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租賃淪為財技套資,各方為何深陷其中
還有大大小小諸多醫療設備銷售公司打著“互聯網+醫療”、“醫聯體O2O”的旗號,以解決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名義,實際做的是資本運作。遠程視界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他們從融資租賃公司套取巨額資金後,將債務扔給基層醫院,既造成了國有資產流失,也容易引發金融風險。
在一些受訪的專業人士看來,遠程視界模式大行其道與縣級公立醫院基礎薄弱有關。但醫療屬於稀缺資源,醫療人才難以按照互聯網模式快速複制,不切實際的快速擴張註定了遠程視界成為一個不可持續的“金融遊戲”,將會最終破滅。
縣級醫院是怎樣入套的
遠程視界規模做得非常大,和近1000家醫院簽了租賃采購合同,業務覆蓋全國除臺港澳、西藏以外的所有地區。
遠程視界聲稱和基層醫院共建科室,由同仁醫院、阜外醫院等北京大三甲醫院出專家做培訓,融資租賃公司出錢買設備,遠程視界來張羅患者、運營科室,並承擔所有費用。醫院不用掏一分錢,只要提供場地,五年後就坐擁昂貴的設備和成熟的科室。
從2016年開始,遠程視界不按承諾供應設備和專家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到去年還停止了墊付租金。醫院們獲取設備、技術的初衷落空了,還要承擔巨額設備采購資金。全國出現了醫院大面積被融資租賃公司上門催債的現象。
遠程視界不是孤案。新三板掛牌企業中和醫療(839550.OC)也采用了類似的情形。
公司以利用北京專家資源來基層公立醫院共建腫瘤、心血管科室的名義,占據醫院渠道,以高於市場的價格向醫院賣設備、賣耗材,並從融資租賃公司套取設備采購款。
官網顯示,中和醫療合作的醫院有37所,全部都是縣、地級公立醫院。
不過,中和醫療的模式只維持了兩年。2017年,公司營業收入大幅下滑94%,凈虧損885萬元。同時,公司卷入多起民間借貸糾紛,並拖欠設備租金,供應商貨款,被法院強制執行資產,公司董事長李立也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財報發現,2014、2015年,中和醫療先後七次和公立醫院簽署設備購買協議,都是以溢價10%-20%賣給醫院,總價格從400萬元至1600萬元不等。
由於科室的收入不能覆蓋設備租金,中和醫療很快陷入資金緊張。2017年,邢臺縣醫院因未收到設備,將中和醫療、融資方拉赫蘭頓(中國)商業保理公司告上法庭。不久,清河縣醫院也因為中和醫療未按承諾墊付設備租金,跟公司法庭上相見。
“遠程視界們”同病相憐
另一家新三板企業藍海之略(834818.OC)被業界認為是醫療租賃墊付模式的先驅。
藍海之略定位是醫生集團和醫院管理公司。截至去年底,運營有眼科、普通外科、骨科、婦科、兒科等16門學科,銷售網絡覆蓋全國5000多家醫院,合作融資租賃公司50多家。
藍海之略去年營業收入達23億元,歸母凈利潤4.5億元。雖然公司聲稱收入主要來自醫院學科建設收入的分成,但公司醫療設備銷售收入一項就達21億元,占營收總額的94%。
近日,有藍海之略前員工彭雨(化名)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稱,公司資金鏈出現狀況,兩個月前開始設備不到位,有拖欠員工工資和費用報銷的情況發生。

財報顯示,到截至2017年年底,藍海之略的其他應收款達到9.2億元,同比大幅攀升570多倍,占公司凈資產的80%,主要原因是為醫院墊付的設備租金和對外借款。公司表示,如果應收款不能及時收回,將對公司經營造成不利影響。
遠程視界2016年營收60億元,收入也主要來自設備銷售。如一臺醫科達公司生產的Synergy牌直線加速器,政府采購網招標價格為2100萬元,遠程視界賣給醫院卻高達3520萬元。一臺奧林巴斯牌的婦科用高清腹腔鏡系統,遠程視界能比政府采購網溢價110%。

由於這些設備都屬於租賃物,產權歸租賃公司所有,因此繞開了醫院采購大型設備的招標程序。
藍海之略和遠程視界收入規模看起來都很很大,但部分還要代醫院墊付給租賃公司,且公司對醫院設備租金有連帶擔保責任。醫院收入不達預期,公司資金鏈壓力必將急劇增大。
今年以來,藍海之略也因為誰來承擔設備租金問題與醫院引發多起糾紛。今年2月,珠海市香洲市人民法院判決藍海之略向故城縣中醫院支付墊款410萬元,並凍結了公司420萬元銀行存款。
因此,“遠程視界們”如果想要真正產生價值,獲得可持續的收入,只能依靠當地醫院醫療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但在醫療資源有限、基礎薄弱的基層公立醫院的天然束縛下,靠醫院創收只能是一個美好的願望。
目的是投機還是運營?
“這些公司就是投機,而不是在搞醫院運營,”一位醫療租賃上市公司高管陳萍(化名)對第一財經記記者表示。
她認為,遠程視界模式註定不能兌現運營的承諾。因為國內頂級的醫療專家數量有限,日程滿滿,很難抽出時間去遠程視界、藍海之略合作的邊遠基層醫院。即使專家到位了,短時間內也難以大幅當地醫院的技術水平。
“醫院為什麽願意高價買你的設備,不就是看中你能幫人運營?但是快速生產一定產量跟不上,因為醫療資源供應有限。”陳萍表示。
同心醫聯CEO劉偉奇告訴記者,科室建設並不容易,尤其是心臟、腫瘤這樣複雜的科室,得一整套成熟團隊才能開展,可能需要數年的時間才能培育起來,光靠一兩個專家去培訓是不現實的。
實際上,所謂“專家培訓”、“技術支持”、“慈善扶貧”往往不過是遠程視界等公司在開展業務時的“話術”。
“阜外醫院的專家有去過個別地級醫院,但從來沒有去過縣級醫院,”湯哲告訴記者。他表示,業務人員有一套話術來說服醫院,一旦簽約成功,業務人員能夠從設備總額中獲得7%的提成。到了後期,遠程視界這一比例甚至提高到20%。
與遠程視界不同,藍海之略自己擁有一支516人的全職醫生團隊,可以長期派駐當地醫院帶教培訓。
不過,彭雨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的醫生團隊質量參差不齊,醫生整體技術水平有限。
國德醫療(833390.OC)董事長鄭新國對第一財經表示,“連鎖的東西都需要專科化,最好只做一個方面,而且盡量簡單,比如婦科、男科、美容等,只有可複制、可推廣、可模塊化的才能做大。如果做得太雜,肯定是假的。”
湯哲還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遠程視界主要是找邊遠地區的縣級醫院,而省會城市的大醫院,以及江浙、廣東等發達地區的醫院,不太需要第三方公司提供設備。
同心醫聯CEO劉偉奇認為,這說明了遠程視界模式本身就存在商業悖論。
“有技術、經營較好的醫院往往患者量較多,不需要與遠程視界合作。缺技術、基礎薄弱的醫院想通過合作提高患者量和醫院經濟效益,但往往周期較長,而且不同臨床科室的差異很大,運營提升不能都一蹴而就。”他表示。
在他看來,當遠程視界追求快速發展,運營能力跟不上的時候,這就演變成一個金融遊戲,借公立醫院信用,給一堆產生不了足夠現金流的項目放貸,最終必將崩盤。
根據商業計劃書,遠程視界還有一項收入是收取代理商的代理費。公司在全國擁有4000多位代理商,幫助公司開拓醫院市場。代理商根據省、市、縣、院不同級別,向遠程視界繳納的代理費,少則數萬元,最多的達400多萬元。

雖然這也能給遠程視界帶來數億元收入,但因為公司卻未能履約,被代理商要求退款。北京隆安律師事務所律師李維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代理費是擔保的概念,遠程視界是應該退還給代理商的。
基層醫院做強的現實困難
遠程視界模式的存在還有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
我國醫療體系存在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長期矛盾。一邊是三甲醫院人滿為患,居民頭疼腦熱都上大醫院,重疾病人反而掛不上號;另一邊基層醫院人才流失、技能下降,患者不信任基層醫院。
“正好政策提倡遠程醫療,遠程視界又辦了很多活動,請了很多專家,惠及了老百姓。當時聽到這個消息很振奮!”寧夏青銅峽市人民醫院杜院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簽約時好聽的話說的很多,最後合同卻變味了,全國這麽多醫院出現類似的問題,發人深省。”
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0號),正式提出由大醫院幫扶小醫院的醫聯體為抓手,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

為了督促各地醫聯體建設,過去三年里,監管部門出臺了大約40多份有關分級診療的文件,希望做強縣級公立醫院。
不過,政策落實卻面臨著現實的難題。近年來隨著全國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措施的推進,“以藥養醫”的時代基本終結。但藥品“零費率”導致醫院收入大幅減少,而本該填補這塊空缺的財政資金卻不能到位。
“按理說我們CT(掃描設備)老掉牙了,早該換了,但是財政不給資金。”東北地區一家縣級醫院院長告訴記者,“縣醫院都要自謀生路。財政連工資都覆蓋不了,也留不住人才。”
同時,縣級醫院卻要在資金、人才不足的情況下,完成“將縣域內就診率提高至 90%,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的目標。基層醫療質量如何保證的難題,這給了遠程視界這類公司可乘之機。
“我們是看中他有北京醫院的專家,他們前期做模式,醫院宣傳做得好。醫院想發展只能借助外力。看到有一些相關部門牽頭搞,地方政府也提出政策目標,我們覺得沒有大的問題。”杜院長表示。
劉偉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基層公立醫院一方面有發展需求,有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醫療價格、人員編制、財政支持、醫保額度都有限,國家沒有資源投入,與此同時各方面成本都在上漲。兩方面矛盾下,才會有遠程視界的模式出現。”
(記者馬曉華對本文亦有貢獻)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黃向東
“利潤王”恒大大秀財技, 營業收入是萬科3倍
作為中國房地產行業一線陣營的企業,中國恒大(03333.HK)於8月28日交出了一份十分搶眼的中期業績。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六個月(報告期),恒大錄得營業收入較2017年同期上升59.8%至3003.5 億元(人民幣,下同);毛利較2017年同期上升61.8%至人民幣1088.6億元;凈利潤較2017年同期上升129.3%至人民幣530.3億元;股東應占利潤較2017年同期上升63.6%至人民幣308.1億元。
從已經公布半年報的另外幾家頭部房企凈利潤來看,恒大已然登頂利潤之王,其中,碧桂園、萬科、保利、綠地今年上半年的凈利潤分別為163.2億、135.2億、93.1億、83億,而恒大約合530億的凈利潤,高於這四家公司的盈利總和。然而,恒大在過去兩年多的市場銷售金額與碧桂園、萬科維持在大體一致的水平。
放諸整個市場,恒大的中期凈利也是相當驚人,高於騰訊的425億,是茅臺169.21億的3倍,僅僅比最賺錢公司中國平安的580億略低了一個身位。
對於連續三年與碧桂園、萬科同處一個體量的恒大而言,其凈利潤遠高於同行,其間因素頗值得玩味。
提前結轉收益
2017年以來,恒大內部進行戰略調整,從過去的“規模增長型”轉變為“規模+效應型”,追求運營質量的提升。
因此,該公司毛利率和凈利潤均實現大幅度上漲。數據顯示,上半年恒大取得經營毛利率36.2%;凈利率17.7%,同比增5.4個百分點;核心利潤550.1億,同比大增101.5%;核心利潤率18.3%,同比增3.8個百分點。
恒大董事局副主席夏海鈞表示,公司之所以取得利潤率的提升,是緣於公司土地儲備成本較低,僅為1600元/平方米,而對應的市場銷售均價卻逐年上漲,上半年簽約均價已超過10000元/平方米,從而擁有了較高毛利率。
此外,夏海鈞還強調,公司下屬之恒大地產在去年引入了1300億的戰略投資,用以償還約1100億的永續債後,財務成本大幅度下降。
不過,從數據上看,恒大之所以錄得遠高於同行的業績增長,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提前結轉收入的財務操作。
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恒大、萬科、碧桂園三家公司的市場銷售額處於同一水平,比如2017年,碧桂園合約銷售約5500億,萬科與恒大的合約銷售分別都是約5000億,今年上半年,碧桂園錄得合約銷售超過4000億,恒大和萬科均是約3000億。
鑒於房地產企業均采用預售制,施工周期大體相當,這意味著銷售規模相當的公司,在結轉收入的周期上應大體一致。但是從結轉收入來看,恒大明顯高於另外兩家同行。上半年,恒大結轉收入3003億,而碧桂園則僅為約1300億,萬科約為1000億。
對此,有分析人士表示,2017年,香港會計準則15號文對於房地產企業的結轉時間節點進行了調整,原本企業需要交樓才能結轉收入,但15號文實施後,企業可根據收款情況自行認定是否提前確認收入。但恒大提前確認大量收入後,會導致未來可結轉資源的減少。數據顯示,碧桂園和萬科分別擁有已售未結轉資源(應收款和預收賬款)合計超過7000億,而恒大賬面顯示,該等應收款與預收款的總額大約為3000億。
會計上高於同行的結轉比例,以及利潤率的提升,最終讓恒大成為A+H股中頗受矚目的盈利之王。
過去兩年,因為恒大引入戰投而暫停派發紅利,因此,公司在中期業績披露後將一次性派發總額高達168億的紅利,折合每股分紅1.287港元,分紅回報率達5%。

