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玉米、甘蔗渣及稻稈,也能變成石油?鼎唐二十人小團隊,在一次實驗意外發現生質能源的獨門技術,替工研院賺進史上最高四.五億元技轉金,他們是否能打造出「台灣的殼牌石油」? 撰文‧何佩珊 一個二十人的團隊,打破工研院有史以來最高的技術移轉金額,預計可替工研院賺進最高四.五億元技轉金,還自詡要成為「台灣的殼牌石油」,這是鼎唐的故事。 「時勢已成,英雄不遠,少林子弟,何如一搏。」就在決定離開工研院綠能所的這一天,鼎唐執行長、也是前綠能所所長童遷祥,送了這句話給一起創業的同事,不難看出,鼎唐想在綠能產業闖出一片天的企圖心。 一家不過成立才三個月的公司,其實已經在工研院綠能所蹲馬步將近三年,和過去大家對工研院的印象多是半導體、光電等先進科技不同,他們每天研究的對象卻是玉米、甘蔗渣及稻稈,也成功在這些看似無用的農林廢棄物中,挖到生質能源的一桶金;而童遷祥手上抓住的這個獨家技術,就叫作「零碳纖維素丁醇生產技術(ButyFix)」,正是時下最熱門的生質能源。 意外的實驗! 農林廢棄物可變成能源 事實上,生質能源不是新概念,就是用酵素去分解農林廢棄物,最終轉化成可用的丁醇,可以應用在燃料市場或化學市場,「我們就像是把存在地底下百萬年的能源,用科技的方式,在兩天內做出來。」童遷祥這麼形容。 開口閉口都談能源的童遷祥,念核工和材料出身,頂著麻省理工學院材料博士光環,回台灣後卻是在航太領域嶄露頭角。「我主攻的核工系統和航太安全思惟是很類似的,而當時台灣正好在發展航太產業。」童遷祥受邀擔任工研院航太中心副主任,也從此與工研院結下不解之緣。 之後他曾出任聯成航太科技總經理,並成功促成與波音公司的合作,只是後來受到美國九一一事件等大環境不利因素衝擊,聯成航太發展不如預期,讓他再次回到工研院,成了機械所副所長,開始了他的能源產業之路。 「能源領域是很大的。」童遷祥說,乍看之下,機械與能源好像扯不上邊,但以風力發電機來說,就是兩者的結合。因此,一○年綠能所所長職位出缺,他毫不猶豫接下,「我對這個領域確實是有想法的。」綠能所開發生質丁醇技術,就是他的提議。 說來有趣,綠能所會闖進生質能源技術的開發,是個「意外」。原本他們在做生產氫氣燃料的實驗,在發酵實驗過程中,竟然沒有和以往一樣產生氣泡。 「一開始也沒有想到生質丁醇。」鼎唐副總經理李宏台回憶,當時只是引起大家的好奇,他們開始去探詢、嘗試各種實驗條件去瞭解菌的代謝產物、做生物定序等,終於在半年後確認了無碳損(指轉化過程不會產生二氧化碳)特性的發展潛力,也定下生質丁醇的新研究方向。「這是可遇不可求的好機會。」童遷祥說。 沒人敢投資! 自掏腰包一百萬美元創業 原本是做氫氣燃料的計畫,最後卻走向生質能源的開發。實驗的大轉向,讓他們沒了政府資金的支持,最終還得動用工研院經費,才得以繼續這個計畫。「如果只用嘴巴『說』我的技術可以領先全球,是沒有人會相信的,所以我要跳出來,親自領軍動手做給你看。」童遷祥為的不只是爭一口氣,還有更多他對工研院的責任。 然而,有夢最美、資金卻沒有相隨,「就好像當初台積電成立,大家都不敢跟是一樣的。」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不諱言,生質能源的技術太前瞻、觀念太新,一般的企業跟不上,光是投資評估都很困難,所以企業最後多半都只是觀望。 相對於產業界的猶豫,更顯出童遷祥鬥志高昂,「攤開全球生質能源的開發團隊,還沒看到跟我們(技術)很接近的。」三年的努力,讓鼎唐累積了厚實的技術能量,因為比起傳統生質丁醇的技術,鼎唐的製程處理更快,更重要是不會排放二氧化碳,材料使用率也更高。 以理論值來說,轉換效率可比一般高出五○%,實際值也有三○%左右。同時就應用面來看,生質丁醇不只有成本優勢,特性也比目前市場上主要使用的生質乙醇更適合與汽油混合。 「當技術價值明顯高於風險時,我們就決定要自己出來創業。」找不到資金,沒讓童遷祥挫敗,反而越挫越勇。「全世界需求很明確,時勢就在那裡等,大家拚命投資都沒成功,我們有這麼好的技術,當然要投進去。」不受外界質疑影響,童遷祥仍決定要自己跳出來做,找了幾位同事一起創業。 下定決心脫離工研院庇護,籌措資金就成為鼎唐的首要挑戰。為了說服別人掏錢投資,童遷祥被洗臉過太多次,印象最深的那次,是一年多前飛到美國找創投時,帶著自豪的技術與滿滿的熱情,卻換來對方一句:「這我們聽太多啦。」一大盆冷水毫不留情潑向他。 跟時間賽跑! 用最少錢創造最大成果 一般而言,實驗室的成果必須經過先導規模和示範規模兩次放大,到第三階段才能商業化,並開始獲利,總計需要五年時間,投入金額約四億美元(約新台幣一二○億元)。 對鼎唐來說,第一階段建置先導產能的資金需要六百萬美元,是綠能所同仁自掏腰包湊出最後一百萬美元,才勉強過關,但到第二階段示範產能,資金需求一下要放大到八千萬美元,就成了一個大門檻。 以目前大環境的狀況,童遷祥知道他們沒有本錢可以慢慢燒,必須加快腳步。為了降低成本,他們計畫將廠房設在瑞典,一來取得價格較低的料源,二來瑞典的丁醇銷售價格較佳。如此,不用等到第二階段,光是第一階段示範產能的一萬噸規模,他們就能開始獲利;而一旦鼎唐獲利能力沒有問題,自然第二階段的資金募集難度也會跟著降低。 不只原本需要五年才能商轉的時程,得以縮短到三年,資金需求也從四億美元降至一億美元,第三年就可以開始獲利,同時走向IPO(公開上市),解決後續產能往真正商業化規模擴大,可能面臨的資金障礙。 「同樣的一萬噸產能,如果設廠在美國,可能就無法賺錢,因為美國的料源不便宜,丁醇價格也沒那麼好。」童遷祥說明。 所幸,一三年一個得獎消息,讓團隊開始受到注意,他們獲得由美國《R&D》雜誌主辦,素有「科技界奧斯卡」之稱的「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消息一出,吸引各家企業來敲門,像是前友達總經理、微熱山丘執行長陳來助就是其中之一。 沒人投資是煩惱,有人搶著投資也煩惱。鼎唐開始小有名氣後,投資人陸續上門,有一家外國企業就曾這麼對他說:「我們錢多得是,但工研院要獨家跟我們做。」「我們是背著國旗創業的。」童遷祥很清楚,這樣的技術不能外流,即使對方開的技轉金再高,他都只能眼睜睜地把錢往外推。因為對他來說,鼎唐的創立,不只能為台灣帶來技術收入,更重要是可以扭轉台灣只能賺管理財的模式,走出一條新路,他要把真正的價值根留台灣,「我們要show給大家看,努力去創新,是可以做到世界領先的。」 