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壹讀傳媒創始人林楚方的創業反思:我做壹讀這一年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571.html

曾經,我以為,自己對行業脈搏的跳動還是瞭解的,但我錯了,不僅我錯了,估計我身邊的媒體朋友都錯了,錯在之前經驗太多:身懷絕技的記者,妙筆生花的編輯,能拉廣告的大拿,深諳發行的總監,開工三年就等著當媒體精英吧。

但2013年的中國媒體市場不認這個。一年來,我關注的所有媒體群,甚至我參加的官方培訓,談到傳統媒體時都憂心忡忡,有人甚至預測了死亡時間,今年年底?到明年年中?具體到哪某個月,時間表各異。

這一年絕對是本行業變化最劇烈的一年。你甚至不知道「同行」是誰,而以前你很清楚,是哪個生活週刊,哪個新聞週刊,但現在,他們都可能歸零。

修改下李鴻章的話:傳媒業遭遇了百年未有之變局。

我曾說這是好事,以前總覺得前面有堆前輩,看上去很高山仰止,但移動互聯網一來,一下扯平了,不改變都得死。每想至此,頓覺欣慰……但與其想著怎麼死,不如想著怎麼不死。 從壹讀誕生前,就想很多了。

團隊

我理解的媒體,不是雜誌,不是報紙,不是PC,不是手機,而是一群人,這群人的素質,表情,智商,品味,決定了他們能做什麼。

壹讀由這樣一群人組成:偏執,不偏激;崇尚自由,又有約束;偶爾安靜沉默,時常內心錦繡;學習成績未必優秀,某種才華一定橫溢。 還有,他們都很有趣。

大部分員工是通過兩年前一個招聘啟事找到,那個啟事曾廣為流傳,她所散發的氣息,彙集了這群人。他們不僅來自紙媒,可能做過廣播,做過電視,做過網站,做過編劇,翻譯了科斯作品,遊歷過世界各國。 他們本可以別處謀職,但沒有,他們想做自己喜歡的公司,他們在以前的職場,知道什麼叫弊端重重,什麼叫無藥可救,他們想讓自己的公司變成好公司,彼此尊重,創意滿滿,心情愉快,贏得市場。

在一週前壹讀週年會上,我重申了這裡的價值,在此願意和大家分享: 對每個員工來說,壹讀是職場,也是傳媒人通過商業,實現夢想的地方;壹讀做快樂公司的想法不會變,必須讓參與其中的人,感受到快樂和尊嚴;一個公司不能對外主張高尚,對內平庸齷齪,這樣的公司趕緊離他遠點。

對這個世界來說,壹讀提供「輕幽默,有情趣」的內容。因為我們感到普遍的焦慮和不快樂,因此,我們致力於為焦慮人群提供優質內容,以「輕幽默,有情趣」的方式,服務人們的精神,參與到美好生活的搭建中。我們認為,這是很有趣的事,也有意義。

一年前壹讀誕生時的話沒有改變:「等我們退休,面朝大海讀著《壹讀》,我們會驕傲地告訴孩子(們),你們父輩很優秀,你讀的雜誌,聽的聲音,看的影像,凡是覺得輕鬆有趣好玩的東西,都有我們參與。」

我們用這樣的號召找到了同事。有幾個插曲,第一批員工入職後,行政同事疑惑地問我,「怎麼找這麼多『農民』?」我差點被問住,我們確實有幾個農村戶口,但我從沒用這個角度考慮問題,因為那玩意沒用啊,人家來這不是要買房,彼此合適就行了。

又過兩天,行政同事問我,「有人說他讀了大學,但沒畢業證怎麼辦?」我脫口而出,「那玩意有用!?」幾個月前,一個做視頻的年輕人加盟壹讀,部門總監笑著跟我,「他居然擔心進不了壹讀」,我問為什麼,「因為沒拿到畢業證,大學幾年就顧玩視頻了」,我哈哈大笑,「這才是我的同事,他要喜歡證的話,自己辦去,我不要。」壹讀很多視頻出自他手。

壹讀的團隊很年輕,不僅組建時間短,年紀普遍不大,但我從不擔心,因為過去一年,我充分體會到殘酷甚至殘忍。受眾習慣改變,導致閱讀介質改變,閱讀介質改變,導致客戶投放改變,客戶投放改變,導致所有經驗失靈。

因為經驗——尤其那些曾導致成功的經驗——讓從業者面對變革時不知所措,遇到困難時先想過去,但問題是再用過去經驗做事不行啦,肯定完蛋。所以,我們不斷否定第一個想法,不斷地嘗試顛覆,不斷啟用更有創造力的新人,因為他們比我更能理解這個新世界。 當然,主編還要年齡大點,比如我們的執行主編馬昌博,是個80後大叔。

我也不得不感慨我的年輕同事,十年前,我當記者的時候,能採訪會寫稿,就是好記者,而現在,我悲哀地發現,我不如我的員工,我會的那些他們都會,他們還會撰寫腳本,製作視頻,剪輯音視頻,當兼職主播……這些我都幹不了,只好當主編了。

內容

很多人跟我說沒看過壹讀雜誌,但看過壹讀視頻。壹讀視頻最初功能是傳播壹讀品牌。我們認為,對媒體公司來說,最好的品牌就是內容,用內容營銷內容是最好的營銷,如果內容足夠好,品牌美譽自然會來。

2012年8月前後,壹讀通過幾個網絡視頻,如《悲催的倫敦奧組委》,《官員陞遷指南》,《中國精英移民地圖》等,實現了品牌的高密度傳播,幾個視頻發佈在網上,以像病毒一樣傳播。一不小心,我們引領了小小風潮。電視台朋友半夜打電話,「我們想派人到你們那學學視頻行不行?」我還挺納悶,人家是正宗做視頻的啊。沒幾天,有互聯網公司內部反覆播放壹讀視頻,他們在想自己怎麼沒做,就連以視頻為賣點的某公司,管理層會上專門研究過壹讀視頻,朋友轉述我公司領導的話:「壹讀的文案真好!」

壹讀通過輕鬆有趣的文字和畫面,讓知識信息實現了快速的傳播和到達,所以那麼多人會喜歡壹讀視頻,並進而喜歡壹讀的所有產品。壹讀視頻持續生產至今,包括《春節衣錦還鄉指南》,《外國人的超國民待遇》,《新鮮的中央政府》等等,依次產生。

後來有人採訪我,為什麼選擇這種手段,我說,「哦,是這樣的,怎麼說呢,反正,主要是因為呢,我們看到了……」真實原因很簡單,我們覺得這種方式好看好玩有用,很輕幽默,很有情趣。

一年來不止一個人問我,你和之前做的雜誌有什麼區別?很簡單,壹讀不僅僅是一本雜誌。紙質的壹讀,依然有不可替代的質感,留存價值;影像的壹讀,有其他產品不可替代的可視化傳播優勢,以及觸動你笑點淚點神經的畫面;移動的壹讀,有其他渠道不可比擬的到達速度,以及龐大的使用人群。

所以,壹讀的內容變成了文字,影像,聲音,但他們有統一的SLOGAN:輕幽默,有情趣。我相信,多數的人都喜歡這六個字。

態度

壹讀視頻推出後,市面上誕生一堆同類產品,我有心理準備。做壹讀前,我主編的雜誌也曾掀起過模仿潮,沒辦法,中國有一個可以互相借鑑的龐大市場,但我有信心,因為壹讀的創意無法借鑑,壹讀團隊無法借鑑,「輕幽默,有情趣」無法借鑑,還有,執著和認真無法借鑑。

我們對產品有嚴苛要求,比如雜誌的每個板塊,每個欄目都有極其清晰且可操作性的描述,圍繞「輕幽默,有情趣」,又具體化為「知識 趣味」,這是一個被執著,甚至帶有機械執行的產品標準。雜誌每期的封面,必須在十個備選中產生,少於十個就是事故。

壹讀視頻要求文案必須精準,撰寫者要用調查新聞事件的方法調查知識;視頻時長不能超過4分鐘,因為時間太長大家會累;每個視頻必須有20到25個笑點,因為壹讀必須有趣嗎,觀眾不笑,不叫有趣……等等。 後來我跟朋友說起壹讀這些標準,朋友說「有點好萊塢做電影的意思」,我說,「哦,好萊塢也這麼做啊?!好萊塢,真好。」

有些事情有捷徑,比如用內容營銷內容,會比其他方式有效,但這不應該算捷徑,應該是本質。有些事情沒有捷徑,比如,執著和勤奮才能享受未來,翻譯成古話叫「天道酬勤」。什麼是認真?就是你認準了一件事情,然後當真。 很多人都在說新媒體,但我估計沒有多少人像我們這樣認真,我們真的認為,移動互聯網是媒體公司的生命線,我們必須認真地,一點點地改善壹讀移動端的體驗,比如現在的壹讀微信。壹讀雜誌為什麼有那麼多二維碼,因為壹讀必須變成在wifi狀態下體驗最好的雜誌,讓讀者在這裡不僅讀到文字,也看到影像。等等。 壹讀又為什麼做「微」產品,我以前說過,不是因為那玩意流行,而是因為好多傳統媒體用戶跑到手機上去了,必須開發和利用適合移動平台的產品和渠道。從今年三月壹讀推出官方微信(在公共賬號裡搜「壹讀」),現在已經有了穩定,活躍,數量可觀的用戶。