多元化布局加快
鑒於恒大在2017年提出降杠桿承諾,公司於今年上半年適當降低債務總額。截至報告期末,恒大凈資產增至人民幣3245億元,較2017年底增長34.0%;凈負債率降至127.3%,較2017年底降低56.4個百分點;總負債6700億,較2017年底下降人民幣615億元,降幅為8.4%。
夏海鈞表示,鑒於房地產市場面臨宏觀調控,公司將緩慢降低負債,不宜一次性下降過快。
銷售方面,數據顯示,恒大上半年銷售3042億,同比增長24%,已達全年5500億銷售目標的55%。而下半年,擁有可售貨量約6800億,按照上半年51%去化率測算,預計能實現銷售3500億。這意味著恒大今年銷售突破6000億為大概率事件。此外,截至報告期末,恒大擁有約3億平方米土地儲備。
夏海鈞表示,恒大未來的增長空間在於行業集中度的提升。去年,中國10強房企的市場占有率為24%,但今年上半年,該數據已升至30%,預計兩三年後還會增加至40%左右。集中度的提升將使得恒大在整體市場容量平衡的情況下去獲得績效提升空間。
不過,恒大仍然加快了其他產業的布局。今年年初,恒大提出要積極探索高科技產業,逐漸形成以民生地產為基礎,文化旅遊、健康養生為兩翼,高科技產業為龍頭的產業格局。
今年4月,該集團與中科院簽署全面合作協議,恒大計劃未來十年投入1000億,雙方共同拓展生命科學、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重點領域。8月16日,恒大和中科院首批6個合作項目簽約,涵蓋超級計算機等前沿科技領域。
此後的6月,恒大入主美國新能源汽車公司法拉第未來,正式進軍電動汽車市場。據悉,恒大法拉第未來智能汽車(中國)集團於8月成立,將全面負責法拉第未來在中國的技術研發及所有生產經營管理。根據規劃,公司計劃在中國華東、華西、華南、華北和華中地區,建設五大研發生產基地。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胡軍華
本周財技人顯現的公司
(1) 萬德金融(8163,前萬德移動、中建資源、易貿通)購入主要股東財技顧問股
2019年2月18日,該公司購入王顯碩旗下的智略企業服務有限公司全部股權,價格800萬元。該公司主要從事企業祕書服務,盈利約有100萬至200萬,資產值約224萬,以收購價計算溢價2.56倍,溢價較高。
據公司稱,鑒於香港上市公司之穩定增長,董事會預期香港上市發行人對企業管治事宜及遵守規管香港上市公司的適當地方法規及其他相關法定及監管規定之專業服務需求將存續。因此,董事(包括獨立非執行董事)認為買賣協議之條款屬公平合理,且收購事項令本集團可參與於香港提供公司秘書服務,符合本公司及股東之整體利益。
王顯碩早年在金利豐工作,後創辦智略融資,曾多協助金利豐作融資,曾擔任或現任比速科技(1372,前怡益控股)、中國公共採購(1094,前新怡環球)、德泰新能源(559,前精藝控股、星采控股、華藝銅業、國藏集團)、東吳水泥(695)、智易控股(8100,前活力世界、聯夢活力世界)、光啟科學(439,前英發國際)、權威金融(397,前合一集團、金寶國際集團、元開達利環保、星虹控股、康健醫療科技、香港體檢、中國保綠資產、君陽太陽能、君陽金融)及順龍控股(361)的董事,當中或多或少和金利豐有關。
其所持有之萬德金融,是於去年9月至10月間在場外購得。
(2) 迪臣建設(8268)自己人買殼
2019年2月21日,迪臣集團(262)宣佈王鉅成會購入旗下上市公司迪臣建設(8268)的控股股份,觸發全面收購。
王先生早年於中油燃氣(0603,前金力國際、光通訊國際,中華城市 燃氣、日本亞太事業投資)一戰成名,後來擔任中國信息科技(8178,前衝浪平台軟件)、漢傳媒(491,現英皇文化產業、前偉柏集團、兆晉國際、瑞力控股)、遠東控股國際(0036,前昌生興業、遠東投資實業(1982)、亞洲電視集團、遠東投資、遠東科技)、匯銀控股(1178,前稱天年生物、共享經濟集團)、俊文寶石(8351,前永恆國際)、時時服務(8181,前港深聯合、恆生控股)、星美國際(0198,前大富地產、DC財務、東方魅力)、德普科技(3823)、富元國際(542,前星晨集團、馬聯香港、新嶺域集團),也曾入股惠生國際(1340)及錦恒汽車安全(872,現啟迪國際),當年不乏金利豐、醫生系及「皮丘」系身影。
當然,現時迪臣建設亦持有不少醫生系及「皮丘」系股份,所以其實今次交易只是把檯底交易變成代名提上檯面而矣。
快意節能 意馬國際絕地重生 解構股壇兩大高手財技
1 :
GS(14)@2010-08-01 23:51:142010-7-21 EW
李寧入股快意節能(8032),梁伯韜夥鍾楚義拯救意馬(0585),是今年上半年財經市場兩宗矚目的收購,前者藉李寧招牌,刺激股價節節上揚,後者將瀕臨破產的意馬起死回生,市值翻了幾番,兩項收購均展現財技高手教人歎為觀止的技巧。
兩家公司幕後的財技高手,均有能力將公司點鐵成金,他們的高超財務技巧背後更重要是有一套永不言敗的理念。
快橋王李華倫
意節能原稱大中華科技,有「股壇壞老爺」之稱的禹銘(已易名為新工,編號0666)前主席馮永祥及董事總經理馮耀輝,兩人於○九年入股,轉營環保業務;今年引入李寧成為大股東,股價三個月內上升達四倍,升幅之急及高,教市場人士嘖嘖稱奇。
整項收購背後的軍師是馮耀輝的徒弟李華倫,李現任新工主席,過去十年來,策劃過多宗買賣,包括力阻當時任太平洋興業(已易名為新時代,編號0166)主席的蔣麗莉出售公司股權、以一仙狙擊中巴(0026),以及藉清盤繞過法規達到私有化南太電子(已私化及除牌)目的。李華倫予人印象是深懂在證券法則上鑽空子,遊走於法規之間,雖離經叛道,卻又合乎法規要求,出奇制勝,教對手徒呼奈何。
何事皆可能
橋固然重要,但單單靠橋並不足夠,談到他的財技,李華倫不以為然,反而更重視背後的信念:「最重要有永不放棄,堅持到底的精神。」Everything is possible(任何事也有可能),是他工作的精神指導:「行內許多人也有挺多的計謀或想法,偏偏他們沒有堅持,稍為碰壁就言退;我就不一樣,度橋遇到阻撓,我會嘗試衝過去。」「做事千萬別因有人話唔得就算數,不要人云亦云,難道別人話兩句就氣餒?我不會認同,更絕對不會因為別人說唔得就放棄。你要去諗,要分析,要去突破。」確實,當年為南太電子進行私有化,因未獲足夠票數支持而被否決,換了別人,早就放棄,或等一年後再捲土重來(證監會守則規定私有化失敗後,一年內不可以進行)。然而,要等一年實在太長久,李華倫沒有因此而束手待斃,反之不斷鑽營,終被他想到自動清盤這一妙着(清盤所需支持票數較私有化為低),雖然外界批評,卻完全合法,監管機構亦無可奈何。
財技如獨孤九劍
由於長期與證監機構交手,對於交易所的條例法規,李華倫可說滾瓜爛熟,但他認為太熟不一定是好事:「你太熟悉規條,就容易被規條影響判斷,容易有偏差。我深信在熟悉規條後,你要放棄固有概念,然後才可以在規條中鑽,找出當中的問題。」金庸武俠小說中,《笑傲江湖》內的絕世劍術獨孤九劍破盡天下武功,其精粹就是學懂獨孤九劍後,再將超卓的劍招渾忘得一乾二淨,你才可以發揮出超凡入聖的劍術,以無招勝有招,將劍術發揮得淋漓盡致。想不到財技高手的訣要,跟獨孤九劍有異曲同工之妙。
他深深慶幸自己跟了一位好師傅馮耀輝,減少碰釘子的機會:「我一加入新鴻基證券,馮生已經獨當一面,跟了位好師傅,給我很多啟發。而且,當年隨馮生出出入入,那些大人物見過我,知道我是誰,對自己後來工作也有莫大幫助。」
快意節能三部曲
在財經市場打滾多年,經歷大大小小戰役,要數到最滿意一仗,李華倫想也不想,首選快意節能:「快意節能好像拍電影三部曲,首集由馮生從前大中華科技大股東手上買下來,續集是將節能項目注入,第三集引李寧入股,往後股價即接連上揚。可以說愈拍愈勁,一集比一集精采。」過程中碰過不少困難,收購時停牌整整一個月,當中的樽頸是被質問為何快意股價在兩毫二,李寧的作價卻是七仙三,差距實在太大,表面看好像佔了便宜。監管機構一定會問:「點解價錢咁平,點解要作價七仙三?」「說實在,李寧願意入股,以他的名氣、人脈及在商界的成就,他本身就是一件寶貴的資產,為公司帶來價值,所以作價較低我們也可接受。經過一輪解畫,最終落實以一角二作價收購。」談到這宗交易,李華倫愈說愈起勁:「整項交易最難能可貴的是於買賣完成後,確實為股東創富,股價拾級而上,並不是那些炒股,升了幾倍後就突然散下來。事實上,快意節能原大股東沒有沽貨,所有新發股份也落在李寧手上,街貨不會因而驟增,股價因而可以穩定下來。」財技高手也有挫折之時,○二年一仙收購中巴,雖然失敗而回,卻迫使大股東顏氏家族大派高息,收購縱未完功,已為股東帶來可觀的股息。想起那一場戰役,李華倫仍有遺憾:「當年有中間人找我,說可以解決,但我們自視過高,也不希望靠別人,所以一口拒絕。事後回想,我們也確實太自我,其實試試由他作中間人也無妨。」要數土炮財技猛人,絕對少不了「紅籌之父」梁伯韜一份。
現身兼意馬國際(0585)主席及私募基金CVC大中華區主席的梁伯韜,玩得最爐火純青的財技,莫過於炮製一個又一個「概念」,讓股民如癡如醉,炒個不易樂乎。他最新的代表作,非意馬莫屬。
今年二月,梁伯韜夥拍資本策略(497)主席鍾楚義,從「上海姑爺」羅康瑞及「股壇高手」洪錦標手上,接過陷入財困的意馬爛攤子。二人以總成本約三億二千萬,分別認購意馬的新股和認股權,悉數行使後合共取得五成九擴大後股本,每股平均成本僅需七點三四仙。
意馬變「癲馬」
與此同時,梁伯韜要求意馬將現有股份「十合一」,再按「一供四」比例供股,供股價較當時股價大幅折讓九成,集資一億零八百萬元。散戶若果在意馬復牌後追入,供股後的平均總成本高達三角二點六仙,足足貴梁伯韜三倍有多!
梁鍾兩大財技高手入股,刺激意馬復牌後猶如脫韁「癲馬」急升,皆因散戶憧憬二人必有後着。梁伯韜果然不負眾望,概念一個緊接一個,首先大談當炒的「三網融合」和「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將意馬包裝準備發展大中華動畫市場食「大茶飯」;繼而暗示長實(001)主席李嘉誠或會入股。
其後他以CVC主席身份,出席新鴻基公司(086)記者會時,突然「自爆」已加入中信泰富(267)前主席榮智健的私人投資旗艦隆源企業,出任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市場即時憧憬榮智健借殼意馬東山再起。
三大概念
勁賺百億
「國策概念」、「李嘉誠入股概念」和「榮智健借殼概念」為意馬火上加油,除權後股價短短四日炒高六倍。按完成重組後發行的總股數計算,意馬的市值一度高達一百七十八億。散戶固然炒得瘋狂,梁伯韜和鍾楚義更是賺個盤滿缽滿,以二人最終持有的股數和入股成本計算,兩個月內帳面狂賺過百億,回報超過三十倍!
善玩概念的梁伯韜深明熱潮一退,意馬股價隨時打回原形。對於意馬股價暴升,他說:「這些不過是紙上富貴!」既然是帳面富貴,套現落袋方才實際。梁鍾二人趁供股上板前貨源歸邊,以每股四角大手減持約一成八股份,套現約四億,閃電收回成本封了蝕本門,同時仍然掌握意馬的控股權,可說立於不敗之地。
高追的散戶目送意馬股價拾級而下,走避不及者紛紛被蟹綁。
紅籌概念煞食
老一輩股民不會忘記令梁伯韜聲名鵲起的「紅籌股熱」。八十年代末梁跟前戰友杜煇廉創辦百富勤,得到一班大孖沙鼎力支持,包括李嘉誠、榮智健、合和(0054)主席胡應湘和已故「股壇大俠」香植球。這些超級富豪人脈,成為梁伯韜日後最重要的資產。
在九三年到九四年初,以及九六年初到九七年十月,百富勤先後兩次炮製紅籌熱潮。梁伯韜趁投資者憧憬內地經濟高增長,回歸後紅籌股可獲母公司注資,分別推出「中國概念」、「買殼概念」、「分拆概念」、「注資概念」和「省市窗口概念」,每次都掀起一片熱炒狂潮,招招見利。
在梁伯韜的包裝下,百富勤成功保薦多隻紅籌股,包括中信泰富、粵海投資(0270)、越秀投資(0123)、香港中旅(0308)、北京控股(0392)和上海實業(0363)等。百富勤一度成為日本以外亞太區最大的投資銀行,梁伯韜亦變成名噪一時的「紅籌之父」。
轉戰細價股
做慣大「刁」的梁伯韜去年加盟全球五大私募基金之一CVC後,先後與多隻細價股扯上關係,包括鴻興(450)、自然美(157)、奧思(1161)及新鴻基公司等。今年上半年港股「炒股唔炒市」,擁有當炒概念的細價股被輪流炒起,「梁伯韜入股」亦成為細價股的熱炒概念。若然把握到上車落車的時機,回報遠較藍籌國企股和味。可見梁伯韜「概念之王」當之無愧!
梁伯韜財技史
2010年 入股財困的意馬國際。借「國策概念」、「李嘉誠入股概念」和「榮智健借殼概念」大幅炒起,高峰時兩個月帳面勁賺過百億。
2009年 加盟私募基金CVC後,與多隻細價股扯上關係,包括鴻興(450)和奧思(1161)等,股價一度被大幅炒高。
2000-2002 時任花旗環球金融亞洲區主席兼董事總經理,先後借科網概念和生科概念,成功保薦Tom集團(2383)和長江生命科技(775)上市。
1996-1997 97年市場熱炒回歸概念,由梁伯韜保薦的北控(392)錄得1276倍超額認購,凍結資金逾2,000億,刷新多項新股記錄。
1993-1994 梁伯韜看好改革開放後的內地資本市場,帶領百富勤成為首家進駐上海的外資投行。第一單「刁」是保薦上海石化(338)。
常見的騙人財技
1 :
GS(14)@2010-12-20 22:49:34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page=6&tid=5478
【明報專訊】財技的手法有很多,其中一些是合法的,一些是騙人的。其中一種頗為常見的騙人方法是﹕
,現在有一家上市公司,年賺約5000萬元,以10倍市盈率計算,市值大約是5億元。如果主席持有75%,賣掉了5%,可以得回2500萬元。如果用這2500萬元來作為本錢,造一盤假帳,方式是作為訂單,購買自己的產品。為了計算簡單,我們不妨假設這樣做之後,它的利潤也增加了2500萬元,於是,它的總利潤也變成了7500萬元,如果維持市盈率不變,公司的市值變成了7.5億元了。
變賣股份造假帳 令身家暴漲
本來嘛,這位主席持有5億元的75%,即是有3.75億元的身家。現在他持有了7.5億元的70%,即是有5.25億元的身家,即是多出了四成。
於是乎,這個遊戲還可以再玩下去,每玩一次,主席的身家都可多出了四成。更有甚者,由於這家公司的盈利不停的高增長,變成了高增長公司,因此其市盈率也會增高,可能從10倍變成了20倍、30倍,那麼,主席的身家便升水一倍也不止了。
假設這位主席不停的玩這遊戲下去,他的身家將會比李嘉誠更多,但是,他手頭的股票是有限的,只把這遊戲玩上十次八次,但有十年八年的高增長,這間上市公司的表面價值已經不得了。
當然了,如果不停的玩這遊戲下去,這位主席的身家將會變成零。但是,如果他每次沽出股票時,都拿走三分之一作為自用,只用三分之二來造假帳,10年之內,賺上一百幾十億是沒有問題的。
當然了,到了最後的階段,這公司的盈利將會大幅倒退,股價也會陸續跌回原狀,但到了這時候,主席已把手頭所有的股票沽光了,真的是關人鬼事了。
撰文:周顯
2 :
GS(14)@2010-12-20 22:51:17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48&t=60731
價值人:
零售股 大多是這樣的 !!!!!!!! 打莊 注資埋 假盈利...係 :inv168_31: 先信有growth :bbs14:
...
增長奇快嘅工業股同早年嘅民企都係。
rookie
古漢雲:
咁點解咁多銀行落叠?? e.g 泰興/聯洲 :bbs33: :bbs33:
rookie:
現金流,客戶集中度,應收賬日數(變化太快太好),貨存變化等等。。。都可以睇出有無蠱惑。
價值人:
有人常道 股仔邊值高PE, 一來盤數可能係自己注資, 二來可能係週期性剎那光輝, 夾硬將冇持續性的東西 count growth factor落去真係 :inv168_31:
...
VP 成個倉都係呢d股, 係呀...呢個世界真係有金手指 ???? 夾埋d股仔大股東 做數搵飯食
greatsoup:
KelvinY:
我都中過一隻..... 0092
呢隻是左手打盈利,右手買空氣...但是大股東成日唔夠錢,搞到個雞棚無人信
3 :
培少(3241)@2010-12-20 22:54:43其實咁樣炒法, 係對社會都有好處.
起碼係比散戶借d 機會搵下錢. 對公眾都有所交代呀.
市盈率其實都有d 係自己吹下吹下.
好似話你買間鋪係尖咀要5千萬, 每個月收16萬租.
一年就有一百9十萬. 如果我注資入上市公司到. 又話10倍市盈率.
咁市值咪有又一千9百萬?
4 :
GS(14)@2010-12-21 21:22:003樓提及
其實咁樣炒法, 係對社會都有好處.
起碼係比散戶借d 機會搵下錢. 對公眾都有所交代呀.
市盈率其實都有d 係自己吹下吹下.
好似話你買間鋪係尖咀要5千萬, 每個月收16萬租.
一年就有一百9十萬. 如果我注資入上市公司到. 又話10倍市盈率.
咁市值咪有又一千9百萬?
可以咁講gar,但如果沒有足夠的錢redeem的話,其實話之你有幾多股票都是0
5 :
培少(3241)@2010-12-21 23:05:014樓提及
3樓提及
其實咁樣炒法, 係對社會都有好處.
起碼係比散戶借d 機會搵下錢. 對公眾都有所交代呀.
市盈率其實都有d 係自己吹下吹下.
好似話你買間鋪係尖咀要5千萬, 每個月收16萬租.
一年就有一百9十萬. 如果我注資入上市公司到. 又話10倍市盈率.
咁市值咪有又一千9百萬?
可以咁講gar,但如果沒有足夠的錢redeem的話,其實話之你有幾多股票都是0
ja 係要有足夠既錢比股東套現就真係值千9萬啦?
咁又係 如果穩定唔到個股價. 一野套左都無野好講
6 :
亞力士(1473)@2010-12-22 01:01:28我第一時間諗起330
7 :
GS(14)@2010-12-22 07:04:115樓提及
4樓提及
3樓提及
其實咁樣炒法, 係對社會都有好處.
起碼係比散戶借d 機會搵下錢. 對公眾都有所交代呀.
市盈率其實都有d 係自己吹下吹下.
好似話你買間鋪係尖咀要5千萬, 每個月收16萬租.
一年就有一百9十萬. 如果我注資入上市公司到. 又話10倍市盈率.
咁市值咪有又一千9百萬?
可以咁講gar,但如果沒有足夠的錢redeem的話,其實話之你有幾多股票都是0
ja 係要有足夠既錢比股東套現就真係值千9萬啦?
咁又係 如果穩定唔到個股價. 一野套左都無野好講
套了又不關我事,這個不用理...
所以要打開銷路才是功夫...
8 :
培少(3241)@2010-12-22 10:42:147樓提及
5樓提及
4樓提及
3樓提及
其實咁樣炒法, 係對社會都有好處.
起碼係比散戶借d 機會搵下錢. 對公眾都有所交代呀.
市盈率其實都有d 係自己吹下吹下.
好似話你買間鋪係尖咀要5千萬, 每個月收16萬租.
一年就有一百9十萬. 如果我注資入上市公司到. 又話10倍市盈率.
咁市值咪有又一千9百萬?
可以咁講gar,但如果沒有足夠的錢redeem的話,其實話之你有幾多股票都是0
ja 係要有足夠既錢比股東套現就真係值千9萬啦?
咁又係 如果穩定唔到個股價. 一野套左都無野好講
套了又不關我事,這個不用理...
所以要打開銷路才是功夫...
希望上市公司各位主席個理念, 應該由"套現" 轉番" 新開始"
做得更好!
9 :
GS(14)@2010-12-22 22:02:37還是做好本業啦
10 :
亞力士(1473)@2010-12-22 22:21:053樓提及
其實咁樣炒法, 係對社會都有好處.
起碼係比散戶借d 機會搵下錢. 對公眾都有所交代呀.
市盈率其實都有d 係自己吹下吹下.
好似話你買間鋪係尖咀要5千萬, 每個月收16萬租.
一年就有一百9十萬. 如果我注資入上市公司到. 又話10倍市盈率.
咁市值咪有又一千9百萬?
培少 兄 你張相真係實在十分之有動感
11 :
GS(14)@2010-12-22 22:25:52幅相是好正,但有人投訴gar
財技公關上市值十億計
1 :
GS(14)@2011-01-10 21:38:59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48&t=61044
for姐:
當主流傳媒統統轉型做公關 / 政府喉舌,網媒才更有生存空間。
皓天公關
http://www.wspr.com.hk/tc/index.php
信報 2011-01-10
P10 中環解密 凌通
皓天傳上市 市值億億聲
香港經常自命國際金融中心,不過實情卻是債市不振、商品無影,獨沽一味靠股市而已。所以成日都有人批評香港靠單一業務好危險,但係專心做好一樣生意,會否比瓣瓣都做,結果周身刀無張利更好呢?凌通講呢番話,其實係因為早前聽到消息,就係獨沽一味做財經公關的皓天公關,多年來為他人作嫁衣後,終於都到自己出閣,準備在港上市。一旦事成,市值將以10億元計。可見一心發展專長,其實一樣可以有好好的成果。
做公關財源滾滾
近年,香港金魚缸的上市活動多如過江之鯽,每間公司無論在上市過程,定還是上市之後,為應對傳媒招呼,兼夾搞IR,都自不然要請間財經公關來幫手,以協調內外。讀者諸君自行計下數,單在去年,香港已有上市公司超過1200 間,仲要每年以新增約100 間的速度增長,財經公關呢個行業市場前景如何?唔使畢菲德出馬,都知係一口大肥肉啦。
這增長亦解釋到,近一兩年,香港財經公關公司愈來愈多,幾個人幾條槍就搞起的公關公司,更如雨後春筍。無他,有錢賺自然人人會湧埋去。
大老闆估值10 億
之但係,財經公關有幾好賺呢?以密鑼緊鼓準備上市事宜的皓天財經集團為例,聽聞大老闆劉天倪心目中評估係,皓天上市後marker cap 大約值10 億到20 億。凌通粗略以市盈率10 倍來計,若果劉總算盤無打錯,皓天一年咪最少賺1 億到2億元?可能好賺過唔少佢地幫緊手做公關的上市公司。
當然各有前因莫羨人,閣下若想照單執藥,重覆皓天成功模式,首先要有如劉總眼光。18 年前,在香港人都唔多知公關為何物時代,佢就開始創業,之後一路艱苦經營。其次,亦都係最重要,要有如劉總般的成長背景同人脈關係。劉總本身係北京人,來港20 年,係金融界打滾經年,本身仲係另一家上市公司銀建國際(171)股東,熟知金融圈規矩,同時又與北京一眾國企老總相熟,於是食正近年國企來港上市潮,成功獲不少大型上市國企生意;其他行家,未必能抄橋。
凌通
[email protected]
2 :
培少(3241)@2011-01-13 23:09:40公咩關公司 MARKETING囉
但係賣既貨品就係股票
死未 咁都10億 10倍PE 一年一億
哈哈 所以你話 香港唔做賭業但係做股業 做大做強 幾堅 呵呵
3 :
GS(14)@2011-03-20 16:42:50http://bbs.esnai.com/frame.php?f ... .com/forum-4-1.html
聯合媒體發負面稿,潤言讓擬上市公司頻中招
http://bbs.health.ifeng.com/viewthread.php?tid=6109872
2010淨利潤1.012億,號稱國內盈利、媒體公關能力最強的潤言財經公關,好像總是不能為客戶把媒體關係維護好。這是為啥?記者通過仔細瞭解,發現這中間原來大有文章。
一、不擇手段,收買保薦機構相關人員
每次問起潤言客戶,大多有抱怨之言。因為保薦機構相關人員介紹,客戶為了不影響上市進程和與保薦機構的關係,總是不得不答應請潤言做財經公關。
初期與潤言公關人員接觸還是覺得他們是有能力的,但時間一久就不是那麼回事。最主要體現就在人員安排和預算上。一旦合同簽訂,潤言早先答應有經驗的項目經理參與項目執行,這時便全變成了一班剛畢業的大學生,那些有項目經驗的潤言人員卻到了潤言的新客戶那裡爭取項目去了。這還在其次,最不可容忍的是預算的變化,一旦潤言進場,其預算就不是早先報給客戶的三四百萬了,而是七八百萬了,市場一塊五六千的噴繪背景板潤言竟敢報價到一萬多。客戶一旦有異議,保薦機構的相關人員總是會站出來幫潤言說話,這其中貓膩明眼人一看便知。
二、採用恐嚇手段讓客戶被迫做出巨額媒體投放
潤言一旦進場工作,首先便會收集很多上市公司媒體負面報導給客戶看,像立立電子(潤言服務)蘇州恆久(潤言、怡橋聯合服務)、珠海銀郵(潤言服務)、勝景山河(怡橋、潤言聯合服務)因媒體關係沒搞好沒上市或延緩,等等。從而告訴客戶媒體要多投放,不投就會如何,潤言從而達到賺取媒體巨額利潤目的。大禹節水等諸多客戶就中過潤言的這一狠招。
三、聯合媒體發負面稿,讓客戶不得不做出巨額投放
聯合媒體發負面稿,從而讓客戶作巨額投放是潤言最見不得人的手段。遠的不說,就說剛預披露的群興玩具,還沒上會就被第一財經出了負面。很多潤言的客戶都對記者說過,潤言有個陶總總說和一財、21、每經老總們關係十分好,而這些媒體總出潤言客戶負面報導,大家都不知道那陶總是在吹牛呢還是和這些媒體合起伙來捉弄客戶。這樣的例子簡直太多了。
潤言出客戶負面的能力連同行也很討厭。比如潤言和怡橋合作的勝景山河、徐家匯,與鑫麒麟合作的太陽鳥等等,潤言為了打壓同行,顯示自己媒體關係比同行專業、能力強,總是先爆料給媒體,待媒體報導後,再鼓動客戶拿具額費用撤稿。不幸的是在勝景山河擺了個又黑又大又臭的烏龍。
現在想中潤言招的客戶還不在少數,那你們就加緊吧!
(潤言的爛事一大堆,可打擊起同行來也是一刻沒有閒著。這不,怡橋剛被猛揍,九富又中毒招。)
[財技] inv168 topic: 開獨資公司再每月出糧俾自己申請按揭有無問題??
1 :
GS(14)@2011-04-10 20:28:58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48&t=62296&start=0
2 :
GS(14)@2011-04-10 20:30:12Re: 開獨資公司再每月出糧俾自己申請按揭有無問題??
由 xxxkxxx » 週三 3月 30日, 2011年 1:02 am
我08年頭做過冇乜問題,當時兩間樓有按揭都得(一間加按一間新做的)
不過爆過做法有冇改就唔知了
由 為食仔 » 週三 3月 30日, 2011年 1:16 am
使乜洗幾舊水買張BR, 反正都係銀行間轉數之嘛, 如果唔報自顧, 報返自己打緊工的公司做咪得囉, BANK佬理鬼你點吹水, 最緊要磚頭價值, 糧單,稅單呢D文件做下SUPPORTING就算.
由 johnmok » 週三 3月 30日, 2011年 1:20 pm
stephy 寫:
信貸資料庫係咪好似有埋你幾時開過公司?
如果知係你自己開左一年既公司會唔會有問題?
搞過, 無問題的, 信貸資料庫係唔會知你幾時開過公司的, 所以只要你有半年自己公司過數去戶口的扮出糧記錄係無問題的
...
由 johnmok » 週三 3月 30日, 2011年 1:23 pm
cheese 寫:
我反而想知顧問公司點報可以唔使交香港稅﹐
收director fee都要報稅﹐有冇C兄可以指點下?
求其搵D細細間的會計律師顧問一站式個D實識幫你搞個喎, 不過有D野唔可以講咁白, 自己google D "會計" 公司quote下啦
....
由 johnmok » 週三 3月 30日, 2011年 3:16 pm
stephy 寫:
johnmok 寫:
stephy 寫:
信貸資料庫係咪好似有埋你幾時開過公司?
如果知係你自己開左一年既公司會唔會有問題?
搞過, 無問題的, 信貸資料庫係唔會知你幾時開過公司的, 所以只要你有半年自己公司過數去戶口的扮出糧記錄係無問題的
原本我都覺得唔會有呢個record , 但我去信貸資料庫download 左一份 sample
竟然看到有這個資料
見到個地址only嘛, 我年年去拿一份都唔覺有喎, 最多都係得公司電話同地址, 應該無咩理由有公司成立日期喎
由 johnmok » 週三 3月 30日, 2011年 3:20 pm
snake 寫:
johnmok 寫:
stephy 寫:
信貸資料庫係咪好似有埋你幾時開過公司?
如果知係你自己開左一年既公司會唔會有問題?
搞過, 無問題的, 信貸資料庫係唔會知你幾時開過公司的, 所以只要你有半年自己公司過數去戶口的扮出糧記錄係無問題的
通常銀行要睇埋稅單, 有冇邊間銀行唔使睇就批按揭?
其實....有D位可以取下巧既....
可能...拿...可能咋下, 可能你轉左公司加左人工差唔多成年, 不過未有稅單, 但為左表示誠意, 你向銀行提供六個月入息證明instead of 三個月...
一般銀行望到有固定數額定期入去指定戶口, 都會選擇信你既, 當然, 你本身無壞帳記錄啦...
我試過work喎, 如果真係唔得搵D細間D既銀行lor, 如永亨銀行個D批得鬆手D
由 johnmok » 週三 3月 30日, 2011年 3:31 pm
stephy 寫:
有人話不可自己公司出糧俾自己
係咪如果係獨資公司, 要申報自己係自僱人士
其實銀行一般都好信香港市民, 銀行係唔會check你間公司係咪自己的, 你話間公司係自己開的, 佢會信, 你報間公司唔係自己的, 佢都會信
當然, 獨資公司, 理論上要申報自己係自僱人仕的
3 :
GS(14)@2011-04-10 20:30:37Re: 開獨資公司再每月出糧俾自己申請按揭有無問題??
由 cheese » 週三 3月 30日, 2011年 8:20 pm
johnmok 寫:
cheese 寫:
我反而想知顧問公司點報可以唔使交香港稅﹐
收director fee都要報稅﹐有冇C兄可以指點下?
求其搵D細細間的會計律師顧問一站式個D實識幫你搞個喎, 不過有D野唔可以講咁白, 自己google D "會計" 公司quote下啦
唔使講咁白既﹐D專業意通常都唔白架啦。
可唔可以就住director's fees來討論下?
"Director's fees
The time basis claim does not apply to director's fees. Director's fees are subject to Salaries Tax if the company of which the individual is a director is centrally controlled and managed in Hong Kong.
if the company is not centrally controlled and managed in Hong Kong then director's fees paid are not subject to Salaries Tax."
何謂 "not centrally controlled and managed in HK?
thanks
由 hotspot » 週四 3月 31日, 2011年 9:28 am
cheese:
a number of factors affect whether IRD considers a company to be "centrally controlled and managed in HK", e.g.:
residency of directors,
locations of board meetings
power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s in many other cases relating to IRO, IRD has no transparency nor prescriptive rules as to what qualifies as what does not...
4 :
GS(14)@2011-04-10 20:30:54Re: 開獨資公司再每月出糧俾自己申請按揭有無問題??
由 johnmok » 週四 3月 31日, 2011年 10:47 am
Bighead 寫:
唔係好明點解要o甘做,始終要俾稅單銀行睇
因有好多人玩"激進"會計, "無能力" 交稅比政府, 所以公司開支會比較大, 令到公司老闆表面上月入只有8000, 所以稅單一般都係無稅交, 咁樣比銀行一定上唔到會
所以買樓上會的人有一部份總係會同銀行講, "咁啱稅單搞緊, 未出到"
咁"有錢", "無稅單"+ "要上會"
唯有提供另類證明令銀行相信債仔係有誠意有能力每月還款lor, 想信亦係此thread的開題原因
5 :
GS(14)@2011-04-10 20:31:03Re: 開獨資公司再每月出糧俾自己申請按揭有無問題??
由 johnmok » 週四 3月 31日, 2011年 10:50 am
HugoT 寫:
Bighead 寫:
唔係好明點解要o甘做,始終要俾稅單銀行睇
無業, 又想買樓, 咪要梗囉, 我都諗過梗做
講真, 168有咁多職業炒家, 對銀行黎講, 全部都係無業遊民, 要上會, 唔開間公司黎玩下真係上條毛
一係型D full pay lor, 但一定心有不甘, 拿去full pay不如用黎炒多幾轉
6 :
GS(14)@2011-04-10 20:32:55Re: 開獨資公司再每月出糧俾自己申請按揭有無問題??
由 wheat » 週四 3月 31日, 2011年 10:54 am
cheese 寫:
is it easy to open a bvi bank a/c?
i was told the banks are not very willing to do so.
這個好睇條友同間銀行既關係...間銀行保障自己一定會drop你身份證/地址之如此類
開之前問清楚相熟肯唔肯先囉...
再唔得有d會計師行會包埋的
...
好似話可以用番cash來做collateral來買樓
咁就唔會signal到稅局或check洗黑錢之類的系統...
...
由 johnmok » 週四 3月 31日, 2011年 11:11 am
HugoT 寫:
上完會, 摺左間公司會唔會俾 bank call loan??
唔會啦, 銀行其實都幾忙, 無大家想像中咁嚴謹做事的
總之上完會後盡時入數還款, 唔理你之後係升做高層定無業, 你都自然會成為銀行的尊貴客戶....
...
唔係架, 無稅單都上到會架, 銀行處理呢D借錢野一般都有彈性, 呢D轉數野係其中一部份, 個重點係你信貸記錄良好, 而且你唯一問題係出示唔到稅單, 咁呢一大輪既搞作係有用的, 當然唔會一定間間OK
但一定會有銀行批的, 生意既野, 你唔做, 總有第二間做既
...
防止signal到稅局....
應該係你國內朋友同間銀行無啦無"能", 人地唔show你囉....叫佢幫間銀行買下d金融毒品, 可能就會批的了
...
100% cash collateral呢?
咁做生意果d人點算?
點prove自己有還款能力?
唔..呢個就係不能明言的巧妙位了...
總之對銀行黎講
1. 公司老闆 = 隨時輸到訓街 = 無錢還 = 高風險人仕
2. 公司高層員工 = 收入穩定 = 一定還到錢 = 超級高價值客戶
咁你係一個老闆定係高層員工.... 我諗你自己最清楚
...
由 johnmok » 週四 3月 31日, 2011年 11:23 am
Bighead 寫:
johnmok 寫:
Bighead 寫:
我既意思係搞完一大輪轉數银行一樣要稅單一樣上唔到會
唔係架, 無稅單都上到會架, 銀行處理呢D借錢野一般都有彈性, 呢D轉數野係其中一部份, 個重點係你信貸記錄良好, 而且你唯一問題係出示唔到稅單, 咁呢一大輪既搞作係有用的, 當然唔會一定間間OK
但一定會有銀行批的, 生意既野, 你唔做, 總有第二間做既
最近問過既banks有BOC、BEA、HSBC、永隆(招商)都唔do,大新可能得都唔奇wor,不過banks話最近好嚴
我渣打, BEA 同永亨都work過, 朋友就大新work過
7 :
GS(14)@2011-04-10 20:34:09由 johnmok » 週四 3月 31日, 2011年 11:26 am
防止signal到稅局....
應該係你國內朋友同間銀行無啦無"能", 人地唔show你囉....叫佢幫間銀行買下d金融毒品, 可能就會批的了
係, 呢個係極之有用的方法, 其實唔使買得大, 但要量夠多, 銀行計同你既親密度係睇產品數量多過產品銀碼的, 舉例, 上大會前, 先借條極細銀碼的私人貸款(易批D), 開張信用卡, 開晒D咩證券,外幣戶口, 買返D最細銀碼的保險, 加份最細的基金單, 咁你基本上要上會阻力會極細
...
呀, 忘記左, 仲有樣, 係強積金, 以前儲落個D, 放返多少在目標銀行, 都有大幫助, 所以強積金一定應放銀行, 放保險公司就無用, 佢無借錢服務, 價值弱好多, 講真, 政府搞利益輸送的強積金都預左比D基金佬拿去賭晒輸晒佢, D錢輸都要輸得有價值, 放銀行當係借錢手續費好過
8 :
GS(14)@2011-04-10 20:34:53由 Char » 週四 3月 31日, 2011年 1:06 pm
要成功,早一年凖備以下事項:
1) 開有限公司;
2) 月月由有限公司出糧,出幾多? 如準備月供$7,000, 出夠$20,000!
3) 係HSBC 開公司戶口+強搶金戶口!
4) 月月向HSBC 強搶金報人工$20,000,供強搶金$2,000!
5) 自己要有HSBC 個人戶口!
6) 公司記得向稅局報EMPLOYERS RETURN!
7) 自己記得向稅局報SALARIES RETURN!
...
基本上,過完第一次5月公司向稅局報EMPLOYERS RETURN後,已經可以買樓,唔駛等自已個人報稅及等稅局出稅單 !
申請按揭,提交銀行月結單SHOW到月月有FIX AMOUNT入,即有糧出入!
咁冇稅單點呀?
公司有比EMPLOYERS RETURN副本員公呀,咪影比佢囉,仲間接証明到職位、入職時間同夾到月薪
另外,老板用HSBC 供強搶金, 個人HSBC 戶口LOGIN 咗可以睇到自己強搶金月月供款RECORD, PRINT 佢出嚟証明老板ABC LTD 月月有幫你供款,仲要係法定上限,即係証明到你月薪至少2皮
有齊以上文件,照常理銀行無理由唔借
...
由 johnmok » 週四 3月 31日, 2011年 3:04 pm
snake 寫:
johnmok 寫:
Bighead 寫:
我諗johnmok可種係唔使交salary tax,如果要交salary tax就冇乜好討論啦
yes... you are right.... that's why i always 欲言又止 in this post...
salary tax 都可以有免稅額cover, 但係供mpf真係無謂, 買樓係想有實物渣手, mpf必定變廢紙.
yes... 所以我玩黎玩去都係拿以前打工時儲落個D mpf 去各銀行玩, 做生意以後都唔再供了, 不過如果從未供過, 我都建議供返幾個月至一年, 咁可以拿住舊錢去各銀行玩樂...
9 :
GS(14)@2011-04-10 20:35:20: 開獨資公司再每月出糧俾自己申請按揭有無問題??
由 Char » 週四 3月 31日, 2011年 3:40 pm
--------------------------------
靠免稅額cover人工就唔定得高借唔到大錢
Btw, 如果吹得大要小心,因為不合法的
-----------------------------
No lar... 如果本身無工作,以上係合情合法上會方法! 雖然你係股東,但公司係法定個体,法律上你只係公司員工。即使銀行後來知你係老板,自己請你自己,銀行係吹你唔脹! 無限公司就唔得!
咁...本身無工作,又想上會....交少少薪俸稅就無可避免啦, 連薪俸稅都唔使交,叫銀行點信你?
當然可能有另類方法,但如果要呃銀行先上會,幾年後比人告就無謂啦! 就算做,都千期咪同人講你識呢D方法
10 :
GS(14)@2011-04-10 20:35:53由 wheat » 週四 3月 31日, 2011年 7:46 pm
-------------
不要信...HSBC一定CHECK公司是否自己擁有...是的話...她們會跟你拿公司財務報表...冇的話請過主!
-----------
我估Char兄的意思...其實係咪應該用兩間銀行來操作,
A銀行開公司戶口
B銀行做個人戶口
然後A出糧去B
咁只有A知道自己係公司owner, B就只會當你係一般加工仔
11 :
GS(14)@2011-04-10 20:36:03由 stephy » 週四 3月 31日, 2011年 7:48 pm
其實聽過有自稱做裝修佬的人
只係每月頭自己入一張定額支票入自己戶口 , 3-6個月後已經成功買到一間
供左一年後, 加大每月入既金額, 再在同一間bank 又再買多間 ..
有些人講到易過借火 ..
12 :
GS(14)@2011-04-10 20:36:21由 stephy » 週四 3月 31日, 2011年 8:40 pm
cheese 寫:
---
stephy 寫:
其實聽過有自稱做裝修佬的人
只係每月頭自己入一張定額支票入自己戶口 , 3-6個月後已經成功買到一間
供左一年後, 加大每月入既金額, 再在同一間bank 又再買多間 ..
有些人講到易過借火 ..
咁都要供得掂至得架。
-----
都係買細價樓, 同租俾人已cover 到..
當然都係真係有收入, 只係唔係打工個個月支薪啫
如果真係會查公司查冊, 咁新開公司都係唔掂
13 :
GS(14)@2011-04-10 20:36:46由 Char » 週四 3月 31日, 2011年 11:17 pm
---
Lancer3 寫:
不要信...HSBC一定CHECK公司是否自己擁有...是的話...她們會跟你拿公司財務報表...冇的話請過主!
---
咪ON9, 你咁講即係話任何打工仔去HSBC申請mortgage, HSBC一定CHECK佢間公司是否佢自己擁有?
我顧主係和黃(13), 咁CHECK唔CHECK?
定顧主係PRIVATE COMPANY 就一定CHECK?
咁有乜準則?
14 :
GS(14)@2011-04-10 20:37:14由 Char » 週四 3月 31日, 2011年 11:28 pm
No...我意思係HSBC 開公司戶口+強搶金戶口 + HSBC 開個人戶口 (咁樣好多其他好處) 。 但按揭係其他銀行做
千其咪咁ON9係HSBC申請按揭,佢根本唔使做SEARCH, 一睇電腦就見到你名下全部戶口
15 :
GS(14)@2011-04-10 20:37:56由 Char » 週五 4月 1日, 2011年 2:19 am
Lancer3 寫:
一早你咁詳細講會好D,怕其他人誤會,以為好容易做數上會,另請勿捉"字眼",我們是說緊的情形,不要拿上市公司,大集團和公型機構作比喻!我們出發點是幫人的。
敢問閣下究竟係咪做批loan?
先唔好話做數上會,一個人自己開一間有限公司做正當生意,咁呢個人在法律上可以有三個不同身份:
1) 股東: 公司投資者;
2) 董事: 由公司股東委任並以board of directors形式集体管理公司;
3) 員工: 以公司名義聘請,兩者之間由employment contract 去厘定顧嫞關係。
咁去行借錢呢:
1) 股東身份幾乎借唔到錢,除非你pledge你D股票比銀行,但私人公司...你肯銀行都唔制;
2) 董事身份去借錢,即係代表用公司名義去借錢, 銀行一定要睇latest audited financial statements;
3) 員工身份, 打工仔一名,自己個人名義去借錢,點解要我比公司財務報表。你做足及準備好所有打工仔都有嘅文件, 點解銀行個個都唔查,偏偏要查你係咪自己開有限公司?
16 :
GS(14)@2011-04-10 20:39:09由 為食仔 » 週五 4月 1日, 2011年 11:54 am
johnmok 寫:
---
cheese 寫:
---
Char 寫:
----
咪ON9, 你咁講即係話任何打工仔去HSBC申請mortgage, HSBC一定CHECK佢間公司是否佢自己擁有?
我顧主係和黃(13), 咁CHECK唔CHECK?
定顧主係PRIVATE COMPANY 就一定CHECK?
咁有乜準則?
---
noting to do with 準則,
it's about due diligence, if the bank has reasonable doubt. they will request more info
---
拿, 呢個重點了, 係個doubt字, 所以佢可以有疑問, 亦可以無疑問, 所以無話一定唔得, 亦無話一定得, 亦係點解我前面講過有D銀行得, 有D唔得
為左證明你有還款能力, 你唯有在除稅單以外的其他方面交足功課, 咁你唔trigger到佢個下doubt, 咁咪work lor
----
所以我無話過一定得, 但如果你無其他方法, 叫可以不妨一試咁解
所以我咪話無謂洗個幾舊水買張BR, 自取其煩...真係唔放心的話, 叫老豆老母老友老同開BR, 再請你係做GM嘛, 咪簡單好多囉.
17 :
龍生(798)@2011-04-11 02:02:01其實我就係咁情況
兼且己經成功借到錢
但我無理由寫我個案例出黎架....
18 :
slash(9303)@2011-04-11 12:24:0517樓提及
其實我就係咁情況
兼且己經成功借到錢
但我無理由寫我個案例出黎架....
Share it! seems quite an interesting topic
19 :
Wilbur(1931)@2011-04-11 12:27:1817樓提及
其實我就係咁情況 兼且己經成功借到錢 但我無理由寫我個案例出黎架....
PM唔該
可能我幾年後都會有呢個煩惱

