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蘋果一半天使一半魔鬼:創造就業與造成失業相當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5/02/226509.html

導語:美國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週二刊文稱,蘋果近期宣稱在美國創造了51.4萬個工作崗位。然而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蘋果摧毀了多個曾經盈利能力很強的市場、產品和公司,導致許多工作崗位不復存在。

實際上,創造工作崗位的並不是公司和企業家,而是健康的經濟環境。BusinessInsider分析了來自彭博社的數據,確定了50家受蘋果影響 嚴重的公司,其中包括IBM、惠普、巴諾書店和Adobe等。數據顯示,由於蘋果的成功,其他公司和機構共減少了490570個工作崗位。

以下為受影響公司和機構詳情:

1.CircuitCity,工作崗位減少42974個

作為美國主要的電子產品零售商,CircuitCity全盛時期員工人數超過42萬。但隨著蘋果在PC市場的份額逐漸增長,CircuitCity很難跟上蘋果的步伐。在2008年聖誕節假期液晶電視價格崩盤後,CircuitCity最終申請破產並進行了大規模裁員。

2.美國聯邦政府,工作崗位減少42105個

《紐約時報》近期報導稱,蘋果通過鑽空子實現了大量避稅。諮詢公司Sullivan估計,2011年蘋果避稅導致美國聯邦政府流失了24億美元稅收收入。根據2011年美國公務人員的薪資水平,這相當於聯邦政府需要減少4.2萬名僱員。

3.柯達,工作崗位減少28000個

柯達的問題已持續多年,員工總數也從曾經的10萬人減少至目前的1.71萬人。iPhone和其他移動設備的發展影響了市場對柯達相機的需求。柯達於今年1月申請破產保護。

4.惠普(微博),工作崗位減少16995個

iPad的發展使惠普陷入困境。惠普曾試圖發展平板電腦產品,但TouchPad僅僅帶來了一場災難。在過去幾年中,惠普裁減了數千名員工。

5.摩托羅拉,工作崗位減少16474個

在Razr獲得成功之後,摩托羅拉遲遲未能推出成功的產品。摩托羅拉隨後削減了成本和人員。

6.Borders,工作崗位減少16600個

蘋果產品的發展影響了多個行業,其中之一就是實體書、電影和音樂的銷售。在蘋果的推動下,消費者轉向數字內容下載和流媒體服務,這直接導致了Borders的破產。

7.Sprint,工作崗位減少14600個

過去幾年,由於未能運營一款可以匹敵iPhone的手機,Sprint的後付費用戶數增長非常緩慢。不過在獲得iPhone的運營權之後,Sprint的用戶數開始出現一定的增長。

8.IBM(微博),工作崗位減少12668個

過去幾年中,IBM進行了數輪裁員,包括對研發部門和某些硬件業務的裁員。在消費電子領域,這樣的裁員與蘋果的快速崛起密切相關。

9.演藝行業,工作崗位減少12500個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2012年3月,美國演藝行業的就業人員總數從2007年時的41.5萬人下降至40.25萬人。自Napster興起以來,美國唱片業就陷入了困境,唱片公司通過出唱片獲得回報變得越來越困難。

10.愛立信,工作崗位減少10690個

90年代,愛立信在手機市場的份額約為35%。而近期,愛立信與索尼的合資公司索尼愛立信無法在手機市場跟上蘋果的技術發展。索尼愛立信已被索尼全資收購。

11.美國郵政服務公司,工作崗位減少10615個

蘋果談到,在該公司創造的51.4萬個工作崗位中,有一部分與快遞巨頭UPS和聯邦快遞有關。實際上,這只是把職位從老牌的美國郵政服務公司轉移到了私營快遞公司。

12.巴諾書店,工作崗位減少9000個

在Borders等競爭對手衰落的情況下,巴諾書店仍憑藉Nook閱讀器等產品屹立不倒,不過其核心業務也受到蘋果的挑戰。巴諾書店已關閉了多家門店,相對於2007年時員工總數下降了9000人。

13.Blockbuster,工作崗位減少7200個

流媒體服務衝擊了傳統的DVD租賃業務,而藍光光碟的發展也未能達到分析師此前的預期。自2007年以來,Blockbuster裁減了超過2萬名員工,其中約1/3與蘋果有關。

14.CompUSA,工作崗位減少6300個


CompUSA的情況與CircuitCity類似,只是規模較小。作為一家計算機超市,CompUSA遭到了電子商務興起的挑戰,並關閉了126家門店。

15.索尼,工作崗位減少6000個

憑藉Walkman和其他娛樂設備,索尼曾是市場領先的便攜式設備廠商。然而iPod的發展導致了Walkman的衰落,而iPad和MacBook系列產品則在筆記本市場給索尼造成了巨大壓力。

16.RadioShack,工作崗位減少6000個

由於合作運營商Sprint和T-Mobile沒有運營iPhone,RadioShack過去幾年遇到了嚴重挑戰。近期RadioShack已轉而與Verizon無線合作,而不再與T-Mobile合作。不過RadioShack銷售的商品仍然存在邊緣化的問題。

17.微軟,工作崗位減少5827個

蘋果的成功之處正是微軟的失敗之處,例如手機、便攜式音樂播放器以及平板電腦。這導致微軟針對這些業務裁員了數千人。

18.雅虎,工作崗位減少5780個

雅虎主要受到來自谷歌的壓力,而由於蘋果產品的默認搜索引擎均為谷歌,因此雅虎也間接受到不利影響。

19.施樂,工作崗位減少5400個

在打印機業務滑坡的過程中,施樂已裁員數千人。如果用戶使用蘋果Mac電腦,那麼並不需要施樂生產的噴墨打印機。

20.AMD,工作崗位減少4460個

Mac電腦使用英特爾處理器,這意味著AMD失去了一個龐大的市場。

21.百思買,工作崗位減少3400個

在蘋果零售店迅速發展的同時,百思買零售店的銷售表現疲軟。百思買近期宣佈裁員400人,同時關閉50家門店。

22.TowerRecords,工作崗位減少3000個

蘋果的數字音樂業務對唱片零售商的影響尤為明顯,Virgin、HMV和SamGoody等唱片店都被迫關門。iPod的發展使消費者紛紛轉向數字下載,而不再購買傳統的CD。

23.TransWorldEntertainment,工作崗位減少2900個

TransWorldEntertainment與TowerRecords類似。該公司擁有Coconuts、SamGoody和RecordTown等品牌。由於iPod的發展,該公司關閉了數百家門店,裁員數千人。

24.宏碁旗下Gateway,工作崗位減少2500個

Gateway曾擁有非常成功的連鎖零售業務,但擁擠的環境使該公司的產品顯得過時而昂貴。Gateway最終關閉了擁有188家門店的零售業務,並被宏碁收購。蘋果Mac業務的發展則沒有遇到同樣的問題。

25.百代唱片,工作崗位減少2000個

百代唱片也受到了CD銷售滑坡的嚴重影響,裁減了數千名員工以削減成本。環球音樂集團已收購百代唱片,這推動了唱片業的進一步整合。蘋果在這一過程中扮演的角色非常明顯。

26.聯想,工作崗位減少2000個

在收購IBM的PC業務之後,聯想在PC市場的地位得到明顯提升。不幸的是,在美國經濟衰退期間,PC銷售受到嚴重影響,而消費者也轉向蘋果Mac電腦。聯想已宣佈裁員超過2000人,以提升利潤率。

27.Adobe,工作崗位減少1950個

Adobe與蘋果之間的糾紛已被廣泛報導。Adobe曾試圖使蘋果設備支持Flash技術,但蘋果並不願意這樣做。Adobe最終削減了相關業務,並裁員約1950人。

28.T-Mobile,工作崗位減少1900個

由於沒有獲得iPhone的運營權,T-Mobile的市場份額明顯下降。美國監管部門此前否決了AT&T收購T-Mobile的交易,T-Mobile目前開始致力於對4G網絡的投資。

29.EMC,工作崗位減少1476個

由於競爭對手市場份額的提升,云計算服務提供商EMC也被迫進行裁員。EMC的競爭對手包括DropBox等。這些公司在蘋果iOS平台推出應用,並獲得了用戶的廣泛歡迎。

30.Palm,工作崗位減少1247個

Palm原本希望憑藉PalmPre和PalmPixi等產品與iPhone競爭,但並未獲得成功。Palm最終被惠普收購,但惠普隨後決定關閉整個來自Palm的業務。

31.維珍Megastores,工作崗位減少1060個

維珍Megastores原本是一家極具盈利能力的零售商,但隨著數字內容的發展,維珍集團已決定停止該業務的虧損,並出售用於相關零售店的物業。

32.戴爾,工作崗位減少905個

在蘋果Mac電腦發展的同時,戴爾的發展停滯不前。戴爾在與蘋果競爭中處於劣勢,而隨著市場對PC需求的下降,戴爾的利潤率也受到壓力。戴爾尚未找到與蘋果移動產品競爭的方式。

33.AOL,工作崗位減少800個

AOL是互聯網發展初期的明星,近年來AOL遭遇的情況與雅虎類似。

34.思科,工作崗位減少500個

思科一直試圖進軍消費類產品市場,但沒有獲得成功。思科此前推出了一款攝像頭產品,但實際上個人用戶通常使用iPhone去拍攝照片。最終思科放棄了該業務並進行了裁員。

35.華納音樂集團,工作崗位減少300個

華納音樂集團是數字音樂發展、iTunes興起的另一家受害者。

36.孩之寶,工作崗位減少200個

當iPhone和iPad興起之後,市場對桌面玩具的需求大幅下降。孩之寶已關閉位於馬薩諸塞州的桌面玩具製造工廠。

37.IAC,工作崗位減少170個

IAC旗下Ask.com曾是搜索引擎行業的重要參與者,但隨著iPhone和iPad推動了移動搜索的發展,Ask開始被邊緣化。

38.環球音樂集團,工作崗位減少110個

與華納音樂集團類似,環球音樂集團是僅剩的3家大型唱片公司之一。不過由於傳統CD銷售的滑坡,該公司也進行了裁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48

