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免插電或電池,「振動發電」當紅! 一指力道 解決物聯網缺電

2015-12-07  TCW

讓物體連網,透過慼測器監控的物聯網生活,有致命缺點:慼測器發電來源,靠電池或配電線,耗成本且不便,現在,這一切正因「振動發電」而有所突破。

各產業競相投入的物聯網,有一個致命缺點,就是電源。

即使打算在全球各地設置感測器,透過網路蒐集資訊,但如果沒有電力驅動相關機械裝置,這項計畫不過是紙上談兵。因為不可能讓所有感測器都拉電線連接電源,內建電池成本也相當可觀。

要解決這個問題,或許可把希望寄託於「振動發電」技術。這是將汽車或火車通行時產生的縱向振動,或冷氣機馬達的定期振動等,轉換成能源的技術。身兼振動發 電等業界團體事務局的NTT資料經營研究所資深經理竹內敬治指出:「振動發電除了一般想像中的振動外,也可利用人類推、踩的力道。」

過去這種技術的發電效率極差,但振動幅度「寬頻化」等技術進展,已經突破了原有瓶頸。現在的技術已經可以把各式各樣的振動有效轉換成電能。只要技術普及,全球各地就會出現許多「小型電廠」,足以支撐物聯網所需能源。

免治馬桶升級沒接電也能遙控沖水

令人意外的是,一般家庭的馬桶也應用了振動發電原理。

全球最大衛浴設備製造商東陶(Toto)於今年二月推出最新型馬桶,牆上安裝的搖控器上,有一排看來很熟悉的操作按鍵,就和一般免治馬桶設備一樣,按下 「沖水」按鍵就可以搖控沖水。不過,Toto負責人卻說,這個搖控器沒有插電,也未內建電池。那麼到底為什麼可以沖水?

這就是振動發電的功勞。只要用手按下按鍵,手指的力道就會傳到搖控器內部,讓搖控器內建的發電裝置磁鐵轉動,和線圈之間產生「電磁感應」,因而產生電能。Toto就利用這個電能,讓搖控器傳送電波信號,搖控馬桶沖水。

Toto電子技術本部電子機器開發部組長山中章己表示:「包含開關的按壓觸感在內,這項產品總共花了三年時間研究。在減少傳送電波時消耗的電力,同時提高 發電能力後,終於成功實用化。」Toto把這項裝置命 名為「環保搖控器」。這項技術不只可應用在馬桶上,還可延伸用在各種搖控器上。

三優勢助功方便監控偏僻水壩、橋樑

由Toto馬桶的案例,可分析出振動發電的三大優點。第一就是不需要電池。因為不用定期換電池,即使是地處偏僻的水壩或橋樑等,也可以安裝慼測器。

如果安裝在社會各角落的感測器需要換電池,就會大幅提高管理難度;相對的,利用振動發電供電到感測器,安裝好後就能「半永久性」的持續傳送資訊。

既然不用電池,也就不用配線接電,可省下配電工程,這正是振動發電的第二項優點。就算是在有多種製造設備與管線的工廠,也不需要增加配線工程,即可安裝感測器。

第三項優點則是省略電池和配線後,感測器得以小型化。

事實上即使是Toto的馬桶,振動發電裝置也只占了搖控器的一個小角落而已,而且零件數量越少,故障風險就越低。

Toto採用的量二美電機的振動發電裝置,三美電機宣稱此裝置持久耐用,按壓二百五十萬次也不會壞。該公司也致力於讓裝置更加輕薄,將來希望運用在照明與門的開關等。

獲取未被活用、反而被埋沒的微弱能量,轉換成電力,這構想被稱為「能量蒐集」(EnergyHarvesting)能量可以來自光、熱、電波等各種源頭,目前即將實用化的就是振動發電。

松下當先行者研發因應各種振動的發電

竹內敬治說:「過去很多裝置只能在特定頻率(每秒振動次數)發電,所以很難將振動發電應用在實際的現場。」

因為即使是同一座橋樑,振動方武也會因位置而略有差異。如果要把振動發電裝置安裝在橋樑,就必須先詳細調查,並依位置調校頻率,以讓振動裝置發揮作用。這種做法不但曠日費時,而且一旦振動方式不如預期,就無法發電,並不可靠。

竹內敬治表示,要解決這個問題,得靠「可因應各種振動的寬頻技術」。傳統振動發電裝置只能因應事前設定好的「快速振動」、「大幅振動」等力道來發電,而寬頻技術可以因應各種「變化球」進行發電。

這種寬頻技術的先行者,就是松下(Panasonic)。該公司目前正致力於開發稱為「壓電效果」的振動發電方武,利用振動對發電裝置內的陶瓷施力,產生電壓,預計兩到三年後可進入實用階段。

這項技術的普及關鍵,在於機器的耐用性。就算不用換電池,如果機器因為常振動而損壞,就沒有任何意義。松下汽車電子與機電系統公司主任技師勝村英則指出,振動發電要商業化,「必須確認發電裝置可以持續稼動五至十年。」

因此松下和新能源及產業技術總合開發機構(NEDO)等合作,在德國化學大廠BASF位於神奈川縣內的工廠等地進行實證實驗。在幫浦或伺服器機房等處安裝 振動發電機,實際調查發電狀況。這項驗證預計進行到二〇二八年中,以發掘工廠要大規模導入振動發電裝置時會遇到的課題。

因為物聯網的發達,慼測器市場規模也擴大,日本富士凱美萊總研(FCR)調查顯示,到了二〇一九年度,全球感測器市場規模將比二〇一四年度成長超過兩成,預計可達五兆五千五百七十六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一兆五千億元),連帶的,振動發電市場也可望確實成長。

歐美雖然積極朝著制定技術標準努力,不過目前日本的感測器技術和寬頻技術,還是領先歐美。這項將理論化為實際的技術,就是「積少成多」的成果。

(Nikkei Business (c)2015 NikkeiBusiness Publications,Inc.)

譯.李貞慧 審稿.張務華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708

能解決問題的人


2015-10-26  TWM

在快速變動的數位世界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沒有人經營的市場空間,碰巧一個知名的國外同業也看好這個市場,於是我們倆一拍即合,合資成立了一家公司進軍這個市場。

只可惜經營了一年之後,我們就發現市場並不如我們想像中樂觀,營業規模極小,公司一直處在虧損的狀況。

這家公司的實際經營者是一個我十分信賴的主管,當這家合資公司營運不如預期,而且短期內也看不到逆轉的可能時,我幾次問這位主管,要不要結束這個專案,他想了想,總是告訴我,他還想試試,「應該還有可能找到其他的生意模式,」他回答。

就這樣,他開始在原有的資源中,不斷的尋找新的生意可能,也試了幾個不同的專案,終於逐漸找到一些曙光。

這位主管是一個能解決問題的人,過去我曾經派他去整理一些問題單位,他總是能在一段時間之後,交出不錯的成績單,而這一次他又發揮他解決問題的能力,嘗試在黑暗中重新點亮燭光。

在我的經驗中,組織中能解決問題的人才,是稀缺的資源,大多數的人都只是一個工作者,會做事,會做正常的事,會做順境的事,會照現有的組織規章做事,但是一遇到問題,一遇到困難,一遇到逆境,就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是好。

不能解決問題的工作者,只會把遇到的問題原封不動的還給公司,期待上層主管來解決。如果遇到不景氣,業績大幅下降,不能解決問題的主管只會告訴公司:因為市場不景氣,如果你問他如何解決?他通常只會說更努力開發,還會說整個團隊都已全力以赴,辛苦異常,可是業績仍然沒有起色。

如果遇到會解決問題的主管,他會想出各種對策,嘗試去縮小業績的降幅,而且他說得出他用了哪些方法,額外爭取到哪些業績,而且能證明市場平均降幅是百分之四十,而經過他們做了那些事之後,公司的業績只降了百分之十五,能解決問題的主管,不見得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他們一定能想出一些方法,解決部分問題,讓問題的傷害減少。

一個好的工作者,一定要培養出解決問題的能力,讓自己能處理危機,扭轉逆境。而學會解決問題,首先要相信問題一定可以解決,嘗試想盡各種方法找答案,其次要打破既成的工作框架,去做一些承平時期不會做,不可能做的事,總之要想盡辦法做出一些改變,讓不可能變成可能。

成功人士一定是能解決問題的人,所有的工作者都應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

何飛鵬部落格:feipengho,pixnet,net/blog 何飛鵬粉絲團:www.facebook.com/ hofeipe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97

三分鐘一盤菜,他的智能炒鍋能否解決懶人吃飯問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ject/2015/1216/153276.shtml

導讀 : 外賣O2O到現在為止的規模在1500億左右。傳統餐廳的規模在3萬億,早已成熟了。而在家做飯的規模能達到8萬億,但並未出現很好的服務模式。鄧超瞄準的就是這個8萬億的家庭市場。

i黑馬 田牧 12月16日 報道

即將過去的一年和未來的一年時間里,萬億的O2O餐飲市場被BAT等互聯網大佬玩得不亦樂乎。但真正做菜的傳統餐飲企業們——就像那些沒落的紙媒,默默地寫出好文章卻只能通過朋友圈,才能讓更多人看到一樣——一直是這場互聯網戰爭中的彈藥庫,很重要,但從未被當做真正的玩家。

如今,這些傳統的餐飲企業開始行動了。他們不再甘願做互聯網後面的加號,而是往自己身上添加互聯網。比如北京的連鎖餐飲企業金百萬轉型升級做的U味兒美食智能平臺。

用一口鍋把餐廳搬進自家廚房

“60、70不愛做,80、90不會做。”金百萬董事長、U味兒創始人鄧超說他要解決的是中國家庭在家吃飯的問題。

目前吃飯有三種場景:在餐廳吃,在單位或家里叫外賣吃,以及自己在家做飯吃。鄧超認為,外賣O2O是最近兩年新生的模式,雖然發展速度很快,但到現在為止的規模是在1500億左右。傳統餐廳的規模在3萬億,早已成熟了。而在家做飯的規模能達到8萬億,針對這個場景並未出現很好的服務模式。

鄧超瞄準的就是這個8萬億的家庭市場。看準這個市場的不只鄧超一人,此前已經湧入了許多創業者。以青年菜君為代表的提供半成品菜品的服務模式,以回家吃飯為代表的利用周邊大媽做飯的模式,和以愛大廚為代表的飯店廚師上門做飯的模式。這三種模式是目前針對家庭廚房的主要創業方向。

U味兒做的是第四種模式。

在金百萬恒基中心店的一個包間里,鄧超給i黑馬記者演示了如何三分鐘吃到一盤新出鍋的小炒肉。把分別裝有辣椒、斷生肉、調料的三個塑料包裝袋撕開倒進智能炒鍋之後,蓋上鍋蓋,按下“爆炒”模式,計時3分鐘後,一盤和金百萬菜單上一樣的小炒肉就出鍋了。價格卻比餐廳的定價便宜一半。