20 :
龍生(798)@2011-04-11 13:03:05簡單的講
唔駛稅單, 有入息紀錄, 簿仔, 糧單, 聘書, 老強金
己經ok
21 :
ksw(1423)@2011-04-11 19:58:04再來一個PM, 極之期待高見
22 :
GS(14)@2011-04-11 20:53:2520樓提及
簡單的講
唔駛稅單, 有入息紀錄, 簿仔, 糧單, 聘書, 老強金
己經ok
pm x 3 啦...
23 :
龍生(798)@2011-04-12 02:12:00頂...連湯兄都有此要求, 我就聽日詳細打一次, 然後SHARE 俾大家啦
到時識做啦 >>>GJ
24 :
GS(14)@2011-04-12 08:05:19雖然唔會學很太盡,但是學下點用銀行都好
25 :
亞力士(1473)@2011-04-13 01:28:38龍兄 pm埋小弟
26 :
自動波人(1313)@2011-04-13 01:32:50但想問問,owner做按揭係咪會樓按成數係咪無咁高?
27 :
GS(14)@2011-04-13 21:12:0826樓提及
但想問問,owner做按揭係咪會樓按成數係咪無咁高?
他唔是做owner,owner是由其他人做
28 :
unique(1237)@2011-04-13 23:19:49龍兄請pm小弟
29 :
龍生(798)@2011-04-14 00:43:23好, 請等等, 我洗埋版就覆大家
抱歉遲左
波人, owner 即係業主做按揭?
唔會低...只會高...因代表業主有無盡的選擇....
30 :
New comer(7338)@2011-04-14 01:12:00龍兄請pm小弟 too !
31 :
slash(9303)@2011-04-14 01:55:32PM too please
32 :
ksw(1423)@2011-04-14 22:05:03的確想不到多我一個...

