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最新佈局》外資齊按讚 股價上看一二○元鴻海營收三級跳的三大成長引擎(084-088)

2014-07-21  TWM
 

推動台股上萬點的要角,鴻海已成為外資齊力按讚的對象,在蘋果iPhone 6訂單站穩獲利腳步,郭台銘更將靠著三大新事業佈局,讓目前近四兆元營收的鴻海,能夠進一步達成十兆元帝國的目標。

撰文‧林宏文

當台灣電子業普遍面臨成長停滯與利潤萎縮時,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卻愈幹愈起勁,不斷朝創新領域佈局,讓鴻海成為台股上看萬點的中流砥柱。

根據多家外資分析師評估,由於看好鴻海今年在iPhone 6的接單,以及明年起在機器人、汽車電子、電信和雲端等投資即將發酵,預估今年及明年的稅後EPS(每股純益)將落在九元及十元附近,對於鴻海股價也都樂觀預期,目標價最高上看一二○元。

事實上,截至七月十四日,鴻海今年股價已經大漲超過四成,投資人之所以如此捧場,主要是因為鴻海今年獲利表現令人驚豔,而且對於未來具發展潛力的新產業,更已領先投入佈局。

不過,鴻海如何做到郭台銘的十兆元營收目標,仍然引起大家的質疑與討論。十兆元的營收,是鴻海去年營收三.九五兆元的二.五倍,等於是要新增六兆元才能達成;這六兆元的營收相當於目前三星電子的營業規模,鴻海要從哪裡取得這麼大的營收?

除了擴大原有事業的規模外,鴻海最大的成長來源必須仰賴新事業佈局,目前鴻海鎖定三大產業,從機器人、汽車電子到雲端電信產業,都是規模達數兆元的產業,也成為推動鴻海營收成長的關鍵力量。

引擎一:機器人

兩大巨擘軟銀、Google

都找上鴻海合作

例如,近來很夯的機器人產業,就是鴻海的新成長動能之一,而且由於已投資佈局多年,今年起將有明顯訂單挹注。

目前全球機器人產業最重要的兩大指標性企業,一家是六月才發表胡椒粉(Pepper)機器人的日本軟體銀行;另一家則是去年大舉收購八家機器人公司,以發展機器人作業系統ROS(Robot Operating System)為目標的Google,如今這兩大企業,都選擇鴻海作為發展機器人產業的合作夥伴。

機器人產業已發展三、四十年,鴻海早期也投入研發,但近幾年中國工資上漲,工業自動化需求大幅提升,鴻海的開發腳步才加快,並做出不錯的成績。

在最近加緊趕工出貨的蘋果iPhone 6生產線上,已有部分產線用到名為Foxbot(鴻海機器人)的設備,也因此,當軟銀董事長孫正義想推出Pepper機器人時,很自然地找到他的老朋友郭台銘。

胡椒粉機器人瞄準老齡化社會,推出可以陪伴老人的家庭照護型機器人,這台機器人可透過Wi-Fi連上雲端的人工智慧,並內建攝影機和麥克風,可錄製老人的表情和語調,傳送到數據中心分析整理,透過雲端及軟體的運作,讓Pepper擁有學習對人類情緒的判讀能力。此外Pepper的手指可靈活操作,相關的機構件與開模都由鴻海負責。

Pepper預計明年二月推出,定價為十九.八萬日圓(約新台幣六萬元),比過去機器人售價便宜許多,市場相當看好日本市場的銷售前景。軟銀的Pepper機器人之所以受到重視,主要是為商業用途機器人又打開另一扇大門。

過去大家對機器人的發展,主要都集中在工業用途,但實務上商業用機器人種類更多,而且市場更大,例如去年全球工業用機器人總需求量為十七萬台,但光是家庭用掃地機器人銷售量就高達五百餘萬台,而且預估今年數量會再成長兩成以上。

至於機器人產業另一大巨擘Google,企圖心更不容小覷。Google去年將原本負責智慧型手機Android平台的魯彬(Andy Rubin)調至機器人部門;同時過去幾年也透過購併整合軟硬體技術,推出機器人作業系統ROS,目標就是要成為機器人的標準平台,讓全世界眾多軟硬體開發商都以ROS為標準,一統全球機器人江山。

研究並開發機器人三十年的交大電機系教授宋開泰說,軟銀與Google正好代表兩大商業模式,軟銀會在自己的平台上建立垂直的系統與應用,Google則希望建立一個開放平台供大家選擇。這種競爭模式,與過去蘋果與Google在智慧型手機上的較勁非常像,可以密切注意未來兩大廠的動作與佈局。

三十年前宋開泰在比利時魯汶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就是以機器人為研究主題,如今他在交大的實驗室,已成功開發出工業用及服務用等十餘種的機器人。對於近來機器人產業的進展,宋開泰相當興奮,他預期今年將是機器人產業大幅起飛的關鍵年,尤其是工業與商業市場同步起飛,會帶動新一波的產業大成長。

鴻海佈局的另一大產業,就是汽車電子業。

在這個全球產值已上看二千三百億美元(約新台幣六.九兆元)、足以與電子業媲美的超級大產業中,鴻海已經投入十餘年;不過,近來鴻海在汽車電子的進展已有加快現象,包括傳統的汽車電子零組件,鴻海在電池、電機、電子控制及驅動器等領域,都已紮下不錯的根基,也打進不少中國及歐美日等車廠;至於在更新的電動汽車和無人駕駛車等領域,更是卯足力爭取,投資效益逐步顯現。

引擎二:汽車電子

積極爭取特斯拉、Google訂單在電動車部分,鴻海目前已切入電動車的開發,初期以定點路線為主的大客車為發展目標,藉此培養集團在整車系統的設計與零組件發展能力,達到練兵的效果。

至於在全球最大電動車特斯拉(Tesla)的供應鏈部分,鴻海集團則早在五年前就已積極切入,從連接器、機構件到面板(由群創供應),都有鴻海提供的產品,而且供應項目越來越多。郭台銘積極搶攻特斯拉訂單,另一個目的當然是要打擊他的頭號敵人,也就是比亞迪的創辦人王傳福。

此外,在Google推出的無人駕駛車部分,郭台銘也盡全力爭取卡位。根據Google的評估,由於無人駕駛車受限於法規及市場接受度,真正上路時間可能在五、六年後,也就是大約二○二○年,但初期仍可先應用到企業內部、大賣場、倉儲或工廠等專業領域。

據瞭解,郭台銘曾應Google共同創辦人布林之邀,至Google美國總部試乘無人駕駛車。相對其他許多企業主擔心無人車安全性,猶豫要不要試乘,郭台銘二話不說,立刻跳上去坐,讓眾多Google主管印象深刻。

Google的無人駕駛車雖然仍在概念車階段,但今年底就會有百輛原型車出廠測試。由於無人駕駛車具有革命性的衝擊力量,對現有汽車產業極具破壞力,也成為過去難以打入傳統汽車產業的鴻海,積極參與並尋求翻身的項目。

鴻海佈局的第三大事業就在電信及雲端產業。

其中,進軍4G競標並收購亞太電信,只是鴻海躋身電信運營商的第一步。郭台銘很清楚,鴻海集團很難在既有電信運營基礎上與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或遠傳等公司競爭,因此,整合鴻海在電信、雲端數據中心、連接器及伺服器等眾多優勢,進而跨入國際電信服務市場,將是鴻海在電信事業最重要的差異化策略。

引擎三:電信及雲端

與國際大廠合作

建立差異化競爭力

例如,在伺服器及資料中心等雲端產業領域,鴻海近幾年就已累積不少經驗,並與惠普各出資一半成立伺服器事業,讓鴻海擁有製造與銷售權,累積在全球雲端與資料中心的經營知識與能量,建構未來數位匯流的基礎,這對鴻海跨足電信運營將產生重大加值。

六月底,鴻海宣佈投資新台幣一一二億元入股韓國SK c&c,SK是韓國僅次於三星及LG的第三大科技集團,旗下擁有韓國第一大電信公司SK telecom,以及全球第三大記憶體廠海力士(Hynix)。

不過,相較於三星及LG在全球3C產業的綿密佈局,SK集團仍然有一大段差距,這也成為SK與鴻海結盟的關鍵理由,希望透過鴻海快速拉近與前兩大集團的差距。

至於鴻海則透過投資SK c&c,快速進入IT服務和雲端資料中心兩大領域,並且也埋下未來兩大集團在電信、網路等領域合作的伏筆。透過這項結盟,讓鴻海國際化的路線愈來愈清楚,也讓鴻海電信事業與國內其他業者有所區隔。

其實,郭台銘在佈局電信產業時,就已確定不會只滿足於發展台灣市場而已,亞太是佈局的第一步;但以鴻海擁有各種產品設計與開發的能力,未來必然可以在電信服務市場上,為客戶量身訂做出不一樣的產品及服務。

郭台銘說,4G時代就是影像時代,所有訊息都要眼球化,全世界只有鴻海擁有連接器、數據中心和伺服器的多重優勢,這將是鴻海跨入電信事業的最大利基。

此外,軟銀董事長孫正義的作法,也很可能是郭台銘的傚法對象。軟銀近年來透過收購美國第三大電信運營商斯普林特(Sprint),躋身為全球僅次於中國移動及美國威訊通訊(Verizon)之後的第三大運營商,將是郭台銘有樣學樣的傚法對象。

鴻海新事業佈局 受外資肯定── 外資預期鴻海目標價、獲利狀況與看好原因外資 目標價(元) 稅後EPS預估 調升目標價原因巴克萊 120 2014年:8.91元2015年:10.03元 鴻海掌握多數iPhone 6訂單,出貨可望在8月底轉強。同時郭台銘預期2014年營收穫利都可望有10%~15%成長。

滙 豐 117 2014年:9.3元2015年:9.9元 鴻海今年在桌上型電腦和iPhone的出貨可望帶動營收穫利成長。郭台銘對今年營收、獲利的成長展望優於市場預期。

大和國泰 113 2014年:9.24元2015年:10.46元 在蘋果下半年兩款iPhone 6新機帶動下,今年全年出貨量上看1.9億支,鴻海可望吃下其中的多數訂單。

瑞 信 110 2014年:9.1元2015年:9.8元 除了iPhone 6成長動能可期,也看好資料中心業務有機會在2015~16年帶動鴻海獲利成長。

麥格理 108 2014年:8.67元2015年:9.81元 看好iPhone 6的出貨以及在機器人、電動車和雲端的投資。

美銀美林 107 2014年:8.97元2015年:9.58元 看好鴻海8月開始出貨轉強,新iPhone將是下半年最主要成長動能。同時也看好鴻海生產效率提升帶來的營益率改善。

整理: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039

降息一聲風雷動,火箭三級乾坤開 億利達

來源: http://xueqiu.com/2164183023/34123749

我說我們也許正在接近一個漫長的黑暗隧道的盡頭,我非常強的懷疑,中國經濟和股市長期的下降和下跌過程,非常接近尾部的位置。也許在不太長的時間之內,我們就會看到整個市場甚至是經濟活動會出現根本性的轉折。



換句話來講,我們認為市場已經非常的接近牛熊轉折。結果,這樣的報道在媒體上刊出以後,有大量的跟帖,跟帖表示不同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很多跟帖充分的表現了我們廣大網民的智慧包括尖刻。其中有一份專門通過微信發給我的跟帖是這樣的,說在通常的情況下一個漫長黑暗隧道的盡頭一定是一個大糞坑,剛剛走出黑暗的隧道會一頭紮進一個大糞坑。13個月回頭來看我們確實走出了這樣一個黑暗的隧道,並且隧道盡頭沒有大糞坑。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去年12月份,在這里開會,考慮到會議的形勢,我們把主題定義為《星星之火》,為什麽叫星星之火?我在去年的現在也是在這個位置做過一小段解釋,“星星之火”的含義是我們已經處在一個漫長的黑暗隧道的盡頭,黑暗隧道盡頭的亮光已經依稀可見,但是經濟和市場還要經歷一小段困難的時期,或者換句話來講,我們認為市場還有最後一跌。到今年6月份,在杭州開策略會的時候,我們把策略會的題目定為叫《盈虛之有時》,並且定了一個對聯叫“守時待勢熊自去,樓花落盡牛漸來”。但是我一直沒有跟大家解釋什麽叫盈虛之有時,我個人的理解基本的含義就是當事物壞到極點以後,它就會向好的方向去轉化,當事物朝著一個方向的運動到達極點以後就會向另外一個方向轉化。這就叫盈虛之有時,所以換句話來講我們認為市場面臨牛熊轉換,並且6月份牛熊轉換的時機已經比較成熟。所以,從這些內容來看,我們可以清楚的說,無論是在去年年底還是在今年年中,我們從來不認為市場面臨的是所謂300點、500點的反彈問題,我們認為市場面臨的核心問題是牛熊轉折,是處在一個大趨勢大方向轉折的拐點上,而不是出現所謂的300點、500點的反彈。在去年11月份、12月份我們第一次很明確的提出這樣的判斷,在今年6月份我們認為市場已經完成這樣一跌,所以提出盈虛之有時。


像剛才主持人介紹的一樣,在這樣一個基本的思路下,我們把我們策略會的主題定位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內容,從對這一年多的情況回顧來看,我們想強調的是盡管對一些觀察者來講,我們為什麽會在6月份翻多,大家感覺有一些意外和奇怪,在今年6月份翻多是在去年12月份就想好的,在去年12月份準備年度策略會的時候我們就想好要在今年年中翻多,這是不是吹噓呢?當然,剛才媒體報道是一個相對比較客觀的,因為實際上我自己也沒有當時的講稿,是相對比較客觀的內容。一會兒我們還會看到一些其他的有關的證據。在去年年底我們已經想好在今年年中要考慮戰略性的翻多,而且一旦翻多就要討論牛熊轉換的問題而不是市場反彈的問題。
完成了一小段對去年的總結和吹噓以後。下面我們進入今天報道的主要內容。


今天的報道最關鍵的方面包括三個,第一個方面,是對於實體經濟活動的分析;第二部分,是對於商品市場與權益市場關系的經驗總結;第三部分,是對於流動性狀況的分析。就像一開始李勇在致詞中介紹的一樣,市場普遍的看法是認為今年宏觀的主題就是有錢,策略的主題就是任性,實際上這樣的看法反映了中國人的小聰明,但是在小聰明之後我們沒有看到大智慧,實際上市場運行的格局和驅動力量放在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和更長的歷史背景下來看是及其清晰的,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在事前是可以預知的。今年下半年翻多以後作為賣方分析員必須考慮到傳播的效果。所以為了刺激觀點的傳播我們提出了《三級火箭》的說法,三級火箭的說法迄今為止對於市場節奏的把握,看起來是勉強說得過去的,但是,這些節奏實際上都是在事前提出來的,事前提出這樣一個結論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某些重要的方面上驅動市場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預知的,如果沒有預知到它是因為我們觀察市場的角度存在偏差和問題。存在什麽樣的偏差和問題?在流動性這一部分,我們會做一些比較詳細的分析。最後,如果有時間,我還會展開一些對於未來產業變遷的一些分析或者是猜測。但是,誠實的說,這部分的內容我的考慮是放在2015年的年中策略會上來討論,所以一會兒也許我們不會重點討論這部分的內容。最後一部分是關於風險提示。


