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除了“奮鬥者”形象,我們還該向華為學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28/154924.shtml

導讀 : 這是華為給作者印象最深刻的三個故事。

文/技術管理那些事(微信ID:jsglnxs)

年初一個華為的勵誌視頻在朋友圈刷了屏,講述的主要是華為員工怎樣在非洲各國開拓市場的故事。華為“奮鬥者”的形象,被這個視頻推向了頂點。

奮鬥者的價值觀,我也堅信這是華為成功的關鍵原因之一。同時,最令我感受深刻,和認為作為管理者要學習的,卻是華為在員工管理方面的三個特色:精細化,流程化,以及戰略化。

我沒有在華為工作過,但有很多同學、朋友在華為,來來往往,所以差不多從跨入IT界這麽多年來,我一直通過他們接觸到華為的各個方面。最近和華為前高級副總裁、資深管理專家胡彥平老師學習了一段時間的管理課程,讓我對華為的認識更加明晰起來。

而關於華為管理的這三個故事,也是給我印象最深刻的。

1. 客戶接待體系 - 精細化

差不多是1997年左右,華為成立十年了,在全國來講已經有了相當實力的研發系統,也推出了業界領先的一代產品——C&C08系列機。而那時,和技術研發能力相比,華為的銷售接待體系也做到了非常牛掰的地步,建立了強大的行為規範。

這是當時華為的朋友和我交流時,最深刻的感受。他們在華為做銷售技術支持,據說入職後,光是要學習的接待規範就長達百十來頁。當時他們接待的大都是郵電局的局長、總工們。“郵電局”這種說法已經成為歷史,簡單講,就是現在的“郵政局”加上移動,聯通,電信。他們的權力之大,你懂得。於是,華為對銷售如何接待他們的衣食住行進行了事無巨細的規定。比如規範能細化到,到旅遊景點開會不允許為了省錢自帶水,必須在現場買礦泉水給客戶喝。這一點,保證了成百上千的華為銷售代表們有了很強的統一執行力。

對銷售的管理如此,你也可以想象到,華為對每個團隊、每個職能的管理細化到了什麽程度。對我們來講,創業公司有技術驅動型、運營驅動型、產品驅動型,管理精細化對重運營、重銷售的公司尤其重要。我和一些成功公司接觸時,也曾被他們對運營團隊的精細化震撼到,幾百人的團隊,每一個人都知道自己在遇到幾十種情況的時候應該如何處理,知道如何精準地和上下遊接口,每樣事情推進到第幾分鐘的時候要執行什麽動作也一清二楚。

 2. 流程建設IPD - 流程化

 

1999年,華為花了5000萬美元,既不是買設備也不是買品牌,而是買了一個叫IPD(集成產品研發)的流程,買了IBM的咨詢服務。我和當時的流程改革辦公室負責人胡彥平老師討論過這個話題。華為作為一個設備制造商,每年立項開發中的項目數不勝數,卻在當時花這麽大成本部署一個IBM使用過的系統,來保證當時無數設備生產的按時交付比例,其中的含義引人思考。

很多互聯網公司可能對IPD不屑於顧,認為這種“笨重”的流程肯定不適合我們這種輕資產的互聯網科技公司。我認為其實不然,當年華為花5000萬美元,是買的流程嗎?不是。是流程管理的思維模式。

因為自己也帶項目部,和很多知名公司的項目經理打過交道,當研發團隊發展到200人以上的時候,基本都達到了6-10人的PMO團隊去推動關鍵項目的落地。PMO的一個關鍵任務就是要指定合理的項目流程規範,讓產品經理從一個idea開始,到和開發團隊、測試團隊討論可行性,到項目沖刺、驗收、上線部署,直到後期數據跟進,都有清晰的流程依據。

而16年前的華為,肯花大價錢,就是要從之前“靠熟人刷臉”去推動跨部門合作,轉變成“靠既定流程”去推進。這麽一想,是不是管理成本大大降低了?

 3. 核心技術布局 -  戰略化

 

2004年,華為成立了海思半導體公司,開始研發自有知識產權芯片,經歷了8年抗戰,在2012年巴塞羅那CES大會上,海思發布了四核手機處理器芯片K3V2,華為P6使用的就是這款芯片,它也是我用過的第一款國產手機。從此我這個經歷過Motorola和Samsung的手機老兵變成了華為的粉絲,直到今年看到華為手機在中國銷量的井噴。

當時,華為P6還有很多瑕疵,最嚴重的是發熱,這也是K3V2芯片最大的缺陷。大家都知道為什麽ARM為何在移動領域打敗了Intel,因為它功耗低。但是後來華為持續發力,研發出了芯片型號麒麟620、930、935,並在P7、P8上應用,解決了發熱的功耗問題。

1987年成立的華為,是個交換機生產公司。從2003年開始涉足手機行業,而在那時起,它就已經開始布局研發中國芯。距離今天,12年過去,華為成為大陸的國產智能手機行業中,唯一一家擁有自主研發芯片的公司。華為的戰略眼光,可見一斑。

從上世紀90年代,程控交換機時期的銷售勞動密集型的精細化管理,21世紀初實施IBM IPD大規模流程建設,到2012年轉變成技術集約型高科技形象。華為每次都能及時為下階段進行戰略部署。

也許,奮鬥者精神和戰略眼光兩者兼得,才是華為的偉大之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757

據說華為的接班人就“隱藏”在這張圖中... | 黑馬早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403/155027.shtml

導讀 : 新鮮的早報出爐了~

大家早上好!看完早報就出去玩,讓心撒個歡吧~

廢話不多說,下面是早報內容。

1.華為人的朋友圈都在傳這張圖

華為最近的2015年報里,有一張董事會成員集體照,近期在微信朋友圈流傳。

21

(前排左起:李今歌、郭平、孟晚舟、徐直軍、任正非、胡厚崑、何庭波、李傑

後排左起 :陳黎芳、萬飈、張平安、孫亞芳、徐文偉、余承東、丁耘、李英濤、王勝利)

網友風馬牛列出了主要的六大熱門人選:

22

前面三位,郭平,徐直軍,胡厚崑目前都是輪值CEO以及華為公司的副董事長,而且,年齡都不大。

徐文偉是戰略總裁;余承東大家都了解的比較多,號稱余大嘴,最近手機這麽火,他經常出來亮相;孟晚舟是公司的CFO,而且是任正非的女兒,江湖傳言有可能接班。

你怎麽看?

@藍天駕校招生辦:真正接班人不在這里,我記得任教主後面是東方教主啊,大家和我一起喊:日月神教,一統江湖。

@羅傑斯特林:本來應該是李一男的。

@人之初性本惡31200493:沒有人可以接替任正非。就好像沒人可以接替喬布斯一樣。

@該用戶仲未註冊:任正非還可以掌舵二十年,關於接班人之事現在言之常早。

2.沒有進氣格柵、沒有天窗的特斯拉Model 3一天預售了15萬

如果說有什麽可以重現蘋果上市的盛況,特斯拉一定是一個,大大大大大批消費者排起長長長長長隊等待購買!