33 :
GS(14)@2011-04-14 22:05:54我都唔知你有咁多GJ的,下次我開公司幫你出糧啦
34 :
hsts(1521)@2011-04-14 22:19:26龍生唔該pm埋小弟
35 :
idsdown(1658)@2011-04-14 22:33:48我都要學下, PM me please
36 :
龍生(798)@2011-04-15 03:47:03嘩, 真估唔到咁好賺, 尤其湯兄及ksw
多謝大家
回想一下, 其實真有參考價值
因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案例
唔駛估估下
至少我真係成功左
送多個詳細資料俾大家
創興銀行
37 :
GS(14)@2011-04-15 08:09:01創興見佢蚊多過客...
38 :
龍生(798)@2011-04-15 13:48:29係呀, 好鬼熱情架...
創興真係好摶命
本來爭的簽左大眾
但我拎住大眾既TERMS 俾創興睇
佢即時影印仲寫紙上去批
結果真係批出俾大眾更好的TERMS...
幾摶命
39 :
New comer(7338)@2011-04-15 15:46:01嘩... 呢招高 ~
40 :
GS(14)@2011-04-16 11:08:30中小型銀行是目標
41 :
hsts(1521)@2011-04-17 00:49:47Citibank最近狂開分行都應該會好摶命
42 :
龍生(798)@2011-04-17 13:41:21CITI 不嬲都摶命
而家去開出糧戶口, 送千幾蚊俾你駛
去開問下會有新發現, 我己經全家都開左, 收左佢千幾蚊, 爽!
43 :
龍生(798)@2011-04-17 13:43:08拎佢地的條款打黎打去係慣例...好多人都係咁做,
反正都係借錢, 匯豐的錢又唔會香的...我梗係邊間平就去邊間啦...
結果佢地就會越鬥越低...
但只係小銀行先會采你, 大行....過主啦
仲有, 小銀行招呼真係好週到...中信嘉華, 富邦, 大眾, 創興
都係好好的選擇
44 :
passport(1491)@2011-04-18 12:11:5543樓提及
拎佢地的條款打黎打去係慣例...好多人都係咁做,
反正都係借錢, 匯豐的錢又唔會香的...我梗係邊間平就去邊間啦...
結果佢地就會越鬥越低...
但只係小銀行先會采你, 大行....過主啦
仲有, 小銀行招呼真係好週到...中信嘉華, 富邦, 大眾, 創興
都係好好的選擇
龍生我都想知呀
TCL 財技- TCL 集團(1070)、TCL 通訊(2618)
1 :
GS(14)@2011-04-16 13:52:49 http://www.p5w.net/newfortune/texie/200708/t1155726.htm
單主業「減法」重塑內部資本市場效率 多元化還是專業化,一直是個爭執不休的問題。我們的案例研究顯示,對中小企業來說,多元化的本質
是為了培植一個內部資本市場(在企業內部各部門配置金融資源的機制),以「現金牛」的經營現金流或剝離收益支持核心業務的成長。這也是新興市場的中小企業
在成長過程中探索出的一條路徑,而在這條路上成功的秘訣是「現金回報速度」:只有那些能夠在短期內產生高現金回報的業務,才能夠在不借助外力的情況下迅速
規模化,而規模化後的企業不僅在行業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更容易通過多種方式獲得外部資本市場融資。無論國際化之前的TCL,還是華為、萬科,都是以內部
資本市場培養某一業務的規模,再以IPO、股權轉讓等方式在外部資本市場兌現這一業務的價值。國際化之前的TCL通過內部資本市場調配金融資源,多元化進
入彩電、手機等成熟產業,迅速實現盈利,做大規模後再將該業務分拆上市,將從外部資本市場獲得的募集資金支持下一個新業務的成長。中小企業成長過程中借助
多元化業務構建內部資本市場、加速規模化擴張的模式也各不相同:華為通過相關多元化培育起了一批非核心業務,剝離出售這些業務為其核心業務提供了研發投
入;新希望把握了金融開放過程中的制度性機會,參股民生銀行獲得豐厚收益;萬科多元化業務在十年間為房地產主業的資金缺口提供了35%的支持。不
過,2004年的國際化進程改變了TCL原來的運營模式,彩電和手機業務同時進入國際市場,帶來無法消化的負現金流,超出了企業多元化業務間的內部融資極
限,導致其內部經營現金流周轉速度減慢,而這又在外部資本市場上被進一步放大,低股價和一蹶不振的業績阻礙了公司的公開融資計劃,內外部資本市場的互動被
打破,無力再支持彩電、手機「雙主業」發展。
而新希望在乳業這個資本密集型行業內的投資已經超出了其金融資源的能力範圍,從而使企業陷入了負現金流的陷阱。及時剝離、變現非核心資產為公司核心業務提供金融資源支持,是TCL集團、新希望擺脫困境的唯一出路。
由此,我們也可以總結出中小企業壯大的四條「加法原則」,即規避負現金流的「雷區」、追求現金回報速度、自身實力與投資規模的匹配、與前三條衝突時果敢做「減法」。 杜麗虹/文
儘管2007年一季度盈利1387.27萬元,但在2005年、2006年分別高達17億元、37億元的巨虧陰影下,TCL集團仍然站在退市懸崖邊上。
TCL的成長經歷可以說是一個神話。TCL成立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在磁帶業務上賺到第一桶金後,80年代下半期轉向固定電話業務,並在90年代初
期形成了規模價值。1993年,TCL固定電話業務成功上市,並開始擔當起向集團內部其他業務輸血的重任。上世紀90年代中期,TCL進入彩電行業,並在
90年代末形成規模價值,1999年將彩電業務裝入TCL國際(後改稱TCL多媒體,01070.HK)分拆上市,此後彩電業務接替固定電話業務充當集團
「現金牛」。2001年TCL移動通訊也開始呈現爆發性增長,其後兩年為集團貢獻了豐厚的現金回報。2004年TCL集團整體上市,兌現了彩電和手機業務
的規模化價值。
在主業的變換中,TCL實現了跳躍式的發展,1995-2002年,公司年均增長率達到50%以上。TCL將自己的成功歸於「獨木成林」的多元化戰
略,即TCL的每一個單一業務都可以單獨發展壯大為「一片樹林」。但實際上,集團業務間的相互「支援」才是TCL成功的關鍵:從一個做磁帶的小廠,發展成
為全球彩電龍頭,TCL成長過程中多元化所打造的內外部資本市場互動發揮了重要作用:TCL正是通過投資成熟產業實現快速盈利和快速規模化,然後通過分拆
上市使得每一塊業務都獲得了規模溢價。
成長期:內部融資培育規模價值,外部市場籌集資金
在多元化的成長過程中,TCL集團總是先利用自己的內部現金支持某一新業務的發展,用2~3年的時間使其形成規模價值,然後再借助外部資本市場來提前兌現業務價值,並以籌集資金支持下一個新業務發展。
上世紀90年代初期,TCL固定電話業務處於成熟期,投入資本回報率較高,穩定在20%以上,每年可產生幾千萬元的正經營現金流。1993年以固定電
話為主業的TCL通訊(000542)在A股上市,募集資金1.1億元,其中繼續投入固定電話主業的資金只有1250萬元,其餘,500萬元用於與中國台
灣東訊公司合資成立TCL東訊通訊工業有限公司,生產和銷售傳呼機,5440萬元用於興建TCL大廈和員工宿舍,400萬美元用於與日本電氣香港有限公司
和香港興達投資公司合資成立TCL移動通訊設備有限公司—正是這400萬美元的投入奠定了TCL在手機領域的發展基礎。
固定電話「現金牛」支撐彩電業務壯大
TCL的彩電產業開始於從陝西彩虹手中接過的一條停產生產線,在以固定電話業務為主的集團資源支持下,1995年TCL彩電業務躋身行業前三甲。此
後,集團將更多資源輸入彩電產業,到1999年上市前,以彩電業務為主的TCL國際共向集團公司借款3.5億元,其中1.18億元為短債,2.35億元為
長債。
1999年集團公司將彩電、白色家電和電腦、IT等業務整合進入TCL國際並在香港上市,募集10億港元,其中,2.5億港元用於彩電業務的海外拓
展,2億港元償還集團公司的貸款,5300萬港元用於TCL白色家電的發展,3700萬港元用於TCL電腦網絡產品的拓展,餘下4億多港元全部用作流動資
金,或者說投向「最需要資金的地方」。
在彩電業務上市之前,固定電話業務擔當著集團內部融資的主要功能,而上市之後,彩電業務已經具有了規模化的盈利能力和外部融資渠道。2000
年,TCL國際確立了在國內的領先地位,在2004年收購湯姆遜之前,TCL國際每年可產生數億元的淨經營活動現金流,2003年最高時達到7.4億元,
開始充當集團新的「現金牛」。
固定電話、彩電培育手機業務
TCL的手機產業是從固定電話和彩電業務中孕育出來的。1997年以後,隨著固定電話壟斷銷售的打破及移動通信的出現,公司的固定電話業務呈
現嚴重下滑趨勢,1997年投入資本回報率降至9%,1998年進一步降至1.4%,1999年和2000年連續虧損,淨經營現金流也在1999年降為
-7480萬元,以往的「現金牛」急需業務轉型。
在此背景下,集團公司加速了固定電話業務的融資,以加大對移動通信業務的投入。1998年,TCL通訊進行了以固定電話業務為核心的最後一次配股,募
集資金1.88億元,其中5800萬元在當期沒有投入,而是作為流動資金支持TCL通訊公司度過低谷期的現金流危機。1999年以彩電業務為主的TCL國
際出資1170萬元認購惠州TCL特靈通移動通信有限公司20%股權,為移動通訊業務進一步輸血。2001年TCL國際又以3.42億元收購了集團的電腦
業務。
2000年,集團在移動通訊方面的投入開始顯現成果,TCL移動通訊設備公司成功從傳呼機轉型手機,當年創造銷售收入2.7億元、淨利潤1200萬
元;次年(2001年)手機業務爆發性增長,移動通訊公司的銷售收入達到21.6億元,增長了695.5%,淨利潤達到3.24億元,更是增長了
2610%。2002年,手機業務的銷售收入進一步上升到82億元,淨利潤12.7億元;同年TCL通訊追加投資670萬美元。而經過2-3年的培
育,TCL移動通訊業務初步實現了規模化盈利(圖1、圖2)。
成熟期:速度成就價值
TCL在多元化過程中屢屢「得手」,關鍵在於其成功實現了「自我規模化速度」:即在保持一定財務槓桿情況下,以自身現金流所能撬動的最大規模化速度。
TCL在多元化過程中都不是行業的「吃螃蟹者」,但卻都能迅速成為行業龍頭,除了管理能力外,主要是其對進入新行業時機的把握。相對於長虹等中國彩電
業的「先驅」,TCL在這個領域是跟隨者,但跟隨者的好處是可以減少前期市場探索階段的高投入,並縮短投入期的持續時間,迅速實現盈利。上世紀90年代中
後期,借助國內漸趨成熟的大屏幕彩電技術,TCL享受了低投入的高利潤,迅速壯大,彩電銷量在2000年位居全國第一。
在手機業務上,1997年固定電話市場正面臨萎縮威脅,TCL開始轉向移動電話。這一時期,國外手機正處於升級換代的空白期,國內手機製造商在技術上快速跟進,TCL趁機褫奪市場,並在短短的兩年多時間裡實現了盈利。
實際上,在2000-2003年間,彩電和手機業務的雙增長為TCL貢獻了大量的經營現金流,將企業推向了多元化的巔峰:2000-2002年,手機
業務呈幾何增長態勢,彩電和電工等業務產生穩定現金回報。這幾個都是成熟產業,利潤增長快,而投入相對較少,形成了這一時期TCL的高資產回報率特徵,各
項業務的主營業務利潤與總資產之比均在20%以上,新進入的空調、洗衣機業務的主營業務利潤與總資產之比甚至達到100%以上(圖3)。隨著行業競爭的加
劇,空調和洗衣機業務利潤開始下降,而新進入的電腦業務一直處於虧損之中,但多媒體和移動通訊兩塊核心業務仍能產生良好的現金回報,主營業務利潤與總資產
之比在2002年接近50%,從而使集團總體的主營業務利潤與總資產之比達到30%以上。在剔除佔總收入10%左右的銷售費用和5~6%的管理費用後,總
資產回報率仍可保持在5%以上,淨資產回報率則保持在15%以上,2002年甚至達到30%水平。而且2002年衡量資產效率的投入資本回報率達到
22%,經營活動產生的淨現金流也高達11億元(圖4)。彩電和手機業務的高盈利為TCL奠定了外部資本市場融資的基礎,2004年集團通過在A股整體上
市再次募集資金25億元,將內外部資本市場的互動推向了高潮(圖5)。