現在進入第一部分關於經濟基本面的分析。我們無論是觀察經濟的增長情況還是觀察工業的增長情況,從2011年年初看到現在,一個非常清楚的趨勢是經濟始終在波動下行,經濟增長率的底部被不斷的壓低。每一個波動的底部都比上一個底部要更深。如果我們從工業增加值增長環比的角度來看,這一特征也是極其清晰的。在過去差不多4年的時間里邊,整個經濟增長率的重心始終在不斷下沈,頂部不斷下移底部也在不斷下移,特別是從環比來看並沒有清晰的證據表明晚期的經濟下降比早期的經濟下降更緩和。2013、2014年經濟所經歷的波動和下降跟2011、2012年的波動和下降比並沒有明顯的更加緩和,從同比增長的角度就有這樣的特征,從環比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特征幾乎是同樣清晰的。說明從總需求或者是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看,經濟是越來越差,經濟的增長越來越低。從道理上來講,企業產品的價格,應該越來越低,企業的盈利應該越來越差,從直覺和道理上來講,我們應該觀察到這樣的變化。經濟增長率不斷的創出新低,企業的產品價格一定要不斷的創出新低,企業的盈利一定要不斷的創出新低才是一個合乎直覺合乎經驗的看法。


但是,我們先來看產品價格的情況。這里的產品價格我們選取的是工業生產資料價格的環比,從2011年年初一直看到現在,我們很容易看到在價格環比波動過程中,有很多短期的脈沖,之所以有這麽多短期的脈沖,關鍵的原因是經濟在短周期中有很多沖擊和波動。比如美聯儲的量化寬松比如歐債危機,這些對經濟活動都造成了短期的沖擊,這些沖擊通常還會引發存貨調整,存貨調整與這些沖擊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平均來講以3-6個月為半周期的短期經濟波動。但是對我們而言,我們感興趣的焦點不在這些短周期的經濟波動,而在它所表現出來的另外的特點。每一輪短周期波動完以後,我們觀察產品價格的底部,觀察產品價值每一輪下降以後所達到的底部水平。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在2012年年底之前,工業品的價格在短期之內有很多的波動,但是每一輪價格波動的底部都比前一輪的底部要更深,這個與經濟處在下降過程中的基本趨勢是一致的,與大家直覺和推斷是一致的。但是2013年以後,這個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13年年中,工業品價格的底部比2012年要更高,2014年上半年,工業品價格波動的底部比2013年要更高。那大家可能會講,今年10、11月份這一輪工業品價格波動的底部比今年年初的底部要更深,跟2013年的底部似乎也相差不太遠。這種說法無疑是正確的。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在中國工業品價格波動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外生的擾動因素是石油價格,而石油價格與中國自身的需求或者是供應波動之間的聯系並不很緊密,但是它對於整個工業品價格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而近年以來由於供應鏈的沖擊和擾動,石油價格的下跌非常大,但是這一下跌並不表明中國需求出了問題,實際上站在中國作為一個原油凈進口國的角度來講,我們會享受到油價下跌帶來的紅利,所以為了衡量總需求和總供應的供需平衡,我們在技術上可以使用一定的統計手段剔除油價影響,就是我們這里看到的這條紅線,如果我們集中觀察這條紅線,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2013年以來盡管工業品的價格上下有反複波動,但是這個波動明顯處於向上,今年10月份的底部比這兩個底部都要高得多,整個工業品的價格剔除油價以後從去年年中以來是處再一個明確的上行趨勢中。
整個經濟增長越來越差,整個的需求增長率越來越低。為什麽價格不是越來越低,在2013年年中以後反而是越來越高呢?我們把這個問題暫時先放在這里,再看一個同樣相關的證據。大家可以說這個數據是你自己算出來的,盡管是基於公開數據和簡單的計算,但是大家說這個數據也許會被分析員操縱,也許你觀察的視角會有關系,那我們再看另外一個數據,這個數據來源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看上市公司的銷售凈利率,就是凈利潤除以銷售收入。這里看到兩條線,紅色的線是全部非金融的A股,另外一條是把銀行、石油和石化剔除掉以後,剩下的上市公司的情況,它的銷售凈利率。我們觀察這個曲線,我們看到的是從2013年年中以來,銷售凈利率有波動,但是它是處在一個向上的趨勢中的波動。把石油、石化和銀行拿掉以後,銷售凈利率在今年年初的底部,比2013年的底部要更高,在今年三季度,它的水平比去年的三季度比過去三年任何時候都要更高,它非常明確的處在一個銷售凈利率持續改善的趨勢中。即使,我們把石油石化拿進來以後看下邊這條紅線,在經濟增長下降,銷售收入增速大幅惡化和下降的背景下,銷售凈利潤相對銷售收入而言,它的改善趨勢,即使在這條紅線範圍下也是很清楚的。今年三季度的銷售凈利率是處在過去最高水平,並且今年的底部水平比過去的更高,有波動但是處在一個向上的波動中。大家可以說這個向上的波動不是那麽顯著,但是最關鍵的特征是它發生在銷售收入下降的背景下,產品的價格在上升。我們還可以從另外兩個角度進一步看這個問題,還有一個角度,是我們集中研究制造業的上市公司,我們研究制造業上市公司單季度的銷售毛利率,我們也把這個結果放在這里,大家可以看得很清楚,因為制造業是一個相對略窄一些的口徑,我們看得非常清楚的是從2013年年初以來,整個制造業的銷售凈利率是在非常明顯的持續爬升,而這一爬升出現在銷售收入下降的背景下。


我們再舉一個行業層面的例子,鋼鐵。今年前10個月跟2013年前10個月相比,2013年前10個月粗鋼的產量增速8.3%,今年前10個月粗鋼產量增速2.1%,粗鋼產量的增速在急速下降,但是所估算出來的螺紋鋼的噸鋼毛利在今年粗鋼大幅度下降的情況下都在改善。今年前10個月熱軋的毛利比去年顯著的更高。螺紋鋼的毛利比去年略微高一些,但是這發生在螺紋鋼粗鋼產量的增速大幅度下降的背景下。前兩天鋼協的有關負責人表示,盡管粗鋼產量很低,但今年粗鋼盈利是近三年的新高。這些來自於工業品價格的事實,來自於上市公司盈利的事實,來自於制造業上市公司盈利的事實,來自於鋼鐵單個代表性行業盈利的事實,清楚地告訴我們,在市場的基本面的深處,在經濟運行的基本面的深處,正在發生一些轉折性的影響深遠的變化。大家可以說盈利的改善不是那麽顯著,但是如果考慮到經濟增速的下降,如果考慮到銷售收入的下降,這一改善將是極其顯著的。因為如果銷售收入不下降,甚至有一些上升,那盈利的改善將是極其顯著的。從直覺上來講,經濟增速越來越低,銷售收入越來越低,為什麽盈利還會回升產品價格還會回升?原因只有一個,在需求下降的背景下,供應也在收縮,而進入2013年年中以來,供應的收縮比供應更快。在2012年之前也許需求是10%但是供應是15%,所以價格在掉下來盈利在大幅度惡化。今年需求從10%下降到5%但是供應從15%下降到3%,供應比需求下降更快,從銷售收入來看整個增長在放慢,但是盈利已經開始在出現上升了。2013年以來,之所以會出現剛才所看到的一系列變化,核心的原因是經濟在供應層面上一直在調整,並且進入2013年以後,供應層面的調整和收縮的速度要更快,比需求下降的速度要更快。所以出現了盈利的改善。
經濟在供應層面的調整有什麽樣的方式呢?簡單的來講,三種方式。第一種方式,在需求下降的背景下,沒有能力盈利的企業退出市場,通過破產、關閉等等方面退出市場,直接造成供應的收縮。第二個方法,在需求下降、盈利下降的背景下,企業大幅度的削減資本開支,削減固定資產投資。這種行為的影響,是未來供應能力的增長一定會急速放慢。如果現在企業大幅度削減資本開支,那一兩年以後供應能力的增長一定會急速放慢。第三個企業會在技術層面、產品層面進行調整,調整的基本邏輯是想方設法去提高高毛利產品的比重,想方設法去壓縮低毛利產品的比重。而這三種方法包括去降低員工的工資包括裁減員工,都構成了經濟在供應層面的調整。只要經濟一旦開始下降,經濟必然開始供應面的調整,問題的關鍵只是說什麽時候供應面的調整會超過需求面的調整,成為主導價格和主導盈利的力量。而從我們現在的數據來看,這一轉折發生在2013年的某個時候或者是2012年底。為什麽會發生在2013年的某個時候,這一轉折點在事前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可以預知呢?從我對歷史數據的揣摩來看,一個簡單的大拇指法則是在宏觀層面上一次投資的高峰加兩年,就是供應增長的高峰。在2002年的時候,整個經濟周期開始上升,但是投資從底部開始上升出現在2002年的四季度,加兩年就是2004年四季度,在2004年四季度以後我們看到整個經濟供應增長快速的擴張,這一擴張帶動貿易盈余的上升帶動資本市場非常大的變化。最近一次投資擴張發生在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三季度,如果以2011年三季度作為一輪投資的高峰,在供應層面上最大的壓力,就是發生在2013年上半年。在這一意義上來講,在2013年的某個時候盈利開始出現一些根本性的轉折,用這些簡單的大拇指法則來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預估出來的。這里我們面臨兩個基本的問題,第一個基本的問題是站在現在看2015年甚至看2016年,供應是會繼續收縮還是會突然轉向擴張?我認為有比較確定的把握相信,供應會繼續收縮,原因在於我們剛剛所看到的所強調的所有供應面調整的力量都還沒有耗竭,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上市公司資本開支的增長還看不到,即使現在增長也到兩三年以後才有供應的釋放。邊際上確實有很多企業熬不下去在退掉,但是這些企業死掉對股票市場只是利好,因為它意味著供應面的調整在繼續進行,上市公司的盈利會繼續改善。而上市公司通過技術進步的方法提升毛利率,這一努力在現在仍然在繼續進行。所以我們有比較大的把握相信2015、2016年整個供應面的調整和收縮過程會繼續發生和維持。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所看到的工業品價格上升會持續,意味著上市公司的盈利上升過程會持續,是否意味著毛利會持續。風險因素在於未來重新出現需求的劇烈下降,並且未來的需求劇烈下降比降低以後的供應增長還要更慢。如果說降低以後的供應增長下降到3%,需求下降到1%,我們仍然會看到盈利的惡化,仍然會看到產品價格的下降,仍然會看到經濟活動很低迷,仍然會看到市場的表現會非常的差。如果未來需求出現了劇烈的下降,並且重新下降的供應的增長之下,這種風險和可能性我們當然無法排除。但是,由於一會兒我們即將看到的原因,我個人相信,這個風險是相對小概念的事件。在一個大概率的背景下來看問題,即使需求維持在今年下半年的水平,工業品價值的上升、盈利的上升、市場基本面的改善趨勢,仍然是可以預期的,除非需求比今年下半年再下一個臺階還要差得多,而我個人認為這個風險是非常小的。
在進一步討論這個風險和趨勢之前,我們再提出一個基本的問題。從剛才的一系列數據,工業品的價格、上市公司的盈利這些情況來看,總體上盈利的底部在2013年的上半年就已經出現了,為什麽市場拖到2014年的6月份才開始上漲呢?為什麽盈利面的改善、基本面的改善在2013年上半年就已經很明確的出現了,這個市場一直要拖到一年半以後大家還感到目瞪口呆的覺得怎麽會轉到牛市,怎麽一次降息就有五六百點的上漲,為什麽市場對基本面的反應會如此的滯後,會滯後一年半的時間呢?這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但是,我現在先把這個問題放在這里,因為一會兒在討論其他部分的內容的時候我會回答這些問題。當我們討論其他部分的內容把這些問題回答清楚以後,我們就會知道,市場在今年下半年以後轉入一個比較大的上升過程幾乎是必然的,當我們把另外一部分的內容討論清楚以後我們就會知道這一點,它與所謂的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分流資金,所謂的400點的反彈沒有任何關系,完全來自於自身的邏輯。


我們先把這一部分的內容和問題放在這里,來回答另外一個我剛才提出的問題,就是我們為什麽認為明年需求劇烈下降的風險沒有那麽大。我們看幾方面的內容,第一個,看房地產市場。毫無疑問,今年造成經濟下降造成粗鋼產量下降、水泥下降,非常關鍵的一個拖累力量是房地產市場的下降。房地產的投資活動、房地產的新開工面積、房地產的銷售面積在今年出現了劇烈的下降。如果我們以30個大中城市的成交面積來看,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從2013年11月份到今年7、8月份,成交面積出現了極其劇烈的下降,如果我們以全國面積的增速來看,這一對比幾乎是同樣清楚的,從2013年的年中到今年二季度到三季度之間,整個需求的增速在劇烈的下降。房地產銷售的下降,在不太長的時間之內,很快導致房地產投資活動以及相關產業鏈上需求和投資活動的整個減弱,這是今年需求下降及其關鍵的背景。明年的需求在這個背景上會不會繼續大幅度下降。我們要問的問題是房地產的銷售向何處去。今年9月份、10月份、11月份包括12月份頭兩個星期,我們看到房地產成交就像股市一樣,房地產的成交突然結束下降過程出現了一個爆發式的上升,現在絕對的成交面積,已經超過了2013年的高點,從8月份很低迷的狀態突然銷售出現很大的加速,並且這一加速看起來到現在為止還在繼續。在全國的數據上,轉折的表現沒有這麽劇烈,但是非常清楚的是同比增速的下降過程已經結束,至少我們有把握說的是房地產在全國的數據上,銷售面積同比增速的下降過程已經結束。而30個大中城市在歷史上來看具有一定的領先性,從這些大中城市的情況來看,在成交面積上,市場在快速恢複。我曾經講過房地產恢複發生在今年四季度是大概率的事件,在今年10月份我們清楚地看到這一轉折。