加裝解碼器 頻道少一半 有線電視誤導阿婆

2012-8-30  NM




有線電視一向是本刊投訴版的常客,單是近一年已收到廿七宗投訴。本刊近日又收到年老讀者投訴,指在有線電視的職員誤導下,於睡房加裝解碼器,惟事後卻發現該解碼器僅可收看一半頻道,更已被迫簽下兩年合約。

為收看國家地理頻道、BBC、CNN及台灣電視台,七十五歲的金太幫襯了有線電視十多年,每月繳交二百五十元,可觀看七十四個頻道。上月搬屋,她致電有線 電視安排搬遷服務時順道問了一句:「我想喺間房都有得睇有線,得唔得?」有線電視的員工即向她推介「增值服務」,每月多繳九十五元,即可於房內多安裝一個 解碼器,「佢當時冇講過得三十幾個台,又冇講過要簽約兩年,我仲以為係同廳個解碼器一樣。」房間的解碼器安裝好後,金太卻發現有線的多個頻道被鎖,「裝完 嗰日咩都睇到,點知第二日要睇嘅頻道都鎖晒,話要加錢先有得睇。」金太立即要求退回解碼器,有線電視此時卻指金太已簽下兩年合約,不能取消服務,「我廳個 解碼器都係得番一年約,呢個反而係兩年全新合約,佢話想睇番啲台就要每個月俾多一百蚊!」

跟進銷售員誤導

記者以客人身份致電有線電視的客戶服務熱線查詢加裝解碼器詳情,其銷售員劉先生即表示每月加付九十五元便可,但就未有說明只能收看部分頻道。其後,記者再 三追問,他始謂:「九十五蚊得三十八個基本台,要俾一百九十九蚊先會有齊國家地理頻道嗰啲台。」消委會發言人表示,有線電線有誤導之嫌,「根本就唔係加裝 解碼器,直情係逼人裝多部有線電視。」不過他指整個銷售過程於電話中進行,金太難免吃虧,「冇錄音喺手,而家變咗口同鼻拗。」

回應願改合約

本刊將金太的投訴轉介至有線電視,其發言人堅稱:「翻聽(當日)錄音後,證實未有誤導」,故拒絕終止合約。惟及後有線卻又聯絡金太,表示願把合約期減為一年,每月七十五元,並可收看國家地理頻道。(馬梓皓)

壹判官

有線電視銷售手法唔清唔楚,各位簽約前一定要問多幾句,否則隨時蝕底!評分:劣劣劣(五個劣為最嚴重)

壹路監察英航退錢

本刊上期報導讀者阮先生預訂英國航空機票,至上機當日始發現機位被無故調動,要多付九十九英鎊(約港幣一千二百元)手續費才可登機。英國航空於上週終回覆,承認職員出錯,願向阮先生致歉,並退還多收的九十九英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801

王品集團董事長 戴勝益:去運動吧,保證煩惱少一半!

2012-9-3  TCW



多數人可能知道,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喜歡健走、爬山。但或許沒想到,他今日市值達三百億元的餐飲帝國,也是靠快樂「走」出來的。

訪問當天,戴勝益從台東看店回來,他精神奕奕隨身攜帶健走計步器、腳踏氣墊鞋笑著說:「月底還要去爬雪山北峰。」

我們忍不住問他,難道不擔心不景氣?他說,王品已經在二線城市展開「三倍計畫」因應。這是他思考很久的計畫,「環境變得很快,但是你領導的方法只有一種對不對?就是讓下屬有安定感。」

這位眼前看來很淡定的企業家,十九年前,卻曾憂鬱到需要去看醫生。

B型又念中文系的戴勝益,本就多愁善感。一九九三年,他離開家族企業自行創業,一年時間,就負債一億六千萬元,人生自此跌到谷底,「憂鬱症已經不足為道,根本就是『崩潰症』了,」戴勝益曾說。

直到他開始運動。「如果我那時候早就在健走、在登百嶽,我早就想通了。其實沒什麼那麼低潮、沒什麼那麼大不了、那麼痛苦的事。」

因為他看到了,做運動,比只是空想「要正面思考」的「三倍好處」。第一個好處是,做運動本身就可以刺激生理愉悅感。

一九九七年,戴勝益為了減重而開始健走。剛開始的半年,有時會走到「想去撞電線杆」。

但持續走了一年之後,他就慢慢發現自己改變了:身體上,他不再像以前那樣每次感冒必「中」。十四年來,他再也沒感冒過。更棒的是,他一開始運動,就會心情愉快。「所以他是生理的(快樂)!」這跟運動會讓大腦釋放多巴胺有關。

其次,運動也讓他心情平靜,思考清晰。

很多想不通的,每次登山都會想通

比如說,爬山。「很多我在平地上想不通的事,每次登山我都會想通喔。」因為爬山的過程,太容易產生自己與內心的對話。「其實一天爬八個小時就很多了,其他時間,你都沒事做耶。」

每次上山,戴勝益必帶紙跟筆,天馬行空的把煩惱都想了一回。「像我從大壩尖山回來,也是寫了滿滿兩張紙。但是到最後,行得通的可能只有二%、三%。」

即便只有二%、三%,但都是關係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決策。如一次的奇萊山之行。

二○○九年,戴勝益登奇萊主峰和北峰行程的第五天早上,當他用衛生紙擦淨吃飯的鋼杯時,他突然想通困擾他兩、三年的問題:到底該把多少財產捐出去?

他一直想回饋社會,但卻猶豫不決金額。「一輩子也是為了要賺錢啊,賺錢也是為了要更好過啊。」但在大山環繞下,他問自己,我真的需要這麼多嗎?於是,一個數字跳進他腦袋裡:「八○%。」他要把自己八成持股,約四十億元捐出來。

運動有助心定,十五年來沒犯大錯

運動也讓他習慣簡單。「簡單又從一而終的單一。」這讓他心定,而能做出決定。我們問他,十五年來有沒有犯過大錯,他回答:「好像沒有……。」

就像他捐出財產的決定,最後還讓王品集團更成功。因為他無私把財產拿出。當王品集團要整合推動上市時,原本持有股權比較多的品牌店主,可能因為要合併而稀釋股權,但,面對這麼大的利益衝突,幾乎沒有人再大聲反對。

心定了,「我可以看到很遠很遠、很徹底的地方,我就很快樂,」這也替他帶來第三個快樂感—— 安定且正向循環的環境。

一個有安定感的領導人,不會因環境變化而驚惶失措。戴勝益舉例說,每天旗下餐廳收到客人的建議非常多,但如果照單全收,全部改變,以西堤來說,原本一客五 百元料理,就要漲到七百元,「優勢都不見。」因此,「心要很定。你絕對不行人家講什麼,你就去改。」因為在王品定位裡,客人就是需要平價的好產品。

二○一一年,面對金融海嘯的不景氣,戴勝益也想出了事業上的「三倍計畫」,用三分之二的投資額,取得一般店面三分之二的座位;雖然獲利只有二分之一,但卻 可以讓西堤和陶板屋等品牌到二級城市展店,讓過去在大城市已經飽和的品牌,店數可以成長三倍。現在許多二級城市,都可以看到西堤的身影,假日還天天爆滿, 讓員工更有安全感。

員工快樂有自信,也會替戴勝益承擔更多。接下來,戴勝益還要實踐跟EMBA班上同學的計畫,兩年內登十座百嶽,花時間在山裡,但今年的王品集團,在逆勢中仍能維持月營收二○%以上的成長。

現在,戴勝益看到有人憂鬱,最佳的勸告就是別想了,去運動吧!「保證(煩惱)少一半!」

【延伸閱讀】戴勝益快樂提案

做法:每天健走萬步、爬百嶽難度:前半年容易放棄、持續1年以上才會發現對身心的好處突破方法:呼朋引伴,利用團體力量制約快樂小工具:計步器、氣墊鞋、健走紀錄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47

SOHO中國轉型:估值至少跌一半! 王威_永正資本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085d2501019wzr.html

SOHO中國轉型:估值至少跌一半!

 

永正資本有限公司Wintrump Capital 總裁 王威

 

潘石屹終於要告別散售了!8月16日的消息著實讓大家興奮和熱鬧了一番,也讓資本市場熱鬧了一番,截止9月7日,21天裡股價已跌去20%。

 

各方評論甚多,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都不夠透徹,而且關鍵點沒抓住!本來不想把自己的看法寫下來,但如鯁在喉,實在忍不住,不吐不快!

 

SOHO中國絕對是中國房地產業的一朵奇葩!幾乎所有人都質疑其模式,但又羨慕其成功;痛斥其產品,但又佩服其能力!我也一樣!2006年我加入了凱德商 用,成了投資和資產管理團隊的第一個中國人,開始專注做商業地產,也開始重點關注SOHO中國。面對集中式商業散售必死的鐵律和無數血淋淋的現實,還是有 那麼多的人衝進去買SOHO中國的物業,而且價格奇高,讓人難以理解。SOHO的忠實擁躉前赴後繼,以捨身炸碉堡的勇氣,奮不顧身地往坑裡跳,著實讓同行 羨慕嫉妒恨了!每當我從原凱德大廈現在的SK大廈的辦公室眺望不遠處的建外SOHO,總忍不住脫口而出:產品真爛,賣得真好!