至於最為關鍵的口感是否和廚師炒制的相同,i黑馬在試吃之後認為兩者的味道基本一致。

“其實中餐就是兩個核心因素:調味料和溫度的掌握。”和炒菜打交道超過20年的鄧超說。入鍋之前的原料都已經是準成品,菜在後面的中央廚房里經過了切配,肉已經被後廚的員工做了斷生處理,關鍵的調料也被廚師按照標準調好裝到了袋子里。而炒制一道菜所需掌握的時間、火候、溫度等都已經按照標準變為計算機算法放進了智能炒鍋里。

被處理好的準成品放在爐竈上用普通鍋炒也可以,但掌握不了火候炒出來的菜不會好吃。可以自動炒菜的智能炒鍋並不是新鮮事物,但沒有調制好的調料,菜的味道也會差點。

U味兒用一口鍋把金百萬的廚師技術和菜品原料整合到了一起,從而實現智能鍋炒出來的菜和飯店廚師現炒的菜口味保持一致。所以,一口智能炒鍋加上準成菜品,就相當於把金百萬的後廚搬進了自家廚房。

從外賣到智能鍋

鄧超表示,U味兒的競爭對手不是餓了麽、美團等外賣平臺,而是要和生鮮超市搶生意。但U味兒最初的前身,就是送外賣的。

做了二十年餐飲,鄧超認為,限制餐廳掙錢的是時間和空間。時間指的是餐廳一天的工作時間集中在中午、晚上兩個時間段,員工在其他時間是空閑的。空間則是餐廳的面積大小決定了可承載顧客的數量。

所以在2011年移動互聯網開始普及後,鄧超做了一個“百萬在線”的線上餐飲外賣平臺,意在拓展餐廳以外的就餐空間。但做下來發現,外賣的方式雖然突破了空間,但外賣的時間和在餐廳就餐時間是基本重疊的。外賣只是餐廳的一個補充,並不是增量。

做了一年多外賣,鄧超決定轉向做半成品。“我說這個就行了,突破時間和空間了,而且半成品對於餐廳來講,輕車熟路。切東西那是我們的專業。”但仍然沒做起來,鄧超分析原因,“切菜是一個麻煩,你幫我切好了,是幫我解決點事兒,但是這對消費者來講,不是痛點。”運營的數據也顯示,客戶一個月的複購率只有0.9,一個月買一次都不到。

之後鄧超把半成品做成如今的準成品之後,複購率上去了,從0.9上升到2。到今年的3月份,鄧超在摸索了4年,先後投入6000萬之後,才又進一步把準成品延伸到智能炒鍋,終於實現出鍋即食,成為U味兒的前身。

這也讓鄧超覺得,他終於探索出了解決餐廳時間和空間局限的模式。

“傳統的盈利模式餐飲就是服務,我們說把生菜做成熟菜,5毛變成1塊,掙點差價。(有了U味兒之後)現在有生產職能了,我現在定義我們的店長,白天是店長,晚上是廠長。”鄧超說。

以前金百萬的餐廳廚房,過了飯點之後員工都是閑置的狀態。U味兒的外送流程是在飯點前3小時下單,離用戶家最近的金百萬餐廳接單之後,廚師將菜品處理、調料制作好後裝進包裝袋,由第三方配送方送到用戶家里。而廚師制作準成品的這一段時間,正是他們處於空閑的時間段。

金百萬垡頭店是鄧超所說“餐廳變工廠”的典型。在晚上9點餐廳廚房停止向堂客供餐後,他的廚師們開始為附近的好鄰居集中生產8000份便當。工作8小時到早上5點,8000份準成品被送進使用U味兒智能炒菜鍋的好鄰居店里,等待中午和晚上的食客過來現炒現賣。

鄧超測算,一個餐廳的人力浪費至少在20%以上。有了U味兒的模式之後,一個餐廳增加20%的營業額並不需要增加勞動力。“所以這個就完完全全顛覆了餐飲傳統的商業模式了,我老說管理模式求生存,商業模式才求發展。”

目前,U味兒智能炒鍋主要是在金百萬餐廳向前來用餐的顧客推銷。據鄧超透露的運營數據,準成品的複購率達到了月均3.5次,每次客單價為68元。智能炒鍋賣出了1萬臺。

脫離金百萬

因為菜品制作複雜程度的限制,第一代的智能炒鍋只能做金百萬菜單上200多種菜品里的80種菜。如果想吃剩下的100多種菜,還得回到餐廳里。對於龐大的市場和人們的多元口味來說,80種金百萬的菜式是無法吸引更多人把鍋搬進自己廚房的。

在11月21日由U味兒舉辦的中國餐飲O2O高峰論壇上,鄧超正式向外界發布了第二代U味兒美食智能平臺。這意味著,U味兒將不再只為金百萬服務,而是開放給其他餐飲企業,金百萬成為該平臺上的餐飲品牌之一。

“現在我們在北京劃的90個商圈,2到3公里能夠覆蓋10萬人。這一個商圈里面會有兩到三家餐飲企業,提供不同風味的,沒有沖突的(菜品)。我們要打造一個生態圈、雲廚房的概念,對消費者來講,可以調動北京最好的廚房為他家庭服務。”鄧超向i黑馬表示。

作為二十年的餐飲老板,鄧超想抓住這個行業的痛點。U味兒的模式是釋放餐廳的閑置產能,讓一個餐廳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掙到更多的錢。也只有讓更多的連鎖餐飲企業入駐,擴充U味兒局限於金百萬一家的SKU,以滿足更多人的口味。

這也是U味兒的投資人最關心的。潤恩資本執行副總監劉曉東是U味兒即將完成的B輪融資的投資人之一,他向i黑馬表示:“U味兒公司能夠為客戶,為供應商這塊挖掘價值,其實是一個勞動效率的提升,把一些閑置的產能和人工全部利用充分……現在這個企業本身就已經盈利了,我們投資人要考慮的是怎麽來盡快複制,找到更多的朋友。”

所以,在不久前的中國餐飲O2O高峰論壇上,U味兒、黃記煌、西貝蓧面村、海底撈等51家企業,發起成立了中國餐飲O2O產業聯盟。鄧超表示,年後上線的二代U味兒平臺將會有新的餐飲品牌進駐,新研發的智能炒鍋也將可以通過手機APP支持多品牌更多菜式的制作。

黑馬點評

這是一個好的開始,鄧超要想將智能炒鍋變為中國家庭廚房里的標配,困難還在後面。

一,教育市場。就像愛大廚和青年菜君對於家庭廚房是一個新模式一樣,U味兒雖然是通過一口鍋“將餐廳搬到了家里”,但消費者對這一模式的認同和習慣還需要企業不斷地去教育。比如讓消費者從概念上相信,從這口鍋里出來的“小炒肉”和金百萬餐廳廚師現做的“小炒肉”是一樣的。以及讓他們認同,這份18塊錢的小炒肉比自己從超市買來原料做有更多的附加值在里面。

二,是否能夠吸引到足夠多的合作夥伴。雖然鄧超已經在這方面取得了進展,但一個未曾加工過準成品的餐廳在實現這一步就要花費不少時間和成本。在商業模式很易模仿的前提下,只有快速擴充餐廳數量、SKU和服務範圍,才能建立一定的競爭優勢。

三,面臨的競爭。鄧超認為,一餐可口的飯菜出來,鍋不是關鍵,制作成準成品的標準和方法才是核心技術。目前已經有傳統的連鎖餐飲企業在做同樣的事,所以剩下的問題就回到了上面兩點,是否能夠吸引到足夠多的合作夥伴並讓用戶相信。

黑馬檔案

公司:U味兒美食智能平臺

創始人:鄧超

地區:北京

行業:餐飲O2O

融資狀況:已獲3000萬A輪融資,B輪年底完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278

回長期讀者:怎樣才能解決水貨問題?




1
曾經很認真地思索過這個問題。

首先的答案,當然是削減自由行,一簽多行。

但隨即知道沒有可行性。首先,水貨客主要是香港人,不關事。其次,內地不可能削減自由行和一簽多行,關乎內地政府的面子問題。尤其一簽多行,是掛在“深港一體化,珠三角融合”名義下推出的,廣東省不可能否定這個方向。至於深圳,一直當香港是對手,對香港友善的許宗衡早已被拉了,根本不介意對香港的影響。

中央在人大的表態已經很清楚了。自由行是政治問題,最多只會加強海關的行政管理。

邊境貿易城可行嗎?

一個這麼明顯簡單易行的解決方案,為什麼不能落實?

我漸漸明白了,原來還是面子問題。

水貨問題,本質上反映的是內地價格體制和產品品質問題,內地不嚴刑禁止已經不錯了,不可能官方提供便利,更不允許特區政府這樣做。

試想,新鴻基在上水附近旗下某空置工廈,在政策鼓勵下,特區政府提供交通優惠,又方便物流,終於成為水貨集散地,不擾民,物資由外地運入,不影響上水物價。水貨客全部在此集中,場面盛大,成為如義烏小商品城那樣,全球數一數二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皆大歡喜。

然後呢?然後有一天,紐約時報來報導這個盛景盛況,那又置中央政府面子何地?

所以不可行。

2
我在想,到底什麼是水貨問題?
我不住在上水,對當地居民的苦況無法感同身受。

我在想,銅鑼灣自由行洶湧,街道寸步難行,居民購買民生物資困難,但為什麼他們不去衝擊崇光?

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大都是受益者。銅樓灣樓價升值,鋪租升值,業主得益,當然不會有怨言。

上水以公屋居民為主,地段升值,人流增加,對他們沒有好處,反見其弊。

水貨客對香港經濟貢獻甚微,但對他們的衝擊,會殃及高端消費者的池魚。他們的心理更敏感。所以是捆綁在一起。

我覺得一個可行解決方法是,為生活受到影響新界居民,發放補償。可以是交通津貼,物價補貼形式,以可以招募公屋戶做水貨引導員,引導水貨客在指定範圍,再給與補貼。

至於反水貨行動背後,對大陸文化,大陸體制,大陸人的仇視和排斥心理,那是另一個問題,也恐怕只是借題發揮的多。
 

3
最後一個問題,內地評論指,水貨問題以電子商貿解決輕而易舉。香港政府沒有想過,說明對創新科技沒有意識。

電子商貿我不懂,所以不敢評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888

獨家書摘》蔡英文親自回復,五大經濟具體解決方法 從談判桌走向總統府

2015-11-30  TCW

由《商業周刊》出版的《蔡英文——從談判桌到總統府》,蔡英文稱此書「它的意義比個人自傳更為重要」。書中揭露她的跨國談判歷程,書末她親自回覆「下一任總統無法迴避的政策問題」,提五大具體方案,包括經濟、T P P、紅色供應鏈、貧富差距、世代正義,是理解蔡英文過去與未來政策思維,最重要的一本書。本文摘錄四場重要談判內幕,鏡頭,從十五年前台美貿易談判開始……。

對峙》台美談判輕聲的「翻譯、翻譯」從一位清湯掛麵髮型的年輕女性口中說出,w T O談判桌上,蔡英文的英文是我方中最好,她為什麼還要找翻譯?

