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概股:"融合"與"回歸"下的投資機會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530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5-14 14:51 編輯

中概股:"融合"與"回歸"下的投資機會
作者: Kevin林婧婷


目錄
一、2014年下半年以來,中概股再度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1、外部原因——美股相對疲弱、而A股強勢分流資金
2、內部原因——中概股自身問題依然不斷

二、中概股與A/H兩地市場“融合”將是大勢所趨
1、短期:中概股有望受益於國內資金“出海”
2、中期:ADR納入MSCI中國指數,有助於中概股與H股市場的融合
3、長期:資本賬戶開放(QDII/QDII2)將使中概股進入更多國內投資者的視野

三、中概股“回歸”之路充滿機遇、但並非坦途
1、為什麽要“回歸”?——在美上市“水土不服”、A股市場更具吸引力
2、能否實現“回歸”?——已有相關案例,電商“國八條”和註冊制或提供更多制度便利
3、如何“回歸”?——分三步走:在美退市、拆除VIE、境內實體A股上市
4、哪些公司“回歸”的可能性更大?——小市值、股權集中、外資股東支持、稀缺性和成長性、A股高估值
5、“回歸”過程中可能面臨的不確定性和挑戰

四、中概股投資手冊
1、主要熱門中概股對比
2、中概股、美股、A股和H股可比公司梳理對比
3、中概股手冊——整體情況
4、中概股手冊——分板塊表現、盈利和估值


繼我們在2014年6月和2015年4月分別推出了三篇中概股策略系列報告《你所要知道的中概股》、《風光背後的隱憂》和《尋找資金溢出效應下的“估值窪地”》後,本文是該系列的第四篇。

在本文中,我們首先對2014年下半年以來中概股大幅落後中美兩地市場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隨後,在此基礎上,我們系統性地梳理了中概股在未來與A/H兩地市場進一步“融合”,以及“回歸”A股市場這兩大主線下的投資邏輯和機會。在本文的最後,我們采用投資手冊的形式,詳細梳理了中概股市場從整體、到板塊、再到個股的具體情況,供投資者參考。

2014年下半年以來,中概股再度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在經歷了2013年的大幅上漲之後,中概股市場從2014年下半年以來便開始一蹶不振;其表現不僅弱於納斯達克指數,在中國A股市場2014年11月開啟本輪牛市周期後,中概股更是儼然成為“被遺忘的角落”,與中國創業板的火熱情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中概股市場發展歷程與大事記


從2014年下半年以來,中概股明顯跑輸中國A、H股市場(主板和創業板)、以及納斯達克指數

多元金融/保險和生物制藥板塊表現最好;而酒店餐飲休閑、電商、房地產和互聯網表現落後


外部原因——美股相對疲弱、而A股強勢分流資金
從背後的原因來看,中概股這一輪顯著跑輸是中美兩地市場大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 首先,雖然是中國公司,但由於在美國上市,因此中概股受美股市場整體環境的影響更大,這一點從中概股與納斯達克指數長期高達70%左右相關性中便可以看出。因此,2014年9月下旬美股市場劇烈波動直接導致了中概股的大幅回調,而其後美聯儲加息問題和美股業績期也不時對市場情緒造成擾動;

► 其次,中國A股市場從去年11月開啟的牛市周期對中概股市場也起到了分流資金和註意力的負面影響。直到4月份A股屢創新高、估值明顯偏高的背景下,國內資金赴海外尋找“估值窪地”,中概股才重新受到青睞和關註。

中概股指數與美國市場(Nasdaq指數)的相關性更高;而與創業板的關系則相對較弱;


中概股和中國創業板的波動性通常都明顯高於各自的主板市場(如納斯達克和MSCI中國指數);

中概股指數目前的估值水平(23.8倍)略高於Nasdaq指數(20.5倍);但顯著低於中國創業板;

而中概股指數的市凈率更是遠遠偏低


內部原因——中概股自身問題依然不斷
除了整體市場環境的影響外,從內因來看,中概股自身問題不斷也是拖累股價表現的主要原因,例如時不時出現的負面事件和新聞(國家工商總局年初在一份報告中批評阿里巴巴售假問題,進而引發大跌)、做空機構攻擊(如世紀互聯和500彩票網)、IPO後業績下滑(如聚美優品、阿里巴巴等),使得中概股既大幅跑輸A股,也沒能跟上美股去年10月以來企穩反彈的步伐。

在2014年6月16日發表的中概股系列策略報告的第二篇《風光背後的隱憂》中,我們詳細分析了有可能持續影響中概股的幾個關鍵問題:如1)通過反向收購上市的部分中概股公司存在財務造假問題、因此容易受到做空機構阻擊和質疑,2)海外投資者對VIE結構的擔憂和詬病,3)在美國市場“水土不服”使得退市和私有化可能逐漸常態化,以及4)前期中美兩國監管層有關中概股公司審計問題上的糾紛。實際上,這些問題都為中概股公司的股價表現埋下了諸多隱患,尤其在2011~2012年中概股信任危機中表現的最為明顯。雖然2013~2014年上半年期間,中概股市場迎來股價大幅反彈、多家行業龍頭赴美國上市的“第二春”,暫時掩蓋了部分問題,但從2014年下半年市場轉弱後,上述問題又有卷土重來之勢。

2014年至2015年3月期間,針對中概股的集體訴訟案件一覽


中概股與A/H兩地市場“融合”將是大勢所趨
往前看,我們認為短期的國內資金“出海”、中期的ADR納入MSCI中國指數、以及更長期的資本賬戶開放(如QDII2機制的引入),都將有助於改善中概股與A/H股兩地市場明顯“割裂”的現象,從資金流動性和投資者群體的角度促進A、H、ADR三地市場的進一步融合。


短期:中概股有望受益於國內資金“出海”
3月底以來,由於證監會明確國內公募基金通過滬港通投資港股不需要QDII資格、再加上A股市場此前也已經累積了較大的漲幅,國內資金對於尋找海外“估值窪地”的熱情明顯上升,包括H股、中概股和B股市場都重新開始受到投資者的關註,MSCI中國指數在短短幾周內上漲20%,而中概股金龍指數(HXC)也反彈了超過15%。

我們認為,在國內資金“北水南下”以及赴海外尋找“估值窪地”的過程中,此前明顯跑輸的中概股市場有望受益,主要基於以下四點原因:

1) H股市場逐漸活躍有望帶動國內投資者對中概股的熱情;同時,考慮到資金進入香港後投資美股的便利性,南下資金也將會溢出到中概股市場;

2) 雖然中概股整體(納斯達克金龍指數)的動態估值相對Nasdaq仍有小幅溢價,但卻明顯低於中國創業板之於A股大盤指數的水平;而且中概股內部的分化非常顯著,部分板塊和公司不論從絕對還是相對水平都仍被明顯低估;

3) 相比A、H股,中概股市場以互聯網、電商、教育、光伏和醫療等板塊為主的市場結構更符合國內投資者對於“新經濟”板塊的投資偏好,特別是在A股對應標的的估值已經過高的背景下,中概股的吸引力顯得更大。不僅如此,中概股的一些板塊和公司也是國內市場所沒有的稀缺標的,如電商、在線旅遊等等;

4) 根據MSCI今年2月份的聲明,符合條件的中概股公司將於今年11月份按照50%的比例被正式納入到MSCI中國指數,而這將使得原來主要側重配置中國H股市場的基金相應的配置到中概股市場,進而帶來潛在的資金流入。


中金海外策略推薦的中概股“估值窪地”組合

中期:ADR納入MSCI中國指數,有助於中概股與H股市場的融合
根據MSCI在今年初向投資者發出的征求意見,為了進一步增強其指數系列對於不同市場上市、但屬於同一國家上市公司的覆蓋,對於中國市場而言,MSCI提議將美國上市的中國ADR(即中概股公司)納入到現有的MSCI中國指數(當前主要以H股為主,含兩只B股)。經過匯總投資者對此的反饋意見,MSCI在今年2月份的季度指數審議中,確認了將於2015年11月的半年度指數審議時,把符合指數條件的中概股公司正式納入到指數。但是為了減少對指數和投資者資產配置可能產生的沖擊,11月將先批按照50%的比例納入指數,而另外50%將推後到2016年2月份加入。

依據MSCI在5月份半年度指數審議中提供的最新模擬結果,將有18支中概股公司符合被納入到MSCI中國指數的條件(而11月份正式實施時的成份股可能會因為屆時市值和流動性的波動出現改變)。具體來看,阿里巴巴的權重最大,為2.3%;而百度緊隨其後,與阿里巴巴基本相當。板塊層面,由於中概股公司的加入,基於當前數據,新的MSCI中國指數的板塊分布也將出現明顯改變,信息科技的權重上升幅度最大,而金融、電信和能源板塊在指數中的權重則將明顯降低。

符合被納入MSCI中國指數的中概股公司

長期:資本賬戶開放(QDII/QDII2)將使中概股進入更多國內投資者的視野
由於在市場制度、交易方式等方面存在諸多差異、以及國內資本管制的原因,長期以來,國內投資者對於海外市場投資的熱情一直不高。即使是對於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公司,也只是部分行業龍頭為大家所熟知,而投資群體更是僅以部分QDII、私募基金、以及專業“炒美族”為主。

以QDII基金為例,雖然近期年有所上升,但基金公司獲批的QDII額度利用率(QDII基金資產總規模/獲批額度總額)仍處於30%的相對低位,而且在今年一季度之前,QDII基金基本長期處於凈贖回的狀態,表明國內投資者對海外投資者的興趣持續低迷。從QDII基金投資的區域配置來看,絕大多數資產仍然是配置在國內投資者更為熟悉的香港市場,而配置在美國的資產比例最高時也不超過三分之一。

