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能的“驚險一躍”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178

2015年3月3日,北京,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開幕。會後漢能控股董事局主席李河君一路奔跑躲避記者采訪。 (CFP/圖)
2015年2月18日,大年三十。在千家萬戶的鞭炮聲中,香港上市公司漢能薄膜發電集團有限公司(00566.HK,下稱“漢能薄膜發電”)為投資者奉上一份“超級大禮包”。
上市公司當日公告顯示,按照與母公司漢能控股新訂立的三年期總供應協議,漢能控股母公司漢能集團在2015至2017年期間,每年從上市公司的采購上限約為128億人民幣。比2014年37.8億元的年度采購上限上漲了339.3%。
盡管供應協議中的采購上限並不意味著最終的真實銷售業績,但這一高達300%以上的業績增長預期依然令市場為之咋舌。在這一利好消息的刺激下,前兩個月漲幅已高達150%的公司股價,甚至沒有經歷回調便堅挺地站在了4.5元的高位之上。
就在送出這份“新年大禮”前不久,漢能薄膜發電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剛剛經歷了一場與市場做空機構驚心動魄的對決。
2015年1月8日,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版報道顯示,有市場做空機構因“巨額押註該公司股價下跌”,可能損失逾3億美元。而在此前,總部位於亞洲的里昂證券(CLSA)發布研究報告,對漢能股價過去6個月的大幅飆升提出質疑,認為公司的“基本面並未發生變化”。
《金融時報》在此後連續發表的多篇報道中,也依據相關研究報告,對上市公司與母公司龐大的關聯交易及前期過高的應收賬款等財務信息提出質疑,但上市公司股價依然在質疑聲中持續飆漲。
此後,《每日經濟新聞》等多家媒體調查顯示,一家名為BHP(BHP International Market Ltd。)的市場機構通過質押融資等方式,籌措了12億股漢能薄膜發電股票並大舉做空上市公司股價——而在數輪市場博弈之後,“彈盡糧絕”的BHP可能面臨高達數億美元的虧損。
就在這場多空博弈接近尾聲之際,48歲的漢能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接受南方周末專訪時,向市場中潛在的做空對手發出了警告:“沒讀懂漢能的人,都(會)賠得很慘。”
實際上,李河君從跨入光伏領域的第一天起,就面臨著無數的“讀不懂”。
在2013年首次以665億元“身價”名列《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第四位之際,《福布斯》在其報道中描述了市場各方對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及其創始人”迅速崛起的懷疑:光伏同行質疑其數據是否可靠,太陽能薄膜領域的專家質疑其技術路線,輿論質疑其資金鏈可否持續。
而在他所進入的光伏領域,“不是瘋子,就是騙子”成為了業界早期對他的“一致看法”。
時至今日,盡管李河君堅信上市公司1700多億港元的市值“已經代表了市場的回答”,但是對於這一造就其首富地位的上市公司市值,究竟是一個短期“資本運作”奇跡,還是可持續成長的產業成功典範,依然爭議不斷。
3月5日,漢能薄膜發電股價以7.3港元收盤,總市值突破3000億港元。
光伏布局
從1994年收購河源東江第一個電站,到2002年開始歷時8年、累計投資高達二百多億元的第一個百萬千瓦級民營水電站——金安橋水電站的建設,李河君有著十余年的水電項目投資建設經歷。
2006年,已身為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的李河君“意外”當選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會長。這一“陰差陽錯”的差事,令他得以從內部深入觀察當時剛剛誕生的光伏行業。
