全國院線票房單日百強榜,而其中部分影院主要的票房來源都是《捉妖記》。

“以公司旗下的杭州百老匯影城為例,在8月28日到30日的這三天中,《捉妖記》每天的票房貢獻度都在85%以上,票房/排片比都在2以上,平均票價都在100元以上,場均人次都在172人以上,甚至上座率都沒有低於108%,也就是說有‘觀眾’是站著或者蹲著看完影片的。”陳鑌說道。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電影行業咨詢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無不惋惜的說,“其實本來捉妖記破了國產電影票房紀錄之後,業內對於該片都是贊賞有加的;但是發行方後來的一些行為的確有點過分,引起了人們的反感,不知道他們怎麽想的”。微博上一名加V影評人亦評論道:“冠軍來之不易,但要取之有道”。

某影視咨詢公司高層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對於一些偷買票房等行為,我們並不贊成,但是總體來看,捉妖記市場基數是足夠大的,對於其最後沖刺階段的買票房事件,放大來看意義並不大。”

監管缺失致票房亂象屢禁不止

實際上,《捉妖記》被曝出買票房並非個案,國內院線在票房上的不規範現象存在已久,尤其三四線城市屢屢被曝出偷漏票房情況,近年來,網友在微博以及影視論壇上曝出觀影時電影票被院線通過手寫偷挪票房等現象層出不窮。

而業內大佬對於亂象也逐漸“忍無可忍”。8月28日,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中磊就在微博貼出兩張一早一晚的電影票房的截圖,怒斥“票房都去哪了?請拿開臟手!”疑暗指由華誼出品的電影《三城記》票房被偷。

易觀國際分析師郝茜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現在的院線都裝有廣電部門核準的計算機聯網售票系統,但是由於受到利益誘惑,一些影院仍然會選擇鋌而走險。

“現在影院的投資成本不低,一般收回成本需要七八年時間。院線通過偷、漏票房或者是不同分賬比例的影片挪票房,可以少交稅、基金或是少給片方分錢。”郝茜說道。

而隨著網絡售票在院線的普及,,一些影院偷、漏票房手段也發展的五花八門。一些院線會在售票時售出自己分賬比例較高的電影票,而後手寫改為其他電影來逃分賬;部分院線則銷售爆米花“捆綁套餐”,將飲料、爆米花與電影票打包出售,將電影票設定為最低定價而獨吞差價利潤。

上述不願具名的電影行業咨詢公司高層表示,實際上,偷漏買票房並不是近近些年興起,只是隨著微博等自媒體的興起及傳播使得這些院線“伎倆”的信息被公開開來,從而被業內外所知。而目前整體來看,這些現象是在主管部門逐漸規範的情況下比前些年是要少的。

近年來,監管部門亦加大了處罰力度。今年初,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下稱“協會”)發布公告,通報了2015年1月份,10家影院違規使用“雙系統”售票,長期偷漏瞞報電影票房收入,截留票款等違規行為。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據此前的案例來看,違規影院會接受30-100萬不等的罰款,以及4-6個月停片處理,國家電影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也將取消違規影院當年先征後返、各項資助和獎勵資格。

“雖然主管部門針對偷漏挪票房開始逐漸加大處罰力度,但是其違規成本仍然比較低,而且中國有數千家電影院,監管並不容易;買票房雖然也存在不少電影中,但是這一行為並不違法,只能說部分買票房現象不太光彩。”郝茜進一步分析道。

  • 每日經濟新聞
  • 周禹彤
  • 每經記者 師燁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772

A股史上第二大融資額:同方國芯推800億定增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7863.html

A股史上第二大融資額:同方國芯推800億定增

一財網 李雋 2015-11-05 20:22:00

11月5日在市場剛剛出現大盤漲小票跌的風格轉換苗頭,中小板馬上就有上市公司拋出巨額再融資方案,這也讓投資者對本來就開始疲軟的小盤股產生更多擔憂

“800億的定增,真有想象力。”看到中小板公司同方國芯的天量非公開發行方案,一位私募人士感嘆道。

2008年中國平安(601318.SH)拋出1600億公開再融資方案後,A股加速了熊市的下跌進程。11月5日在市場剛剛出現大盤漲小票跌的風格轉換苗頭,中小板馬上就有上市公司拋出巨額再融資方案,這也讓投資者對本來就開始疲軟的小盤股產生更多擔憂。