特斯拉發布了他們最新的純電動車Model 3,特斯拉創始人、埃隆馬斯克自信地宣布:“這將是一輛每個人每天都用的車。”

在特斯拉官網開始接受model 3預定後,24小時預訂量真的已經超過了150000臺。按照4.2萬美元/輛的平均售價來算的話,18萬輛Model3的總價值約為75億美元!

關鍵是預計首批車型將於2017年正式交付,這應該是破了交車時間最長的紀錄吧!

@火星網友:我也訂了一輛,包郵發圓通。

@麻辣小龍俠:靠預售的錢去造車真聰明。

@Clouded:沒電叫人家送個車載充電寶過來

3.前為美團第10號員工的沈鵬創辦縱情向前

以前的早報里報道過,美團第10號員工、美團外賣全國負責人沈鵬離職的消息,現在有了新消息:沈鵬將在4月5日正式成立縱情向前科技有限公司,他在文章中提到“想要以互聯網眾籌的方式改變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

@火星網友:原來美團的口號是:既往不戀,縱情向前。

4.聚美聯席首席財務官雙雙辭職

聚美優品宣布,該公司聯席首席財務官高孟和鄭雲生已經遞交他們的辭職書,均因個人原因辭去聯席首席財務官的職務。

陳歐表示:“我們尊重他們的決定,並祝他們未來一切順利。”

@紫外縣:陳歐=聚美優品。

@Rainmaker_Y:反正陳O同學順利轉型成網紅了,誰管你企業怎麽樣。

5.兩家二手車電商人人、瓜子2016年將砸15億廣告

為了爭奪二手車電商頭把交椅,瓜子二手車計劃今年投放廣告10億元;人人車今年投放5億元的廣告,是去年廣告費的3倍以上。

@靜靜:沒事兒,以後都會合並的,多少個活生生的例子啊!

@無心快魚:通過廣告建立護城河,擊敗其他對手,形成雙寡頭競爭,然後~~在一起!

@許我寸心愛正濃:那麽多錢為毛不補貼消費者呢 !!這不是更直接嗎。

6.遺體損傷可以用3D打印修複了

中國首個3D打印遺體修複工作室在上海成立,該工作室將采用3D打印技術,對缺損遺體進行整體或者局部的修複。如果這一技術能在殯葬科技文化建設中得以推廣應用,今後,3D打印的遺像將會取代逝者的遺像,而且可將3D打印的遺像挪到墓碑前。

@lanych:最後一單,大買賣啊!

@微笑laozhang:所謂的高科技都幹這事去了,夠扯的。

7.黑莓手機四季度銷量還能再低點嗎!

黑莓去年第四季度的智能手機出貨量為60萬,低於之前85萬的預期,甚至比去年第三季度的70萬出貨量還低。

黑莓去年下半年推出了首款Android機型Priv。首席執行官程守宗表示在未來的12個月,黑莓還將推出1或2款新機,並且也有可能運行Android系統。同時程守宗還表示,黑莓將繼續探索中端市場。

@靜靜:對於我們很多女生來說,手機最重要的是外觀! 外觀! 外觀!

@壹點白:看樣子繼諾基亞之後,又要收藏最後一款黑莓了。好難過。

@廣仔的一些事一些情:本來準備入手的,太貴,後來買蘋果了。

8.一家以色列公司破解了蘋果iPhone ,還獲得FBI的大額訂單

以色列手機取證軟件供應商Cellebrite正在協助FBI嘗試對加州聖貝納迪諾槍擊案嫌犯的iPhone手機進行解鎖。根據政府記錄顯示,在FBI宣布成功破解了涉案iPhone的同一天,這家公司已經與FBI簽訂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訂單,價值21.8萬美元。

@玻璃渣子滿天飛:還以為帶個億.

@漢心日月:這戲演的,直接去拿奧斯卡吧!

9.無人機界最大訴訟案誕生

無人機制造商DJI大疆創新宣布,已在美國對昊翔公司發起專利訴訟, 要求法院判決昊翔停止銷售侵權無人機。美國加州中區聯邦地方法院已受理此案。

@搬磚的小小小馬:有核心技術,腰桿就是硬。

@簡單不失快樂:不愧是無人機界的蘋果,就是告你。

今日無須互動:

早安,多麽美妙的一個假期,看完早報趕快關掉手機,去外面踏踏青吧!

但是靜靜因為還有工作要忙,沒辦法出去玩,求贊求安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308

華為P9來了!余承東野心更大,5年內將超越蘋果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408/155083.shtml

導讀 : “要利用4-5年時間,在全球市場超過蘋果、三星,成為全球第一。”

這幾天的發布會真是多啊!昨天黑君剛看完魅族的發布會,今天華為的來了。

華為在英國倫敦召開發布會,發布了兩款手機和一款運動手環——P9&P9 Plus、Band 3。

華為的P系列一直主打年輕和時尚概念。把這些優勢對應到市場之上,你會看到不少相似定位的產品。

本次發布的兩款手機配置為:

P9屏幕尺寸為5.2英寸,擁有1.7mm超窄邊框。

華為P9&P9 Plus均采用新一代的指紋識別,處理器搭載的是華為自主研發的麒麟955,這是一款2.5GHz 八核處理器。

網絡方面,雙卡雙待如今已成為安卓機的標配,支持全網通、VoLTE及全球20多個頻段。電池采用3000mAh。

641

而華為P9 Plus與P9不同之處在於屏幕大小、電池容量、屏幕壓力感應和快充技術。並且機身配備紅外線發射器,可充當遙控器使用。

華為P9共有6個顏色版本。分別是:白色、磨砂金、玫瑰金、黑色、灰色、拋光金。P9 Plus擁有金、銀、黑、玫瑰金4種配色,還有一款智能保護殼與其配套上市。

此次華為與徠卡的合作,成了發布會中的最大亮點。據說P9的攝像頭是與徠卡進行合作研發的。

“希望結合華為在通信領域的優勢和徠卡在光學方面的積累,重新定義智能手機攝影。”徠卡CEO Oliver Kaltner說。

華為P9攝像頭采用了SUMMARITH 1:2.2/27 ASPH鏡頭,光圈為F2.2,等效焦距則為27mm。傳感器為索尼IMX 286,像素為1200萬。

642

據稱,為了這顆攝像頭,華為與徠卡的工程師合作近一年。

價格方面,華為P9為599歐元標準版和649歐元高配版。華為P9 Plus價格為749歐元。4月15日將會在國內召開發布會。

除了兩款新機,華為還發布了全新華為Band 3手環,延續了前兩代可充當藍牙耳機使用的功能。Band 3 也提供了運動、商務、時尚三種款式選擇,並且會有多款表帶一同發售。

