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鱷兄述宏霸數碼之香港第一刁


昨晚,鱷兄繼發出采藝多媒體(8130)交易之文章後,亦找出他們在三個月前,在香港上市後的第一單交易來研究,發覺他的財技是高得不能再高,一般的空氣交易,包括之前的采藝多媒體交易、綠色環球資源(61)的交易、中國數碼版權的幾個空氣交易,快則一個多月,慢則幾個月,但它們的交易只要五天:


http://crocodilehk.blogspot.com/2009/07/802.html


宏霸(802)在今年4月8日,宣佈於 二零零九年四月七日向投資控股公司Top Digital Holdings Limited收購銷售股份,「該等股份佔A-1全部已發行股本之15%,總代價為135,000,000港元,將按以每股代價股份發行價9.00港元配 發及發行15,000,000股已繳足代價股份之方式予以支付。」

通告中有關A-1之財務資料提到,「由於A-1自其註冊成立日期二零零九年四月二日起尚未開展業務營運,故A-1並無營業額、稅前或稅後純利以及特別項目。」A-1由註冊成立,到宏霸收購15%股權,前後只有5日!

A-1之母公司Top Digital Holdings Limited,乃一家由CATV之股東全資擁有之投資控股公司,CATV全名是中廣亞廣播信息網絡有限公司,簡稱為
中廣網,主要業務是網絡遊戲、無線業務、寬頻娛樂。A-1之成立旨在為CATV提供獨家資訊科技及業務流程外包以及顧問服務,成立之後A-1及CATV就簽訂了外包協議(outsourcing agreement),當中包括為CATV逾5,000萬用戶提供策略規劃、業務及技術改造、行政及管理服務。

A-1與宏霸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Virtual Storage簽署特許協議(Licensing Agreement),以於三年之合約期內購買WinLogon及VSW之使用權最少各21,000,000套。A-1繼而將向CATV之用戶轉售軟件使 用權,作為彼等會員服務升級及獎勵計劃之工具。不知道名字的獨立估值師評估這個特許協議之現值淨額約為900百萬港元

A-1向宏霸購入兩款軟件各21,000,000套,數量極多,雖然通告說是會員服務升級及獎勵計劃之工具,實際上卻非業務所需,而是作轉售之用。CATV將宏霸的面相識別軟件
放上網推售,售價¥299,宏霸也為此發出英文通告。點解A-1要一次過買入那麼多套軟件,它有把握將它售清?

收購的代價,除了參考「收購事項之原因」一節所載列之因素,另一個參考的資料是宏霸「委聘之獨立估值師就特許協議全部權益約900百萬港元(15% 即相等於135,000,000港元)之估值」。A-1向宏霸購買產品,獨立估值師說宏霸可從A-1身上賺取9億港元,結果A-1自己就這樣變了價值9 億,然後宏霸以9億的15%價錢,買入A-1的15%股權,這套定價邏輯太過高深難解,尤其是考慮到宏霸收購A-1的原因,是關乎線上遊戲之潛在發展空 間。

代價以發行宏霸股份支付,每股代價股份發行價9.00港元,較於最後交易日香港聯交所所報之收市價每股股份6.91港元溢價約 30.25%。雖然發行價高達9.00港元,但是賣家在4月28日以低於6元的價錢出售一批股份,在5月8日以6.xx再出售一批股份,之後股份比例低於 需要披露水平,不知道是否已經全數沽出套現。

交易的賣方Top Digital Holdings Limited,是由CATV之股東全資擁有,那麼CATV之股東又是誰呢?宏霸沒有加以解釋,有一則
舊聞提到,「1999年5月,廣電總局廣播影視信息網絡中心和上市公司北亞集團(600705)分別投資1200萬和1800萬元,成立了中廣亞廣播信息網絡有限公司的前身中廣亞交通信息廣播網絡有限公司。北亞集團獲得控股權,該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平轉任董事,同時擔任中廣亞的董事長兼總裁,2003年1月29日,王平已經辭去北亞董事一職,專事中廣亞。」

北亞集團於1992年7月創立,是由哈爾濱鐵路局等12家企業發起,並於1996年5月16日在上交所掛牌上市,代號為600705,07年因為連續三年出現虧損而被
暫停上市,現要進行破產重整。北亞集團前董事長劉貴亭去年被控四宗罪,「其中一筆是指,2002年2月,劉貴亭將公司3000萬元私自挪用給中廣亞交通信息廣播網絡有限公司使用。此筆資金截至2007年12月25日,在大股東哈爾濱鐵路局的支持和幫助下,經司法機關依法繳回900萬元,餘款已制定還款計劃。」劉貴亭最終被判無期徒刑。非常奇怪的是,我未能在北亞集團近年的年報中發現提及中廣亞,而更奇怪的是在1999年度報告摘要中提到,「本公司於1999年7月28日在北京註冊登記的中廣亞交通信息廣播網絡有限公司,由於該項目技術含量低、市場複雜、再加上產業政策等原因,該公司停止運營,故未納入本年度合併報表範圍。」

誰才是CATV的真正股東?宏霸又與誰人作交易?


其後補充:
我剛發現,在06年的年報,主營地點是香港的數碼港;在07年的年報,主營地點是澳門;在08年的年報,「集團總部預期可於2009年第2季末遷至馬來西亞」,而04年才在馬來西亞開首間辦事處。

我這兩天一直想,Tan Ting Ting(陳婷婷)會不會是馬來西亞人,陳的廣東拼音是CHAN,普通話拼音是CHEN,Tan應該是福建拼音,在中港較少人用,反而新加坡、馬來西亞比較普遍。


關於遷往馬拉的原因: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9473


至於在倫敦上市的宏霸數碼,其中一名非執行董事為馬來西亞將軍Dato Seri Mohd Azumi ,該將軍在當地軍隊服役逾卅七年,九一年海灣戰爭中曾任高級軍事情報員,協助聯合國外交委員會追回戰事中失去的財產,亦在馬來西亞、泰國邊境及沙巴等地從事反恐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74

牛根生得失三问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13/HTML_8DRFEJ4YHLK2.html


牛根生老了。也瘦了。

7月7日下午,当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现身蒙牛乳业(02319.HK)与中粮集团合作的媒体沟通会时,不少记者在心底发出这样的感叹。

这样的变化直接与牛根生的年龄有关。1958年出生的他,今年已经51岁。所谓五十知天命,打拼了几十年的牛根生也曾计划在这个年龄坎上退下来。

不过,事与愿违。

去 年下半年一场席卷全国乳业的“三聚氰胺事件”,让牛根生和他的蒙牛都不能幸免。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牛根生几近蛰伏,在媒体面前亮相的机会也少之又少。可以 肯定的是,这是他和蒙牛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因此,当牛根生再度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同样的西装革履,同样的绿色蒙牛领带,却遮挡不住那一抹憔悴颜色。

但无疑,这又是牛根生这大半年来最意气风发的一次亮相。与央企中粮的牵手,外界一致的看法是,这对于目前的蒙牛集团是一步聪明而利好的棋。

这对于牛根生本人呢?毕竟,与伊利等其他乳品企业不同,牛根生与蒙牛,在过去的时间里,是相辅相成,谁也离不了谁的。何况,交易中的另一主体正是牛根生一手创立的老牛基金会。

但是,伴随巨无霸中粮的入主,蒙牛是否还是那个被打上深刻牛根生烙印的蒙牛?而至于牛根生,这一步带给他的更多的是无奈,还是又一次成功的微笑?

30分钟的沟通会上,牛根生并没有过多地涉及这些问题,但这并不影响那些围绕他个人的问题被继续讨论。

一问:激流勇退?

尽管此前已经减持多次,但是这是第一次,牛根生及其团队离开了蒙牛乳业大股东的位置。

根据交易设计,蒙牛乳业除了将向中粮及厚朴组建的合资公司发行173800000股新股外,“银牛”、“金牛”及“老牛基金”还将以每股17.60港元的价格向合资公司出售蒙牛65800000股股份。

交易完成后,“老牛基金”将不再持股,“银牛”、“金牛”、牛根生以及其他一致行动人的持股比例将分别下降到5.78%、2.11%、3.96%、3.33%,合计持有股份变为15.18%,而中粮与厚朴合资公司股份则上升为20.03%。

在交出控股权的同时,人们开始回想起牛根生在四年前的一番言论。2005年9月,牛根生宣布将辞去蒙牛乳业总裁的职务,同时,蒙牛乳业面向全球招聘CEO。也正是那个时候,牛根生首次面对媒体坦言,希望自己在50岁的时候退休,退出蒙牛的管理层。

2008年,牛根生刚好50岁。就在大家纷纷猜测牛根生是否会履行退休诺言时,突如其来的“三聚氰胺事件”,打乱了牛根生和蒙牛的计划。

蒙牛方面曾公开表示,虽然牛根生有退休计划,但集团不希望他退,“三聚氰胺事件”后更不希望。牛根生本人也表示这个时候不是退的好时候。

为了显示与蒙牛共渡难关,牛根生甚至还表示,从去年10月开始主动减薪50%。

但此次让出第一大股东位置后,牛根生“退休”一事再次被关注——这是否是牛根生“退休”的重要一步呢?

