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累金融危机 金茂大厦租金、出租率首次双降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10/20090910013739794.html
每经记者 杨羚强 发自上海
去年6月5日宣布以110亿元代价吞下上海前第一高楼——金茂大厦的方兴地产,却没有得到预想的高收益。
方 兴地产日前发布的2009年中期业绩报告称,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旗下金茂大厦出现自1999年以来的首次出租率衰退,写字楼出租率由去年同期的98%, 下降至92.2%(截至2009年6月30日);金茂大厦内金茂君悦大酒店的平均入住率也由去年同期的62.7%下降至50%。
中 原地产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金茂大厦的月租金已经由高峰时的550元/平方米下降至400元/平方米以下。作为上海甲级写字楼市场上的标杆,金茂大厦租金 收入的下降,某种程度反映出目前上海写字楼市场的低迷。业内人士表示,写字楼市场至少低位徘徊半年后,才会重新复苏。
前第一高楼租金首度下滑
自1999年竣工以来,金茂大厦便一直是个“绩优生”。2001年,金茂大厦主营收入达6.8亿元,税前利润1.4亿元。据金茂集团公布的2006年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已经接近22亿元(人民币,下同),净利润超过3亿元。
在去年方兴地产宣布收购金茂大厦前,金茂大厦的租金价格为550元/平方米/月。当时业内资料显示,金茂大厦写字楼的租金价格大约在1.8~2美元/平方米/天。以金茂大厦12万平方米的办公面积计算,满租情况下,全年租金收入将超过5.5亿元。
然而,在方兴地产2009年的中报中,金茂大厦的写字楼出租率由去年同期的98%,下降至92.2%。金茂大厦内金茂君悦大酒店的平均入住率也由62.7%下降至50%。
方兴中报把出租率下跌归结于上半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并且表示目前金茂大厦的租金价格尚处于高位,相对比较稳定。
但 中原地产调查显示,目前金茂大厦写字楼的单位月租金只有不到400元/平方米,平均每天只有8~13元/平方米。这一价格已经比去年同期的550元/平方 米/月的报价低出不少。如果按目前的租金价格计算,以金茂大厦12万平方米办公面积计算,写字楼的租金收入至少要下降两至三成。
不过,中报并未透露,金茂大厦租金收入的下跌幅度。方兴地产对外公关部门表示,金茂大厦上半年的租金收入不在可披露范围内。
上海写字楼市场租价仍未止跌
在上海甲级写字楼市场,金茂大厦和环球金融中心、恒隆广场一直是标杆物业,上述三家写字楼的租金是全上海最高的。金茂大厦租金收入下跌,折射出上海甲级写字楼市场的低迷。
第一太平戴维斯统计,年初至今,上海甲级写字楼租金已累计下跌11.4%。中原地产的统计数据显示,与去年7月相比,上海甲级写字楼的租金下跌幅度达27%,空置率达11.74%,比去年同期增长28.3%。
中原地产分析师说,上海甲级写字楼市场下跌幅度已经开始接近底部,但要触底反弹,至少在半年以后。
相 比低迷的租赁市场,销售市场渐渐显示出率先回暖的趋势。方兴地产首席财务官江南在业绩会上表示,今年上半年物业开发毛利率下降至36%的主要原因是旗下上 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地带B项目的部分楼盘属早期预售,涉及销售单价低于整个项目的平均售价,但下半年物业开发业务毛利率可回升至60%。
储地富足 雅居乐后期“不差地”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10/20090910013739820.html
每经记者 朱蔚淇 发自香港