這張圖上我們看到的是房地產銷售面積與房地產投資之間的關系。我們看到房地產的銷售比較穩定地領先於房地產投資的波動,領先的時間周期大概是3-6個月。即使對2012年以來這輪房地產市場的調整而言,對於同樣的房地產銷售面積的上升和下降,房地產投資活動波動的彈性在下降,波動彈性在下降是因為大家對房地產市場總體上開始看空,所以,同樣的銷售面積的上升,投資的上升的幅度下來了,同樣的銷售面積的下降投資的下降幅度要更大,彈性在下降,但是波動的方向仍然很清楚的表現出高度的同步性。所以,如果我們觀察房地產市場,從房地產的成交和與投資的歷史關系來講,我們可以說由房地產的下降所帶動的經濟的下降過程還沒有結束,但是它正在接近尾聲。在明年二季度以後,這一下降的力量一定會耗竭,甚至還會略早一些。如果以這一歷史關系來看,房地產投資在明年4月份以後,下降的力量就會耗竭,就會轉入上升過程,盡管上升的幅度會很溫和。這是第一個原因,是我們已經看到了房地產市場的回暖,並且由此以比較大的概率可以推斷明年4月份以後由此帶動的經濟下降的力量就會耗竭。


    我們再看看第二個帶動經濟下降的力量。今年8、9、10月份經濟的下降速度如此之快,是令人意外的,至少是讓我非常的意外。為什麽會出現這麽大的下降呢?我們當時很仔細地檢查了很多數據,最後我認為我們比較接近找到了它最關鍵的原因,至少是最關鍵的原因之一。在這張圖上我們看到的是政府部門的公共財政支出增長情況,政府部門的公共財政支出大概占到整個經濟的比重超過20%,會在20%-25%之間的某個水平,而房地產投資的比重不超過15%。對於財政支出活動,我們看到今年的7、8月份以後,整個公共財政支出的增速出現了劇烈的下降,在最近這兩個月,公共財政支出的增速基本上處在零附近的水平。而在今年5、6、7月份這一增速還在兩位數的增長。在整個需求之中,有如此大比重的一個部門,它的增速在很短時間內從兩位數下降到零,它對於經濟活動對於信心對於存貨的影響,一定是不可小視的。從這一角度看問題,我們要提出的評估是大家是否認為明年開年以後,財政支出會繼續沿著現在的旋律向下運動呢?明年全年財政支出會維持零的增速維持負增長的增速還是維持一個合理的與經濟增速差不多的甚至略高於經濟增速的增長呢?即使不召開經濟工作會議,我們也有把握相信,明年公共財政支出的增長一定是正數,一定會在5%到10%之間的某個水平,而現在這一增長在零水平。所以也許一開年以後,至少是過了春節以後,整個公共財政的支出就會從現在這麽低的水平上重新增長,而這一重新增長過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封殺了經濟在現在的水平繼續下降的空間。公共財政支出增長在整個占比是非常大的,過去三四個月經濟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與財政支出在年度內的擺動有關系。說一句題外話,為什麽財政支出在年度內出現這麽大的擺動?它的下降極其劇烈,並且這一底部水平特別低。我個人認為,一小部分原因是因為政府在年初對經濟過於樂觀,向立法部門確定了不擴大財政赤字。到年底看錢跟不上趕緊砍財政支出,但同時又沒有別的需求頂上去,所以在經濟數字上出現了這麽大的問題。所以明年政府得留點彈性,從現在的傳聞情況來看,明年這方面開支的壓力要比今年更輕松一些。這很可能是這一數據波動背後很重要的原因之一,但這是一個偶發因素,你不能指望政府老犯錯誤,政府也會學習。政府明年還會犯同樣的錯誤嗎?概率不會很大。這是第二方面的原因。
除了這之外還有政府基建投資,政府基建投資在整個投資活動中的占比也是比較重要的,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個逆周期的變量。當經濟特別差的時候基建投資就會想方設法頂上來,但是經濟特別好的時候會想方設法壓下來。從現在對於明年經濟工作的基調來看肯定不希望把基建壓得很低,最近基建是在加快審批的。這些基建和財政支出的關系在於財政支出預算決算都是要報立法部門批準的,而很多基建投資不見得要通過立法部門的審查而且也有很多的渠道。從現在的政策立場和傾向以及過去一段時間有關部門的批準立項進度里看,明年的基礎設施跟今年相比也許會加速。
從房地產到政府公共財政支出到基建層面上,我們看不到讓經濟劇烈下降的力量。如果經濟有向下的風險是來自於兩方面,一方面是出口,另一方面是私人投資活動。從出口的情況來講,很大程度上我們自己是不能控制的,它取決於我們貿易夥伴的增長情況,而我們貿易夥伴的增長情況我們不是那麽清楚。但是站在一個比較遠的距離去觀察,也許可以說是冷熱不均,美國的情況不差也許越來越好,歐洲、日本的情況不死不活,好兩天又下來,即便要惡化,惡化的時間不長,大幅度的改善想象空間也不是特別大。但是美國的情況比較清楚的在好轉。另外,從金融市場的反應和表現來看,市場對全球經濟劇烈下降的擔心並不是很大。所以出口也許有下降的壓力,但是由出口的壓力帶動經濟超預期下滑的風險,從主要發達國家經濟的表現來看,它的風險也許不是那麽大。由於一會兒我們將要討論的原因,我個人認為整個私人投資在現在的水平上如果出現一段時間的下降也許是有可能的,但是出現大幅度超預期的下降的風險應該不是很大。原因我們會放在第三部分討論。
在這里,我們對需求層面做一個基本的總結。完成這個總結以後,我們把這一部分的內容做一個簡要的概括。最基本的概括是有一系列的數據清楚的表明,從2013年年初以來,盡管總需求在繼續下降,但是整個經濟供應面的調整和收縮的速度要更快。由此帶來的影響就是在上市公司層面上,整體的盈利能力開始改善。整個經濟在供應層面上繼續下降的趨勢在未來一兩年的時間之內不太可能發生逆轉。在這樣的背景下,在基本面上,盈利和市場面臨的最主要的風險不是需求弱,而是需求在現在的水平上再次劇烈下降。這一風險我們很難斷然排除,但是我認為風險相對比較小。從房地產市場的回暖、政府基建開支的走向,公共財政的走向甚至包括出口的活動,經濟也許已經在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附近開始築底,明年上半年相對現在的情況應該就會逐步改善。在這個意義上來講,在盈利和基本面的趨勢上,支持了市場的上漲和回暖。但是一個仍然沒有回答的問題是基本面的改善在2013年就開始了,為什麽市場一直到2014年才開始上漲呢?我們先討論一下大宗商品,回頭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研究了過去一百年,從1913年到2013年大宗商品市場和美國標普指數之間的關系,研究的方法是我們觀察大宗商品的價格,並且定出他的牛熊區間,大宗商品從底部到頂部是牛市,從頂部到底部是熊市,我們來觀察在這一牛熊區間的背景下,美國標普指數是如何表現的。這一結果我們用不同的方法去展示,這一結果的基本特點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大宗商品的熊市通常都對應著股票的大牛市,而大宗商品的牛市無一例外的對應著股票市場的大熊市。股票市場的指數我們扣除了通貨膨脹來計算它的累計漲幅。我們看大宗商品牛市中的幾段表現,從1913年到1923年,大宗商品累計上漲38%,1966年-1982年大宗商品累計上漲98%,2000年到2011年大宗商品累計上漲113%,在這些年里美國標普的增長分別是-50%、-48%和-的28%。反過來的情況也是成立的,大宗商品市場的熊市幾乎非常清晰的對應著股票市場的大牛市。在1982年-2000年,這18年的時間里面,大宗商品累計漲幅-4%,扣除通貨膨脹以後美國標普指數累計漲幅超過400%,在1950-1965年里面大宗商品累計漲幅16%,扣除通貨膨脹標普的漲幅是302%。從1929到1949年的20年時間里面,大宗商品市場的累計漲幅是18%,股票市場的跌幅是-50%。但這是在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整個金融體系幾經癱瘓的背景下出現的。如果我們認為29年到49年跟大簫條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我們把這一時期拿到,我們清楚的看到在商品市場的熊市中剔除通貨膨脹標普的漲幅都在300%-400%,如果把通脹拿進來大概在5到10倍的漲幅。


橫軸是商品漲幅縱軸是標普的漲幅,當商品下跌的時候,股票市場幾乎都在上漲,並且漲幅巨大。這一關系完全來自於統計上的偶然性嗎?我沒有特別系統的研究過相關的文獻,也許要花一段時間研究文獻,但是我認為這一關系不完全來自於統計上的偶然性,至少在兩方面有堅實的理由。第一個理由,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和熊市,會降低一個國家經濟的通貨膨脹水平,會使得一個國家的通貨膨脹水平比較低。當一個國家的通貨膨脹水平比較低以後,它的利率水平就會比較低,並且當通貨膨脹和利率的水平都很低的時候,無論是通貨膨脹還是利率都會變得很穩定。低的通貨膨脹總是更穩定的通貨膨脹,高的通貨膨脹總是更不穩定的通貨膨脹。所以,在大宗商品熊市的背景下,通貨膨脹變得低並且穩定。利率水平變得低並且穩定。這個在無風險利率和風險溢價兩個層面上都支持市場的上漲。非常穩定的市場環境以及中央銀行的整個監管政策相對比較寬松都會支持股票市場風險溢價的下降,會支持金融市場在市場上的投機活動。這個是這一聯系的重要渠道。
我們回顧2000年以來中國股票市場幾輪大調整。2004年年初市場從1800點跌到1000點,2008年市場從6000點跌到1600點,2011年市場從3000點跌到2000點,這三輪市場轉折的共同背景是通貨膨脹和貨幣緊縮。首先是因為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迫使中央銀行進行貨幣緊縮,而貨幣緊縮迫使資本市場進入大熊市。但是在這三輪大的通貨膨脹背後都有大宗商品暴漲的影子。2008年石油漲到147美金,2011年全年石油價格的平均水平比2007年、2008年更高,2004年石油價格也在爆漲,在一定程度上大宗商品的暴漲刺激推動了通貨膨脹,通貨膨脹推動了中央銀行的緊縮。而這一問題與我們的相關性在於,中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大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消耗國,我們也是世界上第二大資本市場,同時我們開始第一次面對這樣的局面,就是商品市場轉入大熊市。當中國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大型經濟體,成為主要的消費國的背景下,商品市場開始轉入大熊市,我們去研究過去美國一百年的經驗和案例,對於我們現在和未來的分析是有用和有價值的。從我們剛才的分析出發,也許可以這樣講,即使未來中國經濟出現了很強勁的擴張,盈利大幅度的上升,股票價格大幅度的上漲。我們不太容易碰上通貨膨脹,不太容易碰上貨幣緊縮,這樣就不太容易發生根本性的牛熊轉換。換句話來講在商品市場大熊市的背景下,經濟的擴張瓶頸要高得多,可以維持的時間也要更長。在這一背景下,存在這樣的可能性,我們也許會打破以前牛短熊長的格局。為什麽以前老是牛短熊長,大家總是說是中國大媽太生猛,這個對中國大媽並不公平。熊市的根本因素是貨幣緊縮,貨幣緊縮背後是通貨膨脹。在未來我們不太容易碰到由商品引發的通貨膨脹,從而不太容易碰到類似的貨幣緊縮。從而經濟擴張和市場的上漲可以維持的時間更長。完全沿著這樣的歷史經驗和邏輯去推理,也許我們有可能和有機會去終結過去牛短熊長的局面,轉向另外一種不太一樣的對於股票市場的參與者來講更積極的局面。對於商品價格和股票市場的關系而言,也許在基本面上還有第二個關鍵的理由,商品價格暴漲使得中下遊的企業在付出代價,普通消費者在付出代價,拿到利益的是商品的出口國,一小部分商品開采服務的廠商和企業,但是這些企業在整個上市公司中的市值占比是很小的。上市公司的主體都是中下遊的企業,對於參與投資市場的普通公眾而言,在商品價格暴漲的過程中都在付出代價。從上市公司的主體而言,在商品價格暴漲的背景下它們的利潤在被侵蝕,居民的收入在被侵蝕,這些都是不利於市場上漲的。還有一個附帶的原因,在商品的供應極其緊張的背景下,下遊企業努力開發的新技術,下遊的員工努力的工作,最後的結果是商品的價格漲得更高。下遊努力的工作使得經濟增長更快,經濟增長更快商品的需求多了,商品的價格會漲得更高。商品的供應面臨很強約束,意味著對下遊技術的研發和努力工作的活動形成一種負向的激勵。所以這也不利於整個經濟進行持續的非常創新性的研發活動。在這個層面上損害了經濟增長。但是當大宗商品熊市的時候,這一邏輯完全被扭轉過來,而且我們現在處在商品市場熊市中,我們中國是最主要的消費國也是最重要的受益國。
商品市場是什麽時候轉入大熊市的?它是在2012-2013年之間。同樣的問題,商品市場的轉折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為什麽今年股票市場才表現出如此瘋牛的走勢呢?討論完商品市場的情況我們轉入這一部分的討論。我個人在2006年提出過一個理論,叫資產重估理論,從那以來一直到現在資產重估理論一直是我們觀察和分析市場最主要的方法和工具。回顧過去的歷史,我們不能夠說我們對市場的判斷永遠都是對的,但是在事後,我們可以說我們基本上都能夠提出一致的解釋。站在事後,這套理論在較多的時候對市場表示出一定的洞察力。對這一理論不太了解的人來講,資產重估理論通常被批判為流動性的理論,在重點分析資金的流動。這種批判不見得沒有道理,分析的很多重點確實是在流動性,我個人認為不完全公平,但是不見得沒有道理。今年8月份特別是10月份以來市場的上漲又被普遍的解釋成為錢多人傻錢多任性,換個角度講大家都是在用流動性的角度理解市場上漲的。我個人認為,我對於流動性的觀察和分析以及推斷多少還是有一點點心得的。從我個人的心得出發來看問題,我認為這些分析是不太靠得住的。下來我們來展開這一部分的分析。
首先,幾乎作為一個標準答案,如果問市場上的一個大媽,為什麽市場漲這麽多呢?她會告訴你無風險利率在下降、風險溢價在下降,標準答案。這個跳廣場舞的大媽都能侃侃而談。然後你再問她為什麽無風險利率會下降、風險溢價會下降。她會接著告訴你大類資產在調整,居民看空房地產,把錢都拿來買股票。公平的說,這些想法非常樸素。因為它樸素,因為它形象,所以它很容易深入人心,為什麽連中國大媽都明白呢?是因為它非常的樸素、形象接近她的生活經驗。但是遺憾的是,當我們去仔細的檢查金融市場所有變化數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些分析沒有一條是靠得住的。


我們首先來看一個例子,這張圖我們看到的是債券市場數據顯示風險溢價,最上面這個圖是AA-以下的評級,再下面是一些更高評級債的風險溢價,我們可以看到,從2013年年底以來,風險溢價或者是橫著走或者是在上升,我們沒有看到風險溢價下降的證據,至少在債券市場沒有看到風險下降的證據。