不過,一個積極的跡象是,這一情況正在得到改善。隨著資本市場開放程度的上升,國內投資者對於海外市場(特別是港股和包括中概股在內的美股市場)的投資熱情都在逐步提升,這一點從上面提到的近期QDII基金出現的一些積極變化中便可以看出。另外,從美國財政部統計的外國持有美國證券的情況來看,截至2014年6月,中國大陸投資者持有的美國證券總規模為1.8萬億美元,僅次於日本,位居第二。具體分資產類別來看,雖然持有債券的比例仍占到80%以上,但是過去幾年以來,持有股票類資產的比例逐年快速上升,未來或仍有進一步的上升空間。

往前看,隨著國內資本賬戶開放以及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持續而快速推進(周小川行長在此前曾提到2015年基本實現資本賬戶開放的目標)、以及未來QDII額度提升和QDII2機制的引入,有望為國內投資者投資海外市場提供更多制度上的便利,進而進一步激發國內居民海外資產多元化配置的需求和興趣,而這對於國內投資者更為熟悉的港股和中概股市場將會起到更為明顯的推動作用。

國內QDII基金額度的利用率雖然近幾年有所提升,但仍處於30%左右的相對低位

截至2014年6月,中國大陸投資者持有的美國證券總規模為1.8萬億美元,僅次於日本,位居第二;

其中持有股票類資產的比例逐年快速上升,未來或仍有進一步的上升空間


中概股“回歸”之路充滿機遇、但並非坦途
對比風光無限的A股可比公司,長期在美國“水土不服”和默默無聞的現實境遇使得越來越多的中概股公司在考慮“回歸”A股市場,以期在更為熟悉的市場環境中享受更高的估值、更廣的知名度、更好的流動性和融資功能。我們具體從從背景原因、可行性、方式和路徑、以及面臨的潛在挑戰等五個方面來闡述這一問題:

為什麽要“回歸”?——在美上市“水土不服”、而A股市場更具吸引力
對於一些股價長期低迷、默默無聞的中概股公司來說:1)一方面,由於公司價值被明顯低估,無法進行有效的再融資;2)另一方面,又要接受嚴格的監管並支付大量維護上市的費用、甚至可能面對做空機構阻擊和集體訴訟的風險。因此權衡之下,選擇在成本較低的時候進行私有化退市也不失為一種最優的選擇。

如果說選擇從美股市場退市是一種“無奈”的話,那麽來自A股市場的巨大吸引力(如高估值體系、充裕的流動性、知名度、品牌效應、以及再融資功能等)則是吸引中概股公司考慮“回歸”A股的主要“動力”。過去幾年的A股市場長期低迷、表現遠遠落後於美股市場,因此本身並不具有明顯的吸引力,然而這一情況目前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改觀。實際上,就市場本身特點來說,A股的市場環境可能更適於那些業務主要集中在中國境內的中概股公司。

在此背景下,美國中概股公司私有化退市已逐漸成為常態。2014年至今,包括盛大遊戲、巨人網絡、瀾起科技、完美世界、世紀佳緣、學大教育等在內的多家公司宣布已完成或正在進行私有化進程。不僅如此,部分此前擬赴美上市的公司也紛紛暫停或放棄此前的上市計劃。例如2014年5月,觸控科技因估值太低而暫緩赴美IPO;而暴風科技拆除VIE結構並成功登陸A股市場。不久前,百合網也通過增資計劃募集資金,用於拆除VIE架構,明顯透露重回A股的意圖。



能否實現“回歸”?——已有相關案例,電商“國八條”和註冊制或提供更多制度便利
在回答這一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中概股公司的基本背景。

提及中概股,一個避不開的話題便是VIE(Variable Interest Entities),即可變利益實體,又稱為協議控制。其本質是境外上市主體(一般為離岸中心註冊的殼公司,如開曼群島等地)在中國境內的外商全資子公司(WFOE)通過一系列的協議安排、與中國境內的持牌實際運營實體之間的達成控制與被控制關系。國內的運營實體將所有的債務和權益轉移給在境內的外資子公司,以換取其“服務和技術”,從而使得境外上市主體在沒有控股關系和所有權的情況下,實質上享有國內運營實體的經濟利益。

我們在中概股系列策略報告第二篇《風光背後的隱憂》中曾介紹過,VIE是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所普遍選擇的公司架構,主要目的是為了在對外融資的過程中,規避國內對於某些行業如互聯網、傳媒、教育服務等外資準入方面的限制。實際上,對於處於沒有外資準入限制行業的公司而言,赴海外上市不一定非要選擇構建複雜的VIE結構,而直接采用股權控制的紅籌結構即可。

因此,不難看出,已經在美國上市、同時采用VIE結構的公司“回歸”A股市場的程序最為複雜,需要經歷1)在美退市、2)拆除VIE結構、3)A股申請上市三個主要步驟;而采用VIE結構的未上市公司(如暴風科技)和采用紅籌模式上市的公司,都相對而言簡單一些。因此,在下文中,我們將主要以程序最為複雜的已經在美上市、且采用VIE結構的公司為分析標的。

回到“回歸”是否具有可行性的問題,簡而言之,答案是肯定的。雖然目前尚沒有直接從美股退市、拆除VIE結構後再到A股上市的成功案例,但是未上市公司拆除VIE結構並在A股上市已經不乏先例,如暴風科技、二六三和啟明星辰,因此至少在實際操作方面證明是可行的。

往前看,未來制度上也存在進一步的改進空間,進而為更多公司“回歸”A股創造便利:1)行業準入限制的放寬、以及對新興產業公司上市融資的鼓勵。今年5月4日國務院發布《關於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1](所謂的電商“國八條”),提出要加大金融服務支持,研究鼓勵符合條件的互聯網企業在境內上市,並且放開外商投資電子商務業務的外放持股比例。我們認為,往前看,外商準入門檻的降低、結合未來資本項目的開放,將大大降低企業拆除VIE結構的難度,有望使得公司不需要完全清理現有的外資股東便可以滿足國內上市條件;2)資本市場註冊制改革。

VIE結構框架示意圖

VIE結構產生的背景和原因(中國公司上市路徑示意圖)

如何“回歸”?——分三步走:在美退市、拆除VIE、境內實體A股上市
具體分三步走:在美退市、拆除VIE、境內實體A股上市。核心問題在於拆除VIE結構,根據國內現行的市場制度,在A股上市的公司1)必須為國內註冊、且2)作為實際控制人的境內自然人,不宜透過境外公司(特別是離岸群島註冊的殼公司)間接控股擬上市公司,因此中概股公司若想在A股上市,必須拆除VIE架構,將控制人持股落回境內。

拆除VIE結構的本質是將境內的經營實體由原來海外註冊的殼公司通過協議控制改為中外合資或純內資企業,即境內實際控制人直接持有境內實體的股權。這一股權重組的過程,包括以股權轉讓或回購的方式放棄實際控制人對原海外上市主體的持股、取消協議控制後,再以現金收購或股權增資的方式實現實際控制人和境外投資者對擬A股上市公司的持股。完成股權重組後,可能還會涉及到其他資產重組,即擬A股上市公司往往還需通過收購、增資或吸收合並等方式,將其他境內運營實體資產裝入擬上市公司。

在具體拆除VIE結構的過程中,從大的框架來看,除去一些比較細節的涉及到稅收、外匯、股權結構、實際控制人等方面細節,我們梳理出三個需要關註的關鍵問題:

選擇A股上市主體。回歸A股上市,首先需要選擇一個合適的上市主體。根據已有案例來看,一般而言都選擇國內的實際運營實體作為A股上市主體。這樣做的優點是結構簡單清晰,但缺點是IPO審批排隊時間長,而且對於那些已經充分執行了VIE協議(將大部分利潤都轉給協議對手方)的公司而言,也難以滿足國內上市連續經營記錄的要求。除此之外,還可以選擇借殼上市的方式,借殼上市的優點在於時間周期相對較短,但是缺點在於合適的殼資源有限,而且在A股市場已經大幅上漲的背景下,成本也相對較高;

VIE協議是否已經生效並執行?在第一點中提到過,對於那些雖然已經構建了VIE結構,但是並沒有真正生效、或者有效執行的公司而言,比如暴風科技,在拆除VIE結構時的障礙會相對較小。但是相反,如果VIE協議被執行得比較徹底、並已經生效了很長時間的話,一方面拆除時要複雜很多;另一方面,由於在國內上市對於上市主體有一定連續經營記錄的要求,因此對於將大部門收入和利潤都轉出給協議對手方的國內運營實體而言,將無法滿足上市要求,只能選擇借殼上市、或者等待滿足運營時間要求後在上市;

是否為外資準入限制行業?對於外資準入有限制的行業而言,如互聯網、教育等行業,需要清理外資股東的持股,轉為純內資背景股東(例如暴風科技和二六三);而對於沒有外資準入限制的行業而言,外資股東仍可以持股,只需要轉入為持有國內上市主體公司即可。

拆除VIE結構時可能會涉及的一些主要問題

暴風科技VIE架構及拆除過程示意圖(紅色部分示意拆除過程)



哪些公司“回歸”的可能性更大?——小市值、股權集中、外資股東支持、稀缺性和成長性、A股高估值


雖然具體的操作和實施還取決於公司管理層和股東的意誌、以及市場環境等不可控因素,需要個例具體分析;但是我們認為,潛在更有可能成功“回歸”A股市場的公司需要滿足一下一些條件:如1)公司市值較小(便於私有化退市)、2)股權相對集中(便於私有化退市、以及高效的執行公司戰略)、3)外資股東支持(在私有化退市以及清理海外持股的過程中,都離不開外資股東的支持)、4)公司稀缺性和行業成長性(保證“回歸”A股能夠收到資本市場的關註和追捧)、5)A股所屬行業和對應公司有充分的估值溢價(中概股公司“回歸”A股市場的初衷和動力所在)。