很多方面都可以嗅出这样的痕迹。

来 自国盛证券的报告指出,“三聚氰胺事件”之后,随着国家加大了对乳业的扶持力度,包括原奶收购贷款财政贴息、奶粉收储、推进学生奶计划等政策密集出台,这 使得乳制品行业主要企业大大受益。蒙牛的资产经营质量和运营状况还处于行业的较好水平。2008年全年公司经营产生的净现金流仍达到5.87亿元,公司账 上现金及银行结存高达30.42亿元,且市场销售恢复了九成。

在这种情况下,牛根生大有放心而去的理由。

牛本人在沟通会上也直言不讳:“2006年我把内蒙古日常的事务给了杨(杨文俊)之后,他是法人,我主要是以上市公司为主。这段时间基本上公司日常事务我就不处理了,主要是做基金的事。”

四年前就开始言退,牛根生有自己的考虑。

郑俊怀,伊利集团前董事长,也曾是牛根生的老上级。伊利从当初仅有100多人的小厂发展至今天国内乳品行业的龙头企业,郑俊怀功不可没。正因如此,郑俊怀被称为“乳业教父”。然而郑却因动用公司资金进行MBO而黯然落马。那一年,郑俊怀54岁。

田文华,三鹿集团前董事长。田文华也曾一手将偏居石家庄的三鹿打造成全国乳业三甲,去年之前,她还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女企业家。然而去年9月缘起三鹿的“三聚氰胺事件”,让三鹿乃至整个中国乳业形象一夜之间轰然坍塌,而田文华也以年近七旬的身份锒铛入狱。

甚至还有王佳芬。尽管王佳芬是以正常的退休年纪从光明乳业董事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但那个时候,光明已经失去了几年前的辉煌,让乳业老大的宝座拱手让给了伊利、蒙牛,而追赶也遥遥无期。

以牛根生的聪明,不可能看不到其中玄机。而在目前的行业中,1958年生的牛根生也已经俨然“老大哥”,他也常常以“老牛”自称。与其可能重蹈那些老熟人的覆辙,不如急流勇退。

另一方面,在牛根生活跃的那个商圈中,包括万科王石、联想的柳传志,这些中国出类拔萃的企业家,也曾以自身的经验和对商业的感悟,给予了牛根生类似的建议。牛根生曾坦言,自己相继辞去蒙牛总裁和总经理的职务,除了顺应国际大公司两权分离的惯例做出的决定外,也是受到上述二人的影响和指点。

牛根生还表示,过早言退,至少是来自自身内在的力量,而且也防止了未来因外力影响不得不退的尴尬局面。

事实证明,牛根生在四年前开始的言退之举,的确再次为他带来了掌声。不过,去年“三聚氰胺事件”后,牛根生的退休似乎有了一种他所担心的那种不得已的色彩。

“三聚氰胺”事件中,一向形象良好的蒙牛也榜上有名。与其他企业不同,蒙牛从诞生伊始,其为公众利益而生的形象便伴随左右。这其中,离不开牛根生的个人宣传。因此,三聚氰胺不仅对蒙牛,乃至牛根生个人也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这次蒙牛‘背弃’了市场对一个大品牌的信任,很多人因为信任牛根生,而让孩子喝蒙牛长大,如今却发现这种信任背后是如此巨大的危险。”一位网友如是写道。

这 仅仅是一种代表观点。从那时候起,围绕牛根生的不再只有正面的评价,质疑渐渐增多。直到牛根生“万言书”曝光后,甚至被评价为一场作秀作过头的失败案例。 让牛根生痛哭流涕的“外资恶意收购”风险,细细分析之下,一个重要原因不过是上市之后蒙牛管理层不断出售股权套现造成的。

当时,记者查阅香港联交所最新信息显示,牛根生等一致行动人的股份已经降至26.27%。而管理层在几次减持中套现数十亿元港币。

中国企业发展能力研究中心主任陈竹友在一篇文章中公开认为,目前的牛根生应该退休了。“一场危机,伤害了一个产业。一个人的名声,却正在毁灭着一个企业。”在他看来,牛根生退休与否,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战术问题。

简单的战术,也同样让人煎熬。这一点牛根生应该感受最深:一方面是企业陷于危难,是否要共渡难关,一方面则是众人对于其个人的指责。

半年多过去之后,牛根生在引入中粮作为大股东过程中再次彰显了“牛氏”智慧:企业难关已过,背靠中粮大靠山,如果牛根生愿意,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安排自己的退出计划了。

二问:差不差钱?

此番实力雄厚的中粮与厚朴携61亿港币重金前来,也被看做牛根生甘愿让出控股权的重要原因。

牛根生则表示,蒙牛“不差钱”。他极力以数字来证明:“去年底的报表,蒙牛的现金储备12亿左右,过一段时间有中报,至少在32亿以上,这是和中粮合作之前,现金储备已经多了很多,如果有资金链的问题和宁总不会一拍即合。”

但蒙牛不差钱并不意味着牛根生不差钱。

除了新股增发,一部分还来自于牛根生旗下的老牛基金会以及管理层的套现,总计金额达11.58亿港币,其中老牛基金会全部股权出清,收回现金9.55亿港币。

事实上,老牛基金会对于资金的饥渴在去年10月的“万言书”事件中已经可见一斑。那次事件的主体,正是老牛基金会将牛根生所捐献的其中一部分蒙牛股权——此部分股权占蒙牛香港上市公司4.5%——抵押在摩根士丹利。

2005年,在老牛基金会成立之后,牛根生将其拥有的中国蒙牛和内蒙蒙牛所获现金红利的49%,全部捐给老牛基金会,其中就包括牛根生当时拥有的蒙牛乳业约4.5%股份,以及内蒙蒙牛8.2%的股份。

在去年12月7日召开的“2008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牛根生称抵押股权源于老牛基金会出现了资金困难。

据他介绍,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因为想做慈善事业,每年花几千万,钱不够用了,老牛专项基金才将股权质押给了外国投行。

据记者了解,老牛专项基金的第一笔款在2005年6月1日到位,总额为386万元。蒙牛总裁助理张治国表示,这部分资金是牛根生2003年的股份红利形成的,本不在捐赠之列。

到2007年12月,蒙牛首席执行官雷永胜曾在一份报告中透露,牛根生捐股产生的红利加上蒙牛管理层成员的捐款,“老牛专项基金”账面上已有2亿多元,以后还将逐年增加。

据业内人士分析,上述股权抵押贷到的资金应该在人民币10亿元左右。

根据老牛基金会的设立宗旨,其将着重帮助医疗和教育的发展以及解决三农问题。不过,除了每年的各项公益捐助,现代牧业被看做老牛基金会最重要的一笔资金投向。

2007年底,老牛基金会投建了老牛投资。这是一家主要投资农业等领域的基金。而该机构目前最大一次投资,当属重组蒙牛现代牧业。

老牛投资合伙人翁向伟此前亦透露,之所以抵押蒙牛乳业股权,是由于信贷紧缩所致。而抵押之后换取的现金,也大部分用在了新型农业方面的投资上。

据《马鞍山日报》报道,去年9月1日,蒙牛现代牧业公司举行了增资重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现代牧业与KKR公司、老牛基金、蒙牛乳业集团公司共同合作投资2.5亿美元。现代牧业公司增资重组后,拟在美国或香港上市。

2009年6月,KKR已经完成了对现代牧业的多轮投资,总计为1.5亿美元。

通过牛根生对上游的投资,可以看到其最近半年的人生轨迹,与另一名民营企业家汇源的朱新礼有着太多相同的地方。2008年9月,朱新礼宣布将一手创立的汇源所有股权卖给可口可乐,并将开始大力进军上游果园种植领域。

这一转型被业内赞为明智之举:控制产业链上游,在未来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何况,这个领域竞争较少,尚待整合。不过,朱新礼通过卖企业换取转型资金的计划因为外资并购的属性最后落空了。