當看到他上任時所嘲笑的光伏發電,成本在短短3年內便從3元降到了1元左右時,深知傳統電力產業成本結構的李河君被震撼了,“當時所有人都覺得降到5角錢需要50年,結果只用了五六年”。
李河君此時已經意識到,一旦光伏發電成本跨過某個臨界點,一場規模空前的“能源替代革命”即將到來。這一“能源替代革命”的信念,刻印在他於2012年出版的《中國領先一把——第三次工業革命在中國》一書中。
他在書中討論了中國光伏產業前期發展中的種種隱憂:核心技術的滯後、“兩頭在外”的代工模式、行業發展的無序與失衡、國家戰略的缺失等等,也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光伏市場模式:以本土市場應用取代“兩頭在外”的出口加工;不依賴政府高額的電價補貼,而是在更廣泛的市場應用中推動傳統能源替代;以及可以直接跟傳統發電成本競爭的光伏產品性價比等等。
在李河君看來,能夠實現他這一產業理想的技術路徑,並非當時已經被巨額國際市場補貼所“催熟”的晶矽技術,而是當時還沒有被中國光伏企業主流所接受的薄膜光伏技術。
在2008年決定跨入光伏領域,並選擇了當時市場並不看好的薄膜光伏技術路徑時,李河君遇到了公司內外的一片反對之聲。他的回應是在2009年年初的公司年會上做了題為“我有一個判斷”的講話,稱“我仿佛已經看到晶矽一片死屍”,最終令公司高管們妥協。
位於廣東河源的漢能薄膜光伏制造基地被稱為“漢能的延安”,這里既有李河君早年在東江上建設的第一座水電站,也是漢能2009年跨入光伏領域後大規模投資建設的第一個光伏制造基地。
占地四百多畝的基地廠區內,隨處可見的電子屏幕上滾動著漢能的宣言:用清潔能源改變世界。在其中一個廠房的屋頂上,兩萬三千多塊太陽能薄膜電池板所發出的電力,在供應廠區用電的同時,還向南方電網出售多余的電力。
據公司內部人士介紹,廠區內目前共有三條薄膜光伏生產線,分別是早期的鉑陽生產線(香港上市公司制造)、瑞士歐瑞康生產線以及正在調試中的美國生產線。在所生產的光伏薄膜轉化率上,還在調試中的美國生產線最高,其次是瑞士歐瑞康,而早期投產的鉑陽生產線轉化率最低,已在2014年進入滿負荷生產階段。
三條轉化率不同的薄膜光伏生產線,對應著漢能進入光伏領域的不同階段。其中香港上市公司鉑陽太陽能(即漢能薄膜發電前身)的鉑陽生產線,是漢能跨入光伏領域的第一塊“跳板”:李河君2010年掌控這家太陽能設備制造商之後,即以此為平臺展開了對上遊核心技術收購和下遊光伏基地建設的大規模整合。
第一塊跳板
2009年,在國際金融風暴中遭受巨創的紅發集團被薄膜光伏組件制造商Apollo集團反向收購並借殼上市,更名為“鉑陽太陽能技術控股有限公司”。
此時“光伏概念”正是資本市場寵兒,尚德、賽維等光伏新貴的崛起,令還沒有搞清楚“薄膜”跟“晶矽”概念差異的投資者們蜂擁而入,一舉將更名後的上市公司股價從0.1元/股拉到了5.11元之上,漲幅高達50余倍。
而在短暫的熱炒之後,投機者的離場使得股價又在短短數周內跌回“仙股”的本色,並在此後多年徘徊於0.2-0.3元的低位。
此時剛剛跨入光伏領域,並選擇了被業界主流所“拋棄”的薄膜光伏路線的漢能集團,卻被這家上市公司的薄膜光伏裝備制造技術所吸引,並於2010年向公司發出了高達25.5億美元的長期訂單。
除了訂單,還有高達38億港元的可換股債券,這意味著漢能集團提前借給上市公司股東38億港元為自己生產所訂制的設備:如果兩年生產合作達到協議要求,則漢能集團可選擇將借款變成約定價格的相應股權,成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如果合作未能達到協議要求,則漢能集團亦可“全身而退”,並保留相應借款的債務追索權。
依照協議相關約定,漢能集團於2010年8月派出高級副總裁代明芳擔任上市公司主席,這也就是媒體報道中所稱的“零股權掌控上市公司”背後的實質含義。而在2013年底,漢能集團如期行使轉債權利,一舉成為上市公司真正的控股股東。
在此期間,上市公司年報的管理層分析中可以看出,鉑陽太陽能早期設備轉化率不足10%,遠未達到大規模商業應用的成本需求:2010年年報中承諾“於2011年內將本集團產品的轉化率提升至10%以上”,顯然並未變成現實。