643

P9可以說是華為由低端轉型為高端的最新亮劍。

在眾多手機廠商中很少有中國公司成功實施過華為的戰略,通過打造高端產品,建立全球品牌。

光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標,華為在研發及市場方面可謂不惜重金。

“我們希望以高端品牌的身份成為第一”

“華為需要時間來打造品牌,這是我們的薄弱環節。”

根據IDC調查數據顯示,華為在2015年第四季度全球市場份額為8.1%,僅次於三星和蘋果的21%和19%。

而其去年的手機出貨量卻增長迅猛,達到44%,超過1億臺。

僅研發費用,華為在2015年就投入了92億美元,高於蘋果的81億美元。

這組數據得益於華為終端CEO余承東的戰略。

一是他摒棄了以前向運營商提供廉價無品牌手機戰略,轉而現通過零售商直接向消費者進行供貨。

二是為了削減成本、更好地控制手機性能、掌控產品升級時間,華為像蘋果、三星一樣開發了自己的處理器,而大多的智能手機廠商都沒有采用這一策略。

想超越蘋果,路還很遙遠”

“要利用4-5年時間,在全球市場超過蘋果、三星,成為全球第一。”

余承東認為,華為能夠成為該行業的常青樹,公司正在全面更新升級硬件,從而制造更為時尚的手機。

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風雲變幻。曾經排名前三的中國手機廠商們都未能守住陣地。但華為做到了。

雖然華為在國內的銷量僅次於小米,但在全球市場來看華為卻僅次於蘋果和三星,位居老三,這是國內廠商在國際市場中無法超越和比擬的。

因此華為今後重要的發展目標正是超越蘋果,但要想真正超越還有很多硬功夫等待著華為去做。

這主要有三個方面問題。一是系統問題,二是硬件問題,三是國際市場營銷問題。

眾所周知,蘋果手機的核心並非硬件,而是在於軟件系統本身的流暢性,即便在當年的單核處理器時代也可以秒殺多核高端安卓機。

所以安卓系統的手機流暢性極為關鍵,在安卓系統的優化上還是與小米有一定差距,畢竟華為還是比較重視工程師風格的一家公司。

這就顯出了其弊端,因為工程師風格的思維往往容易忽略消費者市場,這就造成了EMUI系統無法與MIUI相比較的問題。

華為在打造自主操作系統上的野心也很大,但縱觀國際廠商,例如微軟、火狐等都曾試圖開發自主手機操作系統,但都遭遇到了問題。

在硬件上,華為海思自主芯片是國產手機中最強大的優勢。手里掌握一顆芯相當於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這得益於上萬名工程師的功勞。

但華為芯片唯一的遺憾是它只能用在自家手機上,而不能放在其他廠商的手機中,這也導致了限制其芯片走入國內甚至國外市場的機會。

那麽,華為究竟是否會把海思處理器完全走向公開市場呢?這其中可能存在競爭關系,從而導致公眾普遍認為不會有其他廠商采用海思芯片,海思也不可能把芯片銷售給競爭對手。

但消費者最想看到的只是更優的產品和服務,一切都有可能發生。

最後,在海外市場之上,華為雖然在歐洲、非洲、中東市場占有一席之地,但其依然無法與蘋果和三星相提並論。

華為余承東曾定下海外市場銷量要占到總銷量的六成,但根據IDC所顯示的2015年數據來看,其銷量大約只有40%左右。

而在國內手機廠商紛紛蠶食的印度市場,華為卻沒能把握住機會,被小米、聯想等品牌甩開。

補齊生態鏈中最後一環”

此時的華為,不僅在手機上大舉發力,更是進軍了多個領域,試圖打造華為的生態鏈。

2月22日,在MWC上,華為發布了一款惹人眼球的筆記本電腦——MateBook,華為余承東同時宣布,華為遲早要做筆記本市場的全球第一。

但就目前的形式來看,PC行業已逐漸落寞,屬“夕陽產業”範疇。

而這款電腦,並非單純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而是筆電平板二合一的電腦產品,與微軟Surface和聯想Yoga極其相似,既能當筆記本使用,也能單獨當做平板電腦使用。

644

華為 MateBook 筆記本平板二合一電腦

目前,在PC市場比較流行的兩個品類,一個是遊戲PC,另外一個,就是PC平板二合一產品。

在IDC公布的2015年PC市場Q4調查數據中顯示,全球PC市場在第四季度出貨量下降了10.6%,總量為7190萬部。

IDC認為,2015年PC出貨量的下降幅度是史上最大的,超過了2013年的-9.8%。其中,出貨量排名前六的PC廠商分別是聯想、惠普、戴爾、華碩和蘋果。

645

數據來源:IDC

通過數據我們得知,當前的PC市場的確已經出現疲軟狀態,並還在逐漸萎縮。

對於PC來說,其實還存在極大的用戶群體。比如現在大部分公司內用戶辦公的主力工具仍然是PC,而這是手機和平板電腦無法替代的。

在IDC 的報告中,二合一平板電腦在2015年的出貨量,卻較2014年增長了75%。這從側面反映出一個事實:雖然當前PC市場已經趨於飽和,但獨特產品會脫穎而出,從而帶來新的商機,“有利可圖”。

可以看出,PC業務其實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走這一步棋為的是華為今後更大的野心。

646

余承東也曾講到,移動辦公產品市場仍有機會,MateBook將幫助華為補上PC的缺口,進而構築無縫智能生態,進一步提升華為自身智能終端的全場景布局。

這句話的含義其實很清楚,華為將借助Mate Book填補PC上的業務缺口,從淺層意義來講華為在意的是連接,但從深遠意義來講,是為了完整的華為終端生態圈。

目前,在華為終端中,已有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可穿戴產品、移動接入產品、家庭接入產品、智能家居、OTT、車載模塊等設備。

縱觀這些設備實際華為已經建起一個IOT生態圈,但中間缺少了一個能夠連接這些設備的環節,因此在智能終端業務中,PC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環。

華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在效仿蘋果的做法。

Mac用戶大多由iPhone用戶轉化而來。由於iPhone方便的雲同步服務,擁有一臺Mac成為了iPhone用戶的最佳選擇。華為也想利用這種做法,去拉動購買手機的用戶來購買matebook,利用華為雲實現無縫連接。

余承東還曾向大眾透露,華為下一步將進行VR的研究與開發,相信不久將會與大家見面。

“華為不會輕易進入某個行業。”

的確,華為一旦進入某個領域時必定經過深思熟慮。可見,華為不僅在手機上有著長遠之間,在諸多行業中也是如此,但帶來的挑戰也依然巨大。

所有的挑戰都是巨大的機遇,華為的未來仍然可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737

贾跃亭开炮:苹果、三星、华为诱导“博傻消费”

http://www.yicai.com/news/5001248.html

一年前,曾发公开信炮轰苹果封闭、扼杀创新的乐视创始人贾跃亭,这一次把“炮口”指向了更多的竞争对手。

4月10日上午,贾跃亭在发表一封题为《从博傻到硬件免费》的公开信中称,工业时代企业几乎掌控了一切,特别是S、H、I、V、O公司等硬件企业利用、甚至不惜透支消费者信任和期待,用“博傻”式消费诱导不够理性的用户为品牌、渠道、硬件支付天量溢价。

从内部信内容来看,贾跃亭所指的五家诱导“博傻”式消费厂商中,S意指三星,H公司是华为,I公司是苹果,而V是VIVO,O是OPPO公司。

与贾跃亭观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在上周,华为消费者BG首席执行官余承东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特意强调,互联网手机公司没有在研发上进行大的投入,而是通过股市圈钱,以生态的名义进入这个行业,迟早会消亡。

为何怒斥SHIVO搏傻?