有一點我也很奇怪,在微信5.0推出後,壹讀微信的瀏覽量和活躍度,沒有下降。這裡有個插曲,壹讀微信剛開發的後台曾崩潰過,原因是訪問太多,雖然負責同事深表自責,但我卻挺高興,能被訪問到崩,說明我們改善服務的努力收受到歡迎,所以5.0後,壹讀微信依然能受到歡迎。

推而廣之,如果產品還有人消費,暫時不用那麼擔心。最大的擔心是,不犯大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680

諾基亞的命與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579.html

來源:i黑馬     作者:董燾

中國古代有說法,一個甲子六十年被稱為一元,三個甲子一百八十年被稱作三元,每二十年為一運,總共九運。古代人相信,每二十年各有不同的星運,影響到人事流轉。所以沒有永遠的風水寶地、也沒有永遠不變的模式和方法。

1865:開啟最輝煌的兩個甲子

1865年的諾基亞還是芬蘭和俄羅斯帝國交界處的一家造紙廠,採礦工程師弗雷德里克·艾德斯坦把從北歐濃郁的黑森林裡拖出來的樹木做成原材料生產木漿和紙板。這在當時算是高科技。後來它製造過膠鞋、輪胎、等等看起來和今天毫不相干的東西。但是,在1922年,還是一家芬蘭橡膠加工廠的諾基亞購買了芬蘭電纜廠的大部分股份。這在當時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尤其在芬蘭這樣一個保守而追求傳統的國家。不管怎樣,這次收購,在諾基亞建立一甲子的時候,幫助諾基亞奠定了未來60年電纜和電信業的根基:這家被收購的芬蘭電纜廠始創於1912年,位於赫爾辛基中心.隨著人們對電力運輸、電報電話網絡需求的日益增加,電纜需求量也隨之激增.起初工廠員工僅有幾個人,但工廠發展迅速。二戰開始以後,這家電纜廠開始和蘇聯進行貿易,60年代又開始轉而對西方國家出口,而且貿易額迅速增加,為諾基亞日後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也為諾基價在下一個甲子開啟電信行業的大門,立下汗馬功勞。

其實,直到1960年,時任總裁的Bjorn Westerlund才把目光投注到電信行業,那時候電信業才剛剛起步,而諾基亞的其他部門依賴冷戰的貿易封鎖也賺了不少的錢。不過在冷戰結束後,其他產業部門就已經喪失了技術上的領先和政治上的優勢開始了不可逆轉的萎縮,這種萎縮持續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諾基亞差點因為涉及產業過多而瀕臨破產。並最終迫使90年代中期當時的諾基亞總裁以及高層果斷地將其他所有產業捨棄,並拆分了傳統產業,只保留下諾基亞電子部門,將其他所有傳統產業出售,諾基亞集團開始兩年的分裂,這種分裂是如此的黑暗和痛苦,以至於當時有人把它和芬蘭那漫長而寒冷的冬天相提並論。此刻的諾基亞已經作出了自己歷史上最重要的戰略抉擇,他把自己交給了這個動盪而革命的時代,讓市場來做出選擇。市場還是眷顧諾基亞的,這次分割把諾基亞一舉送入電信時代,並自1996年以來,諾基亞連續15年佔據市場份額第一,開啟了一個輝煌的20年的大運,直到2011年。

2007:Ovi

這充滿了光榮與夢想的15年,不只是諾基亞的15年,也是電信行業的15年。在全球範圍內出現的以運營商+手機廠商雙核驅動的電信行業商務模式,所向披靡。沃達豐、AT&T、法國電信、Orange、T-Mpbile、TIM、墨西哥電信、中國移動、台灣中華傳訊、印度電信,在2007年巔峰之時,估值全部超過千億美金!甚至「日進斗金」都不足以來形容當日電信帝國之盛。在2007年,諾基亞以81億美元收購數碼地圖提供商Navteq Corp。,諾基亞為在基於位置服務領域站穩腳跟而進行的迄今最大規模的收購,次月諾基亞宣佈從以移動終端為主的公司轉型為互聯網公司,同時發佈了全新的互聯網服務品牌「Ovi」,「Ovi」在芬蘭語中是「門」的意思。此時的諾基亞風光無限,牢牢佔據市場第一的寶座,是聚光燈下的主角。

所謂否極泰來,福兮禍所依。在2007年,還有一個小小的萌芽破土而出,那就是2007年6月29日在美國上市的iPhone。當時輿論對與iPhone的評價遠沒有今天這麼熱情,「軟件跑的慢」「愚蠢的設計」「待機時間短」「信號差」。整個行業除了嘲笑和諷刺,股票市場也對這種面對運營商幾乎全封閉的手機製造模式報以猛烈的反擊。但是同時另一個讓我們耳熟能詳的數據就是,從2007年蘋果手機發售開始,蘋果股票漲了63倍。

在2007年的另一個標誌性的事件是在2007年的11月,Google與84家硬件製造商、軟件開發商及電信營運商組建開放手機聯盟共同研發改良Android系統。隨後Google以Apache開源許可證的授權方式,發佈了Android的源代碼。到了2012年,安卓在美國佔據超過50%市場份額,在歐洲佔據超過70市場份額,在中國佔據超過80%市場份額。

至於為什麼這兩股決定性的力量會選擇在2007年出現,並徹底改變世界的模樣,我不得而知。諾基亞發佈的互聯網服務新品牌「Ovi」取義芬蘭語中「門」的意思,也許諾基亞已經看到了這扇門打開之後裡面是什麼東西。他也的確收購了Navteq Corp。但,正在行20年大運的諾基亞,日子過的實在是太完美了,以至於它固守塞班、搞死了meego、錯過了安卓、還糾纏於WP。錯過了太多的機會。如今天道難違,無論你曾經是多麼的強大。

2013:轉型

微軟剛剛宣佈收購諾基亞,以71.7億美金的價格,已經如漣漪四散。距離諾基亞2011年市場份額第一,這收購才不到兩年。這價格甚至不及07年諾基亞收購Navteq Corp的價格。但這就是全球產業轉型的一個縮影。曾經那些電信產業鏈當仁不讓的王者,被新興應用和創新終端繼續擠壓。運營商嘗試通過管道掌控力重塑產業鏈價值,終端廠商嘗試拓展思路重新上路。

這給我們國內廣義上的電信產業包括互聯網行業敲醒了警鐘。國內產業變局已在震動邊緣,中國移動搶跑4G、革新飛信試圖後發先至、中國聯通聯手微信借力打力、中國電信推出「易信」與「應用工廠」,一手突防個人市場,一手進軍企業市場。而各路手機廠商紛紛嘗試硬件創新、曾經改革風氣之先的深圳在20年後重新成為軟硬結合的創新之地。雷軍20年後再次帶著小米手機剛剛估值100億美金,正要打算成為中國的蘋果。這些人事流轉和命運變換,真的讓人感嘆造物主的力量。可是還有多少企業躺在昔日的輝煌中美夢?還有多少領導者拘泥於傳統和經驗?當我們看到諾基亞如此輝煌的帝國,在歷史舞台上角色變換的速度是如此之快,除了時代和命運的力量,我們是否應該對古人說的天道循環,或者馬哲說客觀規律,都心存一絲敬畏?科技對人類社會的推動和發展都不會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在中國建國一甲子、互聯網和電信行業輝煌20年之後,我們是不是應該在低頭趕路之餘,抬頭看天?

因為,今天我們說的是諾基亞,明天我們討論的可能就是我們自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681

【每日一黑馬】愛調研:將調研搬到線上 熬出來的大買賣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606.html

【導讀】愛調研是一家調研公司,不同與零點調查和益普索等傳統調研公司,它是基於互聯網的在線調研平台。愛調研一手抓用戶,一手抓客戶,通過愛調研社區、問卷網和iSurveylink系統三個產品將線上調研做得有聲有色:2012年營收兩千多萬元,並獲得千萬元級別的投資。以下為愛調研聯合創始人向守軍的口述。

2007年,我偶遇一個在歐洲做在線調研的朋友,因此也得到了一個創業靈感——線上調研。很多公司都有做調研的需求,但是傳統調研方法成本高,週期也很長,如果我們能讓它簡單方便,肯定會有市場。於是2008年,我便和朋友投資了200多萬元共同創辦了調研社區「愛調研」網站。

目前,我們公司有三個產品:愛調研社區、問卷網和iSurveylink 系統。愛調研社區是樣本庫,問卷網是一個免費的問卷設計製作和分發的平台,能夠滿足公司和個人的普通需求。而iSurveylink 系統則是升級版的問卷網,能夠做根據公司做定製化的問卷服務。我們有300多家付費企業用戶,比如美特斯邦威、萬達和海爾等,其中有些是長期合作的,有些只合作一次。