10月12日就開始停牌的同方國芯(002049.SZ)11月5日晚間公告,擬向實際控制人清華控股下屬公司等對象發行股份,募資不低於800億元,投入集成電路業務,發行完成後,公司控股股東將變更為西藏紫光國芯投資有限公司,公司股票11月6日複牌。

公司擬27.04 元/股發行近30億股,發行對象為西藏紫光國芯等共九名,主要來自西藏的公司,也包括同方國芯2015員工持股計劃。其中,員工持股計劃擬認購10億元,北京國研寶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擬認購26億元。募資中,600億元擬投入存儲芯片工廠,37.9億元擬收購臺灣力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5%股權,162億元擬投入對芯片產業鏈上下遊的公司的收購。

有投行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認購方主要在西藏,估計是有額外稅收優惠以及其他政策傾斜,800億的數額的確太嚇人,印象中中小板還沒有見過如此大規模的定增融資方案。

同方國芯稱,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是公司管理層在評估目前集成電路市場需求持續增長的背景下實施的,為了壯大公司的資本實力,改善公司的股權結構,增強公司的抗風險能力,從而提升公司在主營業務的領先優勢,同時切入更加高尖端或者有市場前景的產品市場。

“800億的定增,真有想象力。”深圳一位私募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樂視網(300104.SZ)實際控制人減持公司1億股,並以遠低於市場價50元的每股32元減持,將獲得資金借給公司發展;其實這本來就等於承認了創業板股價的整體高估,隨後創業板也出現了滯漲。

同方國芯盡管只是非公開發行,但肯定會對市場心理產生影響,認購的機構也很可能要拋售手中資產騰出資金,這可能對市場產生一定沖擊,而近日不少題材股在利好出臺情況下已經完全漲不動,大盤也開始風格轉換,可能會繼續深化,估值過高的小盤股或許繼續遭殃,該私募人士稱;最壞情況下,壓垮大盤的可能性也是有的,不過到年底機構刷業績,以及倉位控制的需求,估計只會移倉,不會隨意大規模減持。

編輯:王樂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497

蘋果公司史上第一個手機充電殼,是臭棋還是在下大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3194.html

蘋果公司史上第一個手機充電殼,是臭棋還是在下大棋?

一財網 下木 2015-12-09 13:44:00

這個充電殼的面板和iPhone本身風格相似,有黑白兩色,不過充電手機殼背部多了一個凸起安裝電池。根據蘋果官網稱,這款充電殼可以將蘋果手機通話時間提高到25小時,上網時間提高到18小時。

蘋果公司最新推出的iPhone 6S和6S Plus,盡管是又升級了不少創新,比如3D觸摸屏、更強大的攝像頭,以及更高效的處理器,但在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電池續航能力上,看上去並沒有搞出什麽重大突破。

不僅蘋果手機自己的電池續航能力依舊不理想,市面上許多第三方配件商的手機充電保護殼也以笨重難看的居多。

大概就是因為上述兩個原因,導致蘋果公司最終決定,推出一款蘋果自己的手機充電保護殼!

美國當地時間本周二,蘋果公司在官網上發布了一款專門針對iPhone 6S的充電保護殼。

這款充電殼售價99美元,名為“Smart Battery Case”,即“智能電池手機殼”。

這個充電殼的面板和iPhone本身風格相似,有黑白兩色,不過充電手機殼背部多了一個凸起安裝電池。根據蘋果官網稱,這款充電殼可以將蘋果手機通話時間提高到25小時,上網時間提高到18小時。

之所以名為“智能電池手機殼”,里面還是有一整套設計在內的。

比如在材質上,改變了以往的手機充電殼都是一個笨重的塑料塊形狀,而是采用了非常柔軟的整體化矽膠外殼。“智能”則體現在會在你的手機上顯示電池續航時間,還會自動在你手機需要時才開始充電,所以不用操心什麽時候裝上什麽時候卸下的事情。