中國主要互聯網相關公司IPO情況

“回歸”過程中可能面臨的不確定性和挑戰
盡管對於許多美股市場上“水土不服”的中概股公司來說,私有化退市後謀求A股上市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和挑戰,因此“回歸”之路也並非坦途。

首先,私有化進程存在不確定性,且成本不菲。其次,再上市歷時較長,且監管政策存在變數。從私有化退市、拆除VIE架構、再到重新上市,每一個環節都涉及複雜的步驟,通常要耗時幾年的時間(暴風科技創業板A股上市歷時達四年之久)。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需要涉及到的監管部門有商務、稅務、發展改革、外匯管理、證監會、工商、以及行業主管部門等多個方面;而上市主體的選擇、股權結構變更、實際控制人是否變化、持續經營和業績連續、關聯方交易、外匯流入或流出、重組中涉及到的所得稅等都是需要具體解決的問題。

中概股投資手冊——熱門板塊和可比公司的全面梳理
為了使投資者對中概股的全貌有更好的了解,在本節中,我們以投資手冊的形式詳細梳理了中概股市場從整體、到板塊、再到個股的具體情況,供投資者參考。具體包括以下三部分內容:1)對比同行業熱門中概股公司的商業模式、盈利狀況和股價表現;2)梳理不同板塊中概股、美股、A/H股的可比公司;以及3)中概股七大主要板塊(電商、互聯網與服務、酒店餐飲與休閑、軟件、光伏、教育服務和網絡遊戲)的表現、盈利和估值情況。

主要熱門中概股對比(具體圖表請見報告正文)
我們挑選了市場關註度較高的電商、互聯網服務、在線旅遊、光伏、和教育服務類公司進行了對比,具體分析它們在公司業績、商業模式等方面的差異,尋找這些熱門板塊中不同公司市場表現出現分化的可能原因。

中概股、美股、A股和H股可比公司梳理對比




中概股手冊——整體與分板塊情況(具體圖表請見報告正文)
從市場表現來看,2015年初至今,2015年年初以來,表現最好的板塊分別為多元金融、生物制藥、醫療保健、軟件、網遊、傳媒、光伏和教育等,漲幅都在20%以上;相反、酒店餐飲、電商、互聯網、房地產和硬件則仍為負收益。2014年零售板塊的超常表現主要得益於新上市的京東、聚美優品、阿里巴巴等電商的強勁表現,但進入2015年之後,“電商熱”已大為減退,電商板塊內部也出現了分化,致使板塊整體表現不佳。

而從基本面的角度來看,電商、互聯網與服務、軟件與服務板塊在2014年第三、第四季度都保持了較高的營收增速。但從凈利潤增速來看,這些與互聯網相關的板塊的凈利潤增速普遍偏低;而資本品、半導體(光伏)以及硬件設備的凈利潤增速居前。

(來自中金公司)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073

2015年跨境電商市場預判:回歸零售本質,重者為王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619

2015年跨境電商市場預判:回歸零售本質,重者為王
作者:劉惜墨


2014年是跨境電商元年,各路豪傑爭先進入這個領域,模式不同,類型各異,優先占領了一批市場。2015年,跨境電商蓬勃發展的同時,遊戲規則也更加規範,這個時候原先一批純靠代購、靠買手起來的模式就會面臨生死節點。下面這篇文章是對於2015年整個跨境電商行業趨勢的解讀。

“自2015年5月15日起,海關總署將對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監管海關作業時間和通關時限進行調整,要求各地海關保持365天*24小時的作業時間。”
這是今年來國家對跨境貿易電子商務頻頻發布的又一次利好政策通知。自從2014年8月份,海關總署發布56號文件,宣布跨境電商交易正規化,到今年3月份的稅制改革,擴大降稅商品範圍。再到擴大保稅區試點,增設保稅區,廣設保稅倉。一項項規定的頒布讓大家看到了國家對於跨境電商的關註與扶持,這也暗含著跨境電商的巨大前景。據商務部統計,目前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企業超過20萬家,平臺企業超過5000家。2014年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3.75萬億元,同比增長39%。

一、跨境電商模式盤點:百花齊放,重者為王

幾十萬家跨境電商模式各異,也各有千秋。下面這張表是主要模式的盤點。

(源於公開數據整理)

這個圖表中的許多企業已經完成了多輪融資,大部分在B輪就達到10億美金的估值,但是跨進電商的本質是貿易零售產業,供應鏈很長,幾個億的資本放在供應鏈整合和保稅倉方面都是小數目,更不用提自建物流。因此,今年還會是資本繼續助力跨境電商行業之年,預計這一年跨境電商企業會進入C輪之年。除此之外,隨著國家各項政策的出臺,加之價格戰的興起,原有導購、代購模式問題更加凸顯,許多企業都在突圍,尋找最佳的生存模式,越來越多的企業向平臺和自營模式方向發展。

二、2015年跨境電商可能出現的新趨勢:回歸零售本質

由於一系列新政策的發布,跨境電商越來越熱,現在不僅僅是合法的問題,而且具有國家政策推動力量。據相關專家估計,未來十年內,隨著自貿區的深入發展,未來十年將會是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黃金十年。預計未來幾年跨境電商的交易規模將保持30%年均增速,占進出口貿易總額比例將大幅提升。與此同時,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國的跨境電商業務將回歸到零售的本質,更加專註於服務、供應鏈與商品的品質。因此原來依靠行郵稅與貿易關稅的稅差的商業模式將面臨滅頂之災。

1、死亡之年:橫屍遍野

2015年,跨境電商行業將會迎來第一輪洗牌,死掉一大批實力不足的公司。據商務部統計,目前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企業超過20萬家,平臺企業超過5000家。20萬家是什麽概念,比過去千團大戰的規模還要大,而信息流+物流+移動互聯網的跨境電商需要整合眾多的資源又豈是小作坊式的公司可以承載的。
因此,第一輪洗牌被刷掉的必然是那些供應鏈能力不足,拿不到價格低的產品,平臺流量不足的小公司。

2、剩者為王:價格戰

2015年,跨境電商的一個關鍵詞就是“價格戰”。以洋碼頭、蜜芽寶貝、考拉海淘為首的進口電商平臺紛紛宣布產品大幅降價促銷。事情發展到白熾化階段的標誌是:花王紙尿布的價格從年前普遍的120-150元,降到了100元以下,甚至達到遠低於進口成本的68元。
用低價吸引流量,這的確是電商慣用的戰術,但是這對於跨境電商企業的融資能力和供應鏈能力要求極高,因為價格戰是一場剩者為王的戰爭,誰能在這場戰爭中活下來,誰將取勝。

3、輕模式向重模式轉變

2014年的跨境電商市場,隨便搭個網站,吸引一些國外買手,就能靠行郵稅與貿易關稅的稅差賺錢,甚至不需要網站,用微信朋友圈就能承載足夠的流量。
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稅差這個空子是鉆不了了,這也意味著之前靠導購和返利的海淘模式將面臨巨大沖擊。與此同時,跨境電商更加看重服務、供應鏈和商品品質,這就意味著輕量的C2C模式一不能滿足低價、二沒有完善的供應鏈體系,三購買體驗不盡人意,將會遇到轉型危機。

4、大的集團進入

再次重申跨境電商的本質是外貿零售,而中國外貿零售的老大是誰?據黑馬哥了解到當前很多大的國有企業都在對跨境電商虎視眈眈,他們一方面掌握著全球最優質的供應鏈體系,欠缺的是互聯網玩法,一旦他們進入,勢必會給這個行業掀起又一場風暴。

5、資源整合,跨界合作

O2O的火爆,不僅僅體現在服務行業,在跨境電商產業里,也正興起著一陣O2O的風。電商與線下體驗結合在一起,互相引流,互相借勢(主要指品牌營銷方面)也是在這一領域站穩腳跟的重要戰術。

比如前一段時間蜜芽寶貝與中國兒童教育品牌紅黃藍教育機構宣布組建合資公司,其目的就在於通過紅黃藍在全國300余個城市的1000多家園所開拓互聯網+的線下渠道,聯手布局跨境母嬰O2O領域。此外,洋碼頭也不甘示弱,在同一天宣布與星美集團簽訂戰略協議。目的也不外乎是利用星美影城、星美匯及社區店等線下渠道做背書,擴展洋碼頭在跨境電商行業的影響範圍和知名度。

(來自i黑馬)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090

A股回歸潮,22家“海歸”企盼萬億市值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654

本帖最後由 鹿愚 於 2015-5-22 09:43 編輯

A股回歸潮,22家“海歸”企盼萬億市值
來源:虎嗅網

2014年,中國互聯網公司掀起赴美上市潮,全年有阿里、京東、獵豹等12家企業在納斯達克或紐交所IPO。2015年則是回歸之年,已經或將要踏上回歸之旅的中概公司超過10家。此外,市值低於10億美元,疑似被低估,而同類公司在A股“雞犬升天”的中概公司亦達10余家。不久的將來,一批經歷成熟資本市場洗禮的 “海歸”將出現在資本市場,或許將形成一個市值超過1萬億的板塊。


歸途中的11家


已經踏上歸途的11家分為兩類:第一類遭遇做空、被低估,產生“早知如此,何必去父母之邦”的感覺,萬般不如意下選擇退市;第二類是被A股的火爆所吸引,創始人聯合一致行動人士主動提出私有化建議。


第一類公司有三家:分眾傳媒、盛大遊戲和巨人網絡。根據業績、規模,參照A股“行情”,這三家公司登陸A股時,總市值應在1500億到2000億之間。退市是回歸的第一步,三家算是占得先機。


2005年上市的分眾傳媒經歷了從受追捧到被質疑的全過程,在閱盡人間春色、參透世態炎涼之後,決定從納斯達克市場退市。2012年8月,江南春聯合方源資本、凱雷集團、中信資本、鼎暉投資、中國光大控股等5家機構提交私有化建議。退市時,分眾傳媒市值為27億美元。


2015年5月20日,停牌5個多月的宏達新材(002211.SZ)宣布公司通過資產置換、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獲得分眾100%股權。宏達新材將不晚於6月9月複牌,這意味著分眾傳媒將成為第一家回歸A股的中概公司。


2007年,巨人遊戲在紐交所上市。苗連生是首位敲鐘不結領帶的CEO,史玉柱穿的是運動服!六年後,曾放言“哪里監管最嚴我們就要去哪里上市”的史玉柱提出私有化要約。退市時,巨人遊戲市值不到30億美元,相當於峰值的60%。雖然巨人遊戲未透露在A股上市的意向,但財技高超的史玉柱怎會放過財富的盛宴!