贾跃亭为什么炮轰SHIVO是博傻消费?

在他看来,传统工业时代下,企业几乎掌控了一切,他们利用信息、规模经济以及技术等生产要素构建起强大的壁垒,去追逐品牌溢价、渠道溢价、硬件溢价——生产到消费的每一个环节,用户都要为之买单。

“S、H、I、V、O等硬件企业利用、甚至不惜透支消费者的信任和期待,让那些不够理性的用户为品牌和硬件支付了天量溢价。部分用户在攀比心理驱使下,顺从了‘博傻’行为,实际上也是一种面子消费。”贾跃亭说

他认为,那些利用“博傻”理论对待用户的旧势力至少利用了消费者的两大心理:买涨不买跌、越贵越有价值。但ET时代(生态时代)下,这样的做法显然已经过时。

例如,“虽然苹果的创新越来越少,但它的价格却仍随着产品迭代而一路上涨,并且仍有很多人为之买单。直至毫无新意的iPhone SE的推出,这款去库存的降价产品终于让一部分人如梦方醒——价格‘祛魅’后的苹果不过如此。”

贾跃亭称,自己非常尊重的企业家任正非先生近期说过,“什么‘物美价廉’,什么‘让消费者享受低价’等等,这些东西都是靠不住的。提升产品品质,需要巨大的投入和决心、需要几十年厚积薄发。你一味低价,就没有好产品。”

价廉不能物美,依据在于低价往往导致企业没有足够的投入来研发和生产高品质的产品。这样的观点,在工业时代下的确是正确的。

但低价没有好产品这样的理论,贾跃亭认为却不适用于互联网生态时代。“生态消费时代下,价值正在迁移,硬件已经由核心价值衰减为非核心价值,仅仅是 由硬件、软件、平台、内容以及互联网应用构成的完整生态系统的五大价值要素之一,内容和高品质的服务才是决定用户是否买单的核心要素。”贾跃亭说。

也许成功,也许死在路上

事实上,贾跃亭选择在此时炮轰SHIVO,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乐视4月14日的“硬件免费日”。 他称,要让用户在全新的生态消费时代各取所需,让用户只为核心价值买单。

例如,在公开信中提到,“生态414 硬件免费日要宣告终结博傻式消费外,还将用一系列疯狂计划来开启ET时代:413生态共享盛典;420“无破界 不生态”发布会,给予苹果第二击;425超级汽车携乐视生态巡展……其中,第二代超级手机将以一个革命性的技术来颠覆几十年未曾取得突破的产业。 ”

不过,在自称“疯狂”、“颠覆”、“革命性”等字眼的背后,乐视能否真的能够引领硬件进入免费时代?

贾跃亭说“我们也许会成功,也许会死在成功的路上。”

他挑战竞争对手的底气来自于,此前乐视在超级电视和超级手机上已实现了硬件负利。这是因为购买会员的用户已帮他们分摊了硬件成本;其次,乐视通过广告、应用分成、游戏联运等多种服务模式赚取利润,通过生态补贴的方式让用户享受到了硬件负利的待遇。

在他看来,企业需要主动适应这一种全新的生态消费价值观,采用后向收费模式,让用户不为非核心的品牌溢价、渠道,甚至是不再为硬件本身买单,而只为内容和高品质服务带来的用户体验买单。

血海竞争

在炮轰竞争对手的背后,过去一年乐视智能手机销量算不上多。

乐视在2015年年报中称,截止2015年底,乐视生态内关联公司乐视移动智能销售超级手机超过300万台。相比之下,小米2015年出货量超 7000万台、华为6220万部的销量、魅族2000万台 。其中,华为消费者BG首席执行官余承东在不久前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华为超过苹果、三星可能需要“四到五年时间”,他还勾勒了具体计划:“三年 做到全球第二,我们用四到五年做到全球第一。”

看上去,乐视手机要真正从销量超越苹果、三星、华为等竞争对手并非易事。

余承东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意强调,互联网手机公司没有在研发上进行大的投入,而是通过股市圈钱,以生态的名义进入这个行业,迟早会消亡。

“在未来今后三到五年,大部分中国智能手机厂家都会死掉。所以中国互联网品牌手机厂家进来,我认为是血海,它们最终都会死掉的。”

他没有明说这些企业是谁,但乐视等似乎都符合他说的条件。

支撑余承东这一观点的,是厂家到底将精力放在了哪里。

在他看来,精力要放在创新上,“创新需要大量的科研投入,需要用钱来做,哪来的钱,你哪来那么多资金呢?要有那么大的科研实力和能力。”他对比说, 华为投入了8-9万名研发人员在科技创新上,而那些互联网手机厂家整个公司“有多少人”,“所以在这点上,(它们)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

华为手机重点把资金用到研发上,营销费用投入较少。余承东认为,好的产品自然可以在消费者中口碑相传。在渠道零售体系建设上,余承东表示,2016年推出千县计划,要覆盖中国大部分县,每个县通过直营或合营的方式设立1~2个零售店。

而目前在上述渠道具备掌控力的手机厂商,正是被乐视一同炮轰的VIVO、OPPO。

http://www.yicai.com/news/5001248.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965

傳魅族正開啟IPO前最後一輪融資,或為趕超小米華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21/155347.shtml

導讀 : 魅族兄,你讓你的朋友小米如何是好?

i黑馬訊 4月21日消息,智能手機市場的競爭正進入新階段。i黑馬獲悉,魅族或正洽談IPO前的最後一輪融資,融資後估值不超過 390 億元。魅族此舉主要是為2016年沖刺戰略新興板做最後準備。

魅族準備IPO的消息一直傳聞不斷。在今年年會上,魅族科技創始人兼CEO黃章表達了沖擊IPO的意願,他提出2016年公司目標為 “穩增長,創利潤,挺進 IPO”。

魅族之所以希望獲得新一輪融資後,盡早上市,原因在於華為手機背靠華為,擁有高利潤做支持,而小米已獲得多輪融資,樂視手機、奇酷手機背後分別依靠樂視、360這兩家上市公司。