相對於傳統調研公司,我們有三大優勢。首先,我們利用了互聯網覆蓋量大的特點,成本小了很多,幾萬塊前就可以完成一個調研,而很多調研公司每單至少要50萬元。其次是速度比較快,傳統調查找人的過程就很漫長,而愛調研則可以提供一個人群庫,能很快地出分析報告。第三,我們建立了問卷庫讓專業的東西更加普及了,很多專業的人願意把自己的問卷共享出來,這樣也提高了行業的整體水平。

2008年至2010年,我們通過和其他網站搞聯合註冊,愛調研社區一下子吸引了兩百多萬用戶。因為是商業調查社區,現在愛調研社區和問卷網活躍度不是特別高,它們的UV分別是6萬和3萬多。我們現在也正試圖讓用戶「動起來」,一方面會給做商業測試的用戶一些獎勵,比如積分和獎勵話費。此外,我們提供了趣味測試的內容,以黏住更多用戶,而用戶自己也可以發起簡單的投票。

我們的現金流主要來自兩個部分:iSurveylink系統和愛調研社區。其中前者佔營收總額的40%,盈利模式就是把定製軟件賣給客戶,每套的價格從十萬元到幾十萬元不等。後者約佔到營收總額的60%,盈利模式就是根據用戶註冊信息找到符合客戶要求的調研用戶,然後按人頭收費。

因為團隊人數的侷限,傳統調研公司的瓶頸在於自己無法服務更多的客戶,這意味著5000萬元就是它們的天花板。而愛調研的瓶頸在於如何快速地讓大家瞭解我們,這很就像5年前的網絡購物,大家不願意花錢在網上買東西,因為覺得不安全,而現在你不在淘寶上買東西都覺得不好意思。至於如何讓企業接受新事物,我們就一個解決途徑——不厭其煩地敲門拜訪。以前在好耶做媒體總監時,我接的單子都是幾百萬元起,如今五千塊的項目,我也會親自去談,以讓客戶充分感受到誠意。

創業五年來,我感受最大的一個字就是「熬」,特別是做企業服務的公司更要能熬,否則就掉隊了。線上調研是一個新興事物,而中國公司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又非常慢,所以這就需要時間來醞釀市場。但是我們有耐心,因為隨著競爭地愈發激烈,調研需求肯定越來越多。2008年我們沒收入,2009年收入也就幾十萬,但是我們熬住了,如今愛調研每年有兩千多萬元的收入,並開始盈利,2012年還獲得了千萬元級別的風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682

微軟收購諾基亞後,自己又能走多遠?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576.html

終端商輝煌不再

更早的一次令人津津樂道的消息發生在2011年8月,彼時谷歌和摩托羅拉移動公司宣佈,谷歌以每股40.00美元現金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總額約125億美元,相比摩托羅拉移動股份的收盤價溢價了63%。

125億美元是為了摩托羅拉的手機品牌?谷歌CEO拉里·佩奇在收購當天便表示,Android將繼續開源,收購的一個目的是為了獲得專利,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之後,將增強整個Android生態系統。當然佩奇沒說的則是,收購專利,是一個目的,同樣也是唯一的目的。

隨後谷歌從「摩托羅拉家庭業務出售」到「將摩托羅拉中國天津和巴西的製造工廠轉讓給電子代工巨頭偉創力」,都在用行動表示,專利遠比智能終端這一宏觀體系更重要。

對於諾基亞問題同樣如此。

雖然昔日的芬蘭巨頭最終以被收購悲哀收場,甚至埃洛普被以「臥底」相稱,但至少可以欣慰的是,如若不是埃洛普堅定的走Windows Phone之路,恐怕諾基亞連被收購的資格都會喪失。

如同摩托羅拉一樣,一直根植於WP體系的諾基亞身上有許多微軟可以汲取的資源,專利、兼容性、人才,但終端產業鏈上的一系列冗餘體系則將必然被排除在外。拆了,買了,諾基亞將會重複著摩托羅拉的命運。

也許在每年的某一天,新款Windows Phone和Surface平板,總會如約而至的到來。

微軟又能走多遠

早在2007年四月硅谷投資人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便曾在一篇博客中寫道《微軟已死》。他說微軟直到2001年還是一家危險的公司,但2005年就進入了「另一個世界」:財務狀況不錯,但那些關注科技最前沿的人已經不會看它了。

當然微軟的掌門人並不認可這種說法,2012年《第一財經週刊》(以下簡稱「一財」)曾對鮑爾默進行過一次專訪,在其中也多少可以看到鮑爾默的思想的縮影:

一財: 你認為在未來10年內微軟會怎樣?

鮑爾默:我相信會圍繞幾個核心平台—其中Windows是最重要的一個—產生令人難以置信的創新。云、新應用、新場景等,它們都將受益於大數據和機器學習,而且還會有許多基於這些創新的設備,以及支持它們運行的軟件。

一財:微軟目前已經涉足很多業務。你怎麼可能把每件事都做好?你如何平衡這些事情?

鮑爾默:嗯,我們現在的業務門類比大部分競爭對手—當然並不是全部—都要多。但我想說的是,我們的業務也不像你們說的那麼多。我們已經全力投入了設備業務:手機、個人電腦、平板電腦、電視。你會把它們算作不同業務,但我把它們看作一個整體。

一財: 讓各種平台都能使用Windows操作系統,這意味著微軟得從PC平台向移動平台轉移?

鮑爾默:手機和電視很重要,電視的成功甚至更大。世界上的電視機數量遠超過小汽車的數量。

一財: 對微軟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鮑爾默:最重要的事……毫無疑問,我們要做什麼完全取決於Windows和Office。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做其他事情。這一過程中誕生了很多偉大的創新:Facebook幫助人們通過新的途徑交往,iPad就在以新的途徑幫助人們閱讀,智能手機可以幫助人們通過新的途徑保持聯繫……我們需要繼續推進Windows、Office和所有其他產品。

有趣的是在同一次採訪中,《第一財經週刊》曾問起鮑爾默如何看待創業公司Evernote,鮑爾默一開始沒反應過來。當他終於聽清了我們是在說什麼的時候,「這是家不錯的公司!對,它們的技術我們已經有了,那是個只有150人的小公司。」鮑爾默哈哈大笑——因為微軟在全球有超過9萬人。

「150VS90000」也許這就是微軟的現狀的縮影,雖然在採訪中足可看到鮑爾默的部分遠見,但事實上在操作上,微軟早已無法無視那9萬張嗷嗷待哺的嘴。

更可怕的則是「開放與封閉」之爭,這不僅僅是產品上的,更是思想上的。譬如谷歌的Android從開發之初就選擇的開放,但最終卻在移動廣告和Google Play中大肆收割。蘋果雖然也是產品封閉的極端代表,但在理念上卻是「不要給用戶過多選擇」,因為他相信蘋果總能給你想要的。

反觀微軟,仍然秉持這一種Windows XP版的傲嬌,來進行Win8的推廣,至於變態的使用習慣、產品體驗似乎都是用戶「自己的事情」——理念上的封閉注定了用戶正在越走越遠。

再進一步的話,蘋果的App Store、iTunes、iBooks正在用自己的硬件終端滲透著行業的各個角落,亞馬遜也早已建立了電商+云服務+Kindle的體系,而微軟,依然是Windows+Windows+Windows……

在大的生態體系下,用戶體驗的繼承性則是更可怕的產品,畢竟iCloud、Chrome帶來的完美體驗,已經使得用戶不再樂意付出高昂的成本學習微軟的那一套永遠無法學會的產品邏輯,可以預見的是,用戶會越發的深陷亞馬遜、蘋果或是谷歌的懷抱,至於微軟則已是人間不拆。

對了,小米有「米粉」,蘋果有「果粉」,你聽說過微軟有「微粉」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683

阿仙奴週記:In Arsene we...? 人在中環

http://manincentral.blogspot.hk/2013/09/in-arsene-we.html
先講倫敦打比。

呢場波開波前,我係好擔心的。阿仙奴個陣,殘到甩皮甩骨。幾日前先打完歐聯,體力已經輸人一截,仲要呢個又話傷,果個又話撞親。莫講話係熱刺,咁既狀態,對手怕且係候城都未必有把握。

最大既擔心係,對家洗咗過億鎊去增兵,阿仙奴呢?成個summer流流長,一毫子都冇洗過,淨係免費簽咗兩件返嚟。差距之大,作為阿記Fans,個心係好唔舒服的。

呢場一億鎊對零鎊既比賽,零鎊以一比零取勝。膚淺既球迷如我,忽然心裡面又響起果句「In Arsene we trust」。

當然,一場比賽,唔應該去否定熱刺既增兵成果。事實上,佢地班波既質素,無可否認係強的。不過十個球王走埋一齊,都未必一定能夠贏波,畢竟球員之間既磨合需時。我地響季初第三場就遇上熱刺,其實係好運。佢地班球員仲未夾熟,相比阿仙奴基本上全部係上季既班底,默契方面必定係贏晒的。下一個round再鬥熱刺既時候,幾可肯定,唔會好次呢場咁容易了…都仲未計下次,仲要係人地主場。

呢場波,其實仲給予咗我一個好大既感受:錢,原來真係唔係萬能。有好多嘢,其實都係由時間同汗水,一點一滴咁建立起嚟。錢可能會給予你一個容易一啲既起步,但有更多既嘢,係錢冇辦法可以買得到的。我哋作為一個球迷,會唔會太過習慣將一team人既collective power,太過straight forward咁去計算出嚟?我係一個商業機構既管理人,呢個錯誤其實我時不時都會犯。可能我都係打winning打得太多啦,成日都會不自覺地以為,一加一,就必定會係二。但響一個以人為中心既團體入面,實情係有太多既因素,影響住最後既結果。士氣、團結、默契、性格、隊員之間既chemistry…嘩,數都數唔晒。

*****

今朝起身睇新聞既時候,我幾乎唔敢相信我對眼。奧斯爾轉會阿仙奴?四千幾萬鎊喎?阿仙奴喎?雲加喎?雲加肯俾四千幾萬買一個球員?