2014年1月,盛大遊戲啟動私有化。由於方案一變再變,直到2015年4月才宣布了最終版本,退市代價為19億美元。由於處於緘默期,盛大遊戲回歸A股未置可否。


屬於第二類的八家公司,於2015年陸續宣布私有化。按A股的估值水平,它們回歸時的總市值應在2000億以上。但與第一類公司相比,它們回歸進程落後6到12個月,如果A股的“風停”了,這些“豬”會摔得很慘。


1月2日,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遊戲公司完美世界宣布,收到董事長池宇峰的私有化提議,預計今年下半年完成。


3月3日,世紀佳緣接到宏利聯合創投基金發出私有化要約。


3月10日,弘成教育宣布接到管理層的收購要約:董事會執行主席黃波和CEO丁向東以現金收購所有流通股。


4月21日,學大教育宣布收到A股上市公司銀潤投資私人化要約。


4月27日,中國首家、規模最大及覆蓋地區最多的臍帶血儲存機構——中國臍帶血庫公司宣布收到金衛醫療以每股6.40美元回購全部已發行股票的建議。


4月29日,紐交所上市公司藥明康德宣布收到了由創始人和投資者(匯橋資本集團組成的財團)提交的退市建議。其全資子公司合生藥業已於4月3日掛牌新三板。


4月30日,久邦數碼接CEO和COO聯合提出私有化要約。


5月18日,中國手遊宣布收到東方鴻泰(北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私有化建議。


哪些中概公司回歸的可能性大


已經啟動私有化的11家,只是“海歸”中的一小部分。在美國上市成本高、監管嚴、估值不理想、被做空的風險大,而且公司的業務和用戶全部在中國……所以,赴美上市並非最佳選擇。隨著中國資本市場集資能力的增強,新三板、備案制還有擬議中的創新板、國際板,這些都大幅降低了企業上市融資的難度和不確定性。而樂視網、暴風科技、全通教育的瘋漲則極大地加強了A股的魅力。


當然,不是所有中概念公司都想回歸,也不是想回就能回得來


在A股上市不易,否則也不會有那麽多企業遠赴美國。如今要從納斯達克或紐交所退市,回來走A股上市的華榮道,非常“折騰”且充滿不確定性。除非有極強的動機,中概公司不會輕言退市回A股。


"準海歸"們共同的境遇是:在美國混得不好,估值偏低,同類公司在A股炙手可熱(例如媒體、教育、互聯網)。使它們倍受煎熬的是:不遠萬里赴美上市,卻難以被美國投資人理解,市值徘徊於3億到5億美元一線。而自己跟本看不上眼的競品公司,在A股的市值動輒數百億元人民幣。


回歸可行性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虧損不能過高,可通過努力能夠滿足A股盈利要求或者借殼。2014年虧掉8.4億的優酷土豆,再怎麽羨慕暴風影音也沒辦法回歸。


二是市值不能過高,李彥宏曾多次表達回歸意向,但市值800億美元的百度不可能通過退市、拆VIE架構的方式回歸(只有寄望於早日推出國際板)。


理論上,市值近40億美元的聚美優品可以在私有化後回歸,陳歐也表達了這種意向。但此等規模的私有化需要數家投資機構聯手操作,尋找、談判、交易的難度大、周期長,可性行不及市值7億美元的當當網。


從動機和可行性想個方面考量,眾多中概公司中兩三年內可能回到A股上市的不過十幾家。


回歸可能性較大的11家


通過初步篩選,潛在動機大、可行性高的公司有11家。


博納影業2014的營收近16億,市值折合人民幣42億,而營收24億的華誼兄弟市值達526億,營收12億的光線傳媒市值亦達416億。


正保遠程教育2014年營收、爭利潤分別為6億和1.4億,市值折合人民幣45億。2014年營收、凈利潤分別為1.9億和4488萬元的全通教育,市值幾乎是正保遠程的10倍。


被渾水攪得死去活來的網秦,2014年曾接到私有化要約,2015年通過將業務註入野馬國際獲得這家香港公司的控股權。但真想圈錢、耍概念還是得回A股。


資深電商當當網,2014年營收近80億,凈利潤8812萬,市值折合人民幣45億。電商在A股是稀缺品種,蘇寧雲商線下有1500多家門店被歸在“商業連鎖”板塊,市值近1500億。


鄧中瀚創辦的中星微電子,2014年營收1億美元 ,虧損3386萬美元 ,市值折合人民幣20.8億。盡管虧損,由於其視頻監控技術有一定的先進性,上海綜藝集團於2014年購得中星微16.3%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私有化、裝入A股上市公司是遲早的事。


這11家公司如能在兩年回歸,將獲得數倍於在美國資本市場的估值。預計回歸時的總市值可達2000億。


未來三年內,將有超過20家中概公司從美國退市回歸A股。回歸之初,它們的總市值可達6000億以上。最終,將有可能形成一個市值超過萬億的“海歸”板塊。
(來源:虎嗅網)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328

MOTO回歸中國的表現能否讓聯想滿意?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21045.html

MOTO回歸中國的表現能否讓聯想滿意?

一財網 趙陳婷 2015-05-21 22:27:00

“競爭對手非常多,而且有些競爭對手不合理的出牌,把供貨清單公布來打市場。這些不理性的做法,其實是讓競爭更加劇烈。”

聯想集團今日發布的截至2015年3月31日的第四季度和及全年業績將並購來的摩托羅拉手機銷售情況公諸於眾。

其財報顯示,在截至2015年3月31日的第四季度,聯想智能手機全球銷量達1870萬部,全年銷量創新高達7600萬部,居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第三位。在截至2015年3月31日的這一財年(包括來自摩托羅拉兩個季度的貢獻),摩托羅拉智能手機銷量超過780萬部,同比上升23.6%,為聯想移動業務集團帶來18億美元的營業額。

只不過,按照IDC日前公布的中國智能手機市場2015年第一季出貨量情況,在去年曾經在中國市場名列前茅聯想這一次的名次出現變動,即使算上摩托羅拉智能手機在華的銷售量,智能手機中國市場2015年第一季度的出貨量排到了第五名。

對於上述表現,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在今日晚間接受包括《第一財經日報》在內的媒體采訪時承認,在中國的智能手機方面,聯想如今的挑戰是面對市場從運營商轉向開放市場和在線市場。“我們在這方面雖然很早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在轉型過程中還有比較大的挑戰,還要花一些時間來改善目前的情況。”

此外,在楊元慶看來,智能手機方面中國的競爭還是非常激烈。“競爭對手非常多,而且有些競爭對手不合理的出牌,把供貨清單公布來打市場。這些不理性的做法,其實是讓競爭更加劇烈。”

而聯想給出的應對方式是一方面在中國要改善業務模式,另外一方面更看重的是海外業務。

其財報顯示,在截至2015年3月31日的這一財年,中國市場占集團智能手機銷量的59%。而在增長幅度上,中國以外市場的銷量增長了450%,銷量達3100萬部。

“(聯想)智能手機在東南亞、印度、東歐、中歐、非洲都有很好的增長和盈利,我們希望進一步利用這樣的地方去競爭。可能不少中國的競爭對手在國內競爭,在海外會遇到困難。在這方面聯想困難小一點,會充分發揮這方面的優勢。”楊元慶解釋道。

值得註意的是,由於摩托羅拉業務由於前期增長的勢頭比較好,聯想在並購之後還是把摩托羅拉當作獨立的品牌、單獨的子公司運作。

但楊元慶也承認摩托羅拉的發展也不會是那麽一帆風順的,要保持持續高速成長的話可能也會遇到一些瓶頸。“雖然現在在北美、拉美建立了很好的基礎,但是擴展到其他市場還會遇到產品、業務模式、成本結構等問題。未來會重點研究怎麽樣能夠把這些瓶頸都打破,不但讓它能夠增長,而且能夠恢複盈利,這也是完成收購和整合順利。”

從財報呈現的數據來看,在截至2015年3月31日的這一季度摩托羅拉的業務量環比出現下降。

“最主要的因素是季節性影響,上個季度(截至2014年12月31日)是聖誕節檔期。另外一個是匯率的影響,在摩托羅拉手機的當前的主要市場拉美由於匯率非常不穩定也限制了市場的增長。”聯想集團執行副總裁、移動業務集團總裁劉軍補充道。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637

海外中概股回歸A股,22家“海歸”市值沖萬億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696

海外中概股回歸A股,22家“海歸”市值沖萬億
作者: Eastland 

摘要已經踏上歸途的11家分為兩類:第一類遭遇做空、被低估,產生“早知如此,何必去父母之邦”的感覺,萬般不如意下選擇退市;第二類是被A股的火爆所吸引,創始人聯合一致行動人士主動提出私有化建議。

2014年,中國互聯網公司掀起赴美上市潮,全年有阿里、京東、獵豹等12家企業在納斯達克或紐交所IPO。2015年則是回歸之年,已經或將要踏上回歸之旅的中概公司超過10家。此外,市值低於10億美元,疑似被低估,而同類公司在A股“雞犬升天”的中概公司亦達10余家。不久的將來,一批經歷成熟資本市場洗禮的 “海歸”將出現在資本市場,或許將形成一個市值超過1萬億的板塊。