魅族曾於2015年2月獲阿里巴巴集團領投的6.5億美元投資,但魅族在融資能力上要弱於華為、小米、360、樂視這些競爭對手,在一定程度上處於很被動的地位。

近兩年來,外界一直將魅族與小米對標,後者曾再三重申 “五年內不啟動IPO”。

而有魅族員工透露,“魅族內部覺得小米會在近兩三年內上市,不然移動互聯網的紅利就沒了,魅族則希望能在小米之前上市,搶到先機”。

截止目前,魅族方面只證實了其正在籌備IPO,但未正面回應有關的融資消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078

華為用兵法管理,治好「大公司病」 跟三軍學領導 標普500大企業正流行

2016-04-25  TCW

從華為到全球企業,向軍隊學習管理,正成新顯學。因為能存活的戰士,比誰都更理解如何隨機應變。

有意思的是,根據哈佛商學院副教授教授葛羅伊斯堡(Boris Groysberg)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文章所述,軍事經驗其實是企業很重要的資產,然而,陸、海、空三軍兵法各有強項,企業想學之前,最好想好需求,再決定跟誰學。

簡單的說,想要學靈活彈性如華為,就跟陸軍學,而企業若是高度流程導向,經營領域屬於壟斷或是寡占,譬如企業伺服器三到五年才更新一次產品設計,那麼跟空軍學,是個好選擇。

這個邏輯從何而來?「在陸軍,放錯一個螺栓,可能造成卡車故障;在海軍或空軍,放錯一個螺栓,可能損失價值一億美元的機器。」一位曾參與伊拉克戰爭的前陸軍統帥說。在陸軍的訓練裡,實地戰場狀況變數太多,每個軍人都是被通才訓練,強調適應性,如果步兵補給部隊受到攻擊,駕駛兵可以很快變成戰鬥人員。

因此,如果你所處行業高度變動與不確定,最典型的是消費型市場。以智慧型手機產業為例,三個月就能出一款新機,價格不到半年會腰斬,就適合陸軍兵法。陸軍出身的管理者,擅長把願景很清楚傳遞給員工知道,然後彈性授權。

「進行攻擊前, 必須確定所有下 士、上等兵跟一 等兵了解行動命令,若長官受傷,他們都能接手 做……。」葛羅 伊斯堡引述一位海軍陸戰隊出身 的執行長說法。在空軍與海軍裡,就不容許高度授權。其人員雖少,但戰鬥機破壞力強大,系統性損失難以估計,所以其管理思維,極重視嚴密流程與品質管理。這是用於高管制與低變動產業,如水泥業的產品「水泥」,已經上千年歷史,你需要的是謹遵精密文化的海空軍兵法。

大家直覺認為,重視流程的軍事背景執行長,會阻礙創新發生。但是葛羅伊斯堡卻直指,研究標普五百大創新企業發現,結果卻正好相反。創新也需要流程管理,確實讓軍人背景的CEO更有發展空間。

戰場比商場更殘忍、更需要領導力,你需要團隊成員跟你一起賣命,創出生機。

應對互聯網時代,跟軍隊學管理,確實是可參考的出路之一。

撰文者顏瓊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32

深圳直擊》它手機營收年增七成勝iPhone CEO要聽小兵的! 解密華為擊敗蘋果關鍵

2016-04-18  TCW

它,是通訊市場正急速竄起的突襲軍隊,目標:KO蘋果。

四月十一日,《商業周刊》記者在內的五百位分析師,和全球包含《時代》(Time)雜誌在內等國際媒體擠進深圳一家五星級飯店,親臨華為──全球第一大電信設備商年度分析師大會。

十三年前,台下只有五十位聽眾,如今,大家得提早三十分鐘排隊等待進場。

日前,華為公布的財報確實令人咋舌。華為剛出爐的二○一五年財報顯示,對比蘋果iPhone營收只剩下一%的成長率,華為手機營收竟出現七二.九%的史上新高成長率,而且攻略的新戰場,竟是歐洲與美國。

豪語!攻消費市場

業績四年內挑戰千億美元

在中國,華為剛擠下蘋果,成為當地市場第一。華為又傳出將挖蘋果牆腳,跟蘋果主要代工商鴻海一起去印度生產手機。高成長率的光環,讓目前位居第三的華為大膽估計,「三年做到全球第二(KO蘋果),四到五年做到全球第一(打敗三星)。」

分析師大會台上,華為最高主管、輪值CEO徐直軍宣布:它將從專門針對企業市場做通訊設備的B2B廠商,開始大舉面向消費者做生意。「二○二○年,2B(企業市場)我們要做到八百(億美元),2C(消費市場)要超越一千億(美元)是有可能的!」

現在,華為已經是全球最大電信設備商,全球五十大電信商有四十五家是它的客戶。

若其在手機市場真能衝上第一,中國,等於在通訊的戰場裡,養出一個易利信加上蘋果的國際級企業。

改革!學特種部隊

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做決策

有意思的是,華為在會場大出狂言,但在場全球分析師與媒體,無人有尖銳質疑,更多的關心是它會不會和對手思科(Cisco)一樣大搞購併之路。

《華爾街日報》預言它將在美國市場大展鴻圖,英國《衛報》還肯定它那支搭載萊卡雙鏡頭、售價七百四十九歐元(約合新台幣二萬八千元)的新機P9 Plus,將挑戰蘋果和三星。

身為後進者,一個成立近三十年的未上市公司。華為是如何成為中國最成功的國際化企業,甚至還有本事,侵蝕蘋果崛起的歐美地盤?

除了過去二十多年其在全球電信商領域的基礎外。華為近期的組織改組,正在實現創辦人任正非的新管理邏輯:「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做決策。」

這個十七萬人的組織,正大量將權力下放,並且跟美國特種部隊取經,重建組織戰鬥模式。

有別於傳統軍隊作戰方式,以赴阿富汗的美國特種部隊為例,三人一組,成員包括一名資訊情報專家、一名火力炸彈專家,以及一名戰鬥專家。作戰方式是情報專家先快速評估、判斷前端敵人狀況,由火力專家衡量作戰所需資源,最後交由戰鬥專家殲滅敵人。這背後都有一支龐大的後勤部隊在支援,讓特種部隊無後顧之憂。這跟過去華為中央集權,透過指令讓部隊前進一百五十國市場征戰的方式完全不同。

訓練全能特種兵

開上萬堂課程,中低階職員免費學

財經作者程東升在《中歐商業評論》撰文舉例,隨著華為長大,組織層層堆疊,讓該公司開始出現官僚與決策緩慢的「大公司病」,這給予任正非很大的警訊。

任正非在過去十年除了師法IBM外,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Donald Henry Rumsfeld)在任時主導的新軍事變革給了他很大的啟發:讓前端的組織變成全能,以前前線的連長指揮不了炮兵,要報告師部請求支援,師部下命令,炮兵才開炸。現在,特種戰士發一封電子郵件,炮兵就開打。如此,才能靈活應變。