當然,呢單交易,好唔「阿仙奴style」。至於點解呢單deal會出現,我有幾個猜測既。一來,阿仙奴真係多咗好多錢響身,二來,球迷對管理層既壓力,亦越黎越大。管理層響球迷心目中,已經越黎越冇誠信。唔做番舖驚天地既大deal出黎,實在難以服眾。

至於咁既價錢買Ozil值唔值?我唔識答,但我個人其實係好喜歡呢個球員的:既有效率又唔花巧,數據上,助攻既能力爆晒燈,值唔值呢個價,或許見人見至,但佢會令到阿仙奴變得更強,我覺得就幾可肯定的。

響外國網站,我睇過一啲評論。評論既內容,係有關阿仙奴同曼聯,響今個summer轉會市場既表現。阿記同曼聯,今年響買人方面既表現,都係為人所批評。佢地既共通之處,係響transfer window既早期,打晒開口牌,但係卻俾自己睇中既獵物,一件又一件咁溜走。結果要拖到轉會窗臨關閉既一刻,先簽到件「大嘢」返嚟。(曼聯都係最後一刻先簽到費蘭尼)

評論係咁講既:今年係阿仙奴,第一次冇大牌球員離隊,而且第一次成為「有錢人」,有機會坐埋檯同其他歐洲大戶「玩」,盡管雲加教咗十幾年,但咁既經驗,對佢嚟講其實還是第一次。做「有錢人」,其實係要學的。有錢大戶之間,有佢地習慣同獨有既交易方式,「新仔」未免係要交啲學費適應一下。同樣既情形,同樣適用於第一次教大球會既莫耶斯身上。都係果句,身上有錢,都唔代表你真係懂得做有錢人的。

呢個講法,唔知大家又認唔認同?

奧斯爾加盟,令我今朝心情興奮咗好一陣。今屆既英超,應該會好有趣。我期待新球員為阿仙奴帶來既衝擊同進步,但老實講,一個Ozil,我覺得其實唔夠的。阿記仲有好多地方,需要有更多既後援作補替。呢個陣容,其實依然係單薄。一月轉會窗重開,我期望會再有新人加入。否則,四大皆空既咀咒,還是會繼續向我們招手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695

新興撤資危與機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329313

在美國量化寬鬆(QE)即將退市與敘利亞可能爆發戰爭的雙利空催化下,資金加速從新興市場撤離,據資金流向追蹤業者EPFR Global的統計,截至8月28日止當周,從新興市場撤出的資金總額達59.1億美元,遠高於前一周的30億美元達一倍。

新興股票與債券基金均呈現失血,當中,股票基金失血量從前一周的17億美元暴增至39億美元;債券基金失血量從前一周的13億美元擴大至20.1億美元,並為連續十四周呈現資金淨流出。其中,以新興市場貨幣計價的債券基金失血情況尤其嚴重,像是土耳其里拉與印尼盾等原本是投資者最愛的新興貨幣近來兌美元均出現急貶,據統計光是以新興市場貨幣計價的債券基金最近一周就失血11億美元。

回顧近年來受惠於美國QE措施,激勵低成本的美元資金湧向新興市場,單是2012年新興市場的股票與債券基金全年資金淨流入總額達900億美元。然而,自美國聯邦儲備局5月釋出可能於今年底前,縮減量化寬鬆規模的訊息後,新興市場即持續遭受資金撤離的賣壓。據EPFR資料,累計今年迄今,新興市場股票基金失血總量已擴大至50億美元,債券基金則從吸金轉為平盤。

投資者普遍認為,美國QE退市代表新興市場資金行情將畫下句點。花旗分析師發表研究報告指出:「新興市場本國貨幣計價的債券表現疲軟,凸顯投資者持續因恐慌而大舉贖回,而隨著美國聯邦儲備局9月會期的逼近,贖回沽壓有加重之勢。」巴克萊分析師也發布研究報告表示:「資金持續以相對快速的步調撤離新興市場,尤其是新興市場股市。」

林少陽在其專欄的Q&A中提到:『新興市場匯率下跌,應該是資金撤出新興市場的結果。而資金撤出新興市場,主要考慮是無風險利率(risk free rate)因應最近以及未來預期中的美國國庫債券息率持續上升,市場對新興市場的資產估值,有了新的計價參考。

另一個考慮因素,是新興市場,以及與美元掛勾的本港經濟,過去五年多享受了超低的市場利率,令他們的國家出現頗高的資產通脹(主要反映於本港樓市,但南亞股市其實過去五年的股市,累計升幅亦是非常可觀),現時不少海外投資者手頭存在頗大的帳上利潤,今次可能是他們獲利回吐的藉口。然而,中港股市由於期間並沒有明顯享受過股市的升浪,預期今次下調的幅度較小。當然,假如外圍表現欠佳,香港股市亦可能會陪跌。』

不過,林少陽認為:『投資者應好好利用市場目前一時的情緒困擾,而不是受到其他市場參與者的情緒困擾感染,得了患得患失綜合症。如果大家有幸在市場恐慌時稍為加注心儀股票,不要忘記向慷慨的市場先生,說一句多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696

高斯(1910- 2013) Money Cafe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3/09/1910-2013.html
九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高斯,與世長辭,享年一百零二歲,經濟學大師從此又少一人。

高斯學問精要,在於高斯理論,零九年威廉森亦因為將上述理論發揚光大,獲得諾獎。

有關高斯理論核心部份,簡而言之涉及產權界定及交易費用,確立先有產權,後有市場。

而成本計算中間牽涉界外效應,用張五常解釋,業主有兩間屋,其中一間養狗,而隻狗日叫夜吠,被鄰居投訴,從而引申出界外效應,亦因為隻狗製造出的界外效應,狗主要被多收租金。

正如金融時報主筆John Kay指,高斯對經濟學貢獻不限於此,而更實實在在為,整個社會及經濟至今受用。例如,一間公司存在,有助減低交易成本,而公司本身規模大少,就繫於市場本身帶給公司交易及時間成本多少而定。

經濟學苦澀及抽象,高斯理論算例外,並成功將純市場理論及現實情況,兩者拉近。用高斯本人十六前解釋,理論本身根本在於人如何善用資源,去創造最高價格。

由此無限放大的話,高斯理論在在不限於經濟範疇,骨子裡根本屬於一套數字上可以量化哲學模型。

要講高斯,其實絕不敢當。張五常曾經形容,影響二十世紀經濟思想最大兩名人物,佛利民及高斯是也。

按史提芬.張觀察,前者會先分析,後作論,反而高斯先有答案,才作分析。兩位既是高手之中高手,亦一直對中國經濟留意及上心,重溫著作,其實足見兩人對中國經濟問題高瞻遠矚。

高斯生平最大遺憾,正是未有機會到中國訪問。

古典學派經濟學祟尚市場,惟敵不過因市場製造出的金融海嘯。伯南克的出現,經濟學界常問:佛老在世,怎評價聯儲局量寬?

如今高斯已去,如果能夠有新一位高斯出現,或者期待,不久將來,可以出多位經濟巨人,解構現今市場及經濟或社會,何解有太多廢人,廢公司存在,不斷製造界外效應,及額外成本,而仍未被淘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697

博客之死 魔術師的伊謝爾倫日記

http://magician__yang.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328793

Yahoo! Blog要摺了,究竟sinablog又可捱幾耐呢?

信報 2013年8月31日

紀曉風 獨眼香江

Yahoo網誌年底關門 網絡生態變淘汰成必然

又有一個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將要消失!

老紀所說的,是在香港擁有逾百萬用戶的Yahoo網誌服務。Yahoo周五向用戶發出公告,表示經評估全球資源及整體發展方向後,宣布將於年底前關閉「Yahoo! Blog」,是繼2009年終止Geocites網頁服務後,另一影響大量網民的重大決定。

事實上,網界近期似乎掀起網誌(又稱博客)「關門潮」,先有廣受歡迎的網上日記Xanga早前宣布關閉,香港的「Yahoo! Blog」及台灣無名小站也將同期告別,似預示着一個時代的終結,令曾經風魔一時的寫blog熱,猶如已經走投無路了!