 

SOHO中國終於要轉型了!商業地產散售的模式終於難以為繼了!迷途知返,行業幸甚!經濟下滑,原來的客戶消失了,新的客戶還未出現;北京的政府對散售模 式早已不滿,上海的政府也越來越不能忍受散售帶來的弊病,不轉型不行了!從銷售到持有,從高周轉到低周轉,從輕資產到重資產,從高利潤到低利潤,從高現金 流到低現金流,從高增長到低增長。這樣的轉型誰真心願意呢?其實真不想轉,但不轉咋辦呢?

 

SOHO中國的轉型困境其實是當前所有住宅開發商在轉型商業地產時都會面臨的同樣的困境。SOHO中國名為做商業地產,實則把商業地產當住宅一樣賣,「一 平米都不保留,全部出售」,這是SOHO的理想,與住宅開發商一樣,都是銷售型開發商,都是在做動產,而非持有型開發商,非不動產商。SOHO的轉型具有 普遍的典型的意義,值得所有住宅開發商關注,也正因為這點,我才不說不行!

 

我曾把2009年以後住宅開發商轉型做商業地產分為三類:主動,被動和盲動。第一種主動型,我很難說服自己哪家開發商是真的主動轉型的。第二種被動型,被 動的核心原因是規劃和地塊供給,純粹的住宅地塊越來越少,為了拿住宅地,不得不做商業,被動轉型在幾個大的開發商中表現的比較明顯。第三種是盲動型,壓根 不知道商業地產怎麼回事,覺得萬達行自己應該也行,就衝進去,這種類型是非常之多,而且是以中小型開發商為主。

SOHO中國的轉型顯然是被動,但也不是盲動,其對轉型後的圖景有清晰的規劃,「5年後將至少持有150萬平米的優質物業」,其中70%是寫字樓,30% 是商業;其對轉型後對資本的需求也有所準備,不斷向外界強調「擁有150億元的現金,負債率20%」。但既然是被動的,準備就會倉促和不足,未來的挑戰非 常巨大,能否成功轉型還是個未知數。

 

轉型對財務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如現金流,原來銷售能產生100元的現金,租賃只有5元,相差20倍;如利潤,原來銷售有50%以上的毛利,租賃只有2 %-3%,相差也有20倍左右,至於資產周轉率和增長率,必然大幅下降。對於財務方面的影響,我不想多談,投行分析師已做過分析,雖然我自己也能分析。我 2005年時就做過住宅行業千億戰略的研究,還把研究成果發在《中國經營報》上-《中國房企:從100億到1000億的王者之道》,拙文現在還能在網絡搜 到,在文中,我根據萬科歷年的報表,模擬預測了2005年到2014年的完整財務報表。對財務的影響我能談但不多談,我要談更重要的問題,也是大家所沒看 到沒想到或談得不透徹的問題。

 

首要的問題是客戶變了!請注意,不是客戶的需求變了,而是客戶變了,是新的客戶,新的市場。SOHO中國的客戶主力一直是來自山西、內蒙等資源型企業主和 江浙的從事製造業和貿易的企業主,這些都是安全性的資本和投機性的資本。安全性資本首先求安全,其次是回報,所以SOHO的價格都高的驚人,而在銷售時所 預測的租金回報率也低的驚人,只有2%,投機性資本一味賭資產升值,期待短期內加價轉賣,忽略資產運營,忽視租金回報。轉型為租賃後,客戶變成了物業的使 用者和消費者,面對的是理性的需要節約成本的服務性企業(辦公樓)和需要賺錢的零售商(商場),以及挑剔的辦公室白領和商場的大眾消費者。

 

面對散售的客戶和市場,SOHO中國武功獨步天下,自成一派;面對租賃的客戶和市場,SOHO中國的武功成了屠龍術,毫無用場。散 售到租賃的轉型,實際就是進入一個新行業。正如我時常提醒住宅開發商,進入商業地產就是在做多元化,因為雖然都要蓋房子,但住宅和商業地產完全是兩個行 業。萬達老闆王健林曾說過:住宅地產是小學生,商務地產是中學生、商業地產是大學生。我經常引用這句話,因為相當精闢,因為感受頗深,進入凱德商用的第一 年,從做住宅轉成做商業地產,就是一種小學生上大學的感覺!不管開發商把住宅行業做得多麼好做成世界第一,也只是小學生裡的三好學生,要上商業地產的大學 還得多讀6年書!SOHO中國,則像是小學沒畢業就去混江湖了,轉型後,還得重新進學校!

 

SOHO中國的法寶之一就是擁有超強的銷售能力和渠道,任志強曾說潘石屹「能把土豆賣成黃金」。可面對租賃市場的客戶,SOHO中國原有的營銷優勢統統失效,能把種土豆的菜園當成黃金屋出租嗎?SOHO中國在散售領域是九段高手,而在租賃領域,則連段位都沒有。

 

法寶之二是另類前衛的產品外形設計,核心在於突出產品的唯一性,讓客戶無法比較,牢牢抓住了定價權。對租賃市場的客戶,外形的另類不是重點(還有可能是缺 點),更強調功能性和經濟性,如工程的質量,內部的動線和交通,平面佈局的便利和經濟,物業服務的品質,運營管理的效率等等,而這些全是SOHO中國的弱 點。看看建外SOHO,SOHO尚都,三里屯SOHO,前門項目等產品,就是只有土豆的品質!

 

我認為,SOHO中國轉型後應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更改產品設計,把原來按散售模式設計的產品按最終使用者的需求更改,首先把產品做好,提升物業的品質,否則5年後,SOHO中國所期待的「持有150萬平米的優質物業」,充其量只是「持有150萬平米的菜園子」!

 

其次是估值體系變了!SOHO中國總是能把產品賣個好價錢,至少能高出成本一倍!對資產的價值自然按預期售價來評估。轉為租賃後,資產價值就得按租金來評 估。兩者有著天壤之別。對整棟的租賃物業,投資者不再是前述安全型和投機型的個人投資者,而是機構投資者,真正的長期資本,他們追求長期穩定增長的租金收 益,只會按租金和現金流來評估,通行的要求是至少要有6%的net yield(毛收益率)或NPI yield(淨物業收入)。淨物業收入或毛利,是指租金收入減去運營成本、營業稅和房產稅之後的營業利潤。 也就是說,假如一棟寫字樓每年的營業利潤是600萬,則其價值最多為600萬除以6%=1億元。而長期以來,SOHO產品按售價計算的營業利潤率是多少 呢?2%-3%!也就是,1個億買的樓每年的營業利潤只有200萬-300萬!注意,是用營業利潤不是租金收入。

 

反過來,按售價評估的資產值1個億,但因為營業利潤只有200萬-300萬,因此按租賃物業評估,資產只值3333萬-5000萬,跌了一半到三分之二! 比如SOHO中國的前門項目,18億的成本,而租金收入(不是營業利潤)只有9100萬,按此收益水平估值,前門項目最多值9個億。

 

所以說,SOHO中國轉型,估值至少跌一半!

 

這種估值的差異一直都有,但很多人很難理解,而我體會很深。我在凱德商用做了5年多的投資和資產管理,在全球最大的房地產基金公司保德信又做了1年的大中 華區投資總經理,6年多的時間投資和管理了超過20個商業地產項目,完成了超過200億元的投資,看過至少1000個項目,跟至少200家開發商洽談過。 在與開發商的談判中,最大的一個分歧就在於對項目價格的判斷,因為方法不同,開發商總是愛參照土地的價格,住宅的價格和散售商業的價格,結果屢屢開出高 價,而我總是不厭其煩苦口婆心的解釋凱德商用和保德信這樣真正的國際長期資本是如何估值,為什麼只能按租金和現金流來估值。

 

比如,一個二線城市郊區的10萬平米的購物中心,開發商一開口就是一平米3萬元,因為他的底商街鋪賣到一平米4萬元,我告訴他最多值1萬元,反覆多次,每 次我都講到口乾舌燥,但開發商不相信也不接受。一年之後,開發商又返回來找我,說願意接受1萬元的價格,而我回答最多8千。開發商很吃驚,怎麼降了?因為 我知道你已經沒有選擇了,已經沒有談判能力了。

 

這樣的例子很多。對估值理解的差異,或者說開發商對持有型物業估值的錯誤理解導致了很多惡果,這也是我為什麼決定創業做中國首家商業地產投資銀行的原因之 一,要為開發商做好全程的投資和融資服務,絕非是信息介紹和中介,而是包括分析評估、尋找資金方、談判、合同簽訂的全程的投資銀行服務。

 

開發商對估值理解的差異部分原因在於SOHO中國連續幾年創造的奇高售價。在交易談判時,開發商和我總是免不了要提及SOHO項目的售價,無形中給交易增加了些許困難。而今天,SOHO中國自己也必須面對這個估值的差異!不知潘總是否意識到了?