這個改組,讓華為可以成立著名的「鐵三角」組織體系,讓第一線的員工站上前線、看到機會後,就能緊咬不放,不須再層層請示後勤單位。

然而,要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做決策。

華為要付出的第一個代價是:投資全能的特種兵。

如同全球政府都在做的事情:削減正規陸軍兵力,改增加特種部隊,要養出全能第一線員工。企業,就必須對員工投資。

《哈佛商業評論》在去年底刊登,解剖華為的利潤分享機制一文。它直指,由於華為沒有公開上市,且任正非表率自宮,其將華為九八.六%股權交由員工持有,他個人僅持有一.四%。

經過結算,過去二十年,華為的總淨利潤還比支付給員工總淨利潤少了許多,員工的薪水、紅利和股利股息加起來,是公司年度淨利潤的二.八倍,而且這個比率還計畫提升到三.一倍,這是非常罕見的設計。

簡單舉例,以去年每股配息人民幣二.八六元為例,年資十年的中階主管,稅前的分紅就超過人民幣五十萬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五十萬元)。

為了讓這群「特種兵」的中階員工變強。華為大學一年開出上萬堂課程,供十七職等以下員工免費學習。有意思的是,十七職等以上的高階主管上課不僅要付費,還得請假才能放行。

自建研發軍火庫

年砸2,700億元研發,申請專利數冠全球

第二個代價是,用比蘋果還高的研發費用,打造世界第一的後勤「軍火庫」。

阿富汗戰場,其實比的是資訊戰爭。鐵三角部隊發現目標後,要把訊息快速傳回,最強的武器經過精算後,從後方發射,以一舉殲滅敵人。

目前,華為負責研發「武器」的有七萬五千人,是公司員額的四成五。它付出的研發費用比蘋果還高,去年付出的九十二億美元的成本,相當新台幣二千七百六十億元的代價,等於台積電把去年全年營收的三分之一投入研發。其申請專利數目前是世界第一。

權力下放給底層

要資深者離職再回聘,防官僚危機

但第三個,也是最難的代價則是:擺平「人」,釋出高層權力。

華為的組織從草創時的中央集權,到壯大時期的分封諸侯,已經養出一批強悍的高級幹部。現在這個機制,等於是要大家把權力下放。

或許華為比別人更幸運,因為任正非從創業第一天,就有很高的危機意識。在《活下去,是最大的動力》(商業周刊出版)一書中,深刻談到任正非的「惶者生存」思想:「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

任正非常常會展開「末日演習」。想像公司如果明日就要結束,公司會做出什麼樣的調整應變。

如二〇〇七年其要求所有年資超過八年的員工主動離職,再由公司評估後重聘,這包括任正非本人,因為企業如果都是由資深穩定的人占據,很容易因為官僚而被淘汰。這個改革,讓華為出現七千人集體請辭的狀況。但唯有如此,底層員工才可能認為,自己有機會上升,才願意賣命。

植入「怕死DNA」

深化危機意識,讓部隊使命必達

任正非把「怕死」植入華為DNA裡頭,一位中階主管站在人來人往的分析師大會場中說:「華為不會是永遠的第一,如果它終端(手機)做失敗、喪失以客戶為中心的核心價值、不知自己腐敗……這就是它的危機。」

上述調整機制,讓華為的部隊使命必達。如日本福島發生核災,華為員工反而加派人手,在一天之內就協助軟體銀行與E-mobile等客戶,搶通三百多個基地站。

其像是有一個戰略地圖,從西非出發,去年華為在義大利跟西班牙市場已經快速攻克,如華為高階智慧手機在義大利的出貨量已比前年同期成長二九三%。

今年將更主力攻打美國。華為的盤算是,其強大後勤專利軍火庫若強,就可以支援無數個鐵三角部隊。現在,華為主打兩品牌,華為品牌定位在高階市場,單價可比擬iPhone,主打企業或跟電信商合作,這是其在歐美主力。當全球一百五十個國家都有它的基地台時,形同對其手機信號品質的保證,這對企業用戶具有吸引力。

現在,其又推出強調高性價比的榮耀品牌,鎖定網路族群、年輕消費者,主要是在電商平台銷售。然而,榮耀將與華為共用專利庫,這是其很大的號召。據華為榮耀國際業務部總裁尹龍所述:大家搭飛機常用到的飛航模式,即是來自華為軍火庫的專利技術。

別小看這個剛獨立出的子品牌榮耀的威力。去年,中國手機品牌小米銷售不如預期,就是榮耀的突襲結果。

在深圳會場裡,我們看見華為對它作戰計畫的盤點。先前,華為預估一五年將是手機爆發年,達標了;將攻入歐美市場,正在進行中。現在,該公司計畫除了手機,還要進攻雲端業務。因為,當多數人都在發展VR(虛擬實境)業務,視頻產業商機可望上看兆元,但能做通訊傳輸設備的廠商卻不多。

華為後續當然也有挑戰,其在電信設備的勢力擴張,對全球政府而言,是很大的警戒。華為開始大走消費市場,甚至將簽下足球明星梅西當代言人,是其突圍模式,能否奏效,還可以持續觀察。

唯一確定的是,最可怕的對手,不一定是能力最強的,而是最具危機意識的。

一個活下來的欲望,讓華為甘願顛倒了十七萬人的公司,避開了大公司的官僚危機,還進軍了歐美市場,成為《經濟學人》口中:「歐美跨國公司的災難」。後續它對歐美企業帶來的震撼教育,才正要開始。

撰文者 顏瓊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42

誰搶走了蘋果的蛋糕? 是三星還是華為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8057.html

蘋果公司收獲了2003年以來首次營收下降的“果實”,其單季降幅之猛讓行業為之震動。

是什麽原因導致蘋果2016財年Q2營收出現如此巨大的降幅?

在蘋果整體營收構成中,iPhone收入一直是主要營收來源,其一度占比近70%(2015Q2)。

而到2016Q2,其iPhone收入為328.6億美元,絕對值下降了187.8億美元,而在蘋果整體營收環比減少的253.1億美元中,iPhone收入下降值占比高達74.1%。

也就是說,雖然我們不可忽視蘋果iPad、Mac收入也在下滑,但拖累蘋果整體業績的最大因素卻是手機。

過去三個月發生了什麽?今年1月,有消息稱,因銷量不佳,蘋果砍掉了今年1~3月份的30%的iPhone6S生產訂單。蘋果雖未回應這一消息,不過其Q2財報顯示的iPhone營收環比降幅,接近於這個數字,達36%。

但蘋果畢竟是蘋果,全球目前真正意義上能夠挑戰到蘋果的手機公司,事實上屈指可數,無非銷量排名第一的三星以及排名第三的華為。

那麽,是三星還是華為搶走了蘋果的蛋糕?