经历疯狂拿地的2007年和审慎出手的2008年后,雅居乐(03383,HK)在今年 上半年按兵不动,仅在本季度通过转让方式取得建筑面积共190万平方米的5幅地块,使其土地储备总建筑面积达到2955万平方米。雅居乐主席陈卓林昨日在 业绩会上表示,雅居乐的土储在3000万平米左右为合理水平,现有土储足够,在未来几年还有很多以合适价格拿地的机会。
储备地均价不到千元
雅 居乐中报数据显示,2955万平方米土储中有75万平方米为竣工待售面积,333万平方米正在开发中,余下2547万平方米的土储尚未动工,预计可满足未 来8~10年发展。陈卓林表示,这些土地不会面临因闲置而被政府回收问题,因为雅居乐所有新增土储都会即时设计,且部分项目与政府签订的开发期长达10 年。
从地区分布看,雅居乐40.5%的土储集中在珠三角区,33.3%集中在海南省,14.4%分布在粤东地区,另有7.4%、2.4%和2%分别位于华西、东北及长三角区。这些土地的平均价格仅为每平米663元,而近期新增5幅地均价为每平方米1334元。
上半年销售均价降至6267元
中 报称,营业额增长139.5%至56.1亿元;若不计去年同期出售海南清水湾项目30%权益影响,纯利同比上升144.8%,达到7.061亿元。上半年 入账的销售面积为87.6万平方米,同比上升214%,入账金额为54.9亿元,同比上升144%。由于销售均价在2008年同期的每平方米8081元下 降22.5%至6267元,致使2009年上半年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47.6%下跌至34.1%。
雅居乐预计,2009年全年竣工面积将达260万平方米,较去年上升81%,明年可达369万平米,再上升42%;而合约销售面积今年可达228万平米,同比上升38%,明年达321万平米,再上升41%。
母公司刚引入新股东 联想便遇“减持门”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10/20090910013642148.html
每经记者 任思强
母公司联想控股刚刚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联想集团(00992,HK)就遭遇来自股东TPG、 GeneralAtlantic和新桥资本三家公司的减持。昨日,联想集团三家股东公司共出售2.915亿股联想股票,导致联想集团大跌5.7%,换手率 4.25%,为半年来最大。
“近期很多公司出现了股票减持现象,例如早前金山软件近期遭遇公司副主席雷军以及联想集团的减持。”昨日,申银万国海外研究部IT行业分析师唐明君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一般投资者投资收益达到预期之后,会选择更好的标的。”
根 据一份交易文件显示,TPG、GeneralAtlantic和新桥资本以每股3.55港元的价格出售了2.915亿股联想股票,套现约10.3亿港元 (约合1.33亿美元)。据悉,2005年,TPG、GeneralAtlantic和新桥斥资3.5亿美元,以每股2.725港元的价格购买联想优先股 和可转换为普通股的认股权证。2007年11月,这三家公司以每股8.16港元的价格出售了3.5046亿股联想股票。
“ 三家公司同时减持联想集团股票并非巧合,实际上,财务投资者相互之间常有联系,对于减持一事显然是有过沟通。”昨日,一位行业分析师表示,减持联想集团股 票或与其母公司联想控股纳入新股东泛海集团有一定联系。“不过,引入泛海仅是对联想控股上市有好处,对联想集团的影响应该不大。”
今年8月,联想集团最新财报显示,其全球个人电脑销量同比上升1.1%,而这得益于中国区市场结束了连续两个季度的负增长,并提高了0.3%,达到28.6%的市场份额。
有市场分析人士表示,联想集团中国区市场份额提升,与惠普、戴尔等PC巨头在华市场份额快速下降有关。其次,在全球经济不景气以及企业IT支出萎缩的大环境下,IT行业的低利润特性有可能会对联想集团的资金链条提出挑战。