TCL各項業務的發展歷程表明,只有那些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快速盈利和規模化的非核心業務才能為主業提供足夠的金融資源支持,也才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突破融資的瓶頸,以轉讓或分拆上市等手段貢獻金融資源。因此,內部融資的核心原則就是:依靠內部資源的規模化速度。
國際化:負現金流的「黑洞」
國際業務的高投資支出加上高資產佔用,使得TCL集團陷入了負現金流陷阱。總資產回報率從國際化之前的34%降至24%水平,投入資本回報率
也從16.7%降至1%以下,並進而降至負數,淨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從最高時的14億元猛降至-13億元,2005年進一步降至-20億元。
隨著2004年國際化戰略的開展,TCL集團的現金流狀況出現了大逆轉。2004年,TCL集團先後併購了國際彩電巨頭湯姆遜和手機巨頭阿爾卡特公
司,併購後的TCL在2004、2005兩年蟬聯全球最大的彩電企業,但同時開始陷入了巨虧泥淖:2005年虧損17億元,2006年虧損37億元,面臨
A股退市的風險。
對於TCL來說,國際化進程相當於進入一個新的業務領域,但不同於以往的多元化拓展,國際化業務非但不能產生正現金流回報,還是一個巨大的「現金黑
洞」,正如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常說的一句話「整合的成本遠大於我們的想像」,而李東生口中的整合成本中最重要的就是現金流的消耗。
在併購現金支出上,TCL併購湯姆遜用的是換股方式,但併購阿爾卡特卻支付了5500萬歐元(5.5億元)的現金。不過,這5.5億元相對於之後的現金流支出,只是一個小數目。
事實上,TCL集團還承擔了兩家被併購公司的巨額虧損。併購前的湯姆遜彩電業務和阿爾卡特手機業務均已處於虧損狀態,併購後整合效應遲遲不能釋放,使
TCL集團承擔了巨額的虧損成本:2004年TCL集團與湯姆遜的合資公司TTE虧損1.43億元,與阿爾卡特的合資公司T&A虧損2.83億
元;2005年TTE虧損8.2億元,而集團手機業務整體虧損16億元;2006年中期TTE實虧7.63億元,撥備8.31億元,總虧損額高達15億
元。
同時,海外業務多佔用40~50億元的周轉資金。由於海外業務多採用信用證等方式結算,平均結算期87天,顯著長於國內業務,受此影響,2004年
TCL集團的應收賬款周轉期從2003年的20天延長到66天,2006年在壓縮歐洲業務後仍高達43天,即使考慮到海外業務對存貨的消化作用,海外擴張
還是多佔用了40~50億元的周轉資金。
高投資支出加上高資產佔用,國際業務成為TCL集團的一個巨大的負現金流業務,而手機和彩電兩項市場競爭激烈的業務同時國際化,更讓公司不堪重負。與
此同時,集團的傳統優勢項目—固定電話業務正隨著整體通訊手段的升級而逐步萎縮,新進入的電腦業務一直處於虧損之中,以至於李東生不得不承認「TCL集團
有50%的業務是虧損的」,在這種情況下,僅靠電話、電工、照明等少數業務的正現金流,已遠不能支持彩電和手機兩大業務的國際化發展。TCL集團的「現金
牛」輸血戰略隨著國際化進程開始變形,集團整體的投資回報率和現金周轉速度都大幅降低,總資產回報率從國際化之前的34%降至24%水平,投入資本回報率
也從16.7%降至1%以下,並進而降至負數,淨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從最高時的14億元猛降至-13億元,2005年進一步降至-20億元。顯然,超出
內部融資能力的多元化擴張讓李東生領導下的TCL集團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圖6、圖7)。
衰退期:雙主業下的內部融資不足,
外部融資堵塞
彩電和手機國際化進程帶來的負現金流,拉低了TCL經營現金流量回報率,導致了內部經營現金流周轉速度減慢、甚至變負—規模化速度減慢所引起
的價值衰減又在外部資本市場上被進一步放大,TCL集團股價從2004年最高時的9元多,一直跌到最低時的2元多,而TCL多媒體在香港市場的股票更是淪
為「仙股」,低股價和一蹶不振的業績阻礙了公司借助國內及香港市場的外部融資計劃,內外部資本市場的互動被打破,企業資金周轉能力大幅降低,無力再支持多
主業發展。
為了應付龐大的現金流壓力,以內部資本市場為子公司持續輸血,2004年6月,TCL向銀團申請6.5億港元過橋貸款作為TCL通訊的流動資
金;2005年4月,TCL成立財務公司,註冊資本5億元,其中集團及其子公司出資4億元,海外戰略投資人出資1億元,用於集團內部的金融資源調
配;2005年5月,已於2004年1月完成整體上市的TCL集團認購TCL通訊發行的2000萬歐元可轉債。
為了滿足子公司的巨額資金需求,TCL再次寄希望於外部融資。在TCL集團整體上市8個月後的2004年9月,集團意欲分拆TCL通訊到香港上市,但
這次融資計劃在遭遇「圈錢」惡評後,最終改為介紹方式上市;2005年底,TCL多媒體又期望以配股方式支持手機產業度過低谷,但由於業績不佳,集團公司
只好帶頭認購了3.2億元的配股;2006年,TCL多媒體擬實施配股融資,但在股價低迷的情況下,最終放棄;2006年10月,TCL集團董事會通過了
對A股機構投資人定向發行的決議,擬募集資金10.5億元,其中6.5億元用於TCL多媒體、1.5億元用於TCL電腦、餘下2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在
市場普遍質疑其電腦投資項目後,2007年6月改變募集資金投向,改為全部投入液晶屏生產)。
TCL集團的內外部資本市場互動不那麼順暢了。實際上,以往這一互動的基礎在於內部資本市場,只有內部資本市場能夠在短期內打造出企業的規模化價值,
外部資本市場才能發揮作用,幫助其加速資金的回收並提升金融資源的利用效率。成長中企業的多元化,內部資本市場的效率是根本,而產生現金的「速度」則是關
鍵。但內部資本市場的融資能力是以企業的現金回報速度為限的。在TCL集團的國際化進程中,海外業務長期無法消化的負現金流超出了企業多元化業務間的內部
融資極限,從而拉低了集團整體的「現金回報速度」,阻礙了公司內部價值的形成,進而大大削弱了外部資本市場的融資潛力,最終導致股價下跌和分拆融資、配股
計劃的破產;而緊張的現金流又進一步限制了公司各業務的成長,內部資本市場能力被進一步削弱。
2004年TCL的手機業務開始下滑,國內市場份額由11%降至5.85%,2005年繼續下跌至3.7%。這之中除了外資廠商的衝擊外,TCL手機
新款推出速度放慢也是直接原因。2006年,在緊急止血手機業務後,TCL的彩電業務又出現嚴重滑坡,1-9月國內市場銷量下降11%,歐美下降30%,
連公司一向看好的新興市場也下降8%,在9月的全球排名中,TCL的彩電業務已從老大降至第三名,而這一切要歸咎於公司在平板電視上的投入不足—TCL集
團已陷入了一種「摁了葫蘆起了瓢」的狀態,在一個業務上投入多了就會導致另一業務的投入不足和市場衰退,而單個業務的投入不足又導致整體業績下滑,並連累
股價下跌。到2006年,TCL集團的股價已從2004年最高時的9元多,一路跌到2元,而TCL多媒體股價更是跌至1元以下。2007年5月,TCL多
媒體公佈配股計劃,在之前0.64港元股價基礎上摺讓37.5%,擬以每股0.4港元的低價配股募集資金7.74億港元,結果消息公佈當天,TCL多媒體
股價急挫15%,最終迫使集團公司放棄了這一融資計劃,轉而謀求A股再融資。由此可見,內部資本市場的融資不足也破壞了外部資本市場的融資平台(圖8)。
出路:變現非核心業務重啟內部融資
多元化戰略與海外戰略的資金爭奪將更加激烈,而外部融資的啟動依賴於內部資源的有效配置。因此,下一步TCL集團應該在電腦、白色家電等業務尚有一定規模價值時及時轉讓,以收回投資,全力支持彩電業務的發展。
2005年底,TCL出讓了兩項非核心資產—國際電工和智能樓宇兩家子公司,收回現金17億元,獲得投資收益11億元。2006年第三季度,公司又重
組壓縮了歐洲業務,收回現金2億元,處置固定資產收回現金3.2億元,這些資產的變現為公司核心業務提供了內部的金融資源支持。而內部融資帶動了外部融
資,2007年3月,TCL通訊向新加坡星展銀行發行4500萬美元可轉債,並計劃以TCL集團為主體在A股市場增發融資23億元,投資液晶屏項目。
但這一切只是開始。對湯姆遜CRT技術的過度重視已經導致公司在平板電視上落後於國內其他主要廠商,甚至因此讓出了全球彩電銷售第一的寶座,要重新奪
回這一寶座,顯然需要大量的研發和生產投入;在手機業務上,新款的加速推出以及跟進2.5G和3G技術等,同樣需要高投入。目前的情況顯示,TCL多元化
戰略與海外戰略的資金爭奪將更加激烈,而外部融資的啟動依賴於內部資源的有效配置。因此,下一步TCL電腦業務、白色家電業務也將面臨同樣的剝離遭遇(圖
9)。