確實,當網絡世界進入Web 2.0時代,資訊更講求互動性,因而令Facebook在短短不足十年間大行其道,同時也令傳播方式較慢和單向的網誌之吸引力大減,網誌縱使未到絕路,相信也已步入黃昏期。

不過,雖然本地「博客已死」,但偏偏有人反其道而行,這些人士首推一眾梁班子成員,他們在「網誌」談政策更幾成慣技,箇中原因,恐怕是網誌欠缺即時互動,讓他們可以避過提問質詢,因而令缺點變成他們眼中的優點了。

Yahoo在周五下午於「Yahoo! Blog」首頁頂部位置,忽然貼出一則「重要公告」,劈頭即指網誌「將於2013年12月26日起關閉服務」。

而在內文的「致Bloggers」信中,Yahoo先感謝用家多年來的支持,把生活點滴以文字、圖片滙聚成大家珍存的「Yahoo! Blog」,又形容網誌「毋用(庸)置疑是港人免費Blog的集體回憶,大家在網絡上的成長印記」。至於關閉服務的原因,Yahoo方面解釋是,隨着互聯網一日千里的改變,經評估全球資源及整體發展方向後,決定停止部分無法有效整合全球資源以提升用戶經驗的服務,而「Yahoo! Blog」正是其中一項,故要為它的「歷史性任務不捨的劃上句號」。

為令用家不會失去珍貴的資料及回憶,Yahoo將分階段關閉服務,包括先由下周一起,開放用戶的資料進行備份及搬家的安排,於10月30日後,全站所有用戶將進入「唯讀模式」,即只可瀏覽;至今年平安夜,服務將正式終止。而在台灣,同屬Yahoo旗下的無名小站,也一樣步上關門大吉的命運。

不過,雖然Yahoo宣布關閉網誌服務,但其實不代表該入門網站巨擘提供網誌服務功能正作告終,因為在周中,「Yahoo! Blog」的「小小小編輯」就曾「發文」,推介新的博客平台Tumblr。Tumblr其實是Yahoo在今年中時砸下約80億港元重金收購的公司,Tumblr在美國極受青少年歡迎,但提供服務跟傳統網誌不同,屬「輕網誌」,用家的主要頁面是「Dashboard」,會顯示所有跟隨的更新,用家可操作文章成「喜歡」或「轉發」,模式跟Twitter類似,而網站更可自動把用家更新的內容同步到Facebook和Twitter去。而這一個模式,明顯已跟傳統的網誌有所不同。

其實,只要略為回顧科網史,不難發現傳統網誌有畫上句號的趨勢。今年6月,在全球擁有4000萬用戶的網誌託管服務的網站Xanga出現財困,面臨倒閉危機,令網民自發提出集資拯救網站,老紀周五曾瀏覽該網站,首頁公告就顯示將會進行更新,網站將「移民」至「Xanga 2.0」,似乎代表網站成功獲救。但必須指出,網民拯救網站,其實出於情感多於實際需要,只欲把回憶繼續保留吧!

至於更早關門大吉的網誌服務商,其實多不勝數,例如早年的「鄉村部落格」(blogtw.com),就早在2006年已經消失,而一度人氣甚盛的Blogspot,後來就被谷歌收購,但大家現時幾可聽到有人說自己在谷歌寫blog?就連微軟的Live Space部落格服務,也因資源整合而在2010年尾關閉了。

網誌的沒落,正好是網絡世界一個時代終結的寫照。網誌的出現可由設立網站的沒落說起!當90年代後期網絡開始大行其道,不少電腦用家紛紛架設個人網站,同時利用網頁空間發表個人意見,惟管理網站繁複,故當時Yahoo等公司便推出Geocites之類的網頁服務;隨着用戶追求更簡易的服務,網誌遂應運而生,取代網頁服務而成為一時的主流。

網誌傳播力遠不及面書

回顧「Yahoo! Blog」的歷史,早期確曾輝煌一時,曾以擁有不少明星博客見稱,而隨着微博等的興起,明星紛紛轉移陣地,當中原因,除因為微博可快速更新及留言較短外,也因有內地龐大市場支持有關,試問單靠本地市場,又如何可儲集逾千萬粉絲呢?然而,縱使明星色彩減退,Yahoo! Blog仍是本地主流,定位亦較大眾化,在旅遊、飲食、親子等話題上,也有不少知名博客發表網誌,有人甚至可以寫網誌而當收入來源。

可惜花無百日紅,更何況Yahoo近年業務未見有突破。當後起之秀谷歌已由發展搜尋引擎轉型成為提供五花八門的服務,甚至全面主導流動通訊市場半壁江山時,Yahoo卻仍停留在入門網站層面,自然令吸引力大減,再加上Facebook極速流行,讓用家完全進入講求互動的Web 2.0世代,簡易例子,是用家的留言可被「讚好」及轉載,同時可即時互相回應,網誌式的單向分享,自然成了過時的產物。

數據更說明一切!根據「Yahoo! Blog」的系統排名,周五時排名最高的網誌「鬼嫁料理手帳」(按介紹是一名家住曼谷的女士,分享當地的生活及努力鑽研飲食的網誌),當天的瀏覽人次為9600多人,而網站累計人次則逾180萬人。比較之下,老紀在面書上的專頁,由8月初起,一個月內增加了逾3000人「讚好」,而上周六的《十問個為什麼》,就可觸及逾60000個用戶,兩者傳播力量之高下已可見一斑。此外,老紀又利用谷歌的趨勢調查服務比較Yahoo、谷歌及面書3個網站的搜尋熱門度變化,面書自09年後,已超越了Yahoo,現時的搜尋量是其5倍,由此可見,面書的大行其道,已令Yahoo望塵莫及。

諷刺的是,「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當網誌年代已步入黃昏之期,偏偏有人卻反其道而行,去年上任的梁班子成員,他們為人詬病的問題太多,但其中之一,就肯定是不時化身「鍵盤戰士」,以鍵盤論政、施政,其中梁振英在8月份就寫下了9篇網誌(未計8月31日),打破上任後紀錄。由於他在8月同時休假了11日,而他在8月的第一篇及最後一篇網誌分別在5號及16號發表。換言之,他是在12天內發表9篇網誌,即平均1.33日就有一篇呀!

其實,上屆政府早已「與時並進」,加入了面書的世界,開設了「上亞厘畢道」專頁,不時在專頁上發放政府消息,雖然毀譽參半,但勇於創新的精神絕對可嘉。然而,在梁班子上任後,政府這個面書專頁即被取消,各局長連同特首反而重回網誌世界去。

為何以網誌方式傳布消息已屬落後,但反而能獲梁班子青睞,箇中原因,可能跟網誌的缺點可以變成他們眼中的「優點」有關。誠如老紀上文所分析,網誌之所以陷於被淘汰邊緣,原因之一,正是因為其方式跟受眾的互動性欠佳,而觀乎一系列的「官方網誌」,不約而同不設留言功能,因而令資訊傳播成了絕對的單向,市民閱後有任何意見,就得自行另覓途徑反映,以至如有任何的不認同,也不能即時提出質詢,故反對及負面的意見不費吹灰之力已能不見蹤影。原來一個網誌年代的終結,竟然在不經意之間,也透視了一個政府說好的「開誠布公」,其實是誠意欠奉呢! 

Picture

學桃花島主話齋,就算sinablog摺埋,伊謝爾倫要塞依然會在某個銀行系的某條回廊(《銀英傳》用語)中出現,只是現在還未有撥家的需要而已。魔術師跟島主相似的地方是,本人不是以網誌作生財工具的人,更不是用網誌來推廣自己,令自己成為「名人」再在其他方面賺取金錢;網誌對魔術師是一件「玩具」(島主語),是一件「帶感情的玩具」,每工作天出一篇文章是對自己寫作上的堅持,也是用來分享自己想法的渠道。

跟島主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魔術師沒有對搬blog「有兩手準備」,不過學劍心兄話齋,市面上有「代客搬blog」的服務;魔術師一向認為可以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些錢是要給別人賺的(所以魔術師對某些網友為求家庭「和諧」,縱使不同意亦被迫跟隨老婆的想法,自己拿舊報紙去賣那幾塊錢,都唔益阿婆的作為覺得好無奈。另一個例子就是那些為慳三幾百,死都要花自己時間砌機,都唔俾黃金砌的死硬電車男了。),所以也毫不擔心。

***

早前魔術師約碩士班的同學女O與K聚舊,佢地均自稱自己係「文盲」,唔識(其實係唔願意,無心機)睇字,這也是長篇大論的博客文章被 Facebook,Twitter,微博取代的原因。

不過可能魔術師是一個較傾向思考性的人的關係,對於那些主打「牙痛文學」,只係講下自己生活片斷,貼下相的「呃like」模式反而看不順眼,更覺得那些有如洪水式洗版的news feed,無論你寫了什麼,數小時後就已經被沖擦掉;而成為「明日黃花」的「流水作業狀態更新」,完全沒有archiving或record retention的價值,寫完即棄,這是很沒有癮頭的事(又想起日前小豬來郵問魔術師關於搬屋公司的舊文,足證「考古」的價值)。

說穿了,那些最多百多字的設定、狀態更新、又或是多媒體視頻等,就是不鼓勵完整分析,沒有思考性的「文章」)就沒有閱後咀嚼玩味的餘韻。而當我們被訓練成「文盲」,只懂「like」和「分享」的時候,我們的寫作能力,以文字傳情達意的能力就會逐漸荒廢了(魔術師記得在某blog看過,有留言者「同意」作者意見,但自己文字表達力不足,寫不出自己的文章),那麼最後的得益者會是誰呢?巴然大部分人都只是「分享」他人的意見,那麼「種子意見」又從何而來呢?

