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App出海之路剛起步,下一步該如何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08/155089.shtml
如果說2015年是大眾創業元年的話,那麽2016年就是國產App出海元年。
隨著國內市場人口紅利的消失,眾多互聯網企業紛紛將這一目光投向了國外。3G門戶的Go Launcher(Go桌面),DotC United的Swift WiFi,獵豹移動的Clean Master,以及百度的DU Apps等都在海內外獲得了較高的美譽度。
因為移動互聯網的快速成長,中國開發者的能力以及經驗與歐美基本持平,加上 Google Play 和 App Store 等相對國內應用市場比較規範,沒有“潛規則”,競爭公平,使得國產 App出海門檻越來越低,競爭也日趨激烈。
在國內 App紅海泛濫之時,不少互聯網企業覺得“出海”是一片藍海,首先,從整個市場趨勢來看,還處於起步階段,仍然能享受到人口紅利;其次,海外很多地區用戶的付費習慣比較好;資本運作成熟。這些都是目前App出海的優勢,但同時也面臨著法律法規、地域文化、語言環境、消費能力、用戶習慣等因素的限制。
雖然經歷各種曲折,但 App的出海之路依然嚴峻艱辛。目前 App的出海主要集中在三大類型:一是應用工具類,二是遊戲電商類,三是個性化及其它類型。下面筆者以工具型的Flash Keyboard個性化的安卓輸入法為例,介紹一下國產APP的出海之路。

2016年4月4日美國GP所有類別排行
之所以以Flash Keyboard為例,主要是因為它有較強的代表性。它是DotC United推出的一款基於本地化獨立開發的軟件,上線2個多月千萬級別DAU,據App Annie統計,Flash Keyboard剛上線1個多月,就登頂了74個國家的生產工具類的排行榜,居93個國家的TOP5,拿下96個國家的TOP10。在所有類別中有36個國家達到TOP5,拿下61個國家的TOP10。在 Snapchat facebook上面北美地區前三,國內 App首次突破top3。
國產APP出海需遵守的4大原則
首先,產品開發上遵循極簡為核心的導向。同中國 App不同的是,西方崇尚極簡主義,用戶偏愛簡約,因此成功的出海 App在設計的時候,秉承了極簡主義的原則——界面沒有多余元素,色彩搭配極其清新,操作流程簡單方便。Flash Keyboard從輸入體驗,輸入效率到整體內容的豐富性(豐富的鍵盤皮膚及表情),以及機器學習算法在產品上的運用(語法和語義層面的聯想和糾錯)。做到了簡單、自由切換。
其次,在渠道選擇上遵循多元化投放。成功的出海 App,會選定多個海外推廣渠道進行試投放,最終根據各渠道推廣結果和地區需求選擇一個主要海外推廣平臺。推廣平臺以其強大的整合能力可將多個優質渠道流量集中整合。與成功出海的 App不同的是,Flash Keyboard在推廣時,利用了Avazu(全球跨屏推廣平臺)強大的導量能力,以及通過產品本身的自傳播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遵循本地化語言的原則。任何一款出海 App想要占領國外市場,必須推行本地化語言。Flash Keyboard同時支持20+語言,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及地區。
第四,在數據分析上遵循適時調整原則。即推廣數據監測及調整。不同的渠道所擅長推廣的軟件類型不同,必須根據推廣數據實時調整渠道的投放策略。按照地區設置不同的投放單元,每個單元對應多套不同的推廣文案和廣告圖片等,優化出最佳方案,監測每一個單元的轉化率變化情況。
對於一個新市場要在差異中尋找共性
進軍海外市場也並非唾手可得,一個嶄新的市場自有其壁壘,這是由文化差異、對於海外市場的理解、運營實操經驗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決定的。以文化差異為例,從宏觀的層次來看,不同語種國家間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如英語國家與法語國家),從微觀的層次來看,同語種的不同國家間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如美國與英國),因此如何針對這些差異提煉出共性,再考慮其各自的特點就成為了運營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這也是目前出海的應用主要集中於全球普適性的工具產品(如桌面、鎖屏等)的主要原因。
再加上海外市場的運營、推廣等自有其特點、訣竅,雖然很多國內的團隊已經積累了較強的開發、運營能力,但是適應海外市場還是需要一個摸爬滾打的過程,經驗、對海外市場的理解就格外重要。
出海前先要本土深耕
本土公司開辟海外市場,往往是仰仗國內市場的規模效應。產品技術創新力固然重要,但必須有一個足夠大的市場去耕耘運作。
在技術創新的前提下,有了表現足夠優異的本土市場,這樣打磨出的產品,才有可能拿到海外去複制。作為創業項目的運營者,必須考慮的一點是:你在本土市場的運作模式中,哪些是可以直接移植的?
本土公司如果想去海外,特意建立團隊去做並非明智,培育出一體化的業務輻射能力才是王道。再者,互聯網是一個連貫的服務體系,開發產品、運營、客服等等,更需要運營服務平臺的完善。
2016,國產App出海之路剛剛開始。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Avazu,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凈利潤仍被“碾壓” 國產手機與蘋果銷量差距在縮小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8055.html
最新的數據顯示,蘋果公司2016財年第二季度營收為505.5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80.10億美元下滑13%;凈利潤為105.1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35.69億美元下滑22%,這是蘋果公司營收自2003年以來首次出現下滑。同時,作為蘋果的明星產品,iPhone的銷售量更是首次出現下降,作為蘋果近年來極為重視的市場,大中華區下滑比例達到26%。
一切看上去並不那麽如意,但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在財報發布後的分析師會議上卻依然樂觀。他認為,在升級、新興市場和轉換客戶推動下,蘋果將實現營收的再增長,並透露將在中國再開40家店。
但在分析師看來,手機市場未來充滿挑戰,在中國以及更多的新興市場,蘋果最大的競爭對手“本土手機廠商們”仍在發力。
縮小的銷量差距
對於二季度蘋果業績的表現,庫克認為是一個“非常忙碌和具有挑戰性的季度”,“很難進行數據同比”,大量安卓用戶轉投蘋果設備,Mac新用戶數量大幅增加。他同時強調,iPhone對智能手機新用戶吸引力依然強大,特別是在新興市場,印度iPhone銷量同比增長56%。
而在過去,庫克提及最多的增長市場是大中華區。去年,大中華區貢獻了兩位數的增長比例,在中國零售店開幕的現場,也能看到庫克親自“站臺”。
但就是在這樣一個市場,蘋果遭遇了強烈沖擊。
財報中,若按地區劃分,蘋果在美洲、歐洲、大中華區、亞太剩余地區均出現了營收下滑,只有日本市場同比增24%。但下滑最嚴重的是大中華區,同比達到26%,其次是亞太剩余地區25%、美洲地區10%、歐洲地區5%。
市場研究公司KWC發布最新數據顯示,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期間在中國市場,兩年來蘋果iPhone手機份額首次遭遇下滑,僅22.2%。而華為手機重新成為中國城市地區最暢銷智能機品牌,市場份額為24.4%,並帶動其他國產品牌,中興、vivo、OPPO、金立等也開始沖擊這個價位區間。
華為消費者BG負責人余承東日前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一季度華為的銷售收入同比增長61%,其中智能手機銷售收入同比增長達到了63%。而在調研機構IHS iSuppli的研究總監王陽的分析中,華為智能手機一季度銷量為2839.2萬部,與蘋果5120萬部的差距繼續拉小。在今年,華為對於智能手機出貨量的期待是1.4億部。
“但不能否認的是,蘋果依然是手機行業里最會賺錢的公司,105億美元的單季凈利潤可能相當於一些國產手機全年的營收,利潤差達到萬倍。”手機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在海外市場,國產手機廠商也在發力。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此前獲得的一份IDC手機品牌歐洲市場占比報告顯示,去年二季度開始,兩種形態的中國廠商在歐洲市場表現強勢:一種是以ODM為主做歐洲貼牌的代工廠商,而另一種則是像TCL阿爾卡特、華為這樣的國產品牌廠商,二季度增速均超過40%。
TCL通訊歐洲區總經理AlainPakiry告訴記者,國產手機廠商開始瞄準公開渠道以及電商渠道擴展歐洲市場,順應了市場發展趨勢。
技術上的追趕
“在趕超三星和蘋果的目標中,華為確實已經不僅僅局限在中國市場,現在希望是在兩到三年做到全球第二,五年份額做到第一,因為去年,華為已經是中國市場份額的第一。”余承東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現在華為的產品在工藝上並不輸蘋果和三星,“比如P9的優勢在於,‘水果手機'一半的價格,技術卻領先了半年。”
手機行業的新軍樂視,其CEO賈躍亭甚至炮轟蘋果已過時,丟失了創新精神。
事實上,國產手機的底氣來自於對供應鏈的掌控以及對手機研發產品的持續投入。
隨著近一年來國產手機紛紛轉向中高端市場,上遊供應鏈明星企業不斷冒出,比如做指紋技術的匯頂科技、玻璃加工商藍思科技和伯恩光學、觸控面板廠商歐菲光、電感供應商順絡電子,以及提供鋰電池與移動電源的欣旺達與卓翼科技等。
去年9月發布的蘋果iPhone6S及iPhone6S Plus,最大亮點無疑是全新壓力觸摸屏Force Touch,這塊被賦予壓力觸摸的黑科技或將被蘋果命名為“3D Touch”(3D觸摸)。“在蘋果發布該產品的同時,國內相關供應鏈的相關技術也開始準備量產。”觸控廠商匯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這也讓國產手機在新技術的追趕上跑在了前面。就趕在蘋果發布前,華為的Mate S手機已經搭配了“Force Touch”技術並應用於手機交互。
中興手機負責人曾學忠對記者表示,隨著國產手機自身的進步,蘋果已經不再是這個行業中遙遙領先的超級領跑者,雖然仍處於第一方陣,但已經不再是觸不可及。
“這些能力是什麽,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們都會看到。我們花了這麽大的研發投入,我們的研發投入是國內同行的很多倍,我們主要的投資在未來,所以未來會看到我們的力量爆發驚人。”在此前的采訪中,余承東說,華為消費者業務在未來將有機會沖擊1000億美元年收入。
但他也坦言,雖然這幾年華為利潤持續穩步增長,但如果跟國外的蘋果、三星比還是微不足道。從一季度國產手機公布的財報利潤數據看,有的甚至只有百萬美元,和蘋果差距甚大。
“相信更多的國產手機廠商未來會更關註利潤和品牌,以真正縮小和蘋果的差距。”王艷輝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驚訝】常被吐槽的國產飛躍鞋 為什麽在法國可以賣到50歐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4142.html
袁斌在看到朋友圈瘋傳的那篇飛躍球鞋的帖子著實吃了一驚。原來法國人把這個牌子賣50歐一雙。於是,他帶著懷舊和好奇心去淘寶上搜了一下。網上賣飛躍鞋的店家太多,他隨便找了一家,一雙35元即搞定。但不出一周,鞋子就穿壞了。他找了一些網絡論壇發現,原來國產飛躍鞋的質量長年累月被吐槽。有人說,對於一雙不過和一杯星巴克咖啡一樣價格的鞋子,你固然不用對其質量報太大奢望。
雖是如此,但袁斌還是有些困惑,目前市面上的飛躍價格參差不齊,差價從20~100多元不等,而有些打著海外代購旗號,售價超過500元一雙的飛躍鞋到底有什麽不同?