鼎唐 成立時間:2013年12月 執行長:童遷祥 資本額:3億元(實收資本額1.14億元)主要業務:零碳纖維素丁醇生產技術(ButyFix) 簡單看懂生質丁醇 所謂的「生質丁醇」,主要生產原料為甘蔗渣、稻稈、玉米稈等農林廢棄物,生產出的能源材料則可廣泛應用在汽油、燃料電池等。例如可口可樂就曾與生質能源公司Gevo合作開發,從植物精煉出生質丁醇,用來作為寶特瓶的包裝原料,達到環保節能的效用。目前生質能源公司包含有Gevo、美商杜邦與英國石油合資子公司Butamax等。 工研院年孵10隻金雞母,力拚科技創新技轉公司 核心技術/專利 備註鼎唐能源 近無碳損生質丁醇技術技轉金上看4.5億元揪客 即時通訊軟體 預估技轉金破億元微機電大廠 三軸加速度計關鍵技術利永環球 軟性壓力感測器應用關鍵技術與產品環泥持股100% 鼎茂光電 膽固醇液晶偏光型增亮膜關鍵技術 聯茂持股26% 瀚薪科技 高功率電子元件關鍵技術與產品水之源 工業廢水處理關鍵技術味全持股41.54% 台灣電鏡儀器 掃瞄電子顯微鏡(SEM)關鍵技術與產品景凱生技 抗發炎藥物關鍵技術究心公益科技 救災開放平台技術 資料來源:工研院 |
| ||||||
微風廣場雖然在台灣百貨業業績不是第一,但去年在市場一片低迷中,成長率卻領先同業,這背後仰賴的是廖鎮漢領軍的十人經營團隊,包括總經理岡一郎、親妹妹廖曉喬。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撰文‧許瓊文 去年可說是微風廣場豐收的一年,整體業績年增率雖然只有三%,但是與前三大競爭對手:太平洋SOGO、新光三越以及遠東百貨,三家百貨業績年增率最多只有一.七%相較之下,獨佔鰲頭。 今年微風更預計在信義區開出第四家店微風松高,而接手momo百貨的微風南京,也將在今年重新改裝開幕,第六家店微風信義也預計在明年十月開幕。一連串的展店計畫,讓外界對微風廣場的二代接班人、執行常務董事廖鎮漢刮目相看。「今年將是微風快速成長的一年。」廖鎮漢說。 廖鎮漢跟過去在媒體上看起來,多了些白頭髮,問他是不是因為太忙碌的關係,他笑說,「我本來白頭髮就多,一點也不在意。」去年一整年,確實是百貨業辛苦的一年。 不只是老總》 岡一郎睡北車 力挺廖鎮漢微風廣場開幕時,廖鎮漢才三十歲,在外界不看好下,成功打造台灣第一家貴婦百貨公司;十年後,廖鎮漢打造微風台北車站二樓、一樓及地下室,「證明微風不只會做頂級百貨公司,也能做庶民的微風。」廖鎮漢說。 這一、兩年的快速展店,顯示微風的團隊默契十足,分工清楚,也再次證明廖鎮漢的領導力。首次對媒體曝光的經營團隊,除了外界熟知的微風副總裁兼總經理岡一郎、行銷長廖曉喬之外,其他包括各部門的副總、協理、襄理,也都在微風工作將近十年,多年累積的工作默契,是微風廣場成長最重要的動能。 「我們這個團隊,角色非常清楚,因為我看重專業。岡總,他是台灣百貨的一號人物了,我仰賴他的專業;我妹妹就像是個藝術家,對藝術、設計方面,非常有天分,她的任何設計,我基本上沒有太大意見。」廖鎮漢說。 對廖鎮漢來說,這個團隊是一點一滴累積培養出來的,共同經歷不被看好的「微風廣場」,再打下微風台北車站,培養出共同的革命情感。 二○○七年,微風台北車站開幕時,許多人不敢相信,原本昏暗老舊的車站,竟然可以變身成時尚的美食購物廣場。但其實要標下台北車站,公司內部原本一片反對聲浪,甚至連董事長廖偉志也懷疑廖鎮漢的決定。但廖鎮漢與岡一郎在考察過日本品川、紐約中央車站後,一致認為「機場是一個國家的門面,車站也是,台灣應該要有一個可以跟紐約中央車站媲美的車站。」這是少數廖鎮漢不顧團隊反對,堅決要做的決策。 台北車站之前經過兩次經營團隊換手,都沒能夠做出成績,廖鎮漢標下後也面臨嚴峻的招商挑戰,在兩次延後開幕後,廖鎮漢向岡一郎說:「我們一起睡在台北車站,直到開幕為止。」岡一郎一口答應,力挺廖鎮漢。 就在微風台北車站開幕前兩個月,廖鎮漢與岡一郎幾乎是每天都到凌晨才離開,隔天又一早到現場監工,與經營團隊、廠商不斷地開會討論,終於催生出微風台北車站。 不只是名媛》 廖曉喬掌行銷 熬夜畫提案招商是岡一郎的強項,以他過去在SOGO百貨的經驗,就知道哪些櫃位能發揮最大的坪效。一個經典的例子是,他與廖鎮漢討論以「牛肉麵」作為主題,引進台北票選十大牛肉麵店,按照每年年底的業績競賽,藉此把業績差的店淘汰,讓新的進來。 這一戰,讓微風向外界證明,他們不只擅長經營精品時尚品牌,也能經營庶民文化。 今年六十七歲的岡一郎,與廖鎮漢差近二十五歲,但亦師亦友的兩人,卻培養出獨特的情誼與默契,十多年來聯手打造微風廣場百億成績。岡一郎曾經問廖鎮漢:「你希望我在微風工作到什麼時候?」廖鎮漢用流利的日語告訴他:「我希望你一直做到死,即使你死了,我也要到你的墓前面吵你!」對重視敬業精神的日本人來說,這樣的說法是莫大的鼓舞,「我非常非常感動。」岡一郎笑著說。他對廖鎮漢的肯定,不是只因為他是出資者的身份,而是他看到廖鎮漢在決策上的準確以及細節的要求,令他佩服。 除了岡一郎是廖鎮漢主要的經營核心,自己的親妹妹,同時也是微風廣場的行銷長廖曉喬,更是功不可沒。 過去,外界總是從影劇版認識廖曉喬,「名媛」的稱呼多過「微風行銷長」一職;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廖曉喬每天工作的時間比一般人還長,而且一路從要打卡的專員開始做起。 在美國學習平面設計的廖曉喬,畢業後回到台灣跟著廖鎮漢一起籌備微風廣場,舉凡從平面海報、名片、裝潢設計,到各館的風格走向、外觀,都是廖曉喬負責,「我常常是熬夜畫圖,隔天再到公司向哥哥還有岡總提案,讓他們決定哪一個設計比較好。」若不是廖曉喬自己說,很難相信微風的整體形象、設計,全出自她手。 廖鎮漢也相當信任廖曉喬的眼光,「我告訴她,我沒有背過任何一個女生的包包,不知道為什麼女生要花十三萬元買一個包,所以在品牌或是整體的美感上,我完全授權給她。」廖鎮漢說。 與自己的哥哥共事,對自認「任性」的廖曉喬來說,相當合適,因為廖鎮漢給她很大的空間與包容。「我最不喜歡開會,要我做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要開會,所以通常是哥哥交辦大方向,我去想設計,畫好圖向他提案,OK就做,不囉嗦。」廖曉喬說。 讓廖曉喬印象最深刻的是台北車站大廳的改裝,雖然不是微風的經營管轄範圍,但為了讓車站整體內裝看起來一致,且有一定的質感,廖鎮漢決定要「附贈」一樓大廳的地板設計、製作送給台北車站。 