我們再來看信貸市場,從2013年9月份到現在,信貸市場的利率出現了小幅度的上升。它發生在總需求下降很大對於信貸需求下降很大的背景下,換句話來講,如果信貸的需求是不變的,這個利率一定是漲上去的,在需求下降的背景下,這個利率仍然出現回升,流行的解釋並且我個人也同意的一部分解釋是銀行在惜貸,因為壞帳在上升放了款回不來。銀行在惜貸換一種表述是風險溢價在上升。同樣,在這一市場上我們沒有看到風險溢價的下降。我們知道股票市場的參與者,簡單的來講是兩波人,一波是企業和企業主,另一波是普通的公眾。對於企業和企業主而言,他參與股票市場是有資金成本的,衡量資金成本恰當的標準是信貸市場的利率,因為企業和企業主都有負債,在中國沒有負債的企業基本上是沒有的,只有在日本才能找到。因為企業都有大量的負債,所以企業在參與股票市場和其他投資活動的時候,衡量資金成本的標準就是信貸市場的利率。從歷史上來看,在其他幾輪大牛市中,我們都看到信貸市場利率的顯著下降,不見得信貸市場的利率下降都帶來了大牛市,但是在歷史其他幾輪大牛市之中,我們都看到了信貸市場利率的下降。但是在今年以來,信貸市場的利率實際上是有一定幅度的上升。當然,大家可以說這個上升來自於風險溢價的上升,我風險溢價說錯了沒關系,但是無風險利率在下降。這個說法也是瞎掰。我們看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如果銀行對於風險的擔憂不放貸款,在個人住房按揭貸款上這是不存在的,因為住房按揭貸款違約率是非常低的,幾乎是可以作為市場上無風險利率的參照。但是我們看到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利率水平在清楚的上升,這幾乎是一個無風險利率。


在信貸市場、債券市場,無風險利率在上升,風險溢價在上升,中國大媽張口就說無風險利率下降了,風險溢價下降了,在信貸市場上我們看不到。對中國普通的公眾投資者普通的散戶而言,衡量資金合理的一個標準幾乎所有人都同意是理財產品,因為理財產品有剛性兌付利率又是市場化的,所以用它來衡量無風險利率是很自然也很恰當的標準。無風險利率的表現是什麽?看無風險利率之前我們再看一個信托市場上貸款類信托的利率水平,我們看到去年下半年以來一直在上升,利率的下降在這些市場上我們是看不到的。我們看對普通散戶而言他們的無風險利率,這個是一周和兩周銀行理財的預期收益率,今年以來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下降大家看到了嗎?我們看到了波動,但是這一利率的中樞水平比2013年還要更高,在短周期的理財市場上無風險利率的下降是看不到的。


那我們再看銀行保本型的理財產品。銀行保本型的理財產品的利率從去年11月份到今年6月份,有一段下降。但是下半年是平著走的。即便是下半年平著走的水平也比去年的水平高得多。利率一定幅度的下降發生在今年上半年,但是即使降低以後的利率水平也比去年的水平要高得多。在1個月、3個月、6個月的情況是相似的。所以在零售端市場上無風險利率下降的證據是極其模糊的,我們要麽根本看不到下降,要麽這個下降主要發生在上半年。並且放在歷史的背景上來看,下降以後的利率也比去年的利率要高得多。
我們再看兩個市場,一個市場是國債市場一個是國開債市場,並且與它們相聯系的我們還可以看一個票貼市場,在這三個市場從去年11月份以來我們確實看到利率的下降,但是,即便是利率下降以後的底部水平,在絕大多數品種上也比2013年特別是2013年錢荒之前顯著的水平要更高。利率的下降比較明顯的發生在銀行間的債券市場上,但是即使這一下降它的底部水平也比錢荒之前的水平要高得多,幾乎在所有的品種上。那我們問了,銀行間市場的主要參與者是誰呢?主要參加者是銀行和保險公司。銀行間市場的參與者跟股票市場的參與者之間存在交集,但是這一交集是很小的,銀行是不參與股票市場的,保險公司對股票市場的參與是相對非常穩定的,交易部分的占比是不大的,這兩個市場之間交集不大,但是即使對於債券市場來講,今年的利率確實在下降,但是下降以後的底部水平仍然比錢荒之前的水平更高。
總結完大類資產的所有這類證據以後,我們看到中國大媽又吹了牛。風險溢價在下降我們沒有看到,我們看到風險溢價都在上升。無風險利率在下降嗎?在信貸信托市場上,無風險利率下降是個神話,它在上升。理財產品上幅度溫和,並且下降以後的利率比錢荒之前都顯著要高。利率的下降主要發生在債券市場,但是債券市場下降以後的利率仍然比錢荒之前更高。同時,債券市場的參與者和股票市場參與者之間的交集並不大。問題來了,中國大媽吹了牛,這是可以理解的。我們不能指望一個散戶沒有受過很好教育和訓練的人可以像一個受過訓練的人一樣去思考問題,但是每一個市場的參與者都感覺到了這個市場就是有錢任性,急劇上升的交易量市場非常大幅度的上漲非常清楚的表明有資金的湧入,但是我們如何來理解這一市場呢?
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因為如果完全的去展開理論上的討論,會略微複雜一些,所以我先跟大家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非常形象的解釋了這一道理。我們以前講過這個故事,但是我現在換一個方法去講這個故事。講這個故事之前讓我再次強調一遍,今年從總需求的角度,從通貨膨脹的角度,經濟增速比去年要差得多。從地方融資平臺余額增長的角度到房地產融資需求的角度來講它的下降是極其巨大的,地方融資平臺余額的增長可能只有2%,房地產融資余額的增長也是非常非常低的,很可能都是負增長。從需求的角度講通貨膨脹下來、經濟增速下來,地方融資平臺被掐住了,對資金的需求相對於去年一定出現了很大的下降。在對於資金需求出現很大下降的背景下,所有市場上利率都在上升,信貸市場利率在上升,理財市場利率在上升,債券市場的底部仍然比去年更高,我們要把這一問題和現象記在心間,因為這是理解我們剛才提出一系列問題的關鍵,這也是中國大媽缺乏足夠的智力水平去理解的問題。我們如何來理解這個問題?我講一個形象的比方,如果我們坐在一定的高度觀察太平洋,比如坐在飛機上觀察太平洋,太平洋的水面很平靜波動很小,這時候假想我們有能力把一個小行星扔在太平洋里面,當一切都風平浪靜以後,我們有把握說太平洋的平均水位會上升,海平面的平均高度會上升。那麽是不是所有地方的海平面都同時以相同的速度來上升呢?基於直覺和生活經驗我們知道一定不是的。這一上升過程一定會有一波一波的沖擊波,一定會有巨大的海浪,當所有這一切都平靜以後,我們發現,海平面上升了,但是在巨浪波動的過程中,浪的頂峰會比上升以後的海平面更高,海平面假設是上升5米但是浪可以打到20米再跌下來。最後所有都平靜海平面也許會上升5米。舉這個例子我們想說的是在中國的金融體系之中,去年的錢荒就是投向太平洋的一顆小行星。風平浪靜的過程還沒有完全結束,但是也許再有半年時間基本上會結束。等一切都風平浪靜以後海平面上升了,債券市場的利率底部擡高了,信貸、理財的底部都臺高了,是因為我們向太平洋里面扔了一顆小行星。這顆小行星就是去年對於理財業務對於非標業務以及後來對於同業業務的清理和整頓。這些整頓造成了影子銀行體系信用供應的急劇收縮。在影子銀行信用供應急劇收縮的背景下,整個金融體系的信用也在收縮,金融體系信用的收縮推高了所有資產市場的利率水平。這是我們從一個穩態到另外一個穩態去觀察這個變化。
但是這一過程不是在所有資產市場上同時以相同的速度來擡高的。它有一系列的沖擊波。在去年5月份討論錢荒的電話會議上我曾經講過,錢荒有三波沖擊波,第一波沖擊波將發生在債券市場、第二波在股票市場、第三波在房地產和實體經濟以及信貸市場。這三波沖擊波在時間上是逐次展開的而不是同時發生的。在這張圖上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對於債券市場來講,在錢荒發生以後,這個巨浪開始起來,這個巨浪從去年6月份開始往上走,浪潮的頂峰是去年11月份。過了去年11月份的頂峰以後,這個浪開始回落,在今年下半年以後回到一個相對比較穩態的水平。在信用需求向下的背景下,這一穩態的水平比錢荒之前的水平更高。在去年債券市場收益率急劇上升的背景下,流行的解釋中國大媽也能夠提出的解釋是什麽?是銀行間的無風險利率要向非標的利率看齊,因為非標有剛性兌付,非標的利率水平都在10%-15%,由於某些未知的原因,銀行間的利率要向非標的利率看齊。這一解釋是當時債券市場最主導的解釋,是中國大媽對於錢荒都能夠提出來的解釋,根據這一解釋站在去年11月份的時候,你需要繼續大力的看空債券市場。但是在一片主導性的看空債券市場的背景下,債券市場的利率調頭向下,而同時非標利率仍然高高的掛在雲端。債券市場的利率剛開始下降的時候分析員說這是假的,很快會上來。連續下降三四個月以後找不到理由說央行在放水,找很多技術性的理由解釋它,沒有人再提非標理論了,盡管去年錢荒的時候非標理論是中國大媽都知道的,但是今年上來沒有人提了。為什麽呢?非標理論能夠流行開了,原因在於它簡單、形象,大媽就能夠理解,所以很容易深入人心。但是在非標理論的案例中,包括我們剛才所看到的其他幾百點的反彈、房地產市場的調整、無風險利率下降、風險溢價下降等等。在對金融市場的趨勢所流行的解釋中,非標理論是一個典型,但是還有很多其他的理論。這些理論的優點是簡潔、形象、生動,很容易深入人心,以至於能夠掛在中國大媽的口中,但是它缺乏嚴密的邏輯和紮實的數據。我們不能說這些理論全是胡扯的,但是這些理論基本上都是胡扯的。
在去年年底,實際上從我們基於信用供應收縮和三個沖擊波的角度我們有把握說債券市場的收益已經到頂峰,但是很少有人相信這個理論,不斷有人拿出非標理論駁斥你。你要把這個非標理論在理論上駁掉不難,但是要求對方有足夠的智力水平能夠理解它,而這一點並不是很容易做到。等到利率水平下來之後你發現市場上又流出各種各樣的其他理論,反正都把非標放在一邊了。因為金融市場需要的是結果,沒有人太認真的關心理由,只要結果對大家就覺得過得去,這是我從事金融市場很多年以後才總結出來的規律,市場理由就是一個由頭,結果對就行。如果在中國金融體系的太平洋錢荒是扔進去的一顆小行星,它的第一個沖擊波發生在債券市場,它的高峰在去年年底,今年一來就落下來了。第二個沖擊波發生在股票市場。什麽時候開始的呢?也許是去年的6、7、8月份之間,這一沖擊波的高峰就是今年的7月份前後。像債券市場的例子一樣,錢荒這一沖擊波在股票市場有非常大的抑制作用。8月份以後隨著抑制作用的消失,市場開始上漲。市場要往哪里漲?要漲回到它原來的趨勢之中。市場原來的趨勢是從2013年年初開始,有盈利的改善等基本面所決定,市場應該已經處在一個上漲的趨勢中。但是去年5月份發生的錢荒使得市場大大的背離了這個趨勢,並且越走越遠,像債券市場的例子一樣,這一作用在今年的7月份達到頂峰。今年7月份這一作用消失以後,市場開始快速的向著原來的趨勢回歸,而原來的趨勢是一個上升的趨勢。所以在這一回歸過程中,市場的漲幅非常大,漲的速度非常快,使得大家都不適應。但是,站在事前在一定程度上這一變化是可以預知的,如果你能夠深刻地理解資產重估理論,這叫均值回歸。在債券市場我們經歷了很大的均值回歸,8月份以後我們在股票市場也在經歷。在實體經濟和房地產領域我們已經開始均值回歸。盡管大家一邊倒的看空房地產市場,但是房地產的交易量突然放大,大家說就漲一個月一定下來,但11月份繼續放量,12月繼續放量。為什麽看空?因為看不懂其中的理由,為什麽看不懂因為他們不是很好的去理解資產重估理論。中國大媽說無風險利率下降不需要證據,如果你告訴她們沒有下降,她們說我預期它會下降。


但是我們需要證據,我們提出兩個關鍵證據,第一個關鍵證據是這里這條藍線和紅線對比,紅線是表內信用供應,藍線是影子銀行里邊的信用供應,我們可以看到在錢荒之前這兩條線的走勢是背離的,表內的信用供應在下來,表外的信用供應在快速擴張。在錢荒以後去年5月份到今年6月份表外的信用供應在快速收縮,表內的信用供應幾乎是維持不變的。但是進入到7月份以後,表內和表外的信用供應重新比較明顯的同步起來。這提供了一個證據,它清楚的表明了從去年的5月份到今年的5、6月份之間,以信用供應的收縮而言,我們確實看到在影子銀行里面信用供應快速收縮,這一收縮過程在今年下半年基本上開始穩定,表內和表外的信用供應開始同步起來,這是第一個關鍵證據。