財新網相關報道中曾提到,李河君表示“東西不好沒人買沒關系,我先用到自己的電站上,這樣還能撐幾年,等要還貸時,我再用好的技術換”,指的正是漢能集團在技術瓶頸突破前“苦撐待變”的這一時期。
就在“苦撐待變”的2011年和2012年,全球光伏市場的“崩盤”為上市公司帶來了巨大的財務壓力:其他光伏客戶的“賴賬”令公司不得不做出近2億元的壞賬撥備,而漢能28億港元的采購合約中,也出現了高達5億港元的逾期應付款。
與此同時,“一意孤行”的漢能集團卻再度向上市公司發出高達60億美元的設備訂單,令上市公司在光伏行業一片伏屍之際,得以撐過最寒冷的冬天。
假如沒有2012年底因全球“光伏寒冬”而帶來的“技術抄底”機會,僅憑鉑陽太陽能自身的研發能力,李河君的光伏事業很可能在龐大的前期產能投資拖累下,與負債累累的晶矽企業們一同變成“先烈”。
而將為李河君的這場“產業鏈豪賭”付出代價的,遠遠不止漢能一家企業。

漢能山東禹城光伏項目。 (南方周末記者 張霞/圖)
產能之困
在接受《福布斯》等媒體采訪時,漢能方面曾透露在光伏基地建設中,使用的是自有資金和銀行貸款;下遊光伏電站開發中,則獲得了國家開發銀行高達數百億元人民幣的授信額度。
而在光伏基地建設中,《新世紀周刊》報道中曾引述漢能內部“三三制”之說,即漢能、地方政府和銀行各出資三分之一。
如果說政府和銀行的政策和金融支持是一根巨大的杠桿,令漢能得以以一己之力撬動整個產業鏈建設的話,那麽這根杠桿唯一的支點,就是漢能自身的核心技術與制造能力。
假如沒有薄膜光伏核心技術日後的飛躍性突破,漢能的所有產能規劃都可能被視為套取政策資源的“騙局”;假如核心技術不能迅速轉化並形成規模化產能,李河君也只能是一個“空中畫餅”的瘋子——這正是整個光伏業界早期對李河君的“一致看法”。
漢能的這一尷尬處境,在跨入光伏領域三年後的一片媒體質疑聲中被凸顯了出來:2012年11月,《新世紀周刊》以“霧鎖漢能”為題的長篇調查報道,對漢能的技術能力和商業模式提出多方質疑,指出漢能的光伏制造基地遠未達到承諾,並涉嫌利用關聯交易套取高額利潤。
與此同時,地方政府也漸漸失去耐心,在優惠政策和銀行信貸方面不斷降低支持力度,甚至出現將光伏基地整體轉讓給其他企業的情況。
而被漢能實質掌控的上市公司鉑陽太陽能,股價也從2009年底宣布轉型光伏產業時高達5元/股的高位,跌至不到0.3元的“地板價”——在香港證券市場中,“仙股”(股價不足一港元)實際上就是垃圾股的代名詞。
政府和市場的擔憂,集中體現在對漢能多處光伏基地“產能空置”的現象上:產能空置不僅意味著漢能所承諾的業績增長和產業拉動效應難以體現,而且各級政府和銀行為此而付出的大量優惠政策和信貸資源也面臨著“血本無歸”的風險。
南方周末記者近日在廣東河源和山東禹州的調查發現,市場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據河源高新區有關負責人介紹,漢能河源基地預期投產五年內營業額達到500億元,但從2011年投產至今,2014年的銷售額僅為5億多元,該負責人估計河源基地公司“應該還處於虧損狀態”。
位於山東禹城的漢能光伏工業園占地五百多畝,投資建設了九條生產線,但據公司內部人士介紹目前只開了四條線,“其中三條是今年投產的鉑陽生產線”。
而在2010年11月規劃建設的500MW光伏並網發電項目,至2014年10月才開始動工建設40MW的一期工程,並計劃於2015年6月底並網發電。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光伏基地項目負責人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他也不太相信2015年漢能的CIGS光伏組件能做到300MW的預訂指標,“能做到100MW就不錯了”。
但與此同時,他仍然對“老板的戰略”有著充分信任,“現在不是一個量變的過程,而是質變的過程,只要能夠讓產業被社會認識,到時大規模複制就完了”。
死里逃生
就在負面消息不斷的2012年,李河君預言中的“光伏產業寒冬”如期而至,並為漢能贏得了一次空前的全球技術整合機遇:在短短半年內,漢能集團以“抄底”價格收購了德國索利博爾公司(Solibro)、美國的米爾所勒公司(MiaSolé)以及全球太陽能源公司(Global Solar Energy)等全球頂尖光伏技術研究團隊。其中曾引風投資本高達5.5億美元的米爾所勒公司的收購價格僅為其最高估值的十分之一。