為此,廖曉喬不知道與設計公司討論過多少次,無論設計、材質都相當重要,「我想要的是大理石、花崗岩那種石材,而且要很大塊,才夠氣勢及質感,但太貴。」廖曉喬因此數次被廖鎮漢拒絕提案。 就在已經無路可走的情況下,廖曉喬靈光一閃,隨手在餐巾紙上畫出黑白菱形相間的圖案,拿去給設計公司完稿,並採用大塊的磁磚以降低成本,就這樣成為現在台北車站大廳的地板,既經濟又大器,讓廖曉喬相當有成就感。 不只是員工》 老友老同學 年的好默契在高度競爭的百貨產業,廖鎮漢卻有著一支長期共同奮鬥、具革命情感的作戰隊伍。「我週遭的工作夥伴,有超過二十五年以上的朋友,有國小同學,國中時期認識的朋友,很有意思。」廖鎮漢形容公司開會聚餐,就像開同學會。 現任阿舍食堂廠長羅大為,與廖鎮漢是國小同學,在微風開幕後第二年,他就加入微風負責超市部門,有一次在超市被廖鎮漢認出來,廖鎮漢問他為什麼來微風沒讓他知道?羅大為回答:「我不想影響你工作,也不想被你打擾我工作。」現在負責招商的營運部協理高德璇也是廖鎮漢多年的好友,原本負責財務,甚至一度擔任董事長廖偉志的祕書,一路跟著廖鎮漢打拚多年,建立起良好的工作默契。 「很多時候我在外面討論三小時做出來的決策,只要一通電話,團隊就能接手執行。」廖鎮漢形容團隊的合作默契,擅長在成熟的商圈做出差異化,「我們要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對於微風未來的藍圖,廖鎮漢非常清楚,「松高店未來會以年輕人為主,台灣目前還沒有一個以teen fashion(青少年時尚),也就是十四歲到二十五歲的流行百貨。」廖鎮漢說,而微風南京則以上班族OL為主要客層,微風信義則走熟齡路線,與微風廣場客群較接近。 過去廖鎮漢接掌微風時,總是被外界批評經驗不足,因此,現年四十三歲的他,很願意給年輕人機會,「年輕、沒有相關經驗、跨界的人才都好。他們可以為我帶來創新的膽量,這個對我來說很重要。」廖鎮漢希望培養有「膽識」的團隊,「新的人進來才能督促我們創新,不斷創造差異化,就是微風的核心競爭力。」他自信地說。 廖鎮漢 出生:1971年 現職:微風廣場執行常務董事經歷:協助父親廖偉志經營微風廣場 學歷:澳洲格理菲斯大學 家庭:已婚,育有1子1女 微風集團總營收: 2012年:109億 2013年:112億 2014年:預估125億元 |
生命人壽和安邦系的不斷舉牌,引發外界關於金地集團控股權之爭的種種猜測。事實上,生命人壽和安邦系未來仍有望繼續增持金地集團股票。
但從《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掌握的情況來看,兩大險資集團持續舉牌金地集團意在爭奪控股權或遭到外界誤讀,本質上這更像是一場戰略投資。
平安集團入局未能成行
從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21日,生命人壽通過二級市場累計持有金地股份數達8.86億股,佔總股本比例為19.808%。而與之伴隨的是,截至4月8日,安邦人壽保險和安邦財產保險通過二級市場合計持有金地集團10%的股份。
在股權關係上,生命人壽一舉成為金地集團第一大股東,安邦繫緊隨其後排名第二,原第一大股東福田投資持股7.85%退居第三位。
遊戲依然在繼續,4月22日,金地集團股票當天獲融資買入1.33億元,創該股單日融資買入額新高。此前一天,一神秘機構席位通過大宗交易系統買入金地集團4100萬股,為此支付了3.12億元的巨額資金。
目前,金地集團的股權結構已經出現顛覆性變化,但這並不意味著福田投資及現有管理層對金地集團實際控制權的旁落,以董事長凌克為代表的核心經營團隊仍控制著金地集團董事會的大部分席位,主掌經營運作大權。
像萬科A(000002.SZ)一樣,金地集團的股權結構頗為分散,並沒有實際控制人,福田投資幾乎不過問日常經營,成熟的職業經理人團隊使公司得以保持經營戰略上的連續性。
關於險資舉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金地集團某高管處獲悉,金地集團此前早有意引入保險資金,金地集團在此之前曾與平安集團進行過接觸,欲借助外部資金共同發展養老地產,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與凌克還進行過直接溝通。「當時,馬明哲提出要絕對控股,被凌克拒絕,雙方合作最終未能成行。」
此後,金地集團連續出現高管變動,公司原總裁張華綱及公司高級副總裁兼上海公司總經理趙漢忠先後離職,金地集團引入戰略投資者隨之擱淺。
黃俊燦接任金地集團總裁之後,金地集團加速模式之變,不斷從房地產開發商向複合型房地產企業演變,加大在商業地產和養老地產領域的佈局,尤其是地產金融地位更加凸顯,專注於房地產投資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穩盛投資隨之誕生。
對於這場資本收購,黃俊燦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目前生命人壽僅作為財務投資人,對方暫無對公司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進行主動調整的具體計劃。
但耐人尋味的是,在兩大險資的不斷舉牌過程中,生命人壽和安邦系分別成為第一、第二大股東的進程顯得非常順利,原大股東福田投資既無增持,又無採取其他保衛措施,在此過程中並沒有做出任何抵抗行為。
有券商人士分析認為,險資爭相入局看似激烈但並無硝煙,這場遊戲的背後至少意味著福田投資、現有管理層與外來者在「桌面下」事先達成某種協議。
生命人壽增持是大概率事件
總部設於深圳的生命人壽是一家全國性的專業壽險公司,截至2013年末,生命人壽總資產為1956億元,歸屬母公司的淨利潤為57億元。
從生命人壽資本運作軌跡來看,奪取金地集團控制權並無現實必要,至少短期內不會改變金地集團的現有管理層構架。
2014年4月18日,生命人壽召開公司董事會執行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會議決議在符合法律法規、監管規定及公司投資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同意公司繼續增持金地集團,持股比例不超過該公司總股本的30%。