法國人搶註商標?
飛躍鞋的歷史如國內很多老品牌一樣,歷史長而曲折。
“飛躍”這個商標是原來的上海橡膠工業公司創立的。1950年代初,公私合營,80多家做鞋、輪胎制品的企業合並在一起,其中包括在1920~1930年代就成立的上海大孚公司。這些企業在合並後成立上海橡膠工業公司,下轄10個膠鞋廠,即上海膠鞋一廠到上海膠鞋十廠。
1958年,根據軍用解放鞋研制出一種民用的運動鞋“飛躍”誕生了。因為又輕又軟、經久耐穿,飛躍鞋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而白底紅藍條紋的配色,讓飛躍鞋成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眾追捧的“時尚品”。據傳,最高峰時,飛躍鞋一年的銷量曾達到1000多萬雙。
不過好景不長。1986年以後,上海橡膠工業公司開始改制。與許多老字號一樣,飛躍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革陣痛。其品牌的歸屬一度模糊。1992年大孚橡膠廠劃歸上海輪胎橡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後隨集團並入上海華誼集團。1997年,大孚橡膠廠投資成立上海大博文鞋業有限公司;同年,大博文鞋業轉入上海蘭生股份公司名下。工廠也從原址上海中山西路搬遷到浦東新區,後搬至青浦工業園區。
不斷地歸並、搬遷似乎把飛躍的名聲和好運也折騰光了。
彼時,一個飛躍的經銷商找到找到大博文鞋業有限公司。這名經銷商有些特別,是個法國人,名為帕特里斯·巴斯蒂安(Patrice Bastian)。就是此人後來把飛躍在海外發展的風生水起。大博文將FEIYUE的商標口頭授權給了這個法國人後,他與2006年在法國註冊了FEIYUE的國際商標。經過多次改良,法國版的飛躍的設計更加符合年輕人的喜好,4個基本款可以生產出60多個配色,又花大力氣宣傳。一雙鞋在其官網售價達到50~100歐元。
曾在大孚橡膠廠擔任相關負責人的劉網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嚴格意義上大博文鞋業有限公司只有FEIYUE的商標使用權。“博文沒有權利口頭授予。”劉網生談到這的時候仍感到憤憤不平。
但這已無多大意義。至今,法國的FEIYUE在海外的銷售和國內公司無關聯。 由於FEIYUE的國際商標已被註冊,並且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商標爭議。所以至今都是這樣一種狀況:國外的飛躍在海外銷售,國產的飛躍在國內銷售。

老字號的困局
時至今日,國內的飛躍鞋的擁有者在經過一系列的變更後最終為上海生龍鞋業有限公司。記者采訪了解到,上海生龍鞋業作為一家典型的貿易型公司,僅負責運營和管理飛躍的商標,而與其合作的四五家工廠中也只有一家負責生產經典款的飛躍鞋,另外幾家則負責新款式的制作生產。
目前國內市面上流通的飛躍鞋有新舊兩版,新一代的飛躍則由生龍經營銷售,鞋子底子較厚,制作較為精良。經過改良第二代的飛躍在2015年入駐京東淘寶,分別開了官方店鋪。
目前,飛躍線下的店鋪全國共有10家直營店,近百家經銷商店。在飛躍鞋的銷量上,京津唐地區仍排第一,江浙滬只能位居第三。這多少和銷售方式不同有關。據悉,京津唐地區走的是批發路線,而江浙滬走的則是零售方式。
因為性價比的優勢,近兩年飛躍從當年跌到谷底的狀態開始向上調升。最差的時候,飛躍在國內的年銷量也就是幾萬雙。“現在的飛躍已經有所好轉。”劉慶龍告訴記者,去年,全國線下銷售一年能賣出200多萬雙鞋子。值得一提的是,飛躍現在每年在線上的銷售也很好。“去年一年賣了50多萬雙。”為了吸引更多年輕顧客,飛躍也在尋求創新合作。2015年8月,飛躍的一家銷售代理商與迪士尼談妥合作,拿到《星際大戰》的授權,於是現在有了飛躍的星際鞋,零售價在200元左右。