而且蘋果這款充電殼里還內置了無源耦合天線,所以不會阻擋手機信號。

至於造型設計,也不是像其他傳統充電手機殼那樣,做成一個厚度比較均勻的殼,而是邊緣做得很薄,但是當中鼓起一塊。

就這個看上去有點奇怪的造型,使這個蘋果公司史上第一次親自設計的充電手機套,一出市面就遭到了各種無情的吐槽:什麽“看上去很像是蘋果手機自帶了一個小背包”、“一個幾何規則的腫瘤”、“看上去手機套剛從飯店里偷了一塊黃油……”

就功能而言,額外加上一塊電池確實能夠解決許多手機重度依賴者的實際問題。但業界都認為,在這個充電手機殼身上,根本見不到一絲蘋果公司顛覆式創新和無敵審美的影子。

就算是和市面上其他第三方電池保護套相比,蘋果公司也根本沒有什麽明顯的領先優勢。

光說電池續航能力,蘋果這款智能充電保護殼的電池容量僅為1877 mAh。在同等價格下,消費者完全可以買到Mophie公司出品的電池容量為2750 mAh 的手機充電殼。

至於蘋果公司為什麽在這個時候推出充電手機殼? 問題其實應該是為什麽“現在才推出”。要知道許多專門針對iPhone的第三方配件商已經賺得盆滿缽滿。

比如Mophie公司,光靠賣充電手機套2013年盈利就達到了2億美元。

蘋果這款充電手機套只適用於iPhone 6S,不適用於iPhone 6S Plus。因為6S Plus的尺寸足夠大到放入一塊更大的內置電池,通常情況下撐過一天沒什麽問題。

這也是蘋果手表的電池標準:只要能撐過一天,消費者就還能算滿意。這就是目前iPhone 6S的欠缺所在。

其實蘋果公司還是很有可能推出更顛覆式的電池解決方案。比如新一代MacBook就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創新的方案,采用階梯狀,並將不同大小的“電池片”堆疊到一起的,在同樣的空間里增加了35%的電池容量。

這種思路在理論上也可以應用於iPhone,在6S系列上還沒有使用,但未來的iPhone 7、iPhone 8上可能會出現重大突破。

這會是未來的方向。至於今天,對急於銷售出更多新款6S手機的蘋果公司來說,最好的權宜之計恐怕就是這個駝背充電殼,至少也能從多年來賺足了的配件商手里分一杯羹。

編輯:仇芳芳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452

倫敦選出歷史上第一位穆斯林市長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0619.html

倫敦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工黨重鎮”。

不出所料,經過一天投票,一天計票,在此次倫敦市長競選過程中民調結果始終領先的工黨候選人、前工黨政府內閣成員巴基斯坦裔英國人薩迪克 •汗 (Sadiq Khan) 最終以44%對35%的得票比勝出,成為新一任倫敦市長,也是倫敦歷史上首位穆斯林市長。

從此,一直以來崇尚多元文化的倫敦,終於有了一張多元文化領袖面孔。而薩迪克 •汗的主要競爭對手、那位“高富帥”的保守黨候選人紮克•戈德史密斯(Zac Goldsmith),只能在人們“富人不識民疾苦”的老調中黯然離場,回到他的富人選區里奇蒙德(Richmond,倫敦最富有地區之一),繼續為他殷實的選民們服務了。

公交司機之子 人權律師

這位倫敦新市長,可謂是平民出身成功進入英國政壇的勵誌典範。父親是公交司機,母親是裁縫的薩迪克•汗,出生後不久就隨父母移民到英國。對幼年的回憶就是父母整日辛勞地工作。他青少年期間派送過報紙,還在建築工地打過雜,和兄弟姐妹們擁擠在政府供給的住房中。這樣的家庭背景,很難成為牛津劍橋精英教育的寵兒,因此,他只是一間現在已經不複存在、曾經叫做北倫敦大學法律系的畢業生。