泛海27.55亿入股联想控股 柳传志筹谋上市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09/20090909024934886.html
每经记者 任思强 发自北京
不出意料,中国泛海集团以27.55亿元的交易价格,成为联想控股的第三大股东。业内预期,新股东的加盟将推开联想控股在金融、能源和房地产三个领域的大门。
“ 联想团队是一群高理想、高追求、高智商的年轻人的结合,但这只是结合,目前还不是一支真正的军队,还不是一个斯巴达克方阵。”昨日,柳传志面对5位联想控 股旗下子公司高级职业经理人,由衷感言,“我下定决心,要把这支队伍带好,这是我站好最后一班岗的最重要职责之一。”
据透露,柳传志对联想控股的未来上市也已提前筹谋。
将拓展五大领域
昨日,柳传志以“一拍即合”形容中国泛海控股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卢志强的此次加盟。此次股权转让后,联想控股新的股权结构为国科控股占36%,仍为联想控股第一大股东,联想控股职工持股会占35%,中国泛海占29%。
同时,联想控股公布了新董事会成员名单。包括柳传志、国科控股副董事长兼总经理邓麦村、原联想控股董事长曾茂朝、中国泛海控股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卢志强和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朱立南,柳传志担任新一任董事长。
同 时,联想控股发布了“未来5年投资约100亿元发展核心资产”的战略计划。并将联想控股的直投业务关注于清洁能源及环保、新材料、高科技、金融服务,以及 与内需相关的行业等五个领域。同时,以“联想之星”为平台,联想控股直接投资也进行高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推动和早期科研成果的孵化。
“上市是第一愿景”
联想控股旗下包括联想集团、神州数码、联想投资、弘毅投资和融科置地五家子公司,其中融科置地主要投资中国房地产领域。这与泛海集团旗下房地产业务存在竞争。
对此,柳传志表示,泛海入股联想控股的主要目的是支持联想控股按照自己原定的战略方向发展。但在这个发展战略中,有若干项和泛海是可以合作的,比如说房地产项目,当然具体个案要跟泛海的管理层考虑联合行动。
“联想控股将以上市为公司未来发展的第一愿景,上市将提供更充分的资金平台和建立长期激励机制。”昨日,柳传志表示,“我们五年将投入100亿元,收购大吨位的核心资产,联想控股将上市,这些不同的核心资产也将不断上市。”
不过,由于目前内地还不允许这种母子公司同时上市的形式,所以联想控股将选择在香港挂牌上市。柳传志也表示,如果未来A股市场能在机制上发生变化,将为公司上市提供更大的空间。
昨日,融科置地方面负责人表示,将在近期内实现A股上市,该公司目前已经聘请保荐人和承销团队,但尚未提交上市申请。
“地产龙头”SOHO中国中报不佳后劲足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09/20090909024835426.html
每经记者 李凌霞
中国商业地产龙头——SOHO中国(00410,HK)昨日公布了上半年业绩。因为今年上半年公司并 无任何新项目完成或入账,所以集团的营业额仅为7190万元(人民币,下同),毛利为1650万元,股东应占净利润仅为1292万元。每股盈利仅为 0.002元,公司表示不派发中期股息。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SOHO中国的营业额较上年同期的1.05亿元减少了 3270万元,降幅为31%,SOHO中国表示,这主要是由于结算的建筑面积减少造成的。今年上半年集团结算的建筑面积为1645平米,而SOHO中国在 上年同期的建筑面积为3173平方米。不过,今年上半年结算的建筑面积平均价基本与去年持平,为35868元,去年为35437元。
尽管SOHO中国上半年账面业绩表现平平,但实际上该公司的业务表现并不逊色。业绩显示,公司今年前八个月已经签订了价值约为74亿元的销售合约,预计今年全年的商用房地产产品销售额将创新高。