 

第三個重要問題是投資者變了!如前所述,轉型租賃後,SOHO中國的投資者將不再是前述安全型和投機型的個人投資者,而是機構投資者,是真正的國內和國際 的長期資本,他們追求長期穩定增長的租金收益。可以預見,SOHO中國的股東會變化,短期的投機性資本和追求成長性的資本將會離開,而長期的資本將進入, 這個過程需要幾年時間,這期間股價會大幅波動。

 

對於SOHO中國轉型,潘總說投資者「沒一個反對」,因為投資者無需反對,他們用腳投票,過去21天的股價表現就是證明。

 

在SOHO中國證明自己能夠做好租賃物業之前,長期資本不會進入,在SOHO中國的資產價值按照新的估值體系重新定價之前,長期資本不會進入,在股價不回歸到合理價值之前,長期資本不會進入。

 

而這些都需要時間。在未來的幾年,SOHO中國都處於一個觀察期,是資本市場對其轉型能否成功的觀察,對估值是否合理回歸的觀察,公司的投資價值不高,即使有也更多是被做空的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354

當你需要向用戶解釋時,就已經輸了一半 B座12樓

http://xueqiu.com/3495536609/24958863
昨天晚上我們去給一家已投資的企業做戰略規劃,圍繞企業目前快速成長還缺什麼這個問題,討論了兩個小時。最後發現這是很多企業都會遇到的問題:在一個行業裡,已經存在幾家標竿企業,如何選擇戰略?

  我的產品、服務比他們的更好!

  這類企業一般都是覺得這個市場空間很大,目前幾家企業做得不夠好,自己可以提供更好的產品或服務。所以想通過更好的產品、更優質的服務來獲取市場。比如說當年的千團大戰,很多創業者都認為自己可以比美團等提供更優惠的產品、更好的服務。更別說一些創業者想幹掉淘寶、幹掉騰訊的了。這些創業項目成功者寥寥,就算不死,也就做到小富即安而已。

  以前『B座12樓』寫過的一篇文章《一將功能萬骨枯》,其中的創業者,就是這樣的典型案例。去年這位創業者一直想做蘑菇街模式,他認為自己編輯團隊比蘑菇街的要好,能提供更優秀的內容。後來數據證明這個項目失敗了,然後創業者又想做成花瓣網模式,最後的結果就如文章中所述。從接觸這位創業者起,我就一直問,你與蘑菇街、花瓣網有什麼不同。創業者的回答只有兩個:一是我的產品、內容比他們的更好,二個是這個市場這麼大、為什麼不能多我一個項目?

  今年上半年也看了不少做電視盒子的產品。小米盒子、樂視盒子的發展,以及廣闊的市場吸引了許多創業者。但都沒有擺脫這個問題:你與他們有什麼不一樣?這些項目發展都不是太順利。

  為什麼一樣我就不能成功?

  經常被問這個問題,往往很難用一兩句來說清楚。藉著昨天我們討論的一些思路,試圖解讀一下。

  首先,成功不可複製。很多成功故事背後的故事你不知道,或根本沒思考過。在《不滅的廣告機幻想》一文中,我們有所詳述,創業項目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其次,就是我今天要說的重點:比,你就已經輸了一半。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無論是給消費者,還是投資人談你的產品時,你都是拿對手的產品在講,講別人的缺點、講自己的優點。你已經在無形中認可了對手的地位,而且給對手打廣告。更為重要的是,當你需要向用戶解釋時,已經決定你要輸了。特別是在「一切產業都是媒體業」的時代,需要解釋的產品怎麼讓用戶自傳播,你的產品提供的信息恰恰是對手率先定位的,你怎麼可能以一己之力修正用戶已有的感知?產品或服務的優點不是你自己可以定義的,而是消費者對你產品和服務的感知,既然別人已經卡位了,你再要修正就太難了。

  這類產品的一般都只會強調他們的產品比別人體驗更好,比如操作上比對手少一步、頁面比對手設計更好、速度比對手快幾個百分點。有些會強調服務比對手更好,比如說今天下午對接的某創業項目講自己解決客戶投訴更快。聽到這,很多投資人都會問一個問題:這些用戶很關注嗎?

  這還遠遠不夠。因為這種差異化沒有任何創新,形不成記憶點。而且這些優點都是描述性的、沒法量化,需要用戶進來體驗。很多用戶也不會認可這些優點,就像我前幾天同一位朋友說,我怎麼也不相信你做的語音識別功能會比科大訊飛、比GOOGLE更牛B。別跟我提那些足不可道的小細節。

  當然還有一些涉及產品價格、返點的網站,會說自己的產品更便宜、返點更高。在沒有明顯突出的成本控制前提下,單靠價格戰是構不成核心競爭力的。這點都不需要多解釋了。

  這些分析都是針對已經成熟的市場,或競爭對手已經得到市場、資本認可的情況下,你需要去幹掉他們或搶佔他們份額時。有創業者要說我的產品已經獲得市場認可,銷售在上升來證明自己產品不錯。只要再給我更多的錢做推廣,就可趕超他們。這也是行不通的:再好的產品都有不認可的,再差的產品都有用戶。就像360搜索很清楚自己是干不掉百度的,他取得的15%左右的市場份額已經是極限,他們的產品沒有革命性的差異化。

  跳出問題看問題。

  那麼在相對成熟的市場,還有沒有機會?肯定有,關鍵你能不能跳出問題看問題。在小米做手機前,大部分人不敢想怎麼搶佔三星、蘋果的市場。在360進入安全軟件前,大家也不敢想怎麼與瑞星拼。

  當產品總體水平在同一個數量級上,不可能有較大差異化時,就不要強調自己的產品優勢。要用不一樣的思維切入,想想看用戶的痛點在那點?比如說:有些功能為什麼不能免費呢,有些成本為什麼不能為用戶承擔呢,為什麼不能在某一更細化領域做得更深呢,為什麼不能選擇不同的目標用戶呢,為什麼不能選擇新的傳播渠道呢,為什麼流程不能變一下呢?功能改進、產品創新是創新,商業模式改變、渠道變革、傳播方式變化也是創新,當產品已經同質化的時候,更需要跨界和混搭的能力。

  一句話,為什麼要按他們的路來走?具體怎麼做,我沒法給出標準答案,列出一些案例供大家參考吧。

  火得不行的Tesla:說得簡單的就是目標用戶變了,但深層次是戰略變了。當產品定位高端時,就不會過於擔心成本,追求的是更優秀的產品體驗、更酷的功能。

  360: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免費了。

  小米手機:在小米之前買手機都不太清楚配置的,小米用賣電腦的方式來賣手機。加上飢餓營銷,100億美金的估值不是白來的。

  51信用卡管家:在之前已經有很多管理信用卡帳單的APP,但都要自己錄入,很麻煩。51信用卡管家直接從你的郵件裡拖,是不是很方便?千萬用戶證明其價值。

  極路由:一個讓TPLINK開始緊張的產品,設置路由器為什麼不能更簡單,路由器應該更酷一點。

  愛圖購:再做一個蘑菇街、美麗說的難度非常大,為什麼要一樣呢?愛圖購針對中高端用戶,推出專做品牌的導購網站。幾百萬的用戶、各大品牌的支持也證明了其價值。

  案例很隨意,知名的、不知名的都舉了一些,個別朋友別想得太多。上次《移動互聯網創業的商業邏輯》一文在網上流很廣,居然有朋友說文中的案例都是我們投的。唉,我也很想都是我們投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245

小敗局:「價格屠夫」尼采手機 成都關店一半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088.html

以「低價屠低價屠殺殺+廣告轟炸廣告轟炸++工廠直營工廠直營」」為殺手鐧的「尼彩模式尼彩模式」」遭遇瓶頸

華西都市報:憑藉「像賣保健品那樣賣手機」的營銷模式,兩位四川商人創建的尼彩手機大獲成功。然而,隨著智能手機市場競爭的加劇,尼彩模式遭遇瓶頸。華西都市報記者調查發現,成都主城區的52家尼彩店中,已有26家關門。

以「價格屠夫」著稱的尼彩手機,可能遇到了新的問題——號稱要建6000家手機工廠店的它,在全國轟轟烈烈開店的同時,自家「後院」起火了——僅僅一年多時間內,尼彩科技成都市區的52家工廠店,已經有26家關門,足足佔到了一半。
2010年底,做煤炭生意的盧洪波和做手機電視購物生意的蔣德才一拍即合,分頭入股成立尼彩科技公司,進軍當時日漸式微的低端手機領域,創建「尼彩」品牌。

2011年4月10日,首家尼彩手機工廠店在江蘇南京成立。憑藉一款最低售價399元、外形幾乎與蘋果iPhone4 一模一樣的i8雙卡雙待手機,尼彩科技殺入中國手機市場,「手機工廠店,每台只賺10元」等廣告語賺足了眼球。

尼彩宣稱首創「手機工廠店」模式,用超低價位的「工廠價」衝擊原有手機定價體系,「每台手機只賺10元」成為重點宣傳的口號,集中力量在平面媒體、電視媒體上投放海量廣告,在重點省份快速建店迅速擴張。

盧洪波和蔣德才同為四川老鄉,四川順理成章也成為他們的最重要市場之一,2011年4月30日,尼彩手機四川首家工廠店落戶成都。

從2011年4月30日成都開出第一家尼彩手機工廠店開始,一年時間內,尼彩手機在四川開了350家店,僅成都主城區就有50多家,算上郊縣,大成都範圍內一共開了112家店,佔了四川市場的1/3。

最初一兩年,「低價屠殺+廣告轟炸+工廠直營」的「尼彩模式」大獲成功。但兩年過去,這種「像賣保健品那樣賣手機」的營銷模式,似乎到了瓶頸期。

華西都市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僅一年多時間,成都市內的尼彩手機工廠店就有一半關門。以「價格屠夫」著稱的尼彩手機,其「低價屠殺——廣告轟炸——工廠直營」的「尼彩模式」,也遭受前所未有的質疑。