靠個人的勤奮努力,他在大學畢業後,留校做了一段時間講師,之後進入接受政府財政資助、主要為少數族裔爭取法律權益的法律事務援助機構擔任人權律師。在此期間,他主要為那些受到警察、雇主以及種族分子不公正對待的少數族裔和弱勢群體處理相關法律事務和聲張權利。在其從政的過程中,在南倫敦圖丁區地方議員的位置上“兩下三上”。2009年,高登布朗的工黨政府時期,他曾被認命為交通部長,成為英國政府首位穆斯林內閣成員。

房地產政策助力成功當選

薩迪克•汗的平民背景,成為接近倫敦選民們的殺手鐧,而此次競選的主要“政綱”,也是緊貼倫敦民眾最焦慮的公共交通年年上漲和房價高企、房源緊缺、租房價格難控等棘手問題。他承諾公共交通車費4年保持不變,確保倫敦當地居民對新建住房有“首選權”,新房出租價格按照倫敦當地平均收入設定。

但是,他的“政綱”無疑也受到了很多反對者的質疑。倫敦交通公司就表示,凍結車費漲價,將導致對倫敦的公交線路、地鐵設施等更新改造造成資金上的影響,對倫敦的公共交通發展不利;新建住房“首選權”根本不解決目前一些年輕購房者,包括護士、教師、警察等社會主要公務人員(key workers)的購房困難,因為過高的房價,這些社會關鍵人群根本就踏不上進入房地產市場的階梯;租房價格依照收入來定更是理想主義,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完全不現實。

自詡自己為“最重商市長”

作為一個全球最自由開放的市場,倫敦的投資和商業氛圍對國內外投資者一向非常友善。倫敦商業、金融、科技及其他第三服務產業都非常發達,支撐著英國22%的GDP。

剛剛卸任倫敦市長的鮑里斯約翰遜兩任政績極其鮮明。在他的任期內,海外投資大幅增加,僅僅是來自中國的投資,按照倫敦投資發展署的相關數據,光2015年,中國企業對倫敦直接投資額達到了10億英鎊。在倫敦的人,都會感受到這些年來倫敦風貌的日新月異,無論是公共交通包括地鐵更新改造、跨城鐵路建設;到處都是新建住房,泰晤士兩岸的長臂吊車隨處可見;

但從目前可以了解到的情況來看,薩迪克•汗對倫敦商業前景、城市建設、環保、海外投資等等方面的計劃和描述並未呈現。

不僅如此,作為“競選經理”,在他為前任工黨領袖艾迪•米里班成功擊敗兄弟大衛•米里班出謀劃策時,曾經公開反對調降公司稅以幫助中小企業成長,吸引海外企業進入。

“與極端分子相關”的議論

根據英國媒體報道,在薩迪克•汗擔任人權律師期間,曾經與伊斯蘭極端主義分子有關聯; 他承接辦理的案件中,不乏代表少數族裔訴訟警察歧視的案子。

另外,在他擔任地方議員期間,還發生過兩次不實公款報銷的事件,其中一次發生在2006年,他曾經申請報銷購買聖誕、生日等賀卡共計金額2550英鎊被拒,因為按照英國議員相關財務規則條例,只有用於公務的辦公用品才屬於報銷範圍。之後他重新以其他名義再次遞交申請被接受。他自己對此事件的解釋為“經驗不足”和“人類失誤”,最後就自己的違規行為向有關部門道了歉。

雖然,薩迪克•汗在其所在的選區聲望日漸式微,但他被一些人士認為作為中左派的政客,他是目前處於弱勢和亂象頻頻的英國工黨內正在冉冉升起的一顆“明星”。自2013年至2015年期間,他年年被列入英國穆斯林大獎最佳政治人物獎候選名單,2016年2月,他終於獲此殊榮。

薩迪克於1994年與同事女律師結婚,生有兩個女兒。 薩迪克癡迷體育,特別熱愛足球和板球,是利物浦足球隊忠實球迷。

另外還有報道稱,他曾因支持同性婚姻立法而遭死亡威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067

世界上第一個不設軍隊的國家來中國賣咖啡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0408.html