那就是「被like」、「被分享」的「種子文章」的作者吧!網民的一句「同意」、「十卜」就等於將這些「種子作者」的意見跟自己的意見劃上了等號。將他人的意見背書成自己的意見,那是比「被洗腦」更可怕的事:「被洗腦」的「受害人」,還會以為自己的堅持是「自由意志」使然;而「背書」、「讚好」、「分享」就是連思考的權利和能力也放棄了。

對權力者來說,有什麼比「飼養」一群只喜歡「讚好」、「分享」卻又以為擁有自由意志的「寵物」更好呢?

又,講了一輪文字,也交代一下魔術師對多媒體訊息的看法。好似某些網站(大陸很流行),無論事無大小均拍成video,不是youtube就是土豆,浪費網絡資源不特只,發出的訊息也不著邊際,往往迫使你花數分鐘(更有甚者近10分鐘)看完整段片才知道重點所在,而重點就可能只係得十秒八秒,真箇浪費人生,魔術師就沒閒情去花費這些時間了(所以魔術師從來也沒有看過「江南sytle」的video)。

這就是文字跟多媒體的分別:你不想花時間的、或是早已明白的,可以快閱、跳閱,但video就有難道,很難捕捉到重點會在那一分那一秒出現。

基本上,魔術師對視頻的容忍限度,是比流水作業的「訊息更新」更低的。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698

【產業回顧】那些年,咱們一起追過的網盤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635.html

題記:「國人就是會山寨,抄襲,」「國人就是沒素質」,喜歡說這話的同地域攻擊一樣,是有著隱性種族歧視的主。

創新和失敗相互間不是充要條件,更多時候維新派是被保守派幹掉的!

最近國內網盤云存儲(C端)市場比較熱鬧,360、百度和騰訊,都「急了眼」。隨著昨日360董事長在新浪微博宣佈無限空間,永久免費「什麼1T、10T的,360云盤無限空間,永久免費,直接玩命兒,那個誰誰誰敢不敢跟?」 網盤市場又一次進入了永久免費,無限空間的新紀元。

且不論各網盤容量、上傳速度、下載速度、同步終端、同步速度以及分享轉存等體驗差異,讓咱們追一追那些年我們用過的網盤們。看看溫故能不能知點新?

04、05年的時候網絡不像現在這麼普及,網吧,圖書館還是比較常見的上網集地,如果要下載資料,修改WORD,ppt …都需要用到U盤(MP3,MP4)來存儲備份,可一旦忘記帶U盤,又找到好的素材,大多數情況下只能放到郵箱的附件裡,或者把收藏地址放到IM個人說明裡。

06年,隨著忘帶U盤的頻率增多,有的網吧/圖書館又禁止一切外設,郵箱附件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當時個人覺得最好用的當屬yeah的網易網盤,且有2級獨立密碼,安全性也比較好(可以存儲一些密匙,很多網站的數字口令)。然而郵箱附件每次需要打開瀏覽器,輸入地址,登錄帳號密碼,下載附件,修改,上傳。操作成本極高。於是筆者和大多數人開始搜尋網盤解決方案,一直未果,稍微方便點的大概就是QQ客戶端的網盤硬盤,為此還專門開通了高級網盤,因為有獨立密碼,後來發現開通一次/使用特殊方法就能有獨立密碼,就不在續費了,Q盤使用很方便,因為幾乎能上網的地方都能找到QQ客戶端,只需輸入帳號密碼就能方便使用QQ網盤,唯一的缺點就是附件大小,空間大小限制特別多;

08年,是國產網盤百花齊放的一年,在眾多網盤對比後,筆者選擇了趣盤,初始空間3G,單個文件最大100M。速度也不錯,支持迅雷。後來開發了趣盤精靈客戶端,單獨用趣盤至少持續了1年,後來因為趣盤把私藏文件,個人文件的權利收回,只有收費用戶才能用私藏文件,普通用戶上傳的就是公開的,十分不便,客戶端也只有收費用戶才能使用,就開始搜索新的替代網盤。
wangpan1

那個時候的網盤數量還真不是少數,當時日誌記得的還有:

Tcmail網盤(支持FTP上傳,雖然有積分升級系統,按理說病毒營銷起來也給力,但是用的人少,產品也很少改,已關閉)、

愛存網盤(無限空間,單文件100M,不註冊也可上傳,牛B?!不敢用,已關閉)、

永碩E盤(30M ,體驗不錯,就是各種限制太多,現在升級成了400M)

比特網盤(188M空間,真摳門啊,經常無法註冊,已關閉)、

中國教育網盤(不怎麼用,體驗差,還活著)、

GOGOBOX(號稱100G永久初始空間,永久免費使用,大文件上傳,因為是台灣的產品,內地訪問不太穩定,已轉型遊戲社區)、

我的秘密空間網盤(空間512M,速度差,已關閉)、

G寶盤(1G 空間,單個文件10M,同學推薦的,用了一段時間,因為服務不穩定後來放棄了,已關閉)、

Mofile網盤(用的頻率一般,已關閉)、

納米盤(4G,用納米盤積分無限擴容,有客戶端,垃圾廣告一堆,不下載東西很少用,維護中)、

東方網盤(空間小,體驗差,已關閉)、

alidisk網盤(空間小,廣告多,體驗差,還活著)、

剖剖網盤(空間小,可用迅雷下載,體驗差,已關閉)、

WLYP.CN網盤(空間小,體驗差,不過手機上可使用,牛B? 還活著 )、

3adisk(空間小,上傳附件小5M,下載速度有限制,是的,限制下載速度,據說04年的產品,還活著)、

中國蟲網(體驗爛爛爛,已經轉型成垃圾站)、

SH生活網絡硬盤(500M,需要自己選擇是聯通,電信還是雙線登錄,已經關閉)、

唐僧網盤(頁面土鱉,不舒服,已關閉)、

UUBox網盤(體驗一般,速度不穩定,已關閉)、

微軟1G網盤(速度慢,還活著)、

荔波遠程教育網盤(1G,限制少,體驗還行,名字是硬傷,已關閉)、

豬八戒網盤(1G,比豬八戒體驗爛,還活著)、

聯想5G網盤(註冊給5G空間,每天自動增加10M的使用權,通過刪除已經上傳的文件可以釋放被佔用的空間以獲得更多的空間使用權,最大單個上傳文件大小為100M,有基本圈子功能,可分享給好友,邀請好友,09年升級成VIP商務企業無敵網盤,把普通用戶趕走)、

Fs2you網盤(空間和單個文件大小無限制,有自己的客戶端軟件,比聯想還財大氣粗,但是速度爛,原因,你懂的,改名rayfile)、

Intdisk網盤(5G空間,上傳速度極慢,果斷放棄了,已關閉)、

極享網盤(永久空間10G,臨時空間20G,支持普通上傳,JAVA斷點續傳,FTP上傳,當時目測最牛X的網盤,但是服務不穩定,已關閉)、

BIBIDU網盤(只有100M空間,比郵箱附件高級不到哪裡,這麼點也叫自己網盤,已關閉)、

暢易網盤(速度極慢,已關閉)、

MEGAUPLOAD在線存儲(免費50G空間,賺積分可升級成高級用戶,也是很牛B的網盤,但是服務不穩定,已關閉)、

千島湖軟件園網盤(體驗差,爛的一塌糊塗,域名可註冊)、

貴州企業網盤(體驗差,生死未知)、

中山電信網絡U盤(體驗差,已關閉)、

網地網盤(體驗差,文件空間小,已關閉)、

風呂網盤(速度爛,不穩定,已關閉)、

最後選擇了永碩E盤和聯想個人數據中心配合使用,永碩有2級域名,方便分享(就是空間小);聯想有客戶端,而且綠色輕巧,速度快,因為聯想網盤有圈子,內容也不錯,每天不管登不登錄都增加空間,邀請了很多同學朋友使用,大家口碑都不錯(當時目測,聯想網盤會成為未來網盤的霸主),不過悲催的事在09年發生了!

09年,聯想高層做出了一個牛B的決定,

「尊敬的客戶:

從2009年6月15日開始,聯想商務網盤正式開始出售,請進入「賬戶狀態和購買服務」及時交費,以免因為賬號停止服務給您帶來不便。

聯想商務網盤


wangpan2

沒有及時看到通知的用戶數據都沒了,最低99元/年的使用費嚇跑了大部分用戶,同期大量網盤死亡,來不及備份的數據一去不返,而當時一個個信誓旦旦的永久免費,永久空間成為流言,筆者也不知道永久代表什麼意思,但是起碼有生之年,在用戶活著的時候不能停止服務吧?