成都市區52家尼彩店 26家已關門

2012年4月29日,尼彩手機週年慶前夕,曾在多家媒體上刊登廣告稱,尼彩手機工廠店全川突破350家,全國突破4000家。廣告以巨大的版面,刊登了成都的尼彩手機工廠店的店名和詳細地址。

盤點這份廣告可以發現,除了太升南路店即四川總店外,尼彩手機工廠店在四川有市區店、郊縣店和市州店三大類,其中成都市區店共52家。
近日,華西都市報記者歷時一週,挨家走訪成都市區52家店發現,僅僅一年過去,關門的居然有26家,佔了一半。

8月22日,記者在新南路89號附4號,找到了尼彩手機新南路店。門牌上的「尼彩手機工廠店」字樣看起來依然嶄新,門口的「買4吋3G智能手機只要399元」橫幅也還在,捲簾門卻緊閉,門口玻璃上貼著「鋪面轉讓」字樣的紙。

旁邊雜貨店老闆說,這家店已關門半個月,「鋪面轉讓」的廣告已貼出來3周了。按照上面留下的手機號打過去,一名男子說,這家店開了一年多,「生意做不下去了」,「賺不到錢」才想轉手。

建設南新路81號附1號的建設南新店,雖然開著門,「尼彩手機工廠店」字樣和尼彩手機廣告還在,但店招牌卻變成了「中國移動」。工作人員說,這裡原是尼 彩手機店,但2013年7月就已從尼彩退網了,「我們不做尼彩手機了,返修率太高,賺不到錢,現在我們只做移動的定製機,都是大品牌的手機,質量有保證, 售後也方便些,更好做。」

人民南路四段25號附11號也曾是一家尼彩手機店,8月24日,記者來到這裡卻發現已經變成了中國電信營業廳。旁邊一家建材店老闆說,尼彩店今年7月搬走了。

除了關門以外,尼彩手機在成都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渠道控制力下降,簽約手機工廠店或明或暗地在賣其他品牌的手機。

8月21日,在經天路4號附18號的尼彩手機琉璃場店,記者看到,櫃檯裡除了尼彩手機外,還有幾款其他品牌的手機。在二仙橋北路31號附195號的尼彩手機二仙橋店裡,也有幾款中興手機擺放在櫃檯裡。在文家場店和洪河店,也都發現有其他品牌的手機出售。

「我們加盟尼彩,都是交了2萬元的押金,若被尼彩公司發現在賣其他手機,這2萬塊可能拿不回來了。」成華區一個尼彩手機工廠店老闆說,「作為尼彩專賣店,按照協議,肯定不能賣其他手機,但只賣尼彩,顧客選擇餘地太小,不搭配點其他牌子的手機,估計也經營不下去。」

該店主告訴記者,尼彩手機本身定價就低,但廣告打得多,最開始的2011年走量走得快,開店還有些效益,到了2012年尼彩手機進入智能機市場後,量走得沒那麼快了,開店利潤很低,有些甚至虧本經營。

記者發現,正在營業的尼彩手機工廠店裡,超過一半都存在售賣其他品牌手機的情況,只不過有些店直接擺在櫃檯裡,有些店則將其他手機藏在櫃檯下面的抽屜裡,顧客詢問時才會拿出來讓他們挑選。

遭遇雙面夾擊 尼彩價格優勢不再。尼彩走紅的第一殺手鐧是超低價。雖然「每部手機只賺10元」早被業內人士指責為「炒作噱頭」,但靠著低價和其他一系列營銷手段,尼彩手機在一年多時間迅速搶佔全國低端手機市場。然而,兩年過去,「價格戰」威風不再。

三大運營商殺入低端智能機市場

首先,各大移動運營商殺入低價手機市場,同樣價格也可以買到移動、聯通、電信的定製機。記者走訪發現,在川內手機賣場和運營商營業廳,各種低端智能手機擺滿了櫃檯。三大運營商也都推出了自己的低端定製手機。如中國移動就推出了多款定製智能手機,合約售價從488元到699元不等。中國電信也推出了多款定製智能機,雙卡雙待的3G智能手機售價最低在500元內。中國聯通由於制式優勢,低端智能手機品牌更多。

值得一提的是,運營商銷售的低端智能機不但售價便宜,而且可以參加各種「0元購機」活動,繳納話費就可以拿走手機,這種銷售方式,吸引了大量的消費者。

尼彩的智能機,價位和幾大運營商的低端定機制形成直接的競爭態勢。加之在購機政策、品牌知名度、銷售渠道等方面,尼彩手機無法與運營商匹敵。

同時,尼彩還面臨諸多山寨手機的衝擊。2011年大量山寨機廠商轉戰智能機領域,拉低了智能手機的進入門檻。如今,和尼彩手機同樣價位的智能手機,在市 場上比比皆是,比如最近成都市場熱銷的諾亞信、海旭、寶捷訊等,3.5吋屏幕的299元就可以買到。在太升南路賽格廣場的2-4樓,各種品牌、配置的低價 智能手機扎堆,有些「清貨價」甚至在百元左右,這讓尼彩的「低價策略」受到巨大衝擊。

以「價格戰」成名的尼彩手機,在價格上失去了優勢,盛極而衰似乎順理成章。

廣告轟炸擴張迅速帶來諸多管理難題

尼彩模式走紅的第二殺招是「廣告轟炸」。

尼彩手機的創始人盧洪波和蔣德才,都曾有醫藥保健品營銷的經歷。尼彩CEO盧洪波並不諱言尼彩的「保健品營銷」思路。2011年在接受南方週末採訪時, 盧洪波就直言,要「像賣保健品那樣賣手機」。在他看來,尼彩的重點不是製造,而是運用保健品行業的經驗,以驚人的廣告投放和開店速度,來快速賣掉手機。

大範圍的地毯式廣告的營銷,讓「尼彩手機」幾個字頻繁出現在各大媒體上。創辦之初,尼彩手機在全國2011年6月份電子電腦類報刊廣告投放榜上名列第一,廣告投放額度甚至超過了聯想和戴爾。

中國廣告協會報刊分會和央視市場研究媒介智訊聯合發佈的研究報告中顯示,2011年、2012年,尼彩手機在全國報紙廣告投放總額均超過2億 元,2012年的廣告投放增長27%,總額在所有品牌中佔據第20位,不僅超越三星、蘋果、諾基亞,成為手機領域當仁不讓的「廣告王」。對於這一監測結 果,央視市場研究媒介智訊的相關負責人也大呼「沒有想到」。

靠著持續廣告轟炸,明星代言等策略,「尼彩」一夜之間就達到了「家喻戶曉」的效果。但迅速攀升的工廠店數量和手機銷量,也讓尼彩的管理、物流、售後等環節遭遇前所未有的壓力。

專家觀點:質量不過硬售後成本居高不下

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營銷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寶龍認為,尼彩模式以低價吸引眼球,使得其在短時間內取得了不錯的銷量。但從實際情況看,尼彩手 機的質量和大品牌有差距,因質量問題而引發的投訴,容易形成口碑傳播,當更多的消費者發現,購買尼彩手機並沒有得到廣告中的那種價值時,這種營銷模式就是 不可持續的。

馬寶龍認為,保健品賣出去就可以了,如果不存在負面效果,保健品幾乎不存在售後服務的問題。但手機消費者天天放在手上把玩,如果 質量不過硬,前期銷售量走得大,也決定了後期售後成本居高不下。售後問題累積多了,不僅影響品牌聲譽,而且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來解決。長此以往,這個模式 能否持久就是一個問題。

在中國家電、酒類以及保健品行業,這類大規模投放廣告迅速佔領市場的營銷手法屢見不鮮,但也曾有大批企業在曇花一現的成功之後消失無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313

若不跟進 台灣銀行至少倒一半

2013-10-21  TCW
 
 

 

一個面積二十八.七八平方公里、原來空蕩無人的「鬼城」,竟然讓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親自飛到上海表達關切;它還要取代香港,成更名副其實的「國際金融中心」;甚至還有可能讓「台灣的銀行倒一半」。

更有意思的是,它的最終目標:建立一個三十五億人口,卻完全沒有美國人角色的超大自由市場。

這是中國的陰謀!