實際上,2007年6月TCL集團將A股再融資計劃中的電腦業務撤消,而將23億元全部投入液晶屏項目,已經反映出公司無力再追加對電腦、手機業務的
投入,而在這兩個競爭激烈的行業內,不進則退,停止投資就意味著價值衰退,與其在猶豫中消耗價值,不如在電腦、白色家電等業務尚有一定規模價值時及時轉
讓,收回投資,全力支持彩電業務的發展。以手機業務來說,諾基亞是在剝離了造紙、輪胎、電纜等業務後,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製造商的,摩托羅拉也是專業化的
手機製造商,三星已經剝離了它的汽車、工程機械等眾多業務。面對這些國際巨頭的擠壓,手機行業已經變成一個巨大的現金流黑洞,此時的TCL即使傾盡全部金
融資源都未必能把這一業務做出規模化價值。相比於彩電業務,在手機領域,國內廠商相比於國際巨頭,技術差距更大,趁手機業務的價值高點,及時剝離,是
TCL集團擺脫困境的唯一出路。
發表於:2010-07-15 21:09:29
最後修改:2010-10-03 13:42:30
2 :
idsdown(1658)@2011-05-31 14:25:11TCL澄清未解市場“精准減持”質疑
2011-05-30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30/5MMDAwMDI0MTE5MQ.html
3 :
idsdown(1658)@2011-06-21 19:11:24李東生續任TCL董事長 強化核心管理層
2011-06-21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21/1MMDAwMDI0NTY1Mg.html
4 :
idsdown(1658)@2011-06-29 20:39:17TCL中標國家高效照明產品推廣專案
2011-06-29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29/1NMzIxXzM0Nzc1Ng.html
5 :
idsdown(1658)@2011-06-30 23:55:05李東生高位套現質疑四起 TCL股價因傳聞持續走高
2011-06-30
http://www.21cbh.com/HTML/2011-6-30/yNMDcyXzM0NzgyNg.html
黃光裕財技國美(0493)系資金流動路線
1 :
GS(14)@2011-04-16 16:24:17http://www.p5w.net/p5w/fortune/200511/28.htm
黃光裕財技國美系資金流動路線
如果「北京國美」確實屬於「國美系」電器零售業務中的優質資產,則「國美系」電器零售業務的整體盈利狀況在2003年以前不容樂觀,2001年至2003
年間的電器零售門店擴張資金應當並非來自利潤積累。「鵬潤房地產」的淨資產回報率極高,在資產負債率沒有保持很高水平的情況下,如果沒有使用外部資金,則
意味著其銷售收入利潤率是同行業的2.61倍,而開發地產的週期僅為行業平均週期的35.7%,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鵬潤投資」的營業額和利潤極低,卻
從「北京國美」借入的一筆往來款就達2.3億元資金,這些投資可能轉借給了旗下其他子公司。我們可以作出一個大膽的推測:「國美系」的整體電器零售業務可
能在2003年以前獲利狀況不很樂觀,但實現了一定的經營規模,帶來了巨大的現金流,其中一部分資金通過系內的投資公司,以往來款的形式轉移給了系內從事
房地產的公司無償使用;房地產業的高回報帶來的收益又流回電器零售業,為其不斷擴張提供了資金支持。但是,到2004年以後,這一模式被打破,因為此時黃
光裕已經從資本市場高額套現,可以通過增資的方式直接對房地產公司提供資金支持,電器零售業務在上市後卸下了往來款的包袱,並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實現了高速
擴張。在借殼上市過程中,黃光裕通過將地產和電器零售業務分批分期注入上市公司,並充分利用可轉債收購的支付特點,成為資本運作的大贏家。而從2000年
4月起,上市公司的累計超額回報率幾乎一直為負值,並呈逐年下降的趨勢。
成文/文
作者