但是中國的用戶(消費者)向來是弱勢的,臭罵咒罵幾句也就忘記了。而一個企業的口碑,一個產品的口碑就此爛掉了。

後來,聯想高層大概發現此舉並未帶來預期收入,於是像賣電腦,賣光盤一樣推廣他們的網盤,「聯想網盤全國誠招代理商,火爆進行中」 火爆的不行,截至本文發表時,最新的一條官方新聞是2010-09-26的。聯想也開展過新用戶免費試用的活動,空間1G,但是效果甚微,筆者也是國產的擁躉,也嘗試向朋友推薦過,得到回覆是「啥B,SB才會再用他們的東西,」hehe,是啊,這便是筆者談過的單品牌一損俱損,作為一個聯想產品的粉絲,筆者也向聯想高層發過郵件,建議他們的網盤和遠程維修電腦服務走多品牌路線,畢竟多數人聽到聯想電腦遠程維修,還以為是修聯想電腦的服務,神舟的電腦能修嗎?清華同方能修嗎?聯想高層過忙,沒有得到答覆,也不見任何動作。大公司大企業大老闆因為有成功經驗,更相信自己的成功經驗,加上牙刷理論,更容易被成功沖昏頭腦。

為何成功總是少數?因為真理有且僅有少數人明白,而多數公司喜歡拉一堆人開大會,投票表決,滿足多數人口味的東西必然是中庸的東西,這樣的決策,就被這些 (別人創新了說別人冒險,不專業,不符合行業標準;別人微創新了又噴別人山寨,抄襲)中庸的人給維穩了!在這些人眼裡,保持現狀就是最好的狀態。

10年,11年,鑑於之前被永久免費咬了幾口,筆者就轉投gmail附件,evernote和dropbox陣營了。隨著dropbox的火熱,國產網盤又迎來了第二春,

115網絡硬盤

RayFile

DBank數據銀行

uushare

everbox

易盤brsbox

Good即得

酷盤

快盤

ziddu

新浪微盤

360云盤

百度網盤

華為網盤

各大電信商網盤

微云

迅雷隨身盤

ctdisk

千腦云電腦

云場

除了115,360云盤外,其他沒來得及體驗,存來存去麻煩的很。當初大佬們說云盤,網盤在中國沒市場,很多再次殺回來的2次從業者們對老大們決策疑惑的很,前兩天沒市場,這兩天就有市場了?

「某個島上的居民都不穿鞋。甲乙兩個推銷員來賣鞋,甲一看沒市場,回去了。乙看全是市場,送給島上的國王一雙鞋,從而讓穿鞋成為時尚,成功!你有什麼啟示?」

難道又是這個光腳不穿鞋故事的復刻版?

什麼是網盤產品?

文件存取的一個解決方案,只需方便的解決文件上傳下載,保證穩定性即可。

8月1日,115網盤發佈了一條」對未綁定手機用戶取消大眾分享功能」的公告引起了不小反響;短短數日,115網盤再度發佈一條公告,這次停止的卻是所有用戶的大眾分享功能。一貫看好的115網盤,它所做的如此決策著實讓人意外,網盤或要再次面臨大洗牌?作為廣東的115公司,筆者在《微創新》一文也談到過,hold摀住的問題。

最後再讓我們回憶回憶死去的08年網盤們,除了筆者沒有聽過的(這些大概能算是推廣問題),大多數都是死在自己產品手裡的,何為體驗差?就是不能解決問題,既然是網盤,存取慢,經常不能訪問,它就稱不上網盤,產品不給力,推廣的越火,死的快越。在產品的雛形發佈後,不能解決用戶的痛點,那麼已經是失敗了。推廣的越火,後期無論再敏捷開發,灰度發佈都不能扭轉用戶的初期印象。用戶一旦把你卸載掉,很難再讓他們把你安裝回去。用現在時髦的產品話講,就是步子邁大了,容易扯到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701

「非主流」投資人麥剛:我為什麼投資黃太吉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626.html

一束馬尾辮、健康黝黑的皮膚、談到興頭時敞懷大笑,麥剛看起來儼然時尚界大咖。當然,他有一個身份——「非主流」的天使投資人。

「創業工場鄭重承認我們就是投資黃太吉的『某知名投資人』。由於本人一向懶散,未及時公告,抱歉。」這是日前麥剛在微博上針對虎嗅網質疑黃太吉的文章所做的表態。不過「某知名」是加引號的,因為與網絡營銷做得如火如荼的黃太吉相比,投資人麥剛可謂非常低調。甚至一度有人將麥剛旗下的創業工場與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分不清楚,雖然作為創業孵化器來說,前者要比後者早上了4年多。

而翻開麥剛的簡歷,一定會映入你腦海一個詞「華麗」:1997年便入行VC;參與籌建深圳創新投資公司;參與創辦上海浦東科創投資公司任副總裁;擔任德豐傑投資基金董事;創辦SNS網站億友;創辦文檔分享網站豆丁;創辦通卡並任公司董事長;擔任中國青年天使會常務理事、天津天使投資協會會長……

「我本人是中國最早的VC從業人士,後來自己又創業,之後又開始做天使投資,也給基金出資做LP,這些經歷讓我把行業裡所有角度都看遍了,每個角色環節的利益、想法和糾結所在都打通了。」麥剛這樣向i黑馬總結了自己的「GP—LP—創業者—天使投資人」軌跡。而當黑馬哥問及麥剛現在最喜歡的身份標籤時,他的答案是天使投資人,目前他已經累計投資了近60家創業公司。

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做過GP、LP和多次創過業的天使投資人,麥剛為什麼投資備受爭議的黃太吉?他為什麼投資做傳統行業的IT男?他又持有什麼樣的投理念和原則?以下為麥剛口述。

「水泥+鼠標」

我現在做投資比較關注「水泥+鼠標」領域,這個概念是我在2009年就提出來的,但那時候並沒有真正實施。2011年開始,我就發現大多數互聯網創業者難以為繼了,而「水泥+鼠標」卻是一個可以突破的方向。應該說我的思維是超前的,通過近年投資的這些案子的實際操作也驗證了我的看法。

為什麼我會去投黃太吉?因為其創始人赫暢用互聯網思路進入餐飲業的方向讓我很認同;另一方面赫確實是個人才,他曾在百度、谷歌待過,對互聯網營銷和用戶體驗的理解都很深刻。這兩方面都具備了,我就毫不猶豫地投了。

黃太吉充分利用了互聯網對傳統餐飲的營銷和用戶體驗進行了改進。後來有人說要跟風做個肉夾饃,但這真的就是發微博、發微信和製造話題這麼簡單嗎?不是的!一個公司的成功,一定有不為人知的東西,比如黃太吉的互聯網下單流程、顧客體驗機制和排隊系統等都是通過互聯網進行內部運營的。

說實話,讓全部消費者都喜歡黃太吉是不太可能的。它能通過互聯網低成本地迅速獲取用戶,這已經很厲害了,因為消費市場只要足夠大,賣狗屎都會賺錢。互聯網對傳統餐飲行業的改變是在體驗和品牌內涵上,吃黃太吉和在大街上買煎餅果子的感覺肯定是不一樣的,後者會讓人覺得很屌絲,而前者對許多人來說就意味著小資。這和小米手機一樣,都在給自己貼一個標籤。

此外,我投資的潮品店泡泡瑪特也是個類似的例子,你從中能感受到互聯網對傳統零售行業供應鏈的變革。泡泡瑪特的創始人王寧以前在新浪工作,更早前做過零售業,將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結合起來他很有經驗。比如,過去商家自己去採購產品,然後再賣給消費者,消費者是被動接受。但泡泡瑪特在採購環節會引入一些互聯網因素,舉例說採購數據來自淘寶網,並讓用戶參與到採購的過程,用戶認為哪個好他們就採購哪個。供應鏈管理正應用互聯網的模式進入消費者主導的C2B時代,這將是零售業的根本革命。

我投資的果酷網體也體現了IT手段及互聯網對傳統服務行業的改變。果酷網創始人賈冉既沒有像赫暢那樣用互聯網營銷,也沒有像王寧一樣做很傳統的零售業,他選擇比較好入手的水果切,運用IT技術去開發系統、控制訂單流程和建立採購體系。一個普通的水果商販或許能服務十幾家企業,但是要服務好成千上萬的企業就必須有強大的管理運營體系,這個時候就盡顯IT人的優勢了。

上面三個都是IT男轉型傳統行業的典型案例。什麼樣的IT男適合做傳統行業?首先必須特別喜歡干髒活累活,很多IT男都過不了這一關,太多人喜歡追逐熱點。同時你還要明白互聯網也不是萬金油,不是抹到哪個行業都可以。你必須找到一些合適的領域,例如同樣做零售業,做標準化零售業就沒戲了,而體驗型的和非標準的零售業就有很大發展空間。所以,創業者要明白這個趨勢,並且聰明地跟上這個趨勢,很多創業者人云亦云,別人搞App,他就搞App,但不知道天已經變了。

很多人認為,我投資的這些都是沒有門檻的小生意,但在我看來,消費行業從來沒有小生意,低門檻的生意往往表明市場需求量越大。而規模永遠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只要運用互聯網你就能不斷的擴張用戶,並通過IT技術進行大規模運營管理。

為什麼投資「水泥+鼠標」?