事後,躊躇滿誌的李河君向《福布斯》透露,他們在掌握了全球七百多家光伏公司的薄膜技術數據基礎上,挑選了五家對象試圖進行並購整合,“結果我們買到了其中三家,另外兩家倒閉了”。
這一堪稱“掃蕩式”的全球技術收購,打破了技術瓶頸,令中國光伏產業直接獲得了第二代薄膜技術的全球領先地位。
在2012年的年報中,漢能薄膜發電宣布以2億元人民幣向漢能集團收購其“全球技術整合”所獲的五項核心專利,突破薄膜光伏轉化率過低的技術瓶頸。
漢能集團於2013年再度與上市公司續簽了高達111.6億美元的設備訂單,其中除了技術已經成熟的鍺矽薄膜訂單外,新一代技術納米晶矽薄膜和CIGS薄膜也名列其中。
根據漢能薄膜發電發布的公告顯示,漢能的銅銦鎵硒(CIGS)組件經德國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院(FraunhoferISE)認證的最高轉化率達到21%;砷化鎵(GaAs)組件獲得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認證的最高轉化率達到30.8%,“這是薄膜發電技術轉化率最高的世界紀錄”。此前,鉑陽太陽能早期設備轉化率不足10%。
但這一轉化率,外界至今爭議不止。實驗室的轉化率數據,還需依托裝備制造流程的技術突破,才能變成產品。
這並不妨礙,一度幾乎將漢能拖入絕境的“空置產能”意外地變成了“競爭門檻”。
按照常規的產業規律,一項新興技術從實驗室成果,到小規模生產,再到大規模量產,是一個歷時數年的漫長過程。而在小規模生產到大規模量產之間,裝備制造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則是限制企業產能迅速擴張的關鍵環節。許多極具市場潛力的技術創新企業,正是在產能擴張速度的限制下,被迅速跟進的技術模仿型企業拉入“價格戰”的漩渦,最終傷痕累累退出市場。
深悉中國光伏制造行業這一“內耗式”競爭歷程的李河君,為此制訂出“技術整合”與“裝備制造”齊頭並進的“雙軌發展”戰略:在核心技術獲得實質性突破之前,便大規模投入產能建設布局,以保證一旦核心技術突破後裝備制造體系能夠同步跟上產能的迅速擴張。
當然,這也就意味著一場超級大賭局:李河君賭的是在中國晶矽光伏產業因其固有的內在缺陷(核心技術滯後、國際市場受限等)而陷入低谷之際,利用天時(國際光伏市場低迷帶來的技術收購時機)、地利(光伏市場重心由歐美轉向亞洲和中國)與人和(國內電力和光伏產業政策重大調整),以漢能一家之力重塑由薄膜光伏技術主導的光伏產業鏈。
這一大膽思路,如果沒有適時出現的全球技術“抄底”機會,漢能為新技術而提前投資建設的龐大“空置產能”,勢必將其拖入難以脫身的債務黑洞。
新的考驗
現在,漢能集團所面臨的真正挑戰,是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社會化應用領域中,證明薄膜光伏產品的社會價值及市場競爭力。
對於剛剛從“寒冬”中緩過氣來的光伏行業而言,即便薄膜光伏核心技術獲得了突破,但漢能龐大的已建產能和規劃中更加激進的產能也是一個大難題:在已經被過剩的晶矽光伏產能撐得“消化不良”的光伏發電市場中,漢能龐大的產能向何處釋放?
早在2009年“一意孤行”地選擇薄膜光伏技術路徑時,李就已經意識到,隨著這一更具適應性的光伏材料的出現,一個有別於傳統光伏發電市場的社會性應用市場正悄然誕生。
傳統的電力產業結構是由發、輸、配、售幾個環節組成,第一代晶矽光伏主要應用於發電端替代煤炭或石油能源,但對於包含“輸、配、售”環節的電網系統並無沖擊,甚至嚴重受制於傳統電網管理模式的限制,出現“窩電”“棄電”等無奈之舉。
而李河君在其書中則預言,隨著他所預期的“能源替代革命”的誕生,傳統電力行業中“電廠+電網”式的產業結構,將被新興的“分布式發電+社會化應用”式產業結構所取代。
李河君對這一新興應用市場的熱情,體現在從公司戰略到個人表達的每一個細節:為F1汽車方程式大賽提供技術贊助;為一汽大眾和廣汽本田建設屋頂光伏發電工程;發起全球薄膜發電產品技術創新大賽;乃至在自己的微博里向粉絲們提問:“大家知道BIPV(光伏建築一體化)是什麽嗎?”