「翻譯、翻譯……」

輕輕的一句「翻譯、翻譯」從一位留著清湯掛麵髮型的年輕女性口中說出,頓時讓原本陷入緊繃的雙方談判代表情緒跟著降溫。在談判桌上喊出聲的就是蔡英文。

一九九〇年代初期,台灣對美出超金額龐大,美方要求台灣若要入會(世界貿易組織WTO及其前身GATT),就要先解決台美貿易順差過大的問題,因為對美談判項目最多,牽涉的貿易利益也最大,是所有談判最困難的部分。

當時美國的貿易談判,是由美國貿易代招牌的撲克臉是長年談判養成的職業病

反觀台灣人才卻嚴重不足,「當時台灣懂G AT T等國際貿易法令的專家,五根手指頭數得出來,蔡教授(指蔡英文》在政大教這門課,我在東吳敦。」台灣第一任駐WTO大使顏慶章(曾任財政部長)說。

懂GATT、WTO國際貿易的專業人士已經很少,還要具備法律專業、能夠用流利英文對外溝通的人才,更是鳳毛麟角,蔡英文剛好具備這三種條件,所以她一進入國貿談判體系,很快就擔起台灣對外經貿談判中的重要角色。

剛剛擔任國貿局顧問的蔡英文,三十歲不到,外表看起來就像個小妹妹,加入團隊不久隨即參與了台美工具機、智慧財產權、雙邊投資協定、關稅、匯率的談判。

「那個年代的談判以工具機、投資協定、智慧財產權最多,匯率部分我也跟著央行總裁彭淮南(時任央行外匯局長)一起進到美國財政部去談。」蔡英文回憶。

「每次僵局一出現,坐在主談人身邊的蔡英文就會叫翻譯,她總是要對方慢慢翻,翻成中文,我方主談人就用中文回,再請翻譯翻成英文給對方。」前經濟部長何美玥描述談判桌上的親身經歷。

「談判桌上,大家都用英文交談,蔡英文的英文表達能力又是我方代表當中最好,她為什麼還要找翻譯?」當下何美玥心中一度疑問,直到後來僵局化解,何美玥終於了解蔡英文的用心。

通常談判一開始,擔任顧問的蔡英文會坐在主談人旁邊,她除了觀察對方談判人員的動作、表情等肢體語言,也會視情況傳遞紙條或是提出暫停、再協商的資訊。當雙方談得很僵,蔡英文會想辦法緩和僵局,比如提出新的觀點或是法律上怎麼樣處理比較合理,提出翻譯要求也是其中一種方法,目的就是讓場面輕鬆,大家情緒降溫一下。

幾次對美談判下來,美方漸漸發現,蔡英文是我方談判控場的靈魂人物,開始派人全程注意她。蔡英文知道對方一直盯著她的表情及一舉一動,因此養成一上談判桌,就是面無表情撲克臉的習慣。

習慣延續到今天,讓部分民眾以為蔡英文講話嚴肅、很冷、面無表情,殊不知這是長年參與談判所養成的「職業病」。

面對美國談判對手咄咄逼人,仍面不改色,蔡英文在談判過程所展現出來「冷靜、臨危不亂」的特質,讓她在台灣加入世貿組織過程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某次談判接近尾聲,一位美國國務院的官員突然跑到蔡英文面前,對她說:「妳是我看過最聰明的人。」美國政府官員在WTO「爭端解決小組」 (全球政府問貿易糾紛的最高裁判機構)成立時,曾諮詢蔡英文願不願意擔任六位成員(相當於「W TO大法官」)之一,可見她受到重視的程度。

在GATT受理台灣入關後,接著成立台灣入關工作小組,其中第一件事情就是,審查台灣提出的「貿易體制備忘錄」。

WTo共有一百四十多個會員國,他們對我方送審的「貿易體制備忘錄」所提出的問題,必須一一回覆,這些工作全落在蔡英文所帶領的法律顧問團隊身上。

回答問題的方式,還必須有攻防、有技巧,避免回答一個問題之後反而衍生更多問題。「我記得第一次各國針對我方的貿易體制備忘錄,提出了『四七五』個問題,結果我們回答以後,對方回來更多問題,因為對方會在你的回答裡面,再找問題,然後繼續再回來問。」當年也參加談判的徐純芳(現任國貿局顧問)說。

最後顧問團隊掌握到重要技巧,那就是:「當你回答的時候,就是要結束這個議題,不會讓對方找到新的東西再回來問,要滿足對方資訊的需求跟立場的需求。」蔡英文說。

在與大國交手、角力的過程中,蔡英文認清了國際現實,也更了解台灣的處境。

向WTO抗議美農業補貼反遭嗆「我們說什麼,你們就做什麼」

有一次她參與一場談判,是美國有計畫要給予自己國內農業補貼。蔡英文就說:「美國給補貼,我們也要給自己國內的農業補貼啊!」對方卻說:「妳不行,妳這樣違反國際協議!」

蔡英文不服氣,跑去告訴WTO入會主席:「為什麼美國人可以,我們不可以?」主席告訴她:「My dear , this is a place where you do what I say .Yhis ia not a place you do what we do.(親愛的,這裡走一個我們說什麼,你們就做什麼的地方,而不是我們做什麼,你們也可以做什麼的地方。)」

換句話說,這是強權時代,你有多少實力說多少話,在國際貿易談判裡,從來不只是商業勢力的較量,而是國力的比拚。

蔡英文很早就了解到像台灣這樣「貿易大國、政治小國」,想在國際上開疆闢土,面臨的困難會很多,單打獨鬥,談判難度非常的高。但如果能夠把其他國家拉進來,在一個多邊談判架構當中,一起打群架,分散壓力,就可以減少自己的損失。

除了參與實質的WTO入會談判,蔡英文也參與了另一個能夠提高台灣在國際上曝光度的重頭戲——APEC(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會議。

在這個場合,蔡英文除了幫我國代表寫講稿,後來她也擔任經濟服務貿易組的主席,「我就坐在那裡聽每一個國家講話,不同國家之間,以零到一百為範圍,立場大概是二十到八十之間的差距,所以我就要在二十到八十之間,找出共同點,變成一個會議的結論。」

控場 》 辜汪會晤峰會後的國際記者會,現場擠滿四百多名記者,如何搶下外媒版面?最後壓注在辜老英文秘書的蔡英文身上 ……

一九九八年十月,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代表團一行人從台北出發,一路從香港、上海輾轉來到北京,時任總統李登輝特使的辜振甫,即將會見當時的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此行最重要的重頭戲「車江高峰會」即將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登場。

這次辜汪(海協會會長汪道涵)會晤是兩岸闊別五年後的再次會晤,前總統李登輝相當重視與會的名單,而辜振甫率領的代表團,除了海基會、陸委會兩會幕僚成員外,最受矚目的團員,就是民進黨籍監委康寧祥、國民黨陸工會主任張榮恭、政大教授蔡英文、台大教授吳榮義與包宗和:蔡英文萬綠叢中一點紅,是十二位代表團團員當中,最年輕也是唯一的女性,主要任務之一是擔任辜老的英文秘書。

在臨行前幾天,李登輝親自拍板辜汪會晤的主旋律,台灣要強調「對等」,在即將登場的主場大戲「辜江高峰會」上,我方將主打「民主牌」、「主權牌」。

怎樣把台灣民主經驗,透過這個全球矚目的場合,精準傳達給全世界知道,政府部門最後提建議:「代表團在辜江高峰會後,在北京召開一場國際記者會,擔任辜老英文秘書的蔡英文,就有發揮空間。」

這一招果然奏效,辜江高峰會後的記者會,現場湧入四百多名記者,其中有將近一半是外國媒體,辜老發言之後,蔡英文在記者會上完整、流利的向外國媒體轉述辜老的話,以及此行參訪內容,甚至指導外國媒體拼字,經過蔡英文這番解說,外國媒體的接受度相當高。

陪著辜老打這場外交戰蔡英文上了一堂國際談判課

辜汪會晤結束後,幕僚群回到台北,蒐集國外輿論報導,一比較之下發現有相當大比例引用我方講法,「北京由於沒有安排中翻英譯者,外籍記者兩邊跑的結果,就是我們的東西被外媒採用比較多。」參與代表團幕僚作業,時任海基會副秘書長詹志宏說。從結果來看,此役算是成功打了一場國際宣傳戰。

兩岸之間的交往,檯面上、檯面下可說是處處交鋒,同行的蔡英文近身觀察車老,「他可以用中國人熟悉的方式,去表達跟他們不一樣的意見,這是談判最高招,已達藝術境界。」蔡英文說。

看著辜老面對江澤民、汪道涵時不卑不亢的態度,及有為有守的應對進退,蔡英文深慼學到了寶貴的一課。「車老在兩岸談判的高超手腕,就是人生經驗閱歷豐富的最極致表現。」蔡英文說。

試探》推小三通小三通在國民黨時代都動不了,民進黨又視三通為禁忌,加上對岸根本瞧不起小三通,蔡英文是有多大本事可以推得動?

如果你問蔡英文在陸委會任內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麼,她的答案一定是「小三通」。

二000年政黨輪替,綠營由於得票末過四成,國會席次也末過半,施政處處受到限制,當時北京對新政府也採取「聽其言、觀其行」態度,兩岸關係進入全新的摸索階段。

一個少數執政、兩岸生手的新政府,在北京冷處理的情況下,如何突破禁忌讓小三通在短短半年內就能順利上路,當年參與推動小三通的幕僚現在回想起來也覺得「很神奇」。

二000年五月二十日,蔡英文接掌陸委會主委,政黨輪替、又是第一位女性主委,朝小野大、北京對新政府「留校察看」的做法,蔡英文這個新手主委要怎麼推動兩岸關係,成為當時媒體追逐焦點。

十天之後蔡英文以行動證明,她不搞意識形態,而是一個願意面對問題、處理問題的「務實派」主委。就在上任第十天,蔡英文帶著幕僚親自跑一趟金門實地考察,鎮定「小三通」是陸委會的優先政策。

當時媒體冷嘲熱諷的不少,大致上的意思都是說,「小三通在國民黨時代都動不了,民進黨又視三通為禁忌,加上對岸根本瞧不起小三通,蔡英文是有多大本事可以推得動?」從蔡英文一開始鎖定小三通為優先政策,就可以看出她做事情務實的態度以及政策規畫的深謀遠慮。

陸委會不到200人讓十幾個部會動起來首先,蔡英文認為,當時兩岸之間,在政治上屬於緊縮狀態,但是兩岸即將加入世界經貿組織,整個國際氛圍也都在轉變,所以在政治緊縮的情況下,經濟需要某種程度的放寬,否則兩岸之間政治緊、經濟也緊,對於兩岸關係的發展並不是好現象,若從緩和兩岸關係的角度來看,「新政府必須推動小三通」。

再來,兩岸加入WTO之後,接下來我方勢必要面臨「大三通」的問題,但在當年民進黨裡頭,反對大三通的壓力並不算小,所以當時蔡英文的想法是,「小三通並不是立刻的直航,而是將已局部存在的小三通合法化,把法規制度建立起來,剛好可以做為大三通的一個先期的試驗」.