歸途中的12家

已經踏上歸途的11家分為兩類:第一類遭遇做空、被低估,產生“早知如此,何必去父母之邦”的感覺,萬般不如意下選擇退市;第二類是被A股的火爆所吸引,創始人聯合一致行動人士主動提出私有化建議。

第一類公司有四家:分眾傳媒、盛大遊戲、巨人網絡和弘成教育。根據業績、規模,參照A股“行情”,這四家公司登陸A股時,總市值應在1500億到2000億之間。退市是回歸的第一步,四家算是占得先機。

2005年上市的分眾傳媒經歷了從受追捧到被質疑的全過程,在閱盡人間春色、參透世態炎涼之後,決定從納斯達克市場退市。2012年8月,江南春聯合方源資本、凱雷集團、中信資本、鼎暉投資、中國光大控股等5家機構提交私有化建議。退市時,分眾傳媒市值為27億美元。

2015年5月20日,停牌5個多月的宏達新材(002211.SZ)宣布公司通過資產置換、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獲得分眾100%股權。宏達新材將不晚於6月9月複牌,這意味著分眾傳媒將成為第一家回歸A股的中概公司。

2007年,巨人遊戲在紐交所上市。苗連生是首位敲鐘不結領帶的CEO,史玉柱穿的是運動服!六年後,曾放言“哪里監管最嚴我們就要去哪里上市”的史玉柱提出私有化要約。退市時,巨人遊戲市值不到30億美元,相當於峰值的60%。雖然巨人遊戲未透露在A股上市的意向,但財技高超的史玉柱怎會放過財富的盛宴!

2014年1月,盛大遊戲啟動私有化。由於方案一變再變,直到2015年4月才宣布了最終版本,退市代價為19億美元。由於處於緘默期,盛大遊戲回歸A股未置可否。

2014年5月5日,弘成教育正式終止上市。早在2013年6月,弘成教育就收到其董事會執行主席黃波和首席執行官丁向東提出的私有化要約。

屬於第二類的七家公司,於2015年陸續宣布私有化。按A股的估值水平,它們回歸時的總市值應在2000億以上。但與第一類公司相比,它們回歸進程落後6到12個月,如果A股的“風停”了,這些“豬”會摔得很慘。

1月2日,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遊戲公司完美世界宣布,收到董事長池宇峰的私有化提議,預計今年下半年完成。

3月3日,世紀佳緣接到宏利聯合創投基金發出私有化要約。

4月21日,學大教育宣布收到A股上市公司銀潤投資私人化要約。

4月27日,中國首家、規模最大及覆蓋地區最多的臍帶血儲存機構——中國臍帶血庫公司宣布收到金衛醫療以每股6.40美元回購全部已發行股票的建議。

4月29日,紐交所上市公司藥明康德宣布收到了由創始人和投資者(匯橋資本集團組成的財團)提交的退市建議。其全資子公司合生藥業已於4月3日掛牌新三板。

4月30日,久邦數碼接CEO和COO聯合提出私有化要約。

5月18日,中國手遊宣布收到東方鴻泰(北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私有化建議。

哪些中概公司回歸的可能性大

已經啟動私有化的11家,只是“海歸”中的一小部分。在美國上市成本高、監管嚴、估值不理想、被做空的風險大,而且公司的業務和用戶全部在中國……所以,赴美上市並非最佳選擇。隨著中國資本市場集資能力的增強,新三板、備案制還有擬議中的創新板、國際板,這些都大幅降低了企業上市融資的難度和不確定性。而樂視網、暴風科技、全通教育的瘋漲則極大地加強了A股的魅力。

當然,不是所有中概念公司都想回歸,也不是想回就能回得來。

在A股上市不易,否則也不會有那麽多企業遠赴美國。如今要從納斯達克或紐交所退市,回來走A股上市的華榮道,非常“折騰”且充滿不確定性。除非有極強的動機,中概公司不會輕言退市回A股。

"準海歸"們共同的境遇是:在美國混得不好,估值偏低,同類公司在A股炙手可熱(例如媒體、教育、互聯網)。使它們倍受煎熬的是:不遠萬里赴美上市,卻難以被美國投資人理解,市值徘徊於3億到5億美元一線。而自己跟本看不上眼的競品公司,在A股的市值動輒數百億元人民幣。

回歸可行性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虧損不能過高,可通過努力滿足A股盈利要求或者借殼。2014年虧掉8.4億的優酷土豆,再怎麽羨慕暴風影音也沒辦法回歸。

二是市值不能過高,李彥宏曾多次表達回歸意向,但市值800億美元的百度不可能通過退市、拆VIE架構的方式回歸(只有寄望於早日推出國際板)。

理論上,市值近40億美元的聚美優品可以在私有化後回歸,陳歐也表達了這種意向。但此等規模的私有化需要數家投資機構聯手操作,尋找、談判、交易的難度大、周期長,可性行遠不及市值7億美元的當當網。

從動機和可行性想個方面考量,眾多中概公司中兩三年內可能回到A股上市的不過十幾家。

回歸可能性較大的11家

通過初步篩選,潛在動機大、可行性高的公司有11家。


博納影業2014的營收近16億,市值折合人民幣42億,而營收24億的華誼兄弟市值達526億,營收12億的光線傳媒市值亦達416億。

正保遠程教育2014年營收、凈利潤分別為6億和1.4億,市值折合人民幣45億。2014年營收、凈利潤分別為1.9億和4488萬元的全通教育,市值幾乎是正保遠程的10倍。

被渾水攪得死去活來的網秦,2014年曾接到私有化要約。2015年,通過將業務註入野馬國際獲得這家香港公司的控股權。但真想圈錢、耍概念還是得回A股。

資深電商當當網,2014年營收近80億,凈利潤8812萬,市值折合人民幣45億。電商在A股是稀缺品種,蘇寧雲商線下有1500多家門店被歸在“商業連鎖”板塊,市值近1500億。

鄧中瀚創辦的中星微電子,2014年營收1億美元 ,虧損3386萬美元 ,市值折合人民幣20.8億。盡管虧損,由於其視頻監控技術有一定的先進性,上海綜藝集團於2014年購得中星微16.3%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私有化、裝入A股上市公司是遲早的事。

這11家公司如能在兩年內回歸,將獲得數倍於在美國資本市場的估值。預計回歸時的總市值可達2000億。

未來三年內,將有超過20家中概公司從美國退市回歸A股。回歸之初,它們的總市值可達6000億以上。最終,將會形成一個市值超過萬億的“海歸”板塊。(來源虎嗅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08

劉強東:回歸零售的本質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25/149881.html

黑馬說:最新連續為兩本書作序:一本是沃爾瑪創始人山姆·沃爾頓的自傳,一本就是《創京東》。

說實話,我更喜歡分享閱讀沃爾頓自傳後的感悟,因為沃爾瑪是傳統零售業的標尺,高山仰止,讀沃爾頓的自傳,仿佛跟一位業內前輩促膝交談,總能得到很多啟發和激勵,也希望能記錄下來,跟團隊分享或用以自省。

而對於後者,雖然今天我也可以自信地說,京東模式創造了一種業內標桿,但顯然還遠不到樹碑立傳的時候,我們還在路上,未來還有無限可能。而且,識人易,觀己難,盡管因為投資、合作等等關系,我常常不得不在不同的場合介紹京東,但為自己點贊的事,還真的不符合我的性格。

因此,在誌剛提出要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把京東行進至今的成敗得失,都寫出來,不避諱,不粉飾。


\文 | 京東CEO  劉強東


還好,最終在這本類似“京東群英傳”的書中,不僅有一眾兄弟一路走來,與企業共同成長的激動與喜悅,也有面對外界質疑與突破瓶頸前的仿徨與焦慮,還有處處碰壁時的尷尬與窘迫。

但我也擔心,這本書過於龐雜繁複的細節描述,有可能會分散讀者對京東整體的認知。所以,我們不妨循著記憶,去介紹京東模式的本源。

共同記憶往往是最好的下酒菜。早年間,晚上加班之後,京東的兄弟們常常聚首在小酒館、大排檔,幾口酒下肚,一天工作積累的疲勞和郁悶化解大半,杯子碰在一起,工作上產生的摩擦也就此過去。更重要的是,在那樣放松的場合,大家可以一起言無不盡地討論近來業務上的得失:解決了顧客哪些難題,又搞定了哪些難纏的客戶。酒酣耳熱間,很多細節問題被及時發現並解決,很多銷售目標被拍著胸脯立下。第二天,兄弟們繼續滿血沖殺,而京東也在這樣的節奏中突飛猛進。

如今,兄弟越聚越多,回憶越積越厚,酒卻越喝越少了。

今天的京東已經飛速地壯大,大到已經沒有地方可以容納我們開一次全體員工會議。而且,隨著我們組織架構日臻完備,制度體系逐步建立,內部溝通協調也變得更加規範,人力考核激勵機制也更加完善,作為一家上市公司,我們不能再像草莽創業時期那樣的風格行事。而我最近思考和關註更多的是,組織嚴絲合縫,制度順暢有序,京東早期那種兄弟齊心的創業激情不應被稀釋,對顧客需求的迅速反應不能丟。我要求自己和我的團隊始終保持一家創業型企業的狀態:對市場變化要有最高的敏感度,仍然像早年的京東那樣具備快速和強大的執行力。

因為這就是京東的立身之本,也是我們出發的原點。

2004年,在更多人的記憶里,也許跟飛人劉翔的橫空出世聯系得更為緊密,沒人會註意到在中關村一群鼓搗光磁刻錄的家夥,忽然決定把自己的櫃臺全部搬到網上。雖然當時,我們已經是國內最大的光磁銷售商,繼續布局實體店,仍然有看得見的不錯增長。但在彼時層層代理的傳統零售體系下,零售商為上遊壓力掣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空間相當逼仄,及時回應顧客需求進行商業創新更是難上加難。而最終為這種低效率、高成本的零售渠道買單的就是消費者。