不過,李河君的這一美好設想,仍需更快通過具體的產品來落地。否則,其“驚險一躍”仍未完成。
南京新百拿下CO 一躍成為全球最大臍帶血庫企業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1-09/976687.html
停牌半年之久的南京新百終於完成了重大並購。1月8日晚南京新百掛出的公告顯示,已經完成對中國臍帶血庫企業集團(China Cord Blood Corporation,簡稱CO集團)中國境內所有資產及業務的收購,CO集團將從美國紐交所退市。
停牌半年之久的南京新百終於完成了重大並購。1月8日晚南京新百掛出的公告顯示,已經完成對中國臍帶血庫企業集團(ChinaCordBloodCorporation,簡稱CO集團)中國境內所有資產及業務的收購,CO集團將從美國紐交所退市。
由此,南京新百“雙引擎”戰略布局越加完整,其大股東三胞集團近兩年來的收購動作令人目不暇接,兩者業務布局之間的協同效應如何實現,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CO收購戰定局,中概股回歸可期
公告顯示,本次交易完成後,南京新百預計將持有CO集團65.4%的多數股權。對於剩余的34.6%部分CO集團股權,南京新百計劃後續待CO集團私有化完成,交易對方金衛醫療BVI取得該部分少數股權後實施現金收購。最終收購價格預計約75億元。兩步驟交易完成後,CO集團將從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成為南京新百的全資子公司。
2015年8月6日戲劇性的一幕由此塵埃落定。當天,南京新百公告將收購CO集團中國境內所有資產及業務;幾個小時後,中源協和細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源協和)也發出一份公告,稱將通過第三方公司收購部分CO集團股份。
CO集團在開曼群島註冊並在美國上市,主營業務是臍帶造血幹細胞的存儲,是中國最大的臍帶血存儲企業,擁有北京、廣東、浙江、山東等地的臍帶血庫牌的股權或運營權。其中北京庫和廣東庫也是目前國內僅有的兩家通過美國血庫協會(AABB)認證的臍帶血庫。香港上市的金衛醫療是其第一大股東。
公告意味著經過幾個月的爭奪戰之後,南京新百最終勝出。
一位參與此次交易的人士告訴本報記者,CO集團從美國紐交所退市後,可逐步從外資轉為內資,不再受一些準入政策的限制,可以在基因檢測、精準治療等方面擴展業務,將擁有更廣闊的市場前景。南京新百收購CO後,也有利於為中國生物醫療領域引入更多先進技術和創新管理,為經濟增長提供新思路、新動力,符合國家“供給側改革”的趨勢。
此外,從2015年3月解除VIE結構的暴風影音登陸A股以來,多只中概股回歸A股市場,受到了投資者的高度熱捧,最高漲幅達到近20倍。這令市場對CO的回歸,也充滿了想象。
南京新百將成全球最大的臍帶血庫企業
除了收購CO之外,南京新百在臍帶血及相關基因醫療業務領域也在迅速展開布局。根據公告,南京新百將以約35億元的總價收購山東省齊魯幹細胞工程有限公司(即山東臍帶血庫)76%股權的收購,而另外24%股權的最終持有者實際就是CO集團。
而就在不久前,國家衛計委剛剛發布《關於延長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規劃設置時間的通知》,表示到2020年前,將維持現有7張臍帶血庫牌照的總數不變,不再新增臍帶血庫。
對CO及山東臍帶血庫的交易完成後,南京新百方面就將擁有這7張省級臍帶血庫牌照中的4張。據了解,截至2015年12月31日,北京、廣東、浙江、山東4家臍帶血庫,在國內儲量近70萬份,加上CO集團戰略投資的Cordlife在全球七個國家的儲量,關聯儲量已近100萬份,收購完成後,新百將一舉超過原來世界最大的臍帶血庫美國CordBloodRegistry(CBR)的50萬份,成為全球最大的臍帶血庫企業。
一位參與此次交易的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南京新百方面將會在造血幹細胞的上遊、中遊、下遊全產業鏈展開業務:上遊主要是臍帶血采集和存儲業務,中遊業務為臨床研發,下遊是臨床應用,例如造血幹細胞治療,醫療美容、抗衰老技術的應用。未來,還將在基因檢測、精準治療等方面擴展業務。
南京新百方面表示,隨著生物醫藥、基因工程等科技手段的進步,以幹細胞治療、基因檢測、癌癥早期篩查為代表的個性化醫療和預防醫學將成為健康服務業增長的新動力。而臍帶血幹細胞在臨床上的應用是最為成熟的。以糖尿病為例,目前我國糖尿病患病人數高達1.1億人,假設萬分之一的治療率,每例30萬元,則糖尿病幹細胞治療市場可達33億規模。