互聯網再怎麼玩兒都出不了流量這個圈,因為它的本質就是倒騰流量,如果一個創業公司過多依賴外部買流量就意味著永遠為別人打工,購買流量之後,還要建立自己的商業模式。為何大部分電商公司不賺錢?因為電商的本質核心不在線上,而在於你的品牌、品類、產品推廣和繁瑣的供應鏈管理。所以,你的外部流量越大,就意味著你靠別人的東西越多,也表明你越弱勢。

一個人的黃金創業年齡是從25歲到45歲,滿打滿算也就二十年,所以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在傳統消費服務行業干幾年至少還能掙點錢,比如賣個煎餅一年也能賣好幾千萬元。你在互聯網行業即使有人給你投資,你最多燒5年,最後也不過是做個夢,而在傳統行業做五年就可以獲得財務自由,這是我給創業者的一個忠告。

這個世界上「人中龍鳳」寥寥無幾,很多創業者注定要失敗的,絕大部分生意注定是小生意,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微軟和谷歌。最大的創新一定是有週期的,互聯網發展歷史上較大的創新無非就是門戶、搜索和社區,別的全是小風小浪。微創新有什麼用? 第二天就被人複製了,過去總有創業者講微創新,我認為這頂多是個起步的訣竅,絕對不是成功的充分條件。

大部分創業者把創業都當成一種實現自我的努力,但他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決心,在還沒看透行業本質的情況下就說,自己一定會堅持下去直到找到方向。有決心很好,但是成敗卻不是由決心來衡量的,在行業趨勢面前人的力量是很渺小的。所以回到那句老話「男怕入錯行」,堅持和維持是不一樣的,維持的後果會很嚴重,就是浪費青春,浪費時間浪費錢,不如早死早超生。

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首先我是一個愛思考的人。此外,我也創過業,很清楚一個企業是怎麼運作的。創業能成功首先是因為你抓住了強需求,這不外乎用新的手段去滿足過去的需求,或者因為時代的變化而產生新的強需求,但強需求不是天天都有的。抓住強需求後,你就需要用好的產品去滿足這種需求。所以,我從來不講概念,只想著有哪些需求沒有被滿足。

「很多投資人就是博傻」

現在的創投圈都是怎麼玩的?首先創業者要和媒體搞好關係,爭取報導經常有,就算憑空炒作也要炒作出來,而後一堆投資人看哪個項目曝光率高就選擇投資。

其實很多投資人就是博傻,許多創業者拿著他們的錢到處亂砸。現在的投資人很浮躁,缺乏獨自思考的意願和能力,基本上以跟風為主,哪個領域熱就往哪裡跑,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過去這幾年,投資圈追求的都是熱點,以很高的價格投進去,三五年後回頭看這些瘋狂的案例,你會發現大多數都會以失敗告終。如果你投機對了,不貪心儘早退出就會賺很多錢,投機錯了,基本上就是血本無歸。整個天使投資圈的成功率肯定不到20%,我的投資成功率撐死也就是30%。

投資圈和娛樂圈是一樣的,都是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給大家,回家吃白米飯和鹹菜,偷著哭。天使還好,虧了也是自己的錢,哭過就算了。機構化的管理人還得要用各種方法把自己的業績描述得非常漂亮,畢竟他們還要向LP負責。我們不能把薛蠻子,雷軍和徐小平這些超級天使的成功當成普遍的概率,因為他們本身就是比較成功的企業家,所擁有的資歷和人脈也是絕大部分天使投資人所不具備的。那麼如何定義成功的天使投資人?在麥剛眼裡,一直不願用回報率來定義成功,天使絕對不是一個單純的投資行為,只以回報為目的很難獲得長期幸福感,支持創新,成就他人,培育中國新力量都是天使投資背後的意義。

「我已經算很幸運了」

我一共投了近六十家公司,死了三分之一,不死不活的三分之一,活地比較好的有三分之一。回想我當年自己做的幾個企業,從結果上來看不是大成,但是從趨勢上來看是非常準確的。沒有大成的原因當然根本上只能是自己的問題,創業就是成王敗寇的世界。也有一個客觀原因是因為沒有獲得大規模融資,因為中國投資人都是什麼熱投什麼,而我的項目卻都是在趨勢的前沿過早。融不到資就意味著你沒有錢進行大規模地擴張,這樣勢頭也就慢慢弱了。不過,連續創業者做到我這樣,已經算很幸運了。

2005年,我成立了中國最早的公司孵化器創業工場,但是這幾年我不做孵化器了,只做投資,因為在中國做不了孵化器。

孵化器為什麼在中國成不了?第一,創業者能力不夠,美國硅谷培養出來的是標新立異的人才,創業者的素質、思維方式和境界都是很不一樣的,相比較之下我們的創業者只能算是「鄉村選手」。第二,美國的早期資本很成熟,他們明白投資是歷險,於是一個人投幾萬美金,好幾十號人抱團,中國早期投資人本來就很少,大部分人也不太願意分享,因為風險過高很多早期投資人最後都虧錢,最後做早期投資的就更少了。第三,中國的創業團隊都在搞互聯網,講微創新,其實互聯網大勢已去了,大小公司同時競爭,一片紅海。

所以,創業工場頭幾年就是我個人的實驗室,我喜歡做什麼就做什麼,而這幾年我投資就比較理性。過去我是投資我的夢想,現在我是投資別人的夢想。

「人永遠是第一位」

我在投資的時候,還是看一個企業長期的價值,看它長期演變路徑、趨勢及商業模式能否產生合理利潤。我個人不喜歡看不到盈利地大規模地積累用戶,因為這種幻象最後成功是小概率事件,我投資的公司的風格是踏踏實實的。

對於投資人來說,人永遠是第一位的。創業者要特別聰明,同時也要有堅毅卓越的執行力。比如說聚美優品的創始人陳歐就很聰明,他在美國上學時曾尋求過我的投資,但是當時他做的是遊戲廣告,我覺得不靠譜,就沒有投資,但是我也很欣賞陳歐,希望他有別的創業想法。之後陳歐回國拿了徐小平的投資做了遊戲廣告,這個業務失敗後很幸運地轉型做了聚美優品,我再看見他時,他的照片已經出現在路邊的廣告牌。後來陳歐和我開玩笑說,「Mark, 你懂得太多就沒有投資我,而徐小平什麼也不懂所以投資了我。」如果時間倒流,我依然不會投資他的遊戲廣告公司,但我會投資給他一些種子期的資金(seed money)以保持一種緣分。

此外,創業者一定得是很好的領導者,當一個公司從幾個人發展到幾百個人時,沒有領導能力是不可能帶領團隊的。而用英文單詞來講,你要有hire、inspire和fire的本領,首先你要快速地找到好員工,然後有效地激勵他,不行的時候要立刻解僱他。

最後,創業者一定要是一個有彈性的人——要會認錯。這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說公司的方向、產品、和營銷等等決策,要知錯就改。創業者作為股東,董事,管理層的不同角色,其利益和著眼點是不一樣的。最難的時候是否定自己,選一個合適的人當CEO。

點評創業領域

標準化O2O沒戲了

互聯網創業公司做什麼項目,大公司一下子就可以做一個類似的。微信收購通卡可以作為O2O(online to offline)行業的分水嶺,從此以後,標準化,淺層次的O2O營銷(優惠券,LBS,預存,返利等等)這個行業基本上終結了,因為微信鎖定用戶,通卡鎖定商戶,一批創業公司和投資人都要失望了,我對O2O的理解從來都是」商家」到」用戶」,而不是」線上」到」線下」。

穿戴設備也沒戲

對於小創企業來說,只要巨頭進入某個領域,這就意味著你在這個領域基本上沒戲了。新公司很難在短期內就撐起來。創業者不要總講什麼穿戴設備,量血壓就是量血壓的,跑步就是跑步的,消費者只知道需求,不會和你講概念。硬件公司不像網絡企業的商業模式那樣具有網絡效應。消費者的轉移成本很低,品牌忠誠度基本沒有。

手游泡沫化

互聯網從業人士掙錢的就兩波:SP和遊戲。但我沒有投資一個手游項目,不是故意避開,是因為我從來不玩遊戲,沒有判斷力。現在手游已經出現白熱化和泡沫化的現象,渠道的話語權越來越大,要求的分成比例越來越高。非常不容易投中好的手游公司。與其投資十幾個創業遊戲公司,還不如買幾個遊戲公司的股票。

互聯網金融不是賣理財產品

許多創業者都是打著互聯網的概念做金融,後來就變成在網上賣理財產品,這種依賴流量的模式互聯網過去都已經玩爛了,他們並沒有利用互聯網模式的顛覆性力量(眾包,長尾,SNS等)。我投資的美市網MEIX.com是通過眾包來分析討論股票並展現實戰業績,我們的口號是」混小圈子,才能賺大錢」。SNS改變了很多行業,股票交易天生就是社會行為,和SNS結合一定會產生根本的變化。我還投資了OKcoin.com,現在是中國第二大的比特幣交易所,並且很快將進入國際市場。我認為比特幣是全世界人民的貨幣民主,是互聯網最偉大的創新。

(實習生吳倩男、劉惜墨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7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