在第十七屆中國國際食品和飲料展現場,坐在展位前的普拉達(Pedro Beirute Prada)一邊與前來咨詢的客人交談,一邊習慣性地拿起手邊的咖啡品上一口。作為哥斯達黎加商務部對外貿易協會的會長,普拉達專門帶隊來到上海向中國消費者推介包括咖啡、水果和牛肉在內的多種食品。

普拉達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根據他們對中國市場的初步調查,哥斯達黎加的咖啡是最被中國人接受和喜歡的當地產品。

作為唯一與中國建交的中美洲國家,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3年6月訪問哥斯達黎加時還專門探訪了當地的咖啡園,當時那兒每年12萬噸的咖啡產品還沒有直接賣到中國市場。

如今,這個世界上第一個不設軍隊的國家開始認真來中國賣咖啡了。普拉達對本報記者說,此行會專門去一趟杭州,和阿里巴巴商談電商合作的詳細事宜,預計今年年底就能建成哥斯達黎加食品賣到中國的B2B平臺。

中國只占總出口額的4%

作為無軍隊國家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國家,哥斯達黎加位於美洲的中心位置,是連接中美洲和南美洲的重要樞紐。中國是哥斯達黎加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兩國於2010年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FTA)。首任中國駐哥大使汪曉源此前曾稱,自2011年FTA生效後的一年內,兩國貿易同比2007年建交前增長了120%。

用普拉達的話來說,哥斯達黎加和周邊其他的美洲國家相比,擁有很強的物流和交通優勢,FTA又給兩國的經貿往來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和便利。另外,哥斯達黎加的食品優質且高端,符合消費力逐漸增強的中國消費者的需求。

盡管如此,就哥斯達黎加的出口而言,目前中國市場還只占了哥國總出口的4%。普拉達說,中國只能擠進前十,遠遠落後以40%比例排名第一的美國,鄰近的小國家巴拿馬也以6%的比重超過了中國。

為了拓寬中國的市場,普拉達於去年起開始陸續擴增哥斯達黎加商務部對外貿易協會在中國的團隊。

哥央行發布的經濟活動月度指數顯示,哥斯達黎加農產品在1月和2月的產量分別同比增長0.6%和1.3%,其中咖啡16.1%。雖然產量增長,但是作為一個面積只有一半浙江省大的小國家,普拉達說,他們並不想擴大規模,而是希望讓自己的農產品更加多元化,給予當地的中小企業主發展的機會。

拉丁美洲中轉站

哥斯達黎加被稱為“中美洲的瑞士”,擁有較穩定和開放的投資環境。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哥國也被不少企業視為拉丁美洲的中轉站。

據哥斯達黎加央行統計,2015年哥斯達黎加吸引外國直接投資28.49億美元,較2014年增長3.68%,比預期的21.85億美元高出30%。其中,美國為最大投資國,投資額達15.02億美元,占比達一半以上。服務業是吸引境外直接投資最多的產業。

由於當地需要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在哥斯達黎加投資的中國企業主要集中在基建以及通信技術等領域,比如華為、中興、小米、中石油等。

為了吸引更多中國投資者和遊客,該國將於今年夏天正式在上海新設領事館和簽證中心,為中國人提供更多便利。

普拉達表示,由於哥斯達黎加沒有軍隊,不用給軍隊投入預算,政府就可以將更多資金投入教育等公共領域。正因為如此,哥國擁有比周邊國家更出色的教育體系。他告訴本報記者,哥斯達黎加的高校吸引了眾多國際學生,它吸引的美國學生比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都要多。隨著中國投資者的進入,當地人對於中文的熱情也在上升,不少學校通過提供漢語教學課程來招攬更多學生。升溫的漢語學習需求讓當地很多受過較高教育的華人轉行當上了漢語教師。

沒有軍隊,這個國家如何確保安全?根據公開資料,該國沒有設立常備軍,目前由警察部隊處理國家內部安全問題。然而,哥斯達黎加擁有一支大約8400人的準軍事部隊,其中包括4000多名國民警衛隊、2000多名邊境安全警察和2000名鄉村警衛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0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