对于在今年频频出手拿下大项目,SOHO中国主席潘石屹表示,通过私人磋商和公开拍卖可取得更多的烂尾项目及收购更多的土地,总的来说,公司目前可销售的物业达500亿元,并且拥有280亿元的可用资金,“我们已经做好充分准备,争取强劲的利润增长。”
蒙牛乳业恢复盈利 股价已涨回一年前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09/20090909024835304.html
每经记者 李凌霞
2008年,在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下,中国整个乳制品行业遭遇寒冬。如今,从一些主要相关公司公布的上半年业绩来看,三聚氰胺的影响正渐 行渐远。蒙牛乳业(02319,HK)昨日公布的中期业绩显示已经扭亏为盈,股价昨日涨幅为3.838%,报收19.48港元,已经接近去年三聚氰胺事件 爆发前的水平。去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蒙牛乳业的股价一度低至6港元左右。而今年入主蒙牛乳业的中粮集团在昨日重申,不干涉蒙牛乳业的业务,双方合作体 现在原料供应上。
蒙牛乳业半年赚6.6亿
蒙牛乳业昨天公布了上半年业绩,期内总收入达到120.97亿元(人民币,下同),较去年下半年增加了19%,而公司的净利润与去年同期 相比则增长了13.6%,为6.62亿元,中期每股基本盈利为0.42元,公司表示不派发中期股息。另外,公司经营业务所得净现金流同比大幅上升了 95%,为17.483亿元,这显示出公司整体经营水平正逐步恢复至三聚氰胺事件之前的水平。
业绩显示,蒙牛乳业上半年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 (EBITDA)为11.83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了11.9%,而EBITDA利润 率为9.8%,这也较去年同期的7.7%有所提高。公司整体毛利率则由24.1%上升至26.7%。蒙牛乳业表示,利润率的提升,主要受惠于原料等成本下 降、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以及成本控制的进一步实施所致。
截至6月底,公司的净现金为28.65亿元,较去年年底的净现金13.13亿元大有提高。期内蒙牛乳业尚未偿还的银行贷款为8.43亿 元,其中4.93亿元须于一年内偿还。公司的债务权益比率得到改善,由去年年底的36.5%下降至15.1%。不过,期内蒙牛乳业的融资成本较上年同期增 加了2.36倍,为4791.6万元,这主要是由于公司须在五年内偿还的银行贷款利息大幅增加所致。
蒙牛乳业的中报还显示,在逐渐摆脱了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后,今年上半年,公司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总计年产能已由去年底的557万吨增加至574万吨。
中粮重申不干涉政策
今年7月初,我国最大的粮油食品企业中粮集团携手厚朴基金出资61亿港元成为蒙牛乳业的第一大股东,并在其后派出高管进驻蒙牛乳业董事会 任职。在中粮集团入股后,蒙牛乳业还于日前宣布牛根生辞去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一职,该职务由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接任。
蒙牛乳业昨日在香港召开了业绩发布会,而作为上市公司蒙牛乳业董事会主席的牛根生却并未参会。蒙牛乳业的首席财务官姚同山及行政长官卢建军等出席了发布会。
姚同山在会上表示,中粮集团的入股是双方长期合作的过程,目前暂时未有任何新收购计划,双方可以互相促进帮助而产生效益,但不会发展合营公司。