公告顯示,該業務目前的競爭者主要包括:中源協和、博雅、北科生物,以及漢氏聯合等公司。
南京新百雙引擎成型
除了收購CO集團進入生物醫療領域外,南京新百此前也通過參與整合以色列Natali公司中國業務等項目,逐步切入養老服務領域。根據公告,南京新百又收購了其控股股東三胞集團旗下SanpowerInternationalHealthcareGroupLimited(三胞國際)100%的股權和安康通控股有限公司(安康通)84%的股權。三胞國際是以色列最大健康養老企業Natali的母公司,而安康通則是國內領先的專業居家養老服務提供商。至此,南京新百百貨零售業與養老健康產業的“雙引擎”已正式形成。
目前,安康通正在各地擴張,natali中國業務快速落地,並與國內養老業務開始協。此次,隨著中國最大臍帶血庫運營企業CO回歸內資,三胞健康板塊的產業布局已初見雛形,其發展前景有充分的想象空間。
在商業方面,南京新百旗下擁有英國HouseofFraser,大股東三胞集團的戰略合作夥伴千百度收購了世界最大的玩具商店Hamleys,業界一直盛傳未來相關方之間可能會繼續加強合作,進一步整合三胞商業板塊的可能。此外,近日來南京新百的大股東三胞集團投資入股王府井集團,成為其第二大股東,未來三胞旗下的商業資源很可能與更多國內百貨企業之間在供應鏈、商業場景等方面加強協同。
安信證券分析師劉章明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南京新百將成為中國上市公司當中唯一的一家居家養老服務公司,跟其他從事養老產業的企業商業模式有明顯區別。未來有非常巨大的成長空間。至於臍帶血庫業務,目前他們的模式成熟、先進,而且規模將是全球最大,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綜合以上分析,南京新百市值目標應該在1500億元以上。”
三胞思維:對接未來
隨著近期南京新百在資本市場的一系列動作,三胞集團近年來一系列大手筆收購的戰略逐步落地,三胞集團的商業帝國浮出水面,全球化的版圖已經清晰可見。正如三胞集團董事長袁亞非此前所說,三胞集團的所有海外並購都是圍繞“大商業”、“大健康”的產業布局開展的。在大商業方面,除了南京新百的百貨商業外,三胞集團旗下3C零售產業也進行了一系列布局動作。2014年,三胞集團收購了在美國擁有近300家門店的專業新奇特連鎖Brookstone.2015年,三胞集團旗下的宏圖高科收購港交所主板上市公司、營銷網絡遍布全球的女性新奇特產品專業提供商萬威國際。前不久Brookstone正式登陸中國,受到了消費者和社會的極度追捧。
有趣的是,雖然正在進行大規模的擴張性並購,但袁亞非其實並不熱衷於一味擴張。
袁亞非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中國的民營企業大多不缺‘向上’的精神,也不缺‘自省’的方法,但往往缺少‘平衡’的心態。可以說,民營企業出問題,往往都是撐死的,很少是餓死的。所以,‘平衡’是我們民營企業應該經常保持的一種心態。”
袁亞非在三胞的內部會議上,將三胞集團定義為“以創新為動力,以實業為基礎,以資本為手段”的控股管理公司。
袁亞非曾表示,其海外並購的邏輯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用未來定義未來”,借助國外先進的管理能力和系統的建設能力,通過並購直接將海外供應鏈、商業渠道以及商業場景模式“嫁接”到中國市場,更能幫助企業快速完成轉型升級。以收購HouseofFraser為例,國內百貨業正在從招租聯營的傳統方式向現代百貨轉型,但缺乏成熟的供應鏈和買手制體系,收購HouseofFraser是為引進其獨特成熟的自有品牌、買手制運營模式和供應鏈體系,實現南京新百從傳統百貨向現代百貨的轉型。他認為,三胞集團所有的並購都能夠與國內主產業之間形成資本的協同、市場的協同、管理的協同、供應鏈的協同,起到“1+1>2”的效果。
-
一財網
-
江月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日活躍用戶1億,它憑什麽一躍成為最受歡迎的社交App?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22/155371.shtml
導讀 : 它以3年半的發展歷史拿出了市值160億美金的成績單,且一躍成為了最受年輕人歡迎的社交軟件。它憑什麽?