這意味著生命人壽未來繼續增持金地集團是大概率事件,而持股30%是其第一大股東地位的重要保證,因為曾一口氣能籌資136億舉牌招商銀行的安邦保險不容小覷,生命人壽不斷增持更像是為阻擊安邦系。
在業界看來,生命人壽的資金來源一直是個未解之謎,其在資本市場的投資佈局更讓外人深感不解。在連續加倉金地集團的同時,生命人壽還同時成為農產品(000061.SZ)的二股東,但原來受其重視的銀行與白酒行業則被減持或調倉,去年三季度甚至清倉了浦發銀行與光大銀行,貴州茅台也遭遇其大幅減持。
目前,生命人壽持有、控制境內外其他上市公司5%以上股份的公司還包括必美宜(00379.HK)、首鋼資源(00639.HK)、中煤能源(601898.SH)、農產品和佳兆業(01638.HK),生命人壽對這些公司的持股比例分別為18.2%、28.22%、7.88%、22.06%和15.47%,均未控股。
從行業分佈上來看,生命人壽的投資佈局總體上並無明顯規律,涉及能源、農產品、房地產、銀行和白酒等領域。
在業務上,生命人壽的發展有點像平安集團的發展路徑,開始走集團綜合化的路子,形成以保險為主業的多元化經營,正在向綜合性金融控股公司邁進。
在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師楊德龍看來,生命人壽在地產行業的大手筆,有點像產業資本的運作。「比起資本市場看短期市場,產業資本看中的是行業與企業長期的發展潛力。」
中信證券研究報告亦認為,自從2013年下半年以來,長線資金不斷舉牌增持金地集團股權,意味著產業資本持續看好金地集團,同時亦說明產業資本從長週期角度判斷該公司價值存在絕對低估。
該研究報告稱,對於既可以買樓,又可以買股票的,具備實業思維的投資者來說,當前買地產股的確比買樓合適。此外,只要房地產行業的整體估值水平不發生系統性改變,類似金地集團的事件就可能再次發生。
| ||||||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豪氣進軍電信業,但面臨電信3雄早已瓜分天下,顯得有志難伸。5月底,他重砸116億元搶親亞太電信,擊退頂新魏家的台灣之星,拿下14.99%持股,終於扳回一城。 本刊調查,郭台銘目標是拿下亞太電信3成持股,還傳出要邱純枝等東元經營團隊打包走人。他近期將進入董事會並派人接董事長職務,預料會強勢主導亞太電信經營,並急催4G開台,以解國碁電信卡在華為設備案無法起步的困境。 上週,繼中華電信搶先4G開台後,遠傳與台灣大不甘落後,二大老闆徐旭東和蔡明興緊跟著宣佈開台,一時間,電信三雄在跑道上爭成一團。眼看對手已衝出百公尺遠,在電子代工業呼風喚雨的郭台銘,卻還在起跑線前綁鞋帶,心裡是又急又悶。 郭台銘小檔案 現職:鴻海集團總裁年齡:64歲學歷:中國海專出生:新北市板橋,父郭齡瑞、母初永真家庭:與亡妻林淑如育有1子郭守正(妻黃子容)、1女郭曉玲(夫曹斯傑);與妻曾馨瑩育有1女郭曉如、1子郭守善。 加碼亞太 爭主導 「代工業是『茅山道士』(指毛利三%到四%),老郭深知集團要持續成長,勢必得發展下個明星產業,雲端、通路和電信是他瞄準的新事業。」業內人士觀察。但郭台銘跨足電信業,卻因三雄早已各據山頭和法令限制,讓他陷入虎落平陽的窘境。所幸,上月底在與頂新魏家的二軍競賽中,郭台銘拿下一雙飛天跑鞋?亞太電信。由於亞太最快年底就可開台,比他自己的國碁連設備執照都沒有,進度快多了。本刊調查,為握有亞太電信主導權,郭台銘的目標是加碼持股到三成,以直接抗衡官股或其他股東。亞太電信原本的最大股東是交通部台鐵,經營團隊則由官股委託東元集團代管。五月底亞太高達一四四.一二億元的私募案,由鴻海旗下的國碁以一一六.五七億元強吃七○%,換算等於持有亞太電信一四.九九%持股。私募案另三○%將由鴻海所指定的國際級重量投資人入主,換算為五.○一%持股,郭台銘等同掌控二○%股權,此舉將使鴻海超越台鐵九.六七%持股,成為亞太電最大單一股東。國碁入主亞太后,二家公司將進一步合併。知情人士透露,接下來鴻海將再以換股方式換取亞太電信約一○%股權,以國碁電子目前淨值九.八元計算,換股比例應為國碁電子二.○四股換取一股亞太電信,至於國碁、亞太電合併基準日則定在二○一五年六月三十日。據與會人士表示,討論私募案那天,郭台銘親自帶隊坐鎮現場,不忘發表八屏一雲一網的雄心壯志藍圖,更重要的是,他開出每股二十元的好價格,十五分鐘簡報收服在場董事。反觀頂新魏家的台灣之星,所開條件並非外傳一股換一股,也不是一股十五元價碼,而是一個換股區間,令在場董事大失所望,幾乎一面倒支持鴻海。 撤換舊員 愛將上 「郭董下一步思考如何快速完成合併,用自有人馬貫徹意志。」業界人士說。據悉,郭台銘不排除對亞太電董事提條件,要求東元人馬最快第三季全面退出。二○○八年,亞太電由台鐵委任東元經營,所以東元總經理邱純枝兼任亞太電董事長,但東元在亞太電持股僅○.七六%。據瞭解,郭台銘可能派鴻海網通事業群的副總裁呂芳銘,接任亞太董事長,或另尋專業營運管理人才,總經理則在國碁電子總經理黃南仁和亞太電信總經理遲煥國二人擇一。「郭董對東元經營團隊不信任。」鴻海內部表示。去年4G執照競標後,有人向鐵路局、交通部檢舉,指亞太電信包括手機採購、客服委外、人力派遣及股東會紀念品,與辦公室承租等,都由東元集團旗下的東訊、東捷、東慧、摩斯漢堡與世正開發等關係企業承攬,有圖利之嫌。 併購整頓 有前例 雖然東元團隊對此圖利之說矢口否認,但郭台銘得知後,馬上指示下屬蒐集相關資料,「當時郭董對持股不到一%的東元,竟掌亞太電信經營,覺得不可思議。」內部人士指出。鴻海去年一月爆發採購貪汙案時,郭台銘大怒,甚至不惜家醜外揚,「就是要達成殺一儆百、確立風氣之效,因此對即將入主的亞太電信,也會採取同樣標準。」郭台銘一向以軍事化管理掛帥,講求效率與標準化,他強勢介入被併公司並非首遭。二○○六年,郭台銘併購全球第二大數位相機代工廠普立爾,成立光機電事業群,原普立爾董事長黃震智則成為鴻海光機電事業部門的總經理。爾後傳出黃震智不適應郭式管理,股票閉鎖期一到,他就賣股離開,原普立爾的核心幹部也紛紛走人。二○○九年,郭台銘斥資一六五○億元,主導群創光電併購奇美電子,合併後雖由原奇美電董事長廖錦祥任董事長,但公司重疊職位皆由群創人馬佔正缺,奇美幫佔副缺,後因二派股東不合,不到二年,廖錦祥宣佈辭職。因此,郭台銘半路殺出,後來居上拿下亞太電信,業界預期「鴻海接手後,想必也會有一番大整頓與練兵。」