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第四代「哎」Pad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2/10/pad.html
一個月前我買了一部New iPad(第三代),這是我幫襯Apple買的第一部「i」字頭產品。以前一直沒有買i產品,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們推出新版本的時間實在太快,算死草如我 者會認為不化算。這次買第三代iPad時也有想過新版本的問題,不過,這個版本才推出半年,加上網上只流傳iPad mini將會推出,完全沒有預警會有第四代iPad,當時就很放心去買了。所以,當我從新聞中聽到Apple同時推出iPad mini和第四代iPad時,我以為自己聽錯。

身為消費者,說我不氣憤其實是騙你,不過也是無可奈何的事,人家又沒有強逼自己去買,怪不得他人,只能慨歎一句,哎!

不過說實話,iPad的確好用,外型又夠靚仔,所以經常帶在身上。可是,用了一星期後我已放棄,現在只有在家時才拿來用。為甚麼?因為重。相比起 Laptop,iPad當然較輕,而且不論坐在沙發還是躺臥在床都能無拘無束地使用。不過,不到半個小時就會覺得手上的「輕便」小玩意其實很重。把他放在 袋內周街走更是件苦差,香港大部份商場都沒有足夠的坐位讓人歇腳,想找家餐廳付錢坐下喝杯飲料也艱難,咖啡店和快餐店都永遠人山人海。記得有一次快累到不 行了,無奈坐在某商場窗邊的小窗台上,不到一分鐘就有保安員前來驅趕,效率之高無出其右。題外話,最近新開張的希慎廣場就最有「人性」,不旦設置了空中花 園讓顧客小休,坐在小窗台也沒有人阻止,值得一讚。

曾看過一篇文章,第三代iPad比第二代重,主要因為顯示屏質素好了,CPU快了,所以要配置體積和容量都較大的電池。這也難怪,記得早前在Nick Lee 兄的 網綕中看過一幅圖,解釋為何iPhone要經常叉電。看了該圖後到維基查了一下,發現雖然近二十年科技發展不斷進步,例如處理器的速度,二十年前是用 Megahertz做單元,現在已經用Gegahertz了,相差足足1000倍;又例如數據儲存容器,二十年前還是用三吋半,容量只有1.44 Megabyte的磁片,現在已經是用只有幾厘米,容量以Gagabyte計的USB手指,又或者像指甲般細小的快閃記憶卡了。可是,唯獨電池的發展相對 上沒有多大進步。所以你會發現,手機愈輕愈薄又或者Mon愈靚CPU愈快,叉電的次數就愈要頻密。

就iPad這個弱點,競爭對手Barnes & Noble就出了一部重量比較iPad輕20%的9吋 HD Nook,企圖在平板電腦的商機上分一杯羹。Nook其實是另一款平板電腦Kindle 的直接競爭對手,由Amazon製造和推出。Nook和Kindle都是一樣,主力不是賣平板電腦而是ebook市場。它們的顯示屏沒有iPad般漂亮, 但勝在夠輕巧,而且價錢較平。若果iPad的重量是一本字典的話,Nook和Kindle就是一本書,大抵你只會拿著一本書通街走吧,而不會拿著一本字典 吧。為了抗衡其他競爭對手,Apple就不得不推出iPad mini了。

最前看過一篇文章,說推出iPad mini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爭取教育市場,因為這個市場的用家對平板電腦的配置要求不高,而且要機身輕,價錢平。不過,iPad mini現在的入門價要差不多港幣$2600,較直接競爭對手Google的Nexus 7貴超過六成,怪不得Apple的股價在iPad mini公佈推出後下跌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214

審計密探CIA - Bittermelon 八折買樓古怪論 (2012年11月02日)