而不止飛躍,記者此前在采訪同樣為老字號的回力時也了解到,因為一些社交話題熱潮而受到關註後,回力抓住了新國貨熱潮進行轉型改革,從批發轉向零售模式。
但飛躍的運氣尚沒有回力那麽好,後者商標歸屬權尚且明細。而飛躍除了海外商標權屬的問題外,此前的各種歷史遺留問題讓其品牌的管理並不嚴密。記者了解到,市面上目前尚存在有大量的老版飛躍鞋,這一種的鞋底印有大博文字樣,鞋底較為單薄,該版本最後一步是由機器粘合的,所以鞋面還能明顯看到有膠,零售價在35元左右。在本文最開始袁斌買的也是這一款鞋子。
“現在你們買到的舊版鞋子其實是不被我們官方認可的。多為仿冒和舊時的庫存。”劉慶龍無奈地解釋說,但很多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解決的。
此外,飛躍與其他品牌同樣遇到仿冒嚴重的問題。直至現在,依舊有眾多的商戶用廉價材料制作的冒牌鞋僅15元左右一雙的零售價格銷往各地農村以及小城市的市場售賣。“這樣的鞋一年大概有1000~2000萬雙,數量是正品的5~10倍。”劉慶龍稱。
【觀察】二線豪華車難破局 國產化市場也不買賬?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7682.html
近半年來,英菲尼迪、DS以及沃爾沃等汽車品牌在華皆發生高層變動,這幾個品牌共性之一是屬於豪華車品牌二線陣營,還有一點就是都已經實現國產。在中國車市增速放緩、一線豪華車品牌價格下探以及轎車市場份額下滑的情況,即使握有國產這一籌碼,也依然難逃業績的壓力。與股東預期銷量目標有差距,這或引發車企高管自動或被動離開。

4月,英菲尼迪(含進口車和國產車)在華銷量為1700輛,同比下跌49.9%,環比下跌55.4%。其中,國產車型銷量僅為583輛,同比下跌76.9%,環比下跌73.7%。在國內豪車市場一直“極速前進”的英菲尼迪,遭遇斷崖式下滑。這給當月新任東風英菲尼迪總經理的陸逸一個下馬威。對於英菲尼迪4月在華銷量下滑,業內存在種種說法。汽車分析師張誌勇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談到,與市場競爭加劇有明顯關系,轎車市場份額在不斷下滑,而豪華車陣營主要以轎車產品為主,市場飽和度不斷上升,占到豪華車市場份額約七成的德系三強,奧迪、寶馬以及奔馳(又稱為“ABB”)在中國車市放緩的情況下,采取降價促銷等措施力求穩定增長,擠兌二線豪華車品牌的市場空間。一般情況下,豪華車細分市場的消費者非常重視品牌力,個性消費者有限,隨著ABB價格下探,二線豪華車拓展市場越來越難。在這種情況下,二線豪華車經營壓力陡增。這是今年以來二線豪華車企高管頻頻變動的主因之一。
“東風英菲尼迪前總理戴雷將寶馬的一些營銷方法營運到英菲尼迪,在品牌傳播等方面所采取的改革措施,曾一度發揮作用。但是,從零到一相對容易,再往上走則難度越來越大。目前,國內豪華車市場在被ABB牢牢占據的局面下,二線品牌都基本在10萬輛以下的規模,更別談年銷20萬輛,這對於豪華車二線品牌來說是一個難以打破的宿命。由於未能實現持續快速增長,業績難以達到股東方的要求,一些車企高管因此而紛紛離職。“張誌勇如是說。

2014年,東風英菲尼迪成立,為英菲尼迪國產鋪路,由戴雷出任總經理。戴雷原是華晨寶馬高級營銷副總,在英菲尼迪品牌在華處於低潮時臨危受命,並為之註入了強勁動力,先後推出兩款國產車型Q50L和QX50,兩款車型隨即成為銷售主力。2015年,英菲尼迪在華銷量達40188輛,同比增長33.8%,高於整體市場增長率6倍,其中兩款國產車型的銷量達23431輛,占總銷量的近六成。不過,今年4月,Q50L銷量為433輛,同比下降 74%;QX50銷量為150輛,同比下降82.4%。被業內認為,這兩款國產車型在今年陸續進入生命周期末期,其競爭力明顯下降,直觀的表現為銷量下滑。
戴雷在屢次被傳出辭職之後,終於在今年1月底辭去東風英菲尼迪總經理一職,尋求其他發展機會。英菲尼迪汽車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武佳碧短暫代班兩個多月之後,東風英菲尼迪總經理的接力棒傳到陸逸手中,而新掌門人一下無法做到新官上任三把火,反被市場潑了冷水。
無獨有偶,長安標致雪鐵龍(下稱“長安PSA”)當前的處境與東風英菲尼迪的有些類似。今年4月,長安標致雪鐵龍旗下的豪華車品牌DS 4月銷量僅有1516輛,同比下降38.67%,今年1~4月銷量為6495輛,比去年同期下降21.07%。長安PSA頻頻發生人事調整,尤其今年3月以來,該公司總裁以及副總裁的崗位相繼發生變動,在3月初莫奈(Olivier MORNET)接替博傑思(Gilles BOUSSAC)擔任長安PSA總裁之後,長安PSA董事會再次對長安PSA的執委會組織進行調整,當月23日宣布對外徐駿不再擔任長安PSA分管營銷和對外聯絡的副總裁。一名長安PSA前高層此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獨家采訪時談到,長安PSA的目標定得過高,早期規劃與現有的市場脫節,導致管理層一直承受巨大的壓力,無論是銷量,還是定價、利潤等指標皆難以兌現,股東雙方為此存在不同看法,這是長安PSA這家新合資公司頻頻出現人事變動的原因之一。