上週,鴻海才派出代表赴亞太電信進行實地查核(Due Diligence,DD),就是企業併購的前置作業,直入亞太電信瞭解經營與財務現況,業者指出:「郭台銘的確夠有魄力,先拿再說,但也凸顯他在電信大戰中不能缺亞太電信。」 亞太電信大事記 2000 力霸王又曾家族成立2007.1力霸案爆發,亞太電信遭王家掏空481億元。2008.1 官股力挺東元集團總經理邱純枝接任亞太董事長。2008.10KDDI放棄投資亞太電信。2009.10 亞太電信與德意志銀行和解,德銀訴訟案落幕。2009.10 中華電信入股案破局。2010.6邱純枝續任亞太董事長。2011.12 亞太電信正式登錄興櫃交易,進入公開資本市場。2013.8 亞太電信正式掛牌上市。2014.5亞太電信與鴻海簽訂合作意向書。 華為卡關 拚時程 然而,在科技業向來快、狠、準行事的郭台銘,跨入特許經營的電信業,卻碰了一鼻子的灰。他先是直槓中華電「裁判兼球員」,再嗆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不要用國安虛無縹緲的帽子來壓」,限制華為4G電信設備入台。眼看電信三雄風光4G開台,台灣之星也已拿到基地台設備執照,預計第三季跟進開台,國碁迄今卻因華為設備而卡關,執照遲未到手,開台時程遙遙無期。因此,面對媒體詢問,郭台銘僅回應:「這事(亞太電信)去問呂芳銘。」而後一語不發地離開現場,完全嗅不出新獵物入袋的興奮。同業打趣:「郭董鞭策亞太電信提前開台可能還比較實際。」這也是郭台銘亟欲全面掌控亞太電信的原因。亞太電信從二線電信商,一時間成為鴻海、頂新集團搶親對象,其實是一頁鹹魚翻身傳奇,而幕後功臣就是準備打包走人的邱純枝。二○○○年力霸集團創辦人、國民黨中常委王又曾和兒子、當時立法委員的王令麟發起籌組東森固網,股東包括台鐵與國內外三十多家製造業者、金融機構和專業創投公司。 郭台銘 電信坎坷路 2013.104G競標,外界看好鴻海拿C5「帝王段」,未料由中華電標得,郭台銘只拿A3、B3,同時痛批中華電「球員兼裁判」,主導固網市場。2013.11台灣之星入主威寶,鴻海痛失合作機會。2014.2 挖角台灣大總經理賴弦五未成。2014.4 前中華電信董事長呂學錦到任3個月閃辭。2014.4鴻海採購華為基地台,遭遇NCC技術性卡關,郭揚言出走不繳稅。2014.5.9 鴻海與台灣之星爭亞太電,最後鴻海以116億元聘金搶親成功。 官民矛盾 波折多 東森固網籌備期間,大賣股條「吸金」,從商界到政界、一般股民,許多人都成了東森固網的股東;二○○三年,東森固網接連改名為亞太寬頻、亞太固網;二○○六年爆發王又曾家族掏空案,力霸、東森旗下企業無一倖免,亞太固網也搖搖欲墜,造成四百八十一億元虧損。隔年,政府出面整頓亞太固網,引進新經營團隊,並改名為亞太電信,但官股、民股矛盾叢生,幾經波折,官股委任東元經營,二○○八年在交通部等官股支持下,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指派東元總經理邱純枝接任亞太董事長,開始進行財務重整。一九六一年次的邱純枝,台大商學院畢業、政大會研所碩士,在美國獲得密西根MBA碩士,曾任外商銀行及東元財務長,她到任後就是抓緊總稽核、財務及法務部門。邱純枝上任後,推出網內互打免費,靠著用戶打網外的收入,二○一○年營收就突破二百億元;接下來,邱純枝主導亞太電信減資五○%,同時推動亞太電信上市。亞太電信前財務長陳曉蘋回憶,邱純枝想盡辦法省錢,有次二人討論公司清潔費老半天,陳曉蘋不禁說:「這是(我們)二個歐巴桑在砍另一個歐巴桑的薪水。」可見當時財務有多吃緊。 手握頻寬 添籌碼 亞太電信在邱純枝進行財務重整後,二○一二年開始由虧轉盈,繳出年度每股稅後盈餘三.二五元的亮眼成績,邱純枝當時便宣告:「以後請叫我們(亞太電信)電信四雄。」去年八月 ,亞太電信上市,掛牌價為每股十二.三元,邱純枝的表現讓台鐵官股都豎起大拇指稱讚。而郭台銘拿下亞太后,等於在電信佈局再添籌碼,一方面掣肘台灣之星,另方面也在電信三雄競爭中,扮演微妙角色。國碁在4G競標取得上的A3頻段(七○○MHz)以及B3頻段(九○○MHz),頻寬一共二○MHz;亞太則是A1頻段(七○○MHz),頻寬一○MHz,二家合併後在低頻將擁有三○MHz,超過行動寬頻管理規則規定的二五MHz。這多出來的五MHz牽動台灣大與遠傳的競爭。台灣大董事長蔡明興在4G開台時挑明說:「七○○MHz才是未來主流,因為(信號)穿透性最好,傳輸速度快,是能用最少基地台,達到最大信號涵蓋,已準備與鴻海合作。」台灣大手中已有一五MHz 的A4頻段,若能再從國碁電子手中多買五MHz,總頻寬將上看三五MHz,壓過遠傳電信現有的三○MHz。 霸氣搶親 戰三雄 而遠傳電信董事長徐旭東在4G競標前夕,公然與郭台銘隔空交戰放話,以一句「他(郭台銘)以為很好賺嗎?」砲轟,但上週徐出席自家4G開台活動,已改口說:「謝謝他(郭台銘)很有勇氣,台灣需要這樣的人。」隨後授權遠傳總經理李彬遞交合作計畫書。業界人士觀察,遠傳低頻只拿下一○MHz的A2頻段,夾在亞太A1與國碁A3頻段間,若彼此換頻,遠傳和亞太的低頻都可延伸至一五MHz,和中華電、台灣大不相上下。郭台銘此次成功搶親亞太電信,展現其霸氣,但電信生力軍要搶下第四雄,甚至威脅到三雄,對呼風喚雨慣了的郭台銘,仍將是一大挑戰。 回應 東元集團會長黃茂雄對本刊表示,東元已盡社會責任完成重整,集團持有亞太電信的持股成本是10元,接下來是否出脫持股,將尊重董事會決議。另外,針對亞太電信後續發展異動,鴻海表示,持股比重目標目前沒有討論,至於亞太電信人事變化,則交由董事會決定,經營階層有變化亦屬正常。 |
據古永鏘透露,阿里入股後,雙方目前實現了兩個打通,一個是團隊打通,二是數據後台打通。
首先優酷對阿里巴巴具有入口價值。據古永鏘透露,在目前的一些綜藝欄目上,會出現與欄目內容相關的廣告鏈接,點擊之後進入的淘寶、天貓的商家,用戶可以邊看邊購。
淘寶、天貓上的賣家成為優酷的廣告主。過去優酷的廣告主大多是大的品牌廠商,阿里巴巴的合作為優酷帶來了新的廣告客戶,是純粹的增量。
與此同時,優酷上的一些欄目,比如侶行、嘻哈系列已經開始與阿里巴巴旗下的娛樂寶合作,將社會資金引入優酷內容生產平台。
對阿里巴巴而言,優酷土豆的另一價值是補足其文化板塊。去年阿里巴巴從騰訊挖來了騰訊視頻的總經理劉春寧,隨後即成立了阿里巴巴數字娛樂事業群,直接向當時的CEO陸兆禧匯報。數娛事業群成立後,阿里展開了瘋狂的併購,先是入股文化中國,探索線上娛樂。接著又閃電入股華數,進軍家庭互聯網。最新的併購則是參股恆大足球。