黃光裕和他的「國美系」(本文對黃光裕家族產業的統稱)在最近5年內迅速崛起,旗下的電器零售業和房地產業不斷加大拓展力度,「國美電器」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黃光裕也位列2005年《新財富》500富人榜排名的第二名。
電器零售、房地產、資本運作一直被認為是「國美系」三大產業鏈條。黃光裕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說:「如果我的企業只做電器或只做房地產或只做資本運營,我就不可能取得一種長遠、大規模的發展。靠單線,是不行的。」

那麼,「國美系」三大產業鏈條是如何構建起來的?之間有何關聯?它們在整個「國美系」的作用分別是什麼?
電器零售業務可能虧損

北京是「國美系」發展的根據地。1987年,黃光裕和哥哥黃俊欽在北京開設首間電器門店,成立了北京國美電器有限公司(「北京國美」)。1993年,
「北京國美」開始發展其連鎖店網絡,其後所經營的門店均採用「國美電器」品牌。1999年,「國美系」開始拓展至北京以外的地方,成立位於天津的首間門
店,其後分別於成都、重慶、西安等中國其他主要城市成立門店。到2004年「國美系」電器零售業務借殼上市前,已經在各地成立了「成都國美」、「重慶國
美」、「福州國美」、「香港國美」等數十家電器零售公司。
從「國美系」電器零售業務上市分拆的過程和「北京國美」2001年4月合併報表,我們可以判斷「北京國美」屬於「國美系」電器零售業務中的優質資產。
2004年6月,由黃光裕控股的香港上市公司「中國鵬潤」(0493.HK)從黃光裕手中收購了「國美系」部分電器零售業務—131家直接經營門店中的
94家,並改名為「國美電器」(「借殼上市架構」詳見附文1)。為配合本次收購,整個「國美系」零售業務分拆成上市目標集團和未上市母集團兩部分。上市目
標集團包括北京、成都、重慶、天津等地的門店,而上海等地的門店則仍由非上市的母集團經營。「中國鵬潤」認為其收購上市目標集團的原因是:「A:目標集團
擁有悠久的營業記錄,奠下穩定的基礎供未來發展;及(B)兩者比較,母集團業務的發展程度及不上目標集團,因而會面對較高的業務風險。」由此看來,北京、
成都、重慶、天津地區的門店屬於「國美系」電器零售業務中的優質資產,而上海地區門店的盈利狀況相對較弱。由北京工商局提供的「北京國美」2001年4月
的合併損益表再次說明了這個問題。該合併報表包括北京、天津、成都、重慶和上海5個地區,除上海地區的銷售收入淨利潤率為0.82%偏低外,北京、成都、
重慶、天津的銷售收入淨利潤率都比較高,依次為3.75%、2.81%、2.37%、2.31%;5個地區中
若根據「北京國美」2001年4月當月損益簡單推算,將當月銷售收入和淨利潤乘以12個月,全年估算的銷售收入和淨利潤可分別達到49.44億元和
1.30億元。然而,大大出人意料的是,「北京國美」在2001年和2002年連續虧損。根據工商資料,2001年,「北京國美」銷售收入為168585
萬元,稅後利潤為-1415萬元,公司解釋虧損的原因是:經營性虧損。2002年,「北京國美」銷售收入為208187.19萬元,稅後利潤為
-436.92萬元,公司解釋虧損的原因是:競爭激烈、毛利下降、屬正常經營虧損。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北京國美」2001年經營性虧損達到-1415萬
元?這實在令人不解。
到借殼上市前一年的2003年,「北京國美」在連年虧損後實現大幅盈利,公司2003年稅後利潤為4443.18萬元。但2003年的盈利很難用電器
零售業務的經營性獲利來解釋,因為2003年與2002年的銷售收入相差不大:2003年銷售收入21.37億元僅比2002年銷售收入20.82億元高
出2.67%,而公司的營業範圍在期間也沒有任何調整。根據國際公認的零售商規模經濟效應,連鎖組織店舖達到11家左右是利潤和成本的臨界點(參見本刊
2005年9月號封面文章《國美蘇寧 類金融生存》),「北京國美」的門店數量此時早已遠遠超出11家,這種盈利變化顯然難以用行業利潤增長特性解釋。
與「北京國美」的連續虧損形成了極大反差,香港上市公司「國美電器」的公告明確表示:2001年到2003年,上市目標集團連續盈利並呈快速增長的趨
勢。2001年,上市目標集團的銷售收入為38.73億元,淨利潤為1653.5萬元;2002年,上市目標集團的銷售收入為66.19億元,淨利潤為
6919萬元;2003年,上市目標集團的銷售收入為93.46億元,淨利潤為1.78億元。上市目標集團的銷售收入增長速度遠高於「北京國美」的收入增
長速度,而且2001年、2002年、2003年連續保持了淨利潤的增長,沒有發生過虧損(圖2)。
「北京國美」的會計報表依照中國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編制,上市目標集團依照香港規定的會計規則編制,兩者對銷售收入和淨利潤的計量存在一定差異,但
這種差異應當不會造成盈利和虧損的本質完全不同的結果。如果「北京國美」確實屬於「國美系」電器零售業務中的優質資產,而且「北京國美」確實在2003年
以前連續發生經營性虧損,那麼「國美系」整體電器零售業務的盈利狀況也不容樂觀。而2001年至2003年屬於「國美系」旗下的電器零售門店快速擴張期,
門店分佈眾多地區的「北京國美」在負債率並沒有明顯提高的情況下,擴張所需資金從何而來呢?

房地產業務回報驚人
我們不妨再看看黃光裕旗下的另一項業務—房地產。
從1996年成立北京鵬潤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鵬潤房地產」)起,黃光裕已經經營了9年的房地產。在2005年國美置業、明天地產成立之前,「鵬潤房地產」一直是「國美系」房地產鏈條上最重要的環節。
「鵬潤房地產」的原名是北京市國美房地產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1996年3月18日,法定代表人黃俊烈(黃光裕另一姓名),註冊資本1000萬
元。經過數次增資,如今「鵬潤房地產」的註冊資本已高達4.2億元。「鵬潤房地產」有著較好的盈利記錄,2001和2002年平均淨資產利潤率高達
46.86%,是同期國內房地產行業上市公司中位數6.41%的7.31倍。根據工商資料,截至2001年5月31日,「鵬潤房地產」累計的未分配利潤為
7867.85萬元。2001年、2002年,「鵬潤房地產」分別實現稅後利潤3956.06萬元、1.06億元,銷售收入稅後利潤率分別為
23.33%、26.75%,淨資產回報率分別為40.71%、53%(表1)。在房地產業,23.3%、26.75%的銷售收入利潤率是非常高的,而
40.71%、53%的淨資產回報率,更是非常罕見。與國內房地產行業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相比較,「鵬潤房地產」的淨資產回報率和銷售收入利潤率都高出數
倍,而且淨資產回報率高出倍數更遠高於銷售收入利潤率高出倍數(表2)。

同樣令人驚嘆的是由黃光裕的哥哥黃俊欽控制的北京新恆基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新恆基房地產」),該公司2001年、2002年、2003年公司的銷售
收入利潤率都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2002年、2003年更達到了60%以上。該公司淨資產在2002年增加了3.74億元,而當年稅後利潤僅約6761
萬元;2003年該公司註冊資本為8000萬元,而當年末淨資產竟達8.22億元(表3、表4)。
銷售收入利潤率反映了公司經營獲利的空間水平,淨資產收益率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公司利用自有資產獲取利潤的效率。為什麼「鵬潤房地產」和「新恆基房地
產」可以獲取比同行業更高的銷售收入利潤率?以「價格屠夫」著稱的黃光裕,在開發「鵬潤家園」、「國美家園」等房地產項目時似乎並沒有推行高價策略。在沒
有提高售價的情況下,提高銷售收入利潤率的途徑只有降低成本。那麼「國美系」是通過什麼方式節約了房地產成本?節約的成本是資金利息成本、是原材料成本,
還是其他別的成本?更重要的是,「鵬潤房地產」的資產獲利能力更遠遠超出了公司經營獲利能力,在「鵬潤房地產」銷售收入利潤率是同行業的2.61倍的前提
下,如果「鵬潤房地產」要達到報表中46.86%的淨資產收益率,那麼公司淨資產周轉率要達到行業水平的2.8倍。在房地產行業如此高的周轉率高得令人難
以置信。房地產業是一個資金密集、開發週期長的行業,銷售收入主要取決於資金投入規模,資料顯示,「鵬潤房地產」2001年、2002年的資產負債率分別
為81.03%、52.46%,而同期國內房地產行業上市公司中位數分別為52%和55%,在資產負債率並未相差太多的情況下,「鵬潤房地產」淨資產收益
率高出同行業數倍,是否緣於無償使用了外部資金呢?
我們發現,2004年,「國美電器」在香港借殼上市的運作過程中,黃光裕共獲取到27.14億港元現金(詳見附文2),與此同時,2004年也是「鵬
潤房地產」註冊資本增加最快最多最集中的一年。2001年6月,其註冊資本由最初1000萬元增加到5000萬元;2004年,註冊資本由5000萬元猛
增到4.2億元,比年初增加了7.4倍(圖3)。
投資公司或充當資金周轉工具

北京鵬潤投資有限公司(「鵬潤投資」)、北京鵬泰投資有限公司(「鵬泰投資」)是「國美系」負責資本運作的主要公司,此外「國美系」還存在北京國美投資
有限公司(「國美投資」)等其他投資公司。「鵬潤投資」、「鵬泰投資」和「國美投資」的註冊資本依次為2.7億元、5000萬元和1000萬元。三個公司
的經營範圍主要是項目投資管理、投資諮詢、房地產信息諮詢等項目。從北京市工商局提供的營業額、稅後利潤以及資產變化等數據看,這三家公司本身開展的經營
業務非常少。
根據北京市工商局提供的資料,「鵬潤投資」、「鵬泰投資」和「國美投資」的營業額和利潤非常低,甚至營業額為0,發生過虧損。從淨資產和總資產的變化
看,從2001年到2003年,「鵬泰投資」的淨資產和總資產基本上處於註冊資本5000萬元左右,「國美投資」的淨資產和總資產基本上處於註冊資本
1000萬元左右。三年間,「鵬潤投資」的淨資產和總資產增加了不少,但其營業額非常少,2001到2003年的營業額分別為233.17萬元、0、
0(表5)。
值得注意的是,2001年8月,「鵬潤投資」的註冊資本由2000萬元增加到2.7億元,增加了2.5億元,其中:黃俊烈以「北京國美」
70.0025%的股權增資,增加註冊資本2.07億元;妹妹黃燕虹以「北京國美」15.0025%的股權增資,增加註冊資本4300萬元,這樣,「鵬潤
投資」就擁有了「北京國美」85.005%(70.0025%+15.0025%)的股權。此後的2001年到2003年,「鵬潤投資」的註冊資本保持在
2.7億元,沒有增加,而「鵬潤投資」與「北京國美」的利潤一直呈反向變化(圖2)。這說明,「鵬潤投資」的資產增加很可能是來自於旗下的其他投資項目所
帶來的投資收益(表6)。
如果投資公司本身的營業額和盈利額很少,那麼這些投資公司到底在運作什麼?

「鵬潤投資」成立於1997年,成立時就確立了「商者無域,相融共生」和「互動、互助、互補」的企業理念。1999年,也就是「鵬潤投資」成立後的第二
年、「鵬潤房地產」成立後的第三年,「國美系」電器零售開始擴張至北京以外的地方,擴張的腳步也從這一年起走快。但工商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北京國美」在
1999年1月1日至1999年5月31日期間主營業務也發生了虧損,主營業務利潤為-29.13萬元,營業利潤為-76.68萬元。但「北京國美」
184.09萬元的營業外收入彌補了主營業務虧損,實現了1-5月淨利潤85.07萬元。究竟是什麼經營活動的利潤彌補了電器零售業務的虧損?
從「北京國美」的一些往來款裡我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根據工商資料,2001年4月30日,「北京國美」有兩筆大額借款:銀行短期借款2.8億元,
「新恆基房地產」借款5300萬元;有一筆大額其他應收款:應收「鵬潤投資」的往來款2.3億元。「鵬潤投資」2001年全年營業額為233.17萬
元,2002年和2003年的營業額為0,如此少的營業額為何需要如此大額的借款?「鵬潤投資」利用這2.3億元借款做了什麼?這些我們不得而知。可以知
道的是,黃光裕一直是「鵬潤投資」、「北京國美」和「鵬潤房地產」的實際控制人,目前「鵬潤投資」既是「鵬潤房地產」又是「北京國美」的大股東,分別持有
80%、85.005%股權。「鵬潤投資」的借款很可能是用於為「鵬潤房地產」等子公司提供無償的資金支持。那麼,如前所述,效益不佳的「北京國美」何以
能提供如此巨額借款呢?2004年「國美電器」借殼上市時的上市公司《收購公告》指出:「北京國美」當時仍欠上市目標集團約10億元債務。
「國美系」電器零售、房地產和資本運作的公司存在很多難以理解的疑問。如果沒有合理的理由來解釋這些疑問,我們可以作出一個大膽的推測:「國美系」的
整體電器零售業務可能在2003年以前獲利狀況不很樂觀,但實現了一定的經營規模,帶來了巨大的現金流,其中一部分資金通過系內的投資公司,以往來款的形
式轉移給了系內從事房地產的公司無償使用;房地產業的高回報帶來的收益又流回電器零售業,為其不斷擴張提供了資金支持。但是,到2004年以後,這一模式
被打破,因為此時黃光裕已經從資本市場高額套現,可以通過增資的方式直接對房地產公司提供資金支持,電器零售業務在上市後卸下了往來款的包袱,並通過資本
市場融資實現了高速擴張。