在圖片分享領域,Snapchat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存在。
它於2011年9月橫空出世後,以其“讓自己所發送的圖片和視頻在對方手機中顯示不超過10秒就消失”這一核心功能,迅速在年輕群體中流行起來。
一組數據可以說明Snapchat用戶發展之快:
2012年5月,用戶每天分享為200萬次, 10月每天分享達2000萬次, 11月每天分享超過5000萬次;
2013年4月,用戶每天分享超過1.5億次, 9月每天分享達3.5億張次;
2015年,Snapchat宣布,月活躍用戶達到1億,且絕大部分都在25歲以下。此外,在2015年MTV音樂電視大獎上,Snapchat出盡風頭,當天MTV的Snapchat官方賬號就吸引了2500萬點擊量;
到2016年,Snapchat每天的活躍用戶為1億,而Instagram每月整體用戶為4億。
事實上,Snapchat在Facebook、Google+及Instagram等社交軟件的光芒之下,一直頗具爭議。而如今,它以3年半的發展歷史拿出了市值160億美金的成績單,且一躍成為了最受年輕人歡迎的社交軟件。它憑什麽?

閱後即焚
知道Snapchat的人,必然知道它“閱後即焚”的功能。
與其他社交媒體不同,用戶在Snapchat上分享的圖片,會在打開後十秒左右自動消失。
打個比方,用戶快照一張自拍,或是錄制一段視頻,搭配上一段文字說明,就可以發送給一個或多個好友。好友接受以後,哈哈一笑的功夫,快照就會自動刪除,一切不複存在。
在很大程度上,“一切都不複存在”正是Snapchat吸引年輕人的關鍵。互聯網和各類社交媒體出現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都沈浸在它帶來的便利和分享的樂趣中,直到一樁樁個人隱私泄露事件發生後,人們才意識到,自己在網絡世界留下的數字足跡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褪去,親密朋友之間分享的內容,成為了隱患。
而Snapchat的出現,正好解除了這個隱患。
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Snapchat公司估值已經從8億美元迅速攀升至40億美元。數據顯示,美國用戶每天發送至網上的圖片中,有46%發進了Snapchat,還有46%給了Facebook,而Instagram僅占7%。
實際上,Snapchat創立之初,用戶利用其短時間刪除照片的功能,時常會發送一些色情照片,同時在朋友圈內,給指定的好友發送一些曖昧和挑逗的圖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Snapchat滿足了人們的一些特殊需求,人們願意在自己的圈子里,發送一些平時不願意被別人看到的某些極其私密的照片,這種窺私心理,吸引了很多人聚集到Snapchat。
當然,Snapchat並非僅僅依靠“色情”的噱頭,它還具有一些引領移動、照片、以及通訊趨勢的功能。比如,Snapchat可以利用移動手機的通訊錄,獲取用戶的社交圖譜,在登錄Snapchat時,App應用會提示用戶是否“允許訪問通訊錄”,一旦點擊“允許”,就可以更方便的接觸到新的社交服務。
另外,Snapchat的場景功能可以讓家庭成員之間彼此了解各自的生活,特別是一些在校讀書的年輕人喜歡使用這個功能,把校園生活通過照片的方式發送給自己的父母,讓他們了解自己身在何處,在做什麽。

“意外”受寵
“當我一個合夥人說,他上高中的女兒手機里最常用的三個應用是,憤怒的小鳥、Instagram和Snapchat時,我發現這事情有趣了,因為這個Snapchat我竟然從沒聽說過。”
作為Snapchat的天使投資人,傑里米·劉如此描述他的投資動機。
在美國,社交媒體一直處於活躍狀態。據調查顯示,年齡在18-29歲的用戶中,71%都有Snapchat賬戶;另一項針對年輕人的社交媒體和觀看習慣的調查顯示,在18-24歲的人群中,上線2年的Snapchat是第四受歡迎的App,排在Tumblr、Vine、Pinterest之前。