1 : GS(14)@2012-11-03 11:51:17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28224&d=1881
【am730專欄】港府於上星期五突然推出樓市「雙辣招」,企圖令熾熱的樓市降溫,但輿論反應卻不一。
有人認為辣招是對症下藥,有助減低非本港居民炒買住宅樓宇的意欲。但亦有人不以為然,認為樓市現時出現的調整,只屬短期現象,在超低利率環境和人民幣持續升值的憧憬下,樓價始終還會上升。而在眾多評論當中,就以「人民幣買港樓有八折」最離奇古怪。
說古怪,因為不知此怪論是由何人於何時「創造」出來;說離奇,因為愈來愈多人相信。
怪不得有人曾經說過,將一句謊話說上百遍,就能變成為真理。近來就有不少報道和評論說,內地人「利用」和「享受」人民幣升值的好處,在港買樓變相可以得到八折,本周二更有記者以此向財爺作出提問。
在新聞片段中所見,財爺笑眯眯地回答著說:「你無可能咁計,如果同美金計咪仲著數?你唔係咁使法㗎嘛……但唔係著數嚟㗎嘛」。
面對這個似是而非的怪論,財爺的回答其實已經相當厚道了。
根據八折論,由於現時人民幣兌港元的匯價已經升穿八算,假設內地買家要在香港購買一個1,000萬港元的物業,現在只需動用800萬元人民幣。
若以當年一兌一的匯價計算,就相當於今天打了個八折。即使現在港府要徵收15%的買家印花稅,總數也只不過920萬元人民幣,計算出來仍然打了個九二折。
因此,八折論者認為,買家印花稅對內地投資者起不了大作用,況且羊毛出在羊身上,稅款最終只會轉嫁到日後的買家,變相將樓價推高15%云云。先不說八折論是否成立,單是買家印花稅,會推高樓價已經很有問題。首先,香港的樓價是按供求來調節,買家不會因為你付了買家印花稅,而願意多付樓價給你。假若有兩個相同面積、景觀和樓層的單位放售,A室的業主因付了買家印花稅,所以叫價較B室高15%,你是準買家,你選A還是B?
再者,若果樓價真是可以百分百用成本來定價,世上就不會有人炒燶樓吧?八折論就更加不成理,試想想,若果理論正確,現在新加坡紙兌港紙是1兌6.3,今年累升約6%,假設1,000萬港元的物業,即只需付159萬元新加坡元,數字上看那豈非比人民幣更抵?
若果用美元折扣就更大,只需129萬美元!還有澳元、瑞郎、英鎊和歐元,兌港元的匯價通通超過1兌8,香港樓市不就更能吸引這些貨幣持有人來投資?
無可否認,八折論的確有心理因素在內,例如港人喜歡到日本購物,2008年買個5萬日圓的手袋,只要3,500港元,不過,現在則要4,900港元,在心理上當然是2008年買比現在才買較划算。
可是,住宅物業不單是商品,它還是一項投資,將來難免有賣出,或轉手的機會,不論投資者是港人與否,若果將來需要將物業出售,並且須要將賣樓所得兌換成其他貨幣,投資者就要承受外匯風險了。
特別是內地投資者,若人民幣真的如市場所料,於未來幾年繼續升值,縱使現在買入物業看起來是享受了升值的「著數」,不過,在賣出時卻也因為人民幣升值,以前拿了的著數不單要悉數回吐,而且隨時還要倒貼。
當然,若不打算把港元兌換回人民幣的投資者則另計。
其實計算一下就知道,假設今天用920萬元人民幣,買了一個1,000萬港元的物業,如果幾年之後,人民幣升值了約10%,倘若投資者日後要取回920萬元人民幣的成本,樓價就要同時上升10%。
若果樓價升幅追不上,所謂著數就變成兌換虧損了。你可以說樓價升幅要追過人民幣升值有何難,但將來的事誰能百分百預知?所以,所謂八折優惠其實是「風險」,我實在懷疑有多少內地投資者真的能享受這個「優惠」。
能將風險倒過來說成優惠,而且還令愈來愈多人信以為真,你說此現象不離奇古怪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818

審計密探CIA - Bittermelon 卡撒天嬌的二十大板 (2012年11月15日)