阿里集團曾圖謀收購PPTV,但最終PPTV花落蘇寧,馬云抱憾而去。
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人士認為:在TAB三家公司中,騰訊的核心是產品,百度的核心是技術,阿里巴巴的核心是社會影響力,將社會影響力貨幣化是阿里巴巴的秘密。正因為此,文化板塊對阿里巴巴十分重要,重金參股優酷也是這一心理背景下的產物。
古永鏘對21世紀經濟報導表示:優酷已經可以實現贏利,阿里巴巴合作帶來的營收不是優酷土豆最看重的,因為沒有硬性規定一年為優酷帶來多少廣告主。這與阿里投資新浪微博不同,根據阿里巴巴與新浪微博的合作,阿里巴巴將在未來三年內給新
浪微博帶來大約3.8億美元的營銷和社會化電子商務的收入。
愛上優酷的並不止阿里巴巴一家公司,所有的互聯網巨頭都曾經與優酷談過投資,其中包括騰訊。最終選擇阿里巴巴,不是阿里巴巴愛得最深,古永鏘個人與馬云的關係好,而是下面兩個原因:一是業務互補;二是保證優酷獨立發展。
騰訊計劃將騰訊視頻業務打包給優酷視頻,同時投入部分資金,相對控股優酷土豆。這一模式類似於騰訊與京東商城的合作,馬化騰既實現了卸負的目的,又在與阿里巴巴的競爭中實現了戰略卡位的目的。這一計劃因不滿足古永鏘獨立發展的要求被拒絕。
失手於優酷視頻後,消息人士透露,騰訊視頻目前正籌劃與搜狐視頻的合併。
視頻市場之變
2014年,互聯網公司面對的外在環境越來越不一樣,最重要的變化是版權環境。
6月26日,深圳市市場監管局正式對快播公司送達《行政處罰決定書》。根據《決定書》,快播被處以2.6億元罰款,即日生效。該罰款金額創下了中國互聯網行業行政處罰之最。此前廣東省通信管理局已吊銷了快播公司的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古永鏘說,2.6億美元的巨額罰款以前從未有過,正版的價值將進一步得到提升。在這一判斷下,優酷有兩個堅持:第一個堅持是內容製作,從渠道向內容提供商環節延伸;第二個堅持是購買更多版權,在版權這一環節建立自己的優勢地位。
與之前虧錢買版權相比,古永鏘說優酷現在來做這一件事情更有底氣:在廣告收入、版權投入、IT基礎設施投入三項數據對比中,廣告收入的增速遠遠超過了版權投入和IT基礎設施投入的速度。去年第四季度,優酷土豆首度實現贏利。
另外的變化則是廣電總局對硬件的監管。今年6月中旬,總局網絡司針對互聯網電視牌照商發佈了「關閉函」,要求立即關閉互聯網電視終端產品中違規視頻軟件下載通道,函中具點批評杭州華數與百世通,華數隨後的回應證實了上述監管政策的落地。
關閉函是181號文(《持有互聯網電視牌照機構運營管理要求》)細節的落實。
在這一政策監管下,通過盒子產品集成的方式進入客廳的方式受到侷限。古永鏘認為,這一政策對於通過終端拓展的視頻公司(比如樂視)或有影響,但優酷不會受到相關影響,可以通過與播控平台的合作直接進入客廳,優酷目前與所有播控平台都有合作。
視頻的增長空間已經從PC轉移到了手機、智能電視。針對這一趨勢,古永鏘對優酷土豆的新定位是「多屏文化娛樂平台」,包括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等新型終端。
多屏文化娛樂平台包含視頻內容,但不僅僅視頻內容,比如遊戲,特別是一些通微視頻、網劇改編的遊戲。在這個平台上,除了優酷自己提供的各種文化內容外,主要包括第三方合夥伴提供的內容,與這些第三合作夥伴的合作分為兩種,一種是傳統的版權購買,另外一種是廣告分成,凡是對自己內容有信息的內容提供都可以選擇這種模式。
古永鏘說,多屏文化娛樂平台不僅是個平台,更是一個生態圈。
據一位前 Amazon 工程師回憶,某次聊天中,幾位高管認為員工之間需要更多交流。而 Bezos 站起來說,「不對,溝通沒你們想像中那麼好」。Bezos 主張企業應該實行分散管理,甚至陷入無組織狀態也無關緊要,因為只有在這種氛圍下,個體獨立思考才能在與集體意見的較量中佔據上風。
與 iDoneThis 這支能讓我自由表達意見的創業團隊一起工作,我經常會覺得自己腦子不夠用。我希望自己能想出更多更酷的項目,開發更加牛逼閃閃的性能,並且就此與客戶深入交流。人們普遍認為大型團隊機制更加完善,並且能夠解決更多問題。這樣的想法再自然不過,這就是為什麼當我明白了一個真理,「讓更多人解決問題是影響效率最普遍的方式之一」的時候,還是被震驚了一下。
俗話所說,「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換而言之,就是越多人參與處理問題,結果就越好——這一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實際上,小團隊的工作效率普遍更高。
隨著團隊中人手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個人表現會逐漸減色,單個成員在項目中的參與度也逐漸降低。或許大型團隊共同協作將可以完成更多工作,但其實將每個成員可以完成的工作量相加,將會遠超這一數目。
更多人也意味著更多雜事。要知道,把一群人團結起來完成一個項目簡直太難了。一方面,人手增加相當於集中了更多有利資源,但與此同時它也意味著需要更多資源完成團隊成員間的相互協調與管理工作。當團隊體量增長到一定程度,龐大的人員數目最終將會成為劣勢。
這就是為什麼集中一群人如此之難。你需要解決以下三個潛在問題:協調成本、動機成本、相關成本。所以,還是放棄組建大型團隊吧。
協調成本:呈級數增加的的成員連結
哈佛心理學家 J. Richard Hackman 曾表示,「大型團隊一般不靠譜,最終只是浪費個人時間罷了」。
Hackman 最重要的研究並非與團隊人數相關,而是著眼於當團隊成員增加時,人們彼此間千絲萬縷的聯繫。每當有新成員加入,團隊的整體協調成本就會增加,因為「管理就是要解決成員之間的聯繫」。
下圖中的公式表現了團隊成員間的關係是如何增加的:
每新增一名成員,團隊整體工作效率確實會相應提高,但增長率卻越來越低。換言之,如果你是團隊中的第三名成員,你對團隊效率的貢獻將比第三十名成員高的多。
連結點的急劇增加將引發管理失誤的可能性,此外成員相互誤解與信息錯誤傳達的可能性也相應增加。要讓團隊中每位成員都對工作內容知情、協調並整合所有人的工作進度需要大量時間與精力投入,這其中還可能產生滾雪球效應,即信息在傳達過程中被層層延遲。