況且,如果小三通可以順利進行,對於互信不足的兩岸關係是一種善意的累積,也為未來的直航打下基礎,蔡英文在立法院的小三通報告上這樣對立委說明。

其實蔡英文也很清楚,當時法令上雖然不允許小三通,但是檯面下的小三通已經存在一段時間。

她認為,與其讓金馬地區民眾,因為生活需要,常常冒高風險向大陸直接購買農漁產口,造成走私、直航大陸的犯罪行為,不如將「小額貿易除罪化」,透過法治化、制度化管理日益頻繁的「小三通」,讓小三通「化暗為明」。

但要把小三通由暗轉明,是個大工程。

首先,雙方私底下的貿易行為雖然已經存在,但是金馬當地港埠都沒有通關作業,所以要走正式的管道,要有通關的作業,就會需要港埠設施、需要制度,軟體、硬體的設備,這些都是從無到有,一切都要重新建立,而這就會牽動到十幾個部會,國防部就是其中最困難的一關。

由於金門、馬祖是國防重要駐地,彈藥庫可說是布滿了整個金門島,如果要正式推動小三通,國防部很多的軍事設施、彈藥庫等都要全部移走,這會涉及國防及國安問題,國防部、國安會會不會支持陸委會,都是個變數。

幸好在蔡英文積極的溝通協調下,當時的國防部長也全力支持金馬小三通,等到國安會、總統等高層決策通過後,陸委會全部動起來,只是一個不到兩百人的陸委會要去協調十幾個部會一起來推動小三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再來人跟貨要交流,港埠建設牽涉到的是交通部;對方的船要進來,會牽涉到海巡署;接著人員要入境的問題,就會牽涉到財政部的海關、內政部的移民署,以及檢驗疾病的衛生署疾管局(現在的衛福部疾管暑)。至於貨的檢驗,就會牽涉到經濟部商檢局,動植物檢驗則是農委會。

小三通推動速度過快

讓蔡英文差點因此丟官

當時大家也很擔心,對岸的人到金門之後,失蹤或是犯罪,這時候就需要法務部出面處理,外界看起來好像很簡單的「小三通」,其實是橫跨了十幾個部會的業務協調,「這十幾個部會,陸委會都必須主動出面協調,我們真的每天都忙得人仰馬翻。」詹志宏說。

除了陸委會積極的溝通協調各部會讓小三通順利上路,對岸的態度也很重要,最後可以行得通,一定是雙方有一定的諒解,「如果對方不做,我們硬要推,這也很難啊!」當時負責小三通規畫及執行的傅棟成說。

眾人印象中偏向保守的陸委會以超高的效率與協調能力,用半年的時間就讓小三通正式上路,但大家一定沒想到,因為太認真、推動的速度太快,蔡英文在陸委會主委的第二年,還因為過於快速推動小三通上路,差一點丟掉主委的位子,可見當時她雖然獲得的掌聲不少,但也面臨很大的壓力。

歷史的進程,總是百轉千迴,把時間軸拉長,很多事情可以看得更清楚。當年被北京戲稱為「小兒科」、讓蔡英文差一點丟官的小三通,上路至二0一五年已十五個年頭,人數從第一年通航時的兩萬人,每年倍數成長,二0一五年將可望刷新紀錄,突破一百六十萬人次。

中國的媒體在小三通通航十週年的回顧上,也首度肯定了小三通在兩岸交流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人民網的文章上面寫著:「小三通拉近了兩岸人民的距離,為兩岸走上全面三通累積了寶貴的經驗。」

二000年蔡英文赴立法院針對小三通做專業報告時曾說:「小三通的意義有二,首先,政府可藉著小三通的經驗,做為將來規畫大三通的參考依據;另外,小三通還代表兩岸阻隔五十年後,相互往來的象徵意義。」類似的話,早在小三通剛開始推動時,蔡英文就已經說過了。

挑戰》台積電登陸

前總統李登輝力擋登陸案,甚至病中急電當時陸委會主委蔡英文,回憶當時壓力,蔡英文說「差一點死在八吋晶圓上。」

蔡英文接任陸委會主委時,除了面臨對岸的壓力,最大的挑戰還是來自於台灣內部對於兩岸經貿政策未來走向的對立與衝突.為了在天平的兩端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完成小三通的正武通航後,蔡英文把大部分的時間都放在凝聚兩岸經貿共識上面。

二〇〇一年,受美國網路泡沫化衝擊,台灣股市下挫至四千點,當時的陳水扁總統在八月召開「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議」《經發會》,希望凝聚各界共識,以回應「救經濟」的急迫需求。

由陸委會負責的兩岸議題,總共達成三十六項共識,包括企業登陸的「戒急用忍」政策改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開放海空運直航、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觀光、開放中資來台從事事業及房地產投資等等,並交由陸委會負責推動共識。

攔阻台塑投資寧波王永慶寫萬言書痛批

兩岸經貿政策從「戒急用忍」調整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身為陸委會主委,蔡英文馬上面臨兩個大難題,分別是「台塑寧波投資案」及「八吋晶圓登陸案」,由於石化業和晶圓產業是台灣經濟命脈,也是經濟支柱,一時之間贊成、反對雙方聲音都很大,幾乎難以找到平衡點。

二〇〇一年六月十九日,台塑集團主管邀集經濟部、陸委會、國安局、央行、勞委會等單位,於台北凱悅飯店協調關於台塑集團赴大陸寧波投資一事。經濟部投審會及工業局代表對台塑寧波四件投資案,均認為單項投資額都不超過五千萬美元而表示同意。

台塑寧波投資案雖然單項投資金額都未超過五千萬美元上限,但若加計海外籌資,就會超過上限三倍。陸委會體認到此案內部爭議點很多,在會中提出不同看法,引發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水慶發萬言書大肆抨擊執政當局,媒體甚至以「王永慶卯上蔡英文,誰擋誰的路?」大篇幅加以報導。

除了遭點名炮轟,蔡英文也記得當時八吋晶圓要開放登陸,還接到李前總統從醫院打電話來。李前總統發高燒住院好幾天,一醒來馬上打電話給蔡英文,對這個案子的態度是:「絕對不能開放。」

喬八吋晶圓投資案

親自拜會張忠謀、黃主文

蔡英文曾經說過「差一點死在八吋晶圓上,」可見當時面臨的壓力有多大。

由於當時主張大幅開放的經濟部長林信義,每天遭到媒體炮轟,蔡英文則採取守勢,試圖在企業利益與國家經濟命脈延續之間找到平衡點。

她決定敞開心胸,親自拜訪當時台聯的黨主席黃主文以及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甚至每一次會議有新的結論出來,蔡英文都會親自打電話請教張忠謀,詢問他的意見,「大家坐下來開誠布公奸好談,就容易找到解決事情的方法。」蔡英文說。

最後「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第一個大案「開放八吋晶圓廠赴中國投畜二,在有效管理的部分,是以該廠商十二吋晶圓廠在台量產為前提,搭配三座晶圓廠為上限,號稱「總量管制、技術領先」順利過關。

八吋晶圓廠最後得以有條件開放的模式登陸,蔡英文尊重專業以及實事求是的態度,獲得張忠謀相當的肯定。二〇二八年大選,蔡英文企業學習之旅的第一站,就是到台積電拜訪張忠謀董事長。

回想起:「積電八吋晶圓廠登陸」,蔡英文說:「那個案子是一個典範。」

現在回頭來檢視,二〇〇二年開放八吋晶圓廠登陸至今,台灣的晶圓產業競爭力並沒有因為那一次的開放登陸而流失,還是走在世界前端,台積電到現在還是穩坐全球晶圓代工產業龍頭的地位。

任何的開放,都是有成本的,都必須有配套的措施,才不會傷了經濟的根本。看到台積電今天的表現,蔡英文心中有慼而發,她深信「如果大家都好好坐下來談,其實開放是可以很有策略性的。」

一有僵局就喊停 蔡英文(前排3)赴美國貿易代表署進行談判,過程中,她觀察對手肢體語言,適時喊暫停,緩和僵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295

發補貼能否解決產能過剩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4260

2015年12月7日,湖北鋼材市場上堆放的鋼材。 (CFP/圖)

在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去產能、去杠桿”的檔口,多家鋼鐵企業陸續收到地方政府補貼。

12月25日,上市公司淩鋼股份發布公告稱,收到遼寧省朝陽市財政補助7.9億元。此外,近期收到地方政府補貼的上市公司還有包鋼股份和重慶鋼鐵,分別為5.8億元和1.5億元。

國家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粗鋼產量為8.2億噸,當年的粗鋼產能為 11.6 億噸,粗鋼產能利用率的70.69%,意味著約三成的產能過剩。

產能過剩帶來的最直接後果,是鋼鐵行業的嚴重虧損。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大中型鋼鐵企業主營業務虧損720億元,虧損面達47.52%。去年,淩鋼股份收到補貼2590萬元,但難以支撐巨虧,最終凈利潤虧損7億元。

近日,海影(上海)投資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劉海影在廣州南都論壇上演講時指出,中國在2008年之前,過剩產能大概20%左右,位於全球平均值。2009年之後,這個指標直線上升,現在已經上升到超過30%。

劉海影表示,政府信用背書讓大量企業獲得源源不斷的融資支持,當過剩產能無法被淘汰時,就會壓低所有行業的投資回報率,而被壓低的投資回報率又使更多的企業成為僵屍企業。

只有過剩產能被出清以後,中國經濟才能夠恢複增長的能力。但是去產能的過程難度非常大,因為過剩產能的背後都是債務,而債務是連成線、連成網的。一家企業倒掉,可能導致數家企業倒掉。

中央政府痛下決心要“去杠桿”。目前,中國債務比例同步上升。劉海影繪制的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顯示,2008年以來,中國非政府債務比例從110%左右上升到,目前超過180%,高於日本、歐洲、美國,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最高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760

為解決線下體驗館方案,樂客VR已完成數千萬元A輪註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24/153949.shtml

導讀 : 樂客VR已完成數千萬人民幣 A 輪註資,由海爾賽富領投。

i黑馬訊 1月24日消息,近日,專註於VR內容研發的北京樂客VR已完成數千萬人民幣 A 輪註資,本輪註資由海爾賽富領投,西部資本、和君資本、清科創投以及九合創投跟投。據公開信息顯示,樂客VR曾於2015年7月完成和君資本天使輪註資