注:文中數據若非特別註明,均來自工商資料和公開信息披露
附文1
「國美電器」借殼上市架構

「國美系」的整個電器零售業務分拆成上市目標集團和未上市母集團兩部分。目標集團指Ocean
Town及附屬公司。母集團包括:1、北京國美,2、香港國美,3、鞍山、寧波、哈爾濱、無錫、石家莊、包頭、長沙、長春、大連、上海、鄭州、杭州、咸陽
等地的公司,以及用「國美電器」的商標從事或已註冊從事電器及消費電子產品零售業務的公司(母集團授予獨立第三方特許權,在中國以「國美電器」商標經營出
售電器及消費電子產品的門店)。
上市前,「國美系」進行了集團重組。根據2004年4月1日生效的重組協議,「北京國美」持有位於北京市的資產、負債及有關業務,但不包括與零售業務
有關或不可轉讓的若干資產、負債及有關業務。上市目標集團下屬的18家公司各自的全部股權轉讓予「國美電器有限公司」。「國美電器有限公司」是在中國註冊
成立的公司。其後,自2004年4月20日起,將「國美電器有限公司」的65%股權轉讓予Ocean Town
,這樣「國美電器有限公司」轉型為一家中外合資合營企業。Ocean
Town為「國美電器有限公司」的控股公司,持有其65%權益,這為其惟一資產。Ocean
Town收購「國美電器有限公司」的65%權益已經達到我國法規的上限。目前,外資企業持有在中國從事零售業務的公司的股權須經商務部的批准。2004年
6月1日前,一家外資企業獲准持有在中國從事零售業務的公司的股權上限為65%(附圖)。
上市前,「國美電器」制定了快速的擴張計劃,計劃於2006年底自設及收購擴展96家新門店、開設478家數碼店、設立6-9家大賣場。根據「國美電
器」上市前的規劃,96家新門店的開店成本總額約為1.15億元,478家數碼店的開店成本總額約為1.43億元至1.91億元,6-9家大賣場的開辦成
本總額在0.6億元至1.35億元之間,三年開店成本總額在3.18億元至4.41億元之間。
根據2004年年報和2005年半年報看,「國美電器」的門店擴張計劃進展得很快,但數碼店的擴張比較慢。圖1列示了「國美電器」和母集團的門店和數
碼店的擴張情況。我們可以看到,截至2005年6月30日,「國美電器」的門店比上市前增加了75家(169-94),已實現擴展96家原計劃的
78.12%;數碼店比上市前增加了19家(19-0),僅實現擴展478家原計劃的3.97%(附表)。

??附文2
黃光裕 資本運作大贏家
「京華自動化」是黃光裕借殼上市的香港上市公司。「京華自動化」為一間投資控股公司,於百慕大註冊成立,其股份自1992年4月15日在聯交所上市。
集團主要業務為設計、生產及銷售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及機械及物業投資。但公司上市以來的業績長期處於虧損狀態。在香港「殼王」詹培忠的幫助下,黃光裕取得
了上市公司的控制權,並依次將鵬潤大廈三間辦公室、北京朝陽區西壩河北里七號院土地和包括94個門店的「國美電器有限公司」65%股權注入上市公司。上市
公司經營的主業也由原來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先後轉向地產物業、電器零售,公司名稱也依次變更為「中國鵬潤」、「國美電器」。在將地產物業作為經營主業階段,
黃光裕引入戰略合作者韓月軍運作地產項目。陳銀海、詹培忠、黃光裕依次是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東,韓月軍在經營地產物業階段曾是上市公司的第二大股東。
黃光裕整個資本運作大致可分為「殼王詹培忠取得控股權」、「黃光裕接手控制權」「運作地產物業」「運作電器零售」四個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黃光裕在上市公司收購資產過程中多次使用可轉債的支付方式。緩解資金壓力、靈活控制持股比例、選擇恰當減持套現的時機等方面都是可轉債支
付方式的優點。在黃光裕資本運作過程中,上市公司4次收購資產,除了第1次收購外後來的3次都採取了可轉債的支付方式。在上市公司第一次收購時,黃光裕還
沒有持有公司股份,通過收購鵬潤大廈三間辦公室的預售合約,上市公司支付給黃光裕1200萬港元現金和36,003,500股股份,黃光裕從而直接持有了
16.1%股份,成為「京華自動化」的第二大股東。在後來的上市公司3次收購中,黃光裕都擁有了上市公司的絕對控制權,充分利用了可轉債收購支付方
式:2002年4月,上市公司收購了韓月軍的Artway Development
Limited公司全部已發行股本,間接持有了中國北京市朝陽區西壩河北里7號院土地的39.2%權益。收購事項的代價為1950萬港元,其中1200萬
港元以認購事項所得款項撥付;3750萬港元以發行等額的第一批票據支付;餘額3750萬港元以發行等額的第二批票據支付;2004年2月,上市公司以總
代價3億港元現金向韓月軍收購好聯有限公司全部已發行股本,將原間接持有北京朝陽區物業的39.2%權益擴大到100%權益。同時向股東Shinning
crown(黃光裕擁有100%權益)發行本金額為3億港元的、3年期的、有條
統計結果告訴我們,黃光裕是資本運作的最大贏家。從2000年到2004年,黃光裕持有的股份從最初的36,003,500股,增長到股份重組以後的
1,076,615,085股新股份,按可比口徑計算,黃光裕持有的股份增長了1195倍。在上市過程中,黃光裕只拿出總額約為7.45億港元資產—鵬潤
大廈的3間辦公室、包括94家門店的「國美電器有限公司」65%股權和4.92億港元現金,通過一系列資本運作就取得了上市公司絕對控股權,並且以減持套
現和收購款的方式獲取現金27.14億港元,這是其投入的4.92億港元現金的5.52倍,也遠遠超出了其投入7.45億港元資產總額,相當「國美電器」
2004年2.4億港元淨利潤的11倍—2004年淨利潤是「國美系」電器零售業務經過18年發展達到的歷史最高水平。在股權運作過程中,黃光裕的資產增
值驚人,「國美電器有限公司」65%股權轉讓增值80.726億港元。在上市後,黃光裕還獲得派現收入約0.72億港元(附表)。
相比之下,公眾投資者的現金出資額高達29.10億港元,是黃光裕現金出資額4.92億港元的5.91倍,也遠遠超出了黃光裕的全部7.59億港元出
資資產。但公眾最終只取得34.5%股權。並且從2000年黃光裕資本運作以來,2000年4月以後上市公司的累計超額回報率基本上處於0%以下,並呈逐
年下降的趨勢,最低達到-227.61%(附圖)。自2005年6月23日以來的7個交易日中,「國美電器」的股份下跌了21.4%。「國美電器」的股價
走勢反映了投資者的擔心:黃光裕已提出申請出售持有的「國美電器有限公司」35%股份,市場擔憂他還會像以前那樣將「國美電器有限公司」65%高價注入上
市公司,獲取股份後減持套現。
??附文3
「財富效應」
影響未來發展模式
從事電器零售和房地產的企業是「國美系」經營獲利的實體,而從事資本運作的公司本身並不是獲取利潤的主體,但它具有放大經營實體財富效應的強大威力。
資本市場的增值是驚人的,獲利是超常的。在黃光裕嘗到了資本運作的甜頭後,資本運作在整個「國美系」的理念不斷強化。2005年黃光裕改變了以往多由個人
直接持股的股權模式,重新搭建「國美系」公司之間層層控股的框架結構,「鵬潤投資」和「鵬泰投資」成為黃光裕聯繫各公司股權的中間層,新成立的「國美置
業」和「鵬潤電器」兩公司充分體現資本運作的經營理念,都有著未來上市的發展計劃。
2004年「國美電器」在香港成功上市。在資本運作全過程中,黃光裕共獲取到27.14億港元現金,這相當於「北京國美」2001年4月30日累計未
分配利潤0.92億元的31倍, 相當於「國美電器」
2004年2.4億港元淨利潤的11倍,相當於「鵬潤房地產」2002年1.06億元稅後利潤的27倍。而「國美電器」2004年淨利潤是「國美系」電器
零售業務經過18年發展達到的歷史最高水平,「鵬潤房地產」2002年稅後利潤也是經過6年積累才達到的規模。
「國美電器」上市後的2005年,黃光裕重整了旗下公司的架構,改變了以往多由個人直接持股的股權模式,搭建了公司之間層層持股的新模式(附圖)。
2005年「鵬潤投資」、「鵬泰投資」、「鵬潤房地產」的股權結構發生變化。2005年2月,「鵬潤投資」的股東黃燕虹將其持有的全部17.41%股權完
全轉讓給「鵬泰投資」,「鵬潤投資」的股東成為黃光裕(持有82.59%股權)和「鵬泰投資」(持有17.41%股權)。2005年3月,「鵬泰投資」的
股東李器陶將4000萬出資額(80%股權)全部轉讓給「鵬潤投資」,股東張勁松將1000萬出資額(20%股權)全部轉讓給「北京國美」,「鵬泰投資」
的股東成為「鵬潤投資」(持有80%股權)和「北京國美」(持有20%股權)。2005年5月,「鵬潤房地產」的股東黃光裕75%股權、張志銘5%股權轉
讓給「鵬潤投資」,股東黃燕虹20%股權轉讓給「鵬泰投資」,「鵬潤房地產」的股東成為「鵬潤投資」(持有80%股權)和「鵬泰投資」(持有20%股
權)。
「國美置業」成立於2005年1月4日,註冊資本5000萬,其中:「鵬潤房地產」貨幣出資4000萬元,持有80%股權;「鵬潤投資」出資1000
萬元,持有20%股權。黃光裕聘請禹晉永出任總經理。
「國美置業」的內部組織與其他地產公司不同,並非以工程、銷售、成本為基本結構,而是分為「投資一部」、「投資二部」。「國美置業」的很多人才都是資本市
場的精英,是有投行經驗的。對於「國美置業」的運作模式,禹晉永透露說:「我們是開發和資本結合。資產權益化—資本化—市場化,最後增加了資產。對項目的
不斷投資,對市場增加權益。我們和國際金融對接,受益反作用於資產。『國美置業』是一家資本運營商,它所要求的回報不僅僅是買房子,更期望在資本市場上成
倍增值後的交易。」
禹晉永還曾向媒體透露,公司的投行部正在積極運作上市事宜,與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及新加坡、美國納斯達克方面接觸,商談明年上市的事情,最大的可能是選擇三地同時上市。此外,公司在香港方面正籌建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計劃用資本市場來融資。
但僅僅幾個月後,即2005年9月15日,禹晉永辭職。據媒體報導,黃光裕免去禹晉永的原因是他對外洩露了公司的上市發展計劃。不過在2005年5月
18日,
「國美置業」「科技總部新區核心商務區項目」的新聞發佈會現場,黃光裕也表示過:「國美系」的地產業務「努力爭取」在明年上市。但並未透露具體哪部分地產
業務。在禹晉永辭職後,黃光裕在接受採訪時明確表示,集團將地產業務打包上市的思路不會變,只是沒有確切的時間表。
與「國美置業」一樣,「鵬潤電器」也是2005年黃光裕新成立的公司。據北京市工商局提供的資料顯示,「鵬潤電器」成立於2005年4月13日,法人
代表黃光裕,註冊資本1億元,其中:「國美電器有限公司」貨幣出資8000萬元,持有80%股權;天津國美物流有限公司貨幣出資2000萬元,持有20%
股權。據媒體報導,國美內部高層透露,「鵬潤電器」業態與「國美電器」一樣,也為家電連鎖,而首家「鵬潤電器」很有可能在瀋陽成立。該高層表示,黃光裕成
立「鵬潤電器」的目的,是希望未來將「鵬潤電器」在美國上市。從電器零售經營的角度看,「國美電器」擴張的空間很大,「鵬潤電器」成立的必要性不大,但這
個公司的成立可以帶來美國上市的資本運作機會。
你認為上市公司搞財技重要嗎?
1 :
GS(14)@2011-04-21 16:29:33如題
2 :
hehehaha(4466)@2011-04-22 00:05:18怎樣也有一定程度的需要.
要不是好像我表哥,以資產計根本有能力把公司上市!!
可惜他們是學歷不高,但是白手興家型,用人還可以!
只要他有心做大,身家必定再翻幾倍以上!
係新年時曾有心試探,我認為他只是未遇上相關人事,同時要面對子女個人發展,對於他做的行業並沒興趣....'而他本人不愁錢多寡,只怕麻煩太多....'
因為他在國內合作的地產發展也令很感到很多煩惱...'
真的浪費了....可惜我不用功,,,要是學歷高一點,我也想幫他打天下...''
沒一點財技也只會令公司老化....''
3 :
GS(14)@2011-04-23 09:50:29其實可以找下那些小型中資投資銀行幫幫手的,子女無心做,更應該上市,用股票去找人過來幫他手。
上市公司不需資產多,適合就好,只需盈利足夠,就可以上市,至於國內地產方面,如果是缺錢的話,上市公司可給他一項套現發展的途徑。
學歷低不是問題,問題是他肯唔肯守下法規,但是如果他嫌麻煩,又唔缺錢,真是無謂上,但是你要錢,人地自不然就要高要求一些吧,況且我認為他連自己真正賺幾多錢都唔知,因為會計我想他又慳一截啦
4 :
monday18(10821)@2011-05-28 01:27:511樓提及
如題
咁靚湯響呢方面有乜見解?
5 :
GS(14)@2011-05-28 11:20:044樓提及
1樓提及
如題
咁靚湯響呢方面有乜見解?
上市唔搞財技仲乜
6 :
monday18(10821)@2011-05-28 11:23:245樓提及
4樓提及
1樓提及
如題
咁靚湯響呢方面有乜見解?
上市唔搞財技仲乜
哈哈哈哈哈!我都係咁話,而且唔識財技好蝕底,有乜條數唔掂,都可以運用財技搭夠!而且有時吸水都唔少得呢d 小動作。

7 :
GS(14)@2011-05-28 11:27:18其實財技是用來請幫手籌錢的,只是朝三暮四的事,搞了多少就要收回多少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