第二個關鍵證據,是我們去研究AH股的溢價。從長期來看,AH股之間的走勢是同步的,但是在短期之內走勢常常會有背離。為什麽會有背離?因為兩地的流動性和風險偏好會有差異。舉個例子,歐債危機大量的資金都離開回到歐洲,這個時候香港市場會承受很大的壓力,而大陸沒有承受相同的壓力,所以估值的溢價拉開。從一個相對長的時間來看兩地溢價的波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兩地流動性的差異和風險偏好變化的差異。在比較小的程度上,也許在很短時間內大家對經濟的看法會有差異,但是從長期來看是一致的。從去年5月份到今年6月份之間,全球金融體系是否發生了持續時間很長的流動性沖擊呢?沒有特別強的數據顯示發生了持續時間很長的流動性沖擊。觀察發達國家的股票指數,總體來講很難認為在全球市場上發生了影響深遠的流動性沖擊。在這個背景下我們來看AH股的溢價,從去年的7、8月份到今年的7、8月份,AH股的溢價一路調頭向下。從大概從13%的溢價一路下降到10%的折價,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面。他們的基本面是相同的,長期的走勢是一樣的,香港市場沒有發生太大的風浪相對平靜,為什麽AH股的溢價會一路調頭向下呢?因為我們剛才講的小行星沖擊的第二波,錢荒的影響在去年7、8月份以後開始沖擊到股票市場,造成股票市場在一段時間之內流動性供應的極度緊張和收縮,即使在基本面改善的背景下對市場仍然造成很大的壓力。使得在差不多一年的時間里面AH股從13%的溢價變成10%的折價,並且這一變化與我們剛才所看到的非標市場的信用供應收縮是同步發生的。我們也看到當非標市場和表內的市場開始同步以後,AH股的溢價開始調頭向上。很多人說調頭向上是因為滬港通,但是滬港通宣布更早,現在AH股的溢價重新達到15%也是滬港通無法解釋的。信用收縮過程結束後股票市場開始快速的回升。均值回歸在現在處於什麽水平?以AH股的溢價來衡量已經超越了錢荒之前的水平。但是以債券市場的利率來看,債券市場的利率比錢荒之前的水平還是要高一些的。這說明現在A股市場的估值已經完全的吸收了向均值回歸的影響,也許還包含一定的對經濟或者是對於市場未來趨勢過於樂觀的預期。從這一溢價的歷史對比來看,扣除不正常時期,比如金融危機、歐債危機,它超越了去年的錢荒水平。以債券市場利率穩態的水平作為一個參照,以H股作為一個參照,以錢荒作為一個參照,現在市場經過大幅度的上漲已經回到基本面所決定的水平,甚至比基本面所決定的水平還要略微高一些。這是否意味著市場會跌下來?這是不一定的。未來特別是考慮到滬港通的背景,未來AH溢價會收窄,A股不跌H股上漲也可以收窄,A股跌一些H股不跌也可以造成收窄。
總結對這部分的看法,我們把它總結成為幾句話,第一句話,A股市場今年下半年以來確實出現了巨大的上漲,但是在去年年底我們就認為市場面臨了牛熊轉折,今年6月份我們再次強調事情壞到極點就會向好的方向轉化。8月份又提出三級火箭的看法。盡管市場有這麽大的上漲有這麽多資金湧入,但是不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809

高善文:三級火箭啟動尚未點燃 短期內不會轉熊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126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4-20 15:28 編輯

高善文:三級火箭啟動尚未點燃 短期內不會轉熊
作者:高善文


【導讀】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日前發表了“龍躍在淵”的主題演講。高善文認為,推動股市“三級火箭”的啟動趨勢是確定的,但是無法確定它啟動的時間,而最近推動市場上漲的力量本身是不可持續的,不過仍可能會持續兩個月時間左右,因此A股不會陷入一個迫在眉睫的熊市。
  
以下是高善文的演講實錄:


去年8月初,我們針對即將到來的牛市提出了一個更加明確的說法—— “火箭三級推進論”。作為賣方,首先對市場得有一個想法,其次考慮到刺激觀點的傳播,我們想了好長時間。“火箭推進論”是我有一天晚上在跑步機上跑步的時候想到的,我認為一個牛市正在形成,它的形成就像火箭發射衛星一樣,從地面上有龐大的推力把衛星推入高空火道。燃料燃燒完以後衛星還不夠高就會落下來,所以需要三級火箭的接力。當時一級火箭已經啟動,二級火箭有可能會在四季度啟動,但是三季度火箭不知道會在什麽時候啟動,這是去年8月份為了強調我們對這個市場的看法所提出的比喻。
  
去年11月初,當我們看到很多數據,包括房地產等市場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認為二級火箭的點燃已經成熟了,當時認為二級火箭已經啟動,結果誤打誤撞的是我們這個報告一出去一周後就降息了,大盤漲幅很大。
  
回顧過去,用一個不太好的比喻來說就是一語成讖,因為這個市場的上漲結果確實是像火箭一樣。我們當時想了一個比喻是,這個牛市的形成是一個接力的過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需要一些條件的轉化和確認。但現在回頭來看,這個是誤打誤撞,市場上漲的節奏確實是像火箭一樣,超過了絕大多數市場參與者的預期,比我們當時預期的高度也更高,因為我在去年年底的時候曾經說能夠考慮到二級火箭的高度就是上證指數到達3478點,但是現在都超過4200點了,這個高度也是遠遠超過了我們當時的預期和想象。
  
為什麽說它是一個不太吉利的語言呢?如果我們嚴格去追究這個比喻本身的話,我們知道火箭發射是一個風險很大的工作,它有可能把衛星很順利很準確地推入預定軌道,但是也有可能在高空爆炸,出現很嚴重的問題,火箭的發射本身是非常高風險的、不能夠完全嚴格控制的,有一些不確定性的事件。現在我們覺得這麽快的上漲速度,在很多層面上都超過我們的預期並且似乎不太正常,至少有一些不太正常的現象正在顯露出來,我們感到有一些不太舒服或者有一些警惕。
  
我們對三級火箭啟動認定的確定性條件是私人部門投資企穩回升,長期的恢複得到確認,在這個格局下看得到企業盈利的全面恢複,而這個條件現在仍然不能確認,可以說遠遠不能確定。在這個意義上來講,如果繼續使用我們以前的粗略的看法,它似乎仍然是處在由二級火箭所約束的區間里面,這個是我一個很簡要的補充。


我知道回顧過去沒有什麽可操作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如何往後看,就是如何去看2015年甚至更長一些。一個更詳細的討論展開之前我先談談我對未來的基本看法。我第一個基本的看法仍然是三級火箭的啟動趨勢仍然是確定的,但是高度不確定它啟動的時間,你說它一定不會在今年的某個時間啟動嗎?這個我覺得不能夠斷然排除這種可能性,只是時點是極其模糊的,我們不知道它會在什麽時候發生,但是我想說的更重要的信息是:三級火箭的啟動本身是確定的,但是非常不確定的是時間,這個時間的轉折如何把握我們只能做一件事情就是去觀察數據的變化,這是我第一個基本的看法。
  
我的第二個基本看法是——最近推動市場上漲的力量本身是不可持續的。如果預計股市上漲的話,大家會歡欣鼓舞、奔走相告,而且畢竟市場在上漲,當然也有很多很合理的成分在里面,盡管超過我們的預期,但是也能找到一些說得過去的原因解釋它。但是我個人的看法是最近推動市場上漲的力量本身是不可持續的,最近有一些基本的力量在推動市場上漲,這種力量到現在為止應該還沒有完全耗竭,可能還有一兩個月的時間,但是這種力量本身是不可持續的。這種力量已經在推動市場上漲,在未來一兩個月繼續推動市場上漲的過程中,我個人認為很多問題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來,現在市場上漲的動量、支持它上漲的力量如此強,以至於大家在很大程度上不特別註意市場現在已經出現了一些比較明顯的問題和信號,但是如果三級火箭的點火不能夠很及時、有效的發生,隨著這種力量的耗竭,市場如果出現一些比較向下的調整應該是完全可以想象的,只是說這種調整似乎不會是立即展開,一些力量可能還需要一兩個月、兩三個月的時間去繼續消耗。
  
所以,我的看法是我們可能不會陷入一個迫在眉睫的熊市。在三級火箭點火之前我們是否會陷入一個速度比較大或者持續時間比較長的熊市?我個人的看法是我們預測未來的能力也許非常有限,但是基於我們有限的經驗、邏輯和對歷史數據的梳理,這個可能性沒有那麽大,也許未來會調整,也許不是在當下,也許是在未來幾個月後會發生的,但是一個持續時間比較長或者幅度比較大的熊市也許不是那麽的迫於眉睫。這是我今天主要的看法。我們的看法是對一半、錯一半,我們也不知道哪一半是對的、哪一半是錯的,請大家斟酌使用。
  
最後站在這個角度概括一下我們形成這些看法的邏輯。去年我們說牛市最重要的邏輯就是所有的事情都壞到了極點,否極泰來,即便一年以後回頭來看有點極端,但是站在一年以後去回顧我們當時的邏輯,這種判斷80%是成立的,就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壞到了極端,但是80%的事情都壞到了極端,在這個條件下不能再壞了,整個市場就會向好的方向走,這是在我們去年當時最重要的邏輯。站在現在我們最重要的邏輯是什麽?我知道這個市場漲起來了市場是不缺乏多頭的,也不缺乏非常豪邁的預測,也不缺乏很多看上去很有理由的邏輯,但是這樣的邏輯要能夠對很長期的市場波動提出前後一致的解釋,這一點並不能,我們需要看到是不是很多解釋能把市場長期的波動前後一致串起來,我個人覺得並不是很容易。換句話講這些解釋可能是有些問題的。
  
從我們的角度來講,如何去理解包括我們現在的情況呢,我想講一個古老的故事,它蘊含了我想說的大部分邏輯。我們來看看2009年初到2011年5月份這兩年半的時間,在2009年年初的時候,實際上這個預言不是在2009年年初提出來的,而是在2007年中提出來的,但是在2009年年初我們明確強調了這樣一個預測,就是我們認為2007年最後的牛市在經濟邏輯的發展上最後必然會表現出一場比較猛烈的信貸創造,這場猛烈的信貸創造會把牛市全面地推向它的最高潮然後就是一地雞毛,這個預測不是在2009年做出來的,是在2007年5月份做出來的。我們認為毫無疑問當時是處在牛市當中,但是我們認為這個牛市會爆發一場非常活躍的信貸創造,把所有的市場推到非常瘋狂的境地,然後就是一地雞毛。非常不幸的是,這個預測是在金融危機正在爆發的前夜做出來的,所以這個預測做完以後就爆發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所有大類資產都遭遇了非常嚴重的挫折,但是即使在2008年最困難的時候我也認為這個預測本身的邏輯是沒有問題的。在2008年底我個人認為這一預測兌現的概率已經出來,所以在09年初我們認為一場活躍的信貸創造推動了全面的牛市正在展開,牛市的目標就是要創造新的高點,這是09年初的看法。回頭來看這種看法並不正確,但是這種看法也不完全是錯誤的。
  
我們回頭來看從2009年到2011年5月份房地產市場毫無疑問是創了新高的,北上廣深的房地產價格,甚至到二、三線城市,到縣城的房地產價格都是創了新高的,而房地產市場合並在一起的市值比股票市場的市值要大得多我們再來看,即使對股票市場而言,中小板的指數在2011年年中也是創了歷史新高的,超過了2007、2008年的高度。再比如說消費板塊的股價在2011年的晚些時候也是創了歷史新高。
  
如果我們仔細去研究當時的另類資產,比如說古董、字畫、藝術品,這些另類資產價格在2011年也比2007年的顯著更高。所以在非常廣泛的大類資產市場上,站在2011年年中來看許多資產價格都創了歷史新高。這個事實是必須清楚的。但是在這一背景下有一個突出的意外,這一突出的意外我們2011年不理解,2012年我們也很不理解,但是2013年以後我們認為我們慢慢地開始理解原因是什麽。
  
就我們剛才所討論的來談,藍籌股在2011年彈起來也是3400點就彈不起來了,為什麽藍籌股的股價在3400點就止步不前呢,一種可能是因為盈利出了大問題,所以股價漲不動。如果是這種解釋的話我認為能夠說得通。但問題在於這個解釋是不成立的,在2012年二季度藍籌公司的盈利基本上回到了2007年的高點。在那以後發生的事情是藍籌股的盈利總體表現是不錯的,但是藍籌股的估值不斷下降,下降到了資深的絕大多數市場參與者都無法理解的程度。現在很多人說市場漲這麽多,漲到估值無法理解,邱總(邱國鷺)反駁說就好像歷史上它的估值下跌的時候你曾經不理解一樣。就比如銀行股PE低的時候可能0.5倍,但是從帳面上來看它的盈利的增幅連續幾年都在30%以上。
  
如果你認為市場缺資金,但是房地產創了新高,債券市場的利率水平在牛市中並不高,另類資產創了新高,中小板創了新高,表明這個市場並不太像是嚴重缺資金。藍籌股缺盈利?為什麽藍籌股在上證指數達到3478後就止步不前了呢,我很長一段時間無法理解這個問題。甚至有人說藍籌股老化,沒有成長性、藍籌股太大,大到市場炒不動。實際上這些解釋我是很難信服的。藍籌股市場太大,難道能比房地產市場更大嗎?2011年年終整個房地產市場的市值超過100萬億。藍籌股整個市值難道會比房地產市場更大嗎?這個理由是說不通的。說藍籌股老化,他比美國的藍籌老化的行業都低,你能說老化嗎?那麽原因是什麽呢?在很長時間我們不能理解這個問題。
  
但是現在我也不確信我理解這個問題,不過在2012、2013年期間,至少我自己接受了一種解釋,這種解釋現在為止我還是覺得這種解釋看起來是最合理的解釋。極其關鍵的解釋是我們認為2009年以後以銀行股為代表,整個藍籌股股票的定價里邊在不斷吸收一個越來越大的房地產泡沫的風險,大家都知道房地產泡沫一旦破裂藍籌股肯定沒得逃。所以房地產的價格越來越高,泡沫的風險越來越大,藍籌股估值就越來越低,不是它短期沒有利潤,不是市場沒有資金,而是市場在預測一個長期之內的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大的房地產泡沫的風險。房地產的價格越高,它的泡沫風險越大,就去調整房地產市場,藍籌股的估值就受到影響。
  
如果這個看法是對的,2012、2013年的看法可能是極其關鍵的原因,如果這個看法是對的,現在的市場就變得特別容易理解。如果房地產的價格在下降,那麽房地產市場的泡沫風險在下降,而且會形成市場共識大家都看得到,如果房地產泡沫風險你們不確認它開始下降,在未來房地產的價格不斷下降、房地產泡沫的風險不斷下降,那麽藍籌股的估值就會彈起來。而我們認為這是過去差不多一年的時間里面發生的最重要的事情。為什麽站在去年6月份我們認為牛市在到來呢?因為我們用兩個最重要的層面就是事情壞到了極點,第一是房地產的泡沫不可能更大了,房價再創新高已經不可能了,它已經進入到了去化的過程。第二我們認為企業盈利已經到了最壞的時候,至少非常接近最壞的時候。而這兩點站在現在回頭來看不都是對的,但有70、80%是對的。現在我們認為即使站在現在來看這兩套邏輯沒有被系統性地破壞,這是我們對這個市場最基本的看法和解釋。
  
對於短期的東西我還想做一點討論,我只討論兩個基本的事實。第一個基本的事實是,考慮到H股的存在,考慮到滬港通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對市場的樂觀預期會是一個有價值的參照。我們看問題的第二個起點,我們看到的第一個事實是,在今年一季度AH股的溢價是35%多一些,而銀行股的AH股溢價普遍在50%以上。這麽高的估值看上去不是那麽容易解釋,即便是滬港通需要一定時間發揮作用。第二個基本的看法是,一季度隨著經濟數據的轉差,在政府層面有兩個重要的變化,第一是地方債的置換,實際上是房地產泡沫相關聯的東西,地方債的置換意味著這部分風險給清除;第二是政策呼之欲出,一直到6月份都會給刺激性政策出臺。這兩種因素對市場形成了格外的推動作用,這也許是我們站在現在仍然看到市場非常強、非常大的動量,這是宏觀上看得到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最後就是這兩種原因在長期之內都是不見得可以持續的。如果我們剛才所討論的這些力量逐漸走向枯竭的話,市場的向下的調整是難以避免的,只不過不見得是迫在眉睫,也不太可能形成長期和幅度非常大的熊市。


(來自中國證券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855

端盤子端出省時妙點子 三年職位跳三級 羅明威 從魚販之子翻身五星飯店副總

2016-05-09  TWM

非科班出身、三十八歲的羅明威,如何從一個端盤子的基層服務員, 一路做到五星級飯店餐飲部副總經理,他有何職場發達的工作習慣和心法?