卢建军则表示,牛根生仍然是公司的执行董事,将继续指导公司的业务。另外,中粮集团旗下香港上市公司中国粮油控股(00606,HK)也 于昨日公布业绩,该公司董事总经理于旭波在出席业绩发布会时表示,公司不会干涉蒙牛乳业的业务,中粮集团将为蒙牛乳业创造发展机会,双方合作将体现在食品 原料供应上,令双方业务发挥协同效应。
“粮王”中粮控股上半年净利润降38.8%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09/20090909024835330.html
每经记者 张娟娟
中国粮油控股 (00606,HK)(以下简称中粮控股)昨日发布的中期业绩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 收入减少了3.2%至196.17亿港元;净利润同比下降38.8%至10.32亿港元;经营利润率由10.6%下滑至6.1%。相关报告显示,中粮控股 上半年获得政府补助高达4.54亿港元,占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四成多。其中根据财政部发出的有关燃料乙醇生产商的相关通告,公司旗下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 限公司以及广西中粮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总计获得了3.39亿港元的政府补贴。
油籽加工毛利率大幅下滑
尽管中粮控股 2009年上半年的最大收入仍然来自于油籽加工,但与去年同期相比,这部分业务所占总收入及分部业绩的比重已分别从64.8%和73.0%,下降到了 60.3%及54.8%。期内,公司的产品平均销售价格下跌幅度超过了原材料下降幅度,导致公司油籽加工业务的毛利率由11.5%下滑到了5.9%,这直 接导致了公司整体利润的严重下滑。不过对于目前的毛利率,中粮控股认为是“回归到了行业正常水平”。
大米内销增长3倍
同 时作为中国最大的大米出口商,中粮控股大米贸易及加工业务营业额于上半年增加12.4%至21.74亿港元。虽然出口量相比去年同期下降30.1%至 33.8万公顷,但因产品销售价格成交价高于上年同期,使得销售收入仍比去年上升12.4%,毛利率亦由2008年的14.6%提升到了2009年的 21.7%。
上半年,中粮控股的大米内销销量达14.9万公顷,较去年同期增长335.2%,销售收入上升315.2% 至5.72亿港元。同时,公司期内获得出口配额近69.9万公顷,占全国大米出口配额总量的89.6%,继续保持其作为中国大米出口主渠道的优势地位。
目前,中国两大粮油巨头——中粮和益海嘉里,纷纷加快大米业务的发展步伐,两者分别将食用油品牌“福临门”和“金龙鱼”,作为自家小包装大米的品牌,高调推向市场,都放言要打造中国第一大米品牌。
中粮控股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面粉订造生产商,2009年上半年,小麦加工业务渐倾向于高价值产品,销售额上升8.3%至16.66亿港元,,而毛利率也维持在10.1%,与去年持平。
啤酒原料出口收入下降51.9%
上 半年,公司的国内麦芽销售量达14.4万公顷,较去年同期的8.3万公顷增长73.5%,然而,国内麦芽销售价格受国际啤酒大麦价格急跌影响而出现下调, 导致公司国内麦芽销售收入仅较去年增长24.2%至4.88亿港元。出口方面,公司麦芽出口量下降48.2%至6万公顷,销售收入下降51.9%至 2.42亿港元。由于原材料成本下降滞后于麦芽销售价格下降,造成公司啤酒原料业务在期内毛利率明显下降并录得亏损。
吉百利争夺战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10/HTML_2SFGBU6Q6ITB.html