1 : GS(14)@2012-11-15 09:39:15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29966
【am730專欄】床上用品製造商卡撒天嬌(2223)周二開始招股,集資7,500萬至1億元。
初次接觸他們的產品,第一個印象是布料質素不錯。那次經售貨員努力推銷和折扣吸引下,買了一套床上用品套裝和一張冷氣被。隨後用了差不多一年,覺得產品夠「襟身」,而且價錢也不算貴,所以再買了兩套。不過,床上用品算是耐用品吧?若我現居不是換了床褥,也不會買那麼多。故若要維持銷售有高增長,相信拓展內地市場是個好選擇,這也解釋為何卡撒天嬌要上市集資,將84%籌得資金用於擴大內地銷售網絡。
身為顧客,對他們成本結構很有興趣。據招股書提供數據計算,發現今年上半年,卡撒天嬌毛利率有61%。換句話說,若我付出100元買其產品,當中39元就是花在產品身上。另17元花在員工薪金,19元在租金,18元在其他,餘下6元就是股東溢利。
那不是等於溢利率僅6%嗎?似乎低了點吧!再看看中期業績,稅後溢利1,329萬元,跌18%。
據管理層解釋,因今年上半年計入940萬元上市費用,若撇除此項一次性開支,溢利其實升39.7%,而溢利率也有11%。上市費用能令溢利率跌5個百分點,而且還將此項列入招股書「風險因素」內,看來並不簡單。根據當中顯示,是次上市總開支約是1,850萬元,而且預期將會對今年業績「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我做了一個估算,去年全年溢利對上半年比率是2.8比1,撇除上市費用,上半年溢利是2,289萬元。若今年溢利比率與去年相同,全年溢利料有6,408萬元,扣除上市總開支後,溢利將變成4,558萬元。與去年全年比較,溢利跌0.6%。即是今年溢利增長,將全數用於上市費用。當然,此乃純粹「靠估」,數字僅作示範,不得作準。若以卡撒天嬌最高集資額1億元計,上市費佔集資額約19%;若最終集資額只有7,500萬元,比率更升至25%。值不值得就見仁見智,但我就有「未見官先打二十大板」之感。
此外,卡撒天嬌生意模式是製造及零售,存貨周轉就特別重要。按會計報告數字計算,發現存貨周轉期於過去兩年續升。2010年只有148天,去年升了8天,至156天,今年上半年更急升了16天,至171天。管理層解釋說,今年上半年周轉天數增加,因銷售旺季在下半年發生,所以預料周轉期會在年底回復到合理水平。
由於招股書沒有提供去年6月底存貨額,所以未能確定。不過,去年下半年銷售額是上半年的1.2倍,代表銷售旺季的確在下半年發生。
至於應收帳周轉期,自2010年底至今年上半年以來,都控制在62至64天範圍內,特別是去年,銷售額比2010年升32%,但應收帳周轉期只升1天,至63天,卡撒天嬌應收帳管理應該做得不錯。
可是,有一點不明白,他們的銷售超過70%來自自營零售,按理是「一手收錢一手交貨」的銷售模式,應收帳周轉期應該很短才是,為何要超過60天之久?
從招股書內的「風險因素」可以看出一點端倪。一般來說,所有專櫃的生意額都先由百貨公司收取,隨後按寄售協議扣除相關費用後,再按數期(即信貸期)將餘款支付給專櫃。詢問了行家一下,現在租用大型百貨公司和連鎖店專櫃,幾年前數期約45至60天,現已延長到60至90天。
有著名連鎖店還用各種古怪理由去拖延支付,如「會計部搬咗上內地,梗係慢啲啦」。若這也算是理由,那麼每月可延遲發放員工薪金嗎?歸根究底,還不是故意拖延?
那麼看來,卡撒天嬌能將應收帳周轉期控制在63天,其實已經很不錯,而且自營專櫃數量應比自營專門店多,不然應收帳周轉期就不會那麼高。該集團年結日在每年12月31日,即上市後首份成績表將於明年首季看得到,到時就能確切知道上市費用對業績的影響,及存貨周轉是否能回復健康水平。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 逢周二、四、五刊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961

審計密探CIA - Bittermelon 碼頭公司企硬之謎 (2013年04月11日)