本輪註資後,樂客 VR 方面希望加強研發,提高服務的體驗店的質量和規格,讓 VR 線下體驗店健康發展。對於VR能解決什麽,樂客VR創始人兼CEO何文藝表示,蒸汽機解決了我們的手工和動力的問題,電話和互聯網解決了我們溝通的問題,而VR解決的空間和想象力的問題。

何文藝此前曾表示,目前遊戲內容和影視內容是VR行業的短板,2016年將是VR爆發元年。他認為目前的問題在於VR產品的用戶較少,但是VR產品已經趨於成熟,推向市場會是十分迅速的過程。何文藝介紹到,截止目前樂客VR解決方案集成的硬件外設包括了動感座椅、動感賽車、交互式體感槍、VR跑步機、VR空間定位等,已在國內一線城市以及部分二三線城市服務近千家線下VR體驗店。

樂客 VR 主要為 VR 線下體驗館,提供外設硬件的統一控制系統和內容集成,通過樂客的 VRLe 內容分發平臺,把內容制作者的內容分發到 VR 體驗館,並與內容制作者、體驗店合作分成,為 VR 內容開發團隊打通變現渠道。

當下,VR已然成為成為電子產品中的熱門之一,包括暴風科技、樂視網等多家公司均在圍繞VR產業鏈與內容進行深度開發。不論VR還是AR都有能力發展成為年營收數百億美元的產業,它可能會像電腦的出現一樣影響深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246

詳解B2B網絡:如何尋找解決方式?國外玩家有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18/154315.shtml

導讀 : 市場迫切需要一種新的IT基礎應用平臺來為之提供支撐,但要占得先機,企業需要更新觀念、轉變思維。

編者按:這是深圳意貝思網絡有限公司CEO趙傑夫的一篇譯作。文中就B2B供應鏈解決方案的價值展開討論。長期在中國B2B的市場環境中,不妨換換腦,看看國外對B2B的部署與應用是如何開展的。

譯者按:該文源自美國供應鏈研究機構“Supply Chain Insights,LLC”於2014年4月發表的一份題為“Building Business-To-Business Supply Chain Networks:How Do I Choose a Solution? Who Are the Players?”的研究報告,有刪節。)

(當前,企業B2B電子商務領域正處在一場突破性“大變革”的前夜,該研究報告代表了當今世界B2B供應鏈外部協同領域的專業研究最前沿水準,對於國內正方興未艾的“產業互聯網”或“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差距、學習經驗,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

一、概述

今天,供應鏈是網絡化的而不是線性的,每個企業都與外包的合同制造企業、第三方物流供應商 (3PLs)、貨運代理和運輸商存在相互依賴關系。雖然企業間的合作關系因“外包”而相互依賴,但不同企業的IT信息系統卻仍然是處於孤立狀態。企業內部的業務流程依靠內部IT信息系統而變得自動化,但延伸到外部的企業間價值鏈協作的自動化卻仍是一個有待發掘的機會。

當前,B2B 網絡解決方案很可能正處於走向成熟的第二個十年,雖然目前只有7%的業務流量通過 B2B 網絡,但B2B網絡正日趨走向成熟,因此,企業應該將其視為供應鏈IT架構體系中的一部分。

今天,大多數企業間供應鏈網絡依賴於特定的、手工的流程與操作。盡管B2B 互聯互通技術已經過十年的演化,但企業間供應鏈網絡中的大多數的信息交互仍然是通過電子表格、電子郵件和電子數據交換 (EDI)來完成的。其結果是,一旦企業在供應鏈網絡中的事務信息發生變化,就很難保持與貿易合作夥伴的信息同步。企業間的信息“集成”雖可勉強實現,但做不到信息變化的“同步”。為什麽?因為企業間沒有一個能對數據交互進行跟蹤記錄的在線系統,數據交換是“點對點”的,數據延遲很高,其結果是,接收到的數據,經常是不同步的和過期的。由於企業間的數據鏈接非常脆弱,,要實現企業相互之間業務協作流程的自動化是幾乎不可能的。

大多數公司都清楚知道上述問題的存在,但卻困惑於以下三個因素而不知如何入手解決:(1)B2B 供應鏈商業網絡解決方案與電子數據交換(EDI)是何關系?(2)B2B 供應鏈商業網絡解決方案與ERP系統是何關系?(3)該使用什麽樣的B2B 供應鏈商業網絡解決方案?

二、歷史回顧

過去十年,相互鏈接、互聯網和新的應用軟件共同驅動電子商務發生了革命性變化,無論是面向普通消費者還是面向企業的“網上銷售”均高速增長。電子商務催生了一個新的產業和新的商業模式。

但是,B2B 電子商務自動化領域的狀況並不如此靚麗,B2B的互聯互通狀況是一個不同的故事。盡管有過去六十年來的發展演變,B2B業務流程的自動化、 數據共享和業務流程交互的發展依然是步履蹣跚。有關發展歷史概述如下:

1960 年代:EDI(電子數據交換)。由美國鐵路行業基於運力延伸與協作的需要而定義。但這種數據集成方式是“點對點”的,每個公司管理自己的數據傳輸和轉換,談不上有什麽“標準化”。

1990 年代: 增值網絡 (VANs) 出現。這些解決方案使用基於互聯網的協議 (HTTPS、 AS2、 EDIINT 和 RNIF),以及符合行業標準的 XML 商業事務處理 (CIDX,Rosettanet,PIDX,VDSA),改善和提高了 B2B 間的互聯互通特性。數據的傳送和轉換通過調用一個“服務”來實現,但他們仍然是“點對點”的,不同行業有不同的標準,這一點嚴重阻礙了企業間協作應用程序的發展。

2000 年代:隨著最初十年的曙光來臨,我們看到了第一代B2B網絡平臺的崛起,市場上曾經有超過300多個各類B2B網絡平臺出現,但其中的90%最終都消失了。問題很多,其中之一是解決方案超越了技術上的可行性,期望值高於實際的可能性。其中值得關註的事件有如下三項:

1) 增值網絡 (VANs) 外包服務興起:基於企業內部ERP系統向外部延伸所產生的B2B互聯互通需求,很多VANs供應商開始為企業提供EDI連接的程序開發外包服務。這對企業因公司並購 (M&A) 活動或主系統升級而產生的不同信息系統間的數據交互的需求解決很有吸引力。

2) VANs供應商並購: VANs市場並購洗牌。IBM 收購了Sterling,GXS收購了Inovis。同時,更多的價格實惠的供應商諸如Datalliance、Descartes Systems Group 以及SPS Commerce進入市場,提供特定行業、 低成本的可供選擇的EDI方案服務。

3) B2B網絡平臺蹣跚而行、絕處逢生。少數第一代B2B網絡平臺幸存了下來,度過了這十年的難關,這對B2B 供應鏈商業網絡是一大壯舉。很多B2B解決方案在渡過艱難歲月之後,今天看起來已經和當初開始的時候大不一樣。

2010年以來,B2B 供應鏈商業網絡解決方案和過去相比,已被重新定義,包括接口的可重用性、集成層的規範數據模型、應用程序的多交易方特性、行業標準化的多層數據分析以及社區化的即租即用(訂閱)服務。在這些新型的 B2B 網絡中,供應鏈的可視化從事務處理層面擴展到了業務流程層面。與此同時,新的技術諸如“雲計算和非關系型數據庫”的出現,也使其具有了更快的發展速度和更強大的能力。

浮躁已經不再,一個新的黎明正在顯現。B2B 供應鏈商業網絡解決方案現正漸趨成熟,解決方案正不斷發展,新的可能性也在不斷出現。本研究報告的目的,正是為了幫助企業了解發展趨勢,並充分利用變革所產生的可能性。

三、B2B 網絡和供應鏈可視化

通常來說,企業在向外部延伸的商業網絡中尋求建立供應鏈的可視化,會促使公司考慮 B2B 供應鏈商業網絡解決方案。當你說“我們需要供應鏈的可視化”時,在會議室里的所有人都會點頭說是,大家都同意這是他們的需要;然而,給它下個準確的定義卻是另外一回事,所謂“供應鏈可視化”一詞缺乏共同的定義,市場上的眾多技術供應商提供的是不同形態的解決方案。盡管目前已有眾多版本的“供應鏈可視化”解決方案雲集市場,但構建B2B供應鏈商業網絡仍是其核心內容。

企業可視化是剛需。在今天的市場上,企業當前已經達到的供應鏈可視化水平,與其規劃目標的需求之間還存在巨大差距。企業通常具有一個多樣化的技術環境,既需要在內部ERP系統的多個應用實體之間的可視化 (企業平均有四個應用實體),也需要在企業之間的多個應用系統之間實現可視化,以便同步制造與采購。如圖1“ B2B商業網絡中的供應鏈可視化—差距分析”:

1

總之,企業之間的可視化、合作夥伴之間供應鏈的同步是剛需,需求的具體形式多種多樣,包括跨多個層的供應商、 物流商和合約制造商的可視化,它可以是“一對多”或“多對多”的。如圖 1 所示,今天,企業內部部門之間的可視化程度水平要遠遠優於企業外部企業之間的可視化程度水平。可視化的需求和現實之間的差距越大,業務上的痛苦就越強烈。

采用“基於B2B 商業網絡的供應鏈可視化解決方案”目前可謂正當其時!為什麽?隨著B2B供應鏈商業網絡解決方案的日漸成熟,領先企業已經逐步放棄了從ERP 廠商獲取供應鏈可視化解決方案的打算。而在十年前,企業對於ERP廠商的承諾還是抱有高度的信任,讀者從圖2中可看出,這種信任現在已開始減弱。如圖 2“企業對於ERP 廠商所提供的系統網絡外延型供應鏈可視化的信任度”所示:

2

譯者註:從上圖中可看出,ERP廠商的解決方案在企業內部事務的供應鏈可視化方面,效果較好,用戶比較滿意,但在有關企業外部的業務協同方面則效果較差,用戶較不滿意;

四、EDI 增值網絡與 B2B 網絡解決方案的比較

盡管ERP 系統也可觸發EDI 信號從企業內部發給企業的貿易夥伴,但EDI 增值網絡與B2B 網絡相比,在七個不同的方面有很大差異:

3

此外,好幾種 ERP解決方案都具有B2B功能,市場上是最著名的一個是 SAP SNC(SAP供應商網絡協同)。在這種解決方案中,有關消息從公司的 ERP 系統中被觸發,然後直接發送給貿易合作夥伴。這種做法與B2B 供應鏈商業網絡的差距,類似於B2B網絡與 EDI 增值網絡的比較。

盡管很多公司已把相關信息推送到了企業門戶,但這並不足夠,門戶方式過於被動,缺少系統的記錄,一旦數據發生變化,貿易合作夥伴無法參考這種變化,也無法根據上下文作出相應改變。

五、為什麽需要B2B供應鏈網絡?為何說現在是正當其時?

