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孫陶然: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有眼不識泰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16/163639.shtml

孫陶然: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有眼不識泰山
孫陶然孫陶然

孫陶然: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有眼不識泰山

讓改變命運的機會與自己擦肩而過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來源 | 孫陶然(ID:strlkl)

 作者 | 昆侖的侖

人的成功源於兩點:發現機會和把握機會。發現機會,讓我們有可能去做想做的事;把握機會,讓我們把想做的事情做成,成功路上兩者缺一不可。

發現機會和把握機會是對我們成功至關重要的兩件事,一方面取決於自己,一方面取決於貴人相助。

機會

對自己而言,核心是要盡可能早的想清楚自己的三觀,想清楚自己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看待是非以及想如何度過今生。三觀清晰了我們自然能夠發現機會,也才有可能把握住機會。

另一方面就是貴人相助,所謂貴人,就是那些能夠讓我們的人生上臺階、上境界的人,至少是能幫助我們解決重大問題的人。我們能否結識貴人並且獲得貴人的相助對我們的人生同樣至關重要。

我認為人生最大的悲哀是遇到貴人卻不知道,有機會相處卻沒有主動的去認識和結納,與你的貴人失之交臂。

人與人之間,若沒有相遇也就罷了,彼此原本不相識,所以彼此如何行事都不為過,未來如果某一天相識,彼此此前的交情是一張白紙,既無恩惠也無虧欠,可以從零開始打交道;但若已經相遇過,則相遇之後彼此各自如何行事,以及如何相處直接決定了彼此的關系遠近。

人世間的事兒就是這樣,相遇了而沒有認識,認識了而沒有同行,同行了而沒有相處,相處了而沒有深度相處,兩個人的關系就是萍水相逢之交;相遇而不相處,相處而不相知,比未相遇還差,因為若未曾相遇,未來相遇時還有走近的可能,相遇而不相處已經註定了彼此是遠距離。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有眼不識泰山,遇到了泰山卻不知對方是泰山,相遇而不相識,相識而不相處,相處而不相知,與貴人擦肩而過失之交臂是最大的悲哀。俗話說:一起扛過槍,一起下過鄉,一起同過窗,一起分過贓是“四大鐵”,但並非所有有過這些共同經歷的人都是“鐵哥們兒”。同學之中亦分遠近,戰友之間多有親疏,因為彼此之間交情不同、緣份不同,而決定交情深淺緣份深淺的,雖在於彼此的感覺,更在於單方的主動,沒有單方的主動,何談雙方的共鳴,可見“有眼識泰山”是緣份的開始……

每一次長時間的戶外我都會結交幾個好友,其實一組人一起出去,最終走得近的一定是彼此“臭味相投”的,當然是否刻意相互結納也很重要,我常常奇怪,明明隊伍中有某人的“貴人”在,可為什麽某人卻渾然不覺呢?而且把心思都用在“莫名其妙”的人身上……後來明白了,一方面是他們“有眼不識泰山”,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本來也不想刻意提升自己人生的質量,所以他們的一生註定會“隨波逐流”……

我命由我還是由天?我們到底能否把握自己的命運?我認為我們肯定不能完全把握自己的命運,例如我們生活在哪個時代、出生在哪個國家、哪個家庭,這些都是先天決定的“命”,但我們肯定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我們的未來變得更符合我們自己的意願,這是後天我們可以把握的“運”,命在前運在後,命是昨天運是明天,只要我們知曉明天我們想要什麽樣的生活並且今天我們全力以赴,明天就很可能是我們期待的樣子,所以我命可以由我不由天。

頭圖1

而貴人,是我們改變自己命運的關鍵因素,所以說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泰山就在你身邊,你卻有眼不識泰山,與你的貴人失之交臂。當然這可能還不是最可悲的,最可悲的是在“泰山”面前,由於你“不識泰山”,你表現的都是你的負面,讓“泰山”對你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本來可能對你的相助變成了不相助,這是更大的悲哀。

那麽,如何才能避免有眼不識泰山呢?核心還在於我們自己有沒有識人之明,我們能不能判斷我們遇到的人是誰?他們對我們的未來可能會有哪些影響?對於那些註定會與我們的未來相交的“強者”,即便不求“沾光”也要避免讓他們對我們的未來施加“負面影響”。

當然識人之明的前提是自知之明,一個不自知的人是不可能識人的,一個把自己看的比天還高的人必然會目中無人,一個把自己看得極其卑微的人也很難有勇氣去直面比自己強大很多的人,只有能夠正確看待自己的人才能夠正確看待周邊的人,才能發現那些自己生命中的貴人,才能不卑不亢正視他們結識他們……

勇者

人生需要貴人,我們不企盼遇到貴人幫我們天上掉餡餅,但也絕不能有眼不識泰山,讓改變命運的機會與自己擦肩而過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孫陶然