1 : GS(14)@2013-04-12 00:30:10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49869&d=2015
【am730專欄】自香港國際貨櫃碼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HIT)的罷工工潮發生以來,HIT態度強硬,而且沒有妥協跡象,究竟此事對HIT的財務表現,和狀況有多大影響?
由於他們是私人公司,普通人難以看到其財務報表,惟有翻閱其控股實體和記港口信託(新加坡交易所股票編號:NS8U,以下簡稱HPH)的業績通告。
然而,當中所載的資料非常有限,例如外界最關心的承辦商或外判商費用,通告並沒有披露,關於HIT的財務資料,也只有寥寥幾項如下:假設HPH的所有香港業務均來自HIT,截至去年12月31日,HIT的全年收入有57.2億元,非流動資產的帳面值有488.8億元,年內平均值則有493.3億元。按此計算出來的非流動資產收益比率為11.6%,即是每投資100元,就能獲取11.6元的收入。至於鹽田港業務,同期收入有67.1億元,非流動資產的帳面值及平均值分別為766.5億元和772.6億元。用相同方法計算,非流動資產收益比率為8.7%。單以比率來看,HIT的資產效益較鹽田港高。
本來打算將2012年與2011年的數字互相比較。可是,由於HPH於2011年2月才開始成立和運作,因此數據不足12個月,拿來比較沒有多大意思。另外,雖然通告的附件提供HIT過去5年的貨櫃吞吐量,但數字還包括了COSCO-HIT(即是與中遠太平洋(1199)合資經營的8號碼頭),所以未能準確計算每個貨櫃的平均收入。坦白講,資料有限之餘,數據又不能直接比較,這樣沒趣的分析還是第一次。惟一能做的,就是將數字轉化成每日平均值再作比較,看看結果如何。
於去年全年,HIT的每日平均收入是1,563萬元,較2011年的1,489.8萬元增4.9%。反觀鹽田港,同年每日平均收入是1,832.3萬元,較2011年的1,650.6萬元升11%。至於貨櫃吞吐量,HIT和COSCO-HIT於去年全年為1,228.2萬個,較2011年的1,165.7萬個,增5.4%。鹽田港又如何?於去年全年貨櫃吞吐量是1,066.7萬個,較2011年的1,026.4萬個,升3.9%。心水清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HIT的收入增長不及貨櫃吞吐量的增長,鹽田港則相反,其收入增長高於吞吐量,這是否代表HIT每個貨櫃的平均收入(即單價)正在下跌,而鹽田港卻上升呢?
翻查HPH的上市文件,HIT的每個貨櫃處理成本於2008年至2010年間續降,2008年為每個貨櫃需要374.2元,2010年只需275.7元,跌幅高達26.3%。反觀鹽田港的成本卻續升,2008年為218.9元,2010年增至224.1元,升幅有2.4%。按文件解釋,成本下跌皆因節省成本及提升運作效率所致。文件還提到,HIT和鹽田港均聘請承辦商(Sub-contractors),為碼頭內的「非核心職位(Non-core positions)」提供合約員工。為避免過分依賴個別承辦商,他們總數共有100家之多。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每次續約時,承辦商自然也不敢叫價太高。另外,HIT的資產流動比率較高,換句話說,營運效率能進一步提升的幅度有限,加上貨櫃的單價正在下跌,難怪工友近年的薪金持續低企了。
碼頭管理層對外說公司也是「苦主」,每日損失高達500萬元之多,按去年每日平均收入計算,損失金額差不多相等於三分一。有人批評碼頭寧願蝕錢,也不肯改善工友待遇,其實碼頭的想法不難理解,因為他們大約在想,一旦這次「屈服」,從此就沒完沒了。況且,就算貨船要改到附近港口泊岸,若能安排轉到HPH旗下的鹽田港,於集團整體而言,相信損失也會有限。
再者,雖然HPH去年的整體稅後溢利高達35.8億元,但在貨櫃單價下跌的情況下,成本增加就等於溢利減少,老闆與HPH持有人的荷包自然受影響,公司豈肯輕易妥協?這也解釋為何工潮至今仍未有解決跡象。雖然香港仍是國際航運中心,但其重要性已今非昔比,在此環境下,碼頭公司勢必繼續減省成本。坦白講,即使是次工運成功,工友於未來的待遇亦難望大幅改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482

審計密探CIA - Bittermelon 買港鐵抗加價 (2013年04月23日)