據筆者觀察,極有可能是三星的價格戰成功消耗了蘋果。

我們註意到iPhone的降價現象。事實上,當iPhone6於2014年10月發布時,其16G版本中國內地定價6088元,而當iPhone6S於2015年9月發布時,其16G版本定價則降到5288元,其大屏版本的6Plus、6S Plus,也有相當幅度的降價。

iPhone的降價是自願的嗎?當然不是。事實上,iPhone過去相當時間在極力維持6000元的價格底線。

三星出現了。去年以來,這家公司采取了卓有成效的競爭策略,即利用蘋果產品發布時間僵化的弱點,針對iPhone展開價格戰!

筆者註意到,直到三星S系列旗艦發布到S6 時期,三星旗艦機定價都跟隨了iPhone的定價。而在2015年8月——iPhone 6S 發布前的一個月,三星發布的S6 edge+已經大幅降價,比對標的iPhone6 Plus至少低600元,最低降到5888元,5K+時代到來。

而蘋果隨後跟隨調整了價格,除了iPhone6S,另一個例證是蘋果向3000元市場推出iPhone SE。

然而,三星S7和S7 Edge國內售價是4888元和5688元,相當於繼續降價,而且比蘋果iPhone6S的6088元還要低1000多元。S7的產品進步和價格戰,可能是導致蘋果業績受影響的直接原因。

三星仍未完全扭轉手機業務局面,但因S7因素,業績預期已大為好轉。而蘋果2016Q1,雖仍維持了營收微弱增長的局面,但終在Q2時期不支。

蘋果手機還有多大希望?事實上,在iPhone的價格段,目前仍只有三星一家競爭對手,而當iPhone6降價到4000元價位後,華為公司已經推出產品並謹慎參與到和蘋果的競爭中。

蘋果競爭力下降是不容忽視的事實,不僅前有三星,後有華為,而且自身產品(iPhone SE、iPhone6S)創新力受到較大質疑,價格戰似乎也並非其所擅長。對待蘋果當前的產品,人們已經很難有iPhone4時代的激情。

市場競爭往往如此。蘋果慢了,競爭者快了,則可能被追上甚至甩在身後。

或許iPhone7會幫助其改善一下處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313

廣東電信攜華為阿里“重金”4K 視頻能為運營商打贏翻身仗?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0093.html

在語音時代,OTT廠商的“免費”策略一度讓運營商們亂了陣腳,而到了視頻時代,面對互聯網廠商的猛攻,有著“管道優勢”的運營商能打好這場翻身仗嗎?

5月5日,中國電信廣東公司宣布將投資160億元用於打造光網城市集群,並且預計未來光纖寬帶用戶規模將超過2000萬戶,而目前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廣東寬帶用戶已經超過千萬戶,其中IPTV用戶超過百萬。“從去年9月廣東IPTV 4K業務開始規模放號,不到一年時間用戶就已經突破百萬,並且以每天上萬的速度在增長。過去十年的IPTV實踐為今天的迅速發展打下基礎,也積累了極佳的運營經驗和大量內容。”廣東電信總經理鐘平表示。

事實上,在語音收入不斷減少的同時,國內三大運營商不約而同地把目標投向了視頻領域,為此不惜重金為寬帶提速。華為中國區電信軟件業務部家庭媒體業務部總經理張曉冬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2020年,90%的流量將會來自於視頻業務,而對於運營商來說,這將成為一個可觀的收入組成。

IPTV一季度新增用戶數趕超上年總數

“據華為內部數據統計,一季度全國運營商IPTV新增用戶數接近去年全年用戶發展總數,從去年下半年IPTV市場整體增長迅猛。”華為家庭媒體業務負責人張曉冬對記者說。

“我們預計今年IPTV整體用戶數量將會過億。”張曉冬表示,視頻市場的整體崛起讓去年出現了4K盒子一度短缺的現象。

事實上,視頻領域存在著巨大的機會,這一點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在此前的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華為常務董事、戰略Marketing總裁徐文偉表示,現在正是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時期,過去的很多暢想正變成現實。他以VR為例,表示VR要實現完美的虛擬現實體驗,每秒要處理高達5.2Gbit的數據量,時延要低於20ms,而這將使視頻領域成為一個千億美元級的市場。

而在行業人士看來,在線觀看4K視頻一般需要30Mbps以上的網速,流暢觀看要求更高。為滿足真正的4K視頻體驗,首先就需要一張大帶寬、低時延網絡的支持,這一點對於運營商來說是不可多求的機會。

從2014年底開始,廣東電信即全面啟動光纖寬帶升級工作。截至2016年5月,其寬帶用戶總數近2000萬戶,光纖寬帶用戶超過1000萬戶,其中百兆光寬用戶超過400萬戶,發展勢頭迅猛。今年1月,廣東電信發布了千兆光纖寬帶產品,廣州、深圳、東莞、佛山四個地市面向家庭和企業率先推出1000M的超寬帶和500M、200M的高寬帶,目前全省平均帶寬已超過30M。

除了電信,中國聯通在今年三月份也公布了最新的光纖化升級目標:計劃投入244億元,目前已建成全光網絡省7個、全光網絡地市118個;光纖入戶覆蓋家庭1.6億戶,較光改前提升1.1倍。

“比起互聯網廠商,運營商在視頻發展上有天然的管道優勢,一個互聯網廠商在全球的CDN節點可能比不上一個運營商在廣東省的量,而這個布點影響著消費者觀看視頻時的體驗,比如說視頻幀率可以達到每秒60幀,不會出現卡帶的情況。”張曉冬對記者說。

視頻聯盟能否“圍剿”OTT?

面對OTT視頻的強烈沖擊,電信運營商一改之前避諱態度,以擁抱態度重新布局視頻業務市場。

在發布會上,中國電信廣東公司宣布與華為公司發布全球首個超級4K P60高端機頂盒(Q22),基於華為公司融合視頻解決方案,為業界展示了4K P60/HDR超高清視頻、超高清視頻通話產品粵想家以及超高清3D遊戲等精品應用。同時,在電信的4K生態聯盟中,不乏阿里體育、科大訊飛、廣播電視臺、中國網絡電視臺等合作夥伴。

“4K視頻市場非常大,需要產業鏈上下遊的合作夥伴一起,比起互聯網廠商,IPTV在流暢度以及互動能力上都有自己的優勢。”廣東南方新媒體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碩宏對記者說。

不過雖然電信運營商都非常重視視頻業務,但這一承載運營商視頻戰略的業務在推出之後並不是非常順利。相比之下,OTT視頻自2013年誕生以來,便以不可阻擋之勢進入用戶家庭,改變用戶的視頻收看習慣。美劇《紙牌屋》便是OTT視頻的代表作,其在播出的第一季度就為Netflix培育了超過300萬的用戶。