今天,我們不敢說京東是為解決消費者痛點應運而生的,但當時線上渠道的興起,的確讓我們看到了擺脫傳統牽絆、為消費者創造更多價值的巨大空間。這也是為何,京東全面轉型電商的2004年,成為我睡得最踏實的一年,因為我們終於可以真正直面消費者,大路朝天,施展抱負。

多年以後,我們最早的投資者、今日資本創始人徐新女士做過一個3000人的調查,結論是,京東的崛起順應了時代潮流,滿足了網上成長起來的中產階層對品質網購的巨大需求。

但在當時,我們其實沒有做過系統性的數據分析,只是通過我們線上線下經營的對比,發現通過線上渠道,我們能為消費者節省大量購物成本,這將使得我們更具競爭力。

因此,京東的由來,其實非常的簡單,無非是借助互聯網,以新的消費需求為導向,不斷做出突破性的商業模式創新,從而重構供應鏈系統,達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目的,最終為消費者創造價值。其遵循的仍然是零售行業本質規律。京東的發展壯大,從未離開這個本質,未來也必須圍繞這個本質。

2007年,我不顧投資人和高管團隊的反對,堅持開啟全品類戰略。理由很簡單,就是因為顧客在3C之外,還希望買到更加豐富的商品,京東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就能把他們留下來。
同一年,我更加一意孤行地要自建倉配一體的物流體系,也是因為當時我們大量的顧客投訴是到貨慢、貨物損壞,我們分析後發現,利用當時的社會化物流根本無法徹底解決這些痛點。我認為只有自建物流,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這一次,我們同樣沒有做過專業和系統化的成本測算,白手起家,我們甚至一開始不知道怎麽算。

決定做這一切的出發點只有一個:我們要提供越來越好的顧客體驗。顧客體驗越來越好,吸引的新用戶越來越多,但京東涵蓋了采銷、倉儲、配送、客服等環節的自營模式也越來越重。這使得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受到業內的廣泛質疑。但質疑者沒看到、或者故意忽視的是,在京東厚重的模式背後,是行業費用率的大大降低,以及效率的大幅提升。我認為,模式是輕還是重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們創造了什麽價值。

有意思的是,當京東高效、低成本的運營鏈條,迅速延伸,並不可避免地與傳統零售體系發生碰撞時,更多的批評又開始指向,京東破壞了原有的價格體系,影響了很多人的飯碗,而將京東定義為不受歡迎的“攪局者”。在這里,我不想說,高效先進取代低效落後是必然規律,而只想回到零售的本質來再次申明,消費者滿意才是我們存在的價值。說實話,我內心里從來沒有太在乎過友商的競爭;我內心里最在乎的只有“消費者是否滿意”。

可喜的是,隨著京東市場開拓的逐步加深,越來越多的上遊廠商開始認識到,電商通過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來提供價值,為他們提供高效快速低成本的銷售平臺、基於大量消費數據分析的精準營銷平臺。信任是合作的基礎,很多廠商逐漸把京東這樣的電商作為自己的主流渠道。

更值得一提的是,京東近來在智能制造領域的探索,還極大地豐富了電商與制造廠商的合作維度,依托京東大數據平臺可以反向改造傳統的生產方式,借助京東金融平臺的股權眾籌可以讓創新產品更早和更有效地接觸市場並得到反饋,眾多的制造業企業正找到轉型升級的新機遇。

而隨著京東平臺日益壯大,我們的供應鏈系統會越來越開放。這本書采訪了接近260位工作在不同崗位的京東人,對我們來說,也許可以起到敞開心扉給人看的效果,從而消除一些質疑,讓更多的潛在合作者可以更多地了解京東、走近京東。面向未來,京東做為互聯網+的成功實踐者,願意在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進程中提供我們的價值。

當然,因為堅信京東自營模式的價值。我從不擔心來自外部的質疑,更不關心這種外界壓力是否會影響京東的股價。我更擔心我們會染上大公司常見的懈怠,甚而阻礙我們及時感知顧客需求,未做針對性創新。

近來,我們正在通過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和農村市場來滿足消費者廣泛而豐富的需求。我們還通過推出“京東到家”服務,連接線下服務,開拓O2O版圖,滿足消費者吃穿住行日常所需,我們希望通過擴大顧客覆蓋面,建立更好的客戶黏性,逐步完成電商對零售服務的全覆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通過京東的IT技術和系統,對基層傳統商業流通系統進行更新再造。無論是為農民,還是為大都市的消費者,我們給他們帶去正品低價的商品和高效的服務,致力於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除了戰略層面的突破性創新,常態化的執行層面的創新也至關重要。在京東,此類創新的催發,常常成為我們鍛煉培養人才的重要方式。山姆·沃爾頓說過:零售行業培訓人的方式是,將搬運貨物的推車,塞到一個剛剛前來報到上班不足30分鐘的家夥手里——說幹就幹,行動導向,精幹型的家夥。京東在培養實幹人才,促進崗位創新上,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我們面對的是急速裂變生長的電商生態,又要在其中圍繞消費者需求變化,做從無到有的體系建設。

比如,京東每年有40%的倉庫在搬家,這無論是對快遞企業,還是對於傳統商業機構都是不可想象的。但這對京東倉儲體系的員工來說,成了家常便飯,因此,倉儲體系內,從高管到基層員工,都練成了在不影響日常訂單生產的情況下,限時搬倉的本領。而我們技術體系的兄弟們用“在高速路上給汽車換輪胎”來形容京東技術團隊常常需要在不影響日常業務並且保持高速擴張的同時,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大規模系統升級。

再比如,大到倉儲系統研發、POP模式再造、家電價格體系梳理,小到自制商品填充材料、自創擺貨技巧,這些智慧結晶或靈光閃現,在各條業務線上匯聚起來構成了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十多年間,我真誠對待我們的員工,使得他們信任我,信任公司的未來,並與他們分享公司的成功,就是要在公司內部創造一種兄弟齊心的文化氛圍,共同呵護創業創新的激情。
2015年是京東開展電子商務的第十二年,十二年是一個輪回,這本書也許出來的正是時候。我希望老員工可以通過此書檢視過往,永葆激情,新員工也可以借此了解京東的由來源起,大家一起鑒往知來。

    借此機會,我想感謝在京東一路走來的過程中,我們的投資人、股東、員工、合作夥伴以及我們的顧客給予我和京東公司的支持。沒有你們,就沒有我和京東的今天。當然,遺憾的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很多在書中出現的熟悉面孔已經離開了京東,無論他們身在何處,我都要送上祝福,希望他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版權聲明:本文為劉強東為《創京東》一書所寫序言,本書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現京東預售中。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cb{margin-right:0}

國務院常務會議簡評:強調眾創,中概股回歸可期
作者:李慧勇 牟冰旋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6月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和促進社會辦醫健康發展等措施。我們對此做如下簡評。

再次強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出五點要求。一要鼓勵地方設立創業基金,二要創新投貸聯動、股權眾籌等融資方式,三要取消妨礙人才自由流動的戶籍、學歷等限制,營造創業創新便利條件,四要盤活閑置廠房、物流設施等,為創業者提供低成本辦公場所,五要用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激發市場活力、推動“雙創”。本次會議推動建立良好的創業創新成長環境,在融資方式、人才流動、創業場所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更切實際的完善創業環境,更多地激發經濟活力。

推動特殊股權結構類創業企業在境內上市,中概股回歸可期。會議指出,要堅持改革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新投貸聯動、股權眾籌等融資方式,推動特殊股權結構類創業企業在境內上市,鼓勵發展相互保險。國務院持續強調創業和創新,旨在通過推動改革釋放市場活力和創造力,打造新增長點,促進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特殊股權結構類的企業可以是指紅籌架構和VIE模式的企業。此前,許多具有發展潛力的民營企業和高科技企業由於財務硬性指標的約束和較長的審批時間,只得通過境外搭建“紅籌+VIE”架構,籌集海外資金並在境外上市。大部分中概股在海外的沈寂表現與國內A股市場的火熱形成鮮明對比,再加上國內的上市門檻逐步降低,將會吸引更多優質中概股回歸國內市場。

簡化機構審批、支持股權融資等籌集發展資金,為社會辦醫再松綁。本次會議為鼓勵社會辦醫,提出五點要求,一要簡化醫療機構設立審批,取消床位規模等前置條件,二要支持通過股權、項目融資等籌集社會辦醫開辦費和發展資金,三要探索以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方式建立區域性檢驗檢查中心,四要落實社會辦醫各項稅收優惠,將社會辦醫納入醫保定點範圍,五要完善監管,建立退出機制,嚴打非法行醫、過度醫療等。2014年以來,公立與社會資本的合作逐漸加強,混合所有制醫療機構數量增多。今年1月19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指導我國未來五年(2015-2020年)醫療資源配置的綱領性文件《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表明要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繼續深化改革。本次會議提出的五點具體要求表明政府進一步引導社會資本辦醫,推進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一貫態度,這將對增加醫療資源,完善醫療服務體系,滿足多元化的醫療服務需求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會議指出,要將社會辦醫納入區域醫療資源規劃,取消數量和地點限制,要將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社會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納入政府補助,要探索以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方式建立區域性檢驗檢查中心,並要落實社會辦醫各項稅收優惠。


(來自申萬宏觀)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高通人事連環變動:王翔投奔小米 孟樸回歸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1046.html

高通人事連環變動:王翔投奔小米 孟樸回歸

一財網 吳豐恒 2015-06-11 14:36:00

雷軍10日晚間發布微博確認王翔將擔任小米高級副總裁,負責戰略合作與重要合作夥伴關系。11日,雷軍微博公開了這次人事變動背景,“去年年底,我力邀,他說他從未考慮過離開高通,他需要好好想想。”