其一,拉攏美國之外的國家,建立中國獨特的影響力和貿易圈;其二,利用遍地開花的貿易組織,把台灣排除在外,最後需要中國這把鑰匙才可以打開大門,讓台灣不僅要「抱緊中國大腿」,更是要全身「貼上去」,才有辦法走出困局。

同時,這一場「超級自由貿易大戰」也即將來臨了。上海自由貿易區其實正在影響台灣的產業、你我現在的工作以及下一代的未來。

最有競爭力的國家,對於未來是最敏感的,今年三月,中國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上任之後首度到上海視察,拋出了上海應該進一步擴大開放,建立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話題。

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尚達曼就立即訪問上海,並且拜會上海市委書記韓正,直接就挑明問中國未來的人民幣自由化與自由貿易的問題。

因為新加坡知道,中國政府讓上海往那個方向走,未來將牽動整個亞洲、甚至世界的局勢。

反美日圍堵,中國另闢陣營推上海自貿區,向全球釋出開放訊息

中國計謀一,面對排擠中國的自由貿易包圍網成形,必須表態作聲。新加坡是香港以外,最積極爭取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國家,是中國經濟成長的直接受惠者。然而,新加坡又同時扮演了另一個角色: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創始國。而這個組織,卻是中國最強悍的對手--美國所組成的。

距離現在只剩一年又兩個月,它就要開始發威了,這個原本由新加坡、汶萊、紐西蘭等國家成立的多國自由貿易協定,在美國加入後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因為美國陸續鼓勵其他國家參與,包括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墨西哥及加拿大,以及最關鍵者:日本。

現在成員國達十二國,分別是澳大利亞、汶萊、加拿大、智利、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秘魯、新加坡、美國、越南、日本。韓國則在日本加入之後,也宣布加入,正在申請當中。

一連串的國家看似不相關,但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是這樣形容TPP:「一個只禁止中國入內的俱樂部」,《金融時報》更直接指出美國的動機就是想把時鐘撥回二○○一年,即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前。也就是說,原本中國靠加入WTO打通了一些關稅及非關稅的貿易障礙,現在又必須面臨其他國家築起新的貿易障礙來。

整個範圍內其經濟產值合計占到全球的四○%,貿易額合計占到全球的約三分之一,產值與貿易量非常驚人,而且加入的成員國在地理位置上剛好繞著中國一圈,變成美日圍堵中國的態勢。

在上海推自由貿易區是一個表態:中國願意開放,TPP應該考慮讓中國參與,台灣經濟研究院國際處暨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中心副研究員許博翔這樣分析,TPP是高標準、高要求的自由貿易,不僅是要求全面降低關稅,還要求智慧財產權保護、勞工標準、環境標準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自由貿易,其中有一條就是要求國有企業不得跟民間企業爭利,光是這一條就對中國現在的經濟體制有很大衝擊。

但中國想加入,不僅要降關稅,還要改國內制度,不能再保護國有企業、也不能操弄人民幣匯率。這等於拉高俱樂部的大門,開在摩天大樓上,中國明明知道非加入不可,但是卻找不到「雲梯」可以上去。

成功即可複製,失敗亦能控制改革紅利誘人,招商沒細則仍搶手

中國計謀二,對外開放,對內做經濟改革,在上海「鬼城」做實驗改革,失敗了不會感染全中國,成功了就推往天津、重慶、廈門與大香港地區。

二十八‧七八平方公里的面積,相當於新北市的板橋區,在上海自由貿易區成立之前,其實還是上海人避之惟恐不及的「鬼城」。原來的盤算是,上海打算在緊臨上海洋山港的地方,建設一個人口八十萬人的臨港新城,號稱三年內投入人民幣一千億元。

但硬體建設投資了、大型的房地產項目也開發了,後續人口卻沒有移入,實際的居住人口只有上萬人,變成空有港口、房地產與工廠的「鬼城」。

「這是一個實驗,成功了,推向全中國,失敗了,也在可控制的範圍內。」許博翔說,光是讓民間企業可以參與市場、分享利益,對於中國就是一個非常大的衝擊與改革。 其二,中國大型國有企業其實並沒有真正經歷過市場競爭,例如金融、保險與電信,甚至連淘寶、騰訊這些企業,也可以算是「真空」環境中長大的花朵,看起來美麗,實際上可能不堪一擊。

因此,上海自由貿易區一掛牌,成了外商搶駐、中國指標型國營企業爭相進駐的地方。他們不僅是相信政策,而是期待政府開放被壟斷的市場,分配到利益。雖然連細則都沒有,但「改革紅利」這句話已經在中國喊翻天,人人都夢想著成為工商銀行,甚至是淘寶。

表面大喊改革,實為拔除路障目標七百兆、沒有美國的共同市場

中國計謀三,表面上喊自由貿易與改革,真正目的是催生中、日、韓、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及東協十國(汶萊、柬埔寨、印尼、 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 泰國、越南)形成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

一手催生上海自由貿易區的李克強在上海自由貿易區掛牌後開始往外跑。十月十日,在汶萊舉辦的第二十三屆東協峰會及東亞領導人系列會議,李克強公開表態,二○一五年底前,全面完成RCEP談判,且與TPP可交流互動,相互促進。

接著李克強訪問泰國,然後訪問越南,先是在上海推出第一個自由貿易區,然後密集造訪畫出時間表,中國正在建立一個一個沒有美國人的統一市場。

實際上就是二○一五年東協十國自由市場生效之後,再擴大加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等國成為自由貿易市場,一個人口約三十五億、生產總值約新台幣七百兆元,相當於全球三分之一總值,一個沒有關稅、沒有貿易障礙、更重要的是,一個沒有美國的共同市場。

但問題是各國之間反而是其他爭議多,例如領土爭議等等,讓RCEP多了許多路障。

但上海自由貿易區一成立,金融試驗成為上海自由貿易的第一槍,其中最受矚目的是資金自由進出、人民幣自由化以及貨物自由進出,光是這樣的動作,上海自由貿易區撼動了三個國家與城市,新加坡、香港與釜山。

新加坡星展銀行是第一個搶駐上海自由貿易區,這不僅是外商第一批,更重要的是一種表態。至於東亞國家中最早推動自由貿易區的韓國,經濟副總理兼企畫財政部長官玄旿錫還特別針對中國成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召開會議,要韓國也需要為提高服務行業競爭力,應該進一步放寬相關政策。這代表新加坡、韓國,都表態支持了。

金融業務搶客,直接衝擊台銀產業鏈轉移,工作往上海與越南跑

中國計謀四,沒TPP、RCEP的台灣,必須走更依賴中國路線,想加入這兩個組織都必須要看中國眼色。

上海自由貿易區對台灣衝擊一,台灣銀行倒一半或將金融業務轉往上海。當上海自由貿易區一掛牌,上海台商圈馬上喊出「台灣銀行倒一半」的預測,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說,上海自由貿易區的金融改革試驗,對於台灣銀行業是致命的威脅,他分析,台灣的銀行業的主要獲利來源有二個,其一是OBU(Offshore Banking Unit,國際金融業務分行),其二是信用卡。

當上海讓人民幣匯率自由化、資金進出與貨物自由進出,過去台商的OBU業務還需要透過台灣的銀行,未來直接在上海自由貿易區就能操作,於是「搶客效應」發生了,不僅香港與新加坡都會被上海自由貿易區排擠原有的金融業務,台灣更難逃衝擊。

但台灣銀行業可以避免倒一半的命運,出路就是積極參與上海自由貿易區,劉芳榮說,別小看台商的實力,鴻海、廣達、和碩等都是中國出口大戶,台資銀行只要能夠握住台商的OBU業務,別被上海自由貿易區的其他銀行搶走,對於台灣來說,就已經是一塊很大的市場了。

因此,當上海自己發展人民幣自由化,代表台灣要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了,也代表台灣金融業務必須登陸上海自由貿易區,學新加坡積極配合中國。

另外,第二個衝擊則是,上海自由貿易區掛牌,代表台灣要面臨產業鏈轉移的惡夢了,工作機會一個往上海跑,另一個往越南跑。

在眾人鎂光燈之外,越南則悄悄擠進了日本、韓國、中國、香港與台灣的紡織成衣、製鞋廠,掀起了越南投資的新浪潮,原本越南的紡織成衣、鞋類這兩項產品輸往美國的現行平均稅率為一七‧三%及一四‧三%,最快在二○一五年,將全部降為免關稅。

我們問台灣紡織廠,越南也做了自由貿易區嗎?答案是沒有,這是美國送給越南的一個大禮,原來美國主導的TPP,讓越南成為第一個受惠者。

然而,越南也是RCEP國家,美國給了越南一個大禮物,中國不可能不給,它成了美國與中國相互抗衡的跳板。

棣邁產業顧問總經理何耀仁說,TPP規定,從棉紗到成衣都必須在越南生產製造,因此,整個成衣加工鏈正在快速移往越南,不只台灣,從日本到中國的成衣廠正在快速移往越南,包括生產大家所熟知的品牌如Zara或優衣庫(Uniqlo)。

所以打開台灣人力銀行的新增工作,例如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這些國家多是幾十筆,少則兩、三筆,而在越南,動輒三百、四百筆,遠遠超過其他東南亞國家。但這還代表台商能轉移成功,一旦台灣沒辦法支撐台商打國際轉移的戰爭,就會被勞力國家就地取代,台灣人連去越南的工作機會都沒有。

台灣如何自救?須善用ECFA經濟示範區不能停,開放才有機會

台灣能夠怎麼辦?

許博翔說,從以往中國加入國際組織的慣例,例如WTO,台灣想加入TPP或RCEP,一定是中國先加入,台灣才能夠跟著加入;其二,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說,台灣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功用仍然非常大。許博翔建議,台灣必須善用ECFA,證明自己開放市場的決心,才能取得別的國家認同。

因此,當上海自由貿易區的成立,不僅代表台灣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只能往前,不能回頭,也只能比上海更開放、更積極,這也同時代表,一個衝擊更大、更競爭的自由貿易將要在台灣登場了。

【延伸閱讀】打不進中、美兩大貿易陣營,台灣變孤兒——1分鐘看TPP與RCEP

美國領頭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28兆美元成員國GDP總和近28兆美元,約占全球年經濟產值近40%

8億人相當1.5個歐盟人口第1波生效:2015年越南免稅目的:打造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涵括智慧財產權保護、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等內容

中國為首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23兆美元成員國GDP總和約23兆美元、約占全球年經濟產值1/3

35億人約占全球總人口一半第1波生效:2015年東協十國免稅成形目的: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16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

純TPPa成員國:美國、墨西哥、加拿大、智利、秘魯同時加入TPP與RCEP國家:汶萊、韓國(申請加入TPPa中)、紐西蘭、越南、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日本、新加坡純RCEP成員國:印尼、柬埔寨、印度、中國、菲律賓、泰國、寮國、緬甸

資料來源:經濟部、台經院整理:呂國禎

【延伸閱讀】

Q1上海自由貿易區會取代ECFA?不會,反而讓ECFA更為重要,讓台灣更能善用跟中國自由貿易的優勢,爭取到上海自由貿易區尚未開放的投資項目,例如網路、媒體等。

Q2台灣哪些行業可能會受到上海自由貿易區的衝擊?上海自由貿易區以金融試驗為主,台灣金融業可能會喪失OBU業務,造成銀行裁員或倒閉。

Q3台灣能加入TPP、RCEP?目前不行,加入TPP與RCEP,需要每個會員國同意,台灣要一一展開談判。

Q4台灣開了自由經濟示範區,就能加入TPP、RCEP?還是不行,自由經濟示範區只是實驗,真正開放市場才能得到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889

名目GDP成長率 只有韓、泰的一半競爭力輸人 別再拿匯率當藉口!