軟件開發界中甚至出現了一個名詞,專用來解釋團隊溝通中的延遲現象——這就是布魯克斯定律(Brooks's Law)。其內容為:
「人月=人*月,月≠人月/人」
在極端情況下,布魯克斯定律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為一項已經延遲的工作投入更多人力,只能導致該項工作更加延遲。「
以芬蘭遊戲公司 Supercell 為例,公司只有近 100 名員工,但平均每天盈利高達 250 萬美元。有兩款高人氣遊戲在公司營收排行榜中位居前列,它們都是由僅有五六名成員的小團隊在不到六個月的時間內開發完成的。
究竟多少人才能組建最為高效的團隊,這一數字並不固定,但基本落在 4 – 9 人之間。一般而言,高效團隊只擁有 6-7 名成員。
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想讓團隊保持高效,那就別讓團隊成員超過兩位數。
激勵成本:社會惰化=迷失於群體之中
群體中多名成員一起完成某事時,個人所付出的努力往往少於其單獨工作時的努力,這種群體中個人活動積極性與效率下降的現象,稱為社會惰性(social loafing)。
Bibb Latané 進行的一項經典研究顯示,即使在只有 2-6 個人的小團隊中也存在社會惰性。實驗中,參與者佩戴著眼罩與隔音耳塞,被要求盡其所能大聲呼喊。當與其他受試者一同測試時,每人發出的聲音都比獨自實驗時要小。
雖然多人共同喊出的音量更大,但其增長速率與受試者數目並不成正比。在 6 人團隊中,每人喊出的音量只能達到其獨自表現的 36%。當研究人員讓被試者在偽測試群體(被試者認為自己是與他人共同參與測驗,實際上他們只是在獨自呼喊)中參與測驗時,人們依舊無法發揮出最佳水平,只能喊出相當於正常 74% 的音量。
他人數量:周圍人數越多,來自他人的社會影響也就越大。伴隨影響人數的增加,每個人的影響實際在下降,第 N 個人的影響小於第(N-1)個人的影響。
他人重要性:也稱他人強度,取決於他人地位、權力以及他人是否是行業權威人士。
他人接近性:指他人在時空上與個體的接近程度,與相隔 20 米的人相比,面對面相處的人對我們影響更大。
德國心理學家 Ringelmann 的拉繩測驗更清楚地體現了社會惰性,即團隊成員的平均貢獻率會隨著參與人數的增加而減少。
Ringelmann 將被試者分為一人組、二人組、三人組與八人組,要求各組用盡全力拉繩,同時用靈敏測力器分別測量其拉力。測驗結果顯示,二人組的拉力是單獨拉繩時二人拉力總和的 95%;三人組的拉力是單獨拉繩時三人拉力總和的 85%;而八人組的拉力則降到單獨拉繩時八人拉力總和的 49%。
Ringelmann 認為,社會惰性產生的主要原因為過程喪失(process loss),即團隊活動中存在不恰當的互動過程,其中包括兩大內容:
1. 協調性喪失(coordination loss),即當群體規模擴大時,成員間的工作聯結點增多,工作協調難度增加並出現相互干擾,導致成員無法盡全力或力量互相抵消,從而導致合力作用無法實現;
2. 動機性喪失(motivation loss),即群體工作中,個體的工作動機水平比單獨工作狀態下低,因此個體努力與貢獻程度將會下降。
綜上所述,社會惰性與團體中成員互動情況以及受到的反饋有關。Latané 與同事如此解釋道:
當團隊逐漸壯大,每位成員身上擔負的責任感與社會壓力也隨之減小,因為在群體中很難,甚至根本無法準確評定每個人的表現。
不難解釋人們為何會產生社會惰性,因為當獎勵與責罰都無法準確界定時,你就不想再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了。
或許你本人並不會意識到社會惰性的存在,但下意識中存在的疏離感將很快發展為合情合理的逃避行為,並導致你工作不專心。如果連你自己都感覺沒那麼看重工作,那麼努力工作的意義又在哪裡呢。這就是動力缺失困擾公司的最大問題。
關係喪失:為什麼個人在群體中表現更差
協調性喪失與動機性喪失都是業界中流傳許久的觀點,從 Ringelmann 1972 年進行的有關「過程損失」(process loss,即群體交流中無法達成共識、找到最優解決方案)的實驗中就可見一斑。聖地亞哥大學管理學教授、心理學家 Jennifer Mueller 發現,「關係喪失」是導致個體效率在群體中有所降低的第三種因素。
關係喪失(relational loss)是指,在團隊日漸龐大的同時,個體成員會感覺自己得到的關懷與幫助逐漸減少。這其中包括同事的情感支持與工作援助。想想工作經歷中最糟糕的一次,如果當時沒有一個肩膀讓你依靠,或者沒人幫你收拾一堆爛攤子,你的生活將會多麼艱難,你就知道工作中來自同事的支持有多麼重要。
Steiner 的理論中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即當人們身處團隊之中時,彼此之間會產生相互影響,此外還將在相處上花費可觀的時間。Mueller 假設,正是這些多線程聯繫才減弱了個人表現。舉個例子,你在 Facebook 上的好友越多,你與每個人的關係就愈發疏遠。
Mueller 的研究將來自多家公司的 212 名員工作為對象,這些人分別從屬於體量不同的團隊,其人數從 3 人到 19 人不等。Mueller 分析了團隊其他成員或領導對這部分員工的表現評價,此外還研究了關於其工作積極性、連貫性、以及成員間協作的調查問卷結果。Mueller 表示,從中發現了「關係喪失的明顯證據」:
「關係喪失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嚴重,我們根本無法想像自己在團隊協作上花費了多少精力。」
隨團隊體量增大,人們對所獲支持的感受也愈發降低。關係喪失的代價是,使員工增加疏離感與慢性應激,一種長期慢性的壓力狀態。這將對人的認知能力造成影響,並導致其工作能力下降。Mueller 指出,大型團隊中的壓力是如此巨大,以至於一名受試者稱其工作為「死亡之旅」。
在大型公司中,員工很容易迷失。他們不知道應該向誰尋求幫助,因為他們對彼此並不瞭解。即便他們試著接觸其他成員,也無法確保他人將提供幫助,或是有時間提供幫助。更重要的是,他們無法把工作上的困難告訴團隊領導,因為這會使他們(顯得)不具備應有工作能力。
想要提升團隊成員的項目參與度與生產力,首當其衝的就是管理成員之間的連結點。以下 5 個解決方法可以針對團隊數量引起的流失作出改善,並且幫助你的團隊高效運作。