高通突然的連環人事變動引起科技圈關註。6月10日晚間消息,多年擔任高通高級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的王翔確認將離職加入小米,原世紀互聯總裁孟樸將回歸高通。

雷軍10日晚間發布微博確認王翔將擔任小米高級副總裁,負責戰略合作與重要合作夥伴關系。11日,雷軍微博公開了這次人事變動背景,“去年年底,我力邀,他說他從未考慮過離開高通,他需要好好想想。”

高通總裁德里克•阿博利對王翔作出高度評價,稱王翔對高通在中國的業務貢獻巨大。孟樸曾在王翔之前擔任高通大中華區總裁,領導了高通早期3G業務在中國的發展。

王翔從高通離職

王翔在高通工作13年,歷任CDMA技術集團副總裁,高級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任職高通高級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期間,全面負責高通公司在大中華區的業務與運營。

高通芯片業務崛起於3G時代,目前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3G、4G高端芯片供應商,扮演產業核心角色。過去多年,王翔多次代表高通公開出席中國合作夥伴各種活動,對電信運營商、終端廠商都擁有較強影響力。

高通大中華區總裁王翔(左)加入小米

2014年,高通遭遇國家發改委反壟斷調查,調查的結果是高通支付超過60億元罰金,在“取消反向授權”、“不對過期專利收費”、“按整機批發凈售價的65%收取專利許可費”等方面做出妥協。

高通在中國的終端合作夥伴私下對其商業模式多有詬病,這與高通建立的全球影響力以及按照整機收取高昂專利許可費有關,王翔處境尷尬。與發改委的斡旋由高通執行董事長保羅·雅各布直接領導。

無論高通還是終端廠商小米,都對王翔給予高度評價。

中國已成長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3G時代,高通主導了中國手機市場中的芯片市場,2014年,4G開始替換3G,高通芯片獲得了超過3G時期影響力,這與高通提前布局4G有關,然而也少不了王翔的貢獻。

“在王翔的領導下,高通為中國的移動及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和成功做出了重要貢獻,王翔在這其中貢獻巨大。”德里克•阿博利說。

“王翔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管理者,對於通訊行業有著很深的了解,並對支持中國移動終端產業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成功地幫助高通公司與小米公司建立了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並使之不斷深化。”雷軍也這樣評價王翔。

王翔還促成高通成為小米的早期投資方,這筆投資後來也被高通視為最成功的投資之一。

孟樸要應對的挑戰

原世紀互聯總裁孟樸回歸高通

孟樸的職業生涯與王翔有諸多類似。據媒體報道,孟樸曾在高通任職8年,2008年到2010年期間擔任高通大中華區總裁。

2008年到2010年,發力移動芯片的高通成長迅速,這也是中國移動終端市場的高速發展期,孟樸加盟了終端商摩托羅拉,成為摩托羅拉移動高級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後又加入第三方互聯網基礎設施服務商世紀互聯擔任總裁。

對於高通來說,孟樸熟悉芯片業務,具有豐富管理經驗,同時,德里克·阿博利還期望他進一步加強高通與中國移動生態系統以及半導體行業的合作。

高通有兩大業務:授權業務、芯片業務。反壟斷調查期間,高通在中國的專利授權費收取遭遇困難。而在反壟斷調查結果落地以後,高通期望盡快收回拖欠的專利費,以及與更多廠商簽訂授權協議。

高通曾多次對在中國拓展授權業務表示樂觀,現在,改變這一現狀的任務落在孟樸肩上,而孟樸還將領導開辟高通在中國物聯網業務,這也是業界普遍認同的一塊新興市場。

去年,英特爾沒有錯過高通在中國遭遇調查的機會。英特爾希望與中國達成更深層的戰略信任,以拓展更大市場機遇,一方面,英特爾戰略參股了中國國資背景的半導體集團紫光集團,聯手紫光旗下展訊、銳迪科開展移動芯片業務,另一方面,英特爾也積極布局物聯網業務,在能源互聯網領域與控制技術標準的中國企業建立戰略聯盟。英特爾與中國企業的合作已不僅限於風險投資和產品代工。

在手機芯片領域,中國手機行業去年開始從3G向4G 遷移,這對高通而言意味著充滿機會。4G發展早期,高通在競爭對手產品投放的空白期迅速搶占了4G市場,控制了大部分份額,不過隨著時間推移,競爭對手開始發力,鞏固在中國4G市場的市場份額也將越來越重要。

編輯:劉佳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228

中概股系列策略之:有关私有化和回归问题的若干问答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669

作者: Kevin张梦云

自我们在513日和68日分别发表了中概股系列策略(4)和(5):《融合回归下的投资机会》及《三大方式掘金中概股回归》以来,中概股市场出现了一波私有化的小高潮。过去一周中,平均每天至少有一家中概股公司宣布收到私有化要约,分别为易居、人人、世纪互联、如家和博纳影业。此外,还有兰亭集势、500彩票网和欢聚时代的股权结构出现一定变化,具体请见图表1中的总结。不仅如此,私有化小高潮的出现更是推动了中概股公司股价普遍大幅上涨,我们在此前报告中梳理的可能回归的11家中概股公司,仅在过去一周中的平均涨幅就高达17%,远高于中概股指数(HXC2.5%的表现。

近期中概股公司私有化进展的总结



针对此前发表的两篇有关中概股回归的系列报告,我们近期陆续接到很多投资者关于中概股公司私有化和回归过程中一些关键细节的询问。对此,我们将在本篇报告中就一些主要问题做出解答。

问题一:私有化的具体流程和操作细节?

具体私有化的过程中,涉及到收购方和普通股东之间的利益博弈,因此有必要对私有化和具体流程和操作细节有一定了解。在美股市场上进行私有化的常见方式是通过并购来实现。根据美国和开曼群岛公司法的规定,当大股东持有上市公司超过90%以上的流通股时,可以直接进行私有化,而不需要得到被收购公司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的批准,即所谓的短式并购(short-formmerger。但本身具备这种高度集中股权情况的公司较为少见,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私有化方通常会采用两步并购(two-step merger,即要约收购+短式并购)或一步并购(one-stepmerger这两种方式来进行。具体来看:

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的主要流程示意图



两步并购(two-stepmerger)。从近期的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的实践来看,多数公司采用的均是要约收购+短式收购的两步并购方式,其好处是可以合法规避召开股东大会的程序要求;而且要约收购文件不同于股东投票委托书,发给股东之前不需要证监会审核,因而可能缩短并购时间。两步式收购的主要步骤为:

两步式要约收购的参考时间和流程图


1) 首先,要约方(一般为公司管理层或战略投资者)向目标公司董事会提出私有化要约。一般而言,为了成功收购到足够多的股份,要约价格比市场价格会有明显的溢价,具体溢价水平差异较大;

2) 第二步,目标公司董事会成立特别委员会对要约进行评估。特别委员会一般会聘任法律和财务顾问帮助评估要约价格并履行相关手续、进行尽职调查为其出具专业意见;

3) 第三步,特别委员会及主要股东就并购价格、具体条款等与要约方进行谈判;若双方达成一致,特别委员批准私有化要约方案,同时提交相关材料至交易所和SEC

4) 第四步,若最终成功收购到超过90%以上的股权,则可以进行短式并购完成私有化;但是若实在无法收购到超过90%的股权,则需要进入一步并购程序,即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对私有化方案进行投票。

一步并购(one-stepmerger)。在这种方式下,需要召开股东大会,由被收购股份的股东投票来表决私有化方案。投票通过的标准因目标公司注册地以及公司章程等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根据中概股公司普遍注册地开曼群岛公司法第86条规定,需要被收购股份的股东人数超过50%、并且持股价值75%以上的股东批准同意,私有化方案才能通过

一步并购的核心和难点是获得目标公司被收购股份股东的批准。此外,为召开股东大会准备的股东投票委托书在寄送给股东之前需要经证监会审核,也可能会影响并购进程。此前盛大网络采用的便是一步并购的方式。

问题二:从私有化到回归A股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中概股公司在私有化回归A股上市的过程中,时间成本是一个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根据我们在此前报告中的分析,中概股回归A股需要经历私有化退市、拆除VIE架构和A股上市这三个主要步骤,因而这三步的时间决定了中概股回归大体需要的时间长度

私有化退市。根据已有经验,私有化退市进程可快可慢。在董事会配合、证监会审查迅速、小股东对私有化价格满意等理想情况下,私有化进程往往会比较顺利的推进。我们在图表4中整理了一个详细的两步式并购流程示意图,正常情况下这一流程需要36个月左右的时间。但实际操作中仍有可能会遇到如董事会不配合、小股东诉讼等问题,进而影响整体进程。从此前已完成私有化中概股公司的历史经验来看,最快的环球天下耗时仅为30天,而泰富电气过程较为曲折,历时长达388天。

中概股私有化退市的时间周期和平均溢价水平


拆除VIE架构。拆除VIE结构主要是解除境内运营实体(即拟在A股上市主体)的协议控制框架、并将股东结构全部落回到境内的过程。其中需要涉及商务、工商、外汇、税收等多个监管程序。根据暴风科技拆除VIE的经验,走完这些流程需要约47个月不等。

A股上市。根据中金公司投行部的估计,目前在A发行上市审批加速的情况下,上市时间大概为60周左右。但是具体到公司层面,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以及选择上市路径的不同(如直接IPO、新三板、或者借壳),所需时间也会相差很大。而且未来随着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的推进、如注册制,以及上海战略新兴板的推出,上市时间有可能进一步缩短。

问题三:回归A股的方式、以及未来国内资本市场可能有哪些利于回归的进展?