今天,供應鏈被外包,它不再是一個單純的鏈條,信息流動也不再是線性的或“點對點”的,與之正相反,它是一個有許多合作夥伴的複雜網絡,數據流是動態的,但通過 EDI 與ERP系統實現的連接卻是靜態的。公司需要通過供應鏈可視化洞察已經發生的變化,在問題發生前就發現前兆信號,或識別出新的商機。

“外包”已是一個確定的現實。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平均下來,公司已外包了制造業務的32%和物流業務的48%多方之間的信息流動不是線性的,信息複雜且相互交織在一起。一天之中,信息需要在多方之間流過很多次。采購訂單平均需要更改一至兩次。一個工業制造企業的零部件供應商表示:每個零部件平均一天有五個需求更改,他們已經從客戶那里得到了 1800份電子數據表格。如圖3“制造和物流外包概覽”所示:

4

應用B2B網絡的最大驅動力是供應鏈信息正以小時為單位快速變化。信息爆炸時代,現在的一周信息總量就與1990年代的信息總量一樣多,甚至一天的數據總量頂得上過去十年的數據總量。企業需要與貿易合作夥伴之間,按小時同步並刷新數據,依靠ERP 和EDI電子數據交換的連接是不足夠的。然而,現狀是大多數供應網絡目前仍是依靠電子表格和EDI交換數據信息。如圖4“商業網絡中的互聯互通與流程鏈接的當前水平與狀況”所示:

5

六、何為B2B 供應鏈商業網絡?

B2B供應鏈商業網絡技術供應商是這樣一家公司,它所提供的解決方案使得網絡平臺之上的貿易合作夥伴之間,能夠基於特定的流程和數據的雙向交互,支持供應鏈信息的實時與同步。方案本身變化多端,往往與特定流程和特定行業相關,沒有一刀切的辦法。

B2B 供應鏈網絡技術提供商的解決方案有三個獨特的層:

1) 網絡層:網絡層包含了解決方案的物理機制。規範的數據層使得網絡平臺上的貿易合作夥伴可以將大量數據及格式在轉換之後發送給對方。過去的十年間,解決方案已經變得更具彈性,可以使用多種數據格式和協議。

2) 應用層此處是奧秘之所在。在網絡平臺的這一層面,所有參與各方都能夠實現多層鏈接、多邊實時交互。當前這種“實時交互”還在不斷改進,但發展的步伐在過去三年中正不斷加大,可為企業提供兩年前尚不存在的更新、更豐富的可能選擇。

3)社區層: 在 B2B網絡的社區層,公司可看到社區化的分析和參考基準。未來,這些解決方案也將能夠提供基於社交關系的有關功能。

市場上行之有效的每一種解決方案,上述各層的成熟度狀況各不相同。這些解決方案可能是托管型的或者是SAAS 租用型的。雲計算和非關系型數據庫架構的發展實現了諸多十年前還是不可能的新功能。

一對多: 在“一對多”模型中,公司在自己和貿易合作夥伴之間建立起一個私有的交易網絡或平臺。這種解決方案以一個占主導地位的貿易夥伴為中心,聚焦於相互之間的實時交互。最著名的“一對多”網絡平臺是沃爾瑪的“Retail Link”,沃爾瑪通過該網絡平臺與其供應商共享信息、開展業務。

多對多: 在“多對多”網絡中,解決方案是相互交織的,通過多個實體將諸多貿易合作夥伴鏈接起來以共享信息。這種網絡解決方案更加複雜,同時也能提供更大的潛在價值。

註意:B2B供應鏈商業網絡不是 EDI VAN增值網絡,不是一個企業私有的網絡,也不是一個企業內部系統。相反,如圖5所示的GT Nexus 的商業網絡,它是一系列的貿易夥伴節點之間的複雜流動。當前我們的供應鏈系統絕大多數都是“一對一”數據模型的企業內部系統,建立在“一對一”基礎上的企業數據模型是無法轉換為B2B網絡的。與之正相反,B2B解決方案需要基於網絡和“多對多”架構來精心構建。如圖5所示的 GT Nexus網絡描繪了在 B2B 供應鏈商業網絡平臺上的業務流的複雜性。

6

七、盤點該領域供應商

在本報告的附錄中,我們給出了 11個 B2B 網絡平臺的供應商概覽,包括其解決方案的有關細節。註意,這些解決方案是基於特定行業和特定流程的,相應地,許多公司需要用一到兩個附錄中列出的供應商的情況並不罕見。表 2-B2B 解決方案概覽:

7

雖然有很多高科技、電子和醫療保健行業方面的供應商可選,但幾乎沒有快速消費品方面的解決方案,其原因與市場發展的歷史有關,由消費產品制造商財團(最典型的是 Transora,一個由美國50家著名食品公司組成的網絡市場) 提供資金資助的供應鏈商業網絡解決方案在市場上曾遭到失敗。我們發現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該行業談論協同最多,但在打造B2B供應鏈商業網絡平臺方面的速度又最為緩慢。

此外需請註意的是, 表2 中列出的唯一ERP廠商是SAP,去年SAP收購了 Ariba。從過去來看,Ariba 網絡是一個主要應用於“間接物料”采購的B2B網絡平臺。(間接物料及服務與制造的物料清單不相關,而直接物料與制造的物料清單緊密相關並轉換成為清單一個組成部分)。盡管 SAP 正在構建 Ariba 網絡的未來應用前景,但今天的Ariba網絡的主要用途還是在“間接物料”采購,未來版本或將聚焦於“直接物料”的管理。預計SAP 至少五年內不會成為 B2B 網絡平臺市場中的主要玩家,理由很多,諸如:

側重於間接物料。Ariba 功能是一種間接物料的采購模式,專註於 RFX(RFI/RFQ)方式的采購,過去以來並沒有建立直接物料的采購功能。SAP 雖然聲稱其解決方案將支持直接物料的采購,但我們並沒有在有關資料中看到有這方面的證據,其解決方案用於“直接物料”采購只是原有功能的延伸。雖然使用變通辦法可使 Ariba網絡應用於直接物料的采購,但當前的有關平臺功能應用於直接物料采購並不能令人滿意。

多個目標。導致顧此失彼。SAP 仍然在吸收消化 Ariba,其領導層的變化和管理團隊變更,使得相關工作的實施路線圖仍是圍繞SAP SNC來進行,包括基於HANA重寫 SAP APO,重組Ariba網絡,以及HANA架構的改進等。

銷售重點。SAP 的銷售能力源於企業銷售模式,而網絡解決方案的銷售則是一種不同的業務模型,這對 SAP 來說需要有一個很大的轉變。

出於類似的原因,我們也不確信其他供應商,諸如 JDA、 Kinaxis、 Logility 或 Oracle 將進入 B2B 網絡平臺市場,因為他們的數據模型都是“一對一”的,他們的商業模式受限於部署實施型的傳統銷售模式。

GXS VAN 在2013年被OpenText收購之後,其自身的重新定位使之在市場上有可能成為一匹黑馬。對於“OpenText的資金註入是否就能使GXS VAN具有B2B 網絡平臺的能力?”疑問,答案還是個未知數。

綜上所述,我們的建議是,企業之間應當基於 B2B 供應鏈商業網絡建立合作夥伴關系,這對其所屬行業及自身業務目標的實現都具有重大意義。

八、結論

基於供應鏈被廣泛“外包”這一現實,市場迫切需要一種新的IT基礎應用平臺來為之提供支撐。與十年前相比,過去的諸多“不可能”現在已變為“可能”,但是,要占得先機,企業需要更新觀念、轉變思維。

九、附錄-供應商概述

B2B 解決方案供應商很多,下述列出的清單難以窮盡,因此姑且將以下11個 B2B 網絡解決方案看作是一個市場調研。我們的目標是幫助制造商和零售商,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以建立一個從公司內部向外部合作夥伴延伸的價值網絡。

1. Activ Technologies, Inc

網址:www.activ-tech.com

成立日期:2007年

背景概述:開始時主要是為大型的航天客戶提供供應鏈集成服務。

所有權模式: 私營

網絡類型: 一對多

社區構建: 主要是一些航空航天和汽車行業的OEM制造商以及及他們的供應商,其所構建的社區規模有限 (主要客戶是卡特彼勒,一家位列全球500強的大型工程機械制造集團)。

商業模式:為 OEMs 制造商及其供應商提供基於“雲模式”的租用服務。

解決方案概述: 該公司產品“Harmony”是一款基於“雲模式”的“多對多”平臺系統,旨在將制造商與他們的供應商集成在一起,使得參與各方在生產運營、制造計劃和履行能力的細粒度層面上,能夠提高需求管理和供應商的可視化。

應用定位:主要是為品牌商及其供應商提供服務,基於平臺之上多級參與者的流程集成場景驅動網絡制造,實現多級庫存的可視化、提高工廠能力,從而降低風險、均衡負載。

優點: 管理團隊不大,專註於提供社區解決方案,已在航空航天和汽車領域站穩腳跟。現在的方案聚焦於需求和供應數據的集成與同步,在采購和零部件管理方面涉獵較少,更多的是關於離散環境下多級制造需求的管理,其解決辦法還在不斷完善中。

註意事項: 雖與E2Open相比還不夠成熟,但是價格方面有優勢,公司不大,具有有所有小公司的特點:響應快速敏捷但未來的不確定因素較多。

2. Ariba – 隸屬於SAP

網址:www.ariba.com

公司成立日期: 1996 年 (2012 年被SAP以42億美金收購)

背景概述: 成立於互聯網興起之時,基於在線協作降低采購成本。

所有權模式:SAP的子公司(NYSE: SAP)

社區構建: 適用於所有行業的“間接物料”采購,目前社區已有 120 萬家會員公司。

網絡類型: 多對多

商業模式: “即租即用”的會員模式,同時還提供額外的工具供選擇使用。

解決方案概述:適用於供應商和客戶之間的間接物料采購,並逐步延伸至直接物料采購市場的網絡平臺。Ariba 商業網絡致力於提高“從采購尋源到到款項支付、訂單到收款”全流程的工作效率。

優點:被SAP視為戰略資產,是龐大的SAP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方案較齊全配套。相比於其他公司,Ariba網絡平臺是本報告最大的、開放的企業社區。

註意事項:SAP將很多模塊組合在了一起,Ariba的網絡模型更適合間接物料采購而不是直接物料采購。SAP的SAP APO、 SAP SNC及SAP的直接物料采購功能不太適合於網絡模型。Ariba自從被SAP收購之後,已經歷了幾次重組和停頓重啟。我們相信SAP在四到五年之後,將為傳統供應鏈功能的銷售、交付、制造、采購尋源 (直接物料)構建一個適用的網絡服務平臺。屆時,我們相信 Ariba 網絡將與 SAP SCM 產品集成。