1 : GS(14)@2013-04-24 00:28:23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51510&d=2024
【am730專欄】上星期港鐵(066)宣布與政府達成新協議,今年票價將平均上調2.7%。於乘客而言,協議條款較舊有的改善不少,其中一項是修改「生產力因素」計算方法。不論新舊協議,票價調整幅度是以「0.5x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變動+0.5x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按年變動-生產力因素」計算。生產力因素愈大,加價幅度就愈少。根據舊協議,此數未來幾年的數值本來是0.1%,在新協議下變成0.6%,因而令2013年至2017年的票價調整幅度,較舊協議下降了半個百分點。
細看公告,生產力因素是按「0.5x參考期內生產力的年度複合增長率」計算,2013年至2017年的數值,需按2008年及2012年港鐵的香港客運業務收入除以開支計算。到了下一個5年,即是2018年至2022年,就需要按2012年及2017年的數值計算。因此,若要避免生產力因素上升,港鐵必須將2017年的收入和開支比例維持在2012年水平。即是說,於未來5年,若收入增加,他們就需要同時增加開支。不過,由於生產力因素不能低於零,收入減少就沒有誘因去減低開支。況且,港鐵的固定開支相信較多,即使要減省也不容易。
找出2008年和2012年的數據來試算一下,倘撇除「折舊及攤銷」和「兩鐵合併每年非定額付款」這兩項開支,2008年收入與開支比例是1.76,2012年則是1.86,其間年度複合增長率就是1.3%。將此數乘0.5,得出來的生產力因素是0.7%,與港鐵公布的0.6%有些少出入,相信因會計準則及分部資料做了調整所致。無論如何,假設計算方法一致,在香港客運業務開支當中,員工薪酬佔50%,當票價上調時,港鐵可透過增加員工開支,從而減低生產力因素上升。再者,計算票價調整幅度時,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的變動是主要因素之一,既然港鐵是本港運輸業的龍頭企業,其員工薪酬對該指數應有一定影響。這樣看來,新協議對港鐵員工應是個喜訊。
此外,新協議規定港鐵每年要從整體利潤撥出若干百分比去回饋乘客,金額以上年的利潤去計算,利潤愈高,百分比也愈高,由1%至1.9%不等,上限為2.5億元。計算時需要計入所有業務,包括物業發展及香港以外的業務。不過,投資物業的估值收益或虧損則不包括在內。於2012年度,港鐵的股東應佔利潤有135.32億元,扣除37.57億元的物業估值收益,利潤為97.75億元,所以2013年的回饋金額是1.5億元。
新協議下還有兩項條款對乘客有利,一是票價調整幅度將與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數按年變動比較,若前者高於後者,港鐵就要按規定提供折扣,變相為票價調整封頂。另一項則是加入罰款機制,若果列車服務時間延誤31分鐘或以上,港鐵需要就每宗延誤撥出100萬元至1,500萬元去回饋乘客。按2012年的表現,港鐵將要為此撥出1,300萬元。
消息公布後,輿論似乎不太滿意,不少意見認為,港鐵坐擁巨額盈利仍要加價並不合理。也有評論認為,雖然今年的票價加幅並不算高,但回饋優惠的金額只有1.63億元(利潤分享1.5億元加延誤罰款1,300萬元)實在太少,與去年的優惠6億元相比,相差太大,因此批評港鐵吝惜。
其實也沒有辦法,港鐵是上市公司,其最大功能是為股東增值,要他們只講社會責任而不顧股東利益幾乎不可能。雖然港府是港鐵的最大股東,但只按政府意願行事就會忽略小股東利益,換了在外國,不被小股東控告才怪。
其實自港鐵上市那天開始,我們就應預料有今天,道理很簡單,有人在一杯清水中放了鹽,但卻批評清水有鹹味不喝,問題在於那杯水,還是放鹽的那位仁兄?無論如何,現在說甚麼已經太遲,市民如瓜瓜者能做的,就是無奈接受。
忽發奇想,何不買入港鐵股份做對沖?瓜瓜與內子一年幫襯港鐵的金額大約為14,500元,按新協議的票價平均加幅2.7%計算,來年的額外支出將會是392元。去年港鐵每股派息0.79元,一手股票能獲取395元股息,剛好彌補差額。但在執筆之時,港鐵股價是30.5元,收益率只有2.59%,而且投資涉及風險,值得與否就見仁見智了。
2 : GS(14)@2013-04-24 00:28:54