一個端盤子的基層服務員,一路晉升到管理逾兩百人的五星級飯店副總經理,要用多久時間來換?

這條發達之路,許多人或許一輩子都走不到,亞都麗緻大飯店餐飲部副總經理羅明威卻只花十三年,就負責飯店旗下天香樓、巴黎廳等知名餐廳的營運;很難想像,他是大學聯考英文拿七分、最高學歷只有高職的魚販之子。

國中就在魚市場半工半讀,「想給自己一個比較好的、有名字的工作」,是他進飯店當服務員的動力;雖然起薪不到兩萬元,還被親戚質疑:「扛磚頭一天也有三千元,好手好腳幹麼去端盤子?」但為了堵住親戚的嘴,凌晨他在市場賣魚,白天到飯店工作,兼兩份工作也不喊苦。

在飯店的同事多半是大學學歷,甚至喝過洋墨水,他卻常聽不懂客人說的英文,他天真地想,「台灣人聽老外講中文『你好嗎?』就很開心,自己英文破,只要敢講,他們也會覺得很親切,溝通應該不會太困難……。」就這樣比手畫腳溝通,練就出英文基礎口語能力。

當初曾在羅明威家魚攤採購的天香樓主廚楊光宗說,羅明威剛進亞都時,就很有熱忱,很喜歡接觸客人、與對方談笑風生,和同事也都打成一片,天生就有服務業的特質。回憶當時,羅明威不諱言,「我是初生之犢,單純就是不怕死!」

不拘泥工作範圍

站在公司立場 幫大家省時省力語文能力不強、又非餐飲科班出身,沒想到他喜歡觀察、善於與人溝通的特質,反而能一次次跳脫既有思考框架,把職場劣勢翻轉成優勢。

即使身處基層,相較於其他有飯店或餐飲業背景的同事,習慣按既定規則做事,一張白紙的羅明威,總不怕提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

例如,過去飯店為了擺放供應早餐的桌枱,總要大費周章地動員人力耗費一小時搬桌、布置,早餐結束後再花一小時移走。行之有年的流程,他卻靈機一動,把早餐枱變成裝飾品擺在原地,省去搬移的工夫。

羅明威透露,他不想工作太累,又怕別人說他偷懶,就常常動腦筋想讓大家工作更方便,「很多事情大家都想以前怎樣,或者已經是這樣,為什麼還要改變?」他強調,改變後,搞不好會讓自己輕鬆很多。

不拘泥於工作範圍,總是站在公司立場想著解決方案,羅明威在三年內從基層服務員、領班,快速晉升到經理,逐漸嶄露頭角的他,當其他年輕人甘於舒適圈、不願嘗試改變時,他卻緊緊抓住亞都朝中國擴張的外派機會。

遠離舒適圈

外派中國 三年摸透大小業務麗緻餐旅集團總管理處總經理徐儷萍觀察,知識、技巧、態度是職場三大技能,知識可以學、技術可以練,但態度最難得,多數員工拒絕外派,羅明威則不設限,「公司給的任務,他從沒有拒絕過,義無反顧地追求不同挑戰。」二○○七年,到中國接下籌辦蘇州亞緻酒店的總經理特助,他連Excel文書軟體、PPT簡報軟體都沒碰過,凌晨花八小時找資料、逼自己從頭學起。

羅明威說,「那時候自尊心強,直覺不能讓那些(中國)人認為你不行。」為了不讓自己丟臉,除餐飲業務外,他還一手包辦採購、工程、招募、客房與查帳,連菜單都花心思自己做。外派近三年時間,他所獲得的養分,相對於其他同年資的同事,增添了不同的視野和能耐。

○九年底,重回台灣職場接下北投楓漾麗緻飯店餐飲部經理後,他也懂得透過工作前做足準備等,持續累積自己的競爭力。

在星級飯店工作,名人貴客往往絡繹不絕,服務人員的一舉一動,自然也要受到高規格檢視,這時自我紀律便顯得重要。站在第一線的羅明威,對自己的要求是,始終維持口氣清新,工作時絕不吃蔥蒜等重口味的食物;為保持精神奕奕,他養成少食的習慣,一天甚至只吃一餐,以避免飽餐後易昏昏欲睡。

追求「零感服務」

比客人早一步滿足需求

除了自我紀律,應對也要得體。羅明威會要求自己和員工翻報紙,記下名人的長相和職稱,當名人到訪時,即使喊不出全名,至少能知道對方的職稱;另一方面,查看餐廳的預約名單,搜尋一下這些客人最近的新聞,「會很清楚知道什麼事情可以講,什麼事情絕對不能提。」不只如此,他甚至進一步提升知識層次,去說和客人一樣的語言。利用工作空檔,他會閱讀藝術拍賣會或葡萄酒書籍,藉此掌握市面上名畫、古董或紅白酒的話題。

又例如,今年的藝術品春拍主題是張大千、趙無極,自己就要多涉獵這些大師的畫作;或現在最夯的葡萄酒是哪一支,最近哪支酒又有故事等等,「如果不了解這些事情,就沒辦法跟他們(客人)在頻率上共鳴。」羅明威心中最理想的目標是「零感服務」,即客人從進餐廳到用餐結束全程順暢,沒有特別感受到「服務」這件事。像是遇到比較草根性的董事長,他會技巧性介紹對方挑選餐點或紅酒,「董事長,你今天選這個請客,很有面子喔!」羅明威表示,要站在客人的立場,替他著想,通常客人是發生事情等你處理好後,才感受到好服務。「我的目標,是要讓這些不舒服不會發生,這才是好服務。」他從不諱言早期的賣魚出身和高職學歷,自尊讓他不服輸,不斷鞭策自己像海綿般快速吸收新知,「這行業很多人喝過洋墨水回來、學歷都很高,我們必須要超越他們,不然很快會被他們取代。」走得過的都不叫「困難」,叫「考驗」,考驗本來就是成功的必經險阻,羅明威不讓先天不利條件給自己懈怠的理由,更願意不斷挑戰自己,同時培養工作好習慣,才累積了從小服務員進階到副總經理的職場競爭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218

中國城市購物中心發展指數:零售地產市場呈三級發展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0278.html

近日,由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和世邦魏理仕共同調研編纂的《2015中國購物中心發展報告》正式發布。本報告首發了“2015中國城市購物中心發展指數”。該指數綜合了平均租金、空置率、租金波動性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人均可支配收入、各類品牌門店數量等分別反映供應和需求端的指標,將中國大陸17個代表性城市零售市場發展水平劃分為成熟-成長-潛力市場三個階段。

綜合看來,成熟市場的城市層級普遍較高,雖然購物中心存量大,但得益於堅實的市場基本面,未來市場總體供需表現仍較為平穩。而潛力市場雖然零售物業平均空置率達10.8%,與成熟及成長市場平均空置率相比高出3個百分點。但這些市場的發展往往更為迅速,收入的平均增長速度高於其他市場,因此除個別城市外,由於未來三年開發項目體量與現有存量相比相對有限,市場總體供求亦尚算平衡。

報告數據顯示,成熟市場包括上海、北京、杭州、成都、深圳、廣州;成長市場則有南京、武漢、重慶、沈陽、天津、寧波;蘇州、大連、青島、無錫、長沙為潛力市場。

來源:世邦魏理仕研究部、中國連鎖經營協會連鎖品牌與購物中心委員會,2016年二季度

值得警惕的是,武漢、重慶、沈陽、天津等處於成長市場級的區域性門戶城市,因商業可輻射周邊城市,且商業用地供應量豐富、價格較成熟市場的城市低,被認為成長潛力較大,從而吸引了相當一部分零售物業開發經驗豐富的開發商進行開發。但過去四、五年間集中的購物中心開發超出了部分零售市場的承載能力,個別城市零售物業市場的空置率達兩位數。

在依據指數所劃分的三級市場中,成熟市場雖然也面臨未來累積供應量大和零售商圈多中心化造成的分流壓力,但得益於龐大的消費群體、較強的消費力,特別是消費者對新品牌較高的接受度,購物中心在這一級市場所屬城市中表現更為成熟,物業形態也較為豐富。其中,中國的兩大超級城市中,上海因其穩定的租金增幅成為知名開發商首選地,而北京則因高端消費力突出,新進駐品牌數量居首。

來源:世邦魏理仕研究部、中國連鎖經營協會連鎖品牌與購物中心委員會,2016年二季度

值得註意的是,成都憑借較為超前的消費觀念,使其成為零售品牌和開發商擴展的重點城市。在本報告選取的25個知名國內外購物中心開發商中,進駐成都、重慶及沈陽的開發商數量均位於全國前列,成都知名購物中心開發商滲透率位列全國第二。

此外,截至2015年,本報告所監測的17個大中城市已落成零售物業總存量達6120萬平方米。目前,全國在建項目共323個,總建築面積近3200萬平方米。根據世邦魏理仕2016年4月發布的《全球購物中心開發最活躍城市》,全球前十購物中心在建量最大的城市中有九個在中國。

註:統計範圍包括17個中國大中城市,16個美國大中城市以及83個歐洲主要城市,項目包括建築面積為2萬平方米以上的零售物業。
來源:世邦魏理仕研究部,2016年第二季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326

深圳力推分級診療 二三級醫院門診可限號

未來,深圳人要看個普通的感冒發燒,可能不是次次都能去大醫院就診了。

明年1月1日起,全國首部地方性醫療基本法規«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開始施行。其中,在分級診療領域,該《條例》規定二、三級醫院可以適當限制接診非急診、非轉診患者,同時門診醫生還可以限號。

近年來,醫改的一個主要思路就是推進分級診療制度的建設,引導醫療衛生工作中心下移、資源下沈。這一次,深圳率先用法規的形式把它明確了下來。

當地部分醫療系統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一些細節尚未出臺,但是這一規定對於患者、大醫院和社康醫院三方的影響都將是深遠的,社康醫院如何做強,是個挑戰。而大醫院由於門診量的減少,運營方式也可能會隨之改變。

政策出臺旨在解決看病難和看病貴

2015年,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下發了關於開展分級診療的指導意見,要求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的診療模式。

8月31日,深圳市人大法制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張淩在當地的一個醫療會議上表示,建立分級診療的改革制度,雖然在法律上是沒有障礙的,但是引導人民群眾的就醫觀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不過,立法有一個引領的功能。

廣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巡視員廖新波說:“深圳立法中限制接診非急診、非轉診病人以及接診人數的話題,聽起來有點不近人情,但是現在看病難、看病貴的現象普遍存在,患者找不到合適的醫生。現在,通過審批和資源的調配使病人在規定的地點去看病,能推動問題的解決。”

他以國際上類似的做法為例:美國有一個重要的醫療保險形式是HMO,患者必須要有家庭醫生、私人醫生的首診推薦,才能去專科醫生和綜合醫院看病,如果不是的話,要掏很多錢,所以大多數人必須要遵循保險公司的規定去分級診療。

而歐洲體系是一種真正的分級診療制度,它規定你必須跟醫生簽約,你的資料必須進入醫生檔案,病人請求醫生的幫助下在網絡傳輸到上級醫院。

在他看來,分級診療的益處在於,除了解決很多不必要到大醫院看病的情況,患者還可以被推薦到合適的醫生,去合適的醫院進一步治療。

上海中山醫院院辦副主任楊震告訴本報記者,全國都在推進分級診療,深圳出臺這個法規,開了先河。“限號是為了保證看病質量,給病人合理時間的診治和安慰。這涉及公平性和秩序性問題,這兩者經常矛盾,有公平就不一定有秩序,有秩序就不一定有公平。”

配套措施有待跟上

不過,上述新法規一些細節還有待完善,相關的配套機制也需要跟上去。

一位公立醫院的醫生對本報記者表示,如果轉診,什麽樣的病情該轉診?又該轉去哪家上級醫院?轉診的醫院是按照區域來劃分還是按照其他的標準?如果患者不樂意轉去指定的醫院,又該怎麽處理?

張淩解釋,基層分級診療的轉診標準和流程,將由深圳市衛生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另行制定,同時醫療機構根據專業特點安排保證患者合理的就診時間,接診量的指導標準也是市衛生部門制訂。

他說:“為什麽要請衛生行政部門另行制訂?因為醫療情況非常複雜,什麽樣的醫院,哪些醫院達到了這個標準,能夠去采取分級診療,哪些醫院沒達到標準,如何來開展推進這項工作,都是非常細的工程。”

部分患者也顧慮,社康醫院醫生的技術水平和硬件設施無法與三甲醫院相比,去看病的話會不會被誤診,從而導致病情被耽誤?