Ariba 還將整合SAP Supplier InfoNet,使供應鏈協作成為可能,這將增加風險共擔的可視化能力;新的網絡協同流程功能還將與 SAP 供應鏈管理(例如庫存和預測共享)和運輸管理模塊集成在一起,推測2018年可實現這一點。這些更傳統的供應鏈管理功能,通過雲計算解決方案,將使得很多新客戶可迅速利用SAP強大的功能組合,從而擴大企業的應用範圍。

3. Covisint

網址:www.covisint.com

成立時間:2000年

背景概述:由幾個全球性汽車制造商所建立的行業性交易平臺,而後演變成多層級的雲平臺,服務於多個行業,包括消息應用和身份識別服務。該公司在 2013 年上市。

所有權模式: 上市公司 (納斯達克代碼:COVS)

社區構建:主要是汽車、 醫療、 能源、 石油和天然氣相關企業。

商業模式: 有多種定價方式可供選擇,包括基於發送的消息數量定價,“消息中心”與“連接終端”雙邊計費,是一種基於社區用戶數的“即租即用”(訂閱)定價模式。

解決方案概述: Covisint 是一款包括消息應用、門戶和身份管理的雲服務平臺,它是基於雲計算的面向服務架構 (SOA)的,任意企業之間可實現互通。

優點: Covisint 平臺的演變可謂波折崎嶇,但該公司最終幸存了下來,並成為上市公司。其一路走來的商業模式已經變得更具彈性,並能覆蓋到更多的其他行業。該公司現在提供基於雲模式的解決方案給行業提供商,主要滿足“個性化”的用戶數據需求,該項工作是從汽車行業的“智能”售後服務模型演化而來。Covisint 還做醫療保健價值鏈方面的業務開發,旨在幫助企業獲取醫療保健方面的記錄。

註意事項: Covisint 現在已經發展成為更像一個 B2B 服務提供商而不是B2B 網絡平臺商,主要提供的是企業私有網絡平臺服務。其之所以被列入本報告,主要是因為對汽車行業的歷史貢獻。

4.E2Open

網址:www.e2open.cm

成立日期: 2000年

背景概述:服務於高新技術行業的私有交易平臺,由IBM、 希捷、和日立聯合創建,是一個供應鏈商業網絡發展的先驅者。在本報告中它是唯一的上市且保持不變的公司。Exostar 也是基於 E2Open 架構。

所有權模式: 上市公司 (納斯達克: EOPN)

社區構建:主要是聚焦於高科技與電信行業,但目前正進軍航天和國防、化工、消費品及工業制造領域。截至 2013 年 12 月,社區已擁有 122,739獨立的企業註冊用戶以及37,931個貿易夥伴。

商業模式: 典型的“即租即用”(訂閱)模式。歷史上,E2Open曾為高科技和電子工業提供“一對多”模式的服務,一度曾構建30個不同的服務社區。當前,正致力於轉換為“多對多”模型,同時提供“私有”和“公用”兩種網絡平臺服務。

解決方案概述: E2雲平臺網絡環境能將合作夥伴各種不同應用系統與業務流程集成鏈接在一起。基於一個標準化的應用架構,E2雲平臺的“流程管理”功能橫跨供應鏈的多個層級,諸如分銷、供應、外包制造、需求管理等。E2雲平臺的“計劃與響應”功能致力於優化與改進。E2分析則是一套新的應用,可實現網絡化的交叉績效管理與報告。

優點: E2Open 是最成熟的供應商之一,有雄厚的離散制造業客戶基礎,特別是在高科技和電子行業,其業務流程已經過很好的錘煉,能為多層級的物料采購尋源和計劃承諾提供支持。平臺可為價格屏蔽、多層級的直接材料采購,以及制造可視化提供獨特的管理功能。平臺的分銷功能則更側重於庫存管理和流程可視化,而不是行程、調配與商務事宜。

註意事項:E2Open為處於困惑中的企業提供了多種可能的選擇方案,解決方案組成套件的數量也增長很快,但現在其正努力回歸到構建一個更為標準化“多對多”的企業社區型網絡平臺。公司在 2013 年收購了SCM-ICON,旨在增加其產品套件的計劃管理功能。公司計劃在 2014 年秋季發布一個集成的套件。

5. Elementum

網址:www.elementum.com

公司成立日期: 2012年(從偉創力國際有限公司剝離)

背景概述:偉創力國際有限公司內孵化出來的一家獨立公司

所有權模式: 私人

社區構建: 目前正從偉創力的客戶群向外部擴張。

商業模式:純SaaS服務模型,按節點計費。

解決方案概述:通過各種移動APP跟蹤供應鏈的特定部分以提供供應鏈的相關圖表查詢功能。

優點:設計基於移動APP與供應鏈可視化,目前正積極為20家高科技和電子行業的公司開發解決方案。未來計劃聚焦於汽車、醫療和行業增值網絡,目前已有四個移動APP應用—預測、運輸、商品展示和訂單履行(尚在開發中),其解決方案中供應鏈可視化是最為成熟的。

註意事項:這是一個新進入市場的解決方案,使用合同制造商的公司可以將其看作一個合作發展的機會。

6. Elemica

網址:www.elemica.com

成立日期:2000年

背景概述: 由包括巴斯夫、BP、陶氏化學、杜邦和殼牌等22家公司參與創建。

所有權模式: 私人

社區構建:專註於流程制造行業諸如化學、輪胎、橡膠、能源。

商業模式: 一至三年的合同訂購。

解決方案概述: 供應鏈運營網絡 (SCON) 由三個平臺應用組成: QuickLink,SmartLink,B2B合作夥伴開發。QuickLink是一個基礎網絡平臺,在此之上SmartLink允許應用程序使用共享的數據,目前正在QuickLink之上開發預測分析。

優勢: 公司專註於流程制造行業,在化工、橡膠、塑料制造方面的解決方案開發有優勢。在2013 年,該產品程序代碼被重新寫過,其集成層被重新設計以提高“互聯互通”與“即租即用”功能,在流程制造方面可從其客戶獲取重要的的應用經驗與意見反饋。

註意事項:該新模型有一個基於強大參照的規範基礎架構,但是,由於程序的重寫使得應用程序方面的開發進度被放緩,其解決方案中的運輸流程比采購尋源或制造方面的功能強大得多。

7. Exostar

網址:www.exostar.com

成立日期:2000年

背景概述: 由五家航空航天和國防公司聯合創立。

所有權模式: 私人

社區構建: 主要是航空航天及國防工業方面的公司,但正進入生命科學和制藥行業。

業務模型: Exostar基於E2open平臺致力於“一對多”模式的部署與開發。

解決方案概述: 供應鏈平臺聚焦於基本的訂單管理和設計文檔共享方面。

優點:這是本報告所涵蓋解決方案中,唯一專註於供應鏈流程的設計文檔自動化管理的方案,已建成五個初級和完備的數據中心,是一個宇航及國防工業的零部件管理方面的標準應用程序。

註意事項:該公司也為客戶部署私有的數據中心,“一對多”模式是Exostar的選擇偏好。該公司聚焦於對安全保密與專有數據共享有深度需求的行業。其結果是,他們服務於兩類完全不同的行業:宇航及軍工行業以及制藥行業。

8. GHX

網址:www.ghx.com

成立日期: 2000年

背景概述: 由強生、GE 醫療、巴克斯特國際公司、雅培和美敦力公司聯合創建

所有權模式: 私募股權公司 (Thoma Bravo))

網絡類型: 多對多

社區構建:醫療保健。GHX 網絡平臺已連接400,000家獨立貿易夥伴,在北美和西歐國家已形成一個連接6500家醫療服務組織和700家供應商的服務網絡。在美國,GHX 已將70%以上的急救中心與供應商連接在一起。

商業模式:一次性的集成開發費用和年度租用費用,同時針對供應商和客戶雙邊計費。

解決方案概述:一個規範化的模型能使得各種文檔類型實現“多對多”的集成。聚焦於醫療領域“采購到支付”流程活動的自動化。GHX 也在幫助建立公司內部的記錄系統,該系統能使得授權方可以發布和訪問基於各種用途的共享和安全的關鍵數據視圖,包括合同同步和管理植入設備的供應鏈。GHX提供的服務旨在提高買家和賣家之間的數據同步,減少紙面單據的使用。GHX Health Connexion是一個認證的全球數據同步網絡數據池(GDSN)。

優點:GHX 服務於保健價值網絡,雖歷經市場發展的跌宕起伏,但一直堅持其最初的使命。來自醫院、集團采購組織和醫療保健供應商所組成的活躍的咨詢委員會的需求一直驅動著其產品的不斷改進。該公司還提供一個價值評估工具,來證明供應鏈自動化和數據同步是如何降低醫療保健成本的,該工具對軟件使用如何在內部推廣很有幫助。基於其強大的客戶應用案例參考,GHX的目標是通過其網絡平臺,為北美和歐洲的絕大多數衛生保健供應商提供自動化的電子數據交換。

註意事項: 此解決方案是僅適用於醫療服務組織以及他們的供應商和集團采購組織。目前該公司在不同的地區運營著不同的網絡,最近的重組的努力目標是將不同的網絡整合成一個全球的基礎架構。該公司目前正處於重組期間,來自其客戶的相關報告抖露其有一些人事及客戶支持方面的變化。

9. GT Nexus

網址:www.gtnexsus.com

成立日期: 1998年

背景概述: 初建於1999年的加利福尼亞州,後在2013年與TradeCard合並。

所有權模式:私人(譯者註:該公司已於2015年被全球第三大ERP廠商INFOR以6.75億美金收購

社區構建:所有企業均可加入(但專註於大型跨國企業)。GT Nexus目前的重點是商貿領域:即物流與貿易的結合。

商業模式: 年度租用(訂閱)服務。

解決方案概述:GT Nexus是一種綜合的解決方案,可基於特定的物流能力將供應鏈金融與實體訂單和外延的供應鏈庫存管理集成在一起。公司已經證明該業務模型的有效性,在運輸安排管理上具有深度社區化的優勢。

優點:從金融服務角度切入供應鏈管理,具有結合金融流程進入實體供應鏈的能力。公司在第三方物流方面擁有雄厚的基礎,業務可覆蓋全球各地。

註意事項: 在密集分銷行業有最佳的實施方案,有深厚的商貿和金融能力,但在采購功能方面不及 E2open或Ariba。相對於其他在制造和采購方面有更廣範應用的網絡解決方案,該解決方案是一個很好的補充。

10. iTradeNetwork

網址:www.itradenetwork.com

成立日期: 1999年

背景概述:隸屬於Roper Industries的子公司。iTradeNetwork 最初創建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易變質商品的貿易效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產品已變得更為全面,包括GS1 數據池和目錄服務。

所有權模式: 私人

社區構建: 食品行業(包括肉類、水果、蔬菜和花卉的易變質產品),包括雜貨零售商、分銷商、連鎖餐廳和生鮮產品的承運商。目前已有在南美、拉美、澳洲、北美和歐洲的24個國家的超過8000家公司在利用其開展易變質商品的采購與尋源業務。