现在,牛根生也是希望通过套现股权获取资金,来发展上游奶源建设。

此前,牛根生曾一度鄙视“先牧场后市场”的模式。业内流传的一个故事是说,牛根生 曾到长富几个牧场参观,当看到用钢结构和国际先进挤奶设备装备的挤奶场时,他觉得这在成本上不可取;而看到一个用闽北常见的杉木板围起来的挤奶场时,他却 点头表示认可。牛根生对长富的高层表示,蒙牛提倡在上游控制成本,而在营销和品牌等环节提高附加值。

中国奶协一位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坦言,国内乳企除了三元、光明、完达山等还有一些自己的牧场外,一线阵营的蒙牛、伊利等,自己的牧场“非常少”,比例“很低”。

有私营牧场主曾对记者表示,蒙牛进入一个城市,由于缺乏奶源,便通过降低检验标准还和当地的企业抢奶源。

这样的发展模式在为蒙牛获取到火箭般的成长速度之后,在三聚氰胺事件中给牛根生当头一棒。于是,牛根生开始做出重大战略调整:进军上游。

不过,和朱新礼面临的情况一样,上游建设所需资金庞大。一种说法是,1个1万头牛的牧场投资规模就约在4亿-5亿元人民币,且回报时间相对较长。

有知情人士透露,在2007年10月至11月间,蒙牛各事业部的中高层人员接到了可以认购老牛投资的原始股的通知,而融资来的钱有可能就是投向了现代牧业。

蒙牛现代牧业公司目前奶牛存栏数达2.6万头,而其计划是在1到2年内,在全国各地兴建25到30个现代牧场,使现代牧业公司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奶牛养殖技术最先进现代的奶牛养殖企业。

牛根生比朱新礼晚了一步,这让他有机会汲取其失败的经验。不同的选择就是,不卖给外资,而卖给国企。这同样能解决他资金上的要求,中粮的控股,还能避免股权过于分散的蒙牛乳业面临外资恶意收购的风险。

三问:去牛根生化?

蒙牛与牛根生,在迎接完中粮的进入后,其关系是否也走向一个新的局面?

熟 悉蒙牛的人都说,牛根生演绎了一个中国企业快速发展的传奇,而在这个掺杂着恩怨情仇和资本财富的故事中,牛根生的个人魅力也一次次地被渲染和拔高:从对郑 俊怀的投桃报李,对员工秉承的“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原则,到后来的捐股、从事慈善事业,牛根生被极大程度地“神化”。

一位外资企业的高层曾对记者讲过自己在蒙牛的一次亲身经历。在一次组织参观蒙牛的活动中,到访的学者、企业高层被安排在会议室里面集体聆听蒙牛的成功经验介绍,以及牛根生的成功人生。

据其回忆,在介绍员的口中,牛根生被给予极大的“美化”,甚至连比尔·盖茨宣布捐出全部家产,也被看做是在学习牛根生。这让这位外资企业的人士感到有些可笑。这次宣讲从下午持续到晚上8点多,结束后,所有到访人士都长长舒了一口气。

陈竹友指出,牛根生现在的身上也背着一个袋子,但这个袋子里装的是名而不是钱。因此,在三聚氰胺事件后,“伊利里没有像牛根生这样的‘神’,人们却把伊利在这场风波中的仇恨给淡化了”,而“蒙牛里有‘神’,而‘神’却在伤害了香客的同时,要求香客们同情他”。

也许,牛根生也意识到是时候减轻自己在蒙牛身上的色彩了。

他开始刻意干一些与蒙牛无关的事情。宁高宁说,“我去了蒙牛,他没有带我看任何的工厂,带我去了两个地方,很远的地方,一个是他治理的河,第二个是河两边种的菜和树苗,种的西瓜,这就是他现在干的事”。

但牛根生也绝不会如此轻易地从蒙牛脱身。

尽管中粮将在蒙牛未来董事会的11个名额中,占据3席位置,但这3个名额均为非执行董事。宁高宁还透露,双方是在股权比例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合作,中粮在目前可看的未来没有继续增持蒙牛的计划。

因此牛根生依然掌控着蒙牛董事长的职务,而且到目前为止,牛根生并没有明确表态何时会交出这个职位。

而2009年7月9日晚,蒙牛乳业最新的公告表示,公司已于7月9日授出88,800,000股期权作为股权激励 计划,价格18.54港元,共计金额16.46亿港元(约合14.51亿元人民币)。

在 本次股权激励计划中,蒙牛乳业4位执行董事共获1246000股股权,共2310万港元(约合2036万元人民币)。其中,蒙牛乳业总裁杨文俊获得 6600000股,蒙牛集团冰淇淋公司总经理孙玉斌获1650000股,蒙牛乳业首席财务官姚同山获得1000000股,蒙牛乳业副总裁白瑛获 3210000股。

股权激励计划将分为三年施行,第一年和第二年各获所授股权的30%,余下40%股权将在第三年得到。该项股权激励计划6年内有效。

这些被激励的对象均是牛根生的老部下。可以想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牛根生团队还将牢牢地掌控着蒙牛。

对于中粮这个战略投资者的选择,也可以窥出牛根生的精明。

事实上,蒙牛与伊利,这两家乳业双雄,一直以来前者以“公益牌”吸引眼球,而国企的伊利则依靠“政府牌”走天下。而在三聚氰胺事件后,伊利的这种优势更加凸显。

5月25日,上海世博局正式宣布,伊利集团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唯一一家符合世博标准、为上海世博会提供乳制品的企业

伊利赢得世博会信任的同时,另外两大强音也相继奏响:内蒙古政府为孕期妇女提供免费乳制品的“一杯奶生育关怀行动”工程和新疆自治区政府所倡导的“学生饮用奶”计划,都已锁定伊利为战略合作伴。

相反,蒙牛却接连失手。

JP摩根的研究报告指出,此前,蒙牛是国内主要乳企唯一一家没有国资背景的企业。而中粮的入主,能带来政府的支持,减少企业未来的风险系数。

而且,中粮董事长宁高宁,和牛根生是多年的朋友,也同为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一起出席论坛,一起访问企业,一起参加节目。这种背景下,宁高宁掌舵的中粮很难扮演起“门口的野蛮人”的角色。

更重要的是,号称打造全产业链的中粮,还能带给突进上游的牛根生和蒙牛在奶源建设方面的丰富经验。而宁高宁也表示,希望未来中粮集团与蒙牛乳业之间的合作首先从上游奶源建设开始。

“蒙牛从去年底到现在,行业事件发生之后重点抓基地建设,推进现代化牧业的速度,而中粮能帮助蒙牛实现这样的愿望。”牛根生并不讳言。

可以想见,“淡出”的牛根生未来和“中粮系”的蒙牛还将有更多的故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78

新加坡专访金沙掌门人艾德森:或分拆澳门资产香港上市 最高集资35亿美元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13/HTML_LQ5STSTA2CRX.html


“中国旅客带来的收入只占金沙澳门总收入的27%,澳门项目仍有70%以上的收入 来自其它地区的旅客。尽管这两年澳门赌场旅客和营业额整体都在减少,但是金沙澳门的旅客并没有减少,今年的业务反而增长了。”拉斯维加斯金沙集团主席兼 CEO萧登·艾德森(Sheldon Adelson) 在新加坡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金沙将于年底重启在澳门的部分项目,并将在月内确定是否将澳门资产分拆上市。

“只要做对的事,财富就会像影子一样紧紧跟着你,你赶也赶不走。”艾德森说,很多人创业的策略总是受制于预算,但“这对我来说是一场豪赌,但我不做毫无把握的赌。”

滨海湾金沙延迟开业

7月8日,金沙集团掌门人萧登·艾德森在新加坡透露,原本计划在今年底开业的滨海湾金沙,将延后至明年初、接近农历新年时才开张。

艾 德森表示,滨海湾金沙开张延误的原因主要是工程开展期间的资源短缺问题。“我们不能控制用来制成水泥的沙石数量,以及钢铁和人力的供应。”他预计,滨海湾 金沙明年1-2月期间将有至少50%的总建筑楼面完成,希望工程能赶在中国春节前竣工。他透露,最先开业的有赌场和部分酒店,也会开放会议、展览与奖励旅 游业(MICE)设施,估计娱乐城有一半的零售店面也将在那时开始营业,而其他设施将在第一阶段启用之后的两三个月内,逐步开放。

2006年,金沙集团拿下新加坡滨海湾综合度假胜地(IR)经营权之后,艾德森曾表示整个IR工程将在2009年完工。

然而现在来看,开业延迟似乎已经定局。碰巧的是,马来西亚云顶集团旗下的圣淘沙名胜世界预计的开业时间,与滨海湾金沙差不多。有分析指出,滨海湾金沙可能会因此失去率先开业的市场优势。