龐大的用戶群,加上用戶大多是25歲以下的年輕人,這恰恰是許多品牌的潛在消費者群。在與麥當勞、Tecco Bell、多芬、AT&T、聯合利華、Burberry、維多利亞的秘密及高盛等品牌合作之後,Snapchat逐漸成為一個極具價值的平臺。
這就上演了Snapchat成為“香餑餑”的一幕:
2013年11月,Facebook曾提出30億美元收購“年僅2歲”的Snapchat,遭到拒絕。隨後,有媒體報道Snapchat同時拒絕了Google40億美元的收購;
2014年8月,Mashable報道稱,矽谷風投KLeenex Perkins給Snapchat的估價為100億美元;
到2015年3月12日,《紐約時報》報道稱,來自中國的阿里巴巴投資2億美元給Snapchat,這個僅有3年半歷史的App估價已經達到150億美元。
不得不提的是,Snapchat剛開始火起來時,一些時尚奢侈品牌,如LV、Burberry、維多利亞的秘密等,和許多時尚主編、街拍達人都開始一窩蜂地註冊Snapchat。然而,短暫的喧囂之後,很快沒了動靜。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在於Snapchat與instagram這類圖片精美、講究風格的平臺相比,極具 “非正式性”,奢侈大咖們擔心隨意性會拉低自己的身價;另一方面,於廣告主而言,花了大價錢制作出來的精美廣告,在Snapchat上出現10秒鐘就消失了,難免會不劃算。

如何升級變現?
突圍局限性,Snapchat在與品牌的合作中不斷升級,從一個簡單的圖片分享平臺變成一個內容消費平臺,通過不同方式給消費者打造出獨特的用戶體驗。
1.鼓勵用戶自行設計內容
Snapchat推出的Live Story欄目,從用戶手中搜集各種材料,再由自己挑選加工,最後整合起來呈現給用戶,塑造了一種全新的內容模式。
——用戶把一系列照片拼接起來成為一個視頻,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可以在Live Story上保存24小時。同時,Snapchat推出One Story功能,該功能讓處在同一地理位置的用戶,用各自的圖片,共同打造一個Story。品牌可以以贊助的形式,植入到這些故事中。
2.重塑媒體行業的消費模式
2015年1月,Snapchat宣布與10家媒介公司一起推出Discover頻道。
Discover是一種新的敘事方式,媒介公司可以將自己帶有廣告的視頻、文字以及圖片上傳到Discover,而且這些內容每天更新,閱後即焚。用戶每觀看一次的費用在0.15到0.30美元之間,Snapchat和媒介公司之間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成,這也成為Snapchat最新的廣告戰略模式。
3.走出數字廣告的求生之道
Snapchat毅然放棄了Twitter等社交美圖最慣用的硬廣告植入App的做法,選擇了押註數字廣告,品牌營銷。Snapchat想要堵一把:正如電視臺以品牌為基礎,它也要打出自己的數字廣告品牌,爭取更大的市場。
2015年9月20日,倫敦時尚周開始之前, Burberry宣布與Snapchat合作,在Snapchat推出Snapchat Show,首發2016年春季新品。24小時後,首秀視頻就從Burrberry的賬號上消失。緊接著,時裝周開始了。
4.講自己的故事
在Snapchat的視頻,時常可以看到公司CEO——Evan Spiegel的身影。在很多人看來,Evan恰恰把自己的個性統統投射到了產品之上,因而顯得尤為出眾,不可複制。
而背後的故事是,Snapchat是埃文·斯皮格爾和鮑比·墨菲在斯坦福大學產品設計中的一個班級作業而誕生的項目。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鄧一喜(微信ID:dengyixi_love),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圖來自123RF圖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