2015年,DS品牌在華零售銷量為2.7萬輛,同比增長了60%以上。不過,這與此前對於2015年20萬輛年銷量的預期目標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從目前情況看,長安PSA新領導班子也並沒有實現DS品牌豪華車市場再上一層樓,而是可能離20萬輛更是相去甚遠。
與長安PSA一樣在華市場要達到“2015年銷量20萬”這一KPI指標還有沃爾沃汽車。沃爾沃汽車中國銷售有限公司總裁兼CEO付強於近日辭職,被認為或受累於銷量。他入職沃爾沃整整4年,帶著沃爾沃在華銷量一路向前,由2012年的41989輛、2013年的61146輛穩步提升至2014年的81221輛,並首次超過美國市場,成為沃爾沃全球第一大市場。然而,S60L和XC60相繼國產,XC90也進行換代,但2015年沃爾沃在華銷量卻基本原地踏步,僅為81588輛,不及原規劃20萬輛的一半。
今年1月5日,沃爾沃中國宣布XC90官方降價,最高降價達7.92萬元,以提振市場銷量,打響今年豪華車降價的一槍。對此,付強曾表示,2016年全新 XC90不僅要打品牌,還要上量。
但是,沃爾沃欲在中國銷量規模上尋求大突破很難。目前,沃爾沃在華銷售產品體系中,包括XC、S、V和E驅混動四大系列、共11款車型。其中,銷量主力為XC60,國產XC60對其銷量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今年以來保持穩定增長,但由於SUV增長迅猛,進入產品生命周期末端的XC6已略顯疲態。而在消費群體越來越年輕化、車型越來越小型化的趨勢下,同為上一代產品的V40的表現則一直不盡如人意。XC90和S90承擔著沃爾沃品牌向上的重任,不過,這兩款車所處的細分市場已被ABB牢牢把握。由於沃爾沃對標ABB,價格參考ABB同類競品,因此被業內認為定價偏高束縛了自身的手腳,品牌力稍弱的產品較難在銷量上有所突破,付強的離開,或許與此有關。
ABB在中國市場,很早就通過國產快速搶占市場份額以及提升品牌認知度。大部分二線豪華車品牌在最近幾年也陸續國產,但由於整個市場在不斷發生變化,面對逐漸飽和的市場,國產未必一定奏效,如何針對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加快推出新產品和新技術,以及通過營銷創新提升品牌力,這些成為二線豪華車企業正努力的方向。
臺灣顯示屏產能告急,國產手機慌了:背後哪些危機浮現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08/156399.shtml
臺灣顯示屏產能告急,國產手機慌了:背後哪些危機浮現
王新喜
國際零部件供應商打了下噴嚏,國產手機就會感冒的現狀還沒有改觀。
黑馬說:國際零部件供應商打了下噴嚏,國產手機就會感冒的現狀還沒有改觀。
文 | 王新喜
日前,據臺媒稱,大陸智能手機顯示面板出現了供貨緊張問題,包括中興、Vivo、金立等廠商的高管急忙奔赴臺灣拜訪中華映管、友達光電、群創光電等手機屏幕供應商,尋求上遊供應商供貨保障,試圖從這些廠商手中獲得足夠的顯示屏面板供應。
一方面,內地手機廠商奔赴臺灣尋求供貨保證,這與大陸屏幕面板產能告急有關,國產手機在缺貨量太大的情況下,不得已尋求臺灣供應商。另一方面,臺灣顯示面板的品質於產能相對更為優質,再次是整體智能手機的低價模式與出貨下滑也使得臺灣也受到了影響,據知情人士的說法是,因為由於面板產品價格下降,臺灣的上遊制造商降低了智能手機面板的產量。
但目前,隨著臺灣顯示面板供應鏈的緊張,部分手機廠商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比如,據臺媒指出,華為則已預定了內地京東方科技集團和天馬微電子等公司的智能手機顯示屏面板產能。
智能手機的低價走量競爭模式正在傷害國內手機供應鏈廠商
手機顯示屏幕緊缺的背後體現出,智能手機的低價走量競爭模式正在傷害國內手機供應鏈廠商,因為性價比策略顯然是建立在壓制了供應商零部件的成本售價的基礎上,而供應商在良率耗損、人力成本、設備成本成本支出在見長,利潤就更低了。加之,這兩年的智能機出貨量波動太大,許多廠商的出貨量走低,導致庫存積壓。供應商無利可圖,只能削減產品供應。另一方面,行業技術更新太快也是導致面板產業洗牌潮加速,技術在不斷更新,不少供應商在研發支出費用上無法跟進只能被淘汰。
所以我們看到,大陸的一些手機觸控面板制造商包括江西的合力泰科技,以及信利光電等紛紛拜訪臺灣尋求解決供貨與技術升級之道,這同樣體現出國產面板廠商的規模效應不足,競爭力不強的現狀。
國產顯示面板競爭力不強還體現在未來技術轉型方面的實力不足
比如說,業界透露蘋果未來會使用OLED屏幕,有可能會在2017年在新的iPhone上使用OLED屏幕,同時計劃將這種屏幕使用到iPad和MacBook上。隨著iPhone未來或采用OLED屏幕的消息不脛而走,目前國產手機中,華為、OPPO、vivo、金立等多個品牌已經或者計劃使用OLED屏。因此在面板技術上,未來的手機面板廠商需要面臨向OLED屏幕轉型的問題。
數據顯示,在OLED新技術上,韓國三星和LG兩家產能占到全球的95%,富士康收購夏普之後,也計劃量產OLED屏幕。雖然國內京東方和深天馬、昆山維信諾等企業開始在OLED面板加大投資,但投產時間可能要到2018年。在曲面的OLED屏幕上,國內只有京東方成都工廠有產線設計,而三星在2010年就已經具備OLED量產能力,目前OLED上遊的有機發光材料,也主要掌握在日、韓、美等國外廠商手中,也就是說,即便是在未來競爭OLED的大客戶訂單上,國產面板廠商依然落後於人。
而手機屏幕面板的缺貨與技術欠缺,則會大大鉗制國產手機的庫存、出貨量與銷售量以及產品良率。比如有業內人士指出,近期包括小米手機、聯想ZUK等諸多國內手機品牌已出現旗艦手機供應緊張的現象,可能就與上遊手機屏幕供應緊張有關。
面板缺貨去臺灣求人也是國產手機供應鏈系統大而不強的一個側面,我們知道,在面板屏幕之外,國產手機出貨,其實更離不開日本零部件與硬件產業鏈的支撐,許多國產廠商的屏幕由日本顯示公司JDI與夏普所生產,多數用的是索尼攝像頭,甚至小到Wi-Fi模塊、微小的儲能電容陶瓷等都是采購自日本零件商,許多零部件來自日本株式會社村田制作所Murata Manufacturing Co.和日本電子元件巨擘TDK Corp.
國際零部件供應商打了下噴嚏,國產手機就會感冒的現狀還沒有改觀
典型案例前兩年曾頻頻鬧出索尼的攝像頭供應缺貨事件,當然,索尼的攝像頭傳感器模組是蘋果三星也紛紛爭搶的對象,由於訂單量與品牌等因素,索尼攝像頭組建訂單往往也被這兩家壟斷,國產手機則往往因此面臨供應緊缺的現狀。
太過於依賴日本零部件供應也成了國產手機大而不強的一大特點,比如前不久日本地震,索尼的CMOS傳感器工廠有兩座都在地震中心附近,索尼新工廠據說今年8月完工投產,因此,未來國產新旗艦,受制於索尼CMOS傳感器缺貨的可能性會比較大。而尤其是每次iPhone新機發布,各大供應廠商需要首先滿足iPhone的訂單,其次才考慮其他廠商,受制於零件部供貨,往往導致新旗艦錯失最佳的發布時間節點而錯失最佳銷售時間節點。
所以我們看到,國際上大的零部件供應商打了下噴嚏,國產手機就會感冒的現狀還是沒有根本上的改觀,國產手機發展了這麽多年,供應鏈的產能的掌控與供應鏈的整體管理上,與蘋果三星相比始終還是有明顯差距。
國產手機廠商供應鏈管理弊端:把供應商當成利益博弈對手
這一方面與國產手機堅持多機型布局相關,機型增加、供應商變多,而且一旦牽涉到大規模量產訂單,國際市場的資源、物流、渠道,管理、營銷投入的瓶頸凸顯。而隨著國產手機價格戰加劇,正在將零部件供應商拖向深淵。一方面,前面說到,國產手機低價戰略導致國內供應鏈廠商缺乏資金周轉研發有競爭力的零部件組建,利潤低產品良品率不高,許多廠商紛紛倒閉。去年,華為中興的一級供應商、深圳市明星企業福昌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宣布破產之後,深圳中顯微集團、惠州的創仕科技以及深圳領信光電有限公司等手機零配件生產商紛紛關門停產。
而由於國內手機組建供應商競爭力弱,缺乏談判籌碼,手機廠商也通過壓低供應商供應組件的價格來確保成本可控,這導致零部件供應商對產業缺乏前瞻性的布局與投入。有業內人士指出,國產手機廠商的供應鏈管理方式就是一個季度或者周期內價格必須降低多少個百分點,把供應商當成利益博弈對手,最終導致供應商沒有利潤去提高自己快速響應的能力,國產廠商斷貨的情況時有發生。
我們看蘋果,蘋果由於采用的是雙供應鏈商體系,加之利潤較高、出貨量大、本身又是高價值的競爭模式推動供應商不斷技術升級,蘋果也通過掌控相關環節核心專利與技術,進入到核心供應商環節,通過合作與合資的形式扶持核心廠商對接自身供貨,推動產業鏈一榮俱榮,富士康與臺積電等企業也因蘋果賺的盆滿缽滿,這種模式有其穩定性與庫存周轉性高的一面。
反過來,國產手機廠商的低價競爭模式導致供應鏈代工廠與零部件廠商脆弱程度加劇,導致產品價格與價值下降,繼而會導致國產廠商對接供應商零部件的穩定性不足,上遊制造商迫於價格下行利潤降低的壓力只能降低產品的生產與研發,導致產業陷入頹勢以及研發技術升級的動力不足繼而落後於人。
國產廠商需要改善並反思自身的產業競爭模式與供應鏈管理方式
這導致的影響是,手機硬件產品技術與規格水平難以提升,整個產業缺乏競爭力,這就是一個封閉式互相傳導的惡性循環,隨著手機產業轉型升級在即,供應鏈的寒冬與弱勢局面與產能不足、競爭力不強的現狀顯然會傳導給未來的手機廠商。
我們回到屏幕供應商的話題,從前面臺媒指出,臺灣屏幕供應商產能告急,華為則預定了內地京東方科技集團和天馬微電子等公司的顯示屏面板。而這兩家顯示屏面板廠商面臨的現狀是產能不足,技術相對落後於三星、LG Display、友達光電,但對於處於上行風口的華為來說,在關鍵的硬件組建上的將就,這就導致了用戶體驗上的差別,這可能使得其品牌與銷量、口碑均受到牽連。我們看蘋果,目前蘋果的某家觸控屏的供應商,已經在著力提升“納米線柔性觸摸屏”的可商用性。納米線的導電性更強,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觸屏操作的手感,該技術也將推動觸控屏的升級。在手機品牌溢價上的差異,也來自於這些產品與技術升級之後帶來的體驗優化細節。
這也預示著國產廠商需要改善並反思自身的產業競爭模式與供應鏈管理方式,盡量轉型到高價值的競爭模式,與供應商形成雙贏機制,才能推動國產手機供應鏈技術轉型改善低效模式,進而改善整體國產手機的供應鏈掌控能力與水平,反之則會將產業與自身品牌帶入深淵。
[本文作者王新喜,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及立場。]
顯示屏
手機
國產
危機
贊(...)
分享到:
3年40位VC大佬單飛 創投頻現“國產品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4156.html
又一位創投大佬選擇自立門戶。6月6日,光速安振董事總經理曹大容發表公開信,正式回應了此前關於離職光速安振的傳聞。公開信表示,曹大容仍將作為董事總經理管理兩期基金的投資組合和剩余投資業務,同時他將創辦新的基金雲九資本。光速安振的郝瑋、王京將加入新的基金,前德迅投資董事總經理邱諄等也將加入合夥人團隊。
在創投界,基本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爆出傳統VC大佬出走獨立創辦新基金的消息。去年3月,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劉二海低調離職,創辦愉悅資本,專註TMT和創新消費。6月,被稱為“90後創業者教父”的IDG合夥人李豐攜項目離職,成立峰瑞資本(FreeS Fund)。根據公開信息粗略統計,從2013年至今自立門戶的投資人已近40人。
在遍地是機會的90年代,以IDG、軟銀、凱雷為代表的海外創投機構陸續進入中國,投出了阿里巴巴、攜程網、盛大網絡等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直至2005年,中國創投迎來新的發展節點,經緯中國、今日資本、紅杉資本、高瓴資本等一批新的基金創辦,蜂擁而至的新基金使得整個投資市場異常活躍。
伴隨去年美股市場上漲和大量IPO,以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下融資需求的擴張,國內LP結構的改變和市場需求給整個VC行業帶來新的裂變。明星投資人紛紛出走,他們或募集資金做天使投資人,或成立新的投資機構,以更為靈活的利益分配方式和內部管理機制,在激烈的VC競爭中試圖以更有效率的機制找尋下一代獨角獸。
“這不是VC獨有的現象,一旦一個業務可以由一個人來全部完成而不涉及分工,就會產生單幹的情況。”華興資本研究員黃席盛表示。伴隨20多年的發展,創投界培養了一大批擁有5到10年豐富投資經驗的專業投資人,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能力配置更多的資金到投資市場。
不難看出這些投資人大多都已經擁有一些漂亮的投資案例,聚焦於某一領域,而新成立的基金也更多進行行業垂直化、專業化投資。除此之外,所投企業的成功上市或其他退出方式,讓創業者擁有豐裕的資金,面對全新的資產配置選擇,很多創業者選擇將資金回流至VC行業,以天使或者VC的方式跨入投資領域。
在采訪中曹大容也透露,其所創辦的雲九資本LP的構成除家族基金之外,也包含創業者。曹毅離開紅杉資本後成立的源碼資本,1 億美元規模的首期基金中,LP 包含美團網 CEO 王興、今日頭條 CEO 張一鳴等活躍於一線的創業者和投資人。
而此前李豐創辦的峰瑞資本也打破了管理費的“鐵飯碗”,大幅降低了出資人門檻,只要經國家認可的合格投資人,經峰瑞資本挑選,出資額度在100萬人民幣(20萬美元)以上,即可成為出資人。
同時在基金收益分配上,獲得峰瑞資本投資的創業者將參與決策投資收益分配,這使得包括互聯網中高層在內的更多有專業領域資源的個人可以參與到早期投資,而創業者也將獲得更大資源撬動能力。
一方面,大量企業家尤其是TMT行業的個人資金湧向VC市場,另一方面,部分成長期PE基金或對沖基金為了加強對早期市場項目的布局,也設置了一部分資金成為VC 的LP。此前中科招商曾推出雲投匯平臺,布局股權眾籌,設立100億“雲投基金”面向全球招募“明星領投人”,為明星領投人進行領投配資,解決領投人發現優質項目但資金不足的難題。
反觀需求端創業大潮湧動,技術創新帶來的創業機遇層出不窮,而IPO之外更為多元靈活的退出方式,給投資機構的收益帶來更多保障。資金的充沛和創業融資需求的旺盛,共同培育出一個更大的VC市場。“這是市場上供需匹配的自然選擇。”紅杉資本董事總經理王岑表示。
在這樣的市場大背景下,投資人也希望創辦獨立基金來打造個人品牌,一如曹大容所言,“雖然在中國,我感覺光速就是我,我就是光速。但實際上光速是一家美國品牌,並不屬於我。一個人,一家企業,他奮鬥的一切最終都將體現在他的品牌上。如果這個品牌你不能擁有,最終將無法完成你的使命。”
在百舸爭流的新VC時代,老牌的投資機構正面臨更為巨大的挑戰,一批新的挑戰者正在走來。
老齡化解救了傳統企業?國產成人紙尿褲廠年銷售11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8565.html
當房地產商還在養老地產的轉型之路上煎熬時,一些輕資產企業已經通過對傳統產品細節上的改變快速切進了養老領域,這些轉變幫助他們脫離了競爭生態正在惡化的傳統領域產品的爭奪紅海。
紙尿褲生產商和手機商家是最典型的兩個案例。
在近期研究調查機構Research & Markets的全球成人紙尿褲市場報告指出,人均壽命的延長和出生率的下降致使成人紙尿褲市場增速正迅速超過嬰兒紙尿褲。與此同時,近期彭博社也發布了一份報告,預計在未來四年內成人失禁用品銷售額將增長48%,同時嬰兒紙尿褲的銷售額僅上升2.6%,遠遠落後於成人紙尿褲的市場增長。
“目前我們紙尿褲的總銷售量每年可以達到11億,其中大部分的收入來自於成人紙尿褲,平均每年的增長額達到了30%。”在剛剛結束的一場養老產業博覽會上,“COCO可靠”紙尿褲的一位銷售負責人告訴記者,在這11億元的銷售中,60%左右的份額來自外貿出口。
第一財經記者在梳理包括天貓、京東商城、亞馬遜在內的購物平臺時發現,目前國內成人紙尿褲的電商銷售量排名靠前的分別為COCO可靠、優幫、Palmjoy手心呵護、康福瑞這幾大品牌,無一例外,他們都是來自於國內的生產企業。