再战澳门

全球性金融危 机对澳门博彩业的冲击非常明显。和美国拉斯维加斯面对的困难一样,澳门一方面要面对市场信心低下、消费者减少花销的现实;另一方面,内地限制居民前来澳门 旅游的政策,也让主要依靠内地客源的澳门博彩业受到影响。澳门持牌博彩运营商也只能通过各种方式节省成本,包括裁员。然而,对于艾德森来说,他的金沙帝国 去年遭遇的惨烈程度更甚。艾德森不得不在澳门启动一系列资产出售,并暂停澳门金光大道的部分项目建设。

然而,在此次与记者的面谈中,艾德森表示,尽管还没人知道金融危机何时结束,但如果资本和金融市场能够明显改善,金沙有望在年底重启澳门的停工项目。

今 年以来,澳门博彩业收入逐步回升。由1月的下跌17%缩小到5月的下跌11%;据有关部门统计,5月澳门博彩业收入88亿澳门元,环比增长6%,同比下跌 10.2%。在6月份,澳门博彩毛收入已处复苏轨道。尽管6月整体赌业收入仍按年下跌,但中场收入仍增2.6%,转码额按年跌势继续收窄。

市 场预估金沙需要大约20亿美元才能完成澳门五个酒店项目的建设。艾德森表示,金沙正在考虑通过IPO方式或出售澳门资产,来筹集大约35亿美元资金。 “IPO是公司目前正在积极考虑的筹资方案之一,IPO地点将是香港,希望筹资将在9月份完成,而被搁置的项目预计将在年底前重新动工。”艾德森透露。

不过艾德森说,上市只是其中一个方案,还会考虑出售部分澳门资产,以增加集团资金流。“我的整体商业模式是建立整个综合度假,然后把一些‘非核心’资产出售以筹集资金。"

集团营运总裁Michael Leven也在记者招待会中重申,公司计划集资约30亿至40亿美元,目前已经有5至6个集资方案,包括分拆澳门业务上市、向私募基金出售股份、为项目引 入建筑合作伙伴及发行债券等。Leven表示,考虑分拆上市的项目只有在澳门的资产,集团将于这个月内决定会否分拆澳门业务上市,并计划重新启动120亿 美元的澳门赌场度假村项目。

继续亚洲双翼战略

尽管金沙计划重启澳门项目,但是在中国政府限制内地居民到澳门旅游的政策之下,扩建中的澳门金沙的未来还会像2004-2006年这么旺吗?当艾德森向大家宣布澳门金沙将在年底继续扩建的消息后,本报记者向艾德森泼了一盆冷水。

艾 德森耸耸肩,笑着答道:“当你做IPO的时候,你需要展示(利润)增长。如果你只有一个营业点,还有什么增长可言?”他指出,中国旅客只占金沙澳门总收入 的27%,澳门项目仍有70%以上的收入来自其它地区的旅客。尽管这两年澳门赌场旅客和营业额整体都在减少,但是金沙澳门赌场的旅客并没有减少,今年的业 务反而增长了。

据澳门媒体报道称,受中国中央政府收紧内地人士游澳门的政策影响,澳门去年9月开始,旅客人数和酒店住宿率就持续下跌,随旅游团访澳门的人次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1%,其中內地及香港旅客分別下跌6.4%及1.7%,但东南亚旅客却大幅上升了八成。

“金沙在澳门不仅仅只有赌场,我们还有许多娱乐项目,比如话剧、会展等等。扩建的澳门项目将会往多元化的综合娱乐市场开拓。”艾德森表示,澳门威尼斯和新加坡滨海湾两个综合娱乐项目将相辅相成,共同牢固金沙在亚太发展的根基。

新加坡是东南亚国际旅客的集散地。金沙集团想在东南亚站稳脚步,位于新加坡精华地段的滨海湾就是金沙集团的战场。金沙和新加坡政府曾共同定下目标,到2015年新加坡要吸引1700万名观光客。双方也预计在2009年落成的滨海湾金沙,第一年将吸引60万名游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79

紫金矿业海外并购无疾而终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13/HTML_LMQ7598QP9CE.html


2009年7月10日9点30分,市场盛传即将注入哈萨克斯坦黄金资产的紫金矿业(601899.SH,02899.HK)仍然未见任何动静,不过以11.19元高开的A股股价却似乎暗示着当日其将有不凡的表现。

或许,市场猜对了过程,却猜错了结局。

当日开盘后,紫金矿业不断向高位进军,10点左右便以11.96元的价格创下其今年以来的最高价,大有涨停之势。

不断挂出的大买单和大卖单轮番上阵,在经过一番激烈的盘内交易搏杀后,到上午11时许,紫金矿业的股价终于在11.50元处相对企稳,而此时当日交易时间仍未过半,但其成交量已近400万手,与前一交易日全天的交易量持平。市场对该股的热捧可见一斑。

但 当日13点38分,紫金矿业发布的一则公告则让紫金矿业追高者的希望瞬间化为泡影。据该发布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的公告称,就近日传媒报道该公司收购哈萨克斯 坦某黄金公司股份的有关交易已经终止,不过其后仍表示,公司一直致力于寻求海外资源并购,且中介机构持续向本公司推荐项目,其也对众多海外项目进行前期考 察和调研,但截至公告之日,尚未签署具备法律约束力且须予披露的相关协议。

一路徘徊在11.50元处的A股股价瞬间失去了支撑,在当日 13点51分便从11.63元附近开始下跌,至14点40分,更跌至11.06元的当日最低价,不到一个小时,跌幅超过5%。其后股价虽略有回升,但回天 乏术,最后以11.10元结束了其当日交易,盘内振幅达8.14%,当日也以高达10.73%的换手率刷新了其除上市当天外的最高单日换手纪录,日K线则 留下了一根长长的“墓碑线”。

港股方面,紫金矿业受并购终止的消息刺激,午后急速回落,几乎完全丢失早盘逾2%的涨幅,最终报收于6.66元。

海外并购无疾而终

“没什么好说的,无可奉告。”2009年7月10日下午3点左右,当记者拨通紫金矿业董秘郑于强的电话时,他的心情明显烦躁,“我们有很多类似的并购案,终止就终止了,没有原因,也没必要解释。”

在郑董秘看来没必要解释的并购案,却充满蹊跷。

“市场传言传得很多也很广,我们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才不得不发公告的。”郑在电话里告诉记者。

实际上,市面上有关紫金矿业并购哈萨克斯坦黄金公司(以下简称:哈黄金)的消息,真正开始在市场流传,却是从7月9日午后开始的。

2009年7月9日午后,从包括中金、国泰君安、申万等多家券商机构纷纷流出消息,建议关注紫金矿业,并称紫金矿业并购哈黄金事宜将于近两日内有明确说法。

7月9日午后,超大资金开始出动,截至下午2点20分,据有关监测数据显示,紫金矿业以4.94亿元的资金净流入排名当日个股主力净买入第一位,而排名资金净流入第二的中国太保却仅仅只有不到其一半的1.959亿元。

“目前我们怀疑的不是是否有资产注入,而是该注入的资产是否有其传闻中的储量。”当日,某券商研究员如此向记者表示其担心。

但就在市场期待“近两日内将有明确说法”时,该“明确说法”的确出现了,不过,几乎让所有投资者失望的是,等来的不是好消息,而是该并购已经终止。

7月10日上午10时许,一接近于紫金矿业的有关人士向记者透露,此次紫金矿业与哈黄金的并购案前景并不乐观,并称该交易早已终止。

“既然紫金矿业此次并购早已终止,为何不在今日(10日)上午开市前发布临时公告,而是直到下午1点38分才发布,而且仅仅在港交所发布,到当日A股市场已经交易完毕也未见其有任何信息告之。”一位此番追高紫金矿业的投资者愤怒地向记者表示。

“我没必要告诉你我们的交易案终止的时间。”紫金矿业董秘郑于强告诉记者,“前期的确是有并购的计划,终止了就终止了”,“我们也是按规定发布公告而已。”

那么是否是在昨天(9日)或是今天(10日)才临时决定终止该计划的呢?如果不是临时终止该收购案,为何并购海外黄金矿产的消息会在昨天突然爆发?

“我没必要回答这个问题,也没必要解释。”郑面对记者的追问称:“你有权利追问,我有权利不答。”

紫金矿业的特例?