目前,限制海外公司回归的主要因素为国内上市冗长而繁杂的审批程序和排队等待时间。

从可能的回归方式选择上来看,直接IPO上市所需要的时间最长、要求最高,但优点是最为直截了当、股权结构清晰(如暴风科技)。这其中,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以及未来可能成立的战略新兴板的对于拟申请上市公司的条件要求各有不同。具体关于目前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的挂牌要求请见图表6中的整理。

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的挂牌要求、监管方式、以及交易规则对比


此外还可以选择借壳上市(如分众传媒)。借壳上市的优点是审批时间周期相对较短,但缺点是股权结构可能较为复杂,而且合适的壳资源相对稀缺。

从未来国内资本市场的改革方向来看,上交所申请设立的战略新兴板有望突破目前发行审核的多重限制(如在成立年限、收入和利润率增长等方面的要求);再加上未来注册制改革的推进、以及新三板都有可能为承接中概股回归提供更多便利。

今年6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推动特殊股权结构类创业企业在境内上市。我们认为从国务院层面对此的推动,有助于促进各职能部委协同,进而突破目前约束普遍采用VIE结构的中概股公司回归A股在制度和政策上面临的困难和障碍。

问题四:目前可能回归的中概股公司私有化成本有多高?

对于整体中概股私有化回归所需要的成本、或者说这一市场的潜在容量而言,其实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估算,因为具体到每一家公司私有化要约的溢价水平、以及私有化过程中所需收购股权的比例都有很大差异。

基于在此前报告中的分析,我们认为潜在更有可能成功回归A股市场的公司需要满足一下一些条件:如1)公司市值较小(便于私有化退市)、2)股权相对集中(便于私有化退市、以及高效的执行公司战略)、3)外资股东支持(在私有化退市以及清理海外持股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外资股东的支持)、4)公司稀缺性和行业成长性(保证回归A股能够收到资本市场的关注和追捧)、5A股所属行业和对应公司有充分的估值溢价(中概股公司回归A股市场的初衷和动力所在)。

基于上述条件,我们做了一个粗略匡算。我们筛选出符合市值小于30亿美元、所处行业具有稀缺和成长性、以及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44%这三个条件的中概股公司共有36家,总流通市值约为213亿美元。而根据近期最新收到私有化要约的几家中概股公司基本为零的私有化溢价的经验,假设以最新收盘价收购前三大股东以外的股权所需要的资金大约为90亿美元。当然,如果溢价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话,所需成本也会更高(图表7)。

市值小于30亿美元、所处行业具有稀缺和成长性、以及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44%的中概股公司


问题五:大市值公司是否会选择私有化回归?

根据此前的分析,我们认为,至少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市值较小、股权结构集中的中概股公司率先回归的可能性更大。虽然不能完全排除,但一些大市值公司,典型的如阿里巴巴、百度和京东,在短期内选择私有化退市回归A股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其主要的原因在于,1首先,相比小公司而言,大市值明星股如阿里巴巴、百度等公司受到投资者的广泛关注和追捧,交易往往非常活跃,因而其回归的愿望和动力并不强。2其次,由于体量庞大、投资者众多、且股权结构复杂,在私有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成本(包括收购股份以及支付给律师和投行的费用)、以及操作难度(如拆除VIE结构)也远远高于小市值公司。

因此对于大市值公司而言,更有可能的方式是未来随着国际板的推出,选择通过在国际板两地上市的方式回归国内资本市场。除此之外,分拆部分业务上市也是另一种可能的选择。

问题六:对A股市场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往前看,我们认为中概股回归将是大势所趋。初期来看,中概股回归对于A股市场可能带来的冲击相对有限;相反,中概股的回归进程有可能会进一步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和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具体而言,

从市场供给的角度来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市场供给,但考虑到目前大公司回归动力不足且难度较高,小公司回归的可能性更大;再加上A股已经超过60万亿人民币的市值规模以及充裕的流动性,因此短期内,中概股公司回归不会对整体市场造成明显冲击;

从市场结构上来看,目前在海外上市的中概股以主要以互联网服务、电商、游戏、视频、教育等A股市场相对稀缺的公司为主、其中不乏行业龙头公司。因此,这些中概股公司的回归有助于补充和完善A股市场在这些行业中上市公司的缺失;

从更长期的视角来看,中概股回归可能将会有助于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和制度上的改革和创新。中概股在回归A股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诸如外资产业政策、上市制度等诸多问题。推动和解决中概股回归的进程实际上等于推动现有制度和监管框架的革新。例如近期提出的电商国八条、国务院层面推动特殊股权公司境内上市、上交所的战略新兴板等都将为中概股回归创造便利,客观上也将推动监管和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来源:Kevin策略研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379

“掉隊”焦慮引發回歸?360宣布將從美國退市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18/150033.html

黑馬說:360決定以私有化方式從美國退市,雖然事發突然,但亦在情理之中。

去年年底,周鴻祎曾表態“像我這麽倔強的人,總歸會回來的”。果不其然,半年後周鴻祎就決定帶著360回來了。這一次,360能實現以退為進嗎?
 
文 | i黑馬 邸曉偉

 
\奇虎360(NYSE: QIHU)於今天宣布,公司董事會已接到一份署名日期為2015年6月17日,來自董事長兼CEO周鴻祎、中信證券、華興資本,以及紅杉資本的不具約束力私有化要約。

在這份私有化要約里,投資財團提議以每股A類普通股或B類普通股51.33美元現金,相當於每股美國存托股票(ADS) 77.00美元現金,收購他們或旗下附屬公司尚未持有的所有奇虎360在外流通的A類普通股和B類普通股,包括ADS代表的A類普通股。每2股ADS代表3股A類普通股。

奇虎360董事會打算成立一個由獨立董事組成的特別委員會,來評估這項要約。奇虎360提醒公司股東以及其他投資者,董事會只是接到了私有化要約,還沒有機會仔細評估這項要約,至於公司對該要約的回應,也尚未作出任何決定,無法保證會收到最終要約,無法保證與要約相關的任何最終協議將會被執行,也無法保證該交易或其他交易將會獲得批準或完成。

好了,深奧的專業術語就引用這麽多,反正360是不打算陪美國人玩了。360此時的回歸,可以說是既,也在情理之中。2014年,360過得並不怎麽順利。股價從最高時的120多美元掉到了現在的70美元左右,黯然退出了市值百億美元俱樂部。目前,360的市值為80多億美元,與阿里、騰訊、百度、小米四巨頭相差甚遠,且被京東、唯品會和網易超越。

 以周鴻祎倔強的性格,360的退市之舉亦在情理之中。在去年年底的內部郵件中,周鴻祎公開表示要以安全為入口搶占未來移動互聯網的中心,他說“如果我們只是甘於做旁邊者,只是作為布道者,那麽我們永遠不可能有創新,永遠不可能搶占潮頭。”

當時,他還不忘強調,“像我這麽倔強的人,總歸會回來的”。

時隔半年,周鴻祎真的決定回來了。

他在今日所發的內部郵件中稱,“私有化是我們在反複考慮當前全球及中國資本市場環境後的審慎決定,更是加速業務全面升級、拓展業務發展空間的重要一步。“我們當中的很多人認為,360目前80億美元的市值,並未充分體現360的公司價值。我們相信私有化是實現360公司價值最大化的必然選擇。”

周鴻祎表示,對於目前正在進行全面戰略升級的360,私有化及後續運作必將為公司發展註入巨大的推動力,同時為360人提供更多的機遇和更大的舞臺。
 

以下是周鴻祎內部信全文:

各位同仁:

今天將是360歷史中又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為了360未來更好的發展,老齊和我經過審慎思考,決定啟動360私有化戰略計劃。這是在反複考慮當前全球及中國資本市場環境後做出的主動戰略選擇。

從2005年創業至今,作為互聯網免費安全的首倡者和顛覆式創新者,360經歷了持續跨越式的發展,成為中國互聯網公司的領軍人物。2011年在美國紐交所上市後,360更是借助國際資本市場的力量,保持了高速增長,年複合增長率超過100%。在安全衛士、瀏覽器、手機衛士等安全產品占據中國市場絕對份額的同時,我們進軍搜索和移動應用分發領域,占據領先地位,並將業務拓展至遊戲、智能硬件等多個領域。這些發展,離不開國際資本市場的支持,360人也秉持感恩之心,以我們特有的奮鬥精神,持續創新,以高速的業績增長回報了國際資本市場。然而,我們當中的很多人認為,360目前80億美元的市值,並未充分體現360的公司價值。

私有化是我們在反複考慮當前全球及中國資本市場環境後的審慎決定,更是加速業務全面升級、拓展業務發展空間的重要一步。今天的360是無可爭議的互聯網領軍企業,在中國的互聯網公司當中,我們在市場占有率、用戶規模、財務表現方面都名列前茅。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360旗下PC和手機產品的月活躍用戶總計超過12億;我們2014年營業收入折合人民幣超過86億元,凈利潤超過21億元。2014年底公司總資產達206億元,現金超過100億元,財務總體非常健康。憑借360現有的出色表現和能力,我們有充分的自主權做出選擇,我們相信私有化是實現360公司價值最大化的必然選擇。

360的私有化不僅是資本操作,更是360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重要助力。在360的歷史上,我們歷經風雨,從首倡互聯網免費安全到3Q大戰,從紐交所上市到搜索業務市場開拓,在每次機遇和挑戰面前,360人眾誌成城、堅韌不拔,才使360能夠愈戰愈勇,日益強大。對於目前正在進行全面戰略升級的360,私有化及後續運作必將為公司跨越式發展註入巨大的推動力,同時為充滿激情的360人提供更多的機遇和更大的舞臺。不管資本市場如何變化,360將秉持初心,為中國數以億計的用戶持續創造價值,機遇屬於堅持夢想、勇往直前的360同仁們。

以上,與各位同仁共勉。

奇虎360  董事長CEO  周鴻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邸曉偉
,由i黑馬編輯,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2015黑馬大賽全國項目報名火熱進行中,上海、成都、杭州、南京、武漢等城市趴陸續開場,6月末上海站文化創意與O2O專場行業賽,項目報名請點擊下方黑馬大賽圖片進入!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