養老產業博覽會上一群老人正咨詢成人紙尿褲用品
“國產廠家要爭奪嬰兒紙尿褲市場現在已經很困難了,家長們都喜歡海淘購買國外的進口紙尿褲。事實上,嬰兒紙尿褲哪怕是進口的牌子在國內現在的爭奪也很厲害。但是成人紙尿褲不一樣,老年人在購買用品時還是會更多考慮經濟實惠這樣的因素。”該負責人透露。
根據中國生活用紙協會的統計,在目前國內成人紙尿褲的普及率才達到3%~4%,而這一數字在日本為80%,北美為65%,西歐則為58%,世界平均水平為12%。這意味著,盡管目前國內的成人紙尿褲企業主要的銷售途徑為外貿出口,但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這一市場的國內潛力依然巨大。
在老年人用品領域,另一個正在迅速擴張的是老年人手機和手表的市場份額,這一產品的承載主體是多數國產手機的制造商。
據了解,目前包括天語、TCL、長虹、金立、海信等國產的手機制造商都已紛紛轉型爭奪老年手機市場,這些老人機的定位也多在400~800元左右,一鍵定位、一鍵呼救等為核心的服務功能。
“我們在2014年針對健康科技產品的市場專門成立了中興健康公司,希望借此來推動中興在智慧養老方面的布局。”中興健康董事長何士友在日前中興的一款S6老人手機的發布現場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但值得註意的是,不管是國產成人紙尿褲還是老年手機,由於它們面對的是一個相對“節儉”的市場,因此,盡管市場龐大,但如何更好地提高單品利潤仍然是需要面對的問題。
6•18電商大促銷 國產手機誰贏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0427.html