或许,对于紫金矿业来说,这并不是什么特例。

自 从其2008年4月25日在A股市场上市以来就充满了“特殊”性,无论是当初发行时每股1毛钱面值,还是在2009年4月27日近49.25亿股解禁后批 量制造亿万富翁,演绎出10年投资猛涨近700倍的神话,也无论是2009年6月,在其股东大肆套现抛售的情况下,紫金矿业却创造出了不跌反涨的神话,皆 是独树一帜。

众所周知,大股东和高管大规模减持,首要原因就是公司股价已经远超出了公司价值。而就在距其第二大股东陈树发上一次大幅套现不到10天时间,紫金矿业便传出将有优质资产注入的传闻的确有点匪夷所思。

虽 然表面上看,由于陈树发在2009年5月10日接盘由英博公司所持青岛啤酒7.01%的H股,需要2.3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6亿元,这笔资金来自于 陈树发的个人资金,陈为筹措这笔钱,其套现的动机存在与紫金矿业基本面好坏无关的可能。但是记者发现,陈自5月以来,两个月内共减持近3亿股,套现金额粗 略估算则接近27亿元人民币,远远超过其收购青岛啤酒H股股权所需要的资金。

谁才是真正的踏空者?

紫金矿业上市以来在创造了无数财富神话后,在7月10日当日盘内划出的“长墓碑阴线”之下,谁又在为那些财富神话买单?

7月10日当日,从紫金矿业资金流向上看,超级资金在早盘大幅做空后,午后资金有小幅回流。前一交易日还稳坐资金净流入头把交椅的紫金矿业一夜之间又成为资金做空的对象,据当日有关资金监测的数据显示,紫金矿业当日,资金净流出达3.438亿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80

国美变身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10/HTML_CHWEFSPA7E72.html


7月6日下午6时,逛街的高峰期,江西省省会南昌市八一广场旁万达广场地下一楼,国美八一广场店内,营业员与厂家促销员相加超过20人,顾客9人。

在八一广场的另一头,是国美广场南路店,两店距离步行8分钟。该店为国美旗舰店,位于独立的三层楼内,下午5点半,店内顾客33人,工作人员超过100人,因为没有工作可做,销售人员们多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聊天。

当地的南京西路店,是国美在南昌开设的第一家门店,2004年10月1日开业当日,销售额高达2000万元。而在7月6日下午,这家两层楼的国美门店顾客仅13人,工作人员超过45人。

作为随机抽取的样本,上述三家店的低迷客流量,或许很难代表国美所有门店的状况,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此前半年,以单店效益为考察依据,国美电器刚刚在江西关闭了5家门店,占其全省门店的三分之一。

身为“国美江西关店”事件的“幸存者”,上述三家门店还将面临残酷的“二选一”——或优化后提高单店产出或直接关闭。

游戏,才刚刚开始。

“网络优化”

6月29日,位于江西省宜春市的国美电器鼓楼店被关闭,这使得2009年上半年内,江西省内15家国美门店的关店数量达到了三分之一;也令获得融资缓解资金压力后国美仍坚持的“关店计划”重新进入人们视野。

此轮关闭的江西省5家门店,属于国美2009年全国关店100家的范围。2009年2月,国美电器副总裁、新闻发言人何阳青曾宣布,将在2009年关闭100家效益不好的门店,并新开约100家门店,令总量基本保持不变。

何阳青向本报记者证实,上述100家门店关闭的目标已提前半年基本完成,此轮关店的考核核心是单店效益,包括门店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两大类,再根据人均产出、平效(单位面积)产出、租金产出三方面考察。

“对门店的考核综合了多种因素,比如平效产出不够高,但租金非常便宜,也可以考虑保留。”何阳青表示,国美电器不会局限于以单店产出衡量其价值,而会根据区域性,兼顾到各项成本。

何 阳青介绍,综合国外100年的零售连锁经验,国美电器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987年至2003年的“业态替换”,即家电购买地从百货大楼更换到连锁零 售商;2004年至2008年的“网络扩张”,即上市融资后,通过“自己开店”和“收购兼并”占据市场,这期间的核心增长方式为开店。至2008年年底, 国美电器(包括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内)的门店数量已达1330家,全国范围内“网络布局完成”。

进入2009年,国美电器就如“超级女声海选”结束,开始进入“网络优化”阶段,何阳青表示,要对此前“入选”的网点精细选择。

这种“网络优化”观念,源自国美对日本淀桥电器的学习。后者是日本著名电器连锁品牌,以超大店面为经营特色,在全日本只有数十家门店,但营业收入却跻身全日本三强,“单店效益”远高于门店数量上千的另外“两强”山田和荣电电器。

按照这种学习榜样,国美电器未来门店的数量是否会持续减少?

“就像末位淘汰制,我们会不断优化、不断调整。”何阳青并没有否认上述推测,他表示,毕竟国美的“网络优化”阶段才刚启动,“在探索到底多少家店是合适的”。

多重压力

对于近几年高速扩张开店的国美、苏宁,业内一直有这样一种说法——“走进店里,顾客永远比销售人员少”。

“客流量少”却持续开店,伴随的后果是单店效益下滑。

年报显示,虽然上市公司门店数量从726家增至859家,集团委托管理的门店数量也有所上升,但受国美电器创始人兼大股东黄光裕被查,房产市场走低的影响,2008年国美电器净利润约11亿港元,同比下降约5.9%。

与此同时,国美在很多地区的经营也有些止步不前。以江西为例,工商数据显示,江西鹏润国美电器有限公司2007年净利润2428万元,仅比2006年的2206万元略有增长。

对此,家电业专家、帕勒咨询资深董事罗清启称,“融资成功后,国美的主要压力不在资本市场,而是实体市场”。

罗清启对记者表示,现在全球经济环境不好,零售业的刚性需求也在减弱,即使是“零售老大”沃尔玛,也在通过延缓开店、优化卖场结构的方式,来应对市场危机,国美采取相同的做法并无问题。

另一方面,零售业的关键是“位置”,只有像国美这样先期占据了全国各个城市、地区的黄金位置,再淘汰关店,才能挑到最好的位置。

罗清启认为,扩张期间,国美电器的经营比较粗放,现在其企业发展阶段和经济环境都要求必须开始集约经营。

“关闭效益不好门店、对效益好的门店进一步改造升级,让消费者和厂家、零售业形成一个圆,多向传递信息,是国美多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罗清启表示。

学百思买转型

关闭无效门店的同时,提升原有门店的效益已是国美的当务之急。

今年4月,经过2个多月的门店改造后,国美电器旗下大中电器北京中央电视塔店重新开业。该店从以品牌划分展台转换成以“品牌专柜+综合展柜”划分区域后,店内商品出样量从2万多件增至5万多件;国美一贯实行的推销模式让位于“主题体验区”。

何阳青并不讳言,上述两种转变的思路,一是来源于日本电器零售业;二是学习在中国还不能称之为国美对手,却是全球最大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零售集团的百思买。

今年年初,百思买人士曾向记者透露,百思买在中国虽然仅开7家门店,却是“开一家盈利一家”、做到“精耕细作”。而这家跨国零售巨头的“成功秘诀”,正是精挑网点、无厂家促销人员、以鼓励体验为营销手段。

对于外界对百思买在中国“开店慢”的质疑,该位百思买人士表示,国美和苏宁的“快速扩张”是百思买在美国本土经历过的阶段,占据基本的市场份额后,家电零售企业都会进入“真的谨慎”的开店阶段。

在以关店两月、投入上百人力为“改造代价”后,国美对中央电视塔店的期望大幅提升。何阳青对本报记者透露,该店原年销售收入8亿-10亿元之间,改造后期望其达到15亿元。

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对于国美现有的1300多家门店,都要先后“再造”提升产出,或像江西5家门店一样直接关闭。这显然是个残酷的“二选一”。

此外,就如百思买和五星电器的“双品牌非直接竞争”,这些国美门店也将面临另一种竞争。

何阳青向记者透露,为配合国家家电下乡政策,在一些较偏远地区,国美现有2000多家“指定性合作门店”,它们将被“择优录取”、进行标准化培训,逐步形成国美的加盟体系,以提升国美集团的“产出贡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81

中粮的“买家逻辑”:弃三鹿,选蒙牛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10/HTML_FO16XX4EW8TP.html


“中粮要做全产业链的食品公司,在食用油、大米、面粉等领域广泛布局并且取得行业优势,但是乳业作为食品的重要一环却一直没有涉猎。”7月9日,中粮集团的内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中粮进入乳业势在必行,只是时间问题。

“中粮进军乳业并不突然。” 乳业专家陈渝也认为,早在2003年、2004年左右,中粮就已经非常关注乳业。“中粮是长期做进出口贸易的企业,他们熟悉海外市场,了解在国外乳业是个很大的产业,在有的国家甚至超过汽车产业。”