“Video流量將統治整個網絡,運營商轉型是必然趨勢。未來,電信運營商和廣電運營商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融合之後的運營商將能提供語音、視頻和寬帶接入等各種各樣的業務。沒有這個能力的運營商將無法在市場上生存。”華為內部人士對記者如是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167

華為成立“打樂辦”?EMT高管回應稱是謠傳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9756.html

遵循不同商業路徑和理念的華為與樂視最近頻頻被聯系在一起。

今日有分析師撰文表示,針對樂視大量挖角華為骨幹員工,華為在最高經營層EMT成立了“打樂辦”。據悉,此前華為成立類似的打擊“叛逃員工”競爭對手的機構還是10多年前的“打港辦”。

“這個是謠傳,而且目前(樂視)不可能對華為終端業務產生威脅,華為的能力在於大平臺,而不是幾個人。”華為EMT高管4號下午對第一財經記者如是說。根據華為的公司治理規章,EMT是華為日常經營的最高責任機構,受董事會委托執行華為的日常管理。

此前,樂視創始人賈躍亭公開“炮轟”蘋果、三星、華為“搏傻”,他認為,工業時代企業幾乎掌控了一切,特別是S、H、I、V、0等硬件企業利用,甚至不惜透支消費者的信任和期待,用“博傻”式消費誘導不夠理性的用戶為品牌、渠道、硬件支付天量溢價。言論一出引發各界爭議。

樂視在線下開始“猛攻”

打樂視?沒必要

對於成立“打樂辦”,華為的一名EMT管理層成員對記者表示沒有聽說。

但在此前,因為“特殊情況”,華為在最高層級層面曾經成立過打擊“叛逃員工”的機構。

2000年,為了解決老員工和機構龐大問題,華為在內部鼓勵員工創業,員工可以拿手中股權兌換相應價值的產品,然而離職員工必須與華為簽訂一份協議,只能作為華為產品代理商,不能涉及產品研發。在政策激勵下,當時一批中高層離開華為,而當時已經是華為副總裁的李一男是其中職位最高的一位,其創立的“港灣”直接與華為產品相競爭。而在當時,離開華為創業的員工達到3000多名,港灣在管理和研發上直接複制華為模式也帶來了負面效應,於是“打港辦”在華為內部成立。

而在外界看來,近期華為終端特別是榮耀部門的“離職”現象與此前華為十多年前經歷的“離職潮”有些類似。

據華強電子產業研究所分析師潘九堂了解,華為終端多位中高層和研發骨幹加入了樂視,以及樂視的ODM公司眾思科技。而樂視也給了這些人極大的管理權限。“很多牛人到了樂視,可能就是新成立一個部門,新開拓一個業務單元,甚至新成立一個公司。”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除了華為榮耀總裁劉江峰,聯想系的高管梁軍、馮幸以及原魅族副總裁莫翠天目前均已加入樂視。

但上述華為管理層對記者表示,“即便有老員工的離職,但帶不走技術,華為的優勢是大平臺優勢,不值得‘打樂'。”

隨後華為公關部也對記者表示上述“打樂”消息不屬實。

手機線下競爭激烈

兩種商業模式

自華為終端原管理團隊中的骨幹徐昕泉、劉江峰加盟樂視開始,華為和樂視這兩個企業作為一個國內最“硬”的公司,一個國內最“軟”的公司就被人們聯系到了一起,坊間甚至傳言樂視和華為終將會有一戰,樂視戰略上的目標是華為等等。此後賈躍亭對所有樂迷的一封信發出,引來了華為輪值高管的回應,人們正式把華為和樂視聯系到一起了。

對於兩者的商業模式,華為一位輪值CEO曾經在朋友圈評論道,“昨天SpacX回收火箭成功,今天樂視開始大放厥詞。真正的創新靠的是科技,不是嘩眾取寵的商業模式。免費的,可能是最貴的。將用戶放在中心,層層圓圈都是快刀。”

而在不久前,賈躍亭曾經對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觀點提出過異議,他表示,“價廉不能物美這樣的觀點在工業時代下的確是正確的,但在ET時代(生態時代)下,這種方式早已過時。”

“但目前很難將兩種模式進行直接對比。”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對記者表示,華為的模式簡單來說就是重視研發,全員持股;樂視模式則是布局大平臺,布局找錢然後讓缺乏平臺的人給他服務。

王艷輝認為,從長遠來看,樂視在手機上對於華為是有威脅的。

“其實外界對樂視的研發有誤解,樂視也很重視研發,做電視挖了高通的技術高管,設置了聖地亞哥的研發中心。”王艷輝對記者說。

樂視加盟店主打“生態概念”

但華為一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高管對記者表示,業務模式不是核心競爭力,不是護城河,誰都可以抄襲並超越。所謂競爭力,應該是不可替代性,無法被他人輕易copy。

言下之意,樂視目前並不具備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商業模式可以學習,比如BAT可以把小的互聯網業務通吃,比如榮耀在電商上的模式,但核心問題是,業務能否盈利,何時盈利,不盈利的業務靠資本市場長期輸血,是不可持續的。”上述高管對記者強調,商業模式不是過時的問題,而是業務本質必須盈利。

從這一點看,華為是“不屑於”與樂視進行商業模式上的對比的。

華為終端不會獨立分拆上市

人員流動背後伴隨的是外界對於華為終端未來持續發展的擔憂。

2015年,華為消費者業務實現營收1291.28億人民幣,同比增長了72.9%,占到了華為整體營收的33%。要知道,2010年華為消費者業務的收入才不過309.14億人民幣,幾年之間可謂成長迅速。

因此有外界分析人士提出,如果華為消費者業務能夠持續高速成長,未來為華為貢獻一大半營收的同時,也會給華為帶來巨大的挑戰,因為這將意味著:華為過去非常有效的“集中—控制”型管理架構也許將不再有效,華為必須再次進行重大的組織變革,才能適應新的業務結構。

比如說裂變成兩家獨立的子公司,一家主打泛企業市場,另一家主攻消費者市場。

但在今年的2015年財報分析會議上,華為高管明確對第一財經記者回應稱,華為終端業務不會選擇上市,也不會選擇分拆。

對於終端未來發展的獨立性,華為輪值CEO郭平對記者強調,華為目前的業務一塊是B2B業務,一塊是B2C業務發展,終端業務成立以來,一直是華為全資擁有的,以終端公司形式存在的體制,在發展中也極大的借用了集團的技術以及全球170多個國家的後勤支撐系統,未來仍會堅持這種戰略,不會考慮上市或其他資本運作安排。

“終端盈利能力和上一年是持平的,收入規模是增長的。”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對記者表示,現在華為對終端的要求盈利是底線,今年和明年對終端的要求是做更多的品牌建設。

華為消費者BG負責人余承東也在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互聯網手機公司沒有在研發上進行大的投入,而是通過股市圈錢,以生態的名義進入這個行業,遲早會消亡。他沒有明說這些企業是誰,但樂視等似乎都符合他所說的條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1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