近日,手機廠商紛紛曬出電商“6•18”大促戰績。
此次電商大促中,6月1日0點到6月18日中午12點整,國產手機品牌OPPO表現較為搶眼,銷售額同比增長583%,位列第一。同期,一加和vivo銷售增長率分別為375%和284%, 這兩個品牌售賣的手機產品價位段都在2000元以上。
“1000~2500元檔位份額占比同比提升,品質換機時代已經到來。”手機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蘋果三星不再獨大
電商平臺中2000元以上的手機機型銷售增長量正在爆發,並且領跑者是過往資源集中在線下渠道的OPPO、vivoi以及華為等手機廠商。
從過去的電商促銷節的各類數據來看,蘋果和三星基本搶占了中高端市場的兩塊蛋糕,但在今年的單品上,國產手機卻占據了上風。
“之前大家對OPPO的認知主要是線下,但目前品牌在互聯網上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一線城市的年輕用戶已經習慣通過網上購買手機。”一位OPPO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
而華為榮耀總裁趙明則認為,現在手機的發展,橫向的整合太多了,縱深方向的突破太少,如果只是玩概念,不踏踏實實做研發,很容易被人甩下去。“互聯網品牌手機發展到現階段,繼續依靠配置堆砌、打低價牌已不能滿足用戶需要。”趙明對記者說。此次6•18大戰中,榮耀V8獲得2500~2999元價位段第一。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得的京東3C消費趨勢資料顯示,電商平臺中2000元以上的手機機型銷售增長量正在爆發。與以往蘋果、三星在中高端檔位上獨大的情形不同,國產手機占據了上風,中高端檔位中出現了不少“爆款”,如華為P9、OPPO R9、小米5以及vivo X6S、榮耀V8等。
全球調研公司Gartner發布最新報告預測: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將繼續放緩,且無緣兩位數增長。從第一季度數據來看,這種預期似乎更加悲觀,中國市場已失去了傳統“發動機”效能。
“單純的價格戰可以獲得短時間內的出貨量增長,但卻無法通過單機ARPU提高手機銷售額。而長期低ARPU帶來的就是品牌能力的傷害,缺乏溢價能力的品牌不會成長為真正的一流手機企業。”王艷輝對記者表示,從今年電商渠道的趨勢來看,部分國產手機廠商已經開始有意識地擺脫低利潤和毫無品牌溢價能力的低端價格戰。

換機潮襲來
在2000元以上手機銷量爆發的同時,千元機市場仍然“火藥味”十足。
小米創始人雷軍曾經預言“手機市場未來五年將是慘烈的五年”,的確,這幾年,小米所“攻占”的千元機領地便成為國產手機廠商圍剿的主戰場。雖然在6•18電商節期間,小米手機成為京東、天貓雙平臺銷量冠軍,但可以看到,千元機市場上不少新晉廠商也開始搶食小米原有市場。
6月19日,樂視創始人賈躍亭通過官方微博發布戰績,表示6月1日至6月18日期間,樂視超級手機總銷量207.7萬臺,總銷售額達26.1億元,斬獲6•18主戰場京東平臺千元以上國產手機單品銷量冠軍。
而360手機則表示,360 N4成為700~899元價位段單品銷量的第三名,同時獲得“京東手機銷量TOP10品牌排行”國產手機第五名。
同時,魅族也放出銷量榜單,稱魅藍note3在700~999元價位段中奪得單品銷量冠軍,小屏機魅藍3更是獲得500~699元價位段的單品銷量TOP3。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以紅米、榮耀為代表,借勢電商銷售已經把4G千元機市場價格殺低至600元以下,而隨著樂視、奇酷、魅族等品牌的陸續跟進,眼下的這場價格大戰還遠未到底線。
“如果總結如今的國內手機市場,千元機仍是最重要的戰場,目前配置上各家廠商已經使出了渾身解數,但當國內手機市場飽和,營銷策劃處於無底線的時候,如何變被動為主動是一門學問。”王艷輝對記者表示,雖然消費者對一年中的各種電商狂歡早已感到疲乏不堪,但短期內對價格策略仍舊買賬。