上述中粮内部人士透露,集团对乳业规划的时间点始于2004年。正是在2004年,宁高宁从华润集团调至中粮出任董事长,从宁高宁在华润主导推进的一系列多元化的战略中,有理由相信正是宁高宁主导了此轮中粮的“多元化”变革。

2009年初,宁高宁将“多元化”战略提炼为“全产业链”的新战略。在宁高宁的设计中,未来的中粮业务板块包含了从田间到餐桌需要经过的种植采购、贸易物流、食品原料和饲料原料、养殖屠宰、分销物流、食品销售等众多环节。

“中粮一旦确定了战略方向就一定会执着的走下去,在‘全产业链’的设计中自然少不了乳制品这一重要领域。”上述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虽然中粮并没有针对乳业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但是肯定会根据自身的优势继续加强在乳制品行业的投入,继续增强乳制品行业的权重比例”。

事实上,在“三聚氰胺事件”中沦陷的三鹿曾是中粮集团进入乳制品业的最早目标;上述内部人士透露,20%的持股比例(与厚朴基金)则是中粮多年来入股商业事例中持股比例最低的一次。

立体式扩张

7月7日,宁高宁在入股蒙牛的媒体见面会上表示,入股蒙牛是中粮集团在产业发展上自然的延伸。“不选择其他公司有很多的原因,蒙牛是让我们最满意的公司。”宁高宁告诉本报记者,蒙牛目前业务的基础和管理的基础是目前最适合与中粮合作的公司。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粮“全产业价值链战略”的模式基本有三种:横向全产业链模式、纵向全产业链模式以及混合一体全产业链模式。

财经作家韦三水认为,中粮一直在走一种纵向全产业价值链的战略模式,即依托自身固有的流通和贸易优势,向中游的生产领域以及上游的原材料领域进行延伸,从而实现上、中、下游的全产业价值链模式。

“但是,在宁高宁入主后,这种单纯纵向的发展模式肯定无法满足中粮的野心”。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行业资深研究员7月9日对本报记者表示,实际上这几年来中粮更倾向于横向和纵向的立体式的扩张。

目前中粮在食品及相关领域拥有中粮粮油、中国粮油、中国食品、中国土畜、中粮屯河等板块。如果中粮是单纯的纵向发展模式,应该完全在现有的资源下进行延伸。

“从收购五谷道场,到最近上市的悦活果汁,都是中粮在利用现有的上游资源,如五谷道场是依托上游的小麦资源,而悦活果汁则是依托中粮屯河的果树种植。”上述研究员表示。

但是,乳制品行业,以及与此同时被列入中粮未来规划当中的白酒行业,则更多属于横向的延伸。

以中粮一直图谋的白酒为例,虽然白酒的原料为粮食,但粮食仅仅只占据了白酒生产成本中很小的一部分。白酒行业的核心,更多在于酿造工艺及品牌的价值;此外,在下游的渠道整合上,中粮的长城葡萄酒与白酒的整合同样有一定的差异化。所以,白酒行业更多属于横向延伸。

相比白酒,乳业更具有代表性。目前与乳业相关的中国土畜只是做饲料和羊绒产品,并没有养殖奶牛。

“所以,在中粮的规划当中,乳业应该是一个完全新的支点,透过这个支点,中粮可以实现向乳业的上游延伸,从而填补了目前中粮在奶牛养殖上的空白,这是一个立体式的扩张。”上述研究员分析。

虽然,宁高宁表示蒙牛将可以利用中粮上游的优势,加强牧场的建设。但是,记者采访的几位乳业高层均认为,奶牛的养殖与目前中粮上游产业相距甚远,中粮在这一领域的作为并不明显,只是停留在资金上的支持。

因此,一家知名乳品企业的高层对本报记者表示,收购蒙牛,不但使宁高宁获得了一个新的利润增长引擎,同时对上游的畜牧产业得到了加强,并且在下游上也丰富了中粮产品线的销售渠道,是一个全新的战略领域。

中粮高要求

中粮迟迟没有进军乳业主要在于其没有遇到合适的投资对象。“小企业,中粮看不上。在国内知名的乳品企业中,伊利、光明、三元都是国有企业,入股并不容易。”陈渝说。

上述中粮内部人士则解释为:“中粮的要求较高,所以选择的余地并不多,很多时候介入一个行业需要等待合适的机遇。”

要求高体现在,“中粮在介入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企业时,一般都会要求控制权,所以控股是中粮的标准之一。”

“三鹿才是中粮进入乳制品行业的首个目标。”上述中粮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2005年,中粮开始接触当时在中国乳制品市场表现十分抢眼的三鹿,多轮谈判后最终因控股权谈不拢,三鹿选择了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

此后,中粮又与多家国内的乳业巨头有接触,特别在“三聚氰胺”发生后,中粮开始频繁接触国内外的乳制品企业,最终与蒙牛达成了合作。

“蒙牛虽然也出了三聚氰胺等事情,但它还是有增长的。中粮不介入是为了保住蒙牛现有团队。”陈渝认为,一旦蒙牛运营出现问题,中粮仍会行使大股东职权,介入经营。

在 未来蒙牛11个董事席位中,中粮拥有其中3个席位,但都是非执行董事。“中粮作为相对的大股东,不去参与蒙牛的日常经营管理,真正的影响力和对蒙牛的关注 会从董事会层面产生,这里面包括了发展方向、经营计划和业绩、每一个阶段业务的盈利表现问题。”宁高宁认为,中粮足以在这个层面上来达到自己希望看到的结 果。

“虽然蒙牛的股权分散,但因为蒙牛的控制权基本集中在牛根生团队的手里,所以只要与牛根生成为一致行动人,基本上就获得了蒙牛的控制权。”上述行业资深研究员对本报记者表示,宁高宁和牛根生在经营理念上相互认同,所以双方能够达成默契。

另外,宁高宁强调,中粮目前没有其他的乳业战略,中粮集团乳业板块的发展将紧紧依靠蒙牛的发展。

据东方艾格高级分析师陈树韦分析,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乳业已开始洗牌,小企业逐步被清洗出局。中粮收购蒙牛之后将加速行业洗牌、重组。

奶业专家王丁棉对本报记者表示,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家13部委曾下发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要求在2011年10月底前,100万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奶牛比重达30%左右。

以蒙牛目前年生产能力500万吨计算,约需要100万头奶牛供奶,如果完全是自建牧场则需要资金超过150亿元,即便达到国家的底线30%比例,则总共需要投资50亿元。

2009年5月,老牛基金和KKR均向现代牧场投资,蒙牛现代牧业集团规划在1到2年内在全国各地兴建25到30个现代牧场,使公司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奶牛养殖技术最先进的现代奶牛养殖企业。

“因为考虑到在三聚氰胺前蒙牛在上游的投入不过3亿元左右,所以对于蒙牛来说建设牧场将是一笔庞大的费用。”王丁棉表示。

宁高宁明确表态,如果蒙牛有什么动作,中粮会给予支持。

因此,虽然中粮方面表示可见的未来无增持蒙牛计划。但陈渝和中银国际分析师赵宗俊均认为,随着中粮与蒙牛在未来的联系将深化,3年后如果厚朴基金退出蒙牛,中粮为了整合乳业产业链增持的可能性很大,最终可能受让厚朴所持全部的蒙牛股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82

套现4亿 华侨城天津转投50亿旅游地产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10/HTML_L26OBWROAJRE.html


7月9日,华侨城公告出售天津项目,而两周前,华侨城才与天津市政府签订战略协议,将投资50亿元开发大型的华侨城综合旅游地产项目,卖小买大,华侨城在天津的布局落定。

“ 转让所持天津华侨城投资有限公司的全部股份,该股权转让将通过天津产权交易所采取挂牌方式进行,价格不低于该股权的评估价值4.02亿元人民币。”华侨城 公告中所提到的这家投资公司成立于2007年11月,与深圳华侨城房地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房公司)合资成立,共同实施对华房公司在天津通过摘牌方式取 得的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这个项目是2007年9月以16亿的价格拍得的津丽华明(挂)2007-116号项目,出让土地面积约28.8万平方米,规划建筑 面积31.86万平方米,楼面地价为5100元,综合容积率1.10。物业类型为多层、小高层和高层住宅。

天津华侨城股东各方共出资 100,000万元人民币,其中:上市公司以人民币现金出资40,000万元,占天津华侨城注册资本的40%;华房公司以人民币现金出资60,000万 元,占天津华侨城注册资本的60%。上市公司出让的是自己持有的那部分股权。另一部分股权仍然由同一集团的华房公司持有,但是,根据集团的透露,另一部分 股权可能也将出售,因为,华侨城在天津已经有了自己“中意”的项目,舍小取大。