文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618

大學生理財第一課:剪卡!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1 : GS(14)@2013-05-01 16:45:01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3/05/blog-post.html
最近和朋友閒聊,說到有大學生只因欠下區區10萬元卡數,但由於無力償還,所以還未畢業就要走上破產之路。說實話,雖然這位學生未至於前途盡毁,但於日後找工作時,相信會遇到不少麻煩。因為不論破產的原因是甚麼,必會給別人一個不善理財的印象。試想想,當招聘時給未來僱主知道了,他們會如何去想?若是會計的畢業生的就更慘,因為一旦破了產,日後要成為會計師就困難重重,其他專業例如律師、保險經紀和代理、證券經紀、銀行業的僱員等也一樣。

有人說,貴為富家子弟就沒有問題啦。可是,即使家財萬貫,也有千金散盡的一天,因此,大學生應先學懂理財,而理財的第一課,就是「剪卡」。

信用卡方便好用,剪掉太過可惜吧?於一位有穩定收入的人而言,這句話可能是對的,但於還未有穩定收入的學生而言,這句話就不全對了。所謂「剪卡」,並非代表要取消所有信用卡,留下一、兩張作日常之用或旅行時用已經足夠,只要不在信用卡借錢套現,並且按自己的收入狀況來設定消費上限,即是「量入為出」的理財策略,其實是沒有問題的。不過,於個人信貸管理而言,持有太多信用卡的話,有可能對信貸記錄評級造成不良影響。或許有人會說,父母的附屬卡倒可以吧?個人認為其實比信用卡套現更差,因為有了父母作後盾,不利於讓自己養成消費要有節制的習慣。除非父母狠心不肯幫忙找卡數,否則的話,還是剪掉為妙。

學會了消費要有節制,理財第一課基本完成,下一篇將探討借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687

審計密探CIA - Bittermelon 利邦存貨周期長 (2013年04月30日)

1 : GS(14)@2013-05-01 16:48:16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52518&d=2031
【am730專欄】經營高級和奢華男士服飾的利邦控股(891),最近公布去年全年業績,收入按年增7.4%至28億元,毛利亦按年升3.9%至21.9億元,毛利率稍降2.6百分點至78.1%。此外,去年股東應佔溢利達5.4億元,增5.2%。
翻閱其公告,被當中一組數字吸引,說的就是他們的「存貨周轉天數」。坦白講,瓜瓜是審計出身,能吸引我的東西,大抵都不會是甚麼好事情。這次也不例外,因他們去年的存貨周轉天數,竟然高達378天,前年也有372天。利邦主業是售賣男士服飾,又不是古董、傢俬、大型設備或器材之類,沒有理由那麼高吧?
初時以為自己看錯,又或是公告刊印有誤,但再三細閱,連公告內的「管理層討論及分析」以至英文版也翻了幾遍,自己並無眼花,公告看來也沒有出錯。或是計算方法比較特別吧?但附註清楚列明,其計算公式是「存貨的年初及年終結餘的平均數/年度銷售成本x年內日數」,與一般方法無異。此情況只是臨時出現的吧?但翻查過往的年報和上市文件,2006年只有107天,至2007年突急升了254%至379天,2008年更高達417天,雖然於2010年稍為回落至320天,但到2011年又再回升。這樣看來,他們的產品由完成生產至賣到顧客手中,的確需要超過一年,為甚麼呢?
一般來說有兩個可能,一是庫存管理或銷售渠道出了問題,引致大量產品長期積壓,以至未能及時推出市場;二是沒有把過時產品妥善處理,或者遲遲未肯將其撇銷。翻閱利邦早年的上市文件後,發現原來還有第三個可能,就是「刻意」的。
根據利邦於2009年的上市文件解釋,存貨周轉天數增加,主要是由於當時零售網絡擴張,大部分新店於2007年年尾及2008年開設,因預期消費者需求增加,所以維持較高的存貨水平以免存貨短缺,加上期內發生了全球性金融風暴,因此存貨周轉天數於2007年至2009年間持續高企。
可是,存貨周轉期沒有於往後回落。根據上市文件所載的「存貨政策」,因為產品不易受時尚趨勢影響,所以即使過了季,若干數量仍會繼續放在零售店出售。另外,管理層每月都會檢視過時產品的存貨水平,並通過百貨公司的特許專櫃、集團舉辦的私人銷售活動,以及品牌直銷折扣店,將產品促銷。還有一點,原來他們沒有嚴格的存貨控制政策和既定的存貨水平,因為要維持靈活性以對應市場需求。雖則如此,他們會每半年考慮一次,是否需要作撥備,並且將過時的存貨,於5年內全數撇銷,難怪存貨周轉期如此高了。
恕瓜瓜才疏學淺,貨如輪轉的經營策略聽得不少,說要維持較高存貨量以應市場需求也聽過,但像利邦這樣高的存貨水平,還是第一次碰見,相信只有少數行業會如此這般吧?究竟其他上市公司又如何呢?
於2012年,同是售賣高檔男士服飾的利郎(1234),同期的存貨周轉期是55天。其他從事服裝零售的企業,例如I.T(999)是197天(截至去年8月31日止6個月),佐丹奴(709)是74天(截至去年12月31日止12個月),思捷環球(330)是102天(截至去年12月31日止6個月)。
另外,售賣女鞋的達芙妮(210),周轉期也只是188天(截至去年12月31日止12個月)。如此看來,利邦的存貨周轉期,則顯得比較長了。
然而,自上市以來,利邦的收入都有增長,毛利率也能維持在70%以上水平,看來超高庫存的策略,對經營暫時未見很重大的影響。不過,個人始終認為,若能從源頭做起,減少過時存貨出現的機會,除了改善庫存水平外,利潤自然也能提升。另外,由於利邦的收入和毛利超過一半是來自內地,中央正倡導節儉,並且制止奢侈消費,在此經營環境下,加上庫存高企,利邦末來的收入會否受到影響,確實值得關注。
不過,一山還有一山高,根據寶姿時裝(589)最近的財務報表計算了一下,他們去年的存貨周轉竟然高達658天,是否冠絕全港所有上市公司,就不得而知,至於他們去年的表現,日後另文再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691