Counterpoint高級分析師閆占孟則認為,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單純的價格戰未來很難在這個慘烈的市場上吸引消費者的眼球,一些國產手機廠家越來越註重手機自身的質量和細節,一味追求價格戰和營銷戰是短視行為。
不過值得註意的是,在6•18電商節這天,小米之家在鄭州與青島的兩家店同時開業,小米總裁林斌親臨青島小米之家開業慶典並出席了剪彩儀式。雷軍則在今年初宣布,未來兩年,將把“小米之家”由“服務店”升級為“線下零售店”,並將拓展至全國200到300家的規模。
“隨著2015年中國手機市場全面進入換機潮,電商渠道出現了增長放緩,反而線下渠道卻異常火爆。特別是高端手機市場要產生品牌溢價就必須要布局線下門店。”王艷輝說。
世界最強超級計算機在中國誕生 首用國產巨強“芯”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1614.html
全球速度最快的計算機來自於中國。
國際高性能計算權威組織日前在法蘭克福宣布最新一期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顯示,由我國自主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以每秒超過10億億次的運算速度獲得冠軍。
這是我國完全資助研制和生產的超級計算機首次使用中國制造芯片,並突破10億億次量級,也標誌著中國近期在計算機系統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並逐步擺脫對美國芯片技術的依賴。
10億億次量級比美國超算快5倍
根據國際TOP500排名公布的數據,“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系統的峰值性能達到每秒12.5億億次,持續性能達到每秒9.3億次,性能功耗比為每瓦60億次。這三項關鍵指標均位居世界第一。
“神威-太湖之光”由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中心研發,在無錫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安裝完成,去年12月完成整機系統性能測試,目前由清華大學負責運營。
在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1000平米的主機房內,整齊排列這兩組共40個運算機倉,每個機倉容納1024個芯片,一共40960個芯片。據介紹,“神威-太湖之光”單芯片的計算能力相當於3臺2000年全球排名第一的超級計算機,當前性能指標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主任楊廣文表示:“神威-太湖之光的綠色指標很好,性能是目前排名第二的單瓦性能的三倍,軟件支撐功能強大,包括容錯、編譯和任務調度等能力都具有創新性。”
此前人類超級計算機的最快運算記錄由我國“天河二號”保持,為每秒5.59億億次。“神威-太湖之光”的實測計算速度比天河二號提高了三倍,是美國最快的計算機速度的5倍,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一臺運算速度達到10億億次量級的超級計算機。
“神威-太湖之光”一分鐘的計算能力,相當於全球70億人同時使用計算機不間斷計算32年。該計算機集合了41000個芯片,每個芯片都含有260個處理器內核,整個計算機擁有1065萬個內核,美國最快的計算機內核個數僅為56萬個。在存儲記憶方面,“神威-太湖之光”整臺機器只用了1.3個拍字節,這意味著該計算機非常節能,耗能僅為15.3兆瓦,天河二號的能耗為17.8兆瓦。
國家863計劃高性能計算重大項目總體組組長錢德沛表示:“神威-太湖之光的功耗是全球領先的,也就是單位一瓦特能夠達到的計算速度,是非常了不起的。天河二號一秒算20億次,太湖之光大約一秒算57億次。”
一顆中國“芯”打破國外技術封鎖
比性能更重要的是,“神威-太湖之光”全部使用自主研制的芯片制造而成,實現了我國超級計算機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彭博社引述田納西大學教授,全球超級計算機測速方法創造者Jack Dongarra稱:“中國超級計算機並不是建立在某個已經存在的架構中,而是自成一體。這個系統完全依賴於中國處理器。”
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韓銀和表示:“太湖之光之所以那麽牛,原因就是它擁有一顆巨強的‘芯’——申威26010,由上海高性能IC設計中心設計的國產高性能處理器。一顆申威芯片的性能相當於天河二號中5個英特爾芯片的峰值性能之和。
“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完全依靠我國自主研制的“申威”處理器,打破了以往中國對國外處理器的依賴。此前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是基於美國英特爾處理器所建造。去年4月,天河二號性能的升級計劃因為美國政府對於中國高性能計算機芯片的出口限制而擱置。美國政府當時表示:“向中國出口此類芯片技術有悖於美國的國土安全和美國在國外的利益。”
超級計算機對於中國和美國的國土安全和科研都是至關重要的。超級計算機系統的用途包括天氣預報和產品設計等民事用途;同時也能用於更加高端的科研項目,比如網絡安全和核武器。“神威-太湖之光”發明團隊表示,太湖之光將能夠用於制造、生命科學以及地球系統的建模。
中國高性能計算機制造發力
中國近年來正在加大對於高性能超級計算機芯片和超級電腦的投入。2001年,中國超級計算機還沒有進入TOP500超級計算機的排名榜。今天,全球超級計算機TOP500排名榜里有167臺是中國的計算機,超過美國的165臺。“神威-太湖之光”標誌著中國高性能計算技術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
超級計算機項目隸屬於中國的“863計劃”,該計劃持續至今已有30多年的歷史,擁有曙光系列、天河系列、神威系列等世界一流水平的超級計算機,旨在擺脫中國在超級計算機領域核心硬件方面對於國外技術的依賴。
同屬我國863計劃重大專項的“高端容錯計算機研制與應用推廣”項目成果的浪潮天梭K1系統,是我國第一臺關鍵應用主機,標誌著我國成為繼美日之後全球第三個掌握新一代主機技術的國家,有效改變了我國在金融、電信等核心領域大型主機長期依賴進口的尷尬局面。
浪潮方面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自2013年上市以來,天梭K1獲得廣泛應用,形成了產業規模。2015年,浪潮天梭K1完成了金融、交通、財稅、公安、社保等12個行業市場應用突破,在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ETC等眾多客戶的核心業務中實現了進口產品替代。根據IDC研究機構去年四季度發布的數據,浪潮在高端Unix服務器市場的份額占到14%,位居市場第二。
據悉,浪潮正在攻關性能更高、可靠性更強的64路高端容錯計算機系統,預計今年將推向市場,為規模更大、可靠性要求更高的系統的自主化替代提供技術方案。浪潮雲計算集團總裁王洪添上個月在貴陽數博會上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龐大的市場為國內計算機企業的市場化提供了重要基礎。但是中國企業的整體規模和美國企業相比還有待提升。”
主機孤島上的奇行種們——國產遊戲機大盤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05/157175.shtml
主機孤島上的奇行種們——國產遊戲機大盤點
在國產遊戲機不算短暫的歷史中,一直未能擺脫模仿、山寨以及廉價的形象,這里有市場環境的原因,也與政策因素有關。
文|無遮 來源|遊戲研究社
借著前段時間的“斧子風雲”,我們今天聊聊國產遊戲機的那些事。
早在1986年前後,市場上就開始流行產自港臺的FC組裝機。它們采用了和任天堂正版FC相同的內部元件,CPU等核心部件完全依靠進口,機器的整備質量和原裝機一樣厚重,外觀也幾乎照搬,只修改了電源電壓的制式。除了做工稍顯粗糙,其他與任天堂原廠機幾乎一樣。

早期港版FC主機
當時國內市場上販售的“FC”基本上都是這種組裝機,雖然出身可疑,它們的價格卻相當不菲,單價相當於普通家庭幾個月的收入。很多玩家都曾信誓旦旦地說自己小時候購買過正版的任天堂FC,其實多數都是來自港臺的組裝品。
除了進口元件的成本,組裝機價格昂貴的一個原因是技術門檻。這些現在看來結構簡單的FC八位遊戲主機,在那個時候的大陸地區還是高端技術,山寨市場被港臺貨壟斷。在利益的驅動下,1990年左右國內開始出現生產FC組裝機的廠商,短短幾年中湧現了大量遊戲機制造商參與其中,和小天才、智力寶、小林通等遊戲機品牌一並在市場廝殺。這些遊戲機雖然還使用著FC的結構,但是已經擁有了獨立的外觀設計,有的廠商還具備了獨立研發運算芯片的實力。

小天才遊戲機
1994年,任天堂宣布停止在FC平臺繼續開發遊戲,原本生產FC零部件的廠商也開始削減產能,仿制FC主機的核心芯片從完全依賴進口逐步變為完全國產。遊戲機的成本降低也降低了零售單價,民眾逐漸可以輕松購買,一些品牌也開始脫穎而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成龍代言的“小霸王”。

成龍代言“小霸王”的廣告在當年鋪天蓋地
依靠廉價化和“學習機”等商業宣傳口號,仿制FC遊戲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壟斷了國內市場,形成巨大的民間保有量。雖然此時SFC、N64等機型已經開始在國外流行,但在當時國內玩家的心目中,FC遊戲機與家用遊戲機幾乎畫上了等號,只有那些貪玩兒的“淘氣孩子”,才有機會在包機房等地方見識到昂貴的新世代遊戲機。
在這種閉塞的環境下,大陸遊戲機市場發生了富有特色的異變——遊戲VCD。1998年,一種名為“新天利遊戲VCD”的產品在電視上大肆廣告,這種VCD內置了世嘉MD遊戲機的主板(後改為模擬器),可以運行刻錄在光盤上的MD遊戲。這樣一臺VCD的售價在當時近萬元,並且無法儲存遊戲進度,但它依然是許多孩子夢寐以求的神奇產品。

新天利遊戲VCD
新天利遊戲VCD號稱獲得了世嘉的授權,但是仍有玩家對此表示懷疑,因為該公司出品的遊戲碟片中包含了大量第三方廠商的遊戲。有一個未經證實的說法是世嘉當年僅賣給新天利《索尼克》《戰斧》《怒之鐵拳》等自家出品的遊戲版權,但新天利卻借此大肆銷售非世嘉出品遊戲的碟片。
“小霸王”和“新天利”都不是單一功能的遊戲機,這是受當時的政策所決定的。雖然電子遊戲這種娛樂方式背後有著巨大的商機,但是卻因為“影響學習”而被家長抵觸,遊戲機也成了洪水猛獸。2000年6月,國家發布了“禁遊令”,規定“自本意見發布之日起,各地要立即停止審批新的電子遊戲經營場所,也不得審批現有的電子遊戲經營場所增添或更新任何類型的電子遊戲設備。”在此之前,國內遊戲機的生產廠家雖然是在組裝、模擬日本已經成熟的遊戲機平臺,但在技術上仍有某種創新;自此以後,國內遊戲機的銷售渠道正式變為地下渠道,國產遊戲機的發展也開始停滯。
2000年後的國內正規渠道上已經鮮少再見到遊戲機了,而在一些鄉鎮市場上,仍有一些雜牌的山寨機型出沒。這些遊戲機造型五花八門,其中不乏抄襲PS或者Xbox的“高端貨色”,但內核無一例外都是FC。有一些山寨機流入海外市場,成為異國玩家群中流傳的笑柄。