2013-11-11  TWM
 
 

 

台灣有一個聲音,穩定堅強,不論經濟再差、社會再亂,都能夠傳到最高層,那就是出口企業大老要求台幣貶值的高分貝音量。近日出口產業不但公開呼籲央行總裁彭淮南應該學韓國貶值,甚至有科技業大老直接在馬英九耳邊進言,要求「照顧」出口產業。十一月四日立委到中央銀行考察,更對出口拖累經濟這件大事關切。

今年以來,大部分亞洲貨幣兌美元匯率均呈走貶,尤其是和台灣產業重疊性高的韓國更受關注。對出口產業來說,誰的匯率低,誰的商品就顯得便宜,更有價格競爭力。也難怪國內一家科技業大老就批評,金融海嘯以來,台幣相對韓元升值一五到二○%,「使台灣無法和韓國競爭」。

不過,台幣真的沒有韓元貶得多嗎?

台灣升值苦了企業主?

實質匯率戳破台灣老闆迷思其實,從實質有效匯率指數來看,台幣不但沒有韓元強勢,比起韓國價格競爭力更是十足!金融海嘯以來,雖然韓元的有效實質匯率指數一口氣從一○○跌到八七,而新台幣則相對穩定;但過去幾年隨著經濟恢復,韓元升值的速度反而比新台幣快。

為什麼這個實質匯率和名目匯率(台幣兌美元匯率)會不同?根據央行解釋,國際清算銀行(BIS)編製的「實質有效匯率指數」,不像「名目匯率」僅僅兌美元,而是和我們實際的貿易國貨幣做均衡,反映的是新台幣與貿易對手國之間的匯率變動。

所以,實質有效匯率指數下跌,表示台灣的對外價格競爭力上升;指數上漲代表貨幣升值,本國商品的對外價格競爭力下跌。而將韓國和台灣的有效實質匯率以一九九四年為基準,觀察其長期變動方向,可以發現,台灣的實質有效匯率不但低於韓國,將近二十年來,新台幣更是長期走低!

為什麼,我們的價格競爭力已經比韓國多這麼多,但台灣企業還在叫苦連天?台灣電子業及出口產業的問題,真的出在匯率嗎?如果一把寶劍殺不退敵人,問題可能出在揮劍者身上。看看最讓國內出口產業稱羨的日本「安倍經濟學」就能知道。

台幣匯率寶劍銳利

問題出在揮劍者身上

自從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任之後,「三支箭」政策之下,日圓大幅貶值超過三成,讓不少國內科技業大老直呼「台灣也需要三支箭」:若像日本一樣貶值,台灣經濟一定不一樣。

但是,日本指標性電子巨人索尼,才在十月底發出獲利警訊。雖然營收較去年同期比增加一○.六%,但是今年預期獲利卻大砍四○%,除電影部門大虧損外,也大砍電視、電腦、相機等消費性硬體等營收。英國《金融時報》分析師珍妮佛.湯普森(J. Thompson)指出:「貢獻獲利最多的只剩『匯差』。這也暴露出安倍經濟學的弱點,如果企業本身技術沒有走在競爭者前面,不能抓住市場,再怎麼有利的貨幣政策都沒用。」當一家企業的外資報告上,唯一的利多只是孤單地寫著一項——「匯率大幅貶值」,那麼這家企業的問題也許不在匯率。不幸的是,從有效實質匯率指數來看,台灣的出口產業,早已習慣了長期「往下走」的匯率,只要台幣一升值,就高分貝叫苦。

「台幣貶值,是吞毒藥,是飲鴆止渴,大家都知道。」一位金融機構的總體經濟分析師說。這位分析師還透露,其實台幣只貶不升,還有一個不能說的祕密,就是央行的匯損。

因為台灣傲人的四千二百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其實七成都是美元計價。如果台幣兌美元升值一%,那麼央行就損失了三十億元資產。「而且,央行又有繳庫壓力。」業界預估,今年如果台幣兌美元升值到一定程度,那麼今年央行要達成繳庫盈餘的目標,就有困難。這也是為什麼雖然央行不斷強調「匯率是市場機制」,但是央行每天在匯市「拉尾盤」,將升值的台幣吐回去的傳言,早已是各行庫祕而不宣的公開祕密。

就是這樣的共犯結構,長年以來,讓出口產業與央行聯手將匯率壓低。匯率政策應該考慮的,除了國家的進出口,還有利率、通膨等重要的經濟要素。當政府和企業都專注在名目匯率,反而長期忽略了實質匯率。如果台灣經濟能因此振興也就罷了;殊不知,就是台幣長期往下走的匯率,害了我們的經濟!

實質有效匯率不只透露出真實情況,還暴露出台灣經濟不振的一個重要原因。這要從台灣經濟另一個弔詭的現象講起。

長期低匯率遺毒

進口物價吃掉經濟成長

今年台灣GDP(國內生產毛額)又再度讓人失望,台經院預估,實質GDP一.九三%成長率。但,台灣過去十年的名目GDP成長卻連實質GDP都不如!這個詭異的現象是為什麼?難道我們實際上拿到的錢變多了嗎?事實正好相反,而關鍵,正是台灣的低匯率!

行政院財經政務委員薛琦就曾發文「教育」民眾,低匯率是怎麼吃掉我們該拿到的錢。所謂GDP名目值是根據會計報表資料統計的結果,也就是員工實際拿到的薪資、利息、紅利,是一般民眾能夠直接「有感」的數字;但政府最喜歡公布的實質GDP,卻是主計總處經過物價調整後得到的數字。而這個調整,被稱為「GDP物價平減指數」。

雖然我們每年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都上漲,但是台灣的「GDP物價平減指數」的趨勢卻是向下(過去十年,有七年為負數)。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的「進口物價」。過去十幾年,台灣經濟成長的重心都放在出口產業,壓低匯率拚出口,因此台灣貿易都是出口商品跌價,但是進口商品的成本價格卻持續上漲。

這些進出口物價的變動,在計算實質GDP時被調整掉了,所以才會看到我們的實質GDP成長高,但是我們每天的生活、領的薪水或收到的股利、股息,成長的幅度卻極為有限。「當台灣這兩個數字的差距是如此之大時,難怪感受不到經濟成長的果實。」薛琦說。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經濟雖成長、通膨穩定,但是商品和服務在國際上越來越廉價、人民口袋的錢也越來越少。因為,透過匯率的「廉價化」,不只商品,連我們的人力價格(薪資)都一同弱化了。

事實上,台灣的名目GDP成長一年一年地慢慢落後,到現在早已遠遠落後亞洲其他國家。我們十五年來的名目人均GDP好不容易超過二萬美元,但成長率只有六二%。

反觀韓國,一九九八年時人均GDP是七千七百美元,只有台灣的一半,但是二○一二年已經超越台灣,足足成長了一九九%。台灣的人均GDP成長率,甚至只有泰國的三分之一!這正是台灣長期只專注在兌美元匯率,而忽略了實質匯率的結果。

拋開廉價台灣老思惟

才能脫離台灣低匯率的惡果單靠出口成長的台灣,就會有這樣的通病。一名金融業人士就說:「台灣長期以來就是出口導向,被『出超』(貿易出口大於進口)思惟綁架了。」壓低成本賺外匯,早就是行之多年的成長方式,「我們在國際購買力低,不只是搶人才搶不過別人,科技業要買專利、購併外國企業,都變得很吃力。」過去台灣為了壓低匯率,已經付出了慘痛代價,如果台灣每天還想著要靠低匯率、壓低價格,來求取那最後一點競爭力,台灣不但超越不了韓國,連泰國都會輸。台灣除了應該減少出超,讓經濟從過去的出口回到內需成長,匯率政策也應該放掉名目匯率,學習如新加坡先進國家以實質匯率為觀察指標。

企業主與其抱怨新台幣升值,不如放下匯率迷思,重新找回市場,找回產品的競爭力,別再把匯率當成藉口。

撰文‧楊卓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414

【反思】今夜酒店特價浮沉路:曾有一半決策是錯的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07/56946.html