難為平貴定分界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1 : GS(14)@2013-06-21 00:03:21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17.html
最近臉書流傳一幅張圖片,內容是某食肆推介一款極為豪華的餐肉煎蛋飯。據說材料非常講究,所用的午餐肉、雞蛋和白米特別之外,醬油更更加是秘制,因此價錢並不便宜,盛惠128大元。圖片不斷在網上廣傳,網民也議論紛紛,觀乎大部份言論,以收費太高太過份的批評居多。不過,大家似乎單以「餐蛋飯」三字就斷定太貴,卻沒有細心想想為何。


其實平、貴沒有既定標準,即使是同一件產品,你我的想法也未必相同。就如這款豪華餐肉煎蛋飯,雖然大部份不認同,但也有部份人認為,既然是酒店餐廳的出品,價格自然較茶餐廳貴。細心想想也是,就例如喝一杯汽水,相同牌子和份量,酒店與茶餐廳的價格就已經不一樣,若果自己從超市買回家喝,價錢就更加低。既然如此,為甚麼還有人在酒店喝汽水?很明顯,為的不單是汽水本身,還包括其他例如環境、服務、甚至酒店用餐給自己的身份象徵。

此外,平貴是靠互相比較得出來的,要比較,就必需要在「Apple to apple」的原則下才有意思。有從事茶餐廳的朋友說,一個普通餐蛋飯的材料成本約為9元左右,以毛利70%計,茶餐廳普遍賣30元左右,若果賣128元就的確是癲價了。可是,豪華餐肉煎蛋飯用料講究,因此價錢自然也較貴。若果不探個究竟,單以「餐蛋飯」三字就斷定是「癲價」,那就未免太過武斷了。

可以這樣說,平貴是一種主觀印象,因此難以去劃分界線。其實不論平貴,只要自己認為是物有所值就可以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117

一闊三大,削赤太難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1 : GS(14)@2013-06-21 00:03:40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19.html
一連寫連三篇關於大學生的理財問題,終於來到今天最後一篇。頭兩篇講剪卡和減債,其實主旨在於不要讓自己周身窿(loan),因為這些loan隨時變為無底洞,一不小心掉了進去,要期望翻身就很難。至於上一篇講儲蓄的,其實是理財最基本的手段,在此不贅。不過,儲蓄要見成效,除了要有目標和預算外,最重要還是「削赤」。