吉百利的一声“No”并没有打消卡夫继续追求的决心。美国时间9月7日,世界第二大食品企业卡夫对外公开表示,其将致力于促成一份更优的报价并维持双方的建设性对话。此前,卡夫向吉百利提出了102亿英镑,即167亿美元现金加股票的收购建议,但在7日招致吉百利的拒绝,认为其报价低估了吉百利的价值和发展前景。就在吉百利拒绝卡夫的消息传出之后,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好时、雀巢,甚至百事等全球食品巨头们,都将成为吉百利的下一个竞购者。而 记者在卡夫网站上看到,在接到吉百利的回绝消息之后,卡夫董事会主席兼CEO艾琳·罗森菲尔德(Irene Rosenfeld)随即向吉百利主席罗杰(Roger)发去信件,在表达失望和继续努力的决心之后,罗森菲尔德表示,公布此消息和报价,也是为了“鼓励 和推动双方的建设性对话”。同日,卡夫在网站发布消息称,将于7日和8日两天召开投资分析会议,讨论两家公司潜在的合并事项。而罗森菲尔德均将出席。一场围绕这家英国的糖果巨头的收购战一触即发。垂涎吉百利成为巨头们的收购目标,对于吉百利来说,并不是新鲜事。早在2006年初,坊间传言便称吉百利已经被锁定为收购对象。当时花旗集团的报告更是指名道姓地把好时食品(Hershey Co.)称为可能的收购方。业内认为,当时的吉百利已经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收购对象。在其公司管理层的领导下,吉百利这家“一度暮气沉沉的英国糖果公司”已经焕然一新,业务集中在销售增幅更高的产品上,包括口香糖业务。当时,按销售额排名,吉百利是全球第一大糖果生产商,在美国软饮料市场的排名仅次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并在 2004年实现了67.4亿英镑(117.1亿美元)的销售额。当 时投资界的看法是,就好时而言,其以美国市场为主的巧克力业务会与吉百利的全球口香糖业务和欧洲及新兴市场的巧克力品牌完美融合。而雀巢也会看中吉百利在 口香糖这块业务的快速增长。至于卡夫,如果能借收购吉百利扩充糖果、口香糖等产品线,同时进入更多的新兴市场,更是一桩美事。不过当时这几家潜在的收购方均对此事保持缄默,而且各有各难处:好时复杂的所有权结构阻碍了它轻易提出收购意向,作为全球最大食品企业的雀巢则面对反垄断难题,而卡夫当时还在忙碌着从母公司菲利普莫里斯集团剥离出来的工作。卡夫在那时公开表示,在从母公司剥离出来之前,进行大宗收购是困难的。2008年,有关吉百利收购的消息再次传出。当时的分析师们还对吉百利的交易方案作过多种设计,包括由好时收购吉百利的trident和dentyne口香糖品牌,卡夫或箭牌收购其冰激凌蛋卷和牛奶巧克力品牌。当时的好时由于业务下滑,被看作是吉百利最佳的并购者,因其如果能吞并吉百利的业务,则将有望坐上全球糖果生产商的头把交椅。这年4月,另一糖果商玛氏联手巴菲特,斥资230亿美元收购箭牌,超过吉百利成为全球最大的糖果生产商。此前,吉百利拥有全球糖果市场10%的市场份额。但玛氏和箭牌合并后,将控制全球糖果业14.5%的市场份额。这种情况下,外界对于吉百利与其他食品公司的合并更加期待,而卡夫也仍然被看作是最热门的人选之一。卡夫的努力卡夫终于不负众望。在9月7日的声明中,罗森菲尔德表示,自母公司菲利普莫里斯集团公司分拆出来之前,卡夫就一直对吉百利感兴趣。事实上,从母公司剥离之后,卡夫便随即展开了一系列收购行动:2006年卡夫以10亿美元代价收购英国联合饼干公司的部分业务,2007年以72亿美元收购达能的全球饼干业务。在7日公布的两封罗森菲尔德致罗杰的信中透露,罗森菲尔德与罗杰在今年8月28日上午曾进行过会面并商讨过合并一事。此后,罗森菲尔德便在当日致信罗杰,正式提出了收购建议。在这封信中,罗森菲尔德表达了卡夫收购吉百利的愿望以及初步的收购方案,她同时指出,两家公司一旦合并,将创造出一家年收入达到500亿元的企业,并将在糖果、快餐和饼干等多个领域拥有领先份额。卡夫方面测算,收购吉百利会将其收入增长目标提高一个百分点,至5%,每股收益提高2个百分点。根据收购建议,卡夫食品拟以现金300便士(约合4.92美元)与0.2589股本身的新股换取每股吉百利,即相当于每股745便士(约合12.22美元),较吉百利4日收盘价每股568便士高出31%。9 月7日,吉百利正式发布声明,回绝了卡夫的收购建议。