2011年9月今夜上線App Store,黑馬本色乍現,當天拿下「旅行類」排行榜第一,次日沖上總應用排行榜單第二名,第三天便收穫10萬用戶。這個號稱晚上6點後在手機上賣特價房的應用,在誕生之初就獲得了不少關注與支持。不久就拿到了君信資本2000萬元的天使投資。然而今年年初,今夜就從位於上海市中心中山公園附近的整套現代化辦公區撤退到了淞虹路(近虹橋機場)上一個破舊的辦公園區內,租金也由此從13萬減少到3萬。對於現在的任鑫來說,這兩年來最讓他記憶深刻的不是從市中心搬家到連亞馬遜都不支持貨到付款的城鄉接合部;不是兩個創始人一年半多沒有拿工資,儲蓄將盡的危險;也不是移動「輕創業」變得越來越重,難以在下輪融資時講出一個好故事的失落。他記憶最深刻的畫面是,公司決策失誤導致開支需要全面緊縮,降薪的決定迫使一部分老員工離職。任鑫表示:「做為創業者,我感觸特別深刻,因為我知道這個令人難過的畫面是我決策上的失誤所導致的。」i黑馬將此文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兩年前,當巨頭一邊橫亙在中國互聯網的各個入口,一邊窺覬著移動互聯網的一舉一動時,一批躊躇滿志的創業者帶著無限希望衝進了移動互聯一片新的戰地。兩年後,曾經的藍海早已成為紅海。

宏觀上看, 國內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得中國首次站在了世界科技趨勢的前沿地帶,然而細細一數,這股浩浩蕩蕩的移動潮流中,大浪淘沙所剩下的公司並不多,留下後活得風光的公司更是少之又少。

趁著那一波大潮起來的今夜酒店特價(以下簡稱為「今夜」)也走過一段彎路。

2011年9月,今夜上線App Store,當天拿下「旅行類」排行榜第一,次日沖上總應用排行榜單第二名,第三天便收穫10萬用戶。這個號稱晚上6點後在手機上賣特價房的應用,在誕生之初就獲得了不少關注與支持。

今夜創始人任鑫告訴騰訊科技:「2011年是一個資本大年,拿錢很好拿。上線沒多久,一週內就見了17個一線風投,包括紅杉資本等。我們談判的態度也比較強硬,要求一週之內出TS,一個月內到Bridge Loan。」最後,今夜拿到了君信資本2000萬元的天使投資。

然而今年年初,今夜就從位於上海市中心中山公園附近的整套現代化辦公區撤退到了淞虹路(近虹橋機場)上一個破舊的辦公園區內,租金也由此從13萬減少到3萬。對於現在的任鑫來說,這兩年來最讓他記憶深刻的不是從市中心搬家到連亞馬遜都不支持貨到付款的城鄉接合部;不是兩個創始人一年半多沒有拿工資,儲蓄將盡的危險;也不是移動「輕創業」變得越來越重,難以在下輪融資時講出一個好故事的失落。

他記憶最深刻的畫面是,公司決策失誤導致開支需要全面緊縮,降薪的決定迫使一部分老員工離職。任鑫表示:「做為創業者,我感觸特別深刻,因為我知道這個令人難過的畫面是我決策上的失誤所導致的。」

創業之初的兩個錯誤決策

2011年10月,經過上線風光後的今夜就受到了來自攜程的全面打壓,攜程表態:任何與今夜合作的酒店都將直接下架攜程。

11月,任鑫在北京召開了一場媒體發佈會,邀請到錦江集團CEO、前莫泰CEO等上海200多家酒店高層到場助陣,一方面顯示今夜與酒店的關係過硬,以此回擊來自攜程的打壓;另一方面則向媒體哭訴。

但是,據任鑫回憶說,當時的這些「哭訴」並沒有什麼實際的作用。所有來自科技、財經媒體包括資本圈的關注也都只是浮於表面的繁華。

而面對來自攜程的打壓,今夜自身的兩大決策失誤讓自身的局面更加危急。

首先是「每個城市只做10家精選酒店」的想法。任鑫說:「創業之初,一直是表面風光,但實際業務做得很差。」

今夜初期學習的是美國紅極一時的Hotel Tonight。HT在美國每個城市只做3家酒店。這種精品酒店模式可確保每個酒店都能獲得大量的訂單,從而加強話語權。

然而,這個想法忽略了中美文化間的兩個重要差距。美國近80%都是品牌深入人心的連鎖店,用戶更容易感知到打折力度;而在中國,像如家和7天這樣的連鎖店不到20% ,單體酒店居多,在消費者不熟悉的情況下,巨大的折扣力度反而會引起懷疑心理。

最糟糕的是,在攜程的兇猛打壓下,2011年10月以後,今夜在每個城市只剩下了3-4家酒店可供用戶選擇。

此外,這個想法還忽略了交通的差距。美國的汽車普及度高,在強大的價格因素刺激下,用戶很容易就開著車去到較遠的地方住酒店,尤其在地域廣闊的西部和中部地區;然而在中國,並非人人有車,即使有車,大城市的堵車現象也扼殺了多數用戶去住低價酒店的衝動。

顯然,用戶更在乎自己身邊有什麼熟悉的酒店,並且期望一個更多樣化的比對範圍。

其次是堅持只做手機支付。任鑫告訴騰訊科技,從當時的後台監控數據可以看到:每20個選擇手機支付的用戶中,有19個支付失敗。

上線以後2個月,今夜一直在糾結是不是支付平台的問題,不斷地與各個支付平台談合作,但是最後發現,是用戶不習慣在手機上直接支付。

「剛開始的那幾個月。每天十幾萬的訪問量,成功支付的訂單不到10個。」任鑫表示。

從「輕模式」轉向「重模式」

2011年末,任鑫與另一位創始人鄭海平決定全力調整創業策略,果斷放棄精品酒店路線和手機支付策略。這就意味著,今夜要從一個酷炫的移動互聯網「輕模式」向一個枯燥繁重的傳統行業「重模式」轉移。

為此,今夜開始增加更多合作酒店。

「我們發現,很多用戶不放心6點以後再訂房,寧願先定一個房間然後到晚上搶到更便宜的房間後再換過去。」任鑫表示。

於是,今夜在2011年末和藝龍談合作。並在2012年3月招募了一支十幾人的銷售團隊。

據悉,今夜與藝龍共同分享的酒店資源有3萬多家,這些酒店支持全天賣房,價錢跟藝龍基本持平,但新用戶可以獲得今夜30+10元的返券。

雙方採取訂單分成的操作模式,超過一半的利潤會落到今夜手中,訂單最終歸屬藝龍。對於藝龍來說,集合小應用的訂單量能夠再酒店方面獲得可以抗衡攜程的話語權。

至於今夜的特色,也就是晚上6點以後推出的特價房,主要針對一,二線城市。今夜銷售團隊掌握有大約3000家酒店的資源,每天能夠準點開始賣房的有1000多家,每單今夜平均可盈利25元。

調整了整個賣房模式以後,從2012年4月起的半年內,今夜保持了每週8.6%的訂單增長率。

這讓今夜看到了自給自足的發展勢頭。

2012年國慶,訂單大量湧入。由於今夜採取後台運營的外包策略,導致成個訂單流程癱瘓,許多用戶在下單後要等待30分鐘才能收到確認短信。

任鑫研究後發現,國內的酒店信息化程度相對較低,對於酒店應用來說想要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就必須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去落實好每一個信息環節的確認。

於是,國慶「危機」後,今夜開始了為期6個月的自建後台運營團隊之路。

房控團隊負責在用戶預定時打電話確認酒店是否有房;訂單執行團隊在用戶支付後確保與酒店的交流暢通;客服團隊以及訂單結算團隊等等。

因此,今夜員工數從一開始的30人,一路飆升到了100多人,其中大部分的員工都是後台運營人員。

未來將嚴控錯誤成本

目前,今夜的用戶規模在700萬左右,每天的訂單數目近2000,年收益在千萬元。

今夜如今的業務模式越來越」重「,但這種」重「模式一方面不容易獲得下一輪融資,另一方面,對於許多抱著移動互聯網好玩有趣的心態而加入創業的員工來說,耐心在不斷減弱,未來很有可能會有一波離職潮。

為此,任鑫總結了兩年的創業經驗,第一條是作為初創公司還是要保持低調,用戶和產品為先;第二條是想法執行和產品研發前,要先做市場測試。

「今夜的模式越來越像苦逼的電商」,除了看得到的全面緊縮開支,任鑫坦言自己最近一直在看《精益創業》,他坦承,「兩年來,自己的決策一半都是錯誤的,未來,我也不可能避免錯誤,但是我能做到的是,儘量減少錯誤的成本。原本一個失誤燒掉1000萬,現在我希望損失幾萬塊就能夠回頭。」

任鑫要求團隊投入做產品前,先搞清楚市場的需求。比如說,今夜希望向UGC(用戶產生內容)靠攏,團隊先利用微信、微博等進行測試,嘗試用戶是否此類意願,得到肯定的答案後再進行產品的研發和推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81

礦業繁榮已成過去 力拓計劃兩年砍掉一半資本開支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6070

全球第二大礦業公司力拓將在2015年將其年度資本開支收縮至80億美元的水平,不到2012年資本開支的一半。隨著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礦商削減開支已是大勢所趨,力拓只是最新的一家。

力拓CEO Sam Walsh在聲明中表示:「我們的資本開支正在減少,未來將進一步收縮。我認為未來市場的脆弱和波動將繼續下去。」

彭博認為力拓收縮開支反映出十年之久的礦業繁榮開始消退。全球最大的鐵礦石生產商淡水河谷昨日也宣佈將投資預算削減至148億美元,創下2010年以來最低,也是該公司連續第三年下調投資預算。

分析師Evan Lucas接受彭博採訪時表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下調幅度,這顯示出如今Sam Walsh對於成本非常非常關注。」

Walsh在聲明中還表示:「從長期看,我仍然看好我們產品的需求。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將繼續,而包括印度、越南、印尼、菲律賓、中東、前蘇聯國家、南美以及南非等國的發展將持續帶來需求的走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0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