削赤即是盡量減少無謂的支出,為要了解自己的消費習慣,可以考慮記錄自己的開支。
多年來瓜瓜都有個習慣,就是利用手機App,詳細記錄自己每天的每項支出,方便記錄之餘,又能將數據倒出來做分析,從中就能了解自己的消費習慣。

這個方法是初出來工作時朋友所教,以前手機還未普及,每晚回家時就將當天的各項支出記下。可是,有時可能工作得太累,偶有支出忘記了,令分析不準確。也試過隨身帶備一本「簿仔」,在付錢後,或者在搭車搭船時寫下來。現在有手機App就不同了,付錢後可以即場把詳情記下,還可以附加圖片和地點,更能立即分類及做排序,實在方便得很,而且這類App很多是免費的。

以自己的經驗,減少無謂支出可以說很易,也可以說很難,因為很多時和 追求生活質素有關。例如手機,最便宜的幾百元就有交易,加一個幾十元的月費計劃,基本上就能滿足最基本的通訊要求。不過,現在時興在網上聯繫,寫近況,貼相片,打卡簽到少不了,不用智能手機就很麻煩了。

再講,不是說要用手機App來記錄開支嗎?那就狠心一點,暫將儲蓄計劃擱置,立即去買部智能手機吧!買了功能齊備的手機,自然就要選用4G服務,否則得物無所用,實在浪費呀!手機買了回來,日後轉售時要值錢,熒幕貼、保護殼自然不可少。有說保護殼反映個人性格,太便宜的貨色不能突顯自己。還有還有,現在手機差不多等於隨身聽,不配備一個高質素的耳機怎對得起自己呢?

以上所舉出的例子,其實就是「一闊三大」,削赤之難可見一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118

為甚麼要抵制印尼產品?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1 : GS(14)@2013-06-25 01:04:45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3/06/blog-post_24.html
最近看到有人說,由於印尼農民焚燒林地以致濃煙密佈,煙霾更污染環境並且影響鄰國,因此說要罷買印尼農產品,以示懲戒。

個人認為罷賣行動是沒有甚麼實際作用的,因為商業世界從來都是看價值,基於某些政治考慮而抵制某地的產品,損失的未必是別人而是自己。

再講,世上不公義、不公平之事何其多,若實行抵制,恐怕全球貿易將要終止。不說別的,就以美國為例,華府近年推出量化寬鬆來挽救國內經濟,但卻弄至全球資金泛濫,資產價格急升,香港樓價遲遲居高不下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拜其所賜。況且最近的「斯諾登事件」,還爆出華府涉嫌監聽全球網絡資訊的醜聞,那麼我們是否也要一併罷買iPhone、罷吃麥當勞、罷喝Starbucks、罷看荷里活影片和NBA球賽?

這還未止,「斯諾登事件」也爆出英國政府涉嫌在元首峰會期間,暗地監聽別國元首的通訊,那麼我們是否又要罷買Mark & spencer、罷看BBC節目、罷閱Harry potter小說、罷說英語、抵制投資倫敦金、抵制到英國升學?

內地就更加不用多說了吧?我們能不喝東江水、不吃內地供港蔬菜和肉食,以及不用中國製品嗎?不要忘記,全世界所穿所用的東西,大部份都是由內地工廠生產,我們可以撇清嗎?若果不能,為何還要選擇抵制印尼產品?哦,說穿了,其實還不是小看人家可欺?

主張抵制這個,罷買那個的人,或許要搬到火星居住才行。但想深一層,要搬到火星也不成啊,現在有能力載送人類上太空的國家,或多或少都存有不公義和不公平的問題,要貫徹抵制就不能幫襯他們了。

回說印尼農民,根據報導,他們喜歡以傳統的火耕方式,將整片林地焚毀,焚燒留下的灰燼就可以作為肥田料來耕作。等到土地的養份用盡後,就焚燒另一遍土地繼續耕種。印尼主要出口橡膠和紙漿,為了滿足世界的龐大需求,所以每年都這樣焚毀林木。歸根咎底,還不是我們的浪費式消費?與其抵制他們,不如協助他們改善耕種技術。更重要的是,由今日開始從自身做起,減少無謂的浪費式消費,這樣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1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