声明称,吉百利拥有强大的品牌,其产品种类也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它的产品在销售,此外 吉百利的Vision和Action计划也在不断取得成功,因此董事会对吉百利的独立战略和发展前景很有信心。董事会认为卡夫的收购提议极大的低估了吉百 利的价值和发展前景。事实上,也有分析报告指出,根据2008年玛氏收购箭牌的价格,吉百利的股价估计在每股855便士到1070便士之间。而目前卡夫的收购价无疑低得多。9月8日,记者致电卡夫中国,其公关总监车飞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尚无任何消息发布,而他们也是通过媒体才获知这一情况。事实上,7日,罗森菲尔德再次致信罗杰。在信中,罗森菲尔德除了表示将致力新的收购建议外,还建议吉百利再次考虑卡夫此前的收购价格。她表示,“现在这个价格比吉百利自上市以来的所有成交价都还要高”。她 同时极力劝说吉百利考虑两家企业合并的种种好处,并举例称,目前的方案将使英国在提供工作岗位方面成为净受益者。“比方说,我们可以继续运作 Somerdale的工厂(设备),虽然按照现在的计划它将被关闭,另外我们可以在Bournville投资,以此来保留英国的制造业的工作岗位。”卡夫的努力或许显示出其已经意识到即将出现的对手。尽 管对于好时、雀巢等将成为卡夫的竞购对手一事,当事方均处于缄默的状态,但Shore Capital分析师舍利(Darren Shirley)在7日的研究报告中称,很快就会有竞购出现,至少也会把水搅浑,提高卡夫食品的报价。任何其它报价中的现金部分将是关键所在,如果股票作 为报价的一部分,协同效应和战略潜力也会发挥作用。
中新地产资金迷雾更浓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10/HTML_10GJOUS1Y8BX.html
近日,中新地产集 团(控股)有限公司(00563.HK,下称中新地产)旗下项目成都公园大道传出停工消息,起因或是900万元的工程款未到位;而原定8月动工的珠海澳淇 岛项目因未能如约开工,也引发业界“兜售”猜想。加之8月底,中新地产原董事会主席郦松校的突然离职,6月以来包括北京、天津等城市在内的多个项目易手, 中新地产的资金迷雾似乎还很浓。对此,记者致电中新地产高层,现任董事长刘义的手机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而总裁助理陈宁表示,自己只负责销售,对企业的资金并不十分清楚。“目前,中新地产各地的销售情况正常,上半年销售额约40亿元,全年或可达到80亿元。”据了解,中新地产自2008年1月22日至今一直停牌。“停工门”中新地产在成都的第一个项目公园大道疑已停工。公开资料显示,“中新·公园大道”位于成都温江,南临光华大道,北望江安河,项目总用地342亩,总建筑面积约80万平方米,其中一期用地118亩;规划建筑面积约31万平方米。开发商为成都中新锦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隶属于中新集团,建筑方则为中建五局。一位当地知情人士向记者报料,该项目大约从今年7月起就处于停工状态,起因则为与建筑方之间的工程款纠纷,“目前双方各持一词”。建筑方的停工理由是,开工以来,该项目的产值已过亿,中新地产只支付了工程款7185万元,即便是按双方约定的工程进度的80%支付也仍然还差900多万的工程款项。目前,建筑方已按中新地产要求实现了一期4号楼的封顶,而整个垫付款项已达5000多万元。中新地产对此的解释是,中新地产已按协议将工程款项付给了中建五局的武汉总公司,造成公园大道停工的原因是中建五局公司摊子铺得太大,下属子公司太多,武汉总公司没有能够直接付到项目公司上,达不到专款专用。陈宁在接受记者采访甚至否认了“停工”传闻。“一期工程进度是正常的,二期在进行开工前的准备,并没有停工,而且马上就要开工。”但陈宁没有透露二期具体的开工时间。记者还从侧面了解,为保证工程进度,中新地产或已更换建筑商,重庆第七建筑公司将修建公园大道一期东组团,而并非中建五局。