深圳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強調,這是一個授權性而非強制性的規定,目的是為將來推行二三級醫院實施限制接診提供法律上的依據。“《條例》規定二、三級醫院可以根據市衛生行政部門的指導意見適當限制接診非急診、非轉診患者,並不意味著所有的二三級醫院都必須限制接診。”

深圳市人大的張淩說,未來制度安排也會跟上,其中一個是要求加強社區標準化建設,把醫療資源下放到基層,使老百姓能夠享受到便利的、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消化科主任肖冰曾經在廣東省某地的衛生局擔任過副局長。在他看來,如何加強社區醫院、縣醫院等基層醫院的醫療水平和質量,是醫改一個重要的問題。

他對本報記者表示,建議采取大醫院與小醫院之間的互聯體制或互動體制,硬性規定經過大學附屬醫院或者大醫院工作多年的主治醫生和副高必須到基層醫院認真工作二到三年,直接讓基層老百姓獲益,不用大老遠趕到大醫院就診,造成大醫院擁擠不堪。

他說,這樣也可傳幫帶基層醫生,從而提高基層醫院水平,以此解決看病難的問題。“當然,到基層醫院工作的醫生的待遇問題要讓人滿意,否則難以持續下去。”

深圳市政府已經有所行動。從去年8月,深圳市屬綜合醫院已采取定點聯系、雙向選擇的方式,選派副高級以上職稱醫生進駐社康中心。

從今年起,深圳將全面建立起專家進社區長效機制。深圳市財政按照市屬各醫院副高級以上職稱醫生的平均工資薪酬水平,以及用於安排專家進駐社康中心的實際崗位數,給予專項補助,納入派出醫院績效工資總額進行分配,並向進駐社康中心的專家傾斜。

大醫院的運營方式可能會改變

限制門診量最直接影響的除了患者和社康醫院,就是門診量爆棚的三甲醫院了。

北大深圳醫院醫務科劉天釗在上述會議上表示,大醫院如果以後實行了分級診療和限號,那麽更多的醫生和醫療力量將從門診回歸到病房和科研,醫院也可以對重病患者和診斷困難的病人,提供一些更細致的診療。

此外,他們也可以抽出力量對進修醫生、實習生和規培醫生進行更好的教學。這些醫生在培訓好以後,將會成為未來一、二級醫院的中堅力量,這樣的話分級診療會越做越好。

他補充道,我們每年接受300萬的病人,以後要限號,醫院、科室的結構收入上面可能會有影響。

深圳衛計委副主任常巨平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深圳正在探討取消一些二三級醫院的門診,把普通的門診放到社康去。取消門診後,二三級只做轉診和急診治療,運營方式可能會隨之改變。

他說:“時機成熟之後就可以推行。事實上深圳已經有很多創新舉措了,比如說有些大醫院取消門診輸液了,這看起來很難,但執行以後很平穩,老百姓沒有太多意見,醫院也覺得很正常。”

他補充道,取消普通門診或非急診以後,怎樣做強社康中心和基層醫療,是個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930

專訪周源:知乎的第三級臺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107/159652.shtml

專訪周源:知乎的第三級臺階
吳丹 吳丹

專訪周源:知乎的第三級臺階

毫無疑問,“開不開放”對知乎來說,是個十分重要的議題。

文|吳丹

編輯|王根旺

按照周源的劃分方式,知乎現在進入發展的第三階段。作為一家創業公司,它經歷了第一階段的封閉,甚至無人知曉,第二階段的迅速增長,第三階段的發展便和移動互聯網、知識付費等聯系到了一起。

做一個類似知乎Live的產品,是知乎團隊2015年以來,開始考慮的事。“需求是明確的,形式是要有突破的。”周源用一句會議式語句展現了團隊當時面臨的狀況:作為知識型社區,知乎的供需關系已經非常明確,但應該用怎樣的形式高效展現它,並實現內容的付費?

知乎的商業化

Uber、滴滴共享經濟模式給了周源啟發:你有一輛車,可以共享出來,那麽你腦子里這麽多知識,為什麽不能共享出來,獲得收益呢?

2016年春節前後,圍繞此目的,知乎開始了商業模式改變前的探索。

在此之前,知乎目前收入以「廣告」為主;但既包含比較簡單的展示廣告,也包含有所創新,有一定門檻,結合知乎產品形式的頁面原生廣告。而因為需要大範圍的曝光,此模式對流量的要求極高。這也一直是類似網站的矛盾之處:變現需要流量,但傳統意義上的社區本身並不是流量大戶,或者說,和今日頭條、網易客戶端這種做分發的媒介形式比起來,它本身也在隱隱抵抗著成為流量大戶。不過知乎也有其優勢,即清晰、且被認為高端的受眾定位:知識青年,聚集大量在各行業充滿經驗的職場人士。

知乎目前已有三種新模式。一是知識付費,產品以值乎和Live為主;二是電子書店,將傳統的出版模式“電子化”,三是邀請品牌主入駐,成為知乎居民,這一步棋按知乎官方說法,還未開始商業運作,希望品牌方在知乎能自然“生長”起來。總結這些變化,周源稱,知乎正在實現由“社區”到“平臺”的轉變之中。

知乎Live團隊

知乎Live團隊

對於知乎的商業化,官方展現出來的態度是,較少公開討論。

2016年5月,在舉辦於上海的知乎五周年線下聚會上 ,周源主動提到了知乎商業化的問題,甚至專門辟出時間,向大家詳解知乎準備如何賺錢。周源也表示,以前一直沒有提及,是因為知乎也在摸索,但並沒有找到更好的模式。

在商業化上,知乎的確是小心謹慎的。在其網站的側邊廣告欄,很多時候都是在為自家產品如電子書等準備的。在知乎開始商業化之前,網站中是很少看到廣告的。這似乎和某種暗示有關,一個提倡邏輯思考、理性回答的網站出現廣告會是怎麽樣?周源在采訪中也提到這層意思,“大家都覺得知乎離錢近好像是個壞事,好像就意味著離什麽東西遠了一樣。但我不這麽認為。”

也有評論認為,知乎在2016年開始積極嘗試變現,是因為相關對手已經做出了實踐。更確切說,是時代把“知識市場”能夠挖到的金礦清晰地展現了出來,這時的搶先一步就顯得尤為重要。市場一旦形成,誰會真正擁有知識的盈余方?

知乎在PC時代形成的社區結構正面臨考驗。如何才能不失去一個時代?

在商業模式上的小心謹慎不是沒有道理,五年時間,做到今天1600萬日活(截止今年9月)的用戶量和影響力,接下來的決策顯得尤為重要。

知乎快與慢

沒人會忽視知乎在中文互聯網所做的知識分享這件事。

知乎上廣泛的內容是被網友一篇篇添加進來的:從最初和周源一樣,看《黑客與畫家》的程序員對IT業的討論分享,到各種專業人士關於金融、醫療、教育、物理、人工智能等等的知識分享,到成為社會公共事務的意見池、發酵器,知乎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網絡媒介體。魏則西事件,如家事件,滬江事件,阿里程序員搶月餅事件,以及近期的韓國總統被蠱惑事件,很多人了解熱點或內幕開始從朋友圈的一則知乎問答開始。知乎甚至吸引了演藝明星,演員張譯就曾在知乎回答了6個問題,最高點贊數四萬五,來自“拍吻戲是什麽體驗”這種純知乎體的問題。

而對大部分算不上是知友的普通網友來說,搜索是他們用得最頻繁的工具。“我經常以各種投資機構、人名或者公司為關鍵詞,搜搜他們的信息,看看大家都是怎麽評價這些人和公司。”某科技記者告訴創業家&i黑馬。創投、科技、大公司、產品方向的問答,是知乎里一個很重要的圈子。這和早期的引導方式有關,李開複、王小川等入駐,帶來的正是相關興趣人士。

早期的知乎是封閉的,有種精英文化。一些高質量問答內容也由此沈澱下來。

2012年底到2015年,是知乎逐步走向開放的過程。這不像是個容易作出的決定。為此,周源還曾在知乎寫命題作文,題為“下一步,知乎該怎麽走”。此外,據周源告訴創業家&i黑馬,知乎團隊也在內容開過討論會議,焦點是,我們究竟是做個服務小部分人的網站,還是要服務大部分人?“被提出來以後,我們發現選擇是非常清晰的,我們要做個服務大部分人的網站。所以在2012年底、2013年初,我們就開始準備開放。”周源告訴創業家&i黑馬。

毫無疑問,“開不開放”對知乎來說,是個十分重要的議題。

在知乎後來開放的兩三年時間里,社區融入了各行各業的新知友。而隨著這種開放,2014年知乎也誕生了電子書、專欄等新產品。社區上的高點贊回答也開始涉及到方方面面,美容、醫療、教育、航天……不一而足。在此氛圍之下,知乎也開始流行一種娛樂文化,即“抖機靈”。

大樹先生也是一款知識類產品的創始人,從2012年就開始密切關註這類知識分享社區的發展,他向創業家&i黑馬描述了自己在知乎上的兩種回答體驗。他在知乎上的72個回答主要集中於2014年和2015年,話題主要是創業和教育,而獲得點贊數第三名的回答來自這樣一則問題,“如何優雅地稱呼自己的女友?”他的答案很簡約,只有兩個字:嬛嬛。2016年1月,他在簡書上寫了一篇題為《為什麽我也在逃離知乎》的文章,以4000多字圖文分析知乎當時的社區狀況,獲得了96條評論。其中有句話提到知乎中開始有人“抖機靈,做軟文和營銷”。

大樹先生舉的例子說明,在某種程度上,知乎被娛樂化了。有人擔心這樣會造成問答質量受影響,精英流失,擔心知乎“變異”。

2016年知乎部分「頭部領域」話題維度

2016年知乎部分「頭部領域」話題維度

但也有知友持寬容態度。張春,某閱讀類APP創始人,在知乎上有固定專欄,近9萬關註者,善寫生活、小說、情感等話題。她就認為“娛樂化沒什麽不好的。”同時她也認為,知乎的內容運營也一直在推非娛樂化的“幹貨”,她的論據是,“在知乎‘發現’頁同樣可以找到很多純幹貨的內容。”

作為專欄作者,張春認為知乎對作者“非常友善”。她特別提到的例子是“重視版權”。

如果說,後期的開放策略導致大量用戶湧入,使知乎始料未及。那麽,在答案版權的保護力度上,知乎則一直是堅持強運營策略。這一點周源在采訪中也有所提及,“保護版權這件事,在未來一定是越來越重要的,而且越來越有價值。”在知乎上,作者可以選擇自己的內容是否可以被複制到其它平臺;在讀者試圖將知乎內容進行複制時,對話框也會彈出類似“來自知乎,轉載請詢問作者”的提示語;和微信有跨平臺合作協議,知乎甚至專門有一款“微信公眾號侵權投訴產品”,一旦在微信中發現有人侵權,保證在24小時內處理。

這個邏輯其實也很好理解,靠高質量回答存活下來的知乎,作者或答主,是它的“核心資產”。這樣才會有良性循環。

而比起PC時代的社區,今天的知乎和微信開始重視版權,實在也因為,內容的價值,因為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網絡效應的擴大而也被放大、增值了。在連接能力遠超PC時代的移動時代,有價值的內容背後,無一不站著一位在某領域經驗豐富的“達人”,而只有連起若幹達人,平臺才會一直有生命力。

而在另外的邊界,除了上文提到的“娛樂化”,知乎也要處理平臺上各方的爭執,及各種利益關系。

如果你把知乎當做工具使用,時不時搜索一下“如何海淘”(代購黨是知乎一大主要人群),“如何讓女朋友成熟起來”類的知識,那麽知乎上最著名的幾次爭吵與議論可能未曾見過。但如果你是程序員,會經常用知乎搜索一下八卦和小道消息,那你可能又開啟了另一個豐富的世界。

有幾家公司,及幾位網絡紅人,曾寫文描述自己如何被某些知乎用戶不公正對待,理由是在知乎上關於他們的匿名信源太雜,不實消息得到傳播,在某一條問題顯示下,“50個回答中竟有13條涉嫌人身攻擊。”(王三表微信文章語)。

周源曾把建設知乎比喻成修建城邦,他曾多次提到一本名為《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在創業初始,他也打過類似比喻。他曾在自述文章中說,“網絡社區和城市的形成有很多相似之處,我不想社區出現像北京一樣的霧霾和堵車,這意味著新的挑戰,在產品上線之初,你是一個項目經理,但現在你得學會成為一名市長。”

而現在的知乎本身,也在盡力修複這種因為城市人口過多帶來的“霧霾和堵車”。周源透露,就在采訪前兩天,知乎還發布了最新的社區規範和相關處理措施。“在這方面我們投入的精力非常大。”

當創業家&i黑馬問道周源,你現在還有構建城市的感覺嗎,他的回答是,知乎希望做到對知識的消費者來說是一款有用的產品,“不是某個人的理想國。”

的確,知乎的第三級臺階就在眼前。當信息的生產及接收形式升級到“消費升級”層面的時候,如何更好地搭建知識付費的平臺?除了公益、免費傳播知識,知乎還能為這些聰明的知友們帶來什麽?

如果你關註了周源的知乎頁面,會看到他對Live格外上心。目前為止他參加過的Live有,創業者如何搭建團隊,蔡駿主講的“怎麽寫一個好故事”,吳伯凡的經典讀書等200多場講座。

“你覺得Live和各種機構組織的微信群語音講座有什麽不同?”面對創業家&i黑馬的這個問題,周源並不感訝異,他的回答是,“知乎有社區和用戶優勢,live是在這個土壤之上的產品。在運營細節上,能做的也更多。”如果使用過Live,你會發現它和微信群語音分享還是有區別的:你可以對參加者提出的問題進行“喜歡”或“不喜歡”的打分。這是運營上的細節問題。

“值乎”短暫的“文字刮刮卡”形式嘗試,在“分答”之後推出的語音形式嘗試,以及目前的Live群語音講座等,這些都體現了,知乎正在積極探索知識市場的變現方式。

有人認為知乎變快了。

創始人是這麽想的嗎?

周源和知乎

周源對“你個人氣質和知乎社區特點有多少相關性?”這個問題不予作答。事實上,在采訪進行的100多分鐘里,周源多次呈現出來的狀態是,不知如何作答為好。“不是不回答,是不知道怎麽回答(這個問題)。”

呈現在媒體眼前的周源是內斂的。他不會頻繁向大眾侃侃而談這些年創業的故事和細節,也不太有興趣將五年的事情從頭講一遍。但實際上,如果將這些內容換一種形式來表述,比如寫作,周源會十分認真地對待。如上文所述,在知乎面臨發展的分水嶺的時候,2012年6月,他曾撰文發表看法,全文1500字,第一句即是“其實過去一年多,我一直在想,為什麽要做知乎。”他也曾應某媒體之邀,寫過兩萬多字的《知乎為什麽》長篇自述文章。那篇文章中,他情緒高昂卻又克制地講到了自己的創業理想:

“那一刻我開始明白為什麽很多人向往北京,雖然這里有糟糕的天氣,最不友好的房價和飲食,但就像保羅•格雷厄姆所寫的文章《市井雄心》(Cities and Ambition)里說的,‘所有偉大的城市都激發著某種雄心’,它暗示了一種冒險精神。這里的咖啡館、學校和地鐵里年輕人交談的話題都傳遞著一種信息:你應該有所行動。”

比起外界的討論或理解,周源更關心的只能是知乎本身。

在回答“目前的你,是不是離理想更近了”時,周源並沒有正面作答,他糾正道,還是回到公司層面上來說,“現在整個發展都是按照最開始的設想來走的。就此來說,是非常清晰的。”

知乎之外,回到周源其人,和那篇自述文章所呈現出來的他卻沒什麽兩樣。在他的朋友圈,他關心的依然有求知、探索、自然、生活等話題,他對航天航空發展,對矽谷的新公司保持著好奇。看起來他很喜歡知乎的品牌形象劉看山玩偶,經常在朋友圈對相關話題進行轉發。

在知乎五周年上,周源樂意談到的話題還有,知乎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進場,他們中甚至有網球穿線師及木材幹燥師,知乎的話題量得到了更大的增長,6月份時全站已產生了1000萬個問題和3400萬個回答。

知乎Live階段數據_原圖

知乎Live階段數據

在演講最後的時間,他提到Live。如果周源演講的內容順序是按照知乎的發展脈絡來的,則毫無疑問,Live預示著知乎的未來。

這件事是否有難度?是否遭遇困境?作為創始人,周源否定這種預設。

但他說這個問題讓他想起五年前知乎上線的當天。在采訪最後,他還原了那個場景:

“那天非常晚了,淩晨三點鐘,快要上線了。我們買了一瓶酒,是那種非常劣質的香檳,又沒有杯子。我們拿著紙杯就去倒,然後不會開那個酒你知道嗎,搞了半天才把那個瓶蓋打開了——就在那一刻,所有人突然都停下來了,五六個人,我們就看著眼前的那張桌子,上面放的全是圖紙,我們當時就看著這些紙。那個感覺是,知乎終於上線了!很長時間的努力終於有了成果,在那一刻非常激動,很有意思。後來的各種喜悅其實很難再去和人分享。因為只有那個時候,是從無到有的。”

自此,周源也親手敲出了知乎的第一條信息流。

以下為采訪節選:

創業家&i黑馬:知乎Live的發展符合你的預期嗎?