商業模式: 收費方式因解決方案所在地區的不同而異。基於用戶數、單位流量的業務額、商品種類數以及所管理商品的業務量金額來計費。

解決方案概述:訂單管理和采購管理平臺,同時具有不斷增長的數據分析功能。

優點: iTradeNetwork降低了生鮮產品和蔬菜在計劃、采購尋源、運輸和商務方面的複雜性和成本。該解決方案包括50個服務,諸如數據管理、預測、物流/發運、采購尋源與商務。iTradeNetwork 是一個認證的使用GS1標準的全球數據同步網絡數據池 (GDSN)。

註意事項:iTradeNetwork使用Oracle數據庫,同時使用Teradata數據倉庫分析工具增強其功能。其在規範化的數據模型方面雖不及E2open或Elemica,但在食品工業的流程處理能力方面則非常成熟。此外,該解決方案供應商有一個強大的社區型價值網絡,其產品有強大的即插即用能力。

11. NeoGrid

網址: www.neogrid.com

成立日期: 2003年

背景概述: NeoGrid 起源於1999年的巴西,在 2008 年被Agentrics收購後,開始在世界各地擴展其網絡。平臺則是在與WWRE(World Wide Retail Exchange)和GNX(Globle Network Exchange)合並之後而誕生。

所有權模式:私人

社區構建: Neogrid平臺是一個由 200 家零售商和300,000家制造商所組成的網絡社區,共享和協同相互間的發運事務和未來需求。在美國,該公司在化妝品、高科技和電子產品的批發業更具優勢。在南美洲則廣泛應用於時尚和服飾等行業。

商業模式: 計費模型是基於連接數量而不是交易量。

解決方案概述:基於雲模式的供應鏈解決方案平臺。

優點:Neogrid 是一個針對零售商與其制造供應商業務協同的解決方案。解決方案聚焦於數據同步的自動化、VMI(供應商管理庫存)、計劃和采購尋源的業務協同。其母公司在南美洲有強大的影響力,目前正因為Agentrics的並購而被重新定義。

註意事項:WWRE和GNX在北美地區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動蕩和曲折的過程,其解決方案的使用並沒有多大普及率,北美的大型零售商使用不多,在被Neogrid 並購前只是掙紮求存。當前的重點是重新定義平臺,實現業務協作功能。該公司目前正在構建一個多租戶的雲環境,稱為 NeoGrid PaaS平臺。

十、作者簡介

Lora Cecere (twitter ID @lcecere) 是Supply Chain Insights, LLC 的創始人,也是廣受歡迎的企業軟件博客Supply Chain Shaman 的作者,該博客有 5000 位供應鏈專業人員讀者。她也是 Linkedin 有影響力的人,以及福布斯雜誌的作者。她的書《Bricks Matter》(與Charlie Chase合著)出版於 2012年12月26日。她目前正在著手的第二本書《Metrics That Matter》,將在 2014年出版。

作為Supply Chain Insights的創始人,Lora Cecere擁有超過九年的作為AMR Research, Altimeter Group, Gartner Group 的研究分析師經驗,對供應鏈有深入的研究了解,她已經為超過 600 家公司的供應鏈策略提供過咨詢顧問服務,每年在超過50個的供應鏈流程和技術發展論壇會議中作為發言嘉賓。她的研究特別有益於尋求先發優勢的公司及個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807

行政手段解決不了兒科醫生荒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52648.html

行政手段解決不了兒科醫生荒

第一財經日報 熊丙奇 2016-02-23 06:00:00

要解決實質問題,需要針對綜合性醫院兒科不斷萎縮的現狀,采用市場機制配置醫學資源,同時,要把包括專業設置自主權在內的辦學自主權交給高校,這才能形成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良性互動

據媒體報道,進入全面二孩時代後,兒科醫生的緊缺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註。據悉國家衛計委已將此列為2016年的工作要點之一,這意味著,從1999年起停止招生的兒科學專業將有望時隔17年後恢複本科招生。

在此筆者想問的是:兒科醫生荒究竟是怎樣造成的?是因高校停招兒科本科專業,還是因兒科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很困難、結果導致醫科學生不願從事兒科?

如果原因不分析清楚就貿然針對當前兒科醫生匱乏,而要求高校招收兒科本科專業,那很可能出現的問題是:考生報考兒科專業並不踴躍,畢業後兒科專業學生大部分不在兒科就業而轉到其他專業。

另外,更為重要的問題是,高校開設什麽專業,究竟應由誰說了算?此前全國“一刀切”停招兒科專業,是行政指令的結果,可以說,兒科醫生荒很大程度上是行政手段造成的,那現在恢複招收兒科專業,如果仍舊用行政手段,不又陷入行政治理的悖論了嗎?

筆者認為,應對兒科醫生荒,應該擺脫行政治理思維。

按照我國《高等教育法》,高校本應有自主設置專業的權力,可是,在具體辦學中,高校卻沒有這一自主權,這也是為什麽我國高校會在1999年後全部停招兒科本科專業的原因。

1998年,教育部為拓寬專業面,在新的本科專業目錄中,不再設兒科本科專業,而各高校設置專業需要依據這一專業目錄,因此兒科本科專業也就從招生計劃中消失了。對此,教育部門可以解釋,這只是拓寬了專業面,要求高校用臨床醫學專業統一招生、培養,並不是說各高校就不再培養兒科人才。可是,這帶來的實際結果就是各高校不再培養兒科專業學生。

這足以說明按行政計劃設置專業的弊端,某些專業會一哄而上,某些專業則一夜間消失,而不是由各學校根據自身的定位、條件,來自主決定設置什麽專業。在此筆者認為,政府部門在高校設置專業時,可以提供社會需求信息服務(比如某一行業、專業需要多少人才)、政策引導(對培養社會緊缺人才的專業給予扶持),由高校自主根據扶持政策、需求信息決定是否開設某一專業,卻不能代替學校做主、直接介入辦學。

可目前恢複高校兒科專業招生,走的還是行政路線,不是由各高校自主根據辦學條件、社會需求設置專業、招生。四川政協委員要求教育部恢複兒科專業,暴露的問題,就是高校想開設兒科專業,可如果本科專業目錄中沒有兒科專業,就比較困難,最多只能采取臨床醫學(兒科方向)這樣的做法。而就是這樣,也需要報教育部審批,因為這不在專業目錄之內。

用行政的方式,或許可解決快速在高校中恢複建設兒科專業的問題,卻不一定能保障培養質量和培養特色,而且,還存在嚴重的隱患。

高校的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能真正接軌嗎?行政部門要求高校恢複兒科本科專業招生的理由是,我國兒科醫生缺口達20萬之多。單從數據看,培養兒科醫生極為緊迫,可是我國的醫院真需要那麽多兒科醫生嗎?現實情況是,我國不少綜合性醫院的兒科不斷萎縮。據上海媒體報道,上海的二三級醫院兒科萎縮現象嚴重,很多醫院5~10年沒招過一個新的兒科醫生。一些醫院關閉兒科,是因為實在開不下去了,兒科醫生都辭職了。從中可見,兒科醫生荒和現有的醫療資源配置有關,患者都要把孩子送到優質的專科兒科醫院看病,綜合性醫院不待見兒科,帶來兒科看病難,這和兒科人才培養關系並不是很大。假如不解決這一現實情況,光是加大兒科專業人才培養力度,那麽緩解不了兒科看病難,反而會出現另一難——兒科專業學生就業難。反之,如果兒科醫生很搶手,實際上兒科人才培養也不太可能萎縮,因為在臨床醫學這一專業基礎上,很多學生可以轉兒科。

當然,行政部門的設想是,一方面要求綜合性醫院開設兒科,另一方面要求高校招兒科本科專業,這就形成“對接”,可是,這仍屬於用計劃手段調節,市場買不買賬,還有待觀察。

計劃手段可以讓綜合性醫院開設兒科,也可讓高校開設兒科本科專業,可是,最終要辦好兒科門診、兒科專業,還需要醫院和高校充分結合自身條件和社會需要,而不只是從形式上去解決問題。要解決實質問題,需要針對綜合性醫院兒科不斷萎縮的現狀,采用市場機制配置醫學資源,同時,要把包括專業設置自主權在內的辦學自主權交給高校,這才能形成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良性互動。

(作者系上海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395

人為解決


財爺預算案引用甘廼迪一句:「Our problems are man-made - therefore, they can be solved by man」,「人為解決」實在玩味及值得咀嚼。

刻下香港風雨飄搖,人心動盪,但中環人形容,原本一份不以為然的預算案,再三翻看後,反而燃有一絲希望。

希望不在派糖,而是財爺筆下的香港,依然機會處處,發展可以很新經濟,可以更加立體:
原來,香港科技院可以做機械人研發、
原來,本地光纖監察系統贏過不少國際獎項,可以發展智能城市、
原來,香港可應用逆滲透技術,大搞以色列強項之一的海水化淡、

上述一切,未曾從科創局局長口中提及,今日,我真係聽過,我真係聽過...

可能基於特首將制定香港發展路向的施政報告,變為一帶一路報告,財爺刻意或巧合,僅僅由演辭中第八十段起,用五小段三次觸及咁大把。

你陶醉於一帶一路獎學金,財爺反過來大談推動電動車,要搞研究善用退役電池比賽。

而當有人高呼深圳勁,物流強,財爺拋出「投寄易」,特快專遞網,原本一個香港郵政總局早有具備電商潛力。

曾俊華今日贏,在於將香港既有,而又鮮為人知的實力及價值,包裝及展示於公眾,在在不乏創意及新型經濟成份,犯不上要空喊口號,大搞這個局,那個局。

而更值得留意是,財爺有意將金融科技升格,其中發展區塊鏈一環,減少可疑交易降成本,業界認為有一定期望。

財爺憑寬減等一系列措施,必然得分,但財爺守財,繼續被要扣分。

有留意的話,本港早年中期增長目標為4.5%,去年降至3.5%,今年再修訂至3%,但近十年經驗,本港經濟增長高與低,跟財政盈餘扯不上最直接關係,難怪,有會計界形容本港技術上是出現結構盈餘。

的確,單以股票印花稅佔比超過一成計,港股每日成交一千億的話,政府日袋二億,香港盈餘與否,很大程度上是繫於李小加。

政府未來四年,預計經常開支分別是增長2%及11%,再之後兩年每年減少,收入方面最少一年預算仍有2%升幅,最多則有7%,純粹經營帳目上,數字上在在無赤字壓力。

目前,財政儲備相當於24個月政府開支,到2020年降至21個月,有做功課的話,大曾及阿松年代,所討論的合適儲備水平,僅界定為12-18個月政府開支。

一旦以12個月及來年政府開支計,財爺絕對有條件額外釋放3700億,做更受及市民福祉的事情,不過任內九年,財爺都對有關問題避而不談,呢點就似乎交不到功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6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