资料显示,公园大道的交房时间为2011年。工程款纠纷会不会成为其如期交房的绊脚石?据记者了解,实际上,受资金未能到位影响的还不止成都公园大道一个项目。目前,北京青年工社的进度也十分缓慢,而原本计划在今年8月动工建设的中新珠海淇澳岛项目并未如期开工,个中原因或也与资金紧张有关。据了解,淇澳岛项目是中新地产在2007年以31亿元的巨资购入的,建筑面积221万平方米。项目原定今年6月开工,后推至8月,但至今仍无具体时间表。资金链悬疑多个项目的“停工”“延工”传闻再次引发了业界对中新地产资金链的关注。今年5月,在对中新地产资金链的一片质疑声中,时任总裁刘义不得不出面澄清,中新地产“资金链不存在问题”。然而,就在此番澄清一个月后,中新地产就开始大会“兜售”项目。]
8月21日,中新地产以 10.98亿港元的价格将旗下分别位于北京和天津的两个项目转手给东方银座。8月11日,中新地产以10.31亿人民币出售通州自由小镇项目。6月25 日,中新地产宣布将其持有的天津市亿嘉合置业的40%的权益出售给五矿置业,此次出售后中新地产在该项目的权益下降至30%。通过该次出售,中新地产从中 套现3.6亿元人民币。6月18日,中新地产将其持有的在线投资40%的权益以总计4.5亿港元的代价出售,而在线投资的主要业务则为拥有开发哈尔滨某项 目开发权,此项交易,中新地产亏损2亿元; 有统计数据显示,6月至今,中新地产累计抛售5个项目,回笼金额共计38.45亿元。此前已有媒体报道,中新地产欲转让的位于北京、天津等5个城市地块,转让金额共计约173.5亿元。如此看来,中新地产转让土地或并未结束。近日,有消息称,中新地产正在与上海城开密切接触,准备再次“忍痛割爱”。该消息已得到中新方面的公开确认,但表示,转让的可能不是上市公司股权,而只是一两个项目公司,或公司的某一个部分。双重考验今年6月12日,中新地产经历低价赎回总额8.65亿元的可转换股债券暂度“生死劫”后,资金链并未松绑,仍有本金总额为5216万元的债券尚未赎回,7月份再次经受4亿美元债券利息偿还压力。一 位知情人士指出,目前,中新地产或有超过30亿元人民币的短期银行借款和应付贷款。虽然过去三个月出售多个项目的股权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资金压力,但其 土地储备的减少仍将影响其产生现金流的能力,从而影响其发债融资或借贷融资的空间。加之截至目前,其股票依然停牌,中新地产融资变得越发困难。对此,陈宁在接受本记者采访时也透露,目前,中新地产仅有西安、天津及成都公园大道二期的住宅项目正在销售,其他城市的项目基本已都是收尾阶段。虽然陈宁向记者强调,即便是出让了部分项目,但“土地储备依然充足,保证这两年的开发没问题”。而对于将于明年到期的第二笔可转债问题,陈宁表示:“近期销售形势比较好,回款比较多,债券方面不存在问题。”一个现实的问题则在于,当中新地产为了避免破产而拼命兜售旗下项目之时,现有土地储备是否会是下一个被兜售的目标?根据7月份的中报披露,到4月30日,中新地产现金及银行结存约为26.18亿港元,资产净值约为90.72亿港元,借贷净额为65.78亿港元,按净借贷总额除以股东资本83.16亿港元计算,中新地产净借贷对股东资本比率已高达79.1%。然而,除了资金重压之外,公司面前的另一“致命伤”是公司策略及组织架构的变数。8月24日,中新地产发布公告称,原董事会主席郦松校辞任主席及执行董事职务,现任执行董事刘义接任。分析人士称,中新地产已将大部分资产出售,在建项目继续投入资金的可能性不大,郦松校辞职很有可能是为退出公司做准备。此前,已有包括副总裁、董秘等在内的4位高管在中新地产停牌期间先后离职。而被问及集中转让项目和多名高管离职之后,公司未来的战略会否有变时,陈宁的回答是,“我只了解销售这边的情况,几个高管也是分处各地、各负其责,忙得好几个月没有见面讨论过这些问题了,没有统一说法。”陈宁向记者透露,今年上半年,中新地产实现销售约40个亿,预计全年销售将超过80个亿。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