5月20日上午,天津市市委书记张高丽与华侨城首席执行官任克雷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发总投资规模为50亿元的天津市东丽湖华侨城项目。华侨城天津东丽区项目将以创意文化、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商务会议、体育运动、高尚居住和生态环保等元素为核心,进行主题旅游、酒店及商业、主题房地产、主题文化产业及体育公园开发,建成一个文化内涵丰富、主题特色鲜明、配套设施先进、生态环境优美的都市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之所以出售手中的28万平方米拍卖来的项目,据内部人士解释,是因为不符合华侨城的综合开发的理念,不是理想的项目资源,如今有了成片开发的项目,宁可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东丽湖项目,放弃这个纯开发性的项目。

根 据华侨城的介绍,已经开始了全国的第二轮布局,天津项目是这轮布局的重要项目,新一轮布局包括了武汉、云南、天津,主要在二线城市,第一轮的布局,在深 圳、北京、上海、成都,主要以一线城市为主,已经开始创造业绩,旅游项目开园营业,开始创造稳定的现金流,地产项目开始销售,由投入期进入到丰收期。第二 轮布局也在展开,云南、武汉项目已经开始动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83

世茂系完成“家族分工”世茂股份再次增发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10/HTML_OMVGCOTEGU56.html


刚刚结束两年资产注入长跑的世茂股份(600823.SH),动作不断,人事调整、停牌增发接踵而至,有些令人目不暇接。

7月7日, 世茂股份停牌,称正在就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事宜进行讨论,将在7月14日复牌并宣布相关增发方案。此前,世茂股份刚刚完成高层人士的重大调整, 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之女许薇薇就任世茂股份副董事长兼公司总裁,同时还有多位世茂集团高层进入世茂股份管理层。

正当业内正在猜测该公司此次定向增发的真正目的时,有权威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此次增发既不是涉及新资产注入,也不是向大股东或管理层发行股份,而是向特定机构投资者增发进行融资,目标直指已拥有庞大商业地产资产的世茂股份后续开发资金及进一步扩张所需资金。

完成集团最重要的资产重组后,世茂系的计划才刚刚开始。7月5日是世茂集团投资中国房地产市场20周年及世茂房地产(0813.HK)香港主板上市3周年,许荣茂表示,面临中国房地产行业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世茂将不断前进。

世茂股份增发为融资

“应该说,对世茂股份的脱胎换骨改造,用两年时间完成资产注入重组长跑,最多只是完成了许荣茂整个计划的一半。”上述知情人士透露,从一开始,完成资产注入后紧接着进行增发融资,为注入资产的持续开发和世茂股份的继续扩张筹备资金,就是计划之内的事情。

当完成资产注入流程的时候,恰恰赶上股市尤其是房地产板块正热,房企正掀起新一轮的融资潮。

5 月中旬,世茂股份向世茂BVI商业、北京世茂及世茂企业定向增发获得资产注入的方案已顺利完成,资产交付及过户、股权登记等均已办理完毕,总股本由 4.78亿股变动为11.71亿股,世茂房地产成为实际控制人。通过此次定向增发,世茂股份获得总建筑面积逾400万平方米的优质商业地产和约7.5亿元 现金,成为中国大陆最大的商业房地产上市企业之一。

许荣茂对世茂股份设定的目标远不止于此。资产注入的收官阶段,世茂股份看准购地时机,迫不及待得迈出了扩张步伐。4月底,公司与青岛世奥以9.11亿元联合竞得规划建面为24万平方米的青岛商业用地。

但是,此前业内早有认知,世茂股份获得庞大商业地产资产,尚需大量后续开发建设资金,而考虑到商业地产本身会对开发商的资金产生沉淀的影响,实际所需资金会比同规模的住宅资产更大。

加 上该公司已经迈出了向外扩张购地的第一步,这两方面对资金产生的需求可想而知。融资,势在必行。“根据对世茂股份商业旗舰的定位,世茂系旗下适合注入的商 业地产资产已经悉数注入,短期内不会有新的资产注入举动;而大股东目前的股份比例已经相对较高,向大股东或公司管理层增发也不实际。”上述这位知情人士告 诉本报,增发就是为了融资,资金的用处就是上面这两个方向。

目前,市场对世茂股份的未来业绩表现充满期待。国信证券研究报告指出,公司本次 公告增发注资完成,时间上超出了之前预期,表明公司对项目的销售前景有良好预期,工程进度有望加快,今明两年的业绩释放或将超出此前预期。“其中,接纳原 BVI项目的成本相当低廉,相当于1698元/平方米的楼面地价。通过上述运作,公司与世茂房地产(0813.HK)存在的同业竞争问题基本被消除。

未来3年业绩则被普遍看好,按增发后总股本(11.7亿股)摊薄,公司重估净值约22元/股,预计2009-2011年EPS分别为0.30元、0.46元和0.59元。

两地上市公司的“家族分工”

在世茂股份增发融资的背后,更为关键的是,世茂系悄然完成了团队调整和“家族分工”。

7月5日,许荣茂表示,世茂股份成为世茂房地产的控股子公司之后,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充分得益于世茂房地产在企业管理、技术人才、风险控制等方面的优势和经验,为企业长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今年6月底,许薇薇悄然入主世茂股份,掌舵世茂系的地产舰队。据了解,许薇薇今年34岁,现任职务还包括世茂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已私有化)董事局副主席、北京世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许 薇薇上任的同时,世茂集团的管理团队登陆世茂股份:现任世茂房地产非执行董事邓炳辉上任,原世茂房地产助理总裁兼北京地区负责人宋垚担任世茂股份副总裁, 原世茂房地产建筑设计总监叶子慧和原世茂国际投资主管李俊杰担任助理总裁。此前,许荣茂之子许世坛已辞去世茂集团副董事长一职。

至此,许荣茂打造的地产王国中,子许世坛掌舵世茂房地产,女许薇薇掌舵世茂股份,家族分工基本成型。

“在资产、团队、规模等各个方面,世茂股份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之前的世茂股份仅是集团旗下的一个类似投资公司。”世茂集团副总裁卓亚岚告诉本报。

知情人士还透露,许荣茂一直相当看好国内商业地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将把集团的更多资源投向世茂股份。相对于在同一个公司中增加商业地产比例的其他地产商,世茂能拥有独立的上市公司专业经营商业地产,拥有优势。

壮大集团酒店地产资产,分拆酒店上市,则是许荣茂未来核心工作之一。不过,目前而言,受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许荣茂也承认,酒店上市计划已有所后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85

沈国军资本再倒手 “银泰系”资金悬念陡生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9/HTML_QRK0OQIP8CCQ.html


经过两年的扩张,资本高手沈国军再次出招。

7月6日,沈国军掌管的 “银泰系”旗下的银泰百货(1833.HK)发布公告称,公司将合营公司北京乐天银泰百货50%股份以1元钱的价格出售给关联企业中国银泰投资有限公司 (简称“中国银泰”)。该公司称2008年8月份开业的北京乐天银泰百货去年高达1亿多元的亏损拖累了整个上市公司财务。

此次转让,银泰百货可以从新股东手中收回对乐天银泰输出的1.45亿元贷款,此前的6月初,银泰百货通过二级市场减持百大集团(600865.SH)1751.57万股权,占百大集团总股本的4.66%,根据百大集团上半年的股价表现可套利约1亿元。

国内某商业地产专家认为,银泰百货缺钱,回笼资金方式很多,沈国军乃资本老手,在其布局的百货、地产和能源三大产业中,百货是资金流最充足的板块,几个月前,沈国军在银泰股份增发方案中,痛失银泰股份的控制权,此次腾挪百货资产,可见中国银泰比银泰百货更缺钱。

“若中国银泰资金吃紧,乐天银泰的股权转至其名下倒可以一箭双雕,既优化了银泰百货的盈利状况,又缓解中国银泰的流动资金需求。”该人士说。

百货告急

北京乐天银泰百货是浙江银泰百货首次引进外资合作的成果,由银泰方与韩国乐天集团各持有50%的股权,2008年4月底成立,2008年8月开业。

根据银泰百货2008年年报显示,到去年年底,北京乐天银泰百货的亏损净额为1.02亿元,给银泰百货造成了超过5000万元的亏空。

“银泰百货的疯狂扩张没有赶上好时机,新开店面基本全部亏损,新增店面的数量是原有的店面数的一倍,老店难以撑得起新店,资金紧张是显而易见的。”香港凯基证券分析师梁健昌认为。