山寨Xbox

山寨PS

只能玩俄羅斯方塊的PS2
國產遊戲機的發展陷入停滯,但是遊戲產業的發展卻在另一個方向突飛猛進。隨著電腦售價的降低和網絡的普及,網絡遊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網遊產業也造就了一批新生的遊戲企業,盛大就是其中之一。
盛大總裁陳天橋雖然憑借網絡遊戲成為中國首富,但是在他心里卻一直有著更大的願景——打造中國虛擬世界中的迪斯尼。早在2003年,陳天橋就制定過一個“家庭娛樂戰略”,試圖將電視升級為網絡終端,使用戶能通過電視享受互動娛樂和資訊。這種設想在現實中的呈現,便是“盛大盒子”。

盛大盒子
“盛大盒子”的構思非常超前,盛大也為此項目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進行產品研發和內容采購。遺憾的是,很多時候概念太超前未必會有好結果。2005年7月1日,名為“盛大互動娛樂中心”的主機正式推出,市場售價達6000多元,卻缺乏與這價格相匹的內容支持,“盛大盒子”的發展處處碰壁——在線視頻網站還未興起,傳統媒體缺乏與盛大合作的興趣,更何況內容出版和發行在國內還有很強的特殊制約——2006年4月11日,廣電總局發文點名“盛大盒子”違規,這幾乎直接宣判了它的死刑。生不逢時成了它唯一的註腳,自此之後,國內的遊戲機開發再次沈寂。
自主開發看起來是一件吃力又不討好的事兒,模仿國外遊戲機制造廉價品又將如何呢?“借鑒”優秀的樣板,能不能重新激活國產遊戲主機開發市場呢?
2006年,任天堂推出了主打體感遊戲功能的Wii,雖然在性能上遜色於索尼與微軟的同期遊戲機產品,但是依舊獲得了極佳的市場反應。體感遊戲這種全家歡的概念也被國內一些廠家當成了商機,在Wii發售後不久,就有國內廠家開始推出造型與其極為相似的遊戲機“威力棒”,連英文名Vii,也與Wii僅差一個“V”。

威力棒
威力棒是一款不折不扣的山寨機——雖然它極力模仿Wii的外觀與遊戲方式,並煞有介事地制作了十余款內置的視頻遊戲,但無論產品做工還是遊戲的品質與數量,都無法與正品相提並論。唯一有優勢的地方,可能只有售價了。即便如此,1280元的售價也絕稱不上有吸引力,反倒引起了專業玩家的強烈吐槽,發售不久,這款產品就蹤跡難尋了。
瞄準體感的廠家當然不止一個,甚至連沈寂多年的小霸王也趁勢推出過“小霸王體感遊戲機”。雖然這款遊戲機只是16位的,還是以卡帶為遊戲載體,但是相比威力棒之流,還算坦蕩的多,只希望用低廉的售價在邊緣市場獲得一定份額。直到今天,這種廉價版體感遊戲機還能買得到,價格低至百元,只能稱為玩具了。

小霸王家庭體感遊戲機

流傳到日本的山寨Wii
除了渾水摸魚的山寨品和照貓畫虎的廉價貨,國內亦有廠商試圖開拓中高端市場,隨著微軟及索尼的體感設備出爐,這些廠商也找到了更好的學習對象。2010年,深圳泰山科技推出了“愛動體感運動機”,這款產品的體感識別技術非常像是微軟“Kinect”與任天堂Wii的結合,能夠捕捉用戶的空間位置和運動軌跡。制造商以家庭運動設備為賣點,並拉上中國科學院為其背書,但由於售價昂貴且缺少遊戲支持,並沒有獲得市場認可。

愛動體感遊戲機
2010年7月,聯想集團成立了聯合綠動科技有限公司,也瞄上了“體感”這個看上去很美的概念。2011年5月,綠動發售了第一款產品——家庭娛樂運動機iSec。和敗績漸露的愛動相比,綠動的研發實力更強,背後的企業知名度更高,似乎更有可能成功。但是事與願違的是,受制於近4000元的高昂售價、軟件合作夥伴的匱乏以及自身品牌認知度過低,綠動的iSec在上市之初短暫風光後,便迅速被人忘卻,公司也因此變得入不敷出,最後被聯想打包出售。

綠動iSec
自主體感遊戲機的失利,雖然與商家的定價策略有關,但是最主要的,仍是內容上的巨大差距。隨著任天堂、索尼及微軟三足鼎立的格局形成,市場競爭也逐漸白熱化,遊戲機本身已經是低利潤甚至負利潤在銷售,內容成為遊戲機平臺吸引玩家的唯一因素。高清的遊戲畫面、網絡服務的完善與體感娛樂的普及成為這世代遊戲主機的最低標準,第一方開發商的實力背書以及獲得第三方遊戲開發商的大力支持才是禦三家能夠立足的根本。別人的技術投入、人才備用和市場拓展一直未曾停息,而國內僅憑模仿他人創意臨時起意制造的“家庭運動設備”是無法形成競爭力的。
自主研發系統無論在價格和內容支持上都沒有任何優勢,廠商開發國產遊戲機熱情也逐漸消退。這種情況持續到“禁遊令”解除。
2014年初,國務院公布文件稱上海自貿區正式解禁遊戲機的生產和發售,國產遊戲機的開發開始了一輪新熱潮。百度、阿里、騰迅、小米、華為、360、九城、蝸牛等公司均有涉及,各家的投入也都很大。這些新的入場者都以做遊戲主機為目標,但是無一例外做出的都是Android電視盒子,搶奪客廳娛樂中心的目的也只是為了在這個新的“互聯網入口”占得一席之地。一時之間,國內互聯網公司的各式“遊戲機”層出不窮,真金白銀花了出去,能夠存活的,卻只是一些極為廉價的“機頂盒”產品,真正想在遊戲性能上做出文章的幸存者,一個都沒有。

騰迅ministation

蝸牛OBOX

華為TRON
我們甚至無法將各種盒子定義為遊戲機,因為這些盒子廠商雖然試圖將遊戲作為賣點,內容支持看似也相當充裕,但是這些內容往往都是移植在盒子平臺的手機應用,本身質量就比較堪憂。而且,雖然采用開放的Android系統遊戲主機從價格、遊戲資源以及設計靈活度幾個方面都有一定優勢,但系統叠代過快造成的軟硬件的碎片化、內容同質化過高缺少獨立遊戲支持以及智能手機的影響都成了安卓系統遊戲機的制約條件。
在這一輪遊戲機開發熱潮中,我們偶爾能看到一些不一樣的產品形象。比如采用國產steam遊戲機“芒果玩加”,騰訊與英特爾、海爾聯合發布的“TGP遊戲機”等,這些遊戲機在性能上非常搶眼,但本質更像是一臺電腦,不存在獨家的遊戲資源,在價格因素的制約下,能夠獲得多少玩家的肯定還未可知。

芒果玩加

騰迅TGP遊戲機
今年5月10日,斧子科技在京召開發布會公布了其第一代產品“戰斧F1”。發布會上,斧子科技稱這是“中國的第一臺遊戲主機”,並對其寄予了極高的期望。這顯然不是一個成功的產品發布會,會後被吐槽無數,直到前兩天依然能在互聯網上看到相關的爭端。
戰斧F1之所以不被玩家所看好,核心原因是這仍然是一款“Android遊戲機”,本身性能並不出色,也缺少獨家的內容支持,傳統玩家難以在這臺遊戲機上看到希望。至於被人經常拿出來吐槽的外觀山寨等問題,這麽多年都過去了,其實已經不是大家所在意的重點。只有當玩家對一臺遊戲機的期待真正落空時,山寨的原罪才會被首當其沖擺到臺面上,成為國產遊戲機繞不過去的坎兒。

戰斧F1發布會視頻截圖
在國產遊戲機不算短暫的歷史中,一直未能擺脫模仿、山寨以及廉價的形象,這里有市場環境的原因,也與政策因素有關。不過,擁有一臺自主品牌的遊戲機真的重要麽?對於玩家來說,能夠在一流的主機平臺上享受到具有水準的國產遊戲,可能是更加能令自己感動的事兒吧。

[本文作者無遮,轉載自遊戲研究社(ID:yysaag)。文中所述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題圖由123RF提供。]
國產遊戲機
PS
XBOX
贊(...)
分享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