周源:和預想的差不多。現在知識市場還處於早期發展階段,現在能夠看到Live很受用戶歡迎。現在舉辦過Live的講者大概是600人左右(註: 截止11月初總場次977場),各領域都有。整個Live講者的數量跟知乎沒法比,不在一個體量上面。但反過來看,這里意味著潛力很大。

創業家&i黑馬:你們對知識市場空間是怎麽設想的?

周源:我覺得可以暢想,我對這個事情非常樂觀。前一次溝通會跟大家講過, 2016年以後的互聯網,會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首先移動支付變得非常便捷,另外是消費升級,消費者怎麽去做決策,怎麽去選擇一個高品質的東西,它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免費就變成一個更開放的信息交換方式,在這個基礎之上,會產生更多大家願意付費的場景。第三個,溝通方式其實也會發生很多變化,大家會變得更有目的性。

表現在知乎上就是,用戶和用戶之間的供需關系已經在形成,並且這個規模很大。

搭建知識市場這個事,雖然剛開始,我們以前說共享經濟和電子商務,說的都是實體經濟的買賣,但其實遠遠不止於此,實體交易提升效率,但接下來會有大量虛擬方面的交易。這種市場,其實有更大的空間。而隨著之前我說到的各種變化,知識市場一定是一個千萬過億萬的市場。

創業家&i黑馬:知乎是想再造一個線上的學習場景嗎?

周源:那看你怎麽定義學習。其實我們可以把學習、工作、消費都定義為高頻需求。其中一部分是剛需,一開始是長需求,它一定會發生。關鍵是這個東西怎麽讓雙方匹配在一起。你看知乎就可以看出來,很多人不一定非得是我們平時所認識的人。但是回答一個專業的問題之後,他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知乎一直相信,對於一個人來說,他所經歷的東西一定有一兩點是可以教別人的。

創業家&i黑馬你怎麽理解知乎社區的開放生態和Live的封閉性?

周源:不能把它們割裂成兩個生態。我們今年所有的新產品都是在知乎的土壤上成長起來的。知乎的本質除了問答的形式,還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大家在里面有討論的需求、交換信息的需求,等等。

知乎的問答是一個基礎,就像一塊土壤,在成長的過程中,新的需求和場景一定會產生。我們其實很早的時候,也想過這種一對一的方式。但如果只對一個人有用,對大家來說作用就小了。然後我們的做法是采用公共編輯的方式。接下來,大家對這個事情有更全面的了解後,就產生個性化的需求,深入討論的需求。值乎和Live,都是來解決這些事情的。

有大量的知識,都屬於最後做決策時的“最後的一公里”。在這種情況下,他就很需要人和人之間更直接的溝通交流。

創業家&i黑馬:你覺得Live會孵化成一個新的東西嗎?

周源:它本身就是一個新的東西。

創業家&i黑馬:可以跟知乎的平臺脫離嗎?

周源:它沒有必要脫離,因為內容的生產者和知識消費者,跟知乎的用戶本質上是一群人,所以它是可以轉化的。

創業家&i黑馬:Live的第一個版本和目前的版本,兩者差異大嗎?

周源:核心是差不多的。我們討論得出的結論是,第一,它是一對多的服務場景,一對一的方式也存在,但是是不同的;第二,它是移動端的;第三,它是付費的;第四,是實時的,不是錄制的。(但這件事現在不是重要的。)

後來我們有了一個最基本的原則:盡可能讓這個產品以最簡單的方式呈現最核心的功能。

創業家&i黑馬:知乎的內容會往結構化的方向走,這個怎麽理解?

周源:結構化會分成不同的維度,比如,電子書就是一個新維度。知乎現在還在做話題索引的功能,這個價值其實是非常大的。以前我們看維基百科,很有用,但是使用的時候,只有你自己搜索,才能進去看到它。後來,整個社交網絡發展起來後,信息變成流動的了,這有好處,但也有不能解決的部分。比如說一個體系型的信息,怎麽去解決它的入口問題?我可能在知乎上看過好幾個問題,看過幾篇文章,但它是流動的,那它最後是不是能歸集到某個地方去,形成一個體系?

創業家&i黑馬:你剛才提到知乎要從社區轉變為平臺,什麽時候有這個想法的?

周源:我們其實就是這麽走過來的。

知乎2011年1月28日上線,2011年到2012年是我們第一個階段,最主要的事是構建一個小型知識社群。沒有其它目標。那個時候知乎也是不開放的。

2013年相對比較清晰,年初的時候我們開放了。開放之前,我們在2012年年底,也有過比較長時間的準備。我也寫過一篇,知乎接下來該怎麽走這篇文章。我們內部也在討論:知乎是服務小部分人的網站,還是服務大部分人的網站?後來發現這是一個非常清晰的選擇,要做一個服務大部分人的網站。在那個時候,我們就開始準備開放。

2013年到2015年是第二階段,我們去吸引各行業的專業人士,去搭建一個中型知識社區。這里頭環境發展很快,我們也做了更具體的事,比如說知乎移動端的版本,2014 年也發布了電子書,有了專欄。

現在正好是第三階段,從2016年開始,面向廣泛的知識消費者。我們現在說的知識肯定不是課本上的知識,而是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和決策很深的,對我們有用、有決策價值的信息。所以現在要面向廣泛的知識消費者、合作夥伴,去搭建一個大型的知識平臺,現在是從社區向平臺正在發生變化的過程。而社區還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和核心。

創業家&i黑馬:知乎有沒有遇到過挑戰?

周源:我不完全覺得我沒有遇到過。我覺得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們會在一些事情上比較克制。你什麽都要嘗試,什麽都想做的時候,風險一定是最大的。不要去亂創造需求。

創業家&i黑馬:這個怎麽理解?

周源:需求不是創造出來的,需求是滿足,必須滿足用戶最真實的感受。有的時候你想法比較多,覺得開啟了上帝視角模式,但那只是你自己那麽想而已。

創業家&i黑馬:你覺得創業以來,做的最正確的一個決定是什麽?

周源:我們在最開始的時候,不以數量和流量來換知乎的增長,這是最重要的。它非常深刻和徹底地影響了我們做事的方式。

創業家&i黑馬:知乎最近有一系列動作,大家都在說,知乎離錢越來越近了。

周源:這句話好像有個含義,說你離錢越來越近,就好像離什麽東西越來越遠了一樣,但我覺得不是這麽理解。首先知乎是一家商業公司,必須是一個在商業上健康成長的公司,它才有機會去創新和發展,這是基礎。就像美國這個國家是個商業國家一樣,只有這樣,才會有更多的發展。

創業家&i黑馬:在你的計劃里,它真正實現大規模盈利是什麽時候?

周源:我們其實並沒有那麽著急。這個事情還是要健康有序地發展,我認為這個更重要。你不能太著急了。

知乎 周源 知識分享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607

大城市三級醫院產科“一床難求” 衛計委提出這三招

國家衛生計生委12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啟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等有關情況。國家衛計委婦幼司副司長宋莉表示,今年以來在大城市尤其是三級醫療機構產科床位“一床難求”的問題比較突出。要緩解當前存在的產科“一床難求”、婦幼健康服務資源結構性短缺的矛盾,一是調整擴增服務資源,二是建立分級建檔制度,三是聯合互助。

會上,有記者提問稱,從“全面兩孩”政策實施以來,尤其是大城市出現三級醫院“建檔難”的問題怎麽解釋?高齡、高危孕產婦有一些增加,針對她們有一些什麽具體服務?

宋莉表示,確實今年以來在大城市尤其是三級醫療機構產科床位“一床難求”的問題比較突出。立足當前,要著力緩解當前存在的產科“一床難求”、婦幼健康服務資源結構性短缺的矛盾,一是調整擴增服務資源,充分利用好現有的醫療資源,比如說通過醫療機構內的科室間的床位調整,包括像三級醫療機構很多將特需病房調整擴大為普通病房,盡可能的擴增產科床位。二是分級建檔制度的建立,通過實施分級建檔制度,包括像建立孕產婦建檔服務中心這些措施,合理的分流和引導孕婦根據風險評估的結果來選擇建檔機構,緩解三級醫療機構產科人滿為患“一床難求”的供需矛盾,力爭讓每一位孕產婦都能夠得到及時、安全、高效的服務。三是聯合互助,促進優質婦幼健康服務資源下沈。比如我們鼓勵各地組建婦幼健康服務聯合體,遠程會診,對口支援等多種方式,進一步來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促進優質婦幼健康服務資源的下沈,來促進區域間的服務能力的均衡發展。

宋莉稱,“從長遠來看,我們在積極落實‘十三五’規劃,將實施婦幼健康和計劃生育服務保障工程,按照‘兩綱’提出的明確要求,到2020年省、市、縣均設置一所政府舉辦標準化的婦幼保健機構。”

宋莉還強調,同時要加強綜合醫院產兒科建設,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規範化的產科和兒科門診的建設,健全婦幼健康服務體系,此外還要加快孕產婦和新生兒危急重癥救治能力的建設,加強產科兒科醫師、助產士專業人才的培養使用,提升婦幼健康服務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272

僅3%互金平臺獲信息系統安全三級認證:誰還在裸奔?

互聯網金融行業由於無紙化和瞬時性的特點,使得網貸平臺在網絡技術安全層面面臨的風險和複雜程度已經超過傳統金融服務,對於風控及安全保障有著更高的要求。

根據《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應當按照國家網絡安全相關規定和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要求,開展信息系統定級備案和等級測試”,網絡安全已經上升為網貸平臺合規的必要條件。

據了解,目前較為常見的幾種認證為國家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三級、ISO27001、企業信用評級證書、可信網站、互聯網金融行業認證、SSL等。其中,國家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三級認證屬於非銀機構中最重量級別的認證。

截至2017年4月14日,據盈燦咨詢不完全統計,全國通過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三級測評的網貸平臺只有78家,僅占全國正常運營網貸平臺總量的3.42%。

“獲得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三級認證的平臺需要通過300多項測試,意味著技術安全和控制層面能達到國家指標,具備安全事件發現、應對的能力,以及信息系統受到攻擊或破壞時的快速恢複﹑數據信息防泄露防偷的實力。”盈燦咨詢行業研究員陳摯解釋說。

九大技術安全漏洞

據了解,網貸平臺的技術安全漏洞一般有SQL註入漏洞、XSS跨站腳本攻擊、手機短信驗證缺陷、登錄功能缺陷、CSRF跨站點請求偽造漏洞、業務設計缺陷、權限繞過、敏感信息泄漏、弱口令等。

其中,信息泄露、業務欺詐是網貸平臺最為關註的風險。平臺的投入不足、人員缺乏、安全意識薄弱、制度流程不規範、安全需求不明確都是導致安全問題的因素。而對於網貸平臺技術漏洞風險主要有賬戶被盜取、個人隱私被曝光及平臺數據庫遭篡改等風險。

根據《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應當按照國家網絡安全相關規定和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要求,開展信息系統定級備案和等級測試,具有完善的防火墻、入侵檢測、數據加密以及災難恢複等網絡安全設施和管理制度,建立信息科技管理、科技風險管理和科技審計有關制度,配置充足的資源,采取完善的管理控制措施和技術手段保障信息系統安全穩健運行,保護出借人與借款人的信息安全。”

目前,大多數網貸平臺一般將外部網絡技術安全認證置於平臺首頁底部,其余較為重要的認證則較多披露在網站資質證明板塊。

較為常見的幾種認證為,國家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三級、ISO27001、企業信用評級證書、可信網站、互聯網金融行業認證、SSL等。其中,尤以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備案最具公信力及效力。

2007年7月24日,公安部、國家保密局、國家密碼管理局、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制定了《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管理辦法》(下稱《辦法》),該《辦法》將信息系統的安全保護等級分為五級,等級越高,安全保護能力就越強。

目前大多數互聯網金融平臺獲得的以第二級認證為主,第三級作為國家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最高級認證,屬於“監管級別”,即非銀機構的最高級認證就是第三級別,由國家信息安全監管部門進行監督、檢查,認證要求十分嚴格。

例如,融金寶在2016年11月通過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三級認證申請,在認證過程中進行了一系列測評,包括物理安全、網絡安全、主機安全、應用安全、數據安全及備份恢複、系統建設管理、系統安全管理等多方面的安全評測;另外,杉易貸作為上市公司參股平臺在2017年3月也獲得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三級認證。

還有誰在“裸奔”?

通過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三級測評的78家網貸平臺背景顯示,民營系占比最多,占到總數量的64%,達50家;其次為國資參股平臺,占比為12%,達9家;上市公司參股平臺緊隨其後,占比為10%,達8家;國資控股平臺及上市公司控股平臺相對較少,占比分別為9%和5%,各有7家和4家。

在地域分布上,通過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三級測評平臺分布在10個省市,其中廣東和北京的獲三級備案平臺數量遙遙領先,分別達29家和25家;上海和浙江分別有7家和6家。

陳摯表示,一般來說,三級認證對提升用戶信息和資金安全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能夠在統一安全策略下防護系統免受來自外部有組織的團體發起的惡意攻擊、較為嚴重的自然災難,以及其他相當危害程度的威脅所造成的主要資源損害,能夠發現安全漏洞和安全事件,在系統遭到損害後,能夠較快恢複絕大部分功能。

二是能夠在安全事件發生時,有足夠的應對能力,快速恢複功能,從而保護客戶的信息安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047

成都電商“第三級跳”:做大平臺經濟 打造產業發展新引擎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8-02/1134944.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9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