2008年,银泰百货总销售额12.3亿元,账面上比2007年度的8.8亿增加了近39.5%,2008年的净利润3.8亿元,仅比2007年的3.74亿元略微增长。

事实上,2008年,银泰百货的业绩中潘阳银泰租金和百大百货管理带来的是纯利润达到8100万元。

银泰百货于2007年上半年赴港上市融资20余亿元,此后其投资规模进入疯狂阶段,2007年投资支出高达21亿元、2008年的投资支出仍然保持在15亿元之巨。

到目前,银泰百货的已签约的在建项目包括汉口、郑州、杭州新湖滨、台州等。而到去年年底,银泰百货的现金及短期存款为7.45亿元,银行欠款额为14亿元,其中今年期间内要到期还款的占9.6亿元。

今年1月7日,沈国军亲临杭州向总部各高管宣布,银泰百货(集团)前总裁周明海由于“工作调动和个人原因”辞职,同时辞去在“银泰系”内的所有职务,原集团常务副总裁陈晓东继任集团总裁兼CEO。

据业内知情人士称,周明海的辞职是因为被董事会指出“在投资方面犯了重大失误而应引咎辞职”。陈晓东上台后,就着手扭转原来铺张的投资方式。

今年,银泰百货在百货项目投资上趋于谨慎,上半年,该公司仅在浙江台州签下一个项目。

“其次要收回股权投资的拉锯战。”上述人士说,“银泰百货在鄂武商、百大集团、中兴商业的股权争夺上前后共投入近10亿元,去年,银泰百货从百大集团(6000865.SH)和鄂武商A(000501.SZ)的股权中分占利润约6000万元。”

截至去年年底,银泰百货及其关联企业持有百大集团24.73%、鄂武商A22.62%的股权。今年4月,银泰百货减持720万股百大集团,5月份又减持了1031.57万股,坚持均价在每股7元左右,可套现资金约1.2亿元。

此外,去年下半年银泰百货进军中兴商业(000715.SZ),到去年年底已经持有中兴商业股权达2198万股,占该公司总股本7.88%,并宣称将继续增持中兴商业。上述知情人士认为,今年上半年,银泰百货一直按兵未动。或许,银泰现在考虑的是择机减持中兴商业,以补充资金上的亏空。

资产腾挪

“银泰百货是沈国军手头上资金流最充裕的一块业务,连它都紧张了,可见整个银泰系现在相当麻烦。”据该人士透露,“银泰系”旗下的地产和能源业务更糟糕。

今年年初,银泰系旗下地产上市公司银泰股份(600683.SH)低价处理金融性 资产粉饰亏损业绩被曝光后,3月份,银泰股份通过最后增发方案,向北京基础设施投资公司(京投公司)和中国银泰发行14720万股和6440万股,共募集 约7.89亿元的现金。增发完成后,京投公司将以29.81%的股份,成为银泰股份的第一大股东,而中国银泰则退居第二,占24.83%。

6月17日,银泰股份的全名由“银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竞投银泰股份有限公司。”且公司董事会也进行大换血,董事长杨海飞调往“银泰系”另一家上市公司科学城(000975.SZ)任董事长。

科学城是“银泰系”旗下排名最后的一个业务板块,科学城目前主要创收业务为酒店、水泥、地产,去年亏损3200万元,今年第一季度继续亏损。

“银泰系”入主后,一直试图把该公司打造成新能源、城市环保为主业的资源类企业。

2006 年,科学城与山西国际电力集团、日本电源开发株式会社三方合作开发4项风电项目,直至今年2月,该合作仍无进展。科学城于今年2月份宣布未来一段时间暂不 进入风电产业。此外,科学城退出广州市政开发和环美环卫业务。因此,维系科学城生存的只有酒店业务和部分水泥业务。

今年5月,科学城管理总部从广州迁往北京,科学城的业务重组工作提上日程。

上述业内知情人士分析,银泰系以商业、地产起家的,各领域不能没有自己的资本平台,放弃银泰股份控制权后,沈国军极可能会把旗下的地产资源注入到科学城,通过再融资盘活资产。

此外,“银泰系”旗下三大主力皆岌岌可危,母系公司中国银泰自然日子也不好过,无法对旗下任何企业进行利益输送,不过,收购乐天银泰既可以解除乐天银泰对银泰百货造成的财务拖累,又可以补充自己的流动资金。

经过一系列的投资收缩与资产腾挪,银泰系能否走出困境尚难定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86

現金流同欠債 味皇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2024


用返上一篇的題材,但數字設為借100萬供樓,利息2.5%,租4000,每年加租3%計算,供15年,月供6700,情況將如下:

                  供款          租金         現金流  

第1年        6700          4000          -2700                         

第2年        6700          4120          -2580                                  

第3年        6700          4240          -2460         

第4年        6700          4370          -2330         

第5年        6700          4500          -2200         

第6年        6700          4640          -2060        

第7年        6700          4780          -1920         

第8年        6700          4920          -1780        

第9年        6700          5070          -1630                               

第10年       6700         5220          -1480        

第11年       6700         5380          -1320      

第12年       6700         5540          -1160         

第13年       6700         5700          -1000         

第14年       6700         5870            -830       

第15年       6700         6050            -650       

第16年            0          6230            6230         

回報其實唔錯,最初的租金回報已遠高於利息,15年後更不用講,租金上升,令可用資金增加,還款總額120萬,為1.3倍,但租金升1.5倍,而樓價的升幅應不會低於租金,專家會話這是一個好的投資

但這些專家其實在放屁,想一想實際情況,我打一份牛工,人工唔加,而生活支出不斷增加,可用資金愈見縮水,即使租金上升,我還是得貼錢入去,在供款 期中後段,因為通漲令月常支出增加,我似乎會過得相當艱辛,專家不是說這是個好投資嗎?這是指15年後的世界,專家不會說15年內我要節衣縮食呢類說話 的,如果真是好投資,好投資做幾個就可以發達,但這種"投資",做幾個我會破產

我可以揹幾多條數呢?

味皇:"一條已經係極限了"

但是只要稍微修改一下遊戲規則,情況就會完全唔同

如將供款年期增至30年,情況將如下:

                  供款          租金         現金流      

第1年        3950         4000           50      

第2年        3950          4120           170         

第3年        3950          4240           290         

第4年        3950          4370           420       

第5年        3950          4500           550       

第6年        3950          4640           690       

第7年        3950          4780           830       

第8年        3950          4920           970       

第9年        3950          5070          1120        

第10年      3950          5220          1270        

第11年      3950          5380          1430         

第12年      3950          5540          1590         

第13年      3950          5700          1750        

第14年      3950          5870          1920         

第15年      3950          6050          2100       

第16年      3950          6230          2280       

現在現金流是正數,它是好投資嗎?簡單問一句就可以--我可以揹幾多條數呢?

味皇:"揹多多都冇問題"

這種"投資",越做得多越富貴,而且又冇生活壓力,仲唔即刻出街搵?

各位睇下自己的債揹得舒唔舒服,如果唔舒服就唔該去整下佢

要發達,追求的係正現金流,用自有資金當然最好,借錢套息都可行,不過借錢有很多限制,說起借錢有三類

1.要定期還本息,比如樓按,稅貸

2.限期還本,定期還息,比如債券

3.無限期還本,隨意還息,比如孖展

1的優點係低息,但因為要同時還本,正現金流比較難,2的優點係每期還款少,正現金流容易,但到期call loan頭痕,3兼具前兩者的優點,但隨時會比人斬倉

至於投資物係樓定股都冇分別,唯一重點係收入的安全性,當然收租係每月收入是巨大的優點

但是一旦借貸,風險就不可忽視,投資在安全性低的目標,你立即就會損手,不過安全性高也不見得冇問題,尤其係安全性越高的投資,越容易一鋪清袋

例如鄧小閑的理論係完美的,孖展低息,又唔怕到期,匯豐股息多,又年年增加,而且安全性極高,有幾十年良好派息記錄,但是一旦遇到金融海嘯這種低概 率事件,結果都係渣都冇,如果換成更高安全性的港燈,看似萬無一失,但萬一打仗,國有化,恐怖襲擊,債主銀行缺水等,一樣渣都冇,同樣,買樓收租一樣有火 災,地震,變兇宅,八萬五等低概率事件,尤其係安全性越高的投資,越會令人掉以輕心,安全性越高,越會令人訓身,這正是風險所在,"萬一"就是這個意思

我不鼓勵人借錢(雖然會打擊經濟),特別是有1000萬的真實例子,所以更不應鼓勵人借錢,不過要現今社會似乎避免不了借,況且未發達,又供緊車,供緊樓,供緊女人嘅窮鬼都為數不少,因此建議大家確定需要,然後適當控制負債比率會比較適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