1. 使用合適的團隊協作工具
工作效率低下往往是由於員工太過重視自身工作,反而忽略了公司的整體需求。團隊需要選擇一個合適的協作工具,用來降低溝通成本,並節省團隊成員的寶貴時間。你或許需要更換操作更友好的協作應用,或者改變團隊開會的固有模式。iDoneThis 就是一個極好的工具,它幫助每個成員與團隊同步工作進度,並保持適當節奏,有效增進溝通協作的同時也不會為員工帶來壓力。
2. 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與同事搞好關係,努力增進對彼此的瞭解。類似假日 party 或是 Happy Hour 的活動也許看起來很傻,但外出與工作旅行確實能幫助員工彼此增進感情,同時也為工作增添了樂趣。
在人際關係方面主動出擊,留心與你共事的員工,並找到新方式來增進瞭解。網絡服飾公司 Zappos 就是一個極佳範例,公司為員工提供「面對面遊戲(face game)」,當員工登錄後台系統時,桌面會隨機出現一位同事的面孔,旁邊還附有其簡介。
3. 透明化辦公
透明化能幫助減少公司中的某些不良行為,如社會惰化、「搭便車」以及職場「權力遊戲」。這些行為都是由於公司人數過多,因而掩飾了個人行為所造成的。
除做好份內工作外,你還需要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匯報工作其實屬於你工作的一部分。你需要讓同事知道你的工作內容,並保持開放透明的態度,此外積極記錄自己做的事情以及每日進步也是讓你更好融入群體的加分項。
以 Buffer 團隊為例,他們確實做到了透明化辦公,而非僅僅將其掛在嘴邊。團隊成員彼此之間非常瞭解,從薪水、日常工作內容到每個人的進步,甚至你每天睡多久,別人可能也有所瞭解。透明化辦公的結果就是公司員工彼此相處融洽,工作態度積極,有效防止了關係喪失。
4. 協作解決問題
不要僅著眼於你所做的工作,努力參與公司其他人正在做的事情,並盡你所能給予幫助。當其他人看起來需要幫助時,不要袖手旁觀,運用你的相關知識幫助解決問題。
對於那些已為體量困擾的團隊,需要有一個人擔負起問題解決者的職責,但這並不意味著擔任管理職位。這個人將在團隊其他成員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同時也將幫助其消除心理障礙,讓成員可以無壓力談論所遇到的問題。
5. 積極給予反饋
不要把同行評審僅當作是每年兩次的儀式性反饋。在團隊中,每個人都應該暢所欲言,而每個人付出的努力也應該與其表現相掛鉤。
積極提出問題,表達你對團隊成員的感謝與欣賞,如果他們表露出消極的情緒,要及時給予回覆與安慰。努力打造一種」快速反饋「的公司文化,正如 Zapier 一樣,公司每天都會針對每位員工手頭的工作進行討論,幫助每個人都能做出更好的表現。
只要著眼於細微之處(Think Smaller),我們每個人都能學到些什麼。將工作中的一部分精力分出來,增進同事間的交流,打通相互溝通的渠道,並為同事提供積極和有意義的情感支持,這將把「與他人協同工作」變成一件很棒的事,而非會造成員工緊張情緒的「死亡之旅」。
1、玩家多,專業少
現在的創客,大部分是玩家,專業創客非常少,能做出精品的也不多。很多項目本身是很有意思的,稀奇百怪的東西很多,但真正量產起來,可能買單的人不多。
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業餘搞的,全職的很少,因為這玩意在量產之前,都無法賺錢。沒有賺錢,連生存都有問題,又有多少個肯放下已有的飯碗,去搞一個不知道有沒有未來的產品。
他們一部分希望有VC能給錢,這樣就有錢可以專心搞下去。但是,很少VC會傻得跟創業團隊共同成長,他們都是希望,投了之後能盡快套現,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2、硬件無法忽悠
硬件不像軟件那樣,可以忽悠,能講的故事很有限。而且在做出來之後,實際看的是能賣多少個,這個數量就等於APP的下載量。很實在的擺在那裡,這個硬件每個月能賣多少件,能賺多少錢,都是一目瞭然的。
而且硬件賣得好不好,除了產品本身,更關鍵的是渠道問題,VC怎麼出去跟別人忽悠呢?
3、大多數VC不懂
硬件很實在,做得好,渠道鋪下去,錢就滾滾來了。但很多VC不在行,而且很多VC也不想在行,只想收了趕緊套現,不然就麻煩了,因為硬件不好吹。
他們就像一直沒有腳的小鳥,一生都在天空飛,困了就一邊飛一邊睡,根本不懂得落地,因為一落地可能就死了。
他們看不懂硬件,實際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所以不敢冒險。
4、風險大
硬件這東西,產品好,見錢快。但是存在的風險是,週期長、環節多、變數大。
一款產品,從研發到量產,再到銷售,整個週期非常長。在開始量產的時候,還要壓一堆錢在裡面,還有庫存等問題。如果貨賣不出,就不是錢了,最後搞砸之後,把硬件一分,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VC可不是什麼慈善家,他們從來都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只能共富貴,不能共患難。
5、你挑人,人挑你
VC不斷的見各種團隊,在挑一個能快速套現賺錢的同時,其實別人也在挑VC。
在整個硬件創業團隊裡面,可以分兩種,一種是自己能賺錢養活自己的,一種是自己都養活不了自己的。
對於那些已經賺到錢的團隊而言,他們對錢其實不是非常在乎,沒有什麼理由要讓一個急於套現又不懂硬件的VC進來添亂。
如果他們需要錢的話,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為了能擴大規模,把產能和銷售以及市場份額擴張起來,所以他們需要錢。但同時,他們也非常謹慎,如果這個VC不懂硬件或者不是熟人介紹,一般不可能讓他佔這個便宜。正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
而連自己都養活不了的團隊,儘管產品想法非常好,動手能力也不差,但這些VC連見都不想見。就算見了面,也因為各種不放心,一直在觀摩,他們基本都不會與這些團隊共患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