20170615

孫陶然機會貴人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352

青笑怒罵:嫩口財記有眼不識泰山

1 : GS(14)@2011-10-12 22:00:40

http://m.sharpdaily.hk/detail.ph ... 5307&category=daily

近年遇上不少新入行不久的財經小記,水準真的有極大改進空間,不知是因為人工太奀,令小記交不出工作熱誠,還是因為只當跑財經是一份騎牛搵馬臨時工,根本不屑放太多心機。
何出此言?例子多的是,且不講平時打電話來永遠齋問「個市點睇?」「滙豐點睇?」等平平無奇問題的散戶上身式電話訪問,就連一些關乎上市公司事件看法的提問,也似乎是你講的對方都似水過鴨背,蠢問題就照掟出來,原因就是對自己身處的行業不熟悉,也不尋求方法去提升實力,因此才令一切在幹根本形同交差式習作。或者有新入行小記認為某些股評人如小女子比較「囂」且「寸」,實不相瞞,更多時候我們只是被蠢問題搞到「扯火」。
財經小記看到這裏,可能仍然覺得自己無問題,只是我等「老鬼」挑釁。遠的不說,再引用兩宗最新事例,看看小記還知不知醜,知恥近乎勇,就應自我檢討。上周港股重光日即重陽節假期前,剛宣佈轉型專注房地產業務的瑞安建業(983)召開特別股東大會,當然吸引眾記者前往採訪。有時財經小記及電視台cam man等上市公司主席駕到,真係仲辛苦過演員等埋位,慘過等運到。
一講到瑞安,較八卦的或許會即時聯想到最美麗港姐朱玲玲及主席上海姑爺羅康瑞,財經記者對副主席蔡玉強也不會陌生,只是當日主席未到,其獨董之一艾爾敦經過,卻竟然無人認得他就是滙豐前大班David Eldon,假如我係在場小記,肯定會走埋去問佢點睇歐債危機對滙豐之影響及對大裁員之睇法。聽講當日小記當中有個別認得出呢位大人物,好明顯「睇好邊位做特首?」仍會是熱門問題。
你可以話唔認得一位洋人唔出奇,不愧為好辯駁的八、九十後,咁我就再給你一個例。話說一位已出動採訪十多年的財經小記朋友,上月中身處熱辣新股中信証券(6030)H股上市前於酒店舉行之路演推介會,在會場外等採訪時,猛然發現四叔頭馬恒地(012)副主席林高演現身會場,即時好興奮地向身邊行家提示。誰知身邊一眾行家甚至攝記們,竟然不約而同戇居居無反應,好明顯不識林高演三個字代表甚麼。雖然市況唔就,惟後台夠猛,大孖沙就算唔落搭都要來打個招呼,但小記們同場現身撐場為中信証券造勢的東亞民橋及女股神牛央就好熟悉,可能佢哋樣子太易認啩!
假如我在場,肯定會簡單地問佢兩句「點睇樓市?」、「點睇施政報告?」有眼不識泰山,隨時會損失好多獨家料!財經媒體將來聘用新人,看來要加多一項考試題目,就係認人!

胡孟青
獨立股評人
2 : 龍生(798)@2011-10-13 01:25:09

真係啄住黎咬...

但湯兄似乎完全勝任有餘喎
3 : GS(14)@2011-10-13 21:19:43

懶得睬班低能財演,記者我還能救幾個,最慘D編輯一字不改,笑話於人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249

胡孟青:中資估值低 有眼不識泰山?

1 : GS(14)@2016-10-11 07:50:00

【明報專訊】投資者有眼不識泰山致中資股估值偏低?繼萬達之後,恆大集團(3333)透過入股內地深深房 ,變相將整個內地地產業務借殼上市。兩家公司之舉動,擺明就是對旗下本港上市平台估值一直偏低以行動表達不滿,皆因在高地價、高樓價下,內房公司豈能容忍完全不對稱的低估值?

看看恆大,目前在港的股價對帳面值大約是1.3倍左右,用A股內房低平均2.12倍帳面值,再加潛在引入投資者籌集多300億元人民幣,恆大地產業務在內地的估值就有2,000億元左右,是本港的3倍。以一家負債比率極高、部分估算高達6倍、一直沿用高槓桿製造高銷售收益的房企,估值就是它們的一切。

恆大借殼A股 未必有助提升估值

話得說回來,恆大這宗交易的如意算盤能不能打得響,仍然需要過監管機構的一關。首先,恆大集團扣除地產業務之外,剩餘包括足球、保險、互聯網等項目能否構成持續經營業務,仍然是未知之數。其次,恆大一直埋怨價值被低估,折讓太大,但一旦完成交易後,恆大集團只是間接持有最值錢的內地地產業務,估值雖然獲提高了,但能否抵消攤薄效應及控股公司的折讓因素,實屬成疑。

大行批盈利保證是意氣之爭

建議交易文件中,恆大變相為未來3年提供盈利預測,保證三年合共獲利888億元,撇除合規與否,正如麥格理所說,明顯就是意氣之爭。機構投資者看淡、分析員有保留,我就倒不如話不投機半句多。與其接受外資為首機構大戶諸多批評,倒不如更好地去享受A股投資者對高估值、高人氣溢價的熱情。

近年,內地企業對在港及海外物業投資熱情持續、內地投資者對港股為首的境外投資興趣日濃,本應會有更多內地企業願意來港上市,現實卻偏偏相反,在估值之不合心意的主調充斥下,內地投資者一邊廂走出去,惟另一邊廂卻相繼有大企業想跑回來,何其諷刺。

早前,中國證監會某前高官大談港股被邊緣化,論點核心正正是港股未能留住一批又一批內地企業。老實說,如果因為成交低迷,投資者有眼不識泰山,它們是有理有據,但現在的問題是,中資股在港估值偏低,絕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整體問題,以此邏輯推斷的話,難道在港的內地企業都要全數私有化、回歸A股?

投資者往外跑 大企業想跑回來

兩地市場融合,除資金融通之外,就是讓外資及內地企業更認識對方的一套審視標準,然而,磨合需時,如果單單因為香港市場未能滿足內地企業的估值需求,只怪有緣無份,就讓